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政策评估的理论_模型与方法_王瑞祥

政策评估的理论_模型与方法_王瑞祥

政策评估的理论_模型与方法_王瑞祥
政策评估的理论_模型与方法_王瑞祥

八种政策模型理论

一、政策制定的理论模型 什么是模型 模型是现实世界某些方面的简单化呈现。它可以是: --一个实体的呈现(如飞机模型) --一种图示(如流程图) --一种公式(如S=v〃t) --一段文字表述的概念(如“桌子是由一个面板及其下面的四条木棍支撑而成的一种家具”) 什么是政策分析模型 政策分析模型是公共政策的一种的简单化呈现。通常以概念的方式出现(概念模型) 政策分析模型有何作用 1.简化我们对公共政策的思维 2.指出政策议题的重要方面 3.通过将注意力在政治生活的重要特征,有助于我们进行有效的沟通 4.提出公共政策中不重要的因素,加深我们的了解 5.解释公共政策的要素,预测其影响 人们很少能选定那些一劳永逸、自成一体、所有人都能领会的政策。政策分析的目的不是产生某种一锤定音的政策建议,而是要帮助人们对现实可能性和期望之间有逐渐一致的认识,产生一种新型的社会相互关系与“社会心理”模式。

——米切尔〃怀特主要的政策制定理论模型 1.精英模型 2.团体模型 3.多元模型 4.完全理性模型 5.有限理性模型 6.渐进模型 7.混合扫描模型 8. 系统模型 从完全理性的假设(最优) →有限理性(满意) →非理性的假设(合理) (一)精英模型 代表人物及著作:1970年托马斯.戴伊(Thomas Dye)和哈蒙.齐格勒(Harmon Zeigler)在《民主的嘲讽》中总结了前辈的精英理论 基本内容:精英决策模型是将公共政策看成是反映占统治地位的精英(elite)们的价值和偏好的一种决策理论。 从政治精英到社会精英 从圣西门到拉斯韦尔 基本要点:社会可以划分为拥有权力的少数人,以及不拥有权

政策科学概论第三章

第三章政策模型及其相关理论 第一节模型概述 一、什么是模型 模型是对原型的抽象与模拟(仿真)。它是认识主体为着一定的认识目的,依据相似性原则而构造出来的一种理念系统,以代表作为研究对象的真实系统即实际存在的事物。 模型有实物模型和理论模型之分。 实物模型主要指与原型在形态上几乎相似的模型。如示意沙盘、模型飞机、交通地图等。 公共政策分析中运用的模型一般是理论模型。所谓理论模型是指用符合、语言、图表、数字等抽象形式反映原型内在联系和特征的模型。这些理论模型体现了对公共政策思考的不同角度。 二、模型评述 模型来源于人类的经验,但它绝不是经验的再现和翻版。 为了认识和解释形形色色的政策现象,我们需要借助于政策模型。但是不能把源于经验的抽象模型等同于实实在在的具体事物。 伦敦新老地铁图的对比说明,主观的抽象不能完全等同于客观的现实。 三、如何分辨模型的有效性 1.排列并简化现实 2.认定重要层面 3.符合社会现实 4.提供有意义的沟通 5.指导调查与研究 6.提出一定的解释 第二节理性模型与有限理性模型 一、传统理性模型:决策追求最优解 决策者依据完整而综合的信息做出理性的决策,即它遵循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的原则,选择最优方案,使用最佳、最适当的手段,达到最大值的政策结果。由这样一组假设构成的一个分析途径,就被叫做理性模型。 理性模型假定决策者是“理性经济人”: (1)当面对多种选择时,他会做出一个决定。 (2)他会依据其价值偏好,在各种可能的选择中排列出优先次序。 (3)他通常从所有的方案中,择定偏好等级最高者。 (4)面对同样的选择他会做出同样的决定。 理性模型的基本内容: (1)引导决策者做出决策的各种目的、价值或目标是明确的,而且可以按其重要性不同而依次排列; (2)决策者能够得到与政策问题有关的所有信息; (3)解决问题的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都为决策者一一权衡; (4)决策者对可供选择的方案可能出现的结果都进行了调查研究; (5)每一个选择方案及其可能出现的结果,都与其他选择方案具有可比性; (6)决策者最后采用的那个方案,是所有可供选择的方案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其目的、价值或目标的方案。 理性决策的具体步骤: (1)确定决策目标; (2)提出备选方案;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公共政策分析(第二版)陈庆主编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完全理性决策模型 理性决策模型,也被部分人成为科学决策模型。他的基本出发点是,人们在决策是遵循最大化原则,抉择最优方案,谋求最大效益。作为决策的主体,始终坚持理性化活动,不存在任何非理性成分。 (一)这种模式通常包含了下列基本内容: 1、决策者面临的是一个既定的问题,该问题同其他问题的区别非常明显,或者至少同其他问题相比,它是最重要的。 2、决策者选择决定的各种目的、价值或目标是明确的,或是希望利益最大,或是希望损失最小,而且可以依据不同目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 3、决策者有可供选择的两个以上的方案,面对着这些方案,通常在逐一选择的基础上,选取其中一个。假如方案基本是相同的,通常会作相同的决定。 4、决策者对同一个问题会面临着一种或多种自然状态。它们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不可控因素。 5、决策者会将每一个方案,在不同的自然状态下的受益值(程度)或损失值(程度)计(估)算出来,经过比较后,按照决策者的价值偏好,选出其中最佳者。 (二)理性决策在实际中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决策过程中必须获得全部有效的信息。

2、寻找出与实现目标相关的所有决策方案。 3、能够准确地预测出每一个方案在不同的客观条件下所能产生的结果。 4、非常清楚那些直接或间接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人们的社会价值偏向与其所占的相对比重。 5、可以选择出最优化的决策方案。 (三)评价 理性决策模型所要求达到的基本条件,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它遭到了许多学者的强烈批评。其中最突出的是查尔斯·林德布洛姆与赫伯特·西蒙。 林德布洛姆指出:决策者并不是面对一个既定问题,而只是首先必须找出和说明问题。问题是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与看法。比如物价迅速上涨,需要对通货膨胀问题做出反应。 首先,明确这一问题的症结所在,往往十分困难。因为不同的利益代表者,会从各自的利益看待这些问题,围绕着通货膨胀存在不存在,若存在,其程度和影响怎样,以与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等问题,人们都会有不同的回答。 其次,决策者受到价值观的影响,选择方案往往会发生价值冲突。比较、衡量、判断价值冲突中的是与非是极其困难的。靠分析是无法解决价值观矛盾的,因为分析不能证明人的价值观,也不可能用行政命令统一人们的价值观。 再次,有人认为"公共利益"可以作为决策标准,林德布洛姆批评

公共政策执行的几种理论模型

公共政策执行的几种理论模型 在业已建立起来的政策执行模型中,比较有代表性并且有影响性的政策执行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史密斯的过程模型 美国政策科学家史密斯(T.B.Smith)是最早建构影响政策执行因素及其过程模型的学者,他在1973年《政策执行过程》一文中提出了一个描述政策执行过程的模型,其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如下: 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由四个部分组成:(1)理想化的政策。它是政策制定者试图导致的理想化的相互作用形式;(2)目标群体。它是受政策影响而必须采取新的相互作用形式的那些人组成,他们受政策最直接的影响,必须作出适当的反应以符合政策要求;(3)执行机构。它通常是政府机构中负责政策执行的单位;(4)环境因素。它通常包括环境中影响政策执行或受政策执行影响的那些因素。如史密斯认为,“可以把环境因素想象成一种约束通道,政策的执行必须通过这个通道。不同的文化、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可能对不同的政策起着支配作用。”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即是说明: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必须具备一系列相关的前提条件,即“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四者,为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要因素。具体地说,政策的形式、政策的类型、政策的渊源、范围及受支持度、社会对政策的印象、执行机关的结构和人员、

主管领导的方式和技巧、执行的能力与信心,目标群体的组织或制度化程度、接受领导的情形以及先前的政策经验,文化、社会经济与政治环境的不同,凡此等等均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影响其成败所需考虑和认定的因素。” [118](二)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 美国学者麦克拉夫林(M.Mclaughlin)于1976年在其代表作《互相调适的政策执行》一文中提出了政策执行的互动模型。该模型认为,政策执行过程本质上就是政策执行者与受政策影响者之间就目标或手段进行相互调适的互动过程,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从根本上取决于政策执行者与受政策影响者之间行为调适的程度。其模型如下: 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即是说明:(1)尽管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之间在需求与观点上可能存在着不一致,但是基于双方在政策上的利益关系,所以,双方必须作出让步和妥协,寻求一个可以为双方都能够接受的政策执行方式;(2)鉴于政策执行者的目标与手段均富有弹性,它们可以依据环境因素和政策接受者的需求与观点的改变而变化;(3)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之间的相互调适过程并非传统理论者所说的“上令下行”的单向信息流程,而是一个双向的信息交流过程,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双方在相互调适过程中处于平等的地位;(4)政策接受者的利益、价值与观点将反馈到政策上,以左右政策质执行者的利益、价值和观点。 因此,在政策执行的调适模型中,有两个方面发生互动,一是政策执行者一方,二是受政策实施影响的一方。在这两方中都存在一些可以进行相互调适的部

政策模型及其相关理论

政策模型及其相关理论 1、什么是模型 在政策科学中,概念模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概念模型是政策科学工作者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和解释公共政策产生的原因,认识和分析其社会的效果,思考和预测未来的发展,在公共政策研究中不断总结出来的。这些模型体现了对公共政策思考的不同角度,为理解公共政策和进行政策分析提供了多种途径。 2、如何分辨模型的有效性 排列并简化现实认定重要层面符合社会现实提供有意义的沟通 指导调查与研究提出一定的解释 3、几种重要的政策分析模型 ⑴传统理性模型:决策追求最优解 传统理性模型所要求的最优选择应具备如下条件: ①把决策行为视为整体行为而非群体行为。②决策者具有绝对理性。 ③决策目标单一、明确和绝对。④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具备一以贯之的价值偏好。 ⑤决策过程中不考虑时间和其他政策资源的消耗。 最优选择的具体步骤是: ①确定决策目标②提出备选方案 ③对这些方案及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④通过排序选择出最优方案 传统理性模型:决策追求最优解 第一,决策目标不是单一、明确和绝对的,而是多元、模糊和相对的。 第二,人是感情动物,存在理性缺陷,其行为往往受到个人偏好、性格特征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第三,人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人对信息的感知能力有限;②人的记忆能力有限。 第四,决策所面临的情况往往是价值冲突而非价值一致。 第五,决策总要受制于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条件的限制。 ⑵有限理性模型:决策追求满意解 ①有限理性的行为表现

A:在情报活动阶段,人的决策行为往往受到知觉选择性的支配,不同经验和背景的决策者,对决策环境的认识会有不同的解释。 B:在设计活动阶段,人们并不试图找出所有可行性方案,而是通过力所能及的求解活动,寻找能够满意的决策方案。 C:在抉择活动阶段,决策者的选择往往与备选方案的提出顺序有关,如果A是先于B提出来的,A又是满意方案,那么就不会再花时间去考虑B,哪怕B比A更好。 ②次优决策涉及的基本问题 A:有限目标 B:期望水平 C:搜索方法:试探方法随机方法折中方法效益方法 ⑶渐进主义:新政策是对旧政策的补充和修正 渐进模型有以下一些特点: ①渐进模型要求决策者必须保留对以往政策的承诺。 ②渐进模型注重研究现行政策的缺陷。 ③渐进模型强调目标与方案之间的相互调适。 ⑷小组意识模型:源自凝聚力的群体狂想症 小组意识表现出这样一些特征: ①一致性思维②有倾向性地选择信息③极端化的盲目情绪 ④对群体的过分自信⑤很强的群体凝聚力⑥群体成员的共同性 ⑸精英理论:政策是精英们的偏好 精英理论的特点: ①社会分化成掌权的少数人和无权的多数人,少数人掌握社会价值的分配权,多数人参与不了公共政策的决定。 ②作为统治者的少数人并非是作为被统治者的多数人的代表。 ③从被统治的非精英阶层进入统治人的精英阶层,这个变化过程一定是缓慢且持续的,从而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并避免革命的发生。 ④在社会制度的基本价值观和维护这一社会制度的发展方面,精英阶层表现出看法的一致性。 ⑤公共政策所反映的不是大众的要求,而是政治精英的主要价值观。 ⑥精英是活跃的,公众是麻木的,二者信息严重不对称 精英理论对政策分析的启示:

公共政策理论模型评述

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模型评述 付飞翔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导出/参考文献关注分享收藏打印摘要: 现代社会生活呈现出复杂性, 随之而来的大量公共政策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要想对一项公共政策进行分析, 了解主要的政策分析模型以及他们各自的优缺点就显得十分必要。这也是我们做出科学的公共政策分析的技术支撑。因此, 本文将对公共政策分析的各种理论模型进行评述, 以期为现实的政策分析提供模型借鉴。 关键词: 公共政策的理论模型是一种政治分析模型, 亦是一种概念模型, 是描述性模型与语言 模型的综合形式。美国学者盖斯(Saul I.Gass) 认为“政策模型是对问题情势的选定方面的简化表达, 这一问题情势是为特定的目的而构建的”。[1]由此可知, 政策模型是政治学家和政策科学研究者为了更好地帮助人们理解和解释政治生活, 思考公共政策产生的原因和社会 效果, 以及预测社会未来发展和改进政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而不断总结出来的。在方法论上, 其属于定性分析的范畴。理论模型的分类标准较多。本文主要对一些有代表性的和有重要影响的理论分析模型加以介绍和分析, 这些模型主要包括理性分析模型、渐进调适模型、综合分析模型、政治系统分析模型、精英分析模型、集团分析模型等, 其他模型不作为本文讨论的重点。 一、理性分析模型 理性分析模型最早应用于经济学和军事防务领域, 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兴起, 并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理性分析模型认为, 只要决策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 都是出于理性的考虑, 最后所决定的公共政策必然是合理的。理性分析模型的基本观点是:决策主体始终是理性的, 不存在任何非理性成分;人们在进行决策时遵循利益最大化原则, 选择最优方案, 谋求最大利益。 理性分析模型的基本条件: (1) 了解社会中所有的价值偏好, 并进行比较; (2) 找出所 有可能的政策方案; (3) 预测每一种方案可能产生的各种后果, 并考虑实施某一政策方案可能对其他方案产生的各种影响; (4) 通过社会价值的成本收益分析, 选择成本最低, 获益最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公共政策分析(第二版)陈庆主编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完全理性决策模型 理性决策模型,也被部分人成为科学决策模型。她得基本出发点就是,人们在决策就是遵循最大化原则,抉择最优方案,谋求最大效益。作为决策得主体,始终坚持理性化活动,不存在任何非理性成分。 (一)这种模式通常包含了下列基本内容: 1、决策者面临得就是一个既定得问题,该问题同其她问题得区别非常明显,或者至少同其她问题相比,它就是最重要得。 2、决策者选择决定得各种目得、价值或目标就是明确得,或就是希望利益最大,或就是希望损失最小,而且可以依据不同目标得重要性进行排序。 3、决策者有可供选择得两个以上得方案,面对着这些方案,通常在逐一选择得基础上,选取其中一个。假如方案基本就是相同得,通常会作相同得决定、 4、决策者对同一个问题会面临着一种或多种自然状态。它们就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得不可控因素。 5、决策者会将每一个方案,在不同得自然状态下得受益值(程度)或损失值(程度)计(估)算出来,经过比较后,按照决策者得价值偏好,选出其中最佳者。 (二)理性决策在实际中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决策过程中必须获得全部有效得信息。 2、寻找出与实现目标相关得所有决策方案。 3、能够准确地预测出每一个方案在不同得客观条件下所能产生得结果。 4、非常清楚那些直接或间接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得人们得社会价值偏向及其所占得相对比重。 5、可以选择出最优化得决策方案。 (三)评价 理性决策模型所要求达到得基本条件,在现实生活中几乎就是无法实现得。因此它遭到了许多学者得强烈批评。其中最突出得就是查尔斯·林德布洛姆与赫伯特·西蒙。 林德布洛姆指出:决策者并不就是面对一个既定问题,而只就是首先必须找出与说明问题。问题就是什么?不同得人会有不同得认识与瞧法、比如物价迅速上涨,需要对通货膨胀问题做出反应。 首先,明确这一问题得症结所在,往往十分困难、因为不同得利益代表者,会从各自得利益瞧待这些问题,围绕着通货膨胀存在不存在,若存在,其程度与影响怎样,以及产生通货膨胀得原因就是什么等问题,人们都会有不同得回答。 其次,决策者受到价值观得影响,选择方案往往会发生价值冲突、比较、衡量、判断价值冲突中得就是与非就是极其困难得。靠分析就是无法解决价值观矛盾得,因为分析不能证明人得价值观,也不可能用行政命令统一人们得价值观。 再次,有人认为"公共利益”可以作为决策标准,林德布洛姆批评了这种认识,认为在构成公共利益要素这个问题上,人们并没有普遍一致得意见,公共利益不表示一致同意得利益。 第四,决策中得相关分析不就是万能得。决策受时间与资源得限制,对复杂决策讲,不会做出无穷尽得,甚至长时间得分析,也不会花费太昂贵代价用于分析,或者等待一切分析妥当再作决定,否则会贻误时机。

公共政策学阶段测评

《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阶段测验一(第1-3章) 一、单选题 1、下列不属于真实的联邦制的国家是(C)。 A、美国 B、加拿大 C、巴西 D、德国 2、关于公共政策的定义,(D)是倾向于综合的。 A、林恩 B、伊斯顿 C、拉斯韦尔和卡普兰 D、克鲁斯克 3、下列关于政策网络的主要原因描述不正确的是(D)。 A、政策网络是现代民主社会里,由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第三部门等多元、异质的参与主体组成 B、政策网络的多元主体之间在资源等方面相互依赖 C、资源的相互依赖和交换是政策网络本质的特征所在 D、政策网络的规模和边界是由正式的制度决定的 4、马克思在19世纪50年代将(C)视为与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 A、公共政策 B、政府能力 C、大众传播 D、公民权力 5、无结构访谈法又称(D),是一种非标准化、非格式化的政策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 A、实地观察法 B、非参与观察法 C、参与观察法 D、深度访谈法 6、美国学者安德森以政策是否改变客观对象为标准所做的类型划分的是(B)。 A、程序性政策与非程序性政策 B、实质性政策与程序性政策 C、物质性政策与符号性政策 D、单目标政策与多目标政策 7、政治体系(国家、政府、政党等)得以存续、维持和发展的根本举措是(A)。 A、政治政策 B、经济政策 C、社会政策 D、教育、科技、文化政策 8、下列关于政府能力的界定描述不正确的是(B)。 A、可以从政策主体的角度出发,将政府能力界定为政府“将自己的偏好和目标转化为现实的能力” B、可以从公共政策学的角度出发,将政府能力界定为政府“将自己的偏好和目标转化为现实的能力” C、可以从政府职能的角度界定政府能力 D、可以从政策客体或政策环境的角度界定政府能力 9、既是公共权力的本源,也是被统治、被管理的对象的是(C)。 A、政府 B、社会组织 C、公民 D、利益集团 10、公共政策学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二战后初期孕育而于(C)诞生的。 A、20世纪30年代初 B、20世纪40年代初 C、20世纪50年代初 D、20世纪60年代初 11、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实际参与研究对象的一些与政策过程有关的生活过程进行观察叫做(C)。 A、实地观察法 B、非参与观察法 C、参与观察法 D、深度访谈法 12、社会政策为(C)新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于1873年首创。 A、美国 B、法国 C、德国 D、英国 13、政策与理论的基本关系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C)。 A、政策是理论的理念依据,是理论的具体化 B、理论是政策的理念依据,是政策的具体化 C、理论是政策的理念依据,政策是理论的具体化 D、政策是理论的理念依据,理论是政策的具体化 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 A、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分为单一制和联邦制两种 B、法国是中央集权型联邦制的典型 C、联邦制是复合制政府结构的主要形式 D、英国是地方分权型单一制的典型 15、为在某一个特定的部门贯彻基本政策而制定的具体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被称做(C)。

四种政策分析过程模型对比

四种政策分析过程模型 一、奎德的模型 该模型的特点是将政策分析过程看做一个由初始阶段、持续阶段和终结阶段所组成的过程,其何时该做什么取决于被研究的问题及其脉络。 奎德认为,政策分析人员在帮助决策者制定决策时,一般要遵循的程序是: 1、帮助决策者确定他所需要实现的目标; 2、找出实现决策者目标的各种可能方法,或称备选方案; 3、推断出根据各种备选方案制定的决策可能产生的结果; 4、采用适当的标准将各种备选方案按优排序,或将这些备选方案提交 给决策者,让他们根据自己得到的合适信息对方案进行排序; 5、对选出的备选方案制定一个程式,它能告诉我们,该方案的实施会 产生什么结果,它又将在何种程度上实现我们最初选定的目标。 因此,政策分析一般包括目标、备选方案、效果、标准和模型这五个要素。 分析过程一般包括五个逻辑上相联系的环节:(1)规划——澄清和约束问题,并决定目标;(2)搜索——辨别、设计和筛选方案;(3)预测——预测未来的环境和运行情况;(4)模式化——建立和运用模型去决定后果;(5)综合——比较和排列方案。具体来说,政策分析是包括如下活动及其循环反复的过程: 最后奎德指出,上述这五个阶段是相互渗透、不能分割的,通常,“最初着

手分析时是按照这个顺序进行这五项工作的,但也许很快就不得不齐头并进了”;因此,这五个阶段的顺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根据决策内容和分析工作的需要,这五个阶段可交叉、重复、循环,直至我们彻底弄清问题并找到合适的决策方案。 二、琼斯的模型 该模型的特点是将过程认为是一些列准确地实现一个目的的行动或操作,政策分析过程包括如下一些功能因素:(1)感知/定义;(2)集合或累加;(3)组织;(4)代议;(5)确定议程;(6)规划;(7)合法化;(8)预算;(9)执行;(10)评估;(11)调整/终结。可以将这些功能因素列成下表: 该模型将政策分析过程分成比较详细的步骤,每一步都是不可或缺的,其顺序也不能随意颠倒。其还在每一步指出了相应的潜在产品,指出了在哪一步政府应该做什么。这是一个比较可行的模型,对于一些比较常规的政策问题基本可以使用。

第六章 公共政策过程的理论模型

第六章公共政策过程的理论模型 第一节模型及其认识论意义 一、模型的含义 1.简单地讲,模型就是对原型的抽象与模拟(仿真)。它是认识主体为着一定的认识目的,依据相似性原则而构造出来的一种理念系统,以代表作为研究对象的真实系统即实际存在的事物。 2.模型有实物模型和理论模型之分。 3.公共政策分析中运用的模型一般是理论模型。所谓理论模型或者概念模型,指的是一组概念或命题按照其相互间的本质联系被组织在一起,从而形成的一个逻辑结构严整的网络或框架。 二、模型的认识论意义 第一,由于模型与原型具有相似性,因此通过解释模型而认识原型的某种本质规定性。 第二,模型是进行科学抽象的重要工具。它能够使人们从某一特定的视角窥视到万象纷繁的现实事物的奥秘并发现其运动规律,从而使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得以凸显。 第三,模型是研究过程中资料搜集和经验观察的指南,向研究者指出了研究工作的重点和优先顺序。 三、公共政策模型必备的条件 第一,必须明确把握社会发展方向。 第二,必须与宏观政策密切相关,即具备包容各项微观、具体政策的宏观特性。 第三,必须建立在注重人文特点的行为科学与注重科学程序和方法的管理科学二者相互交融的基础上。 第四,必须对宗教、意识形态等大量非理性因素持客观态度。 第五,须对时间非常敏感,并且具有历史色彩,即具有历时观察的功能。 四、为什么在进行公共政策分析时需要借助于模型呢?

第一,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具有客观实在性,因此这门学科具有突出的实证性;同时整个研究过程又十分强调从中发现有关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或一定的相关性。 第二,决策程序是根据模型的特征,人为地编制出的政策制定与执行的步骤顺序。通过它就可以把决策理论、方法与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可实施的决策流程图,即格式化、标准化、工程化的决策程序,减少决策失误,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第二节基于西方经验的政策过程理论模型 一、揭示认识论本质的政策过程理论模型 政策制定者是全智全能,还是在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下认识外部世界;对事物的客观规律的认识是一次完成的,还是一个渐进的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过程;围绕着这样一条主线展开的,由此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分析的框架或者理论模型。 (一)理性主义模型 1.理性决策模型:决策者依据完整而综合的信息做出理性的决策,即它遵循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的原则,选择最优方案,使用最佳、最适当的手段,达到最大值的政策结果。由这样一组假设构成的一个分析途径,就被叫做理性决策模型或者决策的理性主义模型。 2.理性主义模型假定决策者是“理性人”,而理性人被赋予以下特征: (1)当面对多种选择时,他会做出一个决定。 (2)他会依据其价值偏好,在各种可能的选择中排列出优先次序。 (3)他的价值偏好会随着时空变化而转移。 (4)他通常从所有的方案中,择定偏好等级最高者。 (5)面对同样的选择他会做出同样的决定。 3.理性化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以来对人的观念现代化提出的一种基本要求。 所谓理性化,从方法论上看,是指为着要达到一定的目的、为着要解决一定的问题或为着要应对一定的事物,人们使用冷静的、头脑清醒的、客观的和准确的计算,利用可能收集到的信息和统计数字,对目的与手段加以分析,以求得到最佳、最适当的手段或解决办法,有效率地或者有效地达成设定的目标。 4.理性主义分析方法在公共政策学领域中的应用,就形成了理性决策模型或者决策的理性主义模型。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多源流分析框架 约翰·W·金登的多源流分析主要讨论了议程的建立和备选方案的产生问题。他所采用的是对组织选择的科恩-马奇-奥尔森(Cohen-March-Olsen)“垃圾桶模型(garbagecanmodel)”1的一种修正形式。金登认为,议程的建立和备选方案的产生中存在着三条过程“溪流”(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和一个“政策之窗”。问题、政策和政治这三条过程溪流主要都是相互独立的,而且它们各自都是按照自己的动态特性和规则发展的。这些分离的溪流往往在某些关键的时候汇聚在一起。解决办法与问题连接起来,而且他们二者都与一些有利的政治势力连接起来。而这种连接只有当政策之窗(policywindows)———竭力提出最得意的政策建议或关于问题的想法的机会———打开时,最有可能出现,或者是他们促使其特殊问题受到关注的机会。金登的政策之窗就类似于拉雷·N·格斯顿的触发机制,触发机制就是公共政策的催化剂。在政治过程论的发展史上,科恩等人的“垃圾桶”模型不仅塑造了人们理解组织的观念,甚至还从总体上影响了政治科学和制度理论中,一种触发机制就是一个重要的事件,该事件把例行的日常问题转化成一种普遍共的、消极的公众反应。但并不是所有的重大事件都可以起到催化作用,这种催化剂的作用还取决于三个因素的相互作用:范围、强度和触发时间。窗户打开的原因要么是出现了一些使人非相信不可的问题,要么就是政治溪流中发生了意外的事件。尽管政府议程是在问题溪流或政治溪流中建立的,但如果所有这三个溪流被连接在一起的话,即对一些正在考虑就此采取某种实际行动的项目进行编目。换言之,如果问题、政策以及政治都被连接成一个整体的话,那么就更有可能出现重大的变化比如广州的禁摩令: 源流、政治源流、政策源流和政策之窗。我们可以从这四个概念入手对“禁摩”政策过程加以应用分析。在“禁摩”政策过程中,问题溪流主要表现在,摩托车的大量存在,给广州市区的交通秩序、交通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治安、城市管理等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对广大市民的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造成了严重危害,特别是交通事故,当时涉及摩托车的交通事故占了所有交通事故的一半,而且受伤、死亡的大多是摩托车这一边。广大市民反映摩托车问题的意见、建议逐渐增多,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表达了要求进一步加强摩托车管理的愿望。特别是广州市治安问题,引起了广州市民的不满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两抢”成为人们大街小巷都谈论的话题。交警表示,摩托车已是广州道路交通安全的“头号杀手”。政治溪流首先表现在市领导的调整。2003年,时任广州市市长张广宁专门做出指示,要求对广州市摩托车问题加以治理。市委市政府对这一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反复磋商,并由副市长苏泽群亲自挂帅,而参与此次政策过程的有市政府的主要部门,包括市办公厅、法制、交通、公安、工商、环保、商业、物价、宣传等部门。政策溪流主要体现在方案的制定上。自2003年张广宁市长做出指示后,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迅速做出反映,极制定出两套方案,并提交市委市政府讨论论证,并最终定下一套满意方案。另外,这与外部的利益集团的影响也是分不开的。汽车行业利益集团是“禁摩”政策的重要推力。多源流分析框架认为,问题、政策和政治这三条过程溪流主要都是相互独立的,而且它们各自都是按照自己的动态特性和规则发展的。这些分离的溪流往往在某些关键的时候汇聚在一起。在“禁摩”政策过程中,政策之窗表现在一些特别引人注目的交通安全事件的发生。据统计,“2003年全省公安机关共立刑事案件达到516971起,比2002年上升9.0%。在发生的刑事案件中,侵犯财产案件占了91.5%。”42003年4月份以来,全市刑事案件上升幅度最大的是街面的“两抢”案件,特别是在公共聚集场所、马路上选择目标抢夺群众的项链、手机、提包的案件上升幅度最大,摩托车管理有很大漏洞,驾驶摩托车作案的飞车抢夺案件占48%,这类案件手法简单,逃窜快,容易得逞。这种犯罪行为被人们一致痛恨,于是很快达成一致:严格限制或禁止摩托

公共政策分析报告模型

公共政策分析(第二版)庆主编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完全理性决策模型 理性决策模型,也被部分人成为科学决策模型。他的基本出发点是,人们在决策是遵循最大化原则,抉择最优方案,谋求最大效益。作为决策的主体,始终坚持理性化活动,不存在任何非理性成分。 (一)这种模式通常包含了下列基本容: 1、决策者面临的是一个既定的问题,该问题同其他问题的区别非常明显,或者至少同其他问题相比,它是最重要的。 2、决策者选择决定的各种目的、价值或目标是明确的,或是希望利益最大,或是希望损失最小,而且可以依据不同目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 3、决策者有可供选择的两个以上的方案,面对着这些方案,通常在逐一选择的基础上,选取其中一个。假如方案基本是相同的,通常会作相同的决定。 4、决策者对同一个问题会面临着一种或多种自然状态。它们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不可控因素。 5、决策者会将每一个方案,在不同的自然状态下的受益值(程度)或损失值(程度)计(估)算出来,经过比较后,按照决策者的价值偏好,选出其中最佳者。 (二)理性决策在实际中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决策过程中必须获得全部有效的信息。 2、寻找出与实现目标相关的所有决策方案。 3、能够准确地预测出每一个方案在不同的客观条件下所能产生的结果。 4、非常清楚那些直接或间接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人们的社会价值偏向及其所占的相对比重。 5、可以选择出最优化的决策方案。 (三)评价 理性决策模型所要求达到的基本条件,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它遭到了许多学者的强烈批评。其中最突出的是查尔斯·林德布洛姆与赫伯特·西蒙。

林德布洛姆指出:决策者并不是面对一个既定问题,而只是首先必须找出和说明问题。问题是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与看法。比如物价迅速上涨,需要对通货膨胀问题做出反应。 首先,明确这一问题的症结所在,往往十分困难。因为不同的利益代表者,会从各自的利益看待这些问题,围绕着通货膨胀存在不存在,若存在,其程度和影响怎样,以及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等问题,人们都会有不同的回答。 其次,决策者受到价值观的影响,选择方案往往会发生价值冲突。比较、衡量、判断价值冲突中的是与非是极其困难的。靠分析是无法解决价值观矛盾的,因为分析不能证明人的价值观,也不可能用行政命令统一人们的价值观。 再次,有人认为"公共利益"可以作为决策标准,林德布洛姆批评了这种认识,认为在构成公共利益要素这个问题上,人们并没有普遍一致的意见,公共利益不表示一致同意的利益。 第四,决策中的相关分析不是万能的。决策受时间与资源的限制,对复杂决策讲,不会做出无穷尽的,甚至长时间的分析,也不会花费太昂贵代价用于分析,或者等待一切分析妥当再作决定,否则会贻误时机。 西蒙进一步补充,决策过程中要收集到与决策状况有关的全部信息是不可能的。决策者处理信息的能力十分有限,不可能对信息做出最优化的处理与分析,因而不能获得百分之百的最佳决策。 有限理论决策模型 西蒙的有限理性模型(Simmon's Bounded Rationality Model) 20世纪50年代之后,人们认识到建立在“经济人”假说之上的完全理性决策理论只是一种理想模式,不可能指导实际中的决策。赫伯特·西蒙(Herbent Simon)提出了满意标准和有限理性标准,用“社会人”取代“经济人”,大大拓展了决策理论的研究领域,产生了新的理论——有限理性决策理论。 有限理性模型又称西蒙模型或西蒙最满意模型。这是一个比较现实的模型,它认为人的理性是处于完全理性和完全非理性之间的一种有限理性。 有限理性模型的主要观点如下: (1)手段-目标链的涵有一定矛盾,简单的手段-目标链分析会导致不准确的结论。 西蒙认为,手段-目标链的次序系统很少是一个系统的、全面联系的链,组织活动和基本目的之间的联系常常是模糊不清的,这些基本目的也是个不完全系统,这些基本目的部和达到这些目的所选择的各种手段部,也存在着冲突和矛盾。

公共政策执行的几种理论模型

政策制定过程公共政策执行的几种理论模型 在业已建立起来的政策执行模型中,比较有代表性并且有影响性的政策执行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史密斯的过程模型 美国政策科学家史密斯(T.B.Smith)是最早建构影响政策执行因素及其过程模型的学者,他在1973年《政策执行过程》一文中提出了一个描述政策执行过程的模型,其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如下: 执行机构目标群体 政策理想化政策 政策环境 反馈 史密斯的过程模型 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由四个部分组成:(1)理想化的政策。它是政策制定者试图导致的理想化的相互作用形式;(2)目标群体。它是受政策影响而必须采取新的相互作用形式的那些人组成,他们受政策最直接的影响,必须作出适当的反应以符合政策要求;(3)执行机构。它通常是政府机构中负责政策执行的单位;(4)环境因素。它通常包括环境中影响政策执行或受政策执行影响的那些因素。如史密斯认为,“可以把环境因素想象成一种约束通道,政策的执行必须通过这个通道。不同的文化、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可能对不同的政策起着支配作用。”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即是说明: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必须具备一系列相关的前提条件,即“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四者,为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要因素。具体地说,政策的形式、政策的类型、政策的渊源、范围及受支持度、社会对政策的印象、执紧张处理建制

行机关的结构和人员、主管领导的方式和技巧、执行的能力与信心,目标群体的组织或制度化程度、接受领导的情形以及先前的政策经验,文化、社会经济与政治环境的不同,凡此等等均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影响其成败所需考虑和认定的因素。”[118] (二)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 美国学者麦克拉夫林(M.Mclaughlin)于1976年在其代表作《互相调适的政策执行》一文中提出了政策执行的互动模型。该模型认为,政策执行过程本质上就是政策执行者与受政策影响者之间就目标或手段进行相互调适的互动过程,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从根本上取决于政策执行者与受政策影响者之间行为调适的程度。其模型如下: 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即是说明:(1)尽管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之间在需求与观点上可能存在着不一致,但是基于双方在政策上的利益关系,所以,双方必须作出让步和妥协,寻求一个可以为双方都能够接受的政策执行方式;(2)鉴于政策执行者的目标与手段均富有弹性,它们可以依据环境因素和政策接受者的需求与观点的改变而变化;(3)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之间的相互调适过程并非传统理论者所说的“上令下行”的单向信息流程,而是一个双向的信息交流过程,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双方在相互调适过程中处于平等的地位;(4)政策接受者的利益、价值与观点将反馈到政策上,以左右政策质执行者的利益、价值和观点。 因此,在政策执行的调适模型中,有两个方面发生互动,一是政策执行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