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器物的历史时空 ——读《粟特银器》有感

器物的历史时空 ——读《粟特银器》有感

器物的历史时空 ——读《粟特银器》有感
器物的历史时空 ——读《粟特银器》有感

器物的历史时空——读《粟特银器》有感

《粟特银器》是“中亚考古之父”马尔沙克(B. I. Marshak)先生于1971年在莫斯科出版的一本专著。马尔沙克先生是卓越的中亚历史文化学家、粟特文明专家、中古时期东方银器专家。关于其学术贡献,齐东方、荣新江等先生已有详细介绍,兹不赘述。作为马尔沙克先生的代表作之一,《粟特银器》无疑是研究唐代金银器和中古时期丝绸之路沿线艺术史的必读之作。2019年4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李梅田、付承章、吴忧所译《粟特银器》,填补了该书中译本的空白,嘉惠学林。

《粟特银器》一书主要分为引言、第一章“金属细工流派”、第二章“流派A、B、C器皿与亚洲艺术在造型、装饰技法上的联系”、第三章“历史解释”四部分。在引言中,作者提到研究中古时期的东方金属器,最主要的困难之一是其真实性及时代和产地的不明确性,因此需要尽可能地对器物进行系统分类和全面解读。第一章将粟特银器划分为A、B、C三大基本流派。在此基础上,作者探讨了不同器物大致的相对年代序列及不同流派与分支之间的相互影响。第二章从造型和装饰技法的角度探讨了A、B、C三大流派的器物与伊朗、中亚、唐朝、草原游牧民族等亚洲艺术的关系。经过一系列研究后,作者认为流派A自始至终都与萨珊传统密不可分,流派B为粟特本土艺术,流派C则与唐代银器接近。第三章是对粟特银器发展脉络的历史解释,作者认为粟特是7、8世纪(萨珊至阿拔斯时代)东方金属器演变的中心。

《粟特银器》出版至今已近半个世纪,在此期间,大量金银器不断出土,这为学术研究的发展与更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齐东方先生通过对唐代金银器的研究,指出马尔沙克关于粟特银器与唐代关系的结论需要做较大的修正。但同时他也表明:“《粟特银器》在学术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书中的某些材料、某些观点今天看来可以商榷,可它的基本结论、学术思想、学风特色,仍具有极高的学术

价值,还在启发、指导着后学者。”(序言第4页)通读全书,可知该书不仅在艺术史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历史研究亦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作为文化的物质载体,器物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粟特银器的艺术风格便是在中古时期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

粟特人(Sogdian)原是生活在中亚的古老民族,其本土位于中亚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善河流域,即西方文献所说的粟特地区(Sogdiana,音译为“索格底亚那”)。粟特人善于经商,汉唐之间,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他们活跃于丝绸之路沿线,留下了不少活动遗迹。在我国史书中,粟特人又被称为“昭武九姓”“九姓胡”“粟特胡”等。

传统意义上的沙漠丝绸之路开辟于汉代。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内部分裂,因此不能像汉代一样持续有效地经营西域。隋朝统一之后,西向开拓,连败突厥、吐谷浑,打通了通往西域之路。大业五年(609),隋炀帝西巡至燕支山,高昌、伊吾及西域二十七国谒于道左,吐屯设献西域数千里之地,隋朝在西域的势力达到极盛。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高昌与西突厥联盟,遏绝西域朝贡,唐遣侯君集率军征讨。次年(640),高昌平。高宗永徽元年(650),瑶池都督阿史那贺鲁叛,自称沙钵罗可汗,西域诸国多附之。显庆三年(658),唐军击败阿史那贺鲁,贺鲁逃奔石国,石国人擒之献予唐军,西域平。唐于龟兹置安西都护府,以高昌故地为西州。四年(659)九月,唐于石、米、史、曹、大、小安国、疏勒等地置州县,直接控制了粟特本土。

就在唐朝于西域开拓进取时,西南的吐蕃逐渐强大起来,成为唐朝在西域新的对手。咸亨元年(670),吐蕃“陷西域十八州,又与于阗袭龟兹拔换城,陷之”。唐“罢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派薛仁贵等率军征讨吐蕃。双方战于大非川,“唐兵大败,死伤略尽”,薛仁贵等仅以身免。此后吐蕃连年犯边,又与西突厥连兵攻安西,取四镇,唐朝不能制,塔里木及其周边地区尽为吐蕃所有。调

读《风险社会》有感

做好现代文明的传播者 ——读《风险社会》有感今天是冷战早已过去的二十一世纪,大规模的战争不再有,甚至连曾经折磨人类的许多病痛也在当今的医疗技术手段一下被一一攻克。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大规模应用,现代的人们可以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寄托于虚拟世界,同时也在其中参与共享与互动,只要稍加学习,在PC端或者移动端上寻找和学习自己想要了解的东西,更不用说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便利,可以让人们在线购物,预订出行计划等等。可是,在现代社会却依旧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有来自恐怖主义的,有来自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有来自经济危机的,有来自新发现和变异的疾病的,有来自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甚至有来自科学技术发展本身的。在科技不断发展,媒介技术不断更新的今天,人类的安全感与生存舒适度反而没有升高,甚至还会出现下降,这个时代的我们值得去思考如何在新时代下进行传播,如何做得更好。 在传统媒体时代,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舆论影响力,实际上,政府往往是最大的把关人,许多能引起舆论混乱,大众恐慌的事件最终大都会被隔离在传播渠道外,可能只有少数人了解到,这样就把一些问题可能带来的危机与风险降到了最低。可是这样做的弊端是一旦消息走漏,没有权威渠道的声明,加上政府遮遮掩掩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和加剧民众的恐慌与抵制,从而引发激化不可控的群体性事件。实际上,我们可以预见,也经历过在信息闭塞阻绝情况下,谣言四起所带来的后果。2002年11月,首例非典病例在广州被发现,在随后三

个月的时间里,疫情快速传播,多地政府选择封锁消息,传播媒体也隐瞒疫情,甚至在世界卫生组织进行访华时,政府也只是将广东的发病情况进行了描述,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短时间内看,起到了暂时稳定民众情绪的作用,控制了舆论的走向,在非典的初阶段控制了舆论,掌握了主动权。然而还是有些许情况流传了出来,太平假象很快就被戳破了,于是各种谣言通过手机短信,甚至当时不太发达的互联网社交软件上迅速发酵传播,政府部门又使用饿了额强硬手段进行的舆论管制,致使民众更加恐慌,出现了恶性抢板蓝根事件,也由于没能及时告知公众相关防范措施,非典感染人数越来越多。虽然后来政府公布了信息,媒体也澄清了事实,但那次事件以后政府和传统媒体在国人心中的形象却一落千丈,甚至在国际上的声誉也因此受损。再看之后的南方雪灾,西南旱灾以及HXNX流感病毒中政府公关与各 大媒体的表现,从事件的初端到结束,始终在行使着自己的话语权,他们的信息公布或者报道都可以说是比较及时,让民众在第一时间能了解到事件以及相关的自我防护措施,因此,民众在这些事件面前都比较镇静,没再出现大面积恐慌。 但到了互联网媒体时代,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互联网上的社交软件,娱乐软件,甚至游戏软件都在不同程度的媒介化,媒介不再只是担负信息传递的功能,它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个领域,重构着人们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让人们更加的依赖它。再强大的政府舆论管控在互联网效应下都显得力不从心,光是互联网的传播渠道和传播速度,就让人鞭长莫及。再加上在“人人是记者”的今天,人们

历史书的读后感

历史书的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历史书的读后感(一) 我想起了前几天看到的《历史的选择》这一本书。这本书讲述了中国改革30年来,历经的苦寒和风霜。这就像那梅花呀,在风欺雪压面前,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回顾历史 历史选择了中国,因为它的民族有团结的力量。中国,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被列强侵略的国家,一个曾饱经风霜的国家,但它并不懦弱,它选择了“千磨万韧还坚劲”,选择了“粉身碎骨全不怕”。正是这种精神,让历史选择了它——东方一只永恒的雄狮。 汩罗江上的一圈涟漪,让我不得不想到屈原,一个愤世嫉俗,报国无门的臣子,用孤愤的诗行代替了富贵,用楚辞《离骚》洗去了历史的铅华,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豪情壮语成为后人追求理想的动力,铮铮铁骨的他被后人所景仰。 正是这些在漫漫岁月里历史堆叠而成的刻痕,才令中国拥有了如此深远的文化。漫长的文化历史中,太多太多的奇迹被中国所创造,甚至成为绝响我们文明的精髓,我们人民的劳动成果,却被英法联军一把火毁去,我们的“万园之园”就这样随风而去,中国文明犹如一座大山,能在四季中更新自己,在风雨中永葆生机读历史书的读后感读历史书的读后感。沧海桑田,古埃及的文明已凝固成阳光下无言的

石柱,而中国,这座沉稳的大山,却又一次给世界带来了喷涌而出的生机与绿意。历史选择了中国,人类并不惊讶,因为今日的中国仍是那座山,一座永远推不倒的大山,每一粒泥土的沉淀都是千年传统的精华,林间的长啸仍是当初的潇洒,山林间生命代代更迭,真正不变的,是生机,是百折不回呈现出绿色的能力。千载兴衰风雨,你,静静地伫立于万千苍生之上,仰天长望,你如此浩瀚。历史选择了你,我的中国,永远的中国。 历史书的读后感(二) 在读完了《品三国》之后,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比如,三国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段历史?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这段历史当中的那些主要人物? 在《品三国》的开场白《大江东去》中易中天教授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说实际上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有三面形象,即“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 所谓“历史形象”就是正史上记载的形象。但“历史形象”不代表“历史真相”。每一段历史都有它的真相,但要弄清楚却相当困难,因为历史离我们太遥远了。 “文学形象”即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例如《三国演义》。 还有一种是老百姓主张的形象,我们称为“民间形象”。对于同一个历史人物,也许在不同人的心目中也会有不同的民间形象。例如一部历史剧拍出来以后,对于扮演某个历史人物的演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说那个演员扮演得非常好,有的人却说扮演得一

[历史其实很有趣完整版]读《历史其实很有趣》有感

[历史其实很有趣完整版]读《历史其 实很有趣》有感 【--个人简历封面】 历史不能重来,但,我们可以用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未来!--题记 轻轻合上书,指尖划过那封面上依然让人胆寒的帝王形象,英雄背影,历史又从我心间或明或暗地闪过。 读《历史其实很有趣》的故事,我却读不出"趣味来,只听项羽鸿门宴后的一声叹息,只见纣王登鹿台自焚时的一行泪,悔之,哀之......只因那时秦王赢政的暴政,只因那时刘备盲目任用迟暮的英雄,历史便拐过这样那样的弯走到了今天。沉睡在历史长河里的帝王将相、英雄美人不会料到,他们的某个决定成就了今日这样的果。悲鸣也好,欢笑也罢,终是成了岁月的河里那一滴水,汩汩流入人们的追忆里。然而这样的一段段历史追忆与我而言,更是一段人生的警醒:世间的某个因,终会走向世间的某个果;人生的某个选择,终会促成人生的某个结局。把握好现在,因为它定会是某个精彩

的因。 那时,我们班的兄弟姐妹们就曾抒写过这样的美丽与精彩! 那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日子,是我们学校举行跳长绳比赛的"比赛日。虽说,跳长绳技术含量不高,可是要在规定的3分钟内跳得最多,一举夺得第一,需要我们全体同学的默契配合。昨天,体育老师已经把年级跳长绳练习情况一一向我们说明,尽是坏消息:相比之下,我们班甩绳缺乏节奏,跳绳跟不上速度,总个数明显不如其它班级。怎么办?就此认命?就此罢手?不!绝不!班长第一个站出来,申明明天我们不用"田忌赛马,也不用"空城计,我们要实干加巧干,于是乎,我们和班主任一起再分组,再选合适的甩绳选手,利用下午的每一个课间进行练习。 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赛场上,每个人都热血沸腾,长绳悠悠荡,荡出了每个人的激动,这是一个汗水与欢笑交织的长绳比赛。上场了,我们班每个人都昂首挺胸,迎着风,英姿飒爽,有一种独有的活力与风采。前方,国旗高高飘扬,塑胶跑道上摆着班级编号,阳光也照耀着每一寸土地。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庆贺,庆贺这个比赛。

关于守望的距离读书笔记

关于守望的距离读书笔记 《守望的距离》是周国平先生的一本散文集,里面每一篇散文读了都让人觉得扣人心弦,每一篇散文都体现了他对待生活充满着激情与热爱,对待人生充满着睿智与希望!而散文里那些魅力的近乎格言和诗句的语言,也深深地触动了我的灵魂,使我不禁思考自己的境遇,关怀自己的灵魂,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在本书中,他怀着对生活的深深爱意,谈生活、谈人生境界。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随波逐流。“人必然有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会建筑和他人身上。”在人的现实生活之中,还应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家园。失去精神价值的生活,纵然轰轰烈烈,也只是浮光掠影的表象,是一种空虚和无聊的生活。 还有一处说道“对于宇宙,我微不足道;可是对于我自己,我就是一切”。的确,全世界形形色色的人,他们世界的各个地方,说着不同的语言,饮食、文化也有诸多的不同,我们把个人放到其中简直太渺小了。对于世界,我们没有理由奢望能够凭借个人的力量去改变它。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我们也有足够的能力去改变自己,我们可以对待学习多一份责任心;对待同学多一份关心;对待自己多一份信心。在遇到任何挫折时都永不言弃,因为自己是自己的全部,如果自己都放弃了,谁还会来帮助我们? 《守望的距离》也是本关于审美的书。审美本身就超过功利,审美并不仅仅止于欣赏自然或艺术,而是以一种更开阔的眼光看世界

的人生态度,是以自己的理想涂抹生活和周围世界的结果。一位西方哲人说过:一个人只要肯有审美的人生态度,那么他从茅棚中和从宫殿中看日落,其实感受是一样的。只要用审美的眼光看世界,生活就会变得更美好。 周国平将这本集子命名为“守望的距离”,正表明精神家园的 守望需要恰当的距离。以守望的态度来面对人生,面对生活其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守望代表着一种期待,而这种期待是守候的,守候是踏实、是不浮躁、是宁静、是信心十足。我要做一个守望者,守望快乐与幸福。 还有十天,我来雅园就整整一年了。在这一年里我成长了!发 展了!还记得在上学期雅园举办的“精神家园”里。林华老师就和我们交流过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读哪些书籍。她当时举了5类书籍,其中有有一类书籍就是哲学书籍。读哲学可以使人富有智慧。在雅园总是提倡快乐,清新,智慧的生活和工作。而多读一读哲学方面的书籍就更能够帮助我们实现快乐,清新,智慧的生活和工作。这不在假期里,我们雅园的自主发展菜单里就要求我们读一读周国平老师的《守望的距离》或者是《经典的理由》。 在那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终于在新教育书店旁边的书店里找 到了它。当时我捧着它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激动。《守望的距离》我终于找到了! 当我在阳台上阅读第一章——存在之谜的自我二重奏的那部分时,作者仿佛把我带到了他的哲学世界里在他的哲学世界里他向讲述,

社会契约论 读书报告

刺向封建专制的利刃 ——《社会契约论》读书报告 一、《社会契约论》创作背景 14、15世纪,欧洲的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封建经济开始逐步瓦解;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天主教实力被削弱,适应资产阶级需求的新教形成,17世纪,英国爆发了著名的“光荣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随后英国便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工业革命,这股“工业化风暴”迅速席卷了整个欧洲,并且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社会的面貌;另外,人文主义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流,人们意识形态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种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形成了一股时代的洪流。 在这样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诞生了很多大师,这些大师也创作了很多优秀的著作,它们反映了历史发展的新方向,适应了社会变革的新需求,提出了新观念、新思想和新理论,给我们的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时至今日,大师们的作品仍然对我们的思想产生深刻的影响,《社会契约论》就是其中之一。 二、《社会契约论》主要类容: 《社会契约论》分为四卷,每卷论述的主题都不同。 1.第一卷论述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契约: 社会结构是由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决定的,不是天生的,这从根本上驳斥了“有些人生来就是被奴役”这一观点。同时社会也不是建立在强力的基础上,因为绝对的强力是不存在的,所以没有哪种强力可以迫使人一直服从,除非它可以使人自愿服从。 社会契约是最原始的约定。自然状态下侵害人类生存的力量超过了个人的限度,于是人类就要改变生存状态,转而走向联合,这样集体的力量便可以战胜、破坏力量,这是社会契约产生的原因。形成了约定后,每个人都在一个“主权体”的指导下共同平等地生活。这个“主权体”可以称为国家,而缔约者就是最初的

历史的的选择读后感800字

历史的的选择读后感800字 今天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看《历史的选择》这本书! 《历史的选择》这本书,让我进一步了解了党的光辉历史和丰功伟绩,深 刻理解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人民的选择,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根本保证。进一步增强了跟党前进的决心。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当代 中国事业的核心力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中国也不会走 向繁荣富强,人们也不会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 说到这里,让我想起平时的我,不爱动手,遇到困难就退缩,做事马马虎 虎应付应付就算了。一想到共产党——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 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就十分惭愧。 我们中国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靠的是什么?靠的是这种梅花的精神。我想,我们这一代所缺少的就是这种品质。为了祖国的未来,我们更要有勤奋刻苦、 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我们是跨世纪的一代,是祖国的明天和希望,祖国未来的宏图需要我们来描绘。如果今天我们加倍努力学习,不怕困难,真 正学好知识,那么明天我们就能接好革命的班,把祖国建设的更加昌盛,像共 产党一样,为中国人争气,让我们的祖国举世瞩目,永远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勤奋学习、为国争光是我的理想。同学们,你们是不是也这样想呢? 让我们用洪亮的嗓音高歌: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的歌声多么响亮。歌 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同学们,多么动听的歌声啊!这是 中国人信心百倍的声音;这是我们的祖国由贫穷走向繁荣的声音。让我们一起

向世界呼喊:“中国胜利了!中国成功了!”但中国在今后前进的路上还会有新的困难,不过没关系,由我们的坚强不屈、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就能创造新的更伟大的奇迹! 同学们,让我们刻苦努力,团结一致,共创未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更加富强!让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更加美好!

伟人带给我们的启示

伟人给我的启示 我曾经读过许多伟人的故事,从他们的身上学到了很多知识,最值得我学习的是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出生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人。一九一一年十二月十一日出生,是我国着名的核物理学家,是我国航天事业和两弹一星的奠基人之一。钱学森曾留学美国,并获得博士学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不顾美国的阻挠,怀着一颗爱国之心,历尽艰辛,回到祖国。 回国后,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带领科技人员研究出了:原子弹、氢弹和火箭,使我们的卫星上天,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我要学习钱学森爷爷的爱国的热情。他当初不顾国外的高薪挽留和阻挠,毅然回国;我要学习钱学森爷爷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他回国后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极其恶劣,但是钱爷爷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突破了层层阻力,使“两弹一星”的研究工作顺利开展;我要学习钱学森爷爷艰苦奋斗,持有远大抱复的决心和信心,当初由于国庆和工作条件不完全的具备“两弹一星”研究工作,他带领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攻关和设备改造,突破一个有一个的节点,他怀着一定要研究出“两弹一星”的决心和为祖国的争光的理想,创造了许多让世人惊叹的奇迹,是原子弹,氢弹成功试爆,卫星顺利升天。 钱爷爷,您是我学习的榜样!虽然您离开我们,可是您的无私地奉献和爱国热情。永远激励着我,使我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当中不畏任何困难,永远前进! 伟人给我的启示 这几天,我们学了很多关于伟人的故事,最值得我学习的是周恩来总理的故事。 1946年1月,周恩来同志从延安乘飞机去重庆。同行的还有叶挺的女儿小扬眉,她才11岁。飞机在飞行中遇到一股强烈的寒流,机翼和螺旋桨上都结了冰,而且越结越厚。情况十分严重。机长命令大家背上降落伞包,做好跳伞的准备。 大家正忙着,忽然听到小女孩的哭声。周恩来同志立刻站起来,从摇摆不定的机舱一头,几步跨到小女孩面前。原来小扬眉的座位上没有降落伞包,她急得哭了。周恩来同志马上解下自己的伞包给小扬眉背上,还亲切地鼓励她说:“孩子,不要哭,要像你爸爸那样勇敢、坚强,同困难和危险做斗争!” 在危急关头周总理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小扬眉。 周总理是全国人民爱戴的好总理,在人们的心中,他既是一个称职的总理,又是一个慈父。他总是那么平易近人,待人可亲。他用一颗宽容,慈爱的心去影响身边的人们。难怪邢台震灾的人民见到他能如此深情表露自己的痛苦;十里长街的送别,是人们对总理最深情的表示。周总理我真敬佩您!您是我学习的榜样。我要向您学习,在最危急的时刻敢于挺身而出,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

《守望的距离》读书笔记

《守望的距离》读书笔记 《守望的距离》,这是迄今为止周国平最完整的一个散文集。最初是不是经意问看到书的饿封面,喜庆了我的眼球,唯美的画面,我决定开始捧起此书。 读着读者,发现周国平的哲理文很耐读,有种说不清淡淡的冷眼观之感,但始终掩饰不住作者心中对生命挚爱之情。读过后与其说有一份感动,倒不如说是对生命灵性的深切感悟。“守望者”的职责是与时代宝石适当的距离,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了解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而“距离”两字更耐人寻味,平时我们所说的距离不过只是身体上的距离,心灵上的距离,而作者想来是他在估量生命体相互召唤的空间与时间的宽度。细细咀嚼,蓦然发现在物资化的今天,这种我们曾经拥有的心境在不经意中逐渐地掩埋了。书中有许多作者对人生的戏考,诸如生与死,爱与孤独、执著与超脱、苦难与幸福等等。事实上,这种问题是每一个热爱人生但又难免遭遇挫折的人都会面临的。而在众多篇章中,最让我印象深刻最触动我的便是悲观?执著?超脱。 这三个词语中,也许平时用的最多说的最多的要属三个中的执著了。平时我们都说做任何事都要抱着一颗执著的心,可在这本散问中,周国平先生所讲诉的执著与我们向来用到说到的截然不同,是具有多面性的,作者巧妙地将三个一般不大联系在一起的三个词语连成一段影响人生的态度。作者也多次在此篇中强调了一点人一辈子只想一个问题。 人的一生,思绪万千。真正让人想一辈子,有时想得惊心动魄,有时不去想仍然牵肠挂肚,这样的问题并不多。事实上,人一辈子只想一个问题。人生无须悲观,在星辰的运转中,地球只是不起眼的星球,而我切只是其一大洲中某一个国家其一地方的一个不起眼的人,我这小人生岂非就等于零?一旦结束,便不留一丝踪影,我们这小小的烦恼又算得了什么呢? 说到作者所说的执著,更是独特。作者认为:悲观的危险是对人生持厌弃的态度,而执著的危险则是对人生持占有的态度。但人生是占有不了的。在人生中还有此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便是高于一切的豁达胸怀。我们不妨眷恋生命,执著人生,这样一种执著有悲观垫底。有悲观垫底的执著,实际上是一种超脱。 人生中值得思考问题很多,但很多问题通过哲学的方面来分析就会受益非浅,从《守望的距离中,能更引起我门深刻的思考。

《社会契约论》读书笔记及感受

《社会契约论》读书笔记及感受 《社会契约论》第一卷主要是讲契约论,第二卷主要讲的是主权论。我对这两部分的主要内容进行一下介绍。 第一卷 在这一部分,主要谈到约定和契约。 在第一卷的开头部分,卢梭提到“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p4)其实,就是说,人虽然是自由的,但也要受到约束。在第一卷中,卢梭主要是为这种约束寻找一种依据。卢梭的观点就是,约定是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所以,卢梭首先谈到了约定。 首先,他从家庭的角度来谈约定。家庭是一切社会之中最古老而又唯一自然的社会。当孩子依赖父亲养育时,才依附于父亲。当这种需要停止,双方都恢复到独立状态。这时候,如果他们继续在一起,就需要靠约定来维系。卢梭进而将家庭放大到政治社会,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放大到首领和人民的关系。 之后谈到,社会秩序也不可能建立在强力的基础上,因为最强者无法一直保持强势霸权,除非他把强力转化为权利,把服从转化为义务。而强力并不构成权利,人们只是对合法的权力才有服从的义务。既然强力并不能产生任何权利,只剩下约定才可以成为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 至此,卢梭为这种约束找到了依据——约定。同时,卢梭指出,在约定的情况下,并不能规定一方的绝对权威,另一方无限的服从,否者,这是无效而且自相矛盾的约定。 在约定的基础上,卢梭提出了社会契约。约定是社会契约的基础。卢梭提出一种假设,当人类达到这样一种境地,自然状态中不利于人类生存的种种障碍,使得依靠个人的力量难以生存的时候,如果人们不改变生存方式,就会消灭。就“需要寻找出一种结合形式,亦即那种能以整体的共同力量来保护和捍卫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的结合形式,而且在这种结合体中,每个人在与所有其他的人相互结合的时候仍服从他的意志,且仍像以往一样自由。”(p19)这就是社会契约所要解决的问题。人民订立契约产生国家,并将自己的全部自然权利让渡给国家,即共同体。 第二卷 这一部分主要谈到主权、公意、立法三个问题。 首先,卢梭指出,主权是公意的运用,是不可转让、不可分割的。主权的不可转让性,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依据。首先,主权是意志的体现,意志是无法转让的,转让意志意味着出卖人的本质属性——自由。其次,所谓主权,实质上是全体公民公意的体现,不同于狭隘的个别意志,是一种集体生命,只能在全体人民的共同行动中表现出来,因而无法转让。关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2000字_模板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2000字_模板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2000字 原创:徐赫一 当双脚离开校园,踏入社会,当视野离开游玩,聚焦工作。成长意味着进步,磨炼则是进步的阶梯。偶然机会读到一本叫作《历史的选择》的书,我深深觉得有这样一句话很适合现在状态的自己:鸟儿选择了天空,因为它有一双能够凌空飞翔的翅膀;鱼儿选择了海洋,因为它有一条能够游水的尾巴;骏马选择了驰骋千里,因为它有矫健的身姿;历史选择了中国,因为它的民族有团结的力量。初入工作,不断地激励自己做个有准备的人,时刻提醒真正的成功是积累与机遇。就像当今的中国,历史选择了它,不是因为幸运,而是千千万万人的付出,染红了伟大的中国旗帜。 翻开新中国的史册,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展现在眼前。回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开始编织鲜艳的党旗——这是一面代表中国人民红火岁月的旗帜,这是一面代表真理与光明的旗帜,这更是一面渗透着无数党员为追求真理和民族希望洒下鲜血的旗帜。党一直坚持不懈地带领人们在振兴中华的道路上奋勇向前。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国家的重要思想,像绽放在灰色天空里的繁星,指引着我们。在党的带领下,中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从一穷二白,人民几乎吃不饱穿不暖,直到改革开放,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进步而有力地朝着更好的生活迈进。出现多少一心为民的人民公仆,又出现多少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他们像火红的蜡烛点燃自己,为党和人民奉献自己的一切。以实际行动体现出党的光辉,感动着人民的内心,点燃了人民心中对党和祖国的热爱。 总是有这样一群精英,没有豪言壮语,以真诚的心履行为党奉献一生的承诺,以自己无私奉献的精神,将自己的命运与党伟大的理想结合在一起,为革命事业奉献青春甚至生命。他们是党员的一分子,是为民族解放而浴血奋战的众多优秀中华儿女的一分子。回顾党的历史沧桑与光辉,有多少中国人和革命战士历尽艰辛,改造着我们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 一个曾被列强侵略的国家,一个曾饱经风霜的国家,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但它并不懦弱,它选择了”千锤万凿出深山”,选择了”千磨万韧还坚劲”,正是这种精神,让历史选择了它——一只永恒的东方雄鸡。人民的劳动,自然的结晶,气势浩然,被称为历史长龙的万里长城;一览众山小,云气缭绕的巍峨泰山;古朴雄风,精致优美如画的苏州园林……它们让我知道,能成为世界历史文化的遗产,绝不仅仅是因为我所能看到的美景,更多的却是岁月流逝后,历史在那里留下的颇有独特韵味的沉淀,因为我知道是历史选择了中国。正是在漫漫岁月里历史堆叠而成的刻痕,才令中国拥有如此深远的文化。在漫长的文化历史中,太多太多的奇迹为中国所创造,但也有太多本不该被散化的而被散化为烟尘,我们文明的精髓、我们人民的劳动成果,却被英法联军一把火毁去,我们的”万园之园”就这样随风而去,它是为历史所淘汰了吗?中国文明犹如一座大山,能在四季中更新自己,在风雨中永葆生机。沧海桑田,古埃及的文明已凝固成阳光下无言的石块,而中国,这座沉稳的大山,却又一次给世界带来喷涌而出的生机与绿意。历史选择了中国,人类并不惊讶,因为今日之中国仍是那座山,一座永远不倒的大山,千年传统的精华都是每一粒泥土的沉淀,林间的长啸仍是当初的潇洒。千载兴衰风雨,你,静静地伫立于万千苍生之上,仰天长望,如此浩瀚,如此巍峨。历史选择了你,我的中国。 历史选择了中国,中国才有如今幸福的社会。单位选择了我,()我才会有不断成长的机会。初入供水事业的我,总像懵懂的孩子,不懂得如何手握”武器”去歼灭一切不法行为。从基本的看水表到学习偷盗水的典型案例,无论严寒还是酷暑,无论是雨雪还是风霜,你总能

祖国未来更加美好――读《历史的选择》有感

祖国未来更加美好――读《历史的选择》有感 时间:2016-10-25 10:46:56 | 作者:冯婷婷 悠悠历史,造就了中国的发展之路,每一次的磨砺,我们都用智慧与勇气化解。历史正确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祖国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圆明园的毁灭让我们气愤,同时让我们觉醒;无数革命先辈的牺牲,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李大钊、钱学森等人物的爱国精神和高尚的品质,让中国人民更加地坚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949年10月1日那个举国欢庆的日子,随着一位伟大领袖的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是众望所归。 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走向富裕的小康生活;人们的思想也逐渐开放了,敞开了与国外沟通的大门,虚心地学习别国的优秀经验。中国走向新世纪的步伐越来越快,离强盛的目标也越来越近了,中国的辉煌指日可待。 千年的梦想终于在2003年10月15日那天圆了,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多次升空让“嫦娥奔月”不再是神话。全中国都沸腾了,所有中国人都骄傲无比!中国正在逐步走向经济大国、科技强国,这一切都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之路在这时有了新的篇章,新的辉煌。当绚丽的曲线划过天空时,全中国人民都沉浸在幸福之中! 回顾以往,江姐、许云峰、华子良等人物的名字,在我们的脑海里是永远也抹不去的,他们大无畏的精神永远鼓舞着我们,爱国的精神会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国民党反动派的可恶残暴,并没有磨灭他们的意志,因为他们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一定会取得胜利。他们为国捐躯,他们视死如归,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作为炎黄子孙,应该是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作为中华儿女,应该是勤勤恳恳,无私奉献的。革命英雄的热血不会白洒,我们会继承他们的遗愿,让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我希望在21世纪会涌现出更多的像沈浩同志一样的人,像汶川地震中舍己为人的谭千秋老师一样的人,为国家奋斗,为人民造福,让中国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们小学生应该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珍惜时间,勤奋学习,将来做一个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沿着先辈们的足迹一直走下去! 相信祖国明天会更好!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1500字范文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1500字范文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 第一次读《守望的距离》是在去年,刚开始就被周国平老师文中睿智的哲理和充 满魅力的语句所吸引。品读之间,不仅仅是对他文笔和思想的惊叹,更加是对自我境 遇和人生的思考,同时也是触及到自我灵魂深处的感叹。直到之后我又情不自禁地翻 看数遍,每次都获益颇丰,它就像是一把手术刀,一点点剖开自我给别人看,同样也 将自我的内心打开了展示给自我看。 周国平的文笔算不上晦涩,平淡中透露出深邃的神秘感,有着十足的爆发力和张力,在看似平白的文字后面其实隐藏着一位智者对人生独有的洞察和思考。所以该书 需要在一种相对安静的环境下慢慢品读,我也是每一天早起晚睡才把它读完的。这本 书让我的思想变得更加清澈,对生活的理解也变得简单。我慢慢跟着作者的脚步走进 书中,体会他对人生的思考,对爱与孤独的发问,对执著与超脱解释,对苦难与幸福 的感叹。事实上,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我们每一个热爱人生但又难免遭遇挫折的人 都会面临的,只是那种纯粹的感觉,在物资和世俗化的这天,早在不经意间地被消磨 殆尽了。 重温全书,直叫我掩卷沉思。反复品酌之下,不得不为作者构思拍案叫绝。全书 资料几乎都取材于生活琐碎小事,放佛就是将道理摆放在我们眼前。触手可及的哲理,是那么情真意切。“我们短暂的生命过于拥挤,我们把太多的光阴抛洒在繁忙的工场和 喧闹的市场。”这是在文中让我记忆犹新的一句话,也是带给我最多感触与同感的一句话。人生数十年,历经风雕雨琢享受过光荣失败,然繁华过后总是寂然,所有一切都 免不了走向共同的终点,那就是寂灭。周国平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来守望这一世繁华,他俨然一个守望者,一个时代的指引者。他在书中告诫众生,虚名浮利到头来终究一 场空。他在慢慢探索,为这本书的读者们寻找人生的真谛,其实答案早就写在了书的 名字上——守望的距离。 究竟要历经多少跋涉,才能将这守望的距离看破?时光被蚕食鲸吞之后,余下的才是人生的根本。而世人苦苦追寻的浮华,终究抵但是荏苒的烟云。混淆在红尘之中, 其实谁都无法自拔,唯一的解脱便是做一个守望者。何为守望者?他与时代潮流持续了适当的距离,他守护着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而“距离”是什么?它不单单是指身体上

社会契约论读书笔记

国际关系学院1002 国政经外 走向自由的基石——读卢梭《社会契约论》有感 201055030 王缇萦 2011/4/30

走向自由的基石 ——读卢梭《社会契约论》有感关键词:社会契约自然状态人身自由公民社会公民自由 文章摘要:《社会契约论》是世界思想宝库中的得要经典之一,是西方17、18世纪资产阶级用以反对封建“君权神授”理论、争取平等自由的政治地位的思想武器。社会契约理论不仅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家在政治上与法律上获得正当化的基础,同时亦为资产阶级国家以平等、自由为核心理念的法律制度得以确立并发达的先导。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阐述了社会形成以前的人们所拥有的人身自由和社会形成后人们通过缔结社会契约而拥有的公民自由,并指出公民自由由于有公民社会制度保障以及其自身的理性和道德性而优于人生自由。然而,这种理想化的自由具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因而未能真正为人们找到谋求政治权利和公益的正确出路。 一.重要内容 1. 人民主权说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论述人民主权学说。卢梭认为,主权并非自然产物,而是源自于人们自愿缔结的、使人们结合为一个共同体的 契约;主权的本质是人民的共同意志。 主权具有限制性和合理性。所谓限制性指的是主权只能涉及社会公共事务、公共主权,其所干涉的内容和个人自由存在着分界;而主权的合理性有三条原 则:主权来自于社会公约的约定授权;主权者服从对社会公约的约定义务;义 务约束平等以致公正。

主权的主体是主权者——集体行动的所有公民。主权者的意志称为公意,其以公共利益为目标,形成途径是投票。。主权者不能是政府,不能是议会,更不能是君主或其他任何国家机构。主权的本质是公意,意志是无法转让的,所以主权不可转让,其仅属于人民。同时,意志的不可分割性决定了主权的不可分割性,只有政府的执行权才是可以分割的。 人民主权的主要内容是立法权。执行权是由立法权派生的权力,对立法权具有从属性。人民不宜直接行使执行权,但必须直接行使立法权。主权的行使方式是人民集会。人民只能以集会的方式成为实在的主权者,并且也只能在集会中行使主权——立法权,阻止人民集会就是阻止或篡夺人民主权。保障人民主权的关键点就是保障人民定期集会。 至此,人类民主政治理论至于成熟。 2. 人民直接立法 自由是人的本质,而人的自由除了为利益而转让外是不可放弃的。这就与要人们接受国家的约束并放弃之前的自由存在矛盾。能够解决矛盾的唯一方法是让人民自己接受自己制定的规则的约束。当人们受到约束的规则不是他律而是自律,人们就是自由的。 国家建立之后,有可能从整体上剥夺人民自由、把人民变成奴隶的就是政府,尤其是专制君主形式的政府。政府作用只能被严格限定为执行法律,相应地,授予其执行法律权。人民保有并直接行使立法权。卢梭认为,当议员或代表代替人们集会的时候,就是人民丧失主权与自由的时候,因此其强烈反对代议立法,积极倡导人民直接立法。 法律的实质是人民的普遍意志,而主权的实质也是人民的公意。小国因时空资源条件的限制而无法付诸实践,实际上是制定法律规则的正义追求与法律供给的效率的矛盾。人们长期得不到立法供给、长期享受不到这种“正义”的法律利益,以致人们实际上仍然是在没有法律的不正义中生活,这种立法方式所追求的正义法律就没有社会意义和价值。

中考优秀作文范文:历史的选择

中考优秀作文范文:历史的选择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一路高歌,畅写辉煌!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 一起走过的日子里,每一个脚印都是深深的,每一个步伐都是沉重的。光阴似箭,改变的是历程,不变的是追求;似水流年,改变的是命运,不变的是心灵;岁月沧桑,改变的是传说,不变的是传奇。 一起走过的日子里,曾有无数的血泪挥洒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曾有无数的英魂永远沉睡于此,曾有无数的喜悦从此蔓延到世界,曾有无数的感动在这里直到永远。 “黑暗中国见光明,革命从此有方向!”1921年,这一年全国各地都传诵着一句话“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人民的救世主来了,中国人民的守护

神来了,我们再次坚定心中的信念,再次鼓足勇气,重新迎接更为猛烈的“暴风雨!” 血雨腥风的战场融入了无尽的沧桑与苦难,多少流离失所的剧情还未落幕,多少生离死别的故事还未开篇,顷刻间又成为浮云。战争肆无忌惮地在华夏大地蔓延开来,空气里弥漫着浓烈的硝烟气息,整个世界被战火笼罩着。悲痛欲绝的哭声,撕心裂肺的喊声回荡在无人知晓的山谷里,随风而逝。 世界不会因此沉沦,而命运会因此改变。只有齐心协力,才有希望,只有迎刃而上,才能改变!肩负着民族的使命,坚信着心中的信念,化悲痛为力量,奋勇向前。 成功的道路总是那么艰辛,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无比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侵略的阴影总是在我们心中挥之不去,梦中依稀可见那一副副丑恶,甚至令人恶心的嘴脸。这将永远是中国人心中的一道伤口,永不愈合的伤口。它让我们

永远地记住所忍受的屈辱,所承受的苦难。没有任何困难可以打到我们,四万万的同胞一同站立起来反抗侵略,要为祖国母亲报仇雪恨,将侵略者赶出中国!事实证明,中国人民是最勇敢,最善良,最坚强,最可爱的人。 1949年,一头雄狮终于从睡梦中苏醒,缓缓睁开它朦胧的双眼,抖擞百年未净的尘埃,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向着朝阳,惊天一哮!它庄严地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伴随着激昂的国歌声,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将整个东方映衬出一片别样的“朝霞,”象征着中国将永远拥有灿烂的朝阳,永远拥有美好的明天! 走自己的路,是我们唯一的路。一滴滴汗水,一次次哭泣,肩负祖国的使命,我们不能放弃。一次次失败,一次次经验,满怀人民的期望,我们一定成功。一次次追逐,一次次超越,我们收获喜悦。一声声欢呼,一声声喝彩,我们终于成功!

从自己做起——读《历史的选择》有感作文(小学四年级800字).doc

从自己做起——读《历史的选择》有感作文(小学四年级800 字) “我们是共产主义的继承者,继承了我们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每当我听到这首熟悉的歌,我的血液沸腾,我的情绪无法平静很长一段时间。以祖国辉煌成就60周年为荣,以身为中国儿女为荣。正是由于几代中国儿童在祖国的艰苦奋斗,才形成了勤劳勇敢、不怕困难的优良品质,培养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精神。作为新时代的优秀少先队员,我们应该以我们祖先的光辉事迹为榜样,在思想和行动上严格要求自己。在21世纪,我们就像温室里的小花,从来没有经历过风雨,因为我们父母的手臂总是保护着我们。这种对父母的依赖,也许我们只能回一个吻或拥抱。我认为我们应该做些改变,所以我们应该开始行动。首先,我们应该学会自力更生。“不积小步子,不连千里;如果你不积累小溪,你就不能成为一条河或一片海。”善于观察,勤于思考,量力而行,用行动感谢父母,用精神感动他人,用成就回报社会。其次,我们应该是懂得珍惜的人。我们不仅应该珍惜革命烈士们用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而且应该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机会,每一棵树,每一分钟,每一秒钟,甚至是父母给我们的每一枚硬币。在我们周围,有许多这样的孩子,当事情出错时,他们对父母大喊大叫,总是对父母提出不合理的要求——食物不符合他们的口味,衣服也不时髦...我想当你读到这个的时候,你应该闭上你的眉毛! 读完《历史的选择》后,我们应该在思想上提高自己。我们不仅要学习张海迪顽强的毅力和毅力,还要学习李素丽一贯的道德精神和

钱学森的爱国情怀。另外,我们要向那些有梅花精神的人学习。不管他们经历了多少困难,不管他们受到什么样的欺凌,他们总是不屈不挠,拒绝屈服。 ”今天的预备队一定会成为明天的新生力量.”我们要坚持胡锦涛爷爷的教导,在道德0+智慧0+身体0+美丽0+劳动0+努力做一个热爱祖国0+崇高理想的好孩子,努力做一个努力学习0+追求进步的好孩子,努力做一个品德良好0+团结友爱的好孩子,努力做一个坚强活泼开朗的好孩子,时刻准备为建设一个繁荣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观伟人故居有感

观毛泽东,刘少奇故乡有感 在中国的历史上,没有哪一个帝王将相可与毛主席相比,毛泽东之雄才伟业,光照千秋,德荫后代。 首先来到毛泽东广场的塑像前,我再一次感受到了毛主席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位置,数不清的人自发地聚集在毛主席的塑像前鞠躬、献花圈,绕塑像一周,缅怀这位伟人。走进毛主席的故居,一套普通的两家合居的湖南民居,背倚苍松翠竹,面临清澈荷塘,里面的小木床、煤油灯、土炉灶等,那么的朴实而清幽,让我领略到了这片圣地的灵气和岁月的记忆。当最后一站来到毛主席的遗物馆时,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被主席艰苦朴素的作风所震撼。这里的每一件遗物背后都蕴含着一个关于毛泽东的动人故事,讲述着一代伟人勤政爱民的工作精神、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和清正廉洁的人格风范。就是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下,毛泽东指引着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伟大胜利,使中华民族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他带领着中国人民走出了日本的统治,为中国人民打造了一个天堂。毛泽东主席也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向伟大的毛泽东主席致敬。 下午我们不畏天气的炎热来到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的故乡。 1961年5月刘少奇回故居时曾在此办公住宿6天6夜,召集乡亲们开会,调查研究,并在后来促成了解散食堂的决定。在这里和共和国主席促膝长谈的普通农民,面对自己儿时的玩伴,心中会怎么想呢?不知道少奇同志在故居生活的时间里是否想到了自己后来的命运。 高贵或者卑贱,在历史的长河中,原本只是一瞬间。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在刘少奇纪念馆停留的时间很短。展馆的最后有一张刘少奇同志惨死监狱的照片,一代伟人命运竟然如斯,让人感慨不已。好在终究拨乱反正,历史终究给了这位伟人应有的尊严 “还要规定一些必要的制度,是我们这个国家发展下去,将来不至于产生一个特权阶层,站在人民头上,脱离人民。 ”“我们所有的领导人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人民的公仆,是人民的勤务员。”少奇同志是我党最杰出的理论家之一。 在“对于现在社会作何感想”这一栏中,少奇同志是这样写的:“资本主义已不能统治全世界了,社会主义的社会组织必将由人类的努力开始实现。我们处在这时代的人,应把无穷的希望,促进这段历史。”这是在1922年初少奇同志的政治理想,后来他和他的同志们真的实现了这一理想。他们是真正具有伟大理想的人,致敬 抚今追昔,我由衷地感谢毛主席,感谢共产党。如果没有它们,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没有今天的改革开放。如果没有毛主席、共产党,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的大学生活。在这次全系参观毛泽东故居的活动过程中,我们瞻仰毛主席故居,重温他老人家写下的字字句句,缅怀他的丰功伟绩,深切地感到共产党的伟大、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守望的距离读书笔记

读周国平的这本书已是四月初的事情,至今依旧沉醉。那时用心将整本书仔细阅读完毕,遇见很多与灵魂相撞文字。现摘录如下: 一、关于童年和童心 回首往事,谁不缅怀童年的幸福?童年之所以幸福,是因为那时候我们有最纯净的感官。 童年之所以令人怀念,是因为我们在童年曾经一度拥有永恒。自从失去了童年,我们也就失去了永恒。从那以后我所知道的唯一永恒便是我死后时间的无限绵延,我的永恒的不存在。 在一切往事中,童年占据着最重要的篇章,童年是灵魂生长的源头。我甚至说,灵魂无非就是一颗成熟了的童心,因为成熟而不会再失去。 始终携带着童年走人生之路的人是幸福的,由于心中藏这永不枯竭的源泉,最荒凉的沙漠也化作了美丽的风景。 光阴蹉跎,世界喧嚣,我自己要警惕,在人生旅途上保持一分童趣和闲心是不容易的。 所谓大人先生者不失赤子之心,正说明智慧是童心的守护神。凡童心不灭的人,必定对人生有着相当的彻悟。所谓彻悟就是要把生死的道理想明白。 具有诗人气质的人,往往在智慧上和情感上都早熟,他始终保持一颗淳朴的童心。 孩子或者像孩子一样单纯的人,目的意识淡薄,沉浸在过程中,过程和目的浑然不分,他们能够随遇而安,即事起兴,不易感到无聊。 二、关于人与人生 在人生画面上,梦幻也是真实的一笔。 人是怎样获得一个灵魂的?通过往事。 理想便是灵魂的寄托。 在理想主义普遍遭耻笑的时代,一个人仍然坚持做理想主义者,就必定不是因为幼稚,而是因为精神上的成熟与自觉。 灵性是心灵的理解力。有灵性的女人天生慧质,善解人意,善悟事物的真谛。她极其单纯,在单纯中却有一种惊人的深刻。 我是一个勤于思考的人,然而,当我检点思考结果的时,却发现我弄明白的似乎只有这一个简单的事实——今天我活着。

读《社会契约论》有感:自由与枷锁

读《社会契约论》有感: 自由与枷锁 自由与枷锁 ——读《社会契约论》有感 原创:张静雅 《社会契约论》算是我读的第一本政治著作了,之前对政治的理解仅限于初中政治课本中的一些基本介绍以及每日发生的一些国家大事,新学期开设的西方法律思想史这一课程,既加深了我对法律的理解,又拓宽了我对政治的认知。毕竟,政治作为"上层建筑"的核心,法律还是为政治服务的。 这本书是法国思想家卢梭的一篇论文。它探讨的是政治权利的原理,主旨是为人民民主主权的建立奠定理论的基础。全书一共包括四卷内容,篇幅不长,我大概花了四个晚上看完的。初读政治著作,书中很多生疏但有隐晦含义的表述,着实需要花费心思去了解其背后的含义。 第一卷论述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契约。第

一卷的题旨"人生来是自由的,但却无处不身戴枷锁。自以为是其他一切主任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当第一眼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便联想到了现实社会中的人,赤裸裸的来到人世间,从幼年到青年再到成年,但凡身处社会中,我们便要遵循条条框框的那些规则,有思想上的限制,也有身体上的限制。接着作者通过"论原始社会"提出家庭是政治社会的原始模型。但区别在于,在家庭中,父亲对于子女的爱表现在他对子女的关心,从对子女的关心中得到乐趣;而在国家中,首领对人民没有这种父爱,他所关心的是如何统治人民,他以统治人民为乐。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只有在他们需要父亲养育他们的时候,才依附他们的父亲,而一旦没有了这种需要,他们之间的联系便宣告解体,之后,就需要靠一系列的约定来维系,作者通过这样的一个类比联系,之后在"论最强者的权利"中,便详细讲述了这个约定,既然孩子长大以后与家长之间都是通过约定来维系关系,那国家与人民之间,就更不用说了吧?重要的是,这种约定不是建立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