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面塑配方

面塑配方

面塑配方
面塑配方

1.和面配方

配方一:面粉8两糯米粉2两蜂蜜2两防腐剂(苯甲酸钠)1两开水8两

配方二:面粉500克糯米粉100克蜂蜜75克盐50克开水600克

配方三:面粉400克糯米粉100克水300克蜂蜜100克防腐剂苯甲酸钠50克

食用面团的配方:面粉100克糯米粉75克淀面50克麦芽糖15克精盐5克炼乳75克鲜奶75克水450克

2.和面、蒸面

将面粉、糯米粉、精盐、防腐剂等放在盆中和匀,再徐徐倒入开水并用筷子搅拌,然后将面团反复揉搓,直至达到“三光”效果---面光、手光、盆光。

用手将面团压成2—3厘米的薄片,用保鲜膜包好,上笼蒸约45分钟取出,迅速将面片与香油揉和均匀,再放入塑料袋中,用毛巾裹好,放置24小时至面团上劲后,即可进行调色了。

3.面团测定

把面团反复揉碾,搓成球形,手按压只少许反弹,韧性很小,双手拉长不断裂也不回缩,这样的面团手感好,不粘连。另外由于市场出售的面粉品牌不同,质地各异,因此要随时调整比例。韧性大的,减少糯米粉用量,反之增加。面团蒸制时间长些可增加其韧性,短之使其松散,酌情而定,灵活运用。

4.面团上色

蒸好的面团可用油画颜料、国画色、水彩、水粉等颜料上色,具体方法是:先将面团摊成薄片,把颜料涂抹再上面,向内卷成圆桶性,再拧成螺旋状,折回再拧,循环多次,最后在掌心反复揉碾,直到颜色分布均匀为止。面团的颜料分2、3次加入,一次不要加太多,太多容易粘在手上,再揉进面团时会形成斑块,影响效果。

5.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由于对原料的用量比例及制作手法掌握不好等原因,容易出现下列问题:

*面团过干,这会造成面塑各部件之间不易粘接。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和面时水加得过少或面粉加得过多。其解决的办法是:可适当再加一点水进行揉和,也可用502胶或白乳胶对部件进行粘接。*面团太软,就是说面团失去了骨力。主要是因和面时水或糯米粉加得过多所致。其解决的办法是:将面团置于阴凉通风处,吹至面团不粘时即可。

*面团弹力过大,这可能造成无法刻画面塑的细微部分。如用塑刀刚压好的眼窝,马上又会弹起恢复原状等。其解决的办法是:将面团重新入笼再蒸一次即可。

*制好的面塑作品存放时出现干裂或生虫长毛。加入精盐和香油或甘油后,有增加面团筋力、使面团不开裂绽口的作用。因此,只要和面时将上述两种原料放够了,并与其它原料充分揉匀,即可防止作品干裂。致于作品生虫长毛,则是防腐剂用量不足所致。

搓手油制作

将石蜡和色拉油按1:4比例混合,将石蜡掰碎放在盛有色拉油的锅里,加热待蜡全部融化后离火倒入小瓷瓶里冷却,制作面塑前可在手上和竹签上抹一些防粘连。最简单的用市面上的护手霜即可。

工具准备

面塑工具主要有塑刀、压板、剪刀、梳子等。虽说目前市面上也有现成的面塑工具可以买,但最好还是自己做。自己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制作出最适合自己的工具来。其方法是:选择一块3--4毫米厚的透明有机玻璃,先用铅笔在有机玻璃上画出塑刀的轮廓,然后用钩刀将塑刀钩下来。接着用锉刀对塑刀的边缘进行大体修整,再用水砂纸把塑刀磨光滑,最后可以用一块挤上牙膏或沾上香油的粗布反复进行擦拭,直到塑刀表面圆润、光亮、平滑为止.

面塑,俗称“捏面人”。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山东面塑起源于菏泽,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成于瞬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

堂。

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婀娜多姿、衣裙飘逸的美女、天真料漫的儿童,以及各种神话故事、戏剧、历史人物精致的玻璃框内,就成为人们喜爱的工艺美术品。【面塑的特点】

面塑艺术的特点是“一印、二捏、三镶、四滚”(泥塑的步骤),还有“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

面塑体积小、便于携带,又经久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因此为旅游者喜爱,是馈赠亲友的纪念佳品。外国旅游者在参观面人制作时,都为艺人娴熟的技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倾倒,交口赞誉,称北京面塑为“中国的雕塑”。

【面塑的起源】

捏面人真正始自何时已不可考。但从新疆土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小猪来推断,距今至少已有一千三百四十多年了。南宋《东京梦华录》中对捏面人也有记载:“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那时的面人都是能吃的,谓之为“果食”。而民间对捏面人还有一个传说,相传三国孔明征伐南蛮,在渡芦江时忽遇狂风大作,机智的孔明随即以面料制成人头与牲礼模样来祭拜江神,说也奇怪,部队安然渡江并顺利平定南蛮,因而从此凡执此业者均供奉孔明为祖师爷。

【面人塑制技法】

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渊源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科。就捏制风格来说,黄河流域古朴、粗扩、豪放、深厚;长江流域却是细致、优美、精巧。

【面塑的分类】

面塑按其使用功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用于收藏的面塑,另一类是可以食用的面塑。用于收藏的面塑通常用精面粉、糯米粉、盐、防腐剂及香油等制成,而用于食用的面塑则用澄粉、生粉等制成。

【春节民俗与山西民间面塑】

源于先秦而成型于汉代的中国节日风俗,是人类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积淀物。春节是人们对物候历法认识上的一个关键节日,所以对春节的祭祀活动显得尤其隆重,精美的面塑随着人们的心理需求应运而生,并成为节日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春节山西民间面塑的主要功能是对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祷,是追求丰衣足食,万事如意的生活理想的体现。春节的面塑在造型意识上,大多是抽象性的、信仰性的、理想性的。供奉天地的叫枣山,祭供灶神的叫饭山、花糕,形制都较大,谓之米面成山,晋南传说是为纪念大禹治水而作的。祖灵前一只面羊为牲祭之俗,以表虔诚之意。长辈送儿孙后辈“钱龙”意在引钱龙入府、招财进宝,……另有各种点彩的带花馍馍,便是酬宾待客访亲探友的讲究礼物。

晋北人家供神所用枣山是颇为讲究的。这是因为它是作为一种祭物而出现的。人们认为它有着某种超于自我的神秘力量,是人与神的交流桥梁。制作时把发好的面擀成大三角形,上面铺一层红枣,再用面做成盘云、盘龙、盘兔、如意纹样,间或点缀以连理、元宝、下山虎、上山鹿、瓜果之类,以五谷杂粮点睛镶鼻,蒸出锅来、绵颖憨实,洁白的面与深红的枣、五彩的粮、豆形成色彩上整体的对比效果。大年初一迎神之时供于神位之前是说米面成山,表达一种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一些地方还要在旺火上燃点柏柴,烤食花馍,谓之避邪馍馍,保一年无灾无病,平安吉利。晋南面花中还有“五子登科”、“巧公巧母”、“万事如意”等造型。

无论是枣山、饭山还是花糕、可说是在这一隆重的节日中,乡间的百姓们自己创作的一种心灵崇拜物,一种寄托心愿的方式。至于钱龙,则是一种类似于蟾的三足理想动物,表达民众一种向往富裕的思想。有些地方在腊月廿三祭灶时还要灶马灶鸡等作为供奉。这些供物既是供品又是崇拜物,实质上仍是食品,未了总要分而食之的。正是这些复合性功能使它成为一种最易普及、最易传承的艺术形式。

山西春节面塑造型简洁浑厚、朴实雅洁,是自然崇拜、宗教思想、心理意识、造型语言的综合凝聚物。造型一般是外型整洁、概括,内蕴饱满丰富,既有几何直线形式,又有饱含秦汉遗风的适合纹样,还有

更加具象的独具民间造型风格的人物、动物、植物形象。将各种不同的造型意识融合一体构成了独特的民俗节日内容,形成了特殊的民间艺术形式。

我的配方是面粉1斤糯米粉2两加水和好,煮好后一边和面一边加入盐半两,甘油适量再和面,这回要放笨酚了,注意带橡皮手手套!有毒害。也可以用鹏酸,水杨酸等代替,不过没笨酚好,如果大家有更好的可以一起分享。颜料我是用广告颜色的。这样的配方可以放三五年吧!

制作面塑,和面是关键之一。制作面塑的和面与制作面点不同,前者需要考虑面团在可塑性、防腐性等方面的要求。

许多人在制作面塑时都会遇到诸如面团不易塑造成形、作品易干裂绽口等问题。究其主要原因,恐怕还是制作者没有完全掌握面塑和面的诀窍。

由于面塑的流派众多,故和面的配方和手法各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流派,和面的配方和手法也会因季节的变化及作品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根据笔者所属流派的经验,冬季和面的配方为:精面粉1500克、糯米粉1000克、精盐200克、防腐剂100克、香油250克。

其制作手法为,将面粉、糯米粉、精盐、防腐剂放在盆中和匀,再徐徐倒入开水并用筷子搅拌,然后将面团反复揉搓,直至达到“三光”效果

配方 1:精制小麦粉300g,糯米粉200g,特制精细面塑添加剂100g,甘油150g,清水适量。

将上述原料混合均可,盛入盆中,加入清水适量充分揉和,压成2公分左右厚的面片,待水开上笼蒸30-40分钟,自然冷却,用保鲜袋密封,新蒸的面团要经过3-10天的缓释后才好用,检测面团时,用一小块面充分搓揉成球形,手指轻压,有少许反弹,双手拉伸不断裂,不收缩就好了

这种配方制作出来的作品可以做得细腻逼真,不开裂,可以长期保存。

配方2:精制小麦粉300g,糯米粉150g,甘油80g,食盐15g,山梨酸钾20g,蜂蜜15g开水适量将上述原料混合,加入开水,调和成团用湿布盖上,静置30分钟,再次充分揉和,压成2公分厚的片,上笼待水开后蒸40分钟,用保鲜袋密封,缓释5-10天,调色使用。

面塑按其使用功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用于收藏的面塑,另一类是可以食用的面塑。用于收藏的面塑通常用精面粉、糯米粉、盐、防腐剂及香油等制成,而用于食用的面塑则用澄粉、生粉等制成。本文要讲的是用于收藏的面塑。

制作面塑,和面是关键之一。制作面塑的和面与制作面点不同,前者需要考虑面团在可塑性、防腐性等方面的要求。

许多人在制作面塑时都会遇到诸如面团不易塑造成形、作品易干裂绽口等问题。究其主要原因,恐怕还是制作者没有完全掌握面塑和面的诀窍。

由于面塑的流派众多,故和面的配方和手法各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流派,和面的配方和手法也会因季节的变化及作品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冬季和面的配方为:精面粉1500克、糯米粉1000克、精盐200克、防腐剂100克、香油250克。

其制作手法为,将面粉、糯米粉、精盐、防腐剂放在盆中和匀,再徐徐倒入开水并用筷子搅拌,然后将面团反复揉搓,直至达到“三光”效果面光、手光、盆光。用手将面团压成薄片,上笼蒸约45分钟取出来,迅速将面片与香油揉和均匀,再放入塑料袋中,用毛巾裹好,放置24小时至面团上劲后,即可用广告色进行调色了。

如果是在夏季,考虑到气温和湿度等因素,一般可适当增加面粉的比例可将面粉增加到1700克左右,同时,防腐剂和香油的比例也应适当加大。

和好的面团在冬季可保存1~2个月,夏季放在冰柜中也可保存1个月左右。取用时若感到面团发硬,可用手将其揉软,这并不影响其使用效果。

初学面塑者在和面时,由于对原料的用量比例及制作手法掌握不好等原因,容易出现下列问题:

1 面团过干,这会造成面塑各部件之间不易粘接。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和面时水加得过少或面粉加得过多。但如果发现问题已出时切不可再加水揉和,只能用502胶或白乳胶对部件进行粘接。

2 面团太软,就是说面团失去了骨力。主要是因和面时水或糯米粉加得过多所致。其解决的办法是:将面团置于阴凉通风处,吹至面团不粘时即可。

3 面团弹力过大,这可能造成无法刻画面塑的细微部分。如用塑刀刚压好的眼窝,马上又会弹起恢复原状等。解决办法很简单,面团和好后立即入笼蒸熟即可。

4 制好的面塑作品存放时出现干裂或生虫长毛。加入精盐和香油或甘油后,有增加面团筋力、使面团不开裂绽口的作用。因此,只要和面时将上述两种原料放够了,并与其它原料充分揉匀,即可防止作品干裂。致于作品生虫长毛,则是防腐剂用量不足所致。

一、王燕老师配方:

材料:面粉250克\精盐10克\蜂蜜10克\防腐剂20克\糯米粉60克

备好后,先将面粉盛入瓷盆内,用事先备好的开水,把防腐剂冲开,然后倒入面粉中搅拌,在此同时加入精盐、蜂蜜,再次搅拌均匀后,用手在盆内搓揉,直到感觉面粉很润为止,可把它分成几份(似小馒头大小)放入蒸锅内蒸或煮20~30分钟,拿出来后再进行揉搓,用保鲜膜或密封的小塑料盒装好。这种面粉称为本色面,可保存6个月左右,随时可取之使用。

彩泥制作方法

彩泥制作方法〈一〉

原料:

400g面粉,200g盐,2 勺防腐粉

第一步:以上材料在一个容器内混合。

1/2升烧开的水,3勺油,1 勺食用色素或复活节彩蛋用的色素

第二步:以上材料在一个碗内搅拌均匀。

将第二步的混合液拌入第一步的面粉混合物里,搅拌直到泥状物还是微温为止,然后用手揉捏,如果生面团太湿的话,可以再放些面粉,此泥要一直放在带盖的塑料盒内密闭保存。

彩泥制作方法〈二〉

纸泥400-600克、梨酸钾5-15克、聚醋酸乙烯乳液5-10克、广告颜料15-35克,

将上述比份的各原料放入容器内搅拌均匀,即形成成品,本发明是一种适于儿童彩泥画用的无毒无害,制作简单的彩泥及制作方法。

彩泥制作方法〈三〉

1、胶液的制备:用1斤聚乙烯醇加入10斤水中浸泡1-2小时后用锑锅烧煮成胶液备用。

2、彩色色种的准备:色种可到各地印刷材料商店或丝印门市部去购买,也可到各地印染厂或化工门市部去购买各种色粉回来用高温开水将色粉溶解使用。彩色的调制参考三元色调制的原理进行。

3、白色基泥制作:

用纯白干纸浆1斤,加水10斤,用打浆机或搅拌器打成糊状,然后加入5-10斤碳酸钙粉,再用打浆机搅拌均匀至无颗粒状后,立即进行脱水处理得湿润基泥公式如下:10斤基泥+1斤胶液+适量色种经搅拌均匀后即得到各种颜色化学彩泥。

使用如下:

①白色彩泥制作:用10斤白色基泥加入1斤胶液即可。

②粉红色彩泥制作:用10斤基泥加入1斤胶液和少量大红色种进行搅拌均匀即可。

③黄色彩泥制作:10斤基泥加入1斤胶液和适量黄色色种即可。

备注:其它各种彩色泥制作均按上面方法进行,操作时注意先将色种倒入胶液搅拌均匀后再到入白色基泥中搅拌,以提高制作速度和效率。

(1)白色干浆可用造纸厂下脚料(餐巾纸边脚下料)代用,要求纸质是白色的。

(2)打浆搅拌器,可用手电钻为动力,在钻头处装接一条钢条,钢条下方焊接2-3条弯曲摩托车钢线条即可用作打浆搅拌器械使用。

(3)脱水用布袋装上基泥压榨制取即可。

面塑配方

1.配方:

配方一:面粉8两糯米粉2两蜂蜜2两防腐剂(苯甲酸钠)1两开水8两

配方二:面粉500克糯米粉100克蜂蜜75克盐50克开水600克

配方三:面粉400克糯米粉100克水300克蜂蜜100克防腐剂苯甲酸钠50克

食用面团的配方:面粉100克糯米粉75克淀面50克麦芽糖15克精盐5克炼乳75克鲜奶75克水450克2.和面、蒸面将面粉、糯米粉、精盐、防腐剂等放在盆中和匀,再徐徐倒入开水并用筷子搅拌,然后将面团反复揉搓,直至达到“三光”效果---面光、手光、盆光。用手将面团压成2—3厘米的薄片,用保鲜膜包好,上笼蒸约45分钟取出,迅速将面片与香油揉和均匀,再放入塑料袋中,用毛巾裹好,放置24小时至面团上劲后,可进行调色了。

3.面团测定把面团反复揉碾,搓成球形,手按压只少许反弹,韧性很小,双手拉长不断裂也不回缩,这样的面团手感好,不粘连。另外由于市场出售的面粉品牌不同,质地各异,因此要随时调整比例。韧性大的,减少糯米粉用量,反之增加。面团蒸制时间长些可增加其韧性,短之使其松散,酌情而定,灵活运用。

4.面团上色蒸好的面团可用油画颜料、国画色、水彩、水粉等颜料上色,具体方法是:先将面团摊成薄片,把颜料涂抹再上面,向内卷成圆桶性,再拧成螺旋状,折回再拧,循环多次,最后在掌心反复揉碾,直到颜色分布均匀为止。面团的颜料分2、3次加入,一次不要加太多,太多容易粘在手上,再揉进面团时会形成斑块,影响效果。

5.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由于对原料的用量比例及制作手法掌握不好等原因,容易出现下列问题:

(1)面团过干,这会造成面塑各部件之间不易粘接。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和面时水加得过少或面粉加得过多。其解决的办法是:可适当再加一点水进行揉和,也可用

502胶或白乳胶对部件进行粘接。

(2)面团太软,就是说面团失去了骨力。主要是因和面时水或糯米粉加得过多所致。其解决的办法是:将面团置于阴凉通风处,吹至面团不粘时即可。

(3)面团弹力过大,这可能造成无法刻画面塑的细微部分。如用塑刀刚压好的眼窝,马上又会弹起恢复原状等。其解决的办法是:将面团重新入笼再蒸一次即可。

(4)制好的面塑作品存放时出现干裂或生虫长毛。加入精盐和香油或甘油后,有增加面团筋力、使面团不开裂绽口的作用。因此,只要和面时将上述两种原料放够了,并与其它原料充分揉匀,即可防止作品干裂。致于作品生虫长毛,则是防腐剂用量不足所致。搓手油制作将石蜡和色拉油按1:4比例混合,将石蜡掰碎放在盛有色拉油的锅里,加热待蜡全部融化后离火倒入小瓷瓶里冷却,制作面塑前可在手上和竹签上抹一些防粘连。最简单的用市面上的护手霜即可。

工具准备:面塑工具主要有塑刀、压板、剪刀、梳子等。虽说目前市面上也有现成的面塑工具可以买,但最好还是自己做。自己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制作出最适合自己的工具来。其方法是:选择一块3--4毫米厚的透明有机玻璃,先用铅笔在有机玻璃上画出塑刀的轮廓,然后用钩刀将塑刀钩下来。接着用锉刀对塑刀的边缘进行大体修整,再用水砂纸把塑刀磨光滑,最后可以用一块挤上牙膏或沾上香油的粗布反复进行擦拭,直到塑刀表面圆润、光亮、平滑为止。

面塑配方

1.和面配方

配方一:面粉8两糯米粉2两蜂蜜2两防腐剂(苯甲酸钠)1两开水8两

配方二:面粉500克糯米粉100克蜂蜜75克盐50克开水600克

配方三:面粉400克糯米粉100克水300克蜂蜜100克防腐剂苯甲酸钠50克

食用面团的配方:面粉100克糯米粉75克淀面50克麦芽糖15克精盐5克炼乳75克鲜奶75克水450克

2.和面、蒸面

将面粉、糯米粉、精盐、防腐剂等放在盆中和匀,再徐徐倒入开水并用筷子搅拌,然后将面团反复揉搓,直至达到“三光”效果---面光、手光、盆光。

用手将面团压成2—3厘米的薄片,用保鲜膜包好,上笼蒸约45分钟取出,迅速将面片与香油揉和均匀,再放入塑料袋中,用毛巾裹好,放置24小时至面团上劲后,即可进行调色了。

3.面团测定

把面团反复揉碾,搓成球形,手按压只少许反弹,韧性很小,双手拉长不断裂也不回缩,这样的面团手感好,不粘连。另外由于市场出售的面粉品牌不同,质地各异,因此要随时调整比例。韧性大的,减少糯米粉用量,反之增加。面团蒸制时间长些可增加其韧性,短之使其松散,酌情而定,灵活运用。

4.面团上色

蒸好的面团可用油画颜料、国画色、水彩、水粉等颜料上色,具体方法是:先将面团摊成薄片,把颜料涂抹再上面,向内卷成圆桶性,再拧成螺旋状,折回再拧,循环多次,最后在掌心反复揉碾,直到颜色分布均匀为止。面团的颜料分2、3次加入,一次不要加太多,太多容易粘在手上,再揉进面团时会形成斑块,影响效果。

5.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由于对原料的用量比例及制作手法掌握不好等原因,容易出现下列问题:

*面团过干,这会造成面塑各部件之间不易粘接。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和面时水加得过少或面粉加得过多。其解决的办法是:可适当再加一点水进行揉和,也可用502胶或白乳胶对部件进行粘接。

*面团太软,就是说面团失去了骨力。主要是因和面时水或糯米粉加得过多所致。其解决的办法是:将面团置于阴凉通风处,吹至面团不粘时即可。

*面团弹力过大,这可能造成无法刻画面塑的细微部分。如用塑刀刚压好的眼窝,马上又会弹起恢复原状等。其解决的办法是:将面团重新入笼再蒸一次即可。

*制好的面塑作品存放时出现干裂或生虫长毛。加入精盐和香油或甘油后,有增加面团筋力、使面团不开裂绽口的作用。因此,只要和面时将上述两种原料放够了,并与其它原料充分揉匀,即可防止作品干裂。致于作品生虫长毛,则是防腐剂用量不足所致。

搓手油制作

将石蜡和色拉油按1:4比例混合,将石蜡掰碎放在盛有色拉油的锅里,加热待蜡全部融化后离火倒入小瓷瓶里冷却,制作面塑前可在手上和竹签上抹一些防粘连。最简单的用市面上的护手霜即可。

工具准备

面塑工具主要有塑刀、压板、剪刀、梳子等。虽说目前市面上也有现成的面塑工具可以买,但最好还是自己做。自己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制作出最适合自己的工具来。其方法是:选择一块3--4毫米厚的透明有机玻璃,先用铅笔在有机玻璃上画出塑刀的轮廓,然后用钩刀将塑刀钩下来。接着用锉刀对塑刀的边缘进行大体修整,再用水砂纸把塑刀磨光滑,最后可以用一块挤上牙膏或沾上香油的粗布反复进行擦拭,直到塑刀表面圆润、光亮、平滑为止

民间面塑

人美版《美术》三年级上册 《民间面塑》教学设计 单位:金水区艺术小学姓名:王瑶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面塑艺术,感受我国民间丰富多彩的面塑艺术的特点。 2.尝试运用揉、捏、剪、挑、压、粘、贴等方法,塑造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形象。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面塑文化,增强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面塑艺术,掌握面塑制作的基本技法,并试着塑造一个自己喜爱的形象。 难点:揉、捏、剪、挑、压、粘、贴等不同技法的实际应用。三、学习材料: 面塑常用的工具。课前准备(彩泥)、牙签、牙刷等辅助工具。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大家看老师给大家带什么来了。让学生感受。 生说。 师:瞧瞧,我来变个魔术,看看老师把它变成什么了。 生说。

师:哦,原来我们平时吃的面还可以做成一个小艺术品。那你有没有见过像老师这样用面做的小动物或是别的呢? 生说。 师:其实呀!在我国民间,流传着逢年过节庆喜时用面粉做面花的风俗,这些面花一般作为蕴含祝福意义的食品或者祭祀的供品,我们给它叫做“花馍”“面花花”既好吃,又好看,深受人们的喜爱。慢慢的也就出现专门的捏面人的师傅,那些彩色的面人儿逐渐就成了专供欣赏的民间工艺.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民间面塑的世界,来学习第二课《民间面塑》。 2. 讲授新课 (1)介绍、欣赏各类面塑: 师:面塑一般分为“面人”和“面花”两类。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精美的面花和面人。 师:(课件出示) 师:想一想?这组面花寓意什么?会在什么时候制作呢? 生说 师总结:寿桃形面花又称“喜馍”或“寿馍”,寓意老人健康长寿,是在老人寿辰时制作的。 师: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具有民间特色的“花馍”,每组都有不同面塑作品,你来观察一下它跟我们平时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样? 师:你知道这只小花虎装饰了什么吗?你能找出来吗?你能猜出这个“老虎花谷卷”面花的吉祥寓意吗?

民间面塑教学反思

《民间面塑》教学反思 三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空间意识,所以三年级美术课也开始培养孩子的空间感,立体感。例如:第一课的《我的小天地》本节课的《民间面塑》。 本节课是一节造型表现课,重在培养孩子的动手造型能力与想象力。我分为“欣赏”“说”“做”“感受”四个部分。 首先“欣赏”的部分,出示传统的面塑图片,图片要有针对性,漂亮但不能太复杂。 说”让学生说面塑的特点。——外形美观而且奇特有些具有夸张性,色彩艳丽一般采用红黄蓝绿紫黑都是常见色,创作题材都与日常生活有关。制作方法一般有搓、揉、捏、压、剪等方法。这些都是和我们面塑是民间艺术有这独特的关系。 “做”这个部分我鼓励学生尽量塑造与别人不一样的作品,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次,在实践教学中,我发现将面塑和绘画同时进行互补,能使受常规约束的丰富想象释放出来,塑造出各种有创意的东西,尤其是有童趣的作品来。过程中,我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塑造出有童趣的有创意的作品。“感受”主要是指活动后的评价。对学生作品的评价并不能仅限于对技能技巧的评定上,对充满童趣作品,尤其是合作的作品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表现。同时,评价时鼓励学生共同参与,把学生作品拍照在大屏幕上展示,大家共同欣赏,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引导学生在欣赏、评价的过程中提高评价能力,采用产生自

我满足感,成功感,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 面塑是典型的中国民间传统文化,所以我们在注重孩子动手能力的同时还要注意传统文化的介绍。反思面塑教学活动中的“看”、“做”、“说”,是在尊重、了学生的基础上,我与学生充分互动的体现,注重在面塑活动中激发学生对面塑活动的兴趣,让学生在面塑活动中体验无穷的乐趣。 我认为,高效课堂教师要珍惜教师要珍惜每一份每一分钟,要珍惜每一句话,孩子们自己能学会的就不要多给他讲,培养孩子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孩子们是向上的,向上是他们的天性,也是他们的动力,要想办法让他们体会到向上的成就感。教师要用方法去激发,激发激发再激发,引导引导再引导,激发好了,引导好了,教学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花馍历史及简介

花馍历史及简介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花馍 又叫面花、面塑,它起源于中国民间祭祀活动中用面塑动物代替宰杀牛羊等动物的习俗,花馍的造型生动、夸张,制作精巧细腻,在民间约有1000多年的历史,流传于黄河两岸的花馍,它的文化底蕴更为深厚,从过事上讲:有红事花馍,白事花馍,各种节日花馍,从寓意上讲:有贡奉花馍,有辟邪扬善花馍,从形式上讲:有动物、有植物、有人物、有传承着的各种敬仰物花馍等,黄河两岸的人们很早很早就用花馍语言文化有声无声的传奇着一种真情,在人们生活日益兴盛的现代化时代,花馍这一传承中国文明的形式,慢慢的将被历史悄然无声的淹没,陕西咸阳将在今年正月十五期间,举办中国第一界花馍艺术节,这是一次对中国历史濒危传统文化的抢救,值得弦扬。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闻喜花馍 造型各异,色彩斑斓的闻喜花馍面塑是用来吃的、看的、还是摆的?可能许多人会认为这种花馍只具有其中的一种作用,其实对晋南人来说,闻喜花馍兼具食用、观赏、礼仪三大功能,是指尖上的艺术、舌尖上的美食、心尖上的情节。 闻喜花馍是我省闻喜县一带着名的汉族传统名点,是人工用面粉做成的各种样式的馒头,因花式多样而命名为花馍。民间瑰宝闻喜花馍起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已有1300多年历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完整的创作体系。“有馍就有事,有事就有馍”,在晋南地区流传着许多如剪纸、花馍、布画、刺绣、草编等民间艺术,其中闻喜花馍流传最盛,它始终和百姓的民俗文化紧密相连,形成了节日花馍、婚嫁花馍、寿诞花馍、丧葬花馍、上梁花馍、乔迁花馍等较为完整的花馍体系。目前,闻喜花馍有“花糕”“花馍”“吉祥物”“盘顶”四大系列200多个品种。闻喜花馍2006年入选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历经千年的传承中,闻喜花馍不仅被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形成了独特的制作技艺。包括:搓、团、捻、擀、剪、切、扎、按、捏、卷等十多道工艺,所用的工具包括擀杖、剪刀、筷子、梳子、竹签等。闻喜花馍的制作从麦子筛选、晾晒、加工开始,还要经过凝水、箩面、制酵、发面、捏形、

原平简介

原平市简介 原平市地处晋北中部,是山西省较大的县市之一。全市总面积256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4万亩。辖7镇、11乡、3个街道办事处,520个行政村。原平交通便利,区位优势突出。国道、省道、铁路、高速公路纵横交错,18个乡镇全部通油路,520个村全部通公路,90%的村通水泥路。总人口49.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6万人。1993年6月撤县设市。 原平物华天宝,资源富集。素有“东山摇钱树,西山聚宝盆,中间米粮川”之称。东部丘陵区盛产干鲜水果,是山西省最大的水果产区之一和全国酥梨基地;西部山区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主要矿产有煤、铝、铁等20余中;中部平川区是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总产连续多年保持在5亿斤以上。北部大营温泉享有“华北第一泉”之誉,被评为省级和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 原平工业发达,基础雄厚。市内电网设施齐全,是山西电网南北联络的中心枢纽;铝业、电力、煤炭、化工、冶金、建材、机械等行业形成一定规模,是全省重要的能源和工业基地。 原平市被列入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改革试验区先行试点市、以“扭住跨越发展,挺进全国百强”为战略目标、实施“四大工程”,打好“四大战役”项目建设取得辉煌成绩,连续两年考核名列忻州市第一。一季度实现财政收入9.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3%,为在“十二五”期间挺进百强创造了良好开端。

原平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早在西汉年间就已置县,距今2000多年历史,境内古迹遗存较多,有金代石桥普济桥、摩崖石刻、清代牌坊、三班故里等。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剪纸、面塑、木雕、八音会等流传甚广。历代名流辈出,有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才女、宫词之祖西汉时期的班婕妤,东晋高僧慧远禅师等。原平又是有名的将军县,有93位将军之多,其中有抗战时期的爱国名将续范亭、开国上将赵尔陆以及解放军原总参谋长傅全有上将、原军事科学院政委张工上将等,还有曾代表国民政府在日本无条件投降仪式上签字的国民党将军徐永昌等。

山西民间面塑艺术研究综述

民间面塑艺术研究综述 摘要:民间面塑是我国古老的民间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国外学者对其研究并不多。而在现代社会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无论从理论还是实际出发,加强对民间面塑艺术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就民间面塑艺术的造型工艺特征,民俗文化等方面进行简要综述。关键词:面塑艺术民俗风情传承发展 前言: 面塑,又称“面花”,“花馍”,是我国古老民间文化中的一种,对人类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面塑艺术作为我国面塑艺术的发源地与传承地之一,风格独特,历史悠久。然而,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及流行文化的蔓延,传统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民间面塑艺术更成为当代社会中的“少数”文化。我国对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逐渐重视起来,而目前对面塑文化的研究并不多。基于这些情况,对民间面塑艺术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主体: 目前国学者对民间面塑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 一、面塑的历史渊源 要想了解面塑,必先了解面塑的起源。面塑究竟起源于何时,具体时间已无从考证。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学者宋新娟认为它的形成起源于民间祭祀活动中以面塑动物代替宰杀真牛羊的习俗[1];学者王江认为它最早是在古代殉葬仪式中用来代替木俑、俑[2];也有学者认为面塑源于“介子推功高而拒受晋文公封赏,与母亲紧抱柳树被大火烧死,因为那天正好是清明节,从此以后,在就留下了面塑的习俗”的传说[3];还有学者的观点是“相传三国时期,诸亮曾用面粉做成人头形的馒头来祭祀战斗中死去的‘魂灵’,这种馒头就是最早的面花。”[4]综合这些学者的观点来看,面塑的起源在很大程度上与祭祀活动有关。从现有 资料来看,晋时期已开始流行风俗面塑,相关的记载还有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曾记载有元节食元宵、寒食节食冷食、夏至食冷面等习俗,其中还记载有七夕制巧果[5]。唐代面塑的制作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对面塑艺术也有了确切的文字记载。如封演《封氏闻见记六》中说:“玄宗朝,海殷赡,送葬者当衢设祭,施帷帐,有假花,假果粉人,面塑之属”[6],可以看出当时面塑已经作为祭祀品在使用。除了文字以外,唐代还为后人研究面塑留下了实物资料,阿斯塔那墓出土的面俑以及面制猪形俑是现今保存最古老的面塑,这似乎也能证实面花的祭祀功能。 据目前的研究史料来看,宋代面塑艺术的发展更为兴盛,有关面塑制品的记载也愈加丰富,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详实记载了很多那时期民间面食的相关风俗,如书中所述清明

山西面塑的传承与发展

山西面塑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在山西众多民间面塑中独树一帜。面塑是供会的主要元素,是村民对神灵最重要的供品,不仅是供会的重要文化现象,而且是传统民间艺术的奇葩,具有很重要的民俗研究价值和艺术传承价值。但是,随着社会变革和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念的不同,供会所依存的社会环境发生着重大变化,生存状况令人担忧。因此挖掘和保护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面塑;文化;宴席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6?-0204-02 一、背景 我国北方民间用麦面、玉米粉或豆粉制作的各式“面花”、“花馍”、“礼馍”、“面羊”等统称“面塑”。《中国民间美术辞典》中有这样的描述:“民间面塑即民间面食艺术。” 二、文化内涵 在山西地区,面塑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可用于祭祀、祈福、馈赠亲友或表达感谢。在时令节日与礼仪活动中,人们会蒸制富有不同寓意的面塑,其形式也多种多样:面羊、面鱼看起来生动活泼,寿桃形态逼真,枣山富于想象与创意,“姑儿食”则饱含祝福与期待。面塑的制作可谓凝结了民众生活智慧,也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面塑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山西则是面塑传承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地区。20世纪70年代,在山西省定襄县境内出土了一件新石器时

期的石搓盘器物,该搓盘由于长期旋转式研磨而使中间下凹成浅圆坑,它的发现证明当时对谷物的加工方式是搓而不是捣,其加工目的是为了脱壳去皮。由此可见,山西地区的谷物加工有着悠久的历史。 三、文化的流传 面食是中国人的传统主食之一,满足着人们最基本物质需求。而最早的“面塑”则是人们供奉神灵与祖先的一种美好物品。 在中华文化不断地创新与发展的同时,面塑也逐渐被赋予了浓厚的美学色彩。在纷繁万状的面塑世界中,还保存着远古神话的积淀和影响。有民俗学家认为:中国面塑的根源可追溯到女娲用黄土和清水塑造万物生灵的神话,而心灵手巧的中华女性便仿效其法,用面团揉制出飞禽走兽和花草虫鱼,以这种形式再造“生灵”。 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礼节、婚嫁、丧葬、祭祀等都是一个地区民俗文化的具体体现。面塑在山西地区各种时令节日与礼仪活动中都可以称之为必备之物,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在农历腊八后,山西地区的家庭即开始制作过年的熟食,有枣山(也称枣山年馍)、花糕、馍馍、包子等,俗称“闹年”;元宵节晚上,各巷要办灯山会,街上挂有彩色吊纸,各家门前挂有花灯,灯山前垒旺火、燃焰火、放花炮,女人们拿馍馍在旺火上烤黄,回家分食,传说食之有少生病、兴旺之意;在农历二月初二,山西人讲究早晨喝豆腐脑并吃枣山与钱龙(一种面食);中元节,也就是农历七月十五,已婚儿女要蒸制寿桃献给父母,祝他们长寿,长者要馈赠孩子面羊、面鱼等,亲戚之间也互为孩子蒸制面食。此外,小孩子满月,东家要

面塑常识

面塑,俗称“捏面人”。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山东面塑起源于菏泽,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成于瞬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 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婀娜多姿、衣裙飘逸的美女、天真料漫的儿童,以及各种神话故事、戏剧、历史人物精致的玻璃框内,就成为人们喜爱的工艺美术品。 【面塑的特点】 面塑艺术的特点是“一印、二捏、三镶、四滚”(泥塑的步骤),还有“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 面塑体积小、便于携带,又经久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因此为旅游者喜爱,是馈赠亲友的纪念佳品。外国旅游者在参观面人制作时,都为艺人娴熟的技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倾倒,交口赞誉,称北京面塑为“中国的雕塑”。 1成型快,作品需一次完成; 2形象逼真,色彩鲜艳; 3作品可大可小,制作精细;内涵丰富! 4易于保存,可作收藏品; 面塑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插棍式.吊线式 .浮雕式雕式微雕式仿效式等 面塑的常用方法主要有:揉 .捏 .揪. 挑 .压 .搓. 滚. 碾. 剁. 拨 . 接. 切 .填补. 延展等 面塑常用到的颜色有;红白黄蓝黑肉色等 【面塑的起源】

捏面人真正始自何时已不可考。但从新疆土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小猪来推断,距今至少已有一千三百四十多年了。南宋《东京梦华录》中对捏面人也有记载:“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那时的面人都是能吃的,谓之为“果食”。而民间对捏面人还有一个传说,相传三国孔明征伐南蛮,在渡芦江时忽遇狂风大作,机智的孔明随即以面料制成人头与牲礼模样来祭拜江神,说也奇怪,部队安然渡江并顺利平定南蛮,因而从此凡执此业者均供奉孔明为祖师爷。 【面人塑制技法】 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渊源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科。就捏制风格来说,黄河流域古朴、粗扩、豪放、深厚;长江流域却是细致、优美、精巧。 【春节民俗与山西民间面塑】 源于先秦而成型于汉代的中国节日风俗,是人类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积淀物。春节是人们对物候历法认识上的一个关键节日,所以对春节的祭祀活动显得尤其隆重,精美的面塑随着人们的心理需求应运而生,并成为节日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春节山西民间面塑的主要功能是对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祷,是追求丰衣足食,万事如意的生活理想的体现。春节的面塑在造型意识上,大多是抽象性的、信仰性的、理想性的。供奉天地的叫枣山,祭供灶神的叫饭山、花糕,形制都较大,谓之米面成山,晋南传说是为纪念大禹治水而作的。祖灵前一只面羊为牲祭之俗,以表虔诚之意。长辈送儿孙后辈“钱龙”意在引钱龙入府、招财进宝,……另有各种点彩的带花馍馍,便是酬宾待客访亲探友的讲究礼物。晋北人家供神所用枣山是颇为讲究的。这是因为它是作为一种祭物而出现的。人们认为它有着某种超于自我的神秘力量,是人与神的交流桥梁。制作时把发好的面擀成大三角形,上面铺一层红枣,再用面做成盘云、盘龙、盘兔、如意纹样,间或点缀以连理、元宝、下山虎、上山鹿、瓜果之类,以五谷杂粮点睛镶鼻,蒸出锅来、绵颖憨实,洁白的面与深红的枣、五彩的粮、豆形成色彩上整体的对比效果。大年初一迎神之时供于神位之前是说米面成山,表达一种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一些地方还要在旺火上燃点柏柴,烤食花馍,谓之避邪馍馍,保一年无灾无病,平安吉利。晋南面花中还有“五子登科”、“巧公巧母”、“万事如意”等造型。无论是枣山、饭山还是花糕、可说是在这一隆重的节日中,乡间的百姓们自己创作的一种心灵崇拜物,一种寄托心愿的方式。至于钱龙,则是一种类似于蟾的三足理想动物,表达民众

花馍历史及简介

花馍 又叫面花、面塑,它起源于中国民间祭祀活动中用面塑动物代替宰杀牛羊 等动物的习俗,花馍的造型生动、夸张,制作精巧细腻,在民间约有1000多 年的历史,流传于黄河两岸的花馍,它的文化底蕴更为深厚,从过事上讲:有 红事花馍,白事花馍,各种节日花馍,从寓意上讲:有贡奉花馍,有辟邪扬善 花馍,从形式上讲:有动物、有植物、有人物、有传承着的各种敬仰物花馍等,黄河两岸的人们很早很早就用花馍语言文化有声无声的传奇着一种真情,在人 们生活日益兴盛的现代化时代,花馍这一传承中国文明的形式,慢慢的将被历 史悄然无声的淹没,陕西咸阳将在今年正月十五期间,举办中国第一界花馍艺 术节,这是一次对中国历史濒危传统文化的抢救,值得弦扬。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闻喜花馍 造型各异,色彩斑斓的闻喜花馍面塑是用来吃的、看的、还是摆的?可能 许多人会认为这种花馍只具有其中的一种作用,其实对晋南人来说,闻喜花馍 兼具食用、观赏、礼仪三大功能,是指尖上的艺术、舌尖上的美食、心尖上的 情节。 闻喜花馍是我省闻喜县一带著名的汉族传统名点,是人工用面粉做成的各 种样式的馒头,因花式多样而命名为花馍。民间瑰宝闻喜花馍起源于唐宋,盛 行于明清,已有1300多年历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完整的创作体系。“有馍就有事,有事就有馍”,在晋南地区流传着许多如剪纸、花馍、布画、刺绣、草编等民间艺术,其中闻喜花馍流传最盛,它始终和百姓的民俗文化紧密 相连,形成了节日花馍、婚嫁花馍、寿诞花馍、丧葬花馍、上梁花馍、乔迁花 馍等较为完整的花馍体系。目前,闻喜花馍有“花糕”“花馍”“吉祥物”“盘顶”四大 系列200多个品种。闻喜花馍2006年入选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 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历经千年的传承中,闻喜花馍不仅被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形成了 独特的制作技艺。包括:搓、团、捻、擀、剪、切、扎、按、捏、卷等十多道工艺,所用的工具包括擀杖、剪刀、筷子、梳子、竹签等。闻喜花馍的制作从麦 子筛选、晾晒、加工开始,还要经过凝水、箩面、制酵、发面、捏形、蒸制、 成形、着色、插面花九大工序。整个制作过程全手工操作。闻喜花馍的制作原

《民间面塑》教学设计

《民间面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面塑作品,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历史悠久的面塑文化,学习面塑艺术的一些基本知识。 2、通过学习面塑制作的基本方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动手能力。 3、了解民间艺术家的聪明和智慧,激发学生热爱民间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了解民间面塑所蕴含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情感,了解面塑制作的表现手法和造型特点。 难点:学习面塑制作技法,进行实践创作。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橡皮泥、牙签等。 学生:橡皮泥、牙签等工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暑假老师去公园玩,看到有人在用面团做小人,你们见过没有呢? 二、形象回忆作品赏析 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面人。同时介绍面塑的特点和面人的流派知识。 除了面人,你还见过其他用面做的工艺品么? 课件不同地域、不同题材的“面花”作品,同时介绍一些春节、端午节、七巧节、老人做寿婴儿满月等不同时节场合的讲究规则。 请同学结合自己生活的所见来谈一谈,有的同学可能过年的时候随父母回农村探亲见过,有的同学在民俗村见过,也有可能有的同学曾经生活在农村,还亲自动手制作过,谈谈他们的感受。 三、小组探究 为什么我们用面来塑造?感受一下面和橡皮泥有什么不同?紧密细腻,黏合力等。联系捏橡皮泥的经验,想一想我们可以用哪些手段来造型?揉球、搓条、扎眼。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动手操作 介绍几种不常见但实用的方法,如碾、压、剪、拧、捻,以及用这些方法可以制作哪些特殊的装饰。 三、自主创作 结合不同的造型手法,创造一个自己喜爱的形象。 四、互相交流 面塑博览会开幕啦!组织学生有秩序的互相欣赏浏览。 谈谈自己分别的发现,分别从造型设计,创意、色彩搭配、造型手段等方面进行评述。 五、课堂延伸 由于时代、地域、风土人情等各不相同,我国的面塑艺术也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风貌;今天你创造出了面塑作品,珍藏了好朋友的面塑作品,这可能是你的第一件藏品,希望今后同学们更多地关注这一古老的艺术奇葩。

面塑简介

面塑简介 面塑,俗称“捏面人”。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而今大多数都已经被橡皮泥所取代。据了解,虽然面塑的制作方式比较简单,但却是一种艺术性很高的民间工艺品。 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成于瞬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 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婀娜多姿、衣裙飘逸的美女、天真烂漫的儿童,以及各种神话故事、戏剧、历史人物精致的玻璃框内,就成为人们喜爱的工艺美术品。 山西面塑 山西面塑 源于先秦而成型于汉代的中国节日风俗,是人类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积淀物。春节是人们对物候历法认识上的一个关键节日,所以对春节的祭祀活动显得尤其隆重,精美的面塑随着人们的心理需求应运而生,并成为节日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春节山西民间面塑的主要功能是对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祷,是追求丰衣足食,万事如意的生活理想的体现。春节的面塑在造型意识上,大多是抽象性的、信仰性的、理想性的。供奉天地的叫枣山,祭供灶神的叫饭山、花糕,形制都较大,谓之米面成山,晋南传说是为纪念大禹治水而作的。祖灵前

一只面羊为牲祭之俗,以表虔诚之意。长辈送儿孙后辈“钱龙”意在引钱龙入府、招财进宝,……另有各种点彩的带花馍馍,便是酬宾待客访亲探友的讲究礼物。晋北人家供神所用枣山是颇为讲究的。这是因为它是作为一种祭物而出现的。人们认为它有着某种超于自我的神秘力量,是人与神的交流桥梁。制作时把发好的面擀成大三角形,上面铺一层红枣,再用面做成盘云、盘龙、盘兔、如意纹样,间或点缀以连理、元宝、下山虎、上山鹿、瓜果之类,以五谷杂粮点睛镶鼻,蒸出锅来、绵颖憨实,洁白的面与深红的枣、五彩的粮、豆形成色彩上整体的对比效果。大年初一迎神之时供于神位之前是说米面成山,表达一种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一些地方还要在旺火上燃点柏柴,烤食花馍,谓之避邪馍馍,保一年无灾无病,平安吉利。晋南面花中还有“五子登科”、“巧公巧母”、“万事如意”等造型。无论是枣山、饭山还是花糕、可说是在这一隆重的节日中,乡间的百姓们自己创作的一种心灵崇拜物,一种寄托心愿的方式。至于钱龙,则是一种类似于蟾的三足理想动物,表达民众一种向往富裕的思想。有些地方在腊月廿三祭灶时还要灶马灶鸡等作为供奉。这些供物既是供品又是崇拜物,实质上仍是食品,未了总要分而食之的。正是这些复合性功能使它成为一种最易普及、最易传承的艺术形式。山西春节面塑造型简洁浑厚、朴实雅洁,是自然崇拜、宗教思想、心理意识、造型语言的综合凝聚物。造型一般是外型整洁、概括,内蕴饱满丰富,既有几何直线形式,又有饱含秦汉遗风的适合纹样,还有更加具象的独具民间造型风格的人物、动物、植物形象。将各种不同的造型意识融合一体构成了独特的民俗节日内容,形成了特殊的民间艺术形式。

山西民间面塑艺术研究综述

山西民间面塑艺术研究综述 摘要:山西民间面塑是我国古老的民间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国内外学者对其研究并不多。而在现代社会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无论从理论还是实际出发,加强对山西民间面塑艺术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就山西民间面塑艺术的造型工艺特征,民俗文化等方面进行简要综述。 关键词:面塑艺术民俗风情传承发展 前言: 面塑,又称“面花”,“花馍”,是我国古老民间文化中的一种,对人类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山西面塑艺术作为我国面塑艺术的发源地与传承地之一,风格独特,历史悠久。然而,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及流行文化的蔓延,传统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山西民间面塑艺术更成为当代社会中的“少数”文化。我国对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逐渐重视起来,而目前对山西面塑文化的研究并不多。基于这些情况,对山西民间面塑艺术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主体: 目前国内学者对山西民间面塑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 一、面塑的历史渊源 要想了解山西面塑,必先了解面塑的起源。面塑究竟起源于何时,具体时间已无从考证。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学者宋新娟认为它的形成起源于民间祭祀活动中以面塑动物代替宰杀真牛羊的习俗[1];学者王江认为它最早是在古代殉葬仪式中用来代替木俑、陶俑[2];也有学者认为山西面塑源于“介子推功高而拒受晋文公封赏,与母亲紧抱柳树被大火烧死,因为那天正好是清明节,从此以后,在山西就留下了面塑的习俗”的传说[3];还有学者的观点是“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曾用面粉做成人头形的馒头来祭祀战斗中死去的‘魂灵’,这种馒头就是最早的面花。”[4]综合这些学者的观点来看,面塑的起源在很大程度上与祭祀活动有关。从现有资料来看,魏晋时期已开始流行风俗面塑,相关的记载还有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曾记载有元节食元宵、寒食节食冷食、夏至食冷面等习俗,其中还记载有七夕制巧果[5]。唐代面塑的制作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对面塑艺术也有了确切的文字记载。如封演《封氏闻见记六》中说:“玄宗朝,海内殷赡,送葬者当衢设祭,张施帷帐,有假花,假果粉人,面塑之属”[6],可以看出当时面塑已经作为祭祀品在使用。除了文字以外,唐代还为后人研究面塑留下了实物资料,新疆阿斯塔那墓出土的面俑以及面制猪形俑是现今保存最古老的面塑,这似乎也能证实面花的祭祀功能。 据目前的研究史料来看,宋代面塑艺术的发展更为兴盛,有关面塑制品的记载也愈加丰富,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详实记载了很多那时期民间面食的相关风俗,如书中所述清明节用面做“子推燕”,以柳条穿之,插于门媚的习俗[7]。虽然那时期的“子推燕”是什么造型

中国传统文化介绍

中国传统文化介绍 1、诸子百家:(选择一家介绍)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四书)道家(老子、庄子) 墨家(墨子)法家(韩非、李斯) 名家(邓析、惠施)阴阳家(邹衍,五行学说)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杂家(吕不韦)兵家(孙膑、孙武、岳飞) 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从正、朱震亨、李时珍、张景岳) 2、宗教思想:(选择一派或一人介绍) 佛教的流派: 佛教十宗——大乘佛教的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律宗、密宗、禅宗、及净土宗,小乘佛教的俱舍,成实二宗;藏传佛教;佛教四大圣地——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 佛教禅宗六祖:始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道教的诸天神(三清四御,诸天星辰之神,三官,玉皇大帝,文昌帝君等),流派(按学理、按地区、按人、按道门划分、五大宗、四大派、道家四大圣地) 回教(穆斯林) 3、哲学家、思想家 中国:董仲舒、王弼、王充、周敦颐、朱熹、李贽、王守仁、顾炎武、黄宗羲、王船山、曾国藩、魏源、严复、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邹容、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鲁迅、毛泽东、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牟宗三等 二、艺术类: 4、琴棋书画 笛子、二胡、京胡、古筝、萧、鼓、古琴、扬琴、琵琶、马头琴……民族乐曲《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中国书法、篆刻印章、 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 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 八骏图、太极图(太极)、八卦…… 5、中国戏剧 粤剧、昆曲、湘剧、京剧、皮影戏、川剧、黄梅戏、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京戏脸谱。 京剧角色:生、旦、净、丑“戏曲”“四大声腔”昆山腔、弋阳腔、梆子腔、皮黄腔 6、汉字汉语

人美版美术三上《民间面塑》教案(2课时)

第二课民间面塑 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制作面塑作品 教材学情分析: 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面塑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很多城市乡村都可以找到面塑艺术的踪影,它们带给一代又一代孩子们那么多的企盼、那么多的惊喜、那么多的感叹……教材共两页版面,其中包括“面人”与“面花”的佳作欣赏、制作步骤图及学生作品。在学习中,主要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夸张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大胆创新、联系生活,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不同人文环境下,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第一课时:可爱的老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面塑艺术,感受我国民间丰富多彩的面塑艺术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尝试运用揉、捏、剪、挑、压、粘、贴等方法,塑造一只生动的老虎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面塑文化,增强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面塑艺术制作的基本技法,塑造老虎形象。 难点:揉、捏、剪、挑、压、粘、贴等方法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老虎范作、剪子、小梳子、擦手油、小竹签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视频出示:在大森林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它们快快乐乐、无忧无虑。提问:在这幅画面中,你注意到哪些动物的动作?你能模仿出来,让同学们猜一猜吗? 学生模仿不同动物进行表演,其他同学猜。 二、欣赏分析 1.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老虎吼叫的声音) 2.欣赏书中老虎的作品,引出课题。 3.视频展示面塑老虎的各种造型,引导学生分析老虎的特征。 三、小组探究 讨论:1.这些可爱的老虎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2.这些作品是如何突出表现老虎的特点的? 四、讲解、演示 师:演示通过揉、捏、搓、粘等简单的方法制作出老虎的形象。(提醒学生一些细节的处理)

《民间面塑》教案1

《民间面塑》教案 教学目的: 初步了解面塑艺术,感受我国民间丰富多彩的面塑艺术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面塑艺术,掌握面塑制作的基本方法,并试着塑造一个自己喜欢的形象。 教学难点: 揉、捏、剪、挑、压、粘、贴等不同技法的实际应用。 课前准备: 橡皮泥、牙签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暑假老师去公园玩,看到有人在用面团做小人,你们见过没有呢? 二、形象回忆作品赏析 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面人。同时介绍面人的流派知识。 除了面人,你还见过其他用面做的工艺品么? 不同地域、不同题材的“面花”作品,同时介绍一些春节、端午节、七巧节、老人做寿婴儿满月等不同时节场合的讲究规则。 请同学结合自己生活的所见来谈一谈,有的同学可能过年的时候随父母回农村探亲见过,有的同学在民俗村见过,也有可能有的同学曾经生活在农村,还亲自动手制作过,谈谈他们的感受。 三、小组探究 为什么我们用面来塑造?感受一下面和橡皮泥有什么不同?紧密细腻,黏合力 联系捏橡皮泥的经验,想一想我们可以用哪些手段来造型?揉球、搓条、扎眼。 看看书中的作品,有哪些地方你不知道是怎么做的? 四、动手操作 介绍几种不常见但实用的方法,如碾、压、剪、拧、捻,以及用这些方法可以制作哪些特殊的装饰。 五、自主创作 结合不同的造型手法,创造一个自己喜爱的形象。 六、互相交流 面塑博览会开幕啦!组织学生有秩序的互相欣赏浏览。 谈谈自己分别的发现,分别从造型设计,创意、色彩搭配、造型手段等方面进行评述。

七、课堂延伸 由于时代、地域、风土人情等各不相同,我国的面塑艺术也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风貌;今天你创造出了面塑作品,珍藏了好朋友的面塑作品,这可能是你的第一件藏品,希望今后同学们更多地关注这一古老的艺术奇葩。

解析山西面食的艺术文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712831488.html, 解析山西面食的艺术文化 作者:赵姣颖等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2期 摘要:文章主要以山西蒸制面食中的面塑文化为例,为大家解析面塑的艺术魅力及当地 的风俗习惯和礼仪文化,从美学的角度分析各种面塑的内在文化及寓意,让我们深刻认识民间艺术的魅力,更加了解面食文化,从而认识到继承发扬传统的必要性。 关键词:面塑艺术;民间风俗;传统文化;寓意;传承 作者简介:赵姣颖(1991.8-),女,山西人,华中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美术学(视觉传达)。孙雅琪(1992.8 -),女,山东人,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美术学(视觉传达)。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2--01 正文:山西位于大陆东岸的内陆,地处黄河腹地,是华夏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三晋面食历史悠久,从可考证起至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 山西的悠久历史和民俗风情赋予了它丰富而宝贵的文化内涵。正因为此,山西的面食尤为分丰富多样,面塑艺术最能体现这一点,它们造型精美,形象独特,品种繁多,寓意深刻,可谓别具一番风味。 传统节日的面塑艺术文化 春节是作为一名中国人必过的节日。在山西,一到腊月二十几就开始为蒸花馍做准备,大多是为供奉神做准备。一般有枣山、如意、翻身、贡日、面鱼、面猪、面兔,还有十二生肖面塑等。枣山由三到五层面环衔接而成,底层最大,层层高叠,呈塔形,面环上镶满了红枣;在一层与一层中间有面花粘接,似浮雕;花的中心及面环的中心都镶有红枣。有的面环周围是花,有的是十二生肖,中间是二龙戏珠的造型,最上端则捏当年的生肖形象,例如鼠年就捏鼠的形象,牛年就捏牛的形象。枣山一般用龙、凤、玉兔的形象较多,这些在民间都有美好寓意的象征,它们的形象对称中有变化,整体感觉美,局部更巧妙。枣山的色彩一般都是比较鲜艳玫红、草绿、明黄,颜色鲜艳夺目,给人明快,吉祥的视觉感受。敬灶王爷要蒸面兔;敬门神要蒸小枣山,小面圈;敬天地神则蒸面猪。一尊枣山馍是百姓祈祝年年吉祥如意的全部心愿。虽然民间枣山形制与所捏内容有所不同,但寓意皆同。 元宵节是继春节过后的又一个狂欢节日。元宵节的面塑很多是与春节面塑相同的。例如上面所提到的如意、翻身、贡日。如意代表老百姓对来年生活的寄予,有吉祥如意的意思。如意

面塑教案

少年宫面塑教学设计 第一课面塑简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欣赏民间面塑作品,了解我国优秀民间艺术传统。(了 解) 2、试一试,学一学,做一件面塑作品。 重、难点: 重点:是欣赏中国的民间面塑。 难点:是引导学生懂得欣赏民间面塑的表现手法,如夸张等。 教学准备 教师:民间面塑作品实物,投影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欣赏面塑作品实物,引入课题。 二、教学新课。 1、简单介绍:面塑也叫“面人”,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广泛流传于 全国各地。 2、出示投影,欣赏各类面塑: (1)色彩搭配上有什么特点?(色彩妍丽,热烈又强烈的对比) (2)看“孙悟空”哪些地方特别精巧?(服装,头饰,色彩斑澜,多姿多彩。) (3)看书中范图,你最喜欢哪件作品,喜欢什么?(学生各抒已见)。 三、提出作业要求:请你用彩泥也来试做一件面塑作品。学生制作,教师 巡回指导。 四、作业讲评。 作业A类作业:参考书中的范作,能用彩泥试做一件面塑作品。色彩鲜艳,制作较精细,有儿童生活情趣。 B类作业:开动脑筋,发挥自己的想象,用彩泥试做一件面塑作品。色彩鲜艳,构思新颖,制作精细,有儿童生活情趣。 五、课堂小结: 面塑也叫“面人”,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广泛流传全国各地。通过欣赏民间面塑作品,了解我国优秀民间艺术传统。

反思: 第二课面塑基本手法 活动目标: 1、初步会运用团圆、压扁、粘合、搓等技能。 2、学习使用简单的辅助物。 重点: 了解面塑艺术的一些基本知识,掌握面塑的基本技法,学习用技法创造自己的作品三、 难点: 各种方法的搭配灵活使用。 教具、学具 面泥、面塑配备工具、牙签、剪刀、小块卡纸、面塑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团圆 怎样把面团得圆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二、压扁 分别学会几种不同的压法,注意掌握压的力度。 三搓条 分为两种一种为单色泥条,搓时可以顺时针或逆时针可反复搓,直至搓至粗细一致。第二种为彩色泥条的搓发,在搓的时候只能按一个方向搓 四粘合 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用尖刀轻压 五认识工具 面塑主要用双手来制作,但为了我们把作品做的更好,我们会要一些辅助工具,如小型塑刀,剪刀,梳子,镊子等 六学生用一团面泥练习各种技法,熟悉面泥,感受面泥带给我们的乐趣

民间面塑

三年级美术上册 《民间面塑》教学设计 固隆乡中心学校王红莲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人 1.视屏显示面塑造出的小动物:在大森林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它们快快乐乐、无忧无虑。 在这幅画面中,你注意到哪些动物的动作? 你能模仿出来,让同学们猜一猜吗?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 (播放老虎吼叫的声音) 欣赏书中老虎作品 视频展示面塑“虎”的各种造型你们想用彩面做各种形象吗? 2今天我们就尝试着塑造一个面塑形象。 板书课题:民间面塑 二、师生探讨,表现创新. 1.课件展示不同种类形象面塑: 同学们都见过什么样的面塑形象? 2、你见过其他用面做的工艺品吗? 不同地域、不同题材的“面花”作品,同时介绍春节、端午节不同场合的讲究规则。 3、为什么我们用面来塑造? 感受一下,橡皮泥与面有什么不同?

4、关于面塑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面塑的题材:人物、动物、植物。 面塑的艺术风格:分为南方派和北方派。南方派的特点精秀优美,北方派的风格小巧玲珑。 代表人物:“面人汤”——汤子博;“面人郎”——郎绍安。 面塑的工艺类型:分为“粗”、“细”两大类,粗者多为街头艺人所作;细者则为专业艺术家的作品。介绍几种不常见但实用的方法,如碾、压、剪、拧、捻…… 5.想一想:可以用你们制作的彩面去塑造什么? 演示:用搓花条的方法搓一条蛇。 三、展示交流,多元评价. 演示:用搓花条的方法搓一条蛇。 同学们想象出了许多不同的造型,但我们还要把这些小动物用彩面塑造出来。根据我们所学习的,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 认真观察老师演示的过程,比一比,看哪一组的同学观察出的方法最多、最好。 四.归纳拓展,审美升华. 引导学生发现那些构思独特的面塑作品。 还有什么办法能使作品更生动、更有趣?

16民间面塑

16.民间面塑 设计者:镜湖小学陈丽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使学生初步感受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面塑文化。 2.能从造型、色彩、创意、制作技巧等方面对面塑进行欣赏和评述。培养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的兴趣,增强学生热爱、学习、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面画”和“面人”的相关知识和术语特点。 难点:能从造型、色彩、创意、制作技巧等方面对面塑进行欣赏和评述。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自备面塑图片、书籍等相关资料。 (教师)课件;彩泥、剪刀、梳子、木棒等面塑制作工具。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1)教师出示图片,问:你知道图中的叔叔在干什么吗?暑假老师去公园玩,看到有人在用面团做小人,你们见过这样的场景吗?(2)教师讲解民间面塑艺术的起源。 面塑(俗称面人)是中国特有的一门传统民间艺术,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面塑的材料质地好,可塑性强,有很好的表现力,可以做出许多特殊的艺术效果,是十分值得推广的一门艺术。面塑所使用的雕塑材料很特别,是以我们日常食用的面粉为主要原料配制成的。面塑首先在面食为主的北方发展起来。在北方农村的各种名目繁多的大小节日,以及婚庆嫁娶、婴儿满月、孩子生日、老人寿辰等都要蒸制面食。聪明、勤劳的农村妇女用面团做出各种自己喜爱的样式,

象石榴、荷花、蝙蝠、蝴蝶、龙、凤、虎等,蒸熟后显得更加浑厚、朴拙,在点染一些颜色,便成了一件件非常生动的艺术品,既可食用,又可供观赏。 随着时间的推移,独立的面塑艺术从食品中分离出来,自成体系。面的配制也有了变化,颜色也不再是点染,而是揉进面里。这时的面塑,观赏性更强了,有了独立的经济价值。有人开始以面塑作为谋生手段,他们带着彩色面团和简单的工具,到比较繁花的场所边做边卖,吸引了很多观众和买主。还有一些师匠随着流浪艺人的队伍游历了大半个世界,他们饱尝了颠沛流离的艰辛,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面塑艺术的风采。 到了近代,面塑艺人受文人艺术的影响,水平和风格都发生了变化,由街头制作的民间玩具,发展为案头陈设品,从而登堂入室。 2、作品欣赏。 (1)民间面塑一般分为:“面花“和“面人”两大类。 (2)欣赏民间面花艺术作品。 (3)欣赏不同题材的面花作品,说一说春节、婴儿满月、新婚、老人做寿等不同时节场合,面花艺术作品中蕴含的不同吉祥寓意。(4)同学们都曾见过什么样的面人作品? (5)欣赏民间面人艺术作品。 (6)栩栩如生的面人艺术受到了国内外人们的喜爱,赢得了“技术精湛、巧夺天工”的美誉。 3.探究面塑制作方法。 (1)教师介绍面塑制作工具,想一想这些制作工具能怎样使用?(2)小组探究 为什么我们用面来塑造?感受一下面和橡皮泥有什么不同?(紧密细腻,黏合力) 联系捏橡皮泥的经验,想一想我们可以用哪些手段来造型?揉球搓条扎眼 看看书中的作品,有哪些地方你不知道是怎么做的?

《民间面塑》教学反思

xx 《民间面塑》是一节立体造型表现课。通过面塑这种形式重在培养孩子的动手造型能力与概括想象力。面塑是典型的中国民间传统文化,所以我感觉在注重孩子动手能力的同时还要注意传统文化的介绍。所以我把这节课分为“看”“说”“做”“再说”四个部分。 首先“看”的部分,有针对性的出示了传统的面塑图片,漂亮但不复杂。作品艳丽的色彩一般采用红黄蓝绿紫黑都是常见色,创作题材都与日常生活有关。介绍制作方法一般有搓、揉、捏、压、剪等方法。这些都是和我们面塑是民间艺术有这独特的关系。通过欣赏课本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民间面塑的艺术特点,感受我国民间丰富多彩的面塑艺术的特点。 “说”让学生说面塑的特点。——外形美观而且奇特,有些具有夸张性。 “做”这个部分我鼓励学生尽量塑造与别人不一样的作品,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用橡皮泥捏制造型,体验揉、搓的制作方法。 其次,在实践教学中,我发现将面塑和绘画同时进行互补,能使受常规约束的丰富想象释放出来,塑造出各种有创意的东西,尤其是有童趣,有创意的作品来。 “再说”主要是指活动后的评价。对学生作品的评价并不能仅限于对技能技巧的评定上,对充满童趣作品,尤其是合作的作品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表现。同时,评价时鼓励学生共同参与,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能引导学生在欣赏、评价的过程中提高评价能力,产生自我满足感,成功感,促进学生的发展。 反思面塑教学活动中的“看”、“做”、“说”,是在尊重、了学生的基础上,我与学生充分互动的体现,注重在面塑活动中激发学生对面塑活动的兴趣,让学生在面塑活动中体验无穷的乐趣。 缺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