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科版】高考物理一轮优化习题:第十四章 第2讲 机械波(含解析)

【教科版】高考物理一轮优化习题:第十四章 第2讲 机械波(含解析)

【教科版】高考物理一轮优化习题:第十四章 第2讲 机械波(含解析)
【教科版】高考物理一轮优化习题:第十四章 第2讲 机械波(含解析)

[课时作业] 单独成册 方便使用

一、选择题

1.设x 轴方向的一条细绳上有O 、A 、B 、C 、D 、E 、F 、G 八个

点,OA =AB =BC =CD =DE =EF =FG =1 m ,质点

O 在垂直于x 轴方向上做简谐运动,沿x 轴方向传播形成横波. t =0时刻,O 点开始向上运动,经t =0.2 s ,O 点第一次到达上方最大位移处,这时A 点刚好开始运动.那么在t =2.5 s 时刻,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B 点位于x 轴下方

B .A 点与E 点的位移相同

C .

D 点的速度最大

D .C 点正向上运动

E .这列波的波速为5 m/s

解析:由题可知,T 4=0.2 s ,周期T =0.8 s ,14λ=1 m ,波长λ=4 m ,由v =λT 得

波速v =5 m/s ,则可判断E 项正确;当t =2.5 s 时,波源O 已振动了318个周期,

此时O 位于x 轴上方向上振动,B 点与O 点之间相距半个波长,可判断B 点位于x 轴下方,A 项正确;2.5 s 时E 点已经振动了一段时间,A 点与E 点间距1个波长,两点振动情况完全一样,则B 项正确;O 点与D 点间距1个波长,两点的振动情况完全一样,此时,O 点已经离开平衡位置向上振动,D 点也一样,则D 点的速度不是最大,C 项错误;波传播到C 点的时间为t =3×0.2 s =0.6 s ,

在t =2.5 s 时刻质点C 已振动的时间t ′=2.5 s -0.6 s =1.9 s =238T ,质点C 的起

振方向向上,则在2.5 s 时刻C 点应向下振动,则D 项错误.

答案:ABE

2.如图所示,当波源和障碍物都静止不动时,波源发出的波在障碍物处不能发生明显衍射.下列措施可能使波发生较为明显衍射的是( )

A .增大波源的振动频率

B .减小波源的振动频率

C .增大障碍物的长度

D .减小障碍物的长度

E .波源远离障碍物运动

解析:不能发生明显衍射的原因是障碍物的长度远大于波长,只要增大波长或减

小障碍物的长度即可满足题目要求,由λ=v f 知,v 不变,减小f ,λ增大,故A 、

C错,B、D对;波源远离障碍物将产生多普勒效应,等效于增大波长,故E对.答案:BDE

3.一列简谐横波在某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此时刻质点P的速度为v,经过1.0 s它的速度大小、方向第一次与v相同,再经过0.2 s它的速度大小、方向第二次与v相同,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波速为5 m/s

B.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波速为5 m/s

C.若某时刻质点M到达波谷处,则质点P一定到达波峰处

D.质点M与质点Q的位移大小总是相等、方向总是相反

E.从图示位置开始计时,在2.0 s时刻,质点P在y轴上的坐标为20 cm

解析:由题意可知,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其周期T=1.2 s,根据v=λ

T得v=5 m/s,

A正确,B错误;当两质点平衡位置间的距离相差半个波长的奇数倍时,振动步调相反,C正确,D错误;波的周期为T=1.2 s,根据对称性可知,从图示位置开始计时,在2.0 s时刻,质点P到达波峰处,其y坐标为20 cm,E正确.

答案:ACE

4.一列简谐横波在t=0时的波形图如图所示.介质中

x=2 m处的质点P沿y轴正方向做简谐运动的表达式

为y=10sin(5πt) cm.关于这列简谐波,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A.周期为4.0 s

B.振幅为20 cm

C.传播方向沿x轴正向

D.传播速度为10 m/s

E.经1 s波向前传播10 m,而质点不随波移动

解析:由题意知ω=5π rad/s,周期T=2π

ω=0.4 s,由波的图像得振幅A=10 cm,

波长λ=4 m,故波速v=λ

T=10 m/s,P点在t=0时振动方向为正y方向,波向

正x方向传播,由Δx=v t1知,1 s后波向前传播10 m,各质点仍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而不随波移动.

答案:CDE

5.(2018·安徽江南十校联考)一简谐机械横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已知波的波长为8 m,周期为2 s,t=1 s时刻波形如图a所示,a、b是波上的两个质点.图b 是波上某一点的振动图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b可以表示d质点的振动

B.图b可以表示b质点的振动

C.a、b两质点在t=1.5 s时速度大小相同

D.该波传播速度为v=4 m/s

E.t=0时b质点速度沿y轴正向

解析:a、b、d三质点中在t=1 s时位于平衡位置的是b和d质点,其中d质点向上振动、b质点向下振动,则图b可以表示d质点的振动,A项正确,B项错误.t=1.5 s时的波形图如图甲所示,则知此时a质点速度大于b质点速度,C

项错误.波速v=λ

T=4 m/s,D项正确.t=0时波形如图乙所示,此时b质点速

度沿y轴正方向,E项正确.

答案:ADE

6.(2018·河北唐山模拟)如图所示为一列向左传播的横波的图像,图中实线表示t时刻的波形,虚线表示又经Δt=0.2 s时刻的波形,已知波长为2 m,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A .波的周期的最大值为2 s

B .波的周期的最大值为29 s

C .波的速度的最小值为9 m/s

D .这列波不能发生偏振现象

E .这列波遇到直径r =1 m 的障碍物会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解析:0.2 m =110λ,因波向左传播,则由图像可知波向左传播的距离为(n +910)λ(n

=0,1,2,…),所以0.2 s =(n +910)T (n =0,1,2,…),n =0时,周期最大,为T m

=29 s ,波速最小,为v min =λT m

=9 m/s ,所以A 错误,B 、C 正确.横波可以发生偏振现象,D 错误.因为障碍物的直径r =1 m<λ=2 m ,则这列波遇到此障碍物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E 正确.

答案:BCE

7.图为一列沿x 轴正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在t =0时刻的

波形图,已知t 1=0.3 s 时,质点P 首次位于波谷,质点

Q 的坐标是(1.5,0),质点M 的坐标是(13,0)(图中未画出),

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波的传播速度为0.3 m/s

B .从t =0开始,质点Q 一定比P 先到达波峰

C .每经0.2 s ,质点Q 的路程一定是10 cm

D .在t 2=1.6 s 时刻,质点M 第二次位于波峰

E .P 、Q 两质点的速度方向始终相同

解析:由题图知波长为λ=4 cm ,v =3

t 1

=0.1 m/s ,故选项A 错误;因为该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质点Q 在质点P 的左侧,由题图可知质点Q 一定比P 先到达波

峰,故选项B 正确;波的周期T =λv =0.4 s ,每经0.2 s 即半个周期,质点Q 运动

的路程s =2A =2×5 cm =10 cm ,故选项C 正确;波峰第一次到达质点M 的时

间t 3=Δx v =0.13-0.010.1

s =1.2 s ,再经过一个周期即t 2=1.6 s 时,质点M 第二次位于波峰,故选项D 正确;P 、Q 两质点相距Δx ′=0.5 cm<λ,不是同相位点,故选项E 错误.

答案:BCD

8.如图所示,实线与虚线分别表示振幅、频率均相同的两列简

谐横波的波峰和波谷,此刻,M 是波蜂与波峰的相遇点,设

这两列波的振幅均为A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此时刻位于O 处的质点正处于平衡位置

B .P 、N 两处的质点始终处在平衡位置

C .随着时间的推移,M 处的质点将向O 处移动

D .从此时刻起,经过四分之一周期,M 处的质点到达平衡位置,此时位移为零

E .O 、M 连线的中点是振动加强的点,其振幅为2A

解析:此时刻位于O 处的质点正处于波谷与波谷的相遇点,不在平衡位置,选项A 错误;P 、N 两处的质点处于波峰和波谷的相遇点,两列波在这两处的位移始终相反,合位移为零,选项B 正确;质点并不随波迁移,选项C 错误;从此时刻起,经过四分之一周期,两列波在M 点的振动均达到平衡位置,合位移为零,选项D 正确;O 、M 连线的中点是振动加强区的点,其振幅为2A ,选项E 正确.

答案:BDE

9.如图所示,有一列减幅传播的简谐横波,x =0与x =75 m 处的A 、B 两个质点的振动图像分别如图中实线与虚线所示.则这列波的( )

A .A 点处波长是10 cm ,

B 点处波长是5 cm

B .周期一定都是2×10-2 s

C .t =0.012 5 s 时刻,两质点的振动速度方向相反

D .传播速度一定是600 m/s

E .A 质点的振幅是B 质点的振幅的2倍

解析:由A 、B 两质点的振动图像可知两质点的周期均为2×10-2 s ,所以B 项正确;再由振动图像知t =0时,质点A 在平衡位置且向上振动,B 处在波峰,

则有75 m =34λ+nλ(n =0,1,2,3,…),解得λ=3004n +3

m(n =0,1,2,3,…),所以A 项错;在t =0.012 5 s =58T 时,质点A 向下振动,B 向上振动,所以C 项正确;

波的传播速度v =λT =15 0004n +3

m/s(n =0,1,2,3,…),有多种可能,D 项错;由图可知质点A 的振幅为10 cm ,质点B 的振幅为5 cm ,所以E 项正确.

答案:BCE

二、非选择题

10.一列沿-x 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在t =0时刻的波形如

图所示,质点振动的振幅为10 cm.P 、Q 两点的坐标分别

为(-1,0)和(-9,0),已知t =0.7 s 时,P 点第二次出现波

峰.

(1)这列波的传播速度多大?

(2)从t =0时刻起,经过多长时间Q 点第一次出现波峰?

(3)当Q 点第一次出现波峰时,P 点通过的路程为多少?

解析:(1)由题意可知该波的波长为λ=4 m ,P 点与最近波峰的水平距离为3 m ,距离下一个波峰的水平距离为7 m

所以v =s t =10 m/s

(2)Q 点与最近波峰的水平距离为11 m

故Q 点第一次出现波峰的时间为t 1=s 1v =1.1 s

(3)该波中各质点振动的周期为T =λv =0.4 s

Q 点第一次出现波峰时质点P 振动了t 2=0.9 s

则t 2=2T +14T =9T 4

质点每振动T 4经过的路程为10 cm

当Q 点第一次出现波峰时,P 点通过的路程s ′=0.9 m.

答案:见解析

11.(2018·湖北武汉调研)有两列简谐横波a 、b 在同一介质中分别沿x 轴正方向和负方向传播,两列波在t =0时刻的波形曲线如图所示,已知a 波的周期T a = 1 s .求:

(1)两列波的传播速度;

(2)从t =0时刻开始,最短经过多长时间x =1.0 m 的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为0.16 m?

解析:(1)由图可知a 、b 两列波的波长分别为λa =2.5 m ,λb =4.0 m. 两列波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为v =λa T a

=2.5 m/s. (2)a 波的波峰传播到x =1.0 m 的质点经历的时间

t a =Δx a v =1+mλa v ,

b 波的波峰传播到x =1.0 m 的质点经历的时间t b =Δx b v =1.5+nλb v

,又t a =t b =t ,联立解得5m -8n =1(式中m 、n 均为正整数),分析知,当m =5、n =3时,x =1.0 m 的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为0.16 m 时经过时间最短,将m =5代入t =1+mλa

v ,解得t =5.4 s.

答案:(1)均为2.5 m/s (2)5.4 s

12.如图甲所示,一列简谐横波沿直线AB 传播,A 、B 之间的距离为1 m ,A 、B 两点的振动情况如图乙所示.则这列波波速为多少?

解析:该波的周期为T=4 s. 如果该波向右传播

x AB=nλ+3

4λ(n=0,1,2,3,…)

解得波长λ=

4

4n+3

m(n=0,1,2,3,…)

波速v=λ

T=

1

4n+3

m/s(n=0,1,2,3,…).

如果该波向左传播

x AB=nλ+1

4λ(n=0,1,2,3,…)

解得波长λ=

4

4n+1

m(n=0,1,2,3,…)

波速v=λ

T=

1

4n+1

m/s(n=0,1,2,3,…).

答案:见解析

高三物理必修三下册《机械波》知识点讲解

高三物理必修三下册《机械波》知识点讲解高三物理必修三下册《机械波》知识点讲解 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称为机械波(mechanicalwave)。机械波与电磁波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机械波由机械振动产生,电磁波由电磁振荡产生;机械波的传播需要特定的介质,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也不同,在真空中根本不能传播,而电磁波(例如光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机械波可以是横波和纵波,但电磁波只能是横波;机械波与电磁波的许多物理性质,如:折射、反射等是一致的,描述它们的物理量也是相同的。常见的机械波有:水波、声波、地震波。 机械振动产生机械波,机械波的传递一定要有介质,有机械振动但不一定有机械波产生。 形成条件 波源 波源也称振源,指能够维持振动的传播,不间断的输入能量,并能发出波的物体或物体所在的初始位置。波源即是机械波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电磁波形成的必要条件。 波源可以认为是第一个开始振动的质点,波源开始振动后,介质中的其他质点就以波源的频率做受迫振动,波源的频率等于波的频率。 介质 广义的介质可以是包含一种物质的另一种物质。在机械波中,介质特指机械波借以传播的物质。仅有波源而没有介质时,机械波不会产生,例如,真空中的闹钟无法发出声音。机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率是由介质本身的固有性质决定的。在不同介质中,波速是不同的。

传播方式与特点 机械波在传播过程中,每一个质点都只做上下(左右)的简谐振动,即,质点本身并不随着机械波的传播而前进,也就是说,机械波的一质点运动是沿一水平直线进行的。例如:人的声带不会随着声波的传播而离开口腔。简谐振动做等幅震动,理想状态下可看作做能量守恒的运动.阻尼振动为能量逐渐损失的运动. 为了说明机械波在传播时质点运动的特点,现已绳波(右下图)为例进行介绍,其他形式的机械波同理[1]。 绳波是一种简单的横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拿起一根绳子的一端进行一次抖动,就可以看见一个波形在绳子上传播,如果连续不断地进行周期性上下抖动,就形成了绳波[1]。 把绳分成许多小部分,每一小部分都看成一个质点,相邻两个质点间,有弹力的相互作用。第一个质点在外力作用下振动后,就会带动第二个质点振动,只是质点二的振动比前者落后。这样,前一个质点的振动带动后一个质点的振动,依次带动下去,振动也就发生区域向远处的传播,从而形成了绳波。如果在绳子上任取一点系上红布条,我们还可以发现,红布条只是在上下振动,并没有随波前进[1]。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介质中的每个质点,在波传播时,都只做简谐振动(可以是上下,也可以是左右),机械波可以看成是一种运动形式的传播,质点本身不会沿着波的传播方向移动。 对质点运动方向的判定有很多方法,比如对比前一个质点的运动;还可以用上坡下,下坡上进行判定,即沿着波的传播方向,向上远离平衡位置的质点向下运动,向下远离平衡位置的质点向上运动。 机械波传播的本质

2020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二相互作用对对练含解析

相互作用 2020年高考必备 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Ⅰ 卷 Ⅱ 卷 Ⅰ 卷 Ⅱ 卷 Ⅲ 卷 Ⅰ 卷 Ⅱ 卷 Ⅲ 卷 Ⅰ 卷 Ⅱ 卷 Ⅲ 卷 Ⅰ 卷 Ⅱ 卷 Ⅲ 卷 考点一重力、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与分解 考点二受力分析 共点力的平衡 19 14 17 21 16 17 19 16 16 考点三实验:1.探究弹力和弹 簧伸长的关系 22 实验:2.验证力的平行 四边形定则 22 考点一重力、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与分解 命题角度1(储备)弹力与摩擦力的分析 【典题】(多选)(2019河北衡水高三月考)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A放在质量为M的三角形斜面体B上,现用大小不相等、方向相反的水平力F1、F2分别推A和B,它们均静止不动,且F1

用假设法分析隐蔽的弹力与静摩擦力 (1)接触面形变情况不清晰,则相关弹力较为“隐蔽”.此时需用“假设法”判定弹力的有无和弹力的方向. 也可假设有弹力,做相似分析. (2)接触面间的相对运动趋势不明确,则相关静摩擦力较为“隐蔽”,此时需用“假设法”判定静摩擦力的有无和静摩擦力的方向. 也可假设有静摩擦力,做相似分析. (3)应用“假设法”时,一般结合力的合成与分解、平衡条件等知识分析. 典题演练提能·刷高分 1.

(完整版)高中物理知识点清单(非常详细)

高中物理知识点清单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第一节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 一、质点、参考系 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它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2.参考系: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选定用来作为参考的物体.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通常以地面或相对于地面不动的物体为参考系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二、位移和速度 1.位移和路程 (1)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用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 (2)路程是物体运动路径的长度,是标量. 2.速度 (1)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即v =x t ,是矢量.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是矢量. 3.速率和平均速率 (1)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是标量. (2)平均速率: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不一定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 三、加速度 1.定义式:a =Δv Δt ;单位是m/s 2 . 2.物理意义: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 3.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 考点一 对质点模型的理解 1.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2.物体能否被看做质点是由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决定的,并非依据物体自身大小来判断. 3.物体可被看做质点主要有三种情况: (1)多数情况下,平动的物体可看做质点. (2)当问题所涉及的空间位移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可以看做质点. (3)有转动但转动可以忽略时,可把物体看做质点. 考点二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1.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 平均速度与位移和时间有关,表示物体在某段位移或某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瞬时速度与位置或时刻有关,表示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快慢程度. 2.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联系 (1)瞬时速度是运动时间Δt →0时的平均速度. (2)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相等. 考点三 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的关系

高中物理《机械波》典型题(精品含答案)

《机械波》典型题 1.(多选)某同学漂浮在海面上,虽然水面波正平稳地以1.8 m/s 的速率向着海滩传播,但他并不向海滩靠近.该同学发现从第1个波峰到第10个波峰通过身下的时间间隔为15 s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面波是一种机械波 B .该水面波的频率为6 Hz C .该水面波的波长为3 m D .水面波没有将该同学推向岸边,是因为波传播时能量不会传递出去 E .水面波没有将该同学推向岸边,是因为波传播时振动的质点并不随波迁移 2.(多选)一振动周期为T 、振幅为A 、位于x =0点的波源从平衡位置沿y 轴正向开始做简谐运动.该波源产生的一维简谐横波沿x 轴正向传播,波速为v ,传播过程中无能量损失.一段时间后,该振动传播至某质点P ,关于质点P 振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振幅一定为A B .周期一定为T C .速度的最大值一定为v D .开始振动的方向沿y 轴向上或向下取决于它离波源的距离 E .若P 点与波源距离s =v T ,则质点P 的位移与波源的相同 3.(多选)一列简谐横波从左向右以v =2 m/s 的速度传播,某时刻的波形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 质点再经过一个周期将传播到D 点 B .B 点正在向上运动 C .B 点再经过18T 回到平衡位置

D.该波的周期T=0.05 s E.C点再经过3 4T将到达波峰的位置 4.(多选)图甲为一列简谐横波在t=2 s时的波形图,图乙为媒质中平衡位置在x=1.5 m处的质点的振动图象,P是平衡位置为x=2 m的质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波速为0.5 m/s B.波的传播方向向右 C.0~2 s时间内,P运动的路程为8 cm D.0~2 s时间内,P向y轴正方向运动 E.当t=7 s时,P恰好回到平衡位置 5.(多选)一列简谐横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在x=12 m处的质点的振动图线如图甲所示,在x=18 m处的质点的振动图线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波的周期为12 s B.x=12 m处的质点在平衡位置向上振动时,x=18 m处的质点在波峰 C.在0~4 s内x=12 m处和x=18 m处的质点通过的路程均为6 cm D.该波的波长可能为8 m E.该波的传播速度可能为2 m/s 6.(多选)从O点发出的甲、乙两列简谐横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某时刻两列波分别形成的波形如图所示,P点在甲波最大位移处,Q点在乙波最大位移处,

高考物理基础知识总结

高考物理基础知识总结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s v= t (定义式) 2.有用推论2022t v -v =as 3.中间时刻速度 02t t/2v +v v =v= 4.末速度v t =v o +at 5.中间位置速度s/2v 6.位移02122t/s=vt=v t+at =v t 7.加速度0t v -v a=t 以v o 为正方向,a 与v o 同向(加速)a >0;反向则a <0 8.实验用推论Δs=aT 2 Δs 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T )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v o ):m/s 加速度(a ):m/s 2 末速度(v t ):m/s 时间(t ):秒(s) 位移(s ):米(m ) 路程:米 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 0t v -v a=t 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s--t 图/v--t 图/速度与速率/。 2) 自由落体 1.初速度v o =0 2.末速度v t =gt 3.下落高度12 2h=gt (从v o 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 t 2=2gh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 (2)a=g =9.8≈10m/s 2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 竖直上抛 1.位移012 2s=v t-gt 2.末速度v t = v o - gt (g =9.8≈10m/s 2 ) 3.有用推论v t 2 -v o 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 m =v o 2/2g (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02v t=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高考物理复习知识点:机械波

2019高考物理复习知识点:机械波 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称为机械波(mechanical wave)。机械波与电磁波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机械波由机械振动产生,电磁波由电磁振荡产生;机械波的传播需要特定的介质,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也不同,在真空中根本不能传播,而电磁波(例如光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机械波可以是横波和纵波,但电磁波只能是横波;机械波与电磁波的许多物理性质,如:折射、反射等是一致的,描述它们的物理量也是相同的。常见的机械波有:水波、声波、地震波。 机械振动产生机械波,机械波的传递一定要有介质,有机械振动但不一定有机械波产生。 形成条件 波源 波源也称振源,指能够维持振动的传播,不间断的输入能量,并能发出波的物体或物体所在的初始位置。波源即是机械波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电磁波形成的必要条件。 波源可以认为是第一个开始振动的质点,波源开始振动后,介质中的其他质点就以波源的频率做受迫振动,波源的频率等于波的频率。 介质 广义的介质可以是包含一种物质的另一种物质。在机械波中,介质特指机械波借以传播的物质。仅有波源而没有介质时,机械波不会产生,例如,真空中的闹钟无法发出声音。机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

率是由介质本身的固有性质决定的。在不同介质中,波速是不同的。 下表给出了0℃时,声波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数据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4)》(2019年)[1]。单位 v/m·s^-1 传播方式与特点 质点的运动 机械波在传播过程中,每一个质点都只做上下(左右)的简谐振动,即,质点本身并不随着机械波的传播而前进,也就是说,机械波的一质点运动是沿一水平直线进行的。例如:人的声带不会随着声波的传播而离开口腔。简谐振动做等幅震动,理想状态下可看作做能量守恒的运动.阻尼振动为能量逐渐损失的运动. 为了说明机械波在传播时质点运动的特点,现已绳波(右下图)为例进行介绍,其他形式的机械波同理[1]。 绳波是一种简单的横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拿起一根绳子的一端进行一次抖动,就可以看见一个波形在绳子上传播,如果连续不断地进行周期性上下抖动,就形成了绳波[1]。 把绳分成许多小部分,每一小部分都看成一个质点,相邻两个质点间,有弹力的相互作用。第一个质点在外力作用下振动后,就会带动第二个质点振动,只是质点二的振动比前者落后。这样,前一个质点的振动带动后一个质点的振动,依次带动下去,振动也就发生区域向远处的传播,从而形成了绳波。如果在绳子上任取一点系上红布条,我们还可以发现,红布条只是在上下振动,并没有随波前进[1]。

高考物理相互作用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物理相互作用练习题及答案 一、高中物理精讲专题测试相互作用 1.如图所示,用三根轻绳将质量均为m的A、B两小球以及水平天花板上的固定点O之间两两连接,然后用一水平方向的力F作用于A球上,此时三根轻绳均处于直线状态,且OB绳恰好处于竖直方向,两球均处于静止状态,轻绳OA与AB垂直且长度之比为3:4.试计算: (1)OA绳拉力及F的大小? (2)保持力F大小方向不变,剪断绳OA,稳定后重新平衡,求此时绳OB及绳AB拉力的大小和方向.(绳OB、AB拉力的方向用它们与竖直方向夹角的正切值表达) (3)欲使绳OB重新竖直,需在球B上施加一个力,求这个力的最小值和方向. 【答案】(1)4 3 mg(2) 1 213 T=,tanθ1= 2 3 ; 2 5 3 T mg =,tanθ2= 4 3 (3)4 3 mg,水平向左 【解析】 【分析】 【详解】 (1)OB竖直,则AB拉力为0,小球A三力平衡,设OB拉力为T,与竖直方向夹角为θ, 则T=mg/cosθ=5 3 mg,F=mgtanθ= 4 3 mg (2)剪断OA绳,保持F不变,最后稳定后,设OB的拉力为T1,与竖直方向夹角为θ1,AB拉力为T2,与竖直方向夹角为θ2,以球A、球B为整体,可得 T1x=F=4 3 mg;T1y=2mg; 解得:T1213 mg;tanθ1= 2 3 ; 单独研究球A,T2x=F=4 3 mg;T2y=mg; 解得:T2=5 3 mg,tanθ2= 4 3 (3)对球B施加一个力F B使OB重新竖直,当F B水平向左且等于力F时是最小值,即 F B=F=4 3 mg,水平向左 【点睛】

大学物理第二章 机械波

151 第2章 机械波 一.基本要求 1.理解机械波产生的机制和波动的特征。 2.掌握简谐波的概念以及描述简谐波的物理量:波长、周期、波速和相位。 3.掌握波函数的建立过程,能根据任一点的振动方程写波函数,并理解波函数的物理意义.掌握振动曲线和波形曲线的区别和联系,能够从波形曲线获取有关信息。 4.理解波的能量以及与能量有关的物理量:能量密度、波的强度.掌握振动的能量和波的能量的差异。 5.了解惠更斯原理,并能用它解释波的衍射、反射和折射。 6.掌握波的迭加原理,特别波的干涉,以及干涉的特例——驻波。 7.掌握多普勒效应。 二.内容提要和学习指导 (一)机械波的基本概念 1.定义:机械振动在弹性媒质中传播形成机械波。 2.产生的条件:①产生振动的波源;②传播振动的弹性媒质; 3.分类:①按振动方向分为:纵波和横波;②按波面形状分为:平面波、球面波和柱面波等;③按频率分为:次声波(ν<20Hz)、声波(20Hz <ν<2?104Hz)、超声波(ν>2?104Hz);④按波源是否谐振分为:简谐波和非简谐波。 (二)波动的描述 1.描述波的基本物理量: (1)波的周期T (频率ν、圆频率ω):1/2/T νπω==,波场中各质元振动的周期,由波源决定,与介质无关,它反应波在时间上的周期性............。 (2)波速u :单位时间内振动所传播的距离.它决定于介质的弹性性质和介质的密度,与波源无关.值得注意的是:波速与质元的振动速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理想的流体中只能传播纵波,其波速ρ/K u = ;固体中横波的波速ρ/G u =,纵波的波速 ρ/E u =;柔软的轻绳中只能传播横波,其波速μ/T u =); (3)波长uT λ=:沿波的传播方向两个相邻同相点之间的距离,或者说波在一个周期内向前传播的距离.它反应波在空间上的周期性............ . (4)波的相位:设0x =处的质元在t 时刻的振动相位是0t ωφ+,波沿x 轴正(反) 向传播,则位于x 处的质元在t 时刻的振动相位为0(/)t x u φωφ=+ ; 2.波动的几何描述:①波线:表示波的传播方向的直线或曲线;②介质中位相相同的点构成的面叫等相面,位置在波的最前方的等相面称为波前或波面;③在各向同性均匀介质中,波线与波面正交;④沿波线单位长度上完整波的个数称为波数,2/k πλ= 称为角波 数,2/k n πλ= 称为波矢量(n 是沿波传播方向的单位矢量); 3.波动的解析函数描述: (1)平面波的微分方程 0122222=??-??t u x ξ ξ,其解满足叠加原理。应用动力学的规律,

高考物理复习机械波模拟试题

机械波 一、选择题(本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7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如图所示为简谐横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图,已知此时质点A 正向上运动,如图中箭头所示,由此可断定此横波( ) A .向右传播,且此时质点 B 正向上运动 B .向右传播,且此时质点 C 正向下运动 C .向左传播,且此时质点 D 正向上运动 D .向左传播,且此时质点 E 正向下运动 解析:由质点A 向上运动可以确定波向左传播,则质点B 、C 正向下运动,质点D 、E 正向上运动,故C 正确. 答案:C 2.如图所示为一列简谐横波的图象,波速为0.2 m/s ,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A .振源振动的频率为0.4 Hz B .若质点a 比质点b 先回到平衡位置,则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 C .图示时刻质点a 、b 、c 所受回复力大小之比为2∶1∶3 D .经过0.5 s 质点a 、b 、c 通过的路程为75 cm 解析:由图可知,波长为8 cm ,周期为T =λv =0.080.2 s =0.4 s ,振动频率为2.5 Hz ,A 错.若 质点a 比质点b 先回到平衡位置,则质点a 向下振动,波沿x 轴负方向传播,B 错.回 复力的大小与位移成正比,C 对,经过0.5 s 即114 T ,只有c 点通过的路程为75 cm ,D 错. 答案:C 3. 振源A 带动细绳上各点上下做简谐运动,t =0时刻绳上形成的波形如图所示.规定绳上质

点向上运动的方向为x轴的正方向,则P点的振动图象是( ) 解析:选B.本题考查波动与振动相结合的问题.由t=0时刻绳上形成的波形可知该波刚传到P点时处于平衡位置,由“上下坡”法可知,P处上坡,所以起振方向向下,B正确. 4.一简谐机械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周期为T,波长为λ.若在x=0处质点的振动图象如右图所示,则该波在t=T/2时刻的波形曲线为下图中的( ) 解析:从振动图象上可以看出x=0处的质点在t=T/2时刻处于平衡位置,且正在向下 振动,四个选项中只有A图符合要求,故A项正确. 答案:A 5.介质中有一列简谐机械波传播,对于其中某个振动质点( ) A.它的振动速度等于波的传播速度 B.它的振动方向一定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 C.它在一个周期内走过的路程等于一个波长 D.它的振动频率等于波源的振动频率 解析:由振动和波的关系可知:质点的振动速度是质点运动的速度,而波的传播速度是 指“振动”这种运动形式的传播速度,故A错;波可分为横波和纵波,在纵波中,质点 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在一条直线上,故B错;在一个周期内波传播的距离等于波长, 而质点运动的路程等于4个振幅,故C错;介质中所有质点的振动都是由波源的振动引 起的,它们的振动频率与波源的振动频率都相同,故D正确. 答案:D

高考物理相互作用真题汇编(含答案)及解析

高考物理相互作用真题汇编(含答案)及解析 一、高中物理精讲专题测试相互作用 1.如图所示,质量的木块A套在水平杆上,并用轻绳将木块与质量的小球B相连.今用跟水平方向成角的力,拉着球带动木块一起向右匀速运动,运动中M、m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取.求: (1)运动过程中轻绳与水平方向夹角; (2)木块与水平杆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3)当为多大时,使球和木块一起向右匀速运动的拉力最小? 【答案】(1)30°(2)μ=(3)α=arctan. 【解析】 【详解】 (1)对小球B进行受力分析,设细绳对N的拉力为T由平衡条件可得: Fcos30°=Tcosθ Fsin30°+Tsinθ=mg 代入数据解得:T=10,tanθ=,即:θ=30° (2)对M进行受力分析,由平衡条件有

F N=Tsinθ+Mg f=Tcosθ f=μF N 解得:μ= (3)对M、N整体进行受力分析,由平衡条件有: F N+Fsinα=(M+m)g f=Fcosα=μF N 联立得:Fcosα=μ(M+m)g-μFsinα 解得:F= 令:sinβ=,cosβ=,即:tanβ= 则: 所以:当α+β=90°时F有最小值.所以:tanα=μ=时F的值最小.即:α=arctan 【点睛】 本题为平衡条件的应用问题,选择好合适的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后应用平衡条件求解即可,难点在于研究对象的选择和应用数学方法讨论拉力F的最小值,难度不小,需要细细品味.

2.如图所示,A、B都是重物,A被绕过小滑轮P的细线悬挂,B放在粗糙的水平桌面上,滑轮P被一根斜短线系于天花板上的O点,O′是三根细线的结点,细线bO′水平拉着物体B,cO′沿竖直方向拉着弹簧.弹簧、细线、小滑轮的重力不计,细线与滑轮之间的摩擦力可忽略,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若重物A的质量为2kg,弹簧的伸长量为5cm, ∠cO′a=120°,重力加速度g取10m/s2,求: (1)桌面对物体B的摩擦力为多少? (2)弹簧的劲度系数为多少? (3)悬挂小滑轮的斜线中的拉力F的大小和方向? 【答案】(1)103N(2)200N/m(3)203N,方向在O′a与竖直方向夹角的角平分线上. 【解析】 【分析】 (1)对结点O′受力分析,根据共点力平衡求出弹簧的弹力和bO′绳的拉力,通过B平衡求出桌面对B的摩擦力大小.(2)根据胡克定律求弹簧的劲度系数.(3)悬挂小滑轮的斜线中的拉力F与滑轮两侧绳子拉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详解】 (1)重物A的质量为2kg,则O′a绳上的拉力为 F O′a=G A=20N 对结点O′受力分析,如图所示,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得:水平绳上的力为: F ob=F O′a sin60°=103N 物体B静止,由平衡条件可得,桌面对物体B的摩擦力 f=F ob=103N (2)弹簧的拉力大小为 F弹=F O′a cos60°=10N. 根据胡克定律得 F弹=kx 得 k=F x 弹= 10 0.05 =200N/m (3)悬挂小滑轮的斜线中的拉力F与滑轮两侧绳子拉力的合力等大反向,则悬挂小滑轮的

物理:第二章《机械波》教案(2)(沪科版选修3-4)

机械波的描述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机械波的描述是在学习了匀速圆周运动、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以后,对机械运动的进一步学习,关于波的概念也是今后学习交流电、电磁波等内容的基础。 学习机械波的描述需要匀速圆周运动、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以及匀速直线运动的知识为基础。 通过有关“波”的录像揭示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引出如何描述波的课题。 通过绳波演示和相应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揭示机械波的产生过程,在此基础上引人机械波的图像。 联系匀速圆周运动、机械振动等周期性运动,通过DIS实验(或演示多媒体课件),从分析、比较波形图中波形的分布和重复,归纳得出波速、波长、频率等概念;根据机械波传播的特点,联系匀速直线运动的的规律,得出波速、波长、频率三者之间的的关系:v =λf。 通过课内学习训练巩固对波速、波长、频率的关系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在概念形成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分析、比较、归纳、演绎等科学方法的应用,感悟观察、实验对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机械波的图像。 (2)知道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波速、波长、频率和周期。 (3)理解波速、波长、频率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波形图的认知过程,明白正确的观察在建立概念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通过对波速、波长、频率的关系探究过程,感受根据实验事实进行分析、比较和归纳是探究物理规律的重要方法之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有关“波”的录像的观察,感悟物理源于生活,从而重视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观察。

(2)通过对绳波的观察、探索,并由此得出波速、波长、频率的关系,感悟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从而认真观察演示实验,自觉进行物理实验。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波速、波长、频率的概念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难点:机械波的图像。 四、教学资源 1、器材:DIS实验设备、长绳。 2、录像:“泰坦尼克”号被冰山撞沉、海洋渔业勘测等。 3、课件:机械波的形成。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机械波的图像;二是波速、波长、频率的概念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DIS实验、多媒体课件演示为基础,通过观察机械波形成过程引人波形图,然后从分析、比较波形图中波形的分布和重复,归纳得出波速、波长、频率等概念;根据机械波传播的特点,联系匀速直线运动的的规律,得出波速、波长、频率三者之间的的关系:v =λf。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波速、波长、频率的概念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是: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绳波的产生过程,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波速、波长、频率,然后让学生通过DIS实验(或演示实验、课件)探究波速、波长、频率的关系,再运用图像法等处理数据的手段归纳出波速、波长、频率的定量关系。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机械波的图像。方法是:通过绳波产生的实验演示、多媒体课件对机械波产生过程的动态过程和瞬态的模拟展示,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分组讨论、交流,通过分析、比较,建立波形图的概念。 对部分有兴趣的学生还可提供有关多普勒效应方面的学习指导。教师可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由部分有兴趣的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课外拓展探究,教师应在背景资料搜集、探究目标制定、研究方法选择等方面发挥指导作用,注意不要因此加重学生的负担。 本设计首先通过对录像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实验、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物理学研究的方法,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

荆门市高考物理机械波试题经典

荆门市高考物理机械波试题经典 一、机械波 选择题 1.某一列沿x 轴传播的简谱横波,在4 T t = 时刻的波形图如图所示,P 、Q 为介质中的两质点,质点P 正在向动能增大的方向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 B .4 T t =时刻,Q 比P 的速度大 C .34T t = 时刻,Q 到达平衡位置 D .34 T t = 时刻,P 向y 轴正方向运动 2.甲、乙两列横波在同一介质中分别从波源M 、N 两点沿x 轴相向传播,波速为2m/s ,振幅相同;某时刻的图像如图所示。则 。 A .甲、乙两波的起振方向相同 B .甲、乙两波的频率之比为3:2 C .甲、乙两波在相遇区域会发生干涉 D .再经过3s ,平衡位置在x =6m 处的质点处于平衡位置 E.再经过3s ,平衡位置在x =7m 处的质点加速度方向向上 3.一列简谐横波沿直线传播,该直线上的a 、b 两点相距4.42m 。图中实、虚两条曲线分别表示平衡位置在a 、b 两点处质点的振动曲线。从图示可知( ) A .此列波的频率一定是10Hz B .此列波的波长一定是0.1m C .此列波的传播速度可能是34m /s D .a 点一定比b 点距波源近 4.一列沿x 轴传播的简谐横波,某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从此时刻开始计时,1 1.5x =m

的质点Q 比23x =m 的质点P 早回到平衡位置0.3s ,下列说法正确的( ) A .这列简谐横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 B .P 质点简谐运动的频率为2Hz C .简谐横波波速为5m/s D .再过0.8s ,x =4.0m 处的质点向前移动到x =8.0m 处 E.再过0.6s ,x =6.5m 处的质点正在远离平衡位置 5.沿x 轴方向的一条细绳上有O 、A 、B 、C 、D 、E 、F 、G 八个点, 1m OA AB BC CD DE EF FG =======,质点O 在垂直于x 轴方向上做简谐运动,沿x 轴方向传播形成横波。0t =时刻,O 点开始向上运动,经0.2s t =,O 点第一次到达 上方最大位移处,这时A 点刚好开始运动。那么在 2.5s t =时刻,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B 点位于x 轴下方 B .A 点与E 点的位移相同 C . D 点的速度最大 D .C 点正向上运动 E.这列波的波速为5m/s 6.位于x =0m 、x =18m 的波源P 、Q 在同一介质中分别产生两列横波甲、乙,传播方向相反,某时刻两列波的波形图如图所示,此时x =1m 处的质点振动了5s 时间。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波的波速为0.8m/s B .两列波叠加后不会产生干涉现象 C .x =8m 处的质点起始振动方向沿y 轴正方向 D .波源P 比波源Q 迟振动了2s 7.一列横波沿x 轴传播,图中实线表示t=0时刻的波形,虚线表示从该时刻起经0.005s 后的波形______.

高中物理相互作用真题汇编(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物理相互作用真题汇编(含答案)及解析 一、高中物理精讲专题测试相互作用 1.将质量0.1m kg =的圆环套在固定的水平直杆上,环的直径略大于杆的截面直径,环与杆的动摩擦因数0.8μ=.对环施加一位于竖直平面内斜向上与杆夹角53θ=o 的恒定拉力F ,使圆环从静止开始运动,第1s 内前进了2.2m (取210/g m s =,sin530.8=o , cos530.6=o ).求: (1)圆环加速度a 的大小; (2)拉力F 的大小. 【答案】(1)24.4m/s (2)1N 或9N 【解析】 (1)小环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由运动学公式可知:21x 2 at = 解得:2a 4.4m /s = (2)令Fsin53mg 0?-=,解得F 1.25N = 当F 1.25N <时,环与杆的上部接触,受力如图: 由牛顿第二定律,Fcos θμN F ma -=,Fsin θN F mg += 联立解得:()F m a g cos sin μθμθ += + 代入数据得:F 1N = 当F 1.25N >时,环与杆的下部接触,受力如图: 由牛顿第二定律,Fcos θμN F ma -=,Fsin θN mg F =+

联立解得: ()F m a g cos sin μθμθ -= - 代入数据得:F 9N = 2.如图所示,两足够长的平行光滑的金属导轨MN 、PQ 相距为1L =m ,导轨平面与水平面夹角30α=?,导轨电阻不计,磁感应强度为12T B =的匀强磁场垂直导轨平面向上,长为1L =m 的金属棒ab 垂直于MN 、PQ 放置在导轨上,且始终与导轨接触良好,金属棒的质量为12m =kg 、电阻为11R =Ω,两金属导轨的上端连接右侧电路,电路中通过导线接一对水平放置的平行金属板,两板间的距离和板长均为0.5d =m ,定值电阻为 23R =Ω,现闭合开关S 并将金属棒由静止释放,取10g =m/s 2,求: (1)金属棒下滑的最大速度为多大? (2)当金属棒下滑达到稳定状态时,整个电路消耗的电功率υ为多少? (3)当金属棒稳定下滑时,在水平放置的平行金属板间加一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 ,在下板的右端且非常靠近下板的位置处有一质量为4 110q -=-?kg 、所带电荷 量为 C 的液滴以初速度υ水平向左射入两板间,该液滴可视为质点,要使带 电粒子能从金属板间射出,初速度υ应满足什么条件? 【答案】(1)10m/s (2)100W (3)v≤0.25m/s 或v≥0.5m/s 【解析】试题分析:(1)当金属棒匀速下滑时速度最大,设最大速度v m ,则有 1sin m g F α=安 F 安=B 1IL 112 m B Lv I R R = + 所以() 112221 sin m m g R R v B L α+= 代入数据解得:v m =10m/s (2)金属棒匀速下滑时,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减小,此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电能,重力做功的功率等于整个电路消耗的电功率P=m 1gsinαv m =100W (或) (3)金属棒下滑稳定时,两板间电压U=IR 2=15V 因为液滴在两板间有2U m g q d =所以该液滴在两平行金属板间做匀速圆周运动

(完整word版)高中物理总复习基础知识汇总

高中物理总复习基础知识要点 第一部分力学 一、力和物体的平衡: 1.力 ⑴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①成对出现,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②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产生加速度)和引起形变;③力是矢量,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 ⑵力的分类:①按力的性质分类。②按力的效果分类(可以几个力的合力)。 ⑶力的图示:①由作用点开始画,②沿力的方向画直线。③选定标度,并按大小结合标度分段。④在末端画箭头并标出力的符号。 2.重力 ⑴产生:①由于地球吸引而产生(但不等于万有引力)。②方向竖直向下。③作用点在重心。 ⑵大小:①G=mg,在地球上不同地点g不同。②重力的大小可用弹簧秤测出。 ⑶重心:①质量分布均匀的有规则形状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②质量分布不均匀或不规则形状物体的重心,除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外,还与质量的分布有关。③重心可用悬挂法测定。④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 ⑴产生:①物体直接接触且产生弹性形变时产生。②压力或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③绳的拉力方向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有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有弹力,弹力是否存在可用假设法判断,即假设弹力存在,通过分析物体的合力和运动状态判断。 ⑵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F=KX,X-是弹簧的伸长量或缩短量。 4.摩擦力 ⑴静摩擦力:①物接触、相互挤压(即存在弹力)、有相对运动趋势且相对静止时产生。 ②方向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③除最大静摩擦力外,静摩擦力没有一定的计算式,只能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按力的平衡或F=ma方法求。 判断它的方向可采用“假设法”,即如无静摩擦力时物体发生怎样的相对运动。 ⑵滑动摩擦力:①物接触、相互挤压且在粗糙面上有相对运动时产生。②方向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一定与物的运动方向相反)②大小f=μF N。(F N不一定等于重力)。 滑动摩擦力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 摩擦力既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5.力的合成与分解 ⑴合成与分解:①合力与分力的效果相同,可以根据需要互相替代。①力的合成和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对任何矢量的合成都适用,力的合成与分解也可用正交分解法。③两固定力只能合成一个合力,一个力可分解成无数对分力,但力的分解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⑵合力与分力关系:①两分力与合力F1+F2≥F≥F1-F2,但合力不一定大于某一分

高考物理专题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含答案)

专题十六机械振动与机械波 考纲解读 分析解读在新课标省区的高考中,对该部分知识点的考查不会面面俱到,以中等难度的题目为主。对简谐运动的考查相对较少,主要考查振动图像和波动图像以及波的传播规律等,考查的题型在不同省、市略有差别,但大多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本专题综合运用运动学、动力学和能的转化等方面的知识,讨论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熟练掌握振动的周期、能量、波速、波长与频率的关系及机械波的干涉、衍射等知识对后面电磁振荡及电磁波的干涉、衍射等内容的复习具有较大的帮助。

命题探究 解法一图像法 由题意可知此波t=0时的图像如图所示 (1)A点第一次回到平衡位置时t=,即T=4s; A点比O点晚到平衡位置Δt=s。即Δt=T,故O、A平衡位置间的距离x=λ 即5cm=λ,λ=30cm,v==7.5cm/s (2)设质点O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为y=Acos 代入数据4=Acosφ0 0=Acos 联立解得φ0=,A=8cm 故质点O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为 y=0.08cos(国际单位制) 或y=0.08sin(国际单位制) 解法二解析法 (ⅰ)设振动周期为T。由于质点A在0到1s内由最大位移处第一次回到平衡位置,经历的是个周期,由此可

知 T=4s① 由于质点O与A的距离5cm小于半个波长,且波沿x轴正向传播,O在t=s时回到平衡位置,而A在t=1s时回到平衡位置,时间相差s。两质点平衡位置的距离除以传播时间,可得波的速度 v=7.5cm/s② 利用波长、波速和周期的关系得,简谐波的波长 λ=30cm③ (ⅱ)设质点O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为 y=Acos④ 将①式及题给条件代入上式得 ⑤ 解得 φ0=,A=8cm⑥ 质点O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为 y=0.08cos(国际单位制)⑦ 或y=0.08sin(国际单位制)

高中物理相互作用练习题及答案

高中物理相互作用练习题及答案 一、高中物理精讲专题测试相互作用 1.如图所示,两个正三棱柱A、B紧靠着静止于水平地面上,三棱柱的中间有一个半径为R的光滑圆柱C,C的质量为2m,A、B的质量均为m.A、B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为μ.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为g. (1)三者均静止时A对C的支持力为多大? (2)A、B若能保持不动,μ应该满足什么条件? (3)若C受到经过其轴线竖直向下的外力而缓慢下降到地面,求该过程中摩擦力对A做的功 【答案】(1) F N=2mg. (2)μ≥3 . (3)- 3μ - . 【解析】 【分析】 (1)对C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平衡求解A对C的支持力; (2)A保持静止,则地面对A的最大静摩擦力要大于等于C对A的压力在水平方向的分力,据此求得动摩擦因数μ应该满足的条件; (3)C缓慢下落同时A、B也缓慢且对称地向左右分开,A受力平衡,根据平衡条件求解滑动摩擦力大小,根据几何关系得到A运动的位移,再根据功的计算公式求解摩擦力做的功. 【详解】 (1) C受力平衡,2F N cos60°=2mg 解得F N=2mg (2) 如图所示,A受力平衡F地=F N cos60°+mg=2mg f=F N sin60°=3mg 因为f≤μF地,所以μ≥ 3 (3) C缓慢下降的同时A、B也缓慢且对称地向左右分开.A的受力依然为4个,如图所图,但除了重力之外的其他力的大小发生改变,f也成了滑动摩擦力. A受力平衡知F′地=F′N cos60°+mg f′=F′N sin60°=μF′地

解得f′= 33mg μμ - 即要求3-μ>0,与本题第(2)问不矛盾. 由几何关系知:当C 下落地地面时,A 向左移动的水平距离为x = 3R 所以摩擦力的功W =-f′x =-3μ - 【点睛】 本题主要是考查了共点力的平衡问题,解答此类问题的一般步骤是:确定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力的合成或者是正交分解法进行力的分解,然后在坐标轴上建立平衡方程进行解答. 2.轻绳下端悬挂200N 的重物,用水平力拉轻绳上的 点,使轻绳上部分偏离竖直方向 = 角保持静止,如图所示。 (1)求水平力的大小; (2)保持轻绳上部分与竖直方向的夹角= 不变,改变力 的方向,求力 的最小值 及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答案】(1) (2) ,与水平方向夹角为 【解析】试题分析:(1)对点受力分析,可得 ,解得 (2)力 有最小值时 ,解得 , 与水平方向夹角为 考点:考查了共点力平衡条件 【名师点睛】在处理共点力平衡问题时,关键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然后根据正交分解法将各个力分解成两个方向上的力,然后列式求解,如果物体受到三力处于平衡状态,则可根据矢量三角形法,将三个力移动到一个三角形中,然后根据角度列式求解 3.一架质量m 的飞机在水平跑道上运动时会受到机身重力、竖直向上的机翼升力F 升、发动机推力、空气阻力F 阻、地面支持力和跑道的阻力f 的作用。其中机翼升力与空气阻力均与飞机运动的速度平方成正比,即2 2 12,F k v F k v ==阻升,跑道的阻力与飞机对地面的压力成正比,比例系数为0k (012m k k k 、、、均为已知量),重力加速度为g 。

2021届全国新高考物理复习备考物理基础知识

2021届全国新高考物理复习备考 物理基础知识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第一节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 一、质点、参考系 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它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2.参考系: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选定用来作为参考的物体.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通常以地面或相对于地面不动的物体为参考系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二、位移和速度 1.位移和路程 (1)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用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 (2)路程是物体运动路径的长度,是标量. 2.速度 (1)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即v =x t ,是矢量.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是矢量. 3.速率和平均速率 (1)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是标量. (2)平均速率: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不一定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 三、加速度 1.定义式:a =Δv Δt ;单位是m/s 2.

2.物理意义: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 3.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 考点一对质点模型的理解 1.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2.物体能否被看做质点是由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决定的,并非依据物体自身大小来判断. 3.物体可被看做质点主要有三种情况: (1)多数情况下,平动的物体可看做质点. (2)当问题所涉及的空间位移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可以看做质点. (3)有转动但转动可以忽略时,可把物体看做质点. 考点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1.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 平均速度与位移和时间有关,表示物体在某段位移或某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瞬时速度与位置或时刻有关,表示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快慢程度. 2.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联系 (1)瞬时速度是运动时间Δt→0时的平均速度. (2)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相等. 考点三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的关系 1.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的比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