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圆柱与圆锥复习课评课稿

圆柱与圆锥复习课评课稿

圆柱与圆锥复习课评课稿
圆柱与圆锥复习课评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就朱老师这节课谈谈我的一些浅显的看法,有哪些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在坐的各位专家和老师积极提出来,以便以后我们更好的学习,研究。

这节《圆柱与圆锥复习课》是一堂实效性强的、结构完整的复习课。体现了复习课的特点,以练为主。练习的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思维的价值。练习题也非常具有层次性,从基础练习到拔高练习,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1.突出沟通整理,建构完整的“知识链”

数学复习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建构完整的“知识链”。让学生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和明晰数学认知结构,优化数学知识在头脑里的组织方式,从而清晰地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条理地储存和记忆数学知识,并达到对知识理解的融会贯通。以往复习课教师总是带着学生进行复习整理,就算是放手也是在教师的提示下进行的,学生的自主性、个性被压抑着。为此,在集体备课过程中老师们力求突破传统复习课的教学方式,尝试运用“课前自主整理——集体交流点评——复习综合提高”的步骤,通过学生之间、组与组之间、师生之间的集体讨论,相互交流、补充、完善,相互质疑、辩论、评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取长补短,张扬个性。通过这样的交流,帮助学生建构知识间的联系,使知识的理解更精当,知识条理更清晰,形成知识的网状结构。

2、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

朱老师在本节课对知识梳理过程中,鼓励学生用合理、简洁、清晰、有特色的形式进行整理,借此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品质和创新意识(如孩子们用表格法,大括号法,知识树等方法);在相互评价整理情况中,引导学生比较归纳总结出根据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整理的方法,并鼓励学生今后用这种方法去整理其他知识。这样从整理和复习圆柱和圆锥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获取知识的方法、步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

数学教学改革,决不仅仅是教材教法的改革,同时也包括师生关系的变革。在课堂教学中,改变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纵观整个教学过程,让同学们以小组提出问题,并讨论解决问题,为学生搭建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使他们真正成为科学知识的探索者与发现者,而不是简单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活动时间与思维空间;给学生提问题及质疑问难的时间与机会。学生在复习中动手、动口、动脑、多实践、多思考。引导学生自己检查、自测、自评、查漏补缺、质疑问难,针对各自的学习缺陷,进行温习补救,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4、体现了以练为主,重视实际应用,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复习中光讲不练,难以取得复习的效果。整节课练习形式多样,题型设计科学,课堂上灵活多变的训练,才能达到巩固知识、理解规律、强化记忆、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这节课中,朱老师结合已学知识内容设计练习题,选材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体现数学教学的本质特征。练习内容包括:基础练习题求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填空题3,4),还有在此基础上的逆向思维题(如填空题的第5题)还有拔高练习题(如第一题的第2小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注重让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后;知识让学生自己疏理;规律让学生自己寻找;错误让学生自己判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是最后一道题:结合圆柱和圆锥的知识,以及我们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的翅膀,你能提出哪些有创意综合性最强的数学问题?这一环节,突出了解题思路的开放性,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互相结合,这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内化,也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提升应用能力,同时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的价值。

欠缺之处:

总之,这堂课虽然也有一些缺憾,但并不影响这堂课整体的美,因为教学永远是一种缺憾的艺术。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不断追随完善、不断在生成的缺憾中逐渐走向成熟,走近完美的。

认识图形听评课记录

《认识图形》的听课评课记录文昌新屯中心小学乔培林 《认识图形》是人教版新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的一块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课。它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感知到“面在体上,面由体生”的思想。本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比较等初步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几个平面图形的最表面的特征,使学生能准确分辨并说出每个平面图形的名称,它的难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 老师在设计上“感知——操作——巩固——应用”为主线,突出数学思想的渗透,注重数学方法的指导,关注学生的认知需求,营造了“互动、主动、灵动”的数学课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关注认知基础、轻松驾驭课堂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基(需)求。要以形象、直观、具体、生动的材料为载体,帮助学生学习。本堂课老师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说一说“带了什么形状的玩具?”“这些玩具的形状有什么不同?”,这是复习,同时又是了解学生的认知,更是为后续教学服务的。 二、突出数学思考,提升数学素养。 数学课的教学归根结底是数学数(素)养的培养。虽然本堂课的参与者还只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但老师在课中却十分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培养,表现在(1)如何将面描到纸上?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出现了“印”、

“描线”、“描点”、“折”、“量”等多种方法;(2)在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名称与基本特征后,提问:“上面的图形与下面的图形有什么不同?”此处引导学生进行了“比较”、“归纳”。从而让学生主动地讲出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使学生的认识由“口头上升为”思想”上的认识。三、有效设计问题,感受数学魅力。 本堂课无论是课中的习题还是巩固练习,都能紧扣教学内容、符合低段学生心理需求,同时又将触角伸向周边的学科,实现数学学科和科学学科的有机整合。如在学生认识了基本的平面图形以后。周老师出示的各类安全标志,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含义再讲:图形的名称等。这是学科整合的良好体现。又如课尾的:“抓小偷”环节,符合学生心理的需求,又紧扣教学内容,能使学生在认识、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获得一种成功的快乐和体验,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 本堂课值得探讨的方面有:(1)在学生画出了各类不同的图形后,教师对作品作了展示,此时可否让学生将作品分分类,这样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同时又能渗透分类的思想,进一步突破“长方形、正方体(形)”异同点比较的这一难点。(2)教师的语言技巧。如评价的有效性、提问指向的明确性等。在课中老师曾提问:“什么是长方形?什么是正方形?”等,学生的回答各异:如正的、方的、方方正正的……此时,教师的评价如果能够有所侧重,有意识地将比较本质的词句再说一说,可能会更助于学生认识图形,以及学习用科学的数学术语描述的意识。又如课的结尾处,要求学生涂一涂时,教师的要求是“选一个涂一涂”而学生的操作中是“选一类涂一涂”,这需要更准确的语言引导。

圆柱和圆锥复习课正式版教案

《圆柱和圆锥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回忆、整理、拓展等实活动,掌握圆柱与圆锥的相关特点与特征,并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圆柱、圆锥表面积或体积的计算。 ⑵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对知道的整理提高学生的自主获取知识与概括知识能力。在练习、讨论、合作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进一步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目标:通过整理、交流、合作、探究、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与圆锥的相关特点与特征,并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圆柱、圆锥表面积或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通过对知识进行整理,提高学生的自主获取知识与概括知识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师:前段时间我们学过圆柱和圆锥的知识,今天就针对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我们来上一节复习课。师板书课题:圆柱和圆锥复习课 二、知识整理 (一)、师:请大家回忆一下学习了圆柱和圆锥的知识之后,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生1:求圆柱的侧面积和体积。 生2:我还学过了圆锥的体积就是圆柱的1/3。 生3:还学会了圆柱的表面积。 生4:还学会了解答应用题。 生5:还学会了圆柱的组成部分....... 师:看来,大家学到得还真不少!其实在这一部分内容中,我们学习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其次我们又学会了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最后我们学习了它们体积的计算。(教师板书:特征、表面积、体积)到底你学得怎么样呢?自己说,学得怎么样?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学习的情况。 (二)、复习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1、课件出示圆柱。哪位同学讲一讲,圆柱有哪些特征? (指名学生回答后用课件小结) 2、课件:根据刚才几位同学讲的,我们小结一下圆柱的特征: ⑴圆柱有上下两个底面,两个底面是完全相等的两个圆。 ⑵圆柱有一个侧面,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有时是一个正方形)。 ⑶两底面间有无数条高,并且都相等。 3.课件出示圆锥,谁能再讲一讲圆锥有哪些特征?(指名学生回答后用课件

(完整版)《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评课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评课稿 宁县开发区中学王寓锋用乘法口诀求商是数学计算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把这一教学内容分为两段进行学习。第一阶段,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掌握用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第二阶段学习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的计算技能解决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王金池老师讲的这节课是第二阶段的内容。教学重点是: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难点是:进一步掌握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了达到教学目的,突出重点,突出难点,我认为王金池老师这节课有这几个方面做的很好: 一、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学习数学 为了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王金池老师创设了为学生带来熟知的好朋友“喜洋洋”的教学情境,并且作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始终,以开火车竞赛的方式激励学生进行学习,以动物运动会吹泡泡的形式调动学生等等。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事实证明,创设有意义的数学情景能拥有生动、兴趣盎然的课堂。 二、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教学 新知识的教学其实就是“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跳首先要有一个起点,这个起点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太低就摘不到苹果,太高伸

手就可摘到。起点体现了一个基础,跳体现了一种迁移、创新和跨越。在《用7、8、9的乘法口决求商》教学上这个起点就是《用2 —6的乘法口决求商》,在王金池老师执教的这堂课中我们能很清楚的看到这种方法的迁移。比如:让学生思考:如何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这些环节都注重了学生知识的迁移。 三、巧妙的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在我们以前的教学观念中还存在着这样一个观点:教书就是教教材,就是把课本从头到尾一致不变的讲述出来。本节课教材的主题图是快乐的节日,它提供了三方面的信息,王金池老师把这三个信息有机的整合起来:先出示“有56面小旗,每行挂7面,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可以挂几行?”引导学生用2至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列出除法算式并求商。最后再变式为:有56面小旗,平均挂8行,每行挂几面?得出另一道除法算式。“变式”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张老师执教的这堂课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从这堂课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师就是一个引导者,一个学习的伙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比如在教学第一个数学信息,教师引导学生系统学习两个除法算式后,没有结束学习下一个信息,而是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发现两个除法算式的异同:有的学生说条件不同,问题不同;有的学生说每个算式想的口诀都一样……,层层贴进,没有教师一份强加的成份。在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归纳,总结之后,利用“小

(完整版)圆柱和圆锥知识点整理

圆柱和圆锥知识点整理 圆柱: (一)圆柱的特征:1.底面是两个大小相同的圆,且平行。2.侧面是曲面,沿高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3.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高有无数条且都相等。(二)相关计算:1.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它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如果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是一个正方形,那么圆柱的底面周长等于圆柱的高,圆柱的侧面积可直接用这个正方形的“边长×边长”。) 1.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C和高h,求侧面积。用公式S侧= C h ; 圆柱的侧面积= 底面周长×高; ( 高=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底面周长= 圆柱的侧面积÷高) 2.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d和高h,求侧面积。用公式S侧= πd h ;(记住C=πd) 圆柱的侧面积= 直径×3.14 ×高 3.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r和高h,求侧面积。用公式S侧= 2πr h。(记住C=2πr ) 圆柱的侧面积= 半径×2 ×3.14 ×高 2.圆柱的表面积:(解答与圆柱的表面积有关的问题时,可以通过画图或想象图形的方法,明确题意,再分步计算各部分的内容,最后完成解题)。 (1)S =S +2 S ; (2)S =2πr h +2πr = 2πr ( h +r ) 。[由于求圆柱的表面积一定要知道底面半径r,如果半径r未知,可以用公式r = d÷2 或r = C÷π÷2 先求出半径r,再用公式S =2πr h +2πr = 2πr ( h +r ) 计算圆柱表面积。

3.圆柱的体(容)积:V = Sh = πr 2 h (圆柱的体积一般要先求出底面半径r )。 圆柱的体(容)积 = 底面积 × 高 = 半径2 × 3.14 × 高 高 = 圆柱的体(容)积 ÷ 底面积(半径2 × 3.14); 底面积 = 圆柱的体(容)积 ÷ 高 二、圆锥: (一)圆锥的特征:1.底面是一个圆形。2.侧面是曲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3.高是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只有一条高。 (二)相关计算: 圆锥的体积:V = Sh = πr2 h (求圆锥的体积一般要先求出底面半径r )。 圆锥的体(容)积 = × 底面积 ×高 = × 半径2 × 3.14 × 高 (别忘了乘 ) 底面积 = 圆锥的体(容)积 ÷ 高 ÷ =(S=3v ÷h); 高 = 圆锥的体(容)积 ÷ 底面积 ÷ =(h=3v ÷s) 三、关于圆柱、圆锥的典型实际问题: 1.求圆柱形通风管(如圆柱形烟囱)所需的材料面积或求圆柱体商品筒的侧面标签的面积就是要求圆柱的侧面积; 2.求压路机的滚轮转动一周所压过的路面面积就是求圆柱(滚轮)的侧面积; ( 所压过的路面面积 = 圆柱(滚轮)的侧面积 ×转动速度 × 时间 ) 3.做无盖的圆柱形水桶所需的材料面积或给圆柱形水池的内壁和底面铺瓷砖(或涂水泥)的面积其实就是求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的面积。 4.熔铸问题:解决把一种几何体熔铸成另一种几何体的关键是抓住它们的体积不变(体积相等)。 31313131 31

圆柱体和圆锥体评课稿

听了刘老师上的《圆锥的体积》一课,收获很多,作为一位年轻老师能够勇于参加这次教学活动,而且做了精心的准备已经不容易,能够自然、流畅地完成教学任务就更不容易。下面我想重点谈本节课的两点成功之处,希望能与大家一起探讨。 第一:为新知识的学习搭建合理平台。主要体现在刘老师能够运用原有知识来推动新知识的学习,设计有奖问答和实验等手段,让学生大胆借鉴前面学习圆柱体积公式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公式。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求圆柱体积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启示,领悟出求圆锥体积的方法,使新旧知识得到整合。这种借鉴的学习方法,不仅使本节课的教学变得轻松,同时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种学习策略,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终身的发展。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来探究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吴老师主要引导学生做了三个实验。一是比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强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这个必要条件;二是做用装满小米的圆柱在空圆锥中倒的实验,使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三是特别设计了一组不等底或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来做倒米实验,再次强调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的倍数关系。在实验前,让学生了解实验要求,并且提出三个实验目的:(1、圆锥的底面与圆柱的底面有什么关系?他们的 高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知道的?2、圆锥的体积和与它等底等高的 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3、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以实验目的为主线,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动手操作,有眼睛观察,动脑筋思考,多种感官一起参与活动,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探索出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从而理解和掌握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克服了几何形体公式计算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病。这样的学习,学生学得活,记得牢,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合作者、发现者,并且获得了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不过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教学环节的衔接和时间的分配有些不恰当,教学方法没有多样化,欠缺改革创新。例如:在教学新课时,像传统教学那样,直接拿出圆柱和圆锥容器的教具,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和目的,进行倒米实验。我认为在实验前,一定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如(你觉得圆锥体积的大小与它的什么有关?你认为圆锥的体积和什么图形的体积关系最密切?猜一猜它们的体积有什 么关系呢?你们想知道它们的关系吗?)通过师生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时候,学生就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来就兴趣盎然。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兴趣变浓了,课堂气氛变得热烈,那么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六年级数学《圆柱和圆锥复习课》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圆柱和圆锥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圆柱与圆锥都是基本的几何形体,也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教学圆柱和圆锥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知识,有利于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二、学情分析: 小学生的思维正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本单元立体图形的学习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观学具,让学生观察、动手、动脑,丰富其表象,训练形象思维,而本节的复习课又便于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整理、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 三、课时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回忆、整理、拓展等实践活动,掌握圆柱与圆锥的相关特点与特征,并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圆柱、圆锥表面积或体积的计算。(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对知道的整理提高学生的自主获取知识与概括知识能力。在练习、讨论、合作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进一步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整理、交流、合作、探究、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圆柱与圆锥的相关特点与特征,并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圆柱、圆锥表面积或体积的计算。难点:通过对知识进行整理,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与概括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课件六、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构建体系。 1、让同学们自主整理本章知识。 2、小组内交流,补充完善。 3、小组展示,讨论、完善,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教师点拨:〕(1)圆柱的侧面怎样剪展开图是平行四边形?(2)圆柱展开图与圆柱有什么关系?(3)说出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迁移运用圆面积推导的转化思想)(4)回忆说出圆锥体积公式推导的实验过程。〔设计意图:〕通过对知识的整理,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与分析、综合、概括知识的能力,在小组交流中,培养合作、质疑、辩论的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复习应用所学知识。 1、屏幕呈现:一个圆柱体木料,底面直径20厘米,高30厘米。(1)根据已知条件,结合已学圆柱、圆锥的知识,提出问题,看谁的更有创意?(2)学生思考后提出问题。〔预设问题:〕①木料的侧面积是多少?表面积是多少?②木料的体积是多少?③把木料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它的体积是多少?④……

冀教版《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的评课稿

冀教版《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的评 课稿 昨天,向老师学了《9的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这节课,觉得上得很好,下面来说说我的学习体会。 一、巧妙地构思了本节课的各个教学环节。 首先安排了复习,既巩固了已学的口诀,又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乘法口诀对于乘除法计算的重要。然后安排了一个孩子学过的儿歌《九九歌》,学生觉得语文上的儿歌还可以放在数学课上来探索,很有趣,学习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在对儿歌的初步探索中揭示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在学习9的乘法口诀这一主环节时,洪老师先引导学生观察一行10格9星的方格图,找到规律填写表格,根据表格编写口诀,找出口诀规律帮助记忆口诀,在学生有了一定记忆的基础上,练习了几组乘除法有关联的题组,并进行小结:一般一句乘法口诀能计算2道乘法算式和2道除法算式。 书中的教学内容到此结束,洪老师又增加了9星瓢虫,9元超市两道有趣的题,学生在主动解题的过程中又一次巩固了口诀。然后又回归到开头的《九九歌》上,找出了蕴藏其中的9的口诀,然后学生心中豁然开朗,为什么叫九九歌,原来如此啊,既加深了对口诀的记忆,又体会到儿歌中有数学,生活中有数学。 这样首尾相接的教学设计有趣,完整,又层次清晰。

二、准确地把握了本节课的重点。 在学习9的乘法口诀之前,学生已学过了1-8的乘法口诀,已经有了多次编口诀的经历,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除了是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更主要的是探索口诀中蕴含的规律来记忆口诀并加以应用。洪老师在本节课中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个重点,引导学生探讨出了口诀中的好多规律:十位数+个位数=9,得数依次加9,五九、六九的得数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刚好相反,1个9比10少1等等,学生在自己探索出的规律的基础上记忆口诀,效果是明显的。在形式多样的练习中,学生较好地应用了口诀去解决。 三、合理地采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因为学生已有了编口诀的经验,因此教学中洪老师没有做知识的灌输者,而是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发现星星方格图排列规律后学生独立完成剩余表格的填写,同桌讨论编写口诀、探索口诀规律、如何记忆口诀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四、灵活地设计了板书内容。 书中星星方格图表格是横着的,洪老师将它竖着画,更方便编口诀,和编出的口诀相对应,直观地帮学生理解了口诀含义,方便了学生找规律。 五、合理地分配了时间。 洪老师对各个环节时间分配大体上比较合理,因此,一节课下,也刚刚好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没有对本节课内容、对学生的全盘把握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与圆锥知识点(最新整理)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与圆锥》知识点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与圆锥》知识点 知识点 1.圆柱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三部分组成的。 2.(1)圆柱的两个圆面叫做底面。 (2)底面各部分的名称:圆柱的底面圆的圆心、半径、直径和周长分别叫做圆柱的底面圆心、底面半径、底面直径和底面周长。 (3)底面的特征:圆柱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3.(1)圆柱周围的面叫做侧面。 (2)特征:圆柱的侧面是曲面。 4.(1)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 (2)一个圆柱有无数条高。 5.把圆柱平行于底面进行切割,切面是和底面大小相同的两个圆;把圆柱沿底面直径垂直于底面进行切割,切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6.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7.在圆柱的上下底面周长上任取一点分别为A、B,连接AB(使AB不是圆柱的高),沿着AB将圆柱的侧面剪开,圆柱展开后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8.温馨提示:圆柱的底面是圆形,面不是椭圆。 9.温馨提示:沿高剪开时,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 10.从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观察会得到圆;从圆柱的正面或侧面观察会得到长方形(或正方形)。 11.如果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个长方形,那么该圆柱的底面周长大约是其底面直径长度的3倍。如果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个正方形,那么该圆柱的高大约是其底面直径长度的3倍。 12.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如果用字母S表示圆柱的侧面积,用C表示底面周长,用h表示高,则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公式是 S=Ch 13.(1)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可以根据公式:S=πdh直接求出

圆柱的侧面积。 (2)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可以根据公式:S=2πrh直接求出圆柱的侧面积。 14.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的面积之和。 15.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用字母表示为S表=S 侧+2S底。 16.(1)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可以根据公式:S表 =2πrh+2πr2直接求出圆柱的表面积。 (2)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求圆柱的表面积时,可以根据公式:S表=πdh+π(d÷2)2直接求出圆柱的表面积。 (3)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求圆柱的表面积,可以根据公式: S表=Ch+π(C/2π)2=Ch+C2/4π求出圆柱的表面积。 17.温馨提示:求通风管、烟囱、油管等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其实就是求它们的侧面积。 18.温馨提示:把一个圆柱截成n段后,其表面积增加了2(n-1)个底面积。 19.一个圆柱占空间的大小,叫做这个圆柱的体积。 20.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字母公式:V=Sh或V=πr^2h 21.温馨提示:容积的计算方法和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只是计算容积的数据要从里面测量。 22.在计算过程中,如果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直径或周长,那么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体积。计算公式是:V=πr^2h,V=π(d÷2) ^2h,V=π[C÷(2π)]^2h 23.温馨提示:圆柱的高不变,底面半径、直径或周长扩大到原来的n倍,则体积扩大到原来的n^2倍,若底面半径、直径或周长缩小到原来的1/n,则体积缩小到原来的1/(n^2)。 24.温馨提示:在圆柱的立体图形中,两个底面圆心之间的距离是圆柱的高,但在圆柱的平面展开图中,长方形的宽(或正方形的边长)才是圆柱的高。 25.两个圆柱的半径比是1:a(a>0),高的比是a:1,则它们的体积之比是1:a。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_评课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教学内容: (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15、16页信息窗1。 教学简析: 该信息窗呈现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圆柱和圆锥形的冰淇淋盒,引发学生提出“这些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圆柱和圆锥各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引入对圆柱、圆锥的认识。认识圆柱、圆锥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看懂圆柱、圆锥的平面图;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并会测量高。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同学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实际生活入手,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及空间观念的形成。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准备大小不一自制圆柱或一个圆锥形模型若干个。 一、激趣引新 1、师出示准备的模型圆柱,圆锥,提问,这是什么形体? 师指出:圆柱体简称圆柱,圆锥体简称圆锥。 2、举例: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学生举例) 3、师出示多媒体图片,提问,生活中的例子很多,你看这张图上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 4、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直圆柱和直圆锥。(板书课题: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一堂课好的“序幕”如同“吸铁石”,可以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学生的体验出发,让课程更贴近学生所熟悉事物,贴近生活。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念,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 二、自主探究,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1、认识圆柱 ⑴谈话,请看图片,刚才我们看到的圆柱有大的,有小的,有高的,有矮的,还有这么扁的,同学们桌面上也有大小不一的圆柱,仔细观察这些圆柱,你发现

圆柱和圆锥复习课教学内容

圆柱和圆锥复习课 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回忆、整理、拓展等实践活动,掌握圆柱与圆锥的相关特点与特征,并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圆柱、圆锥表面积或体积的计算。 ⑵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对知道的整理提高学生的自主获取知识与概括知识能力。在练习、讨论、合作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进一步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目标:通过整理、交流、合作、探究、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与圆锥的相关特点与特征,并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圆柱、圆锥表面积或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通过对知识进行整理,提高学生的自主获取知识与概括知识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师:同学们,我们后面有很多听课老师,我们向老师问声好吧,全体起立,向后转。生:老师好 一.创设情景、导入复习师:向后转,上课。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谢谢同学们的礼貌 师:听老师说,我们中小的同学不仅有礼貌还善于动脑善于思考善于观察是不是 生:是(很自信吗) 师:那好,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我们一起做个猜谜游戏好吗 生:好,

师:老师今天带了一个盒子,同学们猜猜看盒子装着的是什么东西,谁能完全猜对,我 就当做礼物送给谁,一言为定。 ^生,:000000000 师:杯子,只是猜对了一半,杯子是什么形状的?板书:圆柱 师:杯子里还有什么哪?继续猜(学生猜)。 生:)0 0 0 0 师:真聪明,杯子确实是用来盛水的,但里面装的不是水,继续猜(学生猜)。 师:不好猜!老师你给点提示吧。里面装满了数学知识,相信吗?圆柱的弟弟在里面,我们一起打开看看吧!看,这是什么,冰激凌,吃过吗,圆柱的弟弟叫(圆锥),它形状是什么形状的,(学生答)板书:圆锥 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有关圆柱,圆锥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两个立 体图形的有关知识进行复习。可以吗?板书课题:圆柱和圆锥的复习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自主整理、实施创造 (1)自主整理 师:同学们看着老师的杯子和冰激凌想一想,这单元我们学习了圆柱和圆锥哪些知识? 生: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可是老师听起来有些杂乱无章,这样吧,老师给大家一点时间,用 自己喜欢的方法自由的对圆柱和圆锥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形成一个层次分明有条理的知识网,好不好。 课件出示: 对圆柱和圆锥的知识点进行梳理要求: 1、试着用你所喜欢的方式来整理。

7的乘法口诀评课稿

1、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根据本节课教材的特点,老师在深入钻研与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力求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学过的2——6的乘法口诀的知识迁移作用,引导学生自编7的乘法口诀,在学生经历“观察——尝试——交流——欣赏——应用”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形成相关的活动经验,体验到学习数学乐趣。在课堂上,老师始终努力创造和谐、民主、平等、开放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愉快地、扎实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同时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本节课里老师努力遵照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新理念,并认真地实施,力求体现课堂的开放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掌握和获取技能的主要动因是有一个良好的情景。”《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下学习数学知识。如何在教学中创设一个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心态,这是每一位老师值得深思的地方。 本节课中,老师在上课伊始创设白雪公主和7个小矮人,每个小矮人手里拿一个气球,前面3个气球上分别写着数字7、14、21,让学生观察,接着把后面4气球上数填完整的教学情境,这样的设计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初步感知识7的乘法口诀所有的得数,分散了后面的教学难点,同时学生发现这些数字在用几个几表示时都与数字7有关系,从而顺利地引入新课,也使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在巩固应用这个环节,老师还创设一个富有人文性的古诗情境,告诉学生《枫桥夜泊》这首古诗中也有乘法口诀,让小朋友找找看。学生在这个图文并茂的意境中感受到数学学习是有趣的,是富有生命力的。数学与人文的结合使我们的数学课堂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主动获取新知。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在新授环节,老师让学生自编7的乘法口诀,然后全班交流汇报。老师在2——6的乘法口诀教学时已交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舟的浆,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究中,获取成功的喜悦,充分发挥了主导、主体作用。 三、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体现趣味性和层次性。 老师让学生根据每句口诀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和做转转盘游戏等练习,对7的乘法口诀和算式进行综合练习,使练习有坡度,难度适宜,真正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人人主动参与学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自主创新的学习精神,同时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知识点

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知识点 1.圆柱的认识。 (1)圆柱是由3个面围成的立体图形。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底面。圆柱周围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侧面。 (2)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高,圆柱有无数条高。 (3)圆柱的底面都是圆,并且大小一样。圆柱的侧面是曲面。 (4)圆柱可以由长方形以一边为轴旋转而得到。 (5)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 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2.圆柱的表面积。 (1)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的面积。 (2)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x高,如果用S侧表示圆柱的侧面积,C表示圆柱的底面周长,h表示圆柱的高,那么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可以写成: S侧=Ch=2πrh=πdh。 (3)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如果用r表示圆柱的底面半径,d表示圆柱的底面直径,h表示圆柱的高,那么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可以写成: S表=S侧+2S底=Ch+2π(C÷π÷2)2=πdh+2π(d÷2)2=2πrh +2πr2。 (4)在实际生活中,如果要求某种圆柱形物体表面使用的材料有多少,就要求圆柱的表面积,并且实际使用的材料要比计算的结果多一些,所以这类间题往往用“进一法”取近似数。 3.圆柱的体积。 (1)像长方体、正方体、圆柱这样的柱体,它们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高”来计算。 (2)如果用S表示圆柱的底面积, ,r表示圆柱的底面半径,h表示圆柱的高,那么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可以写成:V=Sh=πr2h=π(d÷2)2h=π(C÷π÷2)2h

4.不规则圆柱形物体的容积。 (1)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可以看到像水瓶、饮料瓶、酒瓶这样的不规则圆柱形物体,可以使用转化法来求它们的容积。 (2)这种问题的类型是:在瓶中有一部分液体(这部分呈圆柱形),倒置瓶子后,液体的体积不变,瓶中的空气部分也呈圆柱形,这样就把瓶子的容积转化成了两个圆柱的体积。 (3)应用转化的方法,把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来计算,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许多复杂的问题。 5.圆锥的认识。 (1)圆锥有两个面,底面是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2)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圆锥只有一条高 (3)圆锥可以由直角三角形以其中一条直角边为轴旋转而得到。 6.圆锥的体积。 (1)圆柱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的3倍。圆锥的体积等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1/3 (2)如果用S表示圆锥的底面积,用r表示圆锥的底面半径,h表示圆锥的高,那么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可以写成:V=1/3Sh=1/3πr2h 单元易错点分析 (易错点:横切或纵切,圆柱和圆锥表面积増加的问题) (1)当圆柱被横切成几段小圆柱时,每切一次,表面积増加两个与原来的圆柱底面积相等的圆的面积。 (2)当圆柱沿着底面直径被纵切时,表面积増加两个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的面积,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高,宽等于圆柱的底面直径。 (3)当圆锥沿着底面直径被纵切时,表面积增加两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的面积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底等于圆锥的底面直径,高等于圆锥的高。

圆锥的认识评课稿

《圆锥的认识》评课稿 青水镇中心小学何明斌 今天上午第二节课甘在安老师新授了《圆锥的认识》,体现了教师扎实的教学功底、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和高屋建瓴处理教材的能力,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 1、给学生提供自主参与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学生发展为本开展课堂有效教学。 现代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要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应该注意让学生学习自行获得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能力,获得终生受用的数学创造才能。 在本节课中,无论问题的引入,圆锥概念的定义,高的寻找及测量方法的探索,老师都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尝试、研究和讨论,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合作、交流,这样的过程,不仅提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意识和信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 2、努力引导学生把旧知识和新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网络,掌握知识系统的结构,高屋建瓴的开展课堂有效教学。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知识存贮要分档,要结构化,纵横的网络越多,越便于提取知识。教会学生将知识结构化是学生学会学习的有效方法。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并引导他们。本课从?到目前为止,大家想想,我们已经学习了物体的哪些特殊形状???请大家看一看,摸一摸,与圆柱比一比,你看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说说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并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等一系列问题着手,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学并不只是算术,它还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形状、大小与位置关系,让学生站在数学科学的高度把握学习数学,培养数学意识。在回忆旧知识的同时学习新知识,并将新知和旧知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教会学生将知识归纳、总结,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才会逐渐形成数学的思维能力和完整的结构体系,才能灵活地应用数学知识,实现创新和创造。

二年级上数学评课稿7的乘法口诀_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数学上册《七的乘法口诀》评课稿 根据教学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教者采用了: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情景里观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过如此简单,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游戏教学法――是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做中学、玩中学"的体现。因为小学生学习活动不再是教师的"说教",应该更多的时间是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更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主要培养了学生以下学习方法:学生观察图画,共同讨论,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戏中运用学习成果,把数学知识利用到现实生活中。在游戏中运用学习成果,把数学知识利用到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式。 归纳起来本课主要特色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师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本节课,教师创设了学生爱好的猜谜活动(飞机――汽车――轮船),学生们非常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才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地去参与。一只小船由7个三角形拼成的,让学生根据数字的规律,接着写出后面的数,这样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初步感知了7的乘法口诀所有得数,分散了后面的教学难点,同时学生发现这些数字在用几个几表示时都与数字7有关系,从而顺利地引入新课,也使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学生主动获取新知。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因而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舟的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课堂中,教者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7的乘法口诀的方法。 主动、自主的获取新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了主导、主体作用。根据数字,利用学生编口诀的经验独立编口诀。学生因为有了前面口诀的学习经验,以及生活中的生活经验,可以很容易利用旧知迁移进行新知的学习,可能这时学生颇感困难的是口诀的得数,教师在上一环节已为学生搭建了脚手架,于是教师就放手让学生进行口诀的编制,并且进行小组交流,利用集体的智慧,写出所编写的口诀,从后面口诀的汇报可以看出教师这一环节的编排是非常的成功的,学生完全可以独立编写出7的乘法口诀。 三、广泛进行合作交流,充分获取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的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可见,合作交流在数学教学中也相当重要。本课很好体现这一理念,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在课堂中,教师花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多次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探索中得出七的乘法口诀。这正是《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

(完整版)(背诵)圆柱和圆锥知识点归纳总结

圆柱和圆锥有关知识点 一、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以及特征 1、圆柱 (1)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上下两个圆面叫做底面, 圆柱的周围叫侧面,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2)圆柱的特征: 圆柱的上下底面是两个圆,它们是完全相同的;圆柱的侧面是曲面;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3)沿高剪开: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长方形(当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展开后是正方形)。 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2. 圆锥 (1)认识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下面一个圆面叫做底面,它周围叫侧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 (2)圆锥的特征 圆锥的底面都是一个圆。圆锥的侧面是曲面。一个圆锥只有一条高。 (3)圆锥的侧面沿着一条母线展开后是一个扇形,这个扇形的弧长等于圆锥的底面周长,半径等于圆锥的母线长。(如下图所示) 二、基本公式 1、圆的知识 圆的周长=直径×π=半径×2×π C=πd =2πr 逆推公式有: 直径=圆的周长÷π d = C÷π 半径=圆的周长÷π÷2 r = C÷π÷2 圆的面积=半径的平方×π =(直径÷2)2×π =(圆的周长÷π÷2)2×π S=πr2 =(d÷2)2×π =(C÷π÷2)2×π 2、( 1 )圆柱的侧面积:把圆柱侧面沿高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的高。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直径×π×高 =半径×2×π×高 S 侧=C h=πd h=2πr h 逆推公式有: 圆柱的高=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 =圆柱的侧面积÷(π×高) =圆柱的侧面积÷(半径×2×π) h=S 侧÷C

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立体图形》评课稿

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认识立体图形》评课稿 1.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兴趣。上课伊始教师出示了带来的实物,并指出它们都是同学们生活中的好朋友。使学生体会到立体图形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对身边与立体图形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因此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使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了情趣。 2“认识立体图形”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的,重视学生的感知、体验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节课中,教师将学习融入到活动中,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解决教学重难点。课堂上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摸物体、说感觉、给物体分类等等,,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触摸、听讲、讨论、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起来,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嘴、动耳的活动中获得了对立体图形最直观的体验。 3.这节课中,教师还注重把操作与思考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操作、去思考、去讨论交流,经历了逐步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例如在认识四种立体图形的名称后,请学生推一推、摸一摸、搭一搭,看看这些物体各有什么特征?学生边思考边操作,充分利用手中不同形状的物体进行发现和创造。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对物体的触摸、观察、想象等活动,建立形体的表象,发现图形的特征,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 4.初步渗透分类的思想。新课开始,教师就请学生把这些物品中“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学生通过合作操作,把物品分成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四类。不仅使学生初步形成了立体图形的表象,而且渗透了分类的思想,为他们后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做了铺垫。 5.知觉辨别是形成具体概念的前提和基础,而是让学生顺利进行知觉辨别必须选好概念的例子。现代数学理论主张,选用的概念例子既要有典型性,又要有广泛性,还要有一定的实用性。本课选的例子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和学习用品,用这些例子进行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观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兴趣,而且便于学生对例子进行知觉辨别,为认识物体的特征奠定了基础。 但是,本课所选用的例子数量不够充分,类型也不够广泛。如果教师再多选一些例子,特别是选一些概念的反例,则更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觉辨别,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概念。另外,在练习时可设计一个‘拼搭游戏’,让学生利用手中不同形状的物体搭出自己喜欢的作品,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的评课记录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的评课记录 关于圆柱和圆锥的认识的评课记录2篇 篇一: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评课记录 在这节课中,代老师紧紧抓住新课标中“从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一理念,从备教材、用教材、备学生的角度去进行备课,以实际行动实践新课标、落实新课标。 一、关注每一位学生,根据学生认知的实际,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在设计这一课时,代老师考虑到学生对几何知识比较难理解这一实际,因此在教学中,创设了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 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课前我先让学生收集一些圆柱和圆锥的物品,并用学具盒当中的圆柱学具材料制作一个圆柱,使学生在感性上对圆柱和圆锥有初步的认识,建立圆柱和圆锥的初步表象。 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用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在上课时提了一个问题:“你对圆柱体和圆锥体有哪些认识”

有个别学生汇报了他自己做的一个小实验:分别用纸做了一个圆柱体和圆锥体、一个正方体,用同样重的重物放在这两个物体上,结果他发现圆柱体比较稳固,教师及时肯定了这一学生的勤学好思,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要进一步验证这一结果的准确性。 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在这一节课中,代老师提供了多次的探索与交流的活动,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如认识圆柱的特征之一:圆柱的两个底面相等,提了一问题:你用什么方法验证这两个底面是相等的“ 一问激起千层浪”,围绕这一问题,学生立即投入到探究活动当中。通过小组的.合作、操作、研究、讨论等活动,很快学生就有了多种方法: (1)把圆柱物体的盖与另一个面重叠,看是否重合; (2)测量圆柱两个底面的半径或直径,计算底面的面积看是否相等; (3)测量圆柱两个底面的半径或直径,计算底面的周长看是否相等; (4)把圆柱的一个底面压在橡皮泥中弄一个洞,再把圆柱的另一个底放进这一个洞里看是否是重合…… 又如在组织学生探讨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图形时,学生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这时老师鼓励学生再认真思考:“圆柱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