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塔尔湾遗址

塔尔湾遗址

辅郡瓷韵——武威塔尔湾西夏瓷窑

宋代是中国制瓷业极其辉煌灿烂的历史时期,堪称是中国瓷坛百花争艳,竟相斗妍的时代。但是,历来的瓷器收藏家和瓷论,在对宋瓷的鉴赏与评论上,却往往只是以官窑器为代表,而对民窑器采取一种不公正的态度和偏见,鄙视民窑器为粗野而不屑一顾。至于西夏的瓷器,更是无人涉足和提及,长期不被重视,许多瓷器史专著对它只字不提。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在内蒙古、宁夏、甘肃等西夏故地陆续发现西夏的遗址和墓葬,出土了西夏瓷器,从此西夏瓷器才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尤其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宁夏灵武窑的发掘,考古界对西夏瓷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研究。在此期间,甘肃武威也出土了大量的西夏瓷器。重要的出土地点有南营青嘴湾、城区西郊、张义牌楼村、韩佐五坝山、长城、吴家井、古城塔儿湾以及城内针织厂等处。特别是武威塔尔湾遗址,共出土各类瓷器200多件,表明武威塔尔湾遗址是西夏西部地区最大的一处官办瓷窑遗址。

塔尔湾窑址

塔儿湾位于武威市城南35公里的古城乡上河村一组。这里地处杂木河上游,两岸依山。遗址分布在南岸的山坡和一片台地上,其中部分辟为农田,现已耕种。遗址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260米,以西为草木茂盛的山区牧场,以东杂术河两岸是开阔的平原农田。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在居住。在西夏时期,这里是党项族放牧、从事手工业生产和居住的好地方。

80年代初期,这里仅居住10多户人家,道路阻塞,交通不便。当地群众在农田基本建设和修建住宅、羊圈等取土中,曾出土一批新石器时代的素面红陶罐、夹砂陶罐及各种彩陶罐等,是新石器时代人类居住的实物见证。同时出土数量较多的为一批西夏时期烧制的各种瓷器和大量瓷片,被文物工作者征集到博物馆保存。1984年、1987年,武威地、市文物普查时,在此又征集到出土的部分西夏瓷器和采集到各种瓷器标本等,并发现大量的瓷片和灰层堆积物。1990年至1993年上半年,武威市文管会和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古城乡塔儿湾遗址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瓷器。因出土和发现的西夏遗物较多,当时被文物工作者认定是一处西夏时期的遗址,并兼有新石器时代的遗址。

根据实地调查,塔尔湾周围的古城乡包括现在的上古、八五、上河三村,也是当时的陶瓷生产基地,当地称为古城瓷窑。古代上古城建有两座城,一为窑城,一为云城。杂木河一干渠贯穿东西,河之南为窑城,河之北为云城。窑城又分上窑城与下窑城,专门烧造瓷器,一直延续至今。云城是商业贸易城,主要进行商业贸易与瓷器批发销售。相传古城瓷窑最发达时期建有瓷窑48 座,每日烧窑的烟雾滚滚上升,集于城镇高空,像云朵一样笼罩了整个城镇,故名“云城”。至今还保存着清代的一座窑,长5.8 米,宽5.8 米,高6.5米,烟囱从后背墙底部通过,长4.8 米,宽4.5 米,高8 米。窑门高2 米,宽1米,均用土坯砌成。窑墙壁厚90 厘米,墙两侧烟道高80 厘米,宽40 厘米。火膛呈长方形,长4.0 米,宽1.2 米。灰膛坑长4.5 米,宽1.1 米,深1.6 米。斜坡式灰道长10 米,便于清灰时行走。

从历次考古发现来看,甘肃武威塔儿湾遗址是我国西夏考古史上迄今发现出土西夏瓷器数量和种类最多,釉色、花纹繁杂的一处遗址,遗址规模之大,应该是西夏在河西地区的一处重要官办瓷窑,据1990年在一件瓷器上墨书“光定四年四月卅日郭善狗家瓮”汉字以及这次出土的大量货币,说明塔儿湾遗址西夏瓷器生产作坊不但生产定做各类瓷器,它还销售各类瓷器,进一步说塔儿湾在西夏时期是西凉府南部的一个繁盛贸易集市,瓷器生产加工贸易是西夏重要的手工业。塔尔湾西夏瓷窑遗址的发现,为研究西夏文化,特别是西夏独特的瓷器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随着武威塔尔湾西夏瓷器越来越多的发现,人们才开始对西夏瓷器才刮目相看。从遗址规模和出土瓷器数量来看,西夏时期塔尔湾制瓷业十分发达,所生产的瓷器具有独特而浓郁的地域色彩,向世人显示了西夏高度发达的文化。

武威塔尔湾瓷器特点

西夏吸收宋、金瓷艺之长,突出本民族特色,使粗犷素雅的西夏瓷器成了中国瓷器中的奇葩。武威塔儿湾是西夏西部地区唯一的瓷窑,这里出土西夏瓷器主要以黑(褐)、白釉为主,也有少量茶叶末及姜黄釉色。常见器形有碗、盘、壶、瓶、罐、盆、帐钩等。其中剔刻釉扁壶、四系瓶、帐钩、纺轮、高足碗盘等器物独具特色,特别是制作精美的扁壶,享有“西夏瓷器骄子”之美誉。装饰技法有刻釉、刻花、刻化妆土、剔釉、剔刻化妆土及少量印花及白釉黄褐彩等,具有强烈的浅浮雕之感,艺术效果极佳。纹饰以牡丹、莲花、菊瓣等植物纹,天鹅等动物纹为主。塔儿湾西夏瓷器既有西夏民族风格,又有凉州地方特色,对研究西夏制瓷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绘花是西夏制瓷装饰的一种技法。即采用绘画化

妆土绘画的手法,将白色化妆土泥浆绘在坯胎上,或

涂在已由印花陶范印出的纹样上,使其加强立体效果

的装饰手法。耀州窑在初创阶段就运用毛笔书法、绘

画直接以黑色釉在素胎上进行装饰,而成为极有个性

特色、纯朴大方的素胎黑彩瓷器。在施过化妆土的胚

胎上绘画,然后再用刀、角、篦子等硬工具在绘画好

的纹饰上划刻,这就是一种常说的绘划花。绘划花相

对于剔刻花,工艺上有了一定进步,工艺难度大大降

低,更适合大批量生产,这种技法在金代颇为流行。

用毛笔在施化妆土的瓷胎上直接绘画或书写诗文及词曲。与书画家不同的是,工匠所用的颜料是天然斑花矿石,从而形成了流传后世也影响深远的白地黑花装饰

艺术。白地黑花在元代最为盛行。元代文学的奇

葩———元杂剧的很多故事情节都在白地黑花的

元代磁州窑枕上反映了出来。墨书西夏文白釉绘

花罐,体现了西夏时期的这一制瓷工艺。武威塔

尔湾出土的一件墨书西夏文白釉绘花罐,具有很

强的代表性。此罐高46.5厘米。大圆口,短颈,

直圆腹,下略收,施白釉,腹部用褐釉绘缠枝西

蕃莲纹,古朴豪放,反映出西夏较高的手工业制瓷工艺水平,是西夏瓷器中的精品,对研究西夏时期的制瓷工艺具有重要的价值。

尤其是1991年9月在武威塔儿湾出土的一件六系白釉天鹅纹瓷瓮,造型优美,纹饰独特,更富有民族地方特色,为国内所罕见。此瓮高58厘米,腹径38厘米,颈高10厘米,口径18厘米,口沿外卷,

圆唇、小底、圈足,底径18厘米,距地3厘米处

开一小孔,孔径1厘米,供流酿造液用。肩有6

耳,耳为四棱条带形,长10厘米,宽5厘米,沿

耳上下画有一条线,将六耳相连。两耳之间除一

格画两朵牡丹外,其余均画一朵。腹部画两组天

鹅飞行图,每组五只,一只领头,其余对对尾随,

领头鹅与每队之间均用云纹图案相围,给人一种

穿破云雾之感。作者用寥寥数笔勾画出了天鹅高

高的额头,长而有力的嘴巴,挺挺向前的脖子,

圆润润的胸脯向前倾起。一对大翅膀在云雾中有

力搏击,两条爪向后撩起,如同一对船桨有力的向后仰起;每朵云彩又像水中激起的浪花淙淙流过,越是向前越挺进,真正点画了天鹅的内秀、美丽、娇姿,让人百看不厌。画中笔力表现得有威势、有力量、有勇气,使人一看这些天鹅,就有搏击长空,腾云架雾的气势。同时作者还从不同的角度,勾画出了每只天鹅的飞姿和特点,表现出了高超的技艺与柔和优美的笔法。俊秀的身躯,漂亮的形貌,流畅的线条,传神的飞行动作,无一不勾画得惟妙惟肖。对对天鹅时高时低,时

而穿云,时而扎雾,使人兴致顿然勃发,早已忘

记了是在看瓮画,而是在看一对对力争上游雄健

翱翔的天鹅舒畅陶醉的飞姿。白釉天鹅纹瓷瓮的

纹饰取材来源于现实生活。天鹅是美丽的天使,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喜爱天鹅,西夏时期的党项人

更喜爱它、崇拜它。因为,它是美化环境的点缀

者。它到哪里,哪里就有的美的世界。历史上的

凉州,多湖泊沼泽,气候温和适宜,水草肥美。

尤其是地处凉州杂木河上游的塔儿湾遗址,在古代水量更为充足,是天鹅生活的理想之地。从这幅瓮画中反映了早在八百多年前凉州地区地成群结队的天鹅飞翔的状况。充分体现了西夏民间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绘画技巧及创作才能。

西夏瓷器中以剔刻釉、剔刻化妆土为多见。剔刻

釉技法在北宋初期磁州窑已经使用,如黑剔花枕、罐

等。之后中原一些窑口也采用此种方法装饰瓷器,但

所占比例不大。西夏灵武窑在承袭磁州窑此项工艺时

运用得比较普遍,绝大部分壶、瓶、罐、钵都以剔花

进行装饰,而且在表现手法上富有创意,具体有几个

方面:一是在粗胎上施釉,然后根据创意划好花纹,

剔掉花纹以外的地,露出胎的真实面貌。二是在粗胎

上挂好白色化妆土,再划出花纹,然后剔刻掉花纹以外的化妆土,施透明釉,入窑烧成后深色的地上呈现白色花纹,朴素美丽。三是施化妆土和不施化妆土同时并用于一件器物上,有个别褐釉剔刻花经瓶胎体粗,肩部宽斜不挂化妆土,腹部瘦挂化妆土,并剔出大朵牡丹花,地露出化妆土,近足部饰划纹一周。此装饰设计新颖,刻划手法精湛,肩、腹颜色反差理想,花纹层次分明,具有意想不到的装饰效果。在北宋时期,与西夏国域最靠近的名窑是河北的磁州窑和陕西的耀州

窑。这两大窑系的产品在黄河流域普遍流行,当然也

早已进入西夏国域,所以西夏的制瓷业不可能不受磁

州窑和耀州窑的影响。对瓷器实物稍加对比观察不难

发现,磁州窑产品形与质的大众化,以及釉色强烈对

比的纹饰风格,耀州窑卓越超俗的剔花、刻花技艺以

及喜用缠枝牡丹的选样传统,都在西夏瓷器中得到了

承袭和发扬。

武威古城塔儿弯发掘出土的多件黑釉剔花罐,其造型高大,为西夏剔花瓷器中所罕见。如塔尔湾出土的褐釉剔花罐,高48厘米。短颈,大圆口,直圆腹,下略收。施褐釉,腹部剔有缠枝牡丹,含苞欲放。另外,甘肃省博物馆也收藏一件黑釉剔花罐,高26.5厘米、口径20.5厘米、底径15.4厘米。广口内敛,沿外侧微凸弧折。圆鼓腹,腹下聚收,低圈足。粗缸胎,内施黑釉,剔花缠枝牡丹。下腹近地处及圈足露胎。器形美观大方,釉质匀净。剔花虽略嫌粗疏,但是手法简洁豪放,图案鲜明,牡丹花枝配置和谐,构图饱满清新,富有生气,它给人一种浮雕感,体现了西夏黑釉剔花瓷器实用、粗犷,纹饰通俗繁丽的典型风格。

四系褐釉刻花瓮高49厘米,口径16.5厘米。侈口翻唇沿,直径圆肩,四系,

直圆腹下略收;胎质厚笨,酱黄釉色。腹部刻有对称的两朵莲花,刀法古朴简练,保存完整,为西夏瓷中所罕见。黑釉剔刻牡丹花纹六系罐,高58.5厘米,口径14.5厘米,足径16.6厘米。圆口,罐口下端有一个凸圆圈。罐身近似长桶形,斜肩,腹稍鼓凸。下部内敛较大,总的体型较为瘦长。

肩部安设六个拱桥形系,圆足。通体上黑色釉。罐上

的纹饰分为三部分——颈部刻波浪形花边,肩部饰六

个梯形开光,光内各剔一枝牡丹花,花、叶兼备;腹

部饰三个菱形开光,开光内各剔两枝牡丹花,花繁叶

茂,菱形开光四周又添满由比较细密的阴刻线组成的

水波纹和牡丹叶纹;六系上刻划平行线纹。总的来看,

瓷罐装饰图案非常饱满,但因牡丹花纹姿态各异,有

的上下斜置,有的上下竖立,有的左右横列;罐的下

部又留有空白;线条也很流畅,颇有迎风摇曳的动感。

所以看起来毫无臃肿的感觉,而且是相当别致精美。

瓷器骄子——扁壶

西夏瓷器中的扁壶,是西夏瓷器的佼佼者,其独特的工艺造型,蕴涵着西夏游牧民族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为其他

窑址瓷系品种所罕见,是西夏瓷器最具代表性的器物,

也是西夏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种瓷器。从目前出土的西

夏扁壶看有二系扁壶和四系扁壶两种,二系扁壶指的

是壶的两侧有用于穿绳或提拿的双耳,四系是四耳。

这是因为西夏主体民族党项人及境内的吐蕃、回鹘等

民族多是游牧民族,为了适应游牧生活流动性强需要

经常搬迁的特点,而仿效皮囊创造的。两侧装上

系,就可以用来穿绳子,背在身上骑马行走或搬

家时挂在车上。较大型的扁壶有的腹部正反两面

各有一圈足,正面圈足起着对称和固定胎体的作

用,背面圈足起着放置平稳的作用;有的只有一

侧圈足。这种类型的扁壶造型设计合理,口小腹

大,壶中盛酒、水等液体时不易溢出。只要将口

塞住,也可以平放。器形较小的扁壶没有圈足,

体态轻盈,更适合随身携带或马上携带。

西夏瓷窑对扁壶的烧制从早期到晚期一直生产,产品数量大,制作精美,在我国宁夏、内蒙古、青海、甘肃等地都有出土或收藏。甘肃武威曾出土多件西夏扁壶,制作精美,造型独特,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扁壶大小不等,小的体高只有11.2厘米,小巧玲珑;大的体高达35.6厘米,颇为壮观。釉色多样,有黑釉、褐釉、茶叶末釉等。一般是通体施釉(除圈足外),光亮匀净,即使是单色釉,也显得素雅清纯(茶叶末釉的效果更好)。扁腹、耳系都是左右对称的,使本来不太稳定的扁壶给人以稳定之感。如茶叶末釉双系

瓷扁壶,高28.5厘米,口经8厘米,底足经8厘米,

腹经25厘米,腹侧直径10厘米。卷唇、素面,胎

质厚,釉色细腻。其二,酱釉双戏瓷扁壶,高13

厘米,口经5厘米,底经7.5厘米。卷唇,两侧中

间卷足底凸显,挂釉;并在两侧外圈有两道弦纹,

胎质均匀,釉色细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西夏瓷扁壶种类丰富、图案精美,堪称瓷雕中

的艺术佳品。扁壶纹饰除黑釉、褐釉、茶叶末釉等素面扁壶外,还有白釉剔花、黑釉剔花,也有褐釉剔花扁壶。剔花工艺有留花剔底和留底剔花两种,留花剔底指的是在坯体上刻画出纹饰,再剔去花纹外的空间;留底剔花指的是在施釉的坯体上直接剔出露胎的纹饰。扁壶的剔刻技法不仅犀利流畅,而且刀痕尺度自然清晰,线条刚劲洒脱。装饰花纹不一,有的大面积的剔刻花,多以开光构图内的大朵牡丹花为主,周围衬托以牡丹叶纹和近似扇形的密集波纹,主次分明,疏密结

合,剔刻花花地色差对比强烈,线条流畅,加上

釉色鲜亮透明,使整个花纹图案显得鲜艳夺目,

优美动人。如黑釉剔刻花二系扁壶,器高 28 厘

米,口径3 厘米,腹径25 厘米,底圈足径8.5

厘米。小口圈蒜头型,短颈,肩部有对称耳系,

整器是由两个浅腹钵对接黏合而成,边缘以附加

合缝的堆纹泥条弥合,腹、背中央有对称的圆形

圈足,其中正面圈足均施黑釉,主体图案为对称

开光剔刻牡丹花纹和弧弦牡丹叶纹组成。背面腹部中央圈足口沿露胎未上釉,主体图案为对称剔刻莲池游渔纹组成。整器灰白胎,

胎质细密,造型质朴,构图简练,刻线流畅,浮雕感强。

不仅如此,西夏瓷扁壶的剔刻花图案虽然多是牡丹花,但是并非千篇一律,而是多姿多彩的——有的在壶腹两侧各有一个

大开光,内饰两枝牡丹花,上下空隙比较小,

饰以平行弧线纹。有的是用四枝牡丹花连接成

一圈圆形花纹图案。有的只用一枝花开四朵枝

繁叶茂的大牡丹花,由上而下饰满整个壶腹。

有的用一大两小三朵盛开的牡丹花饰于壶腹的

中上部,花朵下面饰以粗壮的花枝,稀疏的花

叶和弧线纹,其他还有很多种构图方式,也有

素面的等。西夏白釉剔刻纹二系扁壶,器高 28

厘米,口径2.5 厘米,腹径25 厘米,底圈足

径9厘米。小口卷沿,短颈,肩部有对称耳系,边缘有合缝泥条堆纹。腹、背部中央有对称圈足,其中正面腹部圈足均上白釉,背面腹部圈足口沿露胎未上釉,腹、背主体图案各剔刻三朵缠技牡丹花。

扁壶无论大小,设计合理,制作精美,体现了党项人的聪明才智。最具特色的是器形偏圆上有系绳之耳,器表剔刻牡丹花纹,造型别致的扁壶,是骑马民族驰骋于草原沙海装水、装酒的最佳用具;这种扁壶,为国内其他窑址所罕见,是西夏窑独具特色的产品。由此可见,西夏人对自己创造的这种瓷器情有独钟,使之装饰成中国瓷器史上的珍品之一。

在塔尔湾出土的部分瓷器和瓷片上还写有汉字和西夏文纪年、姓氏、名字等,为研究西夏瓷器生产和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塔

儿湾发现的一件白釉褐花牡丹纹瓷瓮,瓮腹下部

无釉处用西夏文写有“第五号瓷瓮”字样。在一

件白釉瓷瓮腹部露胎的花、叶之间,用墨竖书西

夏文四行九字,汉译为“斜毁,有(裂)伤,下

速斜,小”,意思是“这件小酝酿瓮,因为有裂伤,

下部严重倾斜,是报废品。说明那时已有专门机

构管理瓷器生产,并派有文化的人按器物大小分类编号经营。其中一件墨书“光定四年四月卅日郭善狗家瓮”汉字,为公元1214年西夏神宗李遵顼时的制品。部分瓷器上也发现墨书题记,主要为姓氏,有“吴”、“崔”、“吕”、“卢吕三”等。

由于武威塔尔湾遗址发现的西夏瓷器器型、数量众多,花纹、釉色特别,引起了考古学界和西学界的高度重视,赢得了“武威塔儿湾西夏瓷窑遗址”、“国内保存最完整的西夏村落遗址”等赞誉。2003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