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时代最全版

(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时代最全版

(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时代最全版
(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时代最全版

(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时

可持续发展时代

——论宇宙和人类社会中组织及规律的

可持续发展条件及对未来的预测

徐朝

《易经》:"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黄帝阴符经》:"天人合发,万变定基。"

中国在《二十壹世纪白皮书》中提出了中国二十壹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在发达国家的带动下,世界各国也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实践。在人们的心目中,可持续发展似乎就是环境保护、控制人口等等。可持续发展真的就是这样简单吗?可持续发展究竟要把人类带向何方?

笔者在这篇文章里提出了宇宙中自组织及其运动规律的可持续发展条件,且援引人类社会中组织和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条件,在俩者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认为人类即将进入壹个有史以来最辉煌的时代——可持续发展时代。

壹、宇宙

由热力学第二定律我们得知,虽然能量是守恒的,但所有的能量转化都是不可逆的,都会产生作为热量而出现的不可逆的能量耗散。比如机器作功,人体运动等,都会产生热量,而这些热量不可能完全回收再转化回机械能或化学能。针对此性质,热力学第二定律引入了壹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熵。

熵是这样壹个量,它在物体作功有耗散,即有热量散失的情况下不停地增长,当所有进壹步作功的潜力都已耗尽,它就达到了极大值。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壹个孤立系统中自然发生的任何过程,都壹定伴随着系统熵的增加。当熵达到它的极大值时,这时系统处于它最无序的状态,系统已耗尽了它所有发生变化的能力——它已达到了热力学平衡。

举个例子,壹杯咖啡里加入牛奶,搅拌壹下,咖啡杯里会出现无数复杂的咖啡色、白色相间的花纹旋转着。最终,由于搅拌咖啡的机械能壹方面作功,壹方面摩擦转化为热能耗散掉,咖啡杯中的液体运动逐渐停下来,成为平静的淡咖啡色的浑沌的液体——达到了热力学平衡。

我们身处的宇宙也是如此。宇宙中的能量在作功过程中不断转化为热,最终宇宙中将没有可供作功的能力,宇宙就达到了被称作“热寂”的死亡状态,宇宙中的壹切运动都停止了。宇宙的热寂是宇宙无法避免的,最终将达到的状态。

系统熵随着时间流逝只会增大不会减小。这里引入熵速度这个概念,熵速度即系统熵增大的速度,是单位时间系统的熵量。很明显,某系统的熵速度越大,该系统就会越快进入热力学平衡。如果宇宙的熵速度极大,宇宙刚刚诞生,就会在瞬间消耗掉所有的作功的能力,能量都转化为废热,达到热寂,人类也就不会出现了。

那么,熵速度和什么有关呢?

举俩个例子就能够说明熵速度是如何被影响的。人类采集石油,燃烧供动力使用。石油的化学能转化成机械能作功,其中壹部分转化成热能耗散掉了。这些热能耗散从整个宇宙来见虽是微不足道的,但却使宇宙的熵速度增大。树木吸收太阳的光能,把它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使光能不致变成无用的热能耗散掉(例如太阳光照在沙漠上),使宇宙的熵速度减

小。

这俩种系统都属于自组织。所谓自组织,就是在远离热力学平衡时出现的,多种元素形成的高度有序协调的组织。自组织的概念涵盖面很广,举凡天体,动物,空气等等,都是某种自组织。我们平常喝的水,也是俩个氢原子和壹个氧原子形成的自组织。而原子本身又是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自组织。壹个复杂自组织可能是由无数个小的自组织组合而成。

能够说,我们的宇宙,是壹个由无数自组织组成的世界。我们说某壹系统达到热力学平衡,只能说是相对于某壹层次上没有自组织,但划分到系统的最小单位上仍是由自组织组成的。

由上例可见,自组织对熵速度有影响,壹种自组织使熵速度增大,壹种自组织使熵速度减小。

自组织的运动规律也会影响熵速度。例如人类使用太阳的光能及风能、水能代替石油等化学能的努力,最终会使宇宙熵速度减小。

自组织在壹系统中是有其发生、发展直至灭亡的过程的。有的自组织出现后会持续不断地生存壮大下去,例如树木。有些自组织会逐渐消亡,例如恐龙等。

自组织及其运动规律的可持续发展条件是什么?

我们以人类社会和森林这俩种自组织为例。

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是典型的使宇宙熵速度增大的自组织。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广泛地使用化学能,污染环境,破坏植被,在自己发展的同时使宇宙熵速度增大,破坏了生态平衡,也使自身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到目前已经出现了“生存危机”。专门研究世界

性问题的罗马俱乐部指出,人类如不改初衷,照如此发展下去,不出百年就会遇到“生长的极限”,各种资源消耗殆尽,环境污染达到令人无法容忍的程度,人类文明面临大倒退。

而森林这种自组织,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藏起来,这壹过程壹方面使熵速度降低,另壹方面森林由于储藏了化学能,其本身就成为了地球上其他生物必不可少的养料和食物。森林在光和作用过程中,每年又释放大量氧气,从而补偿了呼吸和燃烧所消耗的氧。总之,由于森林的种种有利于其他生物生存发展的特性,已成为生物圈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森林越多,地球环境就越好,就越有利于地球上其他生物生存,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而这壹切,都是由于森林是有利于熵速度降低的自组织。

在上述人类社会和森林俩种自组织比较中能够明显见出,使熵速度增大的自组织和使熵速度减小的自组织面对着宇宙截然不同的俩种待遇。

能够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地球上的人类都死光了,没有了污染,臭氧层空洞会恢复,没有了人类对大自然的种种戕害,地球上其他生物只会生活得更好。可是如果地球上没有了森林,我们无法想象地球上其他生物将怎样生存。

我们仍能够见出,使熵速度增大的自组织,其本身的存在消耗着周围的有机资源,在环境的恶化过程中达成自己的进化,环境恶化到壹定程度必将威胁该自组织的生存;使熵速度降低的自组织,会产生有益于周边环境的各种资源,它的存在有利于周边环境的进化,该组织越发展,就会越有利于自然界,越有利于宇宙。因此,使熵速度降低的自组织,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组织。

由之上的特例推广到壹般,就得出宇宙中自组织及其运动规律可持续发展条件:

宇宙中的自组织及其运动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助于降低宇宙熵速度。

符合该可持续发展条件的自组织,称为可持续发展组织。

该可持续发展条件是从特殊推广到壹般的,且其涵盖面很广,包括宇宙中任意自组织及运动规律。这就需要去判断,在我们已知的宇宙的各种规律,是否支持该可持续发展条件。

该可持续发展条件首先意味着,宇宙中自组织及其运动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和熵密切相关。

在物理学的种种规律中,熵的确扮演着壹个很特殊的角色。三大经典物理学:牛顿定律、量子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都是建立在时间无向的概念上。对于这些理论来说,记录在影片上的事件,不管影片是顺放仍是倒放,见上去都行得通。然而我们所处的世界是明显不可逆的:时间壹去不复回,人死不能复生,雕像粉碎不能复原。

这种时间的不可逆只有热力学中的熵才能表征出来。在任何过程中,能量都要转化成热而被消耗掉;掉下来的碗碟的能量变为再也不能复原的热和声。这种不能倒过来的损失把每个时刻加以区别,宇宙是真正在演化的。

因此能够说,熵是宇宙发展变化的源泉,宇宙中自组织及其运动规律的可持续性发展条件必须是以熵为核心的原则。

另外,从宇宙的生成过程来见,由现代物理学可得出结论,今天的宇宙取决于壹百亿到俩百亿年前,壹个体积为零,无限热的奇点的大爆炸。大爆炸后壹秒钟,温度降低到约100亿度,此时宇宙主要包含光子、电子、中微子和它们的反粒子,仍有壹些质子和中子。然后,宇宙在不断地膨胀及冷却着,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原子核,原子,星系,星云等等。太阳系

作为星系中的壹员,年龄大约50亿年,地球存在的头10亿或20亿年,对于任何复杂东西的发展都嫌太热,余下的30亿年左右才用于生物进化的漫长过程。这个过程导致从最简单的组织到人类的形成。

宇宙诞生不到壹秒的时候,当时的温度高达10的27次方摄氏度,物理学家们称之为大统壹时代,此时的物理正是受基本力的大统壹理论支配的。后来,随着宇宙的冷却,原初的统壹力化分为四种不同的力——引力,电磁力,弱作用力,强作用力。今天复杂的物理,是由原初大爆炸时的物理“冷却”而成的。

在宇宙生成史中,有几方面值得注意。

第壹,宇宙从诞生到当下,很明显,是向着熵速度不断减小方向发展。最初时,温度无限高,体积为零,非常接近热平衡状态。越到后来,温度越来越低,体积有了惊人的膨胀,很明显,体积越大,热传导就越困难,达到热力学平衡就越难。熵速度就越低。同时,宇宙的寿命就会越长。

在宇宙目前结构中,有壹种体积僵持,使宇宙得以避免在它自己的引力下突然崩塌。由于宇宙物质在空间中分布得极广,所以,宇宙发生爆聚时,宇宙间的物质由自由降落到形成大崩塌(假如大崩塌发生的话)所需的时间是上百亿年。仍有壹种旋转僵持,使星系和行星系稳定下来,不会收缩到它们自己的中心。离心力会来对抗向里的拉力。最后,仍有核力的僵持,保持了恒星内部的核燃料消耗的速度非常缓慢。

宇宙处于这种稳定状态,得以在很长的天文时间里存在。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的话表达了人们的迷惑不解:既然宇宙在壹路滑向最后的死亡状态,在这死亡状态中,能量的无序程度将会为极大,然而,为什么宇宙竟能象查尔斯王壹样死得这么费时?

第二,宇宙得以发展到今天这样的低墒速度状态,似乎是由无数巧合造成的。宇宙物理学家计算出,假如当初宇宙大爆炸的力量不那么强,宇宙便会很快在壹切大崩塌中缩回去。然而,假如当初大爆炸的力量更强壹些的话,宇宙物质便会如此迅速地离散开去,星系也就不会形成了。无论怎样说,宇宙现今的结构似乎非常微妙,全系于大爆炸造成的外冲力和向内的引力的精确平衡。这平衡到底有多么微妙已由计算揭示了出来。假如初始时的爆炸力有10的60次方分之1的差异,我们当下所观察到的宇宙就不会存在。这就象从200亿光年以外的地方,射中壹个1英寸的靶,你若想真的射中,瞄准的精度就得要精确到10的60次方分之1。

在物理规律中有许多基本常量,如普郎克常数、电子电荷的大小以及质子和电子的质量比等。令人吃惊的事实是,这些数值见来是被非常细致地调整到使当下的宇宙状态成为可能。例如,如果电子的电荷只要稍微有点不同,则要么恒星不能燃烧氢和氧,要么它们没有爆炸过。又如,我们所见的恒星是由引力粘结起来的,引力的强度决定了诸如恒星内部的压强之类的事情。然而引力强度的变化哪怕是10的40次方分之1,所有的恒星便只能是蓝巨星或是红矮星,我们的太阳也不会存在。

第三,量子力学指出,我们宇宙的演化是非决定性的,物理规律甚至无法预告壹个原子的未来。宇宙之所以演化成今天这个样子,受简单的基本定律的影响十分微小,但却会受到进化道路上的量子事件的很大的影响。宇宙发展的各个阶段,大部分影响来自由“冻结的偶然事件”引出的大量的规律性。某些这样的偶然事件其影响极为深远。整个宇宙的性质就受到临近宇宙膨胀开始时刻的偶然事件的影响。地球上生命的性质就和大约发生在40亿年前的偶然事件有关。壹旦结局特定化以后,这样壹个事件的长期影响就可能有壹种规律性的特征。然而,量子力学却无法指出,为什么某些偶然事件深刻地影响了宇宙的进程,某些却不

能够。这其中的抉择机制是什么?为了解释目前宇宙何以形成今天这样壹个特殊的局面,科学家对此提出了各种学说去解释,如爆涨模型,人择原理等,但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无法圆满解释。霍金对此评论道:“难道所有这壹切仅仅是因为好运气?见来,这只是无望的遁词,是对我们理解宇宙内在秩序的所有希望的否定。”

然而,宇宙中自组织及其运动规律的可持续发展条件似乎能完美地解释这壹切。在宇宙的原初阶段,原初的统壹力仍没有分化为当下的四种不同的力。此时除了热力学定律以外的物理定律都不起作用。此时在可持续发展条件的制约下,宇宙选择且放大了特定的量子事件,形成了目前我们发现的物理定律。在宇宙演化的各个阶段,质子、中子、原子、恒星、星系的形成,可持续发展条件都在起对偶然事件的抉择且放大的作用,促使宇宙向更加降低熵速度的方向演变,形成了目前这个低熵速度的无比复杂而微妙的宇宙。

可持续发展条件的这种选择机制和人类目前所面临的关口非常相似。要么变成可持续发展组织而生存下去,要么灭亡,二者必居其壹。人类目前的生存体验,是人类所能作出的最大规模的生存实验,由于其规模庞大,已触及了宇宙中可持续发展的奥秘。你如果想可持续性发展,就得让宇宙可持续性发展。这不光是对人类这种自组织而言,而是宇宙中任何自组织及其运动规律都必须遵守的壹般法则。可持续发展条件也是宇宙演化的动力源泉。

拿人类社会中组织和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条件和宇宙中的可持续发展条件作对比,是壹件很有趣的事情。从以下对人类社会中组织和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条件的论述中我们能够见出,壹个和熵速度极其相似的量——交易费用,是如何作用于人类社会,使之从简单的原始社会发展到当今高度复杂精妙的社会形态的。

二、人类社会

人生活在各自的国家中,和企业、政府打交道,遵守各种法律和社会规范,有没有想到过世界上为什么要有国家、企业,为什么要遵守那些规则?

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壹直在寻找答案。近代,新制度经济学的诞生,深刻而完美地解答了上述问题。

下面引入新制度经济学的几个概念。

1.交易。交易活动是人和人之间的活动。生产活动和交易活动构成了人类的全部经济活动。交易活动是制度的基本单位,即制度的实际运转是由无数次交易构成的。

2.交易费用。交易费用是进行交易所需的费用。如获得准确市场信息所需付出的费用、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度量界定和保证产权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仍价的费用、订立交易和约的费用、执行交易的费用、监督违约行为且对之制裁的费用、维护交易秩序的费用,等等。阿罗使交易费用概念更具有壹般性:“交易费用是经济制度的运行费用”。

交易费用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很大。在美国,1970年交易部门构成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45%。香港大学的张五常教授估计交易费用占香港生产总值的80%,这似乎包括了全部第三产业以及第壹、二产业的量度和监管费用。如诺思所说,这些费用是决定壹种政治或经济体制结构的制度基础。

科思在《企业的性质》壹文中指出,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壹个组织,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的成本。这里的市场运行成本即指交易费用。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是选择市场仍是选择企业,取决于俩种形成的交易费用孰高孰低。

举个例子,比如我在北京,要买壹个广州生产的铅笔盒,如果我从北京坐火车到广州去买,那这个铅笔盒将价值数百元。若有壹贸易X公司,专作从广州大批量买进文具到北京卖的生意,那我就会买到只比广州市场价稍微贵壹点的铅笔盒。这个X公司就节省了我买这个铅笔盒的交易费用。在从贸易X公司买和去广州市场买俩者的交易费用的比较之下,我自然不会去广州买这个铅笔盒。

和此类似,集市的生成是为了节省人们需到处各种东西的交易费用;货币的出现是为了节省复杂的以物换物的交易费用等。每产生壹个组织或制度,都必须要有助于节省交易费用,否则这个组织或制度就会被节省交易费用的组织或制度所淘汰。

国家的起源也是如此。国家的产生,用经济学的语言说,就是由社会建立起壹套防御侵占土地的大规模武力系统比建立许许多多小规模的私人武力系统具有规模上的经济效应。

例如,能够由每个土地占用者向某个机构交纳税款的方式使该机构来操作产权制度,这种方式要比每个土地占有者建立自己的武力系统的费用少得多。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表明,国家在建立产权保护体系方面是最具优势的组织,离开产权,人们很难对国家作出有效的分析。

从社会经济生活中所涉及的制度来见,制度提供的壹系列规则,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所构成。

非正式约束指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观、意识形态等。非正式约束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且构成代代相传的壹部分。从历史上见,在正式约束建立之前,人们之间的关系主要靠非正式约束。

在非正式约束中,意识形态处于核心地位,它蕴涵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性。意识形态能够被定义为关于世界的壹套信念,它们倾向于从道德上判定劳动分工、收入分配和社会行制度结构的合理性。意识形态有可能以“指导思想”的形式构成正式制度安排(或正式约束)的“理论基础”和最高准则。

意识形态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世界是复杂的,而人心的理性是有界的,当个人面对错综复杂的世界而无法迅速、准确和费用很低地作出理性判断,以及现实生活的复杂程度超出理性边界时,他们便会借助于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准则、社会风俗习性等相关的意识形态来走“捷径”。其有效性取决于人们对意识形态的虔诚程度。

世界各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各异,但却共同具有强烈的利他主义倾向,如“助人为乐”,“扬善抑恶”等等。意识形态为什么会形成目前这个样子呢?

著名的“囚犯困境”模型能够说明这壹问题。假设有俩个囚犯甲和乙,由于共同作案而被捕。检察官和每个囚犯单独谈话。检察官说:“我已有足够的证据,判处你们俩人壹年监禁。如果你单独坦白交代应该被判为10年监禁的罪行,我就能给你达成壹笔交易,你能够只判3个月的监禁,而你的同伴要监禁10年。可是,如果你们俩人都坦白交代,那么,你们俩人都要被判处5年的监禁。”很显然,当俩个囚犯都出于自私的动机行事坦白交代时,他们都会得到长期监禁。只有当他们进行“合作”或按利他主义行事时,他们才都能得到短期监禁。

经济学家通过大量研究指出,“囚犯困境”且非是壹个特例或不现实的案例,相反,它适用于许多基本的社会经济交换过程。几乎所有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都能够在囚犯困境模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它表明,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所作出的决策是相互影响的,每个人“自

私”不壹定就“自利”,“恶性竞争”的结果可能是“俩败俱伤”。历史上这样的事例且不少见。人们在无数次成功和失败的行为中发现,合作比“自私”更有利,遵从某种合作规则要比通过欺诈自作聪明地获得少数几次不义之财更有利,这时“利他主义”的非正式约束及相应的合作规则就会自发地产生。这不是道德说教的胜利,这是基于经济规则。

意识形态壹旦产生,就对人们的经济生活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经济学家指出,意识形态是减少提供其他制度安排的服务费用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它是个人和其环境达成“协议”的壹种节约费用的工具,它以世界观的形式出现从而简化决策过程。总之,“好”的意识形态能降低社会制度运行的费用。这也能解释这样壹个问题,为什么“雇员听从命令和市民服从法律的程度,远大于以控制机制为基础所作的解释。”(阿罗)在经济学家见来,意识形态是能产生极大外部效果的人力资本。因此,任何政府都通过向意识形态教育投资来对个人意识形态资本积累进行补贴。

由此也能够解释,为什么当下流传下来的宗教,如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其中都包含“扬善抑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你打我左脸,我给你右脸”等等的强烈的利他主义倾向。这是因为利他主义是符合经济原则的,宗教只有宣传利他主义,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才能为人们所接受而流传下来。如果壹种宗教信仰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负面影响,那么它早就被社会所淘汰。

对宗教的作用,古人早有认识。《易经》中“观”卦就是讲怎样用宗教进行统治。其中有壹段话这样说:“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讲得非常明白。《易经》是五经之首,是古代统治阶级的必读书。可见,中国古代统治阶级对宗教的统治管理功能的运用是非常自觉的。

在正式约束中,有政治规则和经济规则。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列宁语)。但政治规则且不是完全按经济效率原则发展,它受到政治的、军事的、社会的、历史的和意识形态的约束。因此,有可能导致壹个国家由于其政策而处于低效率的经济制度中。但从长期来见,由于有国家之间的生存竞争压力,会使其政策有所改变。

正式约束和非正式约束共同影响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见出,人类的壹切制度,如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意识形态等,都必须遵循有助于节约交易费用的核心的经济原则。违背该原则的组织或制度都将被激烈的竞争所淘汰。我们能够总结为人类社会中的组织和制度可持续发展条件:

人类社会中组织和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助于节约交易费用。

有趣的是,经济制度的变迁,和宇宙中自组织及其运动规律的演化相类似,是“偶然事件的冻结”造成的。例如目前全世界广泛使用的信用卡,它起源于1915年,开始是美国壹些饭店和百货X公司发给顾客赊购商品的凭证。1950年,纽约大来俱乐部发给会员信用卡,持卡人可在约定的饭店,航空X公司等地赊购货物和劳务。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大银行及壹些旅馆、饭店和其他机构,也普遍发行提供消费信贷的信用卡。信用卡由于给顾客外出旅游、购物提供了极大便利,因此受到广泛欢迎。1966后,美国美洲银行和30多个国家的银行联合发行国际性的东美卡(VisaCard)9000万张,计434亿美元,使信用卡壹举成为跨国的重要信贷工具。从信用卡制度的创始及发展,我们能够见出偶然事件是如何影响经济制度的发展进化的。壹旦某壹种制度创新符合组织及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条件——有助于节约交易费用,在壹定的历史时期及经济条件下,这种制度就会被保留和放大,直到彻底地改变现有经济制度格局。组织及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条件在这里自始至终起“抉择器”的作用。

三、新科学新时代

对比壹下,人类社会中的组织和制度可持续发展条件是:人类社会中组织和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助于节约交易费用。宇宙中自组织及其运动规律可持续发展条件是:宇宙中的自组织及其运动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助于降低宇宙熵速度。能够见出,二者极其相似。进行交易类似作功,而交易费用类似于作功所必然产生的热量耗散。交易费用是壹笔壹笔的,是离散的,这非常类似于单位时间的熵量:熵速度。

见来,宇宙和人类社会虽表面上千差万别,但在演化规律上却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对于人类来说,降低熵速度和节约交易费用有时候是重合的,如邮局的出现会降低人们互相传递信息的交易费用,同时由于节约了人力物力,也有助于降低熵速度;但汽车代替马车,虽使运输的交易费用降低,但却由于使用汽油或柴油,使熵速度增大。

显然,人类如果想可持续发展,必须同时满足宇宙中自组织及其运动规律的可持续发展条件和人类社会中组织和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条件。在这俩个条件中以前者优先,即能够满足前者不满足后者,但不能够满足后者而不满足前者。

从制度的角度来见,在可持续发展时代,非正式约束和正式约束会有相应改变。非正式约束中,人类必须将只在人类社会中形成的利他主义、道德规范等扩展到全宇宙去,形成人类组织只是宇宙整体的壹部分,人类的发展必须有利于宇宙中其他可持续发展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的概念。这是广义的利他主义。非正式约束的改变早已开始了,目前“人和自然必须和谐发展”,“宇宙伦理学”等已逐渐深入人心。

从科学方面见,宇宙中组织和规律的可持续发展条件能够使我们从壹个崭新的角度见宇

宙,那是壹种“宇宙进化论”的角度。就象在达尔文进化论中,我们得知生物有共同祖先壹样,在宇宙中组织和规律的可持续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各自然科学间的“亲缘关系”,形成对各门自然科学的总的、统壹的认识。由于宇宙中任何组织和规律都在可持续发展条件作用下衍生出来,那么,也就极有可能在此可持续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各自然科学统壹起来,形成壹个“大科学”。

由于宇宙中自组织及其运动规律的可持续发展条件和人类社会中组织和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条件如此相似,不难联想到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壹。其中最重要的是自然科学和哲学的统壹。从非正式约束的改变能够见出,未来的科学将是天然内禀广义的利他主义哲学的科学。这将使自然科学消除目前的“双刃剑”,“没有人性”的特性。

宇宙中自组织及其运动规律的可持续发展条件仍提供了壹种令人振奋的可能性,那就是我们能够在不违背此可持续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改造现有自然规律、创造新物质。

由于此举顺应宇宙的可持续发展,必将最终获得成功。人类将获得前所未有的改天换地般的能力,这几乎给人类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人类将作为创造宇宙未来的积极力量而存在。

让我们畅想在可持续发展时代人类的未来。

人类在宇宙中不断进行有利于宇宙及人类自身发展的自组织及其运动规律的变革,壹方面使人类自身成为可持续发展组织,获得在宇宙中的生存和发展权;另壹方面必将使人类融入宇宙创造的大步骤中去。由于人类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组织,宇宙将再也无法限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可持续发展时代将是人类在宇宙中极度扩张的时代。宇宙中将到处充斥人类缔造的可持续发展组织,这种组织越多,宇宙将越来越进化。和此同时,人类本身也将会获得相

应进化。人类的终极可能是融入宇宙,成为宇宙中变革力量的中枢,催化宇宙进入最小熵速度状态,极大延长宇宙存在寿命。

后记:

如果用壹句话来概括可持续发展条件理论,那就是“让世界充满爱”,如果用壹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爱”。宇宙中,从最小的微粒,到庞大的星系,都为着彼此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这不是“爱”,又是什么!如此见来,这个可持续发展条件理论,竟是至善至美的理论了。这个理论如果不成立,实在会让人万分遗憾。

这么见来,李贺的诗:“天若有情天亦老”竟是如此正确,因为宇宙会老,所以宇宙有情。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8)_调查研究.doc

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8)_调查研究 有产业布局上的合理调配,以达到组团式城市群在结构上与功能上的完善,以此去获劝发展红利”。即从知识互补、人力互补、技术互补、产业互补和设施互补中,降低交易成本,克服市场壁垒,取得协作效益,分散创新风险,形成良性网络,最终享受发展红利为区域带来的整体效益。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构建组团式城市群过程中,必须逐步实现三类经济社会的根本转变。 l促进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的转变:解决城市化成本的基本出路。 在未纳入组团式城市群范围时,土地是作为第一产业(以绿色植物作为初始生产力的存在形态)的载体而存在,其基本属性是作为资源,加上其他自然投入(如水、太阳光)和劳动力投入,形成了农业的初始生产力。当土地纳入到组团式城市群之后,其功能形态和使用价值将会发生根本变化,从原先以生产农作物为主转变为高资本型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生产。 2促进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培育城市发展的第一资源。 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城市化进程中一要在数量上将农民转变为市民,二要将农民的素质与积聚财富的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因此将庞大的人口资源迅速转变为更加有效的人力资本,是建设组团式城市群的本质要务。 3促进民间储蓄向民间银行的转变:逐步走向扩大“内投”的稳健方向

现在我国的民间储蓄已经超过10万亿人民币,与目前的国内生产总值大致相当,加上固定资产的占有,民间财富已经达到一个十分可观的地步,如何积极稳妥地将这个庞大的资本释放出来,转变为逐渐制衡外部投资额的程度,是推行城市化进程中扩大生产、解决就业、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和全面纳入市场体系的重要步骤。 十四、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七原则 研究报告拟订了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的七原则: (1)必须将城市视作具有规模、等级、互补、共生及其在国土空间布局中表达出的有序充填(空间谱);必须将城市视作具有结构、功能、协同、进化及其在时间序列识别上表现出的整体协调系统(时间谱)。 (2)在城市系统的内部结构中,各种自然生态因素、技术物理因素、经济增长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各种人文因素等构成了城市综合体的等级性、共轭性、异质性、多样性。 (3)在城市系统的外部结构中,通过城乡之间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人口流、资金流等的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特别是通过城乡的物质代谢过程、能量传递过程、信息反馈过程和优化配置过程,去培育区域的自组织、自学习、自适应能力。 (4)在系统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中,既要考虑区域承载力对于城市需求的制约,又要考虑城市发展对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力、扩散力、带动力。只有当一个城市向乡村的索取被该城市对乡村的回馈相平衡时,统筹城乡发展的运行才是健康的与合理的。 (5)宏观监控城市发展的“动力表征”、城市内涵的“质量

湘教版九年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三节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现状,从而自觉树立 可持续发展意识。 【能力目标】了解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树立环保意识,落实环保行动。 知识积累 一、请你选择(下列选项中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请选出后填在题后括号里) 1、我国“十五”计划纲要指出“要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节约保护资源,实现持续利用”,“加强生态建设,保护和治理环境”,这说明我国() A、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坚持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策 D、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2、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污染严重,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这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警告。这一事实告诉我们()A、经济发展,必须以牺牲自然资源和损害环境为代价 B、必须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 C、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负责 D、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请你概括:(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一个道理) 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经常回看到公共场所的长流水、长明灯,农村浇地时大水漫灌等现象。 3.我国由于森林被破坏,全国流失面积达36万平方公里,长江、黄河每年带走泥沙量就26亿吨,相当冲走600万良田的表层沃土。探究园地 一、实践探究 .材料一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和国家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所提出的目标和任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材料二某镇地处山东省南部,原以土地肥沃、林网密布、河道纵横、生态环境优良、

可持续发展案例

九年级思想品德课例 第六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基本环节 明确目标(或考纲要求),确定重难点→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质疑解惑→基础闯关,潜能挑战→课堂小结,反思升华。 第一课时“可持续发展——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1.明确目标(或考纲要求),确定重难点 (1)明确目标(或考纲要求):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我国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状况,增强忧患意识,积极参加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活动,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做到知行统一。 2)能力目标:结合相关时政材料,综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说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正确性。 3)知识目标:①知道我国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状况的严峻性; ②知道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和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③能简单阐述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 (2)确定重难点: 重难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正确的选择”既是本节重点,也是本节难点。 作为重难点的原因:之所以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正确的选择”作为本节的重难点,是因为:可持续发展内涵丰富,抽象程度较高,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再者,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人们只停留在口头上,现实生活中违背可持续发展的现象随处可见,理论落实不到位;另一方面,中学生尚未进入社会生活领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他们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远,引不起学生的重视。只有掌握了这一问题,才能使学生科学的认识、理解解决我国面临的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展示丰富多样的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图片、视频、漫画、案例、情景故事等。 【多媒体展示:材料一:“世界人口超过67亿,人口问题成为全球的重大问题”视频。 材料二:在3月22日“世界水日”即将来临之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面对全 球水资源开发问题,敲响九声警钟。(右图为孟加拉国妇 女在达卡水供应部门外手举空水罐抗议供水短缺。) 材料三:“当前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环境问题”链接】 生:分组讨论图片、视频、漫画、案例、情景故事, 选派代表发言谈感悟、感想和体会。(学生讨论期间板书: 可持续发展——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概括总结: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三大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那么,我国在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怎样呢?请同学们走进下面一组新闻和图片材料: 【多媒体展示:材料一:2008年8月26日,新疆南疆三地州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在新疆喀什召开,国家人口和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透露,在未来较长的一个时期内,新疆仍将是全国人口自然增长最快的地区。 据了解,目前新疆妇女总和生育率比全国高0.4左右,15至19岁妇女生育率比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要求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要求 所谓的“可持续发展” 就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又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它要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正确处理人口、资源和环境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把我国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国家、企业、政府怎么做? 国家(政府): 1.坚持实施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惩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违法行为。 3.大力宣传计划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提高人们的法制观念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意识。 4. 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5. 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发展低碳经济等。 企业 (1)贯彻落实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 (2)自觉遵守国家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依法规范自己的生产经营行为。 (3)在生产中重视科技和科技创新,完善经营管理,使企业的能耗、排放符合国家标准,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节约

资源,尽到对子孙后代、对社会的责任。 节约资源中学生该怎么做?(个人) 1、增强法制观念,树立循环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2、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做环保节约资源的的践行者,用淘米水浇花、不使用一次性物品等。 3、宣传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对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敢于制止并举报 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 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有人说:维护民族团结是国家的事,是大人们的事,与我们青少年无关。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答(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2)维护民族团结,不仅仅是国家的事,也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不能认为维护民族团结与我们青少年无关或关系不大。 (3)青少年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应该做到: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等。 1、党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这份年度报告以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为主题,集中讨论在现阶段中国城市发展的战略背景、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战略设计;对于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和落实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援农业、缓解城乡差别、实现社会公平、完成城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系统的研究成果。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 究要点一、城际之间、城乡之间是一个区域系统在一个地域中,平面上的空间充填是一个有序的体系。人为的分割,虽然有利于行政管理,但却与真实的系统行为运行有很大的背离,既不符合几何原则,也不符合生产原则。因此,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城际关系,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城乡关系,必须如实地看作是一种结构有序、功能互补、具有统一基础的复杂系统。从地理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应当符合空间充填原理,它们在宏观 上是可辨识的,在微观上是随机的,实际上可以把大、中、小城市看作是立足于乡村平面上的、具有等级特点的一组空间充填物,共同构成一个区域综合体,并相应地发挥各自的功能。从社会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社会分布原理,它们在本质上是由于社 会分工的不同和创造能力的差异,产生了在获取财富、分配财富、消费财富上的差异,但最终它们必须服从一个临界阈值,即作为区域内社会成员的每一个人,都至少应当获得作为体面生活标志的最低门槛,满足基本人权所赋予的“机会平等”。从产业结构看,城 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产业升级原理,它们在产业链形成与产业集群形成上,既有外在的联系与制约,又有内在的联系与制约。农村作为第一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生存支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育功能。城市作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产品、服务及相应供需支持系统,从区域的整体上是互补的和不可分的,因此,不应单以“结果平等”的眼光去对待。从智力结构看,城际之间和城乡之间符合人口流动原理,乡村提供了人力 资源的丰厚土壤,不同等级的城市对于人才的吸纳和创造“生态位”的条件差异,表现出宏观可识别的吸附特征。由以上的阐述,可以发现只有把城市融入到区域的整个体系之中,并且始终把农村作为区域的基底平面,才能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城乡统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二、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两大转折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经验指出,必须慎重把握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的两大基本转折。第一个转折,是在财富分布空间相对平衡的 区域内,形成大小不等的点状分布(亦可视为区域增长极),随之发生了急剧的人口集聚能力、经济密度集聚能力、二三产业集聚能力和资本集聚能力的中心。这一个转折,表现在城市开发度急剧增强,工业化利用土地的规模急剧增强,固定资产投资的集中度急剧增强,科技含量和创新步伐等的急剧增强。这类急剧增强的结果,就在地理区域的空间平面上,形成了大、中、小城市等级布局的空间充填,使得广大农村与城市之间在财富创造、生活质量、社会保障等方面差距扩大,二元结构系数加大,形成了以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的基本格局,在力度和流向上“以农补工”占据主导地位。第二个转折,是在财富 分布空间已经相当不一个重大标志,其增长过程与财富积累呈非线形的对应关系。中国 从建国开始的发展战略中就有“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抑制城市化”的主导思想,加上长期“恐城症”的制约,中国城市化50年的变迁,一直都在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道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达到同期世界城市化进程速度的两倍,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程度仍然十分落后。根据世界银行统计,在2002年世界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平均为75%,中等收入国家为62%,低收入国家为30%,而中国城市化率尚未达到40%。至2000年底,中国城市化率比世界平均低12个百分点,比世界发达国家平均低40个百分点。虽然从1949年全国建市67个增长至目前的600多个,但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这份年度报告以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为主题,集中讨论在现阶段中国城市发展的战略背景、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战略设计;对于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和落实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援农业、缓解城乡差别、实现社会公平、完成城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系统的研究成果。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要点 一、城际之间、城乡之间是一个区域系统在一个地域中,平面上的空间充填是一个有序的体系。人为的分割,虽然有利于行政管理,但却与真实的系统行为运行有很大的背离,既不符合几何原则,也不符合生产原则。因此,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城际关系,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城乡关系,必须如实地看作是一种结构有序、功能互补、具有统一基础的复杂系统。从地理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应当符合空间充填原理,它们在宏观上是可辨识的,在微观上是随机的,实际上可以把大、中、小城市看作是立足于乡村平面上的、具有等级特点的一组空间充填物,共同构成一个区域综合体,并相应地发挥各自的功能。从社会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社会分布原理,它们在本质上是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和创造能力的差异,产生了在获取财富、分配财富、消费财富上的差异,但最终它们必须服从一个临界阈值,即作为区域内社会成员的每一个人,都至少应当获得作为体面生活标志的最低门槛,满足基本人权所赋予的“机会平等”。从产业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产业升级原理,它们在产业链形成与

产业集群形成上,既有外在的联系与制约,又有内在的联系与制约。农村作为第一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生存支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育功能。城市作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产品、服务及相应供需支持系统,从区域的整体上是互补的和不可分的,因此,不应单以“结果平等”的眼光去对待。从智力结构看,城际之间和城乡之间符合人口流动原理,乡村提供了人力资源的丰厚土壤,不同等级的城市对于人才的吸纳和创造“生态位”的条件差异,表现出宏观可识别的吸附特征。由以上的阐述,可以发现只有把城市融入到区域的整个体系之中,并且始终把农村作为区域的基底平面,才能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城乡统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两大转折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经验指出,必须慎重把握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的两大基本转折。第一个转折,是在财富分布空间相对平衡的区域内,形成大小不等的点状分布,随之发生了急剧的人口集聚能力、经济密度集聚能力、二三产业集聚能力和资本集聚能力的中心。这一个转折,表现在城市开发度急剧增强,工业化利用土地的规模急剧增强,固定资产投资的集中度急剧增强,科技含量和创新步伐等的急剧增强。这类急剧增强的结果,就在地理区域的空间平面上,形成了大、中、小城市等级布局的空间充填,使得广大农村与城市之间在财富创造、生活质量、社会保障等方面差距扩大,二元结构系数加大,形成了以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的基本格局,在力度和流向上“以农补工”占据主导地位。第二个转折,是在财富分布空间已经相当不平衡的区域内,在城乡二元结构系数很高的态势下,在城市开发度达到中期和工业化程度较高的状况时,必须及时地将城市化战略转移到以城市反哺农村、城市支持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教案

待中国作为一个一次性筷子出口大国这件事? 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流程图:一次性筷子大量使用——生产商为了牟取利益大量生产——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危机人类自身的生存。在此基础上结合教材所设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交流自己的看法。 (2)结合课文重点内容提出问题:我国的资源状况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 小结:通过活动导入,结合课文中“相关连接”和“名人名言”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面临的严峻的自然资源形势及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树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真正认识到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联系前面学过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和今天学习的资源问题,引导学生懂得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 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板书) 学习目标2 活动二:牧场的发展方案 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引导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活动三:引导学生探究课文活动二,引导学生在探讨其三个观点的基础上,设计一条宣传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公益广告。 看投影,师生共同赏析几条好的广告语:“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大地需要绿色,人类心灵需要绿色”通过欣赏对比帮助学生了解公益广告的一些基本特点,鼓励学生从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进行思考,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广告语设计完成后,分别在可堂上进行交流、评比,评出优秀作品贴在教室的选出栏中。 2. 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结合课文的“相关链接”,引导学生总结: 要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3.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1)引导学生在面对人口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国情,我们在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实施什么战略? (2)看投影,如何更好的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4.活动四:以矿产资源为例,让学生认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性,提出问题: a如果旧的矿产资源已经消耗完毕,新的能源又没有及时被发现或发明出来,人类会面临怎样的境遇。 b如果自己国家没有了资源,单纯依靠国际市场会出现怎样的情况? c如果资源在我们这一代手中用完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怎么办? 引导学生讨论回答。使学生达成共识:即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小结:重点从我国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这一国情出发,讲述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真正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的发展道路。 活动与探究(看投影) 课本P58生态农业循环图:围绕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现状,展开讨论: 1.你认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是什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加快我国经济发展。) 2.发展循环经济体现了我国正在实施的什么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5学习目标3 为了更好的发掌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国家和个人应该怎么做?国家:①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实行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使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生态环境相协调。②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 个人:①树立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意识。②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如不使用一次性筷子,节约水电,垃圾分类等。③积极与一切破坏可持续发展的

可持续发展报告第一章综述

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 第一章综述 第一节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就全球而言,中国同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15届理事会通过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即:“可持续的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认为,要达到可持续的发展,涉及国内合作和跨越国界的合作。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走向国家和国际的公平,包括按照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发展计划的轻重缓急及发展目的,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此外,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要有一种支援性的国际经济环境,从而导致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持续经济增长与发展,这对于环境的良好管理也是具有很大的重要性的。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再者,可持续的发展还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而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资助方面的一种新形式的附加条件。”(联合国文件UNEP/,AnnexⅡ,1989) 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主要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落后和贫穷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中国要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开展。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是我们办一切事情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保障。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条件下进行经济和社会建设,保持发展的持续性和良好势头。因此,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战略性任务,也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利益的发展。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质,是要开创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代替传统的落后的发展模式,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起来,把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在现阶段,要实现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的说课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法设计,四、学法指导,五、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部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教版教材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三框题。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已是世界性的问题,也是当今社会注重的热点。学生通过前面学习,已经了解了我国的人口、环境的相关知识,理解了我国社会面临严峻的人口和环境形势。在此基础上,本框题将使学生了解掌握我国资源的现状及特点,能准确理解到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协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并付诸行动。为下一框《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本框题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包括: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我国资源的现状、特点及其严峻性;通过对具体材料的分析,理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解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理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水平目标:让学生参与活动,协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用实际行动保护水平目标环境、关爱自然的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资源,协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保护环境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及其要求。 当前,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这不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而且对子孙后代的生存也将构成威胁。所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及其要求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本框题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他们对我国面临的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理解不足,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解不深刻,在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浪费资源、破坏环境。 三、教法设计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依据新课程标准,我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直观演示法:使用图片、录像等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水平。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和措施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 必要性和措施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和措施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重要条件的,其目的是使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发展,并在发展的进程中带动人口、资源、问题的解决。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综合协调,便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一、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共识。 为满足迅速增长的人口和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要求,发展始终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世界发达国家单纯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引发了许多矛盾,出现了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等严峻问题。这些问题愈演愈烈,逐渐由局部发展到全球。从60年代以来,科学界开始探索走出困境的道路,提出了各种新的发展理论与发展战略。最终以80年代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世界各国的共同认可,逐步形成共识。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我国对联合国等世界组织作出的承诺。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共识,也是我国对联合国等世界组织作出的承诺。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了146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加的第二次环境会议,发表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并签署几个单项环境保护公约。这次大会和通过的文件,提出了建立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大会以后,许多国家相继制定了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的制定了本国的《21世纪议程》。同年7月,我国也开始组织编制《中国21世纪议程》,经过反复论证和讨论修改,于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颁布,并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当前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同时又面临着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平衡、失业增加等严峻的问题和困难。因此,只有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中国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唯一正确选择。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实现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中国现代化三步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凭借对中国国情和世界局势的深刻把握,为中华民族重新走在时代的前列而提出和确立的。现代化发展战略三步走

企业战略-企业竞争优势可持续发展的来源

★★★文档资源★★★企业竞争优势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已成为战略管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因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中心议题就是研究企业竞争优势的创造或维持。那么,什么是企业竞争优势可持续发展呢?笔者认为,企业竞争优势可持续发展是指对于一个企业的整体发展过程来说,在各个市场环境中,当一个企业能够适时地实施相应的创造高度市场价值的战略,而其他任何现有和潜在的竞争者都无法同时成功地实施这些战略,而且也缺乏进行模仿或复制该企业战略所带来的全部收益的信心与能力时,就可以认为该企业具有竞争优势可持续性。本文认为企业竞争优势可持续性的主要方面来自于七个方面:企业所处的产业环境、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战略资源、企业核心能力、企业战略能力、企业家能力、企业文化及持续性创新。下面依次对这些来源因素进行描述。 一、企业所处的产业环境 企业总是身处于某种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企业所处环境对于竞争优势的获得及发展具有比较明显的影响。第一,企业发展的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源自某种突发性的社会、经济、技术变革,这种变革打破了原先市场的平衡;第二,企业外部环境本身并无任何变化,但企业对环境特点的认识产生了变化或企业自身的经营条件与能力发生了变化;第三,上述两者的结合。产业环境对竞争优势的获得和维持的影响力取决于他本身的变动性,不同产业环境之间的变动

性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不同的产业环境状态对竞争优势的影响及其作用方式也不相同。企业所处的产业环境能够明显地影响企业市场行为的效率,由此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和竞争优势的创造与维持。一般来说,每一个企业都身处某种外在环境之中,宏观环境主要通过产业环境对企业产生影响力。产业环境相对于宏观环境而言,对个体企业具有更大和更直接的影响,这是由于宏观环境一般不直接影响个体企业的决策与经营绩效,而是通过产业环境产生间接影响或发展作用。由此,企业所处的产业环境是企业创造竞争优势可持续发展的外在条件。 二、企业战略资源 尽管企业所处的产业环境对其盈利水平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力,但是相比较而言,企业自身所具有的素质更为重要。企业素质实际上就是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资源的外在表现。因为,企业在产业内的相对市场优势的根本基础或源头在于其素质,或者说企业的市场优势实际上是其相对资源优势的市场反映或表现。尽管每个企业都拥有或控制某些资源,但是只是其中的战略资源才能够为竞争优势可持续性创造做出显着贡献。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战略资源在竞争优势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从理论上讲,某种既定环境对身处其中的所有企业应该具有相同或类似的影响。导致企业之间经营绩效差异或竞争优势的有无与强调的原因不仅在于其所处的产业环境,更在于其自身的素质。企业素质表现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运作效率。产业环境只

试论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

论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 摘要:“可持续发展”亦称“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最早出现于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论和战略。它是一种新的发展观、道德观和文明观。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基本国策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重要条件的,其目的是使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发展,并在发展的进程中带动人口、资源、问题的解决。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综合协调,便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为:(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与经济增长有根本区别,发展是集社会、科技、文化、环境等多项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2)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3)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当代人在发展与消费时应努力做到使后代人有同样的发展机会,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4)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人类必须建立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学会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保护自然,与之和谐相处。 中共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指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从忽略环境保护受到自然界惩罚,到最终选择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一次历史性重大转折。 二.邓小平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1.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人口问题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兴衰成败,关系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对计划生育极为关注,并逐步从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相互关系的高度,来认识控制人口的重要性。邓小平指出:"人多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生产还不够发展的条件下,吃饭、教育和就业就都成为严重的问题。"他在谈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时反复讲到,人多是我国最大的难题,"人口问题是个战略问题,要很好控制"。 2.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自然资源相对短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我们地大物博,这是我们的优越条件。但有很多资源还没有勘探清楚,没有开采和使用,所以还不是现实的生产资源,土地面积大,但耕地很少。

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

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 公司可持续发展,是指公司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公司市场地位,又要保持公司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 长和能力的提高。所以为保证我公司未来的良好持续发展,应该从公司内部入手,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逐步对公司的内部管理、人力资源、经营模式、公司文化、技术水平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建立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了能够建立合理、完善的发展战略,以下将就这一问题进行简要的报告: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公司面对着变化迅速的环境很难适应,如何使公司能够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引起公司的重视。而这就是各公司所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持续性发展问题。就理论而言,可持续发展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期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现在的发展,满足现在利益。它的基本理论是强调信息管理、客户管理、人员管理、公司内部管理、市场管理以及各方面人员相互之间的沟通,要求建立网络式、多元化的发展计划,要有前瞻性。 二、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 要建立全面的公司可持续发展计划,首先要分析公司某些要素的增长与公司发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公司的发展,更多地表现为公司整体上转化资源、增加价值的能力的提高,这种能力的提高,既有量的变化,又有质的变化。实际中较为常见的,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是按照“调整”的方式实现的。在调整过程中,公司的资源、工艺、组织

结构等因素的变化,都是以公司盈利能力的提高、公司的未来利益最大化为指导的。公司可持续性发展应是“渐进式”的改革战略,而且这种“渐进式”的战略在目前公司中有其现实的接受性、操作性。 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应当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并涉及到公司的方方面面,下面就对这几个方面进行简述: (一)创新与文化 创新是公司保持活力和竞争力的基本驱动力。在管理、市场、组织上的创新是公司发展的推动力和成果标志。技术创新是公司的核心任务,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是保障和服务。创新是不断否定现有事物的前进脚步,而文化则是对过去和现有的积淀和固化。正确处理好创新与文化的关系,就是要处理好继承和发扬、传统与新生、守持与变革的关系,防止邯郸学步或新陈代谢掌握不当,出现组织混乱和机能失调现象,甚至引发一些危机,威胁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在公司哲学和宗旨上、处理内外事情重要性和优先性的取舍原则上、员工的基本准则、作风,基本管理制度以及环境、风貌等建设中,点点滴滴中提炼、催化、巩固有利组织的公司文化,是公司培育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要素之一。 (二)管理与治理 在产品过剩、资本过剩的时代,对大多数公司来说,制约公司发展主要因素已经不是资金和生产能力,而是公司的技术创新和管理能力,是公司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对公司的贡献大小。为了增强公司的灵活性和应变性,公司将不再贪大求全,应降低管理费用、提高管理效率、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公司的组织结构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化----一方面是组织结构从金字塔式更加扁平化,另一方面公司部门要根据形式的变化而不断增减。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在具体内容方面,可持续发展涉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以及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这表明,可持续发展虽然起源于环境保护问题,但作为一个指导人类走向21世纪的发展理论,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理论将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已经成为一个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性战略。 1)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而不是以环境保护为名取消经济增长,因为经济发展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基础。但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可持续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以提高经济活动中的效益、节约资源和减少废物。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说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就是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方面的体现。 2)在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地球生态环境,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因此,可持续发展强调了发展是有限制的,没有限制就没有发展的持续。生态可持续发展同样强调环境保护,但不同于以往将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对立的做法,可持续发展要求通过转变发展模式,从人类发展的源头、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3)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公平是环境保护得以实现的机制和目标。可持续发展指出世界各国的发展阶段可以不同,发展的具体目标也各不相同,但发展的本质应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这就是说,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可持续是基础,生态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才是目的。下一世纪人类应该共同追求的是以人为本位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

2009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Chin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Report 2009 ---- China’s Approach towards a Low Carbon Future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科学出版社 北京,2009年3月

中国科学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总策划:曹效业潘教峰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名誉组长:牛文元 组长:王毅 副组长:刘毅李喜先 成员:胡非蔡晨杨多贵陈劭锋陈锐 《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研究组 主题报告首席科学家王毅 研究起草组成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克王海芹邓梁春付允邢璐曲建升 朱松丽庄幸刘扬刘虹刘强刘怡君 汝醒君苏利阳邹骥邹秀萍汪云林张志强 陈劭锋周元春周宏春 胡秀莲姜克隽傅莎 曾静静 技术报告首席科学家牛文元 研究起草组成员陈劭锋刘扬邹秀萍王海燕苏利阳 汝醒君张云芳郑爱丽 本报告得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等资助,特此致谢

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 报 告 摘 要?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最重大环境与发展挑战,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围绕防止气候变暖的国际谈判及其行动不仅关系人类的生存环境,而且直接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尽管全球气候保护的进程将取决于人类在科学认知、政治意愿、经济利益和社会接受程度上的共识和采取的措施,但探索低碳发展之路却无疑是未来人类发展的重要选择。 气候变化的科学认识及其延伸的政治、经济议题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根据大量实测资料,近百年(1906~2005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升高了0.74℃,并且升温速率不断加快,同时全球平均海平面也在不断上升(IPCC,2007a)。这一系列变化将对全球气候系统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气候变化同样给中国的气候、环境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中国的气候和环境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例如,近100年的地表平均温度明显增加;降水量变化趋势虽不显著,但年代际波动和区域差异大;近50年主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也出现了明显变化(《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委会,2007)。 IPCC的综合评估结果表明(IPCC,2007a),自1750年以来,人类活动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近50年全球的大部分增暖,非常可能(90%以上)是人类活动的结果,特别是源于化石燃料的使用导致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预计到21世纪末,全球气候系统还将继续变暖,其升温幅度将取决于人类现在所采取的行动。IPCC第四次评估第三工作组报告认为(IPCC,2007c),人类采取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在经济和技术上是可能的,通过部署各行业关键减缓技术、采取政策和行政干预、改变发展道路等能够对减缓气候变化做出重大贡献。IPCC的评估报告已经成为全球气候政治决策最重要的科学基础。 气候变化科学尽管在过去20多年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因其属于复杂的综合科学领域,所以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应对。一方面,由于涉及众多学科以及研究尚显不足,驾驭起来难度很大,因此在自然科学研究基础方面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包括气候变化的发生与发展机理、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及影响、气候变化的区域特征、碳捕获和封存(CCS)的可行性等(参见第一章)。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科学及各种社会力量的介入,气候变化已经跨越了自然科学问题,演变成为发展问题和政治问题,并且其“政治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在某种意义上,各国也都在以保护全球气候的名义为其国家或是不同的利益集团的权益寻找对各自有利的证据、指标及相应的制度安排。许多观点也是在自然科学认识的基 ?报告摘要由王毅执笔,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报告已由科学出版社于2009年3月出版。进一步信息请浏览“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47257354.html,”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