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急诊科诊疗常规一

急诊科诊疗常规一

急诊科诊疗常规一
急诊科诊疗常规一

第一章急诊症状鉴别常规

第一节心脏骤停

【临床表现】

(一)基本表现

1、发病或受伤后24小时心脏停搏。

2、意识突然丧失。

3、大动脉(颈动脉和股动脉)摸不到搏动。

4、呼吸停止或抽搐样呼吸。

(1)将面部贴近患者的鼻部,感觉呼吸时气流。

(2)听病人是否有呼吸声。

(3)看胸廓有无起伏。

5、瞳孔散大固定。

(1)常于停搏后45秒才出现瞳孔散大。

(2)1~2分钟后才出现瞳孔固定。

(3)部分在心脏骤停后无瞳孔散大。

(4)不能作为早期诊断依据。

6、全身发绀。

7、心电图表现为心室颤动、无脉有电活动或心室停搏。

(二)问诊要点

1、不适宜花时间详细询问病史。

2、扼要询问目击者:

(1)发作时就诊时间。

(2)患者发作前症状,当时所处环境。

(3)有无外伤史。

(4)心脏病史。

(5)药物、化学品中毒史。

【病因和主要病理生理改变】

(一)病因

1、心源性病因

(1)急性心肌缺血:①心脏骤停病例中心源性约占75%;②最常见是急性心肌

缺血。

(2)原发性心律失常。

(3)心肌炎、心肌病。

(4)电解质紊乱:①高钾血症;②低钾血症;③低镁血症;④低钙血症。

(5)心脏瓣膜病变。

(6)心力衰竭。

(7)心脏破裂。

2、非心源性病因

(1)肺栓塞。

(2)心包填塞。

(3)空气栓塞、脂肪栓塞。

(4)力性气胸。

(5)缺氧、窒息、二氧化碳潴留。

(6)大出血、出血性休克。

(7)重症感染。

(8)严重酸中毒。

(9)药物或化学品中毒:①抗心律失常药物;②洋地黄类药物;③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④三环类抗抑郁药物;⑤一氧化碳中毒;⑥氰化物中毒;⑦毒品。

(二)病理生理

1、各脏器对缺氧耐受性不一

(1)大脑:4~6min。

(2)小脑:10~15min。

(3)延髓:20~25min。

(4)心肌和肾小管细胞:30min。

(5)肝细胞:1~2h。

2、血液再灌注和再灌注损伤

(1)缺血组织再灌注加重细胞的损伤或死亡。

(2)再灌注血含有大量有害物质(氧自由基、铁自由基、超钙负荷等)。

(3)但对缺血组织再灌注仍是心肺复成功的首要条件。

(4)关键是在组织的缺血阈值时间尽快恢复有效的血液灌注,要求再灌注血流必须达到维持组织细胞生存的最低血供—正常血供的25%~30%以上。

【院前处理】

1、就地心肺复:基础生命支持。

2、A(airway):保持气道通畅。

3、B(breath)建立人工呼吸。

4、C(circulation)建立人工循环。

5、有条件场地使用体外自动除颤器。

6、及时呼救,转运至最近医院。

7、建立静脉通路。

8、心电图,心电监护。

【急诊检查】

(一)基本检查

1、评估气道、呼吸、循环。

2、建立人工通气和循环(持续心脏按压)。

3、恢复自主循环后分析病因和下列检查。(1)尿常规。

(2)电解质、肝肾功能、血糖。

(3)心肌损伤标志物。

(4)动脉血气。

(5)心电图。

(6)胸部X线(床旁)。

(二)备选检查

1、超声心动图。

2、血药浓度。

3、毒理学分析。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

1、意识突然丧失。

2、大动脉(颈动脉和股动脉)摸不到搏动。

3、心电图。

(1)心室颤动或扑动、持续性心动过速。(2)电机械分离。

(3)心室停搏。

4、根据前两项即可作出临床诊断。

(二)鉴别诊断

急性意识障碍(有脉搏):

(1)晕厥。

(2)虚脱。

(3)急性脑血管病。

(4)低血糖。

(5)急性气道阻塞。

(6)头部创伤。

【急诊治疗】

(一)基本处理

1、基础生命支持(BLS)直至恢复自主呼吸循环。

(1)基础生命支持包括识别心脏骤停、心脏事件、卒中、气道异物梗阻,心肺复(ABC),和体外自动除颤器(D)使用。基础生命支持的处理流程见图1-1。

图1-1 成人基础生命支持处理流程

(注:“成人”指>8岁,*一个CPR周期包括30次心脏按压和随后的2次人工呼吸;ALS:高级生命支持,CPR:心肺复)

(2)A:保持气道通畅:①人工或吸引器清除呼吸道异物(如义齿、呕吐物);

②怀疑为气道异物可采用Hemilich手法排除;③患者取仰卧位,前额用力加压,头后仰,提高颏部,使下颌尖、耳垂与平地成垂直;④气道插管,或食管气管联合式导气管、喉罩;⑤必要时环甲膜穿刺、气管切开。

(3)B:人工呼吸:①最简单是口对口人工呼吸,尤其在院外;②在抢救室气管插管前简易呼吸器(球囊—面罩)人工呼吸;③无论何种人工呼吸(口对口、口对面罩、球囊—面罩、球囊对高级气道)均应吹气1秒以上,保证有足够量的气体进入并使胸廓有明显的提高;④迅速气管插管后用呼吸机机械通气。

(4)C:建立人工循环(胸外按压):①胸前区拳击:20~25cm高度向胸骨中下1/3交界处捶击,拳击仅限1~2次。3组病例研究表现室颤或无脉性室速时胸前区拳击可转复心律,但如室速转为室颤、完全性传房室导阻滞、心室停搏等情况下不能胸前区拳击。鉴于较少益处和潜在危险,目前不推荐在BLS时应用,在ALS时不推荐也不反对。②胸外按压方法:按压部位应在胸部正中,胸骨的下半部,两乳头之间,即把手掌放在胸部正中,双乳头之间的胸骨上,另一只手重叠压在其背上。肘关节伸直,借助身体之力向下按压。③要求按压快速而有力,使胸骨下陷4~5cm 左右,胸骨下压时间及松开时间基本相等,放松时手掌不能离开胸壁。保证胸廓充分回弹,胸外按压间歇最短化。④用力按压、快速按压原则(每分钟按压频率100次)。⑤要耐心持续按压,直到脉搏和血压均恢复正常。⑥因抢救需要停止按压时,不要超过15~60秒。⑦建议所有年龄段的病人(新生儿除外,新生儿CPR中所指出生后第一小时还没有离开医院的新生儿)CPR时按压/通气比例为30:2,目的在于提供更长时间不间断胸外按压。⑧如果人工气道(气管插管、喉罩等)已经建立,而且为两人CPR,则每分钟通气8~10次,且不用呼吸与胸外按压同步;如为两人CPR,每2分钟交换操作,以免按压者疲劳;如多人参与急救,应每2分钟更换胸外心脏按压者。⑨心跳和脉搏检查应在5组(或2分钟)心肺复后进行。

(5)D:非同步直流电除颤:①心脏骤停最常见和最初发生的心律失常是心室颤动(室颤),终止室颤最迅速、最有效方法为电除颤;电除颤的另外一个指征是无脉室速。②现在观点认为如果1次电击未能终止室颤,则再次电击增加的益处也很有限;2005复指南推荐在1次电击除颤后立即恢复CPR,而不是以前所指3次电击。③不应在电击除颤后立即检查患者脉搏和心跳,而应是重新恢复CPR,5组CPR (2分钟)后在再检查脉搏和心律,必要时再进行另一次电击除颤。④关于电击板

位置:右侧电极板放在病人右锁骨下方,左侧电极板放在与左乳头平齐的左胸下外侧部。⑤关于除颤能量:一开始即应用高能量(360J)除颤的观点已得到一致认可,如病人仍为室颤,下一次及以后的除颤能量均为360J,简化了营救人员的操作流程;现代生产的AED和除颤器几乎都是双向波除颤器,使用直线双向波型除颤首次除颤能量为120J,使用双向方形波时除颤能量为150~200J,后续除颤能量相同和选择更高能量;如不清楚厂家提供的除颤能量围,则可选择200J。⑥临床上有人主“盲目电击”(指心脏骤停后尚不知心脏骤停属哪种类型而进行电击除颤),以争取时间,尤其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缺血患者。

2、建立静脉通路。

3、心电监护。

(二)高级心脏生命支持(ACLS)(处理参见图1-2,见插页)

1、心室颤动或无脉室速

(1)心肌发生不协调、快速而紊乱的连续颤动。

(2)心电图表现:①QRS波群和T波均不能辨别,代之以连续的不定型的心室颤动波;②室动也是死亡心电图表现,但往往很快转为室颤。

(3)成功救治室颤型心脏骤停,须迅速地联合运用CPR+AED。

2、无脉有电活动(PEA)

(1)包括电机械分离、室性逸搏心律、特发性室性心律、除颤后特发性室性心律、严重心动过缓等。

(2)心脏保留心电的节律性,但不产生有效的心肌机械性收缩,即使采用心脏起搏救治也不能获得效果。

(3)心电图表现:宽而畸形、频率缓慢(多小于30/min)QRS波群。

3、心室停搏

(1)心室完全丧失电活动而处于静止状态。

(2)心电图表现:①出现直线(三个以上导联);②或仅有心房波,窦性、房性和结性冲动不能到达心室;③心室起搏点不能发出冲动。

(3)心室停搏和PEA的处理基本相同,以CPR和病因(包括并发症)治疗为主,除颤无效,病人存活率低。

(三)药物

1、肾上腺素和血管加压素

(1)肾上腺素:①室颤和无脉性室速:标准剂量1mg/次,静脉途径/骨髓腔给药,如未建立IV/IO通路,气管给药2~2.5mg,每3~5min重复,到目前为止并没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