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地理 《水的运动》教案(1)

高中地理 《水的运动》教案(1)

高中地理 《水的运动》教案(1)
高中地理 《水的运动》教案(1)

水的运动

一、学习目标:

学会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通过绘制水循环示意图,举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及意义

三、教学难点:

海陆间水循环的意义

四、教学方式:

动画演示法、探究式

五、教学流程

六、板书设计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水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所有的水体

B.冰川分布于两极和高山地区,直接利用的极少,不属于水资源

C.目前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D.水资源开发利用后,都能很快恢复如新

【解析】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各种可以被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水资源根据水体的更新循环周期,分为静态水资源和动态水资源两类,冰川属于静态水资源;静态水资源循环周期长,更新缓慢,一旦被开采利用,短期内不易恢复,因此,只有C选项是正确的。

【答案】 C

2.下列水体中,水循环速度最快、周期最短的是( )

A.河流水

B.湖泊水

C.冰川水

D.地下水

【解析】冰川、地下水的更换交替周期分别为1600年和1400年,它属于静态水资源。湖泊水,既有属于动态水资源的湖泊淡水,更换交替周期10年左右;亦有属于静态水资源的内陆湖泊水,其循环周期约为20年。而河流水平均每16天多就可更换一次。

【答案】 A

3.塔里木河的补给主要是( )

A.降水

B.地下水

C.冰川融水

D.湖泊水

【解析】冰川在陆地水体中,发挥着储存固态水,输出液态水,融水补给陆地其他水

体的功能。塔里木河位于内陆区域,主要是冰川融水补给。

【答案】 C

4.黄河下游地区河水与潜水的补给关系是( )

A.互相补给

B.河水补给潜水

C.潜水补给河水

D.互不补给

【解析】黄河下游地区因泥沙常年沉积,使河床高出沿岸地区而成为“地上河”,因河水水面比潜水水面高,因而是河水补给潜水。

【答案】 B

5.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水循环是( )

A.海陆间大循环

B.陆地循环

C.海上内循环

D.大洋循环

【解析】海陆间大循环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因而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答案】 A

6.下列河流中,径流年际变化较大的是( )

A.泰晤士河

B.亚马孙河

C.刚果河

D.黄河

【解析】此题关键是了解各河所处的位置及气候特点。泰晤士河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亚马孙河和刚果河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径流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均较小;黄河位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变化较大。

【答案】 D

7.关于水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资源可以循环更新,因此不必节约使用

B.海陆间循环、陆地循环都能使水资源得到更新

C.由陆地循环更新的水资源数量较少,因而陆地循环对各地的影响意义不大

D.水循环能影响全球环境,但影响力度不大

【解析】水资源虽然是可以循环更新,但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仍然是有限的,而且某些地区因过度开采和水污染,已造成水资源枯竭,因此应该节约使用水资源,陆地循环虽然数量比海陆间循环的多,但对于缺水的广大内流区域却是十分重要的。水循环是自然界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对全球环境影响很大。

【答案】 B

8.属于陆地水循环的地理现象有( ) A.长江东流

B.台风登陆

C.塔里木河夏汛

D.海水蒸发

【解析】 塔里木河的水,位于内流区域。只能通过蒸发或植物蒸腾形成水汽构建陆水循环。

【答案】 C

9.下列哪一环节不属于海陆间大循环( ) A.植物蒸腾

B.水汽输送

C.海洋蒸发

D.下渗

【解析】 此题考查了海陆间大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

输送

水汽??→?

水降

????径流

【答案】 A

10.下列关于陆地水体补给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陆地水体最主要的补给形式是大气降水 B.以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夏季流量大 C.以冰川补给为主的河流,夏季流量最大

D.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具有相互补给关系

【解析】 以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应是在多雨期流量大,并不一定是夏季,如地中海气候区的河流。

【答案】 B 二、双项选择题

11.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有( ) A.深层地下水

B.浅层地下水

C.河水和淡水湖泊水

D.冰川水

【解析】 动态水资源更新快,利用后短期可恢复更新,因而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 【答案】 BC

12.有关陆地水的正确叙述是( )

A.在地球上淡水储量仅次于冰川的水体是河流水

B.潜水和承压水是按埋藏条件而分的

C.凡是以雨水补给的河流,洪水期多在夏季

D.冰川水体储水量大是静态水资源

【解析】本题较为全面地考查了陆地水的知识,包括概念、特征、分类等,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答题时要认真分析,仔细鉴别。

【答案】 BD

13.目前,人类对水循环过程可施加影响的主要环节是( )

A.水汽输送

B.人工降雨

C.地表径流

D.植物蒸腾

【解析】人与环境是新高中教材的主线。人类按照水循环和水平衡的规律,对水循环的某些环节,如地表径流施加一些影响,修水库、引水灌溉、跨流域调水、人工降雨等水利工程及措施,改变水的时空分布,化害为利,进而从一个侧面理解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答案】BC

14.对水循环重要意义的正确叙述是( )

A.使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能量交换

B.使全球各地的降水量保持不变

C.使陆地径流增多,海洋蒸发减少

D.使水资源形成不断更新的统一体

【解析】水循环是自然界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它除了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外,还促进自然界物质的运动和能量的交换。

【答案】 AD

15.对我国各地区河流补给的正确叙述是( )

A.我国东部河流的年径流量,雨水补给占80%~90%

B.松花江源头是湖泊水补给

C.西北内陆的河流是冰川融水补给

D.西南地区的河流主要是地下水补给

【解析】此题既考查了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我国河流概况部分知识的巩固理解,又对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加强,解答时要注重新旧联系。

【答案】 BC

三、综合题

16.读“水循环示意图”(图3—45),完成下列各题。

图3—45

(1)将图中未标明箭头的直线标出箭头。

(2)将下列代号所代表的水循环的环节填出。

A ,

B ,

C ,F ,G 。

(3)请找出图中参与海陆间大循环的环节,并将其代号列出。

(4)从图中分析,水循环的能量来源于。

(5)图示各环节中,人类可以施加影响的是(写字母名称)。

【解析】此题全面涉及到水循环的环节、能量来源及意义,应结合课本水循环示意图加以理解。

【答案】 (1)A↑ C← D↑

(2)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3)DCBFG (4)太阳辐射 (5)F

17.读图3—46,该图为一个在水电站大坝下游某测站在筑前、筑后所测得的该河两条全年流量曲线。读图并回答:

图3—46

(1)这条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是,理由是。

(2)请判断图中①②两条曲线,哪一条是在修筑大坝后测到的,为什么?

【解析】本题以图表形式考查河流的水源补给与径流变化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对地表径流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流量过程曲线②有两个高峰期,分别出现在7、8月和9、10月,而该区降水量也有两个高峰期,分别出现在6、7月和9、10月。降水量的高峰期与流量高峰期相对应,可以判定:该河径流水源补给形式以降水为主。而修建水电站必须修建水库以拦洪蓄水,以改变径流的时间分配不均,这样可变洪水为稳定的径流。从流量过程线看,曲线①流量变化较小且平稳,所以①曲线为筑坝之后测得的。

【答案】 (1)雨水雨量的多少与流量变化基本一致 (2)①线;因为全年流量比较平稳。

18.请阅读下面两个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这两种现象有无因果关系,并就此总结一条减轻水患的经验。

(1)素有“千湖之省”称号的湖北省,在围湖造田中,使大量的通江湖泊干涸。洞庭湖经历了自唐宋至建国以来的长期围垦,湖泊面积由4000多平方千米减少到现在的2600多平方千米。

(2)长江流域水患威胁日益严重,1998年7、8月间,湖北省会武汉市频频告急。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能把材料所示问题——围垦——水患威胁日趋严重与课本知识点——河流水与湖泊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关系——湖泊对河流径流还起着调蓄作用联系起来。

【答案】二者存在着因果关系。长江水与通江湖泊水可以相互补给、相互调节。大量通江湖泊围垦、湖泊容水量大减,当汛期来临,湖泊对洪水的分流、调蓄作用大大减弱,水患加剧。

措施:禁止围湖造田,并逐步实现退耕还湖,不断扩大湖泊面积。(不必拘泥,只要有道理,答出要点即可)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第二节水的运动

第二课时

洋流

一、学习目标:

1、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归纳洋流分布规律。

2、运用实例说明洋流对全球热量输送、沿岸气候、渔场分布、海洋污染及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3、初步形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性观念。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二、教学重点: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方式:

启发讲授式为主,辅之小组合作学习

五、教学流程:

六、板书设计:

12

巩固练习

夯基达标

下图表示“某地水循环示意图”,据图完成1—3题。

1.图中参与了海陆间循环的箭头是( )

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海浪 潮汐 洋流

海水运

动形式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A.a、b、c、d

B.b、c、h、e

C.d、e、f、g

D.e、f、g、h

解析:海陆间循环包括海上蒸发、水汽输送、陆上降水和径流(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答案:A

2.在目前技术条件下,人类活动主要是影响水循环的哪个环节( )

A.a

B.b

C.c

D.d

解析:目前人类对水循环施加的影响,只局限在对径流的改变,对其他环节的影响微乎其微。

答案:D

3.下列地理现象中,参与海陆间大循环的是( )

①江淮地区的梅雨②我国东南沿海受台风袭击③塔里木河河水蒸发

④南海海域出现大暴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水循环各个基本类型的概念。这类题要注意分清各种地理现象发生的区域,熟悉各个环节,理清水的来源去脉,这样有助于用运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题中①②为外流区域,③为内流区域,④为海洋不是陆地,根据三种水循环概念,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A

水循环在促进水资源更新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据此完成4—5题。

4.使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起来,并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的是( )

A.大气环流

B.海陆间水循环

C.地壳物质循环

D.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解析:水体按空间可分为大气水、生物水、地下水等。故水循环能将四大圈层相互联系起来。

答案:B

5.下列地区循环最活跃的是( )

A.南极大陆

B.长江流域

C.亚马孙河流域

D.北非撒哈拉沙漠

解析:地处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地区,蒸发旺盛,对流作用强烈,水循环活跃。

答案:C

6.水循环的最主要动力是( )

A.太阳辐射能、地球重力能

B.动能

C.水的“三相”变化

D.日、月对地球的引力

解析:主要考查对水循环过程的理解。要理解海陆间循环得以完成的几个环节的能量来源:①蒸发和水汽输送环节,其能量是来自太阳辐射能;②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环节,其能量主要是来自重力能。

答案:A

7.关于水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参与海陆间水循环的水量最大

B.陆地内循环只发生在内流区域

C.外流区域既有海陆间循环,又有陆上内循环

D.水循环使水体之间不能转化

解析:主要考查水循环的领域、意义等,从而理解水循环是一个统一运动的系统。从水循环的领域和意义来分析,水循环领域分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从各领域的水量而言,尽管海上内循环环节少,下垫面单一,但它源于海洋,数量非常巨大,A项错;外流区既有海陆间循环,又有陆上内循环,B项错;通过水循环的运动,大气水、地下水、土壤水相互转化,使水资源形成不断更新的统一系统,D项错。

答案:C

8.能使陆地水体不断得到补充的水循环环节是( )

A.地表径流

B.地下径流

C.水汽输送

D.下渗

解析:主要考查水循环的意义。海上内循环的水到不了陆地,陆地内循环的水来自陆地又回到陆地,两者都不能使陆地水体得到补充;联系海洋和陆地的海陆间循环可以通过水汽输送补充陆地水体。

答案:C

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六月十五日,明成祖诏令郑和与副使土景弘第一次出使西洋,船队从苏州刘家河(今江苏刘家港)渡海至福建,又从福州五虎门扬帆起航。沿图中③线到达东南亚、南亚各地。比哥伦布航行大西洋早了半个多世纪。读图和材料完成9—10

题。

9.从利于航行的角度考虑,郑和下西洋的最佳季节应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0.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的航期比第一次缩短了17天,原因是( )

A.第一次航程长

B.第二次使用了蒸汽动力

C.1492年哥伦布顺着北大西洋暖流航行

D.1493年哥伦布顺着加那利寒流和北赤道暖流航行

解析:考查我国季风气候特征、近海洋流及大西洋上洋流的分布。第9题,从利于航行的角度考虑,海上航行顺风顺洋流是最佳选择,我国冬季东部沿海吹西北风,南部沿海及东南亚吹东北风。此时近海区又有南下的寒流,所以冬季是最佳航行季节。第10题,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图中①航线主要有北大西洋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并且处于西风带,是逆风逆洋流,用时间较长,图中②航线主要有加那利寒流、北赤道暖流,又处于东北信风带,顺风顺洋流,航行时间大大缩短。

答案:9.D 10.D

11.以下关于洋流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热带和副热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气旋型大洋环流

B.在北半球中高纬海区,大洋环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C.南纬40°附近形成西风漂流

D.北印度洋因海区狭小,没有洋流

解析:本题主要目的是熟悉掌握洋流分布规律。在热带和副热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在北半球中高纬海区,形成气旋型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北印度洋海区虽然面积较小,但受季风的影响,形成独特的季风洋流。

答案:C

12.某洋流位于东半球大陆东侧的中低纬度海区,按顺时针流动,该洋流是( )

A.日本暖流

B.东澳大利亚暖流

C.巴西暖流

D.秘鲁寒流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主要洋流的分布。考查方式是以四个先决条件加以界定,这样不仅加大了试题的容量,而且增加了试题的迷惑度。位于东半球的大陆有亚、欧、非和澳大利亚,这四个大陆除欧洲外,其他都临大陆东侧的海域。

答案:A

13.南纬40°附近海域终年盛行的洋流是( )

A.秘鲁寒流

B.西澳大利亚寒流

C.季风环流

D.西风漂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洋流的分布规律。从成因上分析,南纬40°海域终年受西风带控制,盛行西风,又没有陆地阻挡,形成西风漂流。

答案:D

14.甲、乙两幅图分别表示两支洋流的海水表面温度分布。其中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是南半球暖流

B.乙是大陆东岸的寒流

C.甲是自低纬向高纬的暖流

D.乙是暖流,为赤道逆流

解析:从表面水温的分布来确定南、北半球,再根据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来判定寒、暖流;最后根据图中等温线的数值来辨别是中、高纬度海域还是中、低纬度海域,从而判断出是在大陆东岸还是西岸。

答案:C

下图是“某大洋等温线分布图”,读后完成15—16题。

15.假定①②等温线弯曲是由洋流影响而致,则( )

A.①是暖流,②是寒流

B.①是寒流,②是暖流

C.①②都是寒流

D.①②都是暖流

解析:本题图中两条20 ℃等温线之间省略了赤道,思考时若能补上赤道,再运用辅助线法不难解答。

答案:C

16.假定该海域位于太平洋中,则②海域水温异常升高时( )

A.我国东南沿海台风活动异常频繁

B.秘鲁、智利等地可能出现暴雨,发生涝灾

C.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异常多雨

D.秘鲁渔场饵料丰富,鱼类异常丰富

解析:若东南太平洋海域水温异常升高则发生厄尔尼诺现象,秘鲁、智利多暴雨,渔业受损,太平洋西岸则干旱。

答案:B

17.右图中①处可能是( )

A.北海渔场

B.北海道渔场

C.秘鲁渔场

D.纽芬兰渔场

解析:由图中可知此渔场位于北半球大陆的西侧海域,结合世界洋流分布可知,为大西洋暖流与北冰洋南下的冷水交汇而形成的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位于北半球亚欧大陆东侧海域,由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交汇而形成;纽芬兰渔场位于北半球北美大陆的东侧海域,由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形成;秘鲁渔场位于南半球南美大陆西侧海域,由秘鲁寒流所形成。

答案:A

18.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其东部为( )

A.暖流

B.寒流

C.风海流

D.密度流

解析:根据洋流分布的规律,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洋流,东寒西暖。

答案:B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的经纬网图”,图中F表示此地的盛行风,L是流经此区域的

洋流。读图完成19—20题。

19.图中区域位于(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20.关于洋流L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冬季向东流,是东北季风作用

B.夏季向东流,是西南季风作用

C.全年向西流,是东北信风作用

D.全年向东流,是东北信风作用

解析:依据图中的经纬度可判断图示海域是北印度洋,北印度洋属季风洋流。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海水向东流;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海水向西流。

答案:19.C 20.B

21.有可能将日本北海道附近海区受严重污染的海水带到加拿大西海岸的洋流是( )

A.北太平洋暖流

B.北赤道暖流

C.千岛寒流

D.季风洋流

解析:洋流可以扩大海域的污染范围。北太平洋暖流在中纬地区由太平洋西岸流向太平洋东岸。

答案:A

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针对老城区改造过程中城市洪水发生频率增加的现象进行了调查研究。据此完成22—23题。

22.该研究小组对城市洪水发生原因的调查结果,最不可信的是( )

A.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填埋了许多池塘和河道

B.大面积铺设水泥、沥青路面影响了地表水的下渗

C.城市道路排水设施不够完善

D.城市居民不再使用井水,导致了地下水位升高

23.该研究小组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实验说明洪水发生的原理。最能说明暴雨引发洪水的

实验是( )

A.快速将水倒在水泥地上,水四处漫流

B.快速将水倒在海绵垫子上,水很快被吸收

C.分别将水倒在草地上和水泥地上进行比较,前者水流速度慢于后者

D.慢慢将水倒在海绵垫子上,一段时间后水四处漫流

解析:本组题通过分析城市洪水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措施,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及对知识的应用、对问题的分析探究能力。池塘、河道的填埋、排水设施不完善,使城市排水不畅,而地表水下渗减少会使地表径流加大,这些都是发生洪水的原因。第23题,暴雨具有短时间降水量大的特点,而城市大面积铺设水泥沥青路面影响了雨水下渗,综合分析选A项。

答案:22.D 23.A

24.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各洋流的运动方向。

(2)写出下列各洋流的名称: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_,E_________,F_________,G_________,H_________。

(3)E处海域是世界著名的渔场之一,名称是_________,成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A海域发生石油泄漏,洋流对其有利的影响是_________,不利影响是_______________。

解析:考查洋流的分布、成因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由海域轮廓特征判断,本题考查的主要是大西洋的洋流分布,根据分布规律可知,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在寒暖流交汇处往往形成渔场,但秘鲁渔场是由于海水补偿上升而形成的。洋流能加速近海污染物的净化,但也可能使污染范围扩大。

答案:(1)略

(2)南赤道暖流厄加勒斯暖流巴西暖流本格拉寒流秘鲁寒流加那利寒流北大西洋暖流西风漂流

(3)秘鲁渔场海水上泛,把海洋底部营养盐带到海面,使海洋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所以形成渔场

(4)可加速稀释石油对海域的污染,有利于污染物扩散扩大污染范围

25.如图所示,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偷袭美国珍珠港舰队的航行路线。(图中B 表示夏威夷群岛)日本海军选择了M路线,而没有选择N路线,那么针对M路线,完成下列问题。

(1)日本海军选择了M路线,而没有选择N路线,那么M路线的有利条件是:

①这条航线的航程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冬季该航线上空的天气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这条航线对舰队航速的作用是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航海上人们多选择信风带,而很少选择西风带,其主要考虑。

解析:地球是一个球体,球面上任何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通过这两点的大圆劣弧,因此,日本和珍珠港之间的最短距离,在平面图上,不是直线距离,而是偏向高纬的弧线距离,即M路线。M线处有北太平洋暖流,海水温度较高,蒸发旺盛,空气中含有大量水汽,冬季遇冷凝结,易形成大雾天气。这为日本舰队提供了一道天然屏障,使日本舰队的行动隐蔽性强,便于接近目标,M路线顺北太平洋暖流又顺西风,因此舰速加快。

答案:(1)短沿地球表面的大圆劣弧航行多大雾天气加快顺北太平洋暖流又顺西风

(2)信风带风向和天气均较稳定,比较安全;而西风带的天气不稳定多风暴天气

走进高考

26.(2006全国高考文综Ⅱ,36)资料表明,近年来北冰洋海冰融化速度加快,流出北冰洋的洋流增强。同期,墨西哥湾暖流较为稳定,北大西洋暖流速度减缓。据此并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处洋流流速的变化表现为___________(加快或减慢)。

(2)B处海水蒸发量增加,对同纬度东岸陆地造成的影响及原因是。

我国可能受此影响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图可知A处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为北大西洋暖流,再结合资料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答案。 B处东岸陆地为受西风带控制形成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当海洋上B处海水蒸发量增加,西风携带的水汽必然增多,使降水量增大,冬春季节西风最强,降水量增加明显。我国西北部分地区,也受到西风的影响而形成降水。

答案:(1)减慢

(2)增温增湿(降水量增加,增加其冬春的降水量),上升水汽随西风(带)进入欧洲(亚欧)大陆新疆北部地区(或西北地区)

27.(2007北京朝阳二模,3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历史上的海难,没有比1912年4月14日深夜,英国巨轮“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而沉没更为使人悚然惊奇的了。那艘豪华客轮,是造船工艺登峰造极时的杰作。船内各种新颖设备与豪华装潢直逼皇宫。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它从英国南安普敦港驶往美国纽约港,从船员到乘客,人人都有百分之百的安全感。不料航行在大西洋上的第四夜,遭遇了一座高达30米的冰山而被撞沉,1 294人眼睁睁地随船下沉。

(1)“泰坦尼克号”从英国南部的南安普敦出发到纽约前大半航程里,不可能遇到冰山的原因是_________;轮船快要接近美洲大陆却不幸遇到冰山,冰山是_________(洋流)从_________地区带来的。

(2)冰山的流动对全球的_________平衡有重要意义。

(3)影响“泰坦尼克号”航行的洋流中,属于风海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以历史事件为切入点,考查洋流的分布规律、成因及其对全球环境的影响。北大西洋暖流是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洋流,所以不会有冰山。在较低纬度,冰山融化时吸收热量,而较低纬度地区的海水运动到高纬度地区后结冰释放出热量,从而促进了全球的热量平衡。格陵兰岛是世界第二大冰川分布区,其周围的冰山会在洋流的影响下流动,对航行的轮船构成巨大的威胁。

答案:(1)航行于北大西洋的暖流中拉布拉多寒流格陵兰周围

(2)热量

(3)北大西洋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

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2优秀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1.1 人口地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地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地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地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地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地差异, 理解相应国家不同地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地 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地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地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地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地特点和转变地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地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地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地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地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地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地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地.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地趋势是怎样地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地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地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地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地大小). 4、思考变量之间地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地不同特点). 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地总趋势是什么? (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

高中地理《拉丁美洲》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拉丁美洲》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㈠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说明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出某一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 关系。 3.运用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 ㈡目标叙写 1.明确拉丁美洲和南美洲的区别。 2.记住拉丁美洲的地形,说出主要的地形单元和特点。 3.能够说出拉丁美洲的气候,并能够分析非地带性气候形成原因, 特别是安第斯山脉南40°以南地区东西侧气候类型的差异以及原因。 4.学会分析拉丁美洲热带雨林分布面积广大的原因。 5.说出拉丁美洲的主要资源。 【教学重难点】 重点:拉丁美洲的地理位置和主要的区域特征。 难点:拉丁美洲地形、气候、河流和相互影响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法学法】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在正式上课前,板图拉丁美洲轮廓图。 (二)激趣导入 课件展示拉丁美洲具有代表性的图片:亚马孙河、仙人掌王国、印第安人、玛雅文明、狂欢节、巴西足球。 通过展示拉丁美洲具有代表性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位置与范围 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说出拉丁美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并 在板图中标出西印度群岛、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峡、南美大陆、火地岛 的位置。 (四)自然地理环境 1、地形 学生利用地图册和学案资料,填写拉丁美洲的地形单元名称。(墨西哥高原、安第斯山脉、奥里诺科平原、圭亚那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巴塔哥尼亚高原)

找一名学生代表爬黑板,在板图上标注以上地形单元的位置和名称。 其他同学思考:拉丁美洲地形、地势特征? 总体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地形类型复杂多样。 三大地形区 北部:墨西哥高原 西部:安第斯山脉 东部:平原高原相间分布 【探究1】——考点一:板块运动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原理分析安第斯山脉的成因。 2、气候

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大气运动》精练卷及答案解析

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大气运动》精练卷 第Ⅰ卷 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为亚洲东部及太平洋地区某时刻近地面等压线图(单位:hPa),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甲、乙两地气压差可能为( )A.20hPa B.22.5hPa C.27hPa D.28hPa 2.图中各地天气现象是( )A.重庆蒸发旺盛B.北京风力强劲C.哈尔滨盛行偏西风D.广州阴雨连绵 3.图示区域大气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均较弱的地区是() A.甲B.乙C.丙D.丁2017年11月15日,滁新高速安徽颍上段发生多点多车追尾,部分车辆起火,70多辆车不同程度受损。 事故原因为早上突发团雾天气,能见度低于百米。团雾指的是受局部地区微气候环境影响,形成的小范围浓雾,尤其在高速公路上,非常容易影响驾驶人视线,图2为昆明至贵阳高速公路某路段团雾发生时拍摄的照片。据此 完成下面小题。 4.推测该路段团雾多发的季节是()此卷 只 装 订不密封级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

A.春夏B.夏秋C.秋冬D.冬春 5.下列关于该路段团雾多发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水平气压梯度小,风力小②水汽充足 ③晴天的夜晚地面辐射强、大气逆辐射弱,昼夜温差小 ④汽车尾气中排放的微粒多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浓雾发生时,有些居民进行地膜覆盖,以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6.浓雾使() A.大气逆辐射减弱B.地面辐射增强C.能见度降低D.太阳辐射增强 7.浓雾发生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提高地温,其主要原理是() A.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D.减弱了地面辐射 最新研究发现,鸟粪可以影响北极气温变化。每年迁徙至北极地区的鸟类,所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约4万公吨的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这些尘埃颗粒物不仅集中在鸟群附近,在整个北极均有分布。下面左图是拍摄到的北极地区海鸟,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8.鸟粪对北极地区气温的影响及其原理是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2.4《全球性的大气环流》教案 旧人教版必修上册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2.4《全球性的大气环流》教案 旧人教版必修上册 <教学目标> 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2. 掌握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和季节性移动规律 掌握季风的形成、分布与特点。 在三圈环流图上理解并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在季风形成图上理解季风的成因与特点。 <教学重点> 近地面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分布和季节性移动规律。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 影响。季风的形成、特点及其影响范围。 <教学难点> 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季风的形成以及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

在下图中相应位置填气压带和风带

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否认四个假设条件。) ● 〔思考〕什么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总结〕在同样日照条件下陆地吸热快,故积累的热量多,而海洋吸热慢,积 累的热量就少。我们就把陆地与海洋在获得热量方面的这种差异称之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 〔思考〕结实右图中等温线弯曲的原因 ● 读图2.16与图2.17观察后回答 ①南、北半球一月和七月图上副热带高压带与副极地低压带的分布有何不同? ②南北半球气压带分布存在差异是什么?为什么? (南半球两个气压带基本都沿纬线方向呈带状分布,特别是在30°S 以南地区。 而北半球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尤其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气压带被分割为一个个范围很大的高压区和低压区;) 〔总结〕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决定的。 〔演示1月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北半球为例〕 三、季风环流 ● 〔思考〕①季风的概念?形成原因是什么?(重要) ②季风主要分布在世界哪些地区?风向在海陆间如何变化? ③为什么亚洲东部的季风最显著? ● 〔思考〕〔读图第40页〕我国西南地区及南亚季风是怎样形成的? 陆地 海洋 1月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选修全套精选教案(优质课)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章)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章)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课程标准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标准解读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不是要系统学习天文知识,而是要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很显然,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要求。 从本条“标准”的设计来看,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标准”将地球的特殊性限定在太阳系范围之内,隐含着在太阳系之外可能有存在生命的星球。实际上,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运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2)教学重点 ? 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存在和繁衍。 (3)教学目标 ? 能用自己绘制的示意图说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 能选用一定的资料(数据、图表等)说明地球行星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 在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探讨活动中,能运用自己搜集的资料,表达自己的观点; ? 尝试运用已学知识,写一段文字,表达宇宙环境认识方面的一个观点。 (4)教学方法 ? 小组讨论法、图表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二、知识结构 三、教学过程 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板书) 【引导、讲解】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人类发展的初期,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把天空看做是好像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于是,便有了“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经过观察,发现天空中的各个星体都在围绕着地球转,地球好像处于整个宇宙的中心位置,这样,便产生了“地心说”。由于受西方宗教势力的影响,这个学说观点统治人们的思想是相当长的。到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使自然科学第一次从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意味着宇宙实际上就是太阳

高中地理必修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 2.能够简述大气运动的意义、分类和成因; 3.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根据实验演示和对生活实例的分析,概括归纳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2.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够简述大气运动的意义、分类和成因。 【难点】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引导提问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先给大家2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回顾一下上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好!有没有同学来回答一下上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请小花来回答。 生:上节课主要学习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而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括“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和“大气还地面”。 师:回答的很好,整体概括了上节课的主要内容。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同一个地区同一时间不同的地点受热情况也是不同的,那么这种分布不均的受热状况到底会带来哪些影响呢让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了解一下。 课前咱们已经准备好了热水、冰块和火柴等材料,接下来随机请几位同学按照书本的实验步骤合作完成实验内容,实验注意事项:热水和火柴具有一定的伤害性,进行实验的同学一定要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进行,不要伤害到自己。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日常生活中不要玩热水、明火等有危险性的东西。 ·

实验过程中请其他同学们认真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实验结束后请同学来回答。 实验成功完成,哪位同学来说一下自己发现的现象好,小明来回答。 生:烟雾在玻璃缸内先由小洞向下,然后由装冰块的盆飘向盛热水的盆,由热水盆向上又飘向冰块盆的上方,形成闭合的一圈。 师:观察的非常认真,概括的也很准确,那么烟雾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运动规律呢这就是咱们本节课要重点学习的内容。 (二)展示学习目标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多媒体上已经展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桌之间互相阐述学习目标,时间2分钟。时间到!相信经过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都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自主预习书本37-41页的内容,并拿出自己的红笔,在不懂的地方做下记号,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讲,时间5分钟左右,现在开始那么接下来咱们就具体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 生:起立朗读学习目标。 师:声音洪亮,朗读的非常棒!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自主预习书本37-41页的内容,并拿出自己的红笔,在不懂的地方做下记号,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讲,时间5分钟左右,现在开始。 生:自主学习。 师:同学们基本已经自学结束,老师看大家预习的都很认真,在不懂的地方都做了相应的标记,那么接下来咱们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三)讲授新课 师:相信同学们在初中物理中都学习过气压的概念和热胀冷缩的原理,哪位同学愿意解释一下这两个概念 生:气压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而热胀冷缩原理是指物体受热会膨胀受冷会收缩。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棒,那么空气同样会受热膨胀上升,受冷会收缩下沉,请同学们根据气压的概念和热胀冷缩的原理并根据书本30页图分析空气运动的特点,要求自主思考2分钟,同桌讨论3分钟。 % 老师看大家都讨论的差不多了,下面请同学们来分享自己讨论的结果。小丽来回答。 热力环流的形成 生:在b图中,A点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减少,气压减小,形成低压;空气在上空聚积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压。同样的道理可以得出B、C 两处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范文三

[教学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 [--] 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

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 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由于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 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初中、高中地理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教学视频专辑

以下为初中、高中地理视频专辑(专辑名称—视频个数) 浏览时请按下CTRL+点鼠标左键就可直接打开 这里只有几万视频中的一部分,更多视频请到https://www.wendangku.net/doc/4f8973884.html,浏览 -------------初中地理视频专辑列表----------------- 初中地理七八年级优质课视频专辑(46)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f8973884.html,/playlist_show/id_16580287.html 初中地理七八年级优质课视频专辑(5)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f8973884.html,/playlist_show/id_16545580.html 七八年级初中地理优质课视频专辑(42)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f8973884.html,/playlist_show/id_16545578.html 广东省新课程初中地理优质课评比暨观摩(18)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f8973884.html,/playlist_show/id_15118090.html 初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视频(34)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f8973884.html,/playlist_show/id_15118017.html 初中地理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集锦教学视频(35)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f8973884.html,/playlist_show/id_16702151.html 新课程初中地理广东省名师课堂优质课课例(3)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f8973884.html,/playlist_show/id_16702154.html ---------------高中地理视频专辑列表------------------ 高中地理优质课视频(35)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f8973884.html,/playlist_show/id_16581902.html 高中地理优质课视频专辑(23)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f8973884.html,/playlist_show/id_16581898.html 新课程高中地理名师课堂实录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f8973884.html,/playlist_show/id_10687034.html 广东省高中地理名师课堂课例示范(19)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f8973884.html,/playlist_show/id_10686959.html 2010年浙江省高中地理优质课评比暨观摩(8)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f8973884.html,/playlist_show/id_10686857.html 新课程高中地理特级教师课例示范(7)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f8973884.html,/playlist_show/id_10686773.html 高中地理教学视频(13)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f8973884.html,/playlist_show/id_6595332.html

高中地理《大气运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课标:热力环流和风 课标内容解读:(目标细化) 运用图标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风的形成过程,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活动视频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 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探究原理、总结规律的能力。 4. 学会辩证的看待事物,树立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教学难点: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案例教学 教学过程: 一、实验活动视频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实验活动,观看实验中的烟雾怎样运动,从而导入新课 二、目标展示,让学生一起细读本节学习目标。 三、讲授新课 1、要达成以上目标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检查大家预习情况,并补充气压、等压线、等压面的知识。

2、让大家背着知识行囊开启本节课的探索之旅。结合导学案及课本,大家有四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交流合作完成探究一热力环流的形成。第一个问题:地面受热均匀,大气有无明显运动,等压面怎样分布 第二个问题:等地面冷热不均时,大气首先怎么运动 第三个问题:大气的垂直运动会引起高空大气密度发生怎样的变化? 气压呢? 第四个问题:大气在水平方向怎么运动? 总结:大家整理思路,相互描述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 第六个问题:观察大屏幕,观察等压面发生的怎样的变化? 第七个问题:(1)大气总是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吗?(2)高压的数 值一定高于低压的数值吗?小试牛刀,练习本问题。 第八个问题: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实验现象。 理论联系实际案例分析: 同学黑板画出海陆风、城市风示意图,并进行解释现象。 城郊之间也有热力差异,形成城市风,看下面两个小题:通过小题加强对城市风的理解。 在城市风的高空,气流有城市流往郊区,在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往城市,大气的这种水平运动就是风。下面我们继续本节课的探索之旅,大家有两分钟的时间先独立思考,再有两分钟的时间小组合作交流,完成探究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问题一:画出导学案两图中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并比较大小 问题二:如果仅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将会如何运动?

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环流

第三节 大气环流 1.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气压差异 大气运动 (1)热力环流 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形成:冷热不均→垂直运动→气压差异→水平运动 比较A 、B 、C 、D 四地的气压高低:D>C>A>B (根据空气密度大小来确定) 实例: 城市风:城市上空气流上升,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 风下沉距离以外,绿化带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内。 海陆风:白天风由海洋吹向大陆,晚上风由大陆吹向海洋。(学生自绘示意图) 山谷风:白天风从谷底吹向山顶,晚上风从山顶吹向谷底。(如下图)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垂直于等压线) 风向平行 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 于等压线 风向和等压线有交角 摩擦力:(近地面、与风向相反) 从等压线图判断各地风力大小,应注意: ①等压线与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的关系;②比例尺大小;③等压线的疏密;④相邻两等压线的等压距大小。 风压定理:北半球,背风而立,左前低压,右后高压。 气压场:指气压的空间分布。: 高气压中心、高压脊、低气压中心、低压槽、鞍部的天气情况。 高气压中心:晴朗 高压脊:晴朗 低气压中心:阴雨,大风 低压槽:阴雨 鞍部:阴沉,不稳定 高压脊线附近的气流运行 低压槽线附近的气流运行 大范围:全球大气环流 小范围:热力环流 受热 受热 冷却 高 低 高 低 高 低 等压面(线) A B C D 高压 低压 北半球

4、全球性大气环流 概念: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作用: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1)三圈环流 影响因素: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情况:低纬环流(0°~30°),中纬环流(30°~60°),高纬环流(60°~90°) 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中间为风带。 解释地球表面两个多雨带:赤道多雨带(上升气流)、温带多雨带(锋面气旋、极锋)。 两个少雨带:极地少雨带(下沉气流)、副热带少雨带(下沉气流)。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夏季向高纬移,冬季向低纬移,与太阳直射点移动一致,移动5~10个纬度。 (2)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讲解时教师自绘世界海陆廓分布图,边绘边讲) 南半球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优势。 北半球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海陆相间分布。 时间 温度 气压 切断气压带 实 际 情 况 7月 陆高海低 陆低海高 副热带高压带 仅在 海洋 北太 平洋 夏威夷高压 北大 西洋 亚速尔高压 1月 陆低海高 陆高海低 带极地低压带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3)季风环流 概念:风向在一年内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化。也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东亚—西北季风 南亚—东北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东亚—东南季风 南亚—西南季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东亚季风最显著的原因:位于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东临世界最大海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最大。 澳大利亚北部:1月(夏季)西北季风(东北信风向南越过赤道偏转而成),海洋吹向陆地降水较多;7月(冬季)东南季风(海陆热力差异),陆地吹向海洋,降水较少。(热带草原气候) 影响我国气候的气团: 夏季热带海洋气团(太平洋)—— 东南季风:降水多——我国东部地区 赤道气团(印度洋) ———西南季风:降水多——我国西南地区 冬季极地大陆气团————西北季风:降水少 空气由亚洲高压流向阿留申低压 和赤道低压 成因 空气由夏威夷高压吹向印度低压 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 冬季 夏季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单元教学设计-精品教案(推荐)

第五章自认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以植物为例,说明一种要素通过与其他要素进行物质能量交换,改变了其他要素的性质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理解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强调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是统一的演化过程。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生看书自学、讨论,教师利用语言、课件发挥主导作用,运用启发式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会学生学会运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评价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是建立在前面几章的基础之上的,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教学中应选取相应的图片或视频等资料,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实例,使学生产生充分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和老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假设教室是地球,同学们座位区域内是陆地,靠边同学以外的地区为海洋;靠门两行同学为大陆东岸(或西岸),靠窗两行同学为大陆西岸(或东岸),中间两行同学为内陆地区;横排中间行为赤道,其余横排同学自己推出大致的纬度。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 1.根据刚才假设的分布状况,同学们想想自己“生活在”什么气候区内。(可观察世界气候类型图) 2.你所在的气候区有什么特点?原因有哪些? 3.描述一下你所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的关系如何?(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4.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5.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 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 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 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 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重点 1. 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 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 四季的划分方法及划分依据。 ?教学难点 1. 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 2.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补充内容:有关地球仪的知识 1. 地轴:地球的自转轴(在一定时期内可看作是不变的) 2. 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叫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 3. 经线与纬线的特点比较 经线与纬线的比较表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环境保护 科目:地理课型:复习教学对象:高三、1 班 【课程标准】: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 1.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2.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3,归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二.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 1.举例说明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举例说明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说出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 3.根据有关资料,说出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4.结合实例,说明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三.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1.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以某种生态环境问题为例,描述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3.举例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4.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5.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四.环境污染与防治 1.根据有关资料,说出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2.以某些环境污染事件为例,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3.针对某类环境污染,说出其防治的主要措施。 五.环境管理 1.说出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2.举例说出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 3.理解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复习选修六《环境保护》,主要以二轮材料《山东高考》为抓手,以近五年全国Ⅰ卷第44 题“环境保护”为实例,归纳总结环境

保护高考题做题方法、思路,力求总结规律,提高选做题得分率。【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复习环境保护相关基础知识、基本原理。 2.能力目标: 通过高考真题,总结做题方法,归纳做题规律。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及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 1.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高考高频考点。 2.各类环境问题的危害、成因及措施等。 【学情分析】: 环境保护为选修内容,学生对其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掌握并不很扎实,双基仍需夯实。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2课时)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 方案
教学目标
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根据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和保温作用原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理解大气的重要性; 3. 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能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4. 分析海陆间和城乡间的热力环流形成过程,认识到热力环流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5. 理解大气运动的受力状况,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力的大小及风向。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 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热力环流原理。
【教学难点】 1. 运用事实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2. 说明风的形成和风向规律。
第 2 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师: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海边的度假小屋发生一起谋杀案。警察根据线索很快抓住两
个嫌疑犯甲和乙。警察问他们案发当晚两个人在哪里,甲说:“当晚我在海边漫步,海风迎 面吹来,让我觉得心旷神怡,整个晚上我都在吹海风。”乙说:“我站在沙滩上望着大海想 心事,感觉凉风从后背袭来,阴风阵阵,确实让人害怕。”
请大家思考一下,两个嫌疑人口供中的矛盾点是什么? 生:(可能的回答)夜晚的风向不同 师:两个人的说辞不同,可见他们中有人说了谎,说谎的人很有可能是真正的凶手。让 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来找出真正的凶手吧! (板书)热力环流 【讲授新课】 师:大气中的热量和水汽的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大气
1 / 11

运动有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之分。大气的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上升或气流下沉。大气的水平 运动即为风。
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就是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大家 不妨利用生活中的案例来了解大气的运动。
出示:空调和暖气的照片
师:空调和暖气是我们家中常用的生活物品,暖气主要是在冬季为房屋供暖,空调主要 是夏季为房屋降温。大家回忆一下,空调和暖气都安装在我们家庭的什么位置上呢?
生:(可能的答案)制冷空调往往采用壁挂式,暖气往往安装在靠近地面的位置。 师:大家知道空调和暖气为什么安装在房屋的这些位置吗? 生:(可能的答案)空气热胀冷缩,运动方向不同等。 出示:热水和冰淇淋图片
师:因为空调和暖气的气流的运动方向我们不太容易看到,所以我们选择了冬季的一碗 热水和夏季的冰激凌来观察,由于热水、冰淇淋的温度与周围的气温有明显差异,很快就凝 结成了小水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白汽儿”,请大家观察图中“白汽儿”的运动方向,试 着总结空气在受热、受冷情况下的运动状况。
生:(可能的答案)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受冷则收缩下沉。 师:为了更加充分地理解本节课的知识,我们需要补充了解大气的相关物理学知识和规
2 / 11

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环流》-最新范文

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环流》-最新范文 【导语】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无忧考网小编整理了《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环流》》,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 [--] 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 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由于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 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是否存在热量差异呢?那么是否存在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思考.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运动.思考假设的含义:无海陆高低之分;大气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 A组导学内容 1.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是上升还是下沉?极地垂直方向上空气的运动状况又如何呢? 2.赤道与极地之间的近地面,空气在水平方向是由赤道向极地运动,还是由极地向赤道运动? 3.极地和赤道近地面气压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投影演示,相互间合作学习完成A组导学内容. 过渡:地球实际上是在不停地运动的,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那么大气该如何运动呢?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公转.思考假设的含义:无海陆高低之分;地球在不停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海洋地理》全册教案

选修2《海洋地理》 第一章海洋概述 第一节地球上的海与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海与洋的概念、区分。 2、了解四大洋概况。 3、理解海、海峡、海湾的概念,能够辨析。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学,分别列表进行海和洋、四大洋、海/海峡/海湾的比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世界海与洋。 教学重点难点: 1、四大洋概况 2、理解海、海峡、海湾的概念,分辨海的不同类型、海和海湾。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 教学方法: 图表比较法、谈话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海洋的时代”

(投影)世界地形图,学生读图结合教材P2内容,了解海和洋的区别(填表) 1.海与洋对比 (学生自学结合世界地形图,了解四大洋概况) 2.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承转)认识了四大洋,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离我们更近的海、海峡、海湾。 (学生自学,认识概念) 3.海 (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投影)世界不同海区,辨析不同类型的海(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

(举例: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最大海—珊瑚海) 4.海峡和海湾 (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A.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 B.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层陷落、冰川重压等。C.世界主要海峡(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 海峡连通海域 曼德海峡红海--印度洋 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印度洋 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大西洋 巽他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英吉利海峡大西洋—北海 土耳其海峡黑海---地中海 (2)海湾(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 A.海湾多由沿海陆地沉降、海面上升淹没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 B.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 C.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 课堂练习:练习册相应内容,熟练掌握主要海峡、运河、海湾、海洋的经纬度位置及重要意义。

高中地理教案大气运动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 大气运动 ●知识梳理 一、大气运动 1.根本原因: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由于各纬度获得太阳辐射能多少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温度的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热力环流 (1)形成:地面受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空气的水平运动。 (2)常见的热力环流: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 3.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力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此力是大气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大小与水平气压梯度成正比。 ②地转偏向力: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垂直,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③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大小与距离地面高度成反比,高空可忽略不计。 (2)高空风向:高空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3)近地面风向:除了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外,还要受摩擦力的影响,在三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思考讨论 如何理解热力环流? 提示:理解热力环流应注意以下问题: (1)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质量,因此在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2)通常所说的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比较气压的高低要在同一水平高度上进行比较,垂直方向气压下面高于上面。 (3)等压面是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等压面突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地面受热均匀等压面一般呈水平状态,地面受热不均匀,则往往引起等压面的上凸或下凹。

(4)判断气压高低,既要考虑高度因素又要结合等压面的凹凸状况。 二、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的形成及表现 (1)条件:假设地球表面性质均匀。 (2)形成因素:①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②地转偏向力。 (3)分布: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4)近地面表现:近地面形成了7个气压带,6个风带。 (5)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①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 ②移动方向: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③产生的影响:使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季节受不同的环流控制,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天气、气候状况;很多气候类型的形成均与此有关。 2.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了冬夏间海陆气温的差异,进而造成了气压的变化,使气压带呈不连续分布状态。 (1)7月: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其中亚洲低压最突出,从而使副高仅保留在海洋上。 (2)1月: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尤以亚洲高压最强烈,使副极地低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 3.季风环流 成因: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②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典型地区:世界季风环流最典型的地区是东亚。原因是:背靠世界最大的大陆,面临世界最大的大洋,海陆热力差异较其他任何地区都显著。 思考讨论 为什么东亚冬季风势力比夏季风强,而南亚夏季风比冬季风强? 提示:季风的强弱主要取决于海陆之间的气压梯度,即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东亚季风区冬季时由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形成的气压梯度极大,远大于夏季由夏威夷高压和印度低压形成的气压梯度,因而冬季风势力强于夏季风。南亚季风区冬季时因远离冬季风的源地,并有高原地形的阻挡作用,再加上大陆面积变得狭小,又处于低纬,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已不显著,势力较弱;夏季,印度低压中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