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毕飞宇小说语言艺术

浅谈毕飞宇小说语言艺术

浅谈毕飞宇小说语言艺术
浅谈毕飞宇小说语言艺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713876996.html,

浅谈毕飞宇小说语言艺术

作者:陈子谦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7期

摘要:毕飞宇的小说看似文风质朴,实其自有风韵。微妙的利用意识形态性话语赋予文

本全新的语义,自然而娴熟的赋予谙熟的公众话语新鲜的活力,在小说文本中对其个人价值进行了充分的宣叙,同时建立起了自身话语伦理的体系。本文从高中生角度出发分析了毕飞宇

小说的语言艺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毕飞宇;小说;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7-0-01

从传统意义上讲,小说是语言的艺术。而追求语言的艺术可以说是毕飞宇小说创作的显著特征,他对文字有近乎天赋的敏感。毕飞宇对小说语言艺术的追求在语言风格上自有高度。这对于高中生的阅读以及学习是非常好的课外教材。

一、公众话语的个人解释

在最初命名事物时,人们习惯接受传统意义上的话语规则,即公众话语。公众话语因有其成规而造成一定的局限性。毕飞宇则打破了这约定俗成的规则,以其独特的语言视角给小说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毕飞宇利用意识形态性话语,赋予文本全新的语义,生动地解释被概念化的语言,使僵化的语言重新复活,赋予了话语反讽的力量,这些同时也正是构成毕飞宇小说语言张力最为关键的因素。

例如“樂果忍受不了丈夫说话时那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吵到这个份上,苟泉就会摔着门出去,以不说话这种方式与小市民进行斗争。当然,农民最终是要向小市民投降的。农村包围了城市,农民也只能靠拢市民。”而类似“农村包围城市”之类的政治话语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但毕飞宇此文此句的移用,则使我们感觉另有一番天地。别致的移用,看似质朴实而掷地有声的语句,却是毕飞宇语言的一大特点。

毕飞宇就像是他笔下的一地玉米田,“长势喜人,郁郁葱葱”。《玉米》的发表对毕飞宇而言似乎是预示着其写作的高潮,而在批评界看来,这未尝又不是个新开端。人们逐渐发现毕飞宇的作品提供了“多价”的小说文本,他时常使用意识形态性话语,使得其语言叙事具有独一无二的特质。换句话说,毕飞宇个人话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乃是其对意识形态性公众话语独特的移用而构成的不可替代的毕飞宇语风。[1]而这高频出现在毕飞宇小说中的独特语风,即为毕

飞宇对公众话语的个人化解释。

毕飞宇小说修辞艺术片论

毕飞宇小说修辞艺术片论 王彬彬 内容提要 这里的“修辞”不是一个狭义的与“语法”相对应的语言学概念,而指 那种广义的文学性表达的手段、方法、技巧,也就是美国文学批评家布斯在小说理 论名著《小说修辞学》中所说的“修辞”。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把体现在一 部小说中的作者、叙述者、人物和读者之间的各种关系,视作是一种修辞性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则是作者通过种种修辞性的考量、选择、经营所构造的。本文就是 在这一意义上,谈论毕飞宇小说的修辞艺术的。 1996年,毕飞宇在《作家》杂志上发表了短篇小说《哺乳期的女人》,引起广泛注意,收获了如潮的好评。于是,作为小说家的毕飞宇广为人知,《哺乳期的女人》也被视作是毕飞宇的“成名作”。但在此之前,毕飞宇已有很优秀的作品发表。1993年同样发表于《作家》杂志的短篇小说《那个男孩是我》,已是相当精美和富有意味的。它与《哺乳期的女人》某种意义上属同一类型,都写了孩子的难以被大人所理解的心事,写了孩子的孤独、寂寞和忧伤,写了孩子的尊严被大人残酷地蹂躏,写了孩子心中神圣的东西被大人们所误解、所亵渎。或者说,这两个短篇,都写了孩子精神上的“孤苦无告”。而较之《哺乳期的女人》,《那个男孩是我》的内涵似乎更丰富些。就我来说,更愿意把《那个男孩是我》看作是毕飞宇的“成名作”,尽管他并未因此而成名。1994年,毕飞宇在《青年文学》上发表了中篇小说《雨天的棉花糖》。这部作品也是颇为独特和圆熟的。个体生命与社会意识的紧张关系在小说中有着撼人心魄的表现。1995年,毕飞宇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短篇小说《是谁在深夜说话》,十分机智地表达了对历史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的神秘性的理解,而且通过对几次“偷情”的描写,让历史的神秘性与人生的神秘性形成某种对 照,很是耐人寻味。《那个男孩是我》、《雨天的棉花糖》、《是谁在深夜说话》,都有资格成为毕飞宇的“成名作”。但实际上它们问世之初都悄无声息。直到《哺乳期的女人》出现,人们才知道,在写小说的人中,多了一个叫毕飞宇的年轻人。 大体可以2000年发表的中篇小说《青衣》为界,将毕飞宇迄今为止的小说创作分为两个阶段。在修辞方式上,前后两阶段的差别是很明显的。前期小说的叙述语言,一般说来典雅整饬而又不失清纯流丽,叙述语调则总是那么庄严端重,是一种“书生气”很重的话语方式。在写小说之前,毕飞宇曾迷恋于诗歌。在前期小说中,偶尔有些句子还让人想到他从诗人到小说家的“身份转型”。例如,“我站在大街上,路灯一拳头把我的影子撂倒在水泥地面”(《叙事》)。这样的句子让人觉得它像是从哪首诗中开了小差,混进了小说里,于是便如一碗绿豆中的一粒红豆,过于显眼。毕飞字开始写小说的时候,被称作“先锋作家”的那个群体,正在文坛上大红大紫,毕飞宇多多少少地、有意无意地,有着对他们的模仿,即便在叙述语言上,也能隐约看出其时的所谓“先锋小说”的影响。《青衣》在修辞方式上有点突变的意味。较之此前的作品,《青衣》的故事性明显增强了,人物形象也更加具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小说阅读》:品味语言艺术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小说阅读》:品味语言艺术 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语言特点。这里的特点有时是指作者的语言风格,如平实、朴素、华丽、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有时是指在特定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遣词造句等修辞方面的特点,如炼字、长短句、整散句,等等。另外,也包括作者语言的地域色彩、语体色彩。 小说语言艺术思考“6角度”

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涧不能干 袁省梅 油锅说支就支起来了,火苗腾腾地舔着锅底,清亮亮的半锅油转眼也烧开了,冒着拳头大的泡泡,黄灿灿的,一朵挤着一朵,旋灭旋生,旋生旋灭,咕嘟咕嘟响。 …… 倏地,史雷子的手从油锅里钻了出来。张栓子看着雷子吱吱地冒着气已焦黄的手,呲着牙,脸上的肌肉惊恐地哆嗦,汗珠子一嘟噜一嘟噜腾腾地流淌,身子像风中的树叶一样索索索抖个不停。史雷子咬着槽牙,砰砰砰,十个铜钱带着长而白的哨音咕噜噜飞落地上。 史雷子老爹秃鹫般嘎嘎地笑,正要捡拾起地上的铜钱,雷子闪前一步,捡起五枚,扔在张栓子的脚下,抬头看见满脸泪水的桑桑,热切切地望着他,史雷子的心甜得像灌了蜜糖,手上灼烧的疼痛也似乎减轻了许多。 ……

小说画线一段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 [教你分析]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画线一段”明确了区域,“语言特色”界定了本题属于“品味语言艺术”类题目。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你分析]拟声词比喻长句短句质朴自然,通俗易懂 [尝试答题]口语化(具有农村生活气息);善用拟声词;善用修辞(拟物手法、比喻手法);句式长短结合。

汉语言当现代文学论文选题

汉语言当代现代文学 第一部分(1~~44) 1.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论《故事新编》 2.论鲁迅创作于西方现代文学 3.鲁迅小说中的“黑色家族”简论 4.茅盾笔下的上海都市图景——读《子夜》 5.《无常》、《女吊》(鲁迅),《水里的东西》(周作人),《放猖》(废名)比较论 6.《日出》中的次要人物(黄升东、福生)在戏剧结构中的作用。或《茶馆》人物论 7.《我与地坛》文本细读 8.论艾青笔下的土地与太阳 9.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10.戴望舒诗歌研究11.卞之琳诗歌研究12.何其芳诗歌研究论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13.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14.张爱玲小说研究15.孙犁小说研究16.汪曾祺小说研究17.论穆旦的诗18.论钱钟书《围城》19.论贾平凹的散文20.论王蒙小说语言艺术21.论余秋雨的散文22.论余华的小说23.论20世纪80-90年代对赵树理的再评价24.评“样板戏”对李玉和、杨子荣、阿庆嫂三个人物的塑造25.舒婷诗作简析26.王曾祺小说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创作的意义27.评王安忆的《长恨歌》28.评铁凝《玫瑰门》29.从女性写作角度评陈染的创作30.论王朔的《动物凶猛》31.论韩东的诗歌写作32.分析王安忆(或莫言、余华、铁凝的一篇新创作的小说)33.我读海子的诗33.昌耀诗歌研究34.

重读寻根小说35.老舍与北京城(或张爱玲与上海、王安忆2.与上海、王曾祺笔下的昆明、36.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散文、赵树理与山西等)37.阿来小树的叙事艺术38.毕飞宇小说中的女性想象39.90后小说研究40.网络文学之我见41.生态文学研究42.新市民小说研究43.官场小说研究44.新世纪文学审美形态研 第二部分(1~~83) 1.论文学研究会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2.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研究 3.论阿Q性格 4.论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 5.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 6.论左拉对矛盾小说创作的影响 7.论里尔克对冯至诗歌的影响 8.论冰心体 9.论曹禺的《雷雨》10.论闻一多诗中的想象11.论丰子恺的散文创作12.论中国现代学者散文13.论戴望舒的诗14.论徐志摩的诗15.论绘画对艾青诗歌创作的影响16.论感觉派17.论钱钟书的《围城》18.论上海文化对张爱玲小说的影响19.论满族文化对老舍小说创作的影响20.论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21.论海派22.论京派22.论九叶诗人24论孤岛文学25.论解放区的文学创作26.论“赵树理方向”27.论老舍的《茶馆》28.论《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29.论寻根文学思潮30.论新写实小说31.论新历史文学32.论朦胧诗33.论北岛的

小说的语言艺术分析

小说的语言艺术分析 大致上讲小说的语言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叙述为特色,另一类以描写为特色。这两类并没有伯仲之分。以叙述为特色的小说,追求整篇作品的味道,以描写为特色的小说,追求形象的鲜明性。以叙述为特色的小说可以叫情节小说,以描写为特色的小说叫细节小说。以叙述为特色的小说读起来舒畅,它以语感为先导,吸引读者进入它的艺术世界,这种语感贯穿于作品的始终,处处可以感到这种语感的存在,它往往给读者的第一感觉就是好读、畅快。以描写为特色的小说,它往往以一个接着一个的细节抓读者,它给读者的感觉就是形象,就是一个又一个鲜明详细的细节,作品就是以细节与细节的内在联络,吸引读者不断地看下去,这里不说读下去;以叙述为特色的小说可以说读下去,不说看下去。以描写为特色的小说,它的语言可能很简练,假如读的话可能有点涩,但描写的细节很抓人,不得不看下去,它就像看画面艺术一样,只是画面,只是形象,这画面、这形象很吸引人。如《红楼梦》就是以描写为特色的小说,《三国演义》则是以叙述为特色的小说。 小说的语言和散文的语言,虽然都是散文化的语言,但它们是不同的。小说是客观性的语言,作者有什么思想感情,作者其实不站出来说,而是让人物、让情节代作者说;而散文则是主观性的语言,作者不站出来说,还不行,作者可以直抒胸意。 当然,不能这么绝对化,但大致上确实是这样。有些激情澎湃的

小说,作者近乎站出来说话了,因为作品的激情是那么得强,使得情感和态度已明明白白的表露了。就像一个人脸上的表情,什么都显露出来,就缺开口了。但是,这还是客观性的语言,因为作者并没有说出口。 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小说的容量较大,它可以细致地展现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可以表现扑朔迷离的矛盾冲突,同时还可以描述人物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小说的优势是可以提供整体的、广阔的社会生活。

浅析毕飞宇小说《玉米》的女性形象

学号:1203614037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 毕业论文 (2016届) 年级2012级 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张瑞 指导教师姓名张乐林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 论文完成时间2016.04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教务部 二○一六年印制 I

目录 摘要 ................................................................................................................................................. II 引言 . (1) 一、玉米------权利的追随者 (2) (一)、权力光环下的玉米 (2) (二)、传统思想束缚下的玉米 (3) (三)、丧失权力后的玉米 (4) (四)、为权力而丧失人性的玉米 (5) 二、玉秀 (5) (一)、漂亮风流的小狐狸 (6) (二)、丑陋人性的牺牲品 (6) 三、柳粉香 (7) (一)、聪颖娇媚的红颜祸水 (7) (二)、本性善良的苦命人 (8) 四、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摘要 《玉米》是毕飞宇最具代表性的中篇系列小说,小说通过对文革时期王家庄的日常生活描写,给我们塑造了一系列在男性霸权压制下的农村女性形象。如泼辣精明、心高气傲却又工于心计、内心自卑的玉米;漂亮风骚、孤弱机灵的小狐狸玉秀;自甘堕落而又命运不幸的柳粉香。 关键词:毕飞宇,《玉米》,女性形象

引言 新生代作家毕飞宇的中篇小说《玉米》是他继《青衣》之后的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是他将写作的视角转向农村女性的既具有代表性又富有争议性的作品,进一步实践了他作品“关注女性命运”的创作趋向。李敬泽在《玉米》(台湾版)的序中说毕飞宇是“当代最关注女性命运的作家”。在小说《玉米》中作家的笔触伸向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村------王家庄,刻画了一系列在命运边缘苦苦挣扎的女性在严酷的生活重压下为自己的人生梦想奋力抗争的苦难历程。通过作者对玉米、玉秀、玉秧、柳粉香等女性的细腻的描写,为我们塑造出了有着相同的悲剧人生但又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本文将着重对玉米、玉秀、柳粉香等女性形象进行分析以及她们在男权社会下的遭遇和人性的扭曲。 1

2019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总复习专项七《小说语言艺术的品味》及考题演练卷(汇编)

2019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总复习 专项七《小说语言艺术的品味》及考题演练卷 【语言特色】 思考角度 描述语言:生动形象,准确简练,穷形尽相。关注描写的对象。 分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人物语言:个性化,彰显人物性格,让读者如见其人、如听其言。着眼于人物形象 叙述语言:简洁传神。立足于全篇。 语言风格:幽默诙谐《马裤先生》、辛辣讽刺《套中人》、平实自然《边城》、夸张变形《套中人》、典雅庄重《素芭》、含蓄凝练《安东诺夫卡苹果》(诗意化)、简练明快《桥边老人》、生活化(民俗化、口语化《骆驼祥子》)等。立足于全篇给读者的审美体验。 赏析步骤:全篇语言(1)用词特点:准确、生动、形象、;丰富,多样;(2)句式特点:句式整齐有节奏感;整散结合,富有韵律;(3)修辞的运用;(4)语言风格; 描写语言(1)概括内容,(2)揭示特征(3)与情节和主题的关系。 现当代作家的语言风格 鲁迅:冷峻。 老舍:语言风格风趣幽默、俏皮洒脱、生动活泼、简洁朴茂、雅俗共赏。其独特性表现在提炼口语,纯净至极,清浅俗白,雅俗共赏;创造“始则发笑,继则感动,终于愤怒”的幽默。 沈从文:语言格调古朴,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诗意、含蓄、唯美的语言形式,又成就了他健康、高雅的美学追求。 赵树理:通俗化,大众化,诙谐幽默。 孙犁:诗化小说。淡雅聪俊,清新隽永, 优美洗练,“质以传真”,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 王安忆:清丽单纯,素淡粗朴,冷峻理智,细腻平实。 铁凝:语言风格是诗意、温情、风趣。以清丽、简洁、富有音乐性和诗意的语言,用中国传统的创造意境的手法以呈现,营造空灵、淡远、含蓄的艺术境界。 宗璞:其语言如诗般优美,有诗般韵味,明朗而有含蓄,流畅而有余韵,字字锤炼,句句经营。 汪曾祺:清新自然,韵味悠长,散文化的语言风格,语言与人物的身份贴近。 冯骥才:描绘市井风俗的“津味儿”。 贾平凹:简练隽永传神,间或掺以陕南方言,形成文白杂糅,雅俗兼具,以拙见巧,晓畅可读的语言风格。 莫言:奇诡而涌动着勃勃生机,不拘一格。 池莉:她的小说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汉味小说”的代表。 刘震云:辛辣,荒诞,凝重,不拘一格,朴实多变。

毕飞宇小说语言浅析

毕飞宇小说语言浅析 【摘要】:毕飞宇的小说追求一种诗性语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移置语境,使语言陌生化,颠覆词语的常规义,使读者在遭遇文本的时候产生一种审美张力;二是使用悖论式语言,使语言有了一种”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毕飞宇;陌生化;悖论语言 在当代文坛中,毕飞宇的小说的语言是颇具特色的。简单地说,他的小说追求语言的诗性。”诗性语言有它的特征,那就是模糊的精确,开阔的精微,飞动的静穆,斑斓的单纯,一句话,诗性语言在主流语言的侧面,是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当它们组合起来的时候,一加一不是小于二就是大于二,它偏偏就不等于二。”[1](毕飞宇语)这种语言的诗性,毕飞宇在创作的过程中是自觉追求的,尤其体现在他短篇小说的创作中,通过语言的陌生化从而实现”对日常语言有组织的强暴”和词语间有意的悖论组合来实现其语言的诗性。 一、语言的陌生化 语言陌生化的概念最早是由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来的。他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动作还是言谈,一旦成为习惯就带有机械性、自动化了,换言之,一切极为熟悉的动作、言谈都会沉入无意识的领域,这是我们感受的一般规律而自成习惯。他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说比如步行,由于我们每天走来走去,我们就不再意识它,也不再去感受它,而步行就变成一种机械性的自动化运动。但当我们跳舞时,舞蹈就是一种感觉到了的步行,它不仅使我们专注于舞蹈的步伐,姿态即舞蹈本身的东西,而且由此唤起我们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的新颖之感。如果说步行是一种惯常化,那么舞蹈则对于步行就是一种陌生化,因为正是舞蹈打破了步行的惯常化,破坏了步行的机械性和自动化,使我们由此而感觉到舞蹈本身的活力,并把舞蹈作为舞蹈来感受,从而带来艺术享受。语言也是同样的道理:日常语言、实用语言就好象巧克力从自动化机器里抛出来的,实用语言经常使用那些司空见惯、呆板僵化的话语形式,仿佛在麻痹我们注意力。而艺术语言恰恰相反,它是对实用语言进行阻挠、变形、扭曲、施加人为暴力的结果,就是说,是对普通语言的陌生化。”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的存在,正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头成其为石头。艺术的目的是使你对事物的感觉如同你所见的视象那样,而不是你所认知的那样;艺术的程序’陌生化’程序,是复杂化形式的程序,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既然艺术中的接受过程是以自身为目的的,所以它理应延长;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之创造的方式,而被创造物在艺术中已无足轻重。”[2] 毕飞宇的小说多通过置换语境,颠覆词语的常规意,实现其对语言的陌生化。 例1:乐果忍受不了丈夫说话时那种漫不经心的样子,这样的时刻乐果往往

小说中的语言艺术

中国古典小说中的语言艺术 小说从明清时期兴起,至今都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之一。小说如此吸引人的眼球是其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鲜明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可能还有个耐人寻味的故事结尾。构成小说特征的这些重要元素都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考究,语言文字是构成文学作品的砖砖瓦瓦,是使作品脉络畅通运行的血液。 地方方言的运用使小说人物更具有鲜明的特征。家喻户晓的小说《西游记》里的英雄式人物孙悟空的语言就有很大的特征,他斩妖除怪的时候会大喊一句:“吃俺老孙一棒!”替师傅师弟化斋或是去天庭搬救兵的时候会说:“俺老孙去也。”“俺老孙”这三个字的充分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刻造了一个独特的鲜明形象,读者只要看到“俺老孙”就会联想到了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的形象。同时也表现出了孙悟空自信又憨厚的一面。同时“俺”是北方方言,不过这个词在北方普遍存在,并且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应用,流行区域以北方方言区为主,例如山东河北河南陕西以及东北,苏北等地区。孙悟空是在东海的花果山出生的,“俺”这个字就带有了一定的地域特色和人文情感,孙悟空是只猴子,但同时他也会流利的说着人类的方面。如果把“俺”换成“我”、“俺老孙”便成了“我老孙”恐怕就没有这么恰到好处了。小说《西游记》里还有很多值得考究的语言文字,例如:书中孙悟空经常性的喊猪八戒“呆子”“憨货”,这两个词就充分的展现出了猪八戒的性格特质,而猪八戒在书中就是起到一个以“呆”和“憨”营造轻松欢快气氛的作用。“呆子”和“憨货”两个词就给全书内容带来了很多欢乐,不至于全是取经过程中的艰辛和苦难。 《红楼梦》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阆苑仙葩”,茅盾评价红楼梦中的诗词或话语都能“按头制帽”——符合不同人物各自的个性修养和性格特点,真正做到诗如其人、语如其人。在小说开始的人物出场,作者对王熙凤的描写充分体现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词。书中第三回,贾母只是简单的介绍了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和其他三位小姐,然后作者这样写到: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短短的几句话却成为了小说的点睛之笔,不仅让我们了解到王熙凤的性格特点而且也突出了她在贾府的地位,为小说情节的发展垫定基础。再如后来宝玉初见黛玉时对她的印象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对宝玉的形容则是: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Ё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对两人的描写都只是短短的几句但是却都恰到好处,给读者垫定着深刻的第一印象,其中在对黛玉的描写中不光对她的外貌进行了描述,而且细致到了她的气质。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我想,每个看了红楼梦的读者心里的黛玉的形象都不会相差很多。作者曹雪芹用文字语言描摹出了他心里每一个形象。 随着小说的逐渐普及,小说中的语言也是越发的凝练,小说家或许就会在文字上十分下功夫以达到一个阅读起来轻松愉悦的效果,例如在小说《三国演义》

试论毕飞宇小说_玉米_系列的语言风格

语 言理论研究 odern chineseM 17 XIANDAI YUWEN 2008.04 自1991年在《花城》第1期发表中篇处女作《孤岛》以来,毕飞宇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尤其是2001年4月《人民文学》推出了他的长篇小说《玉米》系列(即《玉米》《玉秀》《玉秧》)之后,他不仅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而且引起了评论界的高度关注。长篇小说《玉米》由三个相互联系的故事构成,由三个不同性格和命运的女人构成,它不是传统意义上具有统一、强制、封闭性的结构意志的“长篇小说”。关于《玉米》系列的评论已经很多,但更多的是着眼于文学和女性意识。除了小说中塑造的女性形象让我们震撼之外,我们发现,毕飞宇驾驭语言的能力也相当高超。本文试图从语言角度来研究《玉米》系列的语言风格。 一、语言幽默诙谐 毕飞宇以幽默的笔调达到诙谐的效果,极其耐人寻味。有人曾说毕飞宇的《玉米》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一部佳作,作品中充盈谐谑的调子。[1]其实,整个《玉米》系列的语言都相当诙谐。毕飞宇是通过如下手段达到幽默诙谐的目的的:于冷静从容的叙事中包含讽刺;辞格的运用;不同色彩词语的杂糅。 (一)冷静从容的叙事中包含讽刺 例如,玉米在小满刚过去六天,七天之后又是芒种的庄稼人最忙的时候出嫁,遭到了村里人的不理解。作者是这样来为玉米“解释”的: (1)其实玉米冤枉了。玉米什么时候出嫁,完全取决于郭家兴什么时候想娶。郭家兴什么时候想娶,则又取决于郭家兴的原配什么时候断气。郭家兴的老婆三月底走的人,到五月二十八号,已经过了七七四十九天了。郭家兴传过话来,他要做亲。 (《玉秀》) 玉米的终身大事就是这么定日子的。“三月底走的人”和“五月二十八号”两个月左右的时间,用一个“已经过了”来为郭家兴作理直气壮的辩护。这个“已经过了”中间又包含着多少等待已久的无奈和兴奋不已的期待。本来,人家原配断气过了七七四十九天和玉米做亲没有什么关系,只是这个“原配”的断气意义非凡。只有这个“原配”的断气,才能有她玉米的做亲。何况,一个如此期待原配断气 试论毕飞宇小说《玉米》系列的语言风格 □田宇贺 徐 娟 摘 要:毕飞宇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他的《玉米》系列在语言运用上有独到之处。第一,通过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达到幽默诙谐的效果;第二,人物语言极具时代性并且充满了政治化色彩;第三,通过骂语、女人俚俗化称呼和方言的使用使语言真实自然,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关键词:毕飞宇 《玉米》系列 语言风格 “已经过了七七四十九天了”的男人,就是玉米自己选择的要过一生的伴侣。虽然做亲的日子看似取决于郭家兴,取决于郭家兴的原配,实则取决于玉米自身。没有她之前对男人“手里要有权”的要求,就不会和郭家兴扯上一点关系。作者在为玉米可惜之余,不可否认的还有那冷冷的讽刺。 再如,王连方在自己的丑事败露并受到严厉的处罚之后,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自己的错误,他自己的觉悟是这样的: (2)王连方做了二十年的村支书,几个月之前刚刚被开除了职务和党籍。他“上错床”了。说起“上错床”,王连方在二十年里头的确睡了不少女人,用王连方自己的话说,横穿了“老中青三代”。不过几个月之前的这一次却严重了,“千不该,万不该”,王连方在一次大醉之后这样唱道,“不该将军婚来破坏”。 (《玉秀》) 王连方作为农村的党支部书记,却犯了严重的生活错误——二十年里头睡了不少女人。而他自己那句“横穿了‘老中青三代’”,更有着一种洋洋得意的炫耀味道。对于王连方犯的严重错误,毕飞宇只是轻描淡写地用了一个“上错床”,在冷静从容的叙事之中透出的嘲讽之意不言而喻。之后,王连方对于自己有如此惨烈的下场的原因,酒后吐真言时却是一句“不该将军婚来破坏”,不由得让所有读者都会对他嗤之以鼻。受到那么严厉的政治处分,他依然没有弄清原因,嘲弄讽刺之意溢于言表。 (二)辞格的运用 在王连方出事后,玉米对和他有过关系的那些女人的说法: (3)最让玉米瞧不起的还是那几个臭婆娘,过去父亲睡她们的时候,她们全像臭豆腐,筷子一戳一个洞。现在倒好,一个个格格正正的,都拿了自己当红烧肉了。(《玉米》) 这里用了两个比喻来形容那些女人前后的截然不同,从之前不值钱的“臭豆腐”一转而为金贵的“红烧肉”。先不说20世纪70年代两者之间价值的差异,光“筷子一戳一个洞”和“一个个格格正正的”的形态就有着天壤之别。通过

关于先锋派小说的一些看法

关于先锋派小说的一些看法 20世纪80年代中叶,中国文坛进入了一个激荡、活跃的转型期。在西方现代哲学、艺术和社会各种文学思潮(如魔幻现实主义、叙述学结构主义、存在主义、形式主义、意识流等)的影响下,马原、莫言、残雪、格非、苏童、余华、孙甘露等一批作家以先锋姿态闪亮出场,其新奇的创作对传统的小说观念和传统的审美规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并在文坛上形成了强大的态势。 先锋小说,是作家们对现实进行精神化探索,然后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上同时开始的。 在叙述革命上,先锋作家们往往模糊了故事的内容、情节,而倾力于塑造独特的叙事形式。他们将叙事本身作为审美对象,运用虚构、想象等手段,进行叙事方法的实验。背离传统小说竭力营造和现实世界对应的"真实"幻象的实现途径,明确承认小说的虚构性。这无疑极大地拓展了小说的表现力,极大的在某种程度上凸现小说的独特存在。如孙甘露的《访问梦境》,非常注重挖掘内心世界,细腻描绘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其技巧上采用了隐喻、象征、联想、通感等方法,整部小说就是人物意识的流动的体现,更像是一个人的呢喃私语。作家马原则是叙事革命的典型代表,他在小说中直接就出现在读者面前,并揭露小说的虚构性,更设置了许多有头无尾的故事对之进行片段式连缀,产生了似真似幻的效果,形成了“马原叙事圈套”。除此以外,还有格非的小说中的迷宫式的构建等,都有别于传统小说的单一化,直线型的叙事模式。 在语言实验上,先锋作家们喜欢以其独特的感觉方式对现代汉语进行扭曲与反叛,强调语言的陌生化,以致对解读文本造成一定的阻拘性,并因此形成鲜明的个性。而作家莫言的文字就非常有特色。如在《透明的红萝卜》中,有这么一段描述,非常有质感,深深地吸引了我:“黑孩的眼睛本来是专注地看着石头的,但是他听到了河上传来了一种奇异的声音,很像鱼群在妾喋,声音细微,忽远忽近,他用力地捕捉着,眼睛与耳朵并用,他看到了河上有发亮的气体上升,声音就藏在气体里,只要他看着那神神奇的气体,美妙的声音就逃跑不了。他的脸色渐渐地红润起来,嘴角上漾起动人的微笑。”作家的这段文字使人身临其境,视觉、嗅觉一并打开,既新鲜,又细腻。 先锋小说在表现生存状态这一点上,也进行了努力的探索。其题材是多元化的,这毋庸置疑。但他们都有一个大致的共同点,就是趋向于对人本主义的描写,剖析人物内心层面,反映我们在现代生活中的情感享受、欲望、追求和物质的种种矛盾,追求自由、平等,标榜个性,呈现出我们的精神创伤,抒发他们对生存状态的思考,因而许多作品都显示出苍凉、迷惘的悲剧风格。如格非的《人面桃花》,就有人评价说这是一部“关注典型的中国式情感命运和中国式精神命运”的小说。作家余华的《活着》,应该就是一部典型的探索生存状态的作品。作者通过一位中国农民———主人公福贵的苦难的一生,给我们讲述了应该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总之,面对苦难,我们要承受,好好活着就行,这就是我们的生存意义。 但由于先锋小说的独特、革新以及极端个人化的创作,一般大众很难理解它,所以到90年代初,很多先锋作家们纷纷降低了探索的力度,有的甚至和商业文化结合,这标志了80年代中期以来的先锋文学思潮的终结。 以下,我将具体谈一下我对作家毕飞宇的一部作品———《雨天里的棉花糖》的一些看法。 〈〈雨天里的棉花糖〉〉是作家毕飞宇写于90年代初的作品,小说阐述的是战争前后,主人公红豆的生活经历及心路历程。红豆自小被公认为“女性化”,性格如女性一般温润、文

诗意与悲剧碰撞下的美学——毕飞宇小说的审美特征研究【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汉语言文学 诗意与悲剧碰撞下的美学——毕飞宇小说的审美特征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毕飞宇是上世纪末到新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作家,毕飞宇的作品中表达出了对女性世俗生活和普遍命运的深切关怀,他所表现的思想和观念不仅引起读者的巨大反响,而且也引起了评论界的高度关注,很多研究者分别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毕飞宇的小说进行了微观的个案分析和宏观的总体阐释。批评界对毕飞宇的写作也颇为关注,研究毕飞宇小说不仅具有前沿性,也考验论者的文学情怀。学术界批评虽多,但真正从叙事学角度进行技术分析的文章上不多见。 为推进对毕飞宇小说创作的研究,深度解析毕飞宇小说中的内涵,本课题拟对近几年来毕飞宇小说作品进行解读,从中挖掘毕飞宇小说中独特的审美取向,并联系中国当代的社会现实对其进行进一步地分析,以期拓展对毕飞宇小说的研究。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主要内容: 课题内容的研究主要从诗意化叙事特色、悲剧式的女性形象两个方面分析比较来研究毕飞宇小说的审美特征。毕飞宇作品的审美追求在从初期到现在不断地在改变,但是有一些主要的特点却没有改变。从叙事上角度上看,毕飞宇近期的作品逐渐显现出日常化的叙述特点,但是诗意化的叙事却还是始终贯穿在其中的,在语言表达上一直都保持着诗意化的特色。女性视角是毕飞宇作品审美特征中相对最突出的一点,也是研究者们比较关注的方向,毕飞宇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丰满,贴近生活,她们都命运坎坷,多以悲剧结尾。而这样的悲剧性在毕飞宇小说中却呈现出自己独特的魅力。诗意化的叙事与悲剧式的情节铺设给人呈现出一种残酷的美感,让作品的审美由文本层面进一步升华到精神层面。 提纲: 序言 一、轻盈飘逸——毕飞宇小说的诗意之美 (一)诗意化的语言 1.语言中的诗情画意 2.含蓄之美——隐喻与象征 (二)诗意化的叙事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语言类 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研究(某一方面的问题) 普通话语音研究(某一方面) XX作家(或XX作品)语言研究 现代汉语虚词研究(选择某些虚词) 现代汉语词义研究(选择某类词) 方言研究(某一方言某一方面的问题) 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研究 现代汉字学的研究内容 “修辞与语境”浅谈 “修辞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之我见 我对“修辞主体的修养”的认识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词义引申的分析 对确认古汉语中词的同义关系(或其它关系)的看法对词义转移的分类考察 古代汉语“之”字结构(或“其”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所”字结构(或“者”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单句(或复句)研究 古代汉语介词(或连词)研究 现代汉语新闻词汇修辞学造句法探究

广告语探讨 新闻标题语言分析 通假字的成因初探 古代文学 试论《诗经·国风》中的爱情诗 《左传》战争描写论析 《战国策》中纵横策士形象论析 “无韵之离骚”——《离骚》《史记》情感特征比较论析论《史记》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谈谈《古诗十九首》的游子情结 “三曹”诗风异同论 杜甫“三史”“三别”艺术探析 论李商隐“无题诗” 宋词意境与唐诗意境的差异 试论韩愈和柳宗元散文风格的异同 论李煜词风之变异 论李白诗歌的盛唐景象 论韩愈散文的结构美 论孟浩然山水诗的审美观 陶渊明归隐思想探源 浅议李清照词艺术成就

论《三国演义》的军事思想(战争描写)试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西游记》与宗教思想 《聊斋志异》与中国狐鬼文化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试论曹操的四言诗 浅议《红楼梦》中妙玉的形象 论《红楼梦》中的“花”与悲剧主题 现当代文学 论《子夜》创作的艺术成就 论周立波短篇小说的乡土意蕴 论毕飞宇小说中的人文精神 论新都市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论张爱玲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精神特性 论冰心的故乡情结 谈冰心早期散文的民族特色 鲁迅与西方人道主义比较研究 汉民族文化心理对汉语的影响 论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人性美 张承志与北方文学

浅谈毕飞宇小说语言艺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713876996.html, 浅谈毕飞宇小说语言艺术 作者:陈子谦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7期 摘要:毕飞宇的小说看似文风质朴,实其自有风韵。微妙的利用意识形态性话语赋予文 本全新的语义,自然而娴熟的赋予谙熟的公众话语新鲜的活力,在小说文本中对其个人价值进行了充分的宣叙,同时建立起了自身话语伦理的体系。本文从高中生角度出发分析了毕飞宇 小说的语言艺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毕飞宇;小说;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7-0-01 从传统意义上讲,小说是语言的艺术。而追求语言的艺术可以说是毕飞宇小说创作的显著特征,他对文字有近乎天赋的敏感。毕飞宇对小说语言艺术的追求在语言风格上自有高度。这对于高中生的阅读以及学习是非常好的课外教材。 一、公众话语的个人解释 在最初命名事物时,人们习惯接受传统意义上的话语规则,即公众话语。公众话语因有其成规而造成一定的局限性。毕飞宇则打破了这约定俗成的规则,以其独特的语言视角给小说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毕飞宇利用意识形态性话语,赋予文本全新的语义,生动地解释被概念化的语言,使僵化的语言重新复活,赋予了话语反讽的力量,这些同时也正是构成毕飞宇小说语言张力最为关键的因素。 例如“樂果忍受不了丈夫说话时那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吵到这个份上,苟泉就会摔着门出去,以不说话这种方式与小市民进行斗争。当然,农民最终是要向小市民投降的。农村包围了城市,农民也只能靠拢市民。”而类似“农村包围城市”之类的政治话语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但毕飞宇此文此句的移用,则使我们感觉另有一番天地。别致的移用,看似质朴实而掷地有声的语句,却是毕飞宇语言的一大特点。 毕飞宇就像是他笔下的一地玉米田,“长势喜人,郁郁葱葱”。《玉米》的发表对毕飞宇而言似乎是预示着其写作的高潮,而在批评界看来,这未尝又不是个新开端。人们逐渐发现毕飞宇的作品提供了“多价”的小说文本,他时常使用意识形态性话语,使得其语言叙事具有独一无二的特质。换句话说,毕飞宇个人话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乃是其对意识形态性公众话语独特的移用而构成的不可替代的毕飞宇语风。[1]而这高频出现在毕飞宇小说中的独特语风,即为毕 飞宇对公众话语的个人化解释。

浅论张洁小说的语言风格

浅论张洁小说的语言风格 张洁,1937年出生,原籍辽宁抚顺,生于北京。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当代女作家,现为国家一级作家、国务院授予的特殊贡献作家。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获得短篇、中篇、长篇小说三顶国家奖的作家,并创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连冠”纪录。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无字》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获得两次茅盾文学奖的作者。1989年获意大利马扭帕蒂[MALAPARTE]国际文学奖。1992年2月被美国文学艺术院选举为该院荣誉院士。这一终身荣誉,授予世界各国七十五位包括作家在内的音乐、绘画艺术家。此院士仅授予美国公民,荣誉院士授予非美国公民。作品被译之英、法、德、俄、丹麦、挪威、瑞典、芬兰、荷兰、意大利等十多种语言,有三十余部译本。现任美国文学艺术院荣誉院工、国际笔会北京中山会员。主要作品有《爱是不能忘记的》、《沉重的翅膀》、《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无字》。 由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张洁在中国的当代文学史上无疑是一个具有重大的影响的作家,作为女性作家的一个代表人物,张洁的小说在语言风格上拥有自己的特点,这种风格简而言之就是语言中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下面对此作一些论述。 一、追求视觉美 夏季的夜晚是短的,黎明早早的来临,太阳还没有升起来以前,森林、一环一环的山峦,以及群山环绕着的一片片小小平川,全部隐没在浓色的雾色里。只有森林的顶端浮现在浓雾的上面。随着太阳的升起,越来越淡的雾色游移着、流动着,消失得无影无踪。沉思着的森林,平川上带似的小溪全部呈现出来,远远近近,全是令人肃穆的、层次分明的、浓浓淡淡的、深深浅浅的绿色,绿色,还是绿色。 森林啊,森林,它是孙长宁的乐园;它的嘴巴被野生的浆果染了;口袋被各种野果塞满了,额发被汗水打湿了;人被森林里的音乐陶醉了。 陈年的腐叶在他脚下沙沙地响着,风儿在树叶间吹动着;蝴蝶飞着,甲虫和蜂子嘤嘤地哼着;啄木鸟笃笃地敲着。一只不知名的鸟儿叫了一声又停了下来,从森林深处传来了另一只鸟儿微弱的啼鸣,好像是回答这只鸟儿的呼应。……悠

小说阅读-3.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学案)

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艺术表现手法的常见考查方式。 2.积累小说的常见艺术表现手法。 【知识链接】 1.常见题型 (1)分析具体句(段)的表现特色。 典型试题: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2)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典型试题:第一段中画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 (3)赏析画线句子。 典型试题:结合文意,赏析两处画线部分。 (4)小说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刻画人物? 典型试题: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5)文中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6)分析组材的详略艺术。 2.答题要点 (1)步骤和模式: ①步骤:第一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第二步,结合文章中的实例,表达了什么内容;第三步,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 ②模式:艺术手法+具体内容+艺术效果。 (2)相关要求:一定要注意文章对人物自身的描写技巧,如肖像、心理、动作(细节)、语言等;更要注意人物间的相互对比、映衬技巧及环境衬托作用,即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实写和虚写。 对内容和效果的分析一般要紧紧扣住小说四要素——人物、环境、情节、主题作答。另外,从表达效果切入,可从两方面考虑:一是从表达者的“表达视角”考虑,分析“表达作用”;二是从阅读者方面考虑,看作者这样写可以对读者的阅读产生什么样的积极效果。 小说语言鉴赏常见题型: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可从如下几方面作答:①描写如见其人、如听其言,读者有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②人物语言个性化,显示了人物性格;③语言简洁、传神;④语言风格或幽默风趣,或典雅庄重,或含蓄凝练等。 二.如何赏析小说的语言艺术 鉴赏小说的语言有两层含意:一是鉴赏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二是鉴赏小说作者的语言风格。

浅析毕飞宇小说《推拿》中的盲人形象

浅析毕飞宇小说《推拿》中的盲人形象 摘要:毕飞宇的小说《推拿》以盲人生活为题材,描写了盲人按摩师们日常生活中的情感、梦想、以及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众多盲人形象,本文分三部分来分析归纳盲人形象:第一部分是爱猜疑,缺乏安全感的盲人形象;第二部分是外表高傲、内心极度自卑的盲人形象;第三部分是淳朴善良、有责任感的盲人形象。 关键词:盲人形象;安全感;自卑;善良 毕飞宇是我国当代作家,他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了创作文学,著有《毕飞宇作品集》七卷,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哺乳期的女人》,《地球上的王家庄》,中篇小说有《青衣》、《玉米》,长篇小说有《平原》、《推拿》等。毕飞宇在创作中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在写作中从不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多年来,他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自我突破与自我超越。他的长篇小说《推拿》获得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在颁奖典礼上,茅盾文学奖评委会给予它这样的评价:“《推拿》将人们引向都市生活的偏僻角落,一群盲人在摸索世界。毕飞宇直面这个时代复杂丰盛的经验,举重若轻地克服认识和表现的难度,在日常人伦的基本状态中呈现人心风俗的经络,诚恳而珍重地照亮人心中的隐疾与善好。他有力地回到小说艺术的根本所在”①这是对小说的权威评价。 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光芒说:“《推拿》无论是题材领域还是叙事伦理方面,都填补了中国文坛的一个空白,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小说对盲人心理和精神上的拿捏,触摸了整个社会一个被忽略了的神经。”②在我国文学史上,以盲人为题材的小说少之又少,而《推拿》不仅以盲人生活为题材,还摒弃了此类小说同情和怜悯的一贯模式,以他写作的一贯特点对人性做出深刻细致的批判性挖掘,本着对盲人群体的的最大理解和尊重,让我们感受到人性的真、善、美。对于盲人形象的研究更加利于我们走进盲人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打破社会对残疾人的认识局限。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归纳分析《推拿》中的盲人形象。 一、爱猜疑,缺乏安全感的盲人形象 我们都知道,残疾人是指身体某个部位存在缺陷的群体,显然盲人是眼睛存在缺陷的社会群体。在《推拿》的盲人群体中,他们分为先天失明和后天失明两种,然而无论哪一种失明都导致了他们在生活上存严重的认识缺陷,就是由于种种的认识缺陷导致他们生活中没有安全感,只有通过无尽的猜疑来找到内心的

专题07 品味文章语言艺术(小说)-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小说与散文知识点细分讲解(解析版)

【语言特色】 思考角度 描述语言:生动形象,准确简练,穷形尽相。关注描写的对象。 分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人物语言:个性化,彰显人物性格,让读者如见其人、如听其言。着眼于人物形象 叙述语言:简洁传神。立足于全篇。 语言风格:幽默诙谐《马裤先生》、辛辣讽刺《套中人》、平实自然《边城》、夸张变形《套中人》、典雅庄重《素芭》、含蓄凝练《安东诺夫卡苹果》(诗意化)、简练明快《桥边老人》、生活化(民俗化、口语化《骆驼祥子》)等。立足于全篇给读者的审美体验。 赏析步骤:全篇语言(1)用词特点:准确、生动、形象、;丰富,多样;(2)句式特点:句式整齐有节奏感;整散结合,富有韵律;(3)修辞的运用;(4)语言风格; 描写语言(1)概括内容,(2)揭示特征(3)与情节和主题的关系。 现当代作家的语言风格 鲁迅:冷峻。 老舍:语言风格风趣幽默、俏皮洒脱、生动活泼、简洁朴茂、雅俗共赏。其独特性表现在提炼口语,纯净至极,清浅俗白,雅俗共赏;创造“始则发笑,继则感动,终于愤怒”的幽默。 沈从文:语言格调古朴,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诗意、含蓄、唯美的语言形式,又成就了他健康、高雅的美学追求。 赵树理:通俗化,大众化,诙谐幽默。 孙犁:诗化小说。淡雅聪俊,清新隽永, 优美洗练,“质以传真”,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 王安忆:清丽单纯,素淡粗朴,冷峻理智,细腻平实。 铁凝:语言风格是诗意、温情、风趣。以清丽、简洁、富有音乐性和诗意的语言,用中国传统的创造意境的手法以呈现,营造空灵、淡远、含蓄的艺术境界。 宗璞:其语言如诗般优美,有诗般韵味,明朗而有含蓄,流畅而有余韵,字字锤炼,句句经营。 汪曾祺:清新自然,韵味悠长,散文化的语言风格,语言与人物的身份贴近。 冯骥才:描绘市井风俗的“津味儿”。 贾平凹:简练隽永传神,间或掺以陕南方言,形成文白杂糅,雅俗兼具,以拙见巧,晓畅可读的语言风格。 莫言:奇诡而涌动着勃勃生机,不拘一格。 池莉:她的小说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汉味小说”的代表。

文本处理中的人文情怀_毕飞宇小说艺术特点浅析

2008年7月号中旬刊 大学出版社,1998. [2]汪曾祺.汪曾祺全集(四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汪曾祺.汪曾祺全集(六卷)[M].北京: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1998. [4]汪曾祺.汪曾祺全集(八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汪曾祺.晚翠文谈[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 摘 要:毕飞宇是“新生代”作家,他的小说植根现 实,关注当下,充溢悲悯,有着浓重的人文情怀。本文试从人文情怀角度对其小说文本结构特点进行探讨,分析其小说艺术特点。 关键词:毕飞宇 小说 艺术特点 人文情怀 小说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艺术特点往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情感。毕飞宇常采用儿童视角、“第二”人称叙事等手法,可见作家在文本处理上的良苦用心。毕飞宇小说在文本处理上遵循一个原则———贴着人物写,其小说所体现出的童真美、哲理美、诗性美与悲剧美、人性美都源自悲悯,源自人文关怀。 一、儿童视角 毕飞宇的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以儿童视角叙事的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哺乳期的女人》、《地球上的王家庄》、《白夜》、《写字》、《怀念妹妹小青》、《彩虹》等都选择了儿童视角。所谓儿童视角,是指借助儿童的眼光观察与判断事物,具有较鲜明的儿童思维特征。在《哺乳期的女人》中有一段笼罩着童话般诗意光辉的描写: 旺旺一直留意惠嫂喂奶的美好静态,惠嫂的乳房因乳水的膨胀洋溢出过分的母性,天蓝色的血管隐藏在表层下面,旺旺坚信惠嫂的奶水就是天蓝色的,温暖却清凉。惠嫂儿子吃奶时总要有一只手扶住妈妈的乳房,那只手又干净又娇嫩,抚在乳房的外侧,在阳光下面不像是被照耀,而是乳房和手自己就会放射出阳光来,有一种半透明的晶莹效果,近乎圣洁,近乎妖娆。 奶水是天蓝色的,温暖却清凉;乳房和手是半透明的,似乎自己会射出阳光……这些无疑是一个渴望母爱的孩子眼中的事物,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纯真、无邪、唯美,充满着浓浓的诗意及隐隐的心痛。这篇小说以男孩的视角来透视人生的严肃命题,充溢着诗化的美学品格,无怪乎洪治纲评论说:“ 他以一种心灵叙事的方式,缓缓地打开男孩的内心,又以少妇特有的温情,缓 缓地收扰一切。” [1] 《 地球上的王家庄》是用八岁孩童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于是一切既成秩序、定律都受到怀疑和颠覆,“我”拿起竹篙,赶着鸭子去探究世界,“我要带上我的鸭子,一起到世界的边缘走一走,看一看”。文中的“我”有一颗充满疑问的好奇心,更有着一颗纯净的、不带任何尘世渣滓的童心,在这童心的观照下,世界也就变成了“一个有意味的世界”。[2] 《写字》、《白夜》、《怀念妹妹小青》分别用儿童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成人世界或野蛮或漠然地对孩子的伤害———心灵上的、肢体上的,甚至是危及生命的。妹妹小青本已因无人照看被烧红的铁块烫废了双手,却又因救了人一命而被吓死。鲁迅先生说过,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一旦悲剧用儿童的视角来表现,就会格外让人心灵震撼。蓸文轩先生认为儿童眼光“ 与那些烂熟的成年状态相比,他更多一些质朴无华的天性,更多一些可爱稚拙和迷人的纯情。当一个婴儿用了他清澈的目光看这个世界时,他必要省略掉复杂、丑陋、仇恨、恶毒、心术、计谋、倾轧、尔虞我诈……而在目光里剩下的只是一个蓝晶晶的世界,这个世界十分清明,充满温馨”。[3]毕飞宇似乎偏爱儿童视角,但当我们探究他作品中儿童视角的共同点时会发现,他是用儿童视角来净化现实的污浊与丑陋、荒唐和虚伪,以期让生活呈现出艺术化、童真美的特点。或许在“文革”中度过了童年的毕飞宇看到了太多的丑恶,他才有意识地用童真美去与之抗衡,用儿童的纯真唤起人们心底的善。作家刘庆邦认为文学应该是劝人向善的,是改变人心的;胡适则说:“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要人人都能行善去 恶,‘如恶恶臭,如好好色’一般。”[4] 毕飞宇儿童视角的 选择就恰恰起到了劝人向善的道德教育、人文教育作用,尽管作家未必意识到,未必是有意为之。 二、“ 第二”人称叙事作品的叙事视角指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用“ 谁”的眼光呈现世界。叙述的人称一定程度上说明作者的叙述态度,而叙述态度决定和反映作者灌注在作品中的叙事情感。毕飞宇2000年以后的主要作品大都是采用的“第二”人称叙事。他认为:“第一人称多少有点神经质,撒娇,草率,边走边唱,见到风就是雨;第二人称锋芒毕露,凌厉,有些得寸进尺;第三人称 则隔岸观火,有点没心没肺的样子。”[5] 因此,毕飞宇坚 持认为《玉米》采用的是“第二”人称,是“第一”与“第三”的平均值,换言之,是“我”与“他”的平均值。这是毕飞宇叙述人称的独特之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第二人(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河南濮阳 457000﹚ 文本处理中的人文情怀 ———毕飞宇小说艺术特点浅析 史言喜 ○文学语言学研究18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