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文化软权力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

论文化软权力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

收稿日期:2009203216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A 类)项目(JA06050S )作者简介:谢雪屏(1964—),女,福建周宁人,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2009年9月第36卷第5期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nxi Nor 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 on )

Sep t .2009Vol .36 No .5

论文化软权力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

谢雪屏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州350108)

摘 要:文化和国家形象都是构成软权力的重要因素。文化软权力是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通过国际文化传播,借助富有魅力的民族文化,可以直接向世界展示良好的国家形象。但目前中国文化软权力面临的困境已影响到中国国家形象及其国际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因此,中国要通过文化软权力的培育和运用,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的美誉度,推动塑造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 关键词:软权力;文化;国家形象;塑造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5957(2009)0520041205

一、对软权力和国家形象

概念的理解和界定

“软权力”概念也译为“软力量”或“软实力”,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国际问题专家约瑟夫?奈在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来。约瑟夫?奈认为,软权力是与硬权力相对而言的,是指通过精神和道德诉求的影响、诱惑和说服,让他人做你想让他做的事的特殊力量,它包括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吸引力,以及国际机制中的规则和制度等不易掌握的隐性精神力量。约瑟夫?奈把软权力概括为导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是一种同化式的实力。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如果具有吸引力,则其他国家就会乐于效仿,而它也往往能够发挥出比经济或军事手段更加显著的效果。应该明确,奈提出的软权力理论是为美国霸权和国家利益服务的,旨在提醒美国决策者注重使用软权力,以维护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与之不同的是,中国强调软权力并非追求霸权,而在于寻求更多的国际认同与尊重。奈的软权力概念提出后,中国学者也对此展开热烈讨论,但他们在使用这一概念时,在内涵与外延上均广于奈的概念。[1]奈的软权力概念主要是针对国际关系而提出的,本文也拟从国际政治

层面探讨软权力与国家形象问题。尽管学术界对软权力内涵的表述不尽相同,但综合学者们的概括,可以把它分为四个层次:文化及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吸引力;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以及发展模式等的影响力;国际形象的感召力;对国际规则和国际机制等的创设力。可见,国家民族文化和国家形象都是软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软权力发挥作用的方式,表现为通过自身所释放出来的无形的影响力、导向力、吸引力,自然而然地对它国政府和国民施加影响,从而更好地为本国对外政策目标服务。

国家形象是一国软权力中的重要因素。从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发表的论文看,学者们在使用国家形象概念时比较混乱。概括起来,大致有几种说法:国家形象是外部和内部公众对某国的总体判断和社会评价[2](P23);国家形象就是外部公众对一国情况的总体认知和总体评价[3](P55);国家的国际形象是一个国家的外部公众对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自然要素的一种综合认识与评价[4](P10);国家形象是指一国在他国新闻媒介的新闻言论报道中所呈现的形象[5](P27)。还有的学者提出应当明确区别和科学界定国家的国际形象与国家形象,认为国家的国际形象是其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等同于它的国家形象[6](P2),可以把国家形象分

14—

为国内形象与国际形象[7](P16)。笔者以为,确切地说,国家形象应该属于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它是国际公众对一个国家的整体认知与综合评价。国家形象是相对于国际社会或他国民众而言的,在一定程度上主要表现为“他形象”,至于一国内部公众对本国的认识和评价,不应属于国家形象研究的范畴,据此,笔者认为没有必要在概念上区分国家形象与国家的国际形象,国家形象实际上也就指的是国家的国际形象。虽然作为认识客体的国家具有客观性,但国家形象既然是国际公众对某国的一种主观认知,那么受社会制度、国家利益、价值观念、文化背景、思维定势等因素的影响,感知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始终贯穿着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建构等机制,因此,这种反映可能是正确的,但也可能是歪曲地反映客体,因而国家形象不完全等同于国家的真实状况,而对于不同感知主体所形成的国家形象也可以是不同的。如当前国际社会中存在的所谓“妖魔化”现象就是如此。

二、文化软权力是提升

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

良好的国家形象是一国极为重要的软权力。良好的国家形象体现了国际社会对该国的赞赏和认可程度,这对一个国家来说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因为国家的良好形象如果建立起来,就意味着该国能够比较容易地引导国际舆论,拥有较多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也容易获得国际公众的支持,从而有利于本国在国际事务中占据主动,促进国家目标和国家利益的实现。如果一国国家形象不佳,则其国际地位与国际影响力也将受限。日本虽然早已是世界经济大国,但它在亚洲地区却无法被普遍接受和认可,究其原因,部分在于日本对战争的反思仍没有深刻认识,未能做到像德国那样深刻触及到人性和民族文化的深层,缺乏作为一个大国应当具有的民族个性和国家形象,这就很难消除那些曾经惨遭蹂躏的亚洲国家对日本未来走向的疑虑和担心。

文化软权力是塑造国家形象的有力支撑。依据前文对软权力的定义,可以把文化软权力表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所具有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以及由此而释放出的对外辐射力或渗透力。文化是软权力的核心要素,依托国际交流的平台,通过文化(包括其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及其规范和制度等)展现,可以感染他国民众,增进友好情谊,并进而产生国际认同,正所谓“文化通,一通百通”。在此应明确,并非所有的文化都可以称之为软权力。一国的文化、价值观能否成为软权力,关键看它能否对国际公众产生导向性。文化软权力的力量来自于其扩散性和渗透力,只有当一种文化广泛传播并对他国政府或国民产生影响且乐于效仿时,才会产生软权力,而这正是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正如新加坡资政李光耀指出的:只有在其他国家羡慕并期望模仿一国文化之时,其软实力才得以实现。正因为文化具有如此深刻而持久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通过国际文化传播,借助富有魅力的民族文化,可以直接向世界展示良好的国家形象。一国文化被国际社会认可和接受的程度是衡量其国家形象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如果具有强大的文化吸引力,将有助于该国在国际舞台上纵横捭阖,争取主动。美国强势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和渗透无人能及,从以好莱坞、迪斯尼为代表的大众娱乐文化,到以麦当劳、可口可乐为代表的消费文化,再到以微软、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传媒文化的全球流行,处处显示出美国超强的文化扩张力和吸引力。美国文化软权力的迅速膨胀与扩张加剧了全球化进程中的“美国化”现象,大大提升了美国的国际影响力。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一书中说:不管人们对美国文化的美学价值有什么看法,美国文化具有一种磁石般的吸引力,它在全球的吸引力是不可否认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2000年“白宫文化与外交会议”上也曾说,美国不是靠核武器和导弹,而是靠价值观和美国的文化,使前苏联垮台的。

当今世界,文化等软权力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影响越来越突出,文化竞争已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表现形式。如果忽视文化软权力建设,任何国家都不能成为真正有影响力的国家。正因为如此,世界主要大国在注重硬权力建设的同时,普遍加强了以文化力为核心的软权力建设,他们纷纷推出文化竞争战略,更加注意运用文化力量来塑造自身形象。如日本政府提出“文化立国”战略,现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文化产业强国,日本的动漫和音乐深受我国青少年的热捧;韩国依靠“文化立国”战略,在短时间内跃升为世界第五大文化产业强国,被称为“韩流”的韩国服装、电视剧及歌舞在亚洲国家和地区刮起阵阵旋风,而日、韩两国的经济和国家形象也因为借助了文化力量而得到提升。正因为文化软权力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加大力度研究文化软权力的培育和运用问题,并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塑造积极正面的中国国家形象就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2

4

三、目前中国文化软权力面临的

困境对国家形象的制约

应该看到,近年来,中国在文化软权力建构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党的十七大更是把“文化软实力”概念写进大会报告,说明中国领导人已经清楚地意识到文化软权力在增强国家实力、提升国家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尽管如此,中国文化软权力的培育和运用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并严重影响到中国国家形象及其国际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

第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方面有缺失。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令人神往,历史上中华文化的辐射圈远至东亚、西亚,至今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在东亚汉字文化地区依然根深蒂固。然而,近代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严重破坏,传统文化的精华几尽丧失,而糟粕却留下不少,其影响力日渐微弱。同时,由于对传统文化缺乏提炼和创新,中国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没能转化为现实的文化竞争力,再加上当今全球激烈的文化竞争现实,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着资源流失的危险,如中国的古典文化资源《三国演义》、《花木兰》已被国外文化公司改编成动画和游戏,中国端午节被韩国申遗等。因此,我们要认真思考和解决文化的重塑问题,让中国传统文化适应时代发展,在传承中凸显创新精神,重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第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文化的强力渗透和对社会主义中国的防范遏制,增大了中国文化软权力走出去的难度。当前国际上的主导价值观念和话语权主要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西方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已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尤其是伴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超强的科技、经济优势,运用覆盖全球的综合信息传播体系,通过报刊杂志、卫星电视、电台、互联网等多种传媒,轻而易举地将其文化、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等传播至世界各地,而且所有这些文化信息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单向流动,即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后者被迫成为接受者,且非西方文化通常被西方国家作为异端进行打压。由于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文化、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等诸多方面存在着明显分歧,从政治文化上改变中国的政治和意识形态选择,也就成为西方国家对中国文化政策的重要内容,中国文化软权力的存在和走出去也必然面临西方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强大压力,遭遇西方国家的防范、排斥和干扰。而由于西方国家控制着意识形态话语权和文化传播主动权,再加上意识形态的偏见,西方主流媒体报道中国的文章大多是负面的和不公正的,或恶意放大,或歪曲丑化,致使中国的国家形象相当程度被它们“妖魔化”。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文化软权力显得薄弱和有限,无论是在价值观、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方面,还是在电影、书籍、音乐、软件等领域,被世界接受的程度和拥有的影响力都不如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尽管如此,西方舆论还是炒作中国文化软权力威胁,如对于中国在海外推广汉语,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西方舆论就表示了担忧和警惕。

第三,中国对外文化传播能力处于绝对弱势地位,妨碍了文化软权力的对外展示。目前,中国对外文化传播力还明显不足,在对外文化交流与竞争中处于弱势。相比西方国家,中国在世界上的声音还比较微弱。互联网上的信息90%以上都是用英语表达的,其中80%来自发达国家,汉语表达的分量不足5%,这还包括了新加坡等使用汉语的国家和地区。从各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市场中所占的份额来看,美国占43%;欧盟占34%;在亚太地区所占的19%中,日本占10%,韩国占5%,而中国和其他亚太国家总共仅占4%。[8](P18)中国对外文化贸易逆差严重,存在严重“入超”。以图书为例,多年来我国图书进出口贸易大约是10∶1的逆差,而且中国图书主要是出口到一些亚洲国家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与欧美的逆差达100∶1以上。[9](P44)除了数量对比悬殊外,中国媒体在时效性、穿透性方面也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可见,中国文化向世界的传播以及对世界的影响力,与中国文化本身的内涵和魅力相比相去甚远,中国还只是一个文化制造弱国和文化输出小国。

四、培育和运用文化软权力

塑造中国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虽是一个国家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国家形象不一定是国家状况的真实再现,因而塑造国家形象问题就显得极其重要。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极其关注自身的国家形象,作为最大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更需要塑造自己的国家形象,假如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形象是消极的,则将不利于中国的发展。虽然汶川大地震及北京奥运会后,西方主流舆论给予中国较多的正面评价,但中国国家形象的不确定性、敏感性与脆弱性并未根本改变。因此,笔者认为,中国要高度重视国家形象的塑造,并将国家形象的构建列为国际战略的重要内容,通过文化软权力的培育和运

3

4

用,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接受,消除对中国未来走向的疑虑,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的美誉度,从而塑造中国正面、积极的国家形象。

(一)要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汲取人类一切有益文化成果,使中华文化更具吸引力和感召力。

第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积极推进文化创新,使中华文化重新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中国文化软权力的根基。中国传统文化能为世界贡献自己的内在精神和伦理道德,如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亲仁善邻、仁爱待人、先义后利、以德服人等思想,都体现了丰富的中国文化智慧和传统美德,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容易被世界理解和接受,对构建世界普遍价值有重要借鉴作用。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的“和谐世界”、“和谐外交”、“和平发展”就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和谐观”的现代意义,表达了中国对全人类发展的关切和责任感,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道德力量,在国际上也得到许多国家的认同,有助于中国国家形象的提升。当然,对传统文化必须进行科学梳理、整合和重塑,认真挖掘和提炼其精髓,保持其民族特色,剔除其不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落后内容,并推陈出新,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精神,以增强中国文化的普适性。此外,中国器物层面的文化形态如膳食、医药、服饰、曲艺、瓷器、功夫、书法、绘画、词赋等,都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都可以加以包装,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现给世人。

第二,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增强中国特色的政治意识形态价值的感召力,抵御和抗衡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影响。如前所述,我们面临着西方敌对意识形态和强势文化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和政治价值观的渗透和侵蚀。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也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与根本所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发挥其引领和整合作用,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有助于人们在东西方意识形态的碰撞和冲突中进行科学选择,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没有这样的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的对内凝聚力势必受到影响,对外则很难得到真正尊重。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努力拓展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空间,改进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方式,健全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力机制,使主流意识形态发出时代的最强音。

第三,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一切文明成果,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取长补短,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进步。如中西文化就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互补性较强,西方文化可称之为科学型文化,中国文化则属伦理型文化,这就需要互相理解、互相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共同繁荣。我们要提高文化自觉意识,在坚持文化民族性的基础上,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兼容并蓄,积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精华,特别是西方文化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思想,把握世界文化的发展态势,使中国文化更具生机和活力。

(二)提高对外传播能力,赢得舆论上的平等话语权,把握塑造国家形象的主动权。国家形象具有可塑性,而作为信息传送载体的大众传媒是公众获知外部世界资讯的第一渠道,尤其是传媒报道外部世界往往都是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对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然后传递给受众,因而大众传媒在塑造与传播国家形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球化时代,大众传媒占据优势的国家往往掌握着国家形象的塑造权和话语权。当下传播能力的西强中弱,大大制约了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也使得美国等西方国家可以利用传媒歪曲中国。因此,我们要通过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媒体,提高对外传播的质量和效果,打破西方媒体的话语霸权。具体做到:

其一,必须加快推动传媒产业化、集团化发展。进一步加大投入,做大做强主流媒体,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只有实力强大的传媒集团,才有足够的舆论影响力和导向力,才能有效参与国际舆论竞争和国家形象的打造。

其二,改进传播内容和技巧。要摒弃简单粗糙的说教宣传,根据海外受众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选择对外传播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学会用国际社会听得懂的语言来塑造自己的国家形象;主动出击并回应所谓敏感问题,向世界阐述中国的理念和观点,积极引导国际舆论(如近年来我国政府经常就民族、宗教、人权政策等方面的问题发表的各种《白皮书》,就有助于消除外界的误解);努力做到全面客观地报道本国状况,以事实来应对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敌视和偏见;还可以借用奥运会、APEC会议、世博会、博鳌亚洲论坛等全球性媒介事件,寻求国际目光的注视,向世界展示当代中国形象,以提升国家的国际声望。

其三,改进信息传播的技术手段。是否拥有先进的传播技术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能否成功塑造积极的国家形象。由于各国经济实力、科技

4

4

水平的参差不齐,目前全球信息流动是不均衡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主流媒体凭借强大的传播工具,可以畅通无阻地将西方文化扩散至世界各个角落,而处于弱势的发展中国家却往往显得被动,也影响到其国家形象的树立。因此,要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手段改造传统传播模式,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

其四,要善于做境外传媒的工作,借助“第三方”的传播力量来塑造本国的国家形象。国际传媒是中国形象进入国际社会的重要通道。从近些年的情况看,国外媒体对中国的相关报道及舆论的整体评估不容乐观。实际上,如果能通过国际权威媒体来正面报道宣传中国,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可以通过主动参与国外媒体的访谈节目等,表达本国的观点和立场,也可以与一些跨国传媒集团合作,将我国的图书音像制品等推向世界。

(三)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一个国家的文化能否走出国门并产生国际影响,直接关系到国家形象的建构和传播。我们应当以一种积极开放的姿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利用各种渠道和方式向世界展示我国的文化和基本价值观念。要加强对国内外文化产业的市场调研,制定对外文化发展战略;实施文化品牌战略,打造更多具有民族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整合国内文化资源,通过输出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价值普适性,且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文化产品,让世界人民领略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文化贸易,扩大文化产品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的份额,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近年来,中国积极推进文化外交,通过加强汉语传播,建立海外文化基地(包括设立海外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中心),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如与一些国家共同开展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各种形式的文化节、文化周、文化季、文化年以及学术交流活动等),促进了我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与沟通,增进了国家间的彼此理解、信任与尊重,使世界对中国的认识更加真实,对推动中国良好国家形象的确立、国家影响力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谢雪屏.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文化软实力构建[J].齐

齐哈尔大学学报,2009,(3).

[2]李正国.国家形象构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

社,2006.

[3]董青岭.国家形象与国际交往刍议[J].国际政治研究,

2006,(3).

[4]张雪梅,管文虎.浅议国家的国际形象[J].天府新论,

2005,(5).

[5]刘继南.国际传播———现代传播文集[C].北京:北京广

播学院出版社,2000.

[6]管文虎.关于研究中国国际形象问题的几点思考[J].

国际论坛,2007,(5).

[7]孙有中.国家形象的内涵及其功能[J].国际论坛,

2002,(3).

[8]刘志华,刘慧.文化软实力研究:国外经验及借鉴[J].

济南大学学报,2008,(4).

[9]于运全.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任重道远[J].对外大传

播,2007,(1).

The Cultura l Soft Power and the Shap i n g of Ch i n a’s Na ti ona l Image

X I E Xue2p ing

(College of Public A dm in istration,Fujian N or m al U niversity,Fuzhou,Fujian350108,China)

Abstract:Both the culture and nati onal i m age are i m portant parts of s oft power.Cultural s oft power is an i m2 portant carrier t o enhance the i m age of a country.W e can directly show the world a good i m age of our country by p r omoting our attractive nati onal culture thr ough internati onal cultural communicati on.However,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Chinese cultural s oft power has affected the Chinese nati onal i m age and the further i m p r ove ment of its in2 ternati onal influences.Therefore,China should cultivate and utilize its cultural s oft power in order t o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and recogniti on of internati onal community t o Chinese culture,t o i m p r ove China’s reputati on in the internati onal community as well as t o shape the good nati onal i m age of China.

Key words:s oft po wer;culture;nati onal i m age;shape

5

4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