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 第五章意识与注意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 第五章意识与注意

第五章 意识和注意
(一)意识与无意识
1.意识的含义: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注意与意识密切联系。
2.意识的功能:a通过限制人们的注意,减少不断输入的刺激能量b使人们依据知觉的组织规律,把连续不断的经验划分为客体(空间模式)和时间(时间模式)c使我们能利用过去的记忆对现时输入的信息做出最佳的判断和行为。
局限性:有些作用于我们感官的事物和刺激,我们意识不到。它的局限性是由感觉器官的性质决定的。另外,同一时间内进入意识范围的信息量是有限的。
3.无意识: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察觉不到的心理活动,也不能调节和控制。常见的无意识包括无意识行为、对刺激的无意识和盲视等。
4.睡眠与梦
快速眼动睡眠(REM):在此时,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梦境。
快速眼动睡眠的睡眠补偿—总是使人缺乏此阶段睡眠,然后使之正常化,会发现REM睡眠显著增加。(二)注意概述
1注意的含义: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两个特点:指向性(指人在某一瞬间,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指向性不同,人们从外界接受的信息也不同)和集中性(当人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全神贯注起来)
如果说,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朝向某个对象,那么,集中性就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或紧张度,心理活动或意识的强度大,紧张度高,注意也就越集中。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是密不可分的,人在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时,注意指向的范围就缩小。这时候,他对自己周围的一切就可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
注意和意识的联系:
a区别: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意识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注意更为主动和易于控制,人们在注意某个特定事物时,通常包含了无意识的过程
b密不可分:人们处于注意状态时,意识内容较为清晰,人们从睡觉—觉醒—注意,意识状态处于不同水平上,注意所指向的内容,往往处于意识活动的中心。
总之,在注意状态下,人的意识与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特定对象,从而使意识内容或对象清晰明确;人的意识过程紧张有序,并使个体的行为活动受意识控制。而进入注意的具体过程可能是无意识的


2注意的种类与特征
不随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不随意注意也可理解为一种被动的注意。刺激物的新异性是引起不随意注意最重要的原因。
随意注意: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对注意目的与任务、兴趣、活动组织、过去经验、人格都会影响随意注意。
随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选择性注意: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
持续性注意:持续性注意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动上,也叫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持续性是衡量注意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注意的动摇是指注意在短暂时间内的起伏波动,也叫注意的起伏现象。如夜深人静时手表的滴答声时有时无。
分配性注意: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研究分配性注意最常用的方法是双作业操作。分配注意或注意分配是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重要条件。注意分配与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熟练程度或自动化程度相联系,也与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性质有关。
(三)注意的生理机制和认知理论

2注意的认知理论
A选择性注意理论
(1),过滤器理论(Broadbent据双耳分听实验提出,也叫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1958年英国布罗德本特。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接受进一步加工;而其他信息被阻断在他的外面,而完全丧失,这种过滤机制表现为全或无的性质(格雷的双耳分听实验否认p192)
(2),衰减理论(Treisman):1964年特瑞斯曼。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不同刺激的激活阈限是不同的。有些刺激对人有重要意义,如名字,火警等的激活阈限较低,容易激活。(鸡尾酒会效应)
这两个理论的相同点:都主张人的信息加工系统容量有限,外来信息必须经过过滤装置或衰减装置;都假设对信息选择发生在信息加工之前,只有进行了选择才能获得进一步的加工。
(3),后期选择理论(多伊奇提出,诺尔曼完善):a所有1963年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b当直接输入的信息与记忆存储的信息相关时,选择作用具有很大的主动性;c选择表现在反应阶段,存储的信息不同

,作出的反应也不同。
(4),多阶段选择理论:1978年约翰斯顿。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两个假设是:1,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2,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该理论更有弹性。
B注意与认知资源分配理论
1,认知资源理论(卡尼曼提出,诺尔曼和博布罗完善):
从另外的角度来理解注意,即注意是如何协调不同的认知任务或认知活动的。注意可以看做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这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对刺激的识别需要站用认知资源,刺激越复杂或公共任务越复杂,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未被注意)。同时,该理论还认为,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占用资源,而是在认知系统内有一负责资源分配的机制,这个机制是灵活的。资源部分地决定于个体的唤起水平(在一定范围内,个体的唤醒水平越高,相应的认知资源就越多;超过了这个范围,唤起水平的增加可能会导致认知资源的减少)。分配到刺激的资源的量由认知系统的分配方略来控制。
2,双加工理论(谢夫林):
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的参与,习得后加工过程较难改变;意识控制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并且在经过大量的练习后,可能转变为自动加工。该理论可解释人为什么可以同时作好几件事,因为同时进行的活动中,其中一项或几项已经变为自动化过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