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展望_李文华

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展望_李文华

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展望_李文华
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展望_李文华

第32卷第6期2010年6月

2010,32(6):1015-1021

Resources Science

Vol.32,No.6Jun.,

2010

收稿日期:2010-04-20;修订日期:2010-05-30

基金项目:GEF 项目“稻鱼共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GCP/GLO/212/GEF )。作者简介:李文华,男,山东广饶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员,从事生态学与资源科学的研究工作。E-mail :liwh@https://www.wendangku.net/doc/4812448477.html,

文章编号:1007-7588(2010)06-1015-07

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展望

李文华,刘某承,闵庆文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通过科学技术进步和土地集约化利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

与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在这一形势下,人类社会开始反思农业发展的政策、模式和技术,认识到农业的发展,不仅要提高产量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数量需求,还要提高产品质量,保障食物安全,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多种功能。20世纪后期,中国生态学家和农学家共同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概念。经过近30年的实践和发展,中国生态农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总结了一系列适应中国国情的成功模式,开展了不同层面的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与赞扬。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农业的多种生态服务功能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缺乏市场化引导、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和品牌化推广等。面对着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资源环境瓶颈,中国生态农业需要在产业循环、多功能化、高品质、产业化以及融合传统知识精华与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多做努力。

关键词: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多功能农业;高品质农业;农业产业化;农业文化遗产

1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经历了从原始的刀耕火种、自给自足的个体农业到现代化农业,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土地利用的集约化,人类社会在农业生产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建立在以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化农业也带来了一些严重弊端,并引发了一系列具有全球特点的生态与环境问题[1]。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其中农业的发展方向与道路成为思索的焦点。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农业的目标不仅要提高产量,还须提高产品质量、确保食品安全;不仅要提高土地产出率、获得经济利益,还应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多种服务功能并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拥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传统农业知识。独特的自然条件为发展特色农业模式提供了基础,丰富的传统知识为今天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2]。但同时,中国农业发展的资源和环境条件并不是很好,人多地少、人多水少、森林资源匮乏、草地退化严重、农业污染加剧等问题

依然严重,已成为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3]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一批富有远见的科学

家根据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将传统农业的优势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逐渐发展了生态农业这一新的农业发展理念与实践方式,并经过几十年的实践,逐步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理论、模式和相应的配套技术[4]。

中国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取得的成就,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并被认为是对国际农业领域可持续发展运动的一大贡献[5]。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业发展的总体形势有了很大改变,生态农业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具有新的特点,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对这些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对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定位,对于深入挖掘传统农业的精华、进一步推进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简要回顾

中国自古就有保护自然的优良传统,并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积累了朴素而丰富的经验[6]。然而把

第32卷第6期资源科学

这种朴素的经验上升到科学和理论的高度,却是现代的事。20世纪80年代初,一些农业现代化的弊端开始显现:化肥和农药的过量施用导致各种生态问题、农业灌溉用水的大幅增加导致水资源过量开采、过度垦荒和滥砍滥伐及超载过牧等导致水土流失及土壤沙化现象严重[7]。这些问题引起了我国农林科技工作者的重视。早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马世骏院士为代表的学者就指出,要以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概念与观点来指导农业的研究与实践。1981年,马世骏先生在农业生态工程学术讨论会上提出了“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生态工程建设原理[8]。1982年,叶谦吉教授在银川农业生态经济学术讨论会上发表“生态农业—我国农业的一次绿色革命”一文,正式提出了中国的“生态农业”这一术语[9]。

随后,1982年-1986年的5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农业要“走充分发挥我国传统农业技术优点的同时,广泛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成果,走投资省、耗能低、效益高和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道路”。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一部分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以及一些地方,开始了生态农业的探索[10]。在近10年的试点后,1993年由农业部等7部委局组成了“全国生态农业县建设领导小组”,重点部署51个县开展县域生态农业建设,从其分布的区域和生态类型的代表性看,也是具有推广意义的[11]。这一时期,中国学者在广泛的生态农业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性的经验,并把它上升到理性认识,初步形成了中国的生态农业理论。1991年5月,马世骏和边疆共同拟订了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概念:生态农业是因地制宜应用生物共生和物质再循环原理及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系统工程方法而设计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这一概念的核心部分被写进农业部颁布的生态农业建设区建设技术规范,成为全国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的行为规范。

2000年3月,国家七部委局在北京召开第二次全国生态农业县建设工作会议,对第二批50个示范县工作进行了部署,同时提出在全国大力推广和发展生态农业的任务。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对会议报告作了指示:“要认真总结经验,加强组织领导,依靠科技创新,把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与发展无公害农业结合起来,把我国生态农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回归农业,至2010年中国在新世纪连续出台了7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其中4份“一号文件”均明确提出“要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2005年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FAO确定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GIAHS)保护试点[12],不仅进一步表明国际社会对中国生态农业的关注,也标志着中国生态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总之,中国生态农业经过近30年的实践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与农村发展、农民致富和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融为一体,进入了与区域经济、产业化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紧密结合的新阶段。但中国的生态农业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当前的生态农业还是以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追求产出为主,对农业的多种生态服务功能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其次,以种植业为核心的基本格局对与其他产业部门的耦合重视不够,同时缺乏市场化的引导、规模经营、专业化生产和品牌化推广,很难获取显著的经济收益;第三,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往往只重视模式的结构搭配与组装,而不太重视结构组分之间适宜的比例参数、各个环节的关键配套技术[13];最后,农业管理标准化整体还处于较低水平,标准不完善、可操作性差。

3现代生态农业的几个新趋势

随着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瓶颈,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当前中国生态农业应继续创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努力实现以下几个方向的突破。

3.1从农产品的多级利用和内部循环转向多产业开放性的生态农业

中国的生态农业强调通过不同工艺流程间的横向耦合及资源共享,建立产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以实现物质的再生循环和分层利用,去除一些内源和外源的污染物,达到变污染负效益为资源正效益的目的[14]。当前,中国生态农业主要利用农业产业内部模块之间的有机链接关系来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15]。

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局限于农业部门之内的狭义的生态农业已经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部门的局限性和不完整

1016

2010年6月李文华等: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展望

的产业链无法解决我国农业面临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以及农村劳力短缺和实现小康目标的要求。现代生态农业应逐步改变自给性生产理念,而转向与工业有机地结合,以农产品加工为纽带,一头连接市场,一头连接生产和流通领域,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的一、二、三产业网络型链条。集生产、流通、消费、回收,构建产业化的种养加及废弃物还田的食物链网结构,有效利用资源、信息、设施和劳力,形成良性“循环经济”结构框架。

农业资源的节约化、农产品加工的深度化和废弃物的资源化是实现农业生产系统良性循环的关键。农业资源的节约化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以及化肥与农药的合理施用;深加工应配合品牌产品和基地商品化生产推进加工水平升级[16],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深加工试验研究和示范,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推进深加工,但要避免一哄而起;废弃物的资源化,特别是秸秆加工生物饲料、粪便加工生物肥料等产业,将作物秸秆、牲畜粪便、农畜产品加工剩余物等农业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使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多层次利用,既有效控制了环境污染,又能带来经济效益,并且优化了社会投资结构。

3.2从以追求产量为主转向多功能农业

中国的生态农业注重采取不同农业生产工艺流程间的横向耦合,达到提高产品产量的目标。例如通过物种多样性来减轻农作物病虫害的危害,提高作物产量。研究表明水稻品种多样性混合间作与单作优质稻相比,对稻瘟病的防效达81.1%~

98.6%,减少农药使用量60%以上,每公顷增产630~ 1040kg[17];另在针对一些小规模生产的调查或实验中证明,由于多样化产品产出,稻鱼共作的净收入比常规单作高2144元/hm2[18]。

但在自然植被一再缩减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农田生态系统已经超越了其作为食物生产地和原材料提供地的功能,还具有许多其他的服务功能,比如调节大气化学成分、调蓄洪水、净化环境等[19]。1997年美国生态经济学家Costanza提出全球农田生态系统每年提供的服务价值约为1280亿美元,占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0.3%[20];而采用生态耕作模式稻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往往比常规单作要高,例如稻鱼共生系统在固碳释氧、营养物质保持、病虫害防治、水量调节乃至于旅游发展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其外部经济效益提高了2754元/hm2,同时稻鱼共生系统减少CH4排放、控制化肥农药使用,使其外部负效益损失降低了4693元/hm2,因此,稻鱼共生系统比常规稻作系统的外部经济价值增加了7447元/hm2[21]。对于这些目前尚无法在市场中得到体现的外部效益,需要建立生态系统服务购买或生态补偿机制,从而达到农户和政府的双赢以及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双赢[21]。

中国农业具有较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地域性特征,从南到北形成了丰富多样、形形色色的农业区域,既表现了自然界的多样性,同时又为文化的多样性奠定了自然基础,使当前生态农业从以生产功能为主向生产、生态和文化等复合功能的转变成为可能。目前,国内外对农业多功能性存在不同的理解,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2]、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3]以及世界银行[24]等组织以及国内一些学者[25,26]都提出了各自的分类体系。但其内涵都说明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应强调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全面提高,突破单一狭隘的产业限制,通过多种物质产品的提供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通过系统中有机物质的循环,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时还应将农村人民的脱贫致富和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安排摆在重要位置。

3.3从以传统知识的继承为主走向传统精华与现代技术的融合

中国的生态农业重视对传统知识的传承,不仅要求继续和发扬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注意吸收现代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对整个农业技术体系进行生态优化,并通过一系列典型生态工程模式将技术集成,发挥技术综合优势,从而为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健康过渡,提供了基本的生态框架和技术雏形。

当前的生态农业侧重于挖掘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强调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结合农村能源综合建设,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示范户较多;种植业提倡立体种植,强调多种经营,提高土地生产力;注重大农业系统的农、林、牧、鱼等各业的有效综合。

当前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转向探索协调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切入点,开发生态资源适宜且有市场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实现健康安全农产品生产的阶段。生态农业需要高新技术的龙头带动作

1017

第32卷第6期资源科学

用,也需要典型性强、效益好、易推广的专项生态农业技术的普及和传统技术的挖掘和提高。应重视技术引进和应用,特别是要注意无公害技术的引进和推广;重视高新技术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如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逐步实现生态农业的合理布局;重视总结和推广业已取得成效的多种多样的生态农业技术,如沼气和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立体种养技术等;重视其他农业发展模式技术的应用,例如与精准农业技术的结合等。

生态农业技术开发的重点是加大高科技含量。为完善与健全“植物生产、动物转化与微生物还原”的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开发、研究以微生物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接口技术;运用系统工程方法科学合理地优化组装各种现代生产技术;通过规范农业生产行为,保证农业生产过程中不破坏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农产品质量,实现不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其中,在寻求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且有市场竞争力主导产业的同时,建立新型生产及生态保育技术体系和技术规范,环境与产品质量保证控制监测体系,建立与完善区域及宏观调控管理体系,形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网络型生态农业产业。

3.4从关注数量走向数量与质量并重,重视品牌发展

中国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传统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民间艺术、传统宗教文化,对于提高食品质量和保证食品安全有一定的价值[27]。生态农业的理念重视在源头尽量缓解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等污染土壤和水的可能性,其在生态关系调整、系统结构功能整合等方面的微妙设计,利用各个组分的互利共生关系,使其在发展高品质农产品时具有天生的优势。如稻鱼共生系统中,鱼类的活动搅动了土壤,同时杂草和浮游生物的呼吸作用减弱,从而平均可减少单位面积甲烷排放31.42% [28];鱼的排泄物中含有N、P等营养元素,是水稻分蘖、孕穗和防倒伏等不可缺少的肥料,平均每公顷稻田增加N元素7.32kg以及P元素2.19kg,从而减少了氮肥和磷肥的使用[29];对三化螟、纵卷虫、稻飞虱、稻叶蝉等害虫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同时杂草总生物量减少了将近90%[30],减少了农药的使用。

高品质农业包括有机农业、绿色农业、无公害农业等。这些农产品的质量要求高,且在生产过程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往往要求少用甚至不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而这些和生态农业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近年来中国的高品质农产品有了较大发展,但总体上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发展高品质农业要建立企业、农户、市场以及政府利益共同体,明确各自的义务与权利,应对农业生产的各种风险,共同享受生态农业成果。一般可以采取农业公司模式、合作社模式、合同模式和专业协会模式[31]。农业公司模式一般是农工商联合公司,是产供销垂直一体化组织;合作社模式由农牧业生产合作、生产资料供应合作、产品加工销售合作、经营管理和技术细心咨询合作及信贷保险合作;合同模式是一个核心企业与农场建立供销合作关系;专业协会模式是社会团体牵头把分散的农户或农场通过市场和服务等环节连接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

品牌化是生态农业产品质量化发展的途径。品牌主要体现在产品的自然特色、地域特色、加工工艺特色、文化特色、民族特色、安全特色和生态特色等方面。我国自然气候和区域类型众多,富有特色的农业产品非常丰富,但目前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产品却较少,尤其缺乏像中国丝绸这样响亮的世界品牌,需要通过农产品品牌战略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的进程。

3.5从着眼生产环节为主转向规模化与产业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由于生产规模小、分散化程度高,生产方式和技术不能适应市场多样化的要求等,小农经济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产业化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发展趋势[32]。生态农业产业化应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本地生态资源,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寻求农业生产、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道路。总的看来,中国生态农业产业化有所发展,但仍处于一个低水平和初级阶段[33]。农业产业的发展环境相当薄弱,农业企业、农村经济、农民素质、基础设施以及产业意识还有待于提高和完善。对中国生态农业发展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寻求发展与突破的基本思路是放眼国际市场、明晰产品标准、立足区域特色、发挥品牌效应、规范基地生产、

1018

2010年6月李文华等: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展望

拓展增值加工、提升竞争能力。

产业链是产业化要实现的目标。产业链循环化是中国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特色,主要通过产业合理链接达到物循环和能量逐级利用的目的,使整体生态农业体系废弃物最小化,使农业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产生资源高效、环境友好和经济效益良好的“共赢”效果。产业链延伸化主要包括信息共享、技术服务、工艺设计、营销体系、物流网络、观光服务等,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制定相应的产品、生产与市场销售计划,例如大众产品、生态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区域产品、特色产品等多级产品体系。

基地规模化生产是生态农业产业化体系的重要内容。中国生态农业产业化应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连片开发”的原则,根据不同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基础,围绕农业产业化总体规划,组建一批富有特色的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工程,严格控制产地环境质量,基地生产实施绿色标签制度,发挥品牌效应,拓展增值加工并提升竞争能力。

标准化是实现产业化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主要体现在农业产地环境标准、农业生产资料标准、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和农业产品质量标准四个方面。农业产地环境质量是决定产品质量等级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保证;农业生产资料标准主要针对化肥、农药等投入物料的产品特性和施用效果等,注意从源头输入上对生态农业产业化体系提供保障;农业生产技术标准主要是生产过程的技术标准,包括使用方法、加工工艺、保存规范等,主要通过一系列产品生产规程来体现;农业产品质量标准包括产品外观标准、品质标准、营养标准、安全标准、卫生标准等方面。生态农业标准化应参照ISO14000国际标准和HACCP(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体系,建立我国自己的国家和区域标准体系,体现高、中和低多级质量标准体系,满足社会多层次需求。

3.6从简单的农业生产转向文化传承与农村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农业文明在近万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得到了延续。当前任何区域的农产品都有一定的文化、历史、地理和人文背景与内涵,它们均富有区域特色和民族文化,合理利用这些资源能有效的发展

地方经济,继承与传播文化遗产,对弘扬历史,增强民族自信心等具有非常重要作用[34]。但由于现代文明的全面渗透,千百年形成的传统知识正在迅速消失。而中国的生态农业建立在对传统农业精华的传承和提高的基础之上,推广生态农业,有利于引导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和社区重视和弘扬民族文化,减缓传统知识的丧失速度,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为未来的经济开发保留知识和资源储备。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启动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项目,中国的稻鱼共生系统成为全球首批

5个保护试点之一[12],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文化传承的重点在于发掘并保护农业文化遗产。首先,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业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发掘工作,以村落作为农业遗产的主体,全面展示传统工艺、传统技术、传统生活;其次,强化保护,积极利用。保护需要一个动力机制,这个动力机制的根本是一个新型的利益机制,才能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保护才能落实到底。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必然是紧密相关的[35],保护要和市场的发展结合在一起,适度集中,进行体系分工,挖掘扩大市场,生成可获得经济效益的价值,从而又促进遗产的保护,形成良性循环。总之,传承传统文化是为了创造新的农业文明,重点是通过市场需求,通过差异性的规划,通过创造性的策划,将文化农业作为持续性、永续性的事业发展起来。

中国的生态农业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础,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攻目标,要求多目标综合决策,代替习惯于单一目标的常规生产决策,从而实现生态经济良性循环,达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我国的生态农业既是农业发展的一种战略决策,也是一种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模式。它既包含构建不同类型、适应当地生态经济条件的生态经济系统、生产组分及动植物种群结构,也包括集成的生态技术和相应的管理模式。它的应用范畴可以是在微观尺度(如庭院生态农业系统、多组分相互联合的温室大棚等)、中观尺度(如复合经营的农田生态系统),也可以是宏观尺度(如小流域为单元的景观尺度)和区域水平(如以县为单元)的可持续发展等。一些微观尺度上取得的成功经验如何在更大的尺度上推

1019

第32卷第6期资源科学

广,存在着尺度转换的问题,需要进行科学的研究;在强调生态县建设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它水平和层次发展生态农业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动员广大群众和社会不同阶层的广泛参与。

中国的生态农业植根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长期的实践经验,结合了中国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符合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为解决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提供了一条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国的生态农业,从无到有,起步于农户,试点示范于村、乡、镇、县,重点发展县域生态农业建设,走出了一条快速、健康发展的道路。这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基层干部和农民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大胆探索、努力创新的伟大成果。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21世纪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历史阶段。现代化的农业应该是高效的生态农业”。面对新世纪,只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融合传统精髓与新技术,不断创造和提高,中国的农业就能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程序,曾晓光,王尔大.可持续农业导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

社,1997.

[2]骆世明.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生态农业[J].地理研究,2007,26(3):

609-615.

[3]李文华.农业生态问题与综合治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4]李文华.生态农业——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5]Li Wenhua.Agro-ecological Farming Systems in China[M].New

York:The Parthenon Publishing Group,2001.

[6]李文华,赖世登.中国农林复合经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7]李文华,闵庆文,张壬午.生态农业技术与模式[M].北京:化学工

业出版社,2005.

[8]马世骏,李松华.中国的农业生态工程[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

1987.

[9]叶谦吉.生态农业[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10]王兆骞.中国生态农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1.

[11]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专家组.发展中的中国生态农业[M].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

[12]闵庆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一种新的世界遗产类型

[J].资源科学,2006,28(4):206-208.

[13]章家恩,骆世明.现阶段中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时间

和理论问题探讨[J].生态学杂志,2005,24(11):1365-1370. [14]李文华,张壬午.生态农业与循环经济[A].循环·整合·和谐——

第二届全国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15]骆世明.生态农业的景观规划、循环设计及生物关系重建[J].中

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4):805-809.

[16]张壬午,高怀友.现阶段中国生态农业展望[J].中国生态农业学

报,2004,12(2):23-25.

[17]Zhu Y Y,Chen H R,Fan J H,et al.Genetic diversity and disease

control in rice[J].Nature,2000,406:718-722.

[18]李文华,刘某承,张丹.用生态价值观权衡传统农业与常规农业

的效益[J].资源科学,2009,31(6):899-904.

[19]李文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的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0]Costanza,R.,d’Arge,R.,de Groot,R.S.,et al.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Nature,1997, 387:253-260.

[21]刘某承,张丹,李文华.稻田养鱼与常规稻田耕作模式的综合效

益比较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18(1)1:164-169. [22]Bresciani F,Deve FC,Stringer R.The multiple roles of agricultur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In:Brouwer F(Ed).Sustaining Agriculture and the Rural Environment Governance,Policy and Multifunctionality[C].Cheltenham,UK: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td,2004.

[23]H Renting,WAH Rossing,JCJ Groot,et al.Exploring multifunc?

tional agriculture:A review of conceptual approaches and pros?

pects for an integrative transitional framework[J].Journal of Envi?

ronmental Management,2009,90(1):1-12.

[24]Wo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Report2008:Agriculture for

Development[R].Washington DC:Quebecor World,2007. [25]孙新章.新中国60年来农业多功能性演变的研究[J].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2010,20(1):71-75.

[26]孙业红,闵庆文,成升魁.“稻鱼共生系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

产价值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4):991-994. [27]薛达元,郭泺.论传统知识的概念与保护[J].生物多样性,2009,17

(2):135-142.

[28]向平安,黄璜,黄梅,等.稻-鸭生态种养技术减排甲烷的研究及

经济评价[J].中国农业科学,2006,39(5):968-975. [29]张丹,闵庆文,成升魁,等.传统农业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

评估[J].资源科学,2009,31(1):31-37.

[30]Berg H.Pesticide use in rice and rice-fish farms in the Mekong

Delta,Vietnam[J].Crop Protection,2001,20(10):897-905. [31]Cox WG,D.M.Atkins.Agricultural Ecology[M].San Francisco:

W H Freeman and Company,1979.

[32]王如松,蒋萌生.从生态农业到生态产业[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1,3(5):7-12.

[33]张壬午.生态农业产业化初探[A].中国生态农业实践与发展[C].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34]骆世明.生态农业的模式与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35]闵庆文,孙业红,成升魁,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

特征与开发[J].经济地理,2007,27(5):856-859.

1020

1021 2010年6月李文华等: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展望

Progre s s a n d Pe r s p e c t i ve s of China’s Ecologica l Agricult u re

LI Wenhua,LIU Moucheng,MIN Qingwen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101,China) Abstract:Agriculture is the basis of national economy.With advancement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well as an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land,grea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agriculture.Meanwhile,some agro-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e arising from the processes.Being faced with the situations,people have begun to reflect on policies,patterns and technologies associated with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and put forward new concepts 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succession.There is growing awareness that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can not only increase the amount of food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s to meet people's increasing demand,but also improve product quality,insurance of food safety,exertion of ecosystem functions,and maintenance and restor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In the late 20th century,China's ecologists and agronomists proposed a concep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e.,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s derived from systematic thoughts in terms of the principles of ecology,economics,and ecological economics,with application of moder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and modern management tools,as well as effective experience in traditional agriculture.It is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mode which results in a higher economic profit,ecological and social benefits.Its essence contains a series of concepts, such as integration,coordination,circulation and regeneration.After nearly30years of practice and development,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China has achieved substantial progress,i.e.,1)established a theoretical system and summarized successful experience;2)carried out eco-agricultural demonstration at the county-level pilots and achieved significant effects;and3)China’s eco-agriculture has been widely recognized and prais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nd become one of the first selected units on the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However,current eco-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s not perfect due to the following factors:1)it still falls short of further research and accounting on a variety of agro-ecosystem service functions;and2)it is difficult to gain great economic benefits because of the lack of market-oriented guidance,scale management,specialized production and brand popularization for traditional self-sufficient rural economy.Development of society currently presents a new situation giving rise to a series of new problems.Progress in science broads our views and provides new means for resolving such issues. 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serious reflections o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would result in new understanding of circular agriculture,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high-quality agriculture and cultural agriculture in China.

Key words:Ecological agriculture;Progress and perspective;Circular agriculture;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High-quality agriculture;Cultural agriculture

生态农业计划书

生态农业计划书 篇一:生态农业项目计划书 生态农业营销计划书 摘要 一、项目规划 公司创业项目生态农业及主要开发的项目:目前以农副产品种植及销售、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为主、陆续会开发以下项目农业技术研发、畜禽及水产品养殖、加工及购销、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开发、加工、销售、农资销售、农林开发及中草药种植、农业基地开发、建设、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设计、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机械及配件、工程机械、预包装食品销售等。公司是一家致力于现代农业技术研究、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专业交易市场开发、培育、管理服务的投资企业。 二、产品服务 公司计划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农业合作社)”的形式进行推广种植,建设标准化生产、流水线生产设备和技培中心,新建仓库及冷库,建立一个标准温室和一个标准实验室,用于对产品实进行深度研究和开发。建成后,将形成地方特色型产业,带动和促进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公司在成都现拥有XXXX亩的农产品植基地。地貌类型多样,平原丘陵皆备,公司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时刻不忘企业的社会责任,带领村民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之路。

三、市场定位 随着现代人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喜欢绿色环保无公害产品。而我们公司正是本着这种创业理念:生态农业以绿色农业为主,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农业合作社)”的形式进行推广种植,不仅带动农户收入的经济,还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纯天然绿色产品,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四、竞争优势 针对我们的创业条件和消费群体定位,我们将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创业项目,分别满足部分和我们公司签订项目的农户及希望食用生态农产品的人们需要。同时我们将推出以农副产品种植、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为主、陆续会开发以下项目农业技术研发、畜禽及水产品养殖、加工及购销、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开发、加工、销售、农资销售、农林开发及中草药种植、农业基地开发、建设、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设计、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机械及配件、工程机械、预包装食品销售等,通过广告等方式让更多人群了解并认可“成都**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依此增加本公司的产品知名度,从而提高销售业绩。与其他专业生态农业公司相比我们更具有优势,无论是从自身公司的经营理念及生产销售模式,到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充分争取各级领导的指导和支持,以科研单位和农业大学为技术依托,以大型粮食企业和粮食加工企业为产业依托,以及学校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这一切都将使我们“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更加具有生存力和市场竞争力。 一、企业概况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2018-01-09 10:16 来源:欧柯奇技术 一、现代农业内涵定义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1)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2)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二、主要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1、美国 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1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美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农场,目前美国拥有204万个农场,每年创造的农业产值3000多亿美元,

其中10%由400个大农场贡献,40%由中等规模的3.5万个农场贡献,其余由200万个农场贡献。 2、日本 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占有量小,农业发展面临较多障碍与限制。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发展迅速,现代化水平非常高,有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的水稻、豆类、饲用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品质很高;日本的食品与水产品大量出口,其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据日本总制造业的10%,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3、荷兰 荷兰人均农业用地仅2亩,地少人多。但荷兰农业坚持集约化、外向型发展道路,农产品出口率达70%,居世界首位;出口额占全球市场的9%,居世界前列。花卉出口占世界市场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花卉王国”;蔬菜、乳制品和猪肉出口名列世界前茅。 4、以色列 以色列耕地少,自然条件恶劣,农业从业人员仅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4%,但依赖滴灌技术等高科技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奇迹。农产品不仅能自给,水果、蔬菜和花卉还出口到欧美市场,被称为“欧洲的菜篮子”。 5、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非常高,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人均农业生产总值排名第一。澳大利亚农业属于外向型经济,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收入平均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60%以上。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国内外生态农业研究现状(汇编)

国内外生态农业研究现状 一、国外生态农业研究现状 生态农业起源于中国,其理论研究发展于欧洲,生态农业的发展最早主要以有机农业等替代农业为生产形式。20世纪30年代英国农业学家A.Howard曾到中国考察并认同中国农民利用有机残体和废物、垃圾等制成堆肥施入农田以维持地力常新的做法,还将这一经验上升成理论写成《农业圣经》流传于世[4],而“生态农业”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土壤学家阿尔伯韦奇(W.Albreche)1970年首次提出。1981年,英国农学家伍辛顿(M.Worthington)在阿尔伯韦奇的基础上,对生态农业理论和内涵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在《生态农业及其有关技术》一书中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的,在环境、理论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变化的小型农业系统。”[5] 1984年,美国农学家杰克逊(W.Jackson)进一步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农业是在尽可能减少人工管理的条件下进行农业生产,保护土壤肥力和生物种群的多样化,控制土壤侵蚀,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减少环境压力,实现持久性发展。[1] 由于生态农业不仅可以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力,同时可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避免使用农药、化肥等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弥补传统农业的先天不足,加之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工业污染、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日渐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故生态农业一经提出,得到了许多国家重视和响应,纷纷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和试验示范。美国农业部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和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而是依靠作物和人工技术防治病虫草害生物生产体系。[1]与此同时,以罗代尔研究所为首,相继成立许多从事生态农业研究的研究机构,如新英格兰小农场研究所、华盛顿州的耕作研究农场、威斯康星大学环境研究所等。德国的生态农业主要以生物农业、生物动力学农工业形式出现,其主张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采用轮作或间作等方式种植,利用腐殖质和施用有机肥保持土壤肥力,杂草、害虫使用机械除草或有益天敌等方法,动物饲养采用天然饲料;发对使用化学合成的化肥、农药等会造成化学污染的化学制剂;发对使用抗生素和转基因技术等。为保护从事生态农业农户的利益,德国还建立了自己的独立的“自然产品”销售系统,在各大城市均设有出售无化学污染食品的“自然食品”商店,其出售价格高于常规农业生产的农产品售价的1/3-1倍。随着生态农业的推广普及,英国、法国、荷兰、丹麦等西方国家都纷纷发展起生态

大学生创业生态农业项目计划书

大学生创业生态农业项 目计划书 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

生态农业创业计划书 项目名称:生态农业创业计划书 项目类别: 团队名称:民建集团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参赛者姓名:董明骏、杨延孔、史发强、杨春 燚、温芹 学院:艺术学院 专业及年级:美术学2011级 联系电话: 邮箱: 填表日期: 2014年4月9日 摘要 一、创业项目描述 我们公司创业项目生态农业及主要开发的项目:目前以农副产品种植及销售、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为主、陆续会开发以下项目农业技术研发、畜禽及水产品养殖、加工及购销、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开发、加工、销售、农资销售、农林开发及中草药种植、农业基地开发、建设、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设计、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机械及配件、工程机械、预包装食品销售等。我们公司是一家致力于现代农业技术研究、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专业交易市场开发、培育、管理服务的投资企业。 二、产品服务

公司计划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农业合作社)”的形式进行推广种植,建设标准化生产厂房(无菌车间)、流水线生产设备和125平米技培中心,新建仓库及冷库,建立一个标准温室和一个标准实验室,用于对产品实进行深度研究和开发。建成后,将形成地方特色型产业,带动和促进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公司在姚安县现拥有300亩的农产品植基地。此外,公司在芜湖县将有千余亩中草药种植基地。地貌类型多样,平原丘陵皆备,河湖水网密布特别适合中药材生长,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具有种植、加工中草药的自然条件优势和传统习惯。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民建集团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时刻不忘企业的社会责任,带领村民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之路。 三、行业及市场定位 随着现代人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喜欢绿色环保无公害产品。而我们公司正是本着这种创业理念:生态农业以绿色农业为主,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农业合作社)”的形式进行推广种植,不仅带动农户收入的经济,还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纯天然绿色产品,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四、营销策略 针对我们的创业条件和消费群体定位,我们将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创业项目,分别满足部分和我们公司签订项目的农户及希望食用生态农产品的人们需要。同时我们将推出以农副产品种植、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为主、陆续会开发以下项目农业技术研发、畜禽及水产品养殖、加工及购销、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开发、加工、销售、农资销售、农林开发及中草药种植、农业基地开发、建设、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设计、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机械及配件、工程机械、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随着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农业生产从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在这种背景下,生态农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 1.生态农业的基本介绍

以生态经济系统原理为指导建立起来的资源、环境、效率、效益兼顾的综合性农业生产体系。中国的生态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和某些乡镇企业在内的多成分、多层次、多部门相结合的复合农业系统。20世纪70年代主要措施是实行粮、豆轮作,混种牧草,混合放牧,增施有机肥,采用生物防治,实行少免耕,减少化肥、农药、机械的投入等;80年代创造了许多具有明显增产增收效益的生态农业模式,如稻田养鱼、养萍,林粮、林果、林药间作的主体农业模式,农、林、牧结合,粮、桑、渔结合,种、养、加结合等复合生态系统模式,鸡粪喂猪、猪粪喂鱼等有机废物多级综合利用的模式。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组织生产。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 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

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农业体系,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 2.生态农业的特点 a.综合性 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b.多样性 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c.高效性 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d.持续性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上海会展业发展及前景展望

上海会展业发展及前景展望 摘要:近年来,会展业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我国上海市的会展业经过20 余年的发展,已经从起步阶段走向健康成熟的发展阶段,为上海总体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以上海会展业发展为例,拟就其会展业发展的现状进行概述,并就其发展前景进行SWOT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促进上海会展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上海会展业会展经济经济增长作为全国会展业最为发达的城市,上海会展业历经20 多年强劲发展,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使其成为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助推器。尤其2001 年APEC 会议的成功举办使上海赢得了“世界上最安全的城市”雅号,会议的规模及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2010 年世界博览会的举办会带给上海乃至全国更多的发展,巨大的产出带动系数不仅会带来经济的发展,其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更新换代也会给上海会展业的提升带来巨大的空间。 一、会展经济概述在新世纪,会展业、旅游业和房地产业并称为三大无烟产业。会展业是会议业和展览业的总称,在国际上被称为“MICE Industry ” ,由会议(Meetings) 、奖励旅游(Incentivetours) 、大型会议(Conventions) 和展览会(Exhibitions)这4 种活动组成的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影响面广,关联度高。所谓会展经济,则是指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和展

览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社会财富增长的经济活动的总称。会议 和展览的繁荣,不仅成了一个城市积聚财富的重要渠道,而且还是增长无形资产、全面提升城市形象的有效方式。 会展业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国际上的统计,它给当地所带来的相关产业的产值与展会本身的收入之比是9:1(上海抽样调查显示目前为1:8.8),即在创造每一元直接收入(如展费、门票)的同时,能够在其他行业上引发9 倍的关联需求,并带动建筑、加工、贸易等领域多层次的生产诱发额。社会效益是指会展双方以及会展所在地获得的社会影响力和示范效应。如我们熟悉的博鳌,从一个海南省的小渔村发展成著名的国际会议中心,吸引着海内外会议组织者、参会者、旅游者等,其品牌效应可见一斑。可以说,会展多方面诱发经济,展示经济发展成果,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二、上海市会展行业发展 (一)发展历程 上海会展业伴随改革开放的脚步迅速崛起,尤其是近十多年才迅猛发展起来的。90 年代以来,会展数量以每年近20%的速度递增。现 在国际性展会数量已经接近德国,上海正在 成为中国会展中心城市之一。回顾上海会展业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3 个阶段。 1 20 世纪80 年代是起步阶段,1984 年上海贸促会以及上海首家展览公司――上海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成立。当时上海会展界只有数十家国营企业,产业体系尚未形成,无论是软件水平还是硬件水平都

中国种业市场状况与未来竞争趋势

中国种业市场状况与未来竞争趋势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传统农业大国而言,当国民的温饱还没有解决的时候、当社会尚处于商品短缺的时期,甚或在国家缺乏强大的经济实力并对世界的稳定格局怀有担忧的时候,粮食的生产和流通是要受到严格管制的。作为粮食产业链上游关键链条的种业,其市场更是一直被政府所重视。 四、五年前的中国种业市场基本由各级当地政府所属的国有种业公司、农科所、良种场、农技站等控制,即由政府来承担种子的研发、试验示范、生产、销售及管理的功能,非国有性质的企业不允许进入该行业。整个行业是全封闭的,即生产的品种、数量、价格及销售的区域全由政府来定,基本不存在市场竞争。 连续多年的粮食丰收,中国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使得国家抗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再加上为了更好的融入全球经济大舞台而加入WTO,种业的对外开放也已在WTO保护期最后期限的脚步声下变得刻不容缓。为了抢在国外的种业大鳄入侵前提高国内种业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加快行业的市场化发展水平,国家采取了先对内资企业全面开放的方略,并于2000年专门颁布实施了《种子法》,以规范和促进行业的发展。

一、种业市场现状: 1、中国种业市场规模目前为220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在5%左右。其中水稻约55亿元、玉米50亿元、棉花15亿元、瓜菜和花卉68亿元及其他品种30亿元。水稻和玉米种子的市场规模较大,品种数量相对有限,且已开始实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瓜菜和花卉市场总规模虽然较大,但行业进入壁垒很低,品种种类繁多且未能有效实施植物品种保护。从以上状况可看出,目前水稻和玉米种子的市场更适合产业化经营,即通过市场化的竞争,企业的市场份额集中度容易得到提高,企业可实行规模化经营。故本文仅针对水稻和玉米种子市场做相关分析。 2、种子法颁布实施几年来种业所发生的变化可谓是“沧海桑田”。当时行业的平均毛利率在30%以上,丰厚的利润引得各路资本纷纷杀入,国有的、集体的、民营的、外资的。2002年时国内约有2700家形态各异的种业公司,共同分割着这块蛋糕,平均每家销量不过800万元,行业集中度极低!经过近1~2年残酷的竞争和市场化的洗礼,目前真正存活的种业公司不过1600家左右,原先大部分的国有种业公司由于体制、资金实力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一旦失去了篱笆强的保护后已纷纷垮台和倒闭。而国外种业巨头迫于WTO尚剩下的一年多保护期的限制不能直接进入,但即便如此也早已虎视眈眈,提前做起了市场进入的准备。 3、随着市场的重新洗牌,一批具有战略眼光、有资金优势、拥

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

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 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生态农业建设,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方针、政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针对农业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出现恶化趋势,农业部提出了建设生态农业的发展思路,并组织和开展了一系列的试点示范。1993年,在总结全国生态农业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农业部、国家计委、国家科技部(原国家科委)、财政部、林业局(原林业部)、水利部和国家环保总局等七个部委,联合在全国组织开展了51个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针对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加剧问题,力争通过改造坡耕地,推广垅沟栽培等技术,把坡耕地逐步建成高产稳产农田。同时,大力推广“粮农-林果-草牧”型生态农业模式,发展了一大批农牧型、农果型生态户;推广农膜回收和生物防治、合理利用农药化肥等技术。通过实施“沃土计划”,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实现秸秆直接还田和过腹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对于25度以上的陡坡地实行有计划的退耕还林还草,推广草灌乔结合,提高植被覆盖率。1997年,江泽民总书记、李鹏委员长、朱镕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作出“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重要批示以后,国家计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并实施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建设作为重要内容之一。1998年,农业部在三峡库区启动了“三峡库区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把生态农业建设与三峡移民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生态农业成为三峡库区移民搬得出、稳得住和能致富的有效途径。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全国已基本形成了国家、省、试点县三级生态农业管理和推广体系,初步建立起生态农业的理论体系,颁布了全国生态农业建设技术规范,生态农业建设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随着生态农业建设的深入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范围日益扩大,全国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的县、乡、村已达到2000多个,遍布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生态农业建设面积l亿多亩,占全国耕地面积7 %左右。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受到国内外的高度评价,已有七个生态农业示范点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称号。据对35个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的不完全统计,通过近五年建设,粮食总产年均增长8.42%,总产值年均增长7.9%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8.4%。同时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普遍提高,草坡得到保护,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与1990年相比,示范县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49%,土壤沙化面积减少了21%,提高了农业抗灾能力和持续发展的后劲,环境效益十分显著。在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中,涌现出一批成功的典型。如延安市宝塔区原来是“三年二旱,十种九难收”,经过十几年的生态农业建设,目前,61%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治理,林草覆盖率达到50%,人均有2亩基本农田,人均纯收入比1990年增长了2.2倍,全区已有254个村达到小康,并涌现出168个生态百强村,人均纯收入3000元以上。 今后,我国的农业要实现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必须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生态农业是由资源浪费的粗放经营向资源节约的集约经营的成功模式,是由破坏生态环境的掠夺式经营走向资源开发利用和资源保护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将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典型生态农业模式(一)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基本概念:它是一种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的生产模式。它以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为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在农户的土地上,在全封闭的状态下,将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组合在一起,所以称为“四位一体”模式。具体形式:在一个150平方米塑膜日光温室的一侧,建一个约8—10立方米的地下沼气池,其上建一个约20平方米的猪舍和一个厕所,形成一个封闭状态下的能源生态系统。主要的技术特点是:1、圈舍的温度在冬天提高了3-5度,为猪等禽畜提供了适宜的生产条件,使猪的生长期从10-12个月下降到5-6个月。由于饲养量的增加,又为沼气池提供了充足的原料;2、猪舍下的沼气池由于得到了太阳热能而增温,解决了北方地区在寒冷冬季的产气技术难题;3、猪呼出大量的CO2,使日光温室的CO2浓度提高了4-5倍,大大改善了温室蔬菜等农作物的生长条件,蔬菜产量可增加,质量也明显提高,成为一类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经济效益:1、蔬菜增产,如冬季黄瓜、茄子1平米可增产2-5公斤,增收5-6元,年节

省化肥开支约200元;2、温室育猪可提前150天出栏,降低成本40-50元;3、沼气点等年节电60元,节煤130元。4、改变了北方地区半年种田半年闲的习俗,也改变了冬闲季节“男人大麻将,女人玩纸牌,邻里吵架和打骂”的陋风俗,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5、农村庭院面貌整齐、清洁、卫生,完全改变了“人无厕所猪无圈,房前屋后多粪便,烧火做饭满屋烟,杂草垃圾堆满院”的旧面貌。现有规模:“四位一体”模式在等北方地区已经推广到21万户。(二)南方“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基本概念: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主要形式:“户建一口沼气池,人均年出栏2头猪,人均种好一亩果”。经济效益:1、用沼液加饲料喂猪,猪可提前出栏,节省饲料20%,大大降低了饲养成本,激发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2、施用沼肥的脐橙等果树,要比未施肥的年生长量高0.2多米,多长5-10个枝梢,植株抗寒、抗旱和抗病能力明显增强,生长的脐橙等水果的品质提高1-2个等级。3、每个沼气池还可节约砍柴工150个。现有规模:在我国南方得到大规模推广,仅赣南地区就有25万户。 (三)西北“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是解决西北地区干旱地区的用水,促进农业持续发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前景分析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前景分析 2017-08-21 09:04中国投资咨询网A-A+ 我国耕地面积20.25亿亩,但是人均耕地面积1.4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30%。我国乡村人口约6亿,农户均耕地面积约3.4亩。在现有的土地流转制度下,我国农业的基本生产单位主要是中小农户。 中小农户并不见得就落后,落后的是大部分中小农户分散经营而且农技农法落后。从事生产的多为老人,年轻劳动力少,具备新兴技能的农户少,生产很少有整体规划,很少有协作和交流。在农业生产方式上大多数是“绿色革命”以来的石油化学农业,即主要依赖农药化肥规模单一种植的农业模式。而这种化学工业农业模式正在逐步走向衰落。 在这样的基础上,优质的农产品就少,经常出现农产品滞销现象,而优秀的农企也很少,更缺少像越光、佳沛、新奇士这样的农产品品牌。造成现状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是有两个因素或许是核心。 第一是现行的土地制度。土地制度不仅仅是农业的核心,更是社会、政治的核心,中国几千年农业文明的治乱兴衰,都跟土地制度息息相关。新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从私有制,到人民公社公有制,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村土地流转,再到现在的三权分置的演变过程。 三权分置是去年提出的。三权分置的提出正是为了解决目前农业发展中关于农地的问题,分散的中小农户生产模式在效率上是低下的,而且不利于新农技的推广。 同时,一批下乡或返乡的新农人虽然具备新农技新思想,但是只享有农地的承包经营权,在法制并不健全的乡土社会,土地流转经营合同很难给技术性新农人长期稳定经营的保障。 农业不像工商业或IT业,农业是长期投资,而且跟土地结合紧密,不是说搬场就搬场的,特别是发展生态农业,仅土壤改良就需要1-5年的时间。同时在没有长期意识的前提下,租用农户自然会采取掠夺式的生产方式,挖空了土地资源,破坏了土壤和环境。 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些问题,才出台了给流转经营权更多保障的三权分置政策。目前三权分置是国务院办公厅发的指导意见,具体的实施仍需要看各个地方政府。 第二是石油化学农业模式。当今世界主流的农业模式是石油化学农业,这个模式有两大特点。 第一,在物质和能量输入上跟石油挂钩,农机的运作靠石油,农药化肥靠石油;第二是靠大规模单一种植来提高生产效率。最适合这种模式的是美国,因为石油是跟美元挂钩的,同时美国有大面积的农场,而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都是大公司。这种模式,我们自然比不过美国。 未来十年 中国农业的投资机遇在哪里?

公司前景与员工发展

[公司发展前景展望]公司前景与员工发展[公司发展前景展望]公司前景与员工发展篇一:公司前景与员工发展公司前景与员工发展 **国际有限公司是亚洲最具影响力的高级情趣用具、情趣内衣、情趣药品和人体润滑剂运营商之一。 未来几年,公司将在全国各地大量设立零售分店,平均每个店的投资额将达到10万元,所有的零售分店都将依托社区开展业务,根据社区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灵活地展开经营。 每个零售分店都需要一个分店创建人,负责新分店的组建、招聘、管理、经营等全方面的工作。所有的员工都有可能成为分店创建人、店长,即是公司员工又分店创建人的你不需要投入一分钱,公司承担新分店初期的全部投资,同时公司有专业的人员帮助新店选址、价格谈判、办理各种相关证照,新分店将统一店面装修、统一经营流程、统一人员培训,你也不需要为货源操心,**保证充足的货源,并优先提供热销产品。所有的一切,公司都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分店创建人同时享受公司正常员工的工资、奖金、提成待遇。做为店长,你可以任命一名助手负责分店的日常营业,所负责分店正常运行并赢利后,根据自愿原则,优先在盈利的新店入股,入股比例在1%,49%之间,可自行决定。凡持有公司股份的员工,根据所持股份与公司分享入股分店的零售利润。创建人创建的第一家分店实现 赢利并正常运转后,可以继续开设第二家、第三家……更多的新分店。 连锁零售分店实现盈利后,公司会公开分店的财务状况,使之完全透明。执有股份的员工可以在任何时候查询财务相关的报表与提出各种合理化建议。作为**新分店创建人的你要做的工作是只是全心全意地拓展销售渠道、扩张销售市场、维护售后服务,成为一个合格的、有能力胜任新分店的全部日常工作的新分店创建人,能够按时并保质保量地完成公司下达的工作任务,对新分店的形象宣传和产品推广,保证新分店与社区居民的和谐相处,在全国化的网络化的运营体系中拓展新分店的业务,并保证新分店的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

《中国药典》2020 年版编制大纲

《中国药典》2020年版编制大纲 一、前言 《中国药典》2020年版的编制,正值“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实施期间,是我国健康中国建设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由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迈进的重要阶段。实施药品标准提高行动,编制好新版《中国药典》,对于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推进医药产业升级和产品提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建立“最严谨的标准”为指导,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紧密围绕“国家药品安全十三五规划”的总体目标,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对标国际先进标准,提高与淘汰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以《中国药典》为核心的药品标准体系建设,提升《中国药典》标准整体水平,经过五年的时间,使《中国药典》标准制定更加严谨,品种遴选更加合理,与国际标准更加协调,标准形成机制更加科学,努力实现中药标准继续主导国际标准制定,化学药、药用辅料标准基本达到或接近国际标准水平,生物制品标准紧跟科技发展前沿,与国际先进水平基本保持一致。 三、基本原则 (一)提升药品质量,保障用药安全有效 坚持药品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规范性,促进药

品质量提升,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 (二)鼓励技术创新,促进研究成果应用 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鼓励药品检测方法创新、生产工艺改进、质量控制技术提升,使更多的科学研究成果在药品标准中得到转化和应用。 (三)坚持扶优汰劣,促进产品结构调整 药典品种收载有增有减,优化增量、减少存量;有效发挥《中国药典》的标准导向作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升级换代。 (四)推进改革工作,完善标准形成机制 完善国家药品标准形成和淘汰机制,着力突出政府在国家标准制定中的主导作用和企业在产品标准制定中的主体地位,采取积极的鼓励政策和措施引导社会和行业将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标准的研究制定,构建药品标准工作的新格局。 (五)强化标准支撑,服务药品监督管理 药品标准提高要围绕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这一中心工作,配合支持各项重点工作的开展。坚持监管依据标准,标准服务监管。要以问题为导向,将药品标准制修订工作与药品一致性评价、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药品质量评价性抽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药品再注册等工作紧密结合,形成良性互动、信息共享、协调推进,促进监管能力水平的提高。 四、具体目标 (一)适度增加品种的收载,进一步满足临床需要 坚持“临床常用、疗效确切、使用安全、工艺成熟、质量可控”的品种遴选原则,全面覆盖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基本医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 景分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2018-01-0910:16来源: 一、现代农业内涵定义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1)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2)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二、主要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1、美国 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1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美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农场,目前美国拥有204万个农场,每年创造的农业产值3000多亿美元,其中10%由400个大农场贡献,40%由中等规模的3.5万个农场贡献,其余由200万个农场贡献。 2、日本 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占有量小,农业发展面临较多障碍与限制。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发展迅速,现代化水平非常高,有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的水稻、豆类、饲用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品质很高;日本的食品与水产品大量出口,其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据日本总制造业的10%,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 3、荷兰 荷兰人均农业用地仅2亩,地少人多。但荷兰农业坚持集约化、外向型发展道路,农产品出口率达70%,居世界首位;出口额占全球市场的9%,居世界前列。花卉出口占世界市场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花卉王国”;蔬菜、乳制品和猪肉出口名列世界前茅。 4、以色列 以色列耕地少,自然条件恶劣,农业从业人员仅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4%,但依赖滴灌技术等高科技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奇迹。农产品不仅能自给,水果、蔬菜和花卉还出口到欧美市场,被称为“欧洲的菜篮子”。 5、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非常高,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人均农业生产总值排名第一。澳大利亚农业属于外向型经济,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收入平均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60%以上。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1、粮食种植面积分析 2016年,粮食种植面积11303万公顷,比2015年减少了约31万公顷(合约472万亩)。 2、粮食产量情况分析 2016年,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产量61625万吨(12324.8亿斤),比2015年减少519万吨(104亿斤)。2016年的粮食生产虽然止步于“十二连”增,但仍是历史第二高的产量,连续4年站上了1.2万亿斤的平台,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

公司未来发展与展望

公司未来发展与展望 未来展望: 其实就我现目前的工作岗位与职务,对整个公司发展的信息 获取量是不够的,我没有办法对公司的未来发展说出什么规划,但 是我所能看到的就是股份公司的高管和各子公司的高管的敬 业精神和付出精神,我也相信我们在董事长和各位高管的带领下 一定会让公司达到千亿产值和百年鑫泰的双重目标。 但是我们现在最紧要的就是人才的缺失,特别是复合形的管 理人才。人是一个企业的根本,也是企业文化建立的践行者,百年 鑫泰,一定要有的是流传下去的精神和文化。 针对裕荣公司现状,出现了矮子里拔将军的现象,现在不是 人才能不能用,而是有没有人用的问题。 针对人才我个人不觉得非要高精尖,而是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对公司前景的动察力和超强的思维导向能力,还有就是革命 性的执行力。 但是要求一个人同时具备这些能力是不太现实的,所以在公司的后备干部储备和人员培养上,我个人觉得用人不用满,应该从被培养人的潜力进行综合考核,综合考核达到 60%就可以培养,因为他还有可以提升的空间。 关于人才培养,公司其实可以建立商学院、培训中心等形式,利用休息时间,股份公司各职能部门针对各专业都可以针对被培养 人进行系统的培训学习,如果有条件还可以请兄弟单位专业人

才或者专业老师来公司进行培训与探讨,这就是一个选人、用人、留人的平台。 公司今年是上市后的第一年,纵观各大上市公司,每一个企 业都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机制,就管理来说没有最好的管理方案,只有适合自己企业的管理机制。我们的内控制度也就是我们鑫泰的宪法,但现在至少在裕荣公司还没有真正完全的落 实到位。 在9 个月的 5+2、白 +黑的工作时间里,我发现了在工作中 还有一些问题的存在: 一、工作流程不畅通 1、公司现目前来说分为行政部、工程部、运行部等几大部门, 各部门各自为阵; 2、在工作中只为自己部门考虑,不为别的部门思考工作的便利 性和合理性; 3、推诿问题严重,没有担当; 4、解决问题的完整性和时效性欠缺,缺少监督机制。 建议: 1、尽快实行事业部改革试运行,找到最适合裕荣公司的方案; 2、在公司所属片区内形成片区负责制,从合同签定完毕后一套 人马立即开展工程建设工作,工程建设合格完成验收后直接就地 转为运行工作。可以有效的避免设计不合理、后期大面积整改等问题发生。

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展望_李文华

第32卷第6期2010年6月 2010,32(6):1015-1021 Resources Science Vol.32,No.6Jun., 2010 收稿日期:2010-04-20;修订日期:2010-05-30 基金项目:GEF 项目“稻鱼共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GCP/GLO/212/GEF )。作者简介:李文华,男,山东广饶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员,从事生态学与资源科学的研究工作。E-mail :liwh@https://www.wendangku.net/doc/4812448477.html, 文章编号:1007-7588(2010)06-1015-07 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展望 李文华,刘某承,闵庆文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 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通过科学技术进步和土地集约化利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 与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在这一形势下,人类社会开始反思农业发展的政策、模式和技术,认识到农业的发展,不仅要提高产量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数量需求,还要提高产品质量,保障食物安全,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多种功能。20世纪后期,中国生态学家和农学家共同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概念。经过近30年的实践和发展,中国生态农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总结了一系列适应中国国情的成功模式,开展了不同层面的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与赞扬。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农业的多种生态服务功能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缺乏市场化引导、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和品牌化推广等。面对着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资源环境瓶颈,中国生态农业需要在产业循环、多功能化、高品质、产业化以及融合传统知识精华与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多做努力。 关键词: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多功能农业;高品质农业;农业产业化;农业文化遗产 1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经历了从原始的刀耕火种、自给自足的个体农业到现代化农业,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土地利用的集约化,人类社会在农业生产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建立在以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化农业也带来了一些严重弊端,并引发了一系列具有全球特点的生态与环境问题[1]。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其中农业的发展方向与道路成为思索的焦点。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农业的目标不仅要提高产量,还须提高产品质量、确保食品安全;不仅要提高土地产出率、获得经济利益,还应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多种服务功能并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拥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传统农业知识。独特的自然条件为发展特色农业模式提供了基础,丰富的传统知识为今天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2]。但同时,中国农业发展的资源和环境条件并不是很好,人多地少、人多水少、森林资源匮乏、草地退化严重、农业污染加剧等问题 依然严重,已成为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3]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一批富有远见的科学 家根据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将传统农业的优势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逐渐发展了生态农业这一新的农业发展理念与实践方式,并经过几十年的实践,逐步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理论、模式和相应的配套技术[4]。 中国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取得的成就,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并被认为是对国际农业领域可持续发展运动的一大贡献[5]。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业发展的总体形势有了很大改变,生态农业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具有新的特点,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对这些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对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定位,对于深入挖掘传统农业的精华、进一步推进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简要回顾 中国自古就有保护自然的优良传统,并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积累了朴素而丰富的经验[6]。然而把

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摘要:我国是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超级大国,而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所以农业的发展是整个华夏儿女成长和开拓未来的奠基石。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现代农业在给我们带来高效的劳动生产率和丰富的物质产品的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危机:土壤腐蚀、化肥和农药使用过量、环境污染。所以,发展生态农业刻不容缓。 关键词:生态农业;现状;前景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农业资源的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具有结构合理性、良性循环功能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是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它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期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使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的优势,建立良性的物质循环体系,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与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与经济两方面的良性循环以及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1]。 1.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优势

目前,我国已累计制定出台了30余项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也制订了较为完善的生态农业技术标准体系,包括2 000余项国家标准、3 000余项行业标准、近6 000项地方标准,涵盖农、林、牧、渔、副等行业领域[2-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明确提出了系统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来保护生态环境,着力加快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建设“五位一体”,相辅相成,是全面建成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主要标志和重要内容。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农村稳,天下稳,“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和小康社会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发挥农业生态调节功能发展生态农业,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特别是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石油农业的发展历程证明,过度依赖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农业,虽然可以获得高产出,满足农产品数量而非质量上的需求,但是也必然导致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农业生态系统平衡遭到破坏,逐步退化。面对日趋严峻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发展生态农业,构筑循环农业,无疑是关系到强国富民的重大战略,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4]。同时,我国发展生态农业有着巨大的优势。 1.1 悠久的农业文明史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