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20版高考政治第14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35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案新人教版

2020版高考政治第14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35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案新人教版

第35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最新考纲] 1.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方法。

考点一| 联系及其特征

1.唯物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①联系的观点和②发展的观点。

(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③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④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点拨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

①联系的含义:指事物之间以及⑤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②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2)联系的客观性

①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3)联系的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要求我们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⑦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易错分析]

1.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联系是普遍的,并不意味着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联系是有条件的。

2.人类通过建立自在事物的联系为自身造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人类建立的联系都属于人为事物的联系,而不是自在事物的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决定了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们在联系面前无能为力,人们可以建立新的联系。

4.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任何联系都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人化”的特点,并不意味着其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仍然是客观的。

5.人类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去建立新的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人们可以建立新联系,但不是根据自身需要去建立,而是根据固有联系去建立新的联系。

对比理解联系的特征

(1)联系具有客观性,但联系是不能被“创造”“改造”或“消灭”的,我们可以说“建

考法1 以名言、诗词、漫画、典例等为载体,考查联系的普遍性1.(2019·西安联考)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必须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有机结合起来,在“一国”的基础之上,“两制”的关系应该也完全可以做到和谐相处、相互促进。这蕴含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 )

①矛盾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并受其制约②普遍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③事物发展是内部诸要素自我完善的过程④创新思维要坚持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A.①②B.①④C.②③ D.③④

C[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①错误;题干没有指向创新意识或革命批判精神,故④不符合题意;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有机结合起来,在“一国”的基础之上,“两制”的关系应该也完全可以做到和谐相处、相互促进,这体现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发展是内部诸要素自我完善的过程,②③符合题意。]

考法2 以人类改造世界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等为背景,考查联系的客观性2.(2015·全国卷Ⅱ·22)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对苏轼的《琴诗》理解正确的是( )

①琴声是人的活动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人化”特点②琴声来自于琴与指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人的主观世界无关③琴、指、琴声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都具有客观实在性④只要指与琴发生相互作用,就能产生美妙的音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本题要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谈谈对苏轼的《琴诗》的理解。首先,琴声是人为事物,具有鲜明的“人化”特点,①正确;②否认了人的主观世界对琴声的感受与影响,排除;琴、指、琴声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③正确;美妙的音乐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④只看到了指与琴的关系,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排除。]

考法3 结合影响人类活动的各种因素,考查联系的多样性

3.(2017·全国卷Ⅰ·22)传统石油钻井产生了大量的废弃泥浆,占用土地,污染环境。某油气田采用“泥浆不落地处理与循环利用技术”,将废弃泥浆制成免烧砖等,既有效消除了钻井污染隐患,又节约了土地、水泥等资源。钻井废弃泥浆的资源化利用佐证了( )

①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建立事物的新联系②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消除客观条件的制约③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决定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多样性④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有利于价值的创造性实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D.③④

B[该油气田的做法是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通过实践建立新的具体联系的表现,①正确。该油气田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避免不利条件,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从而创造新的价值,④正确。“消除客观条件的制约”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②错误。材料强调了人们根据联系的多样性进行实践活动。事物联系的多样性是客观的,而不是由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决定的,③错误。]

考法4 从人类活动的典型事例切入,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联系的特征4.近年来,民生银行颠覆传统业务模式,基于移动云平台相继研发投产了“蒲公英”“啄木鸟”“猫头鹰”三大数据产品,率先迈出了大数据“移动化”的重要一步。随着三大数据产品部署在移动端,民生银行用户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收与业务相关的任何数据结果,这不仅大幅提升了决策效率,还实现与全行各层级员工的零距离接触,优化了银行内部各项业务关系,逐步形成了高效率、具有独特竞争力的商业模式。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特性的相关知识,说明民生银行是如何利用大数据形成新的商业模式的。

解析:首先,要明确本题的知识范围,即辩证法的联系的特征的相关知识。其次,要认真审读材料,找准切入点,从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等角度思考问题。再次,明确解答方向,答案要点要落到措施上。

答案:①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该银行利用大数据密切了用户与银行、银行员工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决策效率。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该银行通过开发数据产品,形成具有独特竞争力的新商业模式。③联系的多样性要求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民生银行研发数据产品,率先迈出了大数据“移动化”的重要一步。④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通过大数据优化了银行内部业务关系,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意系统内

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

①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是事物的全局或①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②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③主导地位,整体④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⑤被支配的地位,部分⑥服从和⑦服务于整体。

②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⑧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

(2)整体与部分关系原理的方法论要求:我们应当树立⑨全局观念,立足整体,⑩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系统优化方法

(1)系统的含义及特征: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3)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点拨在一定程度上,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也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但不能将两者完全等同,系统和要素更加强调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的原则。

[易错分析]

1.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整体功能不是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整体功能可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也可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关键看整体内部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情况。

2.整体就是指事物的全局,体现为数量上的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整体既指向事物的全局,又指向发展的全过程;整体在数量上体现的是一,部分体现的是多。

3.部分推动整体的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并非所有部分都推动事物的发展,要看部分的性质、部分之间的关系状况。

4.要立足于或着眼于事物的部分来解决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解决问题时,我们要立足于或着眼于整体来解决问题,而不是部分。

1.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1)整体和部分的区别与联系

考法1 以名言、诗词、漫画、典例等为载体,考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2018·全国卷Ⅲ·21)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依存度日益加深。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越来越得益于中国。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①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的功能存在于各个部分之中 ②部分区别于整体,整体的状况不一定影响部分 ③部分影响整体,部分的发展有利于整体的发展 ④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是发展变化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D [世界的发展越来越得益于中国,体现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着整体功能,③正确;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依存度日益加深,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中国在世界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体现了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是发展变化的,④正确。故选D 。]

考法2 以结构调整、政策规划等为背景,考查对系统优化方法的理解

2.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体积不变的木桶,先放满小砾石,大石块很难再搁下;如果换个顺序,小砾石就能填满大石块间的缝隙。实验有力地证明( )

①把握事物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可以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②发挥关键部分的决定作用,能使事物的性质和状态发生根本转变 ③从事物存在的客观条件出发,有助于提高事物的整体功能和效率 ④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事物的特性满足人们的需要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④

C [发挥关键部分的决定作用能影响事物整体的功能 ,但不是使事物的性质发展根本转

变,故②错误;事物的特性是客观的,不能为人们所创造,故④错误。体积不变的木桶里,放大石块和小砾石的先后顺序不同,结果有着明显的不同,这有力地证明了人们从事物存在的客观条件出发和把握事物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有助于提高事物的整体功能和效率、可以使事物的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①③正确。]

考法3 结合人类活动、国家决策等热点,以主观题形式考查整体与部分或系统优化方法

3.(2017·全国卷Ⅲ·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系统地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有关决议。

中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行者。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中国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维和摊款出资位居前列。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中国率先批准《巴黎协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中国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6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运用整体与部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阐述。

解析:本题知识范围限定为“整体与部分的知识”,答题的角度是“为什么”,围绕的主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结合材料和设问要求,我们既需要看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大局意识的重要性,又需要看到各国积极参与的必要性。

答案:整体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了人类发展方向,契合了世界各国对于发展的共同诉求。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中国倡导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积极响应,共同参与,加强双边、多边合作,实现共赢共享。

考法4 结合人类活动、国家决策等热点,以主观题形式综合考查联系观的相关知识

4.(2019·南昌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7年9月4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厦门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五国领导人围绕“深化金砖伙伴关系,开辟更加光明未来”的主题,就当前国际形势、全球经济治理、金砖合作、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等深入交换看法,回顾金砖合作10年历程,重申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精神,达成一系列共识,为金砖合作未来发展规划了蓝图、指明了方向。习近平强调,世界格局深刻复杂变化的背景下,金砖合作显得更加重要。我们应该再接再厉,全面深化金砖合作伙伴关系,在贸易投资、货币金融、互联互通、可持续发展、创新和产业合作等领域拓展利益汇聚点,让金砖合作机制行稳致远,开启金砖合作第二个“金色十年”。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谈谈在世界格局深刻复杂变化的背景下,金砖国家合作的必要性。

解析:明确知识范围,即联系观点的相关内容。明确设问指向,金砖国家合作推动世界发展体现出联系对变化发展的作用。准确梳理材料信息,以此来调动知识和组织答案,如联系的普遍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等。

答案:①联系具有普遍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金砖国家在多个领域存在利益汇聚点,需加强合作。②整体的功能状态会影响到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部分也制约着整体。国际环境制约着金砖五国所有国家的发展,而每个国家的金融稳定与否也会影响世界金融的繁荣稳定。③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金砖五国的每个国家与世界通过金融关系等纽带联结在一起,获得共同发展与稳定。

[思维模板]__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命题通常以与社会发展、个人发展等密切相关的时政热点为背景,选取典型材料灵活切入,考查对联系观点的准确理解和运用,或全面考查,或细化考查,突出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统一。

【常见设问方式】

(1)结合材料信息,全面调动联系的相关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措施或原因。

(2)结合材料信息,从措施或原因角度切入,考查对联系中具体观点的细化运用。

【常用答题语言】

(1)联系具有普遍性,要坚持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的观点。

(2)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要把握事物的固有联系,切忌主观随意性。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我们既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又要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真题验收| 感悟高考淬炼考能

1.(2018·江苏卷·29)下列选项与下图漫画《盲目加工》蕴含的哲理相符的是( )

A.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B.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C.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D.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D[漫画中的盲目加工行为是只看部分而不看整体,没有将部分与整体结合起来看问题。A项指向的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B项指向部分对整体的影响,C项指向事物的特殊性,都不符合题意。“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体现的也是只看部分、不见整体,故D符合题意。]

2.(2016·海南卷·19)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指出,要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这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强调统一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唯物辩证法根据是( )

①部分的性质和功能受整体的性质和功能的制约

②整体中各部分的性质和功能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③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④整体与部分在事物存在和发展中的地位同等重要

A.①②B.①③C.②④ D.③④

A[题干中的五种不同的发展理念作为整体中的部分,强调统一贯彻,既看到了它们彼此间的区别和联系,又看到整体对部分功能和性质的制约,故①②正确;③指向部分影响整体,背离题意,排除;④错误,整体与部分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3.(2015·全国卷Ⅰ·23)卤水豆腐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食品。卤水是制作卤水豆腐必需的稳定剂和凝固剂,其主要成分氯化镁是有毒的,但用卤水点制的豆腐不仅无毒,而且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这表明( )

①事物的特性是不变的,其功能是不断变化的②事物的不同特性是由人的不同需要确定的③事物的特性是人们建立新联系的依据④事物在不同的联系中会有不同的特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材料表明人们可以利用事物的特性,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同时表明事物在不同的联系中会有不同的特性,③④符合题意。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事物的特性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①说法错误;“事物的不同特性是由人的不同需要确定的”是唯心主义的观点,②排除。]

4.(2015·四川卷·7)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说明( )

①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②社会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无止境的③事物的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④系统优化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D.②④

D[本题的题眼是“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由题眼可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立足于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理论上的重大创新,故②符合题意;“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全局出发提出的,坚持了系统优化的方法,④符合题意;①与题意不符;只有当部分以有序的方式排列时,整体功能才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③说法错误。]

5.(2014·全国卷Ⅰ·21)1968年,斯班瑟发明了胶水新配方,但根据新配方研制的胶水粘不牢东西,人们认为这是不成功的发明。几年后,弗雷应用斯班瑟的发明成功研制了不干胶记事贴,产品行销世界各地。把“不成功”的发明用在合适的地方,成就了成功的创意。这一事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有( )

①联系是客观的,发明创造要避免改变事物的联系

②联系是多样的,发明创造要善于建立事物的新联系

③联系是必然的,发明创造要排除事物的偶然性

④联系是具体的,发明创造要把握事物联系的条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D.③④

C[本题的题眼是斯班瑟的“胶水”发明与弗雷“不干胶记事贴”的发明,“把‘不成功’的发明用在合适的地方,成就了成功的创意”。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②符合题意;发明创造要改变事物的状态及联系的方式,①错误;联系有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事物的偶然性无法排除,③错误;事物

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④符合题意。]

热点聚焦| 共筑命运共同体推进中非大发展

[背景材料]

2018年9月3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携手共命运同心促发展》的主旨讲话。总结中非合作共赢的深刻启示,宣示中国解答时代命题的大国担当,进一步阐明“打造什么样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如何打造中非命运共同体”,①绘就新时代中非合作蓝图,为共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劲动力。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②携手前行的路上,中非早已结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③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回应中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习近平主席提出④携手打造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幸福共享、文化共兴、安全共筑、和谐共生的中非命运共同体。这一宏伟目标,顺应中非合作大势,旨在⑤将中非发展战略紧密对接,让双方政治互信和经济互补的独特优势充分发挥,让人文交流的源泉不断涌流,赋予中非命运共同体新的时代内涵,⑥为中非合作在新起点上不断深化、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典范指明了实践方向。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着眼于打造新时代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习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提出未来3年和今后一段时间重点实施“八大行动”。从“十大合作计划”到“八大行动”,助力非洲发展的大国担当一脉相承,合作共赢的务实举措更加精准。“八大行动”,支撑起新时代中非合作的四梁八柱。在产业促进、设施联通、贸易便利、绿色发展、能力建设、健康卫生、人文交流、和平安全的合作框架下,大至启动编制《中非基础设施合作规划》、设立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小到建设中非竹子中心、实施妇幼心连心工程等,⑦无不体现了“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的合作智慧,为引领中非合作向更高质量发展、推动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迈向新高度提供了强劲推动力。

[考点对接]

信息点①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信息点②联系具有普遍性,要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信息点③联系具有多样性,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信息点④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

信息点⑤要运用系统优化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信息点⑥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

信息点⑦任何事物都有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命题预测]

命题角度1 结合材料,运用整体与部分的相关知识,分析中非之间建立命运共同体的原因。

分析: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这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中非之间建立命运共同体就是站在中非关系的全局作出的正确抉择,有利于中非之间的长远发展。②部分影响着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功能起决定性作用,这要求我们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中非之间建立命运共同体要求发挥每个国家在共同体中的作用,从而推动中非关系的健康持续发展。

命题角度2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有关知识,分析如何推动中非合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分析:①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中非合作必须充分考虑本地当前发展形势或现状。②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中非合作必须充分考虑双方的各自发展特点、各种发展状况等。③整体与部分的联系,要求我们既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又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所以,中非合作必须立足于中非的全局发展,又要充分考虑双方在自身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具体情况。

④系统优化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中非合作要站在双方总体发展的高度来推动,注意各个环节发展的协调一致。⑤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中非合作要适时建立起在某些合作领域的新联系,以深化双方的合作。

唯物辩证法基本内容概括

唯物辩证法基本内容概括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有两大观点、三大规律和五对范畴。两大观点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三大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五对范畴是原因和结果、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偶然性和必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 唯物辩证法思想 一、唯物论部分(主要原理、观点) 1、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 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们能够认识并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做到按规律办事。 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1)辨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这一原理要求我

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原理:一方面,客观规律性始终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客观规律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 合起来。 二、辩证法部分 (一)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可变性、多样性) 1、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还具有客观性。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 2、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中,整体或系统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所以在一切活动中,要求我们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出发,选择最佳行动方案,实现整体或系统的最优目标。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

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

第二章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 案例导入 一封家书——8只八哥 有个商人在外做生意。他的同乡要回家,于是他就托同乡带100两银子和一封家书给妻子。同乡在路上打开信一看,原来只是一幅画,上面画着一棵大树,树上有8只八哥、4只斑鸠。同乡大喜:信上没写多少银子,我留下50两,她也不知。 同乡将书信和银子交给商人妻子以后,说:“你丈夫捎给你50两银子和一封家书,你收下吧!”商人妻子拆信看过后说:“我丈夫让你捎带100两银子,怎么成了50两?”那同乡见被识破,忙道:“我是想试试弟媳聪明不聪明。”忙把那50两银子送给了商人的妻子。 商人妻子怎么知道是100两银子的呢?原来那幅画上写的意思是:8只八哥是八八六十四,四只斑鸠是四九三十六,合起来是100,所以商人妻子知道是100两银子。 商人写信不用文字而用图画,商人妻子读信不是认字而是解画,他们两人使用的思维法就是再造型想象思维法。 想象和联想是创新思维能力的表现形式之一,在创新思维中占据重要位置。 思考与讨论 1. 谈谈你对创新思维的理解。 2. 联系生活实际,试举几个运用创新思维的实例。

第一节创新思维 人常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当面对问题而束手无策时,我们的思维往往需要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我们需要一种前所未有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我们需要创新思维。 一、创新思维及障碍突破 (一)创新思维的概念与特征 1.创新思维的概念 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高级形态,是人们在一定知识、经验和智力基础上,为解决某种问题,运用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突破旧的思维模式,以新的思考方式产生新设想并获得成功实施的思维系统。 2.新思维的特征 (1)独创性特征。创新思维在思路的探索上、思维的方式方法上和思维的结论上都能独具卓识,提出新的创见,获得新的发现,实现新的突破,具有开拓性和独创性。 (2)超越性特征。创新思维不但可以超越时间、空间、物质、现象和一切传统的东西,而且还可以超过去和现在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3)灵活性特征。创新思维不局限于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程序和方法,它既独立于别人的思维框子,又独立于自己以往的思维框子,是一种开创性的、灵活多变的思维活动,它能做到因时、因事而异。 (4)风险性特征。创新思维的核心是创新突破。它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没有有效的方法可套用,因此创新思维的结果不能保证每次都取得成功,有时可能毫无成效,有时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但是无论取得什么样的结果,都具有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都能为人们提供新的启示。 (5)综合性特征。创新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结晶,是多种思维协同的统一。 (二)常见的思维障碍 1.盲目从众 我们会有这样的经历,初次来到一个地方,人生地不熟的,吃饭犯了难,大街上饭馆多得不知道哪家的饭菜“味美价廉”,这时你会怎么办呢?一般情况下,我们当然会找一家人多的饭馆用餐,这就是从众。理性的从众在大多数情况下使 2

2018年考研政治:马原唯物辩证法的五大范畴

2018年考研政治:马原唯物辩证法的五 大范畴 唯物辩证法从没跌出过考研政治大纲,在今年大纲大变的情况下,你又有多少时间分配给了它?凯程考研帮大家整理从政治真题角度讲唯物辩证法的五大范畴,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原因和结果 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引起被引起、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由于原因作用而引起的现象。 2.判断前后相继的两个现象之间是否具有因果联系,其根本标志是看它们是不是引起被引起的关系。 3.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如果把两个具有因果联系的现象从普遍联系中抽出来加以考察,原因与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如果把它们放在世界无限发展的链条中去考察,那么原因和结果的区分则是不确定的。同一个现象是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则是原因,反之亦然。 4.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互为因果。 必然性和偶然性 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2.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有区别的。表现在:①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②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造成的。③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3.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可能性和现实性 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①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②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现象和本质 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内容和形式 内容和形式是提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 真题例证: 1993年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人本主义观点的是 A.存在先于本质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世界统一于存在 D.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A) 【解读】本题既可归于辩证法关于本质和现象关系的考查,又可归于历史观关于人的本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点整理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点整理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点整理 3.1、唯物辩证法 3.1.1、3.1.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3.1.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唯物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部分) 3.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3.2.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2.2、联系的客观性

〖原理〗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要求:一、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二、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 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 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2.3、联系的多样性 〖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多种多样; 〖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3.2.4、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整体是指事物的全局,是事物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指事物的局部,是事物发展的某个阶段。 【原理内容】两者相互区别:①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整体统率部分,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②整体和部分的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两者相互联系:①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 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②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整体的功能及其变 化会影响到部分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 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2.5、系统优化原理 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原理内容】系统具有整体性(即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 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系统具有有序性(即系统的各要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原理论述学习和生活实际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的产生实现了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部分的来源分别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而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是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式之一;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后经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发展充实而形成的一套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世界存在的两个总的基本特征,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性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各个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这两个基本特征的内涵和外延;矛盾(即对立统一)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大学生是中国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要力量。虽然我们的绝大部分已经是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是我们的心理还没有成熟到与年龄相应的程度,因为我们上从幼儿园开始到高中毕业,始终处于家长和学校的保护中,现在又进入了与社会相对隔绝的“象牙塔”。在进入社会之前,我们一直都在做的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当我们离开家长和老师的保护,开始享有自由的时候,一步不慎,就很容易走上歪路甚至是一条不归路!所以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对我们大学生的生活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的生活,学习,价值观,爱情观,社会观以及在人际交往等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需要有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我今天就唯物辩证法在大学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做一些简单的探讨。 在我们的大学期间,四年的生活中,宿舍是一个重要场所。宿舍对我们来说,就是我们在学校中的家,是我们大学生活里最重要的地方。舍友,就是我们的亲人,我们是普遍联系的,如果不能和舍友处理好关系,那么我们的日常生活就会一团遭,我们的人际关系也会很乱,进而影响到我们的正常的生活。宿舍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对于事情的看法也就不可能完全一样,矛盾和问题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当问题或矛盾出现使我们应该怎么解决呢?而这个时候就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时候了,这里就需要我们用“联系”的原理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来看待和处理问题:宿舍是一个整体,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整体的一个部分,离开了任何一个人这个宿舍都是不完整的,这就需要我们宿舍的每个人和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习题精讲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习题精讲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守株待兔”者犯的错误是( ) A.夸大必然性B.夸大偶然性,把偶然性当成必然性 C.否定偶然性D.形而上学 2.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中,某些生产队甚至汇报说水稻亩产达到十几万斤。改革开放后,水稻专家通过反复试验提出了我国水稻能够实现亩产过吨的目标。2003年,我国栽培出了亩产900公斤的水稻,从而为进一步实现亩产吨级的目标奠定了基础。以上事实说明() A.提出水稻亩产十几万斤的人混淆了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之间的区别 B.水稻专家提出的目标和实践成果体现了可能性总是向现实性转化的关系 C.“亩产过吨”目标与“水稻亩产十几万斤”的提法都具有抽象的可能性 D.“亩产900公斤”是朝着“亩产过吨”目标发展过程中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原因和结果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经常要遇到的一对范畴。以下关于原因与结果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原因和结果相互对立,不能倒因为果,也不能倒果为因 B.原因和结果的界限既是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C.因果联系只是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关系 D.原因和结果相互联系,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2.关于事物的可能性,下述正确的观点有() A.可能性有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 B.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抽象的可能性是主观意识范畴的可能性 D.可能性是事物中有内在根据,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必然性和偶然性 事物的发展存在着必然性和偶然性,两者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是由事物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是由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引起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到加速或者延缓的作用。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唯物辩证法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又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在本题中,兔子撞树是偶然的,但守株待兔者把这种偶然当作了必然。故选项A错误。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教案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教案 政史地教研组:马红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构建本单元的知识体系,从整体上领会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系统优化的方法;领会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趋势和状态、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理解矛盾分析法的普遍意义;明确创新意识的哲学基础和依据。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矛盾分析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性及坚持这一思想方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构建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知识体系 【教学难点】矛盾分析法,主观题的解题方法(体现类) 【教学方法】采用学案: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一、【构建知识体系】(板书设计) 联系的观点:联系的特点及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总特征发展的观点: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矛盾的含义、基本属性:原理、方法论 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的原理、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根本观点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方法论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方法论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方法论 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方法论 辩证否定观的原理、方法论 要求:创新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原理、方法论

具体做法:先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自己或与同学合作,写出本单元的知识体系。教师到同学中间,帮助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5分钟结束后,由教师与同学共同完成唯物辩证法的知识体系。(重点突出矛盾观) 二、总结矛盾分析法:(突破难点) 具体做法:将6名学生分成一组,每个同学填一个,然后交流。既提高了效率,又体现了合作精神。最后教师点评,由PPT展示正确答案,供同学们参考。 三、练习题: 1、【2012年浙江省会考例卷】下列材料摘自C县的“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要充分发挥本县地处边疆的优势,大力发展边境旅游业和边境贸易;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以不断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为重点,同时大力加强其他社会建设。 请回答:材料中,C县的规划体现了矛盾分析法的哪些道理?(6分) 具体做法:同学们先自己做,然后请同学到讲台上将自己的答案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说出自己答题的思路,由同学们找出问题。教师最后点评,PPT展示正确答案及答题的方法。 2、【2011年浙江高考】动漫大片《田螺遗梦》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作品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剔除了其中带有迷信、颓废、庸俗色彩的内容,突出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作品制作运用了目前国际最高水准的动画电影技术,注入了国际动漫作品所特有的神幻色彩,从而使作品更具国际口味。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动漫节和电影节,摘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复习提纲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唯物辩证法 一、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联系观 1、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①要 求我们要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多样性(条件性):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联系具有多样性)。方法论:要求我们注 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或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注意: ①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②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主观联系、臆造联系,忽视联系都是错误的。③联系是客观的,不能创造和改变,但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④诡辩论:夸大绝对运动;主观臆造联系。⑤事物的联系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4、整体和部分。 (1)区别: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的功能;部分居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服务于整体。 (2)联系: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①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 ②相互影响:A、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影响部分; B、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C、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3)方法论:①应当树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②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发展。 总结: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发展。 5.系统与要素。 (1)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优化。 (2)方法论要求:①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②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③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使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④要求我们用综合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注意: ①在一定条件下,部分的功能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②部分之间以合理、有序的关系存在,就会使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以欠佳的关系存在则反之。③整体与部分和系统与要素都强调整体性,系统与要素侧重强调层次性、有序性、优化趋向。 二、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二: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 ?一、唯特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和永恒发展) ?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永恒发展: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二、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是指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要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2)、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3)、斗争性是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享的性质和趋势。 (4)、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忘记悲伤的妇人 一个老妇人唯一的儿子死了,她非常悲伤。便请教一位灵修大师:“大师,有什么办法使我儿子复活吗?”大师说:“我有办法,但你要先去找一杯净水给我。这杯水必须来自一个从来没有过痛苦的家庭,有了这杯水,我就可以救活你的孩子。”老妇人听了十分高兴,立即去寻找这杯水。可是,无论到了茅舍或华厦,乡村或城市,她发现每一个家庭都有他们各自的痛苦。最后,她为了安慰别人的痛苦而忙碌着,在不知不觉中早已忘了找水的事。就这样,在她热心的付出中,丧子的哀伤悄悄地离开了她的心。痛苦和欢乐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是一对矛盾,世界上的任何家庭都有痛苦和欢乐,都存在着矛盾。 【哲理启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仅事事有矛盾,而且时时有矛盾,采取回避、逃避的办法都是没有用的。只有承认矛盾,直面矛盾,分析矛盾,才能有效地解决矛盾,才能科学地看问题、办事情,为社会做出贡献。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有重要作用。 (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第一,提供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第二,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第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 (3)、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表现在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中:在量变过程中,斗争性推动矛盾双方量的变化,通过双方力量的消长,为质变作准备;在质变过程中,斗争性使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完成质变。 量体裁衣 明朝嘉靖年间,北京城中有位裁缝名气很响,他裁制的衣服,长短肥瘦,无不合体。一次,御史大夫请他去裁制一件朝服。裁缝量好了他的身腰尺寸,又问:“请教老爷,您当官当了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6条原理) 原内容(世界观) 理 联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系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的制约和相互作用。世界是一个普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性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联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客观的。系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的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和人 客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观 性 联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 系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 的多样的。 多 样 性 联事物之间都是有条件地联系着系 的,无条件的联系是不存在的。的 任何具体的联系都依赖于一定条条 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件 及事物内部因素之间的联系的性性 质、方式也要发生变化。 整唯物辩证法认为,(1)整体和部分体是相互区别的:①含义不同。②和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部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 分⑵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 辩不可分的。①相互依赖。证②相 互影响。 关(具体内容略) 系 方法论 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 孤立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 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 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 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联系 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 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 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 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 联系。 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 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我们在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 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 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 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 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 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 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 条件为转移。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 体分析事物之间联系的条件性。 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 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 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 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 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 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 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反对 反对割裂事物之 间的联系,用形 而上学孤立的观 点来认识和处理 问题。 反对否定事物的 联系,或主观臆 造联系,把本来 不存在的联系强 加给事物。 反对以一种联系 概括事物之间多 种多样的不同联 系,否认联系的 多样性。 反对忽视联系的 条件性,认为任 何事物之间都存 在着相互联系是 错误的。 既要反对只考虑 整体利益,忽视 局部利益的做法; 又要反对只重视 局部、部分利益 而置整体利益于 不顾,把整体和 部分割裂开来。

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讲座心得

《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讲座心得 2012年4月21日、22日公司组织管理人员培训,请梁作民教授讲了《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梁红武教授讲了《国学思想的智慧借鉴》,杨松讲了《中国式绩效管理》,学习后深有体会,把所学的心得做以下汇报: 一、《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 人类是一种有头脑会思维的动物,思维是人类最主要的秘密,其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创新,即构想一种目前现实中还不存在的东西,人化自然中的新事物总是直接来自于人的头脑。 对于个人来说,创新性的思维需要运用一些科学的方法,但是旧方法的改变和新方法的建立往往需要长期主动自觉的训练过程。科学的训练让头脑养成良好的创新习惯,于是我们的创新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我们正处在一个高速变化的新时代,这个时代出现了许多传统中国社会闻所未闻的新情况新问题,因而必须改变以往的旧理念并建立相应的新理念才能加以应对。 “头脑就是资源”。在经济领域,市场经济正在蓬勃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且竞争的规则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包括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智力的竞争,是头脑的竞争。为了了赢得竞争必须关注自己的思维方法,破除计划经济与传统社会的思维束缚,才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头脑这座宝贵资源。

“不断淘汰自己”。在社会领域,信息社会初露端倪,各种新事物铺天盖地涌过来,知识折旧逐渐加速,使得我们每天都要面临一个不断变化着的崭新世界。于是仅仅依靠以往的老经验已经无能为力了,只有主动淘汰那些已经过时的知识和理论,不停地学习再学习,才能跟得上信息社会的步伐。 “做世界公民”。在全世界的范围里,全球化正在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把每个民族从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紧紧地联结在一起,我们华夏文化也正在融入人类文明的主流文化,地球正在变成一个小村庄甚至只是一套小房间。这就要求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必须站在世界公民的高度,才能真正看穿事物的本质,抓住其来龙去脉。 在这样一个新的时代,每位有志之士都应该建立一种新的个人发展理念:有智慧者事竟成! 现代社会的创新活动大都是以团队的方式进行的,只要能防止出现一些思维定势,就能做到人多智慧多。 1、良性暗示 暗示又可分为积极的暗示即“良性暗示”、消极的暗示即“负面暗示”。学者们认为,暗示通过显意识进入潜意识,到达意识的深层部分。从这个方面讲,潜意识乃是暗示的积累与沉淀。它深刻地,从根本上影响着、折射着、塑造着人的生命。暗示在深层潜意识中深沉地潜伏着,广大地弥漫着、持久地延续着、多方地沟通着。与显意识相比,潜意识平时处于压抑状态,暗示积淀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现象与本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 一,现象与本质。 第一,现象与本质的含义。 现象与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外部联系与内部联系的一对哲学范畴。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 第二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主要表现为。现象是露于事物的外部,是多变易逝的现象比较生动丰富,史具体的多种多样的。而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是相对稳定的,普遍的,深刻的。两者统一主要表现在现象不能脱离本质,本质是现象的根据。 第三,根据现象和把握本质。 认识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要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事物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方面表现本质只能通过对现象的研究才能达到对本质的认识,决不能离开现象凭空想象事物的本质,并且要在不断积累材料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二,形式与内容。 第一,内容和形式的含义。 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及其结构和表现方式的一堆范

畴。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把内容祝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第二,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统一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同时活跃易变的内容于相对稳定的形式形成了二者的矛盾及矛盾运动。 第三,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根据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上要特别注意事物的内容。根据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原理,还应注意形式的作用,反对形式虚无主义。根据内容和形式矛盾运动的原理,当形式对内容起促进作用时,要保持形式的相对稳定性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就要选择和创造新形式以适应内容发展的需要。 三,原因与结果。 第一,原因和结果的含义。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世界普遍联系中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一定现象引起的现象。 第二,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统一的。 第三,因果联系的实践意义。 正确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课程大纲 创新思维方法

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课程大纲创新思维方法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 课程大纲 课程前言: 思维模式是人们在思维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对固定的形式,能影响人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 行为和结果。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我们都需要运用思维模式去解决各种问题,但却常遇见许多 难题—— 思维不完整,在解决问题时难以作全面思考 偏重于逻辑思维,容易造成决策缓慢死板 偏重于发散思维,虽处事灵活、决策快,但风险大??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特邀原美赞臣公司全国培训经理杜继南先生,与我们一同分享《创新 思维与创新方法》的精彩课程,课程基于“全脑”理论基础,将在西方企业和咨询公司中使用 的10个有效工具传递给学员,这些工具分布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四个阶段,具有极强的实用 性和操作性,从而帮助学员掌握在解决问题的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思维创新和决策工具。 课程收获: 掌握创新思维的意义和方向 开拓思维,打破固有思维的障碍 掌握创新思维问题解决的步骤、方法和工具 课程大纲:

一、课程前导 1、分组及制定规则 (1)学员与讲师在课程中的定位- 分组游戏“单词组合” (2)课程的主体内容介绍及重点- 创新与左右脑平衡 (3)如何学习这门课程(内化与照搬) -案例:增加体重 二、创新思维的意义和方向 1、创新与智力的相关性 (1)沃尔里奇的创新战略实施矩阵对企业创新的启发

(2)智力曲线与创造力曲线 2、创造与创新 (1)如何进行创新管理 3、创新对个人与组织的意义 (1)案例:索尼与松下 4、创新思维解决问题能力测试和评价 (1)案例:3M公司发展史 5、HBDI大脑解决问题的模型 (1)创造力问卷测试 三、打破固有思维的障碍 1、阻碍创新的郐子手——固有思维

马原理之唯物辩证法五对基本范畴难点详解

唯物辩证法五对基本范畴难点详解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通过一系列基本环节实现的,对于这些基本环节的逻辑反映就是辩证法学说的基本范畴。这些基本范畴从不同方面反映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基本范畴一:原因和结果 客观世界到处都存在着引起与被引起的普遍联系,辩证法把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称为因果关系。其中,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辩证的: 第一,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第二,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 第三,原因和结果互相渗透考研辅导班,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 第四,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异因同果、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辩证地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分析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原因及其不同结果,可以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 基本范畴二: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它们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定,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性则是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 另一方面,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考研英语资料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唯物辩证法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又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基本范畴三:可能性和现实性 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把握事物的可能性,要注意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非现实)的可能性、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现实性和可能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反过来,没有可能就没有现实,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把握这一对范畴的方法论意义,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 基本范畴四:现象和本质 现象和本质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推荐)高考政治知识点归纳: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高考政治知识点归纳: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一、考点解读 考点1:【了解】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考点2:【理解】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主要表现:第一,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第二,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第三,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注意:并非任意两个事物都是有联系的) 3.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1)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3)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考点3:【说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一是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二是二者的地位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1)两者相互依赖 整体离不开部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离不开整体,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为部分。 (2)两者相互影响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3.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 一是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行动方案,实现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二是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考点4:【理解】系统优化的方法 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而相互作用的部分。系统和要素各有其不同的特点 2.系统的特征 系统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整体性。第二,有序性。第三,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3.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1)系统观念为人们把握复杂事物提供了一系列科学方法和原则。 第一,整体性原则。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它要求人们对事物的属性的认识进入到

辩证法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知识点 唯物辩证法(联系5、发展4、矛盾6、创新2)(共16条原理)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观 一、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1、〖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2、〖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1、〖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 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三、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1、〖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2、〖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四、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 (1)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2)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2、〖方法论〗: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五、系统和要素关系原理 1、〖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方法论〗: (1)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创新思维模式与创新方法之间的关系

创新思维模式与创新方法之间的关系 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统一。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中不可缺少两个组成部分。在创造性思维作用中,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虽然彼此不可代替,但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如非逻辑思维中直觉思维可以在瞬时之间认识到事物本质及规律性,省却许多中间环节,高效率地解决问题。但这种直觉思维缺陷是偶然性太强,结论是或然性。逻辑思维可以对事物进行严格科学推理,能够有把握地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结论可靠。其缺陷是中间环节太多,不能得到瞬时效果。非逻辑思维长处正好是逻辑思维短处,非逻辑思维短处正好是逻辑思维长处。二者结合起来,则成为比较完整思维。所以说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辩证统一。 对于创造性思维来说,仅仅有扩散性思维还是不够,还必须有集中性思维配合。集中性思维主应功能是求同,它特点是小心求征,寻求唯一正确答案。在思维过程中,它对信息进行抽象、概括、推理、判断、比较,使之朝一个方向聚敛集中,形成一种答案。集中性思维对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客观规律有重应作用。科学需应深入本质,而深入本质,求佳创优不能不使用集中性思维。扩散性思维可以为问题解决提出许多方案、设想和办法,这是重应。但是,这些方案、设想和办法决不会都是最有价值、最正确或最理想,因而不能不通过比较、评价有所取舍,有所选择。选择过程就是集中性思维过程。仍以牛顿发现万有引律过程为例。虽然他运用扩散性思维提出了好几种可

能答案,但在几种答案并存时候,正是牛顿感到困惑、上下求索时候。当他通过长期研究、大量艰苦实验,运用集中性思维,做到了“去伪存真”时候,他才真正地认识了事物本质,发现了万有引力规律。在牛顿上下求索、去伪存真过程中,集中性思维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在思维活动中,显意识和潜意识又是相互协调,相互转化。当人们把小心力集中在所研究信息或问题时,便会在大脑皮层上形成兴奋中心。在兴奋中心范围内,已有经验、知识,通过显意识活动进行分析、综合来探求问题答案。但是,长期紧张工作兴奋中心一旦被抑制,就会引起该中心周围皮层细胞兴奋,这时储存在潜意识中潜沉信息就有可能在外界偶然因素刺激下,导致一部分潜意识转化为显意识,从而扩大了信息来源。这时人们凭借其直觉能力,常常能触类旁通捕捉其中最有价值一个信息。在显意识状态下解决不了问题,有可能在潜意识转化后得到解决。这是因为在显意识中不能组合信息能在潜意识中形成组合块。 TRIZ理论解决创新性问题的思路在于它采用科学的问题求解方法,具体办法就是将特殊的问题归结为TRIZ的一般性问题,然后应用TRIZ带有普遍性的创新理论和算法寻求标准解法,在此基础上演绎形成初始问题的具体解法。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充分体现了科学的问题解决思想,富有可操作性,为计算机环境下的创新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方法基础。 创造性思维本质就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统一,是扩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统一,是潜意识和显意识辩证统一。创造性思维过程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