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三章中间相理论

第三章中间相理论

第三章中间相理论
第三章中间相理论

第三章中间相理论

中间相理论是在煤岩学及现代物理检测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于粘结机理、碳素材料的制备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第一节中间相的形成

5.1 中间相发展

人们从本世纪20年代开始用光学显微镜研究焦炭,并发现焦炭中存在着大小不一的光学各向异性组织,但不能解释其成因。61年Taylor在澳大利亚煤中发现了中间相小球体(这种小球体在我国山西热变质煤中也有发现),并观察到它的长大,融并和最后生成镶嵌型光学组织的过程后,对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在热解过程中所形成的中间相及其发展过程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逐步形成了中间相理论成焦机理。

5.2 中间相基本概念

(1)液晶

液晶是指介于固相与液相之间的一种特殊相。液晶既保留了晶体中分子排列整齐,呈各向异性的特点,又具有流动性,即为液态晶体。它是某些有机化合物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它既不同于晶体,也不同于液体。

晶体:是原子或原子团有规律排列的物体,具有各向异性特征,称为远程有序。

液体:原子或原子团在小范围内有规律的排列,具有各向同性特征。称为近程有序、远程无序。

晶体混浊的流体透明液体

(各向异性)(各向异性)(各向同性)

某些有机化合物在晶体融化过程中所形成的浑浊流体既为液晶。

液晶同液体的区别:能流动但显示各向异性。

液晶同晶体的区别:显示各向异性但能流动。

液晶的种类很多,基本上可以分为二大类:

a、热变型液晶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在纯物质或混合物中出现。

b、溶变性液晶

在一定浓度和温度范围内通过极性金属和特定溶剂互相作用而产生,故在纯物质中不存在。

液晶的分子都有特殊的取向。如向列型晶体的分子是头碰头的排列着。层间分子排列大致平行。

(2)中间相

某些煤、沥青及其它含炭有机物在加热到350—500℃时,能够在熔融状态液相中形成由聚合液晶构成的各向异性的流动物质,称为中间相。

中间相属于热变型液

晶,根据其排列方式不同,

有近晶液晶、向列液晶和胆

留液晶三种。通常向列液晶

的特点是杆状分子沿空间一

定方向定向排列成行,而这

些杆状分子的中心是无序

的。而碳化过程中出现的热

变型液晶为盘状分子。盘状

分子是由热解反应和芳香族

聚合反应所形成的大的片状

分子平行排列起来所组成

的。中间相存在的时间很短,很快就固化为半焦。但这一阶段的行为对后续产物(半焦,焦炭)的结构和性质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在许多易石墨化含碳有机化合物中观察到了中间相的形成及变化过程。如:煤系物料:煤,焦油,焦油沥青,液化煤等;石油系物料:石油焦油,

石油沥青,天然沥青等;有机化合物:聚氯乙烯,蒽,菲等。

中间相与液晶的共性:

具有塑性,各向异性等

中间相与液晶的区别:

(1)中间相的形成和演变是不可逆过程,并且由盘状分子构成。

(2)中间相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发生着化学变化。如:C/H↑等。而液晶一般在化学性质上是稳定的。

(3)一般液晶是在温度下降、动能降低的情况下,从液体转化而来。而中间相是在碳化过程中伴随着温度生高发生热裂解、热聚合,有利于相变的情况下产生的。

第二节中间相的结构与发展

2.1 中间相的形成

含C有机化合物加热到350℃时开始明显的分解成胶质状态。热解形成的自由基不断缩聚成稠环芳烃(环为十几到二十几个左右)如图8—12所示。这种片状的大分子在热扩散的作用下不断聚集堆积,于是便在各向同性的液相内形成类似液晶的新相—具有各向异性的球形可塑性物质,称为中间相小球体,便是初生的中间相。

形成中间相的条件主要有二个:1、单体分子的质量大于1000(或单体分子的质量约为500,但可二迭化)。2、这些分子具有形成平面的性能。

若出现非平面型分子,则不能形成中间相。当形成平面状的大分子浓度达到临界条件时,才能发生中间相的核晶化作用,形成中间相小球体的前躯体。

初生的中间相粘度较低,在表面自由能的作用下,使其取最小表面积而呈球型。在正交偏光镜下有明显的消光纹,表现为各向异性。(有时也有棒状蝌蚪状等)

2.2 中间相结构图

(1)中间相小球体的内部结构

典型的中间相小球体的内部结构如图2所示,称为Browks-Talor型。具有这种内部结构的中间相小球体最稳定。

2.3 中间相发展过程

(1)热分解形成自由基。

(2)热缩聚:自由基碎片缩聚成片状稠环大分子。

(3)成球:稠环大分子因热扩散在液相中迁一而堆积形成单个小球体。

(4) 长大:单个小球体不断吸收周围各向同性物质而成长。

(5)接触:已形成的球体不断长大,新形成的球体不断出现,是球的间距减少而互相接触。

(6)融并:两个或多个接触的小球体合并成一个新的大球体。

(7)重排:球体内部分子不断重新排列而形成新的规则化排列而恢复球形。

(8)增粘:流动性逐渐消失,粘度升高球体的表面张力消失。

(9)变形:在逸出的气体和剪切力的作用下,使弯曲的分子层片变形,排列更规则化。

(10)固化:因温度升高而固化,形成不同的结构单元(焦炭显微结构或整体中间相)。

中间相的迭层缺陷。

X型交叉、O型交叉、U型节点与Y型节点四类。如图:

X型交叉(X——type

corotating cross):

消光纹随载物台转动方向转

动, C轴夹角<90度

O型交叉(O——type counter

rotating cross):

消光纹与载物台转动方向相

反, C轴夹角>90度;这种情况说

明消光交点上有迭层缺陷。

近年来发现单个中间相小球

体异型:有本田型、Kovac-Lewise

型等。

Kovac 型是用萘、蒽用ALCL3在

160-300℃下溶聚合成沥青合成沥

青(反应后,用酸将ALCL3水介除

去)在加热形成的。

本田型小球体是除去QI的煤焦油

加3-5%碳黑热转化形成。

碳黑、中间相及沥青在生成尚未互

相叠砌的层片三者之间互相依用

不同形成Brooks-Taylor型,本田

型或碳黑。

第三节焦炭的光学组织与焦炭性质的关系

3.1 焦炭的光学组织 (显微结构)

焦炭由气孔与气孔壁组成。在偏反光显微镜下观察焦炭光片,可清楚的看出焦炭的气孔与气孔壁的形态,颗粒间的界面结合情况。

在偏反光显微镜下研究表明:焦炭本身是一种不均匀的物质,具有多种结构形态,它们的光学性质不同。根据结构形态和光学性质的差异,可以分为若干显微组分。主要有二大类:各向同性结构与各向异性结构

各向同性结构: 结构均一,正交偏光镜下无消光现象,转动物台不变色。无突起,在正交偏光镜加石膏试板的条件下,呈紫红色。

各向异性结构:表面看起来突凹不平,转动物台有明显的消光现象及消光性,各色区的尺寸不一,形状也各异;在正交偏光镜加石膏试板的条件下,呈紫红色、黄色、蓝色,转动物台颜色改变。

表1 冶金焦显微结构的划分与命名

来源煤的变

质程度

光学组织的命名符号

各向异性单元的

尺寸

光学显微镜下的主要特征

煤中活性组分

低各向同性I

经历融融、轮廓平滑、无消光性

或消色性

低~中

细粒镶嵌型Mf

<0.5

经历融融、表面看来凹凸不平、

有明显的消光性或消色性,大尺

寸的单元呈波纹状消光中粒镶嵌型Mm

粗粒镶嵌型Mc

>0.5—1.0

粒状流动型Cf

中~高

流动(纤维)型 F >1.0—2.0 宽

<2.0,长2.0—5.0

区域(叶片)型 D

煤中惰性成分

高基础型 B

宽<2.0 ,长>5.0,

宽,长>2.0

未经历融融、轮廓边缘多棱角、

表面平展无特征

各种丝质型Fm 任意

由煤中惰性成分不经过融融直接

转入,保持原有形态

矿物/ M 煤中残留矿物质,具有矿物的镜

下特征

有许多同一类型单元(光学形态相同,尺寸接近,形状相似)组成的结构区域称为一种显微结构类型。

目前国内外对焦炭显微结构的划分尚无同一标准。

3.2 煤的中间相转化过程

煤的组成较沥青复杂得多,煤中含有惰性组分和杂原子,煤化度也各不相。煤的炭化过

程也比沥青复杂得多。沥青在加热时,基本碳化已形成液相产物。而煤在炭化过程中则只能形成由液、固、气三相混合体,在炭化过程中呈现不同的状态,体系的粘度和分子的活性也极不相同。此外,炼焦条件对煤的中间相转化也有一定影响。

(1)无烟煤等高变质程度煤

在加热时不融熔,不存在生成中间相的条件。但高煤化程度煤中的活性组分本身含有具有一定尺寸、一定形状和在一定程度上呈三维排列的分子,这些组分在碳化时,只要使分子结构发生微小变化,即可转化尺寸的光学各向异性碳,成为焦炭光学组织中基础各向异性组分。

(2)低变质程度煤

由于含有较多的氧原子,组分分子活性高,容易生成三维变连键,阻碍中间相的生成,故即使熔融,也只能形成光学各向同性碳。

(3)中等变质程度的烟煤

加热时软化熔融,形成胶质体,它的流变性与熔融的沥青有很大差别。首先,熔融的沥青是基本上均一的流动相,而煤的胶质体则为气、固、液三相混合物。其次,煤的胶质体的粘度要比熔融沥青高得多,这就决定了煤生成的焦炭的光学组织要比沥青小得多。

煤成焦过程中的升温速度与维温时间对煤的中间相转化有明显作用。提高升温速度后,有利于中间相转化,可使焦炭的光学组织尺寸变大。这也不同于沥青的中间相转化过程。

延长煤碳化过程中的朔性温度区间有利于中间相的长大与融并,而使焦炭光学组织增大。增大碳化压力,可使常压下逸出的小分子体系留在体系内参与反应,有利于减小体系的粘度,从而促使中间相的长大与溶并。

用中间相理论,可指导生产冶金焦的配合煤的选择。

3.3.煤成焦过程的中间相历程与焦炭显微结构关系

煤中不同显微煤岩组分所经历的中间相历程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焦炭光学组织。煤成焦过程的中间相历程与焦炭显微结构关系如图所示:

气相气体逸出,产生压力和剪切力焦碳气孔热解炭活性组分

熔融液相中间相历程固化各相异性

碳焦各向异性)

惰性组分不熔融,保持固相各同同性的破片、丝碳

(各向同性)

煤中的活性组分,(镜质组与稳定组)在350℃±时,分解为气相与一部分液相(为各相同性),而惰性组分保持原来的形态。随着热分解与热缩合的进行,从液相中形成一部分中间相(各向异性),其余部分仍为各向同性的液相,到550℃±形成半焦。中间相固化后形成

各向异性结构。各向同性的液相部分及惰性组分构成了焦炭中的各向同性结构。这两种结构一起构成了焦碳物质。由此可见:焦炭中的各向异性结构都经历过中间相过程。焦炭中的各向同性结构由未形成中间相的液相及惰性物质所形成。焦炭中各向异性的比例主要取决于中间相的数量。各向异性的强弱则与中间相的片状稠环的聚合程度有关。中间相只能由活性组分形成。因此,镜质组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否形成中间相、中间相的数量及小球体的聚合程度。

煤镜质组的性质又取决于变质程度:

(1)无烟煤等高变质程度煤

高变质程度煤加热时不熔融,不存在形成中间相的条件。高变质程度煤中的某些活性组分本身就含有一定尺寸、一定形状和在一定程度上呈三维排列的分子。这些分子在炭化时只要使其分子结构发生微小的变化即可转化为光学各向异性炭,这就是焦炭光学组织中的基础各向异性组织、较强各向异性结构的片状。

(2)煤化度低的烟煤

芳构化程度低,热解时易形成较多的小分于气体产物,层片的直径小,杂原子多,组分分子活性大,化学缩聚活性大,易形成交连键而随机取向,阻碍中间相生成,所以即使熔融,也只能形成光学各向同性炭。

(3)中等媒化度的烟煤

其镜质组结构趋于二维有序排列,交连键少。热解产物的化学活性适中,液相的流动度和温度区间都较大,有利于中间相的形成和发展。加热时软化熔融,形成胶质体,固化后形成各种镶嵌结构和流动型结构。

3.4 影响焦炭显微结构的因素

主要有变质程度,岩相组成,加工条件。

①煤变质程度的影响:

煤变质程度升高,其焦炭中的各向同性结构逐渐减少,各向异性结构逐渐增多,微晶的大颗粒结构也逐渐增多。

各向同性

粗粒镶嵌

变质程度较低的烟煤(镜质组反射率Rmax<0.8时),多形成具有各向同性组织的焦炭。随变质程度增加,焦炭中各向同性组织下降,粒状镶嵌组织含量增多。当煤的镜质组反射率Rmax达l.6时,焦炭中纤维状组织含量达最大值,且片状组织也明显增多。

气煤:以各向同性结构为主。

肥焦煤:各向异性明显,其中以镶嵌结构、纤维状结构较多。

瘦煤:各向异性强,以区域型(片状)结构为主。

②岩相组成的影响:

焦炭显微结构中的破片与丝炭,主要由丝质组转化而来。煤中的丝碳基本上以原来的形状保存在焦炭中。丝炭化基质基本上转变为破片状结构。

稳定组由于大部分析出,仅少量保存在丝炭中,成焦后以原来的形状形成气孔。

镜质组是形成焦炭显微结构中的主要成分。它的性质对焦炭显微结构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决定着焦炭显微结构类型及各向同性与各向异性的比例。

③加工条件的影响:

热解终度升高,焦炭显微结构中各向异性组织增加,当达到3000℃时,则完全转化为石墨的晶体结构。

④氧化的影响:

煤的氧化可使所得焦炭得显微结构尺寸变小,各向同性组织增加,OTI值急剧下降。

3.5 焦炭光学组织与焦炭性质之间关系

(1)焦炭光学组织与宏观性质之间关系

焦炭光学组织中镶嵌组织以及不完全纤维有一定连续性,但在中间相长大过程种稍有融并,是相互形成分子层扭曲而楔合的交界面。这种结构具有一定层状方位但又不太规则,

因此可以给予微裂纹的延伸以最大阻力。所以它们的显微强度比较高,纤维和片状由于层片排列比较整齐,微裂纹很易在层片间延伸,所以显微强度相对比较低。而对各向同性组织、脆性裂纹能引起壳状断面。因此镶嵌组织可阻止裂纹发展。

(2)焦炭光学组织与焦炭反应性的关系

焦炭与CO2反应过程中,当无催化剂存在时,不同组织有不同的反应活性。各光学组织的反应活性依下列次序依次减弱:

各向同性组织>惰性组织> 细粒镶嵌组织 > 粗粒镶嵌组织 > 纤维 >片状。

因此纤维和片状组织反应性最低。

(3)焦炭光学组织与碱金属侵蚀的关系

当焦炭吸附碱金属后,碱金属对CO2反应性有催化作用,使焦炭的反应性急剧增加。焦炭与KOH反应的程度,随光学织织中各向异性组织增大而增加,而各向同性组织抗碱金属的能力最强。因此各向同性组织具有抗碱性。

第四节中间相的应用

4.1鉴别煤质

当炼焦条件不变时,焦炭光学组织与煤质密切相关。不同煤化度的煤存在着与之相对应的焦炭光学组织。因此可以从焦炭光学组织含量来推断煤的煤化度及其惰性组分含量。焦炭光学组织的变化也就反映了煤质的波动。焦炭光学组织可以用来判断在配合媒,煤牌号相同但性质不同煤之间的差异。

4.2 控制焦碳质量

根据各种焦炭性质的要求,可以设计相应的焦炭光学组织的含量,从而通过配媒来加以实现。例如冶金焦,根据强度、反应性、抗碱性的讨论,可以认为优质冶金焦应以粗粒镶嵌和不完全纤维组织为主,有少量纤维和片状组织,适量的惰性组织,并根据高炉碱负荷的高低调整光学向同性组织的含量。

如在生产铸造焦时,从增加块度和降低灰、硫出发,要添加一些低灰的惰性物,如延迟焦粉等。为了弄清不同粘结组分如焦煤、肥煤、沥青等容纳这些惰组分能力,可在偏反光显微镜下对结合界面、裂缝和脱落界面作了定量分析。

4.3 鉴定煤的氧化程度

可以从煤的各向同性组织增加、光学组织尺寸变小来鉴别煤的氧化,深度氧化时还能见到氧化环。在加入活性添加剂后还可使氧化煤得到再生。

4.4 观察煤的改质效果

在加入活性添加剂后的改质效果。如检验煤于非煤物质共炭化对焦炭的改质效果等。

4.5 检验高炉吹吹煤粉的燃烧效果

高炉瓦撕灰、瓦撕泥及风口所取喷吹物样品中主要含有煤粉、焦末、渣及铁。上述物质可在光学显徽镜下按其光学性质进行分辨及定量,从而可计算吹煤粉的燃烧效果。

4.6 对煤岩学研究的促进

在对焦炭光学组织的定量研究中经常发现焦炭中类丝炭和破片状组织的含量低于该煤

申惰性组分的含量。由此说明煤中惰性组分中存在着可以转为各向同性组织或某些各向异性组织的活性情性组分。这促使煤岩学去研究哪些惰性组分是半活性的。炼焦终温对炭光学组织没有影响,因为焦炭光学组织在500℃以前就已形成。再提高温度只能使各种焦炭光学组织的各向异性不断增强。

4.7 生产特殊焦

沥青中间相研究经历了二十年余来的发展。从沥青组分、温度、压力、加热速度对中间相热转化影响的纯工艺研究发展到多学科的深入研究,其应用研究和开发经久不衰,是制取新型碳材料的重要途径。其主要应用有:

①、生产针状焦

②、开发煤系碳纤维

③、开发各向同性石墨材料

④、其它碳材料

如高温粘结剂。要求最终形成各向同性的、具有三维空间结构的碳网,则要求抑制中间相的发展。

第八章__相量图和相量法求解电路

第八章相量图和相量法求解电路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阻抗的串、并联及相量图的画法。 2、了解正弦电流电路的瞬时功率、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复功率的 概念及表达形式。 3、熟练掌握正弦电流电路的稳态分析法。 4、了解正弦电流电路的串、并联谐振的概念,参数选定及应用情况。 5、掌握最大功率传输的概念,及在不同情况下的最大传输条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正弦量和相量之间的关系; (2). 正弦量的相量差和有效值的概念 (3). R、L、C各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的相量形式 (4). 电路定律的相量形式及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的相量 形式。 2.教学难点:1. 正弦量与相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 元件电压相量和电流相量的关系。 三、本章与其它章节的联系: 本章是学习第 9-12 章的基础,必须熟练掌握相量法的解析运算。

§8.1 复数 相量法是建立在用复数来表示正弦量的基础上的,因此,必须掌握复数的四种表示形式及运算规则。 1. 复数的四种表示形式 代数形式A = a +j b 复数的实部和虚部分别表示为: Re[A]=a Im[A]=b 。 图 8.1 为复数在复平面的表示。 图 8.1 根据图 8.1 得复数的三角形式: 两种表示法的关系:或 根据欧拉公式可将复数的三角形式转换为指数表示形式: 指数形式有时改写为极坐标形式: 注意:要熟练掌握复数的四种表示形式及相互转换关系,这对复数的运算非常重要。 2. 复数的运算 (1) 加减运算——采用代数形式比较方便。 若 则 即复数的加、减运算满足实部和实部相加减,虚部和虚部相加减。 复数的加、减运算也可以在复平面上按平行四边形法用向量的相加和相减求得,如图8.2所示。

电路原理(邱关源)习题答案相量法

第八章 相量法 求解电路的正弦稳态响应,在数学上是求非齐次微分方程的特解。引用相量法使求解微分方程特解的运算变为复数的代数运运算,从儿大大简化了正弦稳态响应的数学运算。 所谓相量法,就是电压、电流用相量表示,RLC 元件用阻抗或导纳表示,画出电路的相量模型,利用KCL,KVL 和欧姆定律的相量形式列写出未知电压、电流相量的代数方程加以求解,因此,应用相量法应熟练掌握:(1)正弦信号的相量表示;(2)KCL,KVL 的相量表示;(3)RLC 元件伏安关系式的相量形式;(4)复数的运算。这就是用相量分析电路的理论根据。 8-1 将下列复数化为极坐标形式: (1)551j F --=;(2)342j F +-=;(3)40203j F +=; (4)104j F =;(5)35-=F ;(6)20.978.26j F +=。 解:(1)a j F =--=551θ∠ 25)5()5(22=-+-=a ο 13555arctan -=--=θ(因1F 在第三象限) 故1F 的极坐标形式为ο135251-∠=F (2)ο13.1435)43arctan(3)4(34222∠=-∠+-=+-=j F (2F 在第二 象限) (3)ο43.6372.44)2040arctan(40204020223∠=∠+=+=j F (4)ο9010104∠==j F (5)ο180335∠=-=F (6)ο19.7361.9)78.220.9arctan(20.978.220.978.2226∠=∠+=+=j F 注:一个复数可以用代数型表示,也可以用极坐标型或指数型表示,即θθj ae a ja a F =∠=+=21,它们相互转换的关系为:

差序格局理论简介整理版

差序格局 一、差序格局的提出 费孝通先生解剖中国传统社会,使用的是社会结构分析方法,这是社会学通 用的方法。在费先生之前,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迪尔凯姆)就曾用"有机团结"和"机械团结"两个概念区分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费先生为更准确地区分中国传 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提出了"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概念,其中"差序格局"尤可 谓是费先生的独创,并被国际社会学界所接受。 二、差序格局的概念和内容 1、费孝通对差序格局的基本定义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 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 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 一定相同的。” “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为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的大小要依 着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 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简单来说就是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涟晕一般,由自 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 图:差序格局下的“人” 注:自我处在同心圆的中心,每一层同心 圆代表一种私人关系。同心圆距“我”越近,与“我” 的私人关系越亲密。

2、差序格局的四个要点 第一,差序格局以每个人自己为中心; 第二,差序格局的大小取决于自己的社会影响; 第三,差序格局随着时间地点而变化; 第四,波纹的远近表示关系的亲疏,越远关系越薄。 3、差序格局的表现 (一)生活层次 费孝通举乡土社会中的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作为差序格局的表现,这两个例子都在说明差序格局可大可小,且会伸缩变化,其大小及变化都取决于处在差序格局中心的自己的社会影响或者说社会势力的大小及变化。 (1)亲属关系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亲属关系可以”一表三千里”地推出去,也可以“树倒猢狲散”地缩回来。 (2)地缘关系 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即“街坊”,圈子的大小要依着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 (二)文化层次 费孝通从传统文化中引经据典来佐证这一概念,表明差序格局的各个要素“己”、“差序”、“推”也深深蕴含在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中,构成了基本的文化理念。即差序格局不仅存在于乡土社会生活实际中,也蕴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传统文化一些基本理念的来源。因此,乡土社会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紧密关联,这是费孝通断言中国传统社会本质上是乡土性的一个根据。 (1)儒家讲人伦,伦即是差序,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2)孔子“善推而已”,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从己到天下是一圈圈推出去的。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Can not find mark:content_ads 2001-10-27 10:21 “理论联系实际,是党一贯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是党具有旺盛创造力的关键所在。大力弘扬这一学风,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 理论联系实际反对本本主义 ———访省政府经济研究中心陈金松研究员 陈金松1944年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现为黑龙江省政府经济研究中心二室主任、研究员兼黑龙江省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常务理事,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主编、参编著作8部,发表论文85篇。 记者:请您谈一下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陈:我长期从事科研工作。理论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知识的系统结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人类社会实践主要包括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即是指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活动,并使理论知识受到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这条原则不能改变,但实践变化了,理论也就要随之而发展。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面向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根本问题”。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才能把新时期任务完成好。 记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在新时期有什么现实意义? 陈: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以经济、科技、人才为主要内容的国与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恐怖活动甚嚣尘上;台湾回归祖国问题亟待解决;国内改革开放日益向纵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和生态环境范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等等。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我们更应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这一马克思主义学风。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来源于实践,植根于实践,离开了活生生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就会失去创造性,就会变成教条,因而也就不会有生命力。理论的生命力来源于实践,而且理论最终目的还在于指导实践,在于和实践相结合。离开当代新的变化,离开各国的国情,理论不联系实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教条化,照本宣科,生搬硬套,不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做法,而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曲解和糟蹋。到头来,不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而且还要贻误革命事业。 记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这一马克思主义学风呢? 陈:首先要学好理论,准确领会理论的精神实质,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没有理论,凭什么去联系实际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尤其注意学好邓小平理论、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因为他们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实践最好的结合。其次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

“差序格局”概念的理解及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应用

“差序格局”概念的理解及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应用 摘要:费孝通教授在《乡土中国》中对“差序格局”的概念进行了解释,但没有理论的概括和说明,使他的论述就缺乏一个牢固的基础。并且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普遍理解为,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熟人社会、以父系血缘关系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和以伦理为差等的礼治秩序。但在变迁了的中国当代社会,差序格局得以延续,但其内容和取向都发生了变化。对此本文都将进一步解释这些观点及其内涵。 关键词:差序格局团体格局熟人社会人际关系 礼治秩序 一、对“差序格局”的理解 在费孝通教授看来,差序格局包含三个要点:第一,差序格局以每个人自己为中心;第二,差序格局的大小取决于自己的社会影响;第三,差序格局随着时间地点而变化。费孝通在后文指出,波纹的远近表示关系的亲疏,越远关系越薄。即差序格局中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有亲疏,这正是“差序”的含义所在。 差序格局这张关系网的基本单位是家庭,而非个人,它不仅仅提供相互支持,更为重要的是表现互惠。互惠是一个强制性的社会事实同样适用于亲属关系和非亲属关系。互惠在亲属关系中可能会被亲情有所掩盖,但在非亲属关系中就完全显明出来,成为社会交往的基本规则。因此,互惠性才是差序格局的本质属性,超越了亲疏

性。概言之,差序格局虽然起源于亲属关系,但其运作的重心却是在非亲属关系上,“社会”的含义正着重落在非亲属关系上。 差序格局”概念提出以后,在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大多数相关学者认为这一概念十分符合中国乡土社会中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本质,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中国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与内涵在不断变化。“差序格局”被认为是中国传统农村社区甚至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形象描述。费孝通教授对一概念的提出对我们认识和分析中国的传统社会无疑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二、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 费孝通教授认为在中国,“差序格局”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熟人社会、以父系血缘关系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和以伦理为差等的礼治社会。 (一)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熟人社会 中国主要以农业为主,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人们的不流动与封闭,而小农经济则需要人们聚村而居,以便互相帮助、照料。“封闭”是由不同地域上的人们不流动、缺乏相互之间的接触引起的。因此,乡土社会的生活富于地方性。在地方性的限制下,人们生于斯,死于斯,形成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熟人社会中每一对个体之间都是特殊的私人关系。这种关系规定了互动双方的行为规则。这种规则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每天的接触自然习得的。差序格局就发生在这样的熟人社会中。

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而且在实践上指导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总结中国近代以来“落后就要挨打”的悲惨命运和建国以来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的教训的基础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党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从当代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确立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勾画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蓝图。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并通过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当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和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确立了坚实的精神支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实现了发展布局从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向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两个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开辟的一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被实践证明为正确并将继续指导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总结和理论升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谈得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只有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前,坚持、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全面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坚持、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坚持、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解决好制

差序格局理论简介整理版

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的提出 费孝通先生解剖中国传统社会,使用的是社会结构分析方法,这是社会学通用的方法。在费先生之前,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迪尔凯姆)就曾用"有机团结" 和"机械团结"两个概念区分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费先生为更准确地区分中国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提出了"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概念,其中"差序格局"尤可谓是费先生的独创,并被国际社会学界所接受。 二、差序格局的概念和内容 1、费孝通对差序格局的基本定义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为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的大小要依着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简单来说就是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涟晕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

2、差序格局的四个要点 第一,差序格局以每个人自己为中心; 第二,差序格局的大小取决于自己的社会影响; 第三,差序格局随着时间地点而变化; 第四,波纹的远近表示关系的亲疏,越远关系越薄。 3、差序格局的表现 (一)生活层次 费孝通举乡土社会中的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作为差序格局的表现,这两个例 子都在说明差序格局可大可小,且会伸缩变化,其大小及变化都取决于处在差序格局中心的自己的社会影响或者说社会势力的大小及变化。 (1)亲属关系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 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亲属关系可以” 一表三千里”地推出去,也可以“树倒猢狲散”地缩回来。 (2)地缘关系 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即“街坊”,圈子的大小要依着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 (二)文化层次 费孝通从传统文化中引经据典来佐证这一概念,表明差序格局的各个要素“己”、“差序”、“推”也深深蕴含在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中,构成了基本的文化理念。即差序格局不仅存在于乡土社会生活实际中,也蕴含在中国传 统文化中,是传统文化一些基本理念的来源。因此,乡土社会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紧密关联,这是费孝通断言中国传统社会本质上是乡土性的一个根据。 (1)儒家讲人伦,伦即是差序,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2)孔子“善推而已”,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从己到天下是一圈圈推出去的。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

学得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作文700字

学得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作文700字 生活中,有很多人都眼高手低,光说不练,这样的人必将做不成大事。 如今社会上的高材生有很多都找不到工作,他们在大学里深造,学的是理论知识,然而他们并没有放下面子,放下架子去社会上体验、去实践,最终的他们还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暑假的我去工地帮安门窗的工人做饭,我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一个大学生也来做了这种工作,然而他做的工作效率并不是很高,因此他的工资就比较少,而另一个人连高中都没有毕业,他在社会上闯荡过、磨练过,并且拥有了一定的经验,因此它不仅工作效率高而且质量也都过关,所以他的工资也就相对高了一些、当时的我就在寻找了原因,我认为这个大学生虽然比那个人的学历高,但是他缺乏经验、缺乏洞察力,在大学里他手的是高等教育,学习的仅仅是理论知识,而并没有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到社会上体验下生活,去磨练下意志。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样才会更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巩固。 实践出真知,社会实践活动是现在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培养大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也是检验理论知识的唯一标准。理论是从实践中得到的,实践也反作用于理论。两者就好比一个挑着水的扁担,

不能向上倾斜,也不能向下倾斜,只有保持好平衡度,才能完成最终的目标,才能更好地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在正确的时间、地点做正确的事,在学校中要认真的学习、积累理论知识,就如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从而到达质变的飞跃,再加上实践的检验,实践的总结,则是完美的总结。 所以,我们不能死读书,而是在学习中获得真知的同时,去实践、去检验。活学活用,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达到完美的结局,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大器。

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

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 ----(摘自王颖:《中国数字家庭发展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7)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数字家庭发展与中国特有的社会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相对于西方独立的个人和完全依靠法律调解的社会关系,中国社会呈现“个人—家庭—家族—社会”环环相扣、层层包含、由近及远、越推越薄的具有明显差别的利益关系和信任关系。 “差序格局”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是一个形象解释中国社会关系结构的重要概念。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差序格局”概念。他认为中国社会结构是“以己为中心,像石头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是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推动波纹的石头,就是以家庭为核心的血缘关系,以及由“血缘关系的投影”形成的地缘关系。居于中心的自我,被“家庭”、“家族”的血缘关系包裹着,既不具有独立的个体地位,也不具有独立的性格。在这一格局中,离“己”最近的关系是家庭,而“己”的实质是从属于家庭、家族的“社会地位”和“人伦关系”。事实上,中国的社会组织关系确实是以“水波纹”的差序格局方式推开来的,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利益为基础的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在传统社会,这种利益分配机制是与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相一致的。因此,人们就把利益认作为那个形成“水波纹”的石子。①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一些学者在田野调查基础上对“差序格局”概念做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差序”本身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伦理差序,而是包括了三个维度的差序,即伦理、情感和利益。同时,地缘关系组织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学者提出了家族文化泛化的论点,认为“单位组织”取代家族已经成为改革前个人极其依赖的社会基本组织,单位群体的出现,取代了单一的家族群体作为离个体最近的关系环。② 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资源配置和社会调控的中心开始渐渐从单位组织转移出来,慢慢向社会集聚。于是,以人们的生活和居住空间为核心的社区,开始逐渐上升为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成为个人在社会结构中的基本关系之一,社会成员的利益关系和行为得以展现。于是社区又成了继家庭、单位之后,居于个人、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地缘组织。城市社区这个地缘组织不具有任何 ①卜长莉:《“差序格局”的理论诠释及现在内涵》,《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1期。 ②李路路、李汉林:《中国的单位组织:资源、权力与交换》,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板块构造学说主要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 1967年,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成为地球科学史上的革命。 (1)大陆漂移 (2)海底扩张 (3)板块构造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 1.轻的硅铝质大陆漂浮在重的硅镁层之上,并在其上发生漂移; 2.全球大陆在古生代晚期曾连接成一体,称为联合古大陆或泛大陆(Pangea),围绕联 合古大陆的广阔海洋称为泛大洋; 3.从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漂移,形成现代海陆的基本格局。 大陆漂移的证据:大陆边界的吻合、岩石和构造的拼合、生物学、古地磁学、古气候 早在1620年,培根(Bacon, F)就发现大西洋两岸海岸线的相似性 北大西洋两岸山脉可对比性 阿帕拉契亚山脉向北消失于纽芬兰海滨,但年龄与地质构造均相当于不列颠群岛和斯堪的纳维亚。 岩石和构造的拼合 北美、非洲和欧洲的古老岩石-构造线可以很好的对接 南美与非洲古老岩石(老于20亿年)分布区可以很好的对应 非洲西部高原的片麻岩年龄、构造线方向与南美洲巴西高原片麻岩的年龄、构造线方向一致。 古生物 南美、非洲、印度、澳洲和南极洲在晚古生代期间生物具有相似性,表明他们连为一体,组成冈瓦纳(Gondwana)大陆 动物变异性同样说明三叠纪后联合古陆开始分裂并各自漂移,逐渐形成现今的海陆分布格局。 古气候 南澳大利亚Hallet Cove基岩上的冰川擦痕,指示冰川的运动方向 古地磁学 英国学者布莱克特和朗科恩通过测定已知时代岩石古地磁,进而推算其古地理位置,发现一些大陆的古地理位置与现今位置相差较远,证明古大陆曾发生漂移。 通过测定某大陆不同时代岩石的古地磁所反映的对应时代的磁极位置,并标示在地图上,并连接起来就形成了古地磁极移曲线。极移曲线反映了古大陆漂移轨迹 海底扩张 一、洋脊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 1、洋脊是软流圈上涌出口,地温较高,密度小、波速低; (1)高热流异常区;(2)重力负异常区;(3)低速区。 2、沿洋中脊向两侧,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具有对称性; 基岩的风化程度向两侧逐渐加深; 沉积层在洋中脊部位最薄,向两侧逐渐加厚; 洋脊两侧正负磁异常条带具对称性; 二、海沟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

XX年2月入党思想汇报: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XX年2月入党思想汇报:坚持理论和实践相 结合 这篇关于XX年2月入党思想汇报范文: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特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敬爱的党支部: 伟大的马克思把纲领形象地比喻成了一座界碑,他说:“制定一个原则性的纲领,这就是在全世界面前树立起一些可供人们用以判定党的运动水平的界碑。”这个比喻给我们明确了,一个党政的纲领是多么的重要,如果没有纲领,那么一个政党将没有明确的前进方向,将不能统一党的思想和行动。党的纲领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旗帜指明了方向,旗帜展示了形象,旗帜凝聚了力量,因此,学习党的纲领是我们充分理解党和加入党组织的步。 中国共产党的纲领是实现共产党*,虽然现在我们无法真正达到共产党*,但是我们要相信历史,相信马克思列宁主义。实现共产党*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现在的努力以及将来多少代人的持续努力,都是朝着这个纲领前进的。共产党*理想的展开和实现是一个过程,需要经历许多发展阶段。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社会主义社会的共产党*因素不断成长发展,需要经历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漫长的历史过程。虽然历史的见证还需要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

程,但是我们应该始终以实现共产党*为理想。 在每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都会有不同的最低纲领。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包括了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还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过渡阶段。这个历史时期需要经历几百年的过程。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制定相应的最低纲领,即近期目标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时,坚持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就是要坚持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方向和道路的统一、目标和过程的统一。 如果说充分认识党的纲领是我们的要务,那么拥护党的纲领就是第二要务。我们必须做到:要牢固树立共产党*的理想信念,信念是指路明灯,因此坚定共产党*理想是我们的最终理想;第二、扎扎实实的勤奋学习和工作,不断的提升自我,尽自己的能力回报社会;第三、坚定地走“两个结合”的道路,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第四、始终以杰出的共产党人和优秀党员为榜样,坚定不移地学习别人的优秀事迹和品质,才能提升自我。 汇报人:XXX

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的理论诠释及现代内涵( 作者:卜长莉 来源:《社会学研究》2003年01期 来源日期:2003-1-24 本站发布时间:2010-1-12 21:44:14 阅读量:441次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了“差序格局”这一极为重要的概念,以说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特点。但是,这一概念是在一种类似于散文风格的文章中提出来的,基本上没有理论的概括和说明;对其进行的分析,基本融化在一种叙事式的描述之中。在费先生提出“差序格局”概念之后,无论是他自己,还是社会学界的其他人,都缺乏对这个概念做进一步的研究,更少有将这一分析与对当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变迁的研究联系起来(孙立平,1996)。本文试图对“差序格局”这个蕴涵着极大解释潜力的概念进行理论上的诠释,并结合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揭示其现代内涵。 一、中国传统社会“差序格局”模式的理论诠释 中国传统社会是指“从秦汉到清末这一段两千年的中国而言的”。“属于工业革命之前的,传统性的农耕社会”(金耀基,1999:7)。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是:1.以农业为基础产业;全国8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2.社会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家庭组织和血缘关系。3.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具有较强的分散性和封闭性。4.社会管理以传统权威为基础,家长制管理是其主要管理方式。5.社会分工和分化程度很低,社会的同质程度较高(刘祖云,2000:42-43)。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相适应,与西方社会“团体格局”(独立的个体之间的交往)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相区别,费孝通先生提出“差序格局”概念,形象地概括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特点:“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费孝通,1998:26)。“差序格局”这个概念揭示了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以己为中心、逐渐向外推移的,表明了自己和他人关系的亲疏远近。那么,能够造成和推动这种波纹的“石头”是什么呢?费孝通先生明确地讲到是以家庭为核心的血缘关系,而“血缘关系的投影”又形成地缘关系,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是不可分离的(费孝通,1998:70)。也就是说,中国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以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基础,形成“差序格局”模式。这种人际关系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一)“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 “以己为中心,像石头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是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

电路原理习题答案相量法

第八章相量法 求解电路的正弦稳态响应,在数学上是求非齐次微分方程的特解。引用相量法使求解微分方程特解的运算变为复数的代数运运算,从儿大大简化了正弦稳态响应的数学运算。 所谓相量法,就是电压、电流用相量表示,RLC元件用阻抗或导纳表示,画出电路的相量模型,利用KCL,KVL 和欧姆定律的相量形式列写出未知电压、电流相量的代数方程加以求解,因此,应用相量法应熟练掌握:(1)正弦信号的 相量表示;(2)KCL,KVL的相量表示;(3)RLC元件伏安关系式的相量形式;(4)复数的运算。这就是用相量分析电路的理论根据。 8-1 将下列复数化为极坐标形式: (1)F1 5 j5;(2)F2 4 j3;(3)F3 20 j40; (4)F4 j10;(5)F5 3;(6)F6 2.78 j9.20。 解:(1)F1 5 j5 a a ( 5)2( 5)2 5 2 5 arctan 135 5 (因F1在第三象限) (2)F2 4 j3 ( 4)2 32 arctan(3 4) 5 143.13 (F2 在第二 象限) (3 )F3 20 j 40 202 402arctan(40 20) 44.72 63.43 (4 )F4 10j 10 90 (5)F5 3 3 180 (6)F6 2.78 j 9.20 2.78 29.20 2 arctan(9.20 2.78) 9.61 73.19 注:一个复数可以用代数型表示,也可以用极坐标型或指数 型表示,即 F a1 ja2 a a e j , 它们相互转换的关系为: 故F1 的极坐标形式 为F1 5 2 135

2 arctan 2 a 1 a 1 acos a 2 a sin 及实部 a 1和虚部 a 2的正负 8-2 将下列复数化为代数形式: (1) F 1 10 73 ;(2) F 2 15 112.6 ;(3) F 3 1.2 152 ; (4) F 4 10 90 ;(5) F 1 5 180 ;(6) F 1 10 135 。 解: ( 1) F 1 10 73 10 cos( 73 ) j10 sin( 73 ) 2.92 j 9.56 (2 ) F 2 15 112.6 15 cos112.6 15sin112.6 5.76 j13.85 (3) F 3 1.2 152 1.2cos152 1.2 sin 152 1.06 j 0.56 (4) F 4 10 90 j10 (5 ) F 1 5 180 5 (6) F 1 10 135 10 cos( 135 ) 10 sin( 135 ) 7.07 j 7.07 8-3 若 100 0 A 60 175 。求 A 和 。 解: 原式 =100 A cos 60 ja sin 60 175cos j175sin 根据复数相等 的 定义,应有实部和实部相等,即 Acos 60 100 175 cos A 2 100 A 20625 0 100 1002 4 2062 5 102.07 202.069 5 求i 1的周期 T 和频率 f 。 需要指出的,在转换过程中要注意 F 在复平面上所在的象限,它关系到 的取值 虚部和虚部相等 把以上两式相加,得 A sin 60 175 sin 解得 2 a 2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一、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 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请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贯穿始终的鲜明主题,也是全会的一个重大贡献和突出亮点。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深刻总结文化建设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着眼于推动我国文化长远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举措。 (二)从理论的角度看: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就会孕育和滋养与之相应的文化。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领导人民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进程中,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历史性进步,创造了生机勃勃的崭新文化。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决定的。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深刻影响着我国文化的未来发展。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我国文化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党和国家事业属于人民、为了人民的根本方向,我们的基本国情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我国文化建设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不同于其他国家,面临的任务和要求也不同于其他国家。 4.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党和国家事业属于人民、为了人民的根本方向,我们的基本国情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我国文化建设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不同于其他国家,面临的任务和要求也不同于其他国家。 (三)从实践的角度看:

差序格局

名词解释 公平:公正,不偏不倚。一般是指所有的参与者(人或者团体)的各项属性(包括投入、获得等)平均。公为公正、合理,能获得广泛的支持;平指平等、平均。公平也作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面,社会成员所有的付出收获能够达到平均,也指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法律、道德、政策等)、正当的秩序合理地待人处事,是制度、系统、重要活动的重要道德品质。公平包含公民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其他生活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分配公平。使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一个人承担起应承担的责任,得到其应得的利益。 权力: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因其特殊地位和职能而具有的对他人进行管理、支配、控制的强制力。多指达到某种目的的能力,个人之间或群体之间或国家之间的关系特征。其本质就是主体以威胁或惩罚的方式强制影响和制约自己或其他主体价值和资源的能力。权力是一个政治概念,一般是指有权支配他人的强制之力,它总是和服从联结在一起。 人性:人性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人性是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着人类行为的那些人类天性。其含义①人的各种特性或属性的总和与概括。是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统一。人的社会属性反映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由人的社会关系总和所决定的。人性具有历史性,它取决于社会生活的发展。人性在阶级社会里主要表现为阶级性。②指人的正常的情感理性。 政治合法性是指某个政权,政权代表为什么应该获得其成员的忠诚的问题。合法性体现一种价值判断。“凡是建立在价值基础之上并以此得到公共舆论承认的即为合法。”合法性主要关心的问题是统治、政府或政权怎样及能否在社会成员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有效运行。 所谓政治合法性,就是指政府基于被民众认可的原则的基础上实施统治的正统性或正当性。简单而言,就是政府实施统治在多大程度上被公民视为合理的和符合道义的。 简述差序格局 1.费孝通教授在1947年出版的《乡土中国》一书中,对传统中国社会中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作了理论上的概括,提出了著名的“差序格局”的概念,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涟晕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 2.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这波纹,“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这样的“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就是…伦?。差序就是这种伦。 3.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下,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结成网络。这就像把一块石头扔到湖水里,以这个石头(个人)为中心点,在四周形成一圈一圈的波纹,波纹的远近可以标示社会关系的亲疏。正是通过这个比喻以及它所代表的“差序格局”概念。 4.费孝通先生在研究中国乡村结构时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即“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为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的大小要依着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这样一来,每个人都有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圈子,同时又从属于以优于自己的人为中心的圈子。 5.这种差序格局的形成有以下几种因素: 1、血缘 2、地缘 3、经济水平 4、政治地位 5、知识文化水平 圈子的大小和上述因素的大小强弱是成正比的。血缘组织越大,圈子就越大,其属性规则以伦理辈分为基础。地缘越是接近就越易形成差序圈子。而经济水平和政治地位的高低是圈子形成最重要的因素,它象征着权力支配的大小。而文化知识则是农村居民普遍缺乏又普遍渴求的。圈子的形成可能是一种因素的结果,也可能是几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6.费先生揭示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这些特点是: 6.1自我主义

板块构造学说的形成

板块构造学说的形成 1912年德国气象学家兼地质学家魏格纳最先提出大陆漂移说。他认为在前寒武纪时,地球上存在一块统一的大陆:泛大陆。以后经过分合过程,到中生代早期,联合古陆再次分裂为南北两大古陆,北为劳亚古陆,南为冈瓦那古陆。到了三迭纪末,这2个古陆进一步分离及漂移,相距越来越远了,其间由最初一个狭窄海峡,逐渐发展成现在的印度洋、大西洋等巨大的海洋。到了新生代,因为印度已北漂到亚欧大陆的南缘,两者发生了碰撞,青藏高原隆起,造成了宏大的喜马拉雅山系,古地中海东部完全消失了;非洲继续向北推进,古地中海西部逐渐缩小到现在的规模;欧洲南部被挤压成了阿尔卑斯山系,南、北美洲在向西漂移过程里,它们的前缘受到太平洋地壳的挤压,隆起为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同时两个美洲在巴拿马地峡处复又相接;澳大利亚大陆脱离南极洲,向东北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于是海陆的基本轮廓发展成现在的规模。 由于受当时科技水平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大陆漂移说也未能正确说明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未能提供大陆拼合的最佳方案。大陆漂移学说在当时学术界引起很大争议,大陆漂移理论提出后不久,便被视为是一种荒唐的臆想。随着魏格纳本人在科学探险中献身于格陵兰雪原,大陆漂移说一度陷于沉寂。 六十年代初,美国地震地质学家迪茨提出了“海底扩张”的概念。接着,郝斯加以深入阐述。 迪茨提出:由于地幔中放射性元素衰变生成的热使地幔物质以每年数厘米的速度进行大规模的热循环,形成对流圈,它作用于岩石圈,成为推动地壳运动的主要力量。洋壳的形成与地幔对流有关。洋底就是对流圈的顶,它在洋底的离散带形成,并缓慢地向敛合带扩张。总的看来,洋底构造是地幔对流的直接反映,洋脊是地幔物质上涌的部位,海沟是地幔物质的下降部位。 郝斯认为大洋中脊是地幔对流上升的地方,地幔物质不断从这里涌出,太平洋周围分布岛屿与海沟、大陆边缘山脉以及火山、地震就是这样形成。 1968年,剑桥大学的麦肯齐和派克,普林斯顿大学的摩根和拉蒙特观测所的勒皮雄等人联合提出的一种新的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学说,它是海底扩张学说的具体引伸。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的构造单元是板块,板块的边界是洋中脊、转换断层、俯冲带和地缝合线。由于地幔的对流,板块在洋中脊分离、扩大,在俯冲带和地缝合线处下冲、消失。全球被划分为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板块等

板块构造学说的介绍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板块构造学说的介绍 板块构造学说是1968 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雄与麦肯齐、摩根等人提出的 一种新的大陆漂移说,它是海底扩张说的具体引伸。板块构造,又叫全球大地构造。所谓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也就是说地壳和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顶部。新全球构造理论认为,不论大陆壳或大洋壳都曾发生并还在继续发生大规模水平运动。但这种水平运动并不象大陆漂移说所设想的,发生在硅铝层和硅镁层之间,而是岩石圈板块整个地幔软流层上像传送带那样移动着,大陆只是传送带上的乘客。 据physorg 网站2007 年11 月21 日报道,太阳系外发现的巨大类地行星被命名为超级地球。超级地球引发科学家们研究他们在哪些方面可能像地球的浓厚兴趣。最近,哈佛大学科学家们指出,这些类地行星也适用于地球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指构成地球固态外壳的巨大板块的运动学说。板块运动常导致地震、火山和其它大地质事件。从本质上来讲,板块决定了地球的地质历史。地球是我们所知道的唯一一个适合板块构造学说的行星。地球板块运动被认为是生命进化的必要条件。然而,哈佛行星科学家黛安娜.巴伦西亚和她的同事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预测,超级地球(其质量是地球的一倍至十倍大)同样也会通过板块构造来提供维持生命的必要条件之一。该论文的作者巴伦西亚告诉本网站称,这些超级地球中的一些可能在他们的太阳系中也处于可居住区域,这就是说他们离他们的母恒星的距离恰好合适,有液态水存在,因此会有生命。尽管最终只有这些行星的热和化学进化能够决定是否他们适合居住,但是这些热和化学特性却极其依赖于板块构造学说。通过全面模拟这些具有大片陆地的超级地球的内部结构,巴伦西亚和他的研究小组发现超级地球的质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