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数学_循环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数学_循环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数学_循环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数学_循环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循环结构》教学设计

一、概述

《循环结构》是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必修3第一章,第一小节,课时安排6课时,本课为第4课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是对算法概念的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基本算法语句打下坚实的基础,循环结构是程序框图的一种基本逻辑结构。通过模仿、操作、探索,学习设计循环结构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循环结构的意义,体会循环结构的作用,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起下的作用。

二、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能理解循环结构概念;把握循环结构的三要素:循环的初始值、循环体、循环的终止条件;能识别和理解循环结构的框图以及功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由实例对循环结构的探究与应用过程,培养观察类比、归纳抽象能力、参与运用算法思想解决问题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活动过程,培养主动探究、勇于发现的科学精神,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学情分析

1.学生是高一学生,对多媒体大屏幕环境下的课堂环境非常熟悉;

2.学生在学习本课以前,已经学习了算法的概念、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及简单的赋值问题。3.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思维活跃,对程序框图与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这一课程兴趣很高;

4.高一学生形象思维、感性认识较强,理性思维、抽象认识能力还很薄弱,因此教学中宜选择学生熟悉的,易懂的实例引入。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教师总结,纳入知识系统。主要体现在两部分:

1、循环结构的概念分析和框图的得出过程,主要为启发探究的教学方式完成。

2、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及对引例的分析过程,主要由学生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完成。

另外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框图的书写节省时间,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伦敦举办了2012年第30届夏季奥运会,你知道在申办奥运会的最后阶段,国际奥委会是如何通过投票决定主办权归属吗?对竞选出的5个申办城市进行表决的操作程序是:首先进行第一轮投票,如果有一个城市得票超过总票数的一半,那么该城市就获得主办权;如果所有申办城市得票数都不超过总票数的一半,则将得票最少的城市淘汰,然后重复上述过程,直到选出一个申办城市为止.回忆1993年竞选失败经过。

教师提问:1.上述投票选举城市申办奥运会是算法吗? 【提示】 是. 2.该算法若用框图表示,只有顺序结构与条件结构可以吗? 【提示】 不可以. 3.在该算法中,要多次重复操作,那么控制重复操作的条件及重复的内容是什么? 【提示】 控制重复操作的条件为是否有城市得票超过总票数的一半,重复的内容是淘汰得票最少的城市. 【认识新知】

1.循环结构:按照一定的条件反复执行某些步骤的情况. 2.循环体:反复执行的步骤. 3.循环结构的分类及特征 名称

直到型循环

当型循环

结构

特征

先执行循环体,后判断条件,若条件不满

足,继续执行循环体,直到条件满足终止

循环

先判断条件,若条件满足,则执行循环体,

否则终止循环

两种循环结构的区别:①循环判断条件的先后;②循环体的位置;③循环结束的条件。 【例题讲解】

例6.设计一个计算100321++++ 的值的算法,并画出程序框图。

例题说明:引进“计数变量” 、“累加变量”。借助“计数变量”和 “累加变量”使学生经

历把“递推求和”转化为“循环求和”的过程,同时经历初始化变量,确定循环体,设置循环终止条件3个构造循环结构的关键步骤。 例题的求和过程可以表示为:

21324312,3,4

(2,3,,100)i i S S S S S S S S i

i -=+=+=+=+=

用递推公式表示为:111

(2,3,100)i i S i S S i

-=?

=?

=+?

直接利用这个递推公式构造算法在步骤1i i S S i -=+中使用了123

100,,S S S S 共100个变量,

计算机执行这样的算法时需要占用较大的内存。为了节省变量,充分体现计算机能以极快的速度进行重复计算的优势,需要从上述递推求和的步骤1i i S S i -=+中提取出共同的结构,即第i 步的结果=第(i -1)步的结果+i 。若引进一个计数变量i 来表示计算到第几步,一个累加变量S 来表示每一步的计算结果,则第i 步可以表示为赋值过程i S S +=,

1i i =+.

“1i i =+”、“ i S S +=”的含义:

1)1i i =+的作用是将赋值号右边表达式1i +的值赋给赋值号左边的变量i 。 2)赋值号“=”右边的变量“i ”表示前一步累加所得的和,赋值号“=”左边的“i ”表示该步累加所得的和,含义不同。

3)赋值号“=”与数学中的等号意义不同。1i i =+在数学中是不成立的。

4)i S S +=的作用是将赋值号右边表达式i S +的值赋给赋值号左边的变量S 。(类比1i i =+ 理解。

) 借助“计数变量”、“累加变量”既突破了难点,同时也使学生理解了“1i i =+”、“ i S S +=”的含义。 当型程序框图:

直到型程序框图:

课堂练习1:设计算法求

101

1001431321211?++?+?+? 的值,并画出程序框图(要求用“当”型循环结构).

分析:这是一个共有100项的累加求和题,需要设计一个计数变量,一个累加变量,用循环结构实现这一算法.

设计意图:该练习和例题十分类似,循环结束的控制和输出结果都差不

开始 i =1

S =0

i =i +1 S =S +i

i ≤100? 结束

输出S 是

否 循环变量初始化

循环体

循环条件

多,主要帮助学生熟悉简单的循环结构,两道题的区别在于每次累加变量增加值不同,要注意根据不同的求和需求书写不一样的累加值。

【课堂总结】

利用循环结构表示算法的步骤:利用循环结构表示算法,第一要准确地表示累计的变量;第二要注意在哪一步开始循环,满足什么条件不再执行循环体. 【例题讲解】

例7.某工厂2005年的年生产总值为200万元,技术革新后预计以后每年的年生产总值都比上一年增长5%.设计一个程序框图,输出预计年生产总值超过300万元的最早年份.

算法分析:

第一步:输入2005年的年生产总值. 第二步:计算下一年的年生产总值.

第三步:判断所得结果是否大于300.若是,输出该年年份;否则,返回第二步. 师:由于第二步是重复操作的步骤,所以我们可以考虑利用循环结构来实现.循环结构的设计步骤是什么?

生:(1)确定循环结构的循环变量和初始条件;

(2)确定算法中需要反复执行的部分,即循环体; (3)确定循环的终止条件.

教师提问:1.本题中的循环变量是什么?初始值为多少? 【提示】:生产总值,200. 2.循环体怎样确定呢?

【提示】:年生产总值为a ,年生产总值的年增长量为t ,年份为n ,则循环体为:

0.05t a =,a a t =+,1n n =+.

3.循环何时结束?

【提示】:当“年生产总值超过300万元”时终止循环. 程序框图: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探究,使学生在含有循环结构的算法中学习如何确定循环体和初始化变量,学习如何选择控制循环的条件.同时让学生感受算法与生产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堂练习2:1.(2014·安徽高考文科·T4)与(2014·安徽高考理科·T3)相同 如图所示,程序框图(算法流程图)的输出结果是( ) A. 34 B. 55 C. 78 D. 89

【解题提示】 利用循环结构逐次计算,直到退出循环,输出结果。 【解析】选B 。第一次循环得z=2,x=1,y=2; 第二次循环得z=3,x=2,y=3;

开始2005n =200a =0.05t a

=a a t

=+1n n =+300?

a >否

是结束

输出n

直到型循环结构 否输出开始2005n =200

a =300?

a ≤结束

n

0.05t a

=a a t =+1

n n =+是

当型循环结构

第三次循环得z=5,x=3,y=5;

第四次循环得z=8,x=5,y=8;

第五次循环得z=13,x=8,y=13;

第六次循环得z=21,x=13,y=21;

第七次循环得z=34,x=21,y=34;

第八次循环得z=55,x=34,y=55;退出循环,输出55,

【设计意图】通过该练习,是学生明白一般的考题形式.重点培养读图能力,熟悉解题格式。

2.下图是一个算法的流程图,则输出的n的值是__3__

【设计意图】进一步熟练读图能力,体会累加变量控制循环的结束,体会计数变量的输出。

3.(2013·湖南高考)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如果

输入a=1,b=2,则输出的a的值为______.

解析: 第一次循环:a=3;

第二次循环:a=5;

第三次循环:a=7;

第四次循环:a=9.

因为9>8,所以输出a的值为9.

答案:9

【课堂总结】

1.设计一个算法的程序框图的基本思路:

第一步,用自然语言表述算法步骤.

第二步,确定每个算法步骤所包含的逻辑结构,并用相应的程序框图表示.

第三步,将所有步骤的程序框图用流程线连接起来,并加上两个终端框.

2.①循环结构的三要素:②循环结构的设计步骤.

六.板书设计

循环结构

七、教后反思

1.本节课通过问题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找到要学的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2.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循环结构程序框图探究中,巧妙地设计问题,通过恰当的语言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经过小组讨论、交流,概括得出结论,让学生感受取得新知识的成就感.

3.学生反映本节课能听懂,但自己做题往往感到比较困难,无从下手.教师要教会学生结合框图进行运算,看懂框图,知道每一步的结构,类比归纳最后几步程序的执行情况;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课下继续探讨,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

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算法的概念和顺序结构、条件结构。会画简单的程序框图. 高一的学生形象思维和感性认识较强,而理性思维和抽象认识的能力还很薄弱. 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选择用学生熟悉的、易懂的实例引入,使学生逐步经历循环结构设计的全过程.绝大多数同学对算法和框图的学习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但在探究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的意识等方面发展不够均衡,尚有待加强。

本班大部分学生在班主任的积极影响下,在课堂上能够主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能

发现问题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解决问题,使课堂气氛活跃而不乱。在这样长期的良性循环下,该班学生视野广,思维发散性好,看问题也较为全面。

效果分析

该堂课圆满完成了教学意图,教学目标得以实现。既承接了前几节课的内容,又为下一节课做了铺垫。

过程完全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和基础性、强调本质、强调联系的基本理念。教学过程结合对具体数学实例的分析,体验程序框图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让学生通过模仿、操作、探索,学习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从学生角度来看,该课程由浅入深,由一般到特殊,层层递进,对循环结构的形式和作用有了深刻的认识。但注重了全体,没有突出个体,对程度差一下的同学照顾不足,读能力突出的同学缺少拔高。

教材分析

1. 教材地位

《循环结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3)中§1.1.2的内容。循环结构是算法三大基本逻辑结构中结构最灵活,内涵最丰富、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结构,广泛存在于许多著名算法设计中,比如二分法,辗转相除法,秦九韶算法等,且循环结构是学习循环语句的基础,并且循环结构中蕴含的“递推”思想为必修五数列的递推公式学习奠定了基础,是整个算法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同时也是高考关注的热点。本节课是在学习了顺序结构,条件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安排1课时。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循环结构概念。

②区别当型循环和直到型循环。

③能识别和理解循环结构的框图以及功能。

(2)能力目标

通过由实例对循环结构的探究与应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类比,归纳抽象能力;参与运用算法思想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算法分析,算法设计到算法表示的程序化算法思想。

(3)情感目标

①感受算法思想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意义,提高算法素养;

②经历体验发现、创造和运用的历程与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③培养学生形式化的表达能力,构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程序化的思想意识。

3.重难点分析

由于循环变量赋初值、循环体、循环的终止条件是在顺序结构和条件结构未出现的概念,同时也是掌握循环结构的关键,由此确立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重点:掌握程序框图循环结构的画法。

难点:能正确的利用循环结构设计框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评测练习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16分)

1.下面关于当型循环结构和直到型循环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当型循环结构是先判断后循环,条件成立时执行循环体,条件不成立时结束循环

(B)直到型循环结构要先执行循环体再判断条件,条件成立时结束循环,条件不成立时执行循环体

(C)设计程序框图时,两种循环结构可以任选其中的一个,两种结构也可以相互转化

(D)设计循环结构的程序框图时只能选择这两种结构中的一种,除这两

种结构外,再无其他循环结构

2.(2011·新课标全国高考)执行如图的程序框图,如果输入的N是6,

那么输出的p是( )

(A)120 (B)720

(C)1 440 (D)5 040

3.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中,第3个输出的数是( )

(A)1 (B)3

2

(C)2 (D)

5

2

4.以下给出的是计算1111

24620

+++?+的值的一个程序框图,其中判断框内应填入的条件

是( )

(A)i<20? (B)i>10?

(C)i<10? (D)i≤10?

二、填空题(每题4分,共8分)

5.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若P=0.7,则输出的n=_____.

6.某地区有荒山2 200亩,从2009年开始每年年初在荒山上植树造林,第一年植树100亩,以后每年比上一年多植树50亩.如图,某同学设计了一个程序框图计算到哪一年可以将荒山全部绿化(假定所植树全部成活),则框图中处应填上_____.

三、解答题(每题8分,共16分)

7.设计算法求

1111

12233499100

+++?+

????

的值,要求画出程序框图.

8.以下是某次考试中某班15名同学的数学成绩:72,91,58,63,84,88,90,

55,61,73,64,77,82,94,60.要求将80分以上的同学的平均分求出来.画出程序框图.

【挑战能力】

(10分)设计一个求满足10<x2<1 000的所有正整数x的值的程序框图.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循环结构除当型循环和直到型循环结构外,还有其他的循环结构形式,故D 项不正确.由两种循环结构的特征可知,A、B、C三项均正确.

2.【解析】选B.由框图可知,最终输出的p=1×2×3×4×5×6=720.

3.【解析】选C.第一次输出1,第二次输出3

2

,第三次输出2.

4.【解析】选D.由程序框图可知i是计数变量,共有10个数相加,故i从1计数到10,i=11是第一个不满足循环条件的数,故判断框内应填“i≤10?”.

独具【方法技巧】列举法解决循环结构问题

循环结构是一种较复杂的算法结构,在求解循环结构问题时,往往由于对循环体内各变量的特征理解不到位而出现错误.为避免这种不必要的失误,解答相关问题时可采用列举法:

(1)按在循环体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以各变量为行制作表格,此表行数不限,可向右扩展;

(2)将变量的初始值填入表格的第一列,按算法向下执行,变量的值发生变化时,在表中增加一列,填入相应的值.如此循环就可以找出结果,如果循环次数较多则要从表中发现规律,再作最后计算.

5.【解析】执行程序框图的过程中S和n的值对应关系如下表:

故输出的n的值为3.

答案:3

6.【解析】读懂程序框图,易知判断框内应填s≥2 200?.

答案:s≥2 200?

7.【解析】这是一个累加求和问题,共99项相加,可设计一个计数变量,一个累加变量,用循环结构实现这一算法.

程序框图如图所示:

【误区警示】本题设计程序框图时容易误认为是100项的和.

8.【解题提示】要输入15次同学的成绩,可选择循环结构,同时引入条件结构判断成绩是否高于80分.

【解析】用条件结构来判断成绩是否高于80分,用循环结构控制输入的次数,同时引进两个累加变量,分别计算高于80分的成绩的总和与人数.

程序框图如图所示:

【挑战能力】

【解析】可以从最小的正整数1开始进行判断,判断是否满足10<x 2

<1 000.若满足,则输出x 的值;若不满足,则对1进行累加后再进行判断,依次下去,直到x 2

≥1 000为止,结束程序.

程序框图如图:

课后反思

一、本课的优点

1.由学生喜欢的内容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课程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比较抽象,枯燥。贴近生活,由学生们关心的话题或参与过的事情引入,抓住了学生神经的敏感点,使课程的可接受性变强。不生硬,不突然, 边听故事,边学知识,让学生轻装上路。

2.一般规律和典型实例相结合。

首先高度概括总结两种循环结构的特点,使学生再了解程序框图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初步认识了循环结构,并通过比较能辨别两种循环结构。明确的累加变量和计数变量在循环结构中的作用和意义。然后紧跟实例:设计100321++++ 的值的程序框图。形象具体的演示了算法的运算过程,对于累加变量和计数变量重点说明。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们接受起来非常容易。

3.题目设计巧妙,问题启发引导

例题紧扣知识点,简单易懂,对教材内容作了很好的诠释,引入的计数变量和累加变量清晰自然,不突兀,好理解。练习题在例题的基础上稍有变形,重点重复,难点、易错点突

出,并且链接高考,常考题型明确一般解法,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做题。课堂的提问已引导为主,带着学生去探究问题,提醒他们需注意的问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今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师生互动不够充分,没有更多的挖掘学生们的潜力,让学生们听得多,做的少,看得多,想得少。

2.鉴于课程特点板书设计比较少。

3.教学环节设计比较生硬,过度不自然,题目难度略大,没有考虑的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循环结构,什么错误都可能发生。

课标分析

1.循环结构的地位与作用

在本模块中,学生将在义务教育阶段初步感受算法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对具体数学实例的分析,体验程序框图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通过模仿、操作、探索,学习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以及算法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通过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如三元一次方程组求解等问题),理解程序框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条件分支、循环。

2.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强调算法基本思想

②算法学习必须通过实例进行

③突出教学重点,体会算法思想

④充分关注算法思想在其它数学内容中的渗透

高中数学学情分析-理数

2019年第一学期高一数学第八次阶段测试 精准确定教学目标 本学期第八次阶段性考试已经结束了,本次考试主要考查必修1函数的性质和必修4三角函数和向量的知识,试卷题量适中、难度略有难度、对基本知识的考察也比较全面,真正做到了全面出击。所以,从考试整体来看,实验班整体成绩不错,两极分化较小,大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还算不错,达到了想要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具体我做以下分析: 一、阶段性调研考试成绩分析 (一)本次考试学生考试各题目得分率

(二)本次考试学生考试各知识点得分率

由表格数据以及调查得到以下具体分析: 1、从本次考试中发现平时学习中高频率出现的知识点学生答得较好,如对数函数定义域和对数型复合函数的单调性,但是遇到有难度的拔高问题错误率较高,如复合型对数函数的值域和最值及复合型对数函数的奇偶性。反映出本层次有一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有一定的自觉性,能进行必要的反复巩固练习,但是对于概念性问题还需要加强理解和记忆。 2、我们都知道数学知识点和基本技能的熟练程度、完备程度以及扎实的计算功底是学生基本功强弱的重要体现。通过考试发现好学生的知识点较全面,基本能理解题意,可由于多种客观原因导致学生的计算能力很差。比如本次考试的函数的恒成立问题,大多数学生知道思路,可由于计算能力特差或者是钻牛角尖等,导致最后运算结果不对,白白失分。从上表我们也容易发现这些题目的得分率较低。 3、缺少严谨认真的思维习惯和审题习惯。在考试完后经常会听到有学生说没有看清题目的问题导致答案算错,就比如本次考试余弦函数的单调性,看成了正弦函数导致失分。 4、知识点掌握的不准确,相当多问题含含糊糊。由于种种原因,致使学生的习惯不太好、总给人一种毛毛糙糙的感觉。不求严谨,提到知识点好像啥都会,可真的动起手,错误百出。就如本次考试的利用指对幂函数大小的比较,总是区分不开指数函数和幂函数的区别。

高一学生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学情分析 高一是整个中学阶段数学学习的一个转折和关键的时期。许多小学、初中数学成绩拔尖的学生进入高中后,第一个跟斗就栽在数学上。刚上高一,很多学生不了解高中数学的特点,学不得法,第一学期的多次考试,很多学生数学成绩不理想,数学学习屡受挫折,自信心受挫,从而造成学习成绩的大面积滑坡。 在高一阶段的学习非常重要,学完4本必修,从09年广东省的文科试题来看,就占了52%左右,从理科来看,也占了40%左右。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在初中的学情,也要让高一新生了解高中数学的特点,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的区别,讨论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让高一新生有个改变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准备,及时调整,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 一、全面了解高一学生的知识结构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习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 验基础上,了解新课改后高一新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特点是高中数学教师顺利进行数学教学活动的一项重要的工作。 1、学生在知识方面的特点 (1)优势 ①基础知识面更广:增加视图与投影,统计与概率,图形平移、旋转变换以及它们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②加强了方程、不等式、函数等内容的联系,会用二次函数的图像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③加强了统计与概率在实际中的应用。会从图表、统计资料中获取数据信息,能应用列表和树状图等列举的方法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 ④加强了对图形运动变换的认识。理解图形平移、旋转的基本性质以及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 (2)不足 ①有理数计算要求降低,以三步为主,且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学生笔算准确率低,速度慢; ②降低二次根式运算要求,不要求分母有理化; ③减少整式乘法公式,只要求掌握平方差公式、和与差的平方公式; ④绝对值化简降低,求绝对值要求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 ⑤解方程只要求解数字系数方程,不要求含字母系数的方程,用换元法解方程不作要求;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和根与系数的关系不作要求; ⑥因式分解要求降低,方法仅限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公式法使用不超过两次。删去分组分解法和十字相乘法。 ⑦减少定理数量,降低了论证过程形式化的要求和证明的难度,学生缺少证明的思维和方法; ⑧降低了三角形、四边形、相似三角形的证明难度并减少证明; ⑨圆部分知识大量减少,要求减低,删去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 2、学生在能力方面的特点

四上科学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第一单元《声音》教材和学情分析 1.听听声音 【教材简析】 《听听声音》是《声音》单元的起始课,声音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科书通过“听听周围的声音”和“描述你听到的声音”这两个活动展开,引导学生关注声音,关注身边的声音世界。 “听听周围的声音”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认真倾听,感受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我们虽然看不到它,但能感受到它。 “描述你听到的声音”板块,通过用科学的词汇将听到的声音描述出来,并能对声音进行简单分类。通过对声音的描述,可以了解学生对声音原有的认识,激发学生想要更多的了解声音的问题,为后面声音问题的研究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对学生来说非常熟悉。他们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声音的存在,这对本课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生活基础。 对于声音,虽然学生非常熟悉,但并没有真正思考过关于声音的问题。没有思考过他们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这些声音又是通过什么物体发出来的,这是本节课学习的障碍。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材简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教学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是继《听听声音》之后,进行的又一项关于声音的研究。当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我们观察一个发声物体时,我们常常看不到这个物体的振动。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多个物体发声时的状态,为学生提供观察发声物体振动的机会。 聚焦板块围绕“这些声音是怎样发生的?”这个问题,开展全班讨论,了解学生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前概念。

探索板块,主要通过两个活动,实践揭示声音的本质。活动1:观察橡皮筋发出声音的状态,初步理解“振动”的含义,并初步在物体发出声音和物体的振动之间建立联系;活动2:观察钢尺、鼓、音叉等更多物体发声时的状态,进一步确认振动与物体发声的关系,物体振动时会发出声音,停止振动时就不会发出声音。 研讨板块,先通过问题引导研讨,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突出科学的本质。然后猜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来进一步拓展学生对振动的认识。 拓展板块,以阅读资料《我们的发声器官》来介绍人的发声器官声带,以及声带的发声原理,拓展学生的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对声音的产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物体由于振动产生声音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他们觉得敲打、碰撞、摩擦……是物体发出声音的直接原因,他们关注的是什么动作使物体发出了声音,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缺乏深入的探究声音现象的本质。所以在设计整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理解水平。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材简析】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的第三课。教材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聚焦。教材通过让同学们听鼓声,观察鼓面振动,提出今天的核心问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第二部分:探究。通过对比真空和空气状态下同学们的声音体验,知道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通过比较靠近桌面听到的声音和不靠近桌面听到的声音,知道声音能够在固体中传播。通过观察音叉在水中的现象,听在水槽璧上的声音,知道声音也能在水中传播。第三部分:研讨。通过几个小问题,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加深对于声音在物质中传播途径的掌握和理解。第四部分:拓展。通过制作土电话,玩土电话的活动,让同学们加深对于声波的理解,感知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学情分析】

人教课标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一章学情分析与教材分析-新版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一)学情分析: 本章内容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基础上展开的.例如,对于棱柱,在义务教育阶段直观认识正方体、长方体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棱柱的结构特征及其体积、表面积.因此,在教材内容安排中,特别注意了与义务教育阶段“空间与图形”相关内容的衔接. 本章中的有关概念,主要采用分析详尽实例的共同特点,再抽象其本质属性空间图形而得到.教学中应充分使用直观模型,必要时要求学生自己制作模型,引导学生直观感知模型,然后再抽象出有关空间几何体的本质属性,从而形成概念. 柱体、锥体、台体和球体是简单的几何体,繁复的几何体大都是由这些简单的几何体组合而成的.有关柱体、锥体、台体和球体的研究是研究比较繁复的几何体的基础.本章研究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三视图和直观图、表面积和体积等.运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度量计算等方法,认识和探索空间几何图形及其性质. (二)教材分析: 1.核心素养 我们在高中阶段要培养学生数学的三大能力:计算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本章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中,要坚持循序渐进,逐步渗透空间想象能力面的训练.由于受有关线面位置关系知识的限制,在讲解空间几何体的结构时,我们应该多强调感性认识.要确凿把握这方面的要求,防止拔高教学.重视函数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要求,通过电脑绘制简单几何体的模型,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信息技术在学习中的严重作用. 2.本章目标 (1)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

①利用实物模型、计算机软件观察大量空间图形. ②运用空间几何体的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①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的简捷组合)的三视图,能识别上述的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会使用材料(如纸板)制作模型,会用斜二侧法画出它们的直观图. ②通过观察用两种方法(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画出的视图与直观图,了解空间图形的例外表示形式. ③完成实习作业,如画出某些建筑的视图与直观图(在不影响图形特征的基础上,尺寸、线条等不作严格要求). (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①了解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不要求记忆公式).②会使用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计算一些简单几何体的体积和表面积. 3.课时安排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2课时,详尽分配如下: 3课时 3课时 1.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章末检测题 4.本章重点3课时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含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报告

第二单元 1、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这一专题整体安排教学内容。“同学之间、课堂内外发生过许多难忘的事,学校生活多么丰富多彩呀!”简短的导语首先点出本组的专题──学校生活;然后安排了集中识字课———识字2,其内容是关于学校生活的十二个词语;接着,《一株紫丁香》《我选我》《一分钟》《难忘的一天》四篇课文,从各个不同方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从中可以受到爱老师、爱学习、爱集体、爱劳动以及要珍惜时间的教育。本组最后的《语文园地二》中,“我的发现”是引导学生发现“熟字加偏旁”的识字方法和汉字的构字特点。“学习查字典”则是一项新的教学内容,在学生明白部首含义的基础上,重在掌握部首查字典的一般方法。“口语交际”是与课文《我选我》结合安排的内容,讨论班里改选干部,自己会不会选自己。“展示台”则让学生展示新学到的本领。围绕一个专题整体安排教学内容,体现了课标避免烦琐、加强整合的思想,便于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与学校有关的词组,诗歌、故事,结合生活实际,感悟,发现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随文和生活中会认57个生字,会写46个生字。学习部首查字法,学会按部首个汉字归类,认识部首。 3、重点难点:通过学习与学校有关的词组,诗歌、故事,结合生活实际,感悟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会认57 个生字,会写46 个生字。学习部首查字法,学会按部首个汉字归类,认识部首。 识字2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八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体会词语的节奏。 3、留心观察校园生活,体会校园生活的多彩多姿。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积累词语体会词语的节奏,留心观察校园生活,体会校园生活的多彩多姿。 教学准备:ppt、录音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引入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之语言赏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观评记录

现代文阅读之语言赏析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在语文教材中,现代文阅读始终占据着绝对的比重,是当代中学教育的一个重点,在中考中现代文阅读试题占据很大的比重,但始终是得分率偏低的一个部分。,因此,现代文阅读教学也成了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首先以近五年中考语文试题中语言赏析类所考的频率和所占分值导入新课、再以近五年中考现代文阅读语言赏析类试题看题型,又以朱自清《春》中描写春花的一段赏析从而得出赏析角度,再辅以中考真题演练巩固,使学生在语言赏析题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规范他们的答题语言,提升答题能力 教学目标: 1、掌握现代文文本阅读中赏析语言的方法。 2、在赏析佳句中品味语言之美,体味作者的情感。

在语文教材中,现代文阅读始终占据着绝对的比重,是当代中学教育的一个重点,在中考中现代文阅读试题占据很大的比重,但始终是得分率偏低的一个部分。,因此,现代文阅读教学也成了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现代文阅读并不仅仅以鉴赏好的文学作品为目的,也关系着学生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等多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但是由于缺乏良好的现代文阅读习惯,缺少阅读技巧和阅读积累,大部分初中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

都不是很强。影响的不仅仅是初中生的语文成绩和升学质量,作为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等多种能力和素质的基础,提高初中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意义重大。我校学生在现代文阅读能力阅读习惯好阅读爱好方面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问题,阅读范围狭窄,阅读兴趣不高,存在识字、理解障碍以及受劣质书籍毒害严重等问题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教学质量,特别是针对初三临近毕业的学生为了能在中考甚至未来的高考中取胜,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规范他们的答题语言,提升答题能力而加强这方面的训练,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 《现代文阅读之语言赏析》效果分析 这节课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下面,我从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学生的学习效果等方面,谈一谈这节课的优点。 一、基本教学技能 1.教学设计、教学理念 (1)整节课设计流畅,切合学生实际。脉络清晰,教学环节完整。 (2)教师创设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的状态。 2.教学手段、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兴趣、引发质疑,丰富了课堂。使不同学习风格、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 3.教态、语言 (1)教师教态从容、亲切自然,与学生互动融洽。 (2)语调抑扬顿挫,有亲和力。提出的问题简练,发挥了“启发、引导、过渡、总结、激励”的作用。 二、学习效果 1.学生情感表现 (1)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从学习活动中获得合作交流的乐趣。 (2)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发挥了主体作用。 (3)学生参与度广,多数同学在小组活动、发言等方面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2.学生能力培养 (1)思考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表达能力。学生能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表述规范、有条理。 三、令人遗憾之处 1、丰富的教学资源没能充分利用。 2、学习评价机制有效性低。 在语文教材中,现代文阅读始终占据着绝对的比重,是当代中学教育的一个重点,在中考中现代文阅读试题占据很大的比重,但始终是得分率偏低的一个部分。,因此,现代文阅读教学也成了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现代文阅读并不仅仅以鉴赏好的文学作品为目的,也关系着学生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等多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但是由于缺乏良好的现代文阅读习惯,缺少阅读技巧和阅读积累,大部分初中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都不是很强。影响的不仅仅是初中生的语文成绩和升学质量,作为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等多种能力和素质的基础,提高初中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意义重大。针对初三临近毕业的学生为了能在中考甚至未来的高考中取胜,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规范他们的答题语言,提升答题能力而加强这方面的训练,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

(word完整版)高中数学学情分析理数分解

2014-2015年第二学期高一理科数学第一次 阶段学情分析报告 本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调研考试已经结束了,本次考试中,试卷题量适中、难度较小、对基本知识的考察比较全面,每一个知识点无不被囊括其中,真正做到了全面出击。所以,从考试整体来看,实验班整体成绩不错,两极分化较小,大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还算不错,达到了想要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具体我做以下分析:一、阶段性调研考试成绩分析 (一)本次考试学生考试各题目得分率

由表格数据以及调查得到以下具体分析: 1、从本次考试中发现平时学习中高频率出现的知识点学生答得较好,如 2、4、6、7题目,但是遇到概念性问题错误率仍然较高,如1、 3、5题目。反映出本层次有一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有一定的自觉性,能进行必要的反复巩固练习,但是对于概念性问题还需要加强理解和记忆。(主要普通班学生) 2、我们都知道数学知识点和基本技能的熟练程度、完备程度以及扎实的计算功底是学生基本功强弱的重要体现。通过考试发现好学生的知识点较全面,基本能理解题意,可由于多种客观原因导致学生的计算能力很差。比如本次考试的9、10、11、12、17、18题目,大多数学生知道思路,可由于计算能力特差或者是钻牛角尖等,导致最后运算结果不对,白白失分。从上表我们也容易发现这些题目的得分率较低。(栋梁班、实验班也不行) 3、缺少严谨认真的思维习惯和审题习惯。在考试完后经常会听到有学生说没有看清题目的问题导致答案算错,就比如本次考试第15题目问的是标准差,但是大多数学生写的是方差导致失分,由上表可以看出第15题得分率非常低。再如18题要求求平均数却有人算成中位数等等问题。数学要求学生必须严密,做到言之有理,一丝不苟。试卷中出现的错误,老师感到很惋惜,错就错在粗心大意,审题不清。(全年级) 4、解题过程不完整、解题格式随意性强,导致失分,。如17题,好多学生在算完平均数和方差后没有进行比较直接下结论。书

小学数学_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青岛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68——71页 教材简析: 本单元在统计表以及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编排。扇形统计图不仅表示各个部分数量的多少,而且侧重于用同一个圆里的大大小小的扇形,表示各个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各个部分数量分别占总数量的百分之几。教学扇形统计图,要使学生认识它的特点。了解它的用处,能够看懂统计图所呈现的数据信息,能够利用统计图给出的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的不同,体会根据数据内容合理选择统计图的必要性。 小学数学不要求制作扇形统计图。因为制作扇形统计图需要扇形的知识,要计算扇形的圆心角,而小学数学只简单认识扇形,不教学画扇形,所以小学生不具备制作扇形统计图的知识与能力。况且,人们已经很少手工制作扇形统计图了,利用计算机画出扇形统计图,既方便又准确,而且十分美观。 教学目标: 1.认识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意义,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2.经历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每人一份导学案、完成预习案中的题目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让学生完成预习案中的三个问题,包括: 1.我们之前学过哪些统计图?分别说出每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了解关于奥运会的知识 3.根据第三十届奥运会金牌榜数据整理完成以下统计表。 填表说明: 水上项目包括:游泳、花样游泳、水球、跳水等 重竞技项目包括:拳击、跆拳道、举重、柔道、摔跤等 以上未列举的都统计到“其他”里面。项目射击水上球类竞技体操重竞技其他数量

二、复习导入 师:“之前我们学过哪几种统计图?分别有什么作用?”(指名回答) 学生边回答,课件边出示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图例比较。 师:“条形统计图可直观的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出数量发展变化情况。” (总结) 师:“课前让同学们对奥运会的知识做了一定了解,谁来说一下自己所了解到的知识?”(指名回答) 师:“我国举行过奥运会吗?哪年在哪里举行的?老师带来几项奥运会项目,同学们边看边说出名称”(课件出示奥运项目图片以及中国奥运金牌榜统计表) 师:“共获得几枚金牌?” 指名同学说统计表数据,课件出示,统一答案 师:“根据统计表是否能完成一幅条形统计图?拿出导学案,完成条形统计图。” 三、自主探究 1.学生自主完成条形统计图。(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图情况。) 2.小组长带领学生检查统计图是否准确完整。 师:“请小组长汇报一下自己小组作图时,发现什么问题?”(小组长汇报)学生会发现,当数据不正好在格子上时,不好确定具体位置,针对这一问题,集体顶正时,带领学生思考准确作图的方法。 师:“请作图不准确的修改一下。” 3.引入扇形统计图的学习 师:“如果我想知道球类项目的金牌数占总金牌数的百分之几,该怎么计算?(课件出示问题)指名回答 生:球类项目的数量除以总数量 师:如果计算水上项目的百分比呢?(指名回答) 师:“有一种统计图,可以直观的呈现每一部分占整体的百分之几,(课件出示扇形统计图)这种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扇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4.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师:“现在同学们拿出导学案,依据探究案中的四个问题自学课本69——70页,自学完成后,小组长带领大家谈论问题的解答,语言组织要简练,汇报时每组2号同学汇报。”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高一13班数学班级学情分析报告-(2)

高一13班数学班级学情分析报告 一、学生具体情况 高一13班学生共有69人,是文科班。对于数学学习吸收能力从这学期学习上看,总体上较好。差距不是太大。这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家长与老师之间团结协作,共同努力的结果集体。在学习新知识和复习阶段,我认真整合复习教材,认真指定切实可行的习题练习,着重对班级的后进生的辅导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努力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二、学生学情分析 1、从学生口算来看,掌握不是很好,我们平时在教学中加强了对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注重了笔算书写习惯,认真审题的训练。 2、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联系实际是我们教学的一原则。因此,在教学中我都出了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可反映出学生学习的特点和重点,尤其是大题的解题方法,分析问题的方法掌握的不是很好好,我应更加注意教学的细节,让学生规范书写步骤。 3、学习习惯良好。交上来的作业,大多字迹清晰、书写规范。说明大多数的学生日常学习习惯好,学习态度认真仔细。可以说,这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提供了保证。但是并不能排除个别学生,书写潦草、混乱的现象。 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在动手操作方面,教师太多的代劳,使得学生产生依赖的心理。 2、教学中,教师在题型的设计上比较单一。 3、教师在培养学生自查能力方面有待提高。 四、今后采取的教学措施

1、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努力使学生学会倾听乐于表达。 2、养成课前问题的习惯。大家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或具体做法,收获是丰富的、多彩的。 3、针对个别学生上课多提问。这样做的好处是:当堂发现他(她)存在的具体问题,当堂当面及时讲清,学生印象深刻,效果很好。每班都有那么几个学习困难的学生,注重对学困生的辅导。加强提优补差,全方位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尽量做到教育公平。 4、培养学生做作业的时间观念和质量意识。曾记得到高年级时,还经常发现有部分学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作业拖拉现象严重。深究原因会有很多,假如我们在低年级时不给学生作业拖拉的机会,明确:在时间面前人人平等;作业不认真就要重新写端正,很早就开始教会学生独立读题,独立答题,统一收卷,一段时间下来,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五、总结 总体班级学习情况良好,班委会成员,课代表成为班里带头学习的人。带动了学生的学习氛围。

棉花姑娘课堂实录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棉花姑娘课堂实录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作者: ————————————————————————————————日期: ?

棉花姑娘 杏东小学韩亚颖 一、教材分析: 棉花姑娘病了,叶子上长满了蚜虫。燕子只会捉空中飞的害虫,啄木鸟只能捉树干里的害虫,青蛙也只能捉田地里的害虫,他们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看来谁也帮不了她。正当蚜虫们得意地吸食棉花姑娘的汁液时,七星瓢虫来了,把这些害虫一扫而光。棉花姑娘快乐地成长,吐出了雪白的棉花。 本课通过棉花姑娘请求燕子、啄木鸟等给自己治病的故事,告诉我们燕子、啄木鸟、青蛙和七星瓢虫分别吃什么地方害虫的科学常识。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第一段讲故事的起因,第二、三、四、五段讲棉花姑娘请求燕子、啄木鸟、青蛙给自己治病和七星瓢虫吃掉蚜虫的经过,第六段讲故事的结果。 课文采用童话的形式,寓生物常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语言符合儿童特点,对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有较强的启发作用。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来看。(识字、写字)孩子们经过将近一年的学习,基本掌握了汉字的基本笔画及书写规律,但自主识字的能力有待提高。开始学写合体字,初步了解合体字的构字特点,但间架结构和田字格占位掌握度不高。(朗读与交际上)同时,孩子们喜爱读童话,说童话,演童话,这为本课朗读与交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看,学生的学习渠道很多,在生活中他们对益虫、

益鸟就有了一定的了解,搜集资料很感兴趣。 三、教学目标 1、运用一定的识字方法,学习“姑、娘”等7个生字,并写好“只、星”等6个字。 2、学习复述课文,学会说祈使句“请你吧!”。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了解不同动物消灭害虫的不同本领,认识一些对人类有用的鸟类和益虫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运用一定的识字方法,学习“姑、娘”等7个生字,并写好“只、星”等6个字。 (2)学习复述课文,学会说祈使句“请你吧!”。 2、教学难点: 了解不同动物消灭害虫的不同本领,认识一些对人类有用的鸟类。 五、教学实录 课前三分钟:师:同学们,上课前,和老师一起来做个小游戏,你们会学小动物的叫声吗? 生:会。 师:那我说小动物的名字,你们用叫声来回答我,好吗? 生:好。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 三步计算文字题是在两步计算文字题的基础的扩展,以提高学生理解数学语言并用算式表达的能力和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进一步强化运算顺序。计算三步文字题时,要着重从分析文字叙述人手,先确定最后一步是什么运算,再根据数量关系向前推导,确定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哪一部分在前,哪一部分在后,以及括号怎样使用等,直到列出综合算式。 应用题是本单元的重点,其中两步计算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与第六册学习过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有所不同,特点是未知量可以随两个量的变化而变化。教学时,要从求未知量与两个已知量的联系人手,分析数量关系,得出两种解题思路,进而列式解答。连乘应用题与连除应用题从解题思路上是互逆的,教学时,应加强两种类型题的联系,通过对比练习强化数量关系,并要求会用两种方法解答,能列综合算式解答。 应用题部分还安排了比较容易解答的三步计算应用题,这是原来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发展。这部分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近,数量关系

简单,学生利用两步应用题的基础,通过类推,可以比较容易掌握三步应用题的分析解答方法。 如一年级上册和二年级上册出现的“加减混合”,二年级上册出现的乘加、乘减,二年级下册出现的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等等。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初步理解混合运算的作用,体会运算顺序。在中年级时,再结合解决现实问题,较为系统的介绍四则混合运算及运算顺序。这样的编排通过较丰富的现实素材,使学生逐步体会、理解混合运算及运算顺序,同时,在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四年级出现比较抽象的运算顺序,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规律,并可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2、在后面的教材中还会安排“混合运算”的单元吗? 在本套课标教材中,我们只在本册安排了“四则运算”这个单元,来教学和梳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在后面的教材中不会再安排“混合运算”的单元了。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也都是在此单元总结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因此,教师在教学这一单元时,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应该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混合运算规定的必要性,从而系统地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并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3、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材第八册“整数四则运算”单元对四则运算的意义进行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在课标教材这一相应的单元“四则运算”中,为什么没有?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材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数学大纲中“理解四则运

高二数学学情分析.doc

2019长沙高二数学学情分析 导读:高二是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高二的学习直接影响到一轮复习的效果。而数学的学习更是难点。对于很多即将过完高一升入高二的同学而言,如何把握住高二数学的重点将至关重要。对于数学一科,相当多的同学觉得高一阶段的知识非常可怕,不夸张的说高一阶段的知识比整个初中的知识总量还要多。而如今到了高二,知识点和知识难度又会比高一更胜一筹。 高一阶段的知识强调的是理解,而高二阶段强调的是功力和技巧,可以说高二的很多知识是对高一知识的深化和拓展。举个例子,高一阶段我们学习了函数的相关性质,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单调性。高一我们对这个知识点的要求是会用“比较法”判断单调性,还要通过对图像的分析来对函数单调性有直观的感受。这些都是对函数单调性的理解,到了高二阶段,文科和理科学生都要学习一样新的工具--导数。也就是我们可以在不做函数图像,也不用“取点比较”的情况下直接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单调区间。而这种处理单调性问题的新方法需要的就是熟练掌握技巧和扎实的基本功。 还有几何方面,高一阶段我们大多数同学学过了直线和圆,这是解析几何的初步,相信很多同学对于解析几何复杂的运算至今还“意犹未尽”.那么到了高二阶段,我们将要学习更加复杂的三类曲线--椭圆、双曲线、抛物线。运算上难度大大增加,图形的复杂度也大大增加,但是就本质来说,考察的核心还是“在图形中寻找线索,在计算中得到结果”的解题思路。另外立体几何中还要引入空间向量的方

法,实际也是把几何问题代数化,使同学们不用在复杂的立体图形中找辅助线了。当然,空间向量法带来的运算量也是相当大的。 最后在一些小知识点上也有所深化。还记得当初在学习概率的时候,我们实际没有学习任何的计算方法,当时我们算概率的时候只能一个一个的数出来,如果题目的数稍微大一点的话我们就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数数上。在高二我们就会学到高手是怎样数数的,也就是所谓的计数原理。到时候同学们就会知道“乘法”比“加法”究竟能快多少,也能彻底搞清楚生活中的随机事件里究竟蕴含了怎样的数学原理。 总体来说,高二数学的难度比高一要大,但是如果同学们在高一的时候对知识有深入的理解的话,高二阶段的知识也就只是个深化练习的过程了。这就要求同学们在高二的时候千万不要放松,这个时期是最需要大量做题,大量练习的时期,错过了这个时期就再也没有机会超越别人了。有人会想高三再努力也不迟,殊不知高三的时候所有好好学习的人都会拼命的做题,拼命地练习,到那时想赶超别人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高三环境是不努力的人必然跌入谷底,努力的人也只可以保证不下降。也就是说想超过别人,走在别人前面,高二已经是最后的机会了。 对于高一阶段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的同学,高二也是唯一可能提高的机会了。正像上文所说,高二的知识很多是高一知识的扩展和深化,也就是说如果之前学习的时候没有掌握好,那么高二的学习就既是学习过程又是复习过程。高中阶段学习节奏之快使得一开始落后

六年级英语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江都区樊川小学2015—2016学年春学期六年级英语教学计划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根据新课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结合小学英语教学的特点,主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着重培养学生英语基础语言能力和英语语感能力,循序渐进地建立起英语语言思维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打下良好基础。本教材提倡“情景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二、总的教学要求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每个单元的词汇和句型。 2.能实用日常交际用语,活用四会句型,进行简单的交流,做到大胆开口,读音正确。 3.能在图片、手势、情境等非语言提示的帮助下,听懂清晰的话语和录音。 4.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做到书写规范整洁。 5.养成听英语,读英语,说英语的习惯,认真模仿语音,语调,以逐步培养语感。 6.能根据要求和情境运用相关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完成某项任务,并促使语言能力的提高。 (二)、情感目标 1.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培养同学间的协作精神和环保意识。 三、教材分析 Unit1 The lion and the mouse 本单元是新学期开始的第一单元,也是一个典型的故事教学单元。本单元讲述的是一只老鼠如何帮助狮子脱离险境,最后两者变成好朋友的故事。通过讲述这个故事展开话题,并且引出本单元所要解决的副词用法的重点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故事教学,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取材巧妙,寓意深刻,语言的交际性和运用性较强,对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有很大的帮忙和指导作用。 1. 词汇:能听懂、会说、会读和会拼写单词large, strong, quietly, loudly, sharp, weak。 2. 句型:能听得懂、会说、会读和会写句型The lion asked sadly . The mouse said happily… 3. 语法:能初步感知副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及形容词变为副词的一般规则 4. 语音:体会语音语调在句子中的变化。 5. 文化渗透:能够初步了解不同国家的儿童文学作品。 Unit 2 Good habits 本单元以讲述两位同学的生活习惯为主线,以记叙文的形式分别记录了两位同学的好习惯和坏习惯。每位同学在生活中都会有一些好的习惯或者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坏的习惯。因此,本单元安排的教学情境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语言的表述性较强。此外,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多次出现了诸如sometimes, often, usually, never等表示频率的频度副词的用法。这对于学生讲述一件事情的发生次序及说明所做事情的频率有一定的帮助和指导意义,

人教课标版高中数学选修4-4:选修4-4学情分析与教材分析-新版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一)学情分析: 本专题是高中数学选考内容之一,包括“坐标系”和“参数方程”两个内容.“坐标系”这个概念比较熟悉,但这里要涉及坐标变换、极坐标系、空间柱坐标系、球坐标系等,其中空间柱坐标系、球坐标系在高考中不作要求.通过本专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极坐标和参数方程的基本概念,了解曲线的多种表现形式;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1.学生已经从初中开始学习坐标系,对坐标系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教学中我还是侧重让学生理解平面和空间中点的位置都可以用有序数组(坐标)来刻画,在不同坐标系中,这些数所体现的几何含义不同.同一几何图形的方程在不同坐标系中具有不同的形式.因此,选择适当的坐标系可以使表示图形的方程具有更方便的形式.在坐标系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尝试建立坐标系,说明建立坐标系的原则,激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并通过具体实例说明这样建立坐标系有哪些方便之处. 2.学习极坐标前学生已经在必修4中学习了三角函数的定义,再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体会极坐标的多值性,但是在表示点的极坐标时,如无特别要求,通常取ρ≥0 ,0≤θ<2π.极坐标方程与直角坐标方程的互化,主要是极坐标方程化为直角坐标方程;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的互化,主要是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并注意参数的取值范围.3.求曲线的极坐标方程主要包括:特殊位置的直线(如过极点的直线)、圆(过极点或圆心在极点的圆);求曲线的参数方程主要包括:直线、圆、椭圆和抛物运动轨迹的参数方程.4.在物理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平抛运动,由此引入参数方程,使学生了解参数的作用.应注意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平面向量、三角函数等知识,选择适当的参数建立曲线的参数方程.(二)教材分析: 1.核心素养 坐标系是解析几何的基础,在坐标系中,可以用有序实数对确定点的位置,进而用方程刻画几何图形.为便于用代数的方法刻画几何图形或描述自然现象,需要建立不同的坐标系,从而引入了诸如极坐标系等. 参数方程是以参变量为中介来表示曲线上的点的坐标的方程,是曲线在同一坐标系下的又一种表示形式.有些曲线用参数方程比用普通方程处理问题更为方便,学习参数方程有助于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中数学方法中的灵活多变. 本专题是解析几何初步、平面向量、三角函数等内容的综合应用和进一步深化,极坐标系和参数方程是本专题的重点内容.

中学生数学学习情况调查报告

中学生数学学习情况调查报告 学校:十里墩中心校 年级:七年级 学生姓名:汪若晴刘书云 指导教师:王静

中学生数学学习情况调查报告 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是学生学好数学、发展才智的重要条件。为了研究七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况,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我们对七年级学生对数学的看法、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课外学习安排等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现报告如下: 一、调查目的: 1.了解现阶段中学生的学习情况。 2.分析学生学习效果产生差异的原因。 3.找出提高成绩的方法。 二、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无为县十里墩中学七年级学生,3个班级60余人。 三、调查形式: 本次调查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形式,调查以班级为单位,随机抽样,平均每班抽取20名学生进行调查。这次调查共发问卷60份,回收问卷60份,有效问卷为60份。利用下午活动时间统一进行(20XX 年3月3日),数据由人工统计整理,结果供所有老师和学生参考。 四、调查人: 汪若晴、刘书云

五、调查内容说明: 本次调查问卷包括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22个调查问题,本报告由学生对数学的看法、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课外学习安排等四个主要部分组成。 六、调查结果与分析 1、你对学习数学有兴趣吗? A.非常喜欢(38.3%) B.比较喜欢(15.5%) C.一直不喜欢(46.2%) 大部分学生对学习数学没有兴趣,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以后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 2、你是否有过解决数学问题后的愉悦? A.没有(28.8%)B、偶尔有(25.8%)C.经常有(30%) D.有过,感觉不明显(15.4%) 有的学生完全是被动的学习,影响了教学的实效。 3、你对数学学科有何认识? A.数学有用(32.5%) B.数学训练思维(40.6%) C.数学解决许多实际问题(18.9%) D.数学没有多大用处(8%) 部分学生没有对学习数学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常常使老师不能及时的掌握教学实效。这种状况有待改变。 4、你在初中数学课堂学习中参与讨论情况: A.听老师讲,一般不回答提问也不参加讨论(13﹪); B.以听为主,偶尔也回答问题或讨论(35﹪); C.听后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探索活动(二)三角形面积》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探索活动(二)三角形面积》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课件: 探索活动(二)三角形面积的知识基础是:三角形底和高的认识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知识的增长点是三角形面积公式。这一知识是后面学生学习梯形面积计算以及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 其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的基础是在《比较图形的面积》和《地毯上的图形面积》两个专题中蕴含的割补法、增补法(分割、平移、旋转),以及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过程中蕴含的“根据一定的条件和方法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能力的增长点在于利用旋转将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以及根据一定的条件(平分高或边)利用分割与旋转的方法将一个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进一步体验“转化”的思想和方法。 从教材编排上看,这个研究探究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利用实例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在实际的生活中需要三角形面积计算,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这一知识的内因。 2.研讨探究方法,这一阶段是隐含在教材当中的——教材中提出“怎

样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呢?”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进行形状上的比较,再根据它们的特点、结合已有的经验一起研讨即将采用的探究方法,这类似于成人在研究问题时的“研究方案”,目的:逐步的培养学生能够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结合自己的经验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探究活动,减少探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方式:可以采用集体对比图形的特征,分组研讨探究方法。要求:尽量想象而不动学具。 3.动手操作体验转化。学生按照既定的方案独立动手实施。将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概括起来有两大类:第一类是“拼”教材中介绍了两种“拼”的方法,一种是“利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这种方法重点让学生感知“两个三角形要完全相同”;一种是“利用一个三角形通过分割旋转拼成平行四边形”这种方法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力。第二大类是“剪”:即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这种方法比较简单,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在三角形面积公式中÷2的道理,但是教材中没有介绍,我想原因是:编者要突出“转化”过程中“未知”与“已知”的顺序。 4.观察对比发现关系。这是探究活动的核心。教材中提出“拼成的平

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第一课 教材分析: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的态度。选编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字词句的大概意思,理解故事的主要容,引导学生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并受到一些启发。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所以要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学情分析: 经过几年的语文学习和实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这两则寓言虽然是文言文,但是有译文可供借助,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多了。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但是不讲语法。 第二课 教材分析:这篇讲读课文的作者是朱自清,写与1922年3月28日。作为诗人和散文家,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五四”新文学的创业者之一。他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他的散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春》等名篇,一直被认为是白话美文的典。《匆匆》这篇课文,向人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事实,说明时间的来去匆匆,教育人们珍惜时间,不要让时光匆匆流失。 学情分析:在初读的基础上,抓住课题“匆匆”,从题入手,看看课文是怎样写我们的的日子匆匆而逝/带着这个问题,通过读,找出有关的片段和句子进行分析。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第三课 【教材简析】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课《桃花心木》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林清玄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整篇文章语言平实,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同时又寓意深刻。文章通过讲一个培育桃花心木苗的人不按规律给树苗浇水,锻炼树苗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从而长成参天大树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受考验才能成为有用之才的道理。 【学情分析】 1、目前的小学生深受长辈溺爱,挑剔攀比成风,缺乏自主意识和自理能力,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