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数学必修解三角形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解三角形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解三角形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解三角形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解三角形

教案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第2章

解三角形

正弦定理

教学要求: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讨论:在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有哪些?(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如何解直角三角形?那么斜三角形怎么办?

2. 由已知的边和角求出未知的边和角,称为解三角形. 已学习过任意三角形的哪些边角关系?(内角和、大边对大角) 是否可以把边、角关系准确量化? →引入课题:正弦定理 二、讲授新课:

1. 教学正弦定理的推导:

①特殊情况: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定理: sin A =c a sin B =c

b

sin C =1 即c =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 ② 能否推广到斜三角形? (先研究锐角三角形,再探究钝角三角形) 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有sin sin CD a B b A ==,则sin sin a b A B =. 同理,sin sin a c

A C

=

(思考如何作高?),从而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 ③*其它证法:证明一:(等积法)在任意斜△ABC 当中S △

ABC =

111

sin sin sin 222

ab C ac B bc A ==.

两边同除以12abc 即得:

sin a A =sin b

B =sin c C

. 证明二:(外接圆法)如图所示,∠A =∠D ,∴2sin sin a a

CD R A D

===, 同理

sin b

B

=2R ,sin c C =2R .

证明三:(向量法)过A 作单位向量j 垂直于AC ,由AC +CB =AB 边同乘以单位向量j 得…..

④ 正弦定理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及基本应用: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 2. 教学例题: ①

出示例1:在?ABC 中,已知045A =,060B =,42a =cm ,解三角形.

分析已知条件 → 讨论如何利用边角关系 → 示范格式 → 小结:已知两角一边

出示例2:045,2,,ABC c A a b B C ?===中,求和.

分析已知条件 → 讨论如何利用边角关系 → 示范格式 → 小结:已知两边及一边对角

练习:060,1,,ABC b B c a A C ?===中,求和.

在?ABC 中,已知10a =cm ,14b =cm ,040=A ,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01,边长精确到1cm )

④ 讨论: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如何判断解的数量? 3. 小结:正弦定理的探索过程;正弦定理的两类应用;已知两边及一边对角的讨论. 三、巩固练习:

1.已知?ABC 中,∠A =60°,a ,求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2. 作业:教材P5 练习1 (2),2题.

余弦定理(一)

教学要求: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表示形式及证明余弦定理的向量方法,并会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教学重点: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及其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向量方法证明余弦定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提问:正弦定理的文字语言? 符号语言?基本应用?

2. 练习:在△ABC 中,已知10c =,A =45?,C =30?,解此三角形. →变式

3. 讨论:已知两边及夹角,如何求出此角的对边? 二、讲授新课:

1. 教学余弦定理的推导:

① 如图在ABC ?中,AB 、BC 、CA 的长分别为c 、a 、

b .

∵AC AB BC =+,

∴()()AC AC AB BC AB BC ?=+?+2

2

2AB AB BC BC =+?+

2

22||||cos(180)AB AB BC B BC =+?-+222cos c ac B a =-+.

即2222cos b c a ac B =+-,→

② 试证: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c a b ab C =+-.

③ 提出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

用符号语言表示2222cos a b c bc A =+-,…等; → 基本应用:已知两边及夹角

④ 讨论:已知三边,如何求三角?

→ 余弦定理的推论:222

cos 2b c a A bc

+-=,…等.

⑤ 思考:勾股定理与余弦定理之间的关系? 2. 教学例题:

① 出示例1:在?ABC 中,已知=a c 060=B ,求b 及A . 分析已知条件 → 讨论如何利用边角关系 → 示范求b

→ 讨论:如何求A ?(两种方法) (答案:b =060A =) → 小结:已知两边及夹角

②在?ABC 中,已知13a cm =,8b cm =,16c cm =,解三角形.

分析已知条件 → 讨论如何利用边角关系 → 分三组练习 → 小结:已知两角一边 3. 练习:

① 在ΔABC 中,已知a =7,b =10,c =6,求A 、B 和C . ② 在ΔABC 中,已知a =2,b =3,C =82°,解这个三角形.

4. 小结:余弦定理是任何三角形边角之间存在的共同规律,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余弦定理的应用范围:①已知三边求三角;②已知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三、巩固练习:

1. 在?ABC 中,若222a b c bc =++,求角A . (答案:A =1200)

2. 三角形ABC 中,A =120°,b =3,c =5,解三角形. → 变式:求sin B sin C ;sin B +sin C .

3. 作业:教材P8 练习1、2(1)题.

.3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练习)

教学要求:进一步熟悉正、余弦定理内容,能熟练运用余弦定理、正弦定理解答有关问题,如判断三角形的形状,证明三角形中的三角恒等式.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定理.

教学难点:应用正、余弦定理进行边角关系的相互转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写出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推论等公式.

2. 讨论各公式所求解的三角形类型. 二、讲授新课:

1. 教学三角形的解的讨论:

① 出示例1:在△ABC 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i ) A =

6π,a =25,b =50; (ii ) A =6π

,a =25b =50;

(iii ) A =

6π,a =b =50; (iiii ) A =6

π,a =50,b =50.

分两组练习→ 讨论:解的个数情况为何会发生变化? ② 用如下图示分析解的情况. (A 为锐角时)

② 练习:在△ABC 中,已知下列条件,判断三角形的解的情况.

(i ) A =

23π,a =25,b =50; (ii ) A =23

π

,a =25,b =10 例1.根据下列条件,判断解三角形的情况 (1) a =20,b =28,A =120°.无解 (2)a =28,b =20,A =45°;一解 (3)c =54,b =39,C =115°;一解 (4) b =11,a =20,B =30°;两解

2. 教学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活用:

① 出示例2:在△ABC 中,已知sin A ∶sin B ∶sin C =6∶5∶4,求最大角的余弦.

分析:已知条件可以如何转化?→ 引入参数k ,设三边后利用余弦定理求角.

② 出示例3:在ΔABC 中,已知a =7,b =10,c =6,判断三角形的类型. 分析:由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可以判别? → 求最大角余弦,由符号进行判断

结论:活用余弦定理,得到:=+???>+???<+??222222222是直角是直角三角形

是钝角是钝角三角形是锐角a b c A ABC a b c A ABC a b c A ?是锐角三角形

ABC

③ 出示例4:已知△ABC 中,cos cos b C c B =,试判断△ABC 的形状. 分析:如何将边角关系中的边化为角? → 再思考:又如何将角化为边? 3. 小结:三角形解的情况的讨论;判断三角形类型;边角关系如何互化. 三、巩固练习:

1. 已知a 、b 为△ABC 的边,A 、B 分别是a 、b 的对角,且

sin 2

sin 3

A B =,求a b

b

+的值 2. 在△ABC 中,sin A :sin B :sin C =4:5:6,则cos A :cos B :cos C = . 3. 作业:

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

一、设疑自探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是两个重要的定理,在解决与三角形有关的几何计算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对于本节课你想了解哪些内容?

(1)怎样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处理三角形中的计算问题?

(2)处理三角形中的计算问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二、解疑合探

A D

B C

D C

A B

四、运用拓展

§3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

教学目标

1、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斜三角形。

2、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进行三角形边与角的互化。

3、培养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及其综合应用。

2、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进行三角形边与角的互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正弦定理:

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 2、余弦定理:,cos 22

2

2

A bc c b a -+=?bc a c b A 2cos 2

22-+=

C ab b a c cos 22

2

2

-+=,?ab

c b a C 2cos 2

22-+=

二、例题讲解

引例:我军有A 、B 两个小岛相距10海里,敌军在C 岛,从A 岛望C 岛和B 岛成60°的视角,从B 岛望C 岛和A 岛成75°的视角,为提高炮弹命中率,须计算B 岛和C 岛间的距离,请你算算看。 解:060=A 075=B ∴045=C

由正弦定理知

045sin 10

60sin =

BC 6545sin 60sin 100

==?BC 海里

750

600

C

B

A

例1.如图,自动卸货汽车采用液压机构,设计时需要计算油泵顶杆BC 的长度(如图).已知车厢的最大仰角为60°,油泵顶点B 与车厢支点A 之间的距离为1.95m ,AB 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为/02060,AC 长为1.40m ,计算BC 的长(保留三个有效数字).

分析:这个问题就是在ABC ?中,已知AB=1.95m ,AC=1.4m, 求BC 的长,由于已知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所以可 根据余弦定理求出BC 。 解:由余弦定理,得 答:顶杠BC 长约为1.89m.

解斜三角形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应注意:

1、认真分析题意,弄清已知元素和未知元

素。

2、要明确题目中一些名词、术语的意义。如视角,仰角,俯角,方位角等等。

3、动手画出示意图,利用几何图形的性质,将已知和未知集中到一个三角形中解决。

练1.如图,一艘船以32海里/时的速度向正北航行,在A 处看灯塔S 在船的北偏东020, 30分钟后航行到B 处,在B 处看灯塔S 在船的北偏东065方向上,求灯塔S 和B 处的距离.(保留到) 解:16=AB

由正弦定理知

020

sin 45sin BS

AB = D C

B

A

1.40m

1.95m

6020/

600

?S

B 1150

450

650200

7.745sin 20sin 100

≈=BS 海里

答:灯塔S 和B 处的距离约为7.7海里

例2.测量高度问题

如图,要测底部不能到达的烟囱的高AB ,从与烟囱底部在同一水平直线上的C ,D 两处,测得烟囱的仰角分别是045=α和060=β, C、D间的距离是12m.已知测角仪器高1.5m.求烟囱的高。

图中给出了怎样的一个几何图形?已知什么,求什么?

分析:因为B A AA AB 11+=,又m AA 5.11=

所以只要求出B A 1即可 解:在11D BC ?中,

0001112060180=-=∠C BD ,00011154560=-=∠BD C

由正弦定理得:

1

11

1111sin sin C BD BC BD C D C ∠=∠

从而: m BC B A 392.2836182

2

11≈+==

因此:m AA B A AB 89.29892.295.1392.2811≈=+≈+= 答:烟囱的高约为m 89.29

练习:在山顶铁塔上B 处测得地面上一点A 的俯角060=α,在塔底C 处测得点A 的俯角045=β,已知铁塔BC 部分高32米,求山高CD 。

解:在△ABC 中,∠ABC=30°,

A 1α

βD 1C 1

D

C

B

A

?

32

β=450

α=600

D

C

B

A

∠ACB =135°,

∴∠CAB =180°-(∠ACB+∠ABC) =180°-(135°+30°)=15° 又BC=32, 由正弦定理

ABC

AC

BAC BC ∠=

∠sin sin 得:m BAC ABC BC AC )26(164

2

61615sin 30sin 32sin sin 0

+=-=

=∠∠=

课堂小结

1、本节课通过举例说明了解斜三角形在实际中的一些应用。 掌握利用正弦定理及余弦定理解任意三角形的方法。

2、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关键要分析题意,分清已知与所求,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并正确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题。

3、在解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贯穿了数学建模的思想,其流程 图可表示为:

1.内角和定理:在ABC ?中,A B C ++=π;sin()A B +=sin C ;

cos()A B +=cos C -

面积公式:111

sin sin sin 222ABC S ab C bc A ac B

?=== 在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反

之亦然.

检验(答)

2.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的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

形式一:R C c

B b A a 2sin sin sin === (解三角形的重要工具)

形式二:

??

?

??===C R c B R b A R a sin 2sin 2sin 2 (边角转化的重要工具)

形式三:::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形式四:

sin ,sin ,sin 222a b c A B C R R R =

==

3.余弦定理: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

形式一:2222cos a b c bc A =+-

222

2cos b c a ca B =+- 2222cos c a b ab C =+-(解三角形的重要工具)

形式二: 222cos 2b c a A bc +-= 222cos 2a c b B ac +-= 222cos 2a b c C ab +-=

二、方法归纳

(1)已知两角A 、B 与一边a ,由A+B+C=π及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可求出角C ,再求b 、c .

(2)已知两边b 、c 与其夹角A ,由a 2=b 2+c 2-2b c cosA ,求出a ,再由余弦定理,求出角B 、C.

(3)已知三边a 、b 、c ,由余弦定理可求出角A 、B 、C.

(4)已知两边a 、b 及其中一边的对角A ,由正弦定理sin sin a b

A B =

,求出另

一边b 的对角B ,由C=π-(A+B),求出c ,再由sin sin a c

A C =

求出C ,而通过sin sin a b

A B =

求B 时,可能出一解,两解或无解的情况

a =

b sinA 有一解 b >a >b sinA 有两解 a ≥b 有一解 a >b

有一解

三、课堂精讲例题

问题一: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例1】在ABC ?中,若5b =,4B π∠=,1sin 3A =,则a =

.3

【例2】在△ABC 中,已知a =3

,b =2

,B=45°,求A 、C 和c .

【适时导练】

1.(1)△ABC 中,a =8,B=60°,C=75°,求b ; (2)△ABC 中,B=30°,

b =4,c=8,求C 、A 、a. .

问题二:利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

【例3】设ABC ?的内角C B A 、、所对的边分别为c b a 、、.已知1=a ,

2=b ,4

1

cos =

C . (Ⅰ)求ABC ?的周长;(Ⅱ)求()C A -cos 的值.

【例4】(2010重庆文数) 设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长分别为a 、

b 、

c ,且32b +32c -32a

=4b c .

(Ⅰ) 求sinA 的值;(Ⅱ)求

2sin()sin()

441cos 2A B C A ππ

+++-的值. 【适时导练】

2 在△ABC 中,a 、b 、c 分别是角A ,B ,C 的对边,且C

B cos cos =-

c

a b +2.

(1)求角B 的大小;(2)若b =

13

,a +c =4,求△ABC 的面积.

问题三: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综合应用

【例5】(2011山东文数)在?ABC 中,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

b ,

c .已知

cos A-2cos C 2c-a

=cos B b

(I )求

sin sin C A 的值; (II )若cosB=1

4

,?ABC 的周长为5,求b 的长。 【例6】(2009全国卷Ⅰ理)在ABC ?中,内角A 、B 、C 的对边长分别为

a 、

b 、

c ,已知222a c b -=,且sin cos 3cos sin ,A C A C = 求b 3.

在△ABC 中,a 、b 、c 分别是角A 、B 、C 的对边,且8 sin 2

2

B C

+-2 cos 2A =7.

(1)求角A 的大小;(2)若a =3,b +c =3,求b 和c 的值. 问题四:三角恒等变形

【例7】(08重庆) 设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且A=60,c=3b.求:

(Ⅰ)a

c 的值;(Ⅱ)cotB +cot C 的值.

4.(2009江西卷理)△ABC 中,,,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

sin sin tan cos cos A B

C A B

+=

+,sin()cos B A C -=.

(1)求,A C ;(2)若33ABC S ?=+,求,a c . 问题五:判断三角形形状

【例8】在△ABC 中,在ABC ?中,a,b,c 分别是角A 、B 、C 所对的边,bcosA =a cosB ,试判断ABC ?三角形的形状.

【例9】. 在△ABC 中,在ABC ?中,a,b,c 分别是角A 、B 、C 所对的边,若cosA cosB =b a , 【适时导练】

5.在△ABC 中,若2cosBsinA =sinC ,则△ABC 的形状一定是( ) A .等腰直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等腰三角形

D .

等边三角形

6.在△ABC 中,a 、b 、c 分别表示三个内角A 、B 、C 的对边,如果(a 2+b 2)sin (A-B )=(a 2-b 2)sin (A+B ),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问题六:与其他知识综合

【例10】已知向量(,),(,),0a c b a c b a =+=--?=且m n m n ,其中A ,B ,C 是△ABC 的内角,a ,b ,c 分别是角A ,B ,C 的对边.(1)求角C 的大小;(2)求sin sin A B +的取值范围.

7(2009浙江文)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且满足

25

cos

2A =

,3AB AC ?=. (I )求ABC ?的面积; (II )若1c =,求a 的值. 问题7:三角实际应用

【例11】 要测量对岸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选取相距3

km 的C 、D 两

点,并测得∠ACB=75°,∠BCD=45°,∠ADC=30°,∠ADB=45°,求A 、B 之间的距离.

高一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高中数学新人教必修一全套学案 §1.1集合(1) 一、知识归纳: 1、 集合:某些 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简称集。 元素:集合中的每个 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集合的表示方法???描述法:列举法: 3、集合的分类?? ? ??空集: 无限集:有限集: 二、例题选讲: 例1、观察下列实例: ① 小于11的全体非负偶数; ②整数12的正因数; ③抛物线12 +=x y 图象上所有的点; ④所有的直角三角形; ⑤高一(1)班的全体同学; ⑥班上的高个子同学; 回答下列问题: ⑴哪些对象能组成一个集合.⑵用适当的方法表示它.⑶指出以上集合哪些集合是有限集. 例2、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以下集合: ⑴平方后及原数相等的数的集合;⑵设b a ,为非零实数, b b a a + 可能表示的数的取值集合; ⑶不等式62

北师大版必修5高中数学第二章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word教案1

§3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 教学目标 1、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斜三角形。 2、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进行三角形边与角的互化。 3、培养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及其综合应用。 2、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进行三角形边与角的互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正弦定理: 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 2、余弦定理:,cos 22 2 2 A bc c b a -+=?bc a c b A 2cos 2 22-+= C ab b a c cos 22 2 2 -+=,?ab c b a C 2cos 2 22-+= 二、例题讲解 引例:我军有A 、B 两个小岛相距10海里,敌军在C 岛,从A 岛望C 岛和B 岛成60°的视角,从B 岛望C 岛和A 岛成75°的视角,为提高炮弹命中率,须计算B 岛和C 岛间的距离,请你算算看。 解:0 60=A 0 75=B ∴0 45=C 由正弦定理知 045 sin 10 60sin =BC 6545 sin 60sin 100 ==?BC 海里 例1.如图,自动卸货汽车采用液压机构,设 计时需要 计算油泵顶杆BC 的长度(如图).已知车厢的最大仰角为60°,油泵顶点B 与车厢支点A 之间的距离为1.95m ,AB 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为 /02060,AC 长为1.40m ,计算BC 的长(保留三个有效数字). 分析:这个问题就是在ABC ?中,已知AB=1.95m ,AC=1.4m, 750 600 C B A

求BC 的长,由于已知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所以可 根据余弦定理求出BC 。 解:由余弦定理,得 答:顶杠BC 长约为1.89m. 解斜三角形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应注意: 1、认真分析题意,弄清已知元素和未知元素。 2、要明确题目中一些名词、术语的意义。如视角,仰角,俯角,方位角等等。 3、动手画出示意图,利用几何图形的性质,将已知和未知集中到一个三角形中解决。 练1.如图,一艘船以32海里/时的速度向正北航行,在A 处看灯塔S 在船的北偏东0 20, 30分钟后航行到B 处,在B 处看灯塔S 在船的北偏东0 65方向上,求灯塔S 和B 处的距离.(保留到0.1) 解:16=AB 由正弦定理知 020 sin 45sin BS AB = 7.745 sin 20 sin 100 ≈= BS 海里 答:灯塔S 和B 处的距离约为7.7海里 例2.测量高度问题 如图,要测底部不能到达的烟囱的高AB ,从与烟囱底部在同一水平直线上的C ,D 两处, 测得烟囱的仰角分别是0 45=α和0 60=β, C、D间的距离是12m.已知测角仪器高1.5m. 求烟囱的高。 图中给出了怎样的一个几何图形?已知什么,求什么? 分析:因为B A AA AB 11+=,又m AA 5.11= 所以只要求出B A 1即可 解:在11D BC ?中, 0001112060180=-=∠C BD ,00011154560=-=∠BD C D C B A 1.40m 1.95m 6020/ 600 ?S B A 1150 450 650200 A 1α β D 1C 1D C B A

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套教案(非常好的)

(第1课时) 课题 §2.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数列及其有关概念,了解数列和函数之间的关系;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会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对于比较简单的数列,会根据其前几项写出它的个通项公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一列数的观察、归纳,写出符合条件的一个通项公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数列及其有关概念,通项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根据一些数列的前几项抽象、归纳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三角形数:1,3,6,10,… 正方形数:1,4,9,16,25,… Ⅱ.讲授新课 ⒈ 数列的定义: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 注意:⑴数列的数是按一定次序排列的,因此,如果组成两个数列的数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那么它们就是不同的数列; ⑵定义中并没有规定数列中的数必须不同,因此,同一个数在数列中可以重复出现. ⒉ 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 各项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第2项,…,第n 项,…. 例如,上述例子均是数列,其中①中,“4”是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9”是这个数列中的第6项. ⒊数列的一般形式: ,,,,,321n a a a a ,或简记为{}n a ,其中n a 是数列的第n 项 结合上述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数列及项的定义. ②中,这是一个数列,它的首项是“1”,“ 3 1 ”是这个数列的第“3”项,等等 下面我们再来看这些数列的每一项与这一项的序号是否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这一关系可否用一个公式表示?(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列与项的定义,从而发现数列的通项公式)对于上面的数列②,第一项与这一项的序号有这样的对应关系: 项 1 51 413121 ↓ ↓ ↓ ↓ ↓ 序号 1 2 3 4 5 这个数的第一项与这一项的序号可用一个公式:n a n 1 = 来表示其对应关系 即:只要依次用1,2,3…代替公式中的n ,就可以求出该数列相应的各项 结合上述其他例子,练习找其对应关系

高一数学教案人教版

高一数学教案人教版 【篇一: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3全册教案】 教育精品资料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名师教学视频全册播放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名师教学视频全册播放 第一章算法初步??????????????11.1算法与程序框图???????????????2 1.1 算法与程序框图(共3课时) 1.1.1 算法的概念(第1课时) 【课程标准】通过对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与步骤的分析(如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等问题),体会算法的思想,了解算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1.理解算法的概念与特点; 2.学会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体会算法思想; 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算法概念以及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 【教学难点】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 【教学过程】 一、序言 算法不仅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基础. 在现代社会里,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 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打字、画卡通画、处理数据,计算机几乎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所有领域. 那么,计算机是怎样工作的呢?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算法的学习是一个开始. 同时,算法有利于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在以前的学习中,虽然没有出现算法这个名词,但实际上在数学教学中已经渗透了大量的算法思想,如四则运算的过程、求解方程的步骤等等,完成这些工作都需要一系列程序化的步骤,这就是算法的思想. 二、实例分析 例1:写出你在家里烧开水过程的一个算法. 解:第一步:把水注入电锅; 第二步:打开电源把水烧开; 第三步:把烧开的水注入热水瓶. (以上算法是解决某一问题的程序或步骤)

解三角形全章教案(整理)

数学5 第一章 解三角形 第1课时 课题: §1.1.1 正弦定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 ●教学重点 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如图1.1-1,固定?ABC 的边CB 及∠B ,使边AC 绕着顶点C 转动。 A 思考:∠C 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 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显然,边AB 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 的大小的增大而增大。能否 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 B C Ⅱ.讲授新课 [探索研究] (图1.1-1) 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如图1.1-2,在Rt ?ABC 中,设BC=a,AC=b,AB=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 定 义 , 有 sin a A =, sin b B =,又s i n 1c C == , A 则sin sin sin a b c c A B C = = = b c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 sin sin sin a b c = = C a B (图1.1-2) 思考: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 (由学生讨论、分析) 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 如图1.1-3,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sin sin a B b A =,则sin sin a b A B = , C 同理可得sin sin c b C B = , b a 从而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A c B

2020年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套精品教案(完整版)

2020年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套精品教 案(完整版)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三. 学法与教学用具 1. 学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教学用具:投影仪. 四.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在初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你能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吗? 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互相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 2.接着教师指出:那么,集合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9个实例: (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 (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4)所有的正方形;

(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 (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 (7)方程2560 -+=的所有实数根; x x (8)不等式30 x->的所有解; (9)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 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9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9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 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 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 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D,…表示,元素常 用小写字母,,, a b c d…表示.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 什么特点?并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使学生明确集合元素的 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 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2.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余弦定理教学案必修5解三角形

课 题:余 弦 定 理 编制人:徐 璟 主审人: 曹 飞 一、新课引入 问 题:(1)设ABC ?,角,,A B C 所对边分别是,,a b c ,若角=C 45°,85a b ==,,求边c . (2)设ABC ?,角,,A B C 所对边分别是,,a b c ,若角7,5,3===c b a ,求角C . 这两个问题正弦定理能解决吗? 二、概念建构 引导学生从平面几何、实践作图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估计判断,请同学们阅读课本. 问题1:有更好的具体的量化方法吗?从平面几何、三角函数、坐标法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想法1:在ABC ?中,已知,AC b,AB BAC c α∠===,利用向量的方法来求出2BC , 并由此证明余弦定理 想法2:在ABC ?中,已知,AC b,AB BAC c α∠===,如图建立直角坐标系,利用两点 之间的距离公式计算2BC ,并由此证明余弦定理. 余弦定理 : 在一个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 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 A bc c b a cos 2222-+= B ac c a b cos 2222-+= C ab b a c cos 2222-+= A B C

问题2:你能由余弦定理写出它的恒等变形吗? 222cos 2b c a A bc +-=; 222cos 2a c b B ac +-=; 222 cos 2a b c C ab +-=. 问题3: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三角形中的哪些类型问题? (1)已知三边,求三个角; (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 三、例题选讲 例1.已知在ABC ?中,12a b ==,, 060,C =则c 等于( ) A.3 B.2 C.5 D .5 【答案】A 变式:在△ABC 中,边,a b 的长是方程2520x x -+=的两个根,060,C =求边c . 思路:可利用韦达定理 【答案】c 例2.已知ABC ?的三边长为3,4,a b c ===求△ABC 的最大内角. 解析:根据“大边对大角”, c 边最大,C 为最大角由余弦定理得, C ab b a c cos 22 22-+= 2221cos 22a b c C ab +-==- ),0(π∈C Θ ,32π=∴C 为最大角. 变式:求长为5、7、8的三角形的最大角与最小角之和. 【答案】120?. 例3.用余弦定理证明:在△ABC 中,当C 为锐角时,222a b c +>; 当C 为钝角时,222a b c +<. 解析:当C 为锐角时,cos 0.C > 由余弦定理得,222 cos 0,2a b c C ab +-=>2220,a b c +->222.a b c +>即 当C 为钝角时,cos 0.C < 由余弦定理得,222 cos 0,2a b c C ab +-=<2220,a b c +-<222.a b c +<即

高一数学下册教学总结

2019-2019学年高一数学下册教学总结 今年我担任高一两个班的数学课。这我第一次带高一,所以在教学上,我花了较多的时间钻研教材,弄清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尽可能的用形象的语言化难为易。我教的班学生的基础较差,要让他们的成绩有所提高,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这让我感觉压力较大,但是我没有丝毫的退缩,反而这些压力给了我动力。这一学期的时间过得是忙忙碌碌,但感觉很充实,也有一些收获和感受。自己在业务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师德品质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学生的成绩比起去年来有了一定的进步,但还没有达到我的目标。现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近一年来的情况。 一、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党的领导。 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精神》、江总书记的“三个代表”理论,不断加强自身的政治理论修养。热爱教育事业,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学习全教会精神。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日常行为规范》,把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职业道德融为一体,努力完成教书和育人的双重任务。 二、我平时加强理论学习。 理论来源于实践,然而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今年我继续加强教育理论学习,相继学习了《课堂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常去翻阅《中学教学研究》、《数学教育学》等书籍,学习杜威、夸美纽斯、马卡连柯、陶行知等一大批教育家的教育理论。经过学习,我对教学方法更加重视和讲究,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动学生主体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探讨启发式教学的有效形式,以“问题”作为数学的教学起点,顺应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教学。尽管如此,理论水平还远远不够,以后我更要加强理论学习和理论研究。 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发觉以概念作为教学的起点的方法,与数学思维活动的顺序相反,丝毫引不起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我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 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搞好日常教学工作的环节:精心备课,认真上课,仔细批改作业,并认真评讲,积极做好课外辅导和补差工作。 在教学工作中,我能积极贯彻素质教育方针,把提高素质,发展能力放在首位。因为我们的学生底子较差,课前、课后、课上的效率都不太高,针对这种情况,课堂教学我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尽量的将一些枯燥无味的东西讲得形象生动一些,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最高兴的就是听到学生说他现在开绐对数学有兴趣了。 四、几点反思 很遗撼的是:这一年我们班的成绩上升得不快。我对此分析出几点原因: (1)由于底子薄,而我有时上课选的例题难度系数比较大,他们难以接受; (2)难度大了,就忽略了基础知识的掌握,所以学生学得不够踏实。 (3)虽然改了以往的只讲思路,不讲过程的情况,上课能够将详细的解题过程写出,但学生在听课时只顾着做笔记,没有听讲解方法,以至于思想方法不理解,就不能举一反三了。 (4)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太大,动手能力差,遇到问题不去思考,不去分析,更别谈进行逻缉推理。

高中数学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全章教案整理

课题: §1.1.1正弦定理 如图1.1-1,固定?ABC 的边CB 及∠B ,使边AC 绕着顶点C 转动。 思考:∠C 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 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 角与边的等式关系。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思考: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 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 如图1.1-3,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sin sin a B b A =,则 sin sin a b A B =, C 同理可得 sin sin c b C B =, b a 从而sin sin a b A B =sin c C = A c B 从上面的研探过程,可得以下定理 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 sin sin a b A B =sin c C = [理解定理] (1)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正弦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同一正数,即存在正数k 使sin a k A =,sin b k B =,sin c k C =; (2)sin sin a b A B =sin c C =等价于sin sin a b A B =,sin sin c b C B =,sin a A =sin c C 从而知正弦定理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如sin sin b A a B =; 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如sin sin a A B b =。 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他的边和角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 例1.在?ABC 中,已知045A =,075B =,40a =cm ,解三角形。 例2.在?ABC 中,已知20=a cm ,202b =cm ,045A =,解三角形。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_全册教案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 (2)实物模型、投影仪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周围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相互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评价。 2.所举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你能通过观察。根据某种标准对这些空间物体进行分类吗?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思考、交流、讨论,对物体进行分类,分辩棱柱、圆柱、棱锥。

2.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件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图片,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3)每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概括出棱柱的概念。 4.教师与学生结合图形共同得出棱柱相关概念以及棱柱的表示。 5.提出问题:各种这样的棱柱,主要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以根据不同对棱柱分类? 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6.以类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讨论、概括出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并得出相关的概念,分类以及表示。 7.让学生观察圆柱,并实物模型演示,如何得到圆柱,从而概括出圆标的概念以及相关的概念及圆柱的表示。 8.引导学生以类似的方法思考圆锥、圆台、球的结构特征,以及相关概念和表示,借助实物模型演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概括。 9.教师指出圆柱和棱柱统称为柱体,棱台与圆台统称为台体,圆锥与棱锥统称为锥体。 10.现实世界中,我们看到的物体大多由具有柱、锥、台、球等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组合而成。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后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不是棱柱(举反例说明,如图) 2.棱柱的何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棱柱的底面吗? 3.课本P8,习题1.1 A组第1题。 4.圆柱可以由矩形旋转得到,圆锥可以由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圆台可以由什么图形旋转得到?如何旋转? 5.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关系?圆台与圆柱、圆锥呢? 四、巩固深化 练习:课本P7 练习1、2(1)(2) 课本P8 习题1.1 第2、3、4题 五、归纳整理 由学生整理学习了哪些内容 六、布置作业

新北师大版一学年下册数学全册备课教案

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一年级数学教学进度表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的编写特点是:(一)在数与代数的学习中,重视结合生活情境发展学生的数感。(二)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注重通过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三)取消了统计学习单元。(四)在整理与复习中,注重发展学生回顾与反思的意识。 任教年级基本情况:本年级共有学生97名,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学生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方面掌握较扎实,对学习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乐于参与学习活动中。特别是对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兴趣较大。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仍有畏难情绪。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学生的成绩都还不错,但是成绩并不能代表他们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地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对这些学生,我们应更多地关注的是保持学生已有的学习兴趣,并逐步加以引导,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目标及要求 一、数与代数 第三单元《生活中的数》。通过数铅笔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第一单元《加与减(一)》。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第六单元“加与减(三)”结合生活情境,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法,会估算,初步学会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学生将经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通过动手做的活动,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能设计有趣的图案。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学会10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大小,学会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并能解决相关用 题。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教学措施: 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高中数学解三角形复习教案

模块一:解三角形复习 正弦定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讨论:在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有哪些(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如何解直角三角形那么斜三角形怎么办 2. 由已知的边和角求出未知的边和角,称为解三角形. 已学习过任意三角形的哪些边角关系(内角和、大边对大角) 是否可以把边、角关系准确量化 →引入课题:正弦定理 二、讲授新课: 1. 教学正弦定理的推导: [ ①特殊情况: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定理:sin A = c a sin B =c b sin C =1 即 c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 ② 能否推广到斜三角形 (先研究锐角三角形,再探究钝角三角形) 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有 sin sin CD a B b A ==,则 sin sin a b A B = . 同理,sin sin a c A C =(思考如何作高),从而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 ③*其它证法:证明一:(等积法)在任意斜△ABC 当中S △ABC = 111 sin sin sin 222 ab C ac B bc A ==. 两边同除以 12abc 即得: sin a A =sin b B =sin c C . 证明二:(外接圆法)如图所示,∠A =∠D ,∴2sin sin a a CD R A D ===, 同理 sin b B =2R ,sin c C =2R . 证明三:(向量法)过A 作单位向量j 垂直于AC ,由AC +CB =AB 边同乘以单位向量j 得….. , ④ 正弦定理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及基本应用: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 2. 教学例题: ① 出示例1:在?ABC 中,已知045A =,060B =,42a =cm ,解三角形.

高中数学必修五解三角形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五解三角形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五解三角形教案篇一:高中数学必修5解三角形知识总结及练习 解三角形 一、知识点: 1、正弦定理:在???C中,a、b、c分别为角?、?、C的对边,R 为???C的外接圆的半径,则有abc???2R.(两类正弦定理解三角形的问题:1、已知sin?sin?sinC 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他的两边及一角. 2、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他边角.) 2、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①a?2Rsin?,b?2Rsin?,c?2RsinC;②sin??等式中) ③a:b:c?sin?:sin?:sinC;abc,sin??,sinC?;(正弦定理的变形经常用在有三角函数的2R2R2R a?b?cabc???.sin??sin??sinCsin?sin?sinC 1113、三角形面积公式:S???C?bcsin??absinC?acsin? 222④ ?a2?b2?c2?2bccosA?2224.余弦定理:?b?a?c?2accos(本文来自:https://www.wendangku.net/doc/4717219542.html, 教师联盟网:高中数学必修五解三角形教案)B 或 ?c2?b2?a2?2bacosC??b2?c2?a2?cosA?2bc?a2?c2?b2? ?cosB?2ac?? b2?a2?c2

?cosC?2ab? (两类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问题:1、已知三边求三角.2、已知两边和他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 2225、设a、b、c是???C的角?、?、C的对边,则:①若a?b?c,则C?90?为 222222直角三角形;②若a?b?c,则C?90?为锐角三角形;③若a?b?c,则C?90?为 钝角三角形. 6.判定三角形形状时,可利用正余弦定理实现边角转化,统一成边的形式或角的形式. 7.解题中利用?ABC中A?B?C??,以及由此推得的一些基本关系式进行三角变换的运算,如:sin(A?B)?sinC,cos(A?B)??cosC,tan(A?B)??tanC, sin A?BCA?BCA?BC?cos,cos?sin,tan?cot 222222 二、知识演练 1、ΔABC中,a=1,b=3, ∠A=30°,则∠B等于() A.60°B.60°或120°C.30°或150°D.120° 2、若(a+b+c)(b+c-a)=3bc,且sinA=2sinBcosC, 那么ΔABC是()A.直角三角形B.等边三角形C.等腰三角形D.等腰直角三角形 3.己知三角形三边之比为5∶7∶8,则最大角与最小角的和为( ).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八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教学中努力推进九年义务教育,落实新课改,体现新理念,培养创新精神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我班优生稍少,学生非常活跃,有少数学生不求上进,思维不紧跟老师。有的学生思想单纯爱玩,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有部分同学基础较差,厌学无目标。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知识的前后联系,教材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如下:《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包括二次根式,勾股定理,平行四边形,一次函数,数据的分析等五章内容,学习内容涉及到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3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全部四个领域。其中对于“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本册书在第十九章、第二十章分别安排了一个课题学习,并在每一章的最后安排了两个数学活动,通过这些课题学习和数学活动落实“综合与实践”的要求。 第16章“二次根式”主要讨论如何对数和字母开平方而得到的特殊式子——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代数式及其运算的知识结构,并为勾股定理、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等内容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17章“勾股定理”主要研究勾股定理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包括它们的发现、证明和应用。 第18章“平行四边形”主要研究一般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还研究了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等几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第19章是“一次函数”,其主要内容包括:常量与变量的意义,函数的概念,函数的三种表示法,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和应用举例,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等内容的关系,以及以建立一次函数模型来选择最优方案为素材的课题学习。 第20章“数据的分析”主要研究平均数(主要是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方差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套教案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1集合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集合的含义。 2.了解元素与集合的表示方法及相互关系。 3.熟记有关数集的专用符号。 4.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含义 教学难点:集合含义的理解 教学方法:尝试指导法 教学过程: 引入问题 (I)提出问题 问题1:班级有20名男生,16名女生,问班级一共多少人? 问题2:某次运动会上,班级有20人参加田赛,16人参加径赛,问一共多少人参加比赛? 讨论问题:按小组讨论。 归纳总结:问题2已无法用学过的知识加以解释,这是与集合有关的问题,因此需用集合的语言加以描述(板书标题)。 复习问题 x-< 问题3:在小学和初中我们学过哪些集合?(数集,点集)(如自然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不等式73的解的集合,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到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等等)。(II)讲授新课 1.集合含义 通过以上实例,指出: (1)含义: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简称为集)。 说明:在初中几何中,点,线,面都是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同样集合也是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只可描述,不可定义。 (2)表示方法:集合通常用大括号{ }或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而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问题4:由此上述例中集合的元素分别是什么? 2. 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

由以上四个问题可知,集合元素具有三个特征: (1) 确定性: 设A 是一个给定的集合,a 是某一具体的对象,则a 或者是A 的元素,或者不是A 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而且只有一种成立。 如:“地球上的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可以构成集合,其元素具有确定性;而“比较大的数”,“平面点P 周围的点”一般不构成集合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两种) 若a 是集合A 中的元素,则称a 属于集合A ,记作a ∈A ; 若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则称a 不属于集合A ,记作a ?A 。 如A={2,4,8,16},则4∈A ,8∈A ,32?A.(请学生填充)。 (2) 互异性:即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说明: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对象.因此,以后提到集合中的两个元素时,一定是指两个不同的元素. 如:方程(x-2)(x-1)2 =0的解集表示为{1,-2 },而不是{ 1,1,-2 } (3)无序性: 即集合中的元素无顺序,可以任意排列,调换. 。 3.常见数集的专用符号 (III )课堂练习 (IV )课时小结 1.集合的含义; 2.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中,确定性可用于判定某些对象是否是给定集合的元素,互异性可用于简化集合的表示,无序性可用于判定集合的关系。

2019-2020学年高中数学 1.2.2《解三角形应用举例》教案 北师大版必修5.doc

2019-2020学年高中数学 1.2.2《解三角形应用举例》教案 北师大 版必修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底部不可到达的物体高度测量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本节课是解三角形应用举例的延伸。采用启发与尝试的方法,让学生在温故知新中学会正确识图、画图、想图,帮助学生逐步构建知识框架。通过3道例题的安排和练习的训练来巩固深化解三角形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教学形式要坚持引导——讨论——归纳,目的不在于让学生记住结论,更多的要养成良好的研究、探索习惯。作业设计思考题,提供学生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实际测量工具,解决生活中的测量高度问题 ●教学难点 能观察较复杂的图形,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条件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提问:现实生活中,人们是怎样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高度呢?又怎样在水平飞行的飞机上测量飞机下方山顶的海拔高度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方面的问题 Ⅱ.讲授新课 [范例讲解] 例1、AB 是底部B 不可到达的一个建筑物,A 为建筑物的最高点,设计一种测量建筑物高度AB 的方法。 分析:求AB 长的关键是先求AE ,在?ACE 中,如能求出C 点到建筑物顶部A 的距离CA ,再测出由C 点观察A 的仰角,就可以计算出AE 的长。 解:选择一条水平基线HG ,使H 、G 、B 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由在H 、G 两点用测角仪器测得A 的仰角分别是α、β,CD = a ,测角仪器的高是h ,那么,在?ACD 中,根据正弦定理可得 AC = ) sin(sin βαβ-a

【精选】青岛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第10章-数学

10.1数据的离散程度 一、教与学目标: 1 据的波动大小。 2 、了解数据离散程度的意义。 二、教与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意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难点:一组数据离散程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教与学方法:探究与自学教学法 四、教与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什么是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如何计算? (二)、探究新知: 1、问题导读: 预习课本P92—P93,完成下列题目。(小组之内交流) (1)对于一组数据,仅仅了解数据的___________是不够的,还需要了解这些数据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差异程度。 (2)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除了关心数据的集中趋势(即_______________)外,还要关注数据的__________________,即一组数据的___________________ 2、精讲点拨: 例1:班主任要从甲、乙两名跳远运动员中挑选一人参加校运动会比赛.在最近 的10次选拔赛中,他们的成绩如下(单位:cm ): (1(2)甲、乙两名运动员这10次比赛成绩的中位数、众数分别是多少? (3)怎样评价这两名运动员的运动成绩? (4)历届比赛表明,成绩达到5.96m 就有可能夺冠,你认为为了夺冠应选择 谁参加这项比赛?如果历届比赛成绩表明,成绩达到6.10m 就能打破记录,那么你认为为了打破记录应选择谁参加这项比赛? (三)、学以致用: 1、巩固新知: (1)、代表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数据有(2)、常用离散程度来描述一组数据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能力提升: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解三角形》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5 《解三角形》 知识点: 1、 正弦定理:在ABC ?中,a 、b 、c 分别为角A 、B 、C 的对边,R 为ABC ?的外接圆的半径,则有2sin sin sin C a b c R ===A B . 2、 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 ①2sin a R =A ,2sin b R =B ,2sinC c R =; ②sin 2a R A =,sin 2b R B =,sin C 2c R =; ③::sin :sin :sinC a b c =A B ; ④ sin sin sin C sin sin sin C a b c a b c ++===A +B +A B . 3、 三角形面积公式:111sin sin C sin 222ABC S bc ab ac ?=A ==B . 4、 余弦定理:在C ?AB 中,有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2222cosC c a b ab =+-. 5、 余弦定理的推论:222cos 2b c a bc +-A =,222cos 2a c b ac +-B =,222 cos C 2a b c ab +-=. 6、 设a 、b 、c 是C ?AB 的角A 、B 、C 的对边,则: ①若222a b c +=,则90C =; ②若222 a b c +>,则90C <; ③若222a b c +<,则90C >.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解斜三角形和判定三角形类型的重要工具,其主要作用是将已知条件中的边、角关系转化为角的关系或边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五大命题热点: 一、求解斜三角形中的基本元素 是指已知两边一角(或二角一边或三边),求其它三个元素问题,进而求出三角形的三线(高、角平分线、中线)及周长等基本问题. 例1 ABC ?中,3π= A ,BC =3,则ABC ?的周长为( ) A .33sin 34+??? ?? +πB B .36sin 34+??? ? ?+πB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