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8年高考历史小论文写作技巧

2018年高考历史小论文写作技巧

高考历史小论文写作技法

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

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④字数在120字左右。

遇到此类要求的题目一定是历史小论文,新课标全国卷必有一个开放性探究性的12分题目。

一评分标准:

二特点:

历史小论文:小是受高考时间限制,字数100字左右,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论文指使用史学观点评述历史人物事件等一般包括题目,论点,论据,论证。是高考历史要求最高一种题目。

三要求

1扎实的基础知识,系统的专题板块知识

2史学观点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革命史观

3归纳概括能力,史论结合能力,辩证法论证等能力。

四写作原则

1题目要求简练准确体现中心思想;

2论点一般不是考生自己提出避免争论错误,而是从所给材料提炼归纳概括,论点提炼要求直接开门见山,简练准确,本质新颖,这是写好小论文前提与关键,也是难点。要求学生的历史专业性,史学观点感知,归纳概括能力。

3论据是史实,史论结合是写好小论文的基本原则,要做到论从史出,以史实论证观点,把史实与论点紧密结合。要求界定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语言精炼专业。

4论证是写作思路,要清晰,富有逻辑性和衔接性。让人感觉自然,思路清晰,过渡性强,没有拼凑感。

5高考历史小论文写作模式一般使用总分总写作段落层次:第一段观点要准确新颖10-30字第二段展开30-60第三段10-20回扣升华

6高考历史小论文写作误区

只提观点是对错,不提炼观点;或超越材料提观点;或观点不清楚

不会史论结合,没有史论结合或简单的观点或孤立的史实;或史论结合的不自然不默契

思路不清,天马行空,没有逻辑

五历史小论文写作步骤

第一步:据材料归纳概括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合理精炼,要响亮新颖。

第二步:史论结合,论证观点。以史实论证观点,以观点分析史实。做到史实和观点默契结合。

第三部:做一个精炼有力的总结,形成一个结论,进行理论升华。

六高考小论文写作示范

2010年山东高考试题

27.(25分)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三:交流与发展

哥伦布明清时期的中国世界市场历史机遇

(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交流与发展”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0分)

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

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④字数在120字左右。

27.(25分)

写作思路示例:哥伦布开辟新航路,打破了东西两半球之间的隔绝状态,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了。二明清时期的中国,没有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逐渐走向封闭,丧失了发展的历史机遇。

题目解析

运用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考查知识运用全球史观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第一步观点的提炼:新航路开辟世界开始从孤立分散走向联系统一,资本主义文明开始主导世界:近代化,但中国丧失机遇,逐步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世界市场的经济附庸。所以归纳概括观点:哥伦布代表的新航路开辟促进了资本主义文明发展,也促进了世界的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但明清时期的中国没有抓住近代化的历史潮流,逐步落后于世界。

第二步史论结合:界定知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从文明史观资本主义和全球史观两个角度选定近代化知识如西欧社会变革商业革命价格革命,殖民主义世界市场等知识点;中国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可选定如君主专制小农经济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知识点及近代世界市场经济附庸知识点整合。

第三步论证要先写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然后写对中国的影响

范文

交流与发展

哥伦布代表的新航路开辟促进了资本主义文明发展,也促进了世界的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但明清时期的中国没有抓住近代化的历史潮流,逐步落后于世界。

哥伦布代表的新航路开辟促进了西欧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西欧发生了商业革命价格革命,早期殖民主义促进了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但也给亚非带来深重的殖民灾难。明清时期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加强;经济上小农经济主导实现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思想程朱理学禁锢人民思想;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近代逐步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世界市场的经济附庸。

从全球史观角度看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的交流增加;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近代资本主义近代化是历史潮流;所以要顺应历史潮流,交流与发展。

2012年山东高考

37.(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人们对如何避免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撇开经济进步而单纯依靠军事力量换来的和平是短暂的,并且是徒劳的。

——保罗·肯尼迪《联合国过去与未来》

结合一战后和二战后西欧的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短文,谈谈你对材料所述主张的认识。(10分)

要求:①立意明确,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解析:此题目出在选修战争与和平,涉及战争和平经济的关系,经济又涉及国家利益国家实力,所以此题考查的是国家利益国家实力与战争和平的关系;所以观点提炼为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处理是否得当是决定战争与和平关系的基础;史实可界定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在实力基础之上分赃导致国际关系不稳定最终导致法西斯主义上台进而爆发二战;二战后史实可界定知识点西欧一体化增强欧洲力量有利于多极化。一反一正历史教训经验。

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处理是否得当是决定战争与和平关系的基础。

一战结束,战胜国英法通过了建立在实力分赃基础上的凡尔赛体系,激化了与战败国德国意大利的矛盾;1929-1929年经济大危机使德国意大利走上法西斯道路对外侵略扩张,最终引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后,西欧被严重削弱,西欧走向一体化,1967年欧共体加强了经济合作,1993年欧盟成立合作深入到政治经济;通过一体化,增强了西欧的力量。

综上,建立在共同经济利益基础之上平等自由的国家关系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反之则使世界走向战争。

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试题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认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解析】本题相对开放,题目“放大生产力诸要素”说明科学技术对后者的影响,可以从三个角度去回答都可以,一选择一个要素进行论证;二选择多个要素之间论证;三修改或者补充目录,相对来说选择一个要素进行论证比较容易,先写出观点3分,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即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的标志是生产工具,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生产工具不断改进,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以蒸汽为动力的火车轮船出现,推动了工业化城市化,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人类进入电力时代内燃机时代,汽车飞机交通更便捷迅速,电话电报通讯加强世界联系,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核能,促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

总上,科技加速生产工具改进,促进生产力发展。要重视科技创新。

参考答案一:科学技术促进了劳动工具的改进,有利于生产力提高。(3分)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问题,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新式交通运输工具蒸汽轮船、火车的发明,使得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3分)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的发明和应用,使得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出现了汽车、飞机等新式发明,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3分)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3分)

参考答案二: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生产力发展。(3分)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工厂制度确立起来,流水线作业等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分)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形成了垄断组织,出现了跨国公司,提高了生产管理水平。(3分)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后推动了经营者革命,即专门的经理人开始出现,使得管理日益科学化。(3分)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两条战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41.【答案】可对目录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只要建议合理、结合目录、紧扣抗日战争即可酌情给分。

答案示例:(“示例”只做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

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本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

【解析】本题考查了全民族的抗战。属于开放性的探究题。考查抗战中国民党与共产党地位影响;文革中受左倾思想阶级斗争影响,历史教科书受此影响;改革开放后思想解放,淡化阶级斗争,对抗战胜利归结于全民族抗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可结合所学知识对题目中所给出的目录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言之有理、语言通畅、与史实相符且与抗日战争相关即可。

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答案】

示例:

不同之处: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目录A 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目录B 以16世纪的世界为开端。 原因分析: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目录A 编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这种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

目录B 编于改革开放之后,思想领域拨乱反正,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历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近代史开端。目录B 反映了21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认识水平。

【解析】本题考查不同的历史观为指导必然得出不同的结论和观点,他们只是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不同的时代,研究历史的方式方法和历史观必然不一样,分析回答时一定要紧扣时代特色,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归纳概括。世界近代史分期大学有争论:一种是马克思社会形态革命史观;一种是全球史观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与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解析:中国政治封建君主专制君权至高无上,建筑太和殿体现君权至高无上中央集权君权神授等政治理念;英语政治君主立宪制君权无实权,体现在建筑理念上首相行政权力与议会立法分权制衡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

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解析:考查知识点为中国近代化与西方文明的关系;题意是欧风美雨下的中国近代化,中国的近代化有外部因素的冲击才有中国近代化。涉及知识点是民族危机与中国近代化;必修对中国近代史知识线索有清晰了解。可以运用图示相关知识点为史实。

写作:欧风美雨下的中国近代化

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造成中国的民族危机,实现中国的民族独立,必须向西方学习,实现中国的近代化。中国的近代化是在外部因素的冲击下被迫做出的反应。

1840年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发动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地主阶级洋务派发动洋务运动,开始学习西方科技,开始中国近代化;进入帝国主义,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八国联军侵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国丧权辱国,外交失败爆发五四运动,中国大规模学习马克思主义,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中国的近代化随民族危机逐步加深而逐步深入。

综上,中国近代化是在外部冲击下做出的积极反应。

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

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起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选《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材料中欧洲崛起的一种观点是依靠自身内部因素,

另一种观点是靠对外殖民主义其他文明的成就;

写作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观点评论型试题,以“西方崛起观点”的文字材料为依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述问题的能力,也考查了学生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问题的学科综合能力。解答此类学科综合大题,需据题意解读材料,把握材料的主题,以明确解题方向;然后据材料的观点,任选一种或者两种观点,迁移所学知识进行评述。解答时首先要归纳出材料中的观点,主要观点有:殖民扩张论、科技促进论、文明扩张论、欧洲优越论、世界其他国家文明有功论等;选定自己认可的一种或者两种观点,迁移所学知识和史学评论方法进行评论。注意观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