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变化

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变化

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变化
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变化

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变化

中国乡镇企业原义较广,所有成立于农村地区、由农民投资和组建的企业都包括在这个范畴里,即乡、镇、村的集体企业,农民组办、联户办和个体办的企业。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从法律的角度明确把乡镇企业定义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我们在本书中所研究的乡镇企业则是广义的乡镇企业,并不局限于上述官方定义。

乡镇企业源于中国因经济不发达而形成的城市与农村相分离的二元经济结构。由于农村人口在长期政策规定下的身份限制和不流动性,使得在农村中自发生长起来的企业与其他形态企业相比具有明显不同的成员构成、社会地位、发展轨迹和运作方式,成为一种具有独特性质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群体。

乡镇企业的兴起出现在中国经济改革后。在农村经营组织逐步放松管制的情况下,乡镇企业像雨后春笋,成群地涌现出来,并且快速地成长壮大,成为促使中国农村经济增长的主体和中国近几年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轨迹看,乡镇企业已经成为突破原有二元经济结构、促使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转化因素和动力源泉,它们的发展变化在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势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乡镇企业发展的阶段性

中国农村中的非农产业早已存在,但真正具有一定规模并且上升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经济改革后出现的事物。乡镇企业在其2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经历了社队企业恢复与发展、乡镇企业高速增长、调整与波折、再一轮高速增长以及变动整合与提升等几个发展阶段。

1. 社队企业恢复与发展(1978--1983年)。1978年,中国经济改革首先在农村地区启动,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村经济发生了一系列较大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农业劳动力逐步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形成日益庞大的待业群体。为了吸收消化大量的农村富裕劳动力,在60年代初因国内经济困难被取消的社队企业,经过“文化革命”中作为补充城市生产能力的不足逐步恢复后,又在改革后农村就业压力下进一步得到扩张,发展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这一时期农村企业发展的特点是:社队企业的生产规模增长较快,总产值从1978年的493.07亿元增加到1983年的1016.83亿元,5年平均增幅为21%。但是,由于政策上的限制因素仍很强,社队企业数量未能得到相应的增加,实际上企业数量不仅没有增长还有所减少,据统计,1983年全国社队企业数量比1978年下降了11.67%。而且农村企业所有制形式单一,一直由集体经济唱独角戏,影响了企业的扩张能力。据不完全统计,1981年农村企业的就业人员中,社队集体企业职工人数占到了96%左右。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广大农民参与的机会。这一阶段,社队企业并未达到有效促进农业劳动力转化的目的,社队企业职工5年间只增长了14.4%。

2. 乡镇企业的首次飞跃(1984--1988年)。1984年是乡镇企业发展的转折点,这一年随着中央1号和4号文件的颁布实施,农村企业发展滞后的局势得到了改观。尤其是中央4号文件,为农民自主联合办企业和农民个体办企业开了绿灯。在文件中,将农民户办、联户办的企业与原有社队集体企业统称为乡镇企业,把他们放到了同一个起跑线上,明确提出鼓励户办、联户办企业与乡村所属集体企业共同发展。并要求各级政府对乡镇企业与国营企业同等对待,一视同仁,给予必要的扶持,因而形成同心协力推动乡镇企业发展的高潮。据统计,1984年乡镇企业的个数从上一年的134.64万户,猛增到606.52万户。根据报导,1984年5月份,仅在浙江省一省范围内,农民就集资了1.4亿元人民币,兴办起2万多个乡镇企业。

从所有制构成看,这一时期乡镇企业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从企业数量来看,集体企业只占到了30.72%,农民户办和联户办的企业却达到69.28%。但是在经济总量上,乡镇集体企业仍占据着主导地位,在1985年的统计中,乡镇集体经济占到乡镇企业总产值的72.86%,总收入的71.37%,利税总额的65.9%。这里需要指出的是:1984年以前的农村企业数据只统计了集体企业,并不包括农民户办和联户办企业,因此,难以准确衡量户办和联户办企业在1984年前后的变化,但从1984年的比例构成看,户办、联户办企业已占到乡镇企业总数的近7成,总产值的14.3 %, 和从业人员的23.5%,已具有了较强的实力。其后几年,户办和联户办企业一直保持了较强的增长势头(见表1-表3),逐步发展成为乡镇企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11-1 户办、联户办企业在乡镇企业中的比重单位:%

1984年1985年1986年1987年1988年

企业数量69.28 84.87 88.60 90.96 91.58 人数23.54 40.51 42.78 46.42 48.73

总产值14.27 27.14 28.93 32.05 32.46

表11-2 户办、联户办企业历年增长速度单位:% 1985年1986年1987年1988年

企业数量146.88 29.41 18.59 7.73

人数130.59 20.13 20.35 13.81

总产量203.53 38.33 49.04 37.34

表11-3 集体企业与户办、联户办企业总产值增长速度比较单位:% 1985年1986年1987年1988年

乡镇集体企业35.60 26.59 28.65 34.76 户办、联户办企业203.53 38.33 50.02 36.44

这一时期乡镇企业的主要变化有三点:首先,打破了集体企业的一统天下,户办和联户办形式在乡镇企业中得到快速发展。其次,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如,以集体经济为主体的苏南模式、以家庭经济为主体的温州模式、以外向型为导向的珠江模式、以侨资为依托的晋江模式和城郊型的沪郊模式等。再有,部分集体企业完成了原始积累,开始向技术、质量、规模型转变。由于环境的宽松,农民向非农领域的拓展比较顺利,较大规模地动员了农村地区的资源、人力和群众智慧,创造出可观的物质财富。在国家资金投入和银行贷款都很少的情况下,乡镇企业依靠自己的力量创造了全国近五分之一的工业总产值。

3. 调整与波折(1989--1991年)。1988年—1989年,全国开始出现经济增长过热,信贷规模过大,货币发行过多等经济问题。1988年9月,中央13届3中全会提出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改革方针,着手调整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在随后的1—2年间,全国各地出现了一股“压乡办企业,保全民企业”的潮流。乡镇企业的外部环境开始变得日益严峻起来。面对着“银行不贷款,原材料实行专营,电力严重不足,煤炭价格飞涨还难以买到”的市场环境,乡镇企业的生存环境趋于恶化,企业普遍开工不足,亏损上升。据沿海地区的一项调查,乡镇企业这一时期平均年开工率为86.4%。根据被调查的企业厂长反映,造成开工不足的前三位原因分别是:停电限电(41.3%)、原材料不足(23%)和资金不足(16.6%)。但是由于乡镇企业是依靠市场经济发展起来的,对市场变化反应灵敏,能够迅速对产品和生产规模调整,因此,即使在这样的情形下,乡镇企业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仍在不断加大,如1991年与1990年相比,乡镇企业向国家纳税的净增额已占到全国税收净增额的45%,受到地方政府较有力的支持;因此,这一时期乡镇企业的发

展速度虽有所减缓,但总产值的年增长率还是达到了14.36%与21.3 %之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1991年乡镇企业的总产值首次突破了1万亿元大关。

4. 乡镇企业的第二轮高速增长期(1992—1995年)。以邓小平南巡讲话为契机,乡镇企业迎来了又一次的大发展机遇。这一时期乡镇企业的经济总量、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均取得了快速的增长。1992年乡镇企业的营业收入比1991年增长了48.82%,固定资产增长了28.11%,流动资产增长了29.27%,税金增长了44.39%。1993年在1992年的基础上又上了一个台阶,营业收入、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和税金分别增长了82.88%、57.66%、84.08%和74.88%。就各项经济指标的增长幅度来说,1992年和1993年是乡镇企业发展历史中最辉煌时期(见图11-1 )。

图11-1(略)

资料来源:《中国乡镇企业年鉴》。

1994年,乡镇企业总体经济效益仍处于较高的水平,总产值、营业收入、实现利润分别比上年增长46.75%、48.58%、30.94%。但是,因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间债务拖欠加重等原因,乡镇企业普遍面临着资金紧缺问题的困扰,尤其是流动资金严重不足,使得一些企业生产能力不能正常发挥,甚至被迫停产关门。据统计,1994年,被关停的乡镇企业有39257个,48.95万名职工重返农业。

1995年,乡镇企业各项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有所恢复,营业收入增长率达53.97%。乡镇企业的经济总量已上升到举足轻重的地位,增加值占到了全国GDP的1/4(25.3%),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到全国工业增加值的近1/3(30 .8%)。但是,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严峻,信贷规模控制趋紧、贷款利率提高、税赋增长较大、企业负担过重等问题对乡镇企业

的影响较大。当年关停61812个企业,87万职工离厂务农。乡镇企业被迫对其融资渠道进行调整,从几年前偏重依靠金融系统开始向自筹和引进转移,1995年乡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中,银行贷款只占25.5%,国家投入为2.7%,其余均为自筹和引进。

5. 变动、整合与提升(1996--1999年)。1996年是国家继1995年后第二年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乡镇企业的资金紧缺现象日益明显。1997年又遇到东南亚经济危机,出口增速减缓,国内市场疲软,使得以出口为导向,以市场为生命的乡镇企业面临着新的困难。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延续和国内特大洪涝灾害对乡镇企业也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乡镇企业各项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呈现逐年下落的趋势,增加值增长率从1995年的33.56%,1996年的20.99%,1997年的17.45%,直落到1998年的

6.97%;营业收入增长率从1995年的53.97%,1996年的19.27%,1997年的19.73%,下降到1998年的9.2%;固定资产增长率从1995年的44.8 %,1996年的24.99 %,1997年的21.04%,下滑至1998年的11.01%;流动资产增长率的情况虽然也从1995年的3

7.17%,1996年的17.22%,快速下降到1997年的-0.13%,但是1998年开始好转,又上升至22.04%。企业个数从1996年开始,连续三年下降,由1996年的2336万家降至1998年的2004万家,减少332万家,缩减了14.21%。企业职工从1996年的13508万人,降至1998年的12537万人,减少了将近1000万人。

1999年乡镇企业增速在连续五年下降后开始回升,与上年相比增加了近6个百分点。这一年乡镇企业的变化较大:首先,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调整。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快,增长速度超过全国乡镇企业平均增幅10个百分点。个体私营企业创造的增加值占到了乡镇企业总增加值的50%以上。二是集体企业内部的产权主体多元化,集体企业内部非集体资本已占到62%。其次,企业的增长方式由外延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乡镇企业当年投资中,50%左右用于科技投入。其中大型企业的科技投入较高,据农业部乡

中国乡镇企业发展模式

中国乡镇企业发展模式 苏南模式,通常是指江苏省苏州、无锡和常州(有时也包括南京和镇江)等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方式。由费孝通在20世纪80年代初率先提出。其主要特征是: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的发展。苏南模式是“地方政府公司主义模式”、“能人经济模式”和“政绩经济模式”,本质上是“政府超强干预模式”。 苏南地区采取以乡镇政府为主组织资源方式。政府出面组织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资料,出资办企业,并由政府指派所谓的能人来担任企业负责人。这种组织方式将能人(企业家)和社会闲散资本结合起来,很快跨越和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实现了苏南乡镇企业在全国的领先发展。不可否认,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初期,政府直接干涉企业,动员和组织生产活动,具有速度快、成本低等优势,因而成为首选形式。 形成原因 苏南是指江苏南部的无锡、常州三市所辖的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有着悠久的开发历史,是中国商品粮的苏南模式 主要基地;人口稠密,耕地有限,农业劳动力的过剩高达一半以上,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构成苏南农村较早兴办乡镇企业的内在动因;该地区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较早的地区,农村素有家庭手工业传统,加之受近代工业文明的影响,苏南农村的商品经济意识较强,这些是苏南乡镇企业发展的社会基础;苏南地处集镇密集地区,受城市经济的辐射较强,交通运输便利,文化发达,对辐射有较强的接收能力;文革期间大城市知青、干部的下放带来了技术和管理知识,同时城市工业因动乱受挫,生产和生活资料供不应求,为苏南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 依靠农民,自力更生发展商品经济。具体表现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六自”即:资金自筹、劳力自招、原料自找、产品自销、决策自主、风险自担;面向市场,参与竞争。注意从市场需要出发,优化乡镇企业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在企业组织结构上,一方面通过小而专拾遗补缺,另一方面又通过上规模上水平取得规模经济的优势;发挥地理优势,依托城市,充分接收城市经济的辐射,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协调农村发展中的工业与农业关系,使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农业的发展相互促进。 编辑本段存在问题 问题概述 A、党政企合一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B、市场发育不够完善,流通环节薄弱,外贸出口渠道亟待拓展; C、乡镇企业负担重,其自我积累能力有弱化趋势; D、如何上技术、上质量、上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仍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在苏南,由乡村集体支配资源,它们同时也是财富积累的主体。而在温州,由个人积累财富和支配资源。苏南模式 有人认为苏南模式是资源共享,但如何保证在资源分享前提下的共享,是一个重要问题。这是因为,如果不能保证绝大多数人都能分享到资源,那就是少数人独享资源。 消极方面 苏南模式是“地方政府公司主义模式”、“能人经济模式”和“政绩经济模式”,本质上是“政府超强干预模式”。有学者把苏南村乡镇政权对乡镇企业的实际干预和控制看作是一

公共设施设计的原则

公共设施设计的原则 目录 ?(一)易用性原则 ?(二)安全性原则 ?(三)系统性原则 ?(四)审美性原则 ?(五)独特性原则 ?(六)公平性原则 ?(七)合理性原则 ?(八)环保性原则 (一)易用性原则 “一个商品售货员将饼干扔在你的脚下,而你不得不弯下腰将摔碎的商品捡起——毫无疑问,这种情况下,你十之八九会非常生气并将你的愤怒表达出来,但自动售货机这样做的时候,…..。”很明显,很多具有明确产品属性的公共设施设计缺乏“可以被人容易和有效使用的能力。”我们有时不得不在自动取款机前等待前面的老人一遍有一遍的重复错误操作,而无法施以援手。这就是公共设施缺乏易用性所造成的困扰。易用性(Usability)通俗的讲就是指“(产品)是否好用或有多么好用”。它是就有明确使用功能的公共设施设计时必须考虑的原则性问题,比如垃圾桶开口的设计就既要考虑到防水功能,又不能因此使垃圾投掷产生困难,或是人们在使用自动取款机时,如何可以不再使用容易忘记的密码确认方式,如何可以在操作完成后记得取回银行卡。这些都是公共设施设计时应该考虑的易用性原则。 (二)安全性原则 笔者曾在公共设施设计专题课程中向学生提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儿童在广场中玩耍时不慎被某些公共设施所伤害(如公共座椅的金属扶手、公共电话亭侧面挡板边沿),那么,这种意外伤害的责任较多的应归咎于设计者,还是使用者(这里特指儿童)呢?”多数学生认为责任应是儿童的玩耍调皮或父母缺少看护造成,只有少数学生认为是设计师的设计疏漏所引起的,笔者赞同少数学生的观点。作为设置与公共环境中的公共设施,设计时必须考虑到参与者与使用者可能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任何行为,儿童的天性就是玩耍嬉闹,这是不能改变的,而能改变的是以儿童身高作为一个尺度,低于此高度的公共设施均应考虑到其材料、结构、工艺及形态的安全性,在设计伊始便尽量避免对使用者所造成的安全隐患,这就是公共设施设计的安全性原则。 (三)系统性原则 通常情况下,在公共休息区内,或在公共座椅的周围应设置垃圾桶,而垃圾桶的数量应于公共座椅的数量向匹配,太多会造成浪费,而太少则会诱使随意丢弃垃圾的行为。可见,公共座椅与垃圾桶之间存在着某种匹配关系。再如健身设施周围相对集中的公共照明设施,便起

乡镇企业发展

乡镇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促 进乡镇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既是企业主体自身发展需求,又是地方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工作目标。该文结合笔者多年乡镇经济管理的工作实践及所在辖区乡镇企业发展的 实际情况,通过入驻企业等多种形式,调查乡镇企业分布、产业结构及发展过程等情况,分析乡镇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就如何加快乡镇企业科学发展提出相关 建议。 [关键词] 乡镇企业发展问题发展对策 近年来,随着乡镇企业不断发展,带动了区域农民致富,解决农村就业问题,涌现一 批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品牌产品,地方特色产业效应逐渐显现。然而,随着外部经济环 境变化及企业自身发展内在制约因素,也出现了市场化进程相对滞后、竞争力不足、 产品结构不合理等发展瓶颈,地方政府经济管理也随之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对此, 政府应积极引导,把加快乡镇企业市场化、社会化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1 辖区内乡镇企业发展现状 辖区内共有 12 个乡镇(街道),其中沿海乡镇(街道)7 个,山区乡镇 5 个,区域内交通发达,基础设施完善,区位优势明显。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迅猛发展,截至2012年,全区乡镇企业发展到750 家,从业人员5.2 万余,创造增加值122.7 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 38.3%。特色产业明显,“一镇一产业”、“一村一产品”的特色 专业镇、村有 20 多个,如蔬菜种植镇、枇杷镇、海蛏养殖镇、电子加工镇、家具生产村、鞋面加工村、渔网村、米粉村、粮行米市村以及豆腐村等。特别是手织鱼网,占 据全省同类鱼网销售市场的优势;特色枇杷吸引省内外客户前来洽谈交易;粮行米市 一直是闽中规模较大的民营粮食加工中心;特色海蛏干畅销省内外。可见,乡镇企业 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产业类别多、产品多样化,特别是一些地方特色产品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产业优化升级潜力较大。 2 乡镇企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2.1 企业管理水平低下 区域内乡镇企业多数是“宗族式”经营管理模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主要由有血缘关 系的亲戚组成,管理过程中兼顾亲情关系,公私不分;企业负责人既抓生产、销售, 又管招聘人才、财务,未能充分利用外来人才、信息等优势,没有形成一套适应市场 经济发展的健全的管理机构;企业管理不注重“以人为本”的宗旨,奖惩制度不完善、“五险一金”保障不健全,企业员工积极性未充分调动;调研中有多数企业经营管理

各种各样的公共设施

三年级下册xx与法治《》 教学反思 xx呈贡xx第一小学xx 《道德与法治》是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中占着举足轻重位置的学科,《各种各样的公共设施》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们的生活真方便》中的一个主题内容。 一、设计理念 在备课时,我以“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抓住了两个重点进行设计: 1.联系生活认识了解我们周围的公共设施,感受社区及周边环境公共设施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及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通过日常生活当中观察到的,请学生说一说看见有哪些公用设施,它们有什么作用。让学生知道公共设施的重要性。 2.激发学生爱护公共设施的情感,养成保护公共设施的好习惯。主要采用多种形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及情感。 二、教后反思 成功之处: 1.贯彻生活化的原则。《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在本堂课中,我能从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实际情况为主要的内容开展活动,针对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2.调动生活中的经验,让学生说生活中的公用设施。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生活经验与课本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使面对

学习主题感到有话可说,因而乐于探究,善于、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深切感受公用设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3.充分利用好生活中的事例,为达到教学目的服务。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发生在窨井盖上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通过学生积极参与,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4.不回避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教育贵在真实,品德教育更是追求真实的教育,在遇到的生活问题中,教师不是单纯回避的态度,而是积极组织、引导学生探索,创设一定环境,促进学生的认知的提高,自觉促进良好行为的形成。 5.积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在课堂教学中发扬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拉近师生间的感情距离,学生有话说,有真话说。如在教学我做“新区小主人”的时候,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学校、小区、车站、公园中的一个地方,小组合作完成公用设施的引进。让学生帮助建设局的工程师叔叔想办法,出点子。当然,在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的同时,教师也加入了学生的行列。这样就很自然使师生来到了同一起跑线,没有师生间的隔阂,有的只是生生、师生互动之间的默挈。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自身的言行,通过一个个鼓励的眼神,一句句鼓励,“如我们可以开始交流了吗?”、“真的谢谢你们”……使学生感到了老师的可亲与可敬。 6.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要学会合作,善于合作,使学生将必须掌握的知识,新课程标准中,也把合作学习作为了当今品德教育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这一学习方式的掌握,让学生在四人小组讨论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允许存在不同的观点,通过学生间的讨论,形成共识,让学生明白爱护公用设施人人有责。 存在不足: 1.正确地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通过教师在一个个问题的“开导”下,采用“一问一答”的模式,让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师在转,削弱了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

宁波乡镇企业发展模式分析【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经济学 宁波乡镇企业发展模式分析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1.国外研究动态 乡镇企业是中国乡镇地区多形式、多层次、多门类、多渠道的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的统称,乡镇企业的主体是中小企业,它在乡镇企业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样被其他各国所关注。 美国:霍兰德在《中小企业的未来》一书中得出的中小企业存在结论是:(1)整个经济的发展、企业数和国民生产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国民总生产得到发展,企业数就增加,因而中小企业也增加。随着景气的循环,观察企业人口的增减。整个经济的发展,能增加经济的幅度、深度和富裕程度,能决定市场,给中小企业的发展的机会。整个经济的发展,能提高收入的水平,增加个人储蓄,能供应中小企业的开业资金。(2)技术的发展越快,中小企业发展的机会越多。中小企业对技术发明有很大的作用。技术的发展呈波浪式的形式,扩大着中小企业的范围和数量。在新产品或新产业的初期阶段,中小企业能制造零部件,在成熟阶段,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专门化生产的机会。在销售和服务业中,由于受规模利益的限制,因而中小企业的销售、服务的机会是很多的。(3)在融资方面虽然中小企业有困难,但如果有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帮助,中小企业就可以通过投资公司、银行等部门的关心来融通资金。(4)联邦税的影响,也对中小企业不利。因此在税收上的改善,中小企业的地位会得到加强。(5)对中小企业的保护,表现在政府的一连串的反垄断政策里。(6)政府对中小企业产品的购买量的增加,也给中小企业更多的发展机会。(7)城市化的进展,进一步扩大了市场,越来越吸引更大市场要求的工厂离开原料供应地,引起了许多差别化或极端专门化的商品生产的中小规模工厂的出现。 日本:日本经济学家、名古屋大学名誉教授末松玄六在他的《中小企业经营战略》一书序言中对中小企业给予了不同的评价。许多人信奉“大量生产原则”、“大规模经济效益”的说教,而他却认为规模越小的企业,利润率、投资效益等生产率越高。由于大企业控制市场和系列化,有人主张中小企业应该资本集约化、设备现代化、大量生产化,并寻求经济联合才能生存下去。而他则认为,中小企业应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在劳动、知识熟练集约化、服务差别化上下功夫,才是确保生存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他认为中小企业是独立自主的企业,在经济发展上起到巨大作用,是大企业的支柱,完全可以自主经营。

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变化

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变化 中国乡镇企业原义较广,所有成立于农村地区、由农民投资和组建的企业都包括在这个范畴里,即乡、镇、村的集体企业,农民组办、联户办和个体办的企业。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从法律的角度明确把乡镇企业定义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我们在本书中所研究的乡镇企业则是广义的乡镇企业,并不局限于上述官方定义。 乡镇企业源于中国因经济不发达而形成的城市与农村相分离的二元经济结构。由于农村人口在长期政策规定下的身份限制和不流动性,使得在农村中自发生长起来的企业与其他形态企业相比具有明显不同的成员构成、社会地位、发展轨迹和运作方式,成为一种具有独特性质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群体。 乡镇企业的兴起出现在中国经济改革后。在农村经营组织逐步放松管制的情况下,乡镇企业像雨后春笋,成群地涌现出来,并且快速地成长壮大,成为促使中国农村经济增长的主体和中国近几年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轨迹看,乡镇企业已经成为突破原有二元经济结构、促使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转化因素和动力源泉,它们的发展变化在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势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乡镇企业发展的阶段性 中国农村中的非农产业早已存在,但真正具有一定规模并且上升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经济改革后出现的事物。乡镇企业在其2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经历了社队企业恢复与发展、乡镇企业高速增长、调整与波折、再一轮高速增长以及变动整合与提升等几个发展阶段。

1. 社队企业恢复与发展(1978--1983年)。1978年,中国经济改革首先在农村地区启动,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村经济发生了一系列较大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农业劳动力逐步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形成日益庞大的待业群体。为了吸收消化大量的农村富裕劳动力,在60年代初因国内经济困难被取消的社队企业,经过“文化革命”中作为补充城市生产能力的不足逐步恢复后,又在改革后农村就业压力下进一步得到扩张,发展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这一时期农村企业发展的特点是:社队企业的生产规模增长较快,总产值从1978年的493.07亿元增加到1983年的1016.83亿元,5年平均增幅为21%。但是,由于政策上的限制因素仍很强,社队企业数量未能得到相应的增加,实际上企业数量不仅没有增长还有所减少,据统计,1983年全国社队企业数量比1978年下降了11.67%。而且农村企业所有制形式单一,一直由集体经济唱独角戏,影响了企业的扩张能力。据不完全统计,1981年农村企业的就业人员中,社队集体企业职工人数占到了96%左右。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广大农民参与的机会。这一阶段,社队企业并未达到有效促进农业劳动力转化的目的,社队企业职工5年间只增长了14.4%。 2. 乡镇企业的首次飞跃(1984--1988年)。1984年是乡镇企业发展的转折点,这一年随着中央1号和4号文件的颁布实施,农村企业发展滞后的局势得到了改观。尤其是中央4号文件,为农民自主联合办企业和农民个体办企业开了绿灯。在文件中,将农民户办、联户办的企业与原有社队集体企业统称为乡镇企业,把他们放到了同一个起跑线上,明确提出鼓励户办、联户办企业与乡村所属集体企业共同发展。并要求各级政府对乡镇企业与国营企业同等对待,一视同仁,给予必要的扶持,因而形成同心协力推动乡镇企业发展的高潮。据统计,1984年乡镇企业的个数从上一年的134.64万户,猛增到606.52万户。根据报导,1984年5月份,仅在浙江省一省范围内,农民就集资了1.4亿元人民币,兴办起2万多个乡镇企业。

身边的公共设施、公共设施的变化

教学设计方案 学校上师大康城学校学科品社班级三()人数38 课题1身边的公共设施教时 3 执教日期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公共设施是生活中大家共同使用的物品或场所。 2、了解一些公共设施的名称及其作用,体会公共设施和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国家和社会的关爱。 3、了解国外的一些公共设施的特点,感受到其他国家公共设施设计上的人性化。 4、了解公共设施的服务对象和功能并能进行比较和归类。 5、进一步体会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公共设施。 6、学习一些制图方法,合作制作社区公共设施分布图。 7、能对本地区公共设施的分布情况提出看法。 二、制定依据: 1.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基本价值取向,公共设施姓“公”,是大家公有的,因此是大家必须共同爱护的。教材通过呈现学生考察到的公共设施以及他们的感想,让学生初步理解“公共设施”的概念和作用。课本中呈现了路牌、电线杆和变电设备、桥梁、路边座椅、公用电话亭、公共厕所、少儿图书馆等公共设施,这些设施中既有物品,也有场所;既有维持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如电线杆和变电设备、桥梁等),又有专为外出者提供方便的设施(如路牌、座椅、公用电话、公用厕所等)、还有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设施(如图书馆等)。 2.学生分析: 虽然公共设施就在我们身边,可是想让学生说出自己对公共设施的了解却有困难,教师应结合课本内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观察社会,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到社区考察各种公共设施等方式,扩大他们的社会视野,从家庭、学校到社区、家乡再到祖国、世界,由小到大,逐步展开,了解公共设施的分布情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设置情景,揭1、出示图片或录像: (1)公园里,吃了很多 看录像运用媒体录像 能在课堂有限

从万向集团视角看中国企业国际化模式

目录 一、公司概况 (3) (一)公司简介 (二)对万向集团的SWOT分析 二、万向集团“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6) 三、万向模式——反向OEM模式 (8) (一)收购国外知名品牌汽车配件供应商 (二)把产品转移到国生产 (三)打上原来的品牌返销国际市场 四、其他模式 (10) 五、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12) 参考文献 (15)

从万向集团视角看中国企业国际化模式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跨国购并再次成为社会的一大热点。中国企业在实施“走出去”的跨国购并战略中,除了中石化、中石油、宝钢等大型骨干企业表现突出外,中海油、海尔集团、万向集团、华立集团等一批正在崛起的企业也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成为中国“走出去”战略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本文通过对万向集团竞争优势的分析和国际化模式的探索,综合比较了中国各大企业国际化的战略模式,并提出对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建议。 【关键词】万向集团“走出去”战略国际化模式 在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大趋势、大潮流的背景下,加入WTO则进一步加快了中国市场和世界市场的融合,国市场已不再是中国企业的避风港,即使不走出国门也面临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与此同时,国际市场也将对中国企业敞开更大的门户。面对这样的形势,我国企业只有主动“走出去”,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下面我们将通过对万向集团进行简单的介绍,并通过其“走出去”的经历展现其国际化历程。 一、企业概况 (一)公司简介 万向集团(工业)公司始创于1969年,创始人鲁冠球,以“管理信息化、服务网络化、发展品牌化、合作全球化、资本市场化”为目标,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国家级实验室、10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集团主要产品有减震器、等速驱动轴、万向节十字轴总成、轴承、传动轴、汽车橡胶密封件、制动器等。同时,培育发展贸易、流通业、投资与投资银行业及跨国经营,现运营万向电动汽

浅谈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问题

浅谈中国乡镇企业①的发展问题 洪涌生 [摘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实现快速发展,但是,我国经济发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乡镇企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乡镇企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所突出的问题也不断制约着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特别是金融危机的到来,使得这些问题更加突出,更需解决。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深入分析,试图能够从原因入手提出一些对我国乡镇企业发展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乡镇企业、发展、经济、对策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乡镇企业不断发展起来,已逐渐成为中国农民脱贫致 富的必由之路,也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乡镇企业对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的自然及社会经济资源,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对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繁荣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吸收数量众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改善工业布局,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剖析并加以解决,以促使其又好又快发展。 二、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到来,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乡镇企业也将受到更加严峻 的考验和挑战,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乡镇企业如何找到自己的市场定位,强化自己的竞争力,在全球化经济中不落伍、不退后,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持续发展,保持住自己的优势和特点。说到底,就必须认清乡镇企业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一)、发展战略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乡镇企业走向国际大循环已经不是自己愿不愿意或想不想的问题,而是迫到临头的现实。据有关方面统计,世界500强大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已有230多家,乡镇企业面对的现实是,在国内市场要与国有企业,国际强者竞争,在国际市场更要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但是,我国的众多乡镇企业的发展战略却未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缺乏前瞻性、现实性,这使得我国众多乡镇企业发展困难,生存空间不断缩小。 (二)、人才,技术开发和市场营销在企业中的基础地位不强的问题。在短缺经济下,买方求卖为主,市场营销不显作用;在供不应求情况下,产品可以几十年一贯制,技术开发和人才没有地位,在市场约束增强,市场竞争加剧之后,过去的一切全然改变。一些拥有巨型生产能力的企业竟出现亏损,一些曾填补过我国“空白”的企业也陷入困境,而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幼稚企业”却如一匹匹黑马争标夺魁。从这里可以清楚的看到短缺经济,卖方市场条件下证明企业实力是生产能力,而转向供求平衡后,决定企业兴衰的则是技术开发和市场营销。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周期缩短,使企业间竞争越来越突出的表现为技术实力的竞争;用户越来越充分的选择性,使得企业营销能力、经营策略、服务水平已直接影响经营业绩,而决定两者水平的是人才。但是,我国的乡镇企业就存在人才先天不足的现象,这使得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难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也难以进行有效营销,所以直接造成我国乡镇企业只能是局部的小打小闹,缺少可以与众多强劲竞争对手竞争的大型企业。 (三)、发展过程中的结构调整问题。在全球化经济中,乡镇企业靠什么来跻身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只能靠自己的拳头产品。一般是不行的,必须用自己的“拳头” 产品。“拳头”产品的诞生是不容易的,这要求乡镇企业根据两个市场的变化和要求,本着“名、优、新、特”的原则。确立自己的主攻方向,找到自己的市场定位。一个

小城镇发展的五种模式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82908145.html, 小城镇发展的五种模式分析 作者:曾小龙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01期 摘要小城镇发展模式是当前中国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绕不过的一大主题,各地的小城镇建设究竟该走什么样的道路,本文通过归纳小城镇发展当中形成的五种模式,以期为回答这一问题作一些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小城镇发展模式城市管理 作者简介:曾小龙,中共岳阳市委党校管理教研部讲师。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1-206-02 我们在进行小城镇建设的过程当中,有必要对小城镇的发展模式进行考察,以便找准我们的横向定位,从而使我们的小城镇建设工作有更为明确的方向。我国在推进小城镇建设的进程中,各地根据自己的情况形成了一些自己的做法。现在提出来且具有代表性的小城镇发展模式有二十多种,并且这二十多种模式有类同或者相同的地方。如果我们进一步归纳,可以把这二十多种模式归纳成几种基本的发展模式。本文依据小城镇的优势要素资源及其组合方式、小城镇的产业结构和本地体制性环境三个方面将已有的模式划分为五种基本模式。 一、工业带动型 工业推动型城镇,有的是以原来的乡镇企业为依托进一步发展而来的,这些小城镇原来就有工业基础,在进入新世纪以后,进一步调整发展方式,乡镇企业进一步繁荣,工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形成了工业为主的小城镇。有的是新兴工业小城镇,其工业在新世纪后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乡镇企业是这些小城镇的第一推动力。有些地方是乡镇企业逐渐聚合起来而形成的。这些小城镇的第三产业主要是由当地的工业企业发展带动起来的,第三产业发展起来以后又进一步促进了当地小城镇的发展。简言之,这一小城镇发展模式主要就是由于连片的乡镇企业发展而来。 归纳起来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小城镇的工业发展推动了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乡镇企业要发展,总是会千方百计地搞好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是乡镇企业的必备条件。如平江的伍市镇就是典型,他们为了让乡镇企业能够发展得更好,对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升级,也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力度。第二,随着工业在小城镇安家落户,当地的第三产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当地的经济也就会有不同的局面。当企业的越来越多地在当地聚集,小城镇的从业人员也就随时增加。这些从业人员的增加也意味着需求的增加,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也随之发展起来。商业服务、维修服务、交通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和教育培训等等都随之被带动了起来。从而吸收了更多的农村富余人员进入到第三产业里面来了,进一步完善小城镇的

乡镇产业用地的开发模式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乡镇产业用地开发模式的探究 摘要在城市化的进程当中,妥善解决好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让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乡镇居民,保障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乡镇产业用地的开发的模式,既要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基地的方向、标准相一致,又要能充分保障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因此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乡镇产业用地开发模式的选择尤为重要,本文将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乡镇产业用地开发模式做出探讨。 关键词城市化乡镇产业用地开发模式 一、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乡镇企业用地开发现状 由于我国乡镇企业在权属问题上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使得乡镇企业这个特殊的群体在开发上也存在着种种的界限。《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集体所有的土地不得出让、转让或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这说明不管是农民集体、农民还是其他的企业所有者对乡镇企业用地的处置权都是受限制的,即乡镇企业用地的使用权不完整。所以,在乡镇企业的开发上存在着诸多限制。以海淀区为例,其特殊的文化,地理位置,使得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新产业园区的崛起,取代了传统的乡镇企业的概念。传统乡镇企业要为高新技术产业让路,使得一大批乡镇企业用地开发面临严峻考验。面临这一考验,利用区域智力密集型资源和经济基础雄厚的优势,提升乡镇企业的技术实力,

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加快发展与北部新区产业发展相匹配的金融、信息技术、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则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乡镇企业用地开发模式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北部四镇的实地调研,乡镇产业用地开发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海淀北部地区发展基础薄弱,产业发展氛围尚未形成 目前,北部地区产业类型基本以农业和低端制造业为主,园区尚处于开发建设阶段,产业聚集、产业配套和商业氛围尚处于培育阶段,园区对乡镇发展的带动效应未能充分发挥。同时,北部市政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缺少与南部及城区联系的快速便捷通道,地铁尚处于规划阶段。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乡镇产业用地的开发建设、招商引资等产生不利影响。 (二)乡镇缺少自主开发建设资金,集体产业用地融资难度大 乡充足的资金是推进乡镇产业用地开发建设的前提条件。北部四镇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缺少自主开发乡镇产业用地的启动资金。同时,由于相关政策制约,乡镇产业用地的集体用地性质导致无法通过土地抵押方式获取银行贷款,进一步增加了融资难度,开发建设资金短期问题成为乡镇产业用地开发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亟须转变开发思路,通过政策支持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来化解融资难题。 (三)乡镇开发建设与管理经验不足,合作开发经营受政策限制

身边的公共设施、公共设施的变化

身边的公共设施、公共设施的变化

学校上师大康城 学校 学 科 品 社 班 级 三 ( ) 人 数 38 课题1身边的公 共设施 教 时 3 执 教 日 期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公共设施是生活中大家共同使用的物品或场所。 2、了解一些公共设施的名称及其作用,体会公共设施和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国家和社会的关爱。 3、了解国外的一些公共设施的特点,感受到其他国家公共设施设计上的人性化。 4、了解公共设施的服务对象和功能并能进行比较和归类。 5、进一步体会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公共设施。 6、学习一些制图方法,合作制作社区公共设施分布图。 7、能对本地区公共设施的分布情况提出看法。 二、制定依据: 1.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基本价值取向,公共设施姓“公”,是大家公有的,因此是大家必须共同爱护的。教材通过呈现学生考察到的公共设施以及他们的感想,让学生初步理解“公共设施”的概念和作用。课本中呈现了路牌、电线杆和变电设备、桥梁、路边座椅、公用电话亭、公共厕所、少儿图书馆等公共设施,这些设施中既有物品,也有场所;既有维持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如电线杆和变电设备、桥梁等),又有专为外出者提供方便的设施(如路牌、座椅、公用电话、公用厕所等)、还有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设施(如图书馆等)。 2.学生分析: 虽然公共设施就在我们身边,可是想让学生说出自己对公共设施的了解却有困难,教师应结合课本内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观察社会,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到社区考察各种公共设施等方式,扩大他们的社会视野,从家庭、学校到社区、家乡再到祖国、世界,由小到大,逐步展开,了解公共设施的分布情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改革开放之初晋江乡镇企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改革开放之初晋江乡镇企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陈文敬 今年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乡镇企业在中国大地上异军突起。晋江的乡镇企业更是起步早,发展快,成为晋江经济的重要支柱,并创造了具有侨乡特色的?晋江模式?,格外引人瞩目,有力带动了晋江侨乡经济的腾飞,为晋江县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国百强县(市)前列、跃居福建省十强县(市)之首,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晋江乡镇企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经历了许多曲折和非难。晋江乡镇企业之所以能够起步早、发展快,这与当时中共晋江县委解放思想,敢于冲破?左?的思想束缚和禁锢,实行一系列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分不开的,也可以说是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晋江地处福建东南沿海,历来人多地少。解放前经济十分落后,劳动人民生活极为贫困,许多人被迫离乡背井到海外另谋生路。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地处海防前线和受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等?左?的错误影响,长期没有把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加之国家投资少,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农村基本上只搞农业,又搞?以粮为纲?的单一经营,在耕地逐年减少的同时,人口却不断增加。全县100万人口,耕地仅50万亩及沿海20

多个大队搞渔业,全县农村经济仍停留在封闭半封闭的半自给状态,粮食占有量和社员收入都很低。1978年,全县工农业产值仅2亿多元,财政收入1477万元,长期靠国家补贴过日子。农民人均纯收入107元(其中集体分配57元),粮食虽高产,但人均占有量仅198公斤,仅比1949年增加22公斤。人均纯收入和粮食占有量均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农村有三分之二剩余劳动力没有出路。 晋江的社队企业萌芽于合作化时期,产生于人民公社化运动,但一直难以发展。早在50年代农业合作化时期,就由?小五匠?组织起来,相继办了一些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服务的小企业。至1958年统计,全县农村工副业总产值为203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占农业总产值的3?郾09%。1959年至1961年,由于?左?的失误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以上小企业大量下马,工副业产值仅76万元。1962年农村经济进行调整,社队企业的发展有了转机,至1965年,全县农村工副业产值增至377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郾28%。?文化大革命?中,工厂?停产闹革命?,农村一些知识青年、能工善商者悄悄撬开门缝,以集体企业为依托,从工厂中弄到加工零配件业务和材料,办起了小五金、小机械、小建材等企业。1972年,毛泽东在批转一份社队企业文件中指出社队企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促进了晋江社队企业的新发展。一批社队集体企业创办起来。但社队企业整体上仍然处于受压抑被扭曲的状态,有的甚至在?割资本主义尾巴?时被当作?地下工厂?加以取缔,有的被扣以

农村乡镇企业经济发展历程和未来方向

乡镇企业的发展特征和可能趋势从乡镇企业的发展状况看来,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发展过程中的特征。 1.从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其发展的高峰与低谷固然与政策变动和放松管制密切相关,但是也在很大程度上与经济波动周期密切相关,尤其是在进入90年代之后,这种与经济周期的相关性就更为明显。乡镇企业对于市场波动具有比较灵敏的反应,当出现各种市场机会时,乡镇企业能够率先作出积极的反应,增加投资并尽快地投入生产,从而获得收益。当市场不景气时,乡镇企业由于受到预算的较为严格限制,受到市场需求的限制,其往往及时作出反应和调整,以免产品积压造成的损失。乡镇企业由于机制灵活,人员调整方便,所谓船小好调头,因而在经济活动中可以随着供求的变化而及时地进入和退出市场。由于乡镇企业的生产收缩和投资高涨往往都先于国有企业,因此它们的变化可以成为经济波动周期的先导信号。 2.由于乡镇企业较少依赖外部资金供给,而较多依赖自有资金或企业内部积累,具有较低的负债率,因而当政府实行货币紧缩政策时,乡镇企业一般不致受到较大的影响。但是乡镇企业中的规模较大的企业,与国有企业交易关系比较密切的企业,会受到较大的影响,由于其在经济等级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往往在金融机构削减各种资金贷款时首先受到冲击。不过,就总体平均状况而言,乡镇企业经货币政策的影响要小于其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但是,如果当紧缩的宏观货币政策和宏观供求政策同时发生作用的话,乡镇企业就会具有比国有企业更强烈的收缩效应。 3.根据我们对于不同所有制企业效率的测定和比较,乡镇企业具有比国有企业更高的效率,因此,在市场竞争中前者比后者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在这样的格局中,乡镇企业处于不易被淘汰的地位,即使在经济不景气时,按照市场竞争规则,乡镇企业也不会被首先淘汰出局。但是,从宏观政策的取向来看,每当需要调整和紧缩时,都是首先向乡镇企业开刀,运用各种行政权力手段来让其关闭或停产。于是,乡镇企业经常是处在十分不利的外界环境条件下,它们需要不断的抗争才能获得其生存和发展。因而总是处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状态。在这样的格局中,竞争和效率的原则与计划等级地位的原则发生了强烈的矛盾,效率低而地位高的企业不能被淘汰,而效率高而地位低的企业又淘汰不掉。结果,生产过剩是不可避免的。 4.乡镇企业的就业人员在经济波动的低谷期往往回到乡村,而在经济复苏和高潮期又来到企业。由于农民的特定身份,使得土地成为他们的生存保险金的底线,土地成为吸纳乡镇企业就业波动的蓄水池。这可能是政府为什么总是在经济调整中首先对乡镇企业实行关停并转的原因之一,因为乡镇企业员工的农民身份具有“土地保险”,而不象城镇企业那样,需要政府给工人支付失业保险金。由于乡镇企业职工的这一“天然保险”,使得企业在面临市场波动时比较容易调整或裁减就业人员,而不像国有企业那样由于职工“就业刚性”而很难根据市场波动来及时调整就业需求。这也是乡镇企业之所以比国有企业更加灵活而及时的对市场波动作出反应的根源之一。 关于乡镇企业的未来发展,这里只涉及到一点,即它们势必会随着发展的升级和规模的扩大而逐步分化。乡镇企业将不再以纯粹的乡村企业的形式出现,其中的一部分可能会逐步地转移到城镇。由于部分企业对于高科技密集型的发展需求,其很可能会出现人力资本的短缺,即使进行培训和引进人才,这仍然是有限的,因此出于对进一步发展的需要,部分科学技术含量高的乡镇企业会实现向城镇的转移。这时,这种乡镇企业就会转化成为城镇企业,而不再具有目前乡镇企业的典型特征。这类乡镇企业当时2所以能够在不具有人力资本优势的条件下获得发展,主要在于其产权交易范围的扩大,在于相同领域和产业内国有企业的相对劣势,这些给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成功的可能性。至于部分劳动密集型的乡镇企业,其很可能会在较长的时间内仍然保持乡镇企业的乡土特征,因为这样可以保持其廉价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一旦转移到了城市,这种优势将不复存在。 所以,乡镇企业如果在未来仍然还保持着其乡土本色,那么它们必然保持着其特有的比较资源奖赋优势。如果它们不具有这种比较优势,就很可能会在未来的竞争中被淘汰。从目前来看,许多乡镇企业虽然不具有人力资本禀赋的优势,但是它们具有产权体制的优势,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使其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如果在未来,这种产

中国乡镇企业的贡献

对现阶段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企业,其作用和贡献为世人所注目。在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今天,应当如何看待乡镇企业的发展?如何正确面对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是否因强调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就忽视了乡镇企业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就此谈一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正确看待乡镇企业在当前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把乡镇企业的发展推进一步。 江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经济可以体现共同富裕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环节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要支持、鼓励和帮助城乡多种形式集体经济的发展。这对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意义重大。”这一语道破了乡镇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乡镇企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乡镇企业发展了社会产力,壮大了国力。国家由1000万亿元社会总产量达到1.1万亿元,投资1.1万亿元,用了31年时间;乡镇企业,将农民消费资金引导用于发展生产,仅投资公司2500亿元,用了七年时间就达到了不得1.1万亿元。仅在1990年就已占到了全国社会总产值的近四分之一,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近三分之一。 二是乡镇企业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奠定了物质基础。乡镇企业是一加工工业为主题,这些加工工业绝大多数都是以最终产品投向市场,其产值在1992年就占到了乡镇工业总产量的84.7%,在1985年到1990年我国轻工业产值净增7238亿元中,来自乡镇轻工企业的就占到了48.3%,乡镇企业为市场的繁荣提供了大量的商品,这不仅繁荣了经济,也满足了物质增长的需要,成为我国政治稳定、社会稳定的物质基础。 三是繁荣了农村经济,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乡镇企业的出现,改变了农村单一经营、单一种植的经济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得到了全面发展,农工商得到综合经营,农村社会总产值迅速增长。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繁荣了农村经济,加快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和农村城镇的建设,而且成为振兴农村经济的必有之路。已经成为缩小贫富差距,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 四是乡镇企业大发展促进了改革开放的不断向纵深发展,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手段和支持力量。乡镇企业安置了农村的富余劳动力,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在一定程度上环节了城市的就业压力,相对也就是说增加了农村的就业机会,减轻了城市国有企业富余下岗人员的就业压力。同时,乡镇企业既是国营大中型企业的重要市场,又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提供配套服务,是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的重要辅助力量。 二、乡镇企业面临的问题矛盾及成因 但是,目前的乡镇企业也受到了诸如资金短缺、效益下降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的困扰,这给乡镇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机制退化与竞争日益激烈的矛盾。乡镇企业依靠其灵活多样的机制站稳了脚跟,打开了局面。但是,近些年来乡镇企业机制却出现了退化现象,并且因机制退化优势不断消失,而固有的技术和装备水平低、职工素质差等方面的优势明显地表现出来,致使乡镇企业的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在加上,企业自身发展能力不足与社会负担过重之间存在着矛盾必然会影响乡镇企业

2005年中国乡镇企业十大新闻人物

2005年中国乡镇企业十大新闻人物 来源: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网站2005-12-31 class="lan14x"> 面对疫情与千万农户风雨同舟的李秉和 --李秉和,内蒙古塞飞亚集团公司董事长、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 1988年,李秉和创建塞飞亚集团公司,是一家集育种、养殖、饲料、屠宰、加工、餐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塞飞亚”品牌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李秉和为了实现“建一个企业、兴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的目标,在内蒙古、辽宁的70多个乡镇、180多个自然村培育出3000多个养殖大户,从业人数达12万多人。 2005年,禽流感向内蒙古逼近之时,李秉和组织以专家为主的200多人的兽医队,并斥资百万元为养鸭户无偿提供防疫设施和消毒药品,拒疫情于“塞”外;在产品滞销、价格大幅度下跌的情况下,“塞飞亚” 仍然信守承诺,组织近亿元资金按合同价收购养殖户的鸭子,以确保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失。疫情中,“塞飞亚”与农户风雨同舟,展示了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风采。 地下地上齐头并进的阎富轩 --阎富轩,山西富景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全国乡镇企业家、全国煤炭工业特等劳动模范、山西省特级劳动模范。 1984年,阎富轩靠自学的科技知识涉足煤矿业,越是在煤炭供不应求的时候,阎富轩对煤矿的质量和安全要求越严,对煤矿的技术和设备投入越大,对节约资源和科学开采的要求越高。 为了让企业变成一棵常青树,阎富轩在开发地下资源的同时又积极向地面发展,投资酒店业、房地产业及高科技产业。如今,富景公司总资产已达2.2亿元,进入山西省民营企业百强之列,阎富轩已成为三晋闻名的企业家。 环保与经济效益高度统一的赵远长 --赵远长,山西远鑫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山西省工商联副会长、山西省第十届人大代表、全国乡镇企业家、山西省劳动模范。 善于把握时机的赵远长1992年成立了远鑫公司,生产重要的焊接材料———钛铁粉,稳占全国40%的市场份额。 工业化这柄双刃剑使环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赵远长认定不及早进行技术改革和创新,企业难以持续发展。他下决心甩掉原始的冶炼钛铁粉“蒙古色”式的“老君炉”,在全行业率先实验采用隧道窑还原法,环保验收一次达标。他果断投巨资4000多万元,建起4条煤气隧道窑生产线,并投资治理电石和铁合金冶炼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