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文言通假字大全

初中文言通假字大全

初中文言通假字大全
初中文言通假字大全

初中阶段通假字大集合

[知识要点]什么是通假字呢?古人在造字的时候,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呢?有时候是有一定规律的;但是有一些字还在形成当中,没有一定规律,可能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也可能使用一个同音字表示那个意思,这个同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就叫做“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在当时,在一般情况下使用“慧”表示智慧,但是,有时候也可以使用“惠”去表示,于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又例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天姥》),按照一般的情况,应该写成“裂缺”,但是在古代,也可以使用“列”代替“裂”。于是“列”就成了本字“裂”的通假字。这个办法一直保存了下来,以致20世纪的孙中山先生也按照这个办法写,如“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黄花冈》)”“唱”就是“倡”的通假字。

古人使用通假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原来的字,能够代表很多意义。后来为了减轻这个字的负担,便造了一个新字,可是,古书上还是旧字。在后来的人看来,那旧字便是通假字,新字是本字。例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版”那个时候使用“板”。“板”可以表示木板,也可以表示印版。后来为了减轻“板”的负担,专门造了一个“版”字表示印版,于是“板”成了“版”的通假字,“版”便是本字。

在多数的情况下,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因为通假字就是本字的同音字。可是,由于从古到今,读音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有的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不一致。例如“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通假字“读”代替了本字“逗”。“读”音dú,“逗”音dòu。

复习通假字,千万不要离开课文去死记硬背,而要把它们放在句子当中去记忆,这样记忆才牢靠。下面列出常见通假字的表。根据通假字的读音,按照汉语拼音顺序排列,不按照本字的读音顺序排列。

下面是初中阶段出现的通假字:

1、板通版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

2、罔通惘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学儿》

3、厝通措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

4、子通仔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训学斋规》

5、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虽早知从先生长者学问《答李几仲书》

6、惠通慧甚矣,汝之不惠。《愚公》

7、尔通耳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卖油翁》

8、杓通勺徐以杓酌油沥之《卖油翁》

9、反通返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屈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屈原》

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论语》

10、衡通横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核舟记》

11、见通现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风吹草低见牛羊

12、具通俱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13、虚通墟之虚所卖之《童区寄传》

14、贴通帖对镜贴花环《木兰辞》

15、策通册策勋十二转《木兰辞》

16、著同着著我旧时衫《木兰辞》

17、火通伙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辞》)

18、诎通曲佛印绝类弥勒……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核舟记》

19、简通拣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0、识通志汝识之乎?《石钟山记》)

2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22、说通悦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荆轲》)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23、要通邀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

24、有通又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促织》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

25、受通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6、属通嘱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

27、已通以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活板》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隆中对》

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

28、暴通曝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劝学》

一日暴书画《斗牛图》

29、坐通座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鸿门宴》)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

30、直通值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

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促织》

31、直通只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

32、亡通无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33、道通导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使楚》

34、而通尔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35、熙通嬉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使楚》

36、趣通趋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孙膑减灶》

37、贾通价置于市,贾十倍《卖柑者言》

38、縻通糜坐縻廪粟而不知耻《卖柑者言》

39、鄂通愕良鄂然,欲殴之《张良奇遇》

40、邪通耶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41、食通饲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马说》

42、材通才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马说》

43、祗通只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44、蕃通繁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爱莲说》

45、菁通精吾党菁华,付之一炬。《〈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46、唱通倡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

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47、无通毋宁信度,无自信。《郑人买履》)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硕鼠》

48、当通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49、被通披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屈原》

被明月兮宝璐。《涉江》

50、逝通誓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硕鼠》

51、阙通缺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

52、取通娶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53、尊通樽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54、倍通背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55、曷通何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

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

56、景通影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57、宾通傧设九宾礼于延。《廉颇蔺相如列传》

58、少通稍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

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五人墓)

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荆轲》

59、卒通猝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赤壁》

60、菁通精吾党菁华,付之一炬。《黄花岗》

61、莫通暮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

62、益通溢水暴益,荆人弗知,徇表而夜涉。《察今》

63、女通汝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硕鼠》

三岁贯女,莫我肯缪《硕鼠》

64、郤通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鸿门宴》

65、纪通记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黄花冈》

66、距通拒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

67、畔通叛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

68、内通纳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屈原》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鸿门宴》

69、取通娶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孔雀》

70、振通震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荆轲》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过秦论》

71、生通性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72、知通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73、不通否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74、禽通擒将军禽操,宜在今日。《赤壁》

75、辟通避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殽之战》

76、读通逗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通假字列表

夹(挟)昏(婚)贯(惯)女(汝)帅(率)而(汝)而(尔)共(供)说(悦)被(披)大(太)陈(阵)亢(抗)形(型)序(绪)冯(凭)辟(避)取(聚)禽(擒)音(荫)知(智)竟(境)取(娶)能(如)县(悬)共(恭)伯(霸)见(现)罢(疲)单(殚)父(甫)曜(耀)从(纵)还(旋)曷(何)适(嫡)尔(耳)柑(钳)恶(乌)盖(盍)与(预)诎(屈)闇(暗)虞(娱)反(返)故(顾)俛(俯)以(已)填(镇)上(尚)正(政)卒(猝)错(措)闲(娴)蚤(早)顺(慎)萌(氓)傅(附)藉(借)亢(伉)弟(第)维(惟)乡(向)伐(阀)厉(砺)妃(配)于(吁)舍(捨)疆(强)信(伸)指(旨)滋(兹)内(纳)圜(圆)艾(乂)蜚(飞)参(三)罔(网)连(链)辟(闢)薄(迫)煤(酶)责(债)之(无)义(仪)与(欤)畜(蓄)踶(踢)何(呵)俛(勉)景(影)鉏(锄)豫(预)顿(钝)要(腰)著(着)政(征)贾(价)敖(遨)阳(佯)素(愫)湛(沉)问(闻)视(示)讫(迄)矜(怜)要(邀)魏(巍)予(余)已(矣)

庸(用)邪(耶)其(岂)销(消)惠(慧)汗(污)两(辆)归结馈)涂(途)衔(含)羞(馐)伎(技)属(嘱)道(导)写(泻)忘(亡)感(憾)眩(炫)油(由)衷(中)皇(遑)华(花)陇(垄)计(记)今(近)案(按)鉅(巨)距(拒)雷(擂)椎(锤)善(缮)炎(焰)疾(嫉)员(圆)衡(横)卤(鲁)殴(驱)翼(翌)益(溢)列(裂)菁(精)火(伙)采(彩)莫(暮)耶(爷)陵(淩)颁(斑)还(环)希(稀)裁(才)信(伸)不(否)孰(熟)帖(贴)坐(座)廷(庭)熙(嬉)羊(祥)

[题解]

一、都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

(2)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

(3)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

(4)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荆轲》)

(5)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记》)(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

(7)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8)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核舟记》)

A(2)(4)(5)(7)B(2)(4)(6)(8)C(3)(5)(7)(8)D(3)(4)(6)(7)做这样的题,需要一个一个地审查。(1)没有通假字,(2)“吾今且报府”的“报”是“赴”的通假字。(3)没有通假字,(4)的“还”是“环”的通假字,“还柱而走”是“环柱而走”。(6)的“惠”是“慧”的通假字,“汝之不惠”是“汝之不慧”,(8)的“衡”是“横”的通假字。既然只有(2)(4)(6)(8)有通假字,答案便是B。

二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1)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2)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赤壁》)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

(4)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褒禅山》)(6)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天姥》)

(7)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信陵君》)诀

(8)吾党菁华,付之一炬。(《黄花岗》)精

A(1)(3)(4)(7)B(3)(5)(7)(8)C(3)(4)(5)(8)D(3)(4)(5)(6)(1)的“始一反焉”是“始一返焉”,(2)的“雷鼓大震”是“擂鼓大震”。(3)(4)(5)(6)都没有通假字。(7)的“辞决而行”是“辞诀而行”,(8)的“吾党菁华”是“吾党精华”。既然(1)(2)(7)(8)有通假字,(3)(4)(5)(6)没有通假字,问的是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答案就是D了。

三在括号里填写本字。

(1)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赤壁》)

(2)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又

(3)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

(4)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促织》)

(5)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6)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原》)

(7)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

(8)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浪淘沙》)

(9)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至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黄花冈》)该填入的本字,(1)是“粹”,读cù,(2)是“又”,(3)是“悦”,(4)是“值”,(5)是“座”,(6)是“纵”,(7)是“嘱”,(8)是“樽”,(9)“兹”。

[练习]

一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1)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壁》)

(2)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3)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六国论》)

(4)将军禽操,宜在今日。(《赤壁》)

(5)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伐檀》)

(6)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孔雀》)

(7)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8)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

A(1)(3)(5)(7)B(1)(3)(5)(8)C(3)(5)(6)(8)D(2)(5)(7)(8)二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1)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茅屋》)(2)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

(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白雪歌》)

(4)原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5)手裁举,则又超乎而跃。(《促织》)

(6)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廉颇》)

(7)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

(8)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A(1)(3)(5)(6)B(2)(3)(4)(7)C(1)(3)(6)(8)D(3)(5)(7)(8)三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1)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赤壁》)

(2)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原》)

(3)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指南录》)

(4)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促织》)

(5)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

(6)儿俱,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

耳!”儿涕而去。(《促织》)

(7)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屈原列传》)

(8)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曹刿》)

A(1)(2)(4)(5)B(1)(3)(4)(8)C(3)(4)(6)(7)D(3)(4)(7)(8)四全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1)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荆轲》)

(2)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捕蛇》)

(3)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廉颇》)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得道多助》)

(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赤壁》)

(6)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孔雀》)

(7)被明月兮宝璐。(《涉江》)披

(8)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屈原》)

A(1)(4)(5)(7)B(1)(4)(7)(8)C(4)(6)(7)(8)D(3)(4)(6)(7)五全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屋》)

(2)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硕鼠》)

(2)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信陵君》)

(4)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齐桓》)

(5)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涉江》)

(6)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指南录》)

(7)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信陵君》)

(8)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硕鼠》)

A(2)(4)(6)(7)B(4)(6)(7)(8)C(2)(4)(7)(8)D(2)(4)(6)(7)六全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1)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崤之战》)

(2)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

(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4)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荆轲》)(5)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赤壁》)

(6)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指南录》)

(7)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8)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赤壁》)

A(1)(2)(4)(6)B(2)(4)(6)(8)C(1)(2)(4)(7)D(4)(5)(7)(8)七全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1)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指南录》)

(2)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屈原》)

(4)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6)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察今》)

(7)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邹忌》)(8)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

A(1)(3)(5)(8)B(1)(3)(5)(7)C(3)(5)(6)(7)D(3)(5)(7)(8)八全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1)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廉颇》)

(2)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

耳。(《雁荡山》)

(3)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孔雀》)

(4)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

(5)鲁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

(6)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

(7)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赤壁》)

(8)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

A(1)(3)(4)(6)B(2)(4)(6)(8)C(3)(5)(7)(8)D(3)(4)(6)(8)答案一B二C 三B 四B 五C 六C 七D 八D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大全

初中语文教材里的通假字 七年级(上册) 1、项为之强?强?(jiāng)通?僵? 《童趣》 2、不亦说乎?说?(yuè)通?悦? 《〈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女?(rǔ)通?汝? 《〈论语〉十则》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zhì)通?智? 《〈论语〉十则》 5、路转溪头忽见?见?(xiàn)通?现? 《西江月》 6、一切乌有?乌?(wū)同?无? 《山市》 7、裁如星点?裁?(cái)同?才? 《山市》 8、尊君在不?不?(fǒu)通?否?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七年级(下册) 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bān) 通?攀? 《伤仲永》 10、贤于材人远矣?材?(cái) 通?才? 《伤仲永》 11、对镜帖花黄?帖?(tiē) 通?贴? 《木兰诗》 12、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tú)《孙权劝学》 1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yé) 通?耶? 《孙权劝学》

14、孰为汝多知乎?知?(zhì) 通?智? 《两小儿辩日》 15、满坐寂然?坐?(zuò) 通?座? 《口技》 16、止有剩骨?止?(zhǐ) 通?只? 《狼》 八年级上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要,通?邀?,邀请。《桃花源记》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核舟记》 3、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核舟记》 4、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核舟记》 5、虞山王毅叔远甫。甫,通?父?,男子美称,多赋予字之后。《核舟记》 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通?拣?,挑选。《核舟记》 7、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与,通?举?。《大道之行也》 8、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大道之行也》 9、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曾,通?层?。《望岳》 10、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阙,通?缺?,中断。《三峡》 八年级下

2013中考语文之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2013中考语文之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做文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是“本有其字”却弃而不用,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别字。一般认为,通假字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书写或抄书的人一时笔误,写了音同或音近的别字,或是因地方习惯而写了另一个字。后人见古人有先例,便跟着写,约定俗成,别字和本字就通用了,学会辨识通假字,对学习文言文是很重要的。 下面是我们所学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 《<论语>十则》: 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由,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通“旋”,回转、掉转 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汤”(tàng)通“烫”,意思是用热水焐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齐”(jì)通剂 《乐羊子妻》: 日知其所亡“亡”通“无” 《为学》: 屏弃而不用“屏”通“摒” 《卖油翁》: 但手熟尔“尔”通“耳”

《西江月》: 路转溪头忽见“见”通“现” 《桃花源记》: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口技》:满坐寂然“坐”通“座” 《伤仲永》: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愚公移山》: 河曲知叟亡以应“亡”通“无”,意思是没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还,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cuò)通“措”,放置 《观书有感》: 问渠那得清如许“那”通“哪”,怎么《三峡》:略无阙处“阙”通“缺” 《闲情记趣》: 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 《晏子故事两篇》: 傧者更道“道”通“导”,引导 缚者曷为者也“曷”通“何” 圣人非所与熙也“熙”通“嬉” 《寓言四则》: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大全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大全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忠义暴于朝廷。” 杯:同“杯”;酒器。名词。“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通“被”;顶。动词。“被明月兮佩宝璐。” 被:同“披”;穿着。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行为不正。形容词。“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困顿,失败。形容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疲惫,衰败。“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弊:通“敝”;疲惫,衰败。形容词。“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同“遍”遍及,普遍。动词。“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汝见我不?”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宁可共载不?” 材:同“才”;才能。名词。“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刚刚。副词。“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同“彩”彩色,颜色。名词。“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采:同“彩”;颜色,彩色。名词。“须臾成五采。” 仓:同“苍”;黑色。名词。“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同“脏”脏腑。名词。“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廛:通“缠”“胡取禾三百廛兮?” 唱:通“倡”;倡导。动词。“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钞:同“抄”;抄写。动词。“适中手自钞录。”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鉏:同“锄”;锄头。名词。“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屈平既绌,”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初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汇总

初中1-6册文言文重点通假字汇总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汇总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汇总 1.项为之强 (jiāng)通“僵”《童趣》僵硬 2.不亦说乎 (yua)通“悦”《〈论语〉十则》高兴 3.诲女知之乎 (rǔ)同“汝”《〈论语〉十则》你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zhì)通“智”《〈论语〉十则》聪明 5.路转溪头忽见 (xiàn)通“现”《西江月》出现 6.一切乌有 (wū)同“无”《山市》没有 7.裁如星点 (cái)同“才”《山市》仅仅 8.尊君在不 (fǒu)通“否”《陈太丘与友期》与现代汉语的“否”同义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pān)通“攀”《伤仲永》牵 10.贤于材人远矣 (cái)通“才”《伤仲永》才能 11.对镜帖花环 (tiē)通“贴”《木兰诗》粘贴 1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y?)通“耶”《孙权劝学》语气词 13.孰为汝多知乎 (zhì)通“智”《两小儿辩日》聪明 14.满坐寂然 (zu?)通“座”《口技》在座的人 15.止有剩骨 (zhǐ)通“只”《狼》只有 16.便要还家 “要”(yāo)通“邀”《桃花源记》邀请 17.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yǒu)同“又”《核舟记》加上 18.诎右臂支船 (qū)通“屈”《核舟记》弯曲 19.虞山王毅书远甫刻 (fǔ)通“父”《核舟记》古时候对男子的尊称 20.左手倚一衡木 (h?ng)同“横”《核舟记》与“竖”相对 2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jiǎn)通“拣”《核舟记》挑选 22.选贤与能

(jǔ)通“举”《大道之行也》选拔 23.矜、寡、孤、独 (guāng)通“鳏”《大道之行也》丧失妻子的男人24.荡胸生曾云 (c?ng)《望岳》通“层”一层层 25.略无阙处 (quē)通“缺”《三峡》空缺 26.蝉则千转不穷 (zhuǎn)通“啭”《与朱元思书》婉转发声27.窥谷忘反 (fǎn)通“返”《与朱元思书》返回 2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sì)通“饲”《马说》喂养 29.才美不外见 (xiàn)通“现”《马说》显露,表现 30.食之不能尽其材 (cái)通“才”《马说》才能 31.其真无马邪 (y?)通“耶”《马说》语气词相当于“吗”32.四支僵劲不能动 (zhī)通“肢”《送东阳马生序》肢体 33.同舍生皆被绮绣 (pī)通“披”《送东阳马生序》穿 34.百废具兴 (jù)通“俱”《岳阳楼记》都 35.属予作文以记之 (zhǔ)通“嘱”《岳阳楼记》叮嘱 36.玉盘珍羞直万钱 (xiū)同“馐”《行路难》美味的食物 37.玉盘珍羞直万钱 (zhí)同“值”《行路难》抵 38.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zh?)通“谪”《陈涉世家》强迫 39.为天下唱 (chàng)通“倡”《陈涉世家》倡导 40.固以怪之矣 (yǐ)通“已”《陈涉世家》已经 41.将军身被坚执锐 (pī)通“披”《陈涉世家》穿 42.故不错意也 (cu?)通“措”《唐睢不辱使命》放置 43.仓鹰击于地上 (chāng)通“苍”《唐睢不辱使命》青色 44.欲信大义于天下

课标教材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课标教材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七年级(上册) 1、项为之强“强”(jiāng) 通“僵” 《童趣》 2、不亦说乎“说”(yuè) 通“悦” 《〈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女”(rǔ) 同“汝” 《〈论语〉十则》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zhì) 通“智” 《〈论语〉十则》 5、路转溪头忽见“见”(xiàn) 通“现” 《西江月》 6、一切乌有“乌”(wū) 同“无” 《山市》 7、裁如星点“裁”(cái) 同“才” 《山市》 8、尊君在不“不”(fǒu) 通“否”《陈太丘与友期》 七年级(下册) 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bān) 通“攀” 《伤仲永》 10、贤于材人远矣“材”(cái) 通“才” 《伤仲永》 11、对镜帖花环“帖”(tiē) 通“贴” 《木兰诗》 1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yé) 通“耶” 《孙权劝学》 13、孰为汝多知乎“知”(zhì) 通“智” 《两小儿辩日》 14、满坐寂然“坐”(zuò) 通“座” 《口技》 15、止有剩骨“止”(zhǐ) 通“只” 《狼》 八年级(上册) 16、便要还家“要”(yāo) 通“邀” 《桃花源记》 17、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ǒu) 同“又” 《核舟记》 18、诎右臂支船“诎”(qū) 通“屈” 《核舟记》 19、虞山王毅书远甫刻“甫”(fǔ) 通“父” 《核舟记》 20、左手倚一衡木“衡”(héng) 同“横” 《核舟记》 2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jiǎn) 通“拣” 《核舟记》 22、选贤与能“与”(jǔ) 通“举” 《大道之行也》 23、矜、寡、孤、独“矜”(guāng) 通“鳏” 《大道之行也》 24、荡胸生曾云“曾”(céng) 通“层” 《望岳》 25、略无阙处“阙”(quē) 通“缺” 《三峡》 八年级(下册) 26、蝉则千转不穷“转”(zhuǎn) 通“啭” 《与朱元思书》 27、窥谷忘反“反”(fǎn) 通“返” 《与朱元思书》 2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sì) 通“饲” 《马说》 29、才美不外见“见”(xiàn) 通“现” 《马说》 30、食之不能尽其材“材”(cái) 通“才” 《马说》 31、其真无马邪“邪”(yé) 通“耶” 《马说》 32、四支僵劲不能动“支”(zhī) 通“肢” 《送东阳马生序》

初中语文通假字大全(人教版)

初中语文通假字大全(人教版) 本字 意思 原文例句 出处 1、强 通“僵” 僵硬 项为之强 《童趣》 2、说 通“悦” 愉快、高兴 不亦说乎 《〈论语〉则》 3、女 同“汝” 你 诲女知之乎 《〈论语〉则》 4、知

通“智” 聪明 不知为不知《〈论语〉则》5、见 通“现” 出现 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 6、乌 同“无” 没有 一切乌有 《山市》 7、裁 同“才” 仅仅 裁如星点 《山市》 8、不 通“否” 是否

尊君在不 《陈太丘与友期》9、扳 通“攀” 牵、引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10、材 通“才” 才能 贤于材人远矣 《伤仲永》 11、帖 通“贴 粘贴、贴上 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 12、火 通“伙” 伙伴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

13、邪 通“耶” 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 14、知 通“智” 智慧 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15、为 通“谓” 说 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16、涂 通“途” 道 卿今当涂掌事 《孙权劝学》 17、止 通“只”

只 止有剩骨 《狼》 18、坐 通“座” 座位 满坐寂然 《口技》 19、要 通“邀” 邀请 便要还家 《桃花源记》20、具 通“俱” 详细 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21、诎 通“屈” 弯曲 诎右臂支船

《核舟记》 22、甫 通“父” 男子美称 虞山王毅书远甫刻《核舟记》 23、衡 同“横” 与“竖”相对 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记》 24、简 通“拣” 挑选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5、有 同“又” 又 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6、与

初中新课标文言文通假字汇总

初中新课标文言文通假字一览 1、项为之强“强”(jiāng) 通“僵”《童趣》 2、不亦说乎“说”(yuè) 通“悦”《〈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女”(rǔ) 同“汝”《〈论语〉十则》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zhì) 通“智”《〈论语〉十则》 5、路转溪头忽见“见”(xiàn) 通“现”《西江月》 6、一切乌有“乌”(wū) 同“无”《山市》 7、裁如星点“裁”(cái) 同“才”《山市》 8、尊君在不“不”(fǒu) 通“否”《陈太丘与友期》 9、对镜帖花环“帖”(tiē) 通“贴”《木兰诗》 10、孰为汝多知乎“知”(zhì) 通“智”《两小儿辩日》 11、满坐寂然“坐”(zuò) 通“座”《口技》 12、止有剩骨“止”(zhǐ) 通“只”《狼》 13、便要还家“要”(yāo) 通“邀”《桃花源记》 14、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ǒu) 同“又”《核舟记》 15、诎右臂支船“诎”(qū) 通“屈”《核舟记》 16、虞山王毅书远甫刻“甫”(fǔ) 通“父”《核舟记》 17、左手倚一衡木“衡”(héng) 同“横”《核舟记》 18、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jiǎn) 通“拣”《核舟记》 19、荡胸生曾云“曾”(céng) 通“层”《望岳》 20、略无阙处“阙”(quē) 通“缺”《三峡》 21、蝉则千转不穷“转”(zhuǎn) 通“啭”《与朱元思书》 22、窥谷忘反“反”(fǎn) 通“返”《与朱元思书》 2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sì) 通“饲”《马说》 24、才美不外见“见”(xiàn) 通“现”《马说》 25、食之不能尽其材“材”(cái) 通“才”《马说》 26、其真无马邪“邪”(yé) 通“耶”《马说》 27、四支僵劲不能动“支”(zhī) 通“肢”《送东阳马生序》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Revised by Liu Jing on January 12, 2021

文言文通假字大全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 七年级(上册)文言通假字 1、项为之强“强”(jiāng)通“僵”《童趣》 2、不亦说乎“说”(yuè)通“悦”《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女”(rǔ)通“汝”《论语十则》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zhì)通“智”《论语十则》 5、路转溪头忽见“见”(xiàn)通“现”《西江月》 6、一切乌有“乌”(wū)同“无”《山市》 7、裁如星点“裁”(cái)同“才”《山市》 8、尊君在不“不”(fǒu)通“否”《陈太丘与友期行》 七年级(下册)文言通假字 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bān) 通“攀”《伤仲永》 10、贤于材人远矣“材”(cái) 通“才”《伤仲永》 11、对镜帖花黄“帖”(tiē) 通“贴”《木兰诗》 12、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tú)《孙权劝学》 1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yé) 通“耶”《孙权劝学》 14、孰为汝多知乎“知”(zhì) 通“智”《两小儿辩日》

15、满坐寂然“坐”(zuò) 通“座”《口技》 16、止有剩骨“止”(zhǐ) 通“只”《狼》 八年级(上册)文言通假字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要,通“邀”,邀请。《桃花源记》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核舟记》 3、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核舟记》 4、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核舟记》 5、虞山王毅叔远甫。甫,通“父”,男子美称,多赋予字之后。《核舟记》 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通“拣”,挑选。《核舟记》 7、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与,通“举”。《大道之行也》 8、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大道之行也》 9、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曾,通“层”。《望岳》 10、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阙,通“缺”,中断。《三峡》 八年级(下册)文言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转,通“啭”,鸟叫声。《与朱元思书》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反,通“返”。《与朱元思书》 3、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见,通“现”,露出。《与朱元思书》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马说》 5、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马说》

中考古文重点篇目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通假字: (1)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 2、一词多义:(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发出)(2)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在)/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由于) 3、古今异义 (1)所以古义: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2)入古义:在国内;今义:进入。(3)出古义:在国外;今义:出去。 (域)民不以封疆为界:界限,这里是限制。名作动。 (空乏)其身:使.......受到贫困之苦。使动。 (动)心忍性:使.......惊动。使动。 (苦)其心志:使.......痛苦。使动。 (劳)其筋骨:使......劳累。形容词作使动。 (饿)其体肤:使.......饥饿。形容词作使动。 (乱)其所为:使........乱。形容词作使动。 《鱼我所欲也》 一词多义 1.而蹴尔而与之。连接两个动作,承接连词(或表修饰)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转折连词,却2.于所欲有甚于生者,。比万钟于我何加焉,对4.得二者不可得兼得,得到,拥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5.为乡为身死而不受。为了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做7. 生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获得生命10莫.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没有什么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没有谁 通假字 1.“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乡”通“向”,从前。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3.“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例句:“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4. “辟”通“避”,躲避。例句:“故患有所不辟也” 5. “辩”通“辨”,辨别。例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今异义 1.可以古:能够用来今:能够 2.是古:这指示代词今:判断动词 3.豆古: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今:豆子 4.钟古:古代的量器今:计时器具 5.加古:益处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特殊句式 1.判断句例句:鱼,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2.省略句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舍生而取义者也。省略主语“我”

七年级上下册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 一、通假字 1、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译:脖子都因为此而僵硬了。) 2、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愉悦。译:不也高兴吗?) 3、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惘,迷惑。译:学习书本知识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 4、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译:教导你的话明白了吗?) 5、是知也(“知”通“智”,明智。译:这就是明智。) 6、一切乌有(“乌”通“无”,没有。译:一切都没有。) 7、裁如星点(“裁”通“才”,仅仅。译:才如点点繁星。) 8、尊君在不(“不”通“否”,译:您父亲在家吗?) 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译:每天拉着仲永拜访县里的人。) 10、帖花黄(“帖”通“贴”,贴上。译:在额头上贴花黄。) 11、出门看火伴(“火”通“伙”。译:出门去看望伙伴。) 12、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译:你现在掌握军国大事。) 1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助词,吗。译:我难道想让你当一个研究经书的博学之人吗。) 14、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译:全场静悄悄的。) 15、止有剩骨(“止”通“只”,“止露尻尾,止增笑耳”中“止”相同。译:只有剩下来的一些骨头。) 二、古今异义词 1、余忆童稚时(余:古“我”,今“剩余,多余”。译:我回忆幼小的时候。) 2、盖一癞虾蟆(盖:古“原来是”,今“盖房,盖子”等。译: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3、方出神(方:古“正”,今“地方,方块,方形”等。译:正看得出神。) 4、怡然称快(然:古作助词“......的样子”,今“然后,天然”等。译: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 5、吾日三省吾身(三:古“多次”,今作数词。译: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6、是知也(是:古作代词“这”,今作肯定判断词。译:这就是明智。) 7、无何(无何:古“不久,一会儿”,今无此意。) 8、城市依稀而已(而已:古作语气助词“罢了”,今“不过如此”。译:城市隐隐约约的罢了。) 9、太丘舍去(去:古“离开”,今“从甲地到乙地”。译:太丘便不顾他而走了。) 10、与人期行(期:古“约定”,今作日前或量词。译:同人家相约出行。) 11、相委而去(委:古“舍弃”,今“委派,委员”。译:却丢下人家自己走了。) 12、撒盐空中差可拟(拟:古“相比”,今“设计,打算,模仿”。译: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13、门外戏(戏:古“玩耍”,今“戏剧,杂技”。译:正在门外玩耍。) 14、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女:古作对子侄辈的统称,今作自己的孩子们。译: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15、暮而果大亡其财(亡:古“丢失”,今“灭亡,死亡”。译: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 16、其邻人之父亦云(云:古“说”,今“云朵”。译:隔壁的老人也这样说。) 17、死者十九(十九:古“绝大部分”,今作数词。译:十个中有九个人战死了。) 18、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是:古“此”,今为判断词。译:从此,指定事物叫他作诗,他立即写成。) 19、或以钱币乞之(或:古“有的”,代词。今“或许”。译:有的还用钱币求仲永写诗。) 20、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理:古“文采和道理”,今“文章内容和词句方面的条理”。译:诗的文采和说理都有值得一看的地方。) 21、卷卷有爷名(爷:古“父亲”,今“祖父”。译: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 2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古作副词,今作转折连词。译:只听到黄河的激流水声。) 23、出郭相扶将(郭:古“外城”,今仅用作姓氏。译:互相搀扶着走出外城来迎接。) 24、双兔傍地走(走:古“跑”,今“行走”。译:雌雄两兔一起贴着地面跑。) 25、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王侯的自称”,今“孤单,孤苦”等。治:古“研究”,今“治理”。博士:古“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作学位。译:我难道想让你当一个研究经书的博学之人吗。) 26、但当涉猎(但:古“只”,今“但是”。译:只不过应该广泛浏览。) 27、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古“只”,今“但是”。译:只听屏风内敲了一下醒木。)

常见通假字大全

常见通假字大全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忠义暴于朝廷。” 杓:同“勺”;酒器。名词。“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倍: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被明月兮佩宝璐。”“闻妻言,如被冰雪。” 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行为不正。形容词。“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困顿,失败。名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疲惫,衰败。形容词。“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同“遍”遍及,普遍。动词。“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汝见我不?”“宁可共载不?” 材:同“才”;才能。名词。“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刚刚。副词。“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同“彩”;颜色,彩色。名词。“须臾成五采。”“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仓:同“苍”;黑色。名词。“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同“脏”脏腑。名词。“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廛:通“缠”“胡取禾三百廛兮?” 唱:通“倡”;倡导。动词。“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钞:同“抄”;抄写。动词。“适中手自钞录。”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鉏:同“锄”;锄头。名词。“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屈平既绌,”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厝:同“措”;放置。动词。“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错:同“措”;放。动词。“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当:通“挡”;抵挡。动词。“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汉亦留之以相当。”“坦墙周庭,以当南日”“曹军不能抵当。”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 西安8月14日通假字: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做文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是本有其字却弃而不用,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别字。一般认为,通假字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书写或抄书的人一时笔误,写了音同或音近的别字,或是因地方习惯而写了另一个字。后人见古人有先例,便跟着写,约定俗成,别字和本字就通用了,学会辨识通假字,对学习文言文是很重要的。 下面是我们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 《论语十则》: 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由,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通旋,回转、掉转

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汤(tng)通烫,意思是用热水焐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齐(j)通剂 《乐羊子妻》: 日知其所亡亡通无 《为学》: 屏弃而不用屏通摒 《卖油翁》: 但手熟尔尔通耳 《西江月》:

路转溪头忽见见通现 《桃花源记》: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口技》: 满坐寂然坐通座 《伤仲永》: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愚公移山》: 河曲知叟亡以应亡通无,意思是没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还,返回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cu)通措,放置《观书有感》: 问渠那得清如许那通哪,怎么 《三峡》: 略无阙处阙通缺 《闲情记趣》: 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

《晏子故事两篇》: 傧者更道道通导,引导 缚者曷为者也曷通何 圣人非所与熙也熙通嬉《寓言四则》: 辑以羽翠辑通缉,连缀 宣王说之说通悦,高兴 此何遽不为福乎遽通讵,岂《公输》: 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抵抗

初中所有重点的文言文通假字

初中所有重点的文言文通假字汇总 第一部分 1)说通悦,心服 2)共通供,供给 3)阙通缺,侵损 4)知通智,聪明 5)雠通仇,仇恨,如:仇雠敌战之国也。 6)句通勾,地名用字,如: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 7)取通娶,娶亲,如:令壮者无取老妇。 8)免通娩,分娩,如: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9)弊通敝,破旧,谦词,如:而为弊邑宸宇,亦寡人之愿也。 10)郄通隙,生病,如: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11)反通返,回来,如:必勿使返 12)奉通俸,俸禄,如: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13)直通只,只是,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14)颁通斑,杂色的花纹,有斑点,如: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5)检通敛,制止,如: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16)有通又,暴通曝,曝晒,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17)辩通辨,分辨,如:两俟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18)从通纵,合纵,如: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19)敝通弊,困顿,失败,如:秦有余力而制其敝。 20)景通影,1影子,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日光,如: 景翳翳以将入。 第二部分 21)棘通戟,都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如:棘矜。 22)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如:距关,毋内诸侯。 23)要通邀,邀请,如:张良出,要项伯。 24)倍通背,违背,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25)蚤通早,尽早,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26)坐通座,座位,如: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27)曷通何,为什么,如:曷不委心任去留。 28)厌通餍,满足,如: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29)当通倘,如果,如: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30)止通只,仅仅,不过,如: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31)圜通圆,如: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32)采通彩,色彩,如:须臾,成五采。 33)闵通悯,忧患的事,如: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34)蓐通褥,草褥子,如: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35)羞通馐,美味食品,如: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36)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如:既又与汝就食江南,孤苦零丁。 37)世通逝,逝世,如: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通假字大全

文言文常见通假字 案:通?按?。例: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通?疲?。例: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颁:通?班?。例: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板:通?版?。例: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通?曝?。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桮:通?杯?。例: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倍:通?背?。例: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通?被?。例:被明月兮珮宝璐。 辟:通?避?。例: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例: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弊:通?敝?。例: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徧:通?遍?。例:小惠末徧,民弗从也。宾:通?傧?。例: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通?否?。例:或师焉,或不焉。 材:通?才?。才能。例:食之不能尽其材。裁:通?才?,刚刚。例: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通?彩?彩色,颜色。例: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仓:通?苍?,黑色。例: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通?脏?脏腑。例: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唱:通?倡?,倡导。例: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钞:通?抄?,抄写。例:适中手自钞录。雠:通?仇?,仇敌,仇人。例: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绌:通?黜?,罢免官职。例:屈平既绌。从:通?纵?,合纵。例: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例: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厝:通?措?,放置。例: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错:通?措?,放。例: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当:通?挡?,遮挡,抵挡。例: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党:通?倘?,倘若,偶然。例: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 道:通?导’,引导。例:故善者困之,其次利道之。 得:通?德?,恩惠。例:所识穷乏者得我钦? 度:通?渡?,渡过,越过。例:一夜飞度镜湖月。 队:通?坠,坠落。例: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堕:通?隳?,毁弃。例: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而:通?尔?,你。例:某所,而母立于兹。。蕃:通?繁?,多。例: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反:通?返?,往返,返回。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奉:通?俸?,俸禄,薪俸。例: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 奉:通?捧?,两手托着。例: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缶:通?缻?,盛酒浆的瓦器。例: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拂:通?弼?,辅弼。例:入则无法家拂土。父:通?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例: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 盖:通?盍?,何不。例:盖亦反其本矣。干:通?岸?。例: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估:通?贾?,商人。例: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灌:通?盥?,洗手。例:媵人持汤沃灌。曷:通?何?,什么。例: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例:困于心,衡于虑。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整理word版本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整理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通假字整理 七年级语文通假字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强”通“僵”,僵硬 2十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说”通“悦”,高兴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知”通“智”,聪明的 4诲汝知之乎! 《论语》“女”通“汝”你 5: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山市》“乌”通“无”,没有 6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 7两则:客问元方:“尊君在不?”《世说新语》“不”通“否”,表疑问 8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伤仲永》:“扳”通“攀”。9: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帖”通“贴” 10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火”通“伙” 1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邪”通“耶”,语气词 12《口技》: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座位 13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八年级语文通假字 1便要还家《桃花源记》要通邀,邀请。 2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3 詘右臂支船《核舟记》詘通屈,弯曲。 4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5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与通举选拔

6矝、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大道之行也》“矝”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7荡胸生曾云。《望岳》曾通层 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中断 9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观潮》“文”通“纹”,画上纹彩 10余挐一小舟《湖心亭看雪》挐通桡撑船 11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反”通“返 12蝉则千转不穷。《与朱元思书》转通啭鸟叫声 13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显露 14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通“饲”,喂养 15 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呢、吗 16 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才才能 17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四肢) 18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穿着) 19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小石潭记》“见”通“现”,出现 20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 21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通“嘱”,嘱咐 九年级语文通假字 1发闾左適戍渔阳。《陈涉世家》:“適”通“谪” 2为天下唱。《陈涉世家》:“唱”通“倡”,首发 3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已经 4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穿

初中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

中考语文-古文专项复习 重点讲解:1、古今异义词 2、通假字 实词(有实际意义的词)3、一词多用 4、词类活用 包含: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没有实际意义的词,例如介词、助词) 包含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1、判断句 2、被动句 3、省略句 4、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 知识点一:梳理常见通假字 通假字: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1 共通供,供给 2 阙通缺,侵损 3 说通悦,心服 4 知通智,聪明 5 雠通仇,仇恨,如:仇雠敌战之国也。 6 句通勾,地名用字,如: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 7 取通娶,娶亲,如:令壮者无取老妇。 8 免通娩,分娩,如: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9 弊通敝,破旧,谦词,如:而为弊邑宸宇,亦寡人之愿也。 10 郄通隙,生病,如: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11 反通返,回来,如:必勿使返。 12 奉通俸,俸禄,如: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13 直通只,只是,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14 颁通斑,杂色的花纹,有斑点,如: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5 检通敛,制止,如: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16 有通又,暴通曝,曝晒,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17 辩通辨,分辨,如:两俟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18 从通纵,合纵,如: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19 敝通弊,困顿,失败,如:秦有余力而制其敝。 20 景通影,1影子,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日光,如:景翳翳以将入。 21 棘通戟,都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如:棘矜。 22 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如:距关,毋内诸侯。 23 要通邀,邀请,如:张良出,要项伯。 24 倍通背,违背,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24 蚤通早,尽早,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25 坐通座,座位,如: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26 曷通何,为什么,如:曷不委心任去留。 27 厌通餍,满足,如: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28 当通倘,如果,如: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9 止通只,仅仅,不过,如: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30 圜通圆,如: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31 采通彩,色彩,如:须臾,成五采。 32 闵通悯,忧患的事,如: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33 蓐通褥,草褥子,如: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34 羞通馐,美味食品,如: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35 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如:既又与汝就食江南,孤苦零丁。 36 世通逝,逝世,如: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37 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将死人入棺,如: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 38 冥通溟,海,如:北冥有鱼。 39 辩通变,分别,如:此小大之辩也。 40 阖通合,全,如:每至是日,倾城阖户。 41 直通值,价值,如:昂其值,居为奇货。 42 裁通才,时间副词,如: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初中通假字大全

通假字大全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 焚书坑儒之后,古书几乎都被烧光,到汉代,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住个读音,未记住其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假借字则是本无其字,因为要创制新字较麻烦或为免使字数大量增加,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达那种意思,例如“自”字本义是鼻子,因同音关系,借来表示“自己”之意,这是六书中的假借。 即使在古人的训诂解说中,也有时会把两个名称相混。读者应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学知识,小心判别。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通假字本质上不属于错字或别字,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