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

1.如何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内涵

①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②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

③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④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⑤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⑥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2.简述核算国民收入的支出法和收入法

支出法: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算GDP。支出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GDP=C+I+G+(X-M)

收入法:即用要素收入亦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收入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包括:①工资、利息和租金等这些生产要素的报酬,②非公司企业主收入,③公司税前利润,④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⑤资本折旧。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3.政府转移支付和购买普通股票的价值是否可计入G DP?为什么?

政府转移支付和购买普通股票的价值都不计入GDP。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把收入从一些人或一些组织转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组织,没有相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交换发生。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而人们购买普通股票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

4.间接税为什么要计入G DP?

间接税包括货物税或销售税、周转税。虽然不是生产要素创造的收入,但要通过产品价格转嫁给购买者,也应视为成本,所以间接税要计入GD P。

5.简述税收、政府购买、转移支付对总支出的影响有何不同?

税收并不直接影响总支出,它是通过改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影响消费支出,再影响总支出的.税收的变化与总支出的变化是反向的.当税收增加时,导致人们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消费减少.总支出的减少量是税收增加量的倍数.反之则相反.政府购买支出直接影响总支出,两者的变化是同方向的,总支出的变化量也数倍于政府购买量的变化,这个倍数就是政府购买乘数.政府转移支付对总支出的影响方式类似于税收,是间接影响总支出,也是通过改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影响消费支出和总支出.但与税收不同的是,政府转移支付的变化量是与总支出同方向的.这两个变量之间有一定的倍数关系,但倍数小于政府购买乘数.

6.如果甲乙两国并成一个国家,对GD P总和会有什么影响(假定两国产出不变)?

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和不会有影响。因为甲乙两国未合并成一个国家时,双方可能有贸易往来,但这种贸易只会影响甲国或乙国的GD P,对两国G DP总和不会有影响。举例说:甲国向乙国出口10台机器,价值10万美元,乙国向甲国出口800套服装,价值8万美元,从甲国看,计入GD P的有净出口2万美元,计入乙国的有净出口–2万美元;从两国GD P总和看,计入GD P 的价值为0。如果这两个国家并成一个国家,两国贸易变成两个地区的贸易。甲地区出售给乙地区10台机器,从收入看,甲地区增加10万美元;从支出看乙地区增加10万美元。相反,乙地区出售给甲地区800套服装,从收入看,乙地区增加8万美元;从支出看,甲地区增加8万美元。由于,甲乙两地是一个国家,因此该国共收入18万美元,而投资加消费的支出也是18万美元,因此,无论从收入还是从支出看,计入G DP的价值都是18万美元。

7.写出五个基本的国民收入总量,并说明其关系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总量

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个人可支配收入(DPI)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总量的关系

根据上述五个总量的定义,可以将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总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如下:国民生产总值(GN P)- 资本折旧= 国民生产净值(NNP),

国民生产净值(NN P)- (间接税-津贴) = 国民收入(NI),或:

国民收入(NI)= 工资+ 利息+利润+地租,

国民收入(NI)- 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股息+政府转移支付和利息支出+红利收入=个人收入(PI)

个人收入(PI)-个人纳税=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个人可支配收入(D PI)= 个人消费+ 个人储蓄。

8.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不意味着计划的储蓄恒等于计划的投资?

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存在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完全是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的。根据定义,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国民总收入则等于消费加储蓄,国内生产总值又总等于国民总收入,这样才有了储蓄恒等于投资的关系。这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C + S)和总需求(C + I)的恒等关系。只要遵守储蓄和投资的这些定义,储蓄和投资一定相等,而不管经济是否充分就业或通货膨胀,既是否均衡。但这一恒等式并不意味着人们意愿的或者说事前计划的储蓄总会企业想要有的投资。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储蓄和投资的主体及动机都不一样,这就会引起计划投资和计划储蓄的不一致,形成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平衡,引起经济扩张和收缩。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所讲的投资要等于储蓄,是指只有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时,才能形成经济的均衡状态。这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实际发生的储蓄这种恒等关系并不是一回事。

9.什么是名义GD P、实际GD P?

名义GD 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 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名义GD P名义GD P是指以现行市场价格计算的既定时期国内总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总和。

实际GD P是指在相同的价格或货币值保持不变的条件下,不同时期所生产的全部产出的实际值。

实际GDP=名义G DP/价格总水平

10.简述凯恩斯定律及其内容

在资源大量闲置并进行短期分析且价格具有粘性的前提下,假设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均能以

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这就是说,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的变动,使供

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的变动。这在西方经济学中又是被称为凯恩斯定律。

11.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都总是大于零而小于一的?

消费倾向是指消费支出与收入的关系。消费支出与收入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一时考察

消费支出变动量与收入变动量的关系,及边际消费倾向;二是考察一定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量与该收

入量的关系,即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总大于0而小于1。因为一般说来,消费者增加收入后,

既不会丝毫不增加消费,也不会把增加的收入全部用于增加消费,一般情况是一部分用于增加消费,

另一部分用于增加储蓄。但是,平均消费倾向不一定总是大于0而小于1的。当人们收入很低甚至是

零时,也必须消费,这是,平均消费倾向就会大于1。

12.消费函数储蓄函数的关系

(1)总量的互补:C+S=Y(2)趋势的互补:若AP C和MP C都随收入的增加而递减,但AP C>MP C。

则APS和MPS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增,但A PS

MPS+MP C=1

13.如何理解节约悖论

(1)个人储蓄的增加带动全社会储蓄的增加,从而带动了边际储蓄倾向的增加,导致投资乘数递减,

国民收入成倍减少。

(2)个人消费的增加带动全社会消费的增加,从而带动了边际消费倾向的增加,导致投资乘数递增,

国民收入成倍减少。

14.什么是投资乘数?简述投资乘数的决定因素并写出其公式

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k=1/(1-MP C)=1/

(1-β)=1/MPS

决定因素: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或边际储蓄倾向越小,投资乘数越大

15.为什么投资需求对利率r越敏感,财政政策效果越小?

答: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投资的利率系数d的大小。因为i=e-dr,d越大,则一定量

利率水平的变动对投资水平的影响就越大,因而挤出效应就越大,进而财政政策效果越小。

16.为什么货币需求对利率r越敏感,财政政策效果越大?

答: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货币需求函数中h的大小,因为L=ky-hr,如果这一系数越

大,说明货币需求的变动所引起利率的变动会很越小,因此,当政府支出增加引起货币需求增加所导

致的利率上升就越少,因而对投资的挤占也越少,进而财政政策效果越大。

17.财政政策效果和货币政策效果分别与LM、IS曲线斜率有什么关系?

答:(1)财政政策效果:

在L M曲线斜率不变时,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I S曲线越陡峭,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大。反之

IS曲线越平坦,财政政策效果越小。

在IS曲线的斜率不变时,LM曲线斜率越大即越陡峭,财政政策效果越小;反之L M越平坦,财政政

策效果越大。

18.简述凯恩斯主义极端情况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效果。

答:在凯恩斯主义极端情况下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此时财政政策完全有效,货币

政策完全无效。一方面,LM为水平线,说明此时的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已成为无限大,这时人们不

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样,如果国家货币当局想用增加货币供给来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

是不可能有效果的。水平的LM即为―凯恩斯陷阱‖。这时候政府用增加支出或减税的财政政策来增加

总需求,则效果十分大,因为政府实行这类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向私人部门借钱(出售公债),并不会

是利率上升,从而对私人投资不产生―挤出效应‖。(图b)另一方面,IS为垂线,说明投资需求的利

率系数为零,即不管利率如何变动,投资都不会变动。(图a)如果LM是水平的,IS是垂直的,则

财政政策完全有效,货币政策完全无效。(图c)

19.简述古典主义极端情况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效果。

答:在古典主义极端情况下,IS曲线是水平的,LM曲线是垂直的。此时,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货币

政策完全有效。(如下图所示)一方面,LM垂直,说明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为零,就是说,利率已

高到如此地步,一方面使人们持有货币的成本或者说损失极大;另一方面又使人们看到债券价格低到

了只会上涨不会下跌的程度,人们不愿为投机而持有货币。此时政府支出的任何增加都将伴随着私人

投资的等量减少,显然政府支出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是完全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没有是收入产生任何

变化。另一方面,I S呈水平状,说明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达到无限大,利率稍有变动就会使投资大幅

度变动。因此实行财政政策时。利率只要稍有变动,就会使私人投资大大减少,产生完全挤出效应。

而此时实行增加货币供给的政策,效果就会很大。I S呈水平状,则说明投资对利率极为敏感,因此,

当货币供给增加使利率稍有下降,就会使投资极大地增加,从而使国民收入有很大增加。

20.货币政策局限性。

答:(1)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货币政策的效果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

果不显著。厂商悲观,即使央行放松银根,投资者也不愿增加贷款,银行不肯轻易借贷。尤其是遇

到流动性陷阱时,货币政策效果很有限。(2)增减货币供给要影响到利率,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

为前提。通胀时,尽快消费,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衰退时,货币流通速度下降。(3)外部时滞。利率

下降,投资增加,扩大生产需要时间。(4)资金在国际上的流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利率提高,国

外资金进入,若汇率浮动则本币升值,出口减少、进口增加,本国总需求下降;若汇率固定,央行为

保证本币不升值,必然抛出本币,按照固定利率收购外币,于是本国货币供给增加。

21. 在什么情况下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应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配合使用,为什么?

答:当经济萧条但又不太严重时使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配合使用的方法。扩张性

的财政政策用来刺激总需求,使经济萧条得到缓解;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

22、简述西方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西方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约有四种,即: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

衡。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目标,它在广泛的意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

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价格稳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二个目标,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总

水平的稳定,它是一个宏观经济概念。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三个目标是经济持续均衡增长,经济增长是

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随着国际间经济交往的密

切,如何平衡国际收支也成为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

23.什么是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工具有哪些?

财政政策的一般定义是,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

对政府收入、支出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国家财政由政府

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构成,其中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而政府收入则包括税收和公债两

个部分。

24. 财政政策局限性。

首先是政策的内部时滞,其次是不确定性,第一,乘数大小难以准确地确定;第二,政策必须预

测总需求水平通过财政政策作用达到预定目标究竟需要多少时间,最后,外在的不可预测的随机因素

的干扰,还有―挤出效应‖。

25. 什么是自动稳定器?自动稳定器起作用的途径?请说明它对缓和经济波动的作用。

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

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措施。

首先是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其次是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最后是农产品的价格维持制度。

总之,政府税收和转移支付的自动变化、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对宏观经济活动都能起到稳定作用。

它们都是财政制度的内在稳定器和对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

26. 简述西方功能财政思想

根据权衡性财政政策,政府在财政方面的积极政策主要是为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水平,当

实现这一目标时,预算可以是盈余,也可以是赤字,这样的财政为功能财政。

功能财政思想认为,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消除通货膨胀,需要赤字就赤字,需要盈余就盈余,

而不应为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妨碍政府财政政策的正确制定和实行。可见功能财政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

策的知道思想,而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是功能财政思想的实现和贯彻。它的提出,是对原有财政平衡

预算思想的否定。

27. 什么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

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这就是斟酌使用的或权衡性的财政政策。使用原则是要―逆经济风向行事‖。

28. 简述周期预算平衡和年度预算平衡。

所谓周期平衡预算是指政府收支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平衡。在经济衰退时实行扩张政策,有意

安排预算赤字,在繁荣时期实行紧缩政策,有意安排预算盈余,以繁荣时的盈余弥补衰退时的赤字,

使整个经济周期的盈余和赤字相抵而实现预算平衡。这种思想在理论上似乎非常完整,,但实行起来

非常困难,这是因为在你个预算周期内,很难准确估计繁荣和衰退的时间与程度,两者更不会完全相

等,因此连预算也难以事先确定,从而周期预算平衡也无法实现。

年度平衡预算,要求每个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在经济衰退时,税收必然会随收入的减少而减少,

如果坚持年度平衡预算的观点,那么为了减少赤字,只有减少政府支出或提高税率,其结果会加深衰

退;当经济过热,出现通货膨胀时,税收必然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为了减少盈余,只有增加政府支

出或降低税率,其结果反而会加剧通货膨胀。这样,坚持年度平衡预算只会使经济波动更加严重。

29. 简述影响政府预算盈余的因素。

事实上,预算盈余或赤字的变动,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经济情况本身的变动,即经济趋向繁

荣会使盈余增加或赤字减少,经济趋向衰退会使盈余减少或赤字增加;二是财政政策的变动,即扩张

政策趋向增加赤字,减少盈余,紧缩政策趋向增加盈余,减少赤字。

30. 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方法有哪些?对一国经济有何影响?

弥补赤字的途径无非有:借债和出售政府资产。政府借债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向中央银行借债,

这实际上就是叫中央银行增发货币或者说增加高能货币,这可称为货币筹资,其结果是通货膨胀,因

而它本质上是用征收通货膨胀税的方式来解决赤字问题。另一类借债是向国内公众和外国举债,这可

称为债务筹资。一般说来,向国内公众举债,不过是购买力向政府部门转移,并不立即直接引起通货

膨胀,因为基础货币并没有增加。然而,当政府发行公债时往往会引起利率上升,中央银行如果想稳

定利率,则必然要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债券,从而增加货币供给。这样,预算赤字增加也会引起通

胀。

31. 央行的职能和商业银行的业务有哪些?

作为发行的银行,发行国家的货币。

作为银行的银行,既为商业银行提供贷款,又为商业银行集中保管存款准备金,还为商业银行集

中办理全国的结算业务。

作为国家的银行,第一,它代理国库,第二,提供政府所需资金,第三,代表政府与外国发生金融业务关系,第四,执行货币政策,第五,监督、管理全国金融市场活动。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负债业务主要是吸收存款,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资产业务主要包括放款和投资两类业务。中间业务是指代为顾客办理支付事项和其他委托事项,从中收取手续费的业务。

32. 什么是货币创造乘数?其大小和哪些变量有关?

货币创造乘数指中央银行创造一单位的基础货币所能增加的货币供应量。货币创造乘数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变动的比率。

货币创造乘数和法定准备率、超额准备率、现金—存款比率、基础货币供给,市场利率有关。33.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有哪些?

中央银行通过货币供给量以及通过货币供给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就是货币政策。

再贴现率政策: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

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法定准备率:中央银行有权决定商业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的法定准备率。

34. 什么是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如何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来调节经济?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中央银行购买债券,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需求就会增加,会促进经济的增长;中央银行卖出债券,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需求也会减少,从而抑制经济的过快增长。

35. 以价格上升为例,说明价格水平变化,如何导致总支出水平变化:

第一,价格水平上升,将导致利率上升,进而引起投资和总支出水平下降。可称为利率效应。

第二,价格水平上升,人们所持有货币及以货币表示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人们消费水平必然降低,因而使总支出水平和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可称财富效应。

第三,价格水平上升,使人们名义收入增加,必然引起税收增加和可支配收入减少,进而使人们消费水平下降,总支出水平和国民收入水平必将随之下降。

分析表明,价格水平上升,从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必然引起总支出水平和收入水平的下降;反之,价格水平下降,将引起总支出水平和收入水平的提高)

36. 影响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有哪些

A家庭消费需求变化B企业投资需求变化C政府购买和税收变化D净出口的变化E货币供给的变化37. 总供给曲线的理论来源:

总供给曲线描述的国民收入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依存关系,理论来源于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均衡的理论。

38. 总供给曲线有哪几种类型,反应的内容是什么?

古典总供给曲线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常规总供给曲线

39. 简要说明失业类型及其原因

摩擦性失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而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周期性失业:经济周期肿的衰退或萧条是,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是由于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引起的。

自愿失业: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造成的失业。

非自愿失业: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40. 什么事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包括哪几种类型?

自然失业率:经济社会下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这里的稳定状态被认为是: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造成通货紧缩的状态。

自然失业包括:摩擦性失业,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

41. 通货膨胀形成原因及其经济效应

原因:(1)货币供给的增加,(2)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3)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和显著的上涨,包括工资推动通货膨胀,利润推动通货膨胀,进口原料推动通货膨胀)

经济效应: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1)通货膨胀不利于靠固定的货币

(2)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

(3)通货膨胀可以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的作用

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1)随着通货膨胀的出现,产出增加,收入增加

(2)成本推动通货膨胀会使收入或产量减少,导致失业

(3)超级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崩溃。

42. 简述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原因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理论把通货膨胀解释为―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图中横轴y表示总产量,纵轴P表示一般价格水平,AD为总需求曲线,AS为总供给曲线,当总产量比较低时,总需求的增加不会引起价格水平

的上涨,因此AS起初呈水平状。当总产量达到Y1,价格水平为P1以后,继续增加需求,就会遇到

生产过程中的瓶颈现象,即由于劳动、原料、生产设备等的不足而使成本提高,进而引起价格水平的

上涨,当A D继续提高时,A S逐渐向右上方倾斜,价格水平逐渐上涨,直到价格水平达到P2,再继

续上涨达到P3,即总产量达到充分就业的产量,价格水平从P1上涨到P2和P3的现象被称作瓶颈式

的通货膨胀,即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43. 画图简述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的过程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即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

续和显著的上涨,图中,总需求是既定的,不发生变动,变动只出现在供给方面。当总供给曲线为

AS1时,这一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的交点E1决定的总产量为Y1,价格水平为P1.当总供给曲线由

于成本的提高而移到A S2时,与总需求曲线的交点E2决定的总产量为Y2,价格水平为P2,总产量

下降,价格水平上涨,当总供给曲线移到A S3时,总产量为Y3,价格水平为P3,总产量下降,价格

水平上涨,即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44. 简述菲利普斯曲线内容

在以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货币工资增长率的坐标系中,画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就是最

初的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替换关系,即失业率越高,通货膨

胀率越低,失业率越低,通货膨胀率越高。

45. 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

菲利普斯曲线表明政策制定者可以选择不同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组合。换言之,在失业率和通货

膨胀率之间存在着一种―替换关系‖,即用一定的通货膨胀率的增加来换取一定的通货膨胀率的减少,

或者用后者的增加来减少前者。根据菲利普斯曲线经济决策者可以采取紧缩性政策,以提高失业率为

代价降低通货膨胀率,也可以采取扩张性政策,以提高通货膨胀率为代价降低失业率。

46.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反映的关系及其政策含义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预期通货膨胀率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附加预

期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低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的短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

胀率之间仍然存在着替换关系。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就是,在短期中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扩张

性财政与货币政策是可以减少失业的作用的。

47. 简述长期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及其关系

长期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即为垂直于自然失业率水平的曲线,在长期中不存在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换关

系,其政策含义为,从长期看,政府运用扩张性政策不但不能降低失业率,还会使通货膨胀率不断上

升。附加预期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预期通货膨胀率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曲线表明,在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低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的短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仍然存在

着替换关系。随着工人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上升,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形成长期菲利普斯曲

线。

48.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

如果说经济增长是一个―量‖的概念,那么经济发展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量‖的概念。从广泛的意义上

说,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国民的质量。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结构的总体

进步。总之,经济发展是反映一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而宏观经济学所着重研究的

却是经济增长。

49. 经济增长核算方程及其所反映的内容?

设经济的生产函数为:Y=AF(N,K),式中Y、N和K顺次为总产出、投入的劳动量和投入的资本

量,A代表经济的技术状况,被称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核算的关键公式是:

△Y/Y=α×△N/N+β×△K/K+△A/A

式中,α=(MPN×N)/Y表示劳动收益在产出中所占的份额,及劳动份额;β=(MPK×K)/Y就是资本

收益在产出中所占的份额,即资本份额;△A/A为索洛余量,用来计算经济中的技术进步。

即产出增长=(劳动份额×劳动增长)+(资本份额×资本增长)+技术进步

它告诉人们,产出的增长可以由三种力量(或因素)来解释。即劳动量变动、资本量变动和技术进

步。换句话说,经济增长的源泉可被归结为生产要素的增长和技术进步。增长核算方程不仅被用来说

明经济增长的源泉,而且还被用来衡量经济的技术进步。

50. 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内容?

丹尼森把经济增长因素分为两大类: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生产率。关于生产要素投入量,

丹尼森把经济增长看成是劳动、资本和土地投入的结果,其中土地可以看成是不变的,其他两个则是

不变的。关于要素生产率,丹尼森把它看成是产量与投入量之比,即单位投入量的产出量。要素生产

率主要取决于资源配置状况、规模经济和知识进展。具体而言,丹尼森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归结为

六个。即:(1)劳动;(2)资本存量规模;(3)资源配置状况;(4)规模经济;(5)知识进展;(6)

其他影响单位投入产量的因素。丹尼森的结论是,知识进展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最重要的增长因素。

51. 简述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经济含义和稳态条件。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是:△k=sy-(n+δ )k

经济含义:这一关系式表明,人均资本的增加等于人均储蓄sy减去(n+δ )k项。(n+δ )k项可以这样理解:

劳动力的增长率为n,一定量的人均储蓄必须用于替换折旧资本,这一用途的储蓄为nk;另一方面,

一定量的储蓄必须用于替换折旧资本,这一用途的储蓄为δ k。总计为(n+δ )k的人均储蓄被称为资本

的广化。人均储蓄超过(n+δ )k的部分则导致了人均资本k的上升,即△k>0,这被称为资本的深化。

因此,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式也可以表述为:

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资本广化

稳态条件:sy=(n+δ )k。

52. 什么是经济周期及主要阶段?

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周期或商业循环):是指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

经济周期分为两个主要阶段:衰退阶段和扩张阶段。

53. 乘数和加速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答:(1)在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乘数原理考察投资的变动对收入水平的影响程度。投资乘数

指投资支出的变化与其带来的收入变化的比率。投资乘数的大小与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的比例(即

边际消费倾向)有关。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投资引起的连锁反应越大,收入增加得越多,乘数就越大。

同样,投资支出的减少,会引起收入以数倍减少。

加速原理则考察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变动反过来又怎样影响投资的变动。其内容是:收入的增加会引起

对消费品需求的增加,而消费品要靠资本品生产出来,因而消费增加又会引起对资本需求的增加,从

而必将引起投资的增加。生产一定数量产品需要的资本越多,即资本产出比率越高,则收入变动对

投资变动影响越大,因此,一定技术条件下的资本产出比率被称为加速系数。同样,加速作用也是

双向的。

(2) 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是从不同角度说明投资与收入、消费之间的相互作用。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

才能全面地、准确地考察收入、消费与投资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从中找出经济依靠自身的因素发生周

期性波动的原因。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不同的是,投资的乘数作用是投资的增长(下降)导致收入的数

倍增长(下降),而投资的加速作用则是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增长(下降)导致投资的数倍增长(下降)。

宏观经济学简答、论述题精华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1. 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理解时应注意哪几个方面? 答: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同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这一定义有以下几方面的意思: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3)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是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生产价值。4)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5)GDP 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是一个地域概念。6)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2. 写出五个基本的国民收入总量,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1)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即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是指一国范围内一年中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总价值。 (2)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即国民生产总值的简称,是指一国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GNP是按照国民原则来计算的,而GDP是按国土原则来计算的。两者的关系是:GDP=GNP 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益。 (3)NDP(Net Domestic Product),即国内生产净值的简称,是指GDP扣除折旧的部分,即NDP=GDP-折旧。 (4)NNP(Net National Product),即国民生产净值的简称,在实物形态上,国民生产净值是社会总产品扣除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后的全部消费资料和用于扩大再生产及增加后备的那部分生产资料。在价值形态上,国民生产净值等于国民生产总值(GNP)与资本折旧之差。 (5)NI(National Income),即国民收入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等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的货币值之和。它与GDP的关系为: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给企业的补助金 (6)PI概括了一个社会所有人的总收入,表示个人从各种来源得到的收入总和。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政府、企业给个人的转移支付。 (7)DPI: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可实际使用的全部收入,指个人收入中进行各项社会性扣除之后(如税收,养老保险等)剩下的部分。DPI=PI-个人所得税及非税支付 六、论述题 1. 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有几种,请详细回答。 答: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方法是:支出法和收入法。 (1)支出法。支出法指经济社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等几方面支出的总和。公式如下: GDP=C+I+G+(X-M) 其中:消费C包括耐用消费品(如家电、家具等)、非耐用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劳务(如理发、旅游等),但不包括个人建筑住宅的支付。经济学中的投资I是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厂房、设备、住宅和存货)的支出。资本产品和中间产品虽然都用于生产别的产品,但不一样的是前者在生产别的物品的过程中是部分被消耗,而后者则是完全转化。资本产品的损耗中一方面包括实际的物质损耗,另一方面还包括精神损耗(指的是由于技术进步或者是出现了更高效的新设备而导致原设备贬值)。存货投资指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可为正值也可为负值,即期末存货可能小于期初存货。公式中的I为总投资,而净投资=I-重置投资。重置投资指的是当年以前资本产品的折旧消耗。C为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转移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 一、为什么经济学家在判断经济福利时用真实GDP,而不用名义GDP 答:1.真实GDP按照不变的价格评价的物品与服务的生产;名义GDP按照现期价格评价的物品与服务的生产。 2.经济学家计算GDP的目的就是要衡量整个经济运行状况如何。由于真实GDP衡量经济中物品 与劳务的生产,所以,它反映了经济满足人们需要与欲望的能力。这样,真实GDP是比名义GDP 衡量经济福利更好的指标。 二、为什么一国的GDP多是人们所希望的举出一个增加了GDP但并不是人们所希望的事情的例 子。 答:1.一国有高的GDP是人们所希望的,这是因为GDP指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一般而言,GDP是衡量经济福利的一个好指标。高的GDP意味着国民可以享用更多的商品和劳务。 2.但是GDP并不是衡量福利的唯一重要指标。对美好生活做出贡献的某些东西(如闲暇、环境 质量)并没有包括在GDP中,所以一国的GDP增加了并不意味着该国的GDP是人们所希望的。 例如,限制污染的法律实施将减少GDP,如果减少整治污染的法律,即使GDP会高些,但是污染会使社会福利下降。又例如,地震的发生通过增加清理、维修、重建费用的增加将提高GDP,但是地震会减少社会福利的,人人避而远之。 三、用货币数量论解释通货膨胀的原因 答:1.货币流通速度一直是较为稳定的。 2.由于货币流通速度稳定,所以当中央银行改变货币量(M)时,它就引起了名义产出价值(P*Y) 的同比例变动。 3.一个经济的物品与服务产量(Y)主要是由要素供给(劳动、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自然资 源)及可以得到的生产技术决定的,特别是由于货币是中性的,所以它并不影响产量。 4.在产量(Y)由要素供给和技术决定的情况下,当中央银行改变货币供给(M)并引起名义产 出价值(P*Y)发生同比例变动时,这些变动反映在物价水平(P)上。 5.因此,当中央银行迅速增加货币供给时,结果就是高通货膨胀率。 四、列出并解释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三个原因。 答:总需求曲线是表示物价水平和收入关系的曲线,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原因有一下三点: 1.庇谷的财富效应。较低的物价水平增加了家庭所持有的货币量的实际价值,使他们更富裕, 从而增加消费支出,总需求增加。 2.凯恩斯的利率效应。较低的物价水平,减少了家庭购买所需的货币量,当家庭把多余的货币 用于借贷时会使利率下降,从而刺激投资支出,总需求增加。 3.蒙代尔—弗莱明的汇率效应。较低的物价水平导致了较低的利率水平,投资者将把资金从国 内转移到国外投资,增加了外汇市场上的本币供给,使本币贬值,真实汇率的下降增加净出口,从而增加了总需求。 五、假设经济处于长期均衡。 a画出该经济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宏观经济学分析报告题与简答题精彩试题及问题详解

分析题 第二章 1.分析下列每组两种行为对GDP的影响有什么不同? (1)企业为总经理购买一辆汽车和企业支付给总经理另外一份收入让他为自己购买一辆汽车 (2)你决定去购买一辆中国车,而不是一辆美国车 (1)前者使投资增加,后者使消费增加 2.如果政府雇用失业的工人并把他们看成是无事可做的政府雇员,这些人以前得到相当于1000美元的失业救济金,现在政府付给他们1000美元工资,那么这会对GDP产生什么影响并加以解释。 根据等式C+I+G+NX=Y=C+S+TA-TR ①C、I、NX TR 进而使得G增加了TR GDP由于G的增加而增加 ②TR TA C、S C+S+TA-TR变成了C+S+TA GDP也变大了。 Tr 平均收益S供给C成本 3.下列每种交易会影响美国GDP的哪一部分(如果有影响的话)?并解释之。1)家庭购买了一台新冰箱。 家庭购买了一台新冰箱会增加GDP中的消费c部分,因为家庭用于家用电器的支出计算在消费的耐用品类中。 2)布什总统买了一所新房子。 买了一所新房子会增加GDP中的投资(1)部分,因为家庭住宅能长期供人居住,提供服务。它比一般耐用消费品的使用寿命更长,因此把住宅房屋的投资计算在投资中。 3)加利福尼亚重新铺设了101号高速公路。 加利福尼亚重新铺设了101号高速公路增加了GDP中的政府购买(G),因为修建高速公路是政府的行为。

4)美国人杰尼购买了一瓶法国红酒。 会减少GDP中的净出口(NX),因为法国红酒是进口食品,它的购买增加了美国的进口。 5)日本本田汽车公司扩大其在俄亥俄州的工厂。 增加了GDP中的净出口(NX),因为本田公司是一家日本企业,它在美国的投资减少了美国对日本本田汽车的进口,使净出口增加。 4.下面是一些伤脑筋的问题,你能否说明为什么下列各项不被计入GDP之中。 (a)优秀的厨师在自己家里烹制的膳食 (b)购买的一块土地 (c)购买的一幅齐白石的绘画真品 (d)海尔集团公司设在欧洲的工厂所创造的利润 a优秀的厨师在自己家里烹制膳食,没有参与市场交易,不计入GDP 。 b.购买一块土地,由于土地不是统计当期新创造出来的产值,因此,也不计入GDP 。 c.由于绘画真品不是在统计当期生产的,因此不计入GDP。 d.公司设在英国的工厂所创造的利润应计入英国的GDP,同时也应计入中国的GNP,而不是中国的GDP 。 5.考虑下列每一个事件会如何影响实际GDP。 1)佛罗里达的飓风迫使迪斯尼乐园停业一个月。 降低,实际生产服务减少 2)新的、更容易种植的小麦品种的开发增加了农民的收成。 增加,实际物品增加 3)工会和经理之间对抗的加剧引发了一场罢工。降低 4)全国企业经历着需求减少,这使企业解雇工人。降低 5)更多的高中生辍学从事剪草坪的工作。 增加,未来可能降低 6)全国的父亲减少工作周数,以便把更多的时间用于与孩子在一起。 实际GDP降低,可测GDP降低,不可测GDP增加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汇总

1.什么是投资乘数?为什么有乘数效应? 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最初投资增加(店主买玻璃)会引起相关部门收入与支出增加的连锁反应,从而使最后国民收入的增加量大于最初投资的增加量。这种过程被称为“乘数效应”。 2.我国消费不足的原因是什么?应采取什么措施刺激消费? 平均消费倾向是递减的,边际消费倾向也是递减的措施:财政政策:降低税费,提高工资、薪金所得的费用减除标准,困难群体从社保改革中得到更多关爱 3.分析投资和利率的关系? i=e-dr 投资由投资预期利润率和资本市场贷款利率决定,投资的预期利润率既定,投资与利率反向变动,贷款利率既定,投资与预期利润率同向变动。 4.什么是资本边际效率和投资边际效率? 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它表明一个投资项目的收益应按何种比例增长才能达到预期的收益,因此,它也代表该项目的预期利润率。当利率下降时,如果每个企业都增加投资,资本品的价格会上涨,由于资本品价格上涨而被缩小了的资本边际效率被称为投资边际效率。 5.什么是IS曲线和LM曲线?如何推导? 6.IS曲线:符合产品市场均衡条件 ( i=s)的收入和利率之间函数关系的曲线。推导:产品市场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总需求和总供给相等,均衡条件为:i=s L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L=M)的收入和利率之间关系的曲线推导:货币市场均衡条件: m = L= L1+L2 = ky – h r 7.什么是货币需求函数?分析货币供求和利率的关系。 L= L1+L2=ky-hro 35\36PPT 8.IS曲线的斜率由什么决定? IS曲线在什么情况下移动? IS曲线的斜率取决于投资曲线和储蓄曲线的斜率。—1—C’/D 投资增加,收入增加, IS曲线向右移动,?y= ?i ? ki 储蓄增加,收入减少, IS曲线向左移动, ?y= ?s ? ki 政府支出增加,收入增加, IS曲线向右移动,?y= ?g ? kg 政府税收增加,收入减少, IS曲线向左移动。?y= ?T ? kt 9.LM曲线的斜率由什么决定? LM曲线在什么情况下移动? LM曲线的斜率取决于货币投机需求曲线和货币交易需求曲线的斜率。K/H (1)名义货币供给量变动使LM曲线发生同方向变动。因为在货币需求不变时,货币供给增加使利率下降,利率下降又刺激投资和消费,从而使国民收入增加,使LM曲线向右移动。 (2)价格水平的变动。价格水平上升,实际货币供给量减少, 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反之,价格水平下降,实际货币供给量增加, 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 10.什么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是怎样实现的? IS曲线上的收入和利率组合实现了产品市场均衡,LM曲线上的收入和利率组合实现了货币市场均衡。IS曲线和LM曲线交点上的收入和利率组合实现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书104 11.简述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凯恩斯如何解释经济危机的原因?60PPT 12.什么是财政政策效果?财政政策效果取决于那些因素? 财政政策效果指政府收支变化(变动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使IS曲线移动

宏观经济学试题 (4)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哪一种情况属于政府对居民户的转移支付() A政府为其雇员支付工资 B政府为购买企业生产的飞机而进行的支付 C政府为其债券支付的利息 D政府为失业工人提供的失业救济金 2. 下述哪一项不是经济的在内稳定器() A 累进税率制 B与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的政府开支 C 社会保障支出 D农业支持方案 3.政府的财政收入政策通过哪一个因素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 A政府转移支付 B政府购买 C消费支出 D出口 4.已知法定准备率是25%,10000元的活期存款最高能够使货币供给量增加() A50000元 B40000元 C75000元 D25000 5.财政部向()出售政府债券时,基础货币会增加: A居民 B企业 C商业银行 D中央银行 6.1998年我国货币信贷制度完成重大改革,将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的20%调整至15%。这属于() A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B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C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D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7.中央银行有多种职能,只有()不是其职能。 A制定货币政策; B为成员银行保存储备; C发行货币; D为政府赚钱。 8.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可通过()。 A变动法定准备率以变动货币乘数 B变动再贴现率以变动基础货币 B公开市场业务以变动基础货币D以上都是。 9.货币乘数大小与多个变量有关,这些变量是()。 A法定准备率B现金存款比率 C超额准备率 D以上都是 10. 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目的是: A 收集一笔资金帮助政府弥补财政赤字 B 减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C 减少流通中基础货币以紧缩货币供给,提高利率 D通过买卖债券获取差价利益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央银行常用的政策工具是:()

宏观经济学常考知识点总结

精心整理 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定时期内一国境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而不被用作投入品以生产其他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消费性产品和服务以及新的耐用产品。 2.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公民在一定时期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3.奥肯定律:由于失业意味着生产要素的非充分利用,失业率的上升会伴随着实际GDP的下降,而描述失业率和GDP之间这一关系的经验规律称为奥肯定律。 4.经济周期:指的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的不规则的上下波动。 5.GDP消胀指数:是给定年份的名义GDP与实际GDP之间的比率。 6.CPI:以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和服务为样本,比较根据当年价格计算的商品总价值和根据基年价格得到的商品总价值,得到的比值 否由本国居民创造,都被计入GDP. 3、比较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答:(1)名义GDP a名义GDP是指一定时期内以当前市场价格来测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b造成名义GDP变化的原因:物质产量的变化,市场价格的变化。 (2)实际GDP a为了解决名义GDP存在的问题,最常用的方法是用不变的价格,即用过去某一年(称为基年)的价格为标准,测算GDP数值。这个用不变价格测算的GDP就称为实际GDP。 b实际GDP可以用以衡量两个不同时期经济中的物质产量的变化。 (3)实际GDP的变动剔除了名义GDP中的价格变动因素,它能准确的反映一国实际产量的变化。 4、解释GDP为什么不能成为总体福利或幸福感的良好衡量尺度? 答:1.GDP中只包括了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有时很难区分。 2.GDP是由本期所生产和服务的价值构成的,GDP应该排除过去生产的。 3.一国经济中有些经济活动不进入公开市场交易,因而没有市场价格。 地下经济与黑市,为了逃税或逃避政府的最低工资法、劳动保障法等,这些所产生的产品和服务的交易躲过了政府的记录,没有计入GDP中。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北京邮电大学

第一章 ●1.使用收入和支出法进行国民收入核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1)国民生产总值是以二定时间为条件的,即避免重复计算。(2)核算出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以货币量表示的,因而有名义的和实际的国民生产之分。在理论分析中,核算的目的在于说明经济中生产量的大小,即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价值而,以当期价格测算的GNP要经过价格指数的折算:实际GNP二名义GNP/GNP折算亨作为GNP折算指数的通常是价格总水平 ◆2.国民收入核算的缺陷。:1.GDP不包括地下经济活动、非市场经济活动2.GDP不能反映人们福利的变动情况 3.进行国际比较的困难 4.人均水平掩盖了收入差距 5.环境保护 ◆3.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与联系。:国民生产总值:指一国所有常住居民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GNP=GDP+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GDP+国外净要素收入国民生产总值:指一国所有常住居民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GNP=GDP+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GDP+国外净要素收入 ◆4.什么是增值法、支出法和收入法?三种方法所计算出的国民生产总值一致吗?如果不一致,应该怎么办?收入法: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支出法: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按照总产出等于总支出的恒等式,把一个国家在一年内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各项支出加在一起而得到的。从理论上说所得出的经过应该是完全一致的。其中支出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最后得出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数字应以它为准。如果其余两种方法计算得出的数字与支出法计算所得的数字不一致时,应按支出法计算所得的数字进行调整 收入法在实际核算中常有误差,因而要加上统计误差。 ◆5.国民收入中的基本总量共有几个?它们是什么?这些总量之间的关系如何?5个。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个人可支配收入DPI。GDP-折旧=NDP;NNP -间接税=NI;NI=NDP-间接税+政府对企业的补助;PI= NI -公司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政府给居民户的转移支付+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PI -个人所得税=DPI=消费+储蓄;yd= c + s ◆6.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都属于政府支出,为什么计算国民收入的总需求时只计进政府购买而不包括政府转移支付: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都属于政府支出,为什么计算国民收入的总需求时只计进政府购买而不包括政府转移支付 第二章 ◆1、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不能。消费增量知识收入增量的一部分,所以边际消费倾向大于零小于1.但是总消费可以大于总收入,所以说平均消费可以大于1. ◆2.为什么将一部分国民收入从富者手中转给贫者将提高总收入水平?:他们的理由是,富者的消费倾向较低,储蓄倾向较高,而贫者的消费倾向较高(因为贫者收入低,为维持基本生活水平,他们的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重必然大于富者),因而将一部分国民收入从富者转给贫者,可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总消费支出水平,于是总产出或者说总收入水平就会随之提高。 ◆3.为什么政府(购买)支出乘数的绝对值大于政府税收乘数和政府转移支付乘数的绝对值?:税收并不直接影响总支出,它通过 改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来影响消费支出,再影响总支出。税收的变化与总支出的变化是反方向的。当税收增加时,人们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消费减少,总支出也减少。总支出的减少量数倍于税收的增加量,反之亦然。这个倍数就是税收乘数。由于税收并不直接影响总支出,而是要通过改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来影响消费支出,再影响总支出,因此税收乘数绝对值小于政府购买支出的绝对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

GDP的核算方法 1.生产法,它是按“最终产品价值等于整个生产过程中全部价值增值之总和”的原理来核算国民收入的。用此方法和算时,各商品和劳务生产部门要把所使用的中间产品价值全部扣除,只核算本部门的增加值,然后将全社会所有部门的增加值加总。 2.收入法,它是将生产要素(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分别所得到的工资、地租、利息和利润)在生产中的所得相加。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折旧+非公司企业业主收入。 3.支出法,就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支出来计算GDP。 在低于充分就业经济中,为什么均衡收入水平随着总需求的变动而变动在收入的变动过程中,一般价格水平为什么常常保持不变 答:在低于充分就业的经济中,国民收入唯一地由总需求决定,与总需求同方向变动。如果总需求减少,部分产品卖不出去,企业的非计划存货投资就上升。为了减少非计划存货投资,将实际存货投资保持在意愿的水平上,厂商就会缩减生产,从而引起国民收入减少;如果总需求增加,产品供不应求,企业的计划存货投资就会减少。为了将存货投资保持在意愿的水平上,有关厂商就会扩大生产,从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另外,在低于充分就业的经济中,社会资原尚未得到充分利用,资源供大于求。当社会总需求增加时,闲置的资源会逐渐得到利用,但资源的价格往往不上升,从而在产量增加的同时,产品的成本不变,进而价格保持不变。因而,国民收入可以随总需求的变动而变动,但一般价格水平可以保持不变。由于价格不变,经济主要是通过数量调节机制而不是价格调节机制的调整达到均衡。 人们对货币需求的动机有哪些 答: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动机有三种。一是货币的交易动机,指公众为应付正常的交易(即购买支出)而持有货币,产生于人们的收入和支出在时间上的间隔。二是预防动机,指公众为了应付非正常情况的交易而持有货币。它产生于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三是货币的投机动机,指为了避免由债券价格下跌所造成的损失,或者是为了在未来购买收益率高于当期的债券而持有货币。它产生于未来利率的不确定性。 需求曲线移动的原因有哪些 1.消费引起的移动。任何一个改变人们在任何一种物价水平时想消费多少的时间都会使总需求曲线移动。当人们更多的消费支出时,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当人们削减支出时,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2.投资引起的移动。在物价水平为既定时,任何一个改变企业投资数量的时间会使总需求曲线移动。当投资减少时,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反之则向右移动。 3.政府购买引起的移动。决策者移动总需求曲线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政府购买。当政府购买减少时,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反之则向右移动。 4.净出口引起的移动。当净出口减少时,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反之则向右移动。 引起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变量有哪些 一、长期 1.劳动引起的移动,劳动力的增加会提高充分就业时的GDP,使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如果劳动力减少,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2.资本引起的移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经济中机器、设备等资本存量的增加会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从而会增加物品与劳务的供给量,使之右移。相反,经济中资本存量的减少会降低劳动生产率,减少商品与劳务供给量,使之左移。 3.自然资源引起的移动。经济的生产取决于自然资源,包括土地、矿藏和天气。新矿藏的发现使之右移,使农业减产的气候变化使之左移。 4.技术进步引起的移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

简答题 1.国民收入的基本总量有哪些?这些总量之间的关系如何? 五个总量:国民生产总值(GNP):一个国家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国民生产净值(NNP):一个国家一年内新增加的产值,即国民生产总值中扣除了折旧之后的产值。 国民收入(NI):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到的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的总和 个人收入(PI):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PDI):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可以支配的全部收入 五个总量的关系:GNP-折旧=NNP NNP-间接税=NI NI-公司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政府给居民户的转移支付+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PI PI-个人所得税=PDI=消费+储蓄 2.什么事周期性失业?可能是如何解释需求不足失业存在的原因? 周期性失业:短期中由于总需求不足所引起的短期失业 凯恩斯认为,就业水平取决于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在短期内取决于总需求。当总需求不足,国内生产总值达不到充分就业水平时,这种失业就必然产生。凯恩斯用缺口紧缩性的概念来解释这种失业的原因。紧缩性缺口指实际总需求小于充分就业总需求时,实际总需求与充分就业总需求之间的差额。(分析图) 凯恩斯把总需求分为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凯恩斯用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说明了预期的利润率是下降的,又说明了由于货币需求(即心理上的流动偏好)的存在,利息率的下降有一定的限度,这样预期利润率与利息率越来越接近,投资需求也是不足的。消费需求的不足与投资需求的不足造成了总需求的不足,从而引起了非自愿失业,即周期性失业的存在。 3.什么是自然失业?自然失业的种类有哪些? 自然失业:由于经济中某些难以避免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 自然失业分为: (1)摩擦性失业:由于正常的劳动力流动而引起的事业 (2)求职性失业:工人不满足现有的工作,;离职去寻找更理性的工作所造成的失业(3)结构性失业:由于劳动力市场结构的特点,劳动力的流动不能适应劳动力需求变动所引起的失业 (4)技术性失业:由于技术进步所引起的失业 (5)季节性失业:由于某些行业生产的季节性变动所引起的失业 (6)古典失业:用于工资刚性所引起的失业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大全及答案

五、简答 第一8 1.国内生产总值中是否包括了中间产品价值?29 答:GDP包括了中间产品价值,GDP是最终产品价值的总和,但最终产品价值中包括中间产品价值和新增价值两部分,从这个意义讲,中间产品的生产也纳入到GDP的核算体系中,统计实践虽然不直接统计中间产品价值,是为了避免重复计算。 2.购买一辆旧车的费用是否计入当年的GDP,为什么?29 答:购买一辆旧车的费用不计入当年的GDP。GDP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这里要指出是一定时期内生产的,而不是新售卖的价值。旧车一般认为不是新生产的,它的(即二手车)的价值在它是新车被售出时已经计入过GDP了。购买一辆旧车的费用不计入当年的GDP。 3.能否说某公司生产的汽车多卖掉一些时比少卖掉一些时GDP增加要多一些?29 答:不能。GDP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这里要指出是一定时期内生产的,而不是新售卖的价值。该公司对GDP创造的作用表现是看它在某年生产了多少汽车,而不是卖掉了多少汽车。多卖掉一些还是少卖掉一些,只会使存货投资多一些还是少一些,而不会使CDP生产发生变化。 4.简述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46 答:国内生产总值(又称GDP)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领土范围所有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总和。国民生产总值(又称GN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 两者的统计范围不同。GDP是按国土原则计算的,只要其经济活动是领土范围内,不管是本地居民还是外地居民都要计算在内;GNP是按国民原则计算的,只要是本地居民,不管生活在本地还是外地,其经济活动都要计算在内。 5.政府转移支付和购买普通股票的价值是否可以计入GDP,为什么?43 答:两者都不能计入GDP。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组织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生,因此不能计入GDP。购买股票只是一种产权转移活动,对个人而言是一种投资,但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活动,因此不能计入GDP。 6.为什么从公司债券得到的利息应计入GDP?53 答:购买公司债券实际上是借钱给公司,公司从人们手中借到了钱作生产用,比如购买机器设备,就是提共了生产性服务,可被认为创造了价值,而已公司债券的利益可以看做资本这一要素提高生产性服务的报酬或收入,当然要计入GDP。 7.为什么人们从政府得到的公债利息不计入GDP?53 答:政府的公债利息被看做是转移支付,因为借的债不一定投入生产活动,而往往是用于弥补财政赤字。政府公债利息常常被看作是从纳税人身上取得的收入加以支付的,因而习惯上被看做是转移支付。 8.为什么新住宅的增加属于投资而不属于消费?为什么存货投资也要计入GDP之中?43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复习整理

1、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社会经济中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如何从整个社会角度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2、宏观经济基本问题:国民收入(总产出)、通货膨胀问题(包括通货紧缩问题)、就业或失业问题(资源的充分利用)、经济周期问题(经济的波动性)、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开放经济问题、中心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3、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经济学中的三部“圣经”之三)是国家干预主义的开山之作,标志着现代宏观经学的产生。 4、宏观经济学流派:①凯恩斯主义:20世纪30年代,《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②新古典综合派:其主要人物有萨缪尔森,汉森,托宾,索洛等人。在宏观层面接受凯恩斯的理论,在微观层面采用传统新古典济学理论,力图为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寻找合适的微观基础,因而其理论呈现出明显的综合性特征。③货币主义:20世纪70年代,代表人物:弗里德曼。理论假说:通胀始终是一种货币现象,是货币供给量过多的结果. 主要观点:政府不干预,只需要为市场创造良好的环境——控制货币发行量。④理性预期学派:20世纪70年,卢卡斯,普雷斯科特。主要观点:政府不干预,崇尚自由竟争的市场经济,加入理性预期。⑤供给学派:20世纪70年代末,蒙代尔、拉弗等。主要观点:(促进经济增长,抑制通货膨胀)由总需求分析转向总供给分析;复活萨伊定律;倡导经济自由主义;偏重政策研究。⑥新凯恩斯主义学派:20世纪80年代,代表人物:曼昆、斯蒂格利茨。基本假设:价格和工资黏性(市场的自动调节缓慢);不完全性假设。强调政府干预的有效。 5、萨缪尔森:本世纪50年代,把以个量分析为主的微观经济学和以总量分析为主的宏观经济学拼合在一起,形成所谓的新古典综合派,或主流学派。但无法解释70年代出现的滞涨现象。 6、货币主义——米尔顿·弗里德曼:20世纪50-60年代,米尔顿·弗里德曼通过对100多年来的美国货币史进行研究,发现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是美联储的货币供应量不当造成的。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的主。 7、理性预期——罗伯特·卢卡斯:理性预期,是指经济当事人为了避免损失和谋取最大益,设法利用一切可以取得的信息,来对所关心的经济变量在未来的变动状况作出尽可能准确的预计。在弗里德曼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基础上,理性预期学派提出了更为彻底的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学说。 8、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①宏观经济分析以微观经济分析基础。②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都是通过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决定价格和产量,分析方法一样,但原因却是不同的。注意:合成谬误——微观经济学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宏观经济学。 9、国生产总值: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10、几个与GDP相关问题: ①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在计算期间生产的但不重复出售以供最终使用的产品。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以供生产其它产品使用的产品。最终产品包括无形产品即劳务。避免重复计算,只计算附加值。 ②生产与销售:GDP计算的是一定时期所生产的而不是销售的最终商品的价值。 ③流量与存量:GDP是流量而非存量 ④市场活动与非市场活动:GDP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非市场的生产活动理论上虽然也创造了价值或增加了福利,但实际上没有计入GDP。 ⑤GDP是一个地域概念。GNP是一个国民概念。 11、名义国生产总值[Nominal GDP]:以现期价格或可变价格计算的GDP;实际国生产总值[Real GDP]:以基期的价格或不变价格计算的GDP。GDP折算指数=名义国生产总值/实际国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题库

1.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与关系 区别: 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单个经济单位的最优化行为 宏观经济: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解决资源配置问题 宏观经济: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价格理论 宏观经济:国名收入(产出)决定理论 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采用个量(单项数值)分析方法 宏观经济:采用总量分析方法 联系: 相互补充,都采用了实证分析方法,微观经济是宏观经济的基础。 2.GDP 统计注意事项: 第一,GDP 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最终产品的价值用货币来衡量。 第二,GDP 统计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中间产品不计入GDP。 第三、GDP 衡量的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第四、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是流量而非存量。 第五、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第六、GDP 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GDP 衡量中存在的其他问题 第一,GDP不能衡量全部经济活动的成果。 第二,GDP无法反映经济活动对环境的破坏。 第三,GDP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和效益。 第四,GDP不能反映人们的生活质量。 第五,GDP不能反映社会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状况。 三、IS曲线的移动 1、投资需求的变动使IS曲线的移动。投资需求增加,IS曲线就会向右上移动;若投资需求下降,IS曲线向左移动。 2、储蓄需求的变动使IS曲线的移动。储蓄增加,IS曲线就要向左移动;反之,就要向右移动。 3、政府支出的变动使IS曲线的移动。增加政府购买性支出,会使IS曲线向右平行移动;反之,则使IS曲线向左平行移动。

宏观经济学试题及答案31790

一、名词解释 1.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简称GNP)。 2.结构性失业是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 3.消费函数是反映人们的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4.通货膨胀在经济学上,通货膨胀意指整体物价水平持续性上升。 5.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1、D, 2、A, 3、A , 4、A, 5、C, 6、A, 7、B, 8、D, 9、A,10、B,11、D,12、B,13、C,14、C,15、C。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自发投资支出减少10亿美元,会使IS:(). A.右移10亿美元;B.左移10亿美元; 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2、假定货币供给量和价格水平不变,货币需求为收入和利率的函数,则收入增加时:(). A.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上升;B.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下降; C.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上升;D.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下降。 3、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 A、缓和了经济萧条但增加了政府的债务; B、缓和了萧条也减轻了政府债务; C、加剧了通货膨胀但减轻了政府债务; D、缓和了通货膨胀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4、市场利率提高,银行的准备金会:()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5、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是企图(). A、收集一笔资金帮助政府弥补财政赤字; B、减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C、减少流通中基础货币以紧缩货币供给; D、通过买卖债券获取差价利益。 6、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的原因是()。 A、政府支出的增加 B、政府支出的减少 C、私人投资的减少 D、消费的减少 7、货币供给(M1)大致等于(). A、公众持有的通货 B、公众持有的通货加上活期存款 、C公众持有的通货加上银行准备金D、公众持有的通货加上银行存款 8、总需求曲线()。 A、当其他条件不变,政府支出减少时会右移 B、当其他条件不变,价格水平上升时会左移 C、当其他条件不变,税收减少时会左移 D、当其他条件不变,名义货币供给增加时会右移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大全及答案

五、简答 第一8 1. 国内生产总值中是否包括了中间产品价值?29 答: GDP包括了中间产品价值,GDP是最终产品价值的总和,但最终产品价值中包括中间产品价值和新增价值两部分,从这个意义讲,中间产品的生产也纳入到GDP的核算体系中,统计实践虽然不直接统计中间产品价值,是为了避免重复计算。 2?购买一辆旧车的费用是否计入当年的GDP,为什么?29 购买一辆旧车的费用不计入当年的GDR GDP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这里要指出是一定时期内生产的,而不是新售卖的价值。旧车一般认为不是新生产的,它的(即二手车)的价值在它是新车被售出时已经计入过GDP 了。购买一辆旧车的费用不计入当年的GDR 3?能否说某公司生产的汽车多卖掉一些时比少卖掉一些时GDP增加要多一些?29答: 不能。GDP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这里要指出是一定时期内生产的,而不是新售卖的价值。该公司对GDP创造的作用表现是看它在某年生产了多少汽车,而不是卖掉了多少汽车。多卖掉一些还是少卖掉一些,只会使存货投资多一些还是少一些,而不会使CDP生产发生变化。 4.简述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46 国内生产总值(又称GDP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领土范围所有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总和。国民生产总值(又称GNP是指在 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

两者的统计范围不同。GDP是按国土原则计算的,只要其经济活动是领土范围内,不管是本地居民还是外地居民都要计算在内;GNP是按国民原则计算 的,只要是本地居民,不管生活在本地还是外地,其经济活动都要计算在内。 5?政府转移支付和购买普通股票的价值是否可以计入GDP为什么?43 两者都不能计入GDR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组织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生,因此不能计入GDR 购买股票只是一种产权转移活动,对个人而言是一种投资,但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活动,因此不能计入GDP。 6. 为什么从公司债券得到的利息应计入GDP?53 购买公司债券实际上是借钱给公司,公司从人们手中借到了钱作生产用,比如购买机器设备,就是提共了生产性服务,可被认为创造了价值,而已公司债券的利益可以看做资本这一要素提高生产性服务的报酬或收入,当然要计入GDP。 7. 为什么人们从政府得到的公债利息不计入GDP?53 政府的公债利息被看做是转移支付,因为借的债不一定投入生产活动,而 往往是用于弥补财政赤字。政府公债利息常常被看作是从纳税人身上取得的收入加以支付的,因而习惯上被看做是转移支付。 8. 为什么新住宅的增加属于投资而不属于消费?为什么存货投资也要计入 GDP之中?43答: 企业投资,是指增加或更新资本资产的支出。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 固定资产投资指新造厂房、购买新设备、建筑新住宅的投资。为什么住宅建筑属于投资而不属于消费呢?因为住宅像别的固定资产一样是长期使用、慢慢地被消耗的。存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 1.如何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内涵 ①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②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 ③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④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⑤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⑥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2.简述核算国民收入的支出法和收入法 支出法: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算GDP。支出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GDP=C+I+G+(X-M) 收入法:即用要素收入亦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收入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包括:①工资、利息和租金等这些生产要素的报酬,②非公司企业主收入,③公司税前利润,④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⑤资本折旧。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3.政府转移支付和购买普通股票的价值是否可计入G DP?为什么? 政府转移支付和购买普通股票的价值都不计入GDP。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把收入从一些人或一些组织转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组织,没有相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交换发生。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而人们购买普通股票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 4.间接税为什么要计入G DP? 间接税包括货物税或销售税、周转税。虽然不是生产要素创造的收入,但要通过产品价格转嫁给购买者,也应视为成本,所以间接税要计入GD P。 5.简述税收、政府购买、转移支付对总支出的影响有何不同? 税收并不直接影响总支出,它是通过改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影响消费支出,再影响总支出的.税收的变化与总支出的变化是反向的.当税收增加时,导致人们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消费减少.总支出的减少量是税收增加量的倍数.反之则相反.政府购买支出直接影响总支出,两者的变化是同方向的,总支出的变化量也数倍于政府购买量的变化,这个倍数就是政府购买乘数.政府转移支付对总支出的影响方式类似于税收,是间接影响总支出,也是通过改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影响消费支出和总支出.但与税收不同的是,政府转移支付的变化量是与总支出同方向的.这两个变量之间有一定的倍数关系,但倍数小于政府购买乘数. 6.如果甲乙两国并成一个国家,对GD P总和会有什么影响(假定两国产出不变)? 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和不会有影响。因为甲乙两国未合并成一个国家时,双方可能有贸易往来,但这种贸易只会影响甲国或乙国的GD P,对两国G DP总和不会有影响。举例说:甲国向乙国出口10台机器,价值10万美元,乙国向甲国出口800套服装,价值8万美元,从甲国看,计入GD P的有净出口2万美元,计入乙国的有净出口–2万美元;从两国GD P总和看,计入GD P 的价值为0。如果这两个国家并成一个国家,两国贸易变成两个地区的贸易。甲地区出售给乙地区10台机器,从收入看,甲地区增加10万美元;从支出看乙地区增加10万美元。相反,乙地区出售给甲地区800套服装,从收入看,乙地区增加8万美元;从支出看,甲地区增加8万美元。由于,甲乙两地是一个国家,因此该国共收入18万美元,而投资加消费的支出也是18万美元,因此,无论从收入还是从支出看,计入G DP的价值都是18万美元。 7.写出五个基本的国民收入总量,并说明其关系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总量 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个人可支配收入(DPI)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总量的关系 根据上述五个总量的定义,可以将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总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如下:国民生产总值(GN P)- 资本折旧= 国民生产净值(NNP), 国民生产净值(NN P)- (间接税-津贴) = 国民收入(NI),或: 国民收入(NI)= 工资+ 利息+利润+地租, 国民收入(NI)- 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股息+政府转移支付和利息支出+红利收入=个人收入(PI) 个人收入(PI)-个人纳税=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个人可支配收入(D PI)= 个人消费+ 个人储蓄。 8.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不意味着计划的储蓄恒等于计划的投资? 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存在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完全是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的。根据定义,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国民总收入则等于消费加储蓄,国内生产总值又总等于国民总收入,这样才有了储蓄恒等于投资的关系。这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C + S)和总需求(C + I)的恒等关系。只要遵守储蓄和投资的这些定义,储蓄和投资一定相等,而不管经济是否充分就业或通货膨胀,既是否均衡。但这一恒等式并不意味着人们意愿的或者说事前计划的储蓄总会企业想要有的投资。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储蓄和投资的主体及动机都不一样,这就会引起计划投资和计划储蓄的不一致,形成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平衡,引起经济扩张和收缩。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所讲的投资要等于储蓄,是指只有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时,才能形成经济的均衡状态。这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实际发生的储蓄这种恒等关系并不是一回事。 9.什么是名义GD P、实际GD P? 名义GD 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 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名义GD P名义GD P是指以现行市场价格计算的既定时期国内总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总和。 实际GD P是指在相同的价格或货币值保持不变的条件下,不同时期所生产的全部产出的实际值。 实际GDP=名义G DP/价格总水平 10.简述凯恩斯定律及其内容 在资源大量闲置并进行短期分析且价格具有粘性的前提下,假设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均能以 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这就是说,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的变动,使供 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的变动。这在西方经济学中又是被称为凯恩斯定律。 11.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都总是大于零而小于一的? 消费倾向是指消费支出与收入的关系。消费支出与收入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一时考察 消费支出变动量与收入变动量的关系,及边际消费倾向;二是考察一定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量与该收 入量的关系,即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总大于0而小于1。因为一般说来,消费者增加收入后, 既不会丝毫不增加消费,也不会把增加的收入全部用于增加消费,一般情况是一部分用于增加消费, 另一部分用于增加储蓄。但是,平均消费倾向不一定总是大于0而小于1的。当人们收入很低甚至是 零时,也必须消费,这是,平均消费倾向就会大于1。 12.消费函数储蓄函数的关系 (1)总量的互补:C+S=Y(2)趋势的互补:若AP C和MP C都随收入的增加而递减,但AP C>MP C。 则APS和MPS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增,但A PS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