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经济史

经济史

经济史
经济史

经济史期末复习题

名词解释:龙首渠郑国渠召父杜母代田法耧车江东犁圩田秧马籍田

制(大田制)初税亩作爰田头会箕赋更卒九品混通法唐代地税、户税概念

衙前役免役法二税户斡鲁朵牛头地(牛头地税、牛具税)粮长制度

里甲制度里甲正役黄册十段锦(册)法金花银三饷地丁银宋代的主户五等版籍一田二主(名解或材料题)永佃权郢爰半两钱五铢钱王莽时的五均六筦王田制告缗令沈郎钱开元通宝瓦市上林三官(钱)齐三

服官五署文思院黄道婆唐三彩唐少府监班匠银元五户丝中统元宝宝钞“分田之术”(分田制)

作爰田:公元前645年,晋在被秦国打败,晋惠公被俘获释后返国“作爰田”。爰、

辕均作“换”;爰田、辕田即换田;作爰田就是指春秋时期晋国的“自爰其田”。它指每

家自行调整其份地的耕休部分,它的实行意味着氏族公社定期重新分配耕地制度的废除,

也就是氏族公社瓦解。作爰田之后,晋“于是乎作州兵”,奴隶的身份因而提高。

唐朝少府监:唐代官营手工业因掌管门类更多,所以分为三个系统,其中之一即为少

府监系统。它主管日用品生产,所属有五个机构,称为“五属”,分别为中尚署令,掌皇

室圭璧、器玩生产;左尚署令,掌皇帝车舆等生产;右尚署令,掌皇帝鞍、刀剑、甲胄纸笔等生产;织染署令掌皇帝、太子以及群臣冠冕生产;掌治署令专管熔铸铜铁器物。少府

监下还属有宋代最庞大的官手工业生产机构文思院。

告缗令:汉武帝时期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的措施之一。汉武帝天狩四年,为打击富商

大贾、高利贷者的经济势力,颁布了算缗、告缗令。算缗就是向商人、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对有算告缗者,隐瞒不报或自报不实的,鼓励知情者揭发,叫做“告缗”。凡揭发属实,即没收被告者全部财产并罚戍边一年,告发者奖给被没收财产的一半。商人受到打击,商业资本也受到抑制。

元五户丝:蒙元时期窝阔台汗接受耶律楚材的建议, 1236 年制定赋税制度。规定天

下赋税,二户出丝一斤,以供官用;五户出丝一斤,与所赐之家(即封邑诸侯王、贵戚)

即所谓“五户丝”。中统元宝钞:元代政府发行的纸币。元世祖中统元年十月印“中统元

宝钞”,以银为本位,以贯为单位,共有2贯文、1贯文、500文、200文、100文、50文、30文、20文、10文,共9种面额,每2贯值白银1两,发行初期有充足的白银作为准备金。

它的发行使元政府掌握纸币发行权,建立起来统一的纸币制度。但后来存在滥发纸币、纸

币贬值的问题。中统元宝交钞:元代政府发行的纸币。元世祖中统元年七月印”中统元宝

交钞“,十月印”中统元宝钞“,从此政府掌握纸币的发行权,建立起统一纸币制度。中

统元宝交钞以丝为本位,以两为单位,丝钞2两值白银1两。

九品混通制:北魏前期实行的赋税制度。北魏建立初,由各地宗主督护依每户人丁、财产

状况评定户等,共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

等级,作为国家征赋派役的依据,还按赋税品级的高低将赋税送到不同地区,即”上三品

送京师,中三品入他州,下三品入本州“,称”九品混通“。九品混通虽有其名,但流弊

严重,后孝文帝改革时被废除。

齐三服官:西汉官营手工业机构,也是主管皇帝冠服的官名。或理解为”三服官“,

主管织作”三服“(首服、冬服、夏服)或理解为有”服官“三所,设址在齐郡临淄而得名,一般主管皇帝、贵族上朝所穿的衣物。

问答题:1、(秦)“令黔首自实田”在今天的解释和分析民为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下令“使黔首自实田”,即命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按照当时实际占有土地的数额,向封建政府呈报。政府承认私有土地的合法性,并依此征收田租。这是根据现有文献所知

道的秦第一个承认土地私有的法令,意味着私有土地受到封建政权的保护,封建土地所有

制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得到确认。土地私有合法化,促进了大土地所有制以及封建地主经济

的发展。同时,也使地主阶级利用土地剥削人民成为合法,压在农民身上的地租、赋税以

及各种徭役也愈来愈重当代学者对这条法令的解释,大致可归纳为如下两类。绝大部分学者认为,这个法令是命令黔首向政府呈报自己占有的土地数额,目的是确定赋税,它意味着在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人所有制。有少数学者将这条法令解释为使黔首自由占有土地。

2、秦汉轻租重赋的特点

3、西晋占田与课田的关系

4、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租庸调制的变化

5、唐代均田制的评价(结合内容、正反两面)

6、(辽)“投下军州”的特点及性质

7、(元)“投下军州”的特点

8、江南重赋的原因

9、明中叶的赋役改革(一条鞭法以前)

(1)田赋改革:金花银的出现

即货币化赋税。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实物赋税开始向货币过渡。正统年间,将

浙江、江西、湖广、南直隶、福建起运的税粮,按米麦每石折银2钱5分的比价,折收白银,称“金花银”。当时约占田赋总收入的12%。

(2)徭役改革:①里甲正役:均平银、钢银、八分法

里甲正役:即货币化赋税。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实物赋税开始向货币过渡。正

统年间,将浙江、江西、湖广、南直隶、福建起运的税粮,按米麦每石折银2钱5分的比价,折收白银,称“金花银”。当时约占田赋总收入的12%。

均平银:主要施行于广东等省。

基本精神:见役里甲以丁粮多寡赋钱以代役。《天下郡国利病书》:“见役里甲又随

丁田赋钱于官,以待一年之用,名曰均平。即出此钱,甲首归农,里长在役止追征、勾摄

二事,其法盖始于成化。”

意义:折银代役,为粮、役合并创造条件

福建的钢银:行于成化、弘治年间。

《天下郡国利病书》:“成、弘之间,乃令见役里长,随其(所属见役里甲人户)丁田,或钱输官,以供一年用度,谓之纲,以雇一年役之用者,谓之徭。既出钱,(应役甲

户)则归之农,唯一里长在役,以奉追征勾摄。”

意义:与均平银同,折银代役

八分法(正德年间福建巡抚沈灼):即把原来里甲正役中的“上供物料”另外分离出来单独征派。

准则:“各县每米一石,人丁一丁,岁征八分,通融各县该办之数,就于八分内分解。”即不再由见役里甲出办,而分担于通县丁粮。

具有普遍的均平与一半的摊丁入亩精神

②杂役:均徭法、十段册(锦)法

均徭法:内容:就是把杂役当中的经常性差役,如各级衙门及儒学、仓库中的额设库子、斗级、皂隶、门子、殿夫、马夫、斋夫、轿夫、馆夫、铺兵、弓兵等划分出来,列为

一类,与其他临时性的杂役分开。

亦以里甲为单位,轮流承当,但与里甲正役错开。

将过去侧重于人丁摊派改为兼顾田亩、人丁;以后出现折银代役的现象,称“银差”。

由于里甲之间贫富不均,均徭法日久弊生:“徭以均名,而实未尝均”。

十段册(锦)法:即通计一县丁粮,重新均分为十段,每年编佥一段应役,从而革除了里甲轮当制。

意义:具有摊丁入亩的精神。

(3)赋役改革的基本走向:赋役合一、赋役折银:“均粮法”

10、一条鞭法的特点(结合内容)

含义:初名条编,又名类编法、明编法、总编法等。“编”或“鞭”、“边”。主要是总括一县之赋役,悉并为一条。即1)先将赋和役分别合并;2)再通将一省丁粮均一省

徭役,每粮一石编银若干,每丁审银若干;3)最后将役银与赋银合并征收。

特点:1、赋役合并2、役归于地,计亩征收3、均征收货币4、由官府直接征收5、由官府募役

11、契约性租佃制下佃户地位的评价

12、永佃权发生的前提

13、隋唐经济繁荣的表现

14、宋代经济繁荣的表现

15、明清朝贡贸易的特点

所谓朝贡贸易,古已有之,就是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返,以礼物赠答进行交换的贸

易方式。和正常的对外贸易不同,朝贡贸易均须纳贡,非朝贡不得贸易,贸易是附属于朝

贡的。这是朝贡贸易的根本特征,也是朝贡贸易和宋元时代市舶贸易最大的区别。对于朝

贡贸易,中国政府一般不进行抽分。抽分或抽解作为一种人口税,为唐宋以来已有的制度。但明代为怀柔外国起见,对于贡船附载来华的货物,不论在会同馆或市舶司所在地出卖,

多不向外商征税,而且还“厚来薄往”,大加赏赐。因此,明代虽然仍设“市舶提举司”,但与前代市舶司“通市舶”的职能定位已大有不同。明代朝贡贸易都必须是在官方的监督

之下,参与贸易的中国商人也受到严格的审查。到弘治年间,明朝改变了所谓的怀柔政策,改行梁方仲先生所言的“收入的政策”,对于进口的外国货物,均严厉执行抽分。其后,随着外商来华数量的增加以及中外贸易的发展,明朝制定了更为详备的进口税收制度——

舶税,是明朝外贸政策趋于正常化的重要标志。此后直到明朝灭亡,迄无大变。

清初由于郑成功占据台湾地区等原因,重新拾起了朝贡贸易体制,非朝贡不得贸易。

清朝对来华的外商采取了比较严格的管理措施。

16、明清之际的匠籍制度与改革

明初的工匠管理:“轮班匠”:1-2年赴京一次、每次3个月。

“存留匠”:因特殊制作,如景德镇瓷器等,只能在当地服役(实质上也属于轮班匠)。

“住坐匠”:属于工部,固定为某个官衙或工场服务,每月10天。

清:顺治二年(1645)取消工匠制度,解除工匠对官府的人身隶属关系,并免征“班

匠银”。以后采取雇募制,发给工资。

17、明中期田赋改革的特点、内容(赋役结合、以银代役)

田赋改革:金花银的出现

即货币化赋税。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实物赋税开始向货币过渡。正统年间,将浙江、江西、湖广、南直隶、福建起运的税粮,按米麦每石折银2钱5分的比价,折收白银,称“金花银”。当时约占田赋总收入的12%

18、什么是资本主义萌芽及其产生的历史条件(史料分析)

19、明清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据材料分析)

明代中叶,若干手工业部分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江南丝、棉纺织业领域中的雇佣关系与包买主。

江南丝、棉纺织业领域中的资本主义萌芽:1苏州一带的丝织业机户出现两极分化:

逐渐富裕起来的机房拥有数十张织机,并使用雇佣劳动,称为“大户”;大部分贫困化的

机户没有生产资料,而以受雇于大户而赚取工资过活而称为“小户”,即机工。二者形成“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劳动力买卖关系。

2松江地区的棉袜业中,“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商人采取

包买主的形式,使用雇佣劳动力为其加工、生产。油业、矿冶业等领域中的手工工场。

福建、广东等地的矿冶业

浙江嘉兴石门镇的榨油业

郑国渠:由韩国人郑国设计的关中第一个水利工程,始于秦始皇元年(前246年),前后花费十年时间。其最初基于韩桓王的“疲秦”策略,修建过程中,秦王赢政发现了韩国

的意图,要杀郑国。郑国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

秦建万世之功。”渠建成后,经济、政治效益显著,《史记》载:“渠就,用注填阏(淤)之水,溉舄[xì戏]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

卒并诸侯,因名曰郑国渠。”

秧马:苏轼:“予昔游武昌,见农夫皆骑秧马,以榆枣为旗,欲其滑;以楸梧为背,

欲其轻、腹如小舟、昂其首尾,背如覆瓦,以便两髀雀跃于泥中……日行千畦,较之伛偻[yǔlǚ] 而作者,劳佚相绝矣。”(并结合书本120页)

永佃权发生的前提:(永佃权产生的途径)

1、地主或者说业主没有能力或没有必要完全对土地实施具体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如地主或者说业主因为城居或者居住在离耕地较远的地方,无法管理,因而给佃户永佃权。

2、开垦荒地得永佃权。

3、业主为保证地租收入而让与永佃权,尤其是在佃方经济状况较好时。

4、出钱购得永佃也是明清永佃权产生的一个重要途径。

5、业主为了向佃户转嫁地税及其它科差负担,以出让永佃权为补偿,也是永佃权的来源之一。

6、押租制发展成永佃制。

隋唐租庸调制的特点及变化

特点是以丁为征税单位,即以人丁为税基,而与之前以户为单位不同。

从隋开始“以庸代役”,唐代的范围更广。原规定21岁以上丁男,每年正役一个月,后改为20日。开皇十年平陈后,以海内无事,规定“百姓五十者,输庸停防”。即允许

年满 岁的百姓以钱物代役。庸即免役税。

唐武德七年:“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开元二十五年:“……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以庸代役的范围更广;作为

正役的力役仍然存在,但庸、役不并征。

唐代均田制的评价

1、从效果上:唐朝均田制实施比前朝更好

2、内容上:唐朝均田制与北魏比较妇女、奴婢和耕牛不授田,商人及僧尼均可授田

官吏授田更加丰厚,除永业田外,还有职分田、公廨田,数量较前朝多,其家属还可

授田。

土地买卖的限制放宽

3、授田的一些细节更人性化

4、唐朝均田制的缺陷在不否定私有制的前提下实施的,不可能真正地实现人人平均

分配,随着近年来对均田制的深入研究,在西州地区一些农民人均占地少的仅五亩、十亩之数。

只是个相对的均田。即在分等级的前提下同等级的土地基本均等。

积极影响:

1、通过实行均田制,调整土地关系,改革赋税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促进了社会的稳定,缓和了阶级矛盾。实行均田制,可使无地少地农民多少获得一

些土地,并将浮游人口固定在土地上,这是当时将土地和劳动力结合起来的最好办法。

《贞观政要·论政体》说:“至贞观三年(公元629),关中丰熟,咸自归乡,竟无一人逃散。”大批流民回乡,从事农业生产,从而促进的社会的稳定发展。

2、通过均田制,开垦了不少荒地,扩大的耕地面积,特别是其中的狭乡迁往宽乡的规定,提高的农民开荒的积极性。“开元、天定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耒吕)亦满“。

3、均田制的实行,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使唐前期的社

会经济出现高度繁荣景象。《开元传信记》载当时“河清海晏,物般俗阜,……左右藏库,财物小积,不可胜校。四方丰稔,百姓殷富。管户一千余万,米一斗三四文。丁壮之人,

不识兵器,路不拾遗,行者不赍粮。”

元投下军州的特点:

1)全国各地都有,大者跨州连县;

2)领主除各路总管达鲁花赤外,“皆得专任其陪臣”,甚至达鲁花赤也由其专任,“王人不与焉”。

3)一般情况下,领地内的赋税,由地方官征收后再交给领主,但领主自理者甚多。

4)领地内的生产者,包括封户与驱口,对领主有一定的依附关系。

五等版籍:宋代按资产对主户与客户重新进行划分。主户是指占有田地、承担赋役的

人家。按照他们财产(主要是田地)的多少,分为五等。有产并有纳税义务的主户当中,

1-3等为上户,是地主阶级,占有大量土地;4-5等是下户,为占有少量土地的自耕

农与半自耕农;6-9等是指没有地产的佃农雇农等,为客户,无须纳税。其中主户约占全国人口的60%,客户约占40%。

占田制与课田制的关系:

占田的规定是夹在户调及课田的赋税法规中颁布的,占田法简,课田法详;在时间上,也有先后,即课田法先,占田法后。我们可以推断,占田法的立法原意,是为了辅助推行

新的赋税制度,也就是说,占田法是课田法的补充立法。西晋经过了长期的战乱,人口大

幅度减少,土地大量荒芜,人口密度大为降低。因此,西晋面临的最重要问题,并不是土

地分配不均的问题,而是人力不足的问题。如何督促农民,充分发挥人力从事农业生产,

其中的方法之一就是制定有激励性的赋税制度,即课田制。于是在课田制实施若干年后,

政府感到有限田的需要,就颁布了占田法,其占田额为私有土地的最高限额,以使土地与

劳动力合理配合。

头会箕赋:《淮南子·氾论训》高诱注:“头会,随民口数,人责其税。”所谓“箕敛”,《秦律·金布律》:“官府受钱者,千钱一畚。”即按人头出口赋,所征收的是钱,非谷物。

沈郎钱:《晋书·食货志》:“晋自中原丧乱,元帝过江,用孙氏旧钱,轻重杂行。

大者谓之比轮,中者谓之四文;吴兴沈充又铸小钱,谓之‘沈郎钱’”。

籍田制(大田制)西周的藉田制,公田叫作藉田,都是独立的大田,借民力耕种。国

王不自己劳动,他们的公田要借助别人的劳动来耕种,因此叫作藉田。随着私有制的发展,公有土地被氏族贵族篡夺了成为贵族的私田,原来向公家交纳的贡纳现在转交给贵族。藉

田有天子的藉和诸侯的藉两种,生产物主要是用作祭祀的祭品。

王莽时的五均六筦五均六筦是王莽新朝时对六种经济事业的管制措施,即盐铁、酒专卖,政府铸钱,名山大泽产品收税和五均赊贷。这些措施于王莽即位的次年起,先后公布

施行,合称六筦(筦,即管,由国家经营管理之意),也称五均六筦。所谓五均,指均市

价以利四民和公家;所谓赊贷,是由政府办理借贷。五均六筦施行了十几年,到地皇二年

才准备废除,第二年新莽政权就告败亡。

开元通宝唐代开元通宝货币。钱币在唐代始有“通宝”。唐初沿用隋五铢,轻小淆杂。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

最初的“开元通宝”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规定每十文重一两,每一文的重量称为一钱,而一千文则重六斤四两。

“分田之术”(分田制)曹魏屯田制下的屯田民对于农产品的分配,起初采用“计牛

输谷”,后由于不便利改为“分田之术”,即分成制,据晋人称:持官牛者,官得六分,

百姓得四分;私牛而官田者,与官中分。即用官牛者向政府交纳六成的收获物,不用官牛

的与政府二五中分。

一田二主(名解或材料题)

一田二主,一种田亩制度。“一田二主”指的是原土地所有者田主和土地使用权的拥

有者。在各地这二个“主”的名称各异。原田主或称面主、大苗主、根主、田底主、业主、大租主、田骨主,土地使用权的拥有者或称赔田主、小苗主、小租主、小业主、也有称面主、根主的。一田二主的现象,明中叶已出现于东南各地。佃户可以把佃耕地用于盖房或

造坟墓,完全脱离农业生产;也可以传继子孙或典卖。地价分两种:所有权的“本业初价”和经营权的“上岸银”。土地使用权成为可以单独让渡的商品。“一田二主”产生的原因:1、繁重的赋役剥削2、永佃权的发展(“久佃成己业”)3、押租制的作用“一田二主”的性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两个地主的对立。一种认为,业主收取的是封建地租,而

面主所获得是货币购买使用权所得的经济收益——相当于生息资本的利息。学术界关于永

佃权和一田二主产生的社会背景的争议:1、传统观点:傅衣凌、杨国桢、赵冈、樊树志等为代表,认为生产力的提高的、社会经济繁荣、商品经济发展等促进其发展。2、以李伏明等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则认为永佃权和“一田二主”现象出现的最重要的社会原因就是土地

资源的稀缺和宝贵。

日本战后土地改革

日本战后土地改革 翟老师您好,我先自我介绍一下,自己是一名大一的学生,但是在两年前自己参军服役,所以您看到我的学号还是11级,在部队里自己对日本战时与战后都充满着敌意,这也和部队的教育密不可分,但是在一学期的学习中,我在课堂上先是惊讶,然后抵触,最后慢慢发现战后的日本并不是像部队里教育的那样一无是处,可恶可憎,所以自己感觉一学期的课程,自己收获良多。 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裕仁广播《停战诏书》,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所规定的各项条件,无条件投降。 战败的日本国在战争的废墟上重建日本经济,也只能由日本政府来充当“救世主”的角色。吉田茂及其内阁充分认识到:实现“耕者有其田”,是解决粮食供应和恢复农业生产的关键;强化重化工业优先发展的目标,对拉动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于是,吉田茂不遗余力地推行农地改革与倾斜生产方式,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面对国际社会的要求和宪法规定的不准保有海陆空等武装力量。所以把战略转移到经济建设上。而在诸多改革方面首先进行的便是土地的改革。 一、日本战后土地改革的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就开始了土地改革。1945年11月,日本制定了《农地制度改革纲要》,但未能获得内阁会议通过。12月,盟军总司令部向日本政府下达了《关于农地改革的备忘录》,要求日本在1946年3月15日之前提出农地改革方案,并对改革方案的主旨进行了规定:1,不在乡的地主向耕种者转让土地所有权;,2,佃农以公正的价格从地主那里购入农地;,3,佃农用与其收获相适应的年赋购入农地;,4,脱离佃农身份者,应受到合理的保护,以免其再次沦为佃农。①此后,经过修订的土地改革法案获得了国会通过,战后日本第一次农地改革启动。 第一次农地改革中制定的《改订农地调整法》的主要内容是:1,在乡地主(包含居住于相邻市町村的地主)保有土地的面积限定在5町步(北海道为12町步),其超过部分以及不在乡地主的全部土地由政府强制收买,并将其有偿分配给农民。2,土地的买卖和转让等事务由农会负责办理。3,地租用货币支付。4,都道府县及市町村都设立农地委员会,其委员通过选举产生。②此法把原来改革方案中“土地租金全面货币化”改为“在双方当事者共同认同的情况下可以以实物交纳”,并使预定改革涉及的土地面积由占全部佃耕地面积的60%减少到占全部佃耕地面积的30%。也就是说,这次农地改革不仅照顾了地主的利益,还保留了封建土地制度的残余。所以,佃农、自耕农反对此项改革方案,部分地主也不满意,美国占领军也不赞同,盟国对日理事会不得不继续研究日本土地改革问题。随后,苏联和英联邦分别就日本农地改革提出了方案。1946年9月,根据英联邦提出的方案,日本制定了《自耕农创设特别措施法》和《农地调整法改正法律案》。这便是日本的第二次农地改革。 较之第一次改革,第二次农地改革有以下不同:1,地主保有土地的面积由5町步减少为1町步,改革涉及的土地面积占全部佃耕地总面积的80%。2,土地买卖必须由政府进行,个人不得擅自买卖土地。3,保有土地的单位由家庭同一辈分中的几个人变为同一辈分中的一个人。4,限制了最高地租额,即水田最

应用文-日本经济史研究中新的理论与方法

日本经济史研究中新的理论与方法 '【内容提要】当前,在日本 史学研究领域,就其理论与方法而言出现了异彩纷呈的景象。应该说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仍有影响,与此同时,新古典学派的“计量经济史学”、道格拉斯·C.诺思的“制度经济史学”、艾夫纳·格瑞夫的“ 历史的制度分析”等当代欧美国家的新的理论与方法,被广泛于经济史研究中。经济史学科的研究领域被拓展,其认知功能也进一步增强。 【摘\xa0要\xa0题】外国经济史研究 【关\xa0键\xa0词】经济史学/计量经济史学/制度经济史学/日本 【\xa0正\xa0文】\xa0 \xa0\xa0\xa0\xa0\xa0经济史学是理论经济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通过对过去经济现象的研究,从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以使人们获得某种启示。就理论经济学本身的 而言,经济史学能为经济理论和假说提供历史事实的证明和检验,使经济学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 \xa0\xa0\xa0\xa0日本的经济史学具有悠久的传统,早在20世纪30年代,该学科的研究就已达到较高水平。传统的日本经济史学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历史学所固有的研究方法在经济史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即人们先搜集能够反映某种经济现象的史料,尔后对这些史料进行考辨,再梳理成文,这类经济史著作叙述过多,而缺少经济分析和数据处理;二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学术界颇有影响,甚至成为不少学者从事经济史研究的主要理论框架。这些学者们认为,经济理论的重要作用在于探求各种经济现象间的 ,并对这些现象加以解释。他们学术研究的特征是,以马克思的 发展阶段论为前提,在对特定国家经济发展的研究中,探求何时具备能反映各阶段特征的经济现象。为此,这些学者们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至今,日本经济史研究硕果累累,如土屋乔雄的《日本资本主义史论集》(1939)、高桥龟吉的《日本近代经济形成史》(1968)、楫西光速等人的《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史》多卷本(1954~1969)、守屋典郎的《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史》(1969)、有泽广巳的《昭和经济史》、大岛清的《日本经济危机史论》(1952~1955)和古岛敏雄等人的《日本经济史大系》(1965)等。 \xa0\xa0\xa0\xa0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史学的研究领域,就其理论和方法而言出现了异彩纷呈的景象。应该说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仍有影响,与此同时,欧美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方法,尤其是新古典经济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史研究中。由于一些学者注重经济模型的应用和对历史资料的 分析,因此这种新的研究范式被人们称为“计量史学”(cliometrics)或“新经济史学”。70年代,道格拉斯·C.诺思的制度经济史理论传入日本,他的著作《西方世界的兴起》的日文版对经济史研究产生了影响。90年代初期,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艾夫纳·格瑞夫(Avner\xa0Gr f)教授开创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即将博弈论应用于经济史的研究中,人们称这种范式为“历史的制度分析”(Historical\xa0Institutional\xa0Analysis,HIA)。该理论方法传入日本并被应用后,经济史的研究领域被进一步拓展了。日本经济史学界素有重视档案资料收集整理的传统,在此基础上,一些掌握了经济理论的学者按照新的国民收支账户,对近世(注:近世为日本特殊的历史划分阶段,指江户德川幕府时期至明治维新时期(1603~1868);明治维新后称近代。——编者)以来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如东洋经济新报社的《明治大正国势总览》(1927)、《昭和国势总览》(1991);大川一司、筱原三代平、梅村又次编纂的《长期经济统计》(1965);安藤良雄的《近代日本经济史要览》(1975)。这些基础性为上述新的经济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总之,在理论与方法上不断引进国外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是战后日本经济史研究日渐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以

经济史 、经济学说史、经济思想史以及政治经济学之间的关系

经济史、经济学说史、经济思想史与政治经济学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想解释一下什么是经济史、经济学说史及经济思想史。 一、经济史 经济史是以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的具体发展演变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横跨历史学与经济学,具有双重属性。它要求我们还原真实的历史。经济史学界广泛开展了关于古史分期、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资本主义萌芽等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讨论。经济史研究过去的经济实绩。因此学习研究经济史可以为现实经济建设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要求我们在此基础上对经济活动的发展做出时序性、规律性的阐释。因而经济史分析过去经济发展历程、可以让我们借鉴历史经验来研究经济运行的框架。并在合理的经济框架中解释现今的经济政治体制及带来的实绩。经济史是经济学理论创新的源泉。这样的创新是建立在过去的基础上的。也正因为这样,才能更容易推动理论的创新。所以经济史可以说是经济学的“源”。并且可以为经济学的实证方法提供基础。一部人类经济史,是市场和市场经济产生、发育的历史,是走向市场化和市场化演变的历史。市场化将古代、近代和现代经济相互贯通,从中可以看到经济现代化产生、发展的过程。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 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再到凯恩斯的通论。如今的经济学理论已经枝繁叶茂,几乎覆盖了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所有方面。建国后,经济史学界广泛开展了关于古史分期、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资本主义萌芽等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讨论。这些讨论加深了人们对各时代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了解,发掘和积累了有关经济史的资料,培养和锻炼了一批经济史研究的骨干,尤其是明清经济史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论著数量成倍增长,伴随着正本清源,回归学术本真,经济史学界对既有问题的探讨进一步延续与深化,同时开辟了新的学术领域,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引入,拓宽了近代经济史研究者的学术视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突破时限、放归整体,因此,我认为未来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而经济史作为经济分析的方法之一,不仅能告知历史条件和历史的真实状况,还能借助于历史综合分析的方法推知一些不同于经济学方法的结论。前者对于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偏好者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背景知识,后者可以引发经济学家作更深和更全面的思考。总之,经济史不能替代其他研究方法,但也决不是可以忽略的经济分析方法。 一、经济思想史 “经济思想是人类社会经济环境的产物, 某一个时期或某一个地域, 产生某一种的经济环境, 便随着产生某一种特殊的经济思想。换句话说, 就是产生某一种的经济理理论。”经济思想史研究自古以来人们对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各种见解、主张、政策方案,以及它们赖以产生的思想基础和相互之间的影响等,其中不但包括早期人类没有形成系统化的原始观念、见解和主张,也包括以后各个时代产生的比较成型的系统理论化的经济学说。任何文化形式的产生与发展都是时代的产物, 经济思想作为社会文化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与发展总是受到社

世界经济史重要概念

世界经济史重要概念 1、新航路开辟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欧洲人开辟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绕道非洲南端到达印度的新航线以及第一次环球航行的成功,历史上习惯称为“地理大发现”。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客观条件(背景) ①经济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导致了对贵金属货币需求量增加,同时也增强了对市场的需求。 ②社会根源:欧洲狂热地追求货币和渴望获得制造货币的贵金属。 ③商业危机: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方传统商路。 ④宗教根源:15世纪晚期,已经完成中央集权的葡萄牙、西班牙同时热衷于传播天主教,使穆斯林和其他异教徒皈依天主教,这也是新航路开辟的动力之一。 ⑤思想动力:文艺复兴为新航路开辟注入了精神动力。 (2)客观条件: ①西欧生产力的发展、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和航海、造船技术的发达,为远洋航行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②15世纪晚期,已完成中央集权的葡萄牙、西班牙同时热衷于传播天主教,是新航路开辟的动力之一。 2、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四次远航) ①1488年,葡萄牙迪亚士,欧洲→非洲好望角葡萄牙王室支持下向东探险 ②1497—1498年,葡萄牙达·伽马,欧洲→印度 ③1492年,意大利哥伦布,欧洲→美洲(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 ④1519—1522年,葡萄牙麦哲伦,欧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 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①引起了所谓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从而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欧洲殖民者开始对其他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殖民掠夺。③环球航行的成功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④打破了世界各国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2、商业革命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商业经济领域产生的一次重大变革。表现为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商业革命加速了资本原始

浅析战后日本经济的快速复苏 (1)

封面样式: 学科代码:0101 学号: 贵州师范大学(本科) 毕业论文 题目:浅析战后日本经济的快速复苏 学院:历史与政治学院 专业:历史学 年级:4014级 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2016年5月14日

浅析战后日本经济的快速复苏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日本的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削弱,整个国民经济几乎面临瘫痪,但由于日本采取产业结构调整,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引进外资等有效措施,加上美国的大力扶持和亚洲局部战争的刺激,使日本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并得到腾飞,甚至成为资本主义第二号经济大国,这让世界各国都叹为观止,尤其是我们国家正在快速发展阶段,对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尤为重要和有意义。 关键词: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主要原因、 二战结束后,日本国民经济受到致命的打击和摧毁,几乎面临瘫痪。然而,作为一个战败国,在一片废墟之上经历了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就实现了经济腾飞,并且很快就爬上了国际社会金字塔的顶端。对西方乃至全世界国家来说,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就其原因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究,我想当时的主客观方面的因素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状况 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得日本这个亚洲小国40﹪的国民财富毁于战火,它在战前积累的财富几乎丧失殆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经济的崩溃导致社会的动荡和混乱,这与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其经济发展陷入一个漩涡。作为东亚的一个岛国,一个自然资源极为贫乏的国家,要想在的二战的严重摧残中走出来,重新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那是多么困难的事。然而,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二战后,日本抓住“冷战”后世界经济高涨、国际贸易激增、国际金融稳定、国际油价低迷等有利环境和条件,根据本国国情,掀起了工业化高潮,创造了经济奇迹,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并取得了可观的成就:从1946年到1975年,其国民生产总值从109亿美元上升到4170亿美元,增长了几十倍,年增长率持续为10﹪以上。早在1968年,日本就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大国”。日本这样的发展速度和成就,让世人都一直在思索这个资源匮乏,地小物少,人口又少的亚洲小国,又遭战争的重创,到底是以什么方式或是靠什么手段来实现经济复苏和腾飞的。 二、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据历史的研究和分析,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和腾飞不只是单方面的因素,它靠主观与客观因素的帮助和推动,取得了经济的复苏和快速发展。如客观方面,战后欧美各国的援助和亚洲局部战争的爆发;主观方面日本政府自发采取的一系列整改措施。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日本政府所采取一系整改措施,对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最根本的作用,详细分析如下: 1、客观方面,战后基于历史及现实原因,日本得到了欧美各国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促进其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其经济得到了复苏。 首先,美国的大力支持。战后,随着“冷战”的加剧,以及中国革命的胜利,美国这个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大国,出于实现其全球战略的需要,开始转变政策,帮助日本

读《战后日本经济史》有感

读《战后日本经济史》有感 经济史的著作有时候看起来是枯燥的,但是野口悠纪雄的《日本经济史》却有很强的戏剧感,引人入胜。可能是因为作者在讲述日本战后70年的大历史的背景下也是在回忆自己的一生吧,而人生本来就带着戏剧的属性,这样一来,读者的心情会随着作者的历史际遇起起伏伏 经济史的著作有时候看起来是枯燥的,但是野口悠纪雄的《日本经济史》却有很强的戏剧感,引人入胜。可能是因为作者在讲述日本战后70年的大历史的背景下也是在回忆自己的一生吧,而人生本来就带着戏剧的属性,这样一来,读者的心情会随着作者的历史际遇起起伏伏也就不奇怪了。 作者在书的最后一部分编制了一份《战后七十年回顾年表》,在世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的同时,作者请读者在历史上标注自己的回忆,这是作者在全书中一以贯之的温情。 《日本战后经济史》的内容摘要和笔记在下一部分,对读后感没兴趣的可以跳到到后面。实际上书中另一部分引起我兴趣的是作者穿插其中的个人回忆。 作者四岁的时候在东京大轰炸中死里逃生,作者说他不去幻想战争从未发生,就算假设战争早一天结束,多少人的悲惨命运会被避免呢?这里面当然不止作者所说的日本人,还有中国人、美国人和世界上一切饱受战争摧残的普通人。

战后日本经济从废墟中重新起步,其母租赁得一间店铺在东 京做小生意,当时还是小朋友的作者爱看连环画和小说,某次他 听说《海底两万里》特别有趣,缠着母亲要买,但经济拮据,母亲并不同意。作者难过得晚上哭着入睡,结果第二天早上醒来却发 现这本书就放在枕边。作者写作此书时已经是70岁的老人,回忆 起60余年前自己与母亲的脉脉温情,应该也是百感交集吧。后又 提及母亲在选举时总是投社会党的票,作者说其母并非支持社会 主义,而是想着如果是社会党执政,儿子就不会被征兵。 战后第五年,作者终于收到了父亲的骨灰,据说是1945年6 月在菲律宾阵亡的,作者摇晃着骨灰盒,哗啦啦地响,他料想里 面定不是骨灰而是一些杂物,他推断父亲既然6月阵亡,3月肯定知道东京大轰炸地消息,那时应该很担心家人地安危吧,可能其 父在阵亡时都不能确信其家人是否还在人世。 1956年,日本已经完成了战后复兴,作者升入高中,他将他 的日比谷高中比作卡美洛城堡,那是亚瑟王的王国,四海骑士无 不向往期待前往卡美洛,并成为圆桌骑士的一份子。 作者说,他之所以将学校比作卡美洛,是因为卡美洛也有 “一旦失去,就不能再复兴”之意。作者至今记得,他高中读过 一篇叫《卢塞恩的春天》的散文,卢塞恩是瑞士的著名风景区,他那时边读边想:“这么好的地方,可能这辈子都没有机会去看看。”我读到此处,想起自己看文艺作品时看到一些美好的地方,也会这么想,有一种提前到来的遗憾感。

2018年-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史专业考研参考书目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史专业考研参考书目 本课程适用于报考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类(包括: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网络经济学、企业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金融工程、保险学、商业经济学、房地产经济与管理、城市经济学)专业的所有考生,该专业考研的基本情况是: 本专业考试科目为:政治、英语一、数学三、802经济学综合 本专业考研报考录取情况为:由于人大不公布报录比,这个无法得知。只能根据历年经验大致知道不同专业的竞争程度不同,报录比也不同。本专业考研情况介绍:本专业考研存在一定难度,总分数线稍高,并且复试按1:1.2的比例刷人,不乏二战甚至三战的同学,竞争较为激烈。本专业考研考试特点:从近几年的出题趋势来看,专业课考试偏重对基础知识的考察但较有深度,偏重对计算能力的考察,偏重对经济学重点知识的考察,偏题较少,可以说是有重点、有深度。 第一阶段,对指定教材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同时将依据历年考研真题总结出来的考点,对各个章节的主要考点分别予以详细讲解;同时结合本人备考经验,为考生进一步提炼每章节考研的重点、难点、必考点,让考生全面熟悉知识点。

第二阶段,讲解近年考研真题。这是很关键的一步,让考生能抓住出题风格,同时了解常考内容、重点内容,加深对专业课知识点巩固。 第三阶段,结合时事热点以及复习经验,对考试题进行个人预测并讲解。第四阶段,复习串讲所有知识点,形成系统知识,能灵活运用,同时讲解答题技巧。 《西方经济学(宏微观部分)》(第6版)(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与扩展》(第11版),尼科尔森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微观经济学十八讲》(平新乔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主要看课后题,辅助尼克尔森 《宏观经济学》(第9版),曼昆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政治经济学教程》(第11版)(宋涛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第5版)(逄锦聚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现代政治经济学新编习题集》(第4版) 2017年新祥旭考研全程复习计划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发展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发展 摘要: 太平洋西岸的一个岛国,与亚洲大陆隔海相望。从17世纪初开始, 这个贫弱的落后的封建小国紧锁门户,度过了200多年闭关自守的时光。但是,西方文明的冲击不可避免地到来了。这个东方岛国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也迎来了弃旧图新的机遇。 关键词:明治维新军国主义 后来日本成为世界大国俱乐部中唯一的一个东方国家。日本的铁蹄践踏了亚洲的许多国家,日本的野蛮和凶残让世界为之震惊。“大日本帝国”最终在战争的疯狂中败亡。 但日本又很快从战争的废墟中站了起来,从1968年起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 一直位居世界第二位。 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 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引起无数争议。 明治维新铺就现代化之路 与中国一样,日本在19世纪中叶以前一直与世隔绝。19世纪中叶,美国政府强迫日本于1854年签订了《神奈川条约》,强行打开了日本门户。 对日本来说,这是其历史的巨大分界线。从此,面对强大的西方世界,日本开始进行一场为赶超强国而进行的、最彻底的学习。 19世纪中叶,内忧外患引发了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明治维新”运动,日本从此走上富国强兵的资本主义道路。1868年4月6日,明治天皇发布了带有临时 约法性质的《五条誓文》,成为明治政府改革的基本纲领。

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已经形成。废藩置县后的日本政府为了建立现代化国家,日本政府将“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和“富国强兵”三大政策作为建国的指导方针。 军国主义体制形成毒瘤 “殖产兴业”,就是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1874年,大久保利通提出了《殖产兴业建议书》,它为日本资本主义确立了实行资本主义化的根本方针。根据这一方针,日本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加速资本的原始积累。他们大办官营企业,由国家资本率先实行资本主义工业化,然后以低价、长期分期偿付的方式出售这些企业,扶植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经过十余年发展,至19世纪80年代中期,工业革命已几乎席卷日本一切工业部门。 “文明开化”的目的是通过学习西方国家的教育、科学和生活方式等,借以改造日本封建文化。为了实现国民的文明开化,政府取消了以儒学为中心的封建教育,效法西方建立起包括小学、中学和高等学校在内的教育体系,并努力在全民范围内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富国强兵”政策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是进行军制改革,建立常备军。1873年,兵部省发布征兵令,实行征兵制。他们在德国军事代表团的帮助下征募了一支陆军部队;在英国人的指导下建立了一小支海军部队。1978年,日本形成了陆军省、参谋本部、监军本部三大军事部门。这三个部门独立于内阁之外,直接隶属于天皇。 这种体制形成以后,在日本政治生活中军部直接秉承天皇旨意,不断干涉政治,独断专行的恶劣后果,并且把日本推上了不断发动战争、侵略邻国的军国主义道路。 日本“维新三杰”发起的明治维新是日本避免沦为欧洲殖民地的转折点,它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国家。由于明治维新是一次不彻底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因此,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一开始就带有鲜明的军事特征,使日本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很快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崛起后走上侵略路脱亚入欧要扩张 在完成自身的现代化之后,日本开始了向亚洲大陆扩张的生涯。只要看看日本的好战传统,看看它的军事领导人自古就享有的巨大威望,这一点也就毫不奇

解析战后日本经济的复兴的原因-毕设论文

中国某某信息学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解析战后日本经济的复兴 的原因 姓名:000 班级、学号:0000班、00号 系(部) :经济管理系 专业:应用日语 指导教师:0000 开题时间:2008-11-26 完成时间:2009-11-26 2009 年11月26日

目录

课题解析战后日本经济复兴的原因一、课题(论文)提纲 二、内容摘要

三、参考文献 解析战后日本经济复兴的原因 000 中文摘要:二战后,日本的国民经济陷入混乱与崩溃之中,然而,这个战败国在战后很短的时间内,就复兴并取得经济上的迅速发展,很快便跃居资本主义国家的前列。战后日本经济如此迅速地得以发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方面来论述。 关键词:日本;经济;复兴;原因 0.引言

1945年8月15日,在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强大打击下,日本政府接受了《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美军进驻日本。这时,日本的国民经济在战争的破坏下,己经陷入混乱与崩溃之中,然而,这个战败国在战后很短的时间内,就复兴并取得经济上的迅速发展,很快便跃居资本主义国家的前列。1965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30亿美元,在资本主义世界中排列在美、西德、英、法之后居第五位。之后仅仅过了3年,到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就上升为1419亿美元,超过了西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一个“经济大国”。战后日本经济如此迅速地得以发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说可分为日本自身主观原因和其他的客观原因。 1.战后日本经济复兴的主观原因 就主观原因来讲,主要是指日本国内的各种经济政策。经济政策是各国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诱导经济和实现“宏观调控”的强有力手段。日本的经济政策按时期的不同主要分为了六种。 1.1战后复兴时期的经济政策 日本战后初期,是以经济的重建和复兴为出发点的。为此,所提出的政策目标是:(1)尽快恢复经济,使平均的生活水平恢复到战前1930-1934年的水平。(2)改造在战前和战争中构建的“战时经济”,建设民主的经济机构,并由此实行解散财阀、农地改革、劳动民主化的三大经济民主化政策。(3)抑制战后的恶性通货膨胀,使经济生活 恢复稳定。(4)在物资短缺的情况下,为了稳定国民的生活,实行广

中国经济史综述

《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年4月期文献综述 摘要:中国经济史是经济学这一门学科的历史,它是对经济学的起源、发展历程、发展现状的一个完整记录。对于学习经济学的任何一个人,都有必要学习中国经济史。鉴于中国经济史对于学习经济的重要性,而《中国经济史研究》是关于中国经济史的一本核心期刊,本文将对该期刊的2011年4月期文献进行综述,使读者了解中国经济史的研究趋势,以此为中国经济史的学者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中国经济史;期刊;综述 一.前言 《中国经济史研究》创刊于1986年,季刊。《中国经济史研究》是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主办、经济研究杂志社出版的专业性刊物。该刊物以马列主义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百家争鸣的方针,刊登有关经济史的理论论著,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近代经济史以及中国现代经济史的论著,中外比较经济史研究论著,中国经济史的专题研究资料,中外经济史著作的评介,国内外中国经济史研究动态的报导,并适当刊登中国经济思想史方面的论著等。《中国经济史研究》坚持以新理论、新方法、新材料、新问题即“四新”原则取舍文章,为学术界新老作者提供发表论文的园地。编辑部加强规范化建设,实行匿名审稿,责任编辑对主编负责制。 《中国经济史研究》的主要栏目有:“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国现代经济史”、“中外比较经济史”、“国内外中国经济史研究动态”、“经济思想史研究”、“港台经济研究”、“民族经济”、“西部开发”、“理论探讨”、“专题评论”、“学人与学术”、“论著评介”、“青年论坛”、“读史札记”等。 二.《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年4月期研究进展 1.对经济史类著作的评介 李肖[1]运用列举法对《建国初期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研究》做出了评价,赞扬了它填补空白、利用新资料和研究方法、多视角评书的优点,也指出了其在资料引用方面的不足。王

从日本经济史看我国的股市泡沫问题

从日本经济史看我国的股市泡沫问题 摘要:日本广场协议后的汇率、股票价格指数变化与中国目前的情况有相似之处,但是也存在巨大差别。我们应汲取日本的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但有些学者的悲观的结论是没有根据的。 关键词:股市泡沫,广场协议,人民币升值 一、问题提出 2006年是中国证券市场历史性转折之年。上证综指从年初的1161点起步,迈开牛蹄,一路攀升,年末以2675点收盘,全年涨幅高达130%。伴随股指的持续上行,截至2006年12月25日,沪深市场的总市值分别达到65202亿元和1734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了182.3%和85.8%,增幅居全球第一位。据全球知名基金研究机构理柏公司最新调查报告,在其考察美国共同基金2006年业绩时发现,在全球范围内投资中国股市的回报率最高,达到61.51%。在中国股民对2007年充满期望的同时,很多学者却表示悲观,中国股市泡沫论不绝于耳,最大的争论在于中国股票市场是否将重蹈日本广场协议后股市泡沫的覆辙。 通过对比日本广场协议后汇率、股票价格指数与中国汇改后汇率、上证指数图,我们不难发现历史出现了惊人的相似,所以上述观点的提出有其合理性。日本股市泡沫破灭带来的教训是惨痛的,给日本带来了长达十几年的经济衰退。本文首先回顾广场协议的历史背景与发展、日本股市泡沫形成的原因,并对比我国的具体情况,分析与修正上述观点。 二、广场协议签署的背景、历史进程及其影响 1.日元存在较大的升值压力。二战结束以后,美国为了巩固自己的全球霸主地位,为冷战战略服务,积极扶持作为战败国日本的经济发展。同时,为了尽快从废墟中爬起来,日本政府推行了“产业优先、发展优先、富国富民”的方针,旨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本国经济实力。从1953年到1979年,日本工业平均年增长率为10.9%,同期联邦德国为5.6%、法国为4.2%、美国为4%、英国为 2.4%。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占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从1950年的1.5%,猛增到1980年的1 3.3%,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从第7位跃升到第2位,仅次于美国。至1985年,日本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对外净资产达1298亿美元。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元也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储备货币,在各国外汇储备总额中日元所占比重达到8%。与此同时,美国却面临着经济萧条,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的双重压力。面对双赤字,里根政府采取维持高利率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吸引外部资金投向美国来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问题,但是高利率进一步加剧了美元的强势,使美国的出口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始终处于劣势。美国自1982年经常项目连续

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史考研参考书,考研经验,真题,分数线,近三年录取汇总

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史考研参考书,考研经验,真题,分数线,近三年录取汇总 学科概况 经济史专业是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专业下的二级学科,是一门介于经济学与历史学、社会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本学科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经济分析的方法,研究经济发展的结构和历史过程,研究经济组织、经济制度和经济比们的发展演变过程,研究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的相互关系,通过对各种文明、国家和民族经济发展历史的比较,科学地理理解经济历史现象,探讨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并运用经济学的历史,研究现实经济问题,为我国经济发展、扩大改革开放、发展对外经济联系服务。 培养目标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在经济学及其他相关专业的学士学位水平基础上,经过硕士学位课程学习,使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系统的经济史理论基础,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独立科研能力,从而能担当经济史研究和学校教学等工作。 就业方向 在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下,经济史作为二级学科,只是一个小学科,课时很少,甚至有边缘化的倾向,当然就不可能设置许多“闲人”。即使是已经很少了的编制,也不能保证“幸存者”们都有牢固的专业思想,其中经济学理论基础较好的人有可能发生“学术转型”,把精力转到容易拿到课题、板凳不十分冷的学科领域中去。 毕业生大多是到高校、科研所等,当然如果有从事实际业务的本领,就业情景还是不错的,像经济学类的高薪职业主要有:特许金融分析师(CFA)、特许财富管理师(CWM)、基金经理、精算师、证券经纪人、股票分析师,可以转投研究这些领域。 就业职位 1、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政府机关从事研究与管理工作。 2、科研和事业单位、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研究工作。 3、金融机构、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等工作。 专业目录 考试科目: 101 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303 数学三802 经济学综合

中国经济史考试重点

中国经济史考试重点难点 名词解释: 1财政: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财政的职能有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及稳定和发展职能。 2自然经济:一家一户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自给自足个体小农经济:是最典型的自然经济,它把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在一起,男耕女织,以织肋耕,不仅能够满足个体家庭维持生存的最低级,最基本的需要,而且也使之与市场的联系降到最低限度 3行商制度:中国政府不直接同外国商人从事贸易活动,使用行商制度,其业务主要是垄断对外贸易,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购外商所需货物,划定进出口货物的价格,保证交纳外商进出口船钞和货物税,代理政府管束外国商人的行动,传达政府对外商的政令,办理政府与外商的一切交涉事宜 4官督商办:是清政府利用私人资本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 5废两改元:1932年7月,国民党政府进行的币制改革,废除银两制度,实行银远制度 6四行二局:是国家金融体系的核心,四行是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银行,两局是邮政储金汇业局和中央信托局 7.经济统制政策: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以所谓“非常时期"为由,实行经济统制政策。主要是采取统购统销,专卖,限价等方法 8.南三行:在上海杭州等城市出现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被称为南三行是实力雄厚的银行资本集团 9洋行近代外商在中国从事贸易的代理行号 10平准中国封建社会运用贵时抛售、贱时收买的方式,以求稳定市场价格的一种经济措施 11资本输出“资本输出”是资本主义发展高级阶段对外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资本输出”指资本主义国家为获得高额利润用过剩资本向其他国家投资或贷款 12 法币政策:亦称“法币改革”,是国民党政府在1935年实施的废止银本位制,实行经币制度的币制改革措施。主要内容有:统一货币发行权,规定法币准备金,实行白银国有,确定法币对外币的汇率,推行新辅币。 13经营地主:是旧中国农村经济中带有一定资本主义性质的经营形式,即一些较多土地的地主,用部分土地雇工经营。它与旧式富农的区别是本人不参加劳动,由管家代为经营,其封建性比旧式富农更严重。是由封建地主经济向资本主义农业经济过渡的一种形式。

战后日本经济的重建

战后日本经济的重建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此时日本国内经济,政治均陷入极度混乱状态。由于旧时经济体制告废,新的经济体制又未建立,生产停顿,失业人员剧增,生活必需品缺乏,人民生活极端困苦,加之战争带来的巨额赔款及伤亡人员,日本濒临着绝境。故有历史学家称这一时期的日本经济的特点是:“混乱和虚脱”。 在战争带来的无尽的灾难和战后的恶性通货膨胀的打击下,日本政府为了重建本国经济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为了解决无政府状态下的物资极度匮乏问题,日本政府公布了临时物资供应调整法,开始了非战争时期的国家直接经济统制。主要内容: 1,物资统制。1946年8月,在取得盟军总部的同意下,日本政府为实施统制经济成立了“经济安定本部”,同时制定了“临时物资供应调整法”,把250种生产资料的产品规定为统制物资。 2,资金统制。当时资金的供应,主要是由政府出资的“复兴金融金库“提供的。 3,外贸统制。战后初期到1949年的日本对外贸易,不准私人经营,实质上是在盟军管理下的“国营贸易”。 4,价格统制。从1946年到1949年,日本实行价格统制。 二,战后初期通知经济的价格调整: 1,“金融紧急措施”,1946年3月的价格体系 “金融紧急措施”的内容大致有以下几点:(1)封锁存款。(2)对封锁存款(现金)兑换。(3)封锁事业资金的支付。(4)日银劵的失效。(5)新旧劵的兑换。 同时,日本在1946年3月,确立了“新物价体系”,其基本方针是:“合理地吃定大米及煤炭等的统制价格,采取降低生鲜食品及日用品等实际价格的措施,确立商品间的相互均衡的价格体系。” 2.,1947年6月价格体系的形成 为了恢复生产,制止通货膨胀,日本政府于1946年12月开始实施对不同产业的“倾斜生产方式”。 1947年1月,由日本政府出资正式成立“复兴金融公库”。同年3月,政府制定《产业资金贷方优先表》,对资金进行统一安排,以保证重点产业部门的需要。 这是战后初期日本最重要的一次价格体系调整。它设立了以“安定带物资”为基軸的价格体系,采取积极政策,调整公定价格,使工业产品价格接近价值,以逐步取代黑市。 在流通领域里建立了大规模的公团机构,谋求进一步确立统制市场。 3,1948年6月的价格体系 1947年夏天以后,由于主食迟配的扩大,1947年11月提高了主食统制价格,使生活费很大的膨胀。 1948年5月,盟军总部决定价格补正方案,7月提出“经济稳定十原则”的指令。 三,对煤炭业实行“倾斜生产方式”的历史功绩 1,煤炭“倾斜生产方式”的出台 1946年5月以后,煤炭,钢铁,化学产品以及其他工业生产几乎陷入停顿状态。日本的一份官方报告中指出:“生产不振最大原因,既不是设备不足,也不是劳动力不足,而是原料,煤炭,电力等不足造成的。”因此,日本政府对煤炭的生产采取集中地倾斜政策,并以此为杠杆,作为错金生产水平提高的契机。 2,实施煤炭“倾斜生产方式”的政策措施 1,在贷款方面的优待。 2,大量增加价格补贴金。

世界经济史汇总

2015届高考历史之世界经济史专题 专题一、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考点一、新航路的开辟、英荷等殖民扩张 (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15-16世纪) 1、条件 (1)必要性: ①经济根源:(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需要黄金和扩大海外市场。 ②社会根源:欧洲人的“寻金热”。《马可波罗行纪》的流传使欧洲人渴望到东方实现黄金梦(开辟新航路的动机)。 ③商业危机:(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阻断传统商路,使东西方商路受阻,引发商业危机。 ④高额利润:东方贸易的高额利润令大西洋沿岸的西欧商人渴望开辟另一条抵达东方的途径,发财致富。 ⑤宗教根源:15世纪晚期,已完成中央集权葡萄牙、西班牙,热衷于传播基督教 ⑥思想因素: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鼓励冒险、勇于开拓进取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2)可能性: 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 地理知识的提高、人们开始相信地圆学说;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过程:(葡萄牙向东;西班牙向西) 航海家国籍支持国时间成就 迪亚士葡葡1487 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开辟由大 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 哥伦布意西1492 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 达·伽马葡葡1497 开辟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路 麦哲伦葡西1519~ 1522 欧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环球航行) 3、影响:初步形成世界市场 (1)西欧:开始崛起,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2)美洲: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开采金银矿和和奴隶制种植园) (3)非洲:出现了罪恶的黑奴贸易,严重破坏了非洲经济 (4)亚洲:白银大量流入,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5)世界:在欧、亚、非、美建立了直接商业联系,初步形成广阔的市场。(6)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开始从分散孤立走向整体世界。

中国经济史课后题答案复习资料

第一章古代社会的资源、环境与生产方式 一、试述中国古代资源禀赋与社会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 资源禀赋包括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两部分。 【土地资源的特点】 优势:我国土壤特征各异,植物品种繁多。能为农业生产提供种类丰富产品。 劣势:(导致传统农业规模小、脆弱) (1)可利用的土地面积小,耕地和人口矛盾突出。 (2)土壤种类繁多,但有良好蓄水性和可耕性的土地较少。 (3)气候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 【矿产资源的特点】 我国国土广,矿产资源的总量大、种类多。但是我国矿产资源也存在两个缺陷: 一是富矿少,贫矿多。 二是单一矿少、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开发利用不充分,“风水说”观念对矿产资源开采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在古代社会,以耕织结构为基础的小农经济一直居于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种生产方式被延续下来、不断强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基础。 三、试述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 1、小农家庭的规模及贫困状况 汉后,小农经济普遍是贫困的五口之家,产品除消费交换外所剩无多,不足应付家庭正常支出外的需求。 2、农业“低投入——产出”的形成 为了维持生存,小农在生活和农业生产投入上都尽量减少开支。 3、农业的高剥削率 历史上赋税绝对值连增,赋税在多数时期一直维持在30%以上的高水平。 4、农桑之外的小农生活依赖 中国古代小农生存状况窘迫,不得不依赖于种桑、饲养畜禽、果菜水果等副业。 第二章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经济 二、分析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缓慢的原因。 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土地所有制结构】 (1)地主土地所有制是最主要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也是发展最充分、最典型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日本经济战后迅速崛起的原因探讨

日本经济战后迅速崛起的原因 专业:金融工程姓名:郭月学号:20112440 摘要:二战后日本的经济迅速崛起,从1950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52倍,一跃成为世界经济的季军。日本经济现代化的实现,我认为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外部条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了解日本经济崛起的成功经验,并且为我所用,这对加速我国经济发展非常重要。 关键词: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经济重组;发展战略。 众所周知,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战争使日本的国家财富损失了41.5%,工业濒于瘫痪,农业相当于战前的一半,经济濒临崩溃。然而,战后日本通过一系列改革,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取得长足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其经济规模达到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创造了经济发展的“日本奇迹”。日本能有如此惊人的发展,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政治体制的改革 战后,在美国监督下,日本经历了非军事化、民主化改革。1946年颁布新宪法——《日本国宪法》,新宪法改变了日本政体,使军国主义的精神支柱——天皇由站前至高无上的国家主宰跌落为“日本国的象征”,以天皇专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转变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议会内阁制。新宪法是一部反封建、反军国主义、反战争的和平宪法,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原则,用法律形式肯定下来,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可见,战后日本重返国际社会,实现经济腾飞,首先得益于成功的政治体制改革,选择了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 二、美国实施全方位的扶植的政策 美国占领日本初期的主要目的,是彻底消除日本再次成为威胁的可能性,彻底打击日本帝国主义。但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为了巩固和加强美国在远东的冷战基地,美国当局强烈感到有促进日本经济复兴的必要,为此美国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①、对日政策的全面调整。美国为了遏制社会主义苏联和中国,重新调整了对日政策,即从削弱日本,转为扶植日本。美国积极制定使日本早日自主的方案,力主缓和战争赔偿,允许日本保留赖以恢复生产特别是军工生产的资设备基础。为了使日本尽快摆脱战后的通货膨胀和粮食危机,美国于1948年12月,提出了“稳定经济九原则”,1949年2月还派底特银行董事长道奇到日本担任占领军当局的最高财政顾问,对日本经济进行整顿,制定了“道奇计划”,把“稳定经济的九原则”加以具体化。道奇的紧缩财政措施实行后,通货膨胀被抑制住了,日本经济也稳定下来,开始向自由经济过渡。②、侵朝战争的“特需”订货。战后美国为了争做世界霸主,1950年6月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这场战争给日本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日本得到了大量的“特需”收入,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给日本经济注入活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