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气温的变化——教学反思

气温的变化——教学反思

气温的变化——教学反思
气温的变化——教学反思

《气温的变化》教学反思(2008年11月5日)

贵阳二十三中史地组胡俊松

《气温的变化》这堂课讲的是七年级第一学期第三章第二节的知识,本节内容是初中学生地理基本知识框架的一部分,在以后对气候类型等知识的学习中都将会用到,基础性强。气温与生活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但却是重点,通过对气温与生活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气温与生活诸多方面的关系,进而关注生活中与地理有关的事物;气温的变化这部分内容学生比较生疏,通过教师按照正确的步骤引导学生读图,培养其根据图文信息获取相关知识和结论的能力,让其明白诸如日较差等基本概念;根据人学习知识的先后顺序,故采用教师先讲解画图——学生画图——现场修改点评的步骤,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如何绘制此类图的步骤和方法;根据曲线图总结出相关规律的环节是本课的难点,因而结合多媒体的优势和教师的引导,用几幅不同温度带的气温变化图来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规律和结论,培养他们根据图文信息进行推理分析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我的教学对象是贵阳23中初一(8)班的学生,本班学生虽然思维比较活跃,但刚刚进入初中的学习阶段,对地理学科的教学特点和功能不是很清晰,还没有对地理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框架,因此,在气温与生活的教学环节采用了讨论法,自由发言,气氛活跃,但要注意避免学生只关注生活中的某一方面和气温的关系,要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各种方面与气温的关系;学生的纪律性较好,但并不表示在没有教师的指导的情况下,能在画图环节把气温变化曲线图绘制得很好。相反,根据学生特点,采用教师先讲解画图——学生画图——现场修改点评的步骤,可以让学生把图绘制好,并且比较好的掌握绘制步骤和方法,完成教学任务。根据图来总结出规律和结论,是本课的难点和重点,画完图并不意味着学生就知道如何根据相关资料归纳和总结,因此用三幅图来加强练习,同时又和前面的相关知识点联系起来,为的是突破本课的难点——根据气温变化曲线图总结其变化规律和特点,从而培养学生根据图文信息进行推理分析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以上内容是自己在备课时的一些想法,当然,也得到了熊老师、李老师等人的指导和建议。整堂课上了之后,虽然有好的地方,但也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下面是自己根据课前准备和上过后的效果的一些思考。

1、课堂的引入用歌曲“爽爽的贵阳”,既结合了教学内容——气温,形式也新颖,吸引了

学生,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但开场白的设计有待修炼,若能在学生进入教室的同时也播放音乐,效果更佳。给我的启示是,每节课的开头都应该精心设计,而且可以采用各

种不同的方式,因为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2、气温与生活。采用了师生讨论的方法,气氛活跃,回答积极,课件中的图片加深了学生

对“气温与生活”的理解,应该说这个环节比较成功。但是,提的问题过多了,活动时间稍微长了些,导致最后的时间不够用,没有了总结的时间。

3、气温的观测。采用学生阅读,教师提问的方法,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本环节完成得一

般,中间对“百叶箱为什么离地面1.5米”的解释不够准确,对知识的准确性、严谨性要加强;讲平均气温的时候,忘记讲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的计算了,这是紧张和对教学流程还不是十分熟悉所致。

4、气温的日变化。通过引导学生读图,教会学生读图的基本方法,在处理“为什么一天中

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这一问题时,采用的是留给学生课后去思考,然后下节课再探讨的方式,之所以这样设计,有两个原因:一是作为课堂的延伸,可以培养学生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本知识点有一定难度,要讲清楚的话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基于本节课的内容较多而节约时间的考虑,故设计成课后思考题。但是在交代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让学生去解答这个问题的目的性不是很强,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课后有多少学生真的去思考和解决这个问题。因此今后在设计此类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交代清楚,目的性一定要强。

5、气温的年变化。用课件的形式教学生读图,直观,形象,在讲气温的年变化规律图后,

应当教学生如何从图中总结某地一年中气温的年变化规律,因为这是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但在上课的时候并未教学生总结,致使后面让学生读图总结规律的时候,不能独立的总结,需要教师引导才总结出来。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比较重要的内容,应当给予适当的总结,让学生有一个强化知识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消化课堂所学的知识。

6、根据相关资料数据绘制气温曲线图。本环节是这堂课的闪光点,针对学生是第一次接触

这中类型的题目,非常生疏,所以设计了以下环节:先让学生通过教材上的文字熟悉绘制图的过程——然后结合多媒体课件的优势教学生绘制图——学生动笔绘制——让学生纠错(用课件先画好的有错误的图)——学生修改。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基本都掌握了绘制气温变化图的方法。但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小问题,教师指图时不够规范(每月气温值的读取);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的分析能力还有待加强(学生两次问到错误的图中的横坐标所表示月份,应该要延伸出来,但教师未能作出正确的解释,可以就势反问学生,如果延伸出去就不正确了)。

7、根据气温曲线图总结出某地气温的年变化规律。由于在讲气温的年变化时没有教给学生

总结的方法,所以这一环节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才完成的。

8、总结。由于时间处理不当,没有了总结的时间,这是本堂课出现的很大的问题。

纵观整堂课,重点明确,并且也通过教学设计突破了,这是自己反复研究课程标准的结果,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抓住这个重点!但是本堂课的难点未能很好的突破;整堂课教学内容安排得当,思路清晰,过渡自然,但自己的表现有些紧张,漏讲了一个小知识点,还有几次口误;虽然对每个教学环节都进行了精心设计,但在实际教学中对时间的把握不是很好,特别是前面的部分用时较长,使难点未能很好的突破,也使后面总结的环节没有了时间,从而影响到了整堂课。自己的教学基本功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如: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的能力;提高分析学生提出问题并转变成课堂的有利因素的能力;提高指图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加强心理素质;提高学习和借鉴他人优秀的教学思路、方法的能力;提高对知识的严谨性、科学性、准确性等等。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反思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反思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使用气温资料(包括气温表格数据和气温曲线资料),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利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在准备授课时,就觉得这节课要上好很难。一方面,气温表格数据和气温曲线资料,本身就很枯燥。要让学生从这些枯燥乏味的数据和表格中,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我的做法是:1、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在教学中尽量渗透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如,在讲解日较差的时候,引用同学们都知道的诗句“早穿棉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另一方面,这节课容量大、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有限,要讲透彻很难。比如:日最高温、日最低气温出现时间的原因分析,为什么南北半球最热月最冷月出现的时间相反,海洋最热月最冷月出现的时间都比陆地要晚一个月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这节课,需要做出的原因分析还有很多,比如,为什么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为什么北半球同纬度陆地上海陆气温不同等等。但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只对前面三个进行了原因分析。在进行分析时,也是尽量围绕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展开的。比如,去海边游泳,中午时是沙滩气温高还是海水气温高,晚上呢?1月份我们即将迎来的是寒假还是暑假?澳大利亚的同学们呢?当然,不管多么枯燥乏味,不管多么难于理解,只要用心去准备,多搜集各方面的材料,每节课都有它的突破口,每节课都可以上得很精彩。这节课,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

进行突破: 1、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例子。既渗透了“生活中处处都有地理”的理念,又恰到好处的运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2、问题设计逐步加深,环环相扣。让学生利用前一个设问中所掌握的知识点或读图技巧解决下一个知识点中老师的设问。 3、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地图,进行有效教学。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本节课利用多媒体的空间性、运动性,将“气温的日变化曲线图” 、“南北半球气温的年变化曲线图”、“等温线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等静态的地图转为动态,做到了以地图为核心,以图释文、以图设问、以图释疑的地图教学。 本节课的不足主要是:有效提问方面还有待于加强。 1、问题设计过多,出现“满堂问”想象。 2、由于时间关系,提问后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3、出现了个别目的性不强、过于简单或难度较大的设问。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纸房头乡中学赵敏 一、教材分析 “多变的天气”是新课程实验教材《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开篇。之所以将其放在《天气与气候》的第一节学习,是因为天气与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教材通过大量与天气有关的读图、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天气、气候复杂多样。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地理现象和探究地理事物本质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的含义,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术语。 2.学会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初步了解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 3.了解空气质量对人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借助多媒体设备,从感性的生活材料入手,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天气的特点,学会描述天气;通过组织游戏,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熟悉常用天气符号,认识卫星云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以致用;通过对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了解,感受科学精神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够读懂电视天气预报 难点:识别卫星云图。 四教法分析 1.教学方法 以贴近生活实际的天气现象实例为切入点,以科学探究学习活动为主线,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地理,学好地理大有用处,增强学习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活动,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学法分析 1.学生特点分析 初一学生在小学学习了一些地理知识,再加上对生活的体验,对天气知识有一些感性和理性认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接受不是很困难。加之本节内容在生活中是很有用处的知识,使教学一开始即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学习方法 观察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综合分析法 六教学程序设计: 新课导入——合作探究——生生互动——延伸拓展——课堂小结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猜谜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温度与气温》教学反思

《温度与气温》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放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温度计的结构认识,另一个是对温度计上温度的读法和写法上。我们知道不同的温度计虽然结构很相似但精确程度却相差很大,对于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我们要学会正确的使用和读数。特别是体温计,精确程度比较高,会使用到小数,小数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还不会读数,为了能让学生也会读写,我在课前让学生学着用厘米为单位来表示5毫米、8毫米、13毫米等数,为新课的教学扫除障碍。 为了引出准确表示温度的仪器温度计,我让学生体验摸桌肚、桌面,由于制造的材料不一样,导热的性能也不同,感受金属的材料要冷,而木制的材料要暖和些,其实是一样的温度,这说明我们用感官来判断不一定正确,如果要准确的知道物体的温度,我们就需要用到测量温度的仪器温度计。 对于温度计的构造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其实不难过,学生都能很快的说出各个部分的,在体温计和气温计比较中学生发现其中的差异,测量的范围(最低测量值和最高测量值不一样,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温度不一样,精确的程度也不一样。 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的认识其实三年级的学生还没学习液体的热胀冷缩的道理,我想在今天的课上不必讲的太多,只要让学生发现温度计当我们手捂玻璃泡,液柱就上升了,手不捂玻璃泡,受冷液柱就会下降就可以了,当然可以提一下温度计就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作而成的。到此为止不必太深入。 温度计正确的读数是重中之重,在测量空气温度时我么要注意的地方有很多。安全是第一位的,因为温度计是玻璃做的,很细很长,很容易碎掉,所以要再三提醒注意安全,万一碎掉要及时向老师汇报作出处理。第二要让学生快速找出来了每小格表示多少摄氏度。体温计每一小格表示多少摄氏度。由于课前的铺垫在读体温计上的温度时学生基本都能快速读出正确的温度。当然要较好的掌握温度的读法还要一定量的操练。在几道题的练习中学生明白了读零上的温度要自0℃向上数,数字越来越大,表示温度越来越高;读零下的温度时要自0℃向下数,数字越来越大,表示温度却是越来越低。 学生在合作、交流、争辩中明白了温度计的正确读数。大家积极参与其中,学的还是比较主动,从作业的反馈来讲,学生都能掌握温度计的正确读数了。

最新粤教版七年级上册《天气和天气预报》教学设计

最新粤教版七年级上册《天气和天气预报》教学设计七年级地理《天气和天气预报》教学设计 妙高镇大庆中心学校陈朝党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天气、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掌握常用的天气符号 3.理解天气的变化与日常生产、生活的联系。 二、能力目标 1.能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粗略地判断天气的基本状况。 3.能收看不同地区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状况。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在天气预报中出现的浮尘、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等天气预报符号及课后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认识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规范自身的行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天气符号的识别。 3.通过卫星云图或天气预报图分析天气状况。 教学难点 1.利用教材中的气候知识分析和判断不同地区的天气状况。 2.认识和理解灾害性天气符号及灾害性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以求趋利避害,服务于生产和生活。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 教学准备:天气预报的相关符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报天气预报,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的关注,了解灾害性天气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从而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课前热身 让学生谈谈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系列天气现象,并举例说明天气

对日常生活或生产造成的影响。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1)观看灾害性天气(沙尘暴、台风、寒潮)的录像,加深对天气的理解。 (2)观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录像,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过程,认识基本的天气符号。 2.双边互动 互动1: 师:有哪些同学喜欢收看《天气预报》呢? 生:踊跃举手,热情很高。 师:为什么要收看《天气预报》呢? 生: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的很多方面都受天气的影响……师:为什么要天天收看天气预报呢? 生:因为每天的天气都在变。 师:《天气预报》的内容有哪些? 生:气温、降水、风、雪、雾、霜…… 师:大家能发布学校所在地当天的天气信息吗?(或模拟进行第二天的天气预报) 生:踊跃发言,用各自的语言描述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状况。 明确:通过大家以上的讨论及理解,我们便可以给天气下一个具体的定义,即: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它处在时刻变化中。 师:天气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生:多变。 互动2: 师:出示课本“卫星云图”,并告知学生卫星云图上不同颜色所代表的天气含义。(白色表示云雨区,白色的程度愈浓,表示降水量越大。绿色表示陆地,有绿色的地区,说明该地区天气晴朗。 蓝色代表的是海洋。另外,春季发生在我国北方地区、西北地区的沙尘暴现象,在卫星云图上是用黄颜色表示的)然后设问:我国的东北三省天气怎样?青藏高原天气情况又怎样? 生:东北三省天气晴朗,青藏高原天气为下雨。 师:看“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并提问:在天气预报图中怎样识别天气状况?

气温的变化教案新部编本与反思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教案与反思 气温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难、重点)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引导学生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和阅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让学生描述出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规律,并在读图分析的基础上归纳该地气温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 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通过绘图和读图的训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采用多媒体教学、口诀记忆和课外实践,化繁为简,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习惯,小组合作的意识,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绘制气温的年变化曲线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根据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气温分布规律。 4.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学习兴趣的持久能力都略显不足。但是正因为年龄小,他们对新鲜事物有着天然的好奇心,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用生动形象的课件来吸引他们;用小组合作来调动他们;用口诀记忆法来吸引他们;用读图绘图来引导他们,从而克服了困难,取得了满意效果。 5.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多媒体课件、口诀记忆法。 二、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现在已是初冬,早晨和下午来学校的时候,虽然穿同样多的衣服,感觉有没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早晨很冷,而下午又较热。 老师总结:可见,一天中气温是不断变化的,其实一年中,不同的季节气温差异也很大。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以及中国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 2.新课讲授 框题一:气温的变化 学生自读课文,老师提问: 1、定义: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2、如何表示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 转承:那我们就先来学习如何判读和绘制气温曲线图。 活动2:引导学生判读图4.5“某地气温日变化曲线”图。 提示: 图中的纵坐标代表什么?横坐标代表什么? 然后抢答三个问题。 小结:一天中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14时,最低气温则在日出前后。 提醒学生注意:虽然图中最低气温出现在4时,但因日出时间不同,并不代表每天都是4时气温最低。而应大致认为是日出前后。

幼儿园中班科学《多变的天气》教案

幼儿园中班科学《多变的天气》教案 [教材简解] 天气,与每个人的生活休戚相关,也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幼儿的生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提出了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的目标,而了解天气的变化,正是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认识的重要内容之一。 阴晴雨雪、沙尘、雾霾……,幼儿每天都能体验到天气的变化,对天气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却缺少进一步的经验提升,如何引导他们对熟悉的自然现象产生关注,感受天气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获得经验的提升、总结和初步的系统化,是设计这一活动的出发点。 进入中班下学期,幼儿的观察、探究等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尝试用语言、图画等表现事物的特征,积累了简单的记录经验。结合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活动从认识形象的天气符号入手,引导幼儿发现天气的多变,从而引发关注,并通过合作配图、交流讨论,真切感受天气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并引发后续的关注。

[设计理念] 充分体现《纲要》和《指南》精神的科学教学活动是以幼儿为主体的,它不仅仅关注科学知识的获得,还更重视科学素养的养成、科学兴趣的培养。“多变的天气”这一教学活动,以“多变”为主题,通过三个环节的不同设计,使幼儿主动发现天气的多变,感受天气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发对天气的关注。环节一,利用天气与符号间的多次转换,形象地了解天气的变化,并与环节三链接,体现“多变”的主题;环节二设置了有意义的情境,以配图形式,将天气与幼儿生活相联系,让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发现,知道在不同的天气下需要做合适的事情。同时通过交流讨论,分享同伴间不同的思考;环节三既是对前面经验的链接,又为后续关注提供铺垫。 [目标预设] 1.认识晴、雨、雪、雾等天气符号,发现天气是多变的,引发对天气的关注。 2.知道在不同天气需要做合适的事情,感受天气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活动准备]

《温度》教学反思

《温度》教学反思 1、利用实验和多媒体教学,调动课堂气氛 在课题导入部分,我在学生桌子上放上三杯水,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物体的冷和热,这样就引出了“温度”。全过程耗时少,过渡自然,课堂气氛也活跃。 2、合作探究,讨论交流,以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为4人的合作小组进行学习。它以小组内组员之间的合作研究为主要学习手段。通过同学们在小组有序地开展实验活动,更加明确了实验的目的,使实验效果十分明显。做到了人人动手参与实验,并在互相和谐合作的前提下达到了实验效果的最优化。从一开始的温度的引出,学生们在疑问、在思考、在讨论、在实践、在验证、在总结……学生们在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教师只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领者、组织者,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了学生。 3、大胆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活动 作业安排了“自制温度计”的环节。我考虑到我们物理教学要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就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必定会发现自制温度计的不足,自然地想到怎样改进自制的温度计等许多深层次问题,这正是科学探究的具体应用。这些问题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想

办法解决,正是我们物理教学所要达到的要求,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又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4、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整堂课教学效率高,思路清晰明了,重点突出。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目标达成。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 5、学无止境,教无定法 摄氏温标教学草率,对于摄氏温标定标这一内容处理草率,直接“灌”给了学生,学生没有动手操作。 另外,整堂课学生的动手机会不是太多,如果时间允许,将“自制温度计”的环节移到课内,相信对教学活动会大有帮助。

教学反思天气与气候

教学反思天气与气候 一、学情分析: 1. 本节课应该多与人类生产、生活相联系,结合实际。 2. 对天气和气候接触较少。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产、生活中准确使用这两个词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4、理解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准确区别天气与气候;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教学用具: 多媒体投影仪。 学法指导: 1、“从生活实际入手,学习有用的地理”。学习时一定要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实际,化枯燥为有趣,时时处处感受有用的“地理”。 2、“在游戏中学习地理”。天气预报的符号多而不好记,怎样才能快速有效地记住呢?同学们之间不妨比一比、试一试,看谁记得快,或者坚持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自己也学做天气预报员,播报天气预报。 三、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从当天的天气现象实行提问,引入新课学习。 板书课题:天气和气候 第一节天气与气候 师:从多媒体课件上学习上学路上的四幅图,让同学们思考:这四幅图中分别是什么样的天气?(晴、雨、大风、雪)感受如何?(从而引出“天气”的概念与特点)。 投影:一、天气 1、概念 2、特点 师:“天气是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的,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每一天的天气状况呢?在民间有很多关于天气的谚语,咱们交流一下,看谁知道得多?”(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 投影:关于天气的词语。 过渡:“光靠词语是不能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知道每天的天气状况呢?”(看天气预报) 师:“通过什么来知道天气状况呢?”生:“要靠卫星云图”。 投影:卫星云图。 师:讲解卫星云图上的蓝色、绿色、白色分别代表什么? 设问:在天气预报图上怎样识别天气情况呢?(根据天气符号) 投影:“常见天气符号”图,指导学生逐一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活动: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实行记忆天气符号的比赛,看哪一组记得又对又快。2、选择几个天气符号,看谁画得好。 投影:“比一比”(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兴趣中获取地理知识)。 师:结合“沙尘暴”的符号,补充沙尘暴的相关知识,同时让学生思考我国西北内陆地区

七年级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反思.doc

七年级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反思 七年级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的第二课时,本节课教材从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两方面讲述气温的分布,以等温线的阅读为核心展开教学内容。首先是如何读懂等温线图,教材以图文结合,说图析图的方式,解读等温线图中气温分布和变化的规律;然后是如何应用教材设计了读图认识1月和7月世界气温的分布差异的活动式课文,以完成课程标准中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的要求。这个活动式课文的目的,一是巩固读图方法,即让学生练习前面学到的阅读等温线图的一般方法;另一个目的是通过阅读世界1月和7月气温分布的气温分布图來归纳气温分布的规律,以验证世界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本节课所学知识与前面所学气温的变化知识紧密联系,也为以后学习世界气候打下基础。 本节课教学重点: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等温线图,并会通过读图总结气温的分布规律。本节课教学难点:等温线图的判读、分析。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这些知识如果进行传统的教学形式授课会显得

非常单调、乏味。因此,教学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 让学生可以亲身体会,并且通过对比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来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学与用相结合,通过活动让学生在轻松中学知识。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做了如下处理。整堂课的设计以三个活动为主题,以身边的实际问题展开,将课堂内容融入其中。教学过程中意图让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产生很大的兴趣,以图片、对比、问题和实验给学生深刻的印象,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同时在问题的引导下使学生积极思考,感受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乐趣。 经过课后反思,我总结了自己在本节授课过程中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的教学提出一些改进的方法。 优势: 第一,在教学设计上,分析了教材和学情,以中铁校园里不同季节的树木、学生不同季节的校服引入,营造气氛把学生带入课堂中。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三个活动始终贯穿、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从而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多变的天气 名师教案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 认识环境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计算机与地理学科整合,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3、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 为习惯。 教学重点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方法 讲解法、提问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从早晨到现在,我们一直感受着天气的变化,那么,什么是天气呢?谁能说一下今天的天气情况怎么样,有什么特点? 生:学生根据当时的情况回答。 教学新课 (版书)一、天气及其影响 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注意“短时间”、“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因而天气有多变的特点,同一时刻不同地方天气不同,同一地方不同时刻天气有变化。 天气对人类有那些影响呢? 资料:长江中游和四川盆地伏旱天气的危害。 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 两道思考题:1人类喜欢这种天气吗?为什么? 2、这种天气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生:阅读、讨论、回答。学生可能回答得很肤浅,教师讲述这一带受副高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结束语:人类不喜欢这种天气,但这种天气的产生有人类活动的影响。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应该注意人类活动要规避灾害性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减少天气灾害对生产生活的危害,所以我们要学会阅读和看懂天气预报。 (版书)二、明天的天气会怎么样? 1、城市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

2019-2020年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多样的天气》教案附教学反思

2019-2020年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多样的天气》教案附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河北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多变的天气》第四页至第七页。 教材分析: 本课在学生对天气变化和天气预报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围绕多样的天气变化这一主题,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1从生活情景引入,引导学生观察和搜集生活中人们是怎样描述天气变化的,并努力用自己的词语或诗歌来描述天气,从而对多种多样的天气变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天气现象瞬息万变的奇妙。活动2“怎样知道天气变化的消息”,帮助学生调查思考生活中人们是怎样了解和预测天气变化的,比较不同时代人们获得天气变化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从中体验到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获得天气消息方式的影响。“科学在线”则使学生进一步懂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天气变化预测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方法也越来越科学、准确。 教学目标: 1、知道了解天气情况的常用途径。 2、能用文学和科学的术语描述天气的变化。 3、能够自己设计符号来表达天气情况,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 4、愿意关注、收集和天气变化相关的信息,意识到天气与人类的生 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 认识和描述多种多样的天气变化,体验科学技术发展对获得天气 消息方式的影响。 教学难点: 能用冷暖干湿、阴晴雨雪和风向风力等要素来科学地表示天气的 变化 教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与天气预报相关的课件,天气符号设计表,天气情况观察表。 2、学生准备:搜集关于天气的谚语或能预报天气的现象以及相 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新课。 1、师:清晨起来,打开窗户,今天的天气怎么样?自己的心情好不 好? 生自由发言。 2、提问:回忆一下,你遇到过什么样的天气? 学生自由交流遇到的天气情况。 3、出示各种天气的配乐图片,在学生欣赏的同时引出研究课题。 4、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大家熟悉的“天气预报”背景音乐和各种天气图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探究话题。由学生用自己的

小学四年级数学《温度》教学反思

小学四年级数学《温度》教学反思我执教的《温度》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第一课时,目标是利用温度的情境了解天气预报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借助温度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正负数的意义,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同时能够进行正确地读、写;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教材创设了从天气预报中获取信息的情境,目的是激活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各地的气温,发现零度以下的温度用负数表示,再通过读、写零下温度,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大小,体会负数、负号的特征,从而初步的感受和理解负数。 当学生第一次接触负数,要建立负数的概念不太容易,但负数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那么遥远与陌生。所有的学生都收看或收听过天气预报,对零下温度也有一定的认识,但这样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生活化的基础之上。生活化并非数学化,因此,这节课就是要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将生活化常识转变为数学化知识。在这一进程中,学生学习难免会遇到困难,教师要为学生学习搭建阶梯。 由于农村小学的孩子,见闻不是特别广泛,了解外界较少而又单纯可爱,四年级的孩子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又喜欢动画人物。所以在上课伊始,我让著名的卡通人物喜洋洋走进课堂,创设喜洋洋想来河源看看新发展,新变化的学习情境,并让学生在穿着方面关心关心它。同时这一环节的设计,也渗透着爱家乡教育和德育教育,带动学生主动了解所在城市的新发展。之后又介绍了新疆这样一个温度非常奇妙的地方。创设这样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寓教于乐,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想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与情感。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我知道这一环节达到了预设的效果,并且为下一个环节的新授环节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在新授环节中,我注重学科之间的整合,再每一个环节中都添加小小天气情况播报员这一教学特色,把口语表达和数学知识巧妙地联系起来,又使课堂充满了情趣。在不同形式的天气播报中,让学生熟知了温度的读数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常言道,听到的只能记住一小部分;看到的也只能记住一半;而只有真正参与的和亲身体验的,才能使人印象深刻。所以教学中,认识和使用温度计这一环节中,我先通过课件,和学生共同欣赏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之后,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手中的温度计亲自测量教室室温、沸水、雪、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在此过程中,我深入小组内部,参与其中,进行因材施教,努力使教学达到最优化。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直接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学生亲自构建知识的过程。所以在实验的过程中,我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总结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最后再进行全班交流,各小组之间取长补短,精益求精。在这一环节中,我发现只有关注学生,关注学法,关注细节,关注情感的调动,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能使教学高效化。一节课的经验是稀少的,只有持之以恒,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才能真正实现教学水平的飞跃。此外,如果能再设计的精细一些,教学效果就会更好。比如,把各小组成员

天气与气候的教学反思

天气与气候的教学反思 天气与气候的教学反思 本节书内容较为简单,但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为体现以学生为本,针对我们农村学生的理解能力与知识面,本课学案侧重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领会学习内容、在活动中渗透学习主题,活动的核心是“动”,即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为此,在学习天气与气候时作了如下尝试: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想“动” 学生兴趣是学生形成稳固的学习内驱力的前提和条件。枯燥、沉闷的气氛与我讲你听满堂灌的教法只能使学生趣味索然。教师应有意识有针对性地精心设疑,诱发学生思考的兴趣,这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唤起求知欲的根本途径。如“天气和气候”的教学,设计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我们学过许多有关天气的词语,请你们写在纸上,我们来“比一比”哪一组在规定的时间里写得最多,同学们议论纷纷,一下子提高了兴趣,小组成员个个绞尽脑汁,尽其所能,说的说,写的写,唯恐落后,结果全班同学共写出了20多个关于天气的词语,如“阳光灿烂”、“阴雨绵绵”、“乌云密布”、“骄阳似火”等等,居然一个不错。在此基础上,再让他们“赛一赛”“争做优秀预报员”谁能用恰当的.词语描述“今天的天气”、“昨天的天气”,学生更是争先恐后,踊跃发言,此时,实际已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天气”这一内容的学习。

二、精心设计,让学生会想象。 如在教学“熟悉城市天气预报图中常用的天气符号”时,如果仅仅是让学生背的话,那学生就是被动地接受,而且容易混淆。所以本人在设计这一教学内容时,改变以往的教法,效果大不一样。首先让学生先看看天气及其相应的符号,紧接着是要求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为什么用这种特定的符号来表示某种特定的天气?同学们大胆形象,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晴天嘛,太阳光芒四射”;“阴天有乌云,所以见不着太阳”;“三角形的东西砸在人身上感觉很疼,所以冰雹用三角形表示;“沙尘暴的沙字拼音的第一个字母是S,另外沙尘暴是随风前进的,所以在S上再加上→来表示”同一种天气符号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释,此时,教师不是给予权威的结论,而是给予不断的激励和肯定。在这一想象活动过程中,一方面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机械记忆为理解记忆,另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

《天气变化》教学反思

《天气变化》教学反思 一、先谈谈这堂课的不足之处: 1、没有充分利用书本上的天气图片 “天气变化”这一教学内容新老教材都涉及到了。以往老教材在教学时主要突出的是学生对常见天气现象特征的认识,以及认识一些常见的天气符号,用的比较多的科学方法是比较分类。牛津教材在出示这个单元的时只出现了六幅常见天气现象的图片。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也是通过儿童的观察,描述常见天气特点,知道天气会经常变化,并且会对人或其他生产产生影响,会用简单图像符号描绘天气的特点。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充分比较书本上图片的不同处,使学生认识到各种天气中天空、地面呈现出的不同特点。 2、鼓励方式略显老套 学生们自编了许多关于天气的谜语,我请小朋友到讲台前面来说个大家听。学生们都很积极,不过在他们说好天气谜语后,我只是用语言表扬:“你说的真好!”;同学们展示自己设计的天气符号的时候,我也是口头表扬:“你设计的真好!”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可以给他们一颗五角星,或者一朵小红花,他们就会很开心了,还可以把学生设计的符号贴在黑板上展示,也能鼓励孩子们的积极性。 3、课堂细节处理还有不足 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在这节课里,有一些细节方面我处

理的还不够妥当。比如在介绍符号的时候,可以出示一些小朋友常见的符号,如厕所符号,交通符号,来加深学生对于符号的理解和认识;在最后请学生用符号记录每天的天气时,可以先来做个示范,并说明记录天气现象对于气象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让我意识到我自己在教学方面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课堂的把握能力还要进一步加强,以后要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加强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 二、再说说这堂课的成功之处: 1、谜语引入,效果较好 上课一开始,我用了一个小朋友都很熟悉的关于雨天的谜语来引入教学。同学们一听猜谜语,马上集中了注意力,当他们猜到谜底后都十分高兴,这样一个小小的谜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2、自编谜语,激发思维 在这课的教学中,学生并不是带着空空的脑袋走进课堂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对天气现象有了一定的认知水平,学生对这一教学内容可以说是比较熟悉的。对于熟悉的内容,又如何让学生在兴趣、思维表达上有更多的提高和收获呢?于是,通过小组合作编谜语,竟猜、学生评价等方法,就使得“你说、我说、大家说”的方式转变成学生感兴趣且能积极主动参与的小组合作的游戏形式。学生学习兴趣提提高了,注意力集中了,积极思考了,愿意表达了,就使得原先感觉沉闷的课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而且在游戏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较以前也有

中班科学实验教案《多变的天气》

中班科学实验教案《多变的天气》 知道在不同天气需要做合适的事情,感受天气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以下是出guo为大家的中班科学实验教案《多变的天气》,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出guo。 1.认识晴、雨、雪、雾等天气符号,发现天气是多变的,引发对天气的关注。 2.知道在不同天气需要做合适的事情,感受天气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Ppt课件小组操作板(含晴雨雪雾符号、√×?符号、图片插槽设置等)每组8幅生活图片(晒被子、放风筝、轮船、飞机、伞、墨镜、帽子、口罩) 一、话题导入,引出天气符号今天的天气怎么样?(以晴天为例,结合幼儿回答,ppt出示晴天图片假如请你用一个符号来记录晴天的话,你会怎么记录? 我们看看生活中是怎么记录的——出示晴天天气符号(评析:从今天的天气导入,自然引发幼儿的兴趣,并且利用幼儿已有的记录经验,建立起天气与天气符号之间的联系,了解生活中可以用天气符号来记录天气,从天气转换到符号) 二、认识各种天气符号,发现天气是多变的 1.认识各种天气符号 (1)认识雨天符号(如当天为雨天,与步骤一中内容互换)出示雨天符号——看到这个符号,你知道表示什么天气吗?

(评析:利用ppt链接,设计可随机调换的符号,可结合当天的天气与步骤一中的图片内容灵活调换) (2)认识多种天气符号出示多种天气符号(晴、多云、阴、雨、雾、雪、沙尘)除了晴天、雨天,你还知道哪些不同的天气?从符号中你也能找到吗?有没有你看不懂的?(结合幼儿回答,出示相应的天气图片)(评析:当幼儿对符号有了概念之后,又从符号转换到天气,从众多的符号中找出相应的天气,初步感受天气的多样) 2.了解同种天气不同程度的符号 (1)出示三种雨天符号为什么同样是雨天,要出现三种不同的符号? (2)除了雨天,有没有其它天气也会用不同程度的符号表示?(结合幼儿回答,ppt展示雪、风等天气不同程度符号,拓展经验)例:小雪、中雪、大雪、暴雪例:不同等级的风(评析:从单一的符号到三种不同程度的符号,是在上一环节基础上的递进,上一环节是不同天气的变化,这一环节是相同天气不同程度的变化,通过符号→天气的转换,再次感受天气的多变。) 3.小结原来,天气的变化有这么多,有晴天、阴天、雨天,还会刮风、下雨、下雪起沙尘,同一种天气还会有很多不同的变化。 (评析:小结,将经验进行适时的提升与总结) 三、合作配对图片,感受天气与生活的关系 1.为四种典型的天气进行生活图片配对,知道不同天气下做哪些合适的事情

《测量水的温度》教学设计和反思知识讲解

《测量水的温度》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人们设计制作了不同的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要根据不同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2、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不同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刻度范围在 -20℃——110℃)用于测量水的温度。 2、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和记录4杯不同冷热的水的温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在观测、记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教学重点】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 【教学难点】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水的温度 【教学准备】 小组:3杯不同冷热的水(自来水、温水、热水瓶里刚倒出的烫水),4支水温计(刻度范围在-20℃——110℃),水温测量记录表(参考书P46)用信封装好温度计,把水和温度计放在托盘里。烧杯上贴有标签。 【教学过程】 一、猜水温 1、师:老师这儿有一杯水,谁愿意上来摸一摸?(生上来摸)你有什么感觉?(热或烫)老师板书:热或烫。你觉得它有几摄氏度?(学生说)还有谁愿意上来摸一摸,你觉得它有几摄氏度?用手摸能摸出准确的度数吗?有什么办法?(用温度计测量)师: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老师拿出一支温度计,你们会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吗?(会)好,我们分小组来测一测这杯水的温度。我为每一小组准备了三支温度计,每两位同学使用一支温度计,一人测量,一人把温度记录在表一上。注意使用温度计时要小心拿放,如果不小心打破了,要及时告诉老师,明白了吗?请组长上来领材料。 二、测水温 1、学生测量,老师巡视。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3章天气与气候 第1节多变的天气教学案例与反思

多变的天气 示例三 一、教学目标 识读一般的卫星云图;熟记常用的天气预报符号,在天气预报图上利用天气预报的符号说出某地的天气状况;通过对天气符号记忆规律的合作探究和课后对自主质疑课题的合作探究,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流程 学生小组认领课题后,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成有关天气常识的电脑小报,并张贴展览。 四、主要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同学观察、体会当天一天中的天气状况,并与昨天、前天的天气状况相比较,体验天气“多变”特性。 【评析】让学生从观察周围天气活动中导入新课,十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新课教学 1、天气的含义和多变的特性 教师请同学交流自己利用课余时间向家庭及周围年长者收集天气谚语,摘抄已学过的语文学科有关描写天气的词、句、段、古诗词等。

【评析】将语言文字的学习与地理学科学习巧妙地结合起来,师生共享语言美的熏陶。 2、天气预报 (1)了解天气预报内容的主要途径 教师设问:既然天气多变,而且变化很快,我们就有必要及时了解当天前后的天气预报的内容。我今天是从这份报纸(指《新闻晨报》)知道今天的天气预报的内容。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能通过那些途径知道当天或最近几天的天气预报呢? 学生活动,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状况,及时补充。天气预报来源主要途径主要有电视、电台、报纸、股票机、专线电话121、上网、手机预定等。 教师鼓励: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由于通讯技术的发展,我们了解天气预报的途径越来越多了。 【评析】学生思维活跃,主动地关心周围生活琐事,要求我们教师不断提高他们关心社会、关心生活的能力。 (2)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 教师根据课本中2002年3月22日上海《文汇报》上刊登的天气预报,提问:这段内容告诉我们哪些天气状况的信息? 【评析】从报纸每天公布的天气预报入手,引导学生学习收集与处理天气状况的信息。 (3)天气预报源自天气云图 承转:那么,天气状况是如何预报的?观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的一段录像(只放到预报员分析云图,并定画面于云图)。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1、这云图是从哪儿来?(气象卫星) 2、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中拥有气象卫星的国家之一。大家都知道我国已经发射了哪些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和二号) 3、云图上有不同的颜色,分别各表示什么含义? (灰白色是云,颜色越深说明云层越厚,可能有雨;绿色是陆地,蓝色是水面,大片的蓝色是海洋。) 4、怎么知道当天以后几天的天气变化状况?(看云层移动方向) 5、此时上海天气状况如何?以后两三天会怎么样? 【评析】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尝试学习阅读和分析云图的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提高他们观察和判断能力。选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益。创设问题情境,训练学生学会地理思维则是更重要举措。 (4)天气预报符号

七年级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反思

七年级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反 思 七年级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的第二课时,本节课教材从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两方面讲述气温的分布,以等温线的阅读 为核心展开教学内容。首先是如何读懂等温线图,教材 以图文结合,说图析图的方式,解读等温线图中气温分 布和变化的规律;然后是如何应用教材设计了读图认识 1月和7月世界气温的分布差异的活动式课文,以完成课程标准中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的要求。这个活动式课文的目的,一是巩固读图方法,即让学生练习前面学到的阅读等温 线图的一般方法;另一个目的是通过阅读世界1月和7 月气温分布的气温分布图来归纳气温分布的规律,以验 证世界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本节课所学知识与前面所 学气温的变化知识紧密联系,也为以后学习世界气候打 下基础。 本节课教学重点: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等温线图,并会通过读图总结气温的分布规律。本节课教学难点:等温线图的判读、分析。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这些知识如果进行传统的教

学形式授课会显得非常单调、乏味。因此,教学中需要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让学生可以亲身体会,并且通过对比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来体验解决问题 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学与用相结合,通过活动 让学生在轻松中学知识。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做了如下处理。整堂课的 设计以三个活动为主题,以身边的实际问题展开,将课 堂内容融入其中。教学过程中意图让学生对解决实际问 题产生很大的兴趣,以图片、对比、问题和实验给学生 深刻的印象,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同时在问题的引导 下使学生积极思考,感受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乐趣。 经过课后反思,我总结了自己在本节授课过程中的 优势和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的教学提出一些改进的方法。 优势: 第一,在教学设计上,分析了教材和学情,以中铁 校园里不同季节的树木、学生不同季节的校服引入,营 造气氛把学生带入课堂中。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三个活动始终贯穿、强调学 生的参与性,从而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第三,在课堂互动过程中,注意到对于学生的反馈 给予及时的评价。

《多变的天气》校级公开课教学设计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多变的天气”是新课程实验教材《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开篇。之所以将其放在《天气与气候》的第一节学习,是因为天气与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教材通过大量与天气有关的读图、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天气、气候复杂多样,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地理现象和探究地理事物本质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的含义,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术语。 2、学会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初步了解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 3、了解空气质量对人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借助多媒体设备,从感性的生活常识入手,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天气的特点,学会描述天气;通过组织游戏,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熟悉常用天气符号,认识卫星云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以致用;通过对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了解,感受科学精神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够读懂电视天气预报 难点:识别卫星云图。 四、教法分析 1、教学方法 以贴近生活实际的天气现象实例为切入点,以科学探究学习活动为主线,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地理,学好地理大有用处,增强学习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

态度。 2、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活动,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学法分析 1、学生特点分析 初一学生在小学学习了一些地理知识,再加上对生活的体验,对天气知识有一些感性和理性认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接受不是很困难。加之本节内容在生活中是很有用处的知识,使教学一开始即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学习方法 观察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综合分析法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预习提问)】 一、天气及其影响 1、天气是一个地区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在的。人们经常用、、等来描述天气,一般变化。 2、人们通常用某一地区一年或一段时间的天气平均状况来描述气候。气候是一个地区的天气,一般变化。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你一般从什么途径获取天气预报信息?(如电视、网络、报纸、电话等) 2、天气预报的内容:说明一日或几日内、、和降水等的情况。 (1)天气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如果对即将出现的天气状况做出,就可以及早做好准备,合理安排生产和生活,避免和预防不良天气的。 (2)卫星云图的判读:绿色表示;蓝色表示;白色表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云厚的地方一般是。 (3)天气符号:不同的天气符号代表不同的。 (4)风向是指风的来向,共分八个基本方向。风向为“北”,说明风来自,我们称之为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