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数字时代的出版产业与出版教育http

数字时代的出版产业与出版教育http

数字时代的出版产业与出版教育http
数字时代的出版产业与出版教育http

数字时代的出版产业与出版教育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a9291281.html,/2007-1/947.shtml 首届数字时代出版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张美娟出版科学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430072)

1 大会概况

2006年11月2日至4日,由武汉大学和美国佩斯大学主办,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和新闻出版总署武汉大学高级出版人才培养基地承办,湖北省新闻出版局、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省编辑学会和武汉大学出版社协办的“首届数字时代出版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国际学术研讨会”(The 1st In 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shing Industry and Publishing Education in the Digital Age)在武汉大学隆重召开。来自美国、英国、德国、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出版教育研究机构、企业、政府主管部门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和管理者会聚于美丽的武汉大学,就数字环境下出版产业发展和出版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广泛交流。本次会议期间还专门召开了全国“编辑出版学系主任/院长联席会议”,商讨当前我国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和路径。这些对于促进数字时代出版产业的健康发展,推动新时期出版高等教育的改革与进步,扩大国际出版产业界、教育界的交流与合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武汉大学常务副校长陈昭方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并代表武汉大学对此次研讨会的顺利召开表示衷心祝贺,对与会专家和国内外同仁表示热烈欢迎。陈副校长介绍了武汉大学的情况,肯定了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科学系在我国出版教育研究界的重要地位及其在我国出版业发展中做出的巨大贡献。他指出,出版产业和出版教育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此形势下,本次会议的召开非常及时也非常必要。

新闻出版总署人教司副司长孙文科先生参加了会议并代表新闻出版总署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他在讲话中强调:对中国出版业而言,围绕网络出版,对现有的出版资源进行优化重组,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符合时代潮流的未来出版模式,乃是加快出版业发展、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就出版教育发展,孙文科副司长指出:武汉大学信息

管理学院出版科学系为中国出版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国现有100多所高校开办了编辑出版学专业,如何满足数字时代出版业的人才需要,是我国出版高等教育机构面临的重大课题。

在开幕式上,美国佩斯大学出版系主任谢尔曼·拉斯金教授作了热情洋溢的演讲并宣读了佩斯大学校长大卫·A·卡普托教授的贺信。拉斯金教授盛赞此次会议的重要意义,并对佩斯大学出版系和武汉大学出版科学系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历史进行了回顾,认为这两个重要的出版教育研究机构的密切交往,不仅会推动两国出版教育研究事业、出版产业的发展,而且必将为美、中两国的友好合作与交流增光添彩。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王光泰副局长出席了开幕式并代表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到会致辞。王光泰副局长指出,本届研讨会邀请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共同研讨数字时代出版产业和出版教育中的热点问题,必将有力地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推动中国出版产业与出版教育的健康发展。

出席开幕式的还有:麦格劳·希尔教育出版集团前总裁罗伯特·艾文森先生,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图书学系主任乌苏拉·劳腾伯格教授,美国贝塔斯曼集团兰登书屋新媒体部主任凯莉·艾伦女士,英国斯特灵大学出版研究中心孙赫男主任,北京印刷学院党委书记崔文志教授,北京印刷学院副院长乔东亮教授,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彭斐章先生,湖北长江出版集团董事长、总经理、武汉大学兼职教授王建辉先生,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原局长蔡学俭先生,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总编辑、湖北省编辑学会会长周百义先生,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党委书记董有明教授、出版科学系罗紫初教授,武汉大学教务部、社会科学部、招生就业工作处等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以及来自国内外出版教育研究界、产业界的10 0多位与会代表。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陈传夫教授和党委书记董有明教授分别主持了会议的开幕式和闭幕式。

在主办方、承办方和协办方的大力支持以及与会者的共同努力下,历时3天的“首届数字时代出版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国际学术研讨会”达到预期目的,圆满成功。为了更好地总结和交流本次会议的成果,大会从收到的120余篇论文中选取了8 0余篇文章汇集成论文集,分别与美国佩斯大学出版社和我国高等教育出版社合作,计划于2007年正式出版该论文集的英文版和中文版。

2 会议研讨形式:大会专题报告与分会场交流讨论

会议以大会专题报告和分会场交流相结合的形式,就相关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和研讨。在会议期间,先后有12位国内外专家做了精彩的大会专题报告:(1)湖北长江出

版集团董事长、总经理,武汉大学兼职教授王建辉报告的题目是《决定中国出版企业成长的“五个力”》。在明确出版产业与出版企业关系的基础上,王教授重点阐述了决定中国出版企业成长的“五个力”,即出版企业的改革力、竞争力、创新力、文化力和和谐力,并强调正是这五种力及其合力的作用,推动着出版企业发展,使中国出版企业真正走向世界。

(2)美国麦格劳·希尔教育集团前总裁,佩斯大学出版系兼职教授、出版专业顾问委员会委员罗伯特·艾文森先生,结合数字时代的特征与美国教育出版的现状作了题为《数字时代的教育出版》的报告。艾文森先生主要从商业/科技趋势、教育趋势、科技与教育出版、教育家与出版商面临的问题四个方面阐述了数字时代的教育出版问题。

(3)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科学系罗紫初教授报告的题目是《对数字时代我国出版学高等教育改革的几点认识》。罗教授从教育理念、办学模式、办学条件、培养目标与学科定位及教学体系共5个方面阐述了数字时代我国出版学高等教育改革的意义、方向和措施。报告切合我国实情,引起了与会者的普遍关注。(4)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图书学系主任乌苏拉·劳腾伯格教授作了题为《德国电子出版在教育和产业界的进展》的演讲。劳腾伯格教授阐述了德国电子出版发展的历史、现状和问题及未来电子出版业的发展趋势,详细介绍了德国埃尔朗根大学图书学专业的情况以及两个出版教育项目,即“图书体验”项目和中德两国的书业交流项目。

(5)美国贝塔斯曼集团兰登书屋新媒体部主任、佩斯大学出版系专业顾问委员会委员凯莉·艾伦女士报告的主题是《出版物网上搜寻的进展》。艾伦女士以Goog le图书搜索引擎、亚马逊搜索引擎与美国麦格劳·希尔出版公司为例分析了网络出版者与现有出版巨头之间的竞争,并介绍了兰登书屋数字出版业务的未来发展规划。

(6)英国斯特灵大学出版研究中心主任孙赫男女士报告的题目是《出版,教育和数字时代》。她以中国出版人“畅销书的梦想”为起点,以英国斯特灵大学出版教育体系为例,对数字时代的出版产业、出版教育以及中国出版在新环境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问题进行了生动阐述。

(7)美国佩斯大学教授谢伊·汉弗莱女士报告的题目是《美国对数字出版中侵权现象的应对措施》。汉弗莱教授以Napster和Google数字图书馆等为案例,具体分析了美国数字版权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讨了美国对数字出版中侵权现象的应对措施。

(8)波兹坦电影学院夏季学院讲师、台湾易禧多媒体讲师、CG Computer Graph ics 杂志特约记者陈无畏先生作了题为《数字出版在文化创意教育领域的新契机》的演讲。陈无畏先生从创意与文化的角度,展望了数字出版产业的未来。他分析了数字出版作为一种全新

信息传播方式,可以运用商业运营与品牌经营的认知来传承文化传统,对缓解文化创意产业中商业利益与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具有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也为数字出版创造了新发展的契机。

(9)北京印刷学院副院长乔东亮教授报告的题目是《传统出版业的未来发展模式》。乔教授首先分析了传统出版业发展面临的五个问题:有中国特色的出版文化与出版经济理论的研究滞后;政府职能发挥作用的体系不够完善;政府与市场作用的关系不够协调;出版产业法制建设的力度不够及出版业的发展重点还不够突出,改革进程不平衡,内在动力缺乏。对此,乔教授提出了三种发展模式,即外向型国际化发展模式,旗舰型集团化发展模式和大出版传媒化发展模式。(10)美国纽约佩斯大学出版系练小川教授报告的题目是《幂律,长尾理论和图书出版》。在出版商追逐“畅销书”的商业模式中,图书销售展示出一种幂律曲线,在这种曲线中少量的畅销书在销售中占有较大的份额。网络数字技术的发展使这种状况开始改变,小众图书经营变得经济而可行。练教授运用长尾理论解释了这种变化和商业机会。

(11)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李建伟教授报告的题目是《朋友还是敌人,数字时代大众杂志的发展趋势》。李教授在分析网络媒体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主要从读者阅读时空的延伸、杂志内容的延伸、社会功能和经济效益共四个方面阐述了传统印刷杂志如何有效利用互联网以在数字时代获得新的发展机遇。(12)南京大学出版研究所所长张志强教授报告的题目是《中美两国出版社网站的比较分析》。张教授运用抽样调查方法,从出版社网站服务种类和服务质量两方面对中美两国出版社网站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和比较分析,结论是我国出版社在网站技术应用方面超过了美国同行,而后者却在网站建设意识与创新上远远胜出。

11月3日上午,为方便与会者就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深度交流,大会安排了两个分会场:一个是“数字时代出版教育与人才培养”为主题的分会场,由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科学系主任黄先蓉教授和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徐建华教授主持;另一个是以“数字时代出版产业发展”为主题的分会场,由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科学系副主任朱静雯教授和南京大学出版研究所所长张志强教授主持。

3 会议研讨的内容:主要议题与观点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和学者以数字时代出版产业和出版教育未来发展为主题,通过大会专题报告、分会场研讨及会议论文交流等多种形式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在一些热点议题上形成了共识。

(1)数字时代我国出版学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数字时代的来临催生了数字出版产业链,它的有效运作需要基于数字技术的新的出版物出版发行技能、营销方法与管理模式,这对出版人才素质和出版教育提出了挑战。当前我国出版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高等出版教育落后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出版实践;各校出版教育定位趋同与教学内容类似导致人才培养的同质化和模式化,不能适应数字时代对出版业人才多层次和多样化的需求;教学模式重人文社科、轻科学技术,重课堂教学、轻实习实训,重传统出版、轻多媒体互动,制约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削弱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影响了出版业界对出版高等教育的认知;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的不确定,以及办学行业的不规范,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阻碍了出版学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数字时代我国出版学高等教育改革内容。与会者一致认为,我国目前的出版学教育必须改革以适应时代要求。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更新教育观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办学模式、改进教学体系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理念是人才培养的指导方针,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数字时代的出版教育应该树立以多媒体互动为基础的大出版学科理念,以统一规范办学为前提的多样化办学理念和以学用结合、重在实践的致用型教学理念。

出版教育必须树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要以数字出版需要为出发点,培养出具有较高编辑出版理论素养、掌握现代出版信息技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出版人才。目前,编辑出版专业教育的一个重点是出版学研究生教育,出版学研究生培养的首要目标应是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的培养。~P~

各校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办学模式可以在人才培养类型、办学学制、办学层次、办学主体和生源组织等方面进行创新,构建我国出版学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多层次的教育体系,以满足数字时代出版业发展的需要。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一要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对各校的教学体系进行初步规范;二要明确课程结构。出版学专业课程可由三大知识板块构成:一是文史基础知识类课程,二是出版业务知识类课程,三是操作技术类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可以采取“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即以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为培养教育的基础平台,实现文理科交叉,以专业理论、数字技术、经营管理等为模块,根据目前数字出版市场的要求和各高校出版专业自己的办学特色,可突出“数字技术”模块,来满足数字出版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3)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出版产业的影响。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读者由于网络活动的增多而减少了阅读纸质图书的时间,传统出版业因此面临巨大的挑战。而消

费者阅听行为的改变,也为图书音像出版商、杂志社等内容提供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潜在消费市场和新的发展机遇。

目前数字技术的发展对教育出版的影响更为突出。学生网络学习时间增加,教学互动也越来越多地基于网络平台,网站、博客、论坛等在线资源活化了教育机构之外的学习模式。新的变化要求出版商在出版环节中积极引入科技因素,将产品和服务(比如在线信息服务)相结合。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向读者提供附加价值,以及如何从中盈利,将是世界出版商面临的两大问题。

网络书店的兴起为传统的以畅销书为核心的图书销售理念和模式带来了革命。网络书店使得小众图书在更广的范围内持续销售成为可能,而这种销售将成为大多数出版企业主要的利润来源,努力使每本书都“创利”将更符合出版社的长期战略。

传统出版与网络、移动通讯密切结合,国民教育、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数字传输等科技与文化导向的新型业态正在兴起,基于网络的产业融合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发展趋势。

(4)开放存取出版、博客出版。近年来网络与出版的结合衍生了一些新型的网络出版模式。

开放存取出版基于“自由、开放与共享”的理念,依托网络技术,正成为学术期刊出版和科学信息交流的全新模式。与会者主要探讨了开放存取出版的收费机制、质量控制和知识产权问题,并对科研人员、图书馆与出版机构三方在成果影响与成本分担方面的博弈,以及开放存取出版对传统STM出版的冲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博客出版,一种基于网络的个人出版模式,它因赋予了“草根”平民话语权而备受大众追捧。与会者对博客出版的背景、特点、发展前景及其与传统出版结合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5)数字出版与版权保护。网络数字技术的应用,一方面使作品复制变得便捷和廉价,另一方面增加了网络作品著作权保护的难度。相对于网络版权的技术保护而言,法律保护的强制性和稳定性成为各国努力的方向。目前美国没有一个有效针对数字侵权的统一的法律,1998年通过的《数字千年版权法案》也只关注了其中很小一部分,数字侵权与否仍运用纸质作品版权概念中的“合理使用”标准来判断。我国这方面的法律制度建设走在世界前列,除一般性的著作权保护法律外,还有专门的《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和《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收稿日期:2006-11-03)

(ID:947)

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实施难点及应对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a9291281.html, 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实施难点及应对措施 作者:谢敏 来源:《科技传播》2015年第19期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也发展的越来越快,特别是现阶段很多教育教学模式都发生了改变。创新教学方式在不断改革中,同时也使教育出版中数字化转型出现很多机遇及挑战,而这种转型也渐渐面临了渠道商及技术商各自为营的困境。本文分析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中的实施难点,重点探讨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的应对 措施。 关键词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实施难点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48-0177-02 在教育信息技术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教育出版数字化的转型也遭遇了较大的机遇及挑战,这不过在出版机构及技术商各自为营的状况下,还是有很多现实的问题存在。联合或割据,主动出击或被动迎战。所有的传统教育出版机构需要对教育数字的出版本质了解清楚,还要认真的找准定位,再及时做出抉择,要在最大程度上确保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能顺利进行。 1 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中的实施难点 1.1 传统教育出版企业无法找准定位 现阶段很多传统教育出版企业为了确保企业的高效发展,一直寻找一些数字化的转型方式,但策略却不相同。从一个方面说,因为渠道商在于技术商的合作中并未寻找到可靠的商业模式,但也不再甘心当“奶牛”,为获取那一点薄弱的利润。现阶段传统教育出版企业开始尝试将所有的出版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以此建立一个从内容生产向数字终端发展的出版生产链,使其能达到“通吃”的效果,不过结果还是不太乐观。而在另一方面看,中小型的教育出版社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比如人才、资金的缺乏,导致数字化转型在慢慢走向边缘化,所以对待转型呈现出一种保守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育出版机构缺乏精细的加工优秀内容资源,也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同时不愿意将内容低价售卖出去。其实,传统教育出版企业与渠道及技术之间,很多方面的优劣势都较为明显,而建立一个统一的平台,再重新寻找阅读习惯已改变的用户,在短时间内,不管是哪一方都无法过去这个坎。 1.2 教育数字出版难寻高效盈利模式 对比西方国家来说,我国的数字出版多数是以技术商来进行推动,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在数字出版价值链中传统出版企业并未占有主导地位。其实此前是技术变革,出版转型后面才出

数字印刷时代

数字印刷时代 互联网与电子阅读器的兴盛动摇了传统的印刷业,数字化却给印刷带来了新的希望。 印刷的危与机 传统报业的萎缩直接威胁到了印刷业的利润。 网络媒体在信息时代扮演了“报纸杀手”的角色,越来越多的读者转向免费且时效更快的网络新闻,传统报纸订户锐减。订阅的减少意味着发行量的下降,据美国报业协会统计,2008年美国纸质媒体广告收入锐减17.7%,也是从去年开始,美国4家大规模的报业集团相继提出破产保护申请,其中包括拥有《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等知名报纸的“论坛报业集团”,还有一些纸媒则停止发行印刷版,只保留网络版,比如老牌杂志《PC Magazine》。 印刷出版业颇具影响力的网络媒体WhatTheyThink公布的《印刷出货量和利润》指出:美国印刷业从2006年第4 季度到2007年第3季度利润整体下滑10%,而且“受销售额下降,经营成本升高、客户需求变化和数字技术竞争的影响,印刷利润有进一步下跌的可能。”英国的印刷企业数量

近5年来平均每年减少4%,到2010年将减至9900家左右,法国出版印刷企业的利润比上年减少0.9个百分点;俄罗斯平均每年流失2%的传统印刷品读者…… 印刷出版业萎缩的背后是网络新闻和诸如Kindle(亚马逊公司推出电子阅读器)一般的电子阅读器的兴起,以更快、更廉价的方式了解外界已成为人们的新闻消费习惯。但人们不只需要新闻,还需要户外广告指引消费,需要印刷增值服务丰富生活,需要不同的包装来辨别商品,传统印刷业的发展重心开始出现偏移。 或许印刷业的发展将呈现不同以往的新趋势;丰富的多样化的短版印刷取代大批量的同质化印刷;网络印刷将带动印刷行业的新一轮整合;包装行业的地位将日益重要。于是,能做到“一张起印,张张不同”的数字印刷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数字印刷不仅仅是销售纸和墨,更重要是提供印刷服务以帮助客户打造品牌。”惠普亚太有限公司亚太及日本地区打印成像与消费市场集团高级副总裁Chrisopher Morgan 对记者说。 数字化风潮 打印领域良好的投资回报率并没有满足惠普的超级胃

数字出版时代的机遇和挑战

数字出版时代的机遇和挑战 数字出版技术已经不断成熟,数字出版是出版的未来和方向已成为共识。我国数字出版方兴未艾,传统出版面临机遇与挑战。 一、数字出版的现状 数字出版的定义:数字出版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流媒体技术、存储技术、显示技术等高新技术基础上,融合并超越了传统出版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出版产业。它强调内容的数字化、生产模式和运作流程的数字化、传播载体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学习形态的数字化。 现在的时代是一个大媒体时代。媒体形态大致可归纳为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现在新兴的出版产业由数字网络出版、手持阅读器、手机出版、纸媒出版、影视出版等组成。 数字出版包括以下几种平台: 1.网络出版平台:网上中文在线、数据库、博客、微博。 盛大文学:旗下有起点中文网,红袖添香网,晋江原创文学网,榕树下。还有聚石文华,华文天下两家实体出版公司。盛大文学已经占据了国内网络文学80%以上的市场份额。09年底年轻作家和公共知识分子韩寒与聚石文华签约,100万册起印,加上版税达到空前的20%。 2.手持阅读器平台:亚马逊的KINDLE 电子阅读器,中国国内各种阅读器群雄并起,内容资源争夺,盈利方式不明,使得国内阅读器市场不够明朗。

3.手机阅读:3G及iPhone将阅读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它将时尚、现代的阅读方式和低廉的、不受空间限制的获取方式联系在一起,极大限度地吸引着读者,被业界称为一场新的知识阅读革命。 二、版业的挑战 根据统计,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2006年为200亿元,2007年超过360亿元。2009年数字出版第一次以750亿的产值,全面超越纸质出版的630亿。而纸媒的630亿同时创下了从2000到2009年十年来涨幅的新低。比经济危机2008年的4.44%还低。 网络运营商和技术厂商混战于数字出版战场,作为出版社在未来的出版发展中该如何定位生存。上游,作者越来越多地借助网络平台和读者直接产生关系,按需印刷和自助出版的普及不断瓦解出版社长久以来的专业垄断地位;下游:随着数字时代来袭,图书销售渠道被网络和技术厂商所不断蚕食。出版业的生态链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极端的出版模式将会是作者直接在各种平台上发布自己的作品,读者在线阅读支付相应费用给平台运营商,平台运营商再将利润分成给作者——也许这种扁平化的出版模式是大势所趋。只是,在这个模式中传统出版社的位置何在,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数字出版是一个新生事物,认识它还需要一个过程,再加上对数字出版缺乏深入的理解、对盗版存在顾虑、赢利模式不清晰等多种原因,不少传统出版企业面对如何实施数字出版存在顾虑。 我们的出版企业都面临着两个转型:一是从事业单位转向企业,二是从传统出版企业转向面向数字出版的出版企业。从事业单位转向

教材出版的数字化转型之一

教材出版的数字化转型之一:新商业模式 百道研究 背景 为了理解目前教材出版的转型路径,首先有必要提供一些背景知识。教材出版业,尽管与其他媒介形式的出版业类似,比如图书出版业、报纸出版业、以及唱片业,但拥有一些独特的品质。 - 教材出版社并不直接面向终端用户销售产品。出版社的销售代表与教师、院系、以及研究机构建立联系。教材是否得到采用要得到这些渠道的批准,然后实际的顾客,也就是学生,再购买教材,地点是校园里的大学书店,或者直接通过网上零售商购买。 - 教材出版社不会在顾客群体中建立强有力的品牌或者较高的顾客忠诚度。一般来说,教材出版社的顾客,平均的商业生命周期为两到四年。在这段时间里,顾客不会对出版社品牌产生忠诚。这意味着出版社需要依赖不断生成变化的顾客群,市场高度依赖入学率趋势。换言之,一旦消费者离开了学习环境,他们就基本上不再会是教材的潜在消费者了。 - 教材出版社的经营领域是政府管制的。与州大学和学院做生意,意味着要接受州立法机关的监督。这意味着必须对销售方式做出充分的说明,比如与教材捆绑辅助学习材料,要保证教材产品既符合州的要求也要符合联邦的要求(比如要提供多种获取内容的方式)。 - 教材出版社一般不能控制产品的零售价。教材出版经营一般采取批发/零售的发行方式。出版社制定批发价,并标注建议零售价。书店和网上零售商从出版社购进教材产品,加上20%到40%的批零差价,最终形成消费者看到的零售价。如我们在过去几年里看到的,这种发行机制一方面造成了书店里书价高高在上,另一方面造成了网上零售市场上教材价格较大幅度低于书店。 - 教材出版社一个产品的主要收入,来自该产品上市的第一年,尽管教材产品周期一般会是3年。与大众图书不同,畅销的教材一般会在3年的生命周期里一直有顾客购买和使用。然而,一旦二手教材在第一学期接受后开始进入市场,新书销售量就会陡然下降。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阅读现状文献综述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阅读探析 前言:随着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信息的重要传播途径。影响当代大学生文化内涵和品质的提升。本文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阅读现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解读新媒体对文化产生的影响,并试图寻找出解决途径。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阅读、现状、危机、对策 一、新媒体界定 1967 年,美国哥尔德马克第一次提出“新媒体”一词。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被称为‘第五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在一定时间内呈现相对的、稳定性的状态。[1] 新媒体主要特征:交互性和及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和社群化。 [2]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阅读现状 (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阅读特点 1.网络阅读已成为主要的阅读方式。 手机’、‘网络在线阅读’、‘ipad平板电脑’成为受访对象阅读使用最多的数字阅读终端。手机跃升为首位,成为“受访者的阅读主要选择。”[3]。 2.阅读场所灵活多变 在今天,对于爱好阅读的人来说,阅读可以无处不在, 新媒体阅读的前提是要有新媒体设备,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阅读。[5] (二)新媒体阅读方式背后隐藏着诸多的危机 1.在网络阅读的信息中掺杂过多的垃圾信息,浪费了读者的时间,降低了阅读的深度,庞杂无序的信息流给知识筛选形成很大负担,极大地影响了阅读的环境。[6] 三、当代大学生阅读现状产生原因 (一)外在环境 1.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阅读介质的不断更新,为新媒体的阅读方式提供了物质基础 此外,网络的开放性与互动性,使阅读的广度无限扩大,让阅读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 [7] 2. 有效导读机制的缺失。很多高校尚无有效的、针对性的导读机制,没有使大学生 的信息素质得到真正提高。缺乏有效引导,致使大学生的阅读能力普遍不高。[8] (二)内在因素 1.阅读价值意识不到位。阅读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智力”背景,但学生对此的认识却失之偏颇。[9]虽然大学课余时间较多,却缺乏学习计划和时间规划。 2.应试教育制度下的大学生,不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科学高效的阅读方法,限制了阅读的速度和质量,这对其知识结构的建立和社会化水平的提高都是很大的限制。[10] 四、应对当代大学生阅读现状的对策 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的阅读现状令人堪忧,引发了当下的阅读危机,因此我们应该立足于现实,寻找解决的途径。 (一) 政府应该积极构建新媒体管理机制,制定相关的法规标准。从制度上对新媒体进行监管,构建新媒体管理模式,完成数字出版!移动出版等相关数字出版标准体系的制定。[11] (二) 新媒体自身更应加强建设。网站、博客、论坛等要加强监管,运用好自己把关人的职能,控制垃圾信息、虚假新闻的传播。[12] (三) 图书馆应加强阅读指导,引领阅读风尚。高校图书馆应联合各系各专业开设专门的阅读指导课,指导大学生去鉴赏和评价。[13]

新媒体时代内容为王的发展趋势

CHUBANCANKAO 20 出版参新媒体时代内容为王的发展趋势 □ 苏 毅 人类社会正在全面步入信息化社会,知识化信息社会和智能化信息社会的时代正在来临。信息社会的特点是,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已经由单一的技术拉动转向技术与内容共同推动。 在互联网上,单纯的新技术手段已经不是新的增长点,人们更加重视如何有效利用众多的内容资源。内容为王将是今后互联网发展的核心。 一、 新媒体内容为王将为数字出版发展突围 (一)新媒体与数字出版 讲到新媒体,必然要提到数字出版。新媒体是以数字方式进行传播的媒介形态,数字出版是用数字技术从事信息生产与传播的出版活动。新媒体是数字出版的必然呈现形式,目前以互联网和手机为典型代表。数字出版是新媒体中最具内容特性的高阶形态,它提升了新媒体的知识传播、学习教育的价值。 数字出版产业是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而诞生的新型传播业态,属于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兴战略性产业。数字出版被誉为出版革命的第三次浪潮,在现代信息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已成为现代信息产业体系中最具潜力的一支生力军。数字出版不仅代表着全球出版传媒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而且将成为未来文化产业最强劲的增长点。 对于数字出版的赢利模式,国外在教育和专业类出版上已有较为成熟的探索。中国目前只在网络游戏上取得成功,而对于绝大部分以传播知识、立足学习教育的书报刊内容出版企业来说,向新媒体转型,成为消费市场的主体,显得那么茫然和遥不可及。这一问题成为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出在哪儿? 不少传统媒体,如报社、出版社等较早就从内容与技术的结合上对新媒体进行尝试,如手机报、电子书、掌上阅读器等,这些数字媒体虽然运用了数字技术,但服务模式却仍然沿用传统模式,缺少革命性的创新和突破。严格来说,只是做了介质和载体的简单转换,过度重视“原版原式原更新频率”在互联网、手机上的呈现,忽略了新媒体本身固有的特性,实际上还是一种传统纸质出版的 思维方式和运营模式,算不上真正的数字出版。 (二)互联网的特性 以互联网为例,来看新媒体的特性。互联网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基本特性是关联与链接。搜索就是这一特性的技术体现。链接与搜索引发了一场革命,而且这场刚刚开始的革命不仅涉及技术、媒介、商业,同时深刻改变着社会生产方式、信息传播方式和人类生存方式。 对于数字出版来说,走向数字化并非仅仅向网页里填内容那么简单,这种革命性变革要求彻底改造内容生产方式:将传统的书报刊内容解构,按消费者个性化和多元化需求随意打碎或捏合,使之符合互联网的链接、关联与搜索的特性,以此为基础开发快速赢利的服务模式。 (三)新媒体链接经济与传统媒体内容经济的博弈 我们用一个经典案例来看网络时代新媒体链接经济与传统媒体内容经济的博弈。2008年,美联社向一些网站递交法律文书,要求删除对美联社信息的摘录,认为这是剽窃。然而网站坚信,他们每次摘录或链接美联社信息,都是在帮美联社的忙。 这是新旧两种媒体模式的第一次冲 突。这次交锋的价值,不在于美联社状告网站剽窃内容是否成立,而在于网络链接对传统媒体内容的开创性赋予。内容经济通过控制和销售内容而赚钱,但在链接经济中,无人链接的内容就如同森林中生长的一棵树那样难以为人所知。当原创内容仅需一个链接、一次点击即可获得的时候,单纯复制内容的赢利模式自然不再有钱可赚。 案例告诉我们,网络时代传统媒体转型的重要性和转型方式,内容经济必须与链接经济相结合,这是诞生以内容为王的经营模式的首要前提。 二、新媒体时代如何实现内容为王 (一)Google与雅虎运营新媒体的不同理念 从媒体角度,以Google与雅虎为例来分析我们应当如何借助新媒体属性进行内容传播。 雅虎(Yahoo)是曾经屹立于网络之巅的王国,但如今锋芒不再。作为一个媒体公司,雅虎认为只要控制了内容和发布就能获得用户和点击率,主页的任务就是把用户带到雅虎想让用户去的地方,尽可能地让用户停留在它的栅栏中。雅虎虽然是新媒体,但却是在传统媒体旧规则下运行。 如果说雅虎是最后一个旧媒体公司,那么Google就是第一个真正意义的新媒体公司。 与雅虎把自己视为用户终点站的经营理念不同,Google把自己定位为中继站,把主页看做一种途径,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特点,引导用户前往想去的地方,当然还会伴随着Google的广告或应用程 (下转23页)

人工智能技术与出版行业的融合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与出版行业的融合应用 发表时间:2019-04-02T16:31:20.67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期作者:邓杨[导读] 摘要: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渗入到各行各业,出版业也在顺势而为,不断探索本行业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应用。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北京市 100073摘要: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渗入到各行各业,出版业也在顺势而为,不断探索本行业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应用。本文通过对人工智能与出版行业的关系分析,探究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融入出版业的内容生产、图书编辑、营销推广和用户需求挖掘等出版环节,总结出人工智能技术和出版行业融合应用的问题,为出版业更好地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提供对策。 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出版行业;融合应用引言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非常多的领域开始应用,包括通信行业、传媒行业、家居行业、娱乐行业、交通行业、金融行业等领域,智能化成为了新时代行业发展的潮流,未来世界是万物智能互联的世界。出版业中,智能化的内容生产、数字出版工具将会颠覆传统的出版模式。人工智能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要积极思考出版业和人工智能的结合,从业务层面和管理层面探索出传统出版的转型,对出版行业的发展也非常必要。 1.人工智能发展的现状 1936年,阿兰?图灵向伦敦权威的数学杂志投了题为“论数字计算在决断难题中的应用”的论文,这篇论文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现今有科学家提出人工智能发展的新指导思想“智能主义”,即人工智能不能再依赖确定环境下的固定逻辑推理,主要是在不确定环境下,通过演绎推理及时反应,作出最佳判断并行动。智能主义思想下的人工智能,会突破原有的、传统的已知知识、走出难以自我学习的逻辑推理和认知模式,走向实时“学习”阶段,而且是向着人类智能或者超出人类智能发展。 当前,世界上人工智能的应用广泛,无人机、无人驾驶汽车、智能语音识别、智能机器人等技术已经从工业发展贯穿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并能够代替人类进行工作。对于出版业而言,人工智能的应用也在逐步开展,例如亚马逊的Alexa语音平台、AWS云服务平台以及SageMaker机器学习平台等,这些产品都将成为亚马逊人工智能战略布局,在人工智能发展的未来十年中也必将对出版业产生巨大影响。 2.人工智能对出版业的影响 2.1人工智能对出版业的积极影响 2.1.1出版内容的生产主体、质量变化 对出版业而言内容是前提,过去人们往往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创作,前期资料搜索、中期创新点思考、后期构思整合,整个过程都比较繁杂,不能一蹴而就。比如我们看到的长篇新闻,他需要作者在第一时间,在大量信息中,找出重点进行报道,而文章发表之前大多是作者熬夜整理,尤其对于综述类文章,更需不断搜索、重复构思并修改完成。人工智能发展起来后,出版效率大大提高,微软人工智能“小冰”经自主创作、出版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堪称100%人工智能创作,在当时的社会引发广泛关注;清华大学实验室的“薇薇”在中国诗词大会中自主创作,所创作的古诗已通过“图灵测试”,该项测试间接表明了“薇薇”创作的诗词,人类已经不能识别作者是人类还是人工智能。外国某高校研究机构曾发布报告,在十年后人工智能的写作水平会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人类。 就作者的内容生产定制化要求而言,人工智能可以根据使用者输入的关键词进行数据检索,获取足够多的资料后,再按照自身的人工神经网络进行意向创作,再输出定制型的创作内容。就批量化出版内容生产而言,人工智能可以依据使用者的需要,进行海量搜索,不断进行输出再调整,实现并发性产出需要的内容。就出版内容的前瞻性而言,人工智能结合了物理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创作基于数据的更新、出版要求,不断进行自适应性的优化,创作出最新的、最优质的出版内容。 2.1.2出版内容的选择变化 传统的人为经验选择出版物或将变成人工智能选择出版内容,并将影响出版物形成社会效应。出版业的不断发展,大众对出版功能已经逐渐达成了共识,包括保存文化遗产、传递社会信息、扩大人际交流、实现知识共享、引导社会舆论、提供文化娱乐等。传统出版内容的选择,需要编辑根据出版物的特点做出,但也可能受限于个人因素,选出的文章并不能反映出版物面对的广泛消费者的阅读需求,此种情形发生的越多,对出版物的影响就越不好,会出现评价降低、销售不畅的情况。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人们的阅读趋向“碎片式阅读”模式,对出版内容的吸引性、需求符合性要求变得更高,当个人经验滞后于消费需求时,出版物就会与市场需求脱节。相对于人工智能,传统编辑进行出版内容选择时,大脑和身体会消耗很多能量,不仅受限于工作时长还受限于个人精力,人工智能在出版业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意义的个人经验,提高市场需求准确性,节约工作时间。 人工智能能够通过在海量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搜集,大数据分析,根据前瞻性的预测,掌握好消费者的阅读偏好,再借助人工神经网络对多任务进行并发处理,自动化、智能化、快速化地对出版内容进行分析,筛选出适合的内容。另外,人工智能不像人的身体会有生理疲倦,电量充足,就能连续不断地对出版内容进行筛选,节约大量不必要的时间。 2.2人工智能对出版业的消极影响 2.2.1对出版领域就业的冲击 新兴技术的产出,给行业规则带来变革和阵痛,人工智能在出版业的大量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工用工量的急剧下降,很多技术性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就业岗位减少。人工智能进入出版领域后,迫使人们学习人工智能相关的知识,以此能让其与自身进行良好配合。 2.2.2增加了出版流程的侵权风险 人工智能技术在出版流程智能化程度的应用,不仅在节约时间成本、提高出版率方面有重大影响,也会对自主搜索有关数据进行学习后再形成的作品存在隐含侵权风险。人工智能从网络里面集成各种数据,再消化吸收再进行量化处理,形成特定要求的作品,可能会侵犯原作品权利人的版权。 2.3人工智能与出版行业的融合应用 2. 3.1数据分析

晚清来华传教士郭实腊研究综述

晚清来华传教士郭实腊研究综述 刘蕾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南长沙,410082) 【摘要】作为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中的一员,郭实腊有着极其复杂、争议颇多的一面。他集传教士、鸦片商助手、外交官等诸多角色于一身,除了主要的传教活动之外,在报刊、翻译、航行等方面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目前国内外学者也对这一身负争议的传教士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郭实腊,新教传教士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郭实腊(Karl Friedlich Gutzlaff,1803-1851,中文名也译作郭士立、郭实猎、郭甲利、郭施拉、居茨拉夫,笔名“爱汉者”)。1823年加入荷兰传道会,后来脱离传道会成为一名自由传教士。在麦都思指导下学习马来语和汉语,学成后前往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南洋地区传教。作为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郭实腊在华活动长达二十年,在传教、著书、航行、以及参与鸦片战争等方面都积极热情地参与。关于郭实腊的研究有如下成果: 一、传教士及海外(包括港台)学者的研究状况 据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华名录》[1]统计,郭实腊共有汉语著作61部,日语著作2部,暹罗语著作1部,荷兰语著作5部,德语著作7部,英语著作9部,共计85部。并且对每部著作都有一些简短介绍,同时对郭实腊一生活动进行了概括,是研究郭实腊最早的著作。 香港学者刘绍麟《香港华人教会之开基》[2]一书中第三章《郭士立与福汉会》对福汉会的创建与发展作了十分详细的介绍。P. Clarke《The Coming of God to Kwangsi:A Conside r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Karl Gutzlaff and the Chinese Union Duri ng the Formation Period o f t he Ta i ping M ovement》[3]一文指出福汉会重视华人自主,有着特殊的传教理念,其发展时段与太平天国草创时期重叠,因而尤其复杂的历史特性。Jessie Lutz《Karl Gutzlaff,missionsry entrepreneur in early chinese pretesstant literature》[4](《郭实腊:早期中国基督教文化的促进者》)与李志刚《基督教与近代中国文化论文集》[5]三书在不同程度上都对郭实腊及其福汉会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探讨。同时,赖德烈《基督教在华传教史》与舒莱脱《郭实腊在华传教工作》也对福汉会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也指出了郭实腊的三次中国沿海航行与在鸦片战争期间在华活动对中国的影响。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状况 目前学界对于郭实腊的研究尚无专门的全面的研究著作,多是对其航海、创办《东西洋考》及在鸦片战争中的活动等某一项内容的论述,或者对其著作的整理、翻译与出版。(一)对郭实腊著作的研究 阚红柳《传教士眼中的清代君主—以郭实腊<道光皇帝传>为中心》[6]一文通过对郭实腊

新媒体时代下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研究

新媒体时代下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研究 摘要文章分析了在新媒体时代下,我国国内近年来数字出版发展态势、主要数据及主要特征,梳理了国外主要大型出版集团数字出版发展态势,介绍了在这一国际大趋势下我国传统出版行业积极主动向数字出版的转型,以及转型的目标、方向和几个成功案例。 关键词新媒体;数字出版;传统出版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6-0360(2016)11-0079-0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数字出版”为核心的新媒体时代到来,并迅速挑战传统出版业态。 1 新媒体时代,我国近年来数字出版发展态势、主要数据及主要特征 2009年,数字出版产值达745亿,首次超过传统出版业。2010年,数字出版总值超过1 000亿,这一数值背后的利润,不亚于当年全国580余家出版社销售收入总和。而传统出版呈现总量萎缩趋势,甚至传统的纸质出版物因消费者销售渠道不断向以当当网、京东网和亚马逊为首的电商分流,导致民营实体书店纷纷倒闭。2013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成年人电子书阅读率为19.2%,电子报刊阅读率8.5%,电子期刊阅读率为5.0%;时隔一年,三项主要数据均有上升,分别增

长2.3%,1.5%和3.0%。 一组较为权威的调查数据,也支持了这一趋势:数字化阅读方式2013年为50.1%,主要指iPad,Kindle等阅读器,智能手机阅读,PC电脑读盘,以及在线网络阅读等。而到了2014年,这一数值上升了8%。 2014年,国内国民阅读载体组成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纸版书占比第一次让位给数字阅读。据中国新闻出版网报道,以新媒体业态两家代表公司为例:中文传媒2014年上半年 业绩实现了35%的增长;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2013年在 移动阅读平台上,比较受欢迎的知名文学文学作品,占击量高达26亿次,而同年来自开卷的统计数据显示,纸版书的 平均销量不足10 000册。文学作品的电子版收益也迅速增长,一本书的电子版收益在数千至数万元,相当一部分超过10 万元、100万元,甚至有的高达2 000万元。而在实行以千 字稿费(一般80~120元/千字)和版税模式(一般8%,首印6 000册~8 000册)的纸版书那里,想达到数字出版那样的净收益,非常困难。一些传统的名人作者如周国平、李银河等,以及网络红人,均直接开通个人微信平台,定期推送文章给订阅用户,并通过“打赏”方式直接收费。 我国新媒体行业(如互联网出版、手机阅读、网游动漫、在线电台等)发展迅猛,由于信息海量、信息传播呈现碎片化、内容虚拟数字化,其产业主要特征如下。

《人工智能时代》读书笔记

人工智能时代 Humans Need Not Apply 人机共生下财富、工作与思维的大未来 美杰瑞·卡普兰(Jerry Kaplan)著李盼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引言:欢迎来到未来 ●本书的写作目的:是展现科技进步后的未来生活和对社会的影响,并提出解决方案, 减少影响。 ●人工智能正在解放你的双手 ?第一类新系统,从经验中学习,称为合成智能; ?第二类新系统,来自传感器和执行器的结合,称为人类劳动者。 ?这些新系统可以把人从痛苦的杂务中解脱出来,还会让你变得更高效。 ●看不见的威胁,更致命 ?隐形的电子智能体,仅代表所有者的狭隘私利,而不关心对其他人的影响。 ?强大的自主智能体的出现引发了严肃的伦理问题。 ●未来的矛盾来自资产与人 ?可能只有1%的人会成为今天趋势的受益者,但是如果不对这些拥有资产的人或 物设置预警的话,很有可能这仅有的1%也将会缩水到0,就像是古埃及的金字 塔一样,抽光整个社会的资源仅仅是为了个人统治者的妄想而服务。 ●失业与经济失调,科技进步的阴暗面 ●未来的工作没有雇佣 ?失业将会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但是失业不是因为缺少工作机会,而是技术的发

展速度要远超过劳动者的适应能力。 ●未来是《星际迷航》,而不是《终结者》 第一部分:人工智能时代大冲击 1、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 从“仆人”到“颠覆者”,人工智能的反叛 介绍人工智能的发展 ●IBM将计算机视为机械仆人,此时程序员进行结构化编程,而计算机则不会联网。 ●符号系统法、启发法(“修剪搜索空间”)、专家系统 ●神经网络,让计算机模拟人脑。与符号系统法相比,前者告诉计算机如何解决问题, 后者给计算机展示示例 ●机器学习。计算机处理能力、内存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发展。 ●对于机器学习最好的理解就是,它们发展出自己的直觉力,然后用直觉行动。与以前 只能按照编好的程序工作不同。IBM创造认知计算这一概念。(cognitive computing) 2、全面接管人类的工作与生活 机器人,疯狂扩散的心“病毒” ●机器人的发展 ?过去的机器人,需要人去适应,因为它不会顺从你的需求。因此把人工智能简单 的比作人,会混淆公众正确的理解,也会阻碍重要的政策议题和讨论。 ?机器人在进化,源于四种先进技术的汇聚,计算能力的巨大提升、机器学习技术 的进步、机器人工业设计的改良(更轻的材料,更复杂的控制机制)、机器感知

数字印刷开启定制包装时代

数字印刷开启定制包装时代 Ferrari 创新解决方案的创始人兼品牌包装顾问Mike Ferrari 说:“现在的消费者对消费体验需求远远比购买的产品重要。”为此,Ferrari 还解释道:“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消费者,无时无刻不在追求独特的消费体验,即使他们在浏览商业街的时候也不会放弃这份内心的涌动。” 曾在宝洁公司做了32 年产品营销的Ferrari 还发现,对 于消费者来说,他们期望商品将变得更加有趣,而不仅仅是 件通用的东西。同质化的时代即将逝去,会说话的产品才能更吸引消费者去尝试,而不是一推摆在货架上没有互动的杂货。正是由于消费者这种行为和偏好的转变,使得数字印刷在包装行业比以往更占优势。品牌商也正在寻找更加具体有效的产品包装方案来提供能够与消费者直接交流的新包装个体,并采用数字印刷来满足个性化和定制化产品包装的内容呈现,以促进品牌与消费者之间有更多的联系与共鸣。 定制化促进消费当今消费者不仅仅猎奇身边可接触到的品牌包装的不 同消费体验,更有一个强大的新工具一一移动手机来改变他们与品牌接触的途径和体验方式。Ferrari 提到,全球近70% 的人口配有不同功能的移动手机,他们现在可以随时随地在社交媒体上互相联系和谈论不同产品的消费体验。为此,数 字化印刷的广泛应用,使得品牌商能够快速定制新的个性化包装来构建与社交媒体最新热点话题相匹配的新的交流途径。Ferrari举出一个Frito-Lay应用数字化印刷实现社交营销的经典案例,其个性化生产的Lay 夏日系列薯片包装(如图 1)在2016 年还获得了柔性包装联合会颁发的创意金奖。 Ferrari说,Frito-Lay把数字印刷与社交营销结合的非常 完美,其“ Lay 的夏天”官方活动网站允许Lay 系列薯片消费者在特定时间段内随心上传与夏日相关主题的照片,并根据之前宣传的一样,品牌商

聚焦喷墨印刷迎接印刷业的数字化时代

印刷是一个古老的行业,从一千多年前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到激光照排技术引领行业走进光与电的时代,再到层出不穷的数字印刷技术对印刷业的不断革新,印刷技术的进步从未停止。发展至今日,数字印刷技术以激光打印和喷墨印刷两种模式的应用最为广泛。 一、方正的崛起 北大方正在出版印刷业长达数十年的耕耘与开拓,推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印刷技术革新。 进入21世纪以来,高速喷墨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球印刷业的战略发展观点也逐步趋于一致,都认为喷墨印刷将是印刷业技术革新的未来。尤其是当喷 聚焦喷墨印刷 迎接印刷业的数字化时代 墨墨水在不同承印物上的适应性难题得到解决,喷墨打印的可应用领域被快速拓展,在出版物印刷、包装标签、纺织印花、建材装潢、户外广告、印刷电子、影像输出、3D打印、医疗等各行各业中大放异彩,逐步进入主流市场。 方正电子在印刷业内耕耘的几十年里,一直紧密关注行业发展趋势,早在2003年,就开始与北京大学科学技术研究所一起,展开对喷墨印刷技术的深度研究,在喷墨控制、色彩、网点、光栅化、文字处理等核心技术方面,组织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前瞻性研发,取得了多项技术成果。在d r u p a 2008上,方正推出了L系列标签用喷墨打印机。也正是从这一届展会起,喷墨技术 开始成为行业的主角,惠普、柯达、佳能、理光、施乐等几十家厂商的工业喷墨设备集体亮相,其中不乏像柯达Prosper系列这样意图颠覆整个行业的重磅产品。此后的十年里,喷墨印刷的阵营仍在持续壮大。 方正一直以软件开发为核心,致力于数字化文件处理、图文品质控制与优化等方面。但从2008年起,方正的硬件研发团队迅速发展壮大,从一开始只有几位北大科学技术研究所专家为班底组成的小团队,逐步扩张为角色众多、分工明确、高达近200人的完整研发体系。设备的喷墨控制技术则是从方正赖以起家的RI P 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具有超高速信息传输、高稳定性等特点。 周震东

走进印刷业的跨媒体时代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走进印刷业的跨媒体时代 随着印刷本质的不断变化,它的背景程序和系统,例如工作流程工具和MIS等,也变得日益成熟起来,这反映出了印刷输出的复杂性正在不断提高。而能与在线传输整合在一起的多渠道“跨媒体前处理”技术将 逐渐取代“印前技术”,成为印刷工作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印 刷正在从一种日常消费品演变成一种服务。印刷服务供应商也转型成为了多媒体公司。跨媒体前处理(pre-media)系统的不断进步使其能够满足 更多精细工作流程的需要:除了印刷页面以外,它们还将担负起处理由数据驱动的互联网产品的重任。在过去,印刷客户要想完成一个活件,就必须在活件的数据处理、平面设计和生产阶段与不同的企业打交道。而现在,他们更倾向于让一个公司来管理整个生产流程。这其中可能还包括对个性化网页和事务性促销文件(将营销信息和账单、声明或其他文件整合在一起)的使用。因此,印刷厂必须要靠一个完善的跨媒体前处理系统来管理这个过程。一提到“跨媒体前处理”系统,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预飞、 打样、制版和文件印刷,但是现在它的主要职责转变成了管理客户通讯、识别受众、整理数据、选择潜在客户和确定媒体的使用方式。换句话说,这个环节的工作重要重点已经从制作可以印刷的PDF文件转移到了管理一个多媒体活动上。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单一系统的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柯达图文影像集团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EAMER)的企业解决方案销售经理Matthieu Bossan表示该公司的跨媒体前处理工作流程Prinergy(印能捷),至少是在数字印刷领域,起到了黑匣子的作用。柯 达和其他供应商目前正在开发新的印刷生产工作流程产品,以避免活件在印刷之前受到人为干扰,影响工作效率和成本效率。在今年五月份举行的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甲骨文的五个时期

甲骨四堂和甲骨文的五个时期 一、甲骨四堂 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甲骨四堂:董作宾(彦堂),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及郭沫若(鼎堂)合称“甲骨四堂”(他们的名字里面都有一个“堂”字)。著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学家的时候写下“甲骨四堂,郭董罗王”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唐晓兰曾评价他们的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雪堂罗振玉 罗振玉(1866年8月8日-1940年5月14日),字叔蕴,号雪堂。浙江上虞人。罗振玉自幼研读古籍,对文物古董造诣很深。1902年罗振玉第一次在刘铁云家看到甲骨文字的墨拓本,认识了甲骨文字,1906年,他任学部参事官,不仅广为收集古物,也着手调查甲骨的真正出土地。他对甲骨学的重大贡献是他最早探知了甲骨文的出土地,罗振玉将甲骨文的出土地考订为河南安阳小屯村,并确定小屯村即为商代晚期都城。这是他对甲骨学和殷商考古研究的重大贡献之一。罗振玉对甲骨文字的考释和篇章的通读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914年写出了6万余字的《殷虚文字考释》。仅其个人破译的甲骨文字就有561个。他以一人之力共征集甲骨30000余片,先后编印出《殷虚书契》等多种著录书,为甲骨文的搜集、拓印、流传和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观堂王国维 王国维(1877年12月2日-1927年5月3日),字静安,号观堂,是我国近代最著名的学者之一。1917年,王国维登上了甲骨学研究的高峰。他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一书,王国维最早进行甲骨断片缀合工作。他发现了甲骨文中先公先王的世次与史记不合,纠正了《史记》中记载的个别错误,证明了司马迁的《史记》的确是一部信史。被誉为甲骨文发现19年来第一篇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科学论文。郭沫若曾评价说:“卜辞的研究,要感谢王国维。是他,首先由卜辞中把殷代的先公先王剔发了出来。王国维的业绩,是新史学的开山。”他做学问的最大特点,不是就甲骨文字本身去研究,而把古文字学与古代史一起研究,充分利用最新的甲骨材料,去对照历史。

论数字时代印刷业如何发展

论数字时代印刷业如何发展 全面数字时代的来临已不足以用欣欣向荣来形容。中国作为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在各个领域都体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印刷业作为中国企业大军中的一员也发挥着带动经济体现国家文化特色的作用,然而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也给纸质传媒带来了危机,传统印刷必须通过改革、结合最新技术来满足市场需求,自然也成为迫在眉睫的事。 1中国印刷行业现状分析 1.1印刷行业发展现状 统计显示,1995 年传统印刷与电子媒体在市场销售总额中 所占的比例分别为70°%^ 30% 2016年电子媒体的市场占有量已经赶上印刷的市场占有量,各占50%;2016年以后,电子媒体的市场占有量超过印刷媒体将成为必然;到2020年,印刷品占35%,电子媒体占65%。 据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统计,截至2012 年底,我国共有各类印刷企业10.44 万家,同比增长1.85%;从业人员344.13 万人,同比减少3.52%;印刷工业总产值9510.13 亿元,同比增长9.6%;资产总额10461.29 亿元,同比增长13.01%;利润总额724.98 亿元,同比减少2.01%;对外加工贸易额772.04 亿元,同比增长13.52%。2012 年,中国印刷设备、器材进口总额为 30.38 亿美元,同比下降4.89%。同期,中国印刷设备、器材出口总

额 21.49 亿美元,同比上升11.05%。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印 刷行业基本还是在一个正常增长范畴的,只是获利能力下降,但是企业发展还是以获利为根本追求的,这个现状可能有社会属性,比如盲目扩大上马印刷项目,但是技术含量和精致度上不够。 1.2未来行业发展展望相信为了更好地应对竞争环境的变化, 未来中国印刷企业将会在绿色印刷、数字印刷和印刷数字化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尝试,同时采用更加智能化、自动化的设备,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印刷企业之间的整合、重组将会加速,印刷企业数量的减少和印刷总产值的增加可能成为行业常态,印刷工业的集约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 2数字时代的印刷行业生存根据相关数据记录2015 年中国印刷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11000亿元,印刷机械工业总产值已经达到400 亿元,产业规模在世界上位居位前列。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面对无纸媒介的威胁,印刷行业如何保持自己的发展笔者通过大量的生产业务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这个方面入手。 2.1 传统印刷依然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存在 2.1.1 书刊印刷书刊印刷作为一个逐步萎缩但不会消亡的市 场,是传统市场的支撑,未来书刊印刷市场将呈现以下三个特点:批量少、品种多样、印刷周期短。印刷企业应该加大设备更新力度以适应未来不断增长的短板印刷的需求,开源节流,控制成本。可以通过印制高附加值的产品来提高利润收益,例如精装书、高仿真度字

浙江传媒学院中国编辑出版史模拟试卷一

浙江传媒学院《中国编辑出版史》模拟试卷一 2008—2009学年 第一学期 任课教师 肖 芒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中国最早的一部类书是三国时的 《 》 ,该书规模宏大,有800多万字。 2、“ 校雠日课 ” 的校对管理制度,是 代校书时对工作量的规定。 3、一根竹片称为“简”,许多根简编连在一起称为“ ” 。 4. 在夏、商、西周三代,图书文献刚刚产生,掌管书籍编写、收藏、使用 的权力都集中在 手中,该官员的权利较大。 5、印章的优点是用 可以印成白纸黑字,阅读效果好。 6、宋代四部大书为 《太平广记》 、《太平御览》 、 《 》 和《册府元龟》。 7、德国 举办的图书交易会已经成为世界出版交易的年度盛会。 8、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直接起因是 ,而实质上它是专制的封建思想在文化上的必然反映。 9.1858年伍廷芳在香港创刊的《 》是我国自办的第一种近代化的中文报刊。初办时为两日刊,不久便改为日刊。 10.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上海共产主义研究小组于1920年创办了《 》和《劳动者》等指导工人运动的刊物。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正确打“√”,错误打“×”) 1、中国最先发明印刷术,包括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套版印刷三种技术。( ) 2、中国编辑出版史分为萌芽时期、草创时期、振兴时期等10个阶段。( ) 3、孔子说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指记述历史事件时可以灵活的进行编纂,不太明确的地方找典籍来确认。( ) 装 订 区

4、《吕氏春秋》编排有序、体系严谨、结构完整,各篇字数相差较大。() 5、早在1620年路易八世在卢浮宫建立了一个私人印刷厂——皇家印刷所,后来被改为国家印刷局。() 6、《神农本草经》是东汉时期的陶弘景隐居茅山多年所著,此书是当时较为通行的一部药典。() 7、编辑出版史所指的系统研究就是从历史背景、社会、经济、政治,特别是文化科学等方面去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编辑出版活动。() 8、《通典》在编辑手法上具有两个较为显著的特点:一是自觉地以编辑作为表达思想的手段,二是在借鉴其他编纂形式的基础上开创新的编纂形式。() 9、永乐大典是我国最大的类书,也是举世共誉最早最大的百科全书,它是从明成祖永乐元年到6年编成的。() 10.我国最早的佛经译品为《金刚经》,据说其初译者为汉明帝时天竺人摄摩腾与竺法兰。()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书肆 2、别集 3、纸草书 4、谷腾堡 5、史官 四、单选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1、罗马帝国时期已正式成立了由自由公民组织的。 A、行业商会 B、抄书人协会 C、出版协会 D、发行协会 2、春秋时期老子为公藏职官,可称早期图书馆馆长。 A、令史 B、柱下史 C、筮官 D、秘书监 3、《五代史》包括《陈书》、《北齐书》、《北周书》、《隋书》。 A、《晋书》 B、《唐书》 C、《魏书》 D、《梁书》 4、善本书的标准是历史文物性、和艺术代表性。 A、雅俗共赏性 B、通俗易懂性 C、理论原创性 D、学术资料性 5、五代时期,中原五国以及南唐都设有秘书省及弘文馆、集贤院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