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信仰 文档

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信仰 文档

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信仰 文档
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信仰 文档

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信仰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直接影响着一个民族和国家未来的信仰及其凝聚力和软实力。认清大学生树立正确信仰的深远意义,反省我国目前大学生信仰的现状及其原因,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和对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大学生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特性的群体。从年龄上看,他们已进入青年期,思想敏锐,可塑性强,正是信仰确立的关键时期;从个人素质上看,他们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与判断力,容易学习到、感受到并接受到新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他们的信仰正处在由崇拜泛化向信仰选择过渡,由低层次的非理性信仰向高层次的理性信仰发展这样一个阶段。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十分关键。

一、大学生信仰的现状

大学生存在信仰危机,所谓的“信仰危机”并不是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所特有的,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同样存在这个问题。“信仰危机”并不意味着也不可能是社会主导信仰或时代精神的缺失,而是说,人们对原有的主导共同信仰的态度有所动摇、削弱,以至于诱发困惑或迷失的社会心理。应当指出的是,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心态不仅仅表现为各种思想、观念的平行排列,更多的是传统的、转型的、西方的各种古往今来的思想的立体交错和叠加。

信仰危机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流信仰模糊化、边缘化。诸如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的奉献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为人民服务等思想,在部分大学生心目中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肯定,他们更加青睐西方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想。

2、信仰功利化、世俗化。市场经济不断刺激着人们物质欲望的膨胀,一些人的人生信念和价值取向逐渐失去了真善美,将生活中一切市场化、物质化。另外,当代大学生也处在考研、求职等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这些使大学生不得不直面事关自身前途命运的现实问题。

3、信仰的个性化、多元化。最突出的表现是主流信仰有模糊化、边缘化、复杂化趋向。信仰变得多元且具有个性特点。

4、信仰的非理性化、去本土化和“西化”。一些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信仰非理性化明显;本土文化意识淡薄,西方文化抢滩校园。例如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等颇受大学生们的喜爱;与此相反,中国的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则遭到冷遇。

二、大学生树立正确信仰的对策

大学生的信仰教育要注意两个特点:一是大学生普遍的生理、心理特点;二是应注意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心理特点。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精神需求状况采用不同内容、不同方式。价值澄清法、辩论法等方法适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大学生自己在比较和辩论中选择科学的信仰,尊重其人格、尊重其选择,加以恰当的引导,是大学生树立科学信仰的较好的方法。

(一)家庭、学校、国家和全社会形成合力

家庭、高校、国家和全社会必须通过综合的全方位的有效手段,形成科学的合力,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坚定正确的信仰。我们应当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信仰的氛围,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建立家庭、学校、国家和全社会四者相结合的现代信仰培育新模式。

(二)发挥舆论的宣传的积极导向作用

我们应当发挥舆论宣传的积极导向作用,通过典型宣传和对“热点”问题的引导,有针对性、有说服力地向大学生宣传科学理论,真正使党的路线方政策深入人心,形成广泛的共识,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从而科学而充分说理去做好解难释疑工作,进而使大学生在释疑中确立起正确的信仰。同时,还可以通过舆论加强正面人物的榜样熏陶作用,大力宣传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典型人物和其他感人事迹,从而营造出有益于树立正确信仰的舆论环境。

(三)加强心里健康教育

社会转型时期的不稳定及高校扩招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许多新问题, 特别

是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问题不容忽视。如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学习的积极性低

落; 自豪感和自卑感交叉互现; 残酷的现实和激烈的竞争等原因产生的心理巨大压力; 巨大的就业压力等使一些学生对前途、命运感到渺茫。对此, 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 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 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四)运用新方式、新思维

在培养大学生信仰问题上,以往的教育方法和途径有许多是可以借鉴的,例如我们可以继承我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知识方面的资源,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人文知识教育,把人文关怀同信仰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培养正确信仰。但如果仅停留在原有的方式方法上,势必落后于时代而使教育陷于弱势。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拓展新方法,运用新方式,开启新思维。

1、利用好网络工具和平台

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网络使信息传播更为快捷,更易于被思想活跃的年轻人所接受。调查中“你认为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信仰最好采用哪种途径”,35.87%的学生选择了网络、大众传媒。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手段,努力发掘它的潜力,为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开辟一片新天地。

2、树立正确信仰的新思维

在培养大学生正确信仰时,做到如下三者的结合:(1)个体性和社会性相结合;注重大学生个体信仰和社会需求的结合;(2)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3)政治性与公众性相结合。承认个体、个性及自我实现的价值的同时,积极寻找传统文化、国家利益和个性发挥的结合点。从而让大学生信仰成为实现个体发展和国家进步不断互动前进的精神纽带和无穷动力。

信仰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它具有激励斗志、催人奋发、增强社会凝聚力等功能,要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信仰树立的前提和基础是信仰主体对一些思想观念的自由选择和认同内化,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少发号施令把某种信仰和价值观强加于大

学生,而应尽可能多地告诉大学生进行信仰选择的标准和方法,在尊重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信仰。

信息工程学院调研中心

大学生应该如何增强法制观念

大学生如何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权威 法律是维护一个国家社会秩序、政治秩序、经济秩序的重要保障,是公理正义的殿堂。自资本主义时代以来,“法治”就代替了“人治”,成为社会发展的方向,并在不断呈现出更专业化,系统化,细致化,生活化的趋势。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法制建设还不完善,中国的法律道路任重道远。我们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主要力量。加强法律修养,增加法制观念,维护法律权威是每个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那么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当如何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的权威呢? 首先当然是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大学生要认识自我以及自身对于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性,这就对大学生们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 第一,要学习法律知识。没有一定法律知识作为基础,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权威都会成为空谈。只有在学习法律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我们的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从而使我们的行为能够在不知不觉中遵循法律的约束和束缚,在法律思维方式的指导下做出合法的选择。 第二,是要宣传法律。通过对法律的宣传,不仅增强了别人对法律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使法律在自己心中的烙印更加深刻和神圣。同时还能够不断丰富我们的法律实践能力,从而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和维护

社会主义. 法律权威的良好风尚。 第三,努力树立法律信仰是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权威的重要方法。只有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真正的认同、信任和信仰法律,我们才会自觉地维护法律的权威。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应当把握法律的精神脉搏,充分了解法律对于生活的巨大作用,才能树立起对于社会主义法律的信仰。 第四,大学生要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法制建设最终还是要服务到社会实践之中,在我们身边,其实不乏大学生同违法犯罪做斗争的事例。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检验自己,不断发展自己,才能使我们内心的法制观念和维护法律权威的决心更加深入。 其次是教学和校园的环境问题。虽然大学生自身原因是主要的,但教学环境和校园环境却也是一个不容轻视的因素,要解决好这一问题也得从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由于高校关于《法律基础》教学的缺失和质量的底下,所以注重法律基础的教学十分必要,甚至可以纳入学生的考核之中。同时还应该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情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二,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培养法制观念的校园氛围,使学生们能够感觉到处处有法,处处学法。校园里可以开展广泛的法律活动,比如将法学院的“模拟法庭”活动在全校推广,组织大学生前往法院旁听案件的审判工作,开展一些有关法律知识的智力竞赛,辩论等。此外,

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报告

合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 践 教 学 报 告 课程名称合肥学院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 指导教师孙忠义 系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班级11计本(3)班 姓名(学号)第一小组吴波孙毅威孙元进程绪海章记红 合肥学院思政部制 关于合肥学院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报告 合肥学院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大学生信教人数的增多,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已成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社会问题。本文通过调查,旨在探讨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对宗教的认识、宗教信仰的

特点以及对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正确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宗教和正确对待宗教提供客观依据,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82份,收到有效问卷79份,有效回收率为96%。主要对象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11级学生,有少数其他年级其他系的学生参与。 二、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基本资料分析 ①信仰宗教的大学生比例不高。统计结果显示,有89.8%的学生明确表示自己不信仰宗教。 ②大学生对宗教本质的认识。关于宗教的本质,60%的大学生认为宗教是一个团体,有自己的教义,有自己的规则。11%的大学生认为宗教就是愚昧迷信。另外29%的大学生表示说不清宗教是什么。这表明多数大学生能从文化的视角认识宗教的本质,少数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有些片面。 ③大学生对宗教和迷信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在调查宗教与迷信的关系上,有35%的大学生认为两者都有信仰的成分,46%的大学生认为迷信是骗人的,宗教可以帮助人。2%的大学生认为宗教与迷信连在一起。17%的大学生对两者关系不太清楚,数据表明,很多大学生都能明确区别宗教和迷信。 ④大学生对宗教功能的认识。46%大学生认为是提供心灵安慰,14%的大学生认为是帮助发展自我人格,7%的大学生认为是让人完善自我,7%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帮助,8%的大学生认为有负面影响。 2、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特点 ①大学生信教以佛教和基督教居多。在信教大学生中,信仰基督教的人数最多,有4人,其次是佛教,有3人,道教1人,其他宗教1人。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信仰比较多元化,但还是以佛教和基督教为主。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儒、释、道三家并存,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在中世纪又陆续传入。中国各族群、各社区的居民都以此为基础而形成自身的道德伦理、制度规范和风俗习惯,但佛教所倡导的思想始终是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系和公认的道德标准。 ②大学生中定期参加宗教活动的不多。真正的宗教徒应满足以下四个条件:①承认信仰宗教; ②明确信仰何种宗教;③完全认同该宗教所宣扬的基本教义;④定期参加所信仰宗教的活动。在信教大学生中,只有1.3%的大学生定期参加宗教活动,51.9%的大学生偶尔接触过宗教活动及相关资料,48.1%的大学生从没参加过宗教活动。在调查“如果您参加过宗教活动,

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信仰

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信仰 摘要:大学生是青年一代中的精英,是国家建设与发展的储备力量,他们的政治信仰状况直接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活跃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多,尤其是大学生,他们的思想空前活跃,价值观念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而且,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与其他多样的冲突矛盾不可避免。这些因素都在影响着大学生的理想信仰,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充分认识和深刻分析影响大学生信仰倾向的原因,探析和阐述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大学生中主导地位的时代意义,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研究课题。 关键字: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指出,“信仰的本质,在于人类对自身本质力量和生存发展的把握。”[1]信仰就是人们对其认定的最高生活价值的某种对象的始终不渝的信赖和执著的追求,是一种对人生有限性的超越和对不朽精神的追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指对马克思的理论及其奋斗方向坚信不移,并且愿意身体力行。青年,寄托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目光的关注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2] 现在“信仰教育”已经成为一个比较重要和流行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说的信仰教育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信仰教育,即我国进行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教育。 一、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观教育的必要性 当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一方面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促进和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却给人们带来无穷的压力、灾难与迷茫,人们在享受自身发明成果的同时,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重负,尤其是精神信仰上的迷失。面对这一切,不少大学生也在逐步失去方向,丧失信仰,陷入到一个毫无目标的困境中无法自拔。正如马尔库塞所说:与现代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相伴随的是人的精神的不断丧失,人们在更多的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对如思想、信念等许多东西却越来越淡漠。在这种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背景下,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已经产生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

法律意识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

论法律意识对大学生健康成长 所谓意识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是与物质相对应的。马克思主义早就告诉我们,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1〕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应,是人脑的机能、“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2〕意识根据它的对象和内容不同,可作不同分类,如自我意识、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可进一步细分,法律意识就是社会意识的一种。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3〕 据此,我们可以将大学生法律意识表述为:大学生群体对法、法律或其现象的反应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这种反应和体验是积极的,能动的。这种表述可以概括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不同层次和组成部分,正如刘旺洪教授所言:“法律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体系,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的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是人们对法的理性、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各种心理要素的有机综合体。”〔4〕大学生法律意识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备社会主义现代法律意识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又有自己的特征,同时还区别于一般社会群体的法律意识。就其主体而言,大学生的年龄层次、受教育程度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或社会公众;就其内容而言,由于大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科学人生观和世界观,致使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还不够全面,因此,他们的法律意识带有明显的易变性和不成熟性。虽然客观上讲,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法律意识必然包括法律思想体系的理论内容,但就实际状况而言,在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中,法律思想体系理论内容的比重还是较低的。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结构 大学生法律意识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它包括法律心理、法律观念、法律理论、法律信仰四个基本要素,这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形成由低级向高级,由深层到表层,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多层次结构。只有当四要素产生最佳组织效应时,才能实现整体功能的最优化。 1.大学生法律心理,即大学生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对现代法及法律现象的直接心理反应、感受、体验等,是大学生对法及法律现象反应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的心理状态。大学生的法律心理是在对法律观念、法律理论、法律理念的向往与勇于接受的基础上和导引下而形成的直观而不片面、具体而不盲目的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可使片面性、盲目性、自发性降至最低限度,是大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克服自身的偏激性而获取的。因此,大学生法律心理具有如下特征:

大学生应当具备的法律意识

大学生应具备怎样的的法制观念 学院:化学化工班级:化学1102 姓名:赵星学号:201113920223 论文摘要:法律意识是公民理解、尊重、执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公民的遵纪守法行为不会自然产生,而是在一定法制观念,法律意识的指导下实现的,具备了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就会做到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的一尊严。因此大学生树立法制观念,是现代化法制建设的要求,也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的需要。 关键词: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大学生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就是调整人们行为的规矩,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作为一名大学生,学习和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不仅是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更是实现新中国宏伟蓝图的需要。中国是一个依法治国的国家,十多亿的人口靠法律约束其行为,使国家蒸蒸日上,作为神会主义建设者的大学生应该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为国家法制建设作出贡献。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我们应该做到学法,知法,用法。 想要树立社会主义的法制观念,首先要具有法律意识。大学生法律意识既具备社会主义现代法律意识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又有自己的特征,同时还区别于一般社会群体的法律意识。就其主体而言,大学生的年龄层次、受教育程度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或社会公众;就其内容而言,由于大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科学人生观和世界观,致使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还不够全面,因此,他们的法律意识带有明显的易变性和不成熟性。 2001年,有关机构对全国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1万余人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几乎所有大学生都赞同“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战略目标,认为应该自觉守法、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等等。然而,同时却有42.67%的人同意“只有私了解决不了的问题才应求助于法律”,15.41%的人“遇到法律纠纷”选择“托人私了”,80.96%的人认为“在亲情和法律面前,有时确实不好办”,42.97%的人认为“能够钻法律空子的人,都是有本事的人”,有52.54%的人“买到假冒商品”后只能“自认倒霉”。这些数据表明,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已有了很大程度的觉醒和增强,但大多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水平上,而且“知”与“行”存在较大反差;在不同大学生当中法律意识水平参差不齐。从大学生的行为表现来看,也是如此。一方面,大学生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事例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事例也不鲜见,如盗窃、抢劫甚至卖淫、强奸、杀人等犯罪行为,以及打架斗殴、毁坏公物、剽窃他人学术成果、随意撕毁就业合同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而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致使自己的切身利益受到侵犯和损害。其中不少女大学生对自身安全关注不够,有些大学生在就业、勤工助学过程中被骗,有的大学生上网交友陷入不法之徒布下的陷阱…… 而作为大学生应当具备哪些法律意识呢? 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法。首先,要进行普法教育;其次,培养宪法和法律具有最高权威的观念。树立法律权威即尊重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使大

大学生宗教信仰情况调研报告材料

大学生信仰调查报告 ——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为什么不分种族、民族、地域、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程度都会有信仰呢?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但无疑,信仰可以看作是全人类所具有的普遍特征。 信仰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天赋,是人类对于宇宙天地命运历史的整体超越性的意识,是统摄其他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式,是人类对人自身存在整体性的反思。信仰也是人类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它把一种理想主义的价值倾向化为坚定的信念,支配人的思想和行为,同样信仰是文化的灵魂,是道德的支柱它可以使人安身立命,也可以使民族有新的精神方向,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而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的转型期,新旧社会制度体系的交替必然出现激烈的社会变迁而产生一定问题,信仰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诸如人们行为的失、异化、思想的空虚等问题。 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事务,积极引导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并将其作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容。高等学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应当在推进社会主义进程方面做出贡献。认真研究大学生群体的信仰问题,有助于更好地完成培养人的根本任务,也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对于我国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鉴于此,2007年8月31日,我食品科学学院组织部分学生进行了大学生信仰情况调查。在调查中,我们采用填空式的答题形式,在

我院的187名学生中进行了调查,回收率高达100%。现将问卷调查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信仰佛教: 36(人)占19.25% 信仰基督教: 5(人)占2.67% 信仰天主教: 2(人)占1.07% 信仰道教: 1(人)占0.53% 无任何信仰: 143(人)占76.5% 从以上调查的结果,我们不难发现:在我们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中,在大学生中还是有不少信仰者已经存在,且发展趋势不容忽视。在对调查情况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当代在校大学生的信仰有如下特点。 1. 调查的主要情况: 1.1当前部分在校大学生对感兴趣 当代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极为广阔,对怀有一定的兴趣。据统计,对有兴趣的大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23.5%。其中对佛教感兴趣的占对感兴趣人数的81.8%,对基督教感兴趣的占对感兴趣人数的11.4%,两者合计高达93.2%。认为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文化现象的占总调查人数的71.9%。但有些大学生对认识程度不深,认为包含着真理的占总调查人数的56%。认为与科学精神不违背的49%,这无疑是存在着一定的认识误区。从这里可以发现,在现代化的背景下,求知欲旺盛的大学生从各方面受到文化冲击,因此对具有一定兴趣。

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现状研究

华东政法大学团委 内容摘要 政治信仰,是生活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群体或个人,对理想社会模式及其社会政治理论的笃信、追求与自觉。本文探讨了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在时代发展变化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政治信仰有失偏颇的原因,提出了加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有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政治信仰思想政治教育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政治信仰,是生活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群体或个人,对理想社会模式及其社会政治理论的笃信、追求与自觉。政治信仰植根于内心,以人的自我意识的生成为基础;扎根于社会,是现实生活的内化和人们道德人格的升华;籍由内省产生,并依赖于人们心中的尊崇。有无政治信仰或者信仰到什么程度,是一个社会成员是否参与政治生活以及参与到什么程度的重要依据。作为社会群体与个人的政治价值观,政治信仰对于推进政治社会化、统一社会意识形态、坚定社会发展方向起着重要的作用。 青年在任何社会制度中,都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他们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未来充满了热情和幻想。任何有远见的民族,都会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在中国,大学生又是青年中文化水平较高、政治基础较好的群体,他们的政治素质、政治信仰将直接影响中国社会未来的走向,影响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然而,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重心由“思想至上”转移到“科技至上”、“经济至上”,使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对边缘化,其中大学生政治信仰缺失已经是不容忽视的客观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何在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修身齐德、全面发展,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课题以上海松江大学园区各高校大学生为考察对象,综合采用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文献研究、座谈、访谈等手段,对大学生政治信仰现状进行深入探讨。调查中,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37份,有效率为91%。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突出的现象和问题 1、政治态度比较明确。调查表明,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比较鲜明,政治情感趋于理性,主流积极向上。他们饱含爱国主义情怀,关心国家的前途和改革进程,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尤其对与自己有切身利益的问题思考较多。当代大学生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与直接受益者,是伴

谈谈大学生的信仰问题

谈谈大学生的信仰问题 信仰是人类精神的动力和支柱。信仰问题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问题,也是制约人类人生观成熟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总体上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由于受一些消极社会现象和其他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在信仰方面呈现一些新的特点,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因此,为了使大学生引导大学生坚定科学正确的信仰,使其健康成长,必须发挥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优势,大力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并整合社会各种力量,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为其价值观的形成和正确信仰的最终确立创造必要的条件。 宗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一部分。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宗教,始终居于社会上层建筑的顶端,它同政治、法律、道德艺术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宗教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是宗教对于整个社会影响的一部分,影响的途径和形式多样:表现为宗教文化在大学校园的传播;表现为大学生对宗教认识和态度的变化;甚至有个别大学生的入教、信教的等等。 (一)大学生接触或者信仰宗教的状况 1、家庭的影响。 笔者与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到,信教者中,家传的比较多,有些人信教程度是很深的。因为有宗教信仰传统的家庭很容易让生活其中的个体皈依该宗教温州地区宗教气氛比较浓,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影响都比较大。而且有些宗教影响的历史也比较久远,在一些家庭里形成稳固的宗教传统。作为家庭成员的大学生容易受到这方面的熏染。 2、大学生个体方面的因素。 其中包括个体的认知水平、生存状况、精神状态、心理需求等等。很多学生既没有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对社会迅速的变化和当前社会道德水平有所下降的状况又感到困惑而不能得到很合理的解释。又由于在校期间面对学习紧张与压力或者经济上的困顿或者面对就业难题和毕业后的社会压力无所适从。在这种特定的情景下,宗教以其天堂理想的美好形象吸引了他们,同时宗教所宣传的道德观,使他们感到找到了心灵归宿和精神寄托的港湾,于是在思想上观念上信服和皈依宗教。既然从书本或老师那里寻求不到足够的温暖,还不如寄托在一个“至上”的神灵那里,很多同学就是这样的想法。在心理方面,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情感上容易产生波动,有时渴望得到的爱在学校找不到,便到宗教中寻找。适逢特殊的心境和机遇,比如观摩了宗教仪式,聆听了信教见证,研读了宗教经文,接受了传道带领,亲自感受了宗教的观念和氛围,就极有可能对他们的心灵产生强烈震撼,动摇他们在长期教育中形成的无神论信仰,由好奇到“望教”到“慕道”,最后皈依宗教,成为教徒。 3、学习知识的兴趣使然。 现代知识传播的迅速和便利使宗教的内容传播得比较广泛,大学生不可能对这些没有兴趣。他们对对宗教都有浓厚的兴趣,试图接近和了解宗教。由于三大宗教的历史悠久,而且都有着一定的神话传说等作为依托,那种对天堂、极乐世界的美好描绘,让人产生接近的需求。同时,作为文化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宗教文学作品,宗教色彩的建筑雕塑艺术、曲折的故事、大量的诗歌等充斥在我们周围,求知欲特别强的青年学生对这一块的兴趣之浓厚,有时是我们的一些专业课程无法比及的。加之,这些宗教借助一些现代化的传播手段,电影、光碟、动漫作品等形式都是学生比较喜闻乐见的。 4、无理性的功利性的“信仰”,表现为某种现实功利性的诉求

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及守法观念

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专业:17眼视光姓名:黄诗舒学号:3170515016 我们小组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以及守法观念进行了一系列问卷调查研究,数据以及研究结果如下: 本次问卷一共有67人参加,都为在校大学生,因为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辨别是非观念比较差,自控能力比较弱,可塑性很强,容易受到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大学生违法犯罪人数在明显增加,提高大学生的现代法律意识,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已刻不容缓。 问卷中的第三题:“身边是否有人触犯法律?”其中41.79%的同学选择了“是”,58.21%的同学选择了是“否”。许多同学认为我们和法律没有太大关系,新闻报纸里的案件离我们很遥远。但实际上,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方方面面都和法律息息相关,可以说我们的所有行为都是在法律规范之内的,身边的人触犯法律也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所以我们要加深对法律法规的认识,提高警惕性不做触犯法律的事情。

第四个问题:“你有想过通过一些非法手段获取利益吗?”其中13.43%的同学选择了“有”,86.57%的同学选择了“没有”。绝大多数的同学觉得自己不会为了获取利益而使用非法手段,但我认为这主要是内心的道德约束住我们,很多人不清楚违犯了的法律后果是什么,也没有法律责任的担当,所以在一时的冲动下就容易做出违法的事情。 第五个问题:“你是否了解过与大学生有关的法律?”38.81%的同学选择了“是”,而61.19%的同学选择了“否”。可见当代大学生对于当前国家的法律法规认识还很少。现在除了法学院的学生对于当前国家的各类法律理论知识掌握比较好之外,很多其他专业的学生对于法律基本知识掌握并不到位。例如:对于宪法的相关规定并不了解,对于当前很多和我们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不是很清楚。这样一来就容易导致学生对于法律法规认识不到位,对于生活中出现的法律问题也不知道如何处理。法律法规其实和每个大学生都息息相关,如果在大学期间适当学习法律法规,会对我们的生活和以后的工作都非常有帮助。

关于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宗教信仰作为一种与特定时代相联系的文化信仰。其表现形式和复杂内涵呈现出多元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它的影响渗透于社会的各个层面,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接受能力最强的群体,势必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有人说信仰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尤为重要的,因为这是支撑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支柱,是他们对自身灵魂的肯定。而宗教信仰作为信仰的一种,在相互地交流中涉及了来自不同文化的冲击和碰撞,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而备受关注。 二、调查目的 鉴于宗教信仰对于当代大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影响,笔者决定对大学生的宗教信仰这一个具有这重大现实意义的社会问题进行一次调查。旨在了解当代大学生对宗教信仰的认识及其态度,加深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信仰的整体认识和思考;并分析宗教信仰产生的原因,传播途径和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宗教信仰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认可程度,通过调查现实中大学生信仰形成的路径,探索针对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有效策略,并提出积极建议。三、调查对象 西南政法大学渝北校区全体在校学生。 四、调查方法 1、上网查阅相关报道,文献; 2、了解发放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在校学生的相关情况; 3、随机采访在校学生,了解其想法,并如实记录分析。 五、调查时间 2012年11月25日——2012年12月05日 六、调查内容及分析(具体题目及选项统计数据—百分比见附录)(一)调查概况: 1、本次调查问卷的发放方式,采取男女各100人随机派发的方式,发出200份调查问卷, 实际收回187份; 2、由于地域原因限制,其中百分之九十的同学为汉族,少数民族较少; 3、由于高校环境限制,参加本次调查的绝大多数为共青团员,当然也涵盖了少数的党员 和群众; 4、本次调查从2009级至2012级各个年级的学生都有涉及,不过主要集中在本科生部。(二)关于调查内容的分析: 1、关于当代大学生对宗教的思考: 从调查问卷的第5)—7)题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几个信息,当代大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对宗教有过一些思考,但极少会有人认真地去思考关于宗教的意义,性质,与我们的联系等深层次的问题;在被调查者中,大部分人都能够客观的去认识宗教存在的合理性,却仍然有极少的同学有失偏颇,将宗教信仰与荒诞的迷信相混淆,认为宗教就是迷信的代言人;被调查者的主流观点认为宗教与科学是互通有无,没有矛盾的,它们是

牢固树立法治观念

牢固树立法治观念 党中央刚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其总目标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让国家的权力,特别是行政权力,必须依照法律来行使。百姓间的纠纷也必须依照法律来行使。所有社会成员都必须敬畏、服从、遵守法律,法律面前没有例外。但是现在有一些地方,有一些人法治观念淡薄,我行我素,成为一种很不好的社会示范,使法律的权威性受到破坏。显然,部分社会成员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意识的薄弱,严重损害了整个社会利益。下面我主要讲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如何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建设法治社会 我国有13亿人口,每个人生存和活动方式千差万别,要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实现社会和谐;只有更好地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我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维护社会秩序、公共利益、和每个人的合法权益,大家都要遵守有关的法律、法规。但法治意识淡薄并不是个别现象。例如,尽管我国每个司机只有通过了交规考试才能上路,但争道抢行、超速、走应急车道,闯红灯,还有中国式过马路,都是世界有名的,交通死亡率更高居全球第一。而严格执法的效果也非常明显。最近,人民日报列举了一组数字,在醉酒驾车被认定为犯罪的2011年《刑法修正案》正式实施前,全国平均每年因酒后驾驶导致交通事故死亡2500余人;实施3年,这一数据同比下降了40%。也就是说三年少死了3000多人,而每个遇难

者背后,都有一个家庭,这就避免上万人的悲剧。如果再考虑这三年间,机动车年均递增1500万辆、驾驶员年均递增2000万人、道路里程年均递增12万公里的因素,实际上挽救的生命和家庭就更多了。而这些数据变化的背后,是3年来公安机关严格执法,全国查处醉驾20多万起,没有一例醉驾案件被法院判决无罪。只有形成全民族、全社会、乃至每个公民严格执法,全民守法,使法治变成生活方式,才能形成一个公正、有序、和谐的社会,才能凝聚全体人民的力量,调动每个人追梦的积极性,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实际上,法治是和人民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人民网每年全国两会前夕进行的“两会调查”中可以看到,从2002年到2014年的13年间,“反腐倡廉”12次名列网民关注的“两会热点”前三名。而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司法公正、食品安全等网民关注度较高的话题无不与法治密切相关。现在,随着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当然,法律保障人们的合法权益,也需要人们接受法律约束。要牢固树立有权力就有责任、有权利就有义务观念。因此,一系列履行法定义务的法律也在同时出台。包括要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这样将使失信者寸

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状况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状况调查报告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状况调查 报告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青年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可以把握方向、明辨是非,可以获得正确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获得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政治素质,获得不断奋斗前行的动力,获得伟大的人格魅力,因此,青年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当代青年大学生发展的现实需求。但实际上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又有多少人真正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这就不得而知了。因此针对“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个课题,我们组织开展了一次面向常熟理工学院大二同学同学的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就我校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信任程度以及学习、运用情况进行分析,并就 如何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修养并形成 坚定的信仰提出自己的思考。 首先先简要报告一下我们的调查情况, 调查主题,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 信仰状况 调查对象,大二外国语学院男生宿舍楼9栋以及女生 宿舍楼17栋部分宿舍调查方式,抽样调查 调查时间,2013年5月19日 调查份数,100份 有效份数,86份男生,18份女生,68份而对于问卷题目的设置,我们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在小组成员的讨论之下,共列出了十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除了有关性别,年龄之外,在问卷中我们还分别问到

了大家对信仰的看法、是否有信仰以及有什么样的信仰。因为我们知道,信仰 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或主义的极度相信和尊敬,并把它拿来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可见信仰对每个人的思想和行动有着很大的影响,影响我们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形成,进而制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下面就是我对调查结果进行大概的分析和思考。 首先是在被调查的人群中,女生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比例,而且在这些人当中是学生干部的只是占了36%,但是共青团员却占了95%,由此可见,广大群众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或者说是较好的政治素养。而当被问及,认为树立正确的信仰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是否非常重要的时候,83%认为非常重要,5%认为可有可无,还有12%没有考虑过这个问 题。而在进一步询问信仰是什么时,有71%的人还是选择的马克思主义,还有30%选择了西方宗教或是佛教等。虽然值得推崇的是我们学生们的思想日趋多元化,信仰也变得的多样 但是很显然,这儿还存在一个矛盾之处。既然大家都认为信仰对我们个人发展 很重要,并且绝大部分愿意信仰马克思主义,那么余下的30%甚至使更多的人为什么没有信仰呢,我想追根究底,不是他们没有,而是由于大多数人对信仰不是很了解,对什么是信仰、信仰的作用、为什么要树立信仰等等问题不是很明确。其实通俗点讲,当一个人遇到大关过不去时,不由得就会念叨,佛祖保佑。而某种意义来讲,这就是一种信仰,一种可以支撑他的信念,只不过自身没有意识 到罢了。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先进的思想,一种不断进步的思想,但虽是如此我 们还是列出了一个问题,你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否有发展前途,本来以为十拿九稳的问题,可当一看调查结果却还是大吃一惊。只有54%的人认为非常有前途,27%的人认 为较有前途,3%的认为前途一般,还有16%直接就是不知道了。虽然值得庆幸的是没

大学生法律意识案例

大学生法律意识案例 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内容摘要:作为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而且要拥有一定的法律素养,树立“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观念,懂得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中国的法律现状,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只有树立 * 防治观念,领会 * 法律精神,加强法律修养,才能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成为一个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四有新人 关键词:法律;大学生;思修;法治 一、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的重要意义 作为当代大学生,处在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拥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已经成为一项基本任务,在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的同时,也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这不仅对大学生个人有很大的帮助,对国家也有很多益处,使得国家花费巨额成本培养的大学生真正的成为有用的人才。 首先,作为个人,法律观念的树立有助于我们人生道路的选择,帮助我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次,拥有一定的法律知识,了解职业活动中的相关法律,对于大学生的求职和就业,正确处理有关职业的法律关系,做到知法守法用法有很大的帮助。 拥有一定的法律知识是社会道德的外在要求,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不可替代,法律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基本规范,也是人们活动的底线和根本准则;当代大学生都是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人,大学毕业以

后会对国家和社会有很重要 * 。如果大学生缺乏法律知识,没有树 立法律意识和观念,就容易出现马加爵杀害同窗的事情,更有甚者,一些人利用掌握的高科技知识来犯罪,结果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二、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一)基本法律知识 树立法律意识,了解法律知识,最基本的就是要知道什么是法律,同时结合我国的国情,了解我国的法律现状。 法律是国家创制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是统治阶 级意志的体现,法律的内容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决定法律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我国是 * 国家,因而我国 * 法 律是 * 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体现,它是 * * 事业顺利 发展, * 和谐社会建设的法律保障,我国的 * 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核心,涵盖宪法和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7个法律部门,包含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3个层次,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法律运行主要包括法律制定(立法),法律遵守(守法),法律执行(执法),法律适用(司法)。我国的法律制定机关是全国人民 * 及其常务委员会,省级的 地方人大也可制定地方性法律。在我国,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个政党组织和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我国的法律执行大部分都是由行政机关来贯彻执行,因而行政执法占大部分。法律适用

大学生法律意识论文

大学生法律意识论文: 摘要: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 组成部分。 本文在从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展开研究,对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办法。 关键词:法律意识;法制教育;培养大学生善于独立思考,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喜欢表现自己、设计自我,注重个人的现实利益,对自身的素质要求较高。但由于某些社会风气、传统道德和法制教育的不足,致使其法律意识方面非常淡薄,甚至缺失。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和主力军。有鉴于此,加强大学 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就更不容忽视,而且应当成为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1.法律信仰缺乏法律信仰是指基于社会主体通过对法律现象的感受而形成的内 心对法律价值的认同,对法律的坚定信念和尊重,是公众自觉守法的升华。部分 大学生崇尚权力,迷恋金钱和财富,对法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认识没有准确 地把握,对法治缺乏信心,甚至认为法律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受权力和金钱的支配,有了权力和金钱,就可以为所欲为,颠倒是非。 2.法制观念淡薄人之为人,最首要的就是其言行举止受到各种规范的约束,如校规、道德、法律,以及各种社会礼仪习惯等,其中,最基本的规范应当是道德和法律,大学生更应如此。然而,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他们或者动辄恶言相向, 互相看不起对方;或者漠视对方权益,无事生非,造谣中伤,恶意攻击他人;或者不知如何保护自己被他人侵犯的合法权益,只能忍气吞声;更有甚者,根本无视法律的存在,最终不得不受到法律的制裁。例如轰动全国的马加爵恶性杀人案件,还 有发生在北京动物园的清华大学生刘海洋的“泼熊事件”等。 3.法律知识不足当代大学生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法律素质不高, 他们所知道的一些法律知识,也仅限于课堂上的灌输所得。他们始终认为“只要不违法犯罪,学习法律便一无是处”,从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法规。殊不知,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命运和前途,而且关系到民族 的振兴、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4.强调权利而忽视义务权利和义务是整个法律体系的核心内容。权利与义务是 相对应的,从利益分配上讲,就是索取和付出的关系,他们之间具有统一性、平衡性的关系。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尊重他人的权利是主张自己权利的前提,不尊重他人的权利,其实就是践踏自己的权利。然而,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片面强调自己的权利,只知道索取利益,不懂得履行相应的义务。 总之,当前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干扰,法律的权威还没有在大学生的头脑中完全彻 底地树立起来。但可以肯定的是仍然有不少的学生具有浓烈的忧患意识,对法律的渴求显得尤为强烈。他们深知在法治社会里,法律无所不在。无论是目前的生活、学习,还是将来参加工作,无一例外地都要受到来自法律的各方面的调整和 约束。所以作为合格的大学生,就应具备良好的法律素质,使自己在遵纪守法、 依法办事等各方面,都能成为全社会的楷模。 二、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应该如何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的权威

大学生如何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权威法律是维护一个国家社会秩序、政治秩序、经济秩序的重要保障,是公理正义的殿堂。自资本主义时代以来,“法治”就代替了“人治”,成为社会发展的方向,并在不断呈现出更专业化,系统化,细致化,生活化的趋势。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法制建设还不完善,中国的法律道路任重道远。我们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主要力量。加强法律修养,增加法制观念,维护法律权威是每个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那么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当如何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的权威呢? 首先当然是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大学生要认识自我以及自身对于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性,这就对大学生们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 第一,要学习法律知识。没有一定法律知识作为基础,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权威都会成为空谈。只有在学习法律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我们的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从而使我们的行为能够在不知不觉中遵循法律的约束和束缚,在法律思维方式的指导下做出合法的选择。 第二,是要宣传法律。通过对法律的宣传,不仅增强了别人对法律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使法律在自己心中的烙印更加深刻和神圣。同时还能够不断丰富我们的法律实践能力,从而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和

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良好风尚。 第三,努力树立法律信仰是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权威的重要方法。只有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真正的认同、信任和信仰法律,我们才会自觉地维护法律的权威。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应当把握法律的精神脉搏,充分了解法律对于生活的巨大作用,才能树立起对于社会主义法律的信仰。 第四,大学生要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法制建设最终还是要服务到社会实践之中,在我们身边,其实不乏大学生同违法犯罪做斗争的事例。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检验自己,不断发展自己,才能使我们内心的法制观念和维护法律权威的决心更加深入。 其次是教学和校园的环境问题。虽然大学生自身原因是主要的,但教学环境和校园环境却也是一个不容轻视的因素,要解决好这一问题也得从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由于高校关于《法律基础》教学的缺失和质量的底下,所以注重法律基础的教学十分必要,甚至可以纳入学生的考核之中。同时还应该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情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二,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培养法制观念的校园氛围,使学生们能够感觉到处处有法,处处学法。校园里可以开展广泛的法律活动,比如将法学院的“模拟法庭”活动在全校推广,组织大学生前往法院旁听案件的审判工作,开展一些有关法律知识的智力竞赛,辩论等。此外,还可以邀请资深法律工作者,如律师,法律教授和法官、检察官

大学生如何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的权威(精)

一、大学生应当具备的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公民理解、尊重、执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公民的遵纪守法行为不会自然产生,而是在一定法制观念,法律意识的指导下实现的,具备了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就会做到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的尊严。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是现代化法制建设的要求,也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的需要。而作为大学生应当具备哪些法律意识呢?首先,应培养学生依法办事的思想观念,不仅要遵纪守法,而且要监督社会主义法律的遵守和执行,坚决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使社会主义法制得以真正实现。其次,培养宪法和法律具有最高权威的观念。树立法律权威即尊重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任何个人和机关、组织都不具有超越干法律之上的权力,都必须依法办事,坚决反对“权大干法”,“人情大干法”的法律虚无主义观念。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国家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无条件地服从和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再次,也即最重要一点,即培养大学生权利义务相一致的观念。法律最主要的精神即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公民要正确对待权利义务关系,既要依法行使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也要履行法律赋予公民的义务,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以社会主义法律为武器,捍卫自己的正当权利,在享有个人所拥有的权利时,不忘记尊重和承认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忘履行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的义务。同时,应杜绝一切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培养只有付出才有收获的良好观念。另外,应培养大学生法律与自由相统一的观念。我国宪法和法律从各个方面规定了公民的权利义务,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以内,有着极为广阔的自由活动天地。公民在行使自己权利时要慎重考虑自己的言论、行为的社会效果,不得损害国家、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全民的合法权益。大学生应树立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密切联系的自由现,珍惜和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最后,应培养公民在法律面前八人平等的观念。公民在法律面前人入平等,主要指公民不分性别、民族、种族、职业等一律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权等地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不管是什么人,只要是犯了法,都要依法受到追究。公民在运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享有特权。平等原则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律的精髓,也是邓小平同志一贯强调的法制原则,所以要教育大学生树立公民在法律面前八八平等的观念。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一)进行普法教育 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法。1998年教育部关于“两棵”课程设置意见中提出,“法基”课通过让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和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基本的法律基础,理解宪法和法律的基本精神、基本规定,理解和实践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提高对法的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根据这一规定,在实际大学教育中则要坚持高校的普法教育。现今高校课程中也几乎都没有法律基础课,但在开展普法教育及开设法基课程时,应注导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今虽多数高校均已开设法律课程,但由于是公共课,课时少,学生多不加以重视,许多学生只求在期考中成绩合格,这与当初教育部关于设置此课程的初衷相违背。作为一名法学教师,笔者从“教“这方面谈谈在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的几点建议。第一,教学内容选择:如前所述,法基课属大学课程中的公共课,课时少因此在教学中,法学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与需要,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在‘少而精”方面作文章,应讲授与学生有一定联系的部门法,如民法、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等,由干与学生密切相关,因此也容易提高学生兴趣,增强普法效果,从而也使学生通过普法教育了解法律,值得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第二点即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往的普法教育,法学教师多采用讲.授这一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上课提不起精神,更不用说去努力学习法,以法保护自己。因此,加强对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真正提高普法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因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比如课堂讨论,多进行案例分析,结合录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