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双师型教师研究结题报告

双师型教师研究结题报告

双师型教师研究结题报告
双师型教师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关于《高职课程改革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研究》的结题报告

关于《高职课程改革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

研究》的结题报告

关于《高职课程改革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研究》的结题报告主持人:沈文娟课题组成员:殷正国张文利钱轲琛曾锡琴何雪芬吴小红、王丽、郭晓阳夏世民唐英徐玉

从2007年8月开始至今,在为期两年多的时间里,我校开展了市级教科研课题《高职课程改革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研究》,现报告如下: ? 开展本课题研究的概况1.本课题提出的背景及选题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职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成为国际职业教育关注的热点。德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俄罗斯以及乌克兰等国家纷纷把职校教师素质及培养模式纳入研究的视野。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针对职教界在师资建设与评价中一度出现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应用倾向,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1998年2月16日,原国家教委首次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并将“双师型”教师队伍确定为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至今为止,关于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研究还处在比较热门的阶段。人们针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概念和内涵的界定、素质结构的分析和评定标准及制度的制定、培养途径和培养模式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若干开创性的探讨,但在理论深度和具体操作上还比较欠缺。总体而言,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主流至今尚未真正形成。2006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发表重要讲话,其中就谈到:“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这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

而截至2006年底,我国高职院校总数已达1145所,在校生达800万,实际上已经是高校的“半壁江山”。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由于受到普通高等教育的长期影响,我国高职教育始终未能摆脱学科型教学模式的束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课程体系未能体现高职课程的“职业性、技术型”特征。近年来,我国借鉴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社区学院、英国的btec教学模式等成功经验,对高职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在课程改革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如深圳技师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在高职课改方面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他们对高职院校进行整体教改和关于教师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工作的做法受到了教育部有关领导、高职理论专家、国内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的高度关注。但就整体来说,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为依据的的符合我国国情的高职课程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起来。

实际上,课程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有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就会形成教师什么类型的能力;而如果课程体系不改革,教师也缺乏转变能力的动因。我们只能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去重建教师的能力,通过大范围地吸引教师参与课程改革,来建设高职教育所需要的教师队伍。而纵观以上关于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研究和高职课程改革的研究论述,我们发现:理性地就如何在高职课改的进程中培养“双师型”教师这个论题展开研究的人很少,两者如何结合也鲜有论述。近十几年来我国自上而下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政策,推动高职教育蓬勃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认为:目前,就高职院校自身而言,更需要自下而上,选择这个可操作的视角,探索如何在高职课改的进程中培养能体现专业水平的高技能“双师型”教师,总结出有中国特色的“双师型”高职教师培养规律,为我国“双师型”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现实指导。因此,无论就理论价值还是实践意义而言,本课题的研究都显得尤其迫切和必要,本课题选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包括视角、方法、途径、目的),重要观点

⑴本课题研究的视角

本课题的研究将忽略“双师型”教师内涵素质及评定标准的深究,基本遵照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对双师素质教师四方面内涵的界定。重点关注高职课程改革的进程以及在这一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的研究。

⑵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及重要观点

第一、归纳整理国内外对于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理论、模式及趋势研究的相关成果,尤其是对我国高职课改实践中师资队伍保障方面存在问题所作反思的梳理,并采用比较研究法初步探讨我国“双师型”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课题可资借鉴的相关研究框架和策略。

第二、对本地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素质现状及“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措施展开调查研究,拟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摸清高职师资的基本现状(如来源、结构、职前培训、职后培养、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发展、参与课改的效果、职教能力、在企业或行业实践的经历、为企业、行业及社区提供的技术、科研服务程度等)和学校关于“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具体激励、评价、导向措施。

第三、从“应然角度”出发,研制、概括出符合高职课改要求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策略。

第四、拟定并实施与验证促进高职课改进程中“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可操作性建议。本部分研究要点:①拟提出适切我国高职课改实际的“双师型”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策略;②采用行动研究法,在一定区域,对所提出建议进行检验;③从自下而上的层面,最终形成能提交给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进行高职师资培育与管理决策的建议。

3.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本课题创新程序,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选题本身较为独特,把“双师型”高职师资的培养与高职课程改革紧密结合在一起,“双师型”高职教师要在课程改革大潮的实践历练中得以培养,得以促成,理性地选择这一命题展开研究的人比较少见,显出一定的“创新”;二是本课题的研究将忽略“双师型”教师内涵素质及评定标准的深究,基本遵照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对双师素质教师四方面内涵的界定,省却了很多精力,而集中在较为广阔的视野中研究当前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尤其是我国高职课改的进程、成果以及与此密不可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从当前实践的角度来看,也有着十分及时、具体、可操作的应用价值。

4.开展本课题研究的负责人和主要成员科研能力介绍和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和保障介绍⑴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的研究课题及研究成果的实践价值:

《职业学校管理对象与管理主体转化的研究》①沈文娟、张伟贤等主要参与完成省级立项课题:

课题研究成果使全省乃至全国不少职业高中走上管理规范化道路受益颇多。

②沈文娟、张文利等老师负责并参与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电大教育为农村城镇化战略服务研究》子课题:《农村城镇化背景下县级电大发展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成果使全省多所县级电大在为农村城镇化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方面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众多电大来校参观、取经。⑵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和保障:

①课题组成员有较强的研究能力:负责人沈文娟,曾先后担任学工处、科研处、开放办、组织人事处主任,有着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并具有非常丰富的一线实践工作经验,中职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远程开放教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课题组其他成员也都有较强的研究能力;何雪芬、曾锡琴、张文利、唐英、钱轲琛、吴小红、王丽、郭晓阳、徐玉、夏世民都是各部门、各系部的负责人或骨干,对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现状了解比较全面、深刻,并多数已具备了高级职称或硕士学位。本课题的研究时间计划为2007.10.30-2009.12.30,有着较为足够的时间保证。

②有较严格的研究活动制度(附:课题研究活动制度):

a.本课题采取集体研究与分工研究相结合的制度。

b.集体研究一般安排在每一个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般由课题主持人召集,也可由承担该阶段研究任务的人员召集;研究内容一般有集体学习研究、交流讨论有关研究活动的情况、开展集体活动、外出参观学习、听取专家讲座、安排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等等。

c.分工研究主要是根据分工按时按质完成研究任务。在研究工作中,特别是开展较大的活动时,如需帮助,课题主持人应统一安排,组内成员应主动配合。

d.无论是集体研究还是分工研究,所有成员都必须有强烈的时间观念。集体研究决不允许迟到、早退、缺勤,分工研究决不允许拖延时间,影响下一阶段的研究。总的是宁前勿后。课题主持人要经常检查督促。

e.研究中要注意形成和积累台帐资料,包括书面文本资料和电子文本资料。书面文本资料要使用专用稿纸或a4纸打印。特别要注意成果资料的形成和收集,论文、阶段性研究文章要及时拿出去评奖、发表。

f.凡违反上述制度且不参加实际工作、无成果者,则从课题组中除名,且不能享受课题组共同成果

③学校领导比较重视课题研究,学校有较好的研究氛围。

④学校有较丰富文献资料,具备较为完备的数字图书馆,数字化资源现有超星电子图书20万种,方正电子图书4.5万册,电子学术期刊6000种;有专项科研经费预算,特别是有较多、较稳定、较热心的社会协作单位。

?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及其达成情况

1.主要研究阶段及阶段性研究目标2.最终研究目标和最终完成时间

? 本课题研究实施过程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实施了调查研究过程;文献分析研究过程;综合研究过程和实践修正等多项具体研究方法。2007年10月,在专家对课题可行性论证后,本课题即进入了着手研究阶段,主要经过如下几个过程:

1.文献研究过程该过程旨在了解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优秀成果,进行有选择性地批判、吸收与继承,为课题研究起着理论基础作用。已有相关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是开展本课题研究的研究基础,本课题组共查阅著作近百余本,论文500多篇,并对主要著作及论文进行了集中的学习与研讨,如:戴士弘著《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贺文瑾、石伟平的《我国职教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唐林伟、周明星的《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研究综述》、夏秀莉,李乃义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祝士明、张元的《双师型——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李利的《对“双师型”教师几种认识的思考》、隋学圃、颜玉风的《关于高职课程改革的思考》、李玉春、何静的《中澳高职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邓红珍的《构建就业导向的高职实践性课程模式》、黄崇本的《浅谈高职课程改革的新特征》通过对这些文献资料的阅读,本课题组成员对高职课程改革和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和认识,对高职课程改革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研究提出了一定的构想,对高职课程改革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些具体策略有了粗浅的想法。课题组成员还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近百篇有一定思想认识深度的读书笔记。

在两年来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积极参与实践探索,还积极进行课题相关研究论文的撰写,共有3本专著,有12篇论文在核心或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多篇文章在省、市、电大系统成、职教论文大赛中获奖,其中沈文娟的《试论高职课改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一文获2008年度常州市职业教育论文大赛一等奖、“第五届江苏职业教育创意论坛”一等奖。本课题理论研究成果总目见附录。

2.调查研究过程

该过程旨在了解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从而洞察其存在问题,分析其存

在原因,为课题研究起一个铺垫作用。经过反复的思考,本课题组编制了详细的调查问卷,对常州大学城及周边高等职业院校的“双师型”师资进行调查研究。具体现状和相关结论如下:

⑴调查过程介绍及“双师型”师

资建设基本情况分析

2008年9月至11月,我们主要从

高职院校的层面,调查了高职教师学

历、职称、参加培训等基本情况以及他

们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看法和

意见。调查问卷由16个选择题构成,

本次调查对象为常州五所高职院校的

435名教师。其中专业理论课(包括专

业理论基础课)教师230名、公共课教

师122名、专业实训课教师83名。调查涉及的5所高校中,已有4所通过“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1所正在积极迎评。其中1所为全国教育部示范性高职院校。为表述方便,我们把全国教育部示范性高职院校称为“一类”院校,把已通过“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篇二:参考结题报告

关于《高职课程改革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

研究》的结题报告

关于《高职课程改革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研究》的结题报告主持人:沈文娟课题组成员:殷正国张文利钱轲琛曾锡琴何雪芬吴小红、王丽、郭晓阳夏世民唐英徐玉

从2007年8月开始至今,在为期两年多的时间里,我校开展了市级教科研课题《高职课程改革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研究》,现报告如下: ? 开展本课题研究的概况1.本课题提出的背景及选题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职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成为国际职业教育关注的热点。德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俄罗斯以及乌克兰等国家纷纷把职校教师素质及培养模式纳入研究的视野。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针对职教界在师资建设与评价中一度出现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应用倾向,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1998年2月16日,原国家教委首次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并将“双师型”教师队伍确定为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至今为止,关于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研究还处在比较热门的阶段。人们针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概念和内涵的界定、素质结构的分析和评定标准及制度的制定、培养途径和培养模式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若干开创性的探讨,但在理论深度和具体操作上还比较欠缺。总体而言,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主流至今尚未真正形成。2006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发表重要讲话,其中就谈到:“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这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

而截至2006年底,我国高职院校总数已达1145所,在校生达800万,实际上已经是高校的“半壁江山”。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由于受到普通高等教育的长期影响,我国高职教育始终未能摆脱学科型教学模式的束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课程体系未能体现高职课程的“职业性、技术型”特征。近年来,我国借鉴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社区学院、英国的btec教学模式等成功经验,对高职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在课程改革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如深圳技师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在高职课改方面

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他们对高职院校进行整体教改和关于教师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工作的做法受到了教育部有关领导、高职理论专家、国内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的高度关注。但就整体来说,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为依据的的符合我国国情的高职课程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起来。

实际上,课程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有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就会形成教师什么类型的能力;而如果课程体系不改革,教师也缺乏转变能力的动因。我们只能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去重建教师的能力,通过大范围地吸引教师参与课程改革,来建设高职教育所需要的教师队伍。而纵观以上关于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研究和高职课程改革的研究论述,我们发现:理性地就如何在高职课改的进程中培养“双师型”教师这个论题展开研究的人很少,两者如何结合也鲜有论述。近十几年来我国自上而下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政策,推动高职教育蓬勃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认为:目前,就高职院校自身而言,更需要自下而上,选择这个可操作的视角,探索如何在高职课改的进程中培养能体现专业水平的高技能“双师型”教师,总结出有中国特色的“双师型”高职教师培养规律,为我国“双师型”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现实指导。因此,无论就理论价值还是实践意义而言,本课题的研究都显得尤其迫切和必要,本课题选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包括视角、方法、途径、目的),重要观点

⑴本课题研究的视角

本课题的研究将忽略“双师型”教师内涵素质及评定标准的深究,基本遵照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对双师素质教师四方面内涵的界定。重点关注高职课程改革的进程以及在这一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的研究。

⑵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及重要观点

第一、归纳整理国内外对于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理论、模式及趋势研究的相关成果,尤其是对我国高职课改实践中师资队伍保障方面存在问题所作反思的梳理,并采用比较研究法初步探讨我国“双师型”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课题可资借鉴的相关研究框架和策略。

第三、从“应然角度”出发,研制、概括出符合高职课改要求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策略。

第四、拟定并实施与验证促进高职课改进程中“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可操作性建议。本部分研究要点:①拟提出适切我国高职课改实际的“双师型”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策略;②采用行动研究法,在一定区域,对所提出建议进行检验;③从自下而上的层面,最终形成能提交给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进行高职师资培育与管理决策的建议。

3.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本课题创新程序,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选题本身较为独特,把“双师型”高职师资的培养与高职课程改革紧密结合在一起,“双师型”高职教师要在课程改革大潮的实践历练中得以培养,得以促成,理性地选择这一命题展开研究的人比较少见,显出一定的“创新”;二是本课题的研究将忽略“双师型”教师内涵素质及评定标准的深究,基本遵照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对双师素质教师四方面内涵的界定,省却了很多精力,而集中在较为广阔的视野中研究当前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尤其是我国高职课改的进程、成果以及与此密不可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从当前实践的角度来看,也有着十分及时、具体、可操作的应用价值。

4.开展本课题研究的负责人和主要成员科研能力介绍和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和保障介绍⑴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的研究课题及研究成果的实践价值:

《职业学校管理对象与管理主体转化的研究》①沈文娟、张伟贤等主要参与完成省级立项课题:

课题研究成果使全省乃至全国不少职业高中走上管理规范化道路受益颇多。

②沈文娟、张文利等老师负责并参与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电大教育为农

村城镇化战略服务研究》子课题:《农村城镇化背景下县级电大发展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成果使全省多所县级电大在为农村城镇化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方面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众多电大来校参观、取经。⑵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和保障:

①课题组成员有较强的研究能力:负责人沈文娟,曾先后担任学工处、科研处、开放办、组织人事处主任,有着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并具有非常丰富的一线实践工作经验,中职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远程开放教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课题组其他成员也都有较强的研究能力;何雪芬、曾锡琴、张文利、唐英、钱轲琛、吴小红、王丽、郭晓阳、徐玉、夏世民都是各部门、各系部的负责人或骨干,对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现状了解比较全面、深刻,并多数已具备了高级职称或硕士学位。本课题的研究时间计划为2007.10.30-2009.12.30,有着较为足够的时间保证。

②有较严格的研究活动制度(附:课题研究活动制度):

a.本课题采取集体研究与分工研究相结合的制度。

b.集体研究一般安排在每一个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般由课题主持人召集,也可由承担该阶段研究任务的人员召集;研究内容一般有集体学习研究、交流讨论有关研究活动的情况、开展集体活动、外出参观学习、听取专家讲座、安排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等等。

c.分工研究主要是根据分工按时按质完成研究任务。在研究工作中,特别是开展较大的活动时,如需帮助,课题主持人应统一安排,组内成员应主动配合。

d.无论是集体研究还是分工研究,所有成员都必须有强烈的时间观念。集体研究决不允许迟到、早退、缺勤,分工研究决不允许拖延时间,影响下一阶段的研究。总的是宁前勿后。课题主持人要经常检查督促。

e.研究中要注意形成和积累台帐资料,包括书面文本资料和电子文本资料。书面文本资料要使用专用稿纸或a4纸打印。特别要注意成果资料的形成和收集,论文、阶段性研究文章要及时拿出去评奖、发表。

f.凡违反上述制度且不参加实际工作、无成果者,则从课题组中除名,且不能享受课题组共同成果

③学校领导比较重视课题研究,学校有较好的研究氛围。

④学校有较丰富文献资料,具备较为完备的数字图书馆,数字化资源现有超星电子图书20万种,方正电子图书4.5万册,电子学术期刊6000种;有专项科研经费预算,特别是有较多、较稳定、较热心的社会协作单位。

?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及其达成情况

1.主要研究阶段及阶段性研究目标2.最终研究目标和最终完成时间

? 本课题研究实施过程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实施了调查研究过程;文献分析研究过程;综合研究过程和实践修正等多项具体研究方法。2007年10月,在专家对课题可行性论证后,本课题即进入了着手研究阶段,主要经过如下几个过程:

1.文献研究过程该过程旨在了解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优秀成果,进行有选择性地批判、吸收与继承,为课题研究起着理论基础作用。已有相关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是开展本课题研究的研究基础,本课题组共查阅著作近百余本,论文500多篇,并对主要著作及论文进行了集中的学习与研讨,如:戴士弘著《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贺文瑾、石伟平的《我国职教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唐林伟、周明星的《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研究综述》、夏秀莉,李乃义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祝士明、张元的《双师型——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李利的《对“双师型”教师几种认识的思考》、隋学圃、颜玉风的《关于高职课程改革的思考》、李玉春、何静的《中澳高职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邓红珍的《构建就业导向的高职实践性课程模式》、黄崇本的《浅谈高职课程改革的新

特征》通过对这些文献资料的阅读,本课题组成员对高职课程改革和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和认识,对高职课程改革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研究提出了一定的构想,对高职课程改革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些具体策略有了粗浅的想法。课题组成员还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近百篇有一定思想认识深度的读书笔记。

在两年来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积极参与实践探索,还积极进行课题相关研究论文的撰写,共有3本专著,有12篇论文在核心或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多篇文章在省、市、电大系统成、职教论文大赛中获奖,其中沈文娟的《试论高职课改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一文获2008年度常州市职业教育论文大赛一等奖、“第五届江苏职业教育创意论坛”一等奖。本课题理论研究成果总目见附录。

2.调查研究过程

该过程旨在了解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从而洞察其存在问题,分析其存在原因,为课题研究起一个铺垫作用。经过反复的思考,本课题组编制了详细的调查问卷,对常州大学城及周边高等职业院校的“双师型”师资进行调查研究。具体现状和相关结论如下:

⑴调查过程介绍及“双师型”师

资建设基本情况分析

2008年9月至11月,我们主要从

高职院校的层面,调查了高职教师学

历、职称、参加培训等基本情况以及他

们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看法和

意见。调查问卷由16个选择题构成,

本次调查对象为常州五所高职院校的

435名教师。其中专业理论课(包括专

业理论基础课)教师230名、公共课教

师122名、专业实训课教师83名。调查涉及的5所高校中,已有4所通过“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1所正在积极迎评。其中1所为全国教育部示范性高职院校。为表述方便,我们把全国教育部示范性高职院校称为“一类”院校,把已通过“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篇三:结题报告

2015年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结项评审书b表b表主体内容部分

机电专业“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

一、研究工作总结报告

本课题2015年2月份开题以来,我们从课题研究的“目标”切入开展了扎实有效的研究工作,具体如下:

(一)研究的主要过程

1、指导思想

一边教学一边研究,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相互促进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做好科研工作;在取得科研成果时,再把科研成果应用到教育上,使二者实现良性循环,实现教师素质与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的双提高。

2. 研究的主要过程

第一阶段(2014.02—2014.03):课题研究准备阶段,第二阶段(2014.04—2015.09):课题研究实施阶段,第三阶段(2015.10—2015.12):课题研究总结阶段。

研究的主要活动

1. 成立科研课题攻关小组

2.筹备校企合作委员会

3.组建14届电子教学实训部

4.实施1+x+1+x +1三段式工学结合模式

5.制定培养目标工学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

6. 特色学材和综合实训教材的开发工作

7. 工学结合教学方法研究

8.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9. 工学结合课程模式下双师教师培养,建立教师能力提升基地。

(二)研究计划执行情况(已修改)

1. 做好课题论证、确定研究内容。

采用了“专家指导”和“会议交流”两种方法,在校委会的大力帮助下,邀请企业经理和专家审阅课题内容。主持人介绍课题的实施方案、研究内容。经校领导和企业专家充分讨论和肯定后,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课题组成员要多学习理论知识,注意研究内容的细节,把握好学生的素质培养。指导课题组把握研究重点:工学结合模式为“1+x+1+x +1”三段式。明确了主要方向:工学结合下的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采用行动研究方法去探讨校企合作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确定本届学生培养预期成果:招的进、留的住、培养好、送的好。

2. 校企深度融合是实现工学结合的有力保障

企业主动提供对电子专业的技能和素养要求,学校明确人才培养方向,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和规章制度,改革课程设置,增加企业的现有工艺流程、操作规范,聘请企业专家开展特色教学,把企业案例引入校内课堂。企业和学校共同开发校本教材。筹建实习工作小组,加强学生的校内实训、企业实习质量,做好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保障工作。

3. 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工学结合创造重要条件

建立“教师进企业实习制度”,要求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顶岗实习,促进专业教师向当地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技能素养,从而适应本专业的新生产、新工艺的技术要求,提高校内课堂的授课专业水平。

4. 完善实训基地建设,保障学生培养质量

在校企合作委员会的指导建议下,继续加大中职学校校内专业实训室建设,购买新实训设备,建立中职学校校内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中职生创造“真实”的企业车间生产环境,使中职生的“学”与“工”有机会结合起来。

校内的生产性实习车间可以实行“经营性”主体,引进市场化管理模式,促进校办企业的良性发展。

在政府的指导帮助下,协商沟通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实习。根据中职学校和企业合作双方实际情况,强强联合,共同发展,成为长期的合作伙伴,促进企业深化转型升级。

(三)研究成果解决的教学问题以及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改革中职电子专业课程体系

我们在机电专业“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改革中,提出了“宽基础、多模块“的课程体系。即在2个学年既有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等基础课程模块,同时有专业拓展、岗位技能模块的专项讲座,第3个学年有单招复习、就业实习的双向选择。

依据校企合作能力要求设置技能课程模块。我们将电子专业技能培养模块分为基础技能模块、实训技能模块和岗位技能模块三大模块。基础技能模块设计为家用小电器、电动机使用与维修、低压电气控制、电子cad、模拟、数字电路五大模块。实训技能模块设计为钳工技训、

电工技训和电子技训三大模块。岗位技能模块设计为维修电工、焊工、家电维修工三大模块。岗位技能模块是根据当地企业招聘岗位来进行设置的。

2. 改革中职电子专业教学方法,推行项目式教学考虑到中职学生的进一步发展,通过设置“实训技能模块”来深化与拓宽与电子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第一,精选实训项目,选择与企业实际岗位有关的难度中等的模块组成综合性项目。例如,焊接装配训练,组装收音机、对讲机、循迹小车等。pcb板制作,制作功放电路板。自动化控制实训项目,在天煌光机电一体化实训台设计编程等。第二,注重项目过程的实施,项目施行进程要有顺序,专业老师要进行一些必要的指导。第三,做好项目教学的评价,将企业岗位制度要求、自主化学习、团体合作等企业文化渗透到项目进程中。

3.充分利用专业技能大赛,促进专业理论教学

省级中职电子技能大赛,现已开设:电子焊接装配与调试、单片机、空调制冷与安装、电气安装与维修、机电一体化五个赛项。技能大赛是中职业教育的主要导向标,需要实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培养中职学生的综合能力,把分散的理论课和专业课按大赛的要求,整合成一个项目。引导中职学生自行制定学习计划、自主学习、自我评价。

4.积极开展企业专家讲座,转变中职学生的学风

中职学校邀请企业专家举行专题讲座,企业专家讲述一些企业文化,实例生动、鲜活。拓展中职学生的专业视野,有利于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初步了解了现代企业运营模式,对自己的专业和就业有了更为明确的定位,加深了对未来职业规划的认识。

(四)成果的突出特色以及创新点

对中职业学校电子专业工学结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拓展校企合作领域,丰富“工学结合”合作内容。一是加大实训基地建设的合作。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选择当地优质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在承担生产性实训教学任务的同时,有效促进了毕业生就业。

二是促进教学领域的改革。校企共同构建“1+x+1+x +1”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有力提升了中职学生的基本素养,同时提高了中职学生的对口高考成绩。电子专业毕业生双证持有率达到80%以上,就业率达到95%,用人单位满意率显著上升。

三是有利于中职“双师”性教师发展。借助合作企业优质资源,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顶岗实习,提高专业教师的技能素养。

(五)成果的推广应用价值

通过我校这几年的校企合作实践研究,工学结合“1+x+1+x +1”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的有效途径,又能提高中职学校对口升学质量。(六)成果的出版、发表情况等

本课题自开题以来,我们研究了两年,为了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全体课题组成员通力协作,提高了中职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了双师性教师队伍成长。老师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养成了爱学习、多实践、勤反思、善于总结的习惯,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就业能力很大增强,也取得了一些的成果。

创新项目结题报告范文

创新项目结题报告范文 项目概述 家校合作,是一个农村小学教育的重大问题。如何更好地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合作已被教育界所重视,并成为农村学校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今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作为一名教育学本科生我与本班同学们积极关注农村小学家校合作的问题,思考如何拉近家教之间的距离,为此我们努力搜集资料,开展研究,确立了“农村小学家校信息交流现状调查和实践对策”为研究专题 项目成员基本情况:我们团队人员共有4位同学,均为2010级教育学本科生。在项目确立与进行中指导老师张正峰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育基本理论)倾力支持,保证我们学生科研项目顺利实施与完成。项目的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国内研究理论体系不断完整,研究家校合作论文不断增长,家校合作模式不断转新,并且大多数研究集中在探讨家校合作的模式和存在问题。 国外研究日本PTA(Parent Teaehe:ASsoeiation),即父母与教师联合会。PTA在致力于沟通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和创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环境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中小学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教育力量。日本PTA组织的许多成功经验为我国开展家校合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11年荐刊老编辑Q2043944129 形质兼备,寻求法律与制度保障,将网络服务引入家校合作,拆除学校壁垒,使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透明化。日本一些学校实行教学参观活动,随时允许任何人(不只限于家长,社区里的任何人都可以)来校参观教学活动。美国“家长参与教育”(Parental Involvement in Education)逐渐成为美国教育重要形式为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美国的很多中小学与学生家长之间所进行的一种双向交流活动。它主要包括:家长为子女主动参与学校改革和学校为学生主动培训家长两个方面。家长为子女主动参与学校改革家长为子女主动参与学校。 项目研究意义: 通过此次课题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洛南县石坡镇小学农村家长与教师的信息交流状况,并且对研究反映出的现状做出合理性的解释,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我们建设性意见。课题案例研究,有利于努力搭建农村小学家长与教师信息交流平台,推动信息交流平台的建设。加强家长与教师的信息交流互动,对完善农村小学学生评价体系提供参考,更加有利于农村素质教育的推行。本课题案例研究,了解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学生的程度,构建学校、家长双向、互动管理学生模式,为民主管理学生提供借鉴,从而回归学生主体性地位。 工作分配和完成情况:在科研过程中我们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大家齐心协力。作为项目

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内容详实)

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研究 崇文教育集团安居街校区杨建梅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切发展性的学习必须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处理分析问题中发展,以解决问题而告终,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让学生在矛盾中展开积极的思维,勇于探索,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终身学习是当今学习、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强调:“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能自学、自励,走出学校,担任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他指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正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渔"。培养学生质疑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索新知识的能力,达到能终身学习的目的。 综上所述,经过我反复论证并结合班级实际,决定以“如何培养高年级学生质疑、解疑能力研究”作为我班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随着课堂改革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理念,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是较多地考虑如何教,如何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尤其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然而师生共同研究的过程、学生自主创新地学习都离不开问题这一骨架。一个人若没有疑问,哪来的研究、创新可言?问得多,必然想得多,问得深,必然想得深。所以要使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首先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目前课堂教学仍没有跳出教师“提问式”地传递知识,学生“答问式”地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如目前提倡并风行的小组讨论学习,也往往是让学生讨论怎么回答,很少有要求学生讨论提出问题的。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并使之成为一种可操作推广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途径及具体方法 1.创设氛围,激发质疑兴趣 为了能给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我们常利用班会课进行讲述科学家小时候敢于质疑,长大后有成就的故事,如瓦特小时候的故事《壶盖为什么会动》,鲁班小时候的故事《锯是怎样发明的》,课外读物中牛顿、爱因斯坦小时候敢于质疑问难的故事,给学生树立勤动脑、敢质疑的榜样,慢慢在学生的心田中培养质疑的欲望。 2.教学中使学生敢于发问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他们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因此,课题组教师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努力帮助了学生消除“三怕”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对于在课堂上提问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就让这位学生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于不敢在广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就让这些学生在课下单独问老师;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就让学生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其次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认真去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提问作好充分准备。 3.给予质疑的时间,让学生能够质疑。 一些专家认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弊病仍是一个“牵”字,老师精心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环节,牵着学生的鼻子按老师的思路亦步亦趋往前赶,老师问个不休,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有质疑问题的机会。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老师首先必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安排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去发现问题;安排充分

如何开展教师个人小课题研究

如何开展教师个人小课题研究 反思过去,课题研究往往存在着“假、大、空”等不良现象,实效欠佳。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必须结合教育教学工作的现状和实际,突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让教师的研究更贴近教育教学实际,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及教师自我发展,倡导在中小学教师中开展“草根式”小课题研究。教师可以没有大课题,但应该有自己的小课题;可以没有系统的研究方案,但应该有自己结合实践工作的反思和记录,这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必 需。所谓小课题,指的是以教师自身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具体问题为研究 对象,以问题的解决为研究目标的课题。小课题的特点是切口小、范围广、方向明、周期短、投资少、收益高。 一、小课题研究选题的原则 要选好课题,首先要明白为什

么研究,也就是选题有没有价值.课题追求有实用价值。即解决日常教育教学当中遇到的问题,或为教育教学中的某个现象寻找答案。这种课题的针对性、时效性都比较强。往往随问题而来,问题解决了,课题也就结束了。 要使选题有价值可以用几个字来检查核准。即“近”、“小”、“实”,“近”就是贴近教育,贴近现实,贴近学科学习背景,少好高骛远,类似于“期末语文字词复习方法”的研究,就符合三个贴近的原则。“小”就是切口宜小,从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学习研究。类似于“英语口语测试与学生英语成绩提升研究”,就符合“小”的原则。“实”就是实在,课题实实在在,研究实实在在,结论实实在在,少一点大而空的全局描述预测,多一点实在的关注,如“毕业班后进生转化研究”、“加强学生课堂自主管理的研究“小

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口语表达兴趣之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解题技巧指导的研究”等等。 二、小课题研究的流程 选好课题以后,就要着手研究。小课题研究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准备阶段,包括材料,方法选择,方案制定等。 (2)资料收集,包括阅读书籍,查阅历史文献等收集书面资料、通过实地考察、调查,采访,获得直接研究材料,或者通过体验,模拟等取得相关材料。(3)整理归纳,分析材料,寻找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初步研究结论。(4)充实材料,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 三、小课题研究注意事项 进行小课题研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应特别注重问题意识。 一般课题的选题从哪里来呢,

项目结题报告书范文

项目结题报告书范文 篇一:科研项目结题报告的基本格式和要求 科研项目结题报告的基本格式和要求(之一) 一、项目背景及立项(800~1000字左右) 二、项目简介(500字左右) 三、项目的理论依据、研究目的与意义(500~800字左右) 五、项目理论研究和探索(5000~8000字左右) 六、项目研究的主要阶段成果(XX~5000字左右) 七、项目终结成果目录 八、参考文献 科研项目结题报告的基本格式和要求(之二) 1、报告标题:项目名称+结题报告 2、作者署名:单位+姓名(项目负责人或项目负责人和撰写人),署在标题的下面。 3、内容摘要:主要观点、内容。 4、问题提出:意义(重要性和必要性,是对研究方案中的研究意义部分的深化)、理论依据、前人研究综述(包括研究方案中前人研究综述以及立项后又看到过的同类课题研究成果)。 5、研究过程:简单介绍研究经过、方法、步骤。方案中的研究过程是一种假设,而结题报告中的研究过程是实际

做的。 6、结果分析:摆事实,讲道理,对研究内容进行分析。结果分析是结题报告的主体部分,应按原来设计的内容,分几个部分把自己已做的工作加以描述分析出来。这些事情做后得到什么启发,得出什么规律性的东西,可以有数据分析、案例分析等。若在文中恰当运用图表,可以简捷明了地表述研究的主要结果。图表可以对研究过程中一些零乱的原始数据进行初步加工整理,从而直观地反映数据的某些规律和特征,显示事物发展规律、变化趋势及分布状况。常用的表格有分类表、频数频率分布表、累积频率分布表等。使用表格一般都要进行显著性检验,如卡方检验。有时为了更直观地表达研究结果,可以用统计图像,如条形图、圆形图、线状图等。在论文中若运用量表和常模,必须标出名称,并简述使用方法。 7、成效分析: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效果的分析。成绩与效果的分析最好是对比分析,通过前测、中测、后测得到三组数据,最能反映出成效。也可以通过具体案例的描述看出效果,如某个学生行为的变化,研究之前什么样的行为,通过一年的干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把他们的行为描述出来。 8、问题思考:研究的特点,今后努力的方向。充分肯定自己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看看还存在什么问题。 9、参考文献:引用参考他人的成果。要注意参考文献

教师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模板

附件三: 以“系列日记”为载体,提高低年级学生的习作素养 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ⅹⅹ学校ⅹⅹ(执笔) 前言 以“系列日记”为载体,提高低年级学生的习作素养策略研究,2009年10月通过评审,被立项为县级教师小课题。自立项后,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的研究目标,刻苦钻研,大胆实践,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努力探索通过写“系列日记”来提高低年级学生习作素养的方法和策略。经过课题组成员近一年的研究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经验,获得了一些启示,引发了一些思考,现报告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日记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习作形式,倍受老师的关注。低年级同学有求新奇,好幻想,爱动手的特点,但真正写起日记来又有一定的困难:不是没话可说,就是千篇一律,要不就是流水帐。而且,低年级的写话训练根据每个老师的指导方法,训练效果参差不齐,没有有效的系统的训练模式和方法。有的孩子积累较好掌握了方法后经过训练很喜欢写作,有的孩子因为训练较少接触不多,变得害怕写作不喜欢写作。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思想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写作应该是学生的一种自由表达,是一种精神领域的自我需求,更是一种追求自我成长的表现。但现在的很多孩子怕写作文,到了高年级写作文是完成老师的任务命令,毫无乐趣可言。如果能从小开始培养学生写作的习惯和兴趣,让他们学会并且能够经常利用写作的方法表达自己,以后的习作自然不是难事。 以“系列日记”为载体,提高低年级学生习作素养研究,扭转习作教学因人为定位的 偏差,使之真正展示学生生命活力和个性,为中高年级的习作教学创造自由、安全、健康 的心理环境,使习作成为学生实践语言文字能力、发展语言个性、发挥创新个性的天地。(二)概念的界定(该部分内容可根据课题需要自定) 1、理性界定: 日记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练笔的重要途径。系列日记训练灵活方便,最易为小学生所接受、所喜欢,最易将口头语言变成书面语言,是完成小学写作训练,提高习作素养的有效手段。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事、物,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在日记中表达出来,逐步养成细观察、勤思考、多练笔的好习惯,在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2、操作性界定: 以“系列日记”为载体,一段时间进行一个系列的训练,由易到难,有层次地一个一个地开展,探索有效促进提高低年级学生的习作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音乐小课题研究报告

音乐小课题研究报告 音乐小课题研究报告(一)传统的音乐教学中,人们对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的理解产生严重偏差,那么,如何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使音乐课堂教学效果更佳,进行音乐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是音乐教师面临的一个全新的课题。 一、开题立项稳步推进 1、本课题核心概念界定 教学是指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为了达到某阶段教学目标,根据受教育者的认知结构,对教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学手段进行的策划。 音乐教学方法是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从系统的整体出发,综合考虑教师、学习者、教学目标、教材、媒体、评价等各方面因素,分析音乐教学问题和需求,设计解决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加以实施并由此进行评价和修改,直至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的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 2、课题理论意义 课题“音乐教学方法的选择”是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按照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结合课程内容标准的实质,从教学实际出发,综合考虑教师、学生、教学目标、教材、教学环境、媒体、评价 等各方面因素,分析音乐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和需求,设

计解决音乐教学中相关的音乐活动的策略、方法和步骤,在不断进行的评价、反思和修改的实践中,寻求最优方案的音乐教学方法,使学习者经历最有效的音乐学习过程,探索一条积累音乐学习经验的最佳途径。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 (1)形成结合音乐课堂教学实际,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的经验。 (2)提升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与审美空间。 (3)通过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 2、研究内容 (1)音乐鉴赏内容的教学方法研究。 (2)唱歌内容的教学方法研究。 (3)演奏内容的教学方法研究。 (4)音乐相关文化内容的教学方法研究。 三、创新工作研究有序 在课题扎实有效地开展的一学期,现就课题进展、课题研究的方法形式作如下汇报: 1、区域集体备课,在争辩之中明确方向。 学科区域集体备课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教科研方式,应该说一次活动就是一次思想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教师们在交流中得到收益,感觉到自身学习的重要性。自开题以来我们组织了数次的“音乐教学方法专题研讨活动”,活动围

大学科研项目结题报告

佳木斯大学科研项目结题报告 项目名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 项目完成单位:社会科学部 项目负责人:张玉玲 资助经费(元):自筹 项目起止时间:2010年7月----2012年7月 佳木斯大学科技处 二〇一〇年四月制

结题材料内容及装订顺序: (此页可不打印,如需打印请打在封面反面) 1.结题申请表 2.批准申请书复印件 3.(1)文科:研究报告一份 (2)理科:研究报告一份或研究工作总结、实验报告各一份 4.论文、著作或专利等研究成果附件复印件(论文需复印刊物封面、目录、内容) 5.经费使用说明报告(尽量列表说明,可参照申请书经费预算表格式) 6.成果应用证明(按项目实际情况,非应用项目可无) 7.其它 注: 1.以上材料按顺序统一用A4纸双面打印(除封面);复印可单面。 2.左侧装订成册,; 3.经本单位负责人签字、盖学院公章后,一式三份报大学科技处; 4.发表文章注明佳木斯大学科研项目资助及项目编号。

佳木斯大学科研项目结题申请表 项目名称危机下黑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方案 任务来源校级项目编号W2009-31 工作起止时间2009年7月-2011年9月主持人宁晓艳所在单位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部 完成计划任务情况及工作内容摘要: 2009年7月---2010年3月资料收集论证阶段 本项目自批准以来,课题组成员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收集黑龙江省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发展的相关资料,购买和借阅了一定数量的相关著作和论文,经集体攻关,达成以下共识: 面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经济发展困境和新的历史性机遇,黑龙江省经济发展除了需要依靠少数大型企业(集团)之外,更应全力促进民营企业加速发展。惟有如此,才能卓有成效地促进黑龙江省经济摆脱危机,走出低谷,为全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当前,黑龙江省民营企业既存在创业难、生存难、发展难的问题,又存在总体素质较低、增长方式粗放、结构不近合理等问题。如何有效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黑龙江省民营企业的实际瓶颈问题,真正实现黑龙江省民营企业突围,促进黑龙江省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是政府、经济实体和金融机构的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 2010年3月---2010年12月实际调研阶段 除了理论攻关外,本课题组还进行了大量实际调研,分别赶赴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大庆、双鸭山等地进行调研,特别是针对本市的民营企业进行了较多的考察,参加学术研讨会和企业座谈会,通过对我省民营企业发展历史和现状的分析,分析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探寻走出危机的对策和出路。 2010年12月---2011年9月论文撰写发表阶段 在前期研究探讨的基础上,写作论文“后危机时代黑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对策研究”,并发表于《学理论》,2011年7期。 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已经对黑龙江省民营企业走出危机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并取得良好应用效果。

《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课题结题报告范文》文章正文: 对于一个科研课题来说,撰写结题报告是课题研究的最后一个程序。 结题报告如何撰写呢?尽管研究方法各有不同,具体的撰写因而也各有所异,但是,从其基本的格式来说,它们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就其结构而言,教育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是: 1。研究报告的题目 研究报告的题目就是课题的研究报告。如“小学三年级数学思维能力训练报告”;“‘成功教育’实验报告”;“‘和谐教育实验'阶段性成果研究报告”;“‘初中语文教学思维训练’实验报告”;“利用电教媒体优化课堂结构,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初中课堂教学tet模式实验报告”等等。一般在题目下面都应该写清楚课题研究组或课题研究报告撰写人姓名。 2。研究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提出实际上就是研究报告的开头部分,有如“引言”的功能。这部分主要内容是写清楚这一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背景、价值和意义,以及这一课题目前在国内外研究的主要成果、现状,研究这一课题预计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理论框架。在这一部分还要分析清楚研究假设是什么,假设用语是否明确、是否具有可检验性,对课题假设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当然可以参考课题立项申请报告中的有关内容。 3。课题研究的方法 在这一部分主要写明进行这一课题研究所选用的方法。包括: (1)根据课题的特点,选用何种研究方法。 (2)研究对象(即样本)的取样方法、数量(即容量)、条件(即研究前所具备的水平)。要求取样方法科学,样本容量合适且具有代表性。 (3)根据所选用的研究方法确定研究设计。 (4)明确操作定义。即对课题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关概念给出明确的定义或解释,使研究更具有可操作性。 (5)对研究的变量给出明确、具体的测量方法和统计检验方法。 (6)对课题研究的无关变量给出控制方法。 (7)课题的具体实施程序。即研究时间和步骤。 4。研究的结果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概述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课程改革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而组织起来的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虽然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带来教师角色的根本性变革,由传统的主导者、支配者转变为引导者、参与者,但这一阶段小学生发展的水平决定了教师还是要给予他们切实的指导,活动的组织、内容的选择,甚至有些活动在实际操作上,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没有教师的指导,再好的课程也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可以说,教师对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高课程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相关研究的概述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许多教师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为活动准备阶段、活动实施阶段、总结交流阶段,并且对这三个阶段的指导策略都有所研究。但是,对具体主题的指导缺乏深度的探究,因此在活动过程中还存在教师指导目标不明,各环节的指导缺乏策略,指导方式单一,指导力度不当等问题,学生也很难获得丰富的活动体验。

(三)研究的现实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这五个特征,它的目的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学会学习,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仅是综合性课程的开发者,学生活动的引导者,更是活动过程的分享者。通过教师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善于与他人合作、积极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包容,还学会信任并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等。 (四)概念的界定 教师指导策略——指教师指导中的思维策略及行为策略。思维策略体现指导内容的产生途径及着力点,行为策略体现指导方式。 二、目标与内容 (一)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 高综合实践能力。 2、通过课题研究,探索教师的指导策略和方法。 (二)内容 1、制定相关调查问卷并对学生进行调查。 2、反思教学指导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困惑,并分析其原因。

科研项目结题报告(修改)

科研项目 ?电子设计竞赛的开展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进入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已现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呼唤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等教育法》第五条也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可见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创造力是创新人才的根本标志。正如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与三流人才的主要区别”。创新人才除应具备一般人才的特征外,还应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就是要具备创新素质的人才。创新人才不但要在知识、能力和素质诸方面要协调发展,还需具有丰富的想象、敏锐的思维、鲜明的个性、敢于批判、勇于开拓的精神、强烈的责任感等。 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历史上重大的科技创新成果大多来源于实践。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证明,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人的素质中最重要、最有活力且最具有社会价值的那一部分,也是人类共同和普遍具有的潜能。但不当的教育往往会使人长大之后失去创造性。正如马洛斯曾指出的:“创造性是任何儿童都具有而大多数人长大以后又会失去的” 。因此,如何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努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

新能力,并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创新欲望,是高等院校实施创新教育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要“手脑并用” 、“知行合一”,要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通过实践和训练,不仅能牢固掌握已学过的知识,而且也锻炼了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形式。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作为国家教育部倡导的四项学科竞赛之一,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竞赛为参赛学生提供了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发挥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机会和思维空间。学生通过参加竞赛,可以培养他们查阅资料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设计与调试能力、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可以培养了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欢迎,报名参赛的学校和参赛的学生人数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1、项目研究的预期目标 1.1. 以电子信息学科为依托,进行机构调整与课程的整合与优化; 1.2. 调整电子技术实验系列课程,建立现代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1.3. 建立四个层次的实验教学模式: ① 基础实验;② 设计性实验;③ 综合设计性实验;④ 设计研究性实验。 1.4. 组织课题成员和系部老师参加全国、全区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力争获奖以 检验课题的实战效果。

结题报告范文-总结报告模板

结题报告范文 “高中语文新教材使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作者:省东中科研课题组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二、课题界定 三、课题研究的预设目标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设计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七、课题的研究内容 八、课题研究成果 九、遗憾和思考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课题背景 “语文教学正面临危机。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体系的重大弊端造成了‘少、慢、差、费’,厌教厌学的恶果,不彻底改变它,中学语文教学就走不出死胡同!”(《审视中学语文教育》)在此严峻形势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新的高中语文教材

(试验修订本)在江西、山西和天津两省一市试验三年后,根据教育部20XX年颁布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于20XX年秋季开始在全国使用,从而取代了这以前使用了近20年的高中课本,真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应该说这 几年课程、教材的变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需要我们对实施教改主渠道的教学进行有意义的理论研究和有价值的课堂实践。新教材是出来了,可如何适应新教材在体系和结构方面对旧教材所作的三个方面的改革(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分编;破除以记叙、说明和议论的文体为中心的模式;为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编写与教科书配套的《语文读本》,作为高中课本必要的组成部分),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 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 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指导思想,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新教材的教法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课题界定 关于“高中语文新教材使用的研究”中的“新教材”是指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 语文室编著的20XX年秋在全国大范围内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及配 套读本。其“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强调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意识的培养;3.强化了选文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4.突出了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新教材使用研究的范围包括:围绕 新教材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三个系统,从教材、教者、学生和教学手段等教 学元素出发,以理论研究为主导,侧重于教学实践,在构建有关新教材多层面、 多功能立体交叉的课堂结构和有一定操作性、示范性的课件模式上下功夫。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预设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是以高中语文新教材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三个系统的相关内容为基本研究对象,在进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以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品位,发展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塑造完善健康的人格为目标,在 具体的教学研究中,不仅有实践的操作、理性的思考,更要构建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的多侧面、多功能立体交叉的课堂结构和有一定操作性、示范性的课件模式。特别在我们这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学校里,拥有国内比较先进的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积累了一定的校本课程的教学经验,教学的对象也是不同层次的,

教师个人课题结题报告

教师个人课题结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在许多方面发生了改变。作为传统小学数学教学重要内容之一的应用题退出了数学教学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简单实际问题”。这一转变并非只是简单的名称上的变化,而是有更深的内涵。这里的“问题”不仅仅是指单纯的数学问题,也可以是以其他形式出现的各种问题。但这些“问题”都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猜测、交流、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才能得以解决。 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的“解决问题”教学效果不佳,教学过程费时低效,对教材把握不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和发展,学生学习困难以及“两极分化严重“等问题也更加突出。对于这些存在的问题使数学教师感觉困惑,如何进行有效地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教师面对并希望解决的问题。 我们学校的学生家长普遍对孩子的学业不太重视,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也就导致学生无法认真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长此以往,学生越来越懒得动脑,也就对数学教学产生了严重影响,解决问题就是首当其冲情况严重的。

与以上原因,我尝试在“解决问题”教学上进行一定的研究,故提出“小学数学提高三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作为研究。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数学问题:是指不能用现成的数学经验和方法解决的一种情景状态。 解决问题: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学习活动。首先解决问题是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历程,解决问题的实质是数学思考,数学地思维。其次解决问题也是一种积极探索和克服障碍的活动过程。它所采用的途径和方法是新的,至少其中某些部分是新的,这些方法和途径是已有数学知识和方法的重新组合。这种重新组合通常构成一些更高级的规则和解题方法,因此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又是一外发现和创新的过程。第三数学问题一旦得到解决,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所获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成为他们认知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方法不仅可以直接用来完成同类学习任务,还可以作为进一步解决新问题的己有策略和方法。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是人们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寻找各种方法加以解决,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或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充满智慧的思维活动的过程,这中间有学生的分析、思考、选择、判断、对比、优化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策路”应诠释为一种选择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个具体的方法。

科研项目结题报告模板(2)

科研项目结题报告模板 篇一:科研项目结题报告的基本格式和要求 科研项目结题报告的基本格式和要求(之一) 一、项目背景及立项(800~1000字左右) 二、项目简介(500字左右) 三、项目的理论依据、研究目的与意义(500~800字左右) 五、项目理论研究和探索(5000~8000字左右) 六、项目研究的主要阶段成果(XX~5000字左右) 七、项目终结成果目录 八、参考文献 科研项目结题报告的基本格式和要求(之二) 1、报告标题:项目名称+结题报告 2、作者署名:单位+姓名(项目负责人或项目负责人和撰写人),署在标题的下面。 3、内容摘要:主要观点、内容。 4、问题提出:意义(重要性和必要性,是对研究方案中的研究意义部分的深化)、理论依据、前人研究综述(包括研究方案中前人研究综述以及立项后又看到过的同类课题研究成果)。 5、研究过程:简单介绍研究经过、方法、步骤。方案中的研究过程是一种假设,而结题报告中的研究过程是实际

做的。 6、结果分析:摆事实,讲道理,对研究内容进行分析。结果分析是结题报告的主体部分,应按原来设计的内容,分几个部分把自己已做的工作加以描述分析出来。这些事情做后得到什么启发,得出什么规律性的东西,可以有数据分析、案例分析等。若在文中恰当运用图表,可以简捷明了地表述研究的主要结果。图表可以对研究过程中一些零乱的原始数据进行初步加工整理,从而直观地反映数据的某些规律和特征,显示事物发展规律、变化趋势及分布状况。常用的表格有分类表、频数频率分布表、累积频率分布表等。使用表格一般都要进行显著性检验,如卡方检验。有时为了更直观地表达研究结果,可以用统计图像,如条形图、圆形图、线状图等。在论文中若运用量表和常模,必须标出名称,并简述使用方法。 7、成效分析: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效果的分析。成绩与效果的分析最好是对比分析,通过前测、中测、后测得到三组数据,最能反映出成效。也可以通过具体案例的描述看出效果,如某个学生行为的变化,研究之前什么样的行为,通过一年的干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把他们的行为描述出来。 8、问题思考:研究的特点,今后努力的方向。充分 肯定自己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看看还存在什么问题。 9、参考文献:引用参考他人的成果。要注意参考文献

课题结题心得体会

课题结题心得体会

课题结题心得体会 【篇一:小课题结题学习心得体会】 毕原路学区道北小学小课题结题会学习心得体会 文林路小学张丽 2015年9月22日参加了毕原路学区道北小学的小课题结题汇报会活动,本次结题会共有7个课题,分为两个环节,课题汇报和答辩。每个课题汇报和答辩控制在25分钟左右。这次课题中有2个数学课题,是《低年级计算错误类型矫正方法的研究》、《数学教学中讲练结合得研究》。这次活动使我在小课题研究方面受益匪浅。所谓小课题,指的是教师以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的解决为研究目标的课题。小课题研究属于校本教研的范畴,研究的目的是解决教师个人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困惑,并总结经验。小课题的特点是小、近、实、真。小就是从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近就是贴近教学,贴近现实,不好高骛远;实就是实实在在的关注;真就是要真研究、真讨论、真实践。通过听道北小学这几位老师的小课题结题汇报,她们的研究都能体现出这写特点,这正是我迫切需要学习的。 小课题研究的目的是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具体问题,小课题的研究首先要发现和提出问题,再学习理论,查找资料,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结合实际和实践,得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这时我就必须要注意原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做过的事情,要随时注意记录、反思和总结,对自己教学经验进行系统梳理和理性分析,发现自己的教育教学的亮点、成功之处,并且取他人之长出,来弥补 自己的不足,促进个性化发展。尤其是《低年级计算错误类型矫正方法的研究》,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和解决的问题很值得我借鉴和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少走弯路。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结题报告

附件2: “重庆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项目结题报告书 项目名称:基于电场耦合的无线台灯的研发 项目负责人:唐建伦 学院:自动化学院 项目组成员:唐建伦李帅张东京 执笔人: 唐建伦 指导教师: 唐春森 实验室及设备管理处制 2011年9月15 日

填表说明 一、报告书填写内容必须与事实相符,表述准确。 二、报告书中“项目结题报告”文字不少于2千字;报告内容必须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项目组成员分工、参与完成情况 2、项目立项与研究的目的、意义 3、项目研究的基本内容 4、项目研究过程与方法(包含研究方法、研究过程、资料与数据来源等方面的简介) 5、项目成果及价值(意义) 6、项目成果的特色与创新 7、项目研究工作的自我评价分析与结论 8、项目研究存在的问题、建议(可根据具体情况作部分变动和加页) 三、要求用计算机打印,纸张为A4大小,正文字体使用五号字、宋体,文中小标题使用小四号,宋体,加黑。 ?项目结题报告

五、项目成果及意义 我们最后用单管做出了实物装置,能够给台灯供电,但是整个装置效率不高。我们发现在10%~20%左右能稳定工作。当调整参数使电能利用效率达到50%左右时,台灯就不能稳定工作。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是近年来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各种无线供电产品如手机充电器、电动牙刷、电动剃须刀等相继走向市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方便。基于电场耦合方式传电是一种新兴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该项目设计制作基于该供电方式的无线台灯,具有很好的创新性,其研究成果具有较好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 六、项目成果的特色与创新 设计并制作出基于电场耦合非接触电能传输技术的实物装置——无线电能供电台灯。我们找了一个废弃的台灯,拆除原来电路,只留下负载-LED灯和外壳。我们拆除底座,分成两块,每块下面固定两个极板,再把我们所用电路和LED灯接好,这样就制成了无线电能供电台灯。 七、项目研究工作的自我评价分析与结论 经过大三上学期的基础理论课——电力电子技术的学习,我们初步认识了电力电子电路。下学期经过查询相关资料,初步制定无线电路传输的拓扑结构。用MATLAB搭好电路,经过仿真,得到多组参数。经过老师的指导,我们到电子市场购买参数,搭建好实物装置,利用波形发生器,数字电压表和示波器来进行供电和观察波形,调整参数,估算出电能传输效率。发现用200K以下的驱动芯片,效率做不上去。最后老师建议购买高频芯片(1M以上)试试。我们从网上购买了高频驱动芯片,我们搭成的拓扑结构频率高了不太稳定(500-600k)。最后虽发现问题,但也没有找到好的方法解决。 通过无线电能传输这个项目,我们对电力电子有了深刻的了解,更重要的是,项目过程中,

课题研究报告范文-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课题研究报告范文-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课题研究报告范文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一、课题实验的背景及意义和新的中小学的颁布,指明了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对现代的语文教学赋予了新的定义,提出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核心。 个性化阅读和写作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挖掘语文教育中人文内涵,而写作是运用文字进行表达交流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独创,写作能力也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务对于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道德修养有很大帮助。

二、课题实验的进展1、方案的制定语文作为一门传统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 我们必须认识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我们以个性化教学理论和思想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课堂教学实际为研究主渠道,从教学的两个基本要素即教师和学生入手,关注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建设,力求师生和谐互动互进,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让教师教出个性,学生学出个性,实现以科研促提高,以提高赢发展,以发展求质量的目的。 2、研究的重点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 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心理学研究指出: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 培养青少年的思维能力是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 传统教学是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精于分析,教学形式单一,很显然,学生的思维受到严重的束缚,更谈不上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 采取何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个性化的教学,达到教学相长,师生共进,提高教学质量,亟待研究解决。 基于此,我们确定以下几方面作为研究的重点:(1)写作教学现状和对策。

小课题结题申请书3篇

小课题结题申请书3篇 (1019字) 课题名称:构建农村小学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 所属学校:港北区港城镇旺岭小学 课题负责人:黄绍新 课题小组组长:语文王旭平 数学杨敬荣 课题研究时间:20xx年1月——20xx年3月 课题主研人员:黄绍新杨敬荣王旭平黄秋萍梁容吴幼琴 何志耀闭肖丽黄少玉黄珍琼 贵港市教育科研工作领导小组: 港北区港城镇旺岭小学于20xx年3月向贵港市教育科

研工作领导小组申请了“构建农村小学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课题,经过课题组成员一年多的努力,本课题研究已初见成效。20xx年3月本课题研究已到期,现向教育科研工作领导小组申请结题验收。 (1093字) 课题名称:《基于生命化教育的农村小学新德育的构建研究》 课题负责人:曹玉辉主持人:曹玉辉 所属学校:铜山县张集镇小学中心校 课题研究时间:XX年12月— XX年4月 徐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领导小组: 铜山县张集镇小学中心校XX年12月申报并批准立项的徐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生命化教育的农村小学新德育的构建研究》,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已初见成效。因此,现向徐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领导小组申请结题。

课题研究活动过程: 自XX年12月起,课题组根据该课题研究计划和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实施课题研究计划,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主要体现在:1、课题组每月召开一次全体课题组成员会议,针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交换看法,对下一步课题研究的打算和计划做出安排,有效保证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2、鼓励课题组成员积极进行课题研究实践,撰写课题研究随笔、案例、论文等,并及时上传到徐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管理博客平台,供大家相互学习和交流,及参加各级各类的论文、案例评选,还积极鼓励课题组教师撰文向有关的教育刊物投稿等;3、课题组成员每人都积极进行阅读,写读书笔记,每学期学校都向课题组教师提供“书券”,首先保证教师有书可读,且不断更新,以激活课题组教师的思想,也开阔了教师的视野;4、针对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让生命开花”一书的内容,根据课题组教师的研究专长、所任学科进行合理分工,团结协作,使每个人的课题分解研究有目标,有任务,有方向,以保证课题研究预期成果的达成。5、针对张集实验小学特有的“生命化”的校园文化,在打造校园景点文化的同时,蕴育优秀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和熏陶。

小学数学个人小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个人小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中年级空间与图形教学研究》 个人小课题研究报告 新安镇中心小学苏基发 一、研究的现状 当前我校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相关研究大多停留在对课程标准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诠释上,以及对相关教材内容的整体设计与编排呈现的研究和比较上多一些。在此我想对我任教的中年级“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特点作一点比较实际的研究。 1.对中年级空间与图形教材相关内容的研究。如:学科教育中《空间与图形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的初步研究》着重从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数学能力培养的角度,提出这部分内容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建立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培养思维能力,并就教材编制过程中有关内容结构体系、如何把握好教学要求、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等问题作了初步论述。 2.对中年级教学方法和教学特点的研究。例如:现代教育科学中《对小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两点思考》分析小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基本特点,根据其学习特点提出比较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更好地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等多项教学要求。教育科研中《谈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中的“空间与图形”教学》指出,从生活实际认识空间与图形,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

习空间与图形,等等。 二、拟研究的主要问题 1.“空间与图形”教学建议的实效性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研究中,很多教学建议都是理论的,对于实际教学没有实效性的帮助,而且教师要经过理论来要寻找到一种高效可行的教学方法来辅助教学是比较漫长且艰难的过程。在未来的研究中应用实证研究找到可行方法体现教学的实效性,这样的研究才能有效帮助教师的教学。教学过程中多联系生活实际,任何知识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作为数学中的几何知识、更是离不开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注意力的持续度,年龄特征,心理发展的特点。教师不但要备教材,而且也是要备学生,这样把教学建议的理论向有效、可行的教学研究转向。 2.“空间与图形”教学方式的转变—改变教学环境 教师上课地点都是教室,要想学生保持积极主动的上课状态,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的环境——自然环境中的课堂。课标里说了,“空间与图形”删除了教材中许多“繁、难、偏”内容和表述,使教材语言的表示更加简单、科学、专业。而且“空间与图形”内容是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反映社会发展需要的,不但教会学生基础知识,而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对于教学的内容不是很复杂,教学过程大多都是实际的动手操作,也是较容易在课外完成的教学任务。那么,换一换教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