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环境学复习资料

环境学复习资料

环境学复习资料
环境学复习资料

环境科学原理复习资料

1、什么是环境?什么是环境要素?简述环境要素的属性。

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环境要素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由从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环境要素的属性:最差(小)限制律,等值性,整体大于各个体之和,出现先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

2、简述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性

环境系统的结构:

3、什么是环境问题?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A 环境问题即人类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B 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4、什么是环境污染?简述环境污染的特点

环境污染是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原因,使介入环境的污染物超过环境容量的限制,导致环境丧失自净能力,环境条件恶化,对人类和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叫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的特点:从影响人体健康的角度来看,环境污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影响范围大2作用时间长3污染物浓度低,情况复杂4污染容易治理难

5、什么是污染源?简述污染源的主要类型。

污染源:通常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污染源的主要类型:按污染物的来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按人类社会活动功能分为:(一)工业污染源 (二)农业污染源 (三)

交通运输污染源 (四)生活污染源

6、什么是环境科学?简述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和主要任务。

环境科学是在人们亟待解决环境问题的社会需要下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环境科学的研究:1环境质量的基础理论2污染的控制和防治3环境监测分析技术4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5内分泌干扰物、 POPs 类污染物对野生动物、人体健康及生态环境的破坏

主要任务:1探索全球范围内自然环境演化的规律

探索全球范围内人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协调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同生态要求之间的关系

探索区域污染综合防治的途径

7、什么是生态学?什么是生态系统?简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态学: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即: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相互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和一个整体。各组成要素间借助

物种流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价值流动,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形成具有调节功能的复合体。是一个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的结构:任何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结构,各组分之间发生一定联系并执行一定功能的

有序整体。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物种结构、营养结构和空间结构。

功能:生物生产:初级生产、次级生产 ;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8、什么是生态平衡?简述生态平衡的特征和调节机制。

N G P Ra P +=N

G P Ra P =-

生态平衡:生物种和种类组成及数量比例持久地没有明显变动,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期原初的稳定状态,生态系统的这种状态就叫做生态系统的平衡

生态系统平衡的基本特征:生态能量学特征;食物网特征;营养物质循环上的特征;群落结构的特征;选择压力;稳态

调节机制:反馈机制;抵抗力;恢复力

9、举例论述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全面考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

解决近代城市中的环境问题

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其它方面的应用

10、什么是资源?什么是自然资源?简述自然资源的分类和特点。

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得以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客观基础

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从自然资源与人类的经济关系,即按照资源的性质,划分为四类:1.环境资源2.生物资源3.土地资源4.矿藏资源

从自然资源数量变化的角度分类:1.耗竭性自然资源2.稳定性自然资源3.流动性自然资源,也称再生性资源

根据自然资源能否再生可将其划分为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三类

自然资源的特点:1)有限性或稀缺性2)区域性3)整体性)多用性5)变动性6)社会性11、什么是水资源?简述水资源的特性和我国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保护对策。

广义:包括的地球上所有形式的水体,如海洋、湖泊、河流、冰川、沼泽、地下水、土壤水和大气水等等

狭义:水资源通常是指逐年可以得到恢复和更新,在较长时间内又可以保持动态平衡的淡水量,一般以多年平均降水量和河川径流量来进行统计

水资源的特性1、资源的循环性2、储量的有限性3、分布的不均匀性4、利用的多样性5、利、害的两重性

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1、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和匮乏2、水污染3、生态环境恶化4、开发费用日益昂贵5、控水工程不足,旱涝灾害频繁

1更新水资源观念、建立节水型社会

无限可用论

有值无价论

节水型社会

注重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节水政策:

(1)制定科学合理的水价(2)建立水资源价格体系

2 合理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

3 加强水资源综合管理,提高管理手段及能力

◆改革传统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以市场为导向,推进水利产业化进程

◆制定合理的水价政策体系

◆建立健全水环境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

◆健全立法与管理规划

4 保护水源,防止污染与节约用水并重

5 搞好重点工程的除险加固,进一步发展水利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

6 有计划的进行跨流域调水,改善水资源区域分布的不均衡性

7 加强水面保护与开发,促进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12、什么是土地资源?简述土地的性质和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保护对策。

?土地——狭义上是指陆地表层,即陆圈、气圈和生物圈相互接触的边界。

——广义指地球表层及其以上和以下多种自然要素组成的地域综合体性质:土地是自然综合体,其性质主要取决于各组成成分。

土地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厚度和范围的地段。其面积大小有别,在空间上也有一定的地域组合关系。

土地是一种历史自然体,具有发生与发展的过程,某一地段的土地特征只是反映某一时间的特定状况。

土地具有自然属性外还有社会经济属性。

土地具有经济利用价值。

土地还具有可更新性、可塑性、不可塑性、相对稳定性、脆弱性、面积有限性等。

我国土地资源存在问题

1、人口和土地的供需矛盾

2、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

3、土地生产力较弱

4、非农业用地缺乏宏观调空

5、土地资源退化严重:

(1)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导致水土流失,土壤侵蚀加剧;(2)滥恳草原、过度放牧,导致土地沙化;(3)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和积水;(4)滥占耕地修路建房,导致耕地锐减;(5)―三废‖污染。

?中国土地资源的保护对策

1.立法保护质量好的农业用地,严格审批手续,不得随意那用

2.优质土地优质使用

3.在国有、集体多样式下,稳定土地使用权,鼓励使用者投资和土地改良

4.鼓励占用对农业低级的土地

5.有计划的开垦宜农荒地和增加对落后地区的投资

6.调和和建立合理的土地利用机构

7.以水利建设为中心,逐年扩大对土地的固定投资,扩大稳产高产田面积

8.解决燃料能源为中心的三料短缺资源

13、什么是矿产资源?简述矿产资源的特点和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保护对策。

矿产资源是指埋藏于地壳内部或出露于地表面的可被人类开发利用的矿物。

矿产资源的主要特点:1、矿产资源是国土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2、矿产资源的有限性3、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性4、矿产资源赋存的多样性5、矿产资源的多组分和综合性6、矿产资源的可变性和开拓性

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方面中国仍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有

●——经济快速增长与部分矿产资源大量消耗之间存在矛盾。石油、(富)铁、(富)铜、优

质铝土矿、铬铁矿、钾盐等矿产资源供需缺口较大。东部地区地质找矿难度增大,探明储量增幅减缓。部分矿山开采进入中晚期,储量和产量逐年降低。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浪费现象和环境污染仍较突出。开采矿山布局不够合理,

探采技术落后,资源消耗、浪费较大,矿山环境保护需进一步加强。

●——区域之间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不平衡。西部地区和中部边远地区资源丰富,但自然条

件差,生态环境脆弱,地质调查评价工作程度低,制约了资源开发。

●——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市场化程度不高。探矿权采矿权市场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

矿产资源管理秩序需要继续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需要拓宽。

14、什么是能源?简述能源的主要类型和能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

自然界中能够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物质的运动。自然界中存在并能够提供能量的资源叫做能源。

从来自地球以外天体(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来地球本身蕴藏的能源:原子核能地热能

源地球与其他天体相互作用产生的能源:潮汐能

上分

●问题:经济发展水平低

–总量低:2003年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但是,不到日本的1/40,美国的1/30,OECD国家的1/20,世界平均水平的1/5

–质量差:

●粗放型

●低水平重复建设

●―五小‖高耗能行业

●能源消费总量大,但人均能源消费量低

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脱离了世界能源消费的主流

1、什么是大气污染?什么是大气污染物?简述大气污染物的分类。

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颗粒污染物;根据物理性质的不同分:粉尘(dust)烟(fume)飞灰(fly ash)黑烟(smoke)雾(fog)总悬浮微粒

气态污染物: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碳化物、碳氢化合物、卤化物

按形成过程分: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如硫酸烟雾、光化学烟雾

2、什么是大气污染源?简述大气污染源的类型。

大气污染源通常是指造成大气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也就是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等。如汽车尾气排放出NO,为NO的发生源,因此就将汽车称为大气污染源。

根据大气污染的影响范围,通常可划分为四种类型:

?(1)局部性大气污染。由某个污染源如工厂烟囱排放造成的较小范围的污染。

?(2)地区性污染。一些工业区及附近地区或整个城市的大气污染。

?(3)广域性污染。超过行政区域的广大地域的大气污染如比一个城市更大区域范围的酸雨侵害。

?(4)全球性大气污染。某些超越国界乃至涉及整个地球大气层,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大气污染,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

若按能源性质和污染物的种类也可将大气污染划分为四种类型:

?(1)煤烟型。主要由煤炭燃烧时排放的硫氧化物、烟尘,粉尘等造成的污染,以及这些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的硫酸及其盐类所构成的气溶胶而形成的二次污染物。

?(2)石油型。在石油开采、冶炼,石化企业生产,石油制品使用(如汽车)中向大气排放的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造成的污染,以及这些污染物经过光化学反应形成的光化学烟雾污染,或在大气中形成的臭氧、各种自由基及其反应生成的一系列中间产物与最终产物所造成的污染。

?(3)混合型。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具有煤烟型和石油型的综合特征,其污染源包括以煤碳为燃料的污染源,以石油为燃料的污染源,以及从工厂企业排出各种化学物质的污染源。例如,日本横滨、川崎等地区发生的污染事件就属于此种污染类型。

?(4)特殊型。由工厂排放某些特殊的气态污染物所造成的局部或有限区域的污染,其

污染特征由所排污染物决定。如核工业排放的放射性尘埃和废气,氯碱厂排放的含氯气体,以及生产磷肥的工厂排放的特殊含氟气体所造成的污染。

3、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因素有哪些?简述大气污染物扩散与下垫面的关系。

一个地区的大气污染程度与下列因素有关。

?1、源参数。是指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数量、组成、排放源的密集程度及位置等。

?2、气象因素。大气污染物自污染源排出后,在到达受体之前,在大气中要经过气象因素作用而引起的输送和扩散稀释,要经过物理或化学变化等过程。气象因素将决定大气对污染物的稀释扩散速率和迁移转化的途径。

?3、下垫面状况。是指大气底层接触面的性质、地形及建筑物的构成情况。

大气污染扩散与下垫面的关系:1陆地和海洋,以及陆地上广阔的平地和高低起伏的山地及丘陵都可能对污染物的扩散稀释产生不同的影响。2局部地区由于地形的热力作

用,会改变近地面气温的分布规律,从而形成前述的地方风,最终影响到污染物的

输送与扩散

4、简述大气污染物控制的主要方法。

综合防治措施:1、改变能源结构;2、采用合理的工业布局3、采用区域集中供暖和、供热;

4、减少交通废气污染;

5、绿化造林;

6、加强对大气污染物的治理

5、什么是水体?什么是水体污染?简述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

定义①河流、湖泊、沼泽、水库、地下水、海洋的总称;②水体当作包括水中的悬浮物、溶解物质、底泥和水生生物等完整的生态系统。

由于人类活动排放出大量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质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水体,使水体的感官性状(如色度、味、浑浊度等)、物理化学性质(如温度、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放射性等)、化学成分(有机物和无机物)、水中的生物组成(种群、数量)以及底质等发生变化,水质变坏,水的用途受到影响,这种情况就称为水体污染。

主要污染物:悬浮物;重金属;植物性营养物、重金属;难降解有机物;石油类;酚类和氰化物

;酸碱污染;病原体;热污染;放射性物质;感官污染物。

6、什么是水体自净?它包括哪几个过程

水体的自净是指受污染的水体在自然条件的作用下,使污染物浓度和毒性逐渐降低,使水体基本上或完全地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的现象

7、简述水污染防治的原则和途径。

1、―防‖(预防)

―防‖是指对污染源的控制,通过有效控制使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量减少到最少量。

推行―清洁生产‖工艺

减少末端治理,―零排放‖

节水,减少生活污水排放量

施肥和农药的合理使用

2、―管‖(管理)

―管‖是指对污染源,水体及处理设施的管理。

①对污染源的经常监测和管理;

②对污水处理厂的监测和管理;

③对水体卫生特征的监测和管理。

3、―治‖(治理)

―治‖是水污染防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通过各种治理措施对污(废)水进行妥善的处理,确保在排入水体前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

途径:(1)改革生产工艺,发展清洁生产工艺。(2)改进生产装置的结构性能。

(3)发展封闭系统,重复利用废水。(4)清污分流,分隔治理。(5)回收有用物质(6)适当处理,安全排放。(7)节约用水。8)排出系统控制

8、简述水污染处理的主要方法。试举例说明。

①物理法②化学法③物理化学法④生物法

1利用物理作用使悬浮状态的污染物质与废水分离,在处理过程中污染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发生变化。

2利用某种化学反应使废水中污染物质的性质或形态发生改变,而从水中除去的方法。

处理对象:酸碱、金属离子、部分还原性物质。

处理方法:

a 中和

b 氧化还原

c 化学沉淀

3处理对象:胶体物质、阴阳离子、大分子有机物。

处理方法:

a 混凝

b 电解(电渗析)

c 萃取

d 吸附

e 离子交换

f 膜分离技术

生化法(生物法)

利用微生物的作用去除废水中胶体和溶解性有机物的方法。

A、好氧生物处理法(如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氧化塘等)

B、厌氧生物处理法

9、什么是固体废物?简述固体废物的分类和来源

固体废物: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物质。

按固体废物: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物质。

化学性质:有机物和无机物

按形状:固体和泥状

按危害状况:危险废物(有害废物)和一般废物。

按来源:矿业、工业固体废物、城市垃圾(包括下水道污泥)、农业和放射性固体废物等。我国从固体废物管理的需要出发,将其分为:

工矿业废物-,冶金、煤炭、食品加工、纺织业建筑、矿山、、塑料、皮革等

城市垃圾-(1)居民生活(2)商业机关;(3)市政维护;(4)管理部门。

农业废物-(1)农林,稻草、秸秆、枝条人畜粪便等;(2)水产。

有害固体废物:(1)核工业废料(2)放射性医疗单位(3)科研单位

10、固体废物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

污染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影响环境卫生

12、简述固体废物的管理对策、方法与措施。

固体废物的减量化指的是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从源头开始治理。

要求:减少数量、体积、种类、降低危险废物中有害成分的浓度、减轻或清除其危险特性等全面管理。

措施:开展清洁生产。

重要性:控制固体废物污染的的根本措施。

13、举例说明固体废物的资源化与综合利用途径

―资源化‖,即废物的再循环利用,回收能源和资源。

1、固体废物的资源化途径

①物质回收,即处理废弃物并从中回收指定的二次物质如纸张、玻璃、金屑等物质;

②物质转换,即利用废弃物制取新形态的物质,如废玻璃和废橡胶——铺路材料,炉渣——水泥和其他建筑材料,利用有机垃圾——堆肥等;

③能量转换,即从废物处理过程中回收能量,作为热能或电能,例如通过有机废物的焚烧处理回收热量,进一步发电.利用垃圾厌氧消化产生沼气,作为能源向居民和企业供热或发电。

14、简述固体废物无害化最终处置的方法

对已产生又无法或暂时尚不能综合利用的固体废物,经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进行对环境无害或低危害的安全处理、处置,达到废物的消毒、解毒或稳定化,以防止并减少固体废物的污染危害

方法:焚烧,卫生填埋

15、什么是噪声污染?简述噪声污染的危害及控制技术。

1)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2)损伤听觉、视觉器官(3)对人体的生理影响

1、噪声控制的基本途径

(1)为了保障人们的听力和身体健康,噪声的允许值在75-90dB之间。2)保障交谈和通信联络,环境噪声允许值在45-60dB之间。(3)对于睡眠时间的噪声允许值建议在35-50dB之间。

2、噪声控制技术

(1)严格的行政管理(2)合理规划布局(3)采取噪声控制技术:吸声、隔声、消声。(4)个人防护。

16、什么是电磁辐射污染?简述电磁辐射污染的危害及控制技术

当电磁辐射强度超过人体所能承受的或仪器设备所能容许的限度时,即产生了电磁污染

危害:1)、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2)、电磁辐射对机械设备的危害3)、电磁辐射对安全的危害

控制技术;1、屏蔽技术2、吸收技术3、区域控制及绿化4、个人防护

17、什么是放射性污染?简述放射性污染的危害及控制技术。

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在衰变过程放出α、β、γ、X射线的现象,俗称放射性。由放射性物质所造成的污染,叫放射性污染。

损害遗传物质,引起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1)放射性废水的处理2)放射性废气的处理3)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处置

18、什么是热污染?简述热污染的危害及防治

热污染,是指日益现代化的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中排放出的废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危害:(1)水体热污染的危害(2)大气热污染的危害

控制;1)改进热能的利用技术,提高热能利用率2)利用降温冷却减少大气热污染3)寻找新能源4)废热的综合利用

19、什么是光污染?简述光污染的类型及危害。如何防治。

定义。光污染是指光辐射过量而对生活、生产环境以及人体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

一般光污染可分成三类,即白亮污染、人工白昼污染和彩光污染

危害:首先受害的是直接接触光源的眼睛和皮肤;白亮污染;人工白昼污染彩光污染

光污染的控制:

(1)、加强城市规划与管理,以减少光污染的来源

(2)、对有红外线和紫外线污染的场所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

(3)、采用个人防护措施,主要是戴防护眼镜和防护面罩

1、什么是环境规划?试述环境规划的目的和作用。

环境规划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的范围内整治和保护环境,为达到预定的环境目标所做的总的布置和规定。

目的:调控自身的开发活动,规范自身的行为,减少污染,防止生态破坏,保护资源,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所依赖的基础,实现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作用:A、环境规划是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B、环境规划是实施环境保护战略的重要手段C、环境规划是实施有效管理的基本依据

2、简述环境规划的类型和具体表现形式。

1、按地域范围划分:⑴、全国环境规划⑵、大区环境规划⑶、省级环境规划⑷、流域环境规划⑸、城市环境规划⑹、乡镇环境规划⑺、小区环境规划⑻、社区环境规划

2、按环境要素划分:①、生态保护规划a、森林生态b、草原生态c、海洋生态d、土地资源环境②、环境污染防治规划a、大气污染防治规划b、水环境防治规划c、固体废弃物防治规划d、噪声污染防治规划

3、按时间分:a、长期环境规划(一般在10年以上)b、中长期环境规划(一般在5—10年c、短期环境规划(一般为5年以下,主要为年度计划)

环境规划的类型1经济制约型的环境规划2 协调型的环境规划3 环境制约型的环境规划

具体形式:1 污染控制规划A、工业污染控制规划B、城市污染控制规划C、水域污染控制规划D、农业污染控制规划2、国民经济整体规划3、国土规划4、区域规划5、流域规划6专题规划7、生态保护规划

3、简述环境规划的工作程序和主要内容。环境规划的程序与内容

环境规划的程序与内容

定义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进行的合理划分

?1.按其范围可分为城市环境规划的功能区和区域(省区)环境规划的功能区

?2.按其内容来分

(1)综合环境区划

城市综合环境区划主要以城市中人群的活动方式以及对环境的要求为分类准则。一般可以分为重点环境保护区、一般环境保护区、污染控制区和重点污染治理区等。

(2)部门环境功能区划

主要包括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地表水域环境功能区划、噪声功能区划。

环境管理是对人的是要解决次生环境问题是国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管理的目的

环境管理的目的是要解决环境问题,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

由于环境问题的产生有思想观念和社会行为两个层次的原因。因此,为了实现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第一是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第二是调整人类社会行为。

四、环境管理的对象

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产生,所以,要解决环境问题,应该对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引导并加以约束。一般来说,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个人(2)企业(3)政府

环境管理的内容

环境管理的内容取决于环境管理的目标。环境管理的根本目标是协调发展和环境的关系,涉及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等重大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因此决定了起管理内容必然是广泛的、复杂的。

观景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环境质量管理(2)生态环境管理

1、行政手段

2、法律手段

3、经济手段

4、技术手段

5、宣传教育手段

7、简述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和内容

环境保护规划制度

环境保护规划是对一定时间内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和措施的规定。它是在对一个城市,或一个区域、流域。甚至全国的环境进行调查、评价的基础上,根据经济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的要求,对环境保护提出目标以及目标要采取的相应措施,是环境决策在时空方面的具体安排

8、简述我国环境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由末端环境管理转向全过程环境管理二、由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转向对人类经济活动实行总量控制

三、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环境管理运行机制四、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法规体系

五、突出区域性环境问题的解决

9、什么是传统发展观?传统发展观有什么特点?它有哪三大误区?

传统发展观是一种非理性的发展观,在发展的内涵认识和发展问题的基本观念上存在着一些非理性的思想倾向

特征之一:追求高速度,试图用高速度化解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

特征之二:推崇非均衡发展,以全局的失衡换取局部的发展。

特征之三:注重眼前利益,试图通过高投入求得高产出,发展成本巨大。

特征之四:物本高于人本,不以人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陷入为发展而发展的怪圈之中。误区:忽视环境、资源和生态系统的承载力;无视资源环境成本;缺乏整体协调观念

10、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简述可持续发展的由来和主要原则。

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由来:1、古代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网开三面‖——《史记·殷本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吕氏春秋》

?―春二月,毋敢伐树木山林……‖——《秦律·田律》

?―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

2、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早期的反思——《寂静的春天》*一服清醒剂——《增长的极限》全球的觉醒——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我们共同的未来》

原则: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共同性原则

11、简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人口战略;存在问题人口数量多,人口素质低,人口结构不合理--人口战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资源战略;存在问题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资源利用率低,资源短缺----资源战略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依靠科技进步充分挖掘潜力;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

环境战略:存在问题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战略搞好生态建设;防治环境污染;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制

稳定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之路,使经济、社会、生态长期、稳定发展

12、什么是循环经济?什么是“3R”原则?简述循环经济的起源和内涵。

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全球共容的一个重要途径

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原则

60年代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兴起的时期,以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

70-80年代主要关注的是经济活动造成的生态后果,而经济运行机制本身始终落在他们的研究视野之外。

? 90年代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潮流的近几年,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治理成为国家环境与发展政策的真正主流,人们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为主线,逐渐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套系统的循环经济战略

内涵: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循环经济的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原则,其根本目标是要求人们在经济过程中系统地避免或减少废物,实现低排放或“零”排放,进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13、什么是清洁生产?简述清洁生产的内容、目标和实现清洁生产的途径

清洁生产是将综合性、预防性的环境战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提高效率和降低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

内容:

清洁生产的法定目的

提高资源利用率

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生产出清洁的产品

减轻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减轻对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

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途径:1)清洁能源:2)清洁原材料3)清洁的生产过程:(4)清洁的产品和服务:

环境学导论试题9参考答案

河南城建学院****学年第*学期 《环境学导论》试题9参考答案 专业:姓名: 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大气二次污染物 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相互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2. 土壤净化: 土壤净化指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土壤自身的(吸附、分解、迁移、转化)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毒性、活性降低的过程。 3. 固体废物资源化: 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用 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一成品一消费一废物一生产系统。 4. 环境背景值: 环境中的诸因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人体组织在正常情况 下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5. 人口环境容量

A 、高温、高湿 B 、低温、低湿 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系统所能承 受的最高人口数。 湖水透明度和溶解氧等项。 2. 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物种多样性、 遗传 多样性和 生态系统 多样性。 3. 人 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燃烧排放有毒气体 和 热带森林、温带植被破坏 。 4. 固体废弃物最终处置的方法有许多种、目前使用最多的方法是卫生填埋、 堆肥 和 焚烧 。 5. 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挥发 速度取决于农药本身的 溶解度 、 蒸汽压 和近地表的空气层扩散速度 1. 大气还原型污染经常发生在(D )情 况下(每小题1分,共10 分) 1.水体富营养化的判断指标一般包括 氮、磷浓度 叶绿素a 含 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10 分) 、填空题

农业环境学分析

《农业环境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名词解释 农业环境:指农业生物(主要指各种栽培植物、林木植物、牲畜、家禽和鱼类等)正常生长繁育所需的各种环境要素的综合整体,主要包括水、土壤、空气、光照、温度等环境要素。 环境问题:从广义理解,就是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都是环境问题;从狭义理解,只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农业生态系统:人类按照自身的需要用一定的手段来调节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合理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来进行农产品的生产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经过人工驯化的特殊系统。 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物种及基因的数量和出现率。 生物监测: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进行定期、定点分析与测定以阐明环境污染状况的环境监测方法。 生物评价:用生物学方法评价环境质量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 生态农业: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在总结和吸取了各种农业实践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生态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大气污染: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气温垂直递减率:通常用r表示,r=—dt/dz,表示大气实际温度每升高单位高度(每单位高度取值为100m)降低的数值 急性伤害:在污染物浓度较高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几小时至1~2天内)植物就出现明显伤害症状,一般易于发现。 慢性伤害:污染物浓度较低的情况下,经长时间接触(几十天)后,植物逐渐出现一些不良反应,表现生长不够茂盛,生育不良,受伤害症状不明显或逐渐显现出来。往往不易被人们注意。 水体污染:主要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中(河流、湖、地下水),使水体的物化性质及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 COD: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物质所需的氧气量 BOD5:表示20?C的条件下培养5天时的水中有机物轻微分解时所需的O2量mg/L 水体富营养化:指湖泊、水库、海湾等封闭、半封闭水体中接纳过多NP营养元素水体初级生产力提高,某些特征性藻类异常增殖,使水质恶化的过程。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是一类将污水引入田间,利用土壤-植物系统的净化能力使污水得到净化的污水处理方法,土壤对污水的净化机制是十分复杂的,其中包括过滤、吸附等物理过程和离子交换吸附的物理化学反应,生成沉淀的化学反应,靠微生物代谢作用降解有机物的生物化学反应等。土壤污染: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所产生的一些污染物、废弃物直接或通过大气、水体间接进入土壤环境;使土壤中添加了某些本来不存在的有害物质或使土壤中某些固有成分大量增加。如果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质的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本身的自净能力时,就会使污染物逐渐积累,改变土壤成分的组成,导致土壤理化性质变劣,肥力下降,从而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或者有毒物质被作物吸收,在农产品中残留,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和动物健康,这种现象称之为“土壤污染”。 土壤环境容量:一般讲土壤所允许承纳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称为土壤环境容量。 土壤环境背景值:在不受或很少受现代工业污染与破坏和不受或很少受人类活动影响下,土壤原来固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

建筑环境学复习重点

第二章 太阳辐射热量的大小用辐射照度表示,它指1平方米黑体表面在太阳辐射下所获得的辐射能通量,单位w/m2 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层外,太阳与地球的年平近距离处,与太阳光线垂直的表面上的太阳辐射照度为I0=1353W/m2 云量:将天空分为10份,被运遮盖的份数。 同一位置冬季大气压力比夏季高(海洋则相反)。 风:由于大气压差所引起的大气水平方向的运动分为大气环流与地方风。风的要素:风向,风速。 风玫瑰图:反映一个地方风向,风速,包括风向频率图与风速频率图。 大气边界层:地表500—1000m。 室外气温:距地面1.5m高,背阴处的空气温度。 气温日较差:一年内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气温年较差:一年内最热月最冷月的平均气温达。 霜冻效应:洼地冷空气聚集造成气温低于地面上的空气温度,受地面反射率,夜间辐射,气流,遮阳等因素影响,离建筑物越远,温度越低,相对湿度越高。 霜洞:在某个范围内,温度变化出现局地倒置现象,其极端形式为霜洞。 有效天空温度:不仅与气温有关,且与大气中的水汽含量,云量及地表温度等因素有关,大致在230k-285k之间。 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与空气水汽量有关。 相对湿度:空气中水汽压与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绝对湿度:在标准状况下,每立方米湿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含量,既水蒸气密度。 一天中绝对湿度较稳定,相对湿度有较大变化。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受地面的性质,水陆分布,季节寒暑,天气晴朗等影响,大陆低于海面,夏天高于各天,晴天低于阴天。 城市气候的特点;1平均风速低于远郊来流风速2气温高3云量比郊区低,大气透明度低,太阳总辐射照度弱。 风洞效应:在建筑群特别是高层建筑群内产生局部高速流动。 产生热岛效应原因:城市下垫面特殊的热物理性质,城市内的低风速,城市内的人为热等原因。 热岛强度:城市热岛效应强弱,热岛中心温度减法同时间同高度附近郊区温差值。 日照:物体表面被太阳光直接照射的现象。 最低日照标准:以冬至日底层住宅得到的日照时间为标准。 我国气候分区:用累年最冷月1月和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作为分区主要指标,累年日平均温度,将全国分为5区: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和温和地区。 第三章 low-e玻璃具有较低的长波红外线发射率和吸收率,反射率很高。普通玻璃的长波红外线发射率和吸收率为0.84,而low-e玻璃为0.1。 室外空气综合温度:考虑了太阳辐射的作用对表面换热量的加强,相当于在室外气温上增加了一个太阳辐射等效的温度值为计算方便推出一个当量室外温度。 通过非透光围护结构的显热传递:1室外空气2围护结构外表面之间的对流换热和太阳辐射通过墙体导入的热量。 通过透光维护结构显热传递:1通过玻璃板壁的热传导2透过玻璃的光辐射得热。 围护结构湿传递:当围护结构两侧的空气的水蒸气分压不相等时,水蒸气将从分牙高的一侧相分压低的一侧转移。如果维护结构内任一断面的水蒸气分压力大于该段面温度所对应的饱和水

环境学导论复习资料总结

1. 大气二次污染物 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相互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 污 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2. 土壤净化: 土壤净化指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土壤自身的(吸附、分解、迁移、转化)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毒性、活性降低的过程。 3. 固体废物资源化: 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一成品一消费一废物一生产系统。 4. 环境背景值: 环境中的诸因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人体组织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5. 人口环境容量 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系统 所能 承受的最高人口数。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水体富营养化的判断指标一般包括氮、磷浓度、叶绿素a含 量、湖水透明度和溶解氧等项。 2. 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3.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燃烧排放有毒气体和 热带森林、温带植被破坏。 4. 固体废弃物最终处置的方法有许多种、目前使用最多的方法是卫生填埋、堆肥 和焚烧。 5. 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挥发速度取决于农药本身的溶解度、 蒸汽压和近地表的空气层扩散速度。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大气还原型污染经常发生在(D )情况下。 A、高温、高湿 B、低温、低湿 C高温、低湿D、低温、高湿 2. 下列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的是(B )。 A.海啸 B.全球温室效应 C.火山喷发 D.地方缺碘性甲状腺肿 E.水旱灾害 3. 以保障人体健康和正常生活条件为主要目标,规定大气环境中某些主要 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的大气标准为 A 。

河海大学201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参考书目

河海大学201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主要参考书目 007 中国文化概 论 《中国文化概论》宋开芝主编,河海大学出版社 008 社会保障基 金管理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新论》殷俊、赵伟著,武汉 大学出版社,2006年。 011 西方政治制 度 《当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修订版)唐晓、王为、 王春英等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 012 社会调查原 理与方法 《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二版)风笑天主编,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013 儿童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刘金花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050 地球科学概 论 《地球科学导论》刘本培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051 大陆岩石圈 动力学 《中国及其邻区区域大地构造学》车自成,科学 出版社,2002 243 日语(二外) 《标准日本语》(初级上、下册,中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光村图书株式会社 244 德语请参考相应的本科专业通用教材 245 法语(二外) 《法语》第一、二、三册的前八课马晓宏等编(92年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46 法语请参考相应的本科专业通用教材 610 法学综合 (1)(含法 理学、行政 法学,不含 行政诉讼法 学) 《法理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张文显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最新版。 《行政法学》(21世纪法学规划教材)胡建淼 著,法律出版社,最新版。 611 马克思主义 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赵家祥主编,北京大 学出版社,2003年 834 社会学理论《社会学教程》(第二版),王思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社会思想名家》,刘易斯·A .科塞(美),石人译,上海人民出版

农业环境学考试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1.农业环境:指农业生物(主要是指各种栽培植物、林木植物、牲畜、家禽和鱼类等)正常生长繁育所需的各种环境要素的综合整体,主要包括水、土壤、空气、光照、温度等环境要素。 2.环境问题:广义,就是由自然力或人为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狭义,只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3.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有生物群体与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或者说是生态系统与无机环境系统在特定时空间的组合。 4.生态平衡:指在一定的时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5.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物种及基因的数量和出现率。 6.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的一些物质的含量超过了大气本身的自净能力,以至于破坏人类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类、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7.阈值:植物在长时间接触污染物时,使植物发生伤害的污染物最低浓度。 8.水体:一般意义是指水的积聚体,通常指地表水体,广义的水体也包括地下水体。环境科学中的水体,包括水、水中的溶解性物质,非溶解性的微小悬浮物,

水中的生物以及底泥等。 9.水体污染: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改变了水体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状况,使其丧失或减弱了人类的使用价值的现象。 10.BOD:表示水中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时所需要的氧量,用mg/L表示。BOD 越高,表示水中容易被微生物降解有机物质越多。 11.BOD5:通常采用20℃的条件下培养5天,作为测定水体中生化需氧量的标准时间,简称5d生化需氧量。 12.COD:表示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物质时所需的氧量。COD越高,表示水中有机物质越多。(重铬酸钾氧化剂测得) 13.水体富营养化:指湖泊、水库、海湾等封闭、半封闭水体中接纳过多N、P 等营养元素,水体初级生产力提高,某些特征性藻类(主要是蓝藻、绿藻)异常增殖,使水质恶化的过程。 14. 土壤环境容量:土壤所允许承纳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具有限制性和可再生性。 15.土壤环境背景值:在不受或很少受现代工业污染与破坏和不受或很少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土壤原来固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 16.土壤污染: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质的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本身的自净能力时,就会使污染物逐渐积累,改变土壤成分的组成,导致土壤理化性质变劣,肥力下降,从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建筑环境学期末复习资料重点总结

建筑环境学 1、自然通风优点: 1)经济;2)通风空气量大;3)不需空调机房;4)不需维修人员 2、人类最早的居住式是树居和岩洞居;后来变为巢居与穴居。 3、人类对建筑的要求: 1)安全性:能够抵挡各种自然灾害所引起的危害和人为的侵害。 2)功能性:满足居住、办公、营业、生产等不同类型建筑的使用功能。 3)舒适性:保证居住者在建筑的舒适与健康。 4)美观性:要有亲和感,反映当时人们的文化追求。 ?4、建筑环境学的任务: 1)了解人类生活和生产过程需要什么样的室、外环境 2)了解各种外部因素是如影响人工微环境的。 3)掌握改变或控制人工微环境的基本法与原理 5、地球上任一点的位置都可以用地理经度与纬度来表示。 6、地球中心和太阳中心的连线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称为赤纬 ;赤纬从赤道平面算起,向北为正,向南为负。春分与秋分时,赤纬为0;夏至最大,为+23.45;此时太阳直射地球北纬23.45(北回归线);冬至最小;为-23.45(南回归线) 7、地平均太阳时,是以太阳通过当地的子午线时为正午12点来计算一天时间。 8、国际规定,以本初子午线处的平均太阳时为世界时间的标准时,称为“世界时”。全世界共分为24个时区,每区15度,1个小时。我国早于世界时。 9、真太阳时是以当地太阳位于正南向的瞬时为正午12时。 10、太阳时角:当时太阳入射的日地中心连线在地球赤道平面的投影与当地真

太阳时12点时,日地中心连线在赤道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夹角。真太阳时为12点时的时角为零。 11、地球上某一点所看到的太阳向,称为太阳位置。可以用太阳高度角β与太阳位角A 来表示。 太阳高度角β:太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太阳位角A :太阳至地面上某给定点的连线在地面上的投影与当地子午线(南向)的夹角。 12、影响太阳高度角和位角的因素: 1)赤纬(δ); 2)时角(h ) 3)地理纬度(?) δ?δ?βsin sin cos cosh cos sin += β δcos sinh cos sin =A 13、太阳辐射热量的大小用辐射照度来表示。是指21m 黑体表面在太阳辐射下所获得的辐射能通量。 14、太阳与地球的年平均距离处,与太线垂直的表面上的太阳辐射照度为20/1353m W I =,被称为太阳常数。太阳辐射照度也会发生变化,1月1日最大,为2/1405m W ;7月1日最小,为2/1308m W 15、1)氧、氮及其他大气成分吸收X 射线和其它一些超短波射线。 2)臭氧吸收紫外线 3)二氧化碳与水蒸气等温室气体吸收长波红外线。 16、对于水平面来说,夏季总辐射照度达到最大;而南向垂直表面,在冬季所接受的总辐射照度为最大。 17、在陆地的同一位置,冬季的大气压力要比夏季的高,但变化围仅在5%以 18、风是指由于大气压差所引起的大气水平向的运动。

农业环境学考试复习重点教学内容

农业环境学考试复习 重点

名词解释: 1.农业环境:指农业生物(主要是指各种栽培植物、林木植物、牲畜、家禽和鱼类等)正常生长繁育所需的各种环境要素的综合整体,主要包括水、土壤、空气、光照、温度等环境要素。 2.环境问题:广义,就是由自然力或人为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狭义,只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3.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有生物群体与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或者说是生态系统与无机环境系统在特定时空间的组合。 4.生态平衡:指在一定的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5.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物种及基因的数量和出现率。 6.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的一些物质的含量超过了大气本身的自净能力,以至于破坏人类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类、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7.阈值:植物在长时间接触污染物时,使植物发生伤害的污染物最低浓度。 8.水体:一般意义是指水的积聚体,通常指地表水体,广义的水体也包括地下水体。环境科学中的水体,包括水、水中的溶解性物质,非溶解性的微小悬浮物,水中的生物以及底泥等。

9.水体污染: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改变了水体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状况,使其丧失或减弱了人类的使用价值的现象。 10.BOD:表示水中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时所需要的氧量,用mg/L表示。BOD越高,表示水中容易被微生物降解有机物质越多。 11.BOD5:通常采用20℃的条件下培养5天,作为测定水体中生化需氧量的标准时间,简称5d生化需氧量。 12.COD:表示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物质时所需的氧量。COD越高,表示水中有机物质越多。(重铬酸钾氧化剂测得) 13.水体富营养化:指湖泊、水库、海湾等封闭、半封闭水体中接纳过多N、P 等营养元素,水体初级生产力提高,某些特征性藻类(主要是蓝藻、绿藻)异常增殖,使水质恶化的过程。 14. 土壤环境容量:土壤所允许承纳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具有限制性和可再生性。 15.土壤环境背景值:在不受或很少受现代工业污染与破坏和不受或很少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土壤原来固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 16.土壤污染: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质的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本身的自净能力时,就会使污染物逐渐积累,改变土壤成分的组成,导致土壤理化性质变劣,肥力下降,从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17.离子专性选择吸附:在有常量或大量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离子存在条件下,土壤胶体(主要是氧化物胶体)对微量金属(主要是重金属)离子的吸附作用。 18.生物富集:也称生物浓缩,是指生物体从生活环境中不断吸收低剂量的农药,并逐渐在其体内积累的能力。

《农业环境学》教学大纲

《农业环境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课程英文译名: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课内总学时:72 学分:4 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类别:专业课 开课对象:07级三年制高职农产品质量检验专业 执笔人:姚会敏编写日期:2008.4 审核人:批准人: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农业环境学是农产品检验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农产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农业环境是农业生产的基地,是食品(农产品)安全的保障。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农业环境中水、大气、土壤、农用化学物质、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对农业的影响及防治方法,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二)课程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农业环境学的基础理论,工业“三废”和农业生产自身对农业环境和农业生物的危害,以及农业环境污染防治的基本方法等农业环境保护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使学生对农村环境规划和农业环境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程序有所了解,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并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1.基本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农业环境学的基本理论。 (2)掌握分析和研究农业环境问题的方法。 2.能力目标 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来研究和分析实际的农业环境问题。 3.思想教育目标 (1)具备辨证思维的能力。 (2)具有热爱科学,严谨求学,务实创新的精神。

(3)具有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三)课程的内容和教学要求 1、绪论 教学内容 1.1环境和农业环境的概念 1.2环境问题 1.3全球环境问题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1.4环境科学和农业环境科学 教学要求 1)了解全球环境问题对农业环境的影响。 2)掌握农业环境的基本概念(环境、农业环境、农业环境科学)。 2、生态学基本原理及其在农业环境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2.1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2.2生态农业 2.3生物多样性保护 教学要求 1)掌握生态学基本知识 2)了解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生态农业在我国的发展 3、大气污染与农业 教学内容 3.1大气污染概述 3.2大气污染物对植物影响的一般规律 3.3大气硫氧化物对植物的影响与危害 3.4大气氟化物对农业生物的危害及防治 3.5其它大气污染物对植物的危害 3.6大气复合污染物对植物的危害 3.7大气污染危害农业生物的调查鉴定方法 教学要求

环境学原理

环境学原理 2005环境学原理 1、臭氧层存在的意义、形式和破坏机理,举例说 明。 2、分析POPS特征及生态效应 3、比较国民经济核算与绿色GDP不同点 4、论述我国流域环境问题及策略 5、举例说明复合污染物的生态效应 6、简述跨流域水资源环境管理面临的环境问题 7、举例论述水环境监测方案制定的程序与原则 8、论述环境危机的类型与实质 2006环境学原理 一、简述题 1. 资源耗竭型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 2. 环境科学思想方法的整体性原则 3. 生态城市环境管理基本原则 4. 清洁生产法与审计 5. 中国农村主要环境问题 6.环境物理污染类型与危害 二、论述题(任选两题) 1. 试述中国十一五期间面临的主要环境危机与对策 2. 以松花江为例,论述流域环境污染扩散涉及的环境学基本原理 3. 试述环境影响评价法对中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推动作用 4. 以你周围环境问题和实际工作的实例,论述环境安全的重要性及其保障条件 2007环境学原理 一、简答 1.阐述下垫面形状改变的环境效应 2.环境安全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3.分析植被覆盖率对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 4.举例说明流域/区域环境污染监测布点原则 二、论述(任选两题) 1.论述点源与面源的异同点与控制对策 2.论述地球不同圈层中环境污染扩散与转化规律3.通过1-2个实例阐述中国农村环境污染控制中适用的环境学原理 2008环境学原理 一、简述1. 城市地表径流的初降雨效应 2. 河口环境污染监测指标与选取原则 3. 循环经济基本原则规划要点与技术路线 4. 环境承载力与生态承载力辨析 二、论述题(5必答,1-4任选其一) 1. 论述流域非点源污染形成机理 2. 阐述POPs典型污染物的生态效应 3. 近年来中国进入重大环境事故频发,请分析其规律、本质并提出对策。 4. 试论述环境科学与工程前沿领域1-2个热点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5. 结合你的专业背景,分析2008年初南方冰雪灾害与全球环境变化的关系,提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应对方案(格式按照科技论文写,题目自拟,包括中英文摘要和论文框架) 2010环境学原理 一简述题 1.根据循环经济学原理,中国节能减排政策。 2.根据典型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简述环境监测面临的挑战。 3.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简述流域上下游的生态补偿。 4.根据北京现在的大气环境质量,简述奥运后的城市空气质量管理。 二论述题 1.从哥本哈根会议后,论述中国面临的碳减排的挑战。 2.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写一篇中英文综述。 3.论述下1-2个环境科学难题。 2011环境学原理 一、简答题(4小题,任选2题,共40分) 1、根据循环经济的原理,分析企业清洁生产的关键 2、根据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分析环境监测如何保障公众安全 3、? 4、? 二、论述题(4小题,任选2题,共60分) 1、根据自己研究方向,分析环境科学或环境工程领域1-2个难题; 2、展望中国十二五期间的环境风险。 3、? 4、?

建筑环境学复习考试资料重点

建筑环境学复习重点 第二章建筑外环境 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处的平均太阳时为世界时间的标准时。 北京时间——东八区的时间,即以东经120°的平均太阳时为中国的标准。 北京时间=世界时间+8小时 太阳在空间的位置——太阳高度角,太阳方位角A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照度大小取决于地球对太阳的相对位置以及大气透明度。 风场——指风向,风速的分布状况。 风——风是由于大气压差所引起的大气水平方向的运动。地表增温不同是引起大气压差的主要原因,也是风形成的主要原因。风可以分为大气环流与地方风。气象台一般以距平坦地面10m 高出所测得风向和风速作为当地的观察数据。风玫瑰图包括风向频谱图和风速频谱图 地方风是由于地表水陆分布、地势起伏、表面覆盖等地方性条件不同所引起 海陆风——局部地方昼夜受热不均引起的。 大气边界层——从地球表面到500~1000m高的这层空气叫大气边界层,其厚度主要取决于地表的粗糙度。 室外气温——一般是指距地面1.5m高,背阴处的空气温度。一天的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日出前后。由于空气与地面间因辐射换热而增温或降温,都需要经历一段时间。 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受地面性质,水陆分布,季节寒暑,天气阴晴等因素影响。一般是大陆低于海面,夏季高于冬季,阴天高于晴天。相对湿度的变化趋势与气温的变化趋势相反。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是由哪些部分组成,辐射能量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一部分为太阳直接照射到地面(即直射辐射);另一部分是经过大气层散射后到达地面成为散射辐射,直射辐射与散射辐射之和称为太阳对地面的总辐射。辐射能量的强弱取决于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时天空中各种气体分子、尘埃、微粒水粒对阳光的反射,散射和吸收共同影响。地方平均太阳时——以太阳通过当地的子午线时为正午12点来计算一天的时间。 太阳高度角: 太阳光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太阳方位角是太阳方向的水平投映偏离南向的角度A。 室外空气综合温度:相当于室外温度由原来的空气温度值增加了一个太阳辐射的等效温度,并考虑了长波辐射的影响。室外空气综合温度是气象参数与围护结构表面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环境学导论复习重点

环境---以围绕着人类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和社会因素总和。 1、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 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因素。 具有最小限制性、等值性、整体性、相互依存性等属性。 2、各环境要素的组成1)自然环境的组成和结构--无机环境:气、水、土、光、热、 声等;--生物环境:动物、植物、微生物 2)工程环境的组成和结构 3)社会环境的组成和结构--政治、经济、文化 3、环境质量---环境的优劣程度,环境价值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求之间的适宜程度。 4、环境的空间类型--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 5、环境的功能特性--整体性、有限性(稳定性、资源、纳污能力)、环境容量、环境自 净力、不可逆性、滞后性、持续反应性、灾害放大性。 6、环境问题---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 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狭义:只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环境问题的分类---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平衡 上世纪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1)马斯河各烟雾事件,发生于1930年比利时马斯谷工业区,由于二氧化硫的粉尘,一周内近60人死亡,千人呼吸系统疾病。 2)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发生于1943年美国洛杉矶,由于大量汽车尾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光化学烟雾,大量居民出现眼睛红肿、流泪等症状。 3)多诺拉烟雾事件,发生于194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由于大气严重污染,有5900多人患病,17人死亡。 4)伦敦烟雾事件,发生于1952年英国伦敦,由于烟尘和二氧化硫在浓雾中积聚不散,先后死亡1万多人。 5)四日市事件,发生于1961年日本四日市,由于废气严重污染大气,许多居民患上哮喘病,多人死亡。 6)水俣病事件,发生于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人们食用被汞污染的鱼、贝等水生生物,造成大量居民中枢神经中毒,60多人死亡。 7)富山痛痛病事件,发生于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人们食用用含镉废水污染的河化和稻米而中毒,死亡一百多人。 8)爱知米糠油事件,发生于1968年九州爱知县一带,人们食用含多氯联苯的米糠油后造成中毒,患者超过1万人,16人死亡。 一、生态学基础 7、生态系统---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命 系统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非生物成分:环境要素,包括温度、光照、大气、水、土壤、气候、各种矿物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质等。 8、生态系统的结构--形态结构空间、时间;营养结构 11、生态平衡--生态平衡应包括三个方面:即结构上的平衡、功能上的平衡,以及输入和输出物质数量上的平衡。如果某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相对协调,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接近相等,结构和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在外来干扰下,能

资源与环境类专业介绍

农业资源与环境(肥料科学与工程方向) 培养具备肥料资源的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农业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具有新型肥料的设计开发与生产、现代施肥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监测、农业资源调查与规划、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方面基本技能,能在农业、肥料生产、土地、环保、农资等部门及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土壤学、植物营养学、肥料学、化工原理、化工工艺学、新型肥料生产原理与技术、配方肥的生产原理与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监测、农业环境学、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等。 土地资源管理 培养具有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具有土地规划与评价、遥感与测量、制图技术, 3S技术、不动产评估等方面基本技能,能在各级国土、城建、农业、测绘等部门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土地规划、土地开发与整理、房地产经营与估价、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规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土地管理学、土地规划学、土地整理工程、土地经济学、地籍管理、不动产估价、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基础与应用、房地产开发与经营。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培养具备资源学、环境学和规划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具有扎实的3S和计算机制图应用技能,能在各级城乡建设与行政管理部门、城乡规划设计部门、资源环境行政管理部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风景名胜区从事城乡规划与管理、环境规划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城市规划学、城乡规划与设计、区域分析与规划、资源环境规划、地理信息系统、景观生态规划、计算机辅助制图设计等。 三、人才培养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以“阶梯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大学生“修身树德”行动贯穿始终,强化思想引领和为大学生成长服务,按照“一个中心、两个平台、三个计划、四项教育、五个目标、六大工作体系”的工作思路,打造精品的农大学生工作品牌。全面实施“雏鹰行动”计划、“飞鹰创新”计划和“雄鹰翱翔”计划,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社会竞争力。近年来,先后涌现出以王洋洋(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和土管08-1班(省级先进班集体)为代表的先进个人和集体。学院连年被评为校“创新创业优秀组织单位”和“优胜杯”、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校“暑期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校“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郑州市优秀团总支”。2008年7月1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以“从雏鹰成长为雄鹰”为题作

环境科学原理

第一篇地球环境与生态系统 第二篇当代资源与环境问题 第三篇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四篇环境伦理观 第五篇环境保护的主要途径 第六篇清洁生产 第七篇环境与健康 环境伦理观——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胡善风 环境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最热门的话题。任何事物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环境,科学技术发展到了今天,人类与其生存发展环境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因此,对环境问题的研究也引起了各学科的关注。 “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了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但也造成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人类不得不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寻找新的出路。上世纪40年代英国环境学家 A.莱奥伯在《大地伦理学》一书中提出了要重新确定人在自然中的位置, 指出人类应自觉地把自己当作大自然中平等的成员。1972年6月,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上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确定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强调了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人类即能开发利用大自然,就应当设法保护、治理大自然,与自然界和谐发展,共同繁荣,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标志着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走上了一个新的阶段。人类必须重新认识自然的价值和其存在的意义,不再以人的需要取向为判别各种事物价值和效用的依据,而应以整个自然生态环境的需要为判别依据。这就进一步要求人们在思想道德层面上进行变革。 随着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的出现和逐渐加重,关于环境伦理问题的研究也逐渐引起学者的关注。传统的伦理道德是用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但环境伦理学的产生,将伦理道德的视野扩展到了自然,是对传统伦理道德的补充和升华。传统伦理道德只注意到了人对社会的依赖,而环境伦理则考虑到了人对自然的依赖,是对人类生存的社会性和对自然的依赖性的双重关照。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制度、政策上的改变,需要法律的约束,而更重要、更深入持久的是要运用环境道德的约束力,依靠扎根于人们内心的信念,运用环境道德的规范和原则来调节人们的行为,以人类发自于内心的自觉行为来保证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环境学导论》综合复习资料

《环境学导论》综合复习资料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组成结构的一门科学。() 2、所谓食物链就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 3、环境噪声就是由不同振幅和频率组成的无调嘈杂声。() 4、环境保护就是防治公害。() 5、生态工艺属于无污染工艺。() 6、逆温有利于大气扩散。() 7、发生逆温时上层的大气温度低于下层空气。() 8、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就在于控制磷。() 9、我国工厂、车间环境噪声标准规定噪声最高不得超过85分贝。() 10、环境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诸环境要素中处于‘最好状态’的那个要素。() 1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 12、采用无过失责任制是环保法中的通行做法。() 13、环境噪声就是人们主观上不需要的声音。() 14、保障人体健康是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首要原则。() 15、逆温不利于大气扩散。() 16、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主要依据。() 17、环境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诸环境要素中处于‘最差状态’的那个要素。() 18、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就在于控制氮。() 19、γ大于γd说明大气处于稳定状态。() 20、空气污染对环境质量的贡献大于水体污染。() 1 错 2 对 3 错 4 错 5 对 6 错 7 错8 对 9 错10 错

11 对12 对 13 对14 对 15 对16 对 17 对18 对(其实氮磷两个都是关键) 19 错20 对 自己是学环境的,按我们学的基本就是这样了~ 一、填空 2、所谓环境问题是指。 4 6 10 和颗粒物质。 11 < 12 14、环境问题的发展经历了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生态环境早期破坏、城市环境问题突出和“公害”加剧、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三个阶段。 16、影响河流水中溶解氧含量的因素有:、、 。温度、压力和水中溶解的盐 17、传统的水处理方法可分为、、 、。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生化性 /18、我国对一些重要污染物的排放实行和两种控制方式。总量控制与浓度控制、P值控控制 19、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结构单元,环境结构单元又组成环境整体或环境系统。

环境工程原理第三版课后答案

1.2 简要阐述环境工程学的主要任务及其学科体系 解:环境工程学作为环境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任务是利用环境学科以及工程学的方法,研究环境污染控制理论、技术、措施和政策,以改善环境质量,保证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存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图1-2 是环境工程学的学科体系。 1.3 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有哪些可能的方法,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 解:去除水中悬浮物的方法主要有:沉淀、离心分离、气浮、过滤(砂滤等)、过滤(筛网过滤)、反渗透、膜分离、蒸发浓缩等。上述方法对应的技术原理分别为:重力沉降作用、离心沉降作用、浮力作用、物理阻截作用、物理阻截作用、渗透压、物理截留等、水与污染物的蒸发性差异。 1.4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去除有哪些可能的技术,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 解:去除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主要技术有:物理吸收法、化学吸收法、吸附法、催化氧化法、生物法、燃烧法等。上述方法对应的技术原理分别为:物理吸收、化学吸收、界面吸附作用、氧化还原反应、生物降解作用、燃烧反应。 1.5简述土壤污染可能带来的危害及其作用途径。 解:土壤污染的危害及其作用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雨水淋溶作用,可能导致地下水和周围地表水体的污染:②污染土壤通过土壤颗 粒物等形式能直接或间接地为人或动物所吸入:③通过植物吸收而进入食物链,对食物链上的生物产生毒害作用等。 1.6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可以分为哪几类?它们的主要作用原理是什么? 解:从技术原理上看,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可以分为“隔离技术”、“分离技术”和“转化技术”三大类。隔离技术是将污染物或者污染介质隔离从而切断污染物向周围环境的扩散,防止污染近一步扩大。分离技术是利用污染物与污染介质或其它污染物在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上的差异使其与介质分离,从而达到污染物去除或回收利用的目的。转化技术是利用化学或生物反应,使污染物转化成无害物质或易于分离的物质,从而使污染介质得到净化与处理。 1.7《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任务是什么?解: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系统、深入地阐述环境污染控制工程,即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包括室内空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管理和资源化工程、物理性污染(热污染、辐射污染、噪声、振动)控制工程、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工程、生态修复与构建工程以及其它污染控制工程中涉及到的具有共性的工程学基础、基本过程和现象以及污染控制装置的基本原理,为相关的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质量衡算与能量衡算 2.1某室内空气中03的浓度是0.08 X10-6(体积分数),求: (1)在1.013 X05Pa、25C下,用口g/n3表示该浓度; (2)在大气压力为0.83 X05Pa和15C下,0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少? 解:理想气体的体积分数与摩尔分数值相等

川农《环境学导论》复习题参考答案

《环境学导论》复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农业环境:是以农业生物(包括农作物、畜禽和鱼类等)为中心的周围事物的总和,包括大气、水体、土地、光、热以及农业生产者劳动和生活的场所,它是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等于自然环境的全部。 (2)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持续发展的思想实质,一方面是要求人类在生产时应尽可能地少投入、多产出;另一方面又要求人类在消费时应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 (3)“三致”问题:即致癌、致突变、致畸。环境中致癌物诱发肿瘤的作用,称为致癌作用;能引起生物体细胞的遗传信息和遗传物质发生突然改变的作用,称为致突变作用;能作用于妊娠母体,干扰胚胎的正常发育,导致先天性畸形的毒作用。 (4)环境影响评价:又称环境质量预断评价或环境质量预测评价。是对可能影响环境的重大工程建设、区域开发建设及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或其他一切可能影响环境的活动,在事前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活动可能引起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评定,为防止和减少这种影响制定最佳行动方案。(5)“三同时”制度:是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污染治理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制度。 (6)环境保护:是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多方面措施,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以求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扩大有用自然资源的再生产,保障人类社会的发展称为环境保护。 (7)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它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其中包括从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垃圾、炉渣、废制品、破损器皿、残次品、动物尸体、变质食品、污泥、人畜粪便等。 (8)土壤环境背景值:在理论上应该是土壤在自然成土过程中,构成土壤自身的化学元素的组成

农业环境学

1章绪论 1.1环境和农业环境的概念 环境:所谓环境是一个于相对某个主题而已的客体,主体以外的一切客观事物的总和称之为环境。(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环境要素:构成环境整体的各自独立、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亦称环境基质。环境要素分为自然环境要素(水、空气、阳光、土壤、岩石、生物等)和社会环境要素(政治、经济、风俗、法律、宗教、艺术等)。还可分为非生物环境要素和生物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的最小限制律:整个环境的质量是受环境诸要素中那个处于最劣状态的要素所控制,而不能用其余处于优良状态的环境要素去弥补、去代替。 农业环境:是指农业生物正常生长繁育所需的各种环境要素的综合整体。兼有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双重功能。 特点:1.范围广阔,差异明显(改变了原来丰富多样的自然生物种群的面貌,使农业生态系统变的单调现代农业生态系统成为一个能量和物质大量流进流出的开放系统)2.不稳定性3.农业环境质量恶化不易察觉和恢复。(农业环境质量恶化是积累性的,只有通过科学的检测和分析才能捕捉其发生变化的踪迹)农业环境的保护以预防为主。 1.2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从广义理解,就是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都是环境问题;从狭义理解,只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环境问题分类:①有自然力引起的为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它主要是指:地震、洪涝、干旱、滑坡…… ②有人类活动引起的为次生环境问题,也称第二环境问题。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 环境污染:一般认为,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使环境的化学组成或物理状态发生了变化,与原来的情况相比,环境质量恶化,并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物质和物理性因素引起的污染) 生态环境破坏:则是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界引起的。 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三个阶段: 1 生态环境早期破坏 2 城市环境问题突出和“公害”加剧近代城市环境问题阶段(这一时期环境污染的特点是工业污染向城市污染和农业污染发展,点源污染向面源污染发展) 3 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这一阶段环境问题的核心是人类生存休戚相关的“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三大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当代环境问题与以往的环境问题有很大的不同①影响的范围与性质不同②人们关心的重点不同③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同) 国外环境:被动治理阶段综合治理阶段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管理 我国的农业环境问题:生态破坏农业环境污染人口问题 当前我国农业环境的突出问题是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这两大问题. 生态破坏:1水土流失严重 2 土地沙漠化3 农业资源衰减(耕地面积减少近海渔业环境衰减草原退化土壤肥力下降)4 湖泊面积减少,调蓄能力锐减 5 生物多样性损失严重 农业环境的污染:受工业“三废”污染(废水,废气废渣) 受农用化学物质的污染 1.3全球环境问题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全球性环境问题有: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气候变暖 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①CO2浓度与农作物:CO2浓度的增加,将增大农作物的生产能力②气候带和农业带的移动:气候带和农业带有向两极的倾向。气候带的移动在高纬度地区表现得更加显著。无霜期延长③夏季干旱化的影响:中纬度地区的生产量因夏季干旱将减少10%~30%。④对热带地区农业的影响:降水和土壤水分的减少危害半沙漠地区农作物,由于增加了热应力,会危害热带湿润地区的农作物和家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