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临床运用张仲景经方辨治痹证

临床运用张仲景经方辨治痹证

临床运用张仲景经方辨治痹证
临床运用张仲景经方辨治痹证

临床运用张仲景经方辨治痹证

作者:梁伟

作者单位: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4815372436.html,/Conference_7671856.aspx

经方大师胡希恕:漫谈治脑病的经验!.docx

经方大师胡希恕:漫谈治脑病的经验! 小编导读 涉及脑病的中医病证很多,临床常见的有:头痛、眩晕、呕 吐、昏迷、中风、痴呆、痫证、癫狂、郁证、不寐、耳鸣、 耳聋、痉证、痿证等。现代医学可见于脑肿瘤、脑血栓、脑 出血、癫痫、脑积水、脊髓灰质炎、更年期综合征、血管神 经性头痛、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胡老用经方治疗有不少 独特经验,今从治验看其一斑。 脑病繁烦何其多治疗首推大柴胡 翻一翻胡老的经治病案,突出的印象是在治疗脑病中,使用 最多的方剂是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通过这些病案分析, 可看出胡老治疗脑病的特点。 例 1 (脑梗死)崔某,男, 66 岁,首都机场患者。初诊日期1966 年 3 月 5 日:两周前病发脑梗死,出现左半身不遂,麻 木不仁,走路不稳,需人扶持,口干思饮,大便干,舌苔白根腻,脉弦滑数,血压 190/120 毫米汞柱。与大柴胡汤合桂枝 茯苓丸加生石膏:柴胡四钱,半夏三钱,黄芩三钱,白芍三钱,枳实三钱,大黄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桂枝三钱,丹皮 三钱,茯苓三钱,桃仁三钱,生石膏一两半。 二诊 4 月 1 日:上药服 6 剂,走路已轻快,已不用他人扶持,大便日 3~ 4 行,血压 160/ 100 毫米汞柱。仍宗前方,大黄

减为二钱。三诊 4 日 8 日:左半身不仁明显好转,唯左臂尚 不遂,血压 150/ 96 毫米汞柱,仍上方消息之。按:以上是 胡老治疗脑病的病案,无论是器质性和功能性病变,都有用大 柴胡汤的机会,当然其前提是,当患者出现其方证时才能应用。惊狂缘本于亡阳桂枝救逆理应当 例 2 (癔病)王某,女, 26 岁,空军翻译。旁观修理电线而 受惊吓,出现惊悸、心慌、失眠、头痛、纳差、恶心,时有喉 中痰鸣,每有声响则心惊变色,躁烦而骂人不能自控,逐渐消瘦,由两人扶持来诊。舌苔白腻,脉弦滑寸浮。此为寒饮上犯,治以温化降逆,与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加减:桂枝三钱,生姜三钱,炙甘草二钱,大枣四枚,半夏四钱,茯苓四钱,生龙骨五钱,生牡蛎五钱。结果:上药服三剂,心慌、喉中痰 鸣减轻。服六剂,纳增,睡眠好转。再服 10 剂诸症皆消。 眩晕并非肝阳亢里外寒热更疯狂 例 3 (高血压)赵某,男, 53 岁,病案号 154112。 初诊日期 1965 年 12 月 6 日:发现高血压已20 多年,常头痛头晕、失眠,于 1965 年 4 月 2 日来门诊治疗。前医以平肝 潜阳、活血益气、滋阴养心等法治疗半年未见明显变化。近一 月常头晕、失眠、烦躁、易怒、心慌、鼻衄、大便干,左半身 麻木,血压 170/ 130 毫米汞柱,舌苔黄,舌质红,

医圣张仲景治疗小腿抽筋,只用2味药

医圣张仲景治疗小腿抽筋,只用2味药 夏天刚刚过去,秋老虎的威力还没有消减,我们经常会见到足球爱好者在运动时常常衣衫浸湿,时有小腿抽筋。躲在空调屋里的我们呢?有没有经常饮食冰激凌、冰镇啤酒、冰镇西瓜等,下班回家时,有没有腿肚子发酸发沉,有时感觉双腿不像是自己的?我们所谓的“小腿抽筋”西医称之为腓肠肌痉挛。其特点是腓肠肌突然发作的强直性痛性痉挛,牵掣、痛如扭转,持续数十秒至数分钟或更久,其痛楚难以名状。《灵枢·九针论》:“肝主筋”。《素问·六节脏象论》又说:“肝者 ....其充在筋。”说明筋是需要肝的濡养。筋附于骨节,由于筋的弛张收缩,使全身肌肉关节运动自如,故又有“肝主运动” 之说。但筋必须在得到充分营养供应的情况下,才能运动有力。血行缓慢或是不能到达小腿,得不到血液的滋养就容易感觉发酸、抽筋。《伤寒论》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中医讲“甘酸化阴”,芍药偏酸,滋养血脉,甘草偏甘,且能通利经脉,利血气,缓急止痛,二药合用阴复而筋得所养,则脚挛急自伸。打个比方,就像干涸的土壤,只有得到水的滋润,树木才能长得更加茂盛。郝万山教授是中

医临床基础专业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系主任,先生在授课时曾兴致勃勃的说道,有次去看学生踢球,看到有的学生踢着踢着腿就抽筋了。郝老师就说,他有办法让同学们踢球的时候不会抽筋。有一次跟其他班级搞足球比赛时,同学们就请教郝老师如何能不腿抽筋,郝老师就让同学们早上先喝芍药甘草汤。同学们为了不抽筋,都喝了不少,结果呢?比赛还是输了。同学们都向郝老师反映,大家没有一个抽筋的,但是腿都没有劲,跑不动。这成了他们班级的一个笑话,说明要注意适量的原则。芍药甘草汤非常方便配制,芍药和甘草这两味药在一般的中药店都能买到,或用开水冲泡,或用温火煮,可当茶水饮用。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芍药甘草汤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且芍药和甘草的比例在2:1时最佳。(作者姜丙梅,浙江中医药大学硕士在读)微信搜索公众号“杏花岛”,遇见更有趣的中医。

《吴门治验录》之经方治验:陶君仁应用黄芪建中汤的验案

《吴门治验录》之经方治验:陶君仁应用黄芪建中汤的验案老中医陶君仁所使用的黄芪建中汤的组成是由黄芪、饴糖、桂枝、生姜、大枣和甘草等七味药物组成。内以饴糖、饴糖(饴糖断缺,常以麦芽代之)为主,甘温以补虚运中,复入甘草、红枣,更增和胃健脾,益气养阴之效,桂枝之辛温佐绵黄芪走表通里,芍药之酸寒配甘草,入里敛营,主治虚劳证之偏于阳虚或阴阳两虚者。“劳者温之”,“虚者补之”之意,合甘酸辛味于一炉。甘温相得建中补虚,甘酸相须和里敛阴,甘酸辛合,更可生阳。扶其不足,调其偏胜,益阴配阳,相得平衡,俾脾运健而中气振,饮食增而津液旺。其制法慎密,配伍精当,咸属仲景虚劳之要方。 一、阳虚发热 证见形寒发热,神疲力乏,面?无华,渴喜饮热,动辄气短,舌淡苔白,脉细且数。盖营卫、气血之源在于脾,欲和营卫,固腠理,扶正气,振中阳,惟甘温建中一方。伴中气得从健运,从阴引阳,阳引阴,阴阳调和,阴火自平。治方:“劳者温之,甘药调之”之意,宗甘温除大热之法。 病例一:章xx,男,13岁。 西医诊断:血吸虫病发热。病情摘要:畏寒怯冷,日哺发热38℃-39℃之间,黎明热退净,胃纳尚可而精神不振,入睡或有盗汗,精神萎顿,舌淡无华,苔白腻,舌觉甘淡乏味,脉微细促数,不耐重按,肌肤干枯,形体消瘦,肝脾肿大,腑行时溏,粪检血吸虫孵化阳性,服氯霉素十天寒热未退。投黄芪建中加枳术丸、党参四剂,从扶中运

脾,益气消痞,盗汗略收,精神略振,惟形寒发热未平,继守原方服至七剂,寒热得退,复服十五剂,体温未见升高,胃纳锐增,精神振旺。 体会:脾胃为后天之本,化生气血之源。受纳腐熟和运化水谷。素居卑湿,寒湿浸渍,脾胃困惫,旋运乏力,营卫元由化生,不克偕和,致寒热经还或类疟状。阳虚则阴无以长,演成气阴俱耗之局,故脉数而促,形瘦盗汗,病久人血,由积成症。 二、虚黄 《金匮〃黄疸病脉证篇》:“男子黄,小便自利,可与虚劳小建中汤”。属于虚劳范围的萎黄证,须与湿热发黄之黄疸相鉴别,小建中汤方冠以“虚劳”两字,寓有深意。虚黄非湿热所致,乃劳倦内伤,气血不足,故小便自利,皮肤枯黄无泽,而目睛不黄,为鉴别重点。 病例二:杨x,男,43岁。 西医诊断:钩虫,贫血虚黄症。病情摘要:前年夏日松土锄草,返家澡后密布红瘰,搔痒难忍,约经二时自隐,旬日后又复咳嗽气喘,咽喉奇痒,服中药而愈。嗣后,渐觉四肢软弱,精神倦怠,全身肤色萎黄不泽,肢体虚浮,头晕耳呜,大便或溏,胃纳不减,而体力渐衰,不耐劳动。脉细软,舌胖淡无华,苔白,面色萎黄,目睛不染。方用黄芪建中合入附子、干姜,急以温脾补虚,助阳建中,所谓阳生阴长。连服十二剂,体症大为改善,舌质稍淡红,肌肤色泽明朗,继用西药驱虫,中药仍予黄芪建中,以温中益气,祛寒化湿而收功。

仲景方剂临床应用二十六例

仲景方剂临床应用二十六例 这是我一篇30多年前的临床病案总结,经谷振声教授审阅并提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当时在努力运用方证辨证的方法,发表于此仅供参考。 ——娄绍昆十年前,我开始接触中医。在翻阅中医书籍的过程中,听说《伤寒》《金匮》是中医立法处方的典范。因而就以涉猎的心情浏览了二书,尽管二书辞义深奥以致不能尽解其意,但仍然为其叙述之周详、处理之严慎、立法之简洁所深深吸引。于是开始研读了一些所能弄到手的各家关于《伤寒》《金匮》的注释本。这样就更加感到《伤寒》《金匮》条理严密和方剂的神奥。然使我感到疑惑是的,一般中医尽管崇奉仲景,而对仲景诸方却绝少采用。询诸各相识中医,则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不外二点:1、仲景和我们相处的时间、地点不同,因而仲景所立诸方难以采用,特别是流行性热病的治疗,温病的卫气营血分证治疗已取代了伤寒的六经。2、仲景的方剂严森简洁,如辩证不慎或稍有疏忽,即祸不旋踵,不如后世诸方平易而易于掌握。以上二种说法,虽然言之成理,但总难以消除我胸中的疑问。72年暑假,我自身偶患流感,诸医遍试桑菊、银翘及其各式变方均无疗效。自忖诸症状极似麻黄汤证,即自拟麻黄汤一剂以试,方内麻黄用至二钱(6g),那知方至药店,营业员拒不给药。理由是:“时值夏月,重用麻黄二钱(6g),真是以人命为儿戏。”及经再三说明,始勉强给配,不料服后,竟霍然汗出,一剂而愈。因而心中以为,只要方证相符,仲景方剂既不会不适于今人,也不会招来飞祸。因些随后偶而为相识者进行治疗时,只要症状符合仲景诸方所列证候,

就给予开列经方,而时常效如桴鼓。现将我年来典型的运用仲景方剂的治验数则条列于下: (一)1975年3月9日本校教师的一个七岁女孩,平日身体一向强健,五天前突然发高热(40度),喘咳,血象检查:白血球20000/mm3,中性78%。一医院医生诊断为支气管肺炎,作西医常规处理,效果不很好,家长央求我予以中医治疗。诊之,见发热恶寒,鼻流清涕,直喊头痛,气喘而咳,无汗,脉浮紧数,脉摶110次/分,舌苔薄白,断为外感风寒,太阳为病表卫不宣,虑其化热内传,拟解表发汗宣肺平喘,处以麻黄汤(生麻黄钱半(4.5g),桂枝一钱,杏仁二钱(6g)半(4.5g),生甘草一钱)服后三小时,渗然汗出,体温下降,诸症悉除。 (二)1975年8月10日陈小茵,三岁女孩,住离校20多里外之关元公社徐岙大队,四天来由于持续高热,神昏嗜睡,颈项强直等症状,送院治疗,西医认为有“乙脑”可疑。因其家人拒绝抽验脊髓液等检查,故未确诊。仅予以中西药物对症治疗,但病状自加,特来邀诊。当时病儿处于嗜睡状态,体温高达41 C°,头额极烫,而两足冰凉,脉浮数130次/分,家人见其高温不退,整日以冷面巾敷额,大扇搧风,以求降温,而病儿却毛孔悚立呈恶风寒状,查其苔白而滑,项部强直,克氏片彼明显,问之无汗,并时有喷射状呕吐。当时我以其项背强直,发热恶寒无汗,脉浮数,苔白滑为主证,并顾及呕吐等症状,断定应予葛根汤加半夏汤以求解肌发汗,升津舒络,止呕降逆,主用葛根三钱(9g),生麻黄钱半(4.5g),桂枝一钱,白芍二钱(6g),生草一钱,大枣3个,生姜二钱(6g)。并告其家人“外感表证高热为机体抗病的征象,无须进行任何外力强求降温。”服后2小时,汗出,体温降至

犀角地黄汤临床治验举隅

【医案医话】 犀角地黄汤临床治验举隅 田永明 1 李玉会 2 范丽 1 摘要:犀角地黄汤始见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发扬于吴鞠通《温病条辨》,为温病热入营血证凉血散血之剂,实一剂良方、名 方。但近年来囿于部分成见, 主要是寒温门户之思维定式,临床应用中将该方主要用于感染性疾病、急危重症,并累经犀角禁售之劫,其应用有所偏颇、局限,笔者认为该方临床应用可遍及多个学科,即使换犀角为水牛角,亦可获一定疗效,今试撰文结合病例以 图正之。 关键词:犀角地黄汤;血热;凉血;中医药疗法 doi :10.3969/j.issn.1003-8914.2018.01.051 文章编号:1003- 8914(2018)-01-0115-02作者单位:1.项城市中医院肿瘤科(河南项城466200);2.项城市中 医院医政科(河南项城466200) 犀角地黄汤来源于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畜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面黄,大便黑,消瘀血,组成:犀角一两,生地黄八两,芍药三两,牡丹皮二两。右四味呋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喜妄如狂者,加大黄二两,黄芩 三两, 其人脉大来迟,腹不满自言满者,为无热,但依方不须加也。发扬于吴鞠通《温病条辨》下焦篇:时欲漱口不欲咽,大便黑而易者,有瘀血也,犀角地黄汤主之。邪在血分,不欲饮水,热邪燥液口干,又欲求救于水,故但欲漱口,不欲咽也。瘀血溢于肠间,血色久瘀则黑,血性柔润,故大便黑而易也。犀角味咸,入下焦血分以清热,生地黄去积聚而补阴,白芍去恶血、生新血,牡丹皮泻血中伏火,此蓄血自得下行,故用此轻剂以调之也。 我们目前的方剂学将其临床应用定位于:黄色肝萎缩、肝昏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尿毒症等属血分热盛者,其中传染病、急重危症、晚期疾病者多,而目前的感染性疾病、急危重症多为现代医学的阵地。累世良方,升华于温病经典,荣幸列于方剂教材,幸大哉,然不幸亦大哉!临床应用中,怀寒温学派之见者,目之为温病一方,遗弃不用者不少;科班出身者,囿于教材,冠一高名:忽略犀角地黄汤作为一首重要方剂,在治疗疑难 顽疾中,有其独特的优势[1] 的事实,而将此诚治疑难、急危重症之应该广泛推广的古良方、名方束之高阁,且该方又遭遇犀角禁售之劫,若一剂良方从此成为传说,岂不令人扼腕叹息。 笔者临床应用中,遵照药典悉将犀角改为水牛角,在常见病中,亦获一定疗效,不揣寡陋,希翼与方家共赏。1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属中医学“肌衄”“发斑”范畴,其病因 病机多由于外感六淫,饮食劳倦,禀赋不足,脾胃亏虚, 以致热伏于内,毒蕴于中,壅遏脉络,迫血妄行,血从肌肤腠理溢出 [2] ,舌质红、苔黄,脉数,法宜活血凉血,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减,舌苔厚腻可加薏苡仁、白芷,咽痛加金银花、 桔梗,鼻塞加藿香、龙胆草、辛夷。杨某,男,10岁,冬日来诊,因平素学习任务繁重,过食辛辣,偶感风寒,出现斑疹初起色鲜红,逐变为紫 暗,散在分布,压之不退,作痒,双下肢多见,基本对称,关节肿痛,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数。给予水牛角15g ,生地黄、赤芍药、牡丹皮、蒲公英各10g ,白茅根、生槐花各10g ,秦艽10g ,草果30g ,薏苡仁30g 。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1次,药渣添开水煮15min ,熏洗、 泡脚,配合抗过敏西药,注意饮食调护、勿劳累,7剂下肢关节疼缓解,皮疹见消退, 30剂皮疹未见明显反复,再巩固30剂后痊愈,改为2天一剂持续1月后,停药观察。2逆经 女性逆经,亦称倒经,是指妇女在月经来潮前1 3天或正值行经时,出现周期性的衄血,以鼻出血最为常见,临床多见于20 35岁的年轻女性[3] 。 赵某,女, 28岁2016年5月27日初诊。症见鼻衄, 经量多8年,加重2周,伴周身乏力、口舌生疮、舌质暗、苔黄燥裂、脉沉数有力,查血色素90g /L 、血小板107?109/L ,凝血功能正常。辨症属血热迫血妄行。治以清热凉血、散瘀止血。犀角地黄汤加味:水牛角15g ,生地黄30g ,牡丹皮10g ,白芍10g ,泽泻10g ,炒栀子10g ,大黄碳6g ,三七粉5g ,地榆炭10g ,日1 剂,水煎服,5剂显效。连服,42剂,衄血未见复发。3 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属“骨痹” “虚劳”“血证”等范畴[4] , 症可见高热不解、鼻衄等出血症状,口干、气促、· 511·光明中医2018年1月第33卷第1期CJGMCM January 2018.Vol 33.1

临床运用经方的心得

临床运用经方的心得 诸位网友诸位老师:大家好。 首先我要感谢黄煌先生,感谢经方沙龙网友。 我今天和大家交流的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经方的临床疗效举例; 二、外治法(针灸、刺血、推拿)结合经方的临床作用; 三、经方医学发展过程中遇见几个问题; 四、一个重要的腹证——鸠尾(剑突)肿痛对临床的意义。 一、经方的临床疗效举例 1、温州龚金钗血液病案 女,63岁,体重80斤,身高155cm。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白细胞1500/mm3,血红蛋白68 g/L,低血压,高血糖(空腹9.2毫摩尔/升)。 舌体右侧因多年溃烂凹陷不平,口苦口干,心下痞硬,纳呆干呕,便溏尿黄,典型的甘草泻心汤证。 处方:炙甘草10 、炮干姜10 、黄芩10 、黄连3 、党参10 、半夏10 、大枣5枚 2010年7月血常规化验:白细胞2500,血红蛋白99。3年来没有住院,没有输血,,生活质量良好。

体会: (1)西医的存在为中医的临床疗效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背景,有利于中医经验记录和总结。 (2)中医具有西医不同的形态一门学科,借用西医的疾病概念时,不要生吞活剥。 (3)这个病例如果不用方证辨证的方法,可能要绕更多的弯路。 2、温州俞萧侗重症肌无力案 刻诊:患者面色白无华,失眠多梦,口臭口苦口疮,咽干呕恶,食欲尚可,大便塘,小便黄,月经能按时来潮,量色均可。脉缓,舌质淡红,苔白厚。腹证:心下痞硬。投以黄连温胆汤合甘草泻心汤10剂。 处方:黄连、黄芩、党参、竹茹10、半夏12、茯苓15、枳壳10、胆南星10、陈皮10、炙甘草3、生甘草5、大枣、全虫5 停药观察二年,一切均好。2010年6月随访时,肯定中医药的疗效。 心得: (1)西医对疾病疗效一般具有清晰的界分能力,在它认为疗效不佳的区域内,中医要有所作为。 (2)以上两个病例,在初诊时给予的方药,开始阶段是方证相当的,对后来随着一些症状的减退和消失实际上已经方证不相当了。但我基本上一直守方不变而取效,这也是我的一点心得。 3、温州陈长青右腿外伤后康复案 男,65岁,住院1个月,右腿僵硬如木,一点也不能动,

水寒土湿木郁-医圣张仲景

浅谈水寒土湿木郁的证治法 四川肖地文 摘要:水寒土湿木郁:水指肾水。土指脾胃。木指肝。意思是在病理情况下,由于命门火衰,肾水寒冷,不能生发阳热之气。(此水寒意也);因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至脾阳衰败,运化失司,土为湿困,(此土湿意也);又因肾阳不足,肝阳虚弱,木气升发不能,木郁而寒,肝寒木郁,升发不能,“肝气最恶者郁也,(此木郁意也)。笔者从祖国医学整体观出发,运用火神派鼻祖郑钦安扶阳思想之《万病一气说》,结合火神派名家吴荣祖教授经常采用的“温水燥土达木法",在临床应用的部分案例进行探讨,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加之时间仓促,错误在所难免,望各位老师指导斧正。 关键词:水寒土湿木郁整体观扶阳思想温水燥土达木 1.中医整体观:心肾、脾胃与肝的生理关系和病理机制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间相生相克维系着正常的功能活动。就本生肝、脾、肾三阴脏而言,其生理功能上,相互关系是非常密切的。病理影响也十分广泛。但其中影响最大的,其主导作用的是心与肾。 按心即君火也,居上以统乎阳,阳重而阴轻也,故居上为用(离卦二阳爻是也);肾即真火也,居下以统乎阴,阴重而阳轻也,故居为体(坎卦一阳爻也)。二火虽分,其实一气(离卦二阳爻,坎卦一阳爻,合之而成乾。人活一口气,即此乾元之气也,因乾分一气,落于坤宫,遂变出后天世界此君相二火之由来)。诚阴阳之主宰也。如上之君火弱,既不能统上身之关窍精血,则清涕、口沫、目泪、漏睛、鼻齿出血,诸症作矣。如下之相火弱,即不能统下身之关窍精血,则遗尿、滑精、女子带下,二便不禁,诸症作矣。故二火不可分,而二火亦不胜合,所以一往一来,化生中气(二火皆能生土,上者生凡土,即胃,下者生真土,即脾。二火化生中土,先后互相赖焉),故(经云:“无先天而后天不立,无后天而先天亦不生”)。因此“少阴君火,位居於上,而源于坎中之阳”(吴佩衡《医药简述》)。君火煊耀,命门真火潜伏於肾水之中,使肾水暖。坎中之阳,命门真火乃生命之根,潜藏暖水。坎水上生,上济于心,使心脏凉,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是“人身最宝贵之主要生命线”(吴佩衡《医药简述》),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故称之为“先天之本” 在此“原动力”的推动下,已土升、戊土降,中土如轴运转,完成受纳、输布水谷精微的功能,使生命活动有了物质基础,故称之为"先天之本" 阴阳交泰,中轴运转,四象如轮,肝气得之左升而条达,肺金得之右降而清肃。如此轴轮旋转不息,即是生命活动的园运动。 肝为牡脏,体阴而用阳,温升疏达,灌濡五脏,充养筋脉,清。张隐庵《伤寒论集注》云:厥阴为阴中之少阳”。清。黄元御《四圣心源》云:“。。。。。。盖脾土左旋,生发之会畅,故温暖而生乙木子半阳生,阳生则升,三阳左升,则为肝木,肝木即肾水之温升者也。故肝血温暖而性生发”。从五行生态看,木生于水而长於土。从人体三阴脏的生理特点来说,由

(完整版)方剂学完整整理

方剂:是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基本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 方剂学: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先秦时期复方的产生和发展 《五十二病方》:记载五十二种病的症状与治疗方剂(外科、皮肤科为主)、283首方,用药242种、记载丸、汤、饮、散等内服剂型,敷、浴、蒸、熨等外用剂型。标志方剂临床应用已初具规模。 两汉时期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 《黄帝内经》载方13首、剂型较丰富:汤、饮、膏、丸、丹、酒、醴、提出方剂分类:“七方”说、提出治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提出制方理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两汉时期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辨证论治,方中寓法,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配伍严密,药变方殊载方323首,使用药物270多味;剂型丰富,煎服有法;疗效卓著,流传千古。 魏晋南北朝时期注重实用,略于理论 《肘后备急方》(简、便、廉、效):单方510首、复方494首;多用于治疗突发急症;论述简要,载录之药方“皆已试而后录。 隋唐时期大部头方书的出现 《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孙思邈):载方7500多首;病症类方,首列妇儿;专辑“食治”卷;收录保健、美容方。 《外台秘要》:载方6800多首;保存许多散失方;按科、病分类方剂。 宋(金)元时期方剂学的全面发展 1.官修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 载方确有效验而实用;详列主治、组成外,尚详述药物的炮制和制剂;用药辛温香燥 2.专科方书问世:《小儿药证直诀》(钱乙),最早的儿科专科方书 3.方论专着产生:《伤寒明理论》(成无已)--第一部专门用君臣佐使理论剖析方剂的专著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善用寒凉,为寒凉派,著《宣明论方》;张从正主张攻下,为攻下派,著《濡门事亲》;李东垣专补脾胃,为补土派,著《脾胃论》;朱震亨力倡滋阴,为滋阴派,著《丹溪心法》 明清时期方药共荣、由博返约 1.载方之巨,历史之最:《普济方》载方61739首--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 2.方论专着,层出不穷:《医方考》、《医方集解》 3.专病专方,病证结合 《医林改错》(王清任)--主要针对瘀血病证 《温病条辨》(吴瑭)--针对温热病证 4、方剂分类,已具模型(1)功效分类方剂《医方集解》 (2)治法分类方剂《景岳全书》(张景岳) 《医学心悟》(程钟龄) 近现代时期继承整理与现代化研究 1、大量古代方书之校刊出版 2、方剂工具书的大量涌现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杰出代表 3、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 4、实验方剂学的雏形出现 5、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生产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治疗大法:针对某一类证候(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

放血疗法临床治验举隅

放血疗法临床治验举隅 【摘要】放血疗法是中国中医学宝贵遗产之一,其方法简便、高效、经济,被临床广泛应用。笔者运用放血疗法治疗痤疮、带状疱疹、软组织拉伤等常见病症,疗效满意。此法适应证很广,但需辨证施治、灵活掌握针刺深浅,方可取得事半功倍的疗效。 【关键词】放血疗法;病案 放血疗法,又称刺络法、刺血法,此法由来已久,是中医学的宝贵遗产之一。其方法简单,疗效显著,被越来越多的医者所重视和推广。作为一名基层医务人员,此法令笔者在工作中受益匪浅,特将临床常见病例的治疗方法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1.1 毒虫叮咬例1,女,19岁,战士,2008年5月6日就诊。主诉:前一晚左小腿外侧被毒虫叮咬后,痛痒难忍。检查发现:叮咬处有一核桃般大小的硬结,局部红肿、灼热。遂给予刺络放血治疗:常规消毒红肿硬结,用一次性5ml注射器在硬结处快速散刺3针,深约2分,即在此处拔一火罐,吸拔出浊液污血,留罐5~10min。起罐后,痛痒顿消,一次而愈。

1.2 背阔肌拉伤例2,男,19岁,战士,2008年6月22日就诊。主诉:前一日体能训练做引体向上时不慎拉伤右上臂,疼痛难忍,手臂活动受限。查:腋后侧有一拳头大的包,质软,压痛明显。诊断为背阔肌拉伤,引起局部软组织损伤或撒裂,致使局部瘀肿疼痛。给予刺络拔罐,隔日1次。局部常规消毒后,用一次性5ml注射器散状后刺放血,深约3~4分,并在针处拔罐。留罐10min,使暗红色瘀血尽血。经此治疗,肿痛顿减,手臂活动自如。次诊,在包块四周以1.5寸毫针围刺并加电,选择疏密波,留针20min。如此5次治疗后痊愈。 1.3 痤疮例3,女,22岁,干部,2007年11月20日就诊。主诉:两颊、额头弥漫大小不等的丘疹、脓疮1年,经多方治疗效果不佳。诊断:痤疮。月经后1周,取其大椎、肺俞,常规消毒后,以三棱针每穴点刺三下,深约2分,立即加以拔罐,留罐5~10min,出血5~10ml,5日1次,5次1个疗程,并嘱其每日用温水洗脸,勿用化妆品,忌食辛辣食物。复诊时丘疹、脓疮消退,再以上法治疗2次而愈,随访至今未复发。 1.4 麦粒肿例4,男,32岁,干部,2007年11月5日就诊。主诉:左眼肿痛,多眵发痒2天。查:左眼下睑内红肿,有一绿豆大硬结,色鲜红,周围充血。诊断:麦粒肿。选穴:耳穴:眼点、耳尖穴。穴位常规消毒,以一次性采血针分别点刺两穴,并立即挤压,出血3~5滴。以酒精棉球消毒针孔,干棉球压迫止血。次日复诊患眼仅有微痛,红肿明显缩小,同法治疗1次后,诸症皆愈。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医圣张仲景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医圣张仲景 导读:本文高考作文人物素材:医圣张仲景,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下面是整理的“高考作文人物素材:医圣张仲景”,欢迎阅读参考,有关内容请继续关注高考栏目。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男,汉族,约公元150年生,河南南阳人,东汉朝代的孝廉学历,汉灵帝时曾任正地市级的长沙太守。 医圣张仲景被后世誉为“医圣”,他医术高超,利用勤学苦练得到的本领,医好了很多患有疑难杂症的病人;他医德高尚,看到河南疾病流行时,弃官归乡行医,为广大老百姓治病;他医道高明,写出了医学名着《伤寒杂病论》,这部医书是中国医学史上首次提出辨证论治法,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思想体系。它不仅为国内历代医学家所尊崇,而且为日本、朝鲜、欧美诸国医学家效法,被誉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医门之圣。” 社会关系 张仲景出生在东汉末期一个官僚家庭,其父亲张宗汉是个知识分子出身的官员。他从小就从史书上看到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对扁鹊高超的医术非常钦佩,立志长大后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公元161年,11岁的张仲景拜同郡的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张伯祖是当时有名的医学家,他性格沉稳,每次给病人看病、开方,

都十分精心,深思熟虑。经他治疗过的病人,十有八九都能痊愈,因而张伯祖很受百姓的尊重。跟张仲景一同学医的,还有一个比他年长的同乡何颐,他对张仲景刻苦钻研医学的精神十分钦佩。他曾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意思是说张仲景才思过人,善思好学,聪明稳重,但是没有做官的气质和风采,不宜做官。只要专心学医,将来一定能成为有名的医生。 破迷信治精神病 古代封建社会,迷信巫术盛行,巫婆和妖道乘势兴起,坑害百姓,骗取钱财。张仲景对这些巫医、妖道非常痛恨。 有一天,他遇见一个妇女,一会儿哭一会儿笑,总是疑神疑鬼。病人家属听信巫婆的欺骗,以为这是“鬼怪缠身”,要请巫婆为她“驱邪”。张仲景观察了病人的气色和病态,又询问了病人的有关情况,然后对病人家属说:“她根本不是什么鬼怪缠身,而是‘热血入室’,是受了较大刺激造成的。她的病完全可以治好。真正的鬼怪是那些可恶的巫婆,她们是‘活鬼’,千万不能让她们缠住病人,否则病人会有性命危险。”在征得病人家属同意后,他研究了治疗方法,为病人扎了几针。几天后,那妇女的病慢慢好起来。张仲景又为她治疗了一段时间就痊愈了。从此,一些穷人生了病,便不再相信巫医的鬼话,而是找张仲景治病。 最早使用肛门栓剂通便法 一次,有个病人大便干结,排不出,吃不下饭,很虚弱。张仲景仔细做了检查,确认是高热引起的一种便秘症。当时碰到便秘,一般

彭万年经方治验三则

彭万年经方治验三则 王庆华。戚沁园,陈春元。毕小丽.徐小帆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510405) 关键词:经方;疑难杂病;治验;彭万年;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P1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08)04一0606—02 彭万年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载。临证经验丰富,医术精湛,遣方用药匠心独具。善用经方治疗内科疑难杂症,疗效显著,海内外求诊者甚众。笔者有幸随师侍诊,获益良多。特撷其要,实录临证数案,以飨同道。 1活用四逆散治疗肝邪虫积胁痛 梁某,男,38岁。主诉:发现肝吸虫病半年余,伴胁肋痛。现症:诉半年前于外院发现肝吸虫病,现口干口苦,腹胀,余无不适,无恶心呕吐,纳可寐可,二便调畅,舌红苔黄腻,脉弦滑。中医辨证:脾肾两虚,气滞血瘀,挟痰湿,肝脾失调。治以调肝健脾,兼以攻补。疏以四逆散加味:太子参209,白术309,云苓309,柴胡lOg,枳壳159,赤芍209,丹参159,槟榔159,田七片 (先煎)lOg,茵陈159,淮山药209,炙甘草89。每日I剂,水煎服,共7剂。 二诊:前症好转,无肝区不适及腹胀等症,舌淡红偏黯苔白,脉略数。本虚之象已现,小柴胡汤化裁以和解少阳,加强行气散结之力。处方:党参209,白术209,茯苓209,柴胡69,黄芩159,枳壳159,槟榔159,薤白159,法半夏129,赤芍159,香附159,淮山药209?炙甘草89。继服7剂。1周后,根据患者全身症状及舌脉象,守原方酌加调补脾肾之药物,攻补兼施,除邪祛瘀,补益脏腑。服药7剂后,患者诸症如失,精神好。检查肝吸虫项目多次,结果连续呈阴性。随访数月,未见复发。 按四逆散证仅出现在《伤寒论>少阴证辨证论治篇的第318条里,“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 心痛由气滞和血瘀,眩晕由肝阳上亢导致,因此在治疗上应用3个治则共同组方治疗本病,实际本方由清脑汤合宽胸化瘀汤组成,清脑汤是在多年临床防治高血压病中总结的处方。本方前六味药为原方,可以应用治疗高血压病。用时可将钩藤后煎,这样疗效更好。由于本例病人大便轻度秘结,故应用瓜蒌,方中剂量可以根据病情增减,菊花可加至509,白蒺藜可加至259,草决明可加至509,夏枯草可加至509,地龙可加至509,钩藤可加至509,丹参可加至25—509等应结合临床病情灵活应用。 本例经心电图检查电轴左偏,RV,>2.5mV,,I-、r3,V.,V,倒置。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心脏病性。经按本方临床加减治疗2月余,眩晕脑胀,胸闷心痛消失,Tv3,V4,V5转为低平,血压140/90mmHg。 案4朱某,女64岁,退休教师,就诊时间:1975年10月11日。患多梦失眠,心悸已廿余年。近月余感胸闷心痛,阵阵发作,胸闷呼吸不畅,体虚乏力,口淡无味,每于失眠和劳累后加重。查:精神不振,面色苍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辨证分析:本病由思虑过度,志郁气结,损伤心脾,耗伤营血,心失所养,神不守舍,而心悸多梦失眠。经脉涩滞,心脉不畅而致胸闷心痛。脾失健运,气血不充则体虚乏力,口淡乏味。治法:补血养心.宽胸理气,活血化瘀。选宽胸化瘀汤合归脾汤加减。处方:党参209,黄芪209,白术209,茯神 收稿日期:2007一ll—ll 作者简介:王庆华。女.山东沂南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伤寒论(经方治疗疑难重症的研究)。 159,柏子仁159,枣仁159,夜交藤209,甘草lOg,陈皮159,枳壳159,清半夏159,瓜蒌209,薤白159,丹参209,赤芍159,桃仁159,红花159,川楝子159。每日1剂,5-'s-2次服用。 按本例心痛胸闷,虽由气滞血瘀而发,但在营血虚损时,血脉涩滞,尤会使心脉瘀阻。所以在应用宽胸化瘀时,同时配合归脾汤,以恢复中焦脾的运化功能,“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只有在营血充足时,方能气畅血络疏通,“食气入胃,浊气归心”,心气心血充足,神方守舍,心痛胸闷心悸不寐会更快缓解,甚至消失。 本例经心电图检查Ⅱ、III、AVF导联S—T下移。T波倒置。诊断为冠心病不典型心绞痛及神经官能症。在治疗中,第二诊后,党参加为259,黄芪加为259,酸枣仁加至259,夜交藤加为259,丹参加为259。经治疗1月余后睡眠明显好转,心绞痛基本消失,经复查心电图检查Ⅱ、11I、AVF导联S—T段,T波基本恢复正常。 结语:心痛症总体治疗思路是宽胸理气,活血化瘀为主,因为主要病机是气滞血瘀,“痛者不通,通者不痛”概括本病是由气血阻滞引起。所以疏理气机,调畅行气是恢复气统血行是基础。而活血化瘀则是疏通经络,恢复心脉冠心循行的关键。在这一认识上,经多年临床实践,创制宽胸化瘀汤加减进行治疗。60年代末主要用原方治疗,至70年代而根据兼症的不同,结合不同治法相互配合。总之,要以病人的病症为主辨证用药,千万不能以药为主,用于不同的症。但是诊断心痛确切,则治疗心痛的主体宽胸化瘀汤基本不能变,只有这样在临床上会取得更好疗效。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

补中益气汤在内科临床治验举隅

补中益气汤在内科临床治验举隅 发表时间:2015-10-16T09:16:35.217Z 来源:《中医学报》2015年7月第30卷供稿作者:聂永丽[导读]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中医院疑难杂症专家门诊本文介绍了灵活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冠心病、高血压、慢性乙型肝炎、尿道综合症等四则验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聂永丽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中医院疑难杂症专家门诊湖北荆州 434020 【摘要】本文介绍了灵活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冠心病、高血压、慢性乙型肝炎、尿道综合症等四则验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补中益气汤;内科;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271.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64-8999(2015)7-0419-01 补中益气汤,首先见于金元医家李东垣所著的《内外伤辨惑论?卷中》,系东垣先生根据《内经》“损者益之”、“劳者温之”之义制定。本方由黄芪、人参、白术、当归、升麻、柴胡、橘皮、炙甘草组成,其功效为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治疗劳倦内伤,中焦脾胃之气虚弱,生化乏源,机体功能衰退,甚至脏气陷而不举,临床表现为面白,短气,头晕目眩,语声低怯,疲怠乏力,或见寒热,自汗,少食,腹 胀,便溏,久泻,久痢,小便频数,脱肛,崩漏,子宫脱垂,自成脐腹以下重坠等症。舌质淡或舌胖,边有齿印,脉象细弱或濡细。临床应用广泛,疗效确切,历来被推崇为调理脾胃的代表方。现将本人在内科疾病方面应用介绍如下。 1 冠心病 李某,女,58岁,干部。于2000年5月14日初诊。主诉:阵发性心前区憋闷2年,加重一周。2年前因过劳而致胸闷、气短,阵发性心前区憋闷,经心电图等理化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经常服冠心苏合丸,复方丹参片等药。近1周症状加重而来诊。症见:阵发性心前区憋闷,伴气短、汗出、乏力、胸闷、纳呆。舌质淡胖有淤斑,脉细。中医诊断:胸痹;症机概要:中气亏虚,血脉瘀阻;治则:益气养心,活血通痹;处方:党参30g,黄芪25g,当归20g,陈皮15g,白术10g,丹参30g,川芎15g,郁金15g,桃仁10g,红花15g,元胡15g,徐长卿15g,甘草10g。水煎服,10剂后心前区憋闷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续服12剂,诸症皆除,仅偶有胸闷感。嘱其继续服补中益气丸,3个月后,能上班工作。随访一年未复发。 按语:冠心病属于中医学胸痹、真心痛等病。辨证虽有虚实之分,但临床表现往往虚实并存。该患者年事已高,脏腑已衰,心脾气虚,气血运行失畅,属气虚血淤之候。故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加上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品,标本兼顾,难疾乃愈。 2 高血压 刘某,男,49岁,2001年3月10日初诊。其患高血压十余年,常感头痛头晕,长期服用降压之西药及中药平肝潜阳之剂,症状时缓时剧,终难根治。患者形体消瘦,精神疲惫,头昏痛,语音低,气短懒言,口干夜甚,大便干,纳呆,舌质嫩暗红,少苔,脉细弱。中医诊断:头痛(中气下陷证);证机概要:中气亏虚,清阳不升,久病挟瘀;治则:升举阳气,佐以痛络行淤;处方:党参15g,黄芪25g,当归10g,陈皮6g,升麻、柴胡各5g,白术10g,川芎12g,元胡15g,桃仁10g,僵蚕10g。水煎服,每日1剂。3天后复诊,头晕痛减轻。再服上方加减治疗近2月,血压恢复正常,头昏痛消,纳增,嘱间服补中益气丸半年,追访二年,病情一直稳定。 按语:患者病久中气亏虚,生化乏源,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头痛头晕时轻时重,缠绵不愈。且“久痛入络”,气虚夹瘀,故前医叠进平肝潜阳终不见效。更用补中益气汤升阳举陷,合川芎、元胡、桃仁、僵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证合拍,故获显著效果。 3 慢性乙型肝炎 任某,男,21岁,学生。患乙型肝炎1年余,屡用中、西药治疗,病情反复不已,每复查肝功能反复无常。于1998年7月20日来院就诊时,面色萎黄,头昏乏力,神疲倦怠,形体消瘦,值盛夏之季绒衣不脱,脘腹作胀,大便溏薄,日行二三次,舌质薄白微腻,舌质偏淡,脉细弱。查肝功能:黄疸指数6u,麝浊12u,谷丙转氨酶196u,HBsHg(+),HBcHg(+)。阅以前病历,所用药均系黄芩、龙胆草、山栀、菌陈、生大黄、白花蛇舌草等苦寒通下之品,已达半年。经分析综合判断为肝脾同病。中诊:胃痛;证机概要:肝失疏泄,脾气虚弱,中阳受损;治则:补中健脾,益气温阳;处方: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白术各15g,党参20g,当归10g,升麻、柴胡各6g,机壳15g,炮姜6g,焦附片6g,茵陈20g,薏苡仁12g。上药水煎服5剂,复诊时畏寒已减,胃纳亦增,大便溏,但日行一次,药合病机,守原方继服10剂,再诊时大便成形,诸症均减,仍守原方减附片6g加砂仁3g,连服20剂后诸症均解,复查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正常。 按语:“见肝之病,则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故治肝病当配伍健脾之品。本病反复不已,是由肝病传脾,土雍侮木,互为因果,加之前治苦寒之品用之太过损伤脾阳,经调整治法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而获效,说明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实际应用中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4 尿道综合症 方某,女,48岁,2003年2月8日初诊。尿频、尿急,伴尿道灼热半月。尿常规多次检查均为阴性,服用清热消炎的中西药无效,病情日渐加重。诊时患者语音低微,面色萎黄,纳差神倦,舌淡苔白,脉细无力,大便干燥。西医诊断:尿道综合症;中医诊断:淋证(气淋);症机概要: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治则:益气升陷,温阳化气;处方: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50g,当归、麦冬、白芍、白术、柴胡各15g,升麻、炙甘草、桂枝、陈皮各10g,党参30g。水煎服,5剂药后,诸症大减,大便通畅,饮食增加,精神明显好转,面色始有红润。药已中病,守方加减继服10剂,以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语:尿道综合症属中医学“淋证”范畴。本案患者属脾胃气虚,中气下陷,膀胱气化无力,与补中益气汤证病机相符。《灵枢?口问》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认为中气亏虚,清气难升,浊气难降,故小便不利。《丹溪心法?小便不通》认为“提其气,气升则水自降下,益气承载其水也。”方中加桂枝温阳化气,麦冬、白芍阴柔缓急。全方共奏补中益气、温阳化气之功,使清气上升,浊阴自降,小便自利,诸症自愈。

经方临床应用

经方临床应用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经方;临床应用 经方主要是出自医圣张仲景所著之《伤寒论卒病论》(后世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中所载的方剂。后世谓之“经方”,因其配伍严谨,用药精当,疗效卓著,为历代医家所称颂,故自古有“江南诸师秘仲景方而不传”之说。多年来,笔者临床应用经方治疗 一些疑难病疗效甚好,今选择其中比较典型的效果较好的医案,使经方在医疗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医案1,自汗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患者,2011年7月來诊。平素体质健壮,去年夏天午饭后,汗 渍未干,随后潜入湖中捕鱼,回到家中时,汗出甚多。自此以后,冬 夏昼夜,经常自汗出。曾求诊多处,皆以卫阳不固论治,用玉屏风散 及龙骨、牡蛎、麻黄根、浮小麦等,效果不显,后来也用桂枝汤加黄 芪等,均稍有好转而后又复发。在市医院经X光片,排除肺结核。一年来,体力疲乏,皮肤灰白,汗孔增大,出汗时肉眼可见。汗出虽多,但口不渴,尿量少,上午不出汗,中午晚间汗出多。脉浮缓重按无力,证为营卫失和,治以微发其汗,调和营卫,处方:桂枝10g,白芍10g,

炙甘草5g,大枣7枚,生姜10g。1剂,水煎服。清晨醒后服下,嘱少顷再吃热粥一碗,以助药力。宜静卧,避风寒,忌油腻。服药后全 身温暖,四肢舒畅,汗出止,仍照原方加黄芪15g、防风10g。服药如前,连进二剂。汗止而病愈。随访半年未发。按:病起于腠理疏松 之时,水湿直侵营卫之间,卫与营分,故“司开合”而不能,致毛孔 洞开不合,故自汗不止。然病延既久,当察有无症变,幸“汗虽多但 口不渴”,“脉仍浮缓”,知“脏气未伤”,病仍在太阳营卫之间,故治仍宜桂枝汤微发其汗,令营卫调和则愈。 2医案2,胃脘剧痛(胃扭转) 患者,男,40岁。恶心,呕吐,上腹部胀满剧痛7天,经多方治疗无效,于2011年4月7日延余诊治。问其病史,素体虚弱,有 胃病史10年,近日外感发热,体温39℃,口服解热镇痛药后,致使大汗淋漓,疲乏无力,时而烦躁,并出现腹痛腹胀,恶心,食入即吐。给服解痉止痛西药,反见病情加重,伴有嗳气,泛酸腹胀,于4月3日行上消化道钡透检查。诊断为胃扭转。因患者不愿手术,要求服中 药治疗。刻诊:面色淡白无华,精神萎靡不振,语声低弱无力,上腹 胀满,平卧较坐位舒服,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濡细略数。辨证为 寒热痞,治以辛开苦降,和胃消痞。方药用生姜泻心汤:生姜15g,党参15g,半夏10g,黄芩10g,黄连6g,干姜6g,甘草6g,大枣3枚。水煎二次,早晚分服。服三剂后,诸症明显减轻,能进少量饮食,效不更方,续服五剂。1周后来诊,诸证消失,精神大振,饮食如常。于本月17日上消化道钡透复查,提示:上消化道未见器质性病变。

医圣张仲景救死扶伤高尚的经典故事

医圣张仲景救死扶伤高尚的经典故事 张仲景东汉末年的医学家,其一生收集了很多的药方并将这些药方整理修改,著写出了《伤寒杂病论》为后世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人尊他为医圣。很多人知道张仲景的成就但是对于张仲景治病的故事却不是很了解。下面让小编来介绍下张仲景的经典故事。 经典故事一 还有一次,张仲景外出,在路上看到很多人正围着一个躺在地上的人叹息,旁边有几个女人在悲伤的哭啼,他一打听后才知道原来那人因家里穷得活不下去就上吊自杀,但是被人们发现救下来时已经无法动弹了。 张仲景得知距上吊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便赶紧吩咐把那人放在床板上,然后拉过棉被为他取暖。同时还叫了两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蹲在那人的旁边,一边按摩胸部,一边拿起双臂,一起一落地进行活动。 张仲景自己则叉开双脚,蹲在床板上,用自己的手掌抵住那人的腰部和腹部,随着手臂一起一落的动作,一松一压。不足半个时辰,将死的人有了微弱的呼吸。张仲景吩咐大家不要停止动作,继续做下去。又过了一会儿,那人完全的苏

醒过来了。张仲景的这一方法也就是是现在在急救中广泛使用的人工呼吸。 经典故事二 有一次,张仲景遇见一个妇女,又哭又笑的总是疑神疑鬼。家属听信巫婆的欺骗,认为这是“鬼怪缠身”,要请巫婆 为她“驱邪”。张仲景观察了妇女的气色和病态,又询问了有 关情况,然后对家属说:“她根本不是什么鬼怪缠身,而是‘热血入室’,是受了较大刺激而导致的。她的病能够治好。真正的鬼怪是那些巫婆,千万不要让她们缠住病人,不然的话病人会有性命危险。” 后来张仲景在征得病人家属同意后,他研究了治疗方法,为妇女扎了几针。过了几天那妇女的病慢慢好起来,疑鬼疑神的症状也完全康复了。从那以后,一些穷人生了病,便不再相信巫医的鬼话,而是找张仲景治病。张仲景解救了许多贫苦人家。 张仲景治病的经典故事被世人广为流传,因此张仲景救死扶伤的精神也被后人称颂,这也是后人尊他为医圣的原因。医圣并不是有高超的医术就能够胜任的,还需要救死扶伤高尚的医德才配的上医圣这一称号推荐阅读:张仲景的著作《伤寒杂病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