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工业型农村城市化发展的探讨

中国工业型农村城市化发展的探讨

中国工业型农村城市化发展的探讨
中国工业型农村城市化发展的探讨

分类号编号

毕业论文

中国工业型农村城市化发展问题探析——对高密市夏庄镇各村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问题的思考

申请学位:经济学学士

院系: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老师:

2011年6月1日

中国工业型农村城市化发展问题探析——对高密市夏庄镇各村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问题的思考

姓名:

导师:

2011年6月1日

毕业论文任务书院(系):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摘要] 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以来,农村城市化与工业化构成了我国社会大发展的主旋律。农村工业化是农村城市化的经济基础,但是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工业化的水平比较低,发展外部成本比较高,城市化发展滞后,城市化的发展需要更加快速和可持续的发展。本文以山东省高密市夏庄镇近几年乡村企业的发展为例,对新的工业型农村的发展作出了初步的探究,认为新型工业型农村所取得的成绩是可喜的,但是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也是值得商榷的。农村城市化的发展不只是一个自发的过程,需要政府适当的干预和指导才能进行的更加有效和顺畅,工业型农村的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更需要个性化的创新发展,农村城市化的发展成果是值得期待的。

[关键词] 工业型新农村;农村城市化;夏庄镇;铸造业

目录

一、文献概述 (1)

二、农村城市化发展的背景 (1)

三、夏庄镇农村工业化发展的特点 (2)

(一)乡村企业小而散,加工制造企业和纺织企业多 (2)

(二)农业兼业化现象明显 (2)

四、农村城市化发展遇到的问题 (2)

(一)价格和产量波动幅度大,生产带有盲目性 (3)

1. 产品低端 (3)

2. 盲目跟风 (3)

(二)贷款较难,融资不易,资本成本高 (4)

(三)经营管理难度大 (4)

1. 工厂制度执行力差 (5)

2. 农民的小农意识明显,团队意识差 (5)

(四)环境保护不够,地下水污染严重 (5)

(五)服务业和基础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滞后 (5)

五、关于农村失地问题和养老问题 (6)

(一)农村失地问题 (6)

(二)养老问题 (6)

1. 失地问题不是很严重 (6)

2. 养老思想的转变 (7)

六、工业型新农村发展过程中应采取的措施 (7)

(一)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推进新农村城市化的创新发展 (7)

(二)增加对农民的再教育 (7)

(三)增加对农村企业的扶持力度 (8)

七、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9)

进入新的世纪,我国已处于一个由传统农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过度的大变革、大转型时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与深入,我国农村城市化步伐也相应加快,农村工业化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就我国目前总体情况看,农村城市化水平还很低。工业化是城市化发展的基础,工业型新农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模式,与资源型新农村和创新型新农村等发展模式相比,工业型新农村具有更加好的实践性。对工业型新农村的研究,有助于更加细致的了解工业型新农村如何发展以及如何应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在其他农村发展工业化时提供借鉴。

一、文献概述

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审时度势,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新农村的城市化问题开始备受专家学者和政府决策层的关注。人们对新农村城市化的发展问题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分析,例如:在农村城市化路径的选择上,苏孝宽(2003)作出了比较全面的阐述,提出农村城市化的个性化发展,同时概括性的论述了农村城市化发展的意义;张思军(2006)对农村城市化过程中的失地问题作出了详细的论述,认为失地问题会带来生活、养老等一系列问题,并对产生的原因作出了分析;江声海(2010)对农村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农村文化不应该被同化,农村应该加强文化建设。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农村城市化问题作出了解析,但是这些分析都是比较宏观上的分析。在这些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本文以山东省高密市夏庄镇近几年的农村发展为例,着重从微观上探讨了像该地区农村一样走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新农村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及产生的问题,并提出了对工业型新农村发展的建议。

二、农村城市化发展的背景

农村城市化是指农村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劳动力不断由农业转向非农产业,人口以及经济活动不断由农村向城镇聚集,而农村工业化是指工业在农村不断发展,生产和就业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由以上陈述可见,农村工业化的过程是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和必经阶段。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城镇人口45594万,占人口总数的36.09%,乡村人口80739万,占人口总数的的63.91%,我国98%以上的地域是农村。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只有广大农村落后的局面明显改变,全面小康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深入,社会经济的大变革、大发展,我国的农村城市化步伐也相应逐步加快,农村工业化得到了迅速发展。

新农村城市化道路的实现形式有多种模式。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和竞争优势的不同,可分为“资源型新农村”、“工业型新农村”、“生态型新农村”等。本文以高密市夏庄镇农村的发展为例,来反映中国工业型新农村发展的现状。

三、夏庄镇农村工业化发展的特点

高密市夏庄镇位于高密市城区东北部,版图面积183平方公里,人口8.4万,镇辖107个行政村。去年1至8月份,财政总收入达12072.4万元,其中国税收入9713.6万元,地税收入1885万元,1至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7708万元,销售总收入240339万元,利润总额11852万元,利税18971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870万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5270万元。夏庄镇农村在发展工业过程中的主要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乡村企业小而散,加工制造企业和纺织企业多

建设部的报告显示,80%的乡镇工业分散在各个自然村落,12%的设在集镇,7%设在建制镇,1%设在县城。自2000年以来,夏庄镇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制造业和纺织业发展尤其迅猛。到2003年,各村成立的铸造厂就有30多家,纺织厂有10多家。郭家泊子村仅铸造厂就有5家,台家村有10多家。宋家泊子村主要依靠皮革企业,官庄村的石膏板被运往全国各地。但是这些小企业都是零星分散在各村的不同角落,没有城市的“开发区”“工业园”那样集中。夏庄镇农村工业的发展主要是依靠个体小企业、合伙企业,基本没有乡镇、村办企业,注册资金大多是低于50万的小企业。企业中又主要发展铸造和纺织等制造业,例如国兴铸造有限公司、华丰铸造有限公司都是个人企业,大昌纺织、润丰纺织也都是个人企业。当然更多的是一些没有“名”的作坊式企业,例如官庄村几乎家家户户生产石膏板,但是仅有极少是在工商局注册备案的公司。

(二)农业兼业化现象明显

所谓兼业化,是指农民除了从事农业劳动以外,还在农业以外的其他部门从事其他工作。兼业化有两种情况:以农业为主和以非农产业为主。由于夏庄镇各村制造加工等产业的发展,现在村中以纯农业为主的家庭已占很小的比例,完全放弃农业而打工或开企业的家庭也占少数,大部分家庭都是兼业化的第二种情况,“离土不离乡、务工不离农”是主流:以打工为主,但同时经营小块农田。

个体户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广阔的职业选择。农民可以在农闲时间在工厂拿到1500元以上的工资,在比较脏、比较累的铸造厂,工人一个月可以拿到4000元以上甚至接近6000元的工资;农忙时节,农民打个招呼就可以去地里劳作,这是农村企业的最独特的地方,这种更加“人性化”、乡土色彩浓厚的工厂制度为兼业化提供了条件。

相比于传统的农村来说,夏庄镇在务农上也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很多农民不种植小麦、玉米或者大豆等粮食作物,蔬菜种植在夏庄镇可谓如火如荼,韭菜、大葱等作为农民的首选已有很长时间。现在全镇的凯加等农业企业带动蔬菜生产面积6万亩,蔬菜生产成为该镇的特色产业,无公害韭菜、小香葱等蔬菜品种销往各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大型超市,每年向韩国、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出口蔬菜近20万吨。如此以来,农业便作为一个附加产业和加工业便很好的交织在一起。

四、农村城市化发展遇到的问题

虽然农民富裕了,农村的生活条件有了相当程度的改善,但与这些“成就”相比,农村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能更加需要引起人们的注意,有些比较严重的情况,甚至令人担忧。有些问题可能是城市也会面临的,有些可能是农村独有的。下面仍以夏庄镇为例,主要论述一下工业型农村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主要的问题。

(一)价格和产量波动幅度大,生产带有盲目性

价格和产量的巨大波动给企业的生产带来了很大不确定性,乡村企业的经营难度增加。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内容的粗放低端化,二是企业生产内容的雷同性,缺少个性化。

1. 产品低端

个体企业的经营内容上低端化导致企业的发展优势和潜力欠缺。小个体业主由于资金及知识等方面个原因,多是从事简单的加工制造业,技术含量低是一方面,很大程度上其市场前景不明朗才是最大的隐患。产品科技含量低,加工成品的使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一旦需求方停止要货,许多小工厂面临的或许就是破产。例如夏庄镇郭家泊子村,铸造厂多是2003年铸造行业看似“钱途”无限的时候成立的,主要生产喷水纺织机配件,发往胶南地区。开始时供不应求,很多企业也都淘到了第一桶金。但是仅仅半年后,由于纺织机给南方城市带来的水污染比较严重而被当地政府叫停,纺织机被禁止进入南方。一时间,一个铸造厂近百万的货款就被压在胶南装配厂,村里不少铸造企业由于资金链中断被迫关门歇业。技术的落后,产品的低端使得农村工厂常常处于被动的地位。

2. 盲目跟风

乡村企业的个性化不足主要体现在盲目跟风上。依然拿该村铸造行业来说。2003年是铸造行业很有“钱途”一年,国兴铸造有限公司也因此首先尝到了甜头,但不久后,这甜味就不那么浓了,因为村里相继成立了3家同样的生产程序的铸造公司,其他村也有若干家铸造厂开业,生产的产品也都是相同的喷水纺织机配件。很快,该配件市场就饱和了,然后降价处理,最后不少工厂因为资金链断裂而歇业。个性化不足与农民的认知以及文化程度、资金情况有很大关系,这一不利因素也大大削弱了农村企业的发展壮大的潜力。

工业发展的低端化和盲目跟风造成的产品雷同化是该地区乃至相当多的农村在城市化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同一地区大多数企业生产内容的雷同增加了同类产品的供给,一般来说,组装厂需求又相对稳定,其对于产品的需求的弹性便小于供给的弹性。由蛛网模型分析,这种发散型的蛛网导致实际产量和实际价格的波动幅度越来越大。

如下图1,以横轴代表产量,纵轴代表价格,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按照“发散型蛛网”模型,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际产量和实际价格偏离均衡点E越来越大,波动幅度会越来越大,企业的经营难度也越来越大。如果说2003年铸造企业雨后春笋般的成立导致了第一次均衡点偏离E,那么2010年到现在,铸造企业正在经历第二次波动。2003年各个铸造企业在纺织机配件的生产上遭受很大挫折,很多企业不敢再生产该种配件。但是2010年下半年开始,有组装厂又开始订购纺织机配件,且需求量很大。由于该配件的生产

图1 发散型蛛网模型

简单,利润比较高,各个铸造厂经不住诱惑,又开始相继投入生产,并逐渐呈井喷之势,相较于2003年生产的更多。2011年5月份与4月份相比,价格已经由2250元一套降为2100元一套,虽然不少企业仍在生产,但是企业主也都惴惴不安,价格的大幅度波动以及2003年的教训让他们在生产经营上考虑的更多,即使生产该配件,企业主对该产品的前景也是道不明的,生产只是因为有企业在生产。

(二)贷款较难,融资不易,资本成本[1]高

前面也提到农村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优势小的原因是农民文化程度,还有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资金问题。乡村企业资金的来源主要有3个:自有资金,亲戚朋友的借款和银行贷款。个体企业注册建立的资金一般来源于自有资金和亲戚朋友的借款,建成后再发展才向银行借款。有的企业能借到银行的贷款,但是并非所有的企业都能借到或者说借到足够资金,这从一方面制约了乡村的企业发展。例如,铸造业生产中有种电炉,与传统的“火炉”相比,该电炉不需要使用焦炭加热,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小生产成本以及对环境的污染,但其购买成本较高,大概要50万,企业的大部分资金都压在原材料的成本上,向银行贷款,银行根据企业的资产评估,只能给20万。企业不得不再想方设法筹措30万。一般来说,如果银行贷款的年利率是6%,向亲戚朋友借款的利率要8%,比银行更高,这还不算资本获取成本。如此高的资本成本,无疑加大了企业的经营发展难度。

(三)经营管理难度大

农村企业相较于城镇企业,其管理方面有自己的难题。农村企业跟大企业也不同,其

[1] 资本成本是指企业取得和使用资本时所付出的代价。取得资本所付出的代价,主要指发行债券、股票的费用,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借款的手续费用等;使用资本所付出的代价,主要由货币时间价值构成,如股利、利息等。

P O Q

P e

Q e

人数虽少,但是管理难度却并不小。

1. 工厂制度执行力差

工人都是农民,平日习惯了自由散漫的生活,当拿工厂的制度来约束他们时,制度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所以制度在农村企业约束力并不大。农村企业兼业化现象的产生除了工厂厂长对农村生产的体谅和理解外,有时候也是不得不为之的无奈。

2. 农民的小农意识明显,团队意识差

长期以来,制约农村城市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农民意识转变的缓慢。长期的农村生活束缚了农民的思维,在工业发展过程中,这也表现的淋漓尽致。在农村工厂中,一般来说实行的是计件工资,即工人工资的多少以其生产产品的多少为依据。以铸造业为例,一个车间有两个小组,每个小组4个人,两个小组的竞争十分激烈,互相之间很少帮对方的忙,即使一个小组内,团队意识也很差,常常因为谁少干了点活而斤斤计较,甚至因为争执发生打架事件,因此,农村企业的人员流动性一般比较大,虽然农村。很多时候,工厂主的时间都花在了维系各方的利益上,甚至双方的情绪都要考虑,工厂的经营难度可想而知。

(四)环境保护不够,地下水污染严重

各方面的因素导致农村工业化的过程中,其生产方式是低端的和不计外部成本[2]的。前面所提到的该地区的铸造业由于不使用电炉等高端的设备会对大气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因为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焦炭等材料会产生大气污染物。但是该地区对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却是皮革和石膏板行业,且这两种行业对地下水的污染尤为严重。在皮革厂所在的宋家泊子村,地表水已无人饮用,因为皮革生产过程中的铬严重了污染地下水。在石膏板生产“大户”官庄村,地表水也是无人饮用,因为地表水打上来都带着气泡。当年很甜的地表水,现在都带着碱味,许多农民现在深井水也不敢喝,只喝桶装水。

在农村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迅速的今天,政府部门在追求GDP的情况下对监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纵容或者说放纵了该情况的发展,毕竟GDP是眼前的,环境是长期的。

(五)服务业和基础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滞后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两条相邻的线段,而且城市化这条线段要长于工业化的线段。因为工业化的过程属于城市化进程的一部分,但是在夏庄镇各村发展工业化的过程中,我们能明显感觉到工业化的脚步,却闻不到城市化的气息;能看到工厂林立,却没有一点城市的感觉,其主要原因是基础设施不完善。

城市之所以区别于农村,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这就好比以前城市户口相对于农村户口来说有最低的保障,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得城市更加像城市。在夏庄镇各村,可以发现水泥路实现了村村通,有的比较富裕的村庄甚至大街小巷都换成了

[2]外部成本指由于生产的外部效应(主要是负的外部效应)所引起的成本,指某人的行为带给他人或社会的经济损失,并且行为人对其行为造成的损失没有进行补偿。

水泥路,但是除此之外,其他的基础公共设施都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比如说医院,只有个别村庄有卫生室。有的村即使有也是废弃的屋子改的,里面仅有有限的非处方药和几张床,一两个乡村医生,仪器设备基本没有,这显然与当今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不相匹配。再比如说对于生活垃圾的处理。农村没有垃圾场或者垃圾桶,也没有人提出集中处理。生活垃圾大多被随意倒在水渠或者房子后的空地,整个农村的面貌显得极为脏乱,城市化又何从谈起?

基础设施配置的落后,使得农村城市化的进程看起来是滞后于工业化的(虽然理论上工业化的进程应该等于城市化的进程),很大的一方面原因即在于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方面很欠缺。

五、关于农村失地问题和养老问题

除了以上问题,人们在谈论农村城市化这一问题的时候,最常谈论的问题还有两个,一个是农村失地问题,一个是是养老问题。在研究夏庄镇各村的问题时,觉得这两个问题在当地并没有其他地方有关报道中的那么严重。

(一)农村失地问题

在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失地问题是存在的,而且必定会存在。夏庄镇各村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失地问题。以前曾经种过麦子的土地上现在建起了一座座厂房,以前可能是农民自留地的地方现在开始生产机械零配件而不是蔬菜了,但这并不是所有的耕地都面临的问题,以郭家泊子村来为例,其被征用的土地不少,但是两个方面保证了农民不会完全失地。一是工厂所在地以前并非“良田”,即属于盐碱地地带,现在盖上厂房,对当村粮食总产量来说,影响不大;二是拿“口粮地”换房产,由于开工厂的也是农民,都有一定的口粮地,如果有人想在公路旁建厂却占用了别家的地,那么它可以在补贴别人粮食产量的同时再用自己的“口粮地”跟别人置换,如此一来,如果被占用地的一方仍想耕作,仍会有地可耕。另外,在不靠近公路的地方,可以看到“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牌子,基本农田保护区不可以用作工业用地。在农村城市化的浪潮中,此举是必要和明智的。

在一些整体工业化比较发达的农村或者城中村,失地问题确实是很严重而且需要引起相当重视的,但是像夏庄镇农村这种阶段,到目前为止,手段和结果还是可以接受的。

(二)养老问题

人们关注养老问题多由于城市化过程中失地问题引起,但是我觉得并非所有农村的养老问题都是严重的“问题”。以夏庄镇村庄为例:

1. 失地问题不是很严重

由于失地中不少都是盐碱地,再加上口粮地的置换等方式,想耕种的农户都或多或少有地可耕。尤其是农村发展工业过程中的选择盐碱地为工业用地的措施,是很大程度上保证粮食产量和耕地面积的重要保障。另外,现代耕作方式的改变及科技产品的应用,使得

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耕地面积有所减少的情况下保证了基本粮食供给。

2. 养老思想的转变

当代农村的养老思想已有了很大的改变,“养儿防老”成了很久之前的老思想。许多40岁左右的中年人已经开始为自己的养老问题着手准备,他们缴纳商业养老保险或者社会保险,为自己的将来做准备,她们的思想已发生了转变,并不完全寄托于自己的子女身上。在现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信息爆炸式传播的社会,许多农民,尤其是当上企业主的农民认为为子女着想的做法就是尽可能的不增加她们的负担,尤其是在养老方面。还有一个值得称赞的是夏庄镇政府在国家的领导下正组织各村施行全面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具体方式是子女每年缴纳100-1500元不等数额的保险,其父母60岁开始即可每月领取30元不等的养老金,而且自己60岁以后也享受此等待遇,可谓一举两得。每月30元相对于现在的物价来说或许不是太多,但是这只是开始,未来如何值得我们期待。

由以上分析来看,像夏庄镇的各个农村这样的情况或许在全国也有,它们的发展代表着“工业型新农村”的建设,是农村城市化的一种重要模式,这里没有矿产资源,没有旅游风景,依靠工业化,他们一样奔跑在建设新农村的道路上。同时,针对工业型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些必要的措施也需要加以考虑。

六、工业型新农村发展过程中应采取的措施

工业型新农村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也出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问题。要保证新农村建设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在继续扩大现有成绩的基础上,针对相应问题的措施必须得到切实的实施。

(一)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推进新农村城市化的创新发展

农村城市化发展不是,或者不仅仅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应该是有目的、有引导的政府与农民的协调与合作的过程,是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的“握手”合作的过程,由于农民本身的局限性,仅仅依靠市场可能会有所偏颇,一味的追求钱而对其他事情不闻不问,长此以往,农村的发展便会出现畸形化。这就需要镇政府乃至上级市政府适时的加以指导教育,才能保证农村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再比如说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一个治理比预防花费大得多的问题,如果政府不做好监督指导工作,不做好规划,那么环境生态恶化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必然会抵消农村城市化所取得的成果,政府在环境问题上应该加大宣传监督力度。

(二)增加对农民的再教育

农民知识不够广泛、知识层次不高是农村企业发展缺乏动力和优势的原因,也是农村企业间盲从和跟风的主要原因。政府应该增加对农民的培训,适当组织有针对性的讲座,例如,郭家泊子村铸造企业比较多,可以适当组织有关生铁方面的信息宣讲;也可抓住现在国家搞“大学生村官”的契机,有针对性的吸收本村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做顾问,亦或者

鼓励乡村企业走到大学中去吸收专业性的人才。走出去才能看得更远,才能创新,才能更有前途。

(三)增加对农村企业的扶持力度

对农村企业的扶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资金,二是赋税。在资金的扶持方面,适当放宽对农村企业的放贷条件的同时,成立商会基金也不失为一种方法,类似于天使基金,政府可以做最大的股东,对农村企业的发展前景作出评价,对有潜力、有优势的企业进行投资,解决其融资难、层次低的基本难题,这个问题解决好,新农村建设的脚步便会轻快许多。在税款方面,合理的减免或者补贴是农村企业发展的润滑剂。一般来说,乡村企业的发展仍然走的是劳动力集中型的发展模式,业主的赢利率有限,如果再上缴很大比例的所得税,那么资本积累就会很慢,企业的发展也会更慢。在铸造业,所得税率为17%,这对刚起步的中小企业来说,显然偏高。镇政府要鼓励农村企业做大做强,如果在资金的直接扶持上有实施难度,那么税款的减免确是可以考虑的措施。

七、结束语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强有力的推动力,其发展的结果必然是城市化。像夏庄镇的农村这样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且处于初级阶段的地区并不少,工业型新农村的发展模式也必然会被更多的农村所采用。就夏庄镇来看,该镇政府首先应该鼓励农村企业的发展,坚持走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道路,毕竟该地区矿产和旅游资源丰富的农村并没有,工业化才是最根本的推动力。但是在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该镇政府还要加大对乡村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乡村企业发展更加具有个性化和创新性,如鼓励该镇的铸造公司加快产业升级和设备更新换代;在现有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多关注国际市场,毕竟铸造行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是夕阳产业,许多生铁铸件,如下水道井盖都是依靠进口,虽然出口对产品质量要求比较高,但是市场相对于国内市场来说更具有开阔性,对于各村刚刚兴起的小企业来说,能走出中国会是更大的机遇。

本文主要以夏庄镇农村为例,研究了初级阶段的工业型农村城市化发展问题。我们看到,工业型农村对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本文同时也阐述了工业化发展带来的问题。但是对已经有较高发展程度的工业型农村未作探究,已经有较高发展程度的城市化农村现状及问题希冀更多的人关注。

参考文献

[1] 张思军. 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问题分析[J]. 理论参考, 2006(1): 52-54.

[2] 邓茂刚. 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推进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J]. 安徽农学通报, 2009, 15(23):

22-24.

[3] 杜东芳, 李明琼. 城市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失地农民社会保障[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8, 25(1): 19-23.

[4] 丁同民. 城市化市域下加强我国农村土地征收法治建设的思考[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9, 28(5): 107-112.

[5] 袁乐, 曹晓静. 警惕过度城市化_对苏南地区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建

设教育, 2007, 12(12): 53-60.

[6] 邢红梅, 谢士法, 于彩辉. 城市化视域中的农村文化建设[J]. 河北学刊, 2009(29):

250-252.

[7] 李四林, 杨程, 张光进. 城郊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协调演进探析[J].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理论月刊, 2009(9): 175-178.

[8] 何胜利, 杨雪梅. 胡俊秋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J].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新论),2008(5): 52-53.

[9] 姚洪亮, 小八重祥阳一郎. 日本农业劳动力机构及流向分析[J]. 农业科技管理, 1998(6):

40-44.

[10] 候力, 汪晓红.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农业劳动力转移及其启示[J]. 现代日本经济,

2004(6): 44-47.

[11] 柯映红. 新农村建设:潜入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内容[J].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8(3): 64-66.

[12] 王璠. 新农村建设需重视城市化的负面效应[J].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09(4): 69-71.

[13] 张华. 我国农村城市化建设与失地农民问题探究[J].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 2010(3):

274-274

[14] 窦祥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推动力:工业化、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J]. 社会

科学家, 2008(6): 53-57.

[15] 苏孝宽. 论我国农村城市化的路径选择:对中国特色的审会注意农村的思考[J]. 国土

经济, 2003(8): 24-27.

[16] 陈千畅. 农村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J]. 农村发展, 2010(12): 53-54.

[17] 李清泉. 论农村城市化与农村工业化[J]. 零陵学院学报, 2002(23): 98-101.

毕业论文(设计)评审表(指导教师用)

毕业论文(设计)评审表(评阅人用)

毕业论文(设计)评审表(答辩小组用)

毕业论文(设计)综合评定成绩表

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征文名称:纪念建国60周年 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1840年的鸦片战争,敲开了中国封建上千年来封闭的大门,也成为了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标志。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华民族在水深火热中苦苦挣扎,遭受着各国列强的欺辱与蹂躏。在艰难的生存斗争中,中国人民一直在寻找一条脱离苦海的道路。 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曾经历尽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但是,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在实践中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碰壁。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更使人们陷入了深深的绝望,苦闷和彷徨之中。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以往少数先觉者的救国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是因为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中国国民的性质与行为的堕落,乃是“亡国灭种之病根”。因此,“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改造中国的国民性。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了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此次运动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中国带来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再次,俄国十月革命也给困顿中的中国带来了一丝清凉的气息,为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一些先进分子看到了救国的希望,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也开始走向了政治舞台。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早期,各种思潮在中国的土地上蔓延,在比较了各种主义的发展前景后,中国共产党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在此后与各种思想斗争中,党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带领中国走向强盛的一支中坚力量。深厚的群众基础,为以后的最终胜利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努力,毛泽东同志带领我们建立了新中国,成就了一段辉煌的历史。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站了起来,可是这也并不代表着从此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一个新的国家的诞生初期,也会有一系列的问题有待解决。刚成立的新中国留给共产党的是一堆烂摊子,我们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恢复,需要我们制定一个长远的发展计划,使我们国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赶上世界。这是一个宏伟而又艰巨的任务,西方的发展会给我们带来些经验,但更多的还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 为了找出一条适合我们的道路,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多次的探索中,遇到很多困难与挫折,也会有惊喜和收获。一个国家能否快速的发展起来,需要决策者们英明的大脑和智慧。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中国共产党一直在摸索着一条道路,也犯过很多的错误。1958年的“大跃进”和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不但没有加快国家的发展,反而拉大了与世界的差距。 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它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文化大革命”中同“左”倾错误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艰难曲折的斗争,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仍然取得了进展。但是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本应取得更大的成就。这些失败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正常的。在不断的对失败的总结中,逐渐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1978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一年,因为中国在这一年又发生了一件改变中国命运的大事,是中国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在这一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

中国城市化发展特点研究

中国城市化发展特点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中国城市化建设出现新的契机,进入了城市、城镇发展的快车道,成为世界上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和城市发展不平衡等不可持续问题,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瓶颈。本文将从城市化等的概念入手,阐述现有城市化指标的问题,并构建恰当的城市化指标体系,分析过去十年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和城市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等,正确评价中国城市化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并对未来的城市化提供一定的建议。 一、研究背景 我国的城市化经过了一个相当曲折的发展过程。在过去30年间,中国保持了高速的城市化发展,但它是以发展的不平衡为代价的。这一时期,由于经济的过快增长和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对城市建设用地和城市建设资金的需求都迅速增长,很多地方将农地转为建设用地,盲目扩大城市规模,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城镇新增人口主要集中到上海、北京、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少数地区,使得中国城市化布局极不平衡,城镇空间布局与资源环境承

载能力不相适应,使中国资源和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各种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不断涌现出来,给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的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使得人类不能无限制的发展下去,1989年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1996年联合国在伊斯坦布尔举行了人类住区第二次大会,并在会议上提出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特点 1、中国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增长 学术界普遍认为,经济增长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该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逐渐向城镇聚集,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善和社会文化的提升,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而反过来,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载体,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使城市对劳动力、技术等要素的控制能力增强,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并使劳动效率提高,也就是说,城市化同样能够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表明,城市化水平应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过度城市化或者城市化不足都将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为了便于计算,在统计分析中,我们选择单项指标城

中国早期工业化发展历程

提纲 1.中国早期工业化发展历程 (1)阶段特征 (2)突出特点 (3)不利因素 2.资产阶级对国家民主化的求索 3.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的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 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变革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启动,之后虽步履维艰,但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末迈出了大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直贯穿着两大主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知识拓展】 1.中国早期工业化发展历程

阶段特征: 起步阶段(1840年—1895年),突出事件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前期以“求强”为旗号,兴办了“三局一所”等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三局一厂”等近代民用工业。这一时期,政治体制现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现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1927年),主要表现为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曲折前进阶段(1927年—1949年),现代化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收回“关税主权”;实行币制改革;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工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现代化的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民营工业的发展。抗战期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举侵略下遭到严酷摧残。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现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突出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摘要: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1997年的29.62%。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改革开放、集约型城市化、健康发展、区域城市化 城市化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城市化快速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不可逾越的阶段。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前进的,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

这是对人类社会进程的一个巨大促进。中国的城市化不仅决定着中国的未来,而且也决定着世界的城市化发展进程。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现在,我国经历了十一个五年计划,每个五年计划时期政府从国家层面上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直接或间接地都对我国城市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或根本性的影响。正是在这些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下,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才取得了今天较为显著的成就,总体来看,我国城市化道路先后经历了单一化、多样化和协调化的发展历程,城市化道路的数度调整有力地推动着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 三、我国的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3.1 城市化的连续性和不稳定性 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

新xx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 社科1327xx 新xx成立前夕的 1949年7月,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有过一个所谓预言。他说,“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这段话正是显示出新中国的经济状况。在193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只有466亿元,人均国民收入 66."1元。但是经过50多年的发展,到了2009年,中国人均收入已经达到3711元。那么,中国在这段时间到底经历了一段什么的过程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仔细地阅读了书本。 从大方面来讲,中国在过去60年中经济发展特征是: 一是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除了“二五”期间出现了负经济增长外,其他时期都取得长期的告诉增长。二是经济增长波动比较大,有波动周期短。我认为这些变化时和经济体制和政策相关的。 首先要讲的是一五计划,一五计划的背景是一,新中国成立后经过3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好转工业生产达到历史最高,但是同时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与其他发达国家。 二是基本上完成了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有计划的进行经济建设提供了条件。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就是集中发展重工业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中国先进分子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理所当然地被提为重要议事日程。当时可供选择的战略有两种,一种是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业化道路,即先发展轻工业待积累了大量资金后,再发展重工业;一种是苏联的办法,即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较短的时间里使国家迅速工业化,迎头赶上工业强国。这两种战略各有利弊,经过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中

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一) 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1] 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2] 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 上述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独特现象,是与改革开放前大陆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由此导致的计划经济体制分不开的。本文即准备从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及其对劳动力供求关系和转移的影响,来探讨这个时期城市化缓慢的主要原因。 1949-1878年全国城镇人口变化情况[4] 年份|总人口(万人)|城镇总人口(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 1949|54167| 5765|10.6 1950|55196| 6169|11.2 1951|56300| 6632|11.8 1952|57482| 7163|12.5 1953|58796| 7826|13.3 1954|60266| 8249|13.7 1955|61465| 8285|13.5 1956|62828| 9185|14.6 1957|64653| 9949|15.4 1958|65994|10721|16.2 1959|67207|12371|18.4

建国六十年中国工业化历程

建国六十年:辉煌的工业化历程Post By:2009-8-23 20:50:00 穷乡亲 二十世纪世界上发生的巨大变化之一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崛起。中国崛起的主要标志是独立自主的工业化的实现。新中国在大约三十年的时间里,就从一个贫弱的农业国而迅速发展成为一个能够同世界霸权主义国家抗衡的工业国,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格局,从而为当代中国的振兴赢得了机迂。随着历史的延展,越来越显示出毛泽东时代的决定性意义。 中国工业化是怎样实现的?它经历了怎样一个艰巨豪迈的历程?这是当代中国人不能不了解的事惰。 实现工业化向来是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明确的奋斗目标。在建国初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任务之后,毛泽东和党中央就及时地把实现工业化的历史任务提到中心日程,着手部署和规划国家工业化建设的蓝图。这主要体现在1952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1953年国家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其主体就是迅速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1、第一个五年计划全面胜利实现 从当时的惰况出发,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8)制定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冶金、燃料、动力、机器制造、化学工业等。计划五年内国家投资总额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多两),其中58.2%用于工业基本建设,新建一批规模巨大、技术先进的新工业部门,并要用现代先进技术扩大和改造原有的工业部门。一方面要合理地利用和改建东北、上海和其他沿海地区城市已有的工业基础,另一方面要开始在内地建设一批新的工业基地,以求大大提高我国工业生产的能力,并逐步改善不合理的生产力布局。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注意统筹兼顾、平衡协调发展,相应地发展农业、交通运输业、轻工业、邮电业和商业以及文化教育事业等。正如毛泽东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开幕词中宣布的:“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国家。”(《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133页。) 在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部署和苏联的大力援助下,中国工业化建设出师大捷: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目标和任务提前一年胜利完成。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全国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588亿元,以156个大项目为中心,施工的限额以上的工矿建设项目694个。到1957年底,全部投产和部分投产的分别是428个和109个。固定资产新增492亿元,是1952年的1.9倍。其中有许多大项目大建设,如:鞍山钢铁公司的三大工程—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七号练铁炉开工生产;马鞍山钢铁公司、包头钢铁公司和武汉钢铁联合企业新建施工;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建成并开始生产“解放牌”汽车;中国第一座拖拉机制造厂(洛阳)始建;第一座飞机制造厂建立并

(完整word版)新中国监狱发展历史

新中国的监狱工作,在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创建阶段 (一)创建阶段的概况(1949年~1954年) 新中国的监狱工作是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而创立发展起来的。1951年5月,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公安部召开了第三次全国公安会议,会议专门研究了组织罪犯劳动改造的问题。由毛泽东同志亲自修改和审定并经中共中央批准转发的《关于组织全国犯人劳动改造问题的决议》指出:“大批应判徒刑的犯人,是一个很大的劳动力,为了改造他们,为了解决监狱的困难,为了不让判处徒刑的反革命分子坐吃闲饭,必须立即着手组织劳动改造工作。”根据第三次全国公安会议所作出的《关于组织全国犯人劳动改造问题的决议》,各地迅速建立了罪犯劳动改造机构,大规模地组织罪犯参加国家基本建设,如兴修水利、修筑铁路、公路、垦荒、开矿及从事手工业、农业、副业等项生产。通过大规模地组织罪犯劳动改造,从根本上解决了监狱关押的罪犯坐吃闲饭、监管场所拥挤、监狱经费不足等一系列问题,确立了改造罪犯的基本途径。 (二)创建阶段的基本特征 我国监狱工作创建阶段的基本特征是:(1)全党高度重视,迅速将一大批罪犯投入劳动改造之中;(2)确立了监狱组织管理体制;(3)基本上解决了监狱面临的困难。 昨日在普通高中招生咨询会举行中,如何填报志愿成为众考生家长最关注的问题。 二、初步发展阶段 (一)初步发展阶段的概况(1954年~1966年) 在总结新中国监狱工作创建阶段经验的基础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改造条例》于1954年9月7日颁布实施。以此为标志,我国监狱工作进入了初步发展阶段。《劳动改造条例》明确规定了我国监狱的性质、任务、组织机构,监狱工作的方针、政策,监狱的刑罚执行,改造罪犯的方法、手段以及监狱的经费等。《劳动改造条例》把我国监狱工作创建的成功经验用法规加以总结,使监狱工作及时、准确地纳入了法制的轨道。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我国监狱工作无论在罪犯的改造上还是在监狱生产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在罪犯改造上,我们成功地把日本战犯

中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化进程即中国农村转化成城市的过程。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的困扰,导致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不均衡。自50 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由于中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以后,中国明显加快。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 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摘要:中国城市化进程特征措施 1 中国城市化概述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50 年代中期以 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总之,我国的城市化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2. 城市化的含义及标志含义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村人口,人口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 城市化,也有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城市化的过程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出现,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开始的。一般分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城市化三大标志 (一)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二)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最主要标志); (三)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其中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又促进了城市化。 3. 中国城市化 2012年8月17日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报告显示,十六大以来我国人口总量低速平稳增长,人口生育继续稳定在低水平,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改善,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婚姻、家庭状况保持稳定。

中国城市化水平之国际比较

中国城市化水平之国际比较 李京文/吉昱华 1.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有关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的关系,理论界的判断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有观点认为,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明显偏低;有观点认为,中国城市化水平略有滞后,但还在正常范围内;也有观点认为,中国存在着隐性超城市化。 下表可见1999年世界收入类别国家GNI 、按PPP 调整的GNI 以及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关系。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1999年城市化率为32%,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4个百分点,比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高1个百分点,比中下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低11个百分点,比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考虑到中国1999年人均GNI 和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NI 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们无法就中国城市化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得出中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的结论。1999年,中下等收入国家的人均GNI 和按购买力平价调整的GNI 为1200美元和4250美元,分别高于中国420美元和700美元,如果考虑到中国正进入一个加速城市化的阶段,1995—2001中国城市化水平年均提高1.44个百分点,中国的人均GNI 如果以年均8%的速度增长达到1200美元需要5年多的时间,五年中如果中国城市化水平以年均1.44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则五年后中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39.2%,低于中下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同样无法得出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结论。如果使用购买力平价调整的人均GNI ,中国的城市化的滞后程度大约不到8个百分点,同样无法支持严重滞后的观点。如果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到东亚和太平洋国家,情况就更为明显。1999年,该地区人均GNI 和按购买力平价调整的GNI 分别为1010和3740美元,城市化水平为34%,与中国的情况大体相当。如果运用2002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1999年,中国城

人教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导学案设计

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导学案【学习目标】 1.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2.知道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3.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布的情况; 4.知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重点难点】 重点:“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与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难点:1954年宪法的性质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自主学习】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我国工业水平低,基础薄弱。 2.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3.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一个集中,两个相应) 4.起至时间:1953年-1957年 5.一五成果:(一桥二铁三公四厂) ① 1957年武汉 ..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②宝成、鹰厦等铁路 ③川藏、青藏和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④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飞机制造厂。 6.一五计划完成的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召开第一届人大时间:1954年9月 2.召开地点:北京 3.制定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又称为54年宪法。 4.宪法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是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5.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6.第一届人大内容: ①选举毛泽东为主席,朱德为副主席; ②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新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docx

精品文档 主讲人:韩大元上一讲主要讲述宪法的具体功能。这一讲,则着重讲述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 的宪法发展历程。《共同纲领》的宪法作用中国人民经过 100 多年的英勇奋斗,终于在中国 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人民革命的胜利。革命胜 利后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如何把革命胜利成果用法律的形式同定下来并规定新中国成立 后的大政方针以及全国各族人民共同遵循的准则?当时,人们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具有根本法性 质的文件。由于当时没有条件制定正式的宪法,1949 年 9 月 29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 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国体、政体、经济制度以及文化、教育、民族、外 交等政策,它是一部符合全国人民利益和意志的国家大法,是一部人民民主的建国纲领。《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及各项基本政策,并且它是由代行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职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因此,不管是从内容上还是从法律效力上看,它 都具有国家宪法的特征,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首部宪法诞生 1954年 9 月 20 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社会主 义类型的宪法。它以根本法的形式记录了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经过长期革 命斗争而取得的胜利成果,确认了千百年来受压迫、受剥削的人民群众成为国家主人的事实。 《宪法》确定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已在中国建立,我国是人民民主的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 于人民。宪法规定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规定中 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确认了国家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资本家所有制 的存在,同时规定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 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规定了其他 各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制度。这一切都为我国后来的民主建设与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宪法的首次修改 1975年 1 月 17 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全面修改了我国首部宪法, 通过了 1975 年宪法。 1975 年宪法是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把“文化大革命”中的许 多错误理论和做法加以法律化、制度化,使之成为国家生活的最高准则。这部宪法在内容上规 定了大量极“左”的内容,大幅度缩小了公民基本权利、自由的范围。1975 年宪法的条文数量及文字也被锐减,仅 30 条,共 4300 余字,而且法律用语逻辑含混。(摘自《法制宣传手册》) .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摘要: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1997年的29.62%。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改革开放、集约型城市化、健康发展、区域城市化 城市化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城市化快速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不可逾越的阶段。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前进的,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总之,我国的城市化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道路 1978 年到 2008 年的 30 年,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取得重大进展的 30 年,是我国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2012年11月13日 编者按: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进程始终以两倍于世界同期平均速度的步伐高速发展。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城市化发展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是否可以一直持续下去,明晰这些问题对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走向、提升国家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入到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但长期实施的城市化方针却严重阻碍了中国城市化向更高层次迈进。 我国当前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背景链接 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这必将引起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的城市化道路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非均衡道路;是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的非规整道路;是以抑制农村、农业、农民的经济利益来支持城市发展,导致不能兼顾效率和公平的非协调道路;是片面追求城市发展的数量和规模,而以生态环境损失为代价的非持续道路;是以生产要素的高投入,而不是投入少、产值高,依靠科技拉动经济增长的非集约道路。 传统的城市化存在着诸多弊端,中国未来的城市化必须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关于《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 该报告是由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担任主编,组织多名专家历时1年完成的研究成果。这是继2009年之后专门研究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第四部年度报告。 城市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的非同步 投资与消费失衡: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拉动GDP增长的百分点数,尤其2009年,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达到95%以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达到了8.7个百分点;而同期的消费贡献率只有45.4%,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点数只有4.1%,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为-40.6%,拉动经济增长百分点也出现了负值。在我国城市化发展中,一直存在着高投资、高出口、低消费的发展问题。按照国际惯例,发展中的转型国家,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正常水平为30∶70,正常的下限是35∶65,但是我国的投资消费比接近1∶1。可见,我国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投资与消费比例的失调是我们重建设、轻消费、居民收入水平低下、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原因。 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如果按照三大产业投资水平来看,第二产业投资一直保持较高水平,长期以来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向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倾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始终没有取得突破,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整个GDP的比重只有43.1%,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只有34%。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我国主要以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为主;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基础性服务业以及信息咨询、科研开发、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新兴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比重仍不高,发育仍不足。此外,我国服务业产品创新不足,服务品质和技术水平不高,在组织规模、管理水平与营销技术上与国外服务业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1949-2007)和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1949-2007)和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1949-2007)和成就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49-1956),第二个阶段(1956-1966),第三个阶段(1966-1976),第三个阶段(1978-2007)第一个阶段: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开始了新民主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过渡,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并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是恢复国民经济,1954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中国真真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确定了三大基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1953年开始的这会主义改造包括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1956年的完成标志着中国真正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由于改造过于激进,粗糙留下了许多问题,但是总体上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回复和经济的发展。 这一时期主要取得的成就是,成立了新中国,颁布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并且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顺利的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的过度。 第二阶段: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使国力增强,主要是发展生产力,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指明了发展的方向,指出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而不是社会主义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但是在建设中出现了种种“左”的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运动,虽然进行了改正但是不彻底。加上当时气候的干旱不仅没有真正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反而使人民生活更加艰难。但是凭着当时人们的强烈热情还是取得了很大成功。 第三阶段:是十年的大动荡时期,由于毛泽东对于形势的判断失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整整十年国家都处于混乱之中,由于被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被破坏,经济发展也进入一片混乱之中,打着“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大批优秀的知识分子被迫害,连国家领导人也不例外被打成“左派”。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的损失,但是交通工业和科学技术在这一时期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两年时间里国家建设基本在徘徊中前进。 第四阶段: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国家的一次伟大的转折,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确立了一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并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构想。在思想上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路线以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国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国民经济开始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经济,科学,文化,都走向了春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但是也面临这种种挑战,一直困扰人们的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在这时被解决。这时以江泽民为代表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接过重担将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了21世纪。以与时俱进为先锋号,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的辉煌。2002年中共十六大,建立了以胡锦涛为中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重要指导思想,并创新的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为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更快、更健康地发展。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到底。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在航天科学事业,国防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神舟六号神舟七号,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以取得世界领先的水平。

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据国家建设部《2003年城市建设统计公报》显示,至2003年末,我国设有城市660个,城市人口近3.38亿,城市面积39.9万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为33%左右。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1998年为55%。在工业革命之后,中国的城市化之所以长期处于落后的状况,是因为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时而又不断反复的艰难道路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 近代史之前的中国城市化,因为它对中国今天城市化的发展不具有现代化意义上的启示作用,因此本文不予涉及。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100年内,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具有近、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它的发展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 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平衡。东南部城市化进程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则远不如 东南沿海,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 城市工业化特征差距悬殊。比如东南沿海的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 等城市不仅在城市规模上迅速扩张,而且其工业化进程也较迅速。而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甚至不处在工业化进程之列。东南沿海城市的建筑、通讯、工厂、商业、交通已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有了相当程度的联系。譬如上海外滩一条街的高楼大厦,青岛的洋楼区。而其他不发达地区城市则不具备这些工业化的明显特征。 城市的商业化功能不显著。有一种说法,西方资本主义的每个城市都是以市 场为中心的,而中国城市是以官府、衙门为中心的,象北京,紫禁城是它的中心。而市场则散布在四周,比如菜市口、花市、瓷器口都在边上而不在中心。这一阶段的城市中心是属于官府,城市的政治、军事的特征和意义更为显著和重要,也就是说,中国城市形态上商业化的功能不占主导地位。 城市文化畸形发展。由于列强的入侵,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已经受到了西方 文化较大的影响。同时,由于长期的封建文化的熏陶,中华民族的一些风俗、传统习惯、戏剧、本土文化也占有一定的空间,这二种不同的文化在同一个城市空间里共存,相互影响但又并行发展着,实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种奇特现象。例如:这一阶段的上海已经与传统的中国城市距离很远,西方的文化随处可见,并且占主流地位,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顽强地在这个城市中生存着。如沪剧、越剧这些地方剧种也拥有大量的观众,这种文化畸形发展的现象令人十分费解,不过,人们认为这个现象与上海日后形成的海派文化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二个阶段 这个时期大约是1949年~1980年左右,这30年间,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走得非常艰难,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处在一种“反城市化”的状态。例如:对农村与城市在户口的管理上实行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模式,限制农民向城市的流动,甚至出现过大规模地把城市的人口向农村转移的现象,这些做法在客观上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长期处于停滞、缓慢,有时甚至是倒退的

初中历史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练习题(含答案)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检测 【基础不倒翁】 1.下图漫画题为《敬祝进步》,骑自行车身着“1953”工作服的劳动者,将写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接力棒,交给骑摩托车身着“1954”工作服的劳动者。该漫画反映了() A.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B.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基本确立 C.国有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D.人民对“一五”计划的建设热情高涨 1.D 【解析】第一个五年计划在1957年完成,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确立,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B 项错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故C项错误;1953年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漫画反映了人民对“一五”计划的建设热情高涨,故D项正确。 2.下表是1950年中国与美国、印度在钢、发电人均产量方面的比较表为改变这一局面,我国在“一五”计划期间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是() A.鼓励私人企业投入再生产 B.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C.对国民经济方针进行调整 D.开展“三反““五反”运动 2.B 【解析】根据表格,可知中国的重工业很落后,“一五”计划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故B项正确。故选B项。 3.1953年~195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8%,农业和副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 4.5%;1957年工业总产值超过计划1 5.3%,农业和副业总产值也超过计划1.2%。五年内,全国职工平均工资增长42.8%,全国农民收入增加近30%。上述数字说明了( ) A.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B.第一个五年计划实现了工业化 C.我国改变了贫穷落后的局面 D.东北工业基地形成 3.A 【解析】1953年~1957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把握题干关键信息“超过计划”“增长”“增加”,不难判断题干中数字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故选A项。

从苏南模式看农村工业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从苏南模式看农村工业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JIEK MA on December 15th, 2012.

从“苏南模式”看农村工业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带来广大农村地区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的变化,对所在区域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我国,影响大的农村工业化模式有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和闽南模式。本文主要针对苏南模式进行介绍和评析,以便了解农村工业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苏南模式的特点 苏南模式,就是江苏南部的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农通过发展实现农村工业化发展的方式。它是通过发展乡镇企特征是政府主导的规范市场下的自由企业制度。 (一)利用邻近城市优势,通过城乡联系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苏南模式发端于20世纪70年,形成于80年代。当时,苏南地区的许多农村充分抓住了短缺经济的市场机遇,利用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依靠政企合一的模式纷纷创办乡镇企业发展集体经济。 (二)协调农村发展中的工业与农业关系,使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农业的发展相互促进。 苏南乡镇企业的原始积累来自农业,其所有者和职工大多是农村村民,并且大多是兼业农民,企业也是建在农村,从而形成苏南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中产生,反过来又繁荣农村经济的良性互动局面。通过农业对工业的养育,乡镇企业使得农村工业快速发展,并由此成为苏南经济的支柱。 (三)采取以乡镇政府为主组织资源方式。 政府出面组织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资料,出资办企业,并由政府指派所谓的能人来担任企业负责人。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初期,政府

直接干涉企业,动员和组织生产活动,具有速度快、成本低等优势,因而成为首选形式。 (四)面向市场,参与竞争。 苏南乡镇企业注意从市场需要出发,优化乡镇企业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在企业组织结构上,一方面通过小而专来拾遗补缺,另一方面又通过上规模上水平取得规模经济的优势。 (五)外源型经济模式。 乡镇企业通过产权体制的多元化等方式吸引各方资金,外资和民间资本逐步成为苏南乡村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原来占主体地位的农村集体经济地位被弱化,而私营个体经济、外资经济逐渐成为苏南农村经济的主体。 二、苏南模式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苏南地区“以工补农”、”以工建农“,以农村工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苏南乡村工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把苏南乡村塑造成了一个高度非农化的地域。苏南地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并且优化了积累机制,增加对农业的投人,扩大适度规模经营,如此一来能够有效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带来了农业劳动手段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集约化。 2.苏南城乡工业一体化,有力地推动了苏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有助于统一布局城乡经济,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协作,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