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浣溪沙》优秀 教案

《浣溪沙》优秀 教案

《浣溪沙》优秀 教案
《浣溪沙》优秀 教案

教案

章节名称浣溪沙计划学

2

学习内容分

析古诗词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在反复的诵读中中感悟作者通过意象的描写,所传达的内在的思想情感,欣赏他们高度凝炼传神的语言。诵读是教学诗词的一种很好的方法,而那种能够倾注自己感情的诵读,就更能让我们体会作者的情感,贴近作者的心灵。

教学目标要

求1、通过多媒体资料读、背课文,积累文言语汇,增加文化积淀,提高学生对文言诗文的解读能力。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体会本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教学重点难

点1、重点:在读读背背中感受语言清丽自然的特点,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2、难点:理解词中“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所蕴含的深邃内涵。

主要教学方

法朗读法、点拨赏析法、讨论法主要教具多媒体

板书设计

浣溪沙

晏殊

意象:上片新词酒旧亭台夕阳怀旧下片落花归燕小园香径伤春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所用

时间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看图说感想,

背诵相关诗

词,并由此导

入晏殊《浣溪

沙》的学习。

8分

1、同学们,首先在开始正课之

前,我们来看几张图片(用PPT

给学生展示三张关于落花的图

片),同学们,这些图片有什

么共同点啊?(学生回答)那

么同学们看了这些图片有什么

样的感受?能想到哪些相关的

诗词名句?(并根据学生的回

答用幻灯片展示相关诗词。)

2、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那么

我们接下来来看一看词人晏殊

在面对这些落花的情景的时

候,想到的都是什么。今天我

们就来学习晏殊的浣溪沙(板

书课题“浣溪沙”)。

互相交流,积

极发言,背诵

学过的相关诗

词。

作者简介了解作者,知

人论世。

4分

同学们之前对晏殊似乎没有多

少了解,那么我们先来看看作

者的相关信息(用幻灯片展示

晏殊的信息)。

安静地看,安

静地听,默默

记忆理解晏殊

其人。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听范读,自己

跟着朗读。结

合书下注释,

初步理解本

词中重点词

语的含义。

16分

1、了解了作者,我们就可以开

始正式得进入本词的学习了,

首先,由我为大家朗读一下本

词,同学们要注意听,看看有

没有什么字词是自己之前读错

的,同时注意一下老师读的时

候,情感是怎样的(深情朗读

课文)。

2、好,课文读完了,那么下面

我们给同学们几分钟之间,自

己读词,注意读音和情感,另

外,我们之前布置了预习作业,

关于重点词句的理解,等会请

1、静静地欣

赏,并正音正

字,正确把握

诗句的朗读节

奏,自己准确

朗读诗歌。结

合书下注释,

初步理解本词

中重点词语的

含义。

2、把自己之

前理解错误的

地方在书本上

同学们起来回答(巡视指导学生朗读的技巧)。

3、在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点拨总结,并用幻灯片把词每一句话的意思及重点字词的意思展示出来。作简单的批注,便于记忆理解。

再读课文,深入研读在诵读中体

会词中关键

词句所蕴涵

的哲理和感

情。

22分

(其

中意

象及

感情

基调

用4

到6

钟,

重点

句子

理解

赏析

用16

分钟

右)

1、好,我们已经了解了整首词

的意思,下面我们就请同学们

齐读一遍课文,在读的时候,

要体会作者的情感,同时注意

一下,词的上阙和下阙都用了

哪些意象,表现出来的是怎样

的基调(根据学生的回答,进

行板书)。

2、我们已经了解了词的上下片

分别表现的是哪种情感,下面,

我找几位同学起来读课文,其

他同学在听读的过程中,回答

一下下面的问题(出示幻灯片,

展示问题,帮助学生对重点句

子的理解赏析):

①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

文中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仔

细体会思考“夕阳西下几时

回?”这句话的含义。

②怎样体会名句“无可奈何花

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

的“无可奈何“和“似曾相识”?

从“花落去”到“燕归来”,

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感

情?

3、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对两

个问题(也就是两个重要的句

子)进行点拨总结。

1、在对文章有

了初步了解的

基础上,齐读

课文,在读课

文的过程中,

要充满感情。

2、独立思考,

并积极回答教

师所提问的问

题。

3、根据教师最

后对重点句子

的讲解,总结,

在课本上做一

些批注。

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让学生放飞

想象,想象一

下,“小园香

径独徘徊”一

句中作者在

独自行走中

思索和反省

到什么?

30分

1、把学生分成小组,自由讨

论。

2、巡视观看学生任务完成进

度,给与适当的指导。

3、请学生代表发言。

1、小组之间

自由并且激烈

得讨论,由小

组中的某一位

成员,记录下

小组讨论的结

果,并且形成

语言比较优美

的心理描写文

字。

2、推选小组

代表,把本小

组写好的内容

读出来,由其

他小组进行评

价打分。

总结全词体会浣溪沙

的中心情感。

6分

总结本词的思想内涵,并提出

历来的争论。

学生独立思

考,在书上作

简单的记录。

作业布置课后对所学

的进行学习

巩固。

4分

1、把之前在小园香径中想到的

内容,用文字表现出来,字数

100字左右。

2、熟读并背诵全词。

3、完成课后作业和本课学习指

导的内容。

学生认真记录

作业并与课下

按时完成。

教学反思浣溪沙是一首传诵千古的名词,感情很细腻,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反复的吟诵中,把词中的情感体会到,同时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在教学设计中我试想以设问题的方式,让学生从词的内容中去寻找答案,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同时让学生自己去想,自己去讨论,从而得到的,肯定是比单单由老师讲解得到的更多,印象也会越深刻。这样,才会让学生感兴趣,让他们自己想要学,愿意学。

教学设计流程图说明展示图片→提问导入→背诵诗词

作者简介→范读→欣赏并正音

提问词意→自读,理解文意,回答问题

展示词意→批注学习

提问感悟、板书→独立思考

提问,想象→分组讨论,书写,回答,点评打分

部编版六年级下《浣溪沙》教案(含教学反思)

9.浣溪沙 [教学目标] 1.了解与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江水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到《浣溪沙》中去寻找答案。 1.简介作者。(课件出示) 2.介绍创作背景。(课件出示) 二、朗读课文 1.听朗读音频,注意听准节奏和重音,可以轻声跟读。听完后提问:从哪里看出这首词是游记?(点明小序的作用) 2.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3.全班齐读。 三、翻译词句 1.参见课本注释,通读全词。师补充部分字词含义。(白发,代指老年。) 2.同桌为一组,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意思。(一个同学译上阕,一个同学译下阕) 3.学生合作交流。 4.指名说意思,其他同学点评。 5.师说全词意思 四、悟意境,体感悟 1.师: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相机引导。) 2.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朗读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上阕写景,描绘了三幅画面: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鸟在啼叫;下阕转入抒怀: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课件出示图片) 3.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4.一个人在怎样的心情下,笔下的景物才会如此清淡幽静?(平和宁静) 5.苏轼面对挫折还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人生态度?(旷

浣溪沙教案

《浣溪沙》教案 付明伟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养成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2、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反复吟诵,让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细细品味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问答法。在梳理词作时,教师相机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问答中品析词作内容。 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对词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二、写作背景 元丰五年(1082)三月,词人谪居黄州期间作的一首游记词。“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在城东一个叫东坡的地方垦荒耕种,自号东坡居士,物质生活也比较艰苦。但他能抱着“但令人饱我愁无”的态度,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首《浣溪沙》就表现出了他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解题 “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或作“纱”。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三、难解词句 参见课本注释 补充: 浸溪:浸在溪水中。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 四、鉴赏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词前小序,点明写作词的缘由。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上阕: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这两句既点出游清泉寺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萧萧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环境。 提问: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一派怎样的春景? 明确:描绘了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三幅画面。兰花发出了短短的嫩芽,浸在涨满了水的小溪里,松林间一尘不染的沙路,黄昏时潇潇细雨声中杜鹃在啼叫,渲染出一派爽人耳目、沁人心脾、优美洁净的春景,又带有作者当时丝丝落寞之情。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浣溪沙》教案

《浣溪沙》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与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江水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到《浣溪沙》中去寻找答案。 1.简介作者。(课件出示) 2.介绍创作背景。(课件出示) 二、朗读课文 1.听朗读音频,注意听准节奏和重音,可以轻声跟读。听完后提问:从哪里看出这首词是游记?(点明小序的作用) 2.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3.全班齐读。 三、翻译词句 1.参见课本注释,通读全词。师补充部分字词含义。(白发,代指老年。) 2.同桌为一组,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意思。(一个同学译上阕,一个同学译下阕) 3.学生合作交流。 4.指名说意思,其他同学点评。 5.师说全词意思 四、悟意境,体感悟 1.师: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相

机引导。) 2.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朗读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上阕写景,描绘了三幅画面: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鸟在啼叫;下阕转入抒怀: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课件出示图片) 3.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4.一个人在怎样的心情下,笔下的景物才会如此清淡幽静?(平和宁静) 5.苏轼面对挫折还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人生态度?(旷达乐观) 6.苏轼会不会就此放弃世俗的一切不再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了呢?(学生可在老师的提示下,看词的下片,从而得出答案。) 7.学生自由畅谈对下片的理解或所受启发。 8.全词小结:全词情景理交融,充分体现了苏轼旷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生活的启示。 五、总结 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指引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勇往直前。我们还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同学们,你们说对吗? [教学板书] 9.浣溪沙 浣溪沙上片:写景三幅画面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 清新幽雅 下片:抒怀溪水西流—青春可驻 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反思] 《浣溪沙》是苏轼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上片主要是对意境的品味,为了让学生深切体会到词中的景,我采用了听、读、想象结合的方法,通过范读、想象画面等途径,学生还是比较到位地融入了情境。而对于下片的抒情,确实是教学的难点,也没有达到让学生站在主体地位去感受、表达和感悟的目的。如果让他们根据对诗词的理解

新人教版八上语文-《浣溪沙》(晏殊) 教案

《浣溪沙》教案 一、文本体式特征: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而对词中所蕴涵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学生在理解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中应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能结合自身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进一步地去感受,在思索感受中获得不断提升感悟生活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体会这首词的语言美、意境美。 二、学情分析 1.在诵读吟咏中感受本词的语言特色。 2.理解词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所蕴含的深邃内涵。 教学方法: 诵读赏析法、由景入情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最喜欢作诗的皇帝有两个,一个是隋炀帝,爱诗爱到臣子有佳句者,嫉妒得要取他的性命。另一个是清朝的乾隆皇帝。历史上最有才华,最能作诗写词的一位皇帝是五代时南唐国主李煜。课前请同学们查阅了相关的资料,请同学们来介绍一下作者晏殊。 一、了解作者 1、生读书下注释,画出重要信息。 2、补充介绍:晏殊,北宋初期著名词人。14岁以神童招试,赐同进士出身。当时名臣范仲淹、欧阳修等均出其门下。他工诗文,尤善词。其词擅长小令,多写春花秋月,友人离别的闲愁。意境清新,语言工巧凝练,善铸佳句。 晏殊的一生,可以说是志得意满,无忧无虑。但是,锦衣玉食的物质生活,填补不了他精神上的空虚。他的词作,在雍容华贵的气象之中,也时时流露出淡淡的哀愁,这首《浣溪沙》所表现的,就是这样的感情。全词所写,就是这种惜春怀旧的思想情绪。 二、指导朗读 1、听录音 2、指导朗读:这首词首句叙事,要用较轻松的叙述语调读出来。第二句用沉思的口吻缓缓读出。第三句用疑问语气把留恋期盼之情传达出来。第四句用怀疑思考的语气来读。第六句用低沉缓慢的语调来读。 3、学生试读,齐读 三、赏析诗歌 1、这首诗融叙事、写景、抒情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的所作所为。 叙事:饮酒写词徘徊孤独惆怅凄凉感伤 补充:a 亭台----旧,去年---对过去欢聚时光的回忆 为什么想到去年的?去年是怎样的场景? B 古人看到夕阳西下,暮色苍茫,常常会流露出哀伤之情,在我们已经学过的古代诗词中,你还记得另外的例子吗?

晏殊《浣溪沙》教案讲课教案

晏殊《浣溪沙》教案

晏殊《浣溪沙》教案 一、学习目标 1、在吟诵背诵中感受本词语言清丽自然的特色。 2、体会本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二、学法指导 学生先在查阅资料和借助书下注释的基础上理解本词的大意,再通过重点字词和关键句子的讲解,引导学生去不断地挖掘本词的深刻内蕴,多角度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预习内容 1、根据前一节课中学过的有关词的知识,回答这首词从字数和结构上分类分别属于和。 2、你对作者晏殊了解多少?他在写这首词时的境况和心情是怎样的? 晏殊是时期的词人,《浣溪沙》是词的,它选自。 3、学有潜力的同学还可以思考下一部分中出现的问题。 四、课堂学习重点内容(1课时完成) 1、作者和词作的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十三岁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他是北宋前期较早的词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贵悠闲的生

活,但他的词艺术成就较高,能以疏淡闲雅的语言写出较深的含义,音韵和谐,意境清新。 这首词选自《珠玉词》。“浣溪沙”是词牌名。《浣溪沙》是一首小令,其格式是分上下两阕 (也叫上下两片),各有三个七字句,一、二、三、五、六句押同一个平声韵。这首词写作者在暮春时节的思绪,表现了年华易逝的伤感。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传诵名句。 2、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1)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曲:一首。新词:刚填好的词,意同新歌。 (2)去年天气旧亭台。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 (3)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4)无可奈何花落去。无可奈何:不得已。花落去:花谢,点明节令是暮春。(5)似曾相识:意思是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6)小园香径独徘徊。香径:花间小路。徘徊:来回走。 3、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词中关键词句所蕴涵的哲理和感情。

浣溪沙晏殊导学案

浣溪沙导学案 1 、作者作品 晏殊( 9 9 1 - 1 0 5 5 ),字同叔,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抚州 ( 今江西临川 ) 人。景德初年,他刚十四岁,就以“ 神童” 的才名应殿试考中进士。在西溪任上常讲学,后人建有晏溪书院,故西溪又称“ 晏溪” 。仁宗庆历中,晏殊官至集贤殿学士,同中书门平章事 ( 宰相 ) 兼枢密使。为官清廉,秉直从政。他曾上书皇帝,主张严格选任州郡长官,量才录用地方知县,清除庸劣不称职者,这份万言书声震一时。 晏殊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擅长词令 ( 长短句 ) ,尤擅小令。风格婉约,历有“ 此宗令词之专精者,首推晏殊” 的评价。他的名作《浣溪沙》中的“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历来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晏殊曾多次担任参知政事,兼枢密使,这是相当于宰相的职位,官位显赫。晏殊经常在家中招待客人,宴席之间总伴随着歌声、乐声,因此晏殊的作品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 2 、诗词大意 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1 )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曲:一首。新词:刚填好的词,意同新歌。 ( 2 )去年天气旧亭台。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 ( 3 )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 4 )无可奈何花落去。无可奈何:不得已。花落去:花谢,点明节令是暮春。 ( 5 )似曾相识:意思是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 6 )小园香径独徘徊。香径:花间小路。徘徊:来回走。 诗意对照: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 夕阳西下几时回。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 小园香径独徘徊。(自己不禁)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3 、诗词赏析 赏析上片:起句“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写对酒听

苏轼浣溪沙教案

苏轼浣溪沙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 理解词人情感主线。背诵全词 2、过程与方法: 理清借景抒发人生哲理层次,体味描写的精妙 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培养乐观旷达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诵读词,进而把握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设想:通过朗读、想象把无形的意境转化为有形的画面,以此来品味词的妙处;借用多媒体手段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积极鼓励学生互助学习。 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苏轼图片、古曲。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邓丽君的《明月几时有》,谈苏轼词的风格导入新课。 二、苏轼及背景介绍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2、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 “愤、抑郁、凄凉。” 3、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学生沉思中,悠扬的古曲响起,屏幕上出现苏轼的画像及全词内容。 三、诵读 1、播放朗读的音频文件 2、学生在音乐声中自读,体会朗读要领。 3、由学生推荐朗读较好的.同学诵读,进行PK 四吟读: 1、吟读: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读得较慢,有时有拖音。 2、教师示范(读出节奏、韵脚读重音,读出感情) 3、学生摇头晃脑地自由吟读 4、男生齐声吟读,女生一起吟读,看谁读得更有味。 五、译读 1、译读:以诗译诗,用现代文译,也要有韵脚 2、教师示范:山下的兰芽短短浸入小溪 3、学生试着译读后几句,老师可适当帮忙。 六、背读 1、随机抽学生背读,检查预习效果。 2、全班同学齐声吟诵这首词 七、说读 1、说读:用自己的话在译的基础上,增加自己描写的内容,然后对诗人说。 2、教师示范:山下兰芽短浸溪

晏殊《浣溪沙》教学设计范文

晏殊《浣溪沙》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在朗读中感受本词清丽自然的风格特点 理解诗人通过本词表现的对生活的哲思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感受本词清丽自然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通过本词表现的对生活的哲思 课文: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与置身于社会底层,潦倒不得志的柳永截然不同,晏殊身为宰相,生活是安逸的。不同的主人公,同样是面对春色,同样是登高饮酒,晏殊抒发的情怀会与柳永有什么不同呢? 二、品读语言理解内容 1、朗读这首词,说一说这首词上下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疏通这首词的大意 2、圈划这首词中作者所见的景物,说说随着所见景物

的不同,诗人的心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3、体会这首词中的“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落花”“归燕”分别象征什么? “去年天气”,“旧亭台”——生命之中看似不变的事物、“夕阳”——时光的一去不回 “落花”——生活中消逝的美好 “归燕”——似曾相识的新的美好 4、品读下片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无可奈何”、“似曾相识”两个词包含了怎样的情感?诗人面对“花落去”“燕归来”的眼前之景,悟到了什么哲理? 生活之水向前流淌,其间会有失去,但新的美好也会以新的方式再次出现,虽然花开花落,每年的花朵都是不同的,但是生活之树常青。 三、比较迁移、深入把握 1、从思想内容上看,晏殊的这首《浣溪沙》与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有哪些异同? 相同之处:都通过今昔对比,表达对失去时光的不舍与怀念,且两者对生活都充满热爱,以平静乐观的心态看待生命之中的得失。 不同之处:晏殊体认到了生命之中的美好会以不同方式再次出现;崔护以审美的生命态度,将逝去的美好化作浪漫的记忆珍藏心间。 2、从语言风格上看,晏殊的这首《浣溪沙》与柳永的《蝶恋花》有哪些异同?

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

《浣溪沙》教学设计 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和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养成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2、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反复吟诵,让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细细品味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问答法。在梳理词作时,教师相机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问答中品析词作内容。 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对词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二、走近作者,感受其创作冲动。 1、作者简解: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北宋文学家、书 画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2、感受创作冲动:元丰五年(1082)三月,词人谪居黄州期间作的一首游记词。“乌台诗案”后,苏轼被 贬黄州,在城东一个叫东坡的地方垦荒耕种,自号东坡居士,物质生活也比较艰苦。但他能抱着“但令人饱我愁无”的态度,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首《浣溪沙》就表现出了他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3、解题:“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或作“纱”。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 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三、难解词句: 参见课本注释。 补充: 浸溪:浸在溪水中。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 四、鉴赏: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词前小序,点明写作词的缘由。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上阕:“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这两句既点出游清泉寺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萧萧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环境。 提问: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一派怎样的春景 明确:描绘了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三幅画面。兰花发出了短短的嫩芽,浸在涨满了水的小溪里,松林间一尘不染的沙路,黄昏时潇潇细雨声中杜鹃在啼叫,渲染出一派爽人耳目、沁人心脾、优美洁净的春景,又带有作者当时丝丝落寞之情。 上阕写暮春三月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下阕:“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以反问起,以借喻回答,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复返,青春对人只有一次,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词人面对着眼前“溪水西流”,却产生了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

浣溪沙(晏殊) 教学设计

浣溪沙教学设计 1、在诵读吟咏中感受本词的语言特色。 2、体会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说明: 作者是北宋时期的太平宰相,在他的词中多以表现“闲愁”为主题。但本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了司空见惯的现象,而赋予深刻的哲理,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去思索宇宙及人生的问题,这和 作者其它的“闲适”词有所不同。同时,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 现得十分含蓄,而这些深邃的思考对于人生阅历尚浅的中学学生来说,他们很难有深刻的体会, 故学习本文的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加强对本词语言的体味和欣赏,在对语言的感悟中引导学生 去不断地挖掘本词的深刻内蕴,多角度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读读背背中感受语言清丽自然的特点。 2、难点:理解词中“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所蕴含的深邃内涵。 说明: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而对本词中所蕴涵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因认知程度即他们的知识结构、人生阅历、对生活认识的深度等比较有限,所以在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尤其是本词所表现出的对人生、对宇宙的深邃认识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故在教学中应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能结合自身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进一步地去感受,在思索感受中获得不断提升感悟生活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体会本词的语言美、意境美。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交流导入,激发 兴趣1、在你们积累的古诗词中, 你还记得哪些?能背给大家 听听吗? 2、记得李白有诗《黄鹤楼》, 其中有一句是“黄鹤一去不 1、学生交流自己积累 的古诗词。 2、引导学生对《黄鹤 楼》中“黄鹤一去不复 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1、从学生积累的古诗 词入手,意在引导学生 对本词学习的兴趣。 2、由学生小学时即积 累过的《黄鹤楼》中慨

《蝶恋花》(晏殊)教案

发现宋词之美 ————晏殊《蝶恋花》 教学目标: 1、披文入情,由辞体情。 2、体味本词的写作特色。 教学设计:课时:1节 教学方式:研习式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引:有这样一位词人,他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他的《浣溪沙》中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原诗: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二句,传诵颇广。知道这位词人是谁吗?对,他就是晏殊。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他另一首颇负盛名的词作――《蝶恋花》。 二、关于作者: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他的词语言清丽,声调和谐,如其闲雅之情调、旷达之怀抱,及其写富贵而不鄙俗、写艳情而不纤佻,写景重其精神,赋于自然物以生命,能将理性之思致,融入抒情之叙写中,在伤春怨别之情绪内,表现出一种理性之反省及操持,在柔情锐感之中,透露出一种圆融旷达之理性的观照,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撼庭秋》)等佳句广为流传。他既是导宋词先路的一代词宗、江西词派的领袖,还是中国诗史上的一位多产诗人。 三、文本研习: 1、起句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这些景物带有什么特点? :起句描写了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在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征色彩(象征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色彩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因此说,这些景物都染上了主观的色彩。 2、第二句中,写罗幕的“轻寒”,与“燕子双飞去”有必然关系吗?特别点出“双飞”有什么意味? :(先说这两句的大意: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这两种现象间本不一定存在着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里,那燕

(完整版)(浣溪沙)教学设计

(浣溪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想像画面感受意境、 2.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3.背诵全词、 教学重难点:感受意境,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教具预备:媒体背景音乐《旧梦不须记》、《昭君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读春诗引新词 1.同学们,春回大地,春意盎然!有人说“春天”的同义词是“沉醉”!因为春天的每一处事物,每一个角落,基本上那么的令人陶醉!看看这一处事物,你想吟咏哪首诗呢?我们一起来吟诵它。这一处呢?你想到了?读读他吧。这几首诗,确实是古代诗人对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景象的赞美。 2.那么在苏轼眼里,春天是什么样的呢?我们走进他的词里去看看吧。板书课题:浣溪沙。全班齐读课题。 3.我们先来理解一下词题,浣溪沙是词牌名,因西施浣纱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上下两阙,句式整齐,音节明快,朗朗上口,为婉约派与豪放派词人所常用。 4.关于他的作者苏轼,你们了解多少?

5.我请一位同学来给大伙介绍一下苏轼。〔设计意图:用多媒体幻灯片引出作者,学生直观的展示了作者的形象〕 二、通读感受诗的韵味 1.他是豪放派词人,因此他写浣溪沙。在读这首词之前,我们先来观看一下,这首词与别的词有什么不同?诗的前面——有一行字,这是一行小序。下面是他的上下两阙。 2.读这首词啊,每人最少读三遍,要读得字正腔圆,读得有板有眼,假如能读出词的节奏来,那你就很了不起。开始吧。 3.从课堂朗朗的读书声中,看得出来你们读得很认真,谁情愿来展示一下呢?正音:多音字:少、将,蕲, 〔评价:你读得一字不差,做到了第一个要求。你不仅读准了字音,还读得有板有眼。你很了不起,还读出了词的节奏。〕 4.你们读得如此入情入境,我也想加入你们的朗读,我来读词牌名和小序,你们读上下两阙,注意阙与阙之间要停顿。我们交换位置来读读。 5.咱们男女生合作来读读吧,男生读词题和小序,女生读上下阙。 6.嗯,读得韵味十足。全班同学齐声来读吧。 (设计意图:配乐朗诵,入情入境的展示诗意,体悟诗情。〕 三、游览此处别样风景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首词写了什么呢?请你用上你喜爱的方法理解词的意思。理解完后,能够和同桌交流讨论。

晏殊《浣溪沙》教案

晏殊《浣溪沙》教案 一、作者和词作的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十三岁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他是北宋前期较早的词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贵悠闲的生活,但他的词艺术成就较高,能以疏淡闲雅的语言写出较深的含义,音韵和谐,意境清新。 这首词选自《珠玉词》。“浣溪沙”是词牌名。《浣溪沙》是一首小令,其格式是分上下两阕(也叫上下两片),各有三个七字句。 文本解读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一曲:一首。新词:刚填好的词,意同新歌。 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 夕阳: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问题一:“一曲新词酒一杯”到“去年天气旧亭台”,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词人怀着喜悦、轻松的心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对酒听歌,但在边听边饮时,不期而然地触发了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于是产生一种岁月流逝、时光不再的感慨。 问题二: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文中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仔细体会思考“夕阳西下几时回?”这句话的含义。 “去年”二字把今昔两幅相同的画面重叠在一起了,一样的暮春天气,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但人事却和去年大不相同了。“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它东升再起,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期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细腻心态。)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无可奈何:不得已。花落去:花谢,点明节令是暮春。 似曾相识:意思是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香径:花间小路。徘徊:来回走。 问题一:怎样体会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的“无可

人教新课标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浣溪沙》教学设计教学提纲

《浣溪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 ●理解词人情感主线。背诵全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培养乐观旷达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诵读词,进而把握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设想: 通过朗读、想象把无形的意境转化为有形的画面,以此来品味词的妙处;积极鼓励学生互助学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并出示“学习目标”: 明确:一首词的意境往往是由画面构成的,我们要学会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每一首词都表达

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要体会的是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二、苏轼及其背景介绍;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2、教师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 引导学生答:“愤懑、抑郁、凄凉。” 3、教师由此发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引入课题。 三、学生初读全词: 1.学生自读,体会朗读要领。 2.学生示范读 3.全班齐读 四、整体感知全文: 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教师提醒重点:

1、子规——布谷鸟;白发——代指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哲理。 五、由苏轼的心境引入画面赏析: 1、教师提问:“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 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随机引导。 2、教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朗读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上阙写景,描绘了三幅画面:——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布谷)在啼叫。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下阙转入抒怀:——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 3、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六、学生评点词的意境。 学生口头交流所看到的画面。学生老师共同评

《浣溪沙》优秀 教案

教案 章节名称浣溪沙计划学 时 2 学习内容分 析古诗词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在反复的诵读中中感悟作者通过意象的描写,所传达的内在的思想情感,欣赏他们高度凝炼传神的语言。诵读是教学诗词的一种很好的方法,而那种能够倾注自己感情的诵读,就更能让我们体会作者的情感,贴近作者的心灵。 教学目标要 求1、通过多媒体资料读、背课文,积累文言语汇,增加文化积淀,提高学生对文言诗文的解读能力。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体会本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教学重点难 点1、重点:在读读背背中感受语言清丽自然的特点,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2、难点:理解词中“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所蕴含的深邃内涵。 主要教学方 法朗读法、点拨赏析法、讨论法主要教具多媒体 板书设计 浣溪沙 晏殊 意象:上片新词酒旧亭台夕阳怀旧下片落花归燕小园香径伤春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所用 时间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看图说感想, 背诵相关诗 词,并由此导 入晏殊《浣溪 沙》的学习。 8分 钟 1、同学们,首先在开始正课之 前,我们来看几张图片(用PPT 给学生展示三张关于落花的图 片),同学们,这些图片有什 么共同点啊?(学生回答)那 么同学们看了这些图片有什么 样的感受?能想到哪些相关的 诗词名句?(并根据学生的回 答用幻灯片展示相关诗词。) 2、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那么 我们接下来来看一看词人晏殊 在面对这些落花的情景的时 候,想到的都是什么。今天我 们就来学习晏殊的浣溪沙(板 书课题“浣溪沙”)。 互相交流,积 极发言,背诵 学过的相关诗 词。 作者简介了解作者,知 人论世。 4分 钟 同学们之前对晏殊似乎没有多 少了解,那么我们先来看看作 者的相关信息(用幻灯片展示 晏殊的信息)。 安静地看,安 静地听,默默 记忆理解晏殊 其人。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听范读,自己 跟着朗读。结 合书下注释, 初步理解本 词中重点词 语的含义。 16分 钟 1、了解了作者,我们就可以开 始正式得进入本词的学习了, 首先,由我为大家朗读一下本 词,同学们要注意听,看看有 没有什么字词是自己之前读错 的,同时注意一下老师读的时 候,情感是怎样的(深情朗读 课文)。 2、好,课文读完了,那么下面 我们给同学们几分钟之间,自 己读词,注意读音和情感,另 外,我们之前布置了预习作业, 关于重点词句的理解,等会请 1、静静地欣 赏,并正音正 字,正确把握 诗句的朗读节 奏,自己准确 朗读诗歌。结 合书下注释, 初步理解本词 中重点词语的 含义。 2、把自己之 前理解错误的 地方在书本上

浣溪沙 晏殊 教学教案设计

语文教案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学科语文教 材 名 称高中语 文必修 一 教材出 版社 人民教 育出版 社 课题《浣溪沙》 晏殊年 级 学期上学期第一学 段 教学目标(一) 知识目标: 1.品读读诗词,在读读背背中感受语言清丽自然的特点。 2.了解诗人及诗词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从意象的角度来分析诗人在诗中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背诵晏殊的《浣溪沙》并与苏轼《浣溪沙》进行对比分析 (二) 能力目标: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诗词的思路结构,提高诗词阅读理解能力 2.谈谈你对“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理解与感受 (三) 情感目标: 1.感受诗人在这首词中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2.说说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 教学重难教学重点: 1.从意象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词 2.分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教学难点: 1.课外知识的补充与延伸: ①:古人的名与字的关系

课后要求背诵晏殊的《浣溪沙》并与苏轼《浣溪沙》进行对比分析 根据自己对《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一词思想内涵的理解,结合作者的生平,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写一段读后感。 二.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交流导入,激发 兴趣1、在你们积累的古诗词中, 你还记得哪些?能背给大家 听听吗? 2、记得李白有诗《黄鹤楼》, 其中有一句是“黄鹤一去不 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1、学生交流自己积累 的古诗词。 2、引导学生对《黄鹤 楼》中“黄鹤一去不 复返,白云千载空悠 悠。”一句的体会, 1、从学生积累的古诗 词入手,意在引导学 生对本词学习的兴 趣。 2、由学生小学时即积 累过的《黄鹤楼》中 点②:“一”字的变调 2.词人在这首词中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思路整体把握诗词内容——品读诗词的语言和意象——感悟词人的情感世界——领会词人的写作意图

浣溪沙晏殊优质教案

浣溪沙晏殊优质教案 浣溪沙 , 原为唐代教坊曲名, 《金奁集》 入“黄钟宫”, 《张子野词》 入“中吕宫”。 以下是小编带来浣溪沙晏殊优质教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浣溪沙晏殊优质教案【1】 教学目标: 1、 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2、 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3、 背诵全词。 教学手段: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苏轼图片、古曲。 教学步骤: 一、导入,并展示“学习目标” (出示 PPT): 一首词的意境往往是由画面构成的, 我们要学会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每一首词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要体会的是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二、苏轼及背景介绍(出示 PPT):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PPT 出示:三词客、八大家 分别是—— 三、教师范读全词,出示 PPT 提示: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出示 PPT):正确的读音和节奏。 1、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 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 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 廷”被贬官至黄州。 2、 教师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 引导学生答:“愤懑、抑郁、凄凉。” 4、 教师由此发问: “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 学生沉思中,悠扬的古曲响起,屏幕上出现苏轼的画像及全词内容。教师用 抑扬顿挫的语调范读全词。 三、全体学生在乐曲声中初读全词: 四、整体感知全文: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讨论 帮助。然后请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教师提醒重点(出示 PPT): 子规—布谷鸟;白发—代指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 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哲理。 五、由苏轼的心境引入画面赏析: 1、 教师提问:“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 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随机引导。 2、教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 词人的心情。 下面请大家伴随着悠扬的乐曲, 走进这幅画面, 身临其境地去感受, 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3、 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 (投影) : 反复诵读、 抓住特征、 调动感官、 联想想象。 六、学生听曲赏画,评点词的意境。 学生口头交流所看到的画面, 也可用投影展示学生所写的画面。 学生老师共 同评点,最后点出这首词的意境是“清淡幽静”。 七、由画面意境引出词人心情: 1、教师提问: “一个人在什么样的心情下, 笔下的景物才会如此清淡幽静?” 学生讨论后答:“平静、宁静。” 2、 教师紧跟着问:“苏轼面对挫折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体现了他什么 样的人生态度?” 学生答:“旷达乐观。” 3、 教师再设置疑点:“那么苏轼会不会就此放弃世俗的一切,不再执着于 自己的理想了呢?” 学生可在老师的提示下,看词的下片,从而得出否定的答案。 教师补充:“事实上,苏轼在屡遭贬谪的晚年仍敢怒敢骂,可见他的坚毅执 着。” 八、朗读下片,理解含义。 1、 学生自由畅谈对下片的理解或所首启发。 2、教师结语:“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 向往。它指引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 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勇往直前。我们还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同 学们,你们说对吗?” 3、补充资料(出示 PPT 节选+印发的补充阅读材料) 余秋雨 :《黄州突围》《苏东坡突围》 九、全词小结:

六年级下册《浣溪沙》语文教案

六年级下册《浣溪沙》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作者苏轼的文学常识、有关词的基本常识、苏轼作词的背景和动机。 2、过程与方法: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其中用词的凝练和抒情的深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乐观积极应对挫折和困难、热爱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及欣赏词描绘的情境、体会词表达的情感。 2、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老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在上课前给你们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北宋年间,有一位闻名的文坛巨匠,他的名字叫做苏轼,但是由于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讽刺了当时的朝廷新政,被捕并且关了四个月,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后来苏轼出狱也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一官,心里承受的打击,对于一位文坛领袖和政治人物来说,无疑是非常沉重的。”“但是,在苏轼失意的时候,他是选择自暴自弃还是其他的态度呢?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苏轼的《浣溪沙》,来寻找这个答案好不好啊?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应,进入到学习苏轼词的过程。 二、过程:了解作者,感受其作词动机 a) 作者 老师:同学们,苏轼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先来了解 一下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也叫”苏东坡“,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诗人、词人,唐宋八 大家之一,是一位难得的全能之才。 2、诵读词,了解词的基础知识。 老师: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苏轼众多词中的一首《浣溪沙》,同学们,来,跟着老师读一遍这首词好不好?(生回答好,老师有感情地、注意停顿地带读一遍。) 老师:同学们,你们有注意到吗?我们刚刚读的课文和以 前的古诗有什么不同吗?(学生回答字数不同、分开两段等) 老师:这首是词,是一种文学体裁。大家看,”浣溪沙“就是 词牌,而”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就是这首 词的词前小序,我们再看,”山下……子规啼“就是这首词的 上阕,也叫做上片,”谁道……唱黄鸡“就是下阕,也叫做下片。 3、通过学习字词意思、了解大意 (参见课本注释),通过老师翻译上阕一两句,引导学生 自己理解词的字面意思,老师从中辅助引导,采取提问的方式 让同学们说出对字词意思各自的理解和看法,由老师总结:游 历在蕲水的清泉寺,清泉寺面对着兰溪,兰溪的水向西流去。 山脚下兰草嫩芽浸入小溪,松林间沙路干净得没有泥, 傍晚细雨中传来布谷鸟阵阵啼叫声。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优秀教案

浣溪沙 【教学目标】 了解晏殊及词牌,理解词句含意,背诵全词。 【教学重难点】 理解晏殊的思想情感,体会婉约派的艺术风格特点。 【教学方法】 朗读、研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纱,后用作词牌名,属小令。均双调,上下片三个七字句,共42字。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人。北宋大臣,词人。十四岁中进士。累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富弼、欧阳修、韩琦等均出其门下。曾以枢密副使出知应天府,延请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其词清新婉丽,“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名句。谥元献。存《珠玉词》和清人辑《晏元献遗文》。 2.背景资料:《浣溪沙》这是晏殊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其语言疏淡闲雅,而意蕴却虚涵深广,能给人们哲理性的启迪。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 4.词的上片写由眼前景物触发的怀旧之感、伤今之情、惜时之意。词的下片抒写了消逝中的再现、重现中的变化,以及词人对这种现象的感受与思索。 三、细读品味: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由景触情,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

2.“夕阳西下几时回”——词人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以及难以忘怀情事的流连,同时也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是全词中的绝妙之笔,传诵千古,被誉为“天然奇偶”。“无可奈何”表现出对落花怀着的深深叹惜;“似曾相识”表现出对归燕带着的迷离思绪。惜时之情、怀旧之感融合在一起。 4.“小园香径独徘徊”——直接抒发寂寞和忧伤之情。“独”字突出了凄清寂寞之感。“徘徊”一词表达了词人对美丽春天,大好年华以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 四、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一千古名句? 明确:“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是传诵千古的佳句,被誉为“天然奇偶”,对仗工整而不露痕迹,词人对此也颇为得意。“无可奈何”,表现出对落花怀着深深的叹息;“似曾相识”,表现出对归燕带着迷离的思绪,词人似乎失去了什么,又似乎拥有了什么,似虚似实,意味深长。“燕归来”与“花落去”为实笔,但一经与“似曾相识”“无可奈何”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无限扩展,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义,就在这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深蕴着生活的哲理。 五、教师小结: 《浣溪沙》首句歌咏自己富贵闲适的生活情趣。二句引发出怀念昔日之感。三句,就眼前景抒怀,有落日余晖之迟暮情感。下片融情人景,写其旧情难忘,好景不长的叹惋。 《浣溪沙》这首小令,通过惜春表达了作者感伤年华飞逝,好景不长的惆怅思绪。 【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板书设计】 浣溪沙 上片:怀旧之感、惜时之意;下片:无法挽回、有意自慰。 ————年华流逝、好景不常。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