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48单元教案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48单元教案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48单元教案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48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

第一课时小树有多少颗

教学内容:小树有多少颗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结合具体情况,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明确算理。

难点: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准备:课件

预习设计:

内容:第30页

时间:10分钟

方式:自主预习

检测题:

8×4 6×7 80×4

6×70 800×4 6×700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植树造林对人类的好处吗?每年我们学校都要植树,那么今天我们来看一看,等待我们种的小树有哪些数学知识。

2、出示主题图

观察图后和同座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明确一共有几捆小树?每捆有几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二)探索口算方法

1、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解答,小组交流。

学生列出算式20×3,然后学生尝试计算。让学生结合“小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情境,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的算式含义,再说说计算方法。

2、全班交流

小组代表发言,得出20×3=60中的20表示每捆有20棵,3表示3捆,60表示一共有60棵树,学生得出计算方法:

①、20×3就是3个20相加:20+20+20=60

②、因为2×3=6,因此20×3=60

③、可以把20看成10×2,这样20×3可以变成10×6=60

……

对于学生的计算方法,只要正确,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全班交流为了体现学生的算法多样化,使学生更加方便比较和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3、解决问题:4捆一共有多棵?5捆呢?

请同学们先试着解决。然后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4、园林工人运走了3车树苗,一共运走多少棵?

师: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学生可能出现:

生1:500+500+500=1500。

生2:5×3=15

500×3=1500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好的办法。下面还有一组题,看哪个小朋友观察的最仔细,算的最快。

(出示30页最下面问题串)

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你能再写出一组这样的算式吗?

8×4 6×7

80×4 6×70

800×4 6×700

学生独立计算,反馈计算结果。

师:上面这组算式,横行竖列有哪些规律?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只要学生说的合理,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5、引导学生说说怎样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6、数学游戏:

教师事先准备好卡片,以同桌为单位开展游戏活动。

游戏规则:一位学生取一位数,另一位学生取整十或整百数,然后两个学生都计算这两个数相乘的结果,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学会了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达标检测】

课本31页的练一练第2题算一算,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70×8 = 30×6 = 600×9=

4×60= 40×5 = 5×800=

【板书设计】

小树有多少棵

2×3=6 5×3=15

20×3=60(棵) 500×3=150(棵)

答:3捆杨树一共有60棵。答:一共运走了1500棵。

第二课时需要多少钱

教学内容:需要多少钱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结合具体情景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明确算理。

难点: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学准备:课件

预习设计:

内容:课本32、33页的内容。

时间:10分钟

方式:自主预习

检测题:

算一算。

13×3= 12×5= 24×2=

31×3= 34×2= 13×5=

教学过程:

一、情境教学,引入新课

1、师:我们刚刚度过炎热的夏天,在酷暑中,你最喜欢做的活动是什

么?(生:游泳、旅游……)

游泳在夏天是很痛快的事,既可以锻炼身体,又能解凉,但一定要注意安全。我们的好朋友淘气、笑笑和小明在征得大人同意后,由各自的教练带着结伴到海边游泳,这可真令人高兴。大伙一起商量要好好安排这次游泳活动,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回忆。

笑笑说:“为了安全,我们应该每人有个游泳圈。”

淘气说:“为了玩得痛快,我们可以在水中开展打球比赛。”

小明说:“真是太好了,我带上照相机把我们的开心的样子拍下来。”“好,就这样决定。LET’S GO,我们出发吧!”

2、大家一起高兴地来到海边商店,只见游泳圈、皮球、泳衣等挂满店里,并都标有价格。游泳圈:12元/个,皮球18元/个……(出示海边商店情境图)

笑笑说:“淘气,我们3人要买3个游泳圈,该付多少钱?”

淘气摸摸脑袋说:“让我想想。”

小朋友,请你们和淘气、笑笑一起算算该付多少钱吧。

二、探究算法。

1、独立思考,列式计算后小组内交流算法(要求:大胆说出自己的算法,认真倾听、学习他人的算法)

2、集体交流:(要求:说说你自己的算法,再说说你听来的好算法)

A、每个12元,买3个就是3个12相加。12+12+12=36(元)

B、3个12我们可以写成乘法:12×3=36(元)

C、我们是这样算的:10×3=30 2×3=6 30+6=36(元)

D、可以把12看成 4×3,这样12×3可以变成4×9=36(元)

……

大家算的方法和淘气、笑笑一样,都是正确的。同学们记住在做应用题时一定要记得写单位和完整的答。

3、对比、择优

算这样的题目用加法和乘法都行,如果是你,你会选择什么方法?

如果

小结:相对来说,使用乘法比较方便,这就需要大家的乘法口诀背得熟。

在解答题目时认真思考,正确列式计算,才不会出现错误。那么你是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你认为怎样才能做到计算乘法又对又快?

(引导学生说)

4、学生尝试独立计算

大家刚才都算对了,现在让我们来试一试:小皮艇的价格是皮球的4倍,一个小皮艇多少钱?怎样列式?(齐答算式)

18×4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算法,汇报总结。

三、巩固练习,掌握新知

1、练一练P33第1、2题。

2、尝试口算。P33第3题。先独立算,再小组交流,然后汇报。

鼓励学生大胆交流不同算法,

3、补充针对性练习:(择优运用,小组竞赛)

口算:12×4 24×2 15×4 32×3 43×5 18×3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笑笑是个细心的孩子,她想到大家游泳后很累,肚子一定很饿,于是她在游泳的前一天下午在商店买了5盒饼干,每盒有20块你知道她一共买了多少块饼干吗?

每个小朋友15块,分给6个小朋友,够分吗?

【达标检测】

1课本33页第1题。圈一圈,算一算。

2、课本33页第3题。算一算,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13×3= 12×5= 24×2= 15×3= 31×3= 34×2= 24×4= 13×5= 【板书设计】

需要多少钱

12×3= 36(元)

想:10×3= 30

2×3= 6

30+6= 36

答:买3个泳圈需要36元钱。

第三课时丰收了

教学内容:丰收了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结合“丰收了”的故事情境,经历实际分物的过程,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进一步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重点: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

预习设计:

内容:课本34页的内容。

时间:10分钟

方式:自主预习

检测题:

课本35页练一练第5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件出示)

1.口算

12÷3= 8÷4= 6÷2= 36÷6=

18÷9= 45÷5= 49÷7= 56÷8=

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算训练。

2.口答

(1)90里有几个十?800里有几个百?60里有几个十?600里有几个百?

(2)300里有几个十?420里有几个十?540里有几个十?500里有几个十?

二、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秋天到了,田野里的胡萝卜和大白菜都丰收了。我们也去帮吗吧。

三、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边说边课件显示情境图)

生1:每捆有10根萝卜,有6捆。

生1:一共有60根。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1、出示问题:平均每只小兔能得到多少根胡萝卜?怎样列式?

指名列式,师根据回答板书:60÷2=

师:60÷2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和小组同学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全班交流算法(师适时板书):

生1:因为2×30=60,所以60÷2=30(想乘法做除法)。

师:你的想法很好。还有其它算法吗?

生2:因为60里有6个十,把6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个十,即30,所以60÷2=30。

师:你的想法真好。还有吗?

生3:因为30+30=60,所以60÷2=30。

大家都很聪明,都说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那么,请大家比较一下,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好呢?

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生:我认为第二种方法好,因为60是6个十,也就是把6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个十即30。这个计算过程也就相当于算以前的6÷2,和以前的知识联系起来了,算起来也就容易了。

师对这种方法予以强调。

将答案写在书上,把答语补充完整。

2、出示:山羊伯伯要把这些白菜运回家,需要运多少次?(边说边课件显示情境图)

师:需要运多少次?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交流。

160÷8=20

生回答,师小结:把160是16个十,16÷8=2,是2个十,也就是20。即先用被除数中0前面的数除以除数,被除数后面有几个0,得到的商后面就添上几个0.

3、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

42÷7= 35÷5=

420÷7= 350÷5=

4200÷7= 3500÷5=

你能再写出一组这样的算式吗?

⑴先让学生独立计算。

⑵组织全班交流。

(3)抽几个整百数、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题,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4)让学生比较每一组算式,用自己的话说说发现了什么?

(5)观察规律,汇报交流。

总结:计算除法时:先用被除数中0前面的数除以除数,被除数后面有几个0,得到的商后面就添上几个0.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课件出示)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学生比较上下算式,说说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

2、完成练一练第3题。(课件出示)

3、完成练一练第4题。(课件出示)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你学到了什么?

生1:我会用好几种方法算这样的题。

生2:我会用乘法口诀直接算出来。

……

【板书设计】

丰收了

平均每只小兔能得到多少根胡萝卜?

60÷2=30(根)

答:平均每只小兔能得30根胡萝卜。

第四课时植树

教学内容:植树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结合“植树”的现实情境,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

预习设计:

内容:课本36页的内容。

时间:10分钟

方式:自主预习

检测题:

30÷3= 36÷3= 40÷4=

33÷3= 39÷3= 44÷4=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道算式朋友,看看都有谁?(课件出示:6÷3,12÷4,18÷6,35÷7)来算一下吧?

口算时,你有什么感觉?你是怎样算出来的?(利用乘法口诀。)

现在,我们再来认识几位算式朋友。(课件出示:30÷3,600÷2,560÷7,360÷9)

口算时,你又有什么感觉?你又是怎样算出来的?

2导入题。

有 12人参加植树活动,每组3人,可以分成多少组?

指名回答。师出示:

12 ÷ 3=4(组)

答:可以分成4组。

好,不错。现在淘气班的同学又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问题,我们大家共同来解决它好吗?(出示“植树”情境图)

(二)探索体验,经历过程

1.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指名找出图中的已知和问题。

生1:我知道共有36棵树苗。

生2:我还知道分给3个班。

生3:问题是:平均每班分到多少棵树苗?

师:怎么列式解决?

2、指名列式,师板书:

36÷3=

3.探索算法:

⑴36÷3应该怎样计算呢?(动手操作分小棒)

请同学们自己先想一想,拿出36根小棒实际分一分。

然后和小组同学说说你的想法。

⑵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⑶结合分小棒的过程,全班交流算法(学生汇报的同时,师适时进行板书):

①利用乘法想除法,因为12×3=36,所以36÷3=12。

②把36分成30和6,30÷3=10, 10+2=12。

师:让学生结合算式说明:30÷3=10是分小棒的哪一步?6÷3=2,分小棒的哪一步?10+2=12呢?加深多口算方法的理解。

③直接口算,用十位上的数字除以3得1,写在十位上,用个位数除以3得2,写在个位上,得12,即36÷3=12。

④用竖式。对于这种算法,老师不作详细的讲解。

师问:这几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让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小结:同学们,这几种方法都是你们自己的想法,各有各的理由,你喜欢哪种就用哪种。

4、出示:三一班共有48人参加植树,每4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试一试看自己能算对吗?

学生独立计算,说说想法。

5、出示:课本36页,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

(1)学生独立计算,观察规律,与同伴说说自己的发现。

(2)组织全班集体交流。

(3)用自己的发现再写一组算式。

6.完成练一练。

(1)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让学生说一说口算方法。

(2)第2题,先让学生理解题意,在独立解决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1.“练一练”第4题

⑴理解题意。先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让学生独立解决⑴⑵小题,再集体反馈。

⑵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2、练一练第5题。

(四)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1.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呢?师指着板书引导学生说出今天所学内容的课题,即“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师板书)

2.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畅所欲言,说出与本节课有关的内容。

【达标检测】

46÷1= 42÷2= 630÷9= 84÷4=

100÷5= 720÷8= 86÷2= 400÷8=

【板书设计】

植树

平均每班分到多少棵树苗?

36÷3=12(棵)

想:30÷3=10

6÷3=2

10+2=12

答:平均每班分到12棵树苗。

第五课时练习三

教学内容:植树

课型: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与一位数的乘法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正确的进行计算;进一步巩固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结合具体情景,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做题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进一步巩固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熟练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进一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预习设计:

内容:课本38页的内容。

时间:10分钟

方式:自主预习

检测题:

第四单元你都学会了什么?归纳出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经过了这一段时间的学习,第四单元“乘与除”的学习就要结束了,你都学会了什么?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生可能会说:

(1)我学会了两位数与一位数的乘法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正确的进行计算。

(2)我学会了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可以先想乘法算除法,也可以根据表内除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练习三”第10题(出示39页第10题情境图)

师:先请同学们仔细看图,说说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每棵柏树多少元?

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

师:谁把自己的想法和算法跟大家说一说?

生:36÷3=12(元)

师:解决:一棵松树比一棵柳树比,那个贵,贵多少元?

先让学生独立理解题意,解决问题,再交流,反馈。

鼓励学生表述自己的想法。先分别算出每棵树苗分别需要多少元,再进行比较。

40÷4=10(元),8<10,10-8=2(元)

答:一棵松树贵,贵2元。

独立完成第三问。

2、“练习三”第1题

出示本题情境图。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然后全班交流。

3、“练习三”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和得数,同时让学生思考发现了什么?(被除数越大,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的商也越大)

3.“练习三”第3题

学生独立计算。

4、“练习三”第5题

被除数、除数、商有什么关系?知道被除数、除数,怎么求商?知道被除数、商,怎么求除数?知道除数、商,怎么求被除数?

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进行全班交流。

5、“练习三”第6题

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从中获得信息。

先说一说,先求什么?再让学生列式解答。

6、“练习三”第7题

出示情境图。

⑴理解图意。

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⑵独立解答。

(3)全班交流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练习三”第8、9题。

【课堂检测】

“练习三”第4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再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口算的方法。

12×4= 16×5= 88÷4= 400÷5=

23×3= 36×2= 900÷3= 62÷2=

【板书设计】

练习三

口算乘法(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

口算除法(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整理与复习(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0页、41页、42页

教学目标:

1、回顾整理所学知识,发展自我反思能力和熟练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充分利用生活经验,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

乘、除法与加、减法混合运算、两位数乘或除以一位数及多位数加、减法的笔算。

教法: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点,回顾和分析所学知识,分析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学法:学生回顾知识、归纳总结,在小组合作中练习,在练习中查缺补漏。

教学准备:课件,长方体、正方体、小球。

预习设计:

1、预习内容:

课前总结

①乘、除法与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②两位数乘或除以一位数及多位数加、减法的笔算的方法。

2、预习时间:5分钟

3、预习方式:用语言描述

4、预习检测:

填空题。

①40+40+40+40可以写作:()

②25×4的积末尾有()个0。

③24加5的和,再乘2,积是()。

④把88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把前面学习的四个单元的知识作一个系统的总结。

在总结之前,我们先来想一下,之前学习了哪些方面的知识?

生:我们学习了乘、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观察物体、多位数加、减法的笔算以及两位数乘或除以一位数等。

二、总结应用

1、我学到了什么。

(1)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看一看”图。

从这幅图中你想到了什么?小组合作,拿出你们准备的长、正方体摆成不同的形状,从不同的方向看,把你看到的画下来。

(2)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小调查”。

师:现在人民的生活好了,家家都看上了有线电视,下面是幸福乡安装有线电视情况统计表。但在公示时,有一个地方弄脏了,你能把它补充完整吗?

要求梨花村的户数,先要弄清个各已知条件及相互间的关系,合计650是什么意思。

根据这四个已知条件,我们能算出梨花村有多少户吗?

你有几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试一试,并列出算式。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计算,最后汇报交流。

(3)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阳光体育”。

同学们为了锻炼身体,课间展开了各种阳光体育活动。从这四幅图中,你分别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我的成长足迹。

同学们,通过半学期的学习,你认为你在数学学习上最得意的事是什么?可以是最精彩的一次发言,可以是解决的一个问题,也可以是我最擅长的解题方法等。在小组内说一说,表扬和展示一下自己。

3、我提出的问题。

没有问题的学习是低效的学习,我们总是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那么,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发现和解决了哪些问题?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4、巩固应用。

①出示教材第42页巩固应用第1题。

看图,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列式计算。

②出示教材第42页巩固应用第2题。

借助点子图、小棒、表格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口算乘除法的算理。

③出示教材第42页巩固应用第3题。

巩固口算乘除法。

④出示教材第42页巩固应用第4题。

先让学生说明运算顺序,再独立完成。

⑤出示教材第42页巩固应用第5题。

进一步明确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练习,我们又一次回顾了所学知识,同学们对所学知识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谁能更简洁地做一个总结?

学生根据课堂内容,对知识再一次系统地总结。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1、我学到了什么

2、我的成长足迹

3、我提出的问题

4、巩固应用

随堂检测

脱式计算

(89+7)÷3 80×8+60 849-163-47

课后反思:

整理与复习(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3页、44页

教学目标:1、能根据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测量 第一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计实际测量 数学书的长 数学书的宽 数学书的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

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第二课时 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小学电子教案学科:数学 年级:三年级 姓名: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的小学生活,孩子们基本懂得了学习的习惯和常规。但孩子们由于存在着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达到该册的目标要求。但仍有少数同学学习态度的问题,有待于今后积极引导,让他们达到学段目标。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三个领域,八个单元。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混合运算”(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加减混合以及两步有括号式题)。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体会到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及“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顺序,能根据这些运算顺序计算有关问题,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第三单元“加与减”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计算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边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养成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估计的习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第四单元“乘与除”在这个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百以内)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结合具体情境,感受乘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计算。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第六单元“乘法”在这个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和连乘。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5.第七单元“年、月、日”本单元主要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闰年,能判断平年和闰年。体会引入24时记时法的必要性,认识24时记时法。感受时间中的数学问题,培养时间观念。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第八单元“认识小数”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感受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观察物体”在这一单元里学生学会从多方位观察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第五单元“周长”本单元主要学习周长的概念,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认识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数学好玩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第1课时: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及估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例1、例2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索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估算的过程,能估计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积的大致范围,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中能合理选择的运用口算、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口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 教学难点:估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口算卡片,练习表内乘法的口算。 5×6= 7×8= 9×5= 6×6= 2×9= 4×8= 7×7= 6×3= 4×7= 3×5= 8×8= 5×2= 二、新授。 (一)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1.谈话过渡: 2.出示情境图。 (1)让学生看图,说说得到的一组信息。(王阿姨在购物网站订了3箱黑玉米,每箱20根。) (2)看到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解决“一共有多少根?” 3.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 (3)你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4)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20×3= (5)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算法。先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 (6)教师简要的板书学生的想法。 A、20+20+20=60 B、2个十乘3得6个十,6个十是60。

C、2×3=6,20×3=60 (7)鼓励学生在多种算法的基础上找到最简便的方法,并说说理由。 4.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 (1)完成“试一试” (2)教学过程同上。有了20×3的口算过程,学生可能很快就能找到口算200×3的最简便方法。 5.总结规律。2×3= 20×3= 200×3= (1)让学生说说其中的规律。 (2)说明:口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时候,可以借助表内乘法。6.综合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鼓励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口算的方法和其中的规律。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二)估算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 1.教学例2 (8)出示例2情景图。 (9)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29×6≈ (10)鼓励学生根据加减法估算的方法,估算这道题。 (11)教师简要的板书学生的想法。 48×4≈200(元) 50 (12)完成“试一试”。 (13)总结估算的方法:先找到两位数、三位数的近似数,再估算。 2.综合应用。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三、综合练习。 1.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遇到错题,找找错误的原因,并督促改正。 2.想想做做第4题。 3.解决实际问题。 (1)想想做做第5题。 (2)想想做做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说说每道题自己的想法。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们学会了哪些知识?

最新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例 数学给予人们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这种能力包括观察实验、收集信息、归纳类比、直觉判断、逻辑推理、建立模型和精确计算。这些能力和培养,将使人终身受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里程表(一)》 教学内容: 里程表(一) 教学目标: 1.会看里程表,能从里程表中获取数学信息。 2.对照路线图,能解决求两地之间路程的问题。 教学重点: 从里程表中获取信息。 教学难点: 对照路线图,解决求两地之间路程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482-167+456 863-(285+578) 428+(547-398) 【探究展示】 下图是北京西安沿线各大站的火车里程表。

二、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任务。 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共性问题,通过大展示完成,教师适当点拨。 三、达标训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觉得 这节课哪个组表现得最棒? 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共性问题,通过大展示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教师抽查。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旧引新

1、出示苹果,让学生说一说一个苹果的重量是250(),一筐苹果的重量是15()? 2、千克、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1000克)。 3、一车苹果的重量是2()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研究问题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出示教材例题,集装箱,火车车厢,汽油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2)让学生根据对吨大致的了解及课外资料的补充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通常使用“吨”来作单位。 (3)课件展示:卡车、火车车厢、轮船、飞机、鲸鱼、楼房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提问:通常以“吨”作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①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 ②学生分小组交流汇报 ③师生合作得出结论:通常大件物体及较重的物品“吨”来作单位。 目的:用课件出示图片,丰富了感性材料的种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再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得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人教版完整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 案人教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人教版) 毫米的认识学习设计 共6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 (2)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 录表的“估计”一栏中。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 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交流测量的结果,引出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探究体验 1、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提问:“从尺中,你发现毫米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吗?”。

(2)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 生多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 2、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在尺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2)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 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 (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三、实践应用 1、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2、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3、师生共同小结: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 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四、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第1题。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 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2.练习一第2题。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3、练习一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 后,让学生对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 五、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2、师总结。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反思(全册)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教案及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2020年8月27日 一、教材分析 本实验教材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册实验教材的教学中有接近二分之一的内容是计算的教学内容(27课时),并且大量的是笔算的教学内容。当前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中,笔算是被削弱的内容,不仅“降低了笔算的复杂性和熟练程度”,《标准》中还提出:提倡算法多样化、避免程式化地叙述“算理”等改革理念。本册实验教材在处理笔算教学内容时,注意体现《标准》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在内容编排的顺序、例题的安排、素材的选择等各个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 (1)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计算的教学顺序要符合儿童学习计 算的认知规律,同时符合计算知识本身发展的规律。实验教材仍然根据计算教学的基本顺序安排教学内容,但是根据《标准》中有关计算教学的改革理念和教学目标(复杂性和熟练要求大大降低),重新安排教学的具体步骤,因而减少了教 学的课时数和例题数。笔算加减法教学,从现行教材的23课时减少为9课时, 例题也从5个减少为2个;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从现行教材的17课时减少 为13课时,例题也从9个减少为7个。这样就明显加大了笔算教学的步子,节 省了教学的时间,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间。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

式的计算法则。总结、理解并且记忆计算法则,是以往笔算教学的重要环节。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机械记忆。因此,在笔算教学中,本册实验教材根据学生已有基础,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逐步理解笔算的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而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如整理和复习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总结笔算时应注意的问题。这样,一方面避免了学生在不完全理解算理、算法的情况下,机械地记忆“计算法则”,减轻了学生记忆的负担;另一方面,也与算法多样化的理念相吻合,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培养学生多样、灵活的解决问题能力。 (3)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作用。所以,应该把计算与实际问题情境联系起来,将计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才能使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要计算,知道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更合理。这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都是十分有利的。本册实验教材的计算教学部分,仍然与前几册教材一样,注意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教学计算,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 (4)笔算与估算结合教学,加大估算教学的力度。估算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估算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只需要估算结果。所以,估算是《标准》中要加强的计算教学内容。本册实验教材中大多数计算教学的例题都展示了笔算和估算两种算法。这样的安排,既适时地教学了估算,体现了“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改革理念,又可培

最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1、一年有(12)个月,一个月有(31 )天的月份叫(大月) ,有( 7 )个大月:包括(1 月、3 月、5 月、7 月、8 月、10 月、12 月),一个月有(30)天的月份叫小月,有(4) 个小月:包括(4 月、6 月、9 月、11 月),还有一个特别的 2 月,有28 天或29 天。 2、2 月有28 天的年份叫平年。平年的2 月有28 天,平年一年有365 天,也就是52个星期多1天。 2 月有29 天的年份叫闰年。闰年的2 月有29 天,闰年一年有366 天,也就是52个星期多2天。 3、2 月29 日只有闰年才有,每四年才出现一次。 4、一年有4 个季度,第一季度包括:1 月、2 月、3 月,平年共计90天,闰年共计91天;第二季度包括:4 月、5 月、6 月共计:91 天;第三季度包括:7 月、8 月、9 月共计:92 天;第四季度包括:10 月、11 月、12 月共计:92 天; 5、每年的下半年天数都相同,都有184 天。 6、每年的上半年天数有所不同,平年上半年有181 天,闰年的上半年有182 天。 7、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如果年份的个位是单数,那么一定是平年。 判断方法:1)、将年份除以4(4 年一闰)没有余数是闰年,有余数就是平年,没有余数是闰年; 2)、遇到末尾有2 个0 的整百年份,要将年份除以400,没有余数是闰年,有余数就是平年。

8、1月1日是元旦;2月14日是情人节;3月8日是妇女节;3月12日是植树节;4月1日是愚人节;5月1日是劳动节;5月4日是五四青年节;6月1日是儿童节;7月1日是建党节;8月1日是建军节;9月10日是教师节;10月1日是国庆节;12月25日是圣诞节。 9、小明今年12岁了,他只过了3个生日,她的生日是2月29日。 10、一天有24 小时,时针走2 圈。(时针走一圈12 小时,分针走一圈60 分即 1 小时),一天(从凌晨0 点起)11、普通计时法→ 24 时计时法:中午12 点之前:数字不变,只要去掉前面的限定词;中午12 点之后:先去掉前面的限定词,再加上12; 24 时计时法→ 普通计时法:小于12 时:数字不变,在前面加上凌晨、上午或者中午。大于12 时:数字要减去12,再在前面加上下午、晚上或者深夜。 12、“经过了几个小时?”的问题一定要用后面的时间去减前面的时间,而且两个时间的计时方法一定要一样。(都为24时计时法或都为普通计时法)13、搭配问题一定要注意顺序。思考时要有先后顺序(先确定一项,再考虑另一项)。如果第一项有a种,第二项有b种,那么搭配的方案就有(a×b)种。 14、日历中的规律:1)横着看每行相邻的两个数相差1,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1. 2)数着看每列相邻的两个数相差7,下面的数总比上面的数大7.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时、分、秒 第1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每人准备一个时钟、口算卡片等。 教学步骤: 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钟面上的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取方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巩固练习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各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除法 一、教学内容 第一学段把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分成三次教学,二年级教学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三年级(上册)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年级(下册)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本单元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五方面的具体内容。 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每步除都没有余数)。 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包括没有余数的和有余数的,商是非整十数的和是整十数的)。 验算:用“商×除数=被除数”或“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验算除法。 估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十多。 解决实际问题:单价、数量、总价间的关系,把总和(或剩余数)平均分的两步计算问题。 收集的总节数÷人数=平均每人收集的节数”。第11页第3题里可以体会“一共用去的线÷单价=买的本数”,第12页第4题可以体会“总价÷数量=单价”。这些都是常用的数量关系 第二单元认数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万以内的数,是在认识了千以内数的基础上编排的。包括计数单位“万”和数位顺序表,四位数的读、写方法和大小比较等内容。这些知识在以后认识多位数时,将会起很大的作用。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分四部分编排。 教学整千数与一万。要继续理解计数单位“千”,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整理并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要读、写整千的数,理解整千数的意义,进行整千数的加、减计算。 教学非整千的数。要理解并掌握非整千数的组成,以及读、写数的方法。要口算整千数加整百数,以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比较数的大小。要初步整理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要进行简单的估计。

全单元的练习。要整理全单元教学的知识,进行双基训练。 第三单元千克和克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有三条:1.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克、千克;2.知道千克与克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3.能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简单计算。感受克和千克,体会1克、1千克有多重,形成初步的观 念是教学的重点。 内容分三部分编排: 教学千克。初步感受物重,知道秤可以称物重;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知道千克是计量物重的单位。 教学克。知道克是较小的计量物重的单位,感受1克与几克,了解克与千克的进率。 单元练习和实践活动 第四单元加和减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加、减口算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在加、减口算这部分内容里,以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不超过100)为主,还有整百数加整百数(进位)与相应的一千几百减几百(退位)。教学的实际问题是较难的两步问题。 全单元内容分三部分编排: 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各有一道例题。其他口算在练习里带出。 教学解决实际问题。以一道例题带出一串变化了的实际问题,突出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单元练习。 第五单元 24时记时法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在学过时、分、秒,能够认读钟面上时间的基础上,教学24时记时法。教学目标是:1.了解24时记时法的记时原理;2.会使用24时记时法;3.会计算经过时间。教学内容分成三段编排。

最新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时、分、秒》 第1课时《时、分、秒》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学分析: 时间单位“秒”学生们并不陌生,在生活中有接触。1分=60秒,学生也有模糊的概念印象,但是,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因此知道并理解1分=60秒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不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亦是难点。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给足学生观察、发现、探究、体验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多媒体课件的有效运用,以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2.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2)认识1秒和几秒。 ①揭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②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针走1圈的时间呢?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①课件演示秒针走动1圈,学生边观察边说出时间: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②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钟?你发现了什么?(1分=60秒) ④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分=60秒) (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①课件出示。 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③课件出示。 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6时55分57秒) ④读出电子表上的时刻。 ⑤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4)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 ①1分钟有多长? 课件播放《时间像小马车》,猜猜播放多长时间? 课件验证。 ②学生闭眼感受1分钟。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考试试题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考试试题 姓名_______分数_______ 一、填空题。(29分) 1.每()年中有1个闰年。平年一年有()天,闰年一年有()天。 2.一节课要40分钟,学校8:30上第一节课,下课时是()时()分。 3.小亮20:30睡觉,第二天6:30起床,他一共睡了()个小时。 4.在下面的()里填上合适的计量单位。 ⑴小刚的体重是30(),身高是126()。⑵一袋食盐大约重500();一包水泥约重50()。 ⑶一头大象约重3();一个鸡蛋约重50()。 5.在下面的○里填上“>”、“<”或“=”。 23×2○32×2 45×8○45+8 102×7○700 48÷4○84÷4 300×0○0+300 24×3○24÷3 1000kg○1t 54÷2○54÷3 6.要使“□23÷9”的商是三位数,被除数中的□里只能填()。 7.在A÷9=30……B中,B最大是(),这时A是()。 8.小红有2件不同颜色的上衣,有3条不同颜色的裤子,共有()种搭配方法。 9.用一个长18分米,宽14分米的铁丝框,可以围成一个边长是()分米的最大的正方形。 10.验算有余数的除法,用()和()相乘,再加上(),若结果等于(),说明除法计算正确了。二、选择题。(将正确的答案的序号写在括号里。(5分) 1.如果△是○的6倍,下列算式正确的是() 2.下列数量中,表示最重的 一个是()。 ①○×△=6;②△=○×6;③○÷△=6 ①5kg;②5000g;③5t 3.要使□28÷7的商中间有一个0,□里应该填()的数。 ①大于7;②小于7;③等于7。 4.亮亮、明明和强强分别参加了学校体育、美术和舞蹈三个兴趣小组中的一个小组。 亮亮不喜欢跳舞,强强得了跳远第一名,明明参加了()。 ①体育组;②美术组;③舞蹈组。 5.口袋里有9个绿球和2个红球,任摸一个,摸出()球的可能性大。 ①白球;②绿球;③红球 三、计算题。(34分) 1.直接写出得数。(10分) 3000÷5= 230×0= 42×5= 3×340= 172+4×73= 5600÷8= 804÷4= 90×6= 930÷3= 160÷4×5= 2.竖式计算((3)、(4)题要验算)(12分)。 ⑴483×8= ⑵516÷6= ⑶ 209×4= ⑷618÷3= 3.计算下面各题。(12分)

新版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专项练习(200题)

新版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专项练习(200题) 1. 商店有4筐苹果,每筐55千克,已经卖出13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苹果? 2. 美术组有24人,体育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4倍,两个组共有多少人? 3.有篮球9个,足球的个数是篮球的8倍,足球有多少个? 4.有足球72个,篮球9个,足球的数量是篮球的多少倍? 6. 有足球72个,正好是篮球个数的8倍,篮球有多少个? 7. 学校买来6箱图书,每箱50本,平均分给4个年级,每个年级分多少本? 8. 在3千米长的公路一边,每隔5米种一棵树,一共要分多少段? 9. 小明从家到学校要走200米长的路,如果他来回走2趟共行多少米?

10. 商店有黄气球19个,红气球比黄气球少7个,花气球 的个数是红气球的2倍,花气球有多少个? 11. 同学们做习题,小华做了75道,小明做了85道,小 青比小华和小明的总数少30道,小青做了多少道? 12. 学校有14棵杨树,杨树的棵数是松树的2倍,柳树比松树多4棵,有多少棵柳树? 13. 三年级(1)班有46人,其中21人是女生,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 14. 公园有7只大猴,小猴的只数比大猴多9只,公园一共养了多少只猴? 15. 甲有140元,甲的钱数是乙的2倍,甲乙共有多少元? 16. 一列火车早上5时从甲地开往乙地,按原计划每小时行 驶120千米,下午3时到达乙地,但实际到达时间是下午5时整,晚点2小时。问火车实际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15-5)*120=1200 1200/(10+2)=100 17.一辆汽车早上8点从甲地开往乙地,按原计划每小时行 驶60千米,下午4时到达乙地。但实际晚点2小时到达,这辆汽车实际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16-8)*60=480 480/(8+2)=48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毫米的认识学习设计 共6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 (2)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 录表的“估计”一栏中。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 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交流测量的结果,引出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探究体验 1、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提问:“从尺中,你发现毫米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吗?”。

(2)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 生多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 2、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在尺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2)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 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 (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三、实践应用 1、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2、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3、师生共同小结: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四、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第1题。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 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2.练习一第2题。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3、练习一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上册测试卷及答案(全册)

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测试题(一)(混合运算) 班级:姓名:得分: 一、认真选,细心看。(每题2分,共20分) 1、填运算符号: (1)24-8+4,要先算(),再算()。 (2)24-8×4,要先算(),在算()。 (3)(24-8)÷4,要先算(),再算()。 2、把3×6=18,18+2=20写成一个算式是( )。 3、比4个9多5的数是( ),4个7比14多( )。 4、有5行苹果树,每行8棵,又栽了2行,现在一共有( )棵。 5、有40个梨,吃了8个,剩下的每8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正确的列式是()。 6、18-9×2与(18-9)×2的运算顺序(),计算结果()。 7、把一根木头平均据称5段,共用20分钟,每据一次要用()分钟。 8、60+0○60-0 54÷6○54÷9 6×9-5○6×(9-5) 14÷2+5○14÷(2+5) 6×5+4○6×(5+4) (52-28)÷4○52-28÷4 二、我来选一选。(每题2分,共8分) 1、54÷(6+3)时,应先算( ) A、54÷6 B、6+3 C、54÷3 2、在口÷8=6……○中,○里最大填( ),口内填( ) A、6,54 B、7,55 C、8,56 3、王师傅说“我每天加工6把椅子,”李师傅说“我4天加工20把椅子。”他们谁做得快些? A、王师傅 B、李师傅 C、-样快。 4、公园里有7棵松树,又栽了3行柏树,每行4棵,松树和柏树共多少棵?列式为( ) A、7+4×3 B、7+3+4 C、7×3+4 三、我会算。(32分) 1、直接写得数。(8分) 64÷8= 35÷7= 8×9= 90-65= 6×6= 27÷3= 29+25= 9×7=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6分) ()÷4=8 ()÷3=7 ()+16=30 ()×6=54 ()×4=24 40-()=24 3、计算。(18分) 62-8×6 45+54÷6 16+4×4 9×(81-73) 64÷(35-27) (99-78)÷3

3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时、分、秒 第1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一、《混合运算》 1、四则混算的计算法则: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2、在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的同级混算中,如果没有括号,就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运算。 3、应用题的综合列式要注意:四则混算中如果想先算加减法,就应把加减法用小括号括起来。 二、《观察物体》 1、正方体有6个面(大小相等的正方形),12条棱(所有的棱长度都相等),8个顶点。 2、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 3、要抓住物体的特征和摆放位置来判断观察位置。 4、用排除法确定正方体的对面。 三、《加与减》 1、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没有小括号的,都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2、计算方法:可以脱式,也可以竖式分步计算。 3、简算方法:加法:(1)凑整先算 (2)把接近整的加数看成整十、整百……多加就减,少加接着加。 减法:(1)把接近整的减数看成整十、整百……多减往回加,少减接着减。 (2)切尾巴 (3)连减法:减去减数的和 4、“比多”:“比”字前面的多 “比少”:“比”字前面的少求多的,用加法;求少的,用减法 四、《乘与除》 1、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先根据表内乘法用整十、整百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再在积的末尾添上相应个数的0。 2、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先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分别与另一个乘数(一位数)相乘,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3、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先按照表内除法算出商,再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商的末尾添上几个0。 4、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先把被除数看作整十数与一位数的和,分别除以一位数,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特殊的,例:54÷2可拆成40+14再分别除以2,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75÷5可拆成50+25再分别除以5,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5、一个数乘0结果等于0,0除以一个非零的数结果是0。 五、《周长》 1、周长的含义:一个物体或图形绕边线一周的总长度叫作它的周长。 2、测量方法:绳测法、直尺测量法 3、求一般规则图形的周长,先看有几条边,有几条边就把几条边的长度相加。把几条边的长度相加时,先观察,若发现相加得整十、整百的数,要把它们先相加,再加其他的数,这样会很简便。 4、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长×2+宽×2=长+宽+长+宽 5、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6、长=长方形周长÷2-宽=(长方形周长-2×宽)÷2 宽=长方形周长÷2-长=(长方形周长-2×长)÷2 边长=周长÷4 7、平移法巧求周长。 六、《乘法》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上全册测试卷及答案全册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上全册测试卷及答案(全册) 第一单元(混合运算) 班级:姓名:得分: 一、认真选,细心看。(每题2分,共20分) 1、填运算符号: (1)24-8+4,要先算(),再算()。 (2)24-8×4,要先算(),在算()。 (3)(24-8)÷4,要先算(),再算()。 2、把3×6=18,18+2=20写成一个算式是( )。 3、比4个9多5的数是( ),4个7比14多( )。 4、有5行苹果树,每行8棵,又栽了2行,现在一共有( )棵。 5、有40个梨,吃了8个,剩下的每8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正确的列式是()。 6、18-9×2与(18-9)×2的运算顺序(),计算结果()。 7、把一根木头平均据称5段,共用20分钟,每据一次要用()分钟。 8、60+0○60-0 54÷6○54÷9 6×9-5○6×(9-5) 14÷2+5○14÷(2+5) 6×5+4○6×(5+4) (52-28)÷4○52-28÷4

二、我来选一选。(每题2分,共8分) 1、54÷(6+3)时,应先算( ) A、54÷6 B、6+3 C、54÷3 2、在口÷8=6??○中,○里最大填( ),口内填( ) A、6,54 B、7,55 C、8,56 3、王师傅说“我每天加工6把椅子,”李师傅说“我4天加工20把椅子。”他们谁做得快些? A、王师傅 B、李师傅 C、-样快。 4、公园里有7棵松树,又栽了3行柏树,每行4棵,松树和柏树共多少棵?列式为( ) A、7+4×3 B、7+3+4 C、7×3+4 三、我会算。(32分) 1、直接写得数。(8分) 64÷8= 35÷7= 8×9= 90-65= 6×6= 27÷3= 29+25= 9×7=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6分) ()÷4=8 ()÷3=7 ()+16=30 ()×6=54 ()×4=24 40-()=24 20 / 1 分)(183、计算。+4×4 1645-628×6 +54÷6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