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06年度NCC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统计

2006年度NCC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统计

2006年度NCC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统计
2006年度NCC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统计

2006年度NCC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统计

1.Achberger, C., D. Chen, H. Alexandersson, 2006: The surface winds of Sweden during

1999-2000, Int. J. Climatology V ol. 26(2), 159-178.

2.Benestad, R. and D. Chen, 2006: The use of a Calculus-based Cyclone Identification method

for generating storm statistics, revision, Tellus A 58 (4), 473-486.

3.Chen, D. C. Achberger, J. R?is?nen, C. Hellstr?m, 2006: Using statistical downscaling to

quantify the GCM-related uncertainty in regional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A case study of Swedish precipitation.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Vol. 23(1), 54-60.

4.Chou Jieming, Dong Wenjie, and Ye Duzheng, Construction of a novel economy-climate

model. Sciences in Bulltin, 2006(4): 1735-1736.

5.Collins, W. D., V. Ramaswamy, M. D. Schwarzkopf, Y. Sun, R. W. Portmann, Q. Fu, S. E. B.

Casanova, J.-L. Dufresne, D. W. Fillmore, P M. D. Forster, V. Y. Galin, L. K. Gohar, W. J.

Ingram, D. P. Kratz, M.-P. Lefebvre, J. Li, P. Marquet, V. Oinas, Y. Tsushima, T. Uchiyama and W. Y. Zhong, Radiative forcing by well-mixed greenhouse gases: Estimates from climate models in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AR4). J. Geophys. Res., 2006, 111: D14317.

6.K. C. Chow, Yiming Liu, Johnny C. L. Chan and Yihui Ding, Effects of Surface Heating over

Indochina and India landmasses on the Summer Monsoon over South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 2006, 26(10), 1339-1359.

7.Ding Yihui and He Chun, The Summer Monsoon Onset over the Tropical Eastern India

Ocean: The Earliest Onset process of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Vol.23,No.6,2006,940-950.

8.Ding Yihui, Shi Xueli, Liu Yminig, Liu Yan, Li Qingquan, Qian Yongfu, Miao Manqian, Zhai

Guoqing and Gao Kun, Multi-year simulations and experimental seasonal predictions for rainy seasons in China by using a nested regional climate model (RegCM_NCC) Part I: Sensitivity study.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6, 23(3):323-341.

9.Ding Yihui, Liu Yiming, Shi Xueli, Li Qingquan, Li Qiaoping and Liu Yan, Multi-year

simulations and experimental seasonal predictions for rainy seasons in China by using a nested regional climate model (RegCM_NCC) Part II: The experimental seasonal prediction.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6, 23(4):487-503.

10.Dong WJ, Chou JM and Feng GL., A New Economic Assessment Index for Impact of

Climatic Change on Grain Yield, Advances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6,23(6).

11.Wenjie Dong, Guolin Feng, Xinquan Gao, Time-dependent solutions of the Fokker-Planck

Equation of maximally reduced Air-Sea coupling climate model, Chaos, Solitons & Fractals, 2006

12.Guolin Feng, Xinquan Gao, Wenjie Dong, Dynamic behavior and unstable state evolution of

Fokker-Planck equation, Chaos, Solitons & Fractals,2006

13.Gao Ge, Chen Deliang, Ren Guoyu, Chen Yu, Liao Yaoming,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in China:1956-2000.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6,16, (1),3-12.

14.Gao Hui, Wang Yongguang and He Jinhai, The weakening significance of ENSO as a

predictor of China summer precipitation, Geophys. Res. Lett. 2006,Vol.33,L09807, doi:10.1029/2005GL025511.

15.Gao Hui, Chen Longxun, He Jinhai, Jin Zuhui, and Tao Shi yan, Characteristics of zonal

propagation of atmospheric kinetic energy at equatorial region in asia.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2006, 20,1,86-90.

16.Gao Hui, and Liang Jianyin, Definition of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s onset date

and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s index.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06,12(1): 1-8.

17.Gao Li, Li Jianping, Ren Hongli.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tmosphere during an adiabatic

process.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s, 2006, 16(6): 644-648.

18.Gao Li, Ren Hongli, Li Jianping and Chou Jifan. Analogue correction method of error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 Chinese Physics, 2006, 15(4): 882-889.

19.Gao, Xuejie, Ying Xu Zongci Zhao, J.S. Pal, and F. Giorgi. On the Role of Resolution and

Topography in the Simulation of East Asia Precipitation.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 2006, 86: 173–185.

20.Gao, X., J. S. Pal, and F. Giorgi. Projected changes in mean and extreme precipitation over

the Mediterranean region from a high resolution double nested RCM simulation. Geophys.

Res. Lett., 2006, 33: L03706.

21.Gao Xinquan, Zhang Xin, and Qian Weihong. Climate Change: Long-term Trends and

Short-term Oscillations.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06(2):139-149

22.Han Rongqing, Li Weijing and Dong Min, Impacts of 30-60-Day Oscillations over the

Subtropical Pacific on the East Asian Summer Rainfall.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2006, V ol.20 No.4,459-474.

23.S. Han, J. Guo, G. Ren, H. Bian, Y. Liu, M. Sun.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in Tianjin City,

China. IAUC Newsletter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Urban Climate), 2006, 19: 5-6.

24.Linderholm, Hans W., P. Jansson, and D. Chen, 2006: A high-resolution reconstruction of

Storglaci?ren mass balance back to 1781 using tree-ring data and circulation indices, Quaternary Research, doi: 0.1016/j.yqres.2006.08.005.

25.Linderholm, H.W., Walther, A., Chen, D. and Moberg, A., 2006: Twentieth-century trends in

the thermal growing season in the Greater Baltic Area, Climatic Change.

26.Ho, Ch.-H., J.-H. Kim, H.-S. Kim, and J.-H. Jeong, D. Chen, 2006: Variation of Tropical

Cyclone Activities in the South Indian Ocean: ENSO and MJO effect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V ol. 111, D22101, doi:10.1029/2006JD007289.

27.Huang Lei, Shao Xuemei, Liu Hongbin et al. The Effect of Solar Activity on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Delingha Region, Tibetan Plateau for the last 1000 Years. Advances in Geosciences, 2006, 2: 333-339.

28.Jeong, J.-H., B-M. Kim, C.-H. Ho, D. Chen and G-H. Lim, 2006: Stratospheric origin of cold

surge occurrence in East Asia,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 ol. 33, L14710, doi:10.1029/2006GL026607.

29.Yiming Liu, Johnny C. L. Chan, K. C. Chow and Yihui Ding, Ten-year climatology of

summer monsoon over South China and its surroundings simulated from a regional climate mod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 2006, 26(2), 141-157.

30.Shuyan Liu, Wei Gao, Xin-Zhong Liang, Hua Zhang, and James Slusser, Sensitivity of

CWRF simulations of the China 1998 summer flood to cumulus parameterizations, Proc. of SPIE Vol. 62981L, (2006). Doi: 10.1117/12.676216.

31.Shuyan Liu, Wei Gao, Xin-Zhong Liang, Hua Zhang, and James Slusser, CWRF simulations

of the China 1991 and 1998 summer floods, Proc. of SPIE Vol. 62981J, 2006, Doi:

10.1117/12.676218.

32.LIU Yanxiang GUO YufuImpact of extra-forcing for prediction of drought and flood in

summer 2003.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2006,49(4),884~889.

33.Miao, J.-F., D. Chen, and K. Wyser, 2006: Modelling subgrid scale dry deposition velocity of

O3 along the Swedish west coast with MM5-PX model.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Vol. 40, 415-429.

34.Ostwald M. and D. Chen, 2006: Land-use change: impacts of climate variations and policy

among small-scale Farmers. Land Use Policy, V ol. 23, 361-371.

35.Ren F., G. Wu, W. Dong, X. Wang, Y. Wang, W. Ai, and W. Li, 2006:Changes in tropical

cyclone precipitation over China.Geophys.Res.Lett., Vol. 33, L20702, doi:10.1029/ 2006GL 027951.

36.Ren Hongli, Zhang Peiqun, Chou Jifan, Li Weijing and Gao Li, Large-scale low-frequency

rainfall regimes and their transition modes in summertime over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6, 51(11): 1355-1367.

37.Ren Hongli and Chou Jian, Analogue correction method of errors by combining statistical

and dynamical methods.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2006, 20(3): 367-373.

38.Ren Hongli, Gao Li, Zhang Peiqun, and Li Weijing, Further study on identifying anomalous

large-scale rainfall regimes in phase space.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2006, 20(1): 62-71. 39.Song, Y., D. Chen, and W. Dong, 2006: Influence of climate on winter wheat productivity in

different climate regions of China during 1961-2000, Climate Research, V ol. 32, 219-227. 40.Ying Sun, Susan Solomon, Aiguo Dai and Robert W. Portmann, How often does it rain? J.

Climate, 2006,19: 916-934.

41.Tang Guoli and Ding Yihui, Analysis of Temperature Change and Its Possible Causes over

Nanjing in the last 44 Years. 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6, 30(2): 217-236.

42.Wang Pengfei, Huang Gang, Wang Zaizhi,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multiple precision

computation and round-off error for nonlinear dynamical systems. Advances of Atmos. Sci., 2006, 23,758-766.

43.Wang, S. W., Y. Luo, Z. C. Zhao, W. J. Dong and B.Yang, Debating about the climate

warming.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2006:16(1): 1-6.

44.Wetterhall, F., Bárdossy, A., Chen, D., Halldin, S., Xu, C.-Y., 2006. Daily precipitation

downscaling techniques in different climate regions in China.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42, W11423, doi:10.1029/2005WR004573.

45.Liguang Wu, Zhang Qiang and ZhihongJiang, The Three Gorges Dam Affects Regional

Precipitatio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 ol. 33, L13806, doi:10.1029/2006GL026780, 2006.

46.Xiao Xianjun, Wang Dongxiao,and Xu Jianjun, The assimilation experiment in the

sou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 in summer2000.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6, V ol.51 Supp.1-6.

47.Xu, C-Y, L. Gong, T. Jiang, D. Chen, and V. P. Singh, Analysi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emporal trend of reference evapotranspiration in Changjiang catchment, J. Hydrology, 2006: V ol.327, 81-93.

48.Xu, C-Y, L. Gong, T. Jiang and D. Chen, 2006: Decreasing reference evapotranspiration in a

warming climate –a case of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catchment during 1970-2000,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3(4), 513-520.

49.Li YU, Mingkui Cao, Kerang Li. Climate-induced changes in the vegetation pattern of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 Ecol. Res., 2006, DOI 10.1007/s11284-006-0042-8.

50. C. Zhang M. Dong S.Gualdi Etc, Simulations of the Madden-Julian Osullation in four pairs

fo coupled and uncoupled global models Climate Dynamics, 2006.Vol 27(6)573-592.

51.Zhang De’er,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Kept in Historical

Documentary Records for Northwest China.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06, 2(suppl.1): 28-34.

52.H. Zhang, G.-Y. Shi, T. Nakajima, T. Suzuki, The effects of the choice of k-interval number on

radiative calculations,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Spectroscopy & Radiative Transfer, 2006, 98(1), 31-43.

53.H. Zhang, T. Suzuki, T. Nakajima, G.-Y. Shi, X.-Y. Zhang, Y. Liu, The effects of band

division on radiative calculations. Optical Engineering, 45(1), 2006.

54.Zhao Shan-Shan, Yang Xiuqun, Zhang Qiang and Zhang Yan, Numerical Experiments

Interaction between Tropical Pacific and Tropical Atlanntic Through the Windstress “Bridge”.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2006,V ol.49,No.2,291-301.

55.Zhou B T. and H. J. Wa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oreal spring Hadley circulation and the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J. Geophys. Res., 2006, 111: D16109.

56.Zhou Botao, Wang Huijun.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of the Hadley circulation

and its connection with tropic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2006, 49(5): 1147-1154.

57.Zou Lanjun, Wei Gao, Tongwen Wu, Xiaofeng Xu, Bingyu Du, James Slusser, 2006: A

3DV AR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cheme: Part I: Mathematical Design, Remote Sensing and Modelling of Ecosystems for Sustainability III, Edited by Wei Gao, Susan L. Ustin, Proc. Of SPIE Vol.6298, 62982E-1~8,doi:10.11117/12.679994.

58.Zou Lanjun, Wei Gao, Tongwen Wu, Xiaofeng Xu, Bingyu Du, James Slusser, 2006: A

3DV AR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cheme: Part II: Test with ECMWF ERA-40,Remote Sensing and Modeling of Ecosystems for Sustainability III, Edited by Wei Gao, Susan L. Ustin, Proc.

of SPIE Vol.6298, 62981M-1~7, doi:10.11117/12.679991.

59.Zou MW, Feng GL, and Gao X Q, Sensitivity of intrinsic mode functions of Lorenz system to

initial values based on EMD method. Chinese Physics, 2006,15( 6):1384-1390.

60.Zou, X., L. V. Alexander, D. Parker, and J. Caesar, Variations in severe storms over China,

Geophys. Res. Lett., 33(17), L17701, doi:10.1029/2006GL026131.

61.白虎志任国玉张爱英等,城市热岛效应对甘肃省温度序列的影响. 高原气象, 2006,

25(1),90-94.

62.白虎志马振锋董文杰李栋梁等, 西藏高原沙尘暴气候特征及成因研究. 中国沙

漠,2006,(2):249-253.

63.常文渊戴新刚封国林, 克立格法在时间域上做外延预报的可行性. 计算物

理,2006,(3):335-342.

64.巢清尘陈文颖, 碳捕获和存储技术综述及对我国的影响。地球科学进展, V ol.21No.3,

1001-8166(2006)03-0291-08.

65.陈洪滨范学花董文杰, 2005年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及其他相关事件的概要回顾. 气

候与环境研究,2006,(2):236-244.

66.陈丽娟张培群, 1951-2005年华南春播期气象条件的年代际变化.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4): 184-187.

67.丑纪范任宏利, 数值天气预报——另类途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应用气象学报. 2006,

10(2):240~244.

68.丑洁明董文杰叶笃正, 一个经济-气候新模型的构建. 科学通报, 2006-5-25.

69.丁一汇孙颖, 国际气候变化研究新进展.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2(4): 161-167.

70.丁一汇柳艳菊, 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模拟和预测研究. 应用气象学报, 2006, 17(5):

526-537.

71.丁一汇任国玉石广玉宫鹏郑循华翟盘茂张德二赵宗慈王绍武王会军

罗勇陈德亮高学杰戴晓苏,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Ⅰ): 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2(1)3-8.

72.董文杰郭战峰闫宇平,什么原因造成重庆四川大旱.科学(中文版),2006(10):34-37.

73.董敏, C.Zhang, 何金海, 外强迫对热带季节内振荡影响的模拟研究. 大气科学,

2006:Vol.30.(3),413-422.

74.封国林侯威董文杰, 基于条件熵长江三角洲温度的非线性动力学特征分析, 物理

学报, 2006, 55 ( 2):962-968.

75.高歌陈德亮任国玉陈峪廖要明, 2006: 1956-2000年中国潜在蒸散量变化趋势,

地理研究, 第25卷第3期, 378-387.

76.高歌陈德亮任国玉陈峪廖要明, 1956-2000年中国潜在蒸散量特征分析. 地

理研究, 2006: 25(3), 378-387.

77.高辉, 淮河夏季降水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对应关系的年代际变化. 应用气象学报,2006,

17(1):1-9.

78.高辉薛峰, 南半球热带外准半年振荡及IAP 9L AGCM模拟检验. 应用气象学报,

2006, 17(3):266-272.

79.高辉薛峰, 越赤道气流的季节变化及其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6,11(1):57-68.

80.高清竹许红梅江源等, 黄河中游砒砂岩地区长川流域土地利用/覆盖安全格局初探.

农业工程学报, 2006, 22(3): 51-56.

81.高清竹许红梅康慕谊等,黄河中游砒砂岩地区生态安全综合评价——以内蒙古长川

流域为例. 资源科学, 2006, 28(2): 132-139.

82.高学杰徐影赵宗慈J.S. Pal, F. Giorgi, 数值模式不同分辨率和地形对东亚降水模

拟影响的试验. 大气科学, 2006, 30(2): 185-192.

83.龚道溢郭栋罗勇,中国夏季日降水频次的周末效应.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2(3):

131-134.

84.龚振淞何敏, 长江流域夏季降水与全球海温关系的分析. 气象, 2006, 32,1,56-61.

85.龚志强封国林董文杰李建平, 非线性时间序列的动力结构突变检测的研究. 物

理学报,2006, 55(6):3180-3186.

86.龚志强封国林万仕全李建平, 基于启发式分割算法分华北和全球气候变化的特

征. 物理学报, 2006, 55(1): 478-486.

87.郭广芬张称意徐影, 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的影响. 生态学

杂志, 2006, (4): 435-442.

88.郭军任国玉, 天津地区40年来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气象科技,

2006,34(4), 415-420.

89.韩荣青李维京董敏, 2006: 北半球付热带-中纬度太平洋大气季节内振荡的纬向传

播与东亚夏季旱涝. 气象学报, 2006, Vol.64.(2).149-163.

90.何敏孙林海艾婉秀, 南半球环流异常与我国夏季旱涝分布关系及其影响机制. 应

用气象学报,2006, V ol.17, No.4 394-402.

91.何勇董文杰郭晓寅等. 我国南水北调东线地区陆地植被NPP变化特征. 气候变化

研究进展,2006, 12(5): 246-249.

92.何文平封国林董文杰李建平, Lorenz系统的可预报性. 物理学报, 2006,55(2):

969-977.

93.何文平封国林高新全丑纪范, 准周期外力驱动下Lorenz系统的动力学行为. 物

理学报,2006,55(6),3175-3179.

94.侯威封国林董文杰李建平, 利用排列熵检测近40年华北地区气温突变的研究.

物理学报, 2006, 55(5): 2663-2668.

95.何文平封国林高新全李建平, 无反馈作用下混沌系统的振幅死亡. 物理学报,

2006,55(11):6192-6196.

96.黄磊邵雪梅刘洪滨等, 青海柴达木东北部千年降水量的突变分析. 地理学报, 2006,

61: 713-719.

97.贾丽伟李维京陈德亮等, 东北地区月平均大气环流型与哈尔滨市气候关系的初步

研究. 气象学报, 2006: V ol.64, No.2, 236-245.

98.李崇银贾小龙董敏, 大气季节内振荡的数值模拟比较研究.气象学报,2006, V ol.64(4),

412-419.

99.李巧萍丁一汇董文杰, 中国近代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 气象学

报, 2006, 64(3): 257-270.

100.李秀萍罗勇郭品文等, 春夏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变化与东亚夏季风关系的研究. 应用气象学报,2006,17(2)176-182.

101.李威, 中国北方春季沙尘暴变化与ENSO的关系.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6(2), 296~300.

102.梁潇云刘屹岷吴国雄, 2005年全球重大天气气候事件概述. 气象,2006,Vol.32(4): 74-77.

103.梁潇云刘屹岷吴国雄,热带副热带海陆分布与青藏高原在亚洲夏季风形成中的作用.

地球物理学报, 2006,V ol.49(4): 983-992.

104.梁潇云任福民, 2005年全球重大天气气候事件概述. 气象, 2006,No.4, 74-77.

105.廖要明潘学标张强陈德亮,逐日降水量的模拟及其在作物气候风险分析中的应用.

华北农学报, 2006,21(增刊): 206-212.

106.刘东生韩家懋张德二秦小光等, 降尘与人类世沉积I: 北京2006年4月16-17日降尘初步分析. 第四纪研究, 2006, 26(4): 628-633.

107.刘辉志涂钢董文杰符淙斌等,半干旱地区地气界面水汽和二氧化碳通量的日变化及季节变化. 大气科学,2006,(1):108-118.

108.刘绿柳肖风劲, 黄河流域植被NDVI与温度、降水关系的时空变化. 生态学杂志, 2006, 109.25(5),477-481.

110.刘茜霞王斌张美根, 2006: MOZART-2对欧洲地区对流层臭氧的模拟研究.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3(2):221-230.

111.柳艳香郭裕福, 外强迫因子变化在2003年夏季旱涝预测中的作用. 地球物理学报, 2006,49(4),1001~1005.

112.穆海振徐家良柯晓新唐琳陈德亮, 2006: 高分辨率数值模式在风能资源评估中的应用初探, 应用气象学报, 第17卷, 第2期, 152-159.

113.任宏利张培群李维京丑纪范, 基于多个参考态更新的动力相似预报方法及应用.

物理学报,2006,55(8),4388~4396.

114.任宏利丑纪范, 在动力相似预报中考虑多个参考态的更新. 气象学报,2006,64(3) 315~324.

115.任宏利张培群李维京高丽, 西北区东部春季降水及其水汽输送的低频振荡特征.

高原气象, 2006, 25(2): 285~292.

116.任国玉郭军, 中国水面蒸发量的变化. 自然资源学报, 2006,21(1),31-44.

117.任国玉徐影, 从未来气候情景看主要发达国家的气候变化立场. 中国科技论坛, 总124,2006(2):13-22.

118.宋文玲, 2005年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及其对中国气候异常的影响. 气象, 2006: 32(4): 119.69-73.

120.苏布达姜彤任国玉陈正洪, 长江流域极端降水时空分布和趋势.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2(1): 09-14.

121.孙丞虎李维京任宏利张培群王冬艳, 一个ENSO动力-相似误差订正模式及其后报初检验. 大气科学, 2006, 30(5): 965~976.

122.唐国利丁一汇, 近44年南京温度变化的特征及其可能原因的分析. 大气科学, 2006, 30(1): 56-68.

123.王长科吕宪国蔡祖聪罗勇, 土地利用方式对白浆土氧化甲烷的影响. 地理研究, 2006, 25(2): 335-341.

124.王凌张强陈峪龚道溢, 1956-2005年中国暖冬和冬季温度变化.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 V ol.3(1): 26-30.

125.王凌罗勇徐良炎张强陈峪叶殿秀, 近35年登陆我国台风年际变化特征及灾害特点. 科技导报, 2006, V ol.24(11): 23-25.

126.王鹏飞王在志, 大气环流数值模式的一种并行化方案. 大气科学, 2006, 30, 519-525. 127.王小玲任福民李威龚振淞, 气候业务中全球台站逐日气候资料集的建立. 气象,2006, 32(3): 39-43.

128.王小玲王咏梅任福民李维京, 影响中国的台风频数年代际变化趋势:1951-2004年.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No.3,135-138.

129.王颖施能顾骏强封国林张立波,中国雨日的气候变化. 大气科学,2006,(1):1-8. 130.王咏梅任福民王小玲李维京邵德民, 中国台风降水分离客观方法的改进研究.

气象,2006,年No.3, 6-10.

131.肖潺俞永强, 保形平流方案在海洋环流模式中的应用. 自然科学进展,Vol.16, 2006, No.11,1442-1448.

132.许黎王亚强陈振林罗勇任万辉, 2006:黑碳气溶胶研究进展I: 排放、清除和浓度.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21(4): 352-360.

133.许红梅高清竹黄永梅贾海坤, 气候变化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影响模拟. 生态学报, 2006, 26(9): 2939-2947.

134.许吟隆张勇林一骅林而达林万涛董文杰, Richard Jones, David Hassell, Simon Wilson., 利用PRECIS分析SRES B2情景下中国区域的气候变化响应. 科学通报, 2006,(17): 2068-2074.

135.闫俊岳唐志毅姚华栋李江龙肖义国陈奕德, 南海西南季风爆发前后海-气能量交换系数研究. 气象学报, 2006, 64(3),335-344.

136.闫巨盛王盘兴段明铿李巧萍叶玲萍, 全球大气位势高度场气候变率的球函数分析. 应用气象学报, 2006, 17(2): 145-150.

137.叶殿秀张强肖风劲, 2005年中国气候特点.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Vol(2)2,71-73. 138.翟盘茂郭艳君, 高空大气温度变化研究.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2(5):227-232.

139.张称意陈德亮董文杰, 用手机网络信号监测天气状况. 生态学报, 第26卷第9期, 2006,3156-3157.

140.张德宽姚华栋扬贤为等, 华北区年高温日数区域平均方法及趋势分析. 高原气象, 2006, 25(4): 750-753.

141.张海东罗勇王邦中等, 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 2(2): 85-88.

142.张俊施能封国林刘锦绣, 1948~2001年全球旱、涝变化和ENSO关系. 气象科学,2006,(5):231-237.

143.张莉丁一汇, 地球生物化学过程可能加速气候变暖.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2(3): 139.

144.张立波封国林郭利娜施能, 我国东部4-9月大尺度南北旱涝的特征及变化.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6,(1):1-8.

145.张文高新全董文杰李建平, 利用高阶矩检测近2000年来气候极端异常的研究.

物理学报,2006, 55(5): 2657-2662.

146.赵宗慈, 全球气候变化预估最新研究进展.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2(2): 68-71.

147.赵姗姗杨修群张强张艳, 风应力桥梁作用下热带太平洋和热带大西洋相互作用的数值试验. 地球物理学报, 2006,V ol.49,No.2,343-352.

148.支蓉龚志强王德英封国林, 基于幂律尾指数研究中国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 物理学报, 2006,55(11)6185-6191.

149.周波涛王会军, Hadley环流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热带海温的关系. 地球物理学报, 2006, 49(5):1271-1278.

150.周兵吴国雄梁潇云, 孟加拉湾深对流加热对东亚季风环流系统的影响. 气象学报2006,Vol.64(1): 48-56.

151.周天军赵宗慈, 20世纪中国气候变暖归因分析.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2(2): 28-32. 152.邹旭恺张强, 2006年我国沙尘天气特征. 中国减灾,2006,5,17-18.

专著:

1. Y.Fujiyoshi and Ding Yihui, 2006: Final Report of GAME/HUBEX-GEWEX Asian Monsoon

Experiment/Huaihe River Basin Experiment, Editorial Board:2006,6月, in Japan, pp610.

2. 封国林董文杰龚志强侯威万仕全支蓉, 2006: 观测数据的非线性时空分布理

论和方法. 北京: 气象出版社, pp227.

3.何勇姜允迪丹利等, 2006: 中国气候、陆地生态系统碳, 北京: 气象出版社, pp163.

4. 许小峰、王守荣、任国玉, 2006: 气候变化应对战略研究, 北京: 气象出版社, pp20

5.

5. 张强邹旭恺肖风劲等, 2006: GB/T20481-2006, 气象干旱等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pp17.

学术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学术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Bibliography, Works Citied, References) 一.文学、翻译方向:MLA (一)说明 1. 文献类别标识 (1)常用文献类型用单字母标识 专著——[M](monograph);期刊文章——[J](journal);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article);论文集——[C](collected papers);学位论文——[D](dissertation);专利——[P](patent);技术标准——[S](standardization);报纸——[N](newspaper article);科技报告——[R](report);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如字典——[Z] (2)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用双字母标识 磁带——[MT](magnetic tape);磁盘——[DK](disk);光盘——[CD](CD-ROM);联机网络——[OL](online); (3)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 联机网上数据库——[DB/OL](data base online);磁带数据库——[DB/MT](data base on magnetic tape);光盘图书——[M/CD](monograph on CD-ROM);磁盘软件——[CP/DK](computer program on disk);)网上期刊——[J/OL](serial online);网上电子公告——[EB/OL](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 2. 文献排序 (1)先外文,后中文。 (2)所有文献均按作者的姓(或机构名称)的字母顺序排列。 3. 多加注意标点符号与字句之间的空格、标点符号类型 (二)外文著录格式 为对应起见,本格式全部规则说明中的标点符号均为Times New Roman格式。为醒目之便,这里用红色标识出来。 1. 独著 姓, 名. 书名. 出版地: 出版社, 出版年代. Adams, Hazard. Critical Theory Since Plato. Boston: Heinle & Heinle Publisher, 2004. Showalter, Elaine. A Literature of Their Own: British Women Novelists from Bronte to Lessing. London: Virago Press Ltd, 2009. 2. 两至三名作者 姓, 名, 名姓, 名姓, and 名姓. 书名. 出版地: 出版社, 出版年代. Atwan, Robert, Donald Mcquade, and John Wright. Edsels, Luckies, and Frigidaires: Advertising the American Way. New York: Dell, 1979. Horton, Rod W., and Herbert W. Edwards. Backgrounds of American Literary Thought. New York:

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论文集锦

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论文集锦 知道旅游管理的论文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整合关于旅游管理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希望你喜欢哦。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素质培养 一、传统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旅游是一种社会交往的行为,究其本质,是一种文化行为。文化含量越来越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主流,弘扬传统文化是当今旅游业的主题。 旅游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文化孕育了传统旅游,中国的传统旅游根植于传统文化。在中国,旅游从来就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将旅游活动与哲学、文学、宗教、艺术及至民俗等等联系起来,如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提出“父母在,不远游”,让中国的传统旅游者的脚步大多局限于所生活的周边地区;如提倡仙游的道家,为炼制丹药得道成仙遍访奇山异水;不管是帝王的封禅巡游,还是节俗之旅如清明时节的祭祖、重阳节的登高,民俗和旅游紧密相连。 传统文化又是旅游的灵魂与重要内容。不同旅游地就有不同特色的传统文化,旅游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与传播渠道。不管是官员的宦游,还是平民百姓的游学,都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留下了无数诗文瑰宝和人文景观,如白居易、苏轼在杭州为官,便留下了“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饔暌嗥妗钡氖?歌和白堤、苏堤。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0年中国将会是全球入境旅游第一大国,出境旅游第四大国。弘扬传统文化,是中国旅游业的重要工作。传统文化教育是提升高职旅游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 二、传统文化教育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关系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培养能够在各级各类旅游企业单位第一线从事管理、服务工作的应用性高级专业人才――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适应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现代旅游的理念及素质,熟悉现代旅游经营管理与手段,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应变能力与一定的创新能力。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指出: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爱国、处世、修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三个主要内容。一是开展家国情怀教育,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引导青少年学生为实

2016安徽财经大学学术期刊分类目录及论文工作量计算办法

安徽财经大学文件 校政字〔2017〕28号 安徽财经大学关于调整学术期刊分类目录及 论文工作量计算办法 一、期刊分类原则 为积极推动我校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鼓励与引导广大教学科研人员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提升教师科研能力与凝练学校科研特色,实现学科布局优化,在《安徽财经大学学术期刊分类目录(2012)》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与广泛征求意见,同时借鉴国内同类高校的先进做法和经验,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经校长办公会研究调整与确定我校学术期刊分类目录(2016)。 二、期刊分类标准 1.分类依据。中文期刊主要是以南京大学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发布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简称CSSCI)2010-2011、2012-2013、2014-2016和2017-2018版四次排名为基本依据,同时考虑学科均衡发展与良性竞争。外文期刊是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科学计量中心和汤森路透集团出版的JCR期刊分区标准

为基本依据。 2.期刊分类。具体分为一级权威期刊、二级权威期刊、重点期刊、核心期刊和一般期刊。 三、论文科研工作量的计算原则与支付标准 为鼓励与引导教学科研人员潜心从事科学研究与发表高质量科研论文,坚持科研服务教学、促进教学和科研育人的正确导向,对凡是以安徽财经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在校定一般期刊以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计算科研工作量,每个科研工作量按照50元标准支付超科研工作量报酬。 四、相关说明 1.兼顾扶持特色学科发展需要,将《中国合作经济》与《中国纤检》视同核心期刊; 2.在同一期刊连载的论文、存在两种语言版本的同一论文视为1篇;被SCI、SSCI、EI等收录的中文期刊论文,可参照英文期刊分类标准,同一论文对应多种类别时按就高原则确定。 3.在校定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单篇字数不得少于3000字,否则不予认定。 4.在校定核心期刊上发表3000字以上的短论、译文下调一个档次计算科研积分和科研工作量;会议综述类期刊论文按降一档次标准计算科研积分,但不计算科研工作量;发表书评类文章,一律不作科研成果统计。 5.以安徽财经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的学术论文科研工作量按

2017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3-国内

中国国内科技论文产出状况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Statistical Data of Chinese S&T Papers (3) 2017 中国国内科技论文产出状况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17年10月31日

2017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

中国国内科技论文产出状况 目录 一、《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收录论文情况-1- 二、国内论文学科分布状况-1- 三、国内论文地区分布状况-2- 四、国内论文的机构分布-2- 五、国际合著情况-3- 六、社会科学领域论文分布情况-4- 七、各地区论文、专利数与R&D经费对照-5- 八、各类机构产出论文的影响-6-

2017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

中国国内科技论文产出状况 - 1 - 一、《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收录论文情况 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1987年建立的, 收录我国各学科重要科技期刊,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2016年CSTPCD收录自然科学领域期刊的期刊有2008种,它们共发表我国作者作为第 一作者的论文49.42万篇;收录社会科学领域期刊的期刊有395种,它们共发表我国作者作 为第一作者的论文6.71万篇 二、国内论文学科分布状况 2 农学183770 3 地学153775 4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120533 5 中医学111388 6 计算技术102686 7 环境科学97571 8 生物学97184 9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76054 10 基础医学68235 2 计算技术29799 3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25108 4 中医学21727 5 农学21203 6 基础医学17311 7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16100 8 环境科学14922 9 生物学14217 10 地学14068

学术期刊论文标准格式

学术期刊论文标准格式 1 、题目 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 个汉字,必要时可加副题名。文章应附英文题名。 2 、作者及其工作单位 中国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采用如下写法:姓前名后,中间为空格。姓氏的全部字母均大写,复姓应连写。名字的首字母大写,双名中间加连字符;名字不缩写。例:zhao ling (赵灵), 文章应标明所有作者的工作单位,包括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名及邮政编码,以便于联系和按地区、机构统计文章的分布;单位名称与省市名之间应以逗号分隔。整个数据项用圆括号括起。英文文章和英文摘要中的作者工作单位还应在省市名及邮编之后加列国名,其间以逗号分隔。例: (华中电力集团公司,湖北武汉430027) 3 、摘要 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用第三人称。不必使用" 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 4 、关键词

一般每篇文章可选3~8 个关键词。多个关键词之间应以分号分隔,以便于计算机自动切分。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 5、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项目:① 主要责任者(专著为作者而非译者)。多个责任者之间以","分隔,注意在本项数据中不得出现缩写点". "(英文作者请将作者名写 全)。主要责任者只列姓名,其后不加"著"、"编"、"主编"、"合编"等责任说明。②文献题名及版本(初版省略)。③文献类型及载体类型标识。④ 出版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⑤ 文献出处或电子文献的可获得地址。⑥ 文献起止页码。⑦ 文献标准编号(标准号、专利号)。 各类参考文献条目的编排格式及示例如下: 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 码(任选). [1] 刘国钧,陈绍业,王凤翥.图书馆目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7.15-18. 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j]. 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5] 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

建筑论文集锦

1.室内设计中的中国元素 摘要:现代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西式简捷的风格在服装、饮食等方面都有诸多的影响,在室内设计上也已经成为了流行趋势,但中国元素作为我们的一种文化传统是应该被继承的。在国内外众多的的室内外的公共环境,家居环境中,中式空间的设计,中国元素的运用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位。 在西方设计界流传着一个观点:“没有中国元素,就没有贵气。”中式风格的魅力可见一斑。 中式元素的风格以及设计理念,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占有一席之地的。我国室内设计方面在唐朝已经蓬勃发展,明代时更是达到了顶峰,这些成果对同时期内其他文化领域里的设计都有影响,很多西式的家具、家居在细节和局部上都能看到它们的影子。 多年来,室内设计师们一直喜欢将中式元素运用到的设计中来,有时是纯粹的中式风格,有些时候则是将中式元素与传统符号以现代的手法与现代的材料表现出来。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如何运用中式风格,如何更好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是我们多年来一直思考与探讨的重要课题。 作为一种独立的表现手法,中式风格涵盖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传统的佛道文化也颇有渊源。西方的工业革命带来了材料和制造工艺上质的飞跃,这对传统的取材和手工技法是巨大的冲击,但从文化的角度来讲,中式风格的设计是我不变的立场。作为现代室内空间的设计者,我们有必要把中国元素融入室内设计中,随着全球化的东方潮流和新式古典主义的流行,它又重新发掘出我的中国文化的精脉,并延续到我的现代生活中来,更起到一个民族文化的作用,随着对现代室内空间的认识,它会越来越明显地受益有灵性的人群。 一、中国元素所包含的内容 (一)中式家具 每一件中式的家具都是有生命的,虽然或许只是整个空间的一个细节,但放在任何位置都可以决定这个地方的气质 西方设计界认为:“没有中国元素,往往就没有贵气。”时下最时髦的一种家居风格,便是以西方的装饰风格和家具为主,混合入一到两件中式家具,往往产生极美的效果。 事实上,经过数千年的承传,目前还可见到的中式家具,已经是大浪淘沙后的经典,所以也就具备了极高的融合性。我们在关注中式家具的时候,除了考虑它的材质,恐怕应更注重其内在设计体现出的一种中国人的家居智慧。 案又细分为供案、画案、书案。供案通常在厅堂中陈设,多采用雕刻作装饰。案出现在神圣的场合,后来出现的画案、书案则是案类家具的生活化,很能体现中国文人的审美特点。 桌中式家具里的桌子有长桌、方桌、书桌、炕桌等。厅堂方桌是一家的门面,通常要上好的硬木,造型稳重端庄,做工细致,装饰考究。桌面通常是1M的距离,这是中国古人的社交距离 椅中式家具的椅子,有太师椅、有官帽椅、有圈椅,不同的椅子有不同的大小尺寸,其中清太师椅最大,常放在正厅中。 床目前我们能看到的中式床,是四柱式或者六柱式的架子床,架子上可以围上帷幔,床顶部有顶盖。这是不是有点“屋中之屋”的意思呢?中式床还有罗汉床,有点像加宽的长条椅,没有架子,通常放在书斋午休时用。 中式风格不再和古老,死板划上等号,取而代之的是亲近自然,朴实,亲切,简单却内藏丰富意涵。注重细节才能突出效果,在住宅的细节装饰方面,具备现代眼光的重视装饰风格非常讲究。尤其是在现代戏是结构的住宅中,往往可以达到移步换景的装饰效果。这种装饰手法,给空间带来了丰富的视觉效果。像屏风,帷幔,翘头案等这些家具,被设计师做来局部装饰,展现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永恒美感。 每一件中式家具就像一首经典的老歌,在每一个流动的音符中都蕴涵着深深的韵味,只有细细品味,才能悟出一些哲理来,它独特的魅力也会吸引很多的视线,不过材质,线条,色彩搭配的不到位,很容易收到相反的效果,为了更符合居住的要求,选择恰当的中国元素,才能让居室散发古雅而清新的魅力。 (二)中式装饰 传统室内设计的装饰手法,是中国人含蓄气质的体现。 蝙蝠、鹿、鱼、鹊、梅是较常见的装饰图案。原因是“蝠”与“福”谐音,可寓有福;“鹿”与“禄”谐音,可寓厚禄;“鱼”与“余”谐音,可寓“年年有余”。 “梅、兰、竹、菊”、“岁寒三友”等图案则是一种隐喻,借用植物的某些生态特征,赞颂人类崇高的情操和品行。竹有“节”,寓意人应有“气节”,梅、松耐寒,寓意人应不畏强暴、不怕困难。 同理,石榴象征多子多孙;鸳鸯象征夫妻恩爱,松鹤表示健康长寿。 (三)中式设计思想 中国古人对居住环境的研究和追求,其精雕细琢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他们的一些室内设计理念,和如今最流行的简约主义很有一些不谋而合之处。 1、宜设而设,精在体宜 在明清时代,“宜”是室内设计的核心概念和价值标准。国内专家对其的解释是:“宜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因地因人制宜,二是宜简不宜繁,三是宜自然不宜雕琢。(《环境艺术设计的新视野》)” 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如此描述卧室设计:“一般设卧榻一、榻前仅置一小几,几上不设一物;设小方杌二,小橱一;室中清洁雅素,一涉绚丽,便如闺阁中,非幽人眠云梦月所宜。”

中国内地学者在Nature和Science发表论文统计分析_周辉

中国内地学者在Nature和Science发表论文统计分析北京大学科学研究部 周 辉 张光红 贺 飞 朱 星 摘 要 近年来内地学者在世界著名期刊Nature和Science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呈上升趋势,反映出我国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1994 2002年内地学者共发表第一作者论文83篇,其中以地球科学居多,研究地史时期生命演化的古生物学论文达41篇;在纳米科技和生物基因工程两大主流研究领域,内地学者共发表第一作者论文16篇,占有一席之地,但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统计分析还表明少数优秀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占主导地位,国际合作在科学研究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论文统计 内地学者 Nature Sci ence 在具国际影响的期刊上发表论文是科研成果的主要产出形式之一[1,2]。一个国家或一所研究机构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可以近似地由发表论文的情况所反映,尤其是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常被作为定量判断标志[3,4]。Nature和Science是国际上有特殊影响力的两种期刊,刊登富有创新性和高影响力的论文,其发行量和读者的广泛性独一无二。近代科学的许多重要科学发现,例如X射线和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分别发表在1896年[5]和1953年[6]的N ature上,这些重要发现极大地推动了科学事业的发展。 为定量分析内地学者科学研究的国际竞争力,本文对内地学者在Nat ure和Science上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由于1994年以前内地学者发表文章总量少,因此研究中主要分析1994 2002年的资料。在美国科技信息所(ISI)的扩展数据库(SCI E)上进行检索,文章类型(DocT y pe)选取Na ture中的Rev iew Art icles、Art icles、Lett ers t o Nature、Brief Communications,以及Science中的Review、Re search Art icle、Report s、Brevia,并对照出版物一一校验。 一、数据统计 1.总体情况 在一定意义上,一个研究机构或大学在Nat ur e 和Science发表论文已成为其学术水平的评价标志之一。表1是1994 2002年我国内地学者在Na t ure和S c i ence上发表文章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自1999年起,内地学者发表的文章数量有明显的增加,反映出我国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1994 2002年内地学者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文章总数为83篇,仅占Nat ur e和Science刊登相应论文总数17590篇的0.47%,而这其中有近一半(41篇)是古生物方面的论文,这也表明我国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相当的差距。 2.学科情况 表2是1994 2002年内地学者发表文章的学科分布数据。可以看出,涉及的学科领域较广,其中包括古生物学、地质学(含地球物理)、考古、环境在内的地球科学共54篇,占总数83篇的66%。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地史时期生命演化的古生物学,由于在胚胎生物、脊椎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起源与演化方

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格式要求精选文档

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格式 要求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方法/步骤 论文基本组成部分:标题;单位、姓名;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注释或参考文献 1、论文标题 回答本文关于什么?最佳文题的标准是用最少的必要的术语去准确描述论文的内容。基本写作要求是准确、简洁和有效。论文的标题必须确切地概括论文的论点或中心内容,做到文题相符,含义明确。标题必须意思清楚、言简意赅地概括反映论文所讨论的内容。一则好的标题应该确切、鲜明、扼要地概括论文的基本思想,使读者在未看论文的摘要和正文之前即能迅速准确地判明论文的基本内容,从而做出是否阅读摘要和正文的判断。 此外,标题应反映论文所属的学科,题目大小要合乎分寸,切忌华而不实。不要使用过于笼统、夸张或是太大的题目,使人看了不知道究竟是研究的什么问题。醒目的标题,其含义能让人一望即知,而且能立刻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科技论文的标题因为要反映出论文的中心内容或论文的基本观点,所以通常不可能写得像文艺作品的标题那样简短,但是也必须尽可能地写得简练些,不要写得太长,一般控制在20字以内,应避免繁琐、累赘和过于平淡无味。另外,也要注意在题目中突出新的观点来,使人看了标题知道文章有新见解。要说明一点,论文的标题与论题并不是同一概念。论题是文章的基本观点,标题是文章的题目。但是有些论文的标题和文章的论题是相同的,即标题反映了论题;有的则没有反映。

尽量在标题中使用论文中的关键词语,一方面有助于概括论文的基本思想,另一方面可增加论文的被检次数,从而可能增加被引次数,因为用机器检索时,机器只显示标题中的关键词语而不是整个标题。就此而言,标题中关键词语的使用问题应该引起论文作者的高度重视。 如果想在标题中表达较多的内容,例如,既想概括地表达出文章的论述范围,又想表明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或者对某一问题的评论,这时标题就会写得太长,而且一个标题也难以表达两层意思。解决的办法是在主标题下加一副标题。主标题概括地表述论文的主题或讨论范围,副标题作为主标题意思的补充和引申。这种加副标题的做法,在论文特别是在中文论文写作中也是经常使用的,但有的期刊明确不要加副标题,所以在投稿前需看该期刊的投稿须知。 另外,尽量避免在标题中使用非公知公认的缩略词、公式等,以防止出现误解。 2、作者及单位 回答谁参与了本研究的设计、工作及论文的撰写,一般以对文章贡献大小排列。作者单位一般要求写至二级,如XX大学Xx学院。作者简介应按所投期刊要求撰写。基金项目名称要准确,并注明编号。 作者中最重要的当然是第一作者,其次是通讯作者,如果通讯作者在该领域为大家公认的名人,则有利于稿件通过编辑的初审关,这就是所谓的“名人效应”。通讯作者可以是第二作者,也可以放在最后,但如果通讯作者不是第一作者的你,则在稿件中的联系方式要为通讯作者的联系方式,一般来说,导师充当第二作者或通讯作者。有些期刊当稿件被录用并在稿件修

有关于文秘的论文范文集锦

有关于文秘的论文范文集锦 作为职业而言,文秘工作自古便存在,历史悠久。而作为高校的专业课程教学,始于上世纪50年代,是一门新兴的年轻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各行各业对文秘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需要文秘人员具备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需要文秘人员具备适应各行业发展的行业知识,同时具备相关的综合能力。然而,当代社会文秘工作的现状却是:一方面,优秀合格的文秘人员成为各行业炙手可热的职场宠儿;另一方面,大量的文秘专业毕业的大中专学生却因种种原因被拒斥于理想工作之外。如此便形成了文秘行业截然对立的两极:社会需要大量专业的文秘人员,但优秀的文秘人才却一将难求,与之对应的大量的文秘专业的学生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面对社会的窘境,高校作为培养秘书人才的重要基地,其传统的教学方法、滞后的教学手段、不完善的师资队伍等无疑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 一、当前我国高校文秘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培养理念模糊 在高校文秘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对秘书角色的认识,尽管业已从高级保姆花瓶摆设人格失真等误区中摆脱出来,但依然存在着偏差:一是混淆文秘与助理的职能,将文秘工作等同于助理工作,偏重文秘人员的参谋管理职能,忽视文秘工作的琐碎性、事务性,以致部分应届生对接打电话、发传真、订机票等常规工作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认为只有帮领导出谋划策、指点江山才是真正的高级秘书所从事的工作,由此造成思想上的偏颇、行为上的失误。二是过于重视文秘的交际能力,将文秘人员等同于公关人员。交际能力固然是个体社会生存的一项重要本领,但就广义的文秘工作而言,它不仅包括客户服务、媒体应对等需交际能力的沟通支援工作,还涵盖撰写公文、档案管理、收发公文等事务性工作及办公室管理、操作电脑、会计与财务、设备采购等管理性工作,后两类工作更需要秘书人员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及优秀的个性特征。以上问题的存在,造成教学与需求的脱节,培养的人才无法适应社会的真正需求。

学术期刊论文格式标准

学术期刊论文格式标准 一、文章题名:题名应简明、具体、确切,能够概括出文章要旨,字数不要超过20字,必要时可加上副题名。题名中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共用的缩略语、字符、代号以及结构式和公式。 二、作者署名及工作单位:作者署名位于文题正下方,其下一行为作者单位、所在省、市(县)、邮政编码,用括号括住,单位与省、市(县)名之间用―,‖隔开;如系多位作者,又不属于同一单位,则在作者姓名右上角处分别用阿拉伯数字―1、2、3……‖标上序号(同一单位为一个序号),并在下边括号中作者单位前作对应标示。 三、摘要:摘要用―摘要:‖标示,位于工作单位下面。摘要应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用语简洁、准确、客观,不加解释、评价,字数应控制在300字之内。英文摘要亦应与之对应。 四、关键词:关键词位于―摘要‖之下,用―关键词:‖标示。关键词是反映文章最主要内容的术语。一篇文章的关键词应控制在3–8个之间。 题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均应有对应的英文。 五、正文:正文应做到内容真实,观点明确,论据可靠,语言通顺,字迹清晰。文中图表要用计算机打印,线条要清晰均匀。插图应符合制图规范和有关标准,表格采用三线表。文中字母、符号要分清大小写、正斜体,上下角标的位置应区分明显, 图中不能出现手写文字符号。 六、基金项目:指文章的资助背景。如文章属于某个基金项目,应在文章首页正文下边(与正文之间用长横线隔开)用―基金项目:‖标示,用简洁的文字加以说明,并在括号内标出项目的名称、编号。 七、作者简介:位于文章首页正文之下(如有―基金项目‖内容,应位于―基金项目‖之下),用―作者简介:‖标示,内容、形式及顺序为: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省、市<县>),职称,学位,专业及研究方向。 八、注释及参考文献:注释、参考文献分别用―注释:‖―参考文献:‖标识,必须准确可靠,详细注明出处。注释一般采用页下注,仍采用通常标记形式,即用圈号在文中被注释词语右上角标出序号,然后在页下对应列出注解。参考文献在文中用―[序号]‖标识,引文出处按全文统一序号编排,集中列于文后,应分清书籍类、期刊类、报纸类等,其代码和标注方法分别如下: 参考文献类型 专著 论文集 报纸文章 期刊文章 学位论文 报告 标准 专利 文献类型标识 M C N J D R

中国核心期刊论文格式最新要求

中国核心期刊论文格式要求 2010-04-14 21:08 一、限在“CSSCI检索期刊2003”、“中文核心期刊(学术刊物,非杂志类)北大2004版”期刊发表的论文格式 (一)基本要求 1、您的论文请用WORD等文本编辑软件打好后以附件的形式发到我们的电子信箱lunwen888@https://www.wendangku.net/doc/418586213.html,中,便于我们及时下载进行编辑。来稿以5000字为宜,并附100-200字的内容摘要,3-8个关键词,标题、内容摘要和关键词必须翻译成英文;内容摘要的写作应力求简明扼要,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客观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摘要的写作应避免出现“本文论述了......对......有重要意义”之类的用语。 2、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要内容的名词性术语一般每篇可选3-8个,应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用。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和地区、人物、文献等名称,也可作为关键词标注。关键词应以与正文不同的字体字号编排在摘要下方。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中文关键词前以“关键词:”或“[关键词]”作为标识;英文关键词前以“Key words:”作为标识。 3、稿件内容力求观点鲜明、选题新颖、逻辑严密、下笔有据、论证充分、结合实际、深人浅出、文字通顺、言简意赅。当然如果您的论文达不到上述的要求,“核心论文发表网”的站长将利用其职业(经济学编辑)特长和同学关系网(编辑联盟)负责帮您编辑,直至发表。 (二)标题 标题应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文章的特定内容,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一般不超过20个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用较小字号另行起排。文章标题及作者姓名单位均须翻译成英文。 (三)注明投稿日期 是指您投稿的日期。示例:收稿日期:2004-02-18 (四)基金项目 获得基金资助产出的文章应以“基金项目:”或“[基金项目]”作为标识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并在圆括号内注明项目编号。多项基金项目应依次列出,其间以分号隔开。示例: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2004BJL001)(五)作者简介 作者的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等作出介绍,其前以“作者简介:”作为标识。一般排在篇首页地脚,置于投稿日期(或基金项目)之后。同一篇文章的其他主要作者简介可以在同一“作者简介:”标识后相继列出,其间以分号隔开。 示例: 作者简介:张三(1960-),男,汉族,福建厦门人,厦门大学会计系教授,博士。 (六)正文 文内标题力求简短、明确,题末不用标点符号(问号、叹号、省略号除外)。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5级。大段落的标题居中排列,可不加序号。层次序号可采用一、(一)、1、(1)、1);不宜用①,以与注号区别。文中应做到不

基本理论的论文锦集

基本理论的论文锦集 教育基本理论元研究初探 一、开展教育基本理论元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1.开展教育基本理论元研究的必要性 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作为基础研究,是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30年来, 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从当初的贫乏发展到今天繁荣,由一个庞大的研究群体撑起了一个繁茂 的学术研究网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不能否认的是,相比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取得果子”的过程却并不那么“丰硕”,突出地表现为“教育基本理论研究自觉化水平 有待提高”,无怪乎遭人诟病“研究仍在幼稚地前行”。最充分的理由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关于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方法缺乏深刻理解、未给予有效的解决。研究者们一旦进 入领域似乎立即获得了“神启”近乎本能的投入到了“理论战线”,一段时间后收获了丰 富的“战利品”。但如果细细询问研究者是如何开展这项工作的话,得到的回答并不明了、确定,第一意识到了“思辨”但却难于启齿,因为在科学主义为主导意识形态的当今, “思辨”早已被审判有罪。另一方面,同时可悲地是,作为教育研究后备军的研究生在进 入教育基本理论的专业后,一下子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芜杂的学术研究洪流当中去了,全然 忘我地以一种“看似非常训练有素、功夫扎实”状态“接手”了一项又一项教育基本理论 研究课题,欣然不觉可悲。笔者不禁要问“难道选择教育基本理论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天生 就被赋予了研究教育基本理论的才华与方法了吗”、“他们难道是一群生而足智、不学而 才的圣者吗”,事实全然不是这样的。普遍程度上是在上演一出出“做中学”与“学徒式”的研究历程当然这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尽管在专业学习中有一门“教育研究方法” 的课程,但是这是一门非常综合的研究方法课程,同时这门课程的科学主义导向非常浓厚,关于“理论研究”的介绍要么没有、要么简要概之,实在不足以实实在在地训练、培养开 展理论研究的学生。但是这种学习经历却给了学生一种错误的导向,让他们错误地、不自 觉地生成一种潜意识“教育研究方法我都学过了,是时候开展教育研究了”,结果他们在 严重训练不足、训练无素的情况下“赤膊上阵”,像模像样地开展起了教育理论研究。这 其中有一点原因是教育理论研究的门槛不如教育应用研究的高,无需掌握深奥、复杂的问 卷调查、统计抽样等专业性非常强的技术,仅凭所谓的“思辨”即可张罗开摊子了。[1]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当前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之路繁芜复杂,必须取一把好刀清理一番,“这把好刀”便是元研究。 2.开展教育基本理论元研究的重要性 “元研究,是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学科成长的必需。学科只有经过元研 究的阶段,才能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 通过开展教育理论研究的元研究可以全面、系 统地对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运转进行了解,促进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从原有的“无序无章”、

2019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排名

2019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排名 日前,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与清华大学图书馆联合开展研究,以国际化视野,检索了6400多种中国学术期刊被1.4万多种国际学术期刊的引证情况,并且通过计 量分析和同行专家评议,研制了2019年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引证报告。这是2019年以来第三次发布该引证报告。本次刊登的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排名基于被国际引证过的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总数的前5%。统计表明,这些期刊已经具备相当国际影响,迈进了国际期刊的门槛。 “2019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人文社会科学) 序号期刊名称国际影响力指数CI “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 “国际他引影响因子” 语种主办单位 1 China & World Economy* 896.77 2 250 0.658 英文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等 2 经济研究 555.766 517 0.094 中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3 心理学报 512.577 32 4 0.119 中文中国心理学会等 4 文物 450.581 356 0.059 中文文物出版社 5 中国软科学 443.721 279 0.097 中文中国软科学研究会 6 考古 415.946 302 0.062 中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7 管理世界 409.017 330 0.042 中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8 中国语文 399.799 329 0.036 中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9 中国管理科学 399.443 248 0.086 中文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教学研究会等 10 会计研究360.122 197 0.098 中文中国会计学会 11 世界经济与政治 358.621 209 0.086 中文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 所 12 经济地理 341.38 241 0.047 中文中国地理学会等 13 中国社会科学 336.698 182 0.093 中文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14 社会学研究 321.739 136 0.129 中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15 中国工业经济 302.006 194 0.054 中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小学语文论文集锦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点策略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言语文字,打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而阅读教学则是听、说、读、写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下面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积累,谈一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与策略。 一、激发阅读兴趣,营造学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用有趣的谜语、生动的故事、巧设的问题、创设情境开展竞赛、电教手段等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好奇、兴奋、激动,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中。例如:《桂林山水》一文我采用了电教手段——用课件展示出桂林山水的美景,以实物直接感知观察的基础,以课件情景为补充将孩子们喜爱的情感,为后面进一步体会感情打下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辩。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回答、互相讨论、互相作用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见解,使小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参与。还记得我在讲完《麻雀》一课后进行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话刚落,一位男同学立刻

举起手,大声而认真地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还是母的!”我听后马上笑着说:“你读的很认真,想得也好。老师的概括,看来不准确,那么怎么说才确切呢?”课堂又一次活跃了。最后,同学们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了,同时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二、读与练同行,促进言语表达。 练的形式可以多样,比如《九色鹿》一课,我就设计了这样的读写点,让学生帮国王写一份告示,召告天下百姓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这正好与开头的皇榜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也希望通过想通过让孩子站在国王的角度写这个皇榜,让自己的情感价值观得到提升。 这里的练笔设计,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心理距离,成功地完成了读者角色与文本角色的心理对接,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言作者未言,言自我欲言,此刻的练笔设计是有声胜无声,促进了学生的言语表达。 三、加强朗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一句话便可知我国古代的教学方法对背诵十分重视,但在现代人眼中似乎十分落伍,实际上古人这样做也是完全没有道理的,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学生被动回答的过程。学生自己想的东西很少。这就是学习陷入被动,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中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阅

学术论文发表技巧

学术论文发表技巧 建议一:抓住每个当审稿人的机会 学者如何能不局限在自己写文发文的框框中积累更多文章发表经验呢?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当审稿人,如果能成为目标发文期刊的审稿人则更好。新成员的名字通常不会立即出现在编委名单上,但对很多期刊来说,一半以上的稿件都是由特设审稿人评审的,即那些不出现在编委名单上的审稿人。 如果你曾发表过与提交文章相关主题的文章,那么期刊编辑可能会找到你的姓名和联系方式,邀请你做审稿人。他们也可能邀请在该领域发表过文章的你的导师或资深同事。如果你的导师或同事没时间审稿,或者愿意帮你获得审稿经验,他们可能会向编辑建议让你参与审稿。很多期刊编辑都乐于接受新的审稿人。 请认真对待这些机会。我曾作为学生参与过一项研究生课程项目,在项目中,一位资深编辑告诉我们,他会特地寻找研究领域的新学者参与审稿。通过这种方式,编辑能了解该领域新学者们的想法,并由此评估新学者们未来的学术能力。新审稿人所写的评论将决定编辑是否去阅读他们所写的文章,以及是否请他们参加该编辑组织的小型会议。 现在,一个学者完成审稿并不仅仅是要“取悦”期刊编辑,至少对于我们社会心理学领域来说,审稿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可能是可以在对投稿文章做出发表决定后,能看到其他审稿人的意见,这一点对于实证文章和综述文章同样有效。阅读其他审稿人的意见,可以让我们了解对于同一篇文章,其他人是如何评价的。他们和我发现了相同的问题吗?对于最重要的一些问题,我和其他人的意见相同还是相反?哪位审稿人的意见被编辑最终采用而做出了文章发表与否的决定? 这些信息能帮助新学者融入研究领域——了解该研究领域特定期刊中,哪些理论被视为学术贡献,哪些论据论点被视为充分支持作者所阐述的理论。持续一段时间后,你很可能会发现,不同的学术期刊各有自己的特色(不同的编辑队伍的风格也会略有不同)。我并不建议大家将其他的审稿人的意见甚至最终的发表决定视为对文章的正确评判,事实上审稿流程中也会有很多错误,但参与这一过程能帮助你更好地“雕琢”自己的科研成果。站在审稿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文章是一项非常宝贵的技能,而能了解到其他审稿人所想就更好了(如果你也是他们当中的一员)。 至少从我的角度而言,将期刊审稿的任务加入到研究生课程项目中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帮助学生跳出文章作者的思维模式,站在读者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即使你的课程项目中没有大量的审稿工作,你也可以与自己的导师或其他学生合作,来增加这部分经历。 建议二:像专家一样写作论文写发指导微信1760405151 重视写作的规范,最重要的是多写多练。 应该给文章读者留下这样一种毋庸置疑的印象:你对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研究烂熟于心。这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写的时候一定要有足够和全面信息收集、阅读和真正的理解。在写论文的时候,要在全面的基础上,抓重点。表达和评价自己的工作,要准确清楚,达到什么水平就说什么水平,革新或延伸要有明确描述。 也许这部分建议无需言说,因为你本来就是、或本该成为自己研究领域的专家。但如果你的写作并不专业,可能最终无法成为一个专家。你应该给文章读者留下这样一种毋庸置疑的印象:你对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研究烂熟于心。

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格式要求

方法/步骤 论文基本组成部分:标题;单位、姓名;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注释或参考文献 1、论文标题 回答本文关于什么?最佳文题的标准是用最少的必要的术语去准确描述论文的内容。基本写作要求是准确、简洁和有效。论文的标题必须确切地概括论文的论点或中心内容,做到文题相符,含义明确。标题必须意思清楚、言简意赅地概括反映论文所讨论的内容。一则好的标题应该确切、鲜明、扼要地概括论文的基本思想,使读者在未看论文的摘要和正文之前即能迅速准确地判明论文的基本内容,从而做出是否阅读摘要和正文的判断。 此外,标题应反映论文所属的学科,题目大小要合乎分寸,切忌华而不实。不要使用过于笼统、夸张或是太大的题目,使人看了不知道究竟是研究的什么问题。醒目的标题,其含义能让人一望即知,而且能立刻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科技论文的标题因为要反映出论文的中心内容或论文的基本观点,所以通常不可能写得像文艺作品的标题那样简短,但是也必须尽可能地写得简练些,不要写得太长,一般控制在20字以内,应避免繁琐、累赘和过于平淡无味。另外,也要注意在题目中突出新的观点来,使人看了标题知道文章有新见解。要说明一点,论文的标题与论题并不是同一概念。论题是文章的基本观点,标题是文章的题目。但是有些论文的标题和文章的论题是相同的,即标题反

映了论题;有的则没有反映。 尽量在标题中使用论文中的关键词语,一方面有助于概括论文的基本思想,另一方面可增加论文的被检次数,从而可能增加被引次数,因为用机器检索时,机器只显示标题中的关键词语而不是整个标题。就此而言,标题中关键词语的使用问题应该引起论文作者的高度重视。如果想在标题中表达较多的内容,例如,既想概括地表达出文章的论述范围,又想表明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或者对某一问题的评论,这时标题就会写得太长,而且一个标题也难以表达两层意思。解决的办法是在主标题下加一副标题。主标题概括地表述论文的主题或讨论范围,副标题作为主标题意思的补充和引申。这种加副标题的做法,在论文特别是在中文论文写作中也是经常使用的,但有的期刊明确不要加副标题,所以在投稿前需看该期刊的投稿须知。 另外,尽量避免在标题中使用非公知公认的缩略词、公式等,以防止出现误解。 2、作者及单位 回答谁参与了本研究的设计、工作及论文的撰写,一般以对文章贡献大小排列。作者单位一般要求写至二级,如XX大学Xx学院。作者简介应按所投期刊要求撰写。基金项目名称要准确,并注明编号。作者中最重要的当然是第一作者,其次是通讯作者,如果通讯作者在该领域为大家公认的名人,则有利于稿件通过编辑的初审关,这就是所谓的“名人效应”。通讯作者可以是第二作者,也可以放在最后,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