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参考

0602 0845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

【学习目标】

1、赏析《水龙吟》,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触的意境。

2、赏析《永遇乐》,能准确说出词中的典故,并理解其中寄寓的情思。

3、背诵并默写《水龙吟》《永遇乐》。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意,并能背诵默写。

2、理解诗中典故的寄寓的情思。

【使用方法与学法指导】

1、结合课下注释和相关资料,完成自主学习部分,上课检

查。

2、合作探究部分小组合作完成,上课展示,质疑。教师点评,补充。

3、独立完成相关练习。

预习案

【自主学习】

一、了解与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1、导入新课: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该对联写的是谁?辛弃疾

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辛诗的豪放风格,与东坡齐名;对南宋朝廷的一片忠诚;

2、: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 (风格)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

3、背景介绍:

《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时年35岁。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

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辛弃疾(21岁)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耿京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是义端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并斩了这个叛徒;二是亲率50 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但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捉了杀死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二.名句品味积累:

⑴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⑵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⑶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⑷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⑸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⑹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⑺(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

⑼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⑽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⑾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⑿(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预习案

【自主学习】

一、通读全词,结合注释,给下列词语注音。

遥岑(c?n)玉簪(zān)螺髻

(jì)鲈(lú)鱼

堪脍(kuài)倩(qiàn)揾

(wan)舞榭(xia)

二、解释下列词语

遥岑远目:眺望远处的山岭

玉簪螺髻:见课文注释

断鸿:失群的孤雁

脍:把鱼肉切细

倩:请求

揾:擦

3.预习理解该词

教学案

三、探究学习

1、整体感知:通过自由读,抽查读,范读来完成

(1)你感觉词的风格怎样?(抽查三个小组,在这三个小组各点一名同学来回答)

答案:这首词,境界阔大,气魄雄浑,寄意遥远,感慨深沉。豪放

(2)读完本词你觉得诗人是怎样的形象?(流着热泪的英雄形象)哪句可以看出来?(文中最后一句是“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诗中有一句概括了流泪原因,是哪句?(无人会,登临意)

(3)这里的“意”理解为词人的思想感情,那么词人登上建康赏心亭,具体有哪些感情无人领会?

答案:登上建康城(今南京)的赏心亭,面对辽阔山河,听到鸿雁悲鸣,生出无限忧思。对江山沦陷的愁恨,对北方故乡的思念,对壮志难酬的悲愤,对缺少知音的感慨,对谋取私利的羞耻,对时光流逝的可惜,对国家前途的忧愁。

2、分片讨论:诗人用哪些方法来表现这些的情感?

(1)上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试加以分析。

答案:上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

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2)下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试加以分析。(C级)

答案:下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用典。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愤懑,“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表明了词人为国忘私的广阔胸怀,也批判了那些不顾国事、钻营私利的人。“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尤如此”,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抒发自己不能为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而效力,徒然虚度年华的愤慨和苦痛。

3、总结整合:

用简练的语言总结这首词:这首词这首词,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境界阔大,气魄雄浑,寄意遥远,感慨深沉。通过所见所闻所感,层层展开主题。结构曲折而严谨。而且典故使用贴切精妙,天然浑成。不愧为传世之作。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像这样的壮观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难得有心领略,而鹪鹩偃鼠之辈则消受不起。在这里我们感谢辛弃疾,感谢他为我们带来了这么丰富的精神食粮;感谢他让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爱国情结.

4、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总结: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三、巩固教案看《师说》课外延伸《鹧鸪天·代人赋》

第二课时《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3)比较两首词的异同

预习案

一、【基础知识梳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孙仲谋(m?u )舞榭(xia)巷陌(m?)金戈(gē)元嘉(jiā )狼居胥(xū)仓皇(huáng)可堪(kān)拓跋焘(tāo)张浚(jùn)王玄谟(m? )佛狸祠(f? )(lǐ)(cí)

2、解释下列词语,掌握在词中的意思:

风流:英雄业绩寻常:平常。草草:草率。北顾:北望。可堪:不忍。

3.初步理解该词。

4. 辛弃疾在文学史上被评论家讥之以“掉书袋”,原因是他的词作好用典故。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对照注释、材料分组讨论)

明确:上阙用了“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下阕用了:“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相关文档
  •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

  •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 全国重点高中

  • 我的老师导学案

  • 全国重点中学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