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品质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

品质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

品质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
品质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

品质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

1.品质检验阶段(20世纪初,作坊式)

操作者——工长——专职检验QC

*缺点:事后把关,不能避免不合格品的产生。

2.统计品质控制之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英国国防部组织专家制定“战时品质管理标准”强制要求生产军需品的各公司、工厂实施,取得显著的效果。于是全世界纷纷效仿,50年代达到高峰。

*利用数理统计原理,在生产工序间进行品质控制,可以预防不合格的大量产生。

检验人员——品质控制工程师——(过分强调数理统计使员工感到深奥)——工程师的事——不关自己的事。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TQC(60年代后期,日本取得辉煌成就)式在统计品质控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重视人们的因素,强调全企业全员,人机料法环控制。ISO9000与全面质量管理的管理思想和指导原则是一样的,都是强调全员参与、

全过程控制、预防为主、两者相互兼容。

现在用的ISO-9001 :2000版.

再说一说ISO9000与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关系吧

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只是提出了一些管理思想和指导意义, 虽然也提出了多种的工具, 但在实施过程中,则完全是企业自行安排和策划.

在国际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为了更有效企业降低成本的需要和取信于消费者,这样共同统一并强制执行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就是质量管理发展的必然产物。

于是, ISO9000族标准为了适应国际贸易发展中对产品质量的保证和信心的需要,确保消费者的利益,国际标准化组织目标是制定一套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国际标准,在总结各国质量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特别是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实践经验。

经过努力,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于1987年3月正式发布。ISO9000族标准于1994年和2000年2次修订,分别形成了ISO9000:1994和ISO9000:2000两个

版本,目前2000年版已正式发布实施,1994版有效期至2003年12月15日。

简单认为: ISO9000不是强制性执行的质量标准,而全面质量管理只是一些建议和指导思想. 但其大部份的工具可以相互配合使用.

在说标准的时候.我认为还是先说说ISO 的思想和一些概念,这样会理解更有帮助.

因为ISO 9001 适用于各行业. 关键在于对标准的结合自己企业的灵活应用.

..........................

管理是一个精细的过程。是一个持续改善的过程,这里可以结合PDCA方法来使用(PDCA以后再详细说一说)。看待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也应如此。不能仅停留在ISO的规范化、程序化、文件化的阶段,而应借鉴ISO 9000的理念、基本管理原则和指导思想来改造企业素质。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首先要克服认识上的误区。I 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不仅是一套标准,更是一种管理思想。例如"8项基本原则",建立目标、强调领导者的责任、强调职责权限的明确和资源的提供、持续改进要求、对文件资料的控制、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等。(大家可以结合ERP实施来讨论一下这8个原则如何运用在ERP实施过程中)

应当将ISO 9000看作是紧密围绕经营目标,即产品、质量、利润、产量、交货期及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综合管理模式,通过执行标准,改善流程,活化运作机能,落实“质量为本,精益求精,永不止步”。

这里大家兴趣,可以看一看高特拉德的小说<<目标>>, 这小说的目标管理方法对如何解决问题的思路非常有帮助.

这里再说一说一个大家认为简单但重要的概念.

你说为什么是管理?

大家可能都有不同的看法, 并在不同和管理学的已知上有众多的解释和定义. 我结合ISO9001的思想, 说一说我的看法,

管理就是先制定一个目标, 然后正确有效地配置, 使用, 和协调各种资源, 并在这个过程中设立一些检查点/测试点来确保能顺利完成这个目标.

同理, 当我们认同上述管理的定义时, 而质量管理也是管理中的一种. 这样就非常清楚和清晰的理解和掌握ISO9001的标准布局.

1. 公司先制定一个质量方针, 然后把这个方针分解到每个部门/每个人身上. 形成公司总目标,部门级目标等.

2. 针对这个方针/部门级目标,设立管理结构图, 和各职位的职权职责.

3. 配置资源( 基础资源/物理资源/设备资源/人力资源)

4. 过程控制(什么是过程?大家可以讨论一下,我下一帖和大家讨论一下, 这也是个关键的地方)

5 同时,根据品质的三个阶段发展,应该在可能影响质量的关键地方设立检查点/

测试点. 并运用SPC技术,的效确保过程能顺利进行.

想起美国学者哈罗德·孔茨的曾经提出过管理过程理论,将管理的职能划分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具体而言,各部分的主要工作概括如下:

计划:确定目标,制定计划,明确标准。

组织:机构设置,人员组合,工作分配。

领导:激励下属,指导下属,有效沟通。

控制:确保目标完成,进行绩效管理,纠正错误偏差。

目标管理,它是根据注重结果的思想,先由最高管理者提出组织在一定时期的总目标,然后由组织内各部门和员工根据总目标确定各自的分目标,并在获得适当资源配置和授权的前提下积极主动为各自的分目标而奋斗,从而使组织的总目标得以实现的一种管理模式。

显见,目标管理模式的实施可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确定总体目标,再是目标分解,然后是资源配置,最后是检查和反馈。

目标管理模式的优点非常显著:

1. 首先,它使组织的运作有了明确的方向,使每个人都明确了努力的目标;

2. 其次,它结合了人性管理的思想,促使权力下放,强调员工自我控制,可以充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3. 再次,它为业绩的检查反馈和效果评价提供了更为客观的基础。

正如目标管理的创始人杜拉克指出的:凡是工作状况和成果直接地、严重地影响着组织的生存和繁荣发展的部门,目标管理都是必需的。

本帖所要阐述的观点是,ISO9000标准也反映了目标管理的思想,将其明确列进ISO9000质量管理原则中去。

说一说过程方法. 这是一个基础.先让我们清晰这个过程的含义.

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发生变化的。这种发展、变化是通过一系列活动展开的。因此,ISO9000:2000给过程的定义为:“在配置资源下, 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

一个过程却可以包括以输入为起点,以输出为终点的一组活动。识别和管理所应用到的过程,特别是这些过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过程方法”。

增值化:从价值论的观点,一个过程输出的价值应该大于输出的价值,这个过程的活动就是增值活动。因此,过程的策划,首先要策划好产品实现过程。

分合化:过程有大小之分,一个大过程可以分解为若干小过程;一些相关的小过程又可以组成一个大过程。显然,过程划分过粗或过细都是不便于控制的。

网络化:一个过程的输出往往是另一过程的输入;一个过程的输入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一个过程的输出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这样,在一个组

织运用的多种过程间不仅存在纵向的过程链,还存在过程链间的横向联系,最终形成一个过程网络。

黑箱性:黑箱、灰箱、白箱是控制论的术语,三者以控制者对过程的了解程度来划分。黑箱是基本不了解或不能了解的过程,灰箱是大体了解或了解一部分的过程,白箱是基本了解的过程。

过程的黑箱性提醒我们二点:其一,组织或个人不可能了解所有的过程,应该了解你应用关心的过程;其二,对于基本了解的应用过程,也应不断地加强对它的了解和认识,可见,过程本身就是发展变化的。

应用过程方法,首先要根据管理的目的,识别所需的过程。识别过程,也就是对过程进行策划,对于一个全新的过程习惯称过程策划,对于已有的过程,常称为过程识别,而实际上这二者没有严格的区分。过程识别有二层含义:一是将一个大过程分解为若干个小过程;二是对已存在的过程进行定义和分辨。

识别过程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过程间的接口。过程是通过这些接口形成网络(或体系)的,所以识别过程间的接口,是过程体系的基础。识别过程还包括分清过程的主次和性质,强调主要过程,确认特殊过程(不易或不能经济地进行验证的过程),简化次要过程,删除多余的过程。

对于过程如何进行控制和管理,ISO9001:2000推荐采用“PDCA”的方法,并指出:这种方法可适用于所有过程(即控制和管理),PDCA模式可简述如下:

P——策划:根据顾客的要求和组织的方针,为提供结果建立必要的目标和过程;

D——实施:实施过程;

C——检查:根据方针、目标和产品要求,对过程和产品进行监视和测量,并报告结果;

A——处置:采取措施,以持续改进过程业绩。

策划。按过程控制的目的进行策划。策划是一个分析现状,抓住主要问题,确定过程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如何达到这个目标的思考活动。

所谓程序,就是“为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文件的程序,称为程序文件,

实施。就是严格地执行规定的程序文件,为达到认真有效地执行程序,应做好思想教育和技术培训工作,解决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能力的问题。

检查。按工作程序规定的明确要求(技术标准、管理规范或相应法律法规),通过自检(工作者自己检查)和他检(检验员检查),检查程序执行情况,是否达到了控制标准,并做好相应记录。

处理。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评审,分清性质和严重程序进行改进,并确定是否需要制定预防和纠正措施,并对预防、纠正措施跟踪验证。必要时修改程序,实现持续改进。

戴明(William Edwards Deming)

------------------------------------------------------------------

一、戴明博士的生平

戴明博士于1900年10月4日生于美国爱荷华州(Sioux City, IA)

戴明博士于1921年从怀俄明大学(Univ. of Wyoming)毕业后继续前往科罗拉多大学进修,并于1925年修得数学与物理硕士,最后于1928年取得耶鲁大学的物理博士学位。

戴明博士和贝尔研究所的W.A.休哈特博士,于1927年见面后就成为亦师亦友的莫逆之交。

戴明博士1950年应聘去日本讲学,奠定了日本企业界良好的质量管理基础。

二、戴明博士的贡献

戴明博士的贡献可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对美国初期SPC推行的贡献

戴明博士在美国政府服务期间,为了国势人口调查而开发新的抽样法,并证明统计方法不但可应用于工业而商业方面亦有用。

到了第二世界大战期间,他建议军事有关单位的技术者及检验人员等都必须接受统计的质量管理方法,并实际给予教育训练。

第二阶段─对日本的质量管理贡献

戴明博士从1950年到日本指导质量管理后就一直继续长达近四十年,且前二三十年几乎每年都去,可以说日本的质量管理是由戴明博士带动起来都不为过。

戴明博士在日本虽然也教统计方法,但他很快就发觉光教统计质量管理可能会犯了以前美国企业界所犯的错误,因此他修正计划而改向企业的经营着灌输品质经营的理念及重要性,而使日本的早期的经营者几乎都见过戴明博士而受教于他,并实践戴明博士的品质经营理念,奠定了日本TQC或CWQC的基础。日本企业界对戴明博士怀有最崇高的敬佩而称其为日本质量管理之父了。

第三阶段─对美国及全世界推行TQM的贡献

由于戴明博士对日本指导质量管理的成功,让美国人惊醒原来日本工商经营成功的背后竟然有一位美国人居功最大,故开始对戴明博士另眼看待。

而于1980年6月24日美国广播公司(NBC)在电视播放举世闻名的“日本能为甚能我们不能”(If Japan Can, Why Can't We?),使戴明博士一夜成名。

事实上戴明博士的品质14点管理原则就是美国在1980年代开始盛行迄今的TQM的基础,所有全面品质经营所包涵的重点,几乎都可以在戴明博士的14点里面找到类似或相同的诠释。..........................................................

摘录 (在我刚刚接触质量管理的时候, 我的导师[现在他也是高特拉德<目标>管理的大师].当时规定我要背出来, 按他的说法是要把这些变成你的血液和思想, 融为你身体的一部份,这样才会领悟大师的真义, 建议大家不只是看一看.而是背一背.最后能背出来.)

三、戴明博士质量管理十四法

《十四条》的全称是《领导职责的十四条》。从美国各刊物所载原文看,无论是次序还是用语,都各有差异。这可能是因为在十多年的长时间里,戴明本人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强调的缘故。

第一条要有一个改善产品和服务的长期目标,而不是只顾眼前利益的短期观点。为此,要投入和挖掘各种资源。

第二条要有一个新的管理思想,不允许出现交货延迟或差错和有缺陷的产品。

第三条要有一个从一开始就把质量造进产品中的办法,而不要依靠检验去保证产品质量。

第四条要有一个最小成本的全面考虑。在原材料、标准件和零部件的采购上不要只以价格高低来决定对象。

第五条要有一个识别体系和非体系原因的措施。85%的质量问题和浪费现象是由于体系的原因,15%的是由于岗位上的原因。

第六条要有一个更全面、更有效的岗位培训。不只是培训现场操作者怎样干,还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干。

第七条要有一个新的领导方式,不只是管,更重要的是帮,领导自己也要有个新风格。

第八条要在组织内有一个新风气。消除员工不敢提问题、提建议的恐惧心理。

第九条要在部门间有一个协作的态度。帮助从事研制开发、销售的人员多了解制造部门的问题。

第十条要有一个激励、教导员工提高质量和蔻生产率的好办法。不能只对他们喊口号、下指标。

第十一条要有一个随时检查工时定额和工作标准有效性的程序,并且要看它们是真正帮助员工干好工作,还是妨碍员工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十二条要把重大的责任从数量上转到质量上,要使员工都能感到他们的技艺和本领受到尊重。

第十三条要有一个强而有效的教育培训计划,以使员工能够跟上原材料、产品设计、加工工艺和机器设备的变化。

第十四条要在领导层内建立一种结构,推动全体员工都来参加经营管理的改革。这里给大家推荐一本个人认为的好书,圣吉博士以十年的时间积累,写出了这本名著, 它可帮您分析到企业深层次原因,解决你能感觉到,但又不知如何解决的问题.

<第五项修炼> 简介:

1.个人控制-----训练不断澄清问题、加深视野、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和客观地看待现实。

2.建立智力模式-----用中国人适用的智力模型训练人和机构,包括比较询问和辩护交谈能力的学习。

3.共享视野----鼓励真正的负责和参于而不是服从,理解到强制某个观点会对生产力起反作用。

4.小组学习----作为一种训练,以"对话"开始。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的小组成员将各种假定搁置一边,从而进入真正的共同思考,"对话"意味着思维在群体中的自由流动,使群体发现个人所无法获得的见解。

5系统思考----结合其它的四种训练把它们变成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体。

再简单说一说几个认证方面的概念和容易混淆的事情.

质量体系认证/产品质量认证/证书

1. 什么叫ISO

ISO是一个组织的英语简称。其全称是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 翻译成中文就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标准化组织。它成立于1947年2月23日。

同理, IEC即“国际电工委员会”,1906年在英国伦敦成立,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标准化组织。IEC主要负责电工、电子领域的标准化活动。而ISO负责除电工、电子领域之外的所有其他领域的标准化活动。

ISO 现有117个成员,包括117个国家和地区。

第二.什么叫ISO9000

ISO现已制定出国际标准共10300多个,主要涉及各行各业各种产品(包括服务产品、知识产品等)的技术规范。其中质量方面的是:9000, 而环境方面是:14000 还有如职业安全等等. 可以认为9000只是一个顺序号,但它刚刚好排到它代表质量体系管理.

ISO制定出来的国际标准格式是:ISO+标准号+[杠+分标准号]+冒号+发布年号。

但是,“ISO9000”不是指一个标准,而是一族标准的统称。根据ISO9000-1:2000的定义:“…ISO9000族?是由ISO/TC176制定的所有国际标准。”是质量体系管理标准.如包括:ISO9004:2000等

再来说明一个关键的问题吧. 这里说明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的区别

如大家在生活看到某产品的包装箱上可能有标志说:通过ISO9000认证,也通过CCC认证,或者说通过CE认证.长城认证.EMC兼容电子电磁认证等.

真是证书一大堆呀.

什么叫认证

“认证”一词的英文原意是一种出具证明文件的行动。定义是:“由可以充分信任的第三方证实某一经鉴定的产品或服务符合特定标准或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举例来说,对第一方(供方或卖方)生产的产品甲,第二方(需方或买方)无法判定其品质是否合格,而由第三方来判定。第三方既要对第一方负责,又要对第二方负责,不偏不倚,出具的证明要能获得双方的信任,这样的活动就叫做“认证”。

那么,这个第三方的角色应该由谁来担当呢?显然,非国家或政府莫属。由国家或政府的机关直接担任这个角色,或者由国家或政府认可的组织去担任这个角色,这样的机关或组织就叫做“认证机构”。

现在,各国的认证机构主要开展如下两方面的认证业务:

1. 产品品质认证

现代的第三方产品品质认证制度早在1903年发源于英国,是由英国工程标准委员会(BSI的前身)首创的。

在认证制度产生之前,供方(第一方)为了推销其产品,通常采用“产品合格声明”的方式,来博取顾客(第二方)的信任。这种方式,在当时产品简单,不需要专门的检测手段就可以直观判别优劣的情况下是可行的。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品种日益增多,产品的结构和性能日趋复杂,仅凭买方的知识和经验很难判断产品是否符合要求;加之供方的“产品合格声明”属于“王婆卖瓜,自

卖自夸”的一套,真真假假,鱼龙混杂,并不总是可信,这种方式的信誉和作用就逐渐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前述产品品质认证制度也就应运而生。

现在,全世界各国的产品品质认证一般都依据国际标准进行认证。国际标准中的60%是由ISO制定的,20%是由IEC制定的,20%是由其他国际标准化组织[如卫生/药品/食品]IFD认证等制定的。

产品品质认证包括合格认证和安全认证两种。依据标准中的性能要求进行认证叫做合格认证;依据标准中的安全要求进行认证叫做安全认证。前者是自愿的,后者是强制性的。

我国是从1981年4月才成立了第一个认证机构—“中国电子器件质量认证委员会”。广州的在五山的中国电子第五研究所.

中国现在电子方面还有CCC认证.CE则是产品在欧盟销售时必须通过的安全认证,日本/加拿大等都有自己的产品安全标准.就是说你的产品想在这些区域销售,必须符合这些市场所规定的安全认证.

而现代品质发展的观点是,产品品质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制造出来的.这是一个关键的观点.

因为"产品品质"是制造出来,所以,你想产品品质好,就必须把所有影响产品品质的过程都进行控制.因此,这里就提出一个"过程控制"的观念.从此产生品质管理体系认证.

品质管理体系认证

这种认证是由西方的品质保证活动发展起来的。

1959年,美国国防部向承包商“应制定和保持与其经营管理、规程相一致的有效的和经济的品质保证体系”,“应在实现合同要求的所有领域和过程(例如:设计、研制、制造、加工、装配、检验、试验、维护、装箱、储存和安装)中充分保证品质”

是属于过程管理的范畴.简单说就是:企业所有与产品品质有关的过程都要受到控制.

目前,全世界已有近100个国家和地区正在积极推行ISO9000国际标准,约有40个品质体系认可机构,认可了约300家品质体系认证机构,20多万家企业拿到了ISO9000品质体系认证证书. [中国的是CQC,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一套国际标准,在这短短的时间内被这么多国家采用,影响如此广泛,这是在国际标准化史上从未有过的现象,已经被公认为“ISO9000现象”。

所以,ISO9000的关键思想是:把所有影响产品品质的过程都需要进行控制.在8项原则中就明确提出"过程方法""流程控制"等观念.

这里简单提一提记各的各种认证.方便大家了解一下.

各位请再补充一下.

管理体系的认证

SA8000 认证

ISO9000 认证

QS9000 汽车方面的认证

ISO14000 环境认证

OHSAS18000 认证

TL9000 电信认证

产品品质认下

CCC认证[中国]

欧盟CE认证

RoHS检测

CB测试

德国GS/TUV认证

德国VDE认证

美国UL认证

加拿大CSA认证

日本PSE认证

北欧四国认证

美国FCC认证

ISO的下一步就是精益生产,它才是当今企业进一步提高的试金石。

环顾国内经济稍发达的地区,90%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企业手上都握有至少一、两张ISO系列的国际标准认证。所以当ISO国际标准认证已经不再是企业们突显自身优势的王牌时,什么才是国内企业通往世界的新一代通行证呢?

为了帮助国内企业寻求到理想答案,我们指出,ISO的下一步就是精益生产,它才是当今企业进一步提高的试金石。ISO始终不过是一种第三方认证标准,既不偏帮采购商,也不偏帮供货商。仅仅满足标准并不能帮助一个企业做到最好。

精益生产的奥妙在哪呢?无非就是让企业用好每一分精力,力求在速度和力量上都要超越其它对手,在生产质量和物流速度上均优于同类厂商。但是对于怎样用好每一分精力,往往就是当局者迷。

精益生产,优化你的生产流程

我们曾为某国内制造商作生产流程的设计,发现该制造商有两个主要生产过程,第一个生产过程所需时间大大少于第二个阶段。这样就产生了大量只完成第一阶

段生产的半成品不能直接进入第二阶段,而需要暂时摆放在半成品仓。

该制造商自创建以来就一直使用半成品仓这一方法,产品质量过关,生产速度也与同类制造厂相当,但是我们认为该厂完全可省略进出半成品仓这一流程,直接在放慢第一阶段生产速度的同时尽量提高第二阶段的生产速度。当第二阶段生产压力实在太大时,甚至可以先停止第一阶段的生产。前提是要保证每一件从第一阶段完工了的半成品能直接进入第二阶段的生产。

表面上看来,该做法似乎浪费了第一阶段的生产能力,但仔细分析,该制造商总产量的大小只取决于第二阶段的生产能力,第一阶段生产得再快,也只徒增半成品仓的储存量。而且半场品一进一出仓库就需要整整一天时间,在浪费人力、物力的同时还延缓了生产速度。

后来该制造商在采纳了我们精益生产的建议后,在产量稳步增长得同时大大提升了生产速度,还为该厂节约了可观的生产成本,最终让该厂产品在交付速度和价格上都优胜于同类产品。

精益生产,妥善处理现有资源

企业要在当今残酷的国际竞争当中想要不被淘汰,最好的策略就是时刻保持第一。但是这个【第一】的范围是什么?全城第一?全地区第一?全国第一?还是全世界第一?我们每接手到一个企业,第一步就是判断该企业的性质和地位,然后就要思索企业的目标顾客心目中的标准,企业和标准的差距在哪里?什么方法可以填补这一差距?现在有很多企业盲目追求所有生产工具与环节都要最好、最优秀却忽视了企业所处得现状,结果反而适得其反。

精益生产在增加效率的同时,也强调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减少任何不必要的浪费。比如现在许多国内生产厂商都给仓库配备了一台电脑作核数记录。但是同时也保留了使用传统账本记录的方法。当你面对仓管员,问他是相信电脑核数结果还是账本的记录时,回答十有八九都是相信账本。我们解释,这是因为国内人员素质决定的,在国内你很难找到一批既能干粗重体力活又会使用电脑核数的仓管员,因此与其在仓库安装形同虚设的电脑,不如干脆使用账本节省成本,这样才更符合企业的实际。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企业都要使用账本管理仓库,当面对一间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时,情况就不一样。所以精益生产也可以在任何情况下灵活变通,适应任何企业情况的。虽然同样面对缺乏优质仓管员的客观环境,但是大型企业可购置昂贵条形码扫描系统,所有进出库货品只需经条形码扫描,整个存货管理系统就可以自己计算库存核数,而且这套库存资料还可以与企业其它部门的数据库通过网络相连接,这样不单只提高存货管理的效率,更进一步还提高整个企业物流管理的水平。

当大多企业只着重于是否达到某标准时,往往忽略了自己是否还能做得更好,实施精益生产便可提醒决策层适时调整发展策略;同样,当我们只关注于某个项目

成功与否时,通常会忽视项目对企业整体运行的整体影响,贯彻精益生产的理念则减少管理层患上“近视眼”或“远视眼”的几率。

现在开始说一说标准的理解和我的看法吧.

先摘录ISO-9000:2000版的标准和总则部份如下:

1.总则

本标准为有下列需求的组织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a) 需要证实其有能力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

b) 通过体系的有效运用, 包括体系持续改进的过程以及保证符合顾客与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 旨在增强顾客满意.

注: 在本标准中,术语“产品”仅适用于预期提供给顾客或顾客所要求的产品.

这里我认为关注于这三个词就行了: 稳定/ 满足要求(客户要求和法律要求) / 持续改进.

在这里先说一说题外话: 一个质量老生常谈但好重要的观念,质量是检出来还是制造出来?

休哈特认为,产品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生产制造出来的,质量控制的重点应放在所有可能影响质量的制造全阶段.

因此,回到ISO 9000所说的第一个关键词:稳定.就是说你必须控制所有与质量有关的过程,并要使这些(制造)过程稳定,系统的工作.

第二个关键词是说: 应用了ISO并不是就是可以在质量上停止,因为就算过了ISO9000,只能说明你当时满足的标准和要求, 但需要长期来慢慢再改进. 如楼梯一样一级一级上.也反映ISO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你需要结合市场和环境的变化作一定的修正和改进.这里ISO可以结合PDCA工具来实施.PDCA工具对人的思维很有帮助,以后再慢慢解说.

PS: 这里的:"制造",不是简单说的车间生产过程, 而是包括产品从无到销售完毕的全过程, 故标准为了更好理解改一个词是: 产品实现.

现在先说一说 ISO9000的认证的题外话.

2000年12月15日,2000版的ISO9000族标准正式发布实施,2000版ISO9000族国际标准的核心标准共有四个:

1、ISO9000:2000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2、ISO9001:2000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3、ISO9004:2000 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

4、ISO19011:2000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

上述标准中的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通常用于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申请认证之用。简单说:只有它是有证书发的.

ISO9004:2000 有比较多的初学者不知道它是做什么用的? 实际上他原来的含义是: 当你企业只是想利用ISO的思想来规范化你企业的管理, 但不想认证或暂时不想认证,则可以用此标准来指导你的企业来做管理. 是没有证书发的.

原来ISO9002:1994 和ISO:9003-1994 已经取消了, 如果你现在还看到一个企业说通过了:ISO-9002/ISO-9003 ,则说明它通过的版本是:1994年的版本, 因为现在ISO9000的证书统一只有一个证书,就是:ISO9001:2000, 把

ISO9001/9002/9003-1994,合为一个ISO9001:2000区别在于,第7部份的删减.

ISO9001:2000主要分为五大模块的要求,这五大模块分别是:质量管理体系、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

下面是一个认证的流程

apply.gif (19.56 KB)

QUOTE:

最初由 ISO 9001:2000 发布

1.2 应用

本标准规定的所有要求是通用的, 旨在适用于各种类型、不同规模和提供不同产品的组织。

当本标准的任何要求因组织及其产品的特点而不适用时,可以考虑对其进行删减。

除非删减仅限于本标准第7章中那些不影响组织提供满足顾客和适用法律和法规要求得不偿失产品的能力或责任的要求,否则不能声称符合本标准。

本节很重要,ISO组织有单独文件说明,它的重要性是因为这里说明的ISO9001:2000 如何取代原先的ISO90001:1994 ISO9002 -1994 ISO9003 -1994 。把ISO 1994年版本如何合并为只有一个:ISO2000的方法.

本节是在说明ISO9001:2000版本有一些规定可以做删减,只要你认为在公司本质上是不需要这些规定的条文,你可以删减不做,也就是你可依你公司的情况来规定。实际上,从审核员的角度出发,一般我不建议删减第7部份的设计和7.5.2等, 因为你删减了,审核员就会好小心处理这个问题, 因为从质量手册的目录上非常明显看出来,你公司的质量手册删减了哪一部份. 审核员就会从各方面故意找问题.看你删减是否合理,是否有必要, 是否一定要删减, 这样来说.还不如不删减, 直接全面采用标准要求, 但可以简单说明或者说制定简单一些的流程和作业指导书.

本节条款的来由:

是因为2000年版取消了94年版的9001、9002和9003的分类, 是为了让ISO 2000版本条文可以适用到不同领域的组织,也是为了避免某些企业为了要符合条款而规定不符合组织实际的运作和流程,最常见的例子是在94版的时候有一些OEM(来样生产)的公司为了拿证,申请了9002 规避了设计控制的规定. 但实际上,这些公司也有如图纸设计等

ISO质量管理系统在规划初期要决定那些规定要删减时很难去做决定,如果参照了本节条款就会更加清础。

本节理解要点:

1. ISO9001:2000 标准可以适用于各行各业. 所以说是一个通用的标准.

2. ISO9001:2000 标准的使用可以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做删减

删减的要点:

1. 只有第7章的内容可以做删减( 7.3设计/和还有7.5.2等),这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对比,ISO:9002:1994 /ISO9003:1994 的标准的名单就能看出问题所在了.

2. 删减后不能影向符合顾客要求的能力。

PS: 标准一共有:第5.6.7.8章, 除了第7章部份外,其它的都不能删减. 实际上,站在审核员的角度,不建议删减. 毕竟删减了是需要证明你公司真的不适用这些标准,而且现在好象是需要抽样把受审公司的质量手册上交备案, 是需要负责任的.

如果你的公司在设计和特殊生产过程不适用时, 还不如简单化一些,更容易过关.

QUOTE:

最初由 ISO9001:2000 发布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9000 – 2000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idt ISO 9000:2000)

这个最好理解, 因为大家都生活在各种不同的行业/经验和经历的环境中,

在一些与质量有关的术语和名词,可能会存在不同的定义和不同的见解.

OK, ISO 为了减少误解和不必要的争论, 他就对一些名词进行了ISO自己的定义. 这就是:ISO9000:2000 基础与术语.

因此, 本节主要讲ISO 9001 : 2000 标准中如有用过的名词和概念, 是引用于和使用ISO 9000 : 2000 的基本原理和术语。如有必要,你还需要使用没过期或最新的ISO 9000 : 2000版本。可以由ISO和IEC委员会中找到最新的版本

最初由 ISO9001:2000 发布

3 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采用GB/T 19000中的术语和定义本标准表述供应链所使用的以下术语经过了更改,以反应当前的使用情况:

供方组织顾客

本标准中的术语“组织”用以取代GB/T 19001-1994所使用的术语“供方”,术语“供方” 用以取代术语“分承包方”。本标准中所出现的术语“产品”,也可指“服务”。

这里解释本标准使用了ISO9000定义的术语和定义。供应链的概念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因此,这里特拿出来解释一翻.

这里存在的意义是, 因为大家可能有1994版本的经验, 这里解释了2000版本如何对应1994版本的供应链的关系.

这个ISO9001:2000版本中去描述供应链,已经被改变去反映当下流行使用的词汇。

供应者------>组织------>顾客

“组织”的术语取代掉了ISO9001:1994版使用的“供货商”的术语。

同样的“供货商”现在取代掉了“分包商”术语。在整个国际标准的条文中,任何地方术语“产品”的出现,它也是可以表示“服务”的意思。

本节的重点

本国际标准中使用的名词解释,可以在ISO9000:2000标准中查到。

1994版是以顾客满意为重点,是从顾客的立场来看的,所以产品实现的程序(供应链)是

分包商--->供货商--->顾客

故产品的实现单位是顾客的供货商。

2000版是以提升顾客满意为重点,必须从组织的角度来看,所以产品实现的程序是

供应者--->组织 --->顾客,

故必须以组织为主来持续改进以提升顾客满意。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发展过程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发展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军事工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一些国家的政府在采购军品时,不但提出了对产品特性的要求,还对供应厂商提出了质量保证的要求。50年代末,美国发布了MIL-Q-9858A《质量大纲要求》,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有关质量保证方面的标准。 70年代初,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合作和交流,对供方质量体系的审核已逐渐成为国际贸易和国际合作的需求。世界各国先后发布了一些关于质量管理体系及审核的标准。但由于各国实施的标准不一致,给国际贸易带来了障碍,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国际化成为当时世界各国的迫切需要。因此,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79年成立了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 (TC176),负责制定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79年成立了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TC 176),负责制定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1986年,ISO发布了ISO8402《质量——术语》标准,1987年发布了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选择和使用指南》、ISO9001《质量体系——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ISO9002《质量体系——生产和安装的质量保证模式》、ISO9003《质量体系——最终检验和试验的质量保证模式》、ISO9004《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指南》等6项标准,通称为ISO9000系列标准。 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后,为了使之更完善,期间进行了修改,后来为了提高标准使用者的竞争力,促进组织内部工作的持续改进,并使标准适合于各种规模(尤其是中小企业)和类型(包括服务业和软件)组织的需要,以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ISO/TC176对ISO9000族标准的修订工作进行了策划,成立了战略规划咨询组(SPAG),负责收集和分析对标准修订的战略性观点,并对《2000年展望》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提出了《关于ISO9000族标准的设想和战略规划》供ISO/TC176决策。1996年,在广泛征求世界各国标准使用者意见、了解顾客对标准修订的要求并比较修订方案后,ISO/TC176相继提出了《2000版ISO9001标准结构和内容的设计规范》和《ISO9001修订草案》,作为对1994版标准修订的依据。

施工阶段质量控制分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三个阶段

表5-2 施工阶段质量控制分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三个阶段 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 1.设计交底前,熟悉施工图纸,并对图纸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建设单 位向设计单位提出书面意见和建议; 2.参加设计交底及图纸会审,签认设计技术交底纪要; 3.开工前审查施工承包单位提交的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签发 《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报审表》,并报建设单位批准后实施;4.审查专业分包单位的资质;符合要求后专业分包单位可以进场施 工 5.开工前,审查施工承包单位(含分包单位)的质量管理、技术管 理和质量保证体系,符合有关规定并满足工程需要时予以批准; 6.审查施工承包单位报送的测量方案,并进行基准测量复核。 7.建设单位宣布对总监理工程师的授权,施工承包单位介绍施工准 备情况,总监理工程师作监理交底并审查现场开工条件,经建设单位同意后由项目总监理工程师签署施工单位报送的《工程开工报审表》 8.对符合有关规定的用于工程的原材料、构配件和设备,使用前施 工承包单位通知监理工程师见证取样和送检; 9.负责对施工承包单位报送本企业试验室的资质进行审查,合格后 予以签认; 10.负责审查施工承包单位报送的其他报表。1.关键工序的控制过程; 应在施工组织设计中或施工方案中明确质量保证措 施,设置质量控制点; 应选派与工程技术要求相适应等级的施工人员; 施工前应向施工人员进行施工技术交底,保存交底 记录。 专业监理工程师负责审查关键工序控制要求的落 实。施工承包单位应注意遵守质量控制点的有关规 定和施工工艺要求,特别是停止点的规定。于质量 控制点到来前通知专业监理工程师验收。 2.检验批工程质量控制过程; 3.分项工程质量控制过程; 4.分部工程质量控制过程; 1.专业监理工程师组织施工承包单位项目专业质量(技 术)负责人等进行分项工程验收; 2.总监组织相关单位的相关人员进行相关分部工程验 收; 3.单位工程完工后,施工承包单位应自行组织有关人员 进行检查评定并向建设单位提交工程验收报告。总 监理工程师组织由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承包单 位参加的单位工程或整个工程项目进行初验,施工承 包单位给予配合,及时提交初验所需的资料。 4.总监理工程师对验收项目初验合格后签发《工程竣工 报验单》,并上报建设单位,由建设单位组织有监理、 施工承包单位、设计单位和政府质量监督部门等参加 质量验收。

品质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

品质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 1.品质检验阶段(20世纪初,作坊式) 操作者——工长——专职检验QC *缺点:事后把关,不能避免不合格品的产生。 2.统计品质控制之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英国国防部组织专家制定“战时品质管理标准”强制要求生产军需品的各公司、工厂实施,取得显著的效果。于是全世界纷纷效仿,50年代达到高峰。 *利用数理统计原理,在生产工序间进行品质控制,可以预防不合格的大量产生。 检验人员——品质控制工程师——(过分强调数理统计使员工感到深奥)——工程师的事——不关自己的事。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TQC(60年代后期,日本取得辉煌成就)式在统计品质控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重视人们的因素,强调全企业全员,人机料法环控制。ISO9000与全面质量管理的管理思想和指导原则是一样的,都是强调全员参与、 全过程控制、预防为主、两者相互兼容。 现在用的ISO-9001 :2000版. 再说一说ISO9000与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关系吧 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只是提出了一些管理思想和指导意义, 虽然也提出了多种的工具, 但在实施过程中,则完全是企业自行安排和策划. 在国际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为了更有效企业降低成本的需要和取信于消费者,这样共同统一并强制执行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就是质量管理发展的必然产物。 于是, ISO9000族标准为了适应国际贸易发展中对产品质量的保证和信心的需要,确保消费者的利益,国际标准化组织目标是制定一套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国际标准,在总结各国质量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特别是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实践经验。 经过努力,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于1987年3月正式发布。ISO9000族标准于1994年和2000年2次修订,分别形成了ISO9000:1994和ISO9000:2000两个 版本,目前2000年版已正式发布实施,1994版有效期至2003年12月15日。 简单认为: ISO9000不是强制性执行的质量标准,而全面质量管理只是一些建议和指导思想. 但其大部份的工具可以相互配合使用. 在说标准的时候.我认为还是先说说ISO 的思想和一些概念,这样会理解更有帮助.

质量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

质量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 质量管理的发展,按照所依据的手段和方式来划分,大致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质量检验阶段。 在这一阶段,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质量的检验。就是说通过严格检验来控制 和保证转入下道工序和出厂的产品质量。 1、操作者的质量管理:二十世纪以前,产品的质量检验,主要依靠手工操作者的手艺 和经验,对产品的质量进行鉴别、把关。 2、工长质量管理:1918年,美国出现了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运动”,强调工长 在保证质量方面的作用。于是执行质量管理的责任就由操作者转移到工长。 3、检验员的质量管理:1940年,由于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一职能由工长转移到专职检验员。大多数企业都设置了专职的检验部门,配备有专职的检验人员。用一定的 检测手段负责全厂的产品检验工作。 专职检验的特点就是“三权分立”,即有人专职制定标准;有人负责制造;有人专职检验产品质量。这种做法的实质是在产品中挑废品、划等级。这样做虽然对保证出厂产品质量方 面有一定的成效,但也有不可克服的缺点: 其一,出现质量问题容易扯皮、推委,缺乏系统的观念; 其二,只能事后把关,而不能在生产过程中起到预防、控制作用,待发现废品时已经成 为事实,无法补救; 其三,对产品的全数检验,有时在技术上是不可能做到的(如破坏性检验),有时在经济上是不合理、不合算的(如检验工时太长、检验费用太高等)。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生产效率不断提高,这些缺点也就越来越显得突出。 第二阶段为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军需品的特殊需要,单纯的质量检验不能适应战争的需要。因此,美国就组织了数理统计专家在国防工业中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些数理统计专家就在军工生产中广泛应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生产过程的工序控制产生了非常显著的效果,保证和改善了军工产品的质量。后来又把它推广到民用产品之中,这给各个公司带来了巨额利润。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利用数理统计原理在生产工序间进行质量控制,预防产生不合格品并检验产品的质量。在方式上,责任者也由专职的检验员转移到由专业的质量控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这标志者事后检验的观念改变为预测质量事故的发生并事先加以预防的观念。 由于这个阶段过于强调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使人们误认为“质量管理就是统计方法,是统计学家的事情”,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质量管理统计方法的普及推广。

质量管理的发展史

质量管理的发展史--工业时代以前的质量管理 虽然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最原始的质量管理方式已很难寻觅,但我们可以确信人类自古以来一直就面临着各种质量问题。古代的食物采集者必须了解哪些果类是可以食用的,而哪些是有毒的;古代的猎人必须了解哪些树是制造弓箭最好的木材。这样,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质量知识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 人类社会的核心从家庭发展为村庄、部落,产生了分工,出现了集市。在集市上,人们相互交换产品(主要是天然产品或天然材料的制成品),产品制造者直接面对顾客,产品的质量由人的感官来确定。 随着社会的发展,村庄逐渐扩展为商品交换,新的行业——商业出现了。买卖双方不现直接接触了,而是通过商人来进行交换和交易。在村庄集市上通行的确认质量的方法便行不通了,于是就产生了质量担保,从口头形式的质量担保逐渐演变为质量担保书。商业的发展,要使彼此相隔遥远的连锁性厂商和经销商之间能够有效地沟通,新的发明又产生了,这就是质量规范即产品规格。这样,有关质量的信息能够在买卖双方这间直接沟通,无论距离多么遥远,产品结构多么复杂。紧接着,简易的质量检验方法和测量手段也相继产生,这就是在手工业时期的原始质量管理。 由于这时期的质量主要靠手工操作者本人依据自己的手艺和经验来把关,因而又被称为“操作者的质量管理”。18世纪中叶,欧洲爆发了工业革命,其产物就是“工厂”。由于工厂具有手工业者和小作坊无可比拟的优势,导致手工作坊的解体和工厂体制的形成。在工厂进行的大批量生产,带来了许多新的技术问题,如部件的互换性、标准化、工装和测量的精度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催促着质量管理科学的诞生。 质量管理的发展史--工业化时代的质量管理 20世纪,人类跨入了以“加工机械化、经营规模化、资本垄断化”为特征的工业化时代。在过去的整整一个世纪中,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质量检验阶段 20世纪初,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质量的检验。质量检验所使用的手段是各种的检测设备和仪表,方式是严格把关,进行百分之百的检验。其间,美国出现了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运动”。“科学管理”提出了在人员中进行科学分工的要求,并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中间在加一个检验环节,以便监督、检查对计划、设计、产品标准等项目的贯彻执行。这就是说,计划设计、生产操作、检查监督各有专人负责,从而产生了一支专职检查队伍,构成了一个专职的检查部门,这样,质量检验机构就被独立出来了。起初,人们非常强调工长在保证质量方面的作用,将质量管理的责任由操作者转移到工长,故被人称为“工长的质量管理”。

论述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论述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答:质量管理经历了三个阶段 1.质量检验阶段,仅能对产品质量实施事后把关,但是产品的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因此,质量检验并不能提高产品的质量,只能剔除次品和废品。全数检验成本高,不适合大规模生产。 2. 40-60年代,质量管理从检验阶段发展到统计过程控制阶段,产品的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生产制造出来的,所以将质量控制从检验阶段提前到生产阶段,实行过程控制。并采用抽样检验来适应大规模生产。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强调全体员工都参与质量控制。从种植,采购,仓储,生产等一系列环节都要有相应的质量管理。 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朗志正,我国著名的质量和标准化专家,现任国务院参事、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教授.他于1958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第一机械系,1966年调入北京理工大学任教.从1978年起,他开始从事质量管理和标准化的教学、科研、企业诊断和咨询以及全面质量管理的推广工作,是"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目前还担任着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中国质量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标准化协会常务理事等多项职务. 1958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火炮设计与制造专业,任南京307厂设计研究所设计组长,1966年调入北京理工大学,先后在飞行器系、管理工程系和管理与经济学院任教,并从事科学研究工作;1998年任国务院参事、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中国质量管理协会理事,中国标准化协会理事,北京质量管理协会副会长;全国质量管理优秀工作者,国防科技工业质量先进个人,2000年质量管理突出贡献奖,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1979年开始结合工作实践着手写出一本50万的《质量控制方法与管理》,这是国内最早的基本有影响的质量管理方面的书籍之一。以此为基础,郎志正一方面参加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一方面积极参与全国质量管理的推行活动。 刘源张, 1950年夏天刘源张教授在东京,经由日本质量学者石川馨的介绍,在日本“科技联”研究质量理论。当时美国学者戴明在日本演讲质量统计控制,刘教授通过石川馨拿到戴明的演讲讲义,并了解相关的情况。

(完整版)质量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

质量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 ■ K■ MU&a ■■—■ ■ ■■■:Kdi^H ■:■■■ ?■ —■ b ■ ■ !■ ■ ■ M ?■H.^Ba N ■:M ■! ■ ■ ■ ■ ■ MM ■■KJ 质量管理的发展,按照所依据的手段和方式来划分,大致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质量检验阶段。 在这一阶段,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质量的检验。就是说通过严格检验来控制 和保证转入下道工序和出厂的产品质量。 1、操作者的质量管理:二十世纪以前,产品的质量检验,主要依靠手工操作者的手艺 和经验,对产品的质量进行鉴别、把关。 2、工长质量管理:1918年,美国出现了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运动”,强调工长在保 证质量方面的作用。于是执行质量管理的责任就由操作者转移到工长。 3、检验员的质量管理:1940年,由于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一职能由工长转 移到专职检验员。大多数企业都设置了专职的检验部门,配备有专职的检验人员。用一定的 检测手段负责全厂的产品检验工作。 专职检验的特点就是三权分立”,即有人专职制定标准;有人负责制造;有人专职检验产品质量。这种做法的实质是在产品中挑废品、划等级。这样做虽然对保证出厂产品质量方 面有一定的成效,但也有不可克服的缺点: 其一,出现质量问题容易扯皮、推委,缺乏系统的观念; 其二,只能事后把关,而不能在生产过程中起到预防、控制作用,待发现废品时已经成 为事实,无法补救; 其三,对产品的全数检验,有时在技术上是不可能做到的(如破坏性检验),有时在经济上是不合理、不合算的(如检验工时太长、检验费用太高等)。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生产效率不断提高,这些缺点也就越来越显得突出。 第二阶段为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军需品的特殊需要,单纯的质量检验不能适应战争的需要。因此, 美国就组织了数理统计专家在国防工业中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些数理统计专家就在军工生产 中广泛应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生产过程的工序控制产生了非常显著的效果,保证和改善了军工产品的质量。后来又把它推广到民用产品之中,这给各个公司带来了巨额利润。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利用数理统计原理在生产工序间进行质量控制,预防产生不合格品并 检验产品的质量。在方式上,责任者也由专职的检验员转移到由专业的质量控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这标志者事后检验的观念改变为预测质量事故的发生并事先加以预防的观念。 由于这个阶段过于强调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使人们误认为质量管理就是统计方法, 是统计学家的事情”,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质量管理统计方法的普及推广。

全面质量管理发展历史概述

全面质量管理TQM 第一讲质量管理发展历史概述 引言 第一节全面质量管理发展历史概述 第二节世界范围内TQM的实施状况和代表人物第三节 TQM八大原则 第二讲全面质量管理原理 引言 第一节 TQM的特点和关键 第二节 TQM的思想基础和方法依据 第三节全面质量管理的地位 第三讲 TQM的任务和内容 第一节 TQM的目标和任务 第二节 TQM的过程和内容 第四讲 TQM的管理基础工作(上) 引言 第一节标准化工作 第二节计量理化工作 第三节质量信息工作 第四节质量责任制 第五讲 TQM的管理基础工作(下) 引言 第一节质量培训工作 第二节质量目标管理 第三节看板管理 第四节实验室管理 第六讲全面质量管理成本管理 引言 第一节质量成本项目设置和分类 第二节质量成本管理 第三节全面质量成本管理 第七讲 TQM的常用方法(上) 引言 第一节排列图 第二节因果分析法 第三节对策表方法 第四节分层法 第五节相关图法 第八讲 TQM的常用方法(下) 引言 第一节统计分析表方法 第二节直方图方法 第三节工序能力指数 第四节控制图 第五节其他方法简介 第九讲 QC小组和管理(上) 引言 第一节我国的QC小组建设和管理现状 第二节如何组建QC小组 第三节 QC小组活动管理 第十讲 QC小组和管理(下)

引言 第一节 QC小组活动成果管理 第二节 QC小组成果评审和激励 第十一讲 TQM和产品可靠性控制与管理 引言 第一节 TQM中的产品可靠性控制 第二节制定产品可靠性方案 第三节可靠性管理 第十二讲全面质量管理应用演示 引言 第一节案例演示 第二节综合评价 全面质量管理发展历史概述 最早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概念(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的是美国通用电器公司质量管理部的部长菲根堡姆(A.V.Feigenbaum)博士。1961年,他出版了一本著作,该书强调执行质量只能是公司全体人员的责任,应该使全体人员都具有质量的概念和承担质量的责任。因此,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思想是在一个企业内各部门中做出质量发展、质量保持、质量改进计划,从而以最为经济的水平进行生产与服务,使用户或消费者获得最大的满意。 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四个发展阶段 从1961年菲根堡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开始,世界各国对它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使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方法、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应用和发展。概括地讲,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日本从美国引入全面质量管理 1950年,戴明博士在日本开展质量管理讲座,日本人从中学习到了这种全新的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当时,全面质量管理的思路和概念并没有像如今一样被完整地提出来,但是它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到1970年,质量管理已经逐步渗透到了全日本企业的基层。 ◆质量管理中广泛采用统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企业从质量管理中获得巨大的收益,充分认识到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好处。日本人开始将质量管理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并广泛采用统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进行推广和应用,全面质量管理在这一阶段获得了新的发展。 ◆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和要求得到标准化 随着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这种管理方法。1986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把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和要求进行了标准化,并于1987年3月正式颁布了ISO 9000系列标准,这是全面质量管理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因此,我们通常所熟悉的ISO 9000系列标准实际上是对原来全面质量管理研究成果的标准化。 ◆质量管理上升到经营管理层面 随着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往更高层次发展,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被提升到经营管理的层次。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企业界,很多知名学者如朱兰、石川馨、久米均等人,都提出了很多有关这个方面的观念和理论,“质量管理是企业经营的生命线”这种观念逐渐被企业所接受。 全面质量管理(TQM)在国外的实施现状

全面质量管理的三个发展阶段

【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的三个发展阶段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 导语:全面质量管理这一科学概论在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的费根堡姆和朱兰提出。发展至今,已经被许多制造业企业用来指导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在现代制造业已经不再陌生,许多人也在世界范围内学习、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质量管理是由于商品竞争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形成、发展的,是同科学技术、生产力水平以及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密不可分的。从工业发达国家解决产品质量问题涉及的理论和所使用的技术预防方法的发展变化来看,它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质量检验管理阶段、统计质量管理阶段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图示:全面质量管理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全面质量管理之质量检验管理阶段 质量管理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当时,科学技术落后,生产力低下,普遍采用手工

作坊进行生产,加工产品和检查质量没有合理的分工,生产工人既是加工者又是检验者,这阶段的管理称为“操作者的质量管理”。因此,在20世纪前质量管理还没有形成科学理论。20世纪初,美国工程师泰勒(F.W.T aylor)根据18世纪末工业革命以来大工业生产的管理经验与实践,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创立了“泰勒制度”。泰勒的主张之一就是计划与执行必须分开,于是检查产品质量的职责由工人转移到工长手中,就形成了所谓的“工长的质量管理”。到了20世纪3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大公司的发展,工长已无承担质量检查与质量管理的职责,因此,大多数企业都设置了专职检验人员和部门,并直属经理(或厂长)领导,由他们来承担产品质量的检验工作,负责全厂各生产部门的产品(零部件)管理工作,形成了计划设计、执行操作、质量检查三方面都各有专人负责的职能管理体系,那时的检验工作有人称它为“检验员的质量管理”。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质量的检验,即依靠检验手段挑出不合格品,并对不合格品进行统计而已,管理的作用非常薄弱。 产品质量检验阶段的质量管理的主要手段是:通过严格的检验程序来控制产品质量,并根据预定的质量标准对产品质量进行判断。检验工作是质量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其主导思想是对产品质量“严格把关”。 产品质量检验阶段的长处在于:设计、制造、检验分属三个部门,可谓“三权分立”。有人专职制定标准(计划),有人负责制造(执行),有人专职按照标准检验产品质量。这样产品质量标准就得到了严格有效的执行,各部门的质量责任也得到严格的划分。 二、全面质量管理之统计质量管理阶段 企业迫切需要解决“事后检验”的弱点,这就在客观上为把数据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引入质量管理领域创造了条件。 早在20世纪20年代,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和质量管理专家就注意到质量检验的弱点,并设法运用统计学的原理去解决这些问题。1924年,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的休哈特(W.A.Shewhart)提出了控制和预防缺陷的概念——控制产品质量的“六西格玛”法则,即后来发展完善的“质量控制图”和“预防缺陷”理论,其目的是预防生产过程中不合格品的产生,认为质量管理除了具有对产品质量检查监督的职能之外,还应具有预防产生不合格品的职能。

质量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三个质量检验阶段

①质量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三个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②食品质量特性包括产品质量特性,过程质量特性,体系质量特性。 ③PDCA循环的四个阶段及其特点:计划,执行,检查,分析特点:大环套小环,层层推进;形成标准;形象感强。④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内容与方法的全面性,全过程控制,全员性多种方法的质量管理。⑤产品质量的波动分:为正常波动,异常波动,分别由偶然因素和系统因素引起的。由液体灌装机的正常磨损引起的质量波动属于正常波动;饮料配方错误引起的产品质量波动属于异常波动。⑦质量管理七大工具:检查表、层别法、柏拉图、因果图、散布图、直方图、管制图. ⑧控制图的工作原理是小概率事件,判异准则一般可2类分别为点子出界即判异和界内点子排列不随机即判异。HACCP系统的七大原理:危害分析和预防措施,确定关键控制点,建立关键限值(CL),关键控制点监控,纠偏行动(纠正措施),验证程序,记录保持程序. ⑨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纳入了下列公认的四个关键原则相互沟通,体系管理,前提方案,HACCP原理。 1.食品质量:食品满足规定或潜在要求的特性总和 2.全面质量管理: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3.GMP:是良好操作规范的简称,是保证食品具有高度安全性的良好生产管理体系.国际标准对其定义为:生产符合食品法规所必须遵守的,经食品卫生监督与管理机构认可的强制性作业规范. 4.关键控制点:是食品生产中的某一点,某个步骤或某个过程,通过对其实施控制,能预防,消除或最大程度的降低一个或几个危害. 5控制点:能够控制生物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因素的任何点步骤和过程. 6.纠编行动:当关键控制点从一个关键限职发生偏离时采取的行动. 7.危害:对健康有潜在不利影响的生物,化学或物理性因素 .8.HACCP:计划:在HACCP原理基础上编制的文件,描述必须遵守的文件来确保一特定加工过程和程序的控制 9.过程: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 10.食品链:从初级生产直至消费的各个环节和操作的顺序,涉及食品及其辅料的生产、加工、分销、贮存和处理. 11.食品安全:食品在按照预期用途进行制备和(或食用时,不会对消费者造成伤害的概念. 12关键限值(CL):是一个CCP 相联系的每个预防措施所必须满足的标准,它是确定食品可接受与不可接受的界限,也就是说关键限值是一个数值,而不是一个数值范围,关键限值必须是一个可测量的因素,便于进行常规控制,区分可接收和不可接收的判定值.

质量管理发展史

质量管理发展历史 20世纪,人类跨入了以“加工机械化、经营规模化、资本垄断化”为特征的工业化时代。在过去的整整一个世纪中,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质量检验阶段 20世纪初,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质量的检验。质量检验所使用的手段是各种的检测设备和仪表,方式是严格把关,进行白分之百的检验。其间,美国出现了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运动”。“科学管理”提出了在人员中进行科学分工的要求,并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中间在加一个检验环节,以便监督、检查对计?划、设计、产品标准等项目的贯彻执行。这就是说,计划设计、生产操作、检查监督各有专人负责,从而产生了一支专职检查队伍,构成了一个专职的检查部门,这样,质量检验机构就被独立出来了。起初,人们非常强调工长在保证质量方面的作用,将质量管理的责任山操作者转移到工长,故被人称为“工长的质量管理”。 后来,这一职能乂III工长转移到专职检验人员,山专职检验部门实施质量检验。称为“检验员的质量管理”。 质量检验是在成品中挑出废品,以保证出厂产品质量。但这种事后检验把关,无法在生产过程中起到预防、控制的作用。废品已成事实,很难补救。且白分之白的检验,增加检验费用。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在大批量生产的情况下,其弊端就突显出来。一些著名统计学家和质量管理专家就注意到质量检验的问题,尝试运用数理统计学的原理来解决,使质量检验既经济乂准确,1924年,美国的工程师休哈特提出了控制和预防缺陷的概念,并成功地创造了“控制图”,把数理统计?方法引入到质量管理中,使质量管理推进到新阶段。1929年道奇(H. F. Dodge)和罗米克(H. G. Romig)发表了《挑选型抽样检查法》论文。 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数理统计方法与质量管理的结合。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在短时期内解决美国300万参战士兵的军装规格是服从正态分布的。因此休哈特建议将军装按十种规格的不同尺寸加工不同的数量。美国国防部釆纳了他的建议,结果,制成的军装基本符合士兵体裁的要求。 后来他乂将数理统计的原理运用到质量管理中来,并发明了控制图。他认为质量管理不仅要搞事后检验,而且在发现有废品生产的先兆时就进行分析改进,从而预防废品的产生。控制图就是运用数理统汁原理进行这种预防的工具。因此,控制图的出现,是质量管理从单纯事后检验转入检验加预防的标志,也是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第一本正式出版的质量管理科学专著就是1931年休哈特的《工业产品质量经济控制》。 在休哈特创造控制图以后,他的同事在1929年发表了《抽样检查方法》。他们都是最早将数理统计方法引入质量管理的,为质量管理科学做出了贡献。然而,休哈特等人的创见,除了他们所在的贝尔系统以外,只有少数美国企业开始采用。特别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工业生产受到了二十年代开始的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先进的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没有能够广泛推广。第二次世界大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实施的三个阶段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实施的三个阶段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实施从外部审核的角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实施的准备阶段;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实施的准备是指现场审核的策划和准备工作,包括组成审核组、文件审查、确定审核范围、初访(必要时)、制定审核计划、编制检查表等活动,以确保现场审核的有序性和完整性。 (2)现场审核阶段; 现场审核的目的,是为了查证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实际执行情况,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状况是否符合标准和文件规定作出判断,并据此对受审核方能否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作出结论。所以现场审核是工作量最大,涉及的人员和部门最广泛,也是最重要的审核活动。 现场审核需做好如下工作: a、召开审核会议。 b、进行现场检查。 按审核计划的日程安排,通过现场观察、查阅文件和有关记录、与受审方人员交谈和提问,必要时经实际测定等调查,抽取一定的样本,查证发现问题和获取证据。 c、审核过程的控制。 d、不合格项判断和不合格报告编写。 e、编写审核报告。 (3)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纠正措施跟踪和监督阶段。 a、纠正措施的跟踪 审核组通过现场审核,对审核记录的客观证据汇总整理,确定不合格项,由审核方确认后,审核组提出纠正措施要求,受审核方应针对不合格项制订纠正措施计划并加以实施,审核组对实施情况进行纠正措施的跟踪。 纠正措施的跟踪原则:

①所有在审核中发现的不合格项,都必须由受审核方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并由审核组进行跟踪验证。 ②根据不合格的性质或程度,可采用不同的跟踪验证方式。 纠正措施验证的内容: ①纠正措施计划是否按规定的日期完成? ②计划中各项措施是否都已完成? ③完成后的效果如何?自采取纠正措施以来,有否类似的不合格再发生? ④实施的过程是否有保存的记录可查? ⑤引起体系文件的修改,是否按规定程序进行审批、发放及记录,并按照执行。 b、认证后的监督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机构对获得认证的受审核方在证书有效期内(一般三年)定期实施监督和复审(其时间间隔不超过一年),以验证其是否持续满足认证标准的要求。促使受审核方质量管理体系有效保持正常运行并不断改进。 监督审核和管理中对所发现问题,视轻重程度有如下三种处置方式: ①认证暂停。②认证撤销。③认证注销。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与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主要区别及联系 (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包括了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全部活动。 (2)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是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基础和核心。 (3)审核仅需要提交审核报告,而认证需要颁发认证证书。 (4)当审核报告发出后,审核即告结束;而颁发认证证书后,认证活动并未终止。 (5)纠正措施的验证通常不视为审核的一部分,而对于认证来说,却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 (6)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不仅只是第三方审核,而对于认证来说,所进行的审核就是—种第三方审核。

江南大学质量管理第三阶段测试题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三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质量管理》(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 ____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 质量展开由赤尾洋二博士提出,将顾客的需求转换成代用质量特性,进而确定产品的设计质量,再将这些设计质量系统地展开到各个功能部件的质量、零件的质量或服务项目的质量上,以及制造工序各要素或服务过程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上,使产品或服务事前就完成质量保证,符合顾客要求。 2. 精益生产精益生产源于丰田生产方式,是继单件小批量和大规模生产方式后诞生的生产方式。它的基本理念是在产品设计、制造、销售以及零部件库存等各个环节消除一切不必要的浪费。 3. 稳健设计由日本学者田口玄一提出,以实验设计为基本工具,在产品设计上采取措施,系统地考虑问题,通过对零部件或元器件的参数进行优选,以求减少各种内、外因素对产品功能稳定性的影响。 4. 可靠性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称为产品的可靠性。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下列标准中,()不属于2000版ISO 9000族核心标准。 A. 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B. 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C. ISO 9004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 D. ISO 10012测量控制系统 2. 2000版ISO 9001标准采用了()模式。 A. 质量保证 B. 过程方法 C. 持续改进 D. 要素 3. 2000版ISO 9000族标准适用的范围是()。 A. 小企业 B. 大中企业 C. 制造业 D. 所有行业和各种规模的组织 4.“质量”定义中的“特性”指的是()。 A. 固有的 B. 赋予的 C. 潜在的 D. 明示的 5. 若超过规定的特性值要求,将造成产品部分功能丧失的质量特性为()。 A.关键质量特性 B. 重要质量特性 C. 次要质量特性 D. 一般质量特性 6. 认证机构向组织颁发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证书的有效期一般是()。 A. 一年 B. 二年 C. 三年 D. 四年

质量管理的事前控制

质量管理的事前控制 在产品质量管理的过程中,主要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即“事前”的产品质量控制阶段、“事中”的过程控制阶段和“事后”的质量把关与处理阶段。而事前的质量控制阶段又包含了“外部”的质量控制和“内部”的质量控制两项,也就是说,实际上单从产品质量控制的角度出发,也可以理解为这么四个阶段。然而有很多企业由于对质量管理的理解不深,将质量管理等同于质量检验,认为质量管理就是对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简单的“质量把关”及“不良品处理”,而忽视了质量的事前控制与事中的过程控制。进而使质量管理人员疲于奔命,东边“着火”就赶到东边“救火”,西边“洪水泛滥”就赶到西边“抗洪”,哪里出现问题就到哪里“抢险”,最终偏离了质量“管理”的方向。 质量管理的内容是全面的,不仅事后要检查、处理、改进和事中把关、控制,更重要的还要进行事前的预防。质量管理更多的是通过系统的、全面的进行事前的预防与控制来实现对产品质量的最终控制,而质量检验是一种技术性检查活动,主要体现的是对产品的事后“判定”和“处理”。因为,质量检验的执行,首先是通过掌握检验依据(如了解产品要求、检验标准、检验规范和检验方法等);其次是进行实际检测或试验,并进行有效记录(包括测量的条件、所得值、观察的技术状态等);再次是比较和判定;最后是进行确认和处置(检验有关人员对检验的记录和判定的结果进行签字确认,是否可以“接收”、“拒收”、“复检”或“放行”等处置)。这此都足以说明质量管理与质量检验存在本质的区别,而不能混为一谈。因此如何做好质量管理,以及质量管理中的“事前控制”显得尤其重要。而事前控制的关键则是“外部”供应商的管理和“内部”的原材料进货检验。在对供应商进行管理时,首先又需进行“供应商等级评估”。其目的是通过评估来确定“最优”的或者说是“最合适”的供应商予以供货,进而确保原材料的供货质量。同时通过有效的“供应商等级评估”建立相应的供应商“信息数据库”,为后续的供应商管理奠定基础。在对供应商进行评估时,主要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即被评估供应商的经营管理、研发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物流管理等各方面的运行情况。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考察的包括企业的战略管理、企业文化、员工福利等;在研发管理中主要考察的是研发设计能力;在生产管理当中则主要考察生产设备、生产计划、生产环境、生产

质量管理五阶段

质量管理发展的历史到今天已经进了第五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初到30年代 以质量检验把关为主,是从半成品或者产品中间挑出废品和次品,是一种事后把关式的管理,它依靠的是检查人员的经验和责任心。 2.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之间 这个阶段是统计质量控制阶段。适应生产力大发展的要求,利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对生产过程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从而采取处理措施,把质量检验发展到由事后把关变成事前控制。 3.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 进入了全面质量管理的阶段,开始叫TQC,后来发展到TQM。最主要特点是:抓质量不仅仅是抓生产制造的质量,更是从源头抓起,贯穿于从设计开始一直到售后服务的全过程,要动员全体员工、全体人员来参与这项活动,要以顾客为关注的中心来开展活动。因此全面质量管理意味着是全攻全守型的阶段。 4.第四个阶段也是20世纪60年代 这同时还是质量保证阶段。就是我们所说的QA,以军工企业为代表,它把企业一切应该做的事情订立成质量手册,通过程序文件以及一系列的质量表格文件来控制,它的观点是想到的就要写到,写到的就要做到。用严密的程序手册来保证过程的进行。一直延续到我国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其中最典型的就是ISO9000族系列标准。 5.第五个阶段是21世纪以后 零缺陷的质量管理,进入质量哲学时代,这是以美国克劳斯比为代表的。他主张抓质量,主要是抓住根本,就是人。人的素质提高了,才能真正使质量获得进步。它的目标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而且把每次做对作为奋斗方向。 回顾质量管理经营的五个阶段,可以看到,我们的企业、国家现在处于一个混合阶段。有很多企业在申报ISO900系列标准,有的在采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手法和办法,但是另外一方面却又检验、把关都没有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很多企业的质量管理是夹生饭,是混合性的管理。这也说明,我们的工作有很多难点。

食品质量管理学第1阶段练习题及答案,这是其中一个阶段共3个阶段。答案在后面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一阶段练习题及答案,这是其中一个阶段共3个阶段。答案在后面 考试科目:《食品质量管理学》第一章至第二章(总分100分) 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全面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是( )。 A.顾客至上 B.安全第一 C.用户第一 D.质量第一 2、影响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六大因素中,()是决定的因素。 A、生产设备 B、人员 C、原材料 D、方法 E、测定 F、环境 3、由于事后检验信息反馈不及时,对生产者已经造成了损失,所以HACCP体系的核心思想是()。 A、事前预防 B、原辅料检验 C、在线监测 D、增强员工培训 4、()开展质量管理评审是最高管理者的一项重要管理职责。 A、定期 B、不定期 C、适时 D、每年 5、戴明循环提出的管理循环理论将管理活动分为()个阶段 A、2 B、3 C、4 D、5 6、为消除潜在不合格或其他潜在不期望状况的发生所采取的措施称为()措施。 A、纠正 B、预防 C、保证 D、改进 7、组织应当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顾客期望。 A、改变 B、实现 C、超越 D、改进 8、有效决策是建立在()分析的基础上。 A、统计 B、数据和信息 C、检验和分析 D、科研结果 9、食品质量管理的核心和重点是()。 A、管理者增强质量意识 B、增加监督 C、员工培训 D、食品卫生和安全质量控制 10、对企业而言,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取决于()。 A、检验人员 B、生产人员 C、决策人员 D、每个人

质量管理发展历程

1 质量管理发展历程 1.1 工业革命以前的产品质量管理 产品质量由各个工匠或手艺人自己控制。 1.2 工业革命后质量管理的发展 1875泰勒制诞生——科学管理的开端。最初的质量管理——标准活动与其他职能分离,出现了专职的检验员和独立的检验部门。 1925年休哈特提出统计过程控制(SPC)理论——应用统计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以减少对检验的依赖。 1930年道奇和罗明提出统计抽样检验方法。 1940年代美国贝尔电话公司应用统计质量控制技术取得成效;美国军方制定了战时标准Z1.1、Z1.2、Z1.3——最初的质量管理标准。 1950年代戴明提出质量改进的观点——在休哈特之后系统和科学地提出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质量和生产力的持续改进;强调大多数质量问题是生产和经营系统的问题;强调最高管理层对质量管理的责任。全面质量管理理论雏形。 1958年美国军方制定了MIL-Q-8958A等系列军用质量管理标准——在MIL-Q-9858A中提出了“质量保证”的概念,并在西方工业社会产生影响。 1960年代初朱兰、费根堡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TQM)他们提出,为了生产具有合理成本和较高质量的产品,以适应市场的要求,只注意个别部门的活动是不够的,需要对覆盖所有职能部门的质量活动策划。 1970年代日本企业在戴明、朱兰博士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影响下,制造了全面质量控制(TQC)的质量管理方法,使日本企业的竞争力极大的提高。 1979年英国制定了国家质量管理标准BS5750——将军方合同环境下使用的质量保证方法引入市场环境。这标志着质量保证标准不仅对军用物资装备的生产,而且对整个工业界产生影响。 1980年代菲利浦.克罗斯比提出“零缺陷”的概念。他指出,“质量是免费的”。突破了传统上认为高质量是以低成本为代价的观念。他提出高质量将给企业带来高的经济回报。 1987年ISO9000系列国际质量管理标准问世,这套系列标准很大程度上基于BS5750。从此,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对经济和贸易活动产生影响。

质量管理学阶段练习

质量管理学阶段练习 一.选择题(包括单选和多选) 1.( D )是指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所构成的集合。 A样品B总体 C样本容量D样本 2.质量管理中常见的离散概率分布有(ABC )。 A超几何分布 B 二项分布 C 泊松分布 D 正态分布 3.分层随机抽样的优点是( A )。 A样本代表性好B随机性最好 C抽样手续比较简单D以上都不对 4.关于正态分布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B )。 A 对称、单峰的曲线 B 由位置参数和形状参数决定 C 曲线越陡,数据离散程度越大 D 以上都正确 5.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控制图界限都是采用(C )来确定控制界限。 A ±σ B ±2σ C ±3σ D ±4σ 6.当过程能力指数大于1.67时,工序控制可以采取的措施是(B )。 A 增加检验频次 B 降低设备精度要求 C改进工艺 D 不必采取措施 7.利用不合格品数控制工序质量的控制图称为( D )。 A 缺陷数控制图 B 缺陷率控制图 C 不合格品率控制图 D 不合格品数控制图 8. 过程能力指数越大,则质量特性值分布的曲线越( A )。 A 陡峭 B 平缓 C 保持对称 D 没有直接的影响 9. 控制图判断异常的准则分为(AC )两大类。 A 点出界就判断异常 B 连续25点有1个点出界 C 界内点排列不随机判断异常 D 界内点连续递减或递增 10. 平均值-极差控制图的优点有(AB )。 A适用范围广B灵敏度高 C精度高D简单直观

11. 过程能力决定于以下几种质量因素(ABCDE )。 A人B料 C机D法 E 环 12. 计数值控制图有(BCD )。 A平均值-极差控制图B不合格品数控制图 C不合格品率控制图D缺陷数控制图 13. 控制图分为( A )和控制用控制图两类。 A分析用B技术用 C管理用D统计用 1. 数批产品在初次检验时发现的平均不合格品率即为( A )。 A过程平均不合格品率B不合格品率 C批不合格品率D产品批 2. ( B )是用预先规定的抽样方案对批进行初次检验,判为合格的批直接接收,判为不合格的批经过全数检验,将批中不合格品挑出换成合格品后再提交检验的过程。 A计数序贯型抽样检验B计数挑选型抽样检验 C百分比抽样方案D计数调整型抽样检验 3. “三检制”是将(BCD )结合起来进行过程质量检验的一种管理制度。 A 复检 B 自检 C 互检 D 专检 4. 质量检验的基本类型包括(ABD )。 A进货检验B工序检验 C巡回检验D完工检验 5. OC曲线的影响因素包括(AB )。 A 批量N B 样本容量n C 批合格判定数A D批不合格率p 6. 计数调整型抽样检验适用于(ABCD )。 A连续批产品B库存品复检 C工序管理和维修操作 D 以上均可 7. 以下关于质量功能展开正确的论述有(ABCD )。 A可以提前发现和展示后续过程质量控制的重点和瓶颈B源于日本 C产品从概念产品阶段向具体设计阶段过渡的支持工具D以上都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