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故都的秋》教学论文

《故都的秋》教学论文

品味《故都的秋》——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的尝试在教学中我们常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面对新教材,大家都在思考如何打破传统授课模式来教学。我们尝试将研究性学习的思路贯穿于课堂教学。下面就以《故都的秋》为例说说我们具体的做法。

[课前准备]

1.确定选题。首先明确目标。研究是为了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他们能领悟课文中蕴涵的“秋”的文化底蕴,更好地阅读、品味本课。其次考虑学生实际,了解学生平时对此专题接触的程度如何。郁达夫一生的作品不少,历代文人墨客写秋的作品层出不穷,甚至不少作品亦与秋有关,这些文章、诗篇部分已出现在《语文读本》中,很多同学已经阅读。而且从学生的作文、随笔中也发现他们自身对“秋”这个季节有颇多感触。任何一个角度足以引发各种各样的论题。以此为基准我们引导学生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思考:

a.作家作品联系。郁达夫生平经历对《故都的秋》一文的影响。

b.地域特征。其他作家笔下的北京。

c.季节特征。我国古典诗词中对秋的书写;中国现当代作家对“秋”的书写;外国作家眼中的“秋”。

2.搜集资料。搞研究自然要拥有大量的材料。我们推荐给学生适宜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如欧阳修《秋声赋》,鲁迅《秋夜》,汪曾祺《胡同文化》,老舍《想北平》,济慈《秋颂》,同时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如:同是写秋,不同的人心境、景致选取、语言运用有何不同;郁达夫为何喜爱北国的秋……另外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自己放手去研究,指导他们到网上查阅资料,学会找到有用的网址,互相交流经验。在材料搜集过程中,教师除了必要的指导外,还要了解学生选题的分组情况,进行适当的协调,保证选题的全面性,以便学生更好地了解《故都的秋》。

3.论文初成。经过一段时间的探寻(一周的课余时间),各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将搜集到的材料整编、修改,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思想明朗后成文。写作论文时我们强调了两点:一、符合逻辑推理,不要空发议论,选取的材料最好注明出处;二、可以借鉴他人的观点,为我所用,要用得其所。

[正式上课]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论文后上交,教师阅后发放回学生手中,这时一切课前的准备工作就绪,上课实际就是各小组理论问的交流,使学生的研究成果在原有的基础上再

上一个台阶。

4.课堂答辩。每组选派一名组员阐述论文,指导老师提出与论文相关的问题,可指定该组某个成员回答或由全组合答;同时其他小组亦可向该小组提问。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答辩组内发现问题也可大家讨论,关键是要形成一个活跃的分析研讨气氛,巩固、深化对课文的理解。(班内交来论文6篇,两课时完成了答辩。

教后我们也进行了总结:其一、学生对这种不仅以获取知识为目的,而且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课堂研究性学习是有能力完成的。个别论文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学生不仅要将材料整编、书写成文,还要回答老师、同学的问题,既增强了与人合作的信心,又对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有巨大推动。其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从高一入学始,我们根据教材编排,开设了诗歌专题、文言文专题,注意对学生动口、动脑能力的培养;课前5分钟演讲,课本剧的编排,讲座的开设,诗歌、小说创作的尝试,讲名著活动等,这些在今天看来对研究性学习的全面完成起到了一定作用。其三、学生课堂上的探讨、交流不深入。学生自身并没有完全体会到科学研究的苦与乐,大多数学生停留在动手多、动脑少的环节上,论文挖掘的深度不够。其四、指导不够。因时间有些仓促,基本上放手给学生去网上查询资料,如果学生再读一些专著,效果或许会更好。其五、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的运用可以不局限于某一课,就三年的语文教学而言,针对某种文学体裁设定一个专题(如小说专题),或针对某位作家(如鲁迅)设定一个专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围绕教材选定的课文有条理地拓展开,也是个值得尝试的方法。

通信地址:江苏徐州中石化管道中学高中部张丽邮编:221008

E-mail: xiangmili@https://www.wendangku.net/doc/419067835.html,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