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

十三、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主备人:江克英班级:学生

【学习目标】:

1、运用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读准字音,读出三首诗词的韵味。

2、反复诵读,感知三首诗词的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完整说说自己的理解。

3、能快速会背前两首诗词。

【学习重难点】:

1、感情诵读,读出韵味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对三首诗词内容的理解

【课型】新授课

【课时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秋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应该是亲人团聚、共度良辰美景的日子,然而,这一天里往往会有许多人因生活、工作所需而远离家乡,因此中秋之夜也是分离的亲人相互思念之时,而中秋之月自然也就成了古今文人吟咏抒怀之物了。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三首咏月诗词。(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赏析方法。

赏析古诗词赋,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从语言、意境、主题等方面入手分析。

1、理解诗意。对诗句意义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层含义的领悟。

2.品味语言。品析生动、典型的词语,体味诗句语言的精妙,品味全诗语言的特点。

3.分析技巧。分析诗中修辞手法及作用,分析诗歌的写法,如写景方法、抒情方法、借物咏怀、象征手法等等。

(二)、查找资料,搜集作者相关信息及写作本诗词背景

1、《十五夜望月》选自《》,作者,代诗人。

2、《水调歌头》是名,是北宋派词人的一首兼的抒情之作。作于年节,作者曾在朝为官,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官。写作此词时,他正在山东密州,政治上不得意,与弟弟苏辙也有七年没有见面心情抑郁不欢。与其父,其弟合称“三苏”。

3、《我的思念是圆的》作者,原名,代诗人。

(三)、给加粗的字词注音。(6分)

(1)栖息()(2)咽下()(3)婵娟()

(4)宫阙()(5)绮户()(6)琼楼()

(四)、反复诵读,感知诗词内容填写相关词句。

1、《十五夜望月》中,诗人写中庭月色,用“”使人不由联想到李白的名句“,”,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中。诗中暗写诗人望月,点题的诗句是:“”。明点望月,推己及人,扩大望月范围的诗句是:“”。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不正面直接抒情而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表现得蕴藉深沉。尾句中“”字用的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似的。

2、《水调歌头》中,“,,。”“,。”可以看出,作者认为,人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

3、《我的思念是圆的》作者把无形的说成是有形的。可见作者对亲朋团聚的渴盼。

(五)、自主探究。

1、就你的理解,分别说说三首诗词的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并通过对朗读的语调、语速、重音的把握读给同学听。同位互读、互评。

2、你最喜欢哪一首?简述你的理由。

六、【拓展延伸】

1、比比看谁能以最快的速度把《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有感情的背诵上来。

2、比比看,搜集中秋咏月诗词谁最多。如有兴趣,不妨自己作一首。

第二课时

一、交流展示。

1、指名背诵并默写。

2、展示积累的咏月诗词。

3、你最喜欢哪一首说出理由。

二、合作探究。

1、理解诗意。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今晚明月当空,普天之下有谁不在凝望。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

2、你认为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诗?

3、诗的前两句写景,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后两句抒情,抒发了什么感情?

庭院月光鸦雀露水桂树------积水空明、澄净素洁、阴冷、寂静;怀人。

4、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不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情,却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来发问。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却说“不知秋思落谁家?”把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的蕴藉深沉。

5、主题内容:这首诗写中秋望月表达别离思聚的情意。点染出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抒写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

三、总结: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像,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

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宛动人。

四、巩固提高。

1、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两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得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意境很美。)“树栖鸦”在三个字有什么作用?

“树栖鸦”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2、“冷露无声

..湿桂花”一句运用丰富的联想抒写情思,联系上下文,就联想和抒发情思两个角度作些赏析。并对“无声”二字作点赏析。

诗人望月产生丰富联想,凄美忧伤;由湿润的桂花联想到了广寒宫的凄清,渲染了离愁别绪。“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3、请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不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将情思表达得蕴藉深沉。一个“落”字,新颖妥贴,化静为动,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满人间似的,将无形的“情思”写得有形有声。

4、“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一词能换成“在”吗?谈谈你的理解。

答:一个“落”字,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而“在”字,就显得平淡寡味了。

以实写虚、以实涵虚

5、这首诗抒写的是月圆之夜的思念之情,诗中哪几个词语能使人悟出写的是秋天的“月圆之夜”?树栖鸦、桂花、月明、秋思等。

五、反思总结:

第三课时

赏析《水调歌头》

一、交流展示。

1、读。

2、背诵。

3、名句默写。

二、合作探究。

1、理解诗意。

2、.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什么?

上阕饮酒问天;下阕问月怀人。

3、这是一首咏月诗,文中有哪些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从哪个角度下笔写的?

4.上阕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中“何似”可理解为“怎比得上”,据此,你认为作者月下起舞之后,是羡慕天上的生活,还是感叹:清冷的月宫比不上人间?

月下起舞,清影随人,直令词人陶醉。这境遇没有月宫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暖。此时作者的思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人间现实,表现了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5、.在下阕中,哪一句话是作者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这个发问作者自己解决了吗?

怎样解决的?

感伤离别;祝福亲人

6、在这首词中作者连连发问,你认为上片问什么?下片问什么?但归根到底是问什么?

上阕问天,下阕问月,归根到底是问人生。

7、.根据以上的理解,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消极“遁世”PK积极处世心胸豁达、积极乐观

8、这首词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

A、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富含哲理,作者由自然现象想到人的悲欢离合,

说明人月无常,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表达出词人豁达放旷的胸襟。

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词人对人类最真挚的美好祝愿。

三、小结:主题内容: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全词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四、总结全文。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情致。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五、积累咏月诗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李商隐《代赠二首》

“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赵暇《江楼有感》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

“二十五弦弹月夜,不胜清怨却飞来”——钱起

六、【巩固练习】

1、根据提示,填写相关诗句

《水调歌头》中能阐述人月无常自然常理的诗句是:“,,,”表达诗人美好祝愿的诗句是:“,”。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_.想到月宫中去又怕承受不住寒冷的矛盾心理。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语段说说词中人在思考什么?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词中人可能想到了自己的仕途的坎坷,人生的失落,也可能在思念远方的亲人。4.“不应有恨”,“恨”的意思是什么?“恨”的内容可能是什么?

怨恨。“恨”的内容可能是亲人的离别、人生的孤独等等。

4.下面咏月的诗句中,哪两句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什么?

①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②大漠沙如雪,燕山月如钩。

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⑤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两句都有即使人各一方,但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的意思,这两句都表达了对人的美好的祝愿。

5.月亮的美称很多,你能说出几个(至少两个)?

婵娟、玉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蟾、顾兔、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等6.苏轼的词以豪放著称,你还能说出宋词中与豪放相并列的另一种风格吗?并举一两个作家。

婉约、李清照、柳永

7、下面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不正确()

A.这首词是写诗人对亲人的怀念,因此,整首词充满了伤感压抑的情调。

B.上片写词人“欢饮”时的想像,下片写“无眠”时对人生的思索探求,作者寓哲理于抒情之中。

C.词中把“天”与“月”人格化了,创造了一种神话般的境界。

D.“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转”、“低”,以月光变化表示夜已深,“无眠”表示想念亲人,难以入睡,由此引出下面“何事”一问。

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很有哲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我们要乐观地面对人生,面对挫折。

9、词的哪一句最能表现作者乐观通达的性格?为什么?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因为词人原想超凡脱俗,既然无法实现,转而喜欢人间生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人以理排情,离别之恨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情怀。

七、反思总结:

第四课时

赏析《我的思念是圆的》

一、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省金华县畈田将村人。他的第一本诗集《大堰河》1936年在上海出版。

2、背景:《我的思念是圆的》,写于1983年9月21日,是作者艾青晚期的作品。由于经历了太多的飘零磨难,“文革”结束后,原本在艾青心中比较淡漠的亲情变得浓郁起来。这首诗正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感触。

3、题目解说:“我的思念是圆的”,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是有形的圆,形象的语言中包孕着许多东西,比如说,我有一个成熟而圆满的思念,我看到现实中的不圆,我追求美好的团圆……

二、合作探究。

1、诗人由“我的思念是圆的”分别联想到什么?

2.诗人问:“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请问,你会想起什么?

3.“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透过这一句,你能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感情吗?

4.艾青在这首诗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诗人借中秋之月表现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对人民幸福的期待,抒发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三、反思总结:

古诗鉴赏《十五夜望月》

古诗鉴赏:《十五夜望月》、《春望》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词所表达的感情。 2.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内容。 3.学会鉴赏诗歌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会鉴赏诗歌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师:“月到中秋分外明。”一曲栏杆秋水清,谁家明月照离情。人间多少相思情,不到今宵写不成。拿起一本古人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会掉下无数个“月”来,千里婵娟是月,小楼吹笙有月,水晶帘里望着玲珑秋月,我寄愁心于明月。书写世间人生离苦最有人情味的莫过于唐朝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板书:课题 诗题(出示背景资料) 师:庭院里月色如霜,鸦鹊也悄无声息地栖于树上,一派静谧素雅的图景。那仿佛来自广寒宫的冷露,浸湿了飘香的桂花树。天涯万里,有多少人像我一样仰头望月?那绵绵的秋思随风散去,会落在谁家呢? 二、赏析《十五夜望月》: (一)、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师:苏东坡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老师觉得用在朗读上非常合适。 三分诗, 七分读, 并是十分。 ----- 苏轼 《游子吟》让我们读出的是一位“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母亲。 《山居秋暝》让我们读出的是“雨后山村的清新、宁静,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现在让我们:字正腔圆的读两遍《十五夜望月》。通过初读,请同学告诉我这是怎样的一个夜晚?你从诗中哪些词句感受到的? 板书: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生:寂静的、孤独的、寂寞的……等等 师:你从诗中哪些词句感受到的? 生:月光将中庭的地照得象铺上了一层薄霜,树上的寒鸦寂寞地站在枝头,若有所思。清冷的露珠无声把桂花打湿了,让满院的香气变得凝重。此时,人们都在举头望明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世界仿佛一片温柔繁华。是啊,应该和人们一样,只看月,不思秋。因为秋一旦有了心思,那就是愁。莫问秋思落谁家,“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蒙胧。” (二)、品味词句,体会诗情: 如画的诗句还算不上最高的境界,必须情景交融,方可称为上乘。好的诗情往往表现在那些经过诗人反复锤炼的字词或修辞上。 1、“地白”

新版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专项练习及答案

部编六年级下册课内阅读专项练习 一、阅读《北京的春节》第三到六自然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1.解释词语: 万象更新:。 2.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A. 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 B. 表示解释说明 C. 表示意思的递进 D. 表示插说 3. 选文中的一个过渡句是。 4.大人们也紧张是因为。 5. 孩子们准备过年要做的事都有什么 . . 二、阅读《腊八粥》第一到八自然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合拢——()浓稠——() 搅拌——()好奇——() 2.如果用两个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八儿对腊八粥的期待,这两个词语可以是、。 3.根据选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选文第一句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选取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来说明腊八粥受所有人喜爱。 B. 选文第二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说明腊八粥的制作过程。 C.“喜的快要发疯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形容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和期盼。 D.“塞灌”写出了人们吃腊八粥时的痛快淋漓。 4.选文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八儿对腊八粥的期待的 .

. 5.小朋友,你喜欢吃腊八粥吗写一写你吃腊八粥的心情吧。 . . 三、阅读古诗《十五夜望月》,完成下面的练习。 1.解释词语: 十五夜: . 尽:. 2. 这首诗的作者是朝诗人,诗中描写的景物 有、、、、、等,表现了诗人 的感情。 3.根据古诗判断对错。 (1)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律诗。() (2)这首诗第一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词语“地白”看出月色的皎洁, 写出了萧瑟苍凉之景。() (3)“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4)“不知秋思落谁家”中“落”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 一齐洒落人间。() 4.解释诗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并简单地说说这两句的妙处。 . . 5.描写中秋节的古诗很多,再写两句关于中秋节的古诗句吧。 . . 四、阅读《鲁宾逊漂流记》“节选”第一到四自然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1.解释词语。 闻所未闻: .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赏析

(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注释】①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②郎中:官名。③地白:地上的月光。④栖:歇。【译文】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枝上安歇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小诗借用中秋赏月这一习惯,巧妙含蓄地把诗人的别离思绪表现了出来。【赏析】这是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七言绝句。以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两句是写月上中天时庭院的景色。如洗乳般的月华静静地泻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微雪,聒噪了一天的鸦鹊也逐渐消停下来,仿佛不忍惊扰这安详的夜色,悄悄地隐栖在树上。夜渐渐深了,清冷的秋露润湿了庭中的桂花,散发着氤氲的馨香。诗人写院中的月色,只用了“地白”二字,却给人澄澈、空明之感,让人不由得沉浸在清净悠远的意境中,躁动不安的心也慢慢沉静下来。“树栖鸦”是为了押韵而使用的倒装,树上的乌鸦已经安静栖息,暗示夜已经深了,周围一片寂静。这三个字,简洁凝练,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这是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的。秋浓、夜深、露重,甚至连盛放的桂花也被润湿了。而夜露下降究竟有无声响呢?诗人敏锐地捕捉到了这天籁中最细微的声音,进一步凸显夜之寂静。这幅凄清的写意图画,使人不寒而栗,但他却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用比兴的手法,衬托自己孤寂的心境。“冷”字是诗人从触觉的角度来写的。然而,夜深而人不寐,究竟是为什么呢?皓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遐思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往呢?两句景语,自然引出下面两句的人事活动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尽情享受这团圆的天伦之乐,但这秋夜的愁思究竟会落到哪户人家呢?这两句从宏观的角度出发,以虚拟悬想作结:中秋之夜,人们都会望月寄情,但是,每个家庭成员的离合聚散却不相同。如果哪家有人外出,哪个游子背井离乡,那么怀念之情就会像秋露一样,更浓更重地落在这户人家、这位游子身上。普遍性的情绪,体现在个别人身上,而这个别人也包括诗人自己,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思念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同时也与“无声”相契合,凸显月夜的静。需要指出的是《全唐诗》选录此诗时,将“落”字录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此诗先突出中秋夜深夜静,然后以深夜不寐、望月怀人,烘托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怀念之情。景语引出情语,反过来又给景语增添感情,加上一个情深意曲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十五夜望月随笔作文

十五夜望月随笔作文 导读:《十五夜望月》 今天是中秋节,爸爸和妈妈早早地在阳台上放了小桌,并摆放了西瓜、红枣、葡萄、月饼等好吃的,准备献给月亮之神。 我静静的爬在窗前,仰望着天空,心里着急地想:“月亮怎么还不出来?” 终于,月亮款款的悄没声息地慢慢溜了出来,虽然不像星星出现得那么活跃、勇敢,但它像一个依依袅袅的少女,羞答答地露出了晕红的脸蛋,我便大声喊叫起来:“月亮出来了!” 爸爸说:“今天的`月亮很圆,不如我们到外面去看吧,一定比家里看得更清楚。” 听了爸爸的话,我和妈妈觉得也是个好主意,我们便走出了家门,来到了滨河路那绿盈盈的草坪边,顷刻间被那朦朦胧胧的月色吸引住了,啊,多么美妙的夜晚啊! 我越看越喜爱,忽然,我看见月亮好像是一个小孩子,在对着我笑,又像是一只小猴子在荡秋千,我越看越入迷,就随口背了两句诗:“今夜月时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我背完这两句诗后,又想象到漂泊在异乡的游子,此时他们也一家思念着自己的亲人,想着想着,我也替他们感到一丝丝忧伤。 忽然,一片云遮住了它,而它却一点也不害怕,仍然放射出柔和的光芒,等乌云飘过,月光便又如流水般倾泻而下,装扮出一个温柔而又宁静的夜晚!

天越来越暗了,身上也感到了一丝凉意,我却还不想回家,还是想再看看那圆圆的月亮。 回家后,我又听了妈妈给我讲的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爸爸又给我讲了一些关于中秋节的小知识,在这个中秋节上,我不但欣赏了美丽的月亮,还知道了嫦娥奔月的动人故事,也知道了中秋节的来历,我想我将永远难忘这个美丽的夜晚——中秋之夜。 关于十五夜望月随笔作文 1.十五夜望月-初中作文 2.《十五夜望月》改写作文 3.《十五夜望月》高三作文550字 4.关于雨随笔作文 5.关于希望随笔作文 6.关于春随笔作文 7.有关于毕业的随笔作文 8.关于友情买卖的随笔作文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词:《十五夜望月》赏析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词:《十五夜望月》赏析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中秋节的古诗词:《十五夜望月》赏析。 中秋节古诗词:《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翻译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 赏析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在民俗中,中秋 节的形成历史悠久。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这首诗意境很美,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明《唐诗画谱》中就有以这首诗为题材的 版画,但这幅版画仅是画家别出心裁构想出的意境,和王建原作并不一一吻合,而且它对全诗点睛之笔——秋思未作充分表达。在这一点上,诗歌语言艺术显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作者简介王建,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出身寒微。 大历(唐代宗年号,公元766—779 年)进士。晚年为陕州司马,又从军塞上。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其以田家、蚕妇、织女、水夫等为 题材的诗篇,对当时社会现实有所反映。所作《宫词》一百首颇有名。有

诗词理解《十五夜望月》

期末复习之《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字词注释】 ①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②中庭:即庭中,庭院中。③地白:月光 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阅读指南】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第一句写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ニ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树栖鸦”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冷露”句双关点题,明写夜深了,秋露打湿庭中桂花的情景,暗写诗人望月,凝想入神: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无声”ニ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诗句带给读者十分丰富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没有直接倾诉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思亲之情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实战演练】 1.诗题中的“十五”,指的是农历月日,这一天是节,民俗都要吃月饼,寓意阖家幸福团聚(生活圆满甜蜜) 2.诗中主要写秋夜景色的诗句是“中庭两句” 3.“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 4.《十五夜望月)中,描写月色皎洁空明的诗句是“中庭” 5.以下对《十五夜望月》内容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B ) A.首句中“树栖鸦”交代夜深人静,鸦雀无声,静谧中透出一片萧瑟死寂。 B.次句“冷露无声湿桂花”,让人从桂花联想到月中之桂。此句暗写望月,是全诗的亮点。 C.第三句“今夜月明人尽望描绘八月十五,月色皎洁明朗,令人心境开阔回 D.末句一个“落”字,以静衬动,仿佛心中思绪随一轮明月,一并散入人间。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中庭”句使人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冷露”句明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C.“今夜”句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 D.“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

《十五夜望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中zh ōn ɡ庭t ín ɡ地d ì白b ái 树sh ù栖q ī鸦y ā , 冷l ěn ɡ露l ù无w ú声sh ēn ɡ湿sh ī桂ɡu ì花hu ā 。 今j īn 夜y è月yu è明m ín ɡ人r én 尽j ìn 望w àn ɡ , 不b ù知zh ī秋qi ū思s ī落lu ò谁shu í家ji ā ? 诗词赏析: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全唐诗》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sh ù荫y īn 里,鸦鹊的聒ɡu ō噪z ào 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j īn ɡ惶hu án ɡ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n ín ɡ炼li àn ,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

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chu ǎi 摩m ó,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w àn 籁l ài 俱j ù寂j ì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你看他选取“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w ěi 婉w ǎn 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y ùn 藉ji è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

十五夜望月 作业

《十五夜望月》课后作业 1.字正腔圆读古诗,写出拼音。 中庭 / 地白 / 树栖()鸦(), 冷()露()无声 / 湿桂花。 今夜 / 月明 / 人尽()望, 不知 / 秋思()/ 落谁家。 2.“十五夜”指的是_______节的夜晚,中国历代有_______的习俗。 3.分辨孪生兄弟。(组词) 鸦()庭()栖() 鸭()廷()晒() 4.诗意再现。(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5.走进《十五夜望月》。 ①作者在诗中描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景物。“秋思”一词告诉我们,诗人描写的是___________天的景物。 ②“秋思”是一种清冷、孤寂,思念感怀的情绪,这从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等词可以看出。“不知秋思落谁家”的疑问,我们很难作出具体的回答,但通过读诗,我们可以想象到有一个人一定是思绪满怀的,他就是________________。 6.阅读冲浪。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你知道这首诗写得是什么节日的事吗?当时有什么风俗?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③人们写文章表达思念情感时引用上面诗句最多的是哪一句? 答案: 1、qīyālěng lùjìn sī 2、中秋赏月 3、乌鸦庭院栖息 鸭子宫廷晒干 4、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意思对即可) 5、①月光鸦雀冷露桂花秋天 ②地白冷露湿诗人自己 6、①重阳节登高插茱萸 ②思念亲人思念家乡 ③每逢佳节倍思亲

2019-2020学年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专项复习资料(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专项复习资料 一、阅读《北京的春节》第三到六自然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1.解释词语: 万象更新:。 2.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A.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 B.表示解释说明 C.表示意思的递进 D.表示插说 3. 选文中的一个过渡句是。 4.大人们也紧张是因 为。 5. 孩子们准备过年要做的事都有什么? . . 二、阅读《腊八粥》第一到八自然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合拢——()浓稠——() 搅拌——()好奇——() 2.如果用两个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八儿对腊八粥的期待,这两个词语可以 是、。 3.根据选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选文第一句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选取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来说明腊 八粥受所有人喜爱。 B. 选文第二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说明腊八粥的制作过程。 C.“喜的快要发疯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形容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和期盼。 D.“塞灌”写出了人们吃腊八粥时的痛快淋漓。 4.选文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八儿对腊八粥的期待的? . . 5.小朋友,你喜欢吃腊八粥吗?写一写你吃腊八粥的心情吧。

. . 三、阅读古诗《十五夜望月》,完成下面的练习。 1.解释词语: 十五夜: . 尽: . 2.这首诗的作者是朝诗人,诗中描写的景物 有、、、、、等,表现了诗人 的感情。 3.根据古诗判断对错。 (1)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律诗。() (2)这首诗第一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词语“地白”看出月色的皎洁, 写出了萧瑟苍凉之景。() (3)“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4)“不知秋思落谁家”中“落”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 一齐洒落人间。() 4.解释诗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并简单地说说这两句的妙处。 . . 5.描写中秋节的古诗很多,再写两句关于中秋节的古诗句吧。 . . 四、阅读《鲁宾逊漂流记》(节选)第一到四自然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1.解释词语。 前所未有: . 2.鲁滨逊从船上搬下的东西有()

《十五夜望月》赏析

《十五夜望月》赏析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全唐诗》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你看他选取“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情痴,手法确实高妙。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

部编版六年级 十五夜望月习题及答案

<十五夜望月>习题 1.诗的第一联中能照应题目“望月”的景物是,通过听觉觉察到的景物是。 2.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二两句的画面。 3. 第二句中的“冷”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 5.《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好是“在”好,为什么? 6.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7.全诗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氛围?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水调歌头>习题 1.苏轼,___________代杰出的___________家,号___________。他与父亲___________,弟弟___________合称为“三苏”。他们父子三人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被后人誉称为“___________”。 2.解释词中的加点的词语。 ①把( ) ②不胜( ) ③何似( ) ④何事( ) 3.这首词的上阙写____________,下阙写____________.全词表达了诗人 . 4.词的上片诗人从幻想上天写起,最后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这中间显示诗人感情起伏的词语一个是“我欲”,一个是、一个是。 6、《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月》这首词作之前有一段小序,其作用是什么?

7.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8.试分析“起舞弄清影”中“弄”字的妙处. 9.“不应有恨”,“恨”的意思是什么?“恨”的内容可能是什么? 10、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1.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2.词中想象天上之景的句子是: 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是: 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是: 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 "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 13..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中秋词里最好的一首,《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你认为这首词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

《诗词诵读:十五夜望月》同步练习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诗词诵读十五夜望月 自主学习,试一试你的好身手 1.字正腔圆读古诗(将错误的读音划去) 中庭 / 地白 / 树栖(xī qī)鸦(yāyá ), 冷(lěn lěng )露(lùlòu)无声 / 湿桂花。 今夜 / 月明 / 人尽(jìn jìng )望, 不知 / 秋思(shīsī)/ 落谁家。 2.“十五夜”指的是节的夜晚,中国历代有的习俗。轻松过关看一看你的高水平 3.分辨孪生兄弟(组词) 鸦()庭()栖()吟() 鸭()廷()晒()冷() 4.诗意再现(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5.课文回放(默写这首诗) 能力迁移,能力迁移,露一露你的真本领 6.节日兄弟排座次

除夕端午元宵清明元旦重阳 7.走进诗词小屋 ①作者在诗中描述了这些景物。“秋思”一词告诉我们,诗人描写的是天的景物。 ②“秋思”是一种清冷、孤寂,思念感怀的情绪,这从诗中的 、、等词可以看出。“不知秋思落谁家”的疑问,我们很难作出具体的回答,但通过读诗,我们可以想象到有一个人一定是思绪满怀的,他就是。 8.阅读冲浪 九月九日忆ft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你知道这首诗写得是什么节日的事吗?当时有什么风俗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③人们写文章表达思念情感时引用上面诗句最多的是哪一句?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清明节(4 月4、5 或6 日)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中秋(农历八月十五)

重阳(农历九月初九)冬至(12 月21、22 或23 日)我国有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了解一下这些节日的来历和风俗吧。

《十五夜望月》欣赏式教学设计

《十五夜望月》欣赏式教学设计 《十五夜望月》教学目的: 1、体味诗词所表达的感情; 2、欣赏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及优美的意境; 3、背诵这两首诗。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和想象训练,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教学用具: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一个永恒的话题,你知道哪些咏月的诗句或佳句?(生答略) 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谁能描绘一下这首诗的意境? (皎洁的月光射到床前,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 3、月白霜清,明月如霜,以霜色形容月光,写出了月色的清冷,而清冷的月光又最容易触动人的情思,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首咏月诗。 二、欣赏《十五夜望月》 1、(投影打出重点字词的解释)生自读 2、配乐朗诵,生轻声跟读 3、在《春江花月夜》的乐曲声中,生轻声吟咏,走进诗中,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起了什么?(生答略)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梦乡,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了庭中桂花,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 4、比较《静夜思》和《十五夜望月》 (望月感秋怀人思深情长) 5、齐读,感情背诵。 三、延伸 1、这首诗由明月想到了亲人,月圆人缺,诗中或多或少都表达了一种不能与亲人团聚的遗憾之情,那么,你由空中的那一轮明月会想到什么呢?(生答略) 2、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两句咏月诗,通过再造想象,将它们变成生动活泼的画面。

初一散文: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 本文是初中关于初一散文的十五夜望月,欢迎阅读。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全唐诗》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详,其友。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着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我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

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你看他选取“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十五夜望月 (2)

十三、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主备人:江克英班级:学生 【学习目标】: 1、运用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读准字音,读出三首诗词的韵味。 2、反复诵读,感知三首诗词的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完整说说自己的理解。 3、能快速会背前两首诗词。 【学习重难点】: 1、感情诵读,读出韵味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对三首诗词内容的理解 【课型】新授课 【课时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秋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应该是亲人团聚、共度良辰美景的日子,然而,这一天里往往会有许多人因生活、工作所需而远离家乡,因此中秋之夜也是分离的亲人相互思念之时,而中秋之月自然也就成了古今文人吟咏抒怀之物了。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三首咏月诗词。(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赏析方法。 赏析古诗词赋,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从语言、意境、主题等方面入手分析。 1、理解诗意。对诗句意义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层含义的领悟。 2.品味语言。品析生动、典型的词语,体味诗句语言的精妙,品味全诗语言的特点。 3.分析技巧。分析诗中修辞手法及作用,分析诗歌的写法,如写景方法、抒情方法、借物咏怀、象征手法等等。 (二)、查找资料,搜集作者相关信息及写作本诗词背景 1、《十五夜望月》选自《》,作者,代诗人。 2、《水调歌头》是名,是北宋派词人的一首兼的抒情之作。作于年节,作者曾在朝为官,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官。写作此词时,他正在山东密州,政治上不得意,与弟弟苏辙也有七年没有见面心情抑郁不欢。与其父,其弟合称“三苏”。 3、《我的思念是圆的》作者,原名,代诗人。 (三)、给加粗的字词注音。(6分) (1)栖息()(2)咽下()(3)婵娟() (4)宫阙()(5)绮户()(6)琼楼() (四)、反复诵读,感知诗词内容填写相关词句。 1、《十五夜望月》中,诗人写中庭月色,用“”使人不由联想到李白的名句“,”,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中。诗中暗写诗人望月,点题的诗句是:“”。明点望月,推己及人,扩大望月范围的诗句是:“”。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不正面直接抒情而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表现得蕴藉深沉。尾句中“”字用的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似的。 2、《水调歌头》中,“,,。”“,。”可以看出,作者认为,人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 3、《我的思念是圆的》作者把无形的说成是有形的。可见作者对亲朋团聚的渴盼。 (五)、自主探究。

部编六年级下册课内阅读专项练习及答案

4 .大人们也紧张是 因为 5.孩子们准备过年要做的事都有什么?

山外整理欢迎分享 一、阅读《北京的春节》第三到六自然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1 .解释词语: 万象更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A.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 B.表示解释说明 C.表示意思的递进 D.表示插说 3.选文中的一个过渡句 是

2.如果用两个四宇词语来形容一下八儿对腊八粥的期待,这 写一写你吃腊八粥的心情吧 5 .小到八自然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腊八粥的喜爱和期盼。

A.选文第一句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选取三个不同年龄段的 B.选文第二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说明腊八粥的制作过 C.“喜的快要发疯了”运用了比喩的修辞手法来形容八儿对 4 .选文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八儿对腊八粥的期待的? 两个词语可以是 3.根据选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人对腊八粥的态度,来说明腊八粥受所有人喜爱。 D. “塞灌”写出了人们吃腊八粥时的痛快淋漓。

三、阅读古诗《十五夜望月》,完成下面的练习。 1 .解释词语: 十五 夜: 3 .根据古诗判断对 人的情景。( ) 不知秋, 落”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佛那: 1勺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 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景物 有、、、、 、 (2)这首诗第一句写景,不帯一个“月”宇,我们却可以 从词语“地白”看出月色的皎洁,写出了萧瑟苍凉之景。(3)“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 等,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 的感情。 (1)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律诗。( )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原文、译文及赏析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原文、译文及赏析 原文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⑴ 中庭地白树栖鸦⑴,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⑴,不知秋思落谁家⑴?[1] 【注释】⑴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郎中:官名。⑴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栖:歇,休息。⑴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⑴落:有些版本作“在”。此处以《全唐诗》为准。【译文】十五夜望月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树枝上安歇着鸦鹊。夜深了,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一边。作品鉴赏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处以《全唐诗》为准。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他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诗句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的美的联想。“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诗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在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确实高妙。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在炼字上,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录此诗,末句的“在”作“落”字。徐竹心认为,“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上赞王维诗“著壁成绘”,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这一评语也可移之于评一切有意境的唐诗。正因为如此,所以历代画家喜作唐人诗意画。明《唐诗画谱》中就有以这首诗为题材的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拓展阅读题及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拓展阅读题及答案 一、阅读短文《渔家傲·秋思》,按要求作答。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你觉得“羌管悠悠霜满地”这一句的意思是 。 2.判断题。 (1)“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意思是“征人不能入睡,将军头发花白出征,夫人流下了泪水”。() (2)首句中的“异”字统领了上阕中衡阳雁、边声连角、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等景物。()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 3.找出这首词中描写边地荒凉冷落景色的句子,用“”画出来。 4.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羌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2.(1)×(2)√(3)√ 3.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4.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和忠贞的爱国之情。

二、阅读短文《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按要求作答。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1.解释词语。 十五夜: 地白: 2.诗的一、二句分别从、、的角度来写的。“地白”、“树栖鸦”从写;“冷”从写;“露无声”从写。这幅凄清的写意图画,衬托了诗人的心境。 3.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 4.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2.视觉听觉触觉视觉触觉听觉孤寂的 3.这首诗前两句写幽静清凉的秋景,写出了诗人孤独无眠,久久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诗人的心境是孤寂凄凉的。 4.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十五夜望月》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十五夜望月》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试题】 1、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_________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_________的特点。 2、本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写出诗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 4)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从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 5、这首诗歌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 1.地白凄清 2.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3)诗歌前面两句写了幽静清凉的秋景,塑造了一个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诗人的心境是孤寂凄凉的。 4)后两句不直抒自己的相思之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5、本诗描绘了十五月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为下文抒发秋思之情起到了铺垫作用。 阅读练习二: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 答: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 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 答: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好是在好,为什么? 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答案: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委婉蕴藉。 第二句中的冷字有何作用? 答:冷字既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 作者是如何表达别离之情、思聚之念的? 答:作者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特定的环境气氛,营造出一种月圆人缺、寂静思忆的意境,把要表达的别离之情、思聚之念,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阅读练习三: (1)中庭地白树栖鸦中,地白的意思是月光满地。其意境与李白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最相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