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十二章 社会救助法律制度

第十二章 社会救助法律制度

第十二章  社会救助法律制度
第十二章  社会救助法律制度

第十二章社会救助法律制度

?

?本章简介: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对遭受灾害、失去劳动能力及低收入的公民给予物质救助,以维持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我国社会救助法律制度包括四个方面内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灾害救助制度、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以及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灾害救助制度领域目前仍然主要依靠国务院或民政部以及地方的规范性文件予以规范。

?本章课时:2

第一节社会保险法概述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社会救助的概念、特征和主要模式,理解社会救助的基本原则。了解社会救助法的概念和发展历程。重点掌握社会救助法律关系

教学重点:

1. 社会救助的概念和特征

2. 社会救助的基本原则

3. 社会救助法律关系的主要内容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讲练结合

教学环节:

I.目标投放

1. 了解社会救助的概念、特征和主要模式,了解社会救助法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理解社会救助的基本原则,重点掌握社会救助法律关系。

II. 新授

一、社会救助的概念

社会救助又称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对于遭受灾害、失去劳动能力的公民以及低收入的公民给予物质救助,以维持其最低生活水平的一项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社会救助具有以下特点:

1.目的性。社会救助的实质是保障生存权,满足人们最基本的食、住、衣、医的需要。

2.法定性。社会救助制度构成了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的重要部分,社会救助的范围、标准以及具体规定都应由法律严格界定。

3.无偿性。国家通过社会救助方式赋予特定社会成员一定的利益,帮助其克服生活困难、摆脱生活困境是没有对价条件的。

4.救助对象的特殊性。社会救助通常在公民因社会的或个人的、生理的或心理的原因致使其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而陷入生活困境时发生作用,救助对象是已处于生活困境中的社会成员。

二、社会救助的主要原则

1.公民待遇。凡无力生活者,均可依法律规定享受救助,属于法律赋予的一种权利。

2.国家责任。国家承担确保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义务,所以只要人民有生活上的困难,政府就有责任给予救助。

3.保障的兜底性。满足其最低和基本生活需求。

4.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发动各种力量共同帮助贫困人口,使他们有机会发挥其潜能,摆脱困境

三、社会救助的主要模式

(一)民间救助

民间救助,又称慈善机构救助或慈善事业,是指建立在慈善伦理基础上的,以社会捐献为财产来源的,由民间公益团体或机构对生存困难者提供的救助。

(二)官方救助

官方救助,又称政府救助,是指由政府直接组织的并以财政支出为主要财产来源的对生存困难者提供的救助。

(三)官方民间结合救助

官方和民间结合救助,是指官方救助与民间救助相互补充而构成的对生存困难者提供的救助。根据官方救助和民间救助在社会救助体系中的地位不同三种类型:官方救助为主民间救助为辅、民间救助为主官方救助为辅和官方救助与民间救助并重。

四、社会救助法

社会救助法,是指调整社会救助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一)国外社会救助法的历史发展

最早进行社会救助立法的是英国。1394年,英皇爱德华三世针对丧失土地的农民涌向城镇、流落街头的现状,颁布了英国历史上第一个救济贫民的法律。但是从该法的具体内容上看,实质上它是一个禁止乞讨的法令,并对流民乞丐规定了种种侮辱人格、伤及肉体的残酷刑罚。

1531年,英王亨利八世才颁布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救济法令,决定征收救济品由地方当局分发给贫困者,对无劳动能力的贫民准许其在指定地点行乞,对有劳动能力的人则为其代谋工作。在社会救助立法上最有影响的是英皇伊丽莎白于1601年颁布的济贫法。

(二)中国社会救助法的发展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社会救助方面的法律,是国民党政府1943年9月29日颁布施行的《社会救济法》,该法规定了救济的对象范围、资金来源、救济方式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即开始了新中国最初的社会救助立法工作。1950年,为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政务院颁布了《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决定对失业工人提供物质帮助。

五、社会救助法律关系

(一)社会救助法律关系主体

1.社会救助供给主体

一般包括政府特定的职能部门,如民政部门;有关社会团体,如中华慈善总会、红十字会等;以及它们出资举办或委托的社会救助机构;在特殊场合,根据政府有关部门或社会保障机构的安排,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可直接向特定救助对象提供救助款项物资,因而其不仅仅是社会救助的财源主体,还可以是社会救助供给主体。

2.社会救助享受主体

社会救助享受主体,是指按照统一标准确定的实际生活长期或暂时处在法定生活水平线或其以下状态的公民。

根据其发生贫困原因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三类:

第一类,无依无靠、完全没有生活来源的公民,主要是孤儿、无社会保险的失业者、长期患病者和孤寡老人;

第二类,有劳动能力也有生活来源,但因为意外自然灾害、社会灾祸遭受沉重财产乃至人身损失,一时生活困难的公民;

第三类,有收入来源,但生活水平低于或仅相当于法定最低生活标准的公民。

(二)社会救助标准

社会救助标准,即国家制定的界定社会救助对象并确定社会救助待遇水平的标准。

公认的最低生活水平,一般表现为国家公布的最低生活标准,亦被称为“贫困线”,是指在社会发展的某一时期内,由国家制定的、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保障维持一个人生存的最低限度的基本生活标准。

社会救助实践经验表明,最低生活标准的确定,应当具有地域性、时间性、综合性。

(三)社会救助基金

社会救助基金在我国主要由民政部门管理,一般按社会救助项目分别设立,有扶贫基金、救灾基金等。

1、社会救助基金其主要来源有:(1)财政拨款。这是社会救助基金来源的主要渠道,包括中央财政拨款和地方财政拨款。(2)社会筹集。包括社会各界无偿捐赠的款物;农村由乡镇统一筹集的供养“五保户”的粮款;(3)信贷扶贫。即通过金融机构筹集融通资金,发放支持贫困地区经济开发、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的低息或贴息优惠贷款。(4)国际援助。主要是国际社会的救灾援助款项。

2、社会救助基金的使用,需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专款专用和重点使用相结合。

(2)无偿使用与有偿使用相结合。

(3)分散使用与集中使用相结合。

(四)享受社会救助待遇资格的管理

社会救助待遇享受资格管理,是指社会救助管理部门和有关机构依法对公民是否具有享有社会救助待遇的条件予以认定。

社会救助待遇享受资格的认定程序应当包括以下环节:(1)个人向所在社区基层管理机构或工作单位提出救助申请;(2)由社会基层管理机构(村民委员会或居民委员会)在个人申请报告签署意见、证明情况属实后,上报乡镇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3)乡镇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经调查审核后上报县级民政部门;(4)县级民政部门根据事实和法律法规予以批准并确定救助标准。

III. 总结、布置作业

本节主要学习了社会救助的概念、特征、主要模式和基本原则,以及社会救助法和社会救助法律关系。课后应重点复习社会救助的概念和基本原则,社会救助法律关系。

第二节社会救助具体法律制度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要让学生对我国具体的社会救助制度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灾害救助制度、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和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的主要内容有所了解和认识。

教学重点:

?各项社会救助制度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社会救助制度的落实。

教学方法:

讲授、讲练结合、案例分析

教学环节:

I. 目标投放

学习目标:

1.了解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灾害救助制度、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和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的概念、产生和发展;

2.掌握各项救助制度的具体内容。

II. 回顾复习:

简要回顾上节内容,并要求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 社会救助的概念和特征?

2. 社会救助的原则有哪些?

3. 社会救助的模式有哪些?

III. 新授

?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一)最低生活保障的概念及特征

?最低生活保障,是指政府对贫困人口按其最低生活需要保障标准给予现金或实物资助的社会救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特点是:

?1.获取最低生活保障或社会救助是公民生存权的体现。

?2.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供的仅仅是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资金或实物。

?(二)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1.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993年,上海市结合本地实际,借鉴国际上对贫困人口进行规范救济的经验,率先出台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199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标志着我国全面启动城市低保制度。国务院颁布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于1999年10月1日正式开始施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步入法制化轨道。

?

?2.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从1997年开始,我国部分有条件的省市逐步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国务院在2006年召开的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7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就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标准和对象范围、申请及管理程序、资金来源等内容作出了基本的规范。

?(三)基本内容

?1.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保障对象: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有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权利。

?(2)保障标准:依据《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我国目前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是按照当地维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费用,并适当考虑水电燃煤(燃气)费用以及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费用确定的。

?(3)资金来源:社会救助作为一项政府责任,其资金应当来源于政府财政支出。?(4)申领程序:申请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由户主向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或者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并出具有关证明材料,填写《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审批表》。

?2.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保障对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是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主要是因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村居民。

?(2)保障标准:依据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能够维持当地农村居民全年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吃饭、穿衣、用水、用电等费用确定,并报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

?(3)资金来源: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筹集以地方为主。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要列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省级人民政府要加大投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根据保障对象人数等提出资金需求,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列入预算。中央财政对财政困难的取得给予适当补助。

?(4)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申请及管理程序:申请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一般由本人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受乡(镇)人民政府委托,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村民委员会对申请人开展家庭经济状况调查,组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民主评议后提出初步意见,报乡(镇)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

?()年10月,国务院通过《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从而使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制度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A、1999 B、2000

?C、1998 D、2001

?参考答案:A

?二、灾害救助制度

?(一)灾害救助制度概述

?灾害救助,是指政府对因遭遇各种自然灾害及其他特定灾害事件而陷入生活困难的公民给予一定的现金和实物或服务援助,以帮助其度过特殊困难时期的一种社会救助制度。

?我国灾害救助制度的基本框架是由2006年颁布的《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确定的,同时民政部出台了大量有关灾害救助的政策性文件。

?(二)我国灾害救助制度的主要内容

?1.灾害救助组织体系及职责

?国家减灾委员会为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负责研究制订国家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划,协调开展重大减灾活动,指导地方开展减灾工作,推进减灾国际交流与合作,组织、协调全国抗灾救灾工作。减灾委办公室、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设在民政部。?2.救灾工作分级管理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规定了四个等级的应急响应,按照死亡人口、倒塌房屋数量等指标,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3.救灾资金分级负担

?发生自然灾害后,有关部门应及时组织灾情评估,属于特大自然灾害的,中央财政按补助项目和标准安排中央补助资金。对发生一般自然灾害的地区,则由地方政府安排救灾资金用于灾民生活救助。

?4.救灾款物申领方式

?因灾倒房重建困难或临时生活困难的群众,可主动向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县级民政部门按照“户报、村评、乡审、县定”四个程序确定救助对象后,向其发放《灾民救助卡》,凭《灾民救助卡》到村或乡镇领取救灾款物。

?5.救灾捐赠以及接受捐赠

?发生自然灾害时,救灾募捐主体开展募捐活动,以及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向救灾捐赠受

赠人捐赠财产,用于支援灾区、帮助灾民的,适用民政部《救灾捐赠管理办法》。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接收救灾捐赠款物,根据工作需要可指定社会捐赠接收机构、具有救灾宗旨的公益型民间组织组织实施。

?三、农村社会救助制度

?(一)农村“五保”供养制度

?1.“五保”供养的含义和性质

?“五保”供养是指对符合规定的村民在吃、穿、住、医、葬方面给予的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2.“五保”供养的对象及供养内容

?新《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规定,老年、残疾或者未满16岁的村民,无劳动行为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供养内容主要包括:供给粮油、副食品和生活用燃料;供给服装、被褥等生活用品和零用钱;提供符合基本居住条件的住房;提供疾病治疗,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办理丧葬事宜。

?3.“五保”供养的形式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可自行选择供养形式,可以集中供养,也可以在家分散供养。?4.“五保”供养所需经费及实物来源

?新《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明确,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在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预算中安排。?(二)其他农村救助政策

?1.特困户定期定量救济政策

?2003年,民政部发出《民政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特困户救济工作的通知》,对生活极度困难,自救能力很差的农村特困户制定了操作性较强的救济办法,主要做法是向因病因残丧失劳动力、鳏寡孤独、因灾害等造成家庭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村特困户发放《农村特困户救助证》,实行定期定量救济。

?2.临时救济措施

?临时救济的主要对象是不符合五保供养条件和农村特困户救济标准,生活水平略高于特困户的一般贫困户。

?3.扶贫政策

?2001年,我国政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讨论通过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扶贫注重提高贫困人口生产自救能力与给予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的救济。

?4.农村医疗救助

?2002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在全国农村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贫困人口的医疗救助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对全国农村贫困家庭实行医疗救助的制度。医疗救助制度的主要对象是农村五保户和贫困家庭,由当地的民政部门从医疗救助金中出资,替他们缴纳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费用,使其在患病时也能享受合作医疗制度的福利。

?四、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

?1.救助原则

?自愿受助、无偿救助是社会救助的原则。所谓自愿受助,是指求助人向救助管理站自愿求助,经询问符合救助方对象的范围,救助管理站应给予救助;同时,受助人可以放弃救助,告知救助管理站后自愿离站,救助管理站不得限制。所谓无偿救助,是指救助管理站不得向受助人及家属和单位收取费用,也不得组织受助人从事生产劳动以自挣生活费及返家所需费用。?2.救助对象与目的

?救助是为在城市生活无着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临时性救助,主要解决其临时的生活困难,并使其返回家庭或所在单位。

?救助对象必须同时具备四个条件:一是自身无力解决食宿,二是无亲友可以投靠,三是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四是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

?四、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

?3.救助内容

?救助站根据受助人员的需要提供下列救助:(1)提供符合食品卫生条件的食物;(2)提供符合基本条件的住处;(3)对在站内突发疾病的,及时送到医院救治;(4)帮助与其亲属或所在单位联系;(5)向没有交通费返回其住所地或所在单位的人员提供乘车凭证。

?4.救助资金

?救助管理站机构经费和专项救助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并根据救助工作经费临时突发性的特点,调整财政预算。未设立救助管理站的城市,同级财政部门安排城市临时救济资金,用于直接救助符合救助条件的流浪乞讨人员。

?5.救助机构及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并对救助站进行指导、监督。

以下不属于社会救助对象的是()。

A、没有生活来源的国民

B、突发性灾害造成生活困难的国民和家庭

C、在家休产假的企业女职工

D、有收入来源,但生活水平低于国家最低生活标准的国民和家庭

参考答案:ABD

IV. 总结、布置作业

本节主要学习了社会救助的概念、特征、主要原则和主要模式,以及各项社会救助制度的具体内容。课后要重点复习并掌握社会救助的概念及各项救助制度的具体内容。

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

贫困的类型 绝对贫困是指生活资料的数量不足以维持劳动力简单再生产,特别是食物数量不足,不能提供人生存所必需的热量,人的生存受到威胁,即通常所说的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相对贫困(掌握)的贫困是相对而言的,在同一时期或同一国家内,由于某些人或者家庭的收入水平步入另外一些人或者家庭,低于一般人或者一般家庭的生活状态或者贫困状态就叫相对贫困。 关于社会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测定: 洛伦茨曲线(Lorenz Curve):理解 将社会成员按收入从低到高排列,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与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所呈现之间的函数构成了洛伦茨曲线。 家庭收入等级占家庭总数 的百分比 累计的家 庭百分比 占家庭总收 入的百分比 累计收入 百分比 1202066 220401218 320601735 420802459 52010041100 公平的衡量指标之一——基尼系数理解 ?先计算洛伦茨曲线与45度角直线围成的图形面积,然后除以45度角直线与正方形底边和右边围成的三角形面积(实际上为半个正方形面积),其商(A/A+B)即为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为0,表示社会收入分配状况达到了绝对平等化程度; ?基尼系数为1,表示社会收入分配处于绝对不平等状态,即最高收入的唯一家庭占有了全部的国民收入,而其余所有家庭不占有任何收入。 ?基尼系数低于0.2,为高度均等;0.2~0.3,相对均等;0.3~0.4,比较均等;高于0.4,不均等。 ?基尼系数0.4为国际警戒标准。 ?目前,我国共计算三种基尼系数,即: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全国居民基尼系数。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问题掌握 我国的收入分配状况: ?中国在08年的基尼系数为0.469,并且呈现继续扩大的趋势。 ?现在贫富悬殊的距离由改革开放初期的4.5:1扩大到12.66:1。 ?世界银行报告显示,美国是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财富,而中国则是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中国的财富集中度甚至远远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 城乡差距: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案例26个[精品文档]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案例五 罗贵斌,男,70岁,小学文化,某社区一位孤寡人士,体弱多病,靠捡塑料瓶子为生,月收入100元左右,生活常常没有着落。一天,一位好心的邻居把罗贵斌的情况反映给了社区居委会,居委会立即对罗贵斌采取了帮助措施。【问题】 1.上述案例中,案主罗贵斌面临的困境主要有哪些? 2.针对案主罗贵斌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哪些介入策略? 【答案】 1.上述案例中,案主罗贵斌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 (1)基本生活的保障问题罗贵斌是一位孤寡老人,体弱多病,靠捡塑料瓶子为生,月收入100元左右,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 (2)日常生活的照顾需要罗贵斌老人已有70岁,体弱多病且孤寡,日常生活无人照顾。 2.针对案主罗贵斌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可采取的介入策略如下: (1)对罗贵斌老人进行家访,与其沟通交流,了解其生活状况; (2)评估罗贵斌老人的家庭收入情况,帮助其申请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解决其基本生活问题; (3)整合社区资源,联系社区老年协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织社区志愿者,为罗贵斌老人建立社区照顾的关系网络,让其能够得到日常生活的照顾,推动社区互助气氛的形成; (4)鼓励罗贵斌老人多参与社区提供的各种娱乐活动,丰富精神生活。

案例一 城市居民张某的前妻病故,留有一子,现在的妻子李某是来自外地某村的“外来媳”,没有当地城市户籍。半年前,张某失业,被查出患有癌症,几轮治疗已花光家中积蓄,全家人为筹措治疗费用犯愁。张某的儿子刚考上初中。 目前,家庭重担全落在了李某一人肩上,她不仅要照顾卧床的丈夫,还要赚钱养家,由于缺乏相应的工作技能,李某一直找不到正式的工作,只能打零工,收入不高且不稳定,全家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李某感到压力很大,一直渴望有人帮忙,但是她在当地没有亲戚,如今刚嫁过来,不会讲当地方言,也没有朋友可以倾诉,有的邻居认为她是外地人,不愿与她多交往,李某感到很难受,因此也较少参加社区活动。 社会工作者在调查时发现,张某所在的社区比较贫困,“外来媳”占很大的比例,其中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难,需要帮助。 【问题】 1.根据社会救助政策,张某一家可以申请哪些救助? 2.除物质救助外,社会工作者针对李某的现状应着重提供哪些服务? 3.在社区工作层面,社会工作者应组织哪些活动以促进“外来媳”群体与邻里,社区的互动融合? 【答案】 1.根据我国社会救助政策,张某一家可以申请的救助有: (1)因为张某的身份是“城市居民”,张某一家可以申请城市最低生活保障; (2)因为张某是癌症患者,负担不起医疗费用,所以张某可以申请医疗救助; (3)张某的儿子刚考上初中,所以张某一家还可以申请教育救助。 2.除物质救助外,针对李某的现状,社会工作者还应该着重提供以下服务: (1)为李某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做李某倾诉的对象,缓解其心理压力,并教授其相应的舒缓压力的方法,鼓励李某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2)李某找不到正式的工作,家庭收入不高且不稳定。所以社会工作者应该尽快帮助其解决就业问题。积极为她寻找就业信息,向社会用人单位积极推荐李某。 (3)李某缺乏相应的工作技能,所以社会工作者应该为其提供培训机会,在社区开发一些不需要专业技能的工作,比如保洁、家政服务等。帮助李某在社区实习,不仅有利于社区服务,还能增加李某的收入,并且有助于她跟邻居沟通。 (4)李某是“外来媳”,不会当地方言,造成她与别人交流、沟通不便。所以,社会工作者还应该整合社会资源,发挥社区优势,建立邻里支持的网络。扩大李某的社会交往范围,修复她的社会关系。 3.在社区层面,社会工作的救助活动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十二章 社会救助法律制度

第十二章社会救助法律制度 ? ?本章简介: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对遭受灾害、失去劳动能力及低收入的公民给予物质救助,以维持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我国社会救助法律制度包括四个方面内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灾害救助制度、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以及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灾害救助制度领域目前仍然主要依靠国务院或民政部以及地方的规范性文件予以规范。 ?本章课时:2 第一节社会保险法概述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社会救助的概念、特征和主要模式,理解社会救助的基本原则。了解社会救助法的概念和发展历程。重点掌握社会救助法律关系 教学重点: 1. 社会救助的概念和特征 2. 社会救助的基本原则 3. 社会救助法律关系的主要内容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讲练结合 教学环节: I.目标投放 1. 了解社会救助的概念、特征和主要模式,了解社会救助法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理解社会救助的基本原则,重点掌握社会救助法律关系。 II. 新授 一、社会救助的概念 社会救助又称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对于遭受灾害、失去劳动能力的公民以及低收入的公民给予物质救助,以维持其最低生活水平的一项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社会救助具有以下特点: 1.目的性。社会救助的实质是保障生存权,满足人们最基本的食、住、衣、医的需要。 2.法定性。社会救助制度构成了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的重要部分,社会救助的范围、标准以及具体规定都应由法律严格界定。 3.无偿性。国家通过社会救助方式赋予特定社会成员一定的利益,帮助其克服生活困难、摆脱生活困境是没有对价条件的。 4.救助对象的特殊性。社会救助通常在公民因社会的或个人的、生理的或心理的原因致使其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而陷入生活困境时发生作用,救助对象是已处于生活困境中的社会成员。 二、社会救助的主要原则 1.公民待遇。凡无力生活者,均可依法律规定享受救助,属于法律赋予的一种权利。 2.国家责任。国家承担确保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义务,所以只要人民有生活上的困难,政府就有责任给予救助。 3.保障的兜底性。满足其最低和基本生活需求。 4.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发动各种力量共同帮助贫困人口,使他们有机会发挥其潜能,摆脱困境 三、社会救助的主要模式 (一)民间救助 民间救助,又称慈善机构救助或慈善事业,是指建立在慈善伦理基础上的,以社会捐献为财产来源的,由民间公益团体或机构对生存困难者提供的救助。 (二)官方救助 官方救助,又称政府救助,是指由政府直接组织的并以财政支出为主要财产来源的对生存困难者提供的救助。 (三)官方民间结合救助 官方和民间结合救助,是指官方救助与民间救助相互补充而构成的对生存困难者提供的救助。根据官方救助和民间救助在社会救助体系中的地位不同三种类型:官方救助为主民间救助为辅、民间救助为主官方救助为辅和官方救助与民间救助并重。 四、社会救助法 社会救助法,是指调整社会救助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一)国外社会救助法的历史发展 最早进行社会救助立法的是英国。1394年,英皇爱德华三世针对丧失土地的农民涌向城镇、流落街头的现状,颁布了英国历史上第一个救济贫民的法律。但是从该法的具体内容上看,实

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 复习材料

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复习材料 第一章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的发展 1、1942年英国发布的《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又被称为“贝弗里奇报告”。 2、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的思想渊源包括:基督教教义、重商主义经济学。 3、我国目前的社会救助政策主要有:灾害救助、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农村贫困救助、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特定人群救助、临时救助。 4、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从收容遣送变为救助管理,强化了自愿受助。 5、现行的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包括:减免所得税,免征营业税,先征后返增值税。 第二章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中的基本关系 1、在政府与社会关系问题上,有代表性的四大主义分别是: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2、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格局,就要实行:社会职能社会化,社会事务社会办,社会福利社会化。 6、社会福利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投资主体多元化、福利设施向社会开放,服务对象公众化,社会福利社会办。 8、第三部门:是指在政府部门和以盈利为目的的市场部门之外的“非营利部门”,它与政府部门、市场部门共同构成了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其突出特点是志愿性、公益性和民间性。在国外,第三部门为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部门的总称,在国内主要指非营利的民间组织。12、对家庭提供的社会福利服务主要是通过社区、社团、社工以及志愿者和社区成员去实施的。 15、市场经济学说中的公平包括:机会均等、收入分配中的公平和结果公平。 18、社会救助主要是满足受助者的生存需要,社会福利则主要满足人的发展的需要。 第三章社会救助的一般理论 1、社会救助:国家与社会向贫困人口与不幸者提供款物接济和扶助的生活保障政策。社会救助时一种政府或社会行为;救助对象是容易遭遇生活困境的社会弱势群体;目标是满足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需要。 4、社会救助体系包括:最低生活保障、乡村贫困救助、农村五保制度、灾害救助、特殊对象救助等。 12、依据救助手段,社会救助可分为:现金救助、实物救助、服务救助、以工代赈。 14、穷人与资产理论常识人迈克尔谢若登认为,资产积累和投资是脱离贫苦困难的关键,建议设立个人发展账户。 第四章社会福利的一般理论 1、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社会化的福利津贴、实物供给和社会服务,满足社会成员的生活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的社会政策。其中:国家和社会是社会福利的责任主体,其本质主要体现在经济福利性上,是难以采取市场调节的社会公共领域;它穷掉社会化,福利的提供是开放式的;社会福利以提供服务为主;社会福利的目标不仅为了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还在于促使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5、按照社会福利资源的提供方式,可分为现金给付型、实物给付型和社会服务型社会福利。 8、福利经济学的思想渊源主要有: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霍布森的最大社会福利思想。 9、旧福利经济学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论述了福利的含义。 17、反对私营化社会服务的理论派别是:民主社会主义。 第五章贫困问题与社会发展 2、学者对贫困的界定包括:缺乏说、排斥说/剥夺说,地位说,能力说。 8、阶层贫困:亦称结构性贫困,是指因为各种原因造成部分社会成员收入过低或无收入而难以维持其自身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的贫困现象。 11、确定贫困线的方法有:市场菜篮法(标准预算法),恩格尔系数法,生活形态法,国际

第九章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完

北京开放大学王小兰整理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1 1 第九章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掌握重点1: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概述 1.社会救助的体系 2.社会救助的基本特征 ● 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性 ● 救助对象的有限性 ● 救助水平的低层次性 ● 救助手段的多样性 ● 救助资格审查的严肃性 掌握重点2: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定义与特点 1.什么是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是指在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者根据社会救助的性质与特点,以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为指导,以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为依据,采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与技巧,为社会救助对象提供专业服务的过程。 2.救助社会工作的特点 ● 服务对象及其救助类型的复杂性; ● 工作过程的持续性; ● 工作模式的融合性;

北京开放大学王小兰整理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2 2 ● 工作方法的政策性。 掌握重点3: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基本上围绕着社会救助的内容展开,也就是说以基本生活救助、各类专项救助、灾害救助以及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为主。 1.以基本生活救助为主的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从制度设计上看,基本生活救助目前在城市主要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在农村主要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 。具体的工作内容如下: 2.专项救助社会工作的内容 专项社会救助制度的目的在于解决贫困群体遇到的基本生存之外的专门困难,比如儿童的教育问题、家庭的住房问题、看病就医问题等。

3 北京开放大学王小兰整理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3

北京开放大学王小兰整理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4 4 3.灾害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4.流浪乞讨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1) 参与救助政策修订 (2) 救助机构的建立与管理 (3) 流浪乞讨人员的个别化服务 ● 主动救助:包括街头救助和全天候救助。街头救助是指借助救助巡逻车和救助亭对街头的 流浪人员实施救助。全天候救助就是各个城市的救助站24小时开放接待流浪人员。 ● 机构救助:包括基本生活安置及行为思想引导与矫正。救助机构首先要做的是给予生活的 合理安排,除了物质上的救助,还要开展教育,对其行为和心理进行疏导,消除其懒惰和依赖社会的想法,纠正偏差行为,帮助其分析自身的长处和弱点,鼓励他们独立自强,

第二十八章社会救助法律制度 社会保障法 教学课件

第二十八章社会救助法律制度 本章教学要点归纳 社会救助,又称社会救济,是社会保障制度内容之一。一般是指国家有关部门向由于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标准的社会成员,给予足以维持其最低生活需要的临时性物质帮助。社会救助法律制度一般由社会救济、救灾救济、扶贫救济三部分法律制度构成。包括:包括对城市居民、农村居民以及特殊社会群体的救济。社会救助的作用在于保障人权、维护人的平等的发展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社会救助的资金来源多样,有国家和地方政府财政预算、被救济居民所在单位负担、社会捐赠、国外境外捐助等。社会救助的管理机构由国务院会国家民政部、财政部、卫生部等部门建立专门管理社会救助的机构,隶属于民政部。地方民政厅、局建立专门的社会救助管理机构。救助方式一般采取现金救济、实物救济等。 对城市居民的救助,主要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按照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给予城市中的贫困居民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适用对象是城市有常住户口的居民,包括所有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贫困对象。社会救助的救助标准,我国称为“最低生活保障线”,它是地方政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维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的最低支出和物价指数,并考虑社会平均生活水平和政法财政的承受能力等因素,经过测算和论证后制定的。救助程序:由救助对象向当地居委会提出申请,填写救济申请表;居委会初审后报街道办事处民政科,调查复核并提出解决意见,报区民政局,由区民政局发给救济征。救助对象凭证领取救济费。 农村社会救助,是国家和集体对农村中生活困难的贫困对象采取物质帮助、扶持生产等形式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主要适用于无法定扶养义务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以及因病、灾、缺少劳动能力等生活贫困者。农村经济采取国家救济与集体补助相结合的方式。救助方式有:国家救济、社会互助互济、扶持生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五保户供养等。 特殊对象的社会救助,是国家对特定对象给予生活救济或困难补助,以保障他们基本生活的制度。如:需要医治和救济的麻风病人,需要安置和救济的原国民党起义人员、投诚人员和部分归侨、侨眷、台胞台属、宽大释放人员等的救助。。 救灾救助,是指当灾害严重、灾民众多时,对灾民进行有效的救济保障,对灾区群众和集体无力解决的困难给予必要的帮助,以维持灾区的社会稳定,消除灾害造成的社会问题。包括救灾捐赠、国际救灾援助等。救灾捐赠,是在发生较严重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后,由政府部门或社会团体等机构有组织地向海内外各界募集资金和物资,帮助解决灾区和灾民因灾造成的困难。)救灾捐赠款物必须全部、无偿分配给灾区,专款专物专用,必须严格按照协议和捐赠者的意愿安排使用,实行重点使用,重点解决灾民最基本、最急迫的困难。我国自1980年开始接受国际救灾援助。根据救灾援助包括灾前援助、紧急救灾援助、恢复重建援助和未来发展援助四部分。 扶贫救助,是国家采取的一系列财政、金融措施,用于扶持贫困地区和农村贫困户解决生活困难的制度。我国扶贫救助的主要方式包括:扶贫贷款、创办扶贫经济实体、建立扶贫互助储金会以及政策上的优惠等。扶贫贷款是增加贫困地区的财政投入和低息信贷资金的供给,以此来贫困地区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贫困农户的生产能力,包括中央政府的投入、省级政府的投入和外国给予国内的扶贫援助。创办扶贫经济实体是在改革单一分散扶贫方式的基础上,把扶持对象结合起来,进行集中扶持的形式。我国现在主要采取开发式扶贫,在国家必要的扶持下,利用贫困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进行开发性的生产建设,使贫困地区和贫困扶贫互助储金会是以国家给予的一部分救灾扶摆脱贫困。农户逐步依靠自己力量解决温饱, 贫周转金为基础,通过群众自愿缴纳会费和集体资助的形式筹集资金,为群众生产、生活服务。

社会工作实务案例分析练习题1

社会工作实务案例分析练习题(一) 陈教授,现年65岁,退休前在上海一所著名大学教书,陈教授早年在外地“插队”,一子一女在母亲的拉扯下长大,因而对父亲的“不管不问”颇有怨言。陈教授妻子在世时,子女们还经常回来探望。陈教授有个弟弟和两个侄子在上海,因而他的生活平静而安详。前不久,陈教授由于回家较晚,到家后,发现老伴躺在地板上,呼吸微弱,连忙送往医院,当子女赶到时,老伴已经离开人士。子女们把责任归咎于父亲“回家过晚”,双方之间的裂痕加深,子女们用冷言冷语讥讽老人,探望次数大大减少。老人整日待在家中,经常酗酒,酗酒后会痛哭流涕,喃喃自语,认为老伴的死是自己造成的,还不到一个月,原本身体健康、开朗乐观的陈教授,变的骨瘦如柴,精神恍惚。社区服务中心了解情况后,决定派社区工作者小张开展工作,小张准备从家庭思维的角度介入。 问题: 1、在上述案例中,家庭思维是指什么? 2、上述案例中,陈教授主要面临的困境是什么?考试大论坛 3、针对这些困境,小张应采取怎样的介入策略? 4、通过以上分析,请归纳老年社会工作的内容?来源:考试大 答: 1、家庭思维是指把老年人看作复杂的多代关系系统的一部分,这一关系系统对老年人生活有重大影响,是老年人与人交往并获得支持的来源;诸如配偶、父母、兄弟姐妹、子女等家庭角色,它们是老年人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是与这些角色相联系的特定功能已经终止,它们也会影响老年人的所思所想。 2、陈教授主要面临的困境是:如何恢复身体健康(身体健康问题);如何舒缓情绪(精神情绪问题);如何从失去老伴的痛苦中走出来(丧亲问题);如何与儿女修复关系(感情支持问题);如何免受儿子冷言冷语(语言虐待问题)。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 3、小张应该采取的主要介入策略有:(个人+家庭成员) (1)小张应该让陈教授明白目前的状况,清醒意识到他的问题继续恶化下去的严重性,说服其面对现实,鼓励其走出家门,参与一些社区活动,并协助陈教授制订一份健康活动计划。来源:考试大 (2)建立情感支持网络,针对其儿女和其他家人,如弟弟、侄子,开展家庭体系支持工作,劝说其他家人加入到老人的情感支持网络里,充当他们之间的沟通桥梁。 (3)帮助家庭“解除羁绊”,超越当前阻碍,代表老人把家庭动员起来。本文来源:考试大网 (4)为老人制订一个行动方案,帮助家人治疗旧伤,处理积怨。 (5)也可以给陈教授做哀伤辅导,让其正视这一过程,重新组织自己的生活。 (6)对于虐待问题,小张应该让陈教授的女儿明白当初父亲下乡插队时的“不得已”,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其本人也非常关心和在乎他们;另外,母亲的死也纯属意外,让其明白父亲深爱着母亲,不可能害死母亲的事实,争取其女儿的支持是整个案例的关键因素。www.Ehttps://www.wendangku.net/doc/47981899.html,考试就到考试大 4、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从前面的张教授的困境中找出相关内容) (1)身体健康方面的服务;

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复习题 (1)

《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复习题 一、填空 1.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 2.“三无”人员是指哪三无? 3.生活社会救助主要采取哪三种救助形式? 4.在社会福利制度中,可将公平分为哪三种? 5.社会福利制度主要由哪些福利制度构成? 6.生产社会救助主要采取哪四种扶持形式。 7.早期的社会救助思想主要表现哪些思想? 8.残疾人医疗康复包括哪两类康复? 9.公共教育具有哪些特点? 10.我国孤儿的家庭养育主要有那三种形式? 11.老年人的特殊需求主要表现在哪五个方面? 12.我国义务教育财政资源分布严重不均等,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3.生产社会救助具有哪些功能? 14.生活社会救助与其他社会救助相比,具有哪些特点? 二、名词解释: 1、社会救助: 2、社会福利: 3、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4、市场失灵理论: 5、政府宏观管理: 6、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7、社区社会福利: 8、市场微观管理: 9、灾害社会救助:

10、生产社会救助 11、公共社会福利 12、住房社会救助 13、生活社会救助 14、恩格尔系数 15、政府失灵理论 16、医疗社会救助 三、简答题 1、社会救助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2、我国对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救助形式分别有哪些 3、生活社会救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4、社会救助主要有哪些基本特征 5、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社会救助的主要内容,存在哪些问题 6、灾害社会救助有何特点 7、生活社会救助的主要特征和主要功能有哪些 8、生产社会救助的实施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9、社会福利有哪些基本特性 10、我国老年社会福利制度存在哪些问题 11、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实施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12、为低收入者提供住房社会救助的主要形式及基本原则有哪些 13、社会救助有哪些基本功能 14、生产社会救助的功能和意义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5、简述我国廉租住房的基本特征及作用 16、医疗社会救助有哪些基本功能? 四、论述题 1、论述政府和市场在社会福利中的作用 2、联系实际,指出目前我国妇女儿童社会福利还存在哪些问题?并结合自己观

历年考点-第九章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历年考点-第九章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第九章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一.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三原则:就急难、托底线、可持续(新增加知识点)P195 二、社会救助的内容 1、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 =(基本生活救助)(宏观和微观) 1537.赵大爷年近七旬,生活在农村。几年前赵大爷的独子因交通意外身亡,老伴受不了打击也去世了。目前赵大爷无亲无故,以拾荒为生。社会工作者老宋计划协助赵大爷申请救助。 下列救助类别中,最能帮助赵大爷解决生活困难的是()。 A.最低生活保障 B.特困人员供养 C.就业救助 D.临时救助 1439.在街道办事处和工商部门的支持下,某社会服务组织在临街的公共场地上搭建起一些小商品摊位,计划供社区贫困家庭低价租用。 在向居民代表征集摊位租用意见时,大家看

法不一。下列对贫困家庭进行救助的意见中,最符合社会工作理念的是()。 A.“既然是贫困家庭,就把租金全免了”B.“为申请到摊位的家庭提供创业培训”C.“小买卖不挣钱,还不如让贫困家庭领低保”D.“将公共场地进行商业出租,租金直接发给贫困家庭” 1436.社会工作者小张为社区的低保人员开展求职技培训,组织他们为社区提供志愿服务,并为他们争取一些工作机会。社会工作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避免低保人员因长期失业而被边缘化 B.增加社区居民对低保人员的接纳与认同C.要求有劳动能力的低保人员回报社区 D.运用低保人员提供的志服务满足社区需要1137.基本生活救助是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帮助城乡贫困的个人,家庭和群体缓解他们的贫困状况,下列问题中,属于基本生活救助范围的是()。 A、儿童的教育问题 B、家庭的住房问题 C、五保户的供养问题 D、农民的就医问

我国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DUFE 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研究 学号: 专业: 姓名: 教师评阅意见: 论文成绩□95 □90 □85 □80 □75 □70 □65 □60 □60以下

摘要 社会救助是最古老的社会保障形式,也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因各种原因导致低于法定最低收入标准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援助,以维持其基本生存需要,维护其基本生存权利的社会保障形式。在现代社会,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一起构成社会保障的完整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最低生活保障的作用,构成了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安全网”。社会救助作为一种制度产生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社会救助从不成熟、不完善发展到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本文从社会救助基本涵义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历程,最后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救助工作方面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并提出下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国社会救助工作的若干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社会救助社会救助制度

ABSTRACT Social assistance is the oldest form of social security, also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It through legislation by the state and the society, caused by various reasons at less than the statutory minimum wage standard members of society to give material assistance,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ir basic survival needs, maintain the basic form of social security of the right to life.In the modern society, social assistance and social insurance, social welfare, entitled groups together constitute a complete system of social security, and in the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lowest life to ensure, constitutes the social security at the end of a "safety net".Then the spontaneous behavior evolved into a certain mandatory, organized philanthropy.Social assistance, as a kind of system,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has experienced a complex development process.Never mature social relief to the legalization, institutionalization, standardization, imperfect development has experienced a long process.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assistance basic meaning,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China's social assistance system, finally analyzes the current social relief work in our country there are some common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our country social relief work next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Social assistance Social assistance system reform

社会救助的程序法治——价值、原则与制度构建

2012年第2期山东社会科学No.2总第198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198 ·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社会救助的程序法治———价值、原则与制度构建 杨思斌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北京100048) [摘要]程序在社会救助法中具有重要价值,社会救助法的程序制度应该遵循正当程序原则、与实体法相配合以及第三方参与原则。我国社会救助法(草案)关于社会救助程序 的规定比较粗疏,而且多为一些办事流程性规定。为保障社会救助对象的合法权利,提高社 会救助法的实施效果,社会救助法应该规定启动程序、审查程序、说明理由程序、听证程序与 监督程序制度。 [关键词]社会救助;程序法治;价值;原则;制度构建 [中图分类号]D9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02-0037-05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程序法治成为法治内涵的重要方面已经成为法学界的共识,单行的行政程序法规陆续出台,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典也在积极酝酿中。但是,“从行政程序法制之长期的发展方向看,针对个别领域之特质而健全个别行政领域行政程序法制,应是最重要之课题。”①属于给付行政之领域的社会救助法中的程序法制也是如此。社会救助程序是对社会救助过程中行政自由权行为的抑制,是公民社会救助权实现的合法方式和必要条件。社会救助程序是社会救助立法中的重要内容,没有一定的程序,不仅社会救助工作无法正常进行,而且会减损社会救助法的立法价值。从国外的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看,几乎所有的成文法国家都对社会救助程序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如日本的《生活保护法》规定,要想获得必要的生活保护,就必须由申请人、抚养义务人或者居住在一起的亲属提出申请,经过必要的审查合格后才能获得批准。从法律行为的角度看,社会救助一般是一种依申请而进行的行政给付行为,在社会救助的申请和发放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的自由裁量权很容易被滥用。如何设置社会救助中的程序,保障公民的社会救助权的实现,防止权力的滥用,是社会救助立法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程序在社会救助法中的价值 程序是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时所应遵循的方式、步骤、时限和顺序,在行政法发展的早期阶段,行政程序对于行政实体法的实现仅仅具有工具价值。随着行政权的扩张和行政法调整范围的扩大,行政程序对于约束行政自由裁量权、控制行政权的扩张与肆意意义增大。行政程序作为规范行政权、体现法治形式合理性的行为过程,是实现行政法治的重要前提,而行政程序发达与否,是衡量一国行政法治程度的重要标尺。因此,现代行政法中行政程序具有极其重要的法律地位。社会救助是为了保障公民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而由政府对社会贫困者提供生活救助和其他方式,以保障公民的生存权的制度安排。从政府实施社会救助行为的角度看,社会救助是一种行政给付行为或授益行政行为,这不仅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更是一种涉及公民权益、公共资源分配和社会公平的行政行为,正当、合理的程序设置对于保证社会救助的正当性、合法性 收稿日期:2012-01-05 作者简介:杨思斌(1967—),男,安徽六安人,法学博士,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博士后,主要从事社会保障法的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社会救助法的原则、制度和规范的研究”(项目编号:09YJA820078)资助。 ①蔡秀卿:《现代国家与行政法》,台湾学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249页。 73

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作业

《人口论》马尔萨斯 在《人口论》中,马尔萨斯对于社会救济的观点是:反对救济穷人,救济穷人即帮助穷人制造穷人。 对于当时的英吉利,已经制定了济贫法,规定了要为贫困的人征集救济的金额,而马尔萨斯却是持反对意见的,因为这样年年为贫民征集一个这样大的金额,但贫民间的困苦依然不减。 富人的捐助,即会使贫民得到的救济金有所增加,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一是物价会随之上升,而且高于贫民救济金所能承受的能力。二是对有的劳动者来说,如果他们得到了过多的救济,他们会觉得自己已经是比较富裕的了,已经能够拿许多时间来偷闲了,于是又阻碍了社会的生产。三是贫民有了救济,就会促成很多单身的人成家,于是就有了以供养贫民来创造贫民,这样人口增加了,国内的食品就不得不按较小的比例分配于各个人,最终又有更多的人陷于贫困,以至于被迫而请扶助。四是会减少普通人民的节俭能力与意志,被雇在制造业上的贫民,即因有教区津贴,费尽所得工资,能享乐时即享乐。 马尔萨斯认为,英吉利济贫法的制定,无疑是为了最仁慈的目的,但我们有大理由,设想它未曾成就它的目的。那种法律,却曾和缓非此即将极为严重的困苦;但受教区维持的贫民,如综合一切情况来考察,却亦似乎没有因此免去贫困。 为此,在采取措施上马尔萨斯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是完全废止今日的教区法全部。二是凡开发新地的,给予奖励金,并使农业比制造业,耕地比牧地,更受奖励。第三是为极端贫困的人设立养育院。第四是为了控制人口的增长,提倡晚婚和禁欲。 《贝弗利奇报告--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贝弗利奇 早在1934年颁布的《失业保险法》引进了一项新的国民服务——失业救济,它结束了英国失业保险混乱的发展历史,为英国失业保险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1942年,贝弗利奇发表了《贝弗利奇报告》,后来一经落实,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福利国家”的国家。 在《贝弗利奇报告》第五部分的社会保障计划里的国民救助里面详细的介绍救助的内容。国民救助用于满足未被社会保险覆盖的所有保障需要。国民救助必须满足人们基本的生活需要,但标准必须比社会保险低。发放救助时须经经济状况调查,且要有需要救助的证据。救助费用由国家财政直接负担,让国家至少承担起保障最低生活水平的义务。 社会保障计划分三个不同部分组成:社会保险满足基本需求,国民救助解决特殊情况的需求,资源保险用于满足超出基本需求的额外需求。 尽管国民救助和社会保险明显不同,但国民救助在管理和操作上要与社会保险相结合。国民救助是社会保障部在重要程度上仅次于社会保险的一项工作。社会救助的保障水平最低,但社会

第九章-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第九章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单项选择题 1.()是对基本生活救助的重要补充。 A.灾害救助 B.住房救助 C.教育救助 D.专项社会救助 1.[答案]D专项社会救助主要是为了解决困难家庭的特定问题,并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的救助,是对基本生活救助的重要补充。专项社会救助主要包括教育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和司法救助等。 2.社会工作者小何所负责的社区里有一个贫困家庭,夫妻双方都下岗了,两个孩子还在上学,家庭没有任何经济来源。此时小何若以社会工作者的身份介入,则应该最先为这个家庭提供的服务是()。 A.协助这个家庭制订反贫困策略 B.为这对夫妻提供就业指导培训的机会 C.协助这个家庭申请城市最低生活保障 D.为这个家庭的成员做心理辅导 2.[答案]C基本生活救助是社会救助的核心内容,主要解决贫困个人与家庭的吃穿温饱等基本生存问题。 3.某慈善协会,每年都会为汶川灾区的孩子们提供社会救助,既有生活和学习用品,也有以奖学金形式发放的现金援助。这一事例体现了社会救助的()特征。 A.救助水平的低层次性 B.救助手段的多样性 C.救助对象的有限性 D.救助范围的广泛性 3.[答案]B救助手段的多样性是社会救助的一个重要特征。从形式上看,有现金救助,有物质救助,也有服务性救助;从时间上看,有临时性救助,也有长期的固定救助;从类别上看,有常规性救助,也有特殊性救助。还有一些通过专业人员,比如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等,针对救助对象的精神层面、个人能力、心理问题等开展的救助。 4.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方法中,()通常由社会工作者主动到流浪乞讨人员经常出现和活动频繁的地方,然后与他们保持密切接触,通过提供辅导、资料及转介服务,使这些流浪乞讨人员,尤其是流浪儿童得到妥善安置,发挥其潜能并预防不良影响的产生。 A.机构服务 B.社区服务 C.外展服务 D.家庭服务 4.[答案]C外展社会工作是一套系统的服务模式,通常由社会工作者主动到流浪乞讨人员经常出现和活动频繁的地方,然后与他们保持密切接触,通过提供辅导、资料及转介服务,使这些流浪乞讨人员,尤其是流浪儿童得到妥善安置,发挥其潜能并预防不良影响的产生。

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概述教学文案

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 概述

精品资料 第一、二讲社会救助概述 一、社会救助的概念 (一)社会救助的含义 所谓社会救助,是指社会成员在其不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时,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有权要求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资金和实物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救助主体:政府或社会。 救助客体(社会救助的对象)包括三种:面向社会全体成员,但由于是以社会成员的生活条件及状况为出发点,因此并非所有的对象能够享受社会救助的标准。可按造成贫困的原因分,也可按救助对象的年龄分。 一是无依无靠、没有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人,主要包括孤儿、残疾人以及没有参加社会保险且无子女的老人; 二是有收入来源,但生活水平低于法定最低标准的人; 三是有劳动能力、有收入来源,但由于意外的自然灾害或社会灾害,而使生活一时无法维持的人。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整个社会保障网络体系中处于最初级、最基本的层次。 (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向公民提供的援助; 社会救助所保障的对象,往往是处于生活底层的最困难群体; 社会救助的形式很多; 社会救助是公民应得的权利。这是《宪法》所赋予的权利; 社会救助所需费用由国家财政支付,其财政来源主要是税收。 二、社会救助的特点 与其他的社会保障制度相比较,社会救助制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1)义务的单项性。社会救助只强调国家和社会对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社会成员享受社会救助是他的权利,并不需要承担相应的义务。社会救助资金一般由政府财政拨付,社会成员不用缴纳任何费用。 (2)对象的限制性。即社会救助对象由法律加以规定,只有符合条件且真正陷入生活困境的社会成员才有资格享受救助。 (3)社会救助目标的低层次性。即社会救助的目标是应付灾害和克服贫困,而非改善或提高福利及生活质量,社会救助处于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最低或最基本层次。 (4)社会救助手段的多样性。社会救助既可采用实物救助也可采用现金救助;既有临时应急救助又有长期固定救助,既有官方救助又有民间救助,社会救助手段的多样性是使社会成员得到救助的关键。 案例分析: 媒题报道: 有一个山里孩子,8岁,小学二年级,因父亲去世,从此不愿与周围人说话,经常独自钻在角落发呆,年迈的爷爷,智障的妈妈,贫困的家庭,似乎注定他命运的坎坷。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

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复习题

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复 习题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复习题 题型及分值: 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简答题(每题5-9分,共40分)论述题(每题20分,共20分) 填空 1.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 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优抚。 2.“三无”人员是指哪三无 3.生活社会救助主要采取哪三种救助形式 现金救助、实物救助、服务救助。P45 4.在社会福利制度中,可将公平分为哪三种 权利公平、机会公平、结果公平。P200 5.社会福利制度主要由哪些福利制度构成 老年社会福利、妇女儿童社会福利、残疾人社会福利、公共社会福利。 6.生产社会救助主要采取哪四种扶持形式。 政策扶持、资金扶持、科技扶持、信息扶持。P90 7.早期的社会救助思想主要表现哪些思想 慈善和恩赐思想、人权思想、温情主义论。 P8 8.残疾人医疗康复包括哪两类康复 全面康复、医学康复。P273 9.公共教育具有哪些特点 免费性质、平等取向、全民性。P295

10.我国孤儿的家庭养育主要有那三种形式 亲属抚养、家庭收养、家庭寄养。P267 11.老年人的特殊需求主要表现在哪五个方面 经济需求、医疗保健需求、生活照料需求、心理需求、自我实现需求。P232 12.我国义务教育财政资源分布严重不均等,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居民之间。P306 13.生产社会救助具有哪些功能 扶助功能、稳定功能、激励功能。P92 14.生活社会救助与其他社会救助相比,具有哪些特点 救助对象的全民性、最低保障性、适时调整型、长期救助与临时救助结合、选择性。P45 名词解释(5题): 1、社会救助:p18是指通过立法由国家或者政府对由于失业、疾病、灾害等原因 所造成收入中断或者收入降低并陷入贫困的人员或者家庭实行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2、社会福利:p214指的是政府或者社会通过专业的福利机构,为解决社会上的特 殊群体以及一般社会成员的实际困难,提高国民生活质量而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和设施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3、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p10凯恩斯认为,在影响消费的各种因素中,收入是 消费惟一的决定因素,收入的变化决定消费的变化。随着收入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不及收入增加多。凯恩斯认为,随着就业和收入的增加,个人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少,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4、市场失灵理论:p14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认为,各种经济矛盾都可以 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来自动解决。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许多矛盾(如贫富悬殊)并非如此,即产生了市场失灵。此时,就需要政府出面干预社会和经济等领域(如通过再分配调控收入差距)。社会救助制度正是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建立和发展的,用以解决市场无法解决的社会公平问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