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朱自清散文集

朱自清散文集

朱自清散文集
朱自清散文集

朱自清散文集.txt心态决定状态,心胸决定格局,眼界决定境界。当你的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睁大眼睛,千万别眨眼,你会看到世界由清晰到模糊的全过程。《朱自清散文集》

作品相关第一章前言

吴为公李树平

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以“五四”时期的成就为最高,影响最大,而朱自清的散文创

作,又是这一时期实绩最大,成就最高的;朱自清作为散文大家,他的名字永远和中国现代

散文的历史写在一起。

鲁迅曾说:“‘五四’时期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

(《小品文的危机》)的确,“五四”时期文学的诸门类中,散文的成就最为突出。朱自清

在《论现代中国的小品文》中也高度评价了散文的成就,他说:“最发达的,要算是小品散

文。三四年来风起云涌的种种刊物,都有意无意地发表了许多散文,近一年这种刊物更多。……小品散文,于是乎极一时之盛。”在《〈背影〉序》中又说:“就散文论散文,这

三四年的发展,确是绚烂极了。”在这“极一时之盛”“绚烂极了”的散文百花园里,有周

作人的隽永,俞平伯的绵密,徐志摩的艳丽,冰心的飘逸,而朱自清先生则以其“真挚清幽

的神态”屹立于“五四”散文之林(钟敬文《柳花集》,群众图书公司1929年初版),

他的散文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

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出生于江苏东海县一个小官僚的封建家庭,原名自华,号秋实。六岁时随家从东海移居扬州,他成长于扬州,故自称“扬州人”。1916

毕业于江苏省立第八中学(即后来的扬州中学),并考入北大预科,后转入哲学系。192

0年毕业,到江浙一带做了五年的中学国文教员。1925年清华学校设大学部,经俞平伯

推荐,任清华大学教授,并任中文系主任,从此他一生服务于清华大学。1937年抗战爆

发,他随清华大学迁入昆明,在西南联大任教授,1946年又随清华大学迁回北平,仍为

教授及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12日去世。

纵观朱自清的一生,可以看出他既是一位诗人和散文家,又是著名的学者和教授,更是

一名激进的民主斗士。

作为诗人和散文家,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做过许多开创性的工

作:他与人合作创办了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并且加入了创作新诗的行列,写下了现代

文学史上第一首抒情长诗——《毁灭》;同时,他还编选了《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并

为之写了《导言》,第一次对新诗创作进行了历史性的总结。另外,他还第一次在大学课堂

里开设现代文学课程——《中国新文学研究》,并且留有讲义稿本《中国新文学研究纲

要》。无疑,他是“五四”新文学的拓荒者和创业者之一。朱自清对新文学的最大贡献,是

他所擅长的散文小品,它们在新文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首先,他是继冰心等人之后

又一位突出的小品散文家,他以“美文”的创作实绩,彻底打破了复古派认为白话不能作

“美文”的迷信,尽了对旧文学示威的任务;其次,他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上和“五四”

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再次,他的散文具

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春》等名篇,一直被认为是白

话美文的典范,历来一直被选为大中学校的语文教材,它为培养文学青年和繁荣散文创作提

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

作为学者和教授的朱自清,在古典文学、语文教育、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领域

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建树。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尤以古典文学研究和语文教育最为突出。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系统评述《诗经》、《春秋》、《楚辞》、《史记》、《汉书》等古

籍的论文结集,写得深入浅出,至今仍是青年人研究古典文学的入门向导。《诗言志辨》是

他功力最深的著作,对“诗言志”“诗教”“比兴”“正变”四个方面的诗论,纵向作了精

微的考察,理清了它们的来龙去脉和衍变史迹,从而纠正了谬说。他还先后对古诗十九首、

乐府、唐宋诗作过深入的研究,对李贺、陶渊明作过认真的行年考证,写有《十四家诗

钞》、《宋五家诗钞》、《陶渊明年谱中之问题》、《李贺年谱》等著述。他治学严谨,取

材翔实,思想敏锐,他这方面的著述凡近百万言。朱自清始终关心着中学、大学的语文教

育,他与叶圣陶联璧,共同著有《国文教学》、《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等

书。他编过多种教材和课本,临终前还与叶圣陶、吕叔湘合编《开明高级国文课本》等。他

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语文教育家,正像叶圣陶说的:“他是个尽职的胜任的国文教师和文学教

师。”(叶圣陶《朱佩弦先生》)

作为民主斗士的朱自清,从青年时代起,他就一直追求光明与真理,为之呐喊歌吟,上

下求索。但生活不可避免地给他以时代的苦闷和个人彷徨,以至他较长时间躲进书斋。然而

朱自清毕竟是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毕竟为他多灾多难的祖国得以凤凰涅槃而执着地寻找真

理和光明,一旦他把祖国的命运和人民的解放斗争联系起来并且自觉地走向人们的时候,他

就成为了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战士。1945年他回成都对夫人陈竹隐说:“以后中

间路线是没有了,我们总要把路线看清楚,勇敢地向前走。”而闻一多遇刺后,他更是不再

彷徨,而成为人民斗争行列中的一名坚强斗士。1946年10月后重回北平的两年,是黎

明前最为黑暗的时期,却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他执教之余,越来越关心祖国的命运,

盼望新中国的诞生,勇敢而坚定地投身到“反饥饿,反迫害”的民主斗争中去。**在

《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称赞他大义凛然的骨气,“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

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综上所述,朱自清的一生是平凡的,但又是可歌可泣的。

以《歌声》涉笔散文领域的朱自清,从1923年后转向散文创作,以后就一直没有间

断过。

朱自清早期的散文收在《踪迹》和《背影》里,在这些散文中有一部分是以夹叙夹议手

法写的呼吁与诅咒的名篇,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白种人—

—上帝的骄子》、《阿河》、《哀韦杰三君》、《旅行杂记》、《海行杂记》等。这些散文

直接从现实生活取材,从一个角度抨击当时的黑暗社会。在《生命的价格——七毛钱》

中写

一个五岁的女孩,被其哥嫂以七毛钱的价格卖掉,叙述“一条低贱生命”的故事,这是作者

在温州亲眼所见的一幕,文章想象她今后任人宰割的命运,她若长大成人或者卖给人家作

妾,或者卖到妓院沦落风尘。作者愤激地诘问:“这是谁之罪呢?这是谁之责呢?”。《阿

河》写了一位十八岁的农家少女阿河的悲剧,她被迫嫁给了一个三十多岁的流浪汉,气得她

离家出走去当女佣,后来又被男人抢回去,逼她爹拿钱换人,她爹只得以八十块钱的价格又

把她卖给一个有钱的老板。作者义愤地控诉畸形社会为富不仁的罪孽。在《白种人——上帝

的骄子》中,写在电车上意外地受到“小西洋人”的侮辱和挑衅,便由这一次突然的“袭

击”联想到许多的“袭击”,从那“小西洋人”的眼光和表情思考他如此蛮横猖狂的原因,

勾出一个傲慢的小西洋人的形象,指出这“小西洋人”脸上“缩印着一部中国的外交史”,

喊出了民族平等的正义要求。这在帝国主义横行、北洋军阀卖国求荣的二十年代,有着激励

民族意识的现实意义。在《哀韦杰三君》里则对“三一八”惨案中死难者韦杰三君奉献自己

深挚的悼念和敬意,语挚情深,感人肺腑,朱自清对北洋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社会的憎恶是非

常明显的。

这时期朱自清的创作主要的还是叙事抒情的散文,这些散文或叙述个人的经历和感受,

或写景状物抒发情怀。

《背影》写为儿子送行,并艰难地替儿子买来桔子的父亲的“背影”,作者选择了一个

特殊的背影加以烘托,这“背影”是在他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家境日益破败的氛围中予以

孕育和刻画的。从而以血和泪掺和的冷涩惨淡的色调,在抒情主人公心灵深处勾画出一个悲

剧性的“背影”形象。全文叙事含蓄,将丰富的感情寓于朴素的描写和叙述中,表述了一个

辛苦辗转的知识分子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中苦于世态炎凉的思想感情;同时也从一个小康之家

的日益没落这一角度,曲折地反映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统治下,中国人民趋于贫困化的现

实。《背影》写作者的生活感受,写出了真情,写出了情致,使这篇散文在当时获得单篇散

文从未曾有过的脍炙人口、争相传诵的巨大影响。《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荷

塘月色》等篇是写景抒情见长的名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从全篇内容看,既有对秦淮

河往事的追述,也有自己在秦淮河的见闻和感触;既有对秦淮河夜景的描写,也有对河上歌

妓行为的记叙。从表现手法看,有细腻的近景描绘,有疏淡的远景勾勒,有静景有动景,有

实景有虚景,起伏跌宕,变化多姿。文章抓住了“灯影”从各个角度进行了细针密缕的描绘

和渲染,逼真地再现了当时秦淮河的美的境界。又如《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是

描写一幅画,文题也是画题,作者细腻地描写出了画面形象的位置、色彩和形态,通过具体

的描绘,不但生动地写出了画面的内容,而且也传达出了“月朦胧,鸟朦胧”的意境。而在

《荷塘月色》这篇写景抒情散文里,朱自清先诉说自己的不宁的心境,然后描写一个宁静的

与现实不同的环境——荷塘月色,通过对传统的“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和高寒孤洁的明月

的描绘,象征性地抒发了自己的洁身自好和向往美好新生活的心情。总之,这类写景散文,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流露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而且,无论是叙事散文还是写景散文,篇章

布局都是十分精当的,显示出他早期散文漂亮、缜密的特点。

朱自清早期写景散文,语言凝练明净,细腻秀丽,善于以精雕细刻的工夫,准确、具体

地表现描写对象的特点,追求逼真的艺术效果,正像他在探讨中国传统的艺术手法时所说

的,“‘逼真’等于俗语说的‘活脱’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并且活像是真的。”

(《说逼真与如画》)在长期的追求中,朱自清描写的造诣很深,在他笔下,无论是梅雨潭

的绿色,还是清华园的月光,都写得逼真如画,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一般。而秦淮河的夜

景,那六朝脂粉气的遗迹,更是真实而具体,融情入景,极为成功。

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描绘月光如流水般照着荷花和荷叶用“泻”字;青雾弥漫着

荷塘用“浮”字,而荷叶拥挤的情景用“挨”字,还有用“田田”形容叶子的鲜绿茂盛,用

“亭亭”比喻荷叶直立之状态,将月光、青雾、荷叶的动态和情态写活了。朱自清十分注意

遣词造句的形象性,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用新颖的比喻,唤起读者的联想。《绿》是一篇

以描写醉人的绿色而著称的千家小品,中间两段文字,描写梅雨潭和它的绿色,作者循着游

踪,先写山岩、瀑布和梅雨亭,一路写来,层次井然。作者坐在梅雨亭上,景色尽收眼底:

云在头上流着,草丛透着绿意,瀑布冲下,撞击在岩石之上,飞花碎玉般落下,恰如朵朵白

梅,又如点点杨花,如此描绘静观的景物,没有雕琢,不加修饰,真如工笔画一般,读来如

见其景,如闻其声。接着写梅雨潭的“绿波”,朱自清没有用“绿油油”“绿如翡翠”一类

的形容词,而是用一连串新鲜的比喻,引起人们美好的联想。他说,梅雨潭的绿波“像少妇

拖着裙幅”、“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像最嫩的皮肤”、“像湿润的碧玉”,描绘

之后又从比较的角度来写“北京什刹海佛地的绿杨”太淡了,“杭州虎跑寺近旁”的“碧草

叶”太浓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这样通过色的浓淡和光的明暗,将

梅雨潭“绿波”的厚、平、清、软的具体景象传达给读者。在《白水漈》中,朱自清突出描

写白水漈瀑布的细和薄,他写那凌虚而下的瀑布,“只剩一片飞烟”似的“影子”,而这影

子像“袅袅的”“软弧”,像“橡皮带儿”被“微风的纤手”和“不可知的巧手”争夺着。

通过“影子”的轻,“软弧”和“橡皮带儿”的软,精密地描写出了白水漈瀑布在微风中的

形态,让读者感到它的细和薄。朱自清认为散文写作应写实,作家必须深入观察,努力创

新。他说,作家“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轻放过”,“正如显微镜一样,

这样可以辨出许多新异的滋味”(《山野掇拾》)。他还说:“人生如万花筒,因时地的殊

异,变化无穷,我们要多方面了解,多方面感受,多方面的参加,才有趣可言。”(《海阔

天空与古今中外》)因此,他对所写的景物都经过认真的观察和体验,他对《荷塘月色》中

提到的月夜蝉声,是几经观察推敲而后确定的,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准确地把握描写对象的具

体特征,以至细微的变化,然后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在“五四”散文的百花园中,

朱先

生的散文独具一格,他的写景抒情散文显示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显示了“旧文学之自以为特

长者,白话文也并非做不到”,尽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的历史任务”(鲁迅《南腔北调

集·小品文的危机》),为现代散文美学作出了贡献。

1927年北伐战争的失败,“四·一二”政变使中国变成“黑暗的中国”。朱自清陷

入了极大的痛苦、惶惑和颓唐之中,终于从彷徨战斗的“十字街头”走进古典文学研究的

“象牙之塔”。散文创作也从绚丽走向质朴,从即景抒情走上“忆之路”——对往事的回

忆。此时的创作就如同朱自清自己所说的“芝麻大的事,都不惜郑重地写出来”。他说:

“我们依着时间老人的导引,一步步去温寻已失的自己;这走的便是‘忆之路’,在这‘忆

之路’上愈走愈远,愈是有味,因其味渐渐蒸散而甜味却还留着的缘故”……在1936年

出版的散文集《你我》中有回忆儿时婚姻的《择偶记》,有悼念前妻的《给亡妇》,有记叙

过去冬天同父亲兄弟围坐吃“白水豆腐”,与S君月夜游西湖,跟天真的孩子在一起的冬

天,还有记叙以往生活琐事的《看花》、《南京》、《潭柘寺戒坛寺》以及收在《背影》

集中的《儿女》、《怀魏握青君》等,内容侧重写儿女情长,友朋之谊,这些散文虽然写的

是个人生活圈子里的“身边琐事”,但因为朱自清用精神的丝缕牵着已逝的时光,所以写得

情意绵绵,回肠荡气。他在《〈忆〉跋》一文中说:“飞去的梦便是飞去的生命,所以常常

留下十二分的惋惜,在人们心里。”时局的变迁淡化了他的革命意识,减退了当年的热情,

给予他的是痛苦,加上家境衰败,娇妻的亡故和多子的拖累,这一切给予他太多的磨难和艰

辛,追忆因而成为他解脱痛苦和烦恼的路径。他从现实的梦中走出,在逝去的旧梦里捡拾美

丽的花瓣,从而编织他的“梦”之国与“爱”之国。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窥见一颗博大

的“爱”心:爱父亲,爱儿女,爱妻子,爱朋友。朱自清因为在黑暗现实中看不见找不到圣

洁美好的东西,于是心理变得寂寞荒芜,而通过追忆往事营构“爱”的天国,用以抚慰自己

寂寞荒芜的心。他痛感美的失落和美的毁灭,从而深深地感喟那已经逝去的“爱”是那般的

甜蜜、温馨和宝贵。在朱自清的“爱”之国和“梦”之国中,可以看到儒家“中和主义”思

想的深刻影响:《儿女》因爱儿女而自责平时对他们的粗暴;

《给亡妇》因爱妻子,为自己未尽到丈夫的责任而追悔;《〈梅花〉后记》,因爱无

隅,而悔恨自己的疏懒而未能尽快为他修改诗稿使之出版……在爱的温纱下,包容着作家修

身养性的哲学意识:中正平和,严于克己,宽以待人。1931年8月,朱自清赴欧洲游

学,历时一年。在欧洲游历数国,陆续写成散文,发表在《中学生》杂志上,后结集为《欧

游杂记》和《伦敦杂记》。这两部散文集和《你我》一样,由于这一时期朱自清的创作不再

感应时代的风云,于是可以从容地在技巧上再三谋划,在语言上字斟句酌以至使得散文艺术

臻于完善的境地。正如郁达夫指出:“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之外,文章之

美要算他了。”在这两部游记中,他极力在作品中避免“我”的出现,既不写“身边琐

事”,也不写浪漫情调的异域感,而是客观地描述欧洲国家名胜古迹,谨慎地介绍西方的历

史、文化和艺术,作家用意是在写这些游记给中学生看,时时、处处想到要为他们作道德文

章的楷模,所以格外的严谨,无论是绘景状物还是抒情写意,无论是结构谋篇还是文字技

巧,这些都惨淡经营、苦用诗心的。它们确实是现代游记中的典范性作品,尤其是在语言方

面,作者在白话口语的基础上提炼富有表现力的艺术语言,那流畅自如的旋律,轻松活泼的

节奏,那字字推敲的选词与灵活多变的句型,都是十分精美的。正如叶圣陶所说:“现代大

学生如果开现代本国文学的课程,或者有人编现代本国文学史,论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全

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叶圣陶《朱佩弦先生》)所以说,朱自清在散文艺

术的探索中作出了艰苦的努力,在文体革新与语言创造方面,达到了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的崭

新高度。不过,这些游记与作家超脱、低沉的思绪合致,比较明显地缺少时代的光色。

抗战爆发后,侵略者的炮火使华北摆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也使他的书斋失去了平静。

在侵略者面前他不再沉默了,1937年后他随学校南下,这时期,他带着沉重的心情,殷

切的期待,写作了不少杂文。《语文影及其他》一书中的许多篇章和《蒙自杂记》、《西南

采风录序》、《这一天》等均写在这个期间。散文集《语文影及其他》分两辑,其中《语文

影之辑》是讨论语文的意义的,《人生的一角之辑》是讨论生活片段的。这时期的朱自清的

散文不像以前那样采用大量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而是用简洁的笔触,直接写出自己的

看法。一方面他冷眼看待人生,以日常生活用语和人间世情为议论对象,从而抒写自己的人

生;另一方面他热烈地呼喊“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从前只是一大块沃土,

一大盆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在《论轰炸》中,他呐喊着民族和国

家的新生:“咱们的民族,咱们的国家,像涅槃的凤凰一样,已经从火里再生了!”抗战胜

利的前后,昆明掀起了民主运动的热潮,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特别是李公朴、闻一多的遇

害,更加教育了作为学者的朱自清,他的态度也就更为激进了,因此创作基调明显地发生了

变异。这时期,朱自清散文已经由抒情转向说理,主要收在《标准与尺度》和《论雅俗共

赏》两集中,虽然数量不多,但所谈的都是现实问题。思想激进,锋芒毕露,光采烨烨,其

思想特点是努力而且自觉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指点东西、发表议论。《论吃饭》充分肯定农

民“吃大户”的正义举动,赞扬他们反饥饿、反压迫的政治觉悟和敢于反抗的集体意识。文

章通过说古论今,字里行间干预着政治,通篇充溢着鲜明的政治色彩。《回来杂记》对国民

党统治下的北平现实予以评说,分别从“有”“闲”“杂”“乱”四方面剖析日常生活的状

况,由表及里,烛幽发微,揭示了“物价像潮水一般涨,整个北平也像在潮水里荡着”的社

会动荡的本质,从而激烈地抨击在民主运动中行将灭亡的黑暗社会制度。在《中国学术的大

损失——悼闻一多先生》等文中,他肯定闻一多对民主运动作出的贡献,揭露了国民党反动

派的凶残和卑劣,表示了继续斗争的决心。朱自清曾多次称赞:“鲁迅的‘杂感’也是诗”

(朱自清《鲁迅先生的杂感》),而他恰恰也正有意地仿效鲁迅,同样在杂文里“一面否

定、一面希望、一面战斗着”。(同上)在一些杂文中,对知识分子进行痛快淋漓的解剖,如《论书生的酸气》批评知识分子身上的“酸气味”,他说,既然“自己是在人民之中”,

就不能再“自命不凡”,要知识分子必须正确地“看清了自己”,要丢却知识分子那种装腔

作势和自视清高的作风。这实际上包含了朱自清对“旧我”的否定和批判,包含着对自己那

种习惯于克制、平和中正、沉思默想、内向封闭的超稳定文化心理的否定,他在勇敢的自我

否定中紧紧地向人民靠拢,实现与旧哲学、旧思想、旧意识的决裂,代之以崭新的革命思想

意识,从而重新肯定自己。

总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创作,从早期的清秀隽永到中期的质朴腴厚,到后期的激进深

邃,无不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情趣,无不与时代息息相通,正像他的老朋友杨振

声说:“他的散文,确实给我们开出了一条平坦大道,这条道将永远领导我的自迩以至远,自卑以升高。”(《文讯》1948年9月9卷3期)

杨振声在《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中说:“近代散文本早已撕破了岸然道貌的假面

具,摘去了假发,卸下了皂袍,它与一切问题短兵相接,与人生日常生活相厮混,共游戏。

一句话,它不再装腔作势,去为传道者与说理者作工具,而只是每个人宣情达意的语言符

号……。”他又说:“朱自清的散文都做到了,不但做到,而又做得好,所以他的散文,在

新文化运动的初期,便已在领导着文坛。”杨振声所说的朱先生在“领导着文坛”,就在于

他的散文具有了“宣情达意”的美学牲征。也正如朱先生自己在《〈背影〉序》中说的:

“我自己是没有什么定见的,只当时觉得要怎样写,便怎样写。我意在表现自己,尽了自己

的力便行。”

“意在表现自己”,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第一次提出的散文创作的美学原则。朱自清提

出这一美学命题,既是时代的赐予,又有历史、现实的背景,更是根植于他的审美经验和理

想基础上的创作实践。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散文的标榜与实施的是以“文以载道”为本位的散

文观念。所谓“道”,是宣扬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主义的伦理与道德观念,“文以载

道”强调儒家思想的独尊、理性的至上。用理性制约着、束缚着、扼杀着作家的思想感情和

精神个体,尽管古代散文中不乏抒情小品,但它们是在被扭曲、被压抑的情况下出现的。至

于公开提出“独抒性灵”的创作主张,则被视为离经叛道。“载道”的桎梏使散文简化为

“八股文”的模式。因此,否定“文以载道”的观念,建立以作家个性为本位的散文观念,

是“五四”思想革命和文化革命的必然,更是新文化之初散文革命的必然。朱自清在总结

“五四”文化革命时说:“新文化运动接受了西洋的影响,除了解放文体,以白话代替古文

之外,所争取的就是文学的意念,也就是文学的地位。他们要打倒那‘道’,让文学独立起

来,所以对‘文以载道’说加以无情的打击。”(《论严肃》)“文学独立”以后,新颖的

散文,解放了作者的个性,生动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文体意识,使其具有了“意在表现自

己”的体制特征和审美价值。毫无疑问,朱自清“意在表现自己”散文美学原则的提出,

对传统文化观念的反抗,是对现代散文美学的积极贡献。从此在现代散文史上建立了以作者

个性为本位的现代散文观念,使一种抒情性的散文脱离了广义散文的母体新孕而生,揭示了

现代散文表现作者人格色彩和精神世界的审美价值,确立了作家主体性在文学创作中的地

位,对今天整个文学创作工程重建主体观念,呼唤“人”的意识,具有启示未来的作用。而

朱自清之所以能率先提出“意在表现自己”的命题,是因为他从写作第一篇散文《歌声》到

《背影》集的出版,就已经有了比别人更深的体验,我们考察一下他早期和中期的(二十年

代和三十年代)的散文,就不难发现他那“意在表现自己”的轨迹,便能够信实地理解他的

美学理想是他审美经验的升华和总结。在他的散文中,生动地抒写了他的禀性、气质、灵

感、情思、嗜好、习惯、修养、人生经历和人生哲学,生动地表现了他的全部思想,全部的

感情和全部的人格,活脱地再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个性生命。朱自清散文包涵着与众不同的

趣味和显示出历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其主要原因也是在这里。

首先,朱自清的全部思想感情、人格,表现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强烈的自尊意识。“五

四”退潮以后,朱自清动摇了他最初建造“光明”的信念,产生了孤独和彷徨,出现了他的

第一次心理危机,也就随之产生了他的“刹那主义”的哲学。为了摆脱自身的孤独和彷徨,

不至于使自己沉沦颓废下去,他努力以积极态度看待人生,使自己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都

有独立之意义和价值”。他说:“因怅惆而感到空虚,在还有残存的生活时所不能堪的!我

不堪这空虚,便觉得飘飘然终是不成,只有转向才可能较安心——比较能使感情平静。于是

我的生活里便起了一个转机……便决定了我的刹那主义。”(《我们的七月》)十分清楚,

朱自清的“刹那主义”实际上是为平复个人的心理危机,求得个人生命意义的充实和实现自

我的价值,其实这正是他痛苦的自尊意识。他的理想幻灭之后,自尊、自重、自强、自爱是

这时期他个人的强烈的精神需求。他用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气节观来约束、规范自己的思

想、行为,求得自我人格的自洁和自尊。因此,强烈的自尊意义也就充溢流贯于他的一些散

文之中。

与俞平伯同泛秦淮河所作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他偷得片刻宁静时剖示内

心的“现代的懊悔”。秦淮歌妓来与他俩纠缠不休,对此,俞平伯依照“因为我有妻子,所

以我爱一切女人”的逻辑,持同情、超脱态度,所以事后还“怡然自若”;朱自清却十分认

真、拘谨和自尊,既同情她们沦落风尘的不幸,又受到内心“道德律”的压迫,拒绝了她们

的诱惑和卖唱,陷入了理智和情感的“争斗”之中,一时竟然难以排解这袭上心头的苦恼,

“那不安的心在静里愈显活跃了”。自尊意识流贯全文,并构成了这篇游记中矜持笃诚的人

格色彩。

朱自清的自尊,常常表现为在自我解剖中描画“思想感情中的争斗”,所以真实、诚

恳,毫无矫作与伪饰。他敢于肯定思想中积极的东西,敢于否定思想中消极的东西,在肯定

和否定中,和盘托出自己一颗多棱的灵魂。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喧哗和骚动,使朱自清

的灵魂为之震颤和瑟索。在《那里走》一文中,朱自清坦白地剖示他生命的第二次心理危机

及其灵魂的胆怯。在革命与反革命之间,他作出了躲进亭子间,研究国学的这第三条道路的

抉择。面对反革命叛变后的一片黑暗世界和血腥萧条氛围,与他的绝望对应,燃烧起他的自

尊意识,具体地说就是转向自身内心世界的解剖和审察。更多地考虑“读书人或士人的立身

处世之道”(《论气节》),即气节和情操,以洁身自好作为一种人格理想加以追求。所

以,朱自清这一时期的一些散文是意在表现人格理想的“自己”,即使在《荷塘月色》这样

的写景散文中,也婉转地表达了不向邪恶势力低头的自洁其身的意绪。朱自清以“出淤泥而

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自怜自况,以它作人格思想的意象,赋予它自己的感情和灵性,

因此他笔下的荷的形象纯洁、神圣、庄重、典雅。成为一种至真至善的境界,这便是朱自清

的大革命失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所创造和追求的具有自尊意识的人格美和理想。

其次,朱自清在强化自尊意识的同时,也强化着他的博爱意识。自尊是爱自己,博爱是

爱他人。从“五四”退潮到大革命失败,他的心一直受磨受难,感到在大时代里,自己是

“一张枯叶,一张烂纸”,是“寻常人所难堪”的“苦在话外”。唯其一直处于心理失衡的

状态,所以就需要用爱的琼浆玉液来滋润一颗寂寞、枯竭的心,用爱和泪广施于人,以排解

自己的内心痛苦,以求得心理平衡。因此,他在他的散文天地里筑起了一个“爱”的天国。

一方面,从人性、伦理、道德上,抒写自己博爱意识。这一组散文多写于大革命失败的前前

后后,如《背影》、《儿女》、《给亡妇》、《冬天》、《哀韦杰三君》、《我所见到的叶

圣陶》、《怀魏握青君》等多表现父子、夫妻、师生、朋友间的感情。朱自清从作为儿子、

丈夫、父亲、老师、朋友所应有的伦理、道德及仁爱之心出发,检点自己在人伦关系中的生

活细节,对自己的粗疏、随便、懈怠,表示深深的自责和无尽的悔恨。愈是自责自悔,愈是

表示修善补过,便愈是宛然托出一颗诚挚、广博的爱心。《背影》是朱自清收到父亲那封

“……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投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的信后萌动创作契

机,文章通过当年父亲为自己买桔子的背影的忆念,倾吐了今天儿子对父亲的感恩图报之

情。作者不是正面地、直接地评说这种感情,而是自审那时自己对父亲送行过程中不敬的思

绪,——总觉得父亲与搬行李的脚夫讲价时“说话不漂亮”;他又是叮咛又是嘱咐茶房,

“心里暗笑他的迂”等等,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真太聪明了”,自责自悔是出于作者为人

的人性、伦理、道德,更是出于自己对父亲的一片挚爱深情。灵魂的自尊更加反衬出对父亲

的情之切切,爱之深深,反衬出远在他乡的儿子对父亲健康状况的忧愁,以及自己不能守在

老人身边尽孝的痛苦。另一方面,用悲剧心理观照和描写人生,伴随着他“爱”的饮泣,使

散文散发着人道主义的温馨气息。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哀伤沦落风尘的歌妓;《执政

府大屠杀记》哀痛被无辜杀害的爱国学生和民众;《生命的价格——七毛钱》忧思五岁小女

孩将一生失去“生命的自由”;《阿河》哀惜一位被社会遗弃而被卖来卖去的青年女子……

自尊和博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两种主要形态,也是他思想、感情、人格的具体表

现。他怀着悲剧性的心理为现代散文美学弹奏着美丽的心曲,淋漓尽致地披露了他的主观深

层世界,裸露地再现他全部的生命空间,从而为现代散文提供了崭新的审美内容。由此可以

得出结论,朱自清用自己的散文创作实践在散文美学范畴提出了“意在表现自己”的命题,

这是他对现代散文的突出贡献。

杨振声在《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中又说“自新文学运动以来,一般最大的缺陷是对

于文学所用的语言缺乏研究和努力”,但是朱自清先生“他在这方面的成就很可观”。朱先

生的“可观”的成就,突出地体现在“谈话风”的艺术语言的建树方面,这是朱自清散文创

作的一种自觉的审美追求,也是朱自清对现代散文美学的又一大贡献。

“五四”文学革命的初期,白话文虽然短短几个月内取代了文言文,获得了独立的地

位,但是新文学语言作为一个全新的艺术建构工程,其任务却非短期内就能完成的,甚至

“五四”以后很长一段时期,尽管作家们都采用白话来写作新文学作品了,但很少有人用

“真正的口语”来创作。当时的作家所使用的白话:一是半文半白的白话,即指含有大量文

言成分的白话;一是所谓欧化的白话,那是在外来文化影响下发生的,加之有些人积极提倡

的所谓“欧化的白话文”、“欧化国语文学”(傅斯年《怎样做白话文》)。因此正如杨振

声说的,尽管“大家改用语体文了”,但却“不文不白”,“不南不北”,“不中不西”,

“马马虎虎把语言这一关混过去了”。“混是混过去了,应用也勉强可以,可是缺乏了一件

东西,那便是语言的灵魂。怎么说,它也不够生动,没有个性,又不贴近日常生活。这也就

说明了新文学为什么打不进民间去。”杨振声是一语道出了这种语体的致命弱点:那就是

“打不进民间去”。而这个致命的弱点也就势必导致新文学与人民大众的隔膜,使新文学的

读者群和影响的范围都相对地缩小了。

与一般作家不同,朱自清是一个对汉语颇有研究的作家,对口语体语言的研究,是他语

言研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在记述口语体语言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时,他曾提出了一个重

要的论点,说:“用口语为的是求真化俗,化俗就是争取群众。”“所谓求真的‘真’,一

面是如实和直接的意思,在另一面这‘真’又是自然的意思,自然才亲切,才让人容易懂,

也就是更能收到化俗的效果,更能获得广大的群众。”基于对口语体语言的研究,基于对

“求真化俗”审美目标的追求,朱自清创作伊始,便注重北平的方言,以北平话做底子,从

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成分,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文学语言的口语化迈进,并逐步形成了一

种堪称典范的独具个性的白话文学语言——“谈话风”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念起来上

口,有现代口语的韵味,叫人觉得那是现代人口里的话,不是不尴不尬的‘白话文’”(叶

圣陶《朱佩弦先生》),虽说仍系知识分子化的口语,却亲切自然,鲜活上口,幽默风趣,

雅俗共赏,这就使得他的散文比起当时一般作家的作品来,拥有更多的读者,缩小了新文学

朱自清散文集的好句好段摘抄

朱自清散文集的好句好段摘抄 朱自清,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朱自清散文集的好句好段摘抄,一起来看一下吧。 1、如果说:“坚强是一棵常青的树,那么浇灌它的必定是持之以恒的意志;如果说:坚强是 一朵不败的花,那么照耀它的必定是心中不落的太阳;如果说:坚强是一笔永久的财富,那么拥有它的必定是百折不挠的人。 2、清晨,透过窗照进几抹斜阳,随着时光的悄然逝去,那金灿灿的阳光移到了书桌上,精准 地落在那三张有些泛黄的照片上。第一张,里面一脸稚气的小孩便是七年前的我。照片中,我手中捧着一大堆崭新的玩具,或许是站着太累,我索性坐在冰凉的地面上,玩弄着手中的东西,脸上挂着比映山红还灿烂的笑容。 3、阳光明媚,普照的阳光洒落在万物的身上,使一切变得生机勃勃。不经意眼光扫到了那片 草地。草尖已露出苍老的黄色,仿佛预示着他生命的枯竭。静观沃土草盛草衰,随想人生潮起潮落,不觉心里沉重了几番。 4、一袭思念的霓裳,起舞在婉约的宋风里,诉着一腔的细腻思情。古韵声声,缠绵着心中不 灭的梦魂。满眼忧伤的风尘,在你走过的浸满离愁的尘世,遗落一地哀戚的痕迹。世间的繁花似锦,毫不留情的`在年华的窗幔上,投下一片斑驳的剪影。 5、河边的柳枝吐了嫩芽,芦笋也钻出来放叶透青了,河道里平静的水,从冬天的素净中苏醒 过来,被大自然的色彩打扮得青青翠翠。 6、残落的叹息,该如何拾取?逝去的红颜,又该如何寻觅?却隔着一个时空,徘徊在晓风残 月里,为你低吟浅唱,再用风的颜色,陪着你辗转轮回每一世。 7、就连那马路两旁人行道上的树木,不久以前,它们还是光秃秃地兀立在寒风中,现在也都 绽出了嫩芽,披上了绿装,兴高采烈地迎着行人,倾吐着浓郁的春天气息。 8、指尖轻点,柔黑的发丝在指间飞跃,绕满淡白茉莉与翠绿嫩叶的秋千,脚下轻轻一旋,荡 起欢愉的弧线,风儿在耳畔奔跑跳跃,绚烂的天空,一片晚霞燃烧着红彤彤的画卷,烂漫飞花落叶,伴着一声声休闲的爱恋,在上扬的嘴角中,慢慢收敛。 9、生活中,我们最需要亲人朋友的支持鼓励,尤其是在我们陷入困境时,他们像天使般张开 翅膀,守护着我们。 10、风,悄悄的,把美梦埋葬,枕着一缕馨香恬然入眠。一份无法抑止的忧伤,一份永远痴 缠的记忆,翻开一生的惆怅,那些遥远的往事,重复着久违难忘的铭心。蓦然回首,却恍若隔世! 11、听歌仿佛是心灵的一种选择,总感觉我喜欢的歌好像就默默地在那里等待着我的召唤。 的确,听歌可以帮助你消除烦恼,振奋精神,可以帮助你从失败的阴影中重新找回自我。每一首歌都包含着它所要抒发的情感,如果我们都能真正领悟到其中的精华,那么听歌也就不只是单纯的享受了。 12、雪花似乎是倾刻而至,没有任何前兆,就那么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站在窗前,我望着 雪花儿,眼前似乎又出现了他的影子,在雪中缓缓走来… 13、盈满爱的每一天,岁月大笑着细数缀花彩裙划过的岁岁年年,凝心青春燃烧的红霞飞舞,聆听碰撞摇曳的风铃独奏静谧之曲,岁月的年轮,看着,看着,又画圆了一圈。光滑洁净的心间,奏响爱的新乐,闭目,那爱的新光,幽幽地显现。 14、天空是沉碧的,太阳像海绵一样温软;风吹在人们身上使人着了魔一样地快活。人们迷 醉了一样快要溶解在这种光景里了。 15、种子第一次播种,那是希望在发芽;圣火第一次点燃,那是希望在燃烧;荒漠披上绿洲,富饶代替了贫瘠,天坠变成了通途。这都是希望在绽放,坚强在开花。 16、我是一个平凡人中的平凡人。如果你跟我相处了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我有很多的缺点。比如:胆小粗心大意对自己没有信心……但是,只有所短,寸有所长。虽然我有很多缺点,但我也并不是没有优点。

最新朱自清散文集读后感与心得体会6篇

朱自清散文集读后感与心得体会6篇 一次读书活动,让我有机会接触朱自清的散文。我对朱自清的初次了解是通过《背影》这篇文章开始的,之后又在高一学习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霎时间被他特有的优美文字所吸引,便在这个假期决定深入的了解一下这位“诗人”的世界。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朱自清散文集读后感与心得体会,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朱自清散文集读后感与心得体会1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朱自清散文集》。 读完以后,它令我感触很深,让我学到了许多的道理。我很喜欢朱自清的写作方法,很喜欢他那通畅的语句。在《朱自清散文集》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就是《匆匆》。文章中有写道: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朱自清用《匆匆》这篇文章让读者知道了时间是不会倒流的,是不会停止的。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总而言之,我们应该珍惜时间,把时间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应浪费时间。我想:这就是“时间就是生命”这句名言的真正含义吧。《朱自清散文集》中还有很多感人的文章,比如《背影》、《河塘月色》、《梅花》 在此,我想对全世界的人们说:“让我们大家一起读书吧!一起去读自己所需要的书吧!知识是无价之宝呀!” 朱自清散文集读后感与心得体会2 朱自清,我们已经对他不陌生了。他是一位伟大的散文家,

他以他独特的美文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在初一时,我们就学过他的《春》,初二又学了他的《背影》,可以说从那时起我就开始走近朱自清了。 《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风景如画,生机勃勃的画面,使人不得不赞叹他的优美的文字和细腻的内心。他那刻画得栩栩如生的画面,让我感到十分惬意,于是我忽然发现观察事物其实就这么简单。从《春》中,我看到了新的开始,看到了无限美好的未来。 再品《背影》,我读到了除了感动还是感动。是啊,在这个世界上,那个为我们遮风挡雨的人,那个拉着我们害怕的小手过马路的人,那个在我们累了主动背我们的人,永远都是我们最亲爱的人。他是家庭的顶梁柱,是护航的军官。可是他们是人,不是神。七尺男儿也有脆弱的时候,我们这些作儿女的可曾想过为他做点事?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从《背影》中,我看到了我父亲为我操劳的样子,看到了一个父亲的伟大。 朱自清的《正义》,是我感触很深的一篇文章。读完后,我也不禁想问:人间的正义到底再哪儿?朱自清说,正义在人们心中。可是现实生活往往不是这样。有些人口口声声地把“正义”二字挂在嘴边,呼吁人们要做正义的事,要做正义的人。可是暗地里却在做着罪恶的勾当,就像有些官员受贿,他们今天收这个的钱,明天收那个的礼,在自己的职位上疯狂地敛财。这种人面兽心的做法是遭人唾弃的。也许,少部分人心中仍存有正义,可是那也许将会被现实吞噬。从《正义》中,我看到了现实社会人心的真假难辨,看到了虚伪。

朱自清散文合集

林清玄散文:小红西瓜 在这个夏天里,我最想吃的就是那美味的西瓜。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林清玄散文:小红西瓜”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买到一种小如垒球的西瓜,皮色翠绿、果肉深红 2018-06-27 林清玄散文:鲑鱼归鱼 每个人都对故乡有着深深的依赖,不管我们身在何方,都会思念故乡。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林清玄散文:鲑鱼归鱼”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朋友开车带我从西温哥华 2018-06-14 林清玄散文:故乡的水土 不管我们身在何处,对于故乡都永远怀念。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林清玄散文:故乡的水土”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第一次出国,妈妈帮我整行李,在行李整得差不多 2018-05-31 巴金散文:静寂的园子 在这个静寂的园子里,我有着许多感慨。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巴金散文:静寂的园子”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没有听见房东家的狗的声音。现在园子里非常静。那棵 2018-05-24 林清玄散文:时间之旅 时间的脚步匆匆,时间看似漫长却十分的短暂。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林清玄散文:时间之旅”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在李维的大学毕业典礼上,一名神秘的老妇人送 2018-05-09 朱自清短篇散文 如面谈朋友送来一匣信笺,笺上刻着两位古装的人,相对拱揖,一旁题了“如面谈”三个大字。是明代钟惺的尺牍选第一次题这三个字,这三个字恰说出了写信的用处。信原是写

2016-10-24 朱自清散文:背影 在平凡的事情中,我们总能感觉到父亲的爱。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朱自清散文:背影”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 2018-03-27 朱自清散文:匆匆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朱自清散文:匆匆》,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如果想了解更多的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出国 2018-02-28 朱自清散文精选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以下是带来的朱自清散文精选,欢迎阅读。清朱自 2017-08-26 朱自清的散文集 匆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 2016-10-21 查看更多名家散文>>

朱自清散文集读后感3篇

朱自清的散文集给我一种感觉,他在教我们一个一个人生的哲理,当然,也有写景的文章,他的散文集洋溢着一股真挚、让人深思的感情。他的散文构思精妙,让人很容易找到文章的中心,并了解。下面请欣赏为大家带来的朱自清散文集读后感3篇,希望大家喜欢。 朱自清散文集读后感篇1 这几天一直在看《朱自清散文集》,觉得有着很大收获,对于读书技巧方面,也有了新的感悟。 《春》与《荷塘月色》,文中没有太多的华丽之词,而大多用的是拟人、比喻等普通常见的修辞手法,却能将眼前一排景色描写得如诗如画,栩栩如生,由此,朱自清的写作手法,也便可见一斑了。我本人的写景写得并不是特别好,但读了他的文后,便有很大收获。他的文章平淡质朴,有很浓烈的生活气息。而在他的所有文章相比,文笔风格也有很强的转变。 朱自清早年的文章与后期的相比,其中早年文章的笔锋就颇有些文言文的味道,读来并不顺畅,大都让我半知半解,而后期的作品则有了许多白话文,更加贴近现代了。前言中说“语言风格是一个年代的特定产物”,此语不假,一个年代有一个年代的追求,一个年代有一个年代的改变。相声大家马季先生,的早、晚期作品相比较,其变化,不难看出来。人皆是随时代而变化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烙印,任何人都是如此。

文章是一个人思想方面的表达,有着独特思想、处事性格的人定能写出好文章来,因此,读一本书,从而读出一个人来,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式,从表面现象,折射出更深一层的内涵,这才是真正用意。 从朱自清的文字来看,他一定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他的文章,每一篇每一字,都喊着自己的真正思想,他平生视人平等,为人正直,被誉为“有骨气的爱国文人”,想必,他做人处事之品质,一定高尚。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介绍朱自清的生平事迹,文末说到,“朱自清乃穷困潦倒而死”,此语我大不认同。可以说他是“贫困而死”,可以说他是“生活所迫而死”,而绝不可说是“贫困潦倒”而死。“穷困”虽与“潦倒”组成了“穷困潦倒”,但它们绝非一个意思。我以为,“穷困”仅是经济方面的落魄,金钱方面,生活水平方面的不足,然而“潦倒”就是精神上的缺憾,为人上的缺憾。唯有无所事事,蛮不讲理之人,才可称是“潦倒”。试问,一介爱国文人,怎会潦倒而死?朱自清,在《背影》中,是一个孝顺父亲的儿子;《白种人——上帝的骄子》中,是一个爱国的文人墨客;《给亡妇》中,是一个爱妻、国家的好丈夫;《一封信》中,是一个飘游在外,思乡的赤子。试问一个爱国,孝顺,顾家,思想之人怎会“潦倒”而死? 以上就是我读完《朱自清散文集》后的感想,作为一名中国人,他的赤子之心、爱国之情是我们的榜样;作为一名文人,他的文风格调依然值得我们细细品

朱自清散文集好句

朱自清散文集好句 导读:1、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儿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旳,有羞涩地打着朵儿旳;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3、这时我们已过了利涉桥,望见东关头了。 4、但灯光究竟夺不了那边的月色;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在浑沌的灯光里,渗入了一派清辉,却真是奇迹!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 5、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6、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分;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分;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分。但是,聪明的,你通知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7、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

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8、"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 9、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10、过来的日子如轻烟,被和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11、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象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象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 12、那电灯下的人物,只觉像蚂蚁一般,更不去萦念。这是最后的梦;可惜是最短的梦!黑暗重复落在我们面前,我们看见傍岸的空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收集整理的《朱自清散文》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1 读过许多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其中,最令我陶醉而沉迷的,便是这《荷塘月色》了。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我的眼前立时就有了这样一幅画面:这月下的荷塘静如隔世,风轻花香,吸引着诗人的光顾,同样也吸引着我的目光。细细观来,宽阔的荷塘中亭亭玉立着些沉睡的荷花、荷叶,我好像看到,月光柔和地铺在花上、叶上,哪怕是最中央的花蕊,月光也慷慨地洒下她的怜爱,整个荷塘好似笼罩着轻纱,在梦中沉睡。空气中,淡淡的花香,夹杂着薄薄的雾气,真是个人间仙境啊!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也更见风致了,月光如流水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上……”花儿受叶儿滋养,叶儿被流水洗涤,一切的生命源于这水,这脉脉的水,这清澈的水,这细密密的水,而水却被荷叶朦朦胧胧地盖住了,使叶

子更清更晶了。 伴着这清香的荷塘,我深深地体会到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对美的向往,对宁静平淡生活的憧憬和对家乡那种江南水乡的无限回忆与怀恋。朱自清以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2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里的段落,我喜欢这两段。美若仙子的荷花,挨挨挤挤碧绿的荷叶,流水一样的月光,高高低低

如面谈_朱自清散文集

如面谈_朱自清散文集 朋友送来一匣信笺,笺上刻着两位古装的人,相对拱揖,一旁题了"如面谈";三个大字。是明代钟惺的尺牍选第一次题这三个字,这三个字恰说出了写信的用处。信原是写给"你";或"你们几个人";看的;原是"我";对"你";或"你们几个人";的私人谈话,不过是笔谈罢了。对谈的人虽然亲疏不等,可是谈话总不能像是演说的样子,教听话的受不了。写信也不能像作论的样子,教看信的受不了,总得让看信的觉着信里的话是给自己说的才成。这在乎各等各样的口气。口气合式,才能够"如面谈";。但是写信究竟不是"面谈";;不但不像"面谈";时可以运用声调表情姿态等等,并且老是自己的独白,没有穿插和掩映的方便,也比"面谈";难。写信要"如面谈";,比"面谈";需要更多的心思和技巧,并不是一下笔就能做到的。 可是在一种语言里,这种心思和技巧,经过多少代多少人的运用,渐渐的程式化。只要熟习了那些个程式,应用起来,"如面谈";倒也不见得怎样难。我们的文言信,就是久经程式化了的,写信的人利用那些程式,可以很省力的写成合式的,多多少少"如面谈";的信。若教他们写白话,倒不容易写成这样像信的信。《两般秋雨随笔》记着一个人给一个妇人写家信,那妇人要照她说的写,那人周章了半天,终归搁笔。他没法将她说的那些话写成一封像信的信。文言信是有样子的,白话信压根儿没有样子;那人也许觉得白话压根儿就不能用来写信。同样心理,测字先生代那些不识字的写信,也并不用白话;他们宁可用那些不通的文言,如"来信无别";之类。我们现在自然相信白话可以用来写信,而且有时也实行写白话信。但是常写白话文的人,似乎除了胡适之先生外,写给朋友的信,还是用文言的时候多,这只要翻翻现代书简一类书就会相信的。原因只是一个"懒";字。文言信有现成的程式,白话信得句句斟酌,好像作文一般,太费劲,谁老有那么大工夫?文言至今还能苟偷懒,慢慢找出些白话应用文的程式,文言就真"死";了。 林语堂先生在《论语录体之用》(《论语》二十六期)里说过: 一人修书,不曰"示悉";,而曰"你的芳函接到了";,不曰"至感";"歉甚";,而曰"很感谢你";"非常惭愧";,便是噜哩噜苏,文章不经济。 "示悉";,"至感";,"歉甚";,都是文言信的程式,用来确是很经济,很省力的。但是林先生所举的三句"噜哩噜苏";的白话,恐怕只是那三句文言的直译,未必是实在的例子。我们可以说"来信收到了";,"感谢";,"对不起";,"对不起得很";,用不着绕弯儿从文言直译。——若真有这样绕弯儿的,那一定是新式的测字先生!这几句白话似乎也是很

读《朱自清散文精选》有感

读《朱自清散文精选》有感 今天在这分享一些读《朱自清散文精选》有感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朱自清散文精选》读后感朱自清大家因该都了解他,他是著名的作家和学者,他写了许多有名的文章,都是以叙事的抒情为主。 我读过他的《背影》,《荷塘月色》和《桨声中的秦淮河》。 这些散文都有同样的特点,素朴,慎密,语言洗简,文笔清丽,读完以后身临其境,回味无穷。 在《朱自清散文精选》中,有他三十五多篇散文,这本书中第一篇散文就写了他最有名的一片的散文,《匆匆》。 这篇散文写出朱自清应对“逃走如飞的匆匆时光而产生的无奈,怅惘,比切还有对未来的追求和探索。 我最喜欢边读《匆匆》边思考它所表达的意思。 在《匆匆》里一句话是这样的“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句话表面上是疑问句,但实际上却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已逝去的的深深遗憾这句话一向印在我的脑子里反复回味,总觉得有无穷无尽的含义包含在这句话中。 当我读到最后一段时,我又在细细的回味,原句是“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句话和前面的那句起到了呼应作用文末和文首的提问在文字上看是一样,但是在表达的感情上却不一样了,文首的提问是强调一种无奈和怅惘,而这句的提问是一份激情,是一声呐喊,我们要区分这两句,在读这两句话时语调是不一

样的。 时间,它本身是看不见的,又摸不着的,但是在朱自清的笔下作者用丰富的想象力,将事件的形象描述出来,为我们捕捉了时光逝去的踪迹。 他把时光比作针尖上的水滴,青烟等,表现出时光的无声无息。 在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又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无形的时光不做他朝夕相伴的朋友,这样能够表现时光的一往无前转瞬即逝的态势,还能够极其传神的表现出作者应对匆匆流逝的时光欲留不能,欲追不及的惋惜和怅然。 读完朱自清的散文,我突然明白时间是宝贵的,不要虚度光阴,必须要珍惜时间,尽力做好买一件事。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我的眼前立时就有了这样一幅画面:这月下的荷塘静如隔世,风轻花香,吸引着诗人的光顾,同样也吸引着我的目光。 细细观来,宽阔的荷塘中亭亭玉立着些沉睡的荷花、荷叶,我仿佛看到,月光柔和地铺在花上、叶上,哪怕是最中央的花蕊,月光也慷慨地洒下她的怜爱,整个荷塘好似笼罩着轻纱,在梦中沉睡。 空气中,淡淡的花香,夹杂着薄薄的雾气,真是个人间仙境啊!“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也更见风致了,月光如流水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上……花儿受叶儿滋养,叶

朱自清散文中的好词好句

朱自清散文中的好词好句 朱自清,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标杆式的人物,以其优美的文笔和高洁的品格为人们所称道,他的作品更是得到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为大家整理了朱自清散文好词以及好句,希望大家喜欢。 朱自清散文好词: 如愿以偿如醉如痴如坐针毡任重道远依依不舍依依惜别一往情深取长补短 热火朝天千辛万苦千言万语千载难逢事倍功半失之交臂诗情画意轻描淡写 受宠若惊受益匪浅人心所向荣华富贵洗耳恭听如虎添翼荣辱与共小巧玲珑 饮水思源叹为观止如火如荼山盟海誓胸有成竹雄才大略与日俱增与众不同 朱自清散文好句: 1) 这实在因为我们的心枯涩久了,变为脆弱;故偶然润泽一下,便疯狂似的不能自主了。 2) 但秦淮河确也腻人。 3) 即如船里的人面,无论是和我们一堆儿泊着的,无论是从我们眼前过去的,总是模模糊糊的,甚至渺渺茫茫的;任你张圆了眼睛,揩净了眦垢,也是枉然。

4) 况且多少隔开些儿听着,因为想象与渴慕的做美,总觉更有滋味;而竞发的喧嚣,抑扬的不齐,远近的杂沓,和乐器的嘈嘈切切,合成另一意味的谐音,也使我们无所适从,如随着大风而走。 5) 在我们停泊的地方,灯光原是纷然的;不过这些灯光都是黄而有晕的。 6) 黄已经不能明了,再加上了晕,便更不成了。 7) 灯愈多,晕就愈甚;在繁星般的黄的交错里,秦淮河仿佛笼上了一团光雾。 8) 光芒与雾气腾腾的晕着,什么都只剩了轮廓了;所以人面的详细的曲线,便消失于我们的眼底了。 9) 现在却只剩下一片黑沉沉!但是桥上造着房子,毕竟使我们多少可以想见往日的繁华;这也慰情聊胜无了。 10) 过了大中桥,便到了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这才是秦淮河的真面目哩。 11) 大中桥外,顿然空阔,和桥内两岸排着密密的人家的大异了。 12) 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蓝蔚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 13) 但是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终于使我们认识绿如茵陈酒的秦淮水了。 14) 此地天裸露着的多些,故觉夜来的独迟些;从清清的水影里,我们感到的只是薄薄的夜--这正是秦淮河的夜。

读《朱自清散文集》有感

读《朱自清散文集》有感 合上书,我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心情。是喜是忧?喜的是朱自清这种强烈的爱国心与正义感,而忧的是在那个时代,即使是爱国,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第一次了解朱自清的作品是在那柔美抒情的《荷塘月色》中可以看出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对黑暗的现实想“起然”却又“挣扎”的心迹。 “走着”“走着”“我看见了荷塘”,团团的荷叶,零星的荷花,风中的花香,真另人心旷神怡。夹着薄云的月光泻在叶子和花上,浮在荷塘上,简直是用光与荷花画的美丽的画,作者笔下尽情地赏花观月,我陶醉了…… 看着看着,突然美丽的,柔美淡薄的月光消失了,四周围着蓊蓊郁郁的树,树间透着光,可是光却是如此的无精打采,这时的主角几乎成了热闹的蝉和蛙,可是作者却什么也没有说。《采莲赋》《西洲曲》两篇文章使我的心也随着作者的情绪凉了下来,虽然我也很难体会作者当时的无奈与彷徨,但我的心仿佛也随作者回到了起初得不宁静……而难得是朱自清这强烈的爱国精神。 《白种人——上帝的骄子》等都是鲜明的爱国主义文学作品。“这是袭击,也是侮蔑,大大的侮蔑!我由于自尊,一面感着空虚,一面却又感着愤怒;于是有了迫切的国家之念。我要诅咒这小小的人!”其中,明显可以感到朱自清先生对国家的尊重,一个对中国人污蔑的人是可耻的,是“没有种的”。 书读完了,但我仍在回忆。这使我想起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可是文中更能深刻的感受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憎恨。作者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需下,不被“白色恐惧”说屈服。他用笔,用心与一切坏人进行着斗争,对一切不人道的行为进行斥责。同时也能清楚地看到了他为人处世的态度是那么诚恳,坚决,朴素,正义。却从来不缺乏风趣。他文如其人,风华是从朴素中提炼出来的,幽默是从忠厚中感知出来的,而腴厚是从平淡中创造出来的…… 我得到了最大的启示,就是朱自清先生无论是文章还是他的人格,都令我十分佩服,特别是他对史法,文天祥等英雄民族气节的崇敬,更可以看出他骨子里的豪气是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生活在这么美好的环境中,更应该去努力学习,热爱祖国,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经过一番反思,我终于得知自己心情是喜的,喜中国文学史上曾经有这么一位杰出的文学家,给我们后代留下了这么多可贵的精神食粮,喜他用笔揭开了这么多丑陋东西,让人觉醒。这些可喜的地方,让我了解了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十分完美的作家,并让他给我指引了一条光明的道路,一直的向前走着……

新整理朱自清散文集的读后感(6篇)

朱自清散文集的读后感(6篇) 朱自清散文集的读后感第一篇: 读了《朱自清散文》确实是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比起那些浮夸绚丽的文字,还是逼真、细腻来的深入人心。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潭荷塘月色揭示了思乡;我和父亲不相见已有两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父亲虽身老凄凉,但挺着微胖的身躯,艰难的给我买桔子,那虚弱的背影负载着父亲厚重的爱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话用来形容《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也是恰如其分。印象中,盈盈的月,朦胧的烟霭,碧阴阴的水,断续的歌声,微漾的醉,秦淮河美极了。就像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把自己的情感交融其中。结合当时的背景,者寄情山水,追求一时的宁静和一切均皆适度的生活情趣。但是泛舟途中出现的妓船,把他拉回到现实中,使他不能真正超脱,为她们仍在秦淮河里挣扎,为现实的黑暗而愤慨。于是者眼里清艳的夜景也为之减色。森森的水影、一星两星的灯光渲染了者的心中凄凉。平静的文字下,隐藏了心情的起伏;真情的流露,铺垫了自己执着的追求。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读完《匆匆》后脑海中浮现出的论语。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我们要靠的

是自身能力而非守株待兔似的徒守成功。人生苦短,现实残酷,山不过来我过去,我们是主宰万物的精灵,我们有能力不让时间偷偷在眼皮底下溜走,我们有能力把玩时间,而非浪费时间。我们不会掩面叹息,我们会让时间折服于自己手中。 盼望着,盼望着这样阳光的开头,给人心灵以不小的动力。这是一首青春的赞歌,从万物复苏,到动人春天,碧悠青草,花木争荣,和煦春风,由远及近,由视觉到感觉,把一顺带的景物自然的连接起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有的是希望! 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心灵上经过了洗礼,对这些诗美、景美、朴质美的文章更是爱不释手。不虚美,不隐恶的平淡中包孕了神奇。 朱自清散文集的读后感第二篇: 生命里的每一段岁月,对于人来说,大多是匆忙的,匆匆而过,只留念想;世间的每一条河流,每一汪泉水,原本都是清澈的,静默流淌的,杂质永远都是外界的。 ――题记 (1)岁月匆忙 相信每个读过朱自清散文集的读者,一定对这篇文章印象深刻。是啊!匆匆的似水年华,匆匆的离愁别绪,总能引起人们心

朱自清散文集

朱自清散文名篇段落练习及 文章内涵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就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 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 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就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就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与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 子与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就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 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就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 的。月光就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却又像就是画 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与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都就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 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就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就是阴阴的, 乍瞧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就是一带远 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就是渴睡人的眼。这 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的就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

《荷塘月色》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您。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 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 流水应与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就是最寻常的,一下就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瞧,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 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您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与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 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她们的房屋, 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春》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指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 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 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 来比拟您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就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 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您 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您以为眼,我将赠给 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您;我怎舍得您呢?我用手拍着您,抚摩 着您,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您入口,便就是吻着她了。我送您一个名字, 我从此叫您“女儿绿”,好么? ——《绿》 大约也因那蒙蒙的雨,园里没了浓郁的香气。涓涓的东风只吹来

朱自清散文集读后感范文

朱自清散文集读后感范文 朱自清的散文直抒胸臆,毫无隐饰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 苦闷心情,写得清新秀丽,富有气势和神韵。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朱自清散文集读后感 一次读书活动,让我有机会接触朱自清的散文。我对朱自清的初次了解是通过《背影》这篇文章开始的,之后又在高一学习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霎时间被他特有的优美文字所吸引,便在这个假期决定深入的了解一下这位“诗人”的世界。 朱自清的每篇散文中都不时地通过对一些细致景物的描写来体现他优雅的行文风格。 不同于俞平伯的缜密,也别与冰心的飘逸,异于周作人的隽永,也不似鲁迅先生的深刻犀利。他在每篇文章中都在体现着,浪漫的气息。他将不明不暗的梅雨潭写出了醉人的绿, 他将万物复苏的春描摹成一个初醒却睡眼惺忪的孩子,没有过于华丽的辞藻,却又不失细腻,这就是朱自清的文字。 “薄薄的青雾泛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月下的荷塘在朱自清的笔下是朦胧的,作者的内心也是如此。大革命失败后,作者既反感 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产生怀疑,处于白色恐怖时期的作者经历了好友 闻一多、李公朴的身死,又对自己的命途与国家的未来感到迷茫。“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飘过处,送来缕缕幽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对荷塘的描写都是云里雾里的,看不真切的所以这是作者的内心缩影,是如此的迷茫与无奈。 五四运动落潮后,朱自清又意识到当时的青年们崇尚过去、忧虑将来,将本来应该做 的都荒废了。为了使这些象征着“新生命”的青年觉醒,作者写下了《匆匆》这篇文章。他 像是反复责问自己,又像是在责问别人“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呢?是有人偷了吗?”他不甘心八千多个日子在自己的手中溜去,便又问道:“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 去来的中间又是怎么匆匆的呢?”他感叹时间的流逝,也是对心灵不平的一种诉说。这也是 五四运动低潮后青年们的普遍情绪。因此,他要让青年们知道,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每 一刹那的意义与价值!每一刹那的时间里,都有它相当的位置。 朱自清的浪漫中是夹杂着对现实的宣泄,这对我们的写作也有一定的启示。作品是抒发真情实感的媒介,并不是无病呻吟。带有真情的文字,即使没有华丽的辞藻也可以意味深长。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到:“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在美帝的 挑衅下,他忍不住了,用行动向那些压迫中华民族的侵略着说“不”,挺起了中华的脊梁。 我喜欢他的散文,更敬仰他的为人。一个浸润着春雨的诗人,一个留给我深思的背影……他既是多愁善感的诗人,也是满腔热血的民族斗士。

朱自清散文集摘抄

朱自清散文集摘抄 本文是关于好词好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朱自清散文集摘抄(一) 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朱自清散文集摘抄(二) 歌声 昨晚中西音乐歌舞大会里中西丝竹和唱的三曲清歌,真令我神迷心醉了。 仿佛一个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默然洒在我脸上,引起润泽,轻松的感觉。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我立的一条白矾石的甬道上,经了那细雨,正如涂了一层薄薄的乳油;踏着只觉越发滑腻可爱了。 细雨如牛毛,扬州称为毛雨。 这是在花园里。群花都还做她们的清梦。那微雨偷偷洗去她们的尘垢,她们的甜软的光泽便自焕发了。在那被洗去的浮艳下,我能看到她们在有日光时所深藏着的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以前锦绣般在我眼前的,现有都带了黯淡的颜色。--是愁着芳春的销歇么?是感着芳春的困倦么? 大约也因那蒙蒙的雨,园里没了秾郁的香气。涓涓的东风只吹来

《朱自清散文集》读后感

《朱自清散文集》读后感 篇一 朱自清,我们已经对他不陌生了。他是一位伟大的散文家,他以他独特的美文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在初一时,我们就学过他的《春》,初二又学了他的《背影》,可以说从那时起我就开始走近朱自清了。 《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风景如画,生机勃勃的画面,使人不得不赞叹他的优美的文字和细腻的内心。他那刻画得栩栩如生的画面,让我感到十分惬意,于是我忽然发现观察事物其实就这么简单。从《春》中,我看到了新的开始,看到了无限美好的未来。 再品《背影》,我读到了除了感动还是感动。是啊,在这个世界上,那个为我们遮风挡雨的人,那个拉着我们害怕的小手过马路的人,那个在我们累了主动背我们的人,永远都是我们最亲爱的人。他是家庭的顶梁柱,是护航的军官。可是他们是人,不是神。七尺男儿也有脆弱的时候,我们这些作儿女的可曾想过为他做点事?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从《背影》中,我看到了我父亲为我操劳的样子,看到了一个父亲的伟大。 朱自清的《正义》,是我感触很深的一篇文章。读完后,我也不禁想问:人间的正义到底再哪儿?朱自清说,正义在

人们心中。可是现实生活往往不是这样。有些人口口声声地把“正义”二字挂在嘴边,呼吁人们要做正义的事,要做正义的人。可是暗地里却在做着罪恶的勾当,就像有些官员受贿,他们今天收这个的钱,明天收那个的礼,在自己的职位上疯狂地敛财。这种人面兽心的做法是遭人唾弃的。也许,少部分人心中仍存有正义,可是那也许将会被现实吞噬。从《正义》中,我看到了现实社会人心的真假难辨,看到了虚伪。 朱自清笔下的无论是梅雨潭的绿色,还是清华园的月光,或是秦淮河的夜景,都被他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欲达夫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那一种诗意。”可我却觉得,朱自清是诗与散文的完美结合。 在品位经典时,我读到了一个伟大而又细腻的朱自清。 篇二 一次读书活动,让我有机会接触朱自清的散文。我对朱自清的初次了解是通过《背影》这篇文章开始的,之后又在高一学习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霎时间被他特有的优美文字所吸引,便在这个假期决定深入的了解一下这位“诗人”的世界。 朱自清的每篇散文中都不时地通过对一些细致景物的描写来体现他优雅的行文风格。不同于俞平伯的缜密,也别

朱自清散文集好段摘抄

朱自清散文集好段摘抄 导读: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灵活精干的文学体裁。朱自清散文集好段摘抄,我们来看看下文。 朱自清散文集好段摘抄一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

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朱自清散文集好段摘抄二歌声 昨晚中西音乐歌舞大会里中西丝竹和唱的三曲清歌,真令我神迷心醉了。 仿佛一个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默然洒在我脸上,引起润泽,轻松的感觉。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我立的一条白矾石的甬道上,经了那细雨,正如涂了一层薄薄的乳油;踏着只觉越发滑腻可爱了。 细雨如牛毛,扬州称为毛雨。 这是在花园里。群花都还做她们的清梦。那微雨偷偷洗去她们的尘垢,她们的甜软的光泽便自焕发了。在那被洗去的浮艳下,我能看到她们在有日光时所深藏着的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以前锦绣般在我眼前的,现有都带了黯淡的颜色。--是愁着芳春的销歇么?是感着芳春的困倦么? 大约也因那蒙蒙的雨,园里没了秾郁的香气。涓涓的东风只吹来一缕缕饿了似的花香;夹带着些潮湿的草丛的气息和泥土的滋味。园

观《朱自清的散文集》有感学生心得5篇

观《朱自清的散文集》有感学生心得5篇 朱自清的散文,清秀隽永、质朴腴厚、激进深邃,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旨趣。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观《朱自清的散文集》有感学生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观《朱自清的散文集》有感学生心得【一】 最近,我读了《朱自清散文集》,我对朱自清也有了更多的了解。作为一位散文大家,朱自清以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许多瑰丽的色彩,建立了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 朱自清的散文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现实,他初期创作的散文是写景抒情的,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等,让人感受到朱自清先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如对《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描写,将秦淮河大大小小的船活生生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些文章体现着朱自清先生对于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对于美好的追求。看了这些,你是不是迫不及待想了解这本散文集呢?那么,请翻开《朱自清散文集》的第一页吧! 《朱自清散文集》对于朱自清本人来说只是他自己作品中的一部,可对我们青少年来说可是我们的必读之书籍。 那时,朱自清写的“匆匆”、“我是扬州人”、“扬州的夏日”等故事令我很喜欢;当朱自清消耗时间时,他决定从头开始生活,多年之后,朱自清随同家人搬到了扬州,朱自清很喜欢扬州的夏天,等故事都很精彩,令人拍案叫绝。 不过,最吸引我眼球的当然是朱自清的成长历程了。朱自清毕业于北京大学,学历很高,后来他在中学教书,教了五年中学后,他又到中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5年后,抗日战争爆发,他又担任了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朱自清的散文体现了他的生活观。如《背影》表达的是对于父子珍惜亲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