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五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

年级五学科科学课型新授授

教师

设计时间总课时26授

时间

学习内容8、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学习目标1.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我们要尽量减少土地遭受侵蚀。

认识到土地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认识到各种力量在重塑和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学习难点通过模拟实验,检验自己的家园能否经住暴雨的侵蚀。

学习准备大盘子、土、报纸、小铲子、降雨器等。

集体备课二度备

程温故互查:

、、和等都会侵蚀土地。

设问导读:

运用这个单元所学的知识,在一个大盘子里建造一个有山地有平原的地形,然后选择地形中的一个地方建造房屋。如果暴雨即将来临,我们的家园能经得住风雨的袭击而不被破坏吗?

合作探究:

我们建造什么样的地形,用什么材料?选择什么位置建筑房屋?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并画出设计图。

学生交流讨论,展示自己小组的设计图,还应对设计进行解释和说明。

汇报点评:

交流讨论我们的实验结果。

我们家园经住暴雨的袭击吗?水流到哪里去了?我们的房屋的地形是否受到影响?从实验结果中找到证据。

观察:“径流”浑浊吗?这说明什么?

把实验结果和我们的预测进行比较,结果和预测一样吗?什么地方我们没有想到?

我们的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如果重新设计建造自己的家园,我们会对地形做哪些改进?我们仍然将房子建造在最初选择的地方吗?为什么?我们

将把房子建造在哪里?

巩固练习:

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力量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拓展延伸:

调查一下,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来防止这些灾害的发生,以及尽量减少灾害造成的危害。

板书设计

哪些力量会改变地形地貌

地球内部的力量

外部的力量

人类自身的活动

导学反思

五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

年级五学科科学课型新授授

教师

设计时间总课时27授

时间

学习内容第三单元检测题

学习目标1、复习本单元所学知识,了解地球内部的运

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

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以及风力、海浪、冰川等对地表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学习重点对自然现象和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用语言描述实验现象。

学习难点认识地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用学习准备学案每人一份。

集体备课二度备

程一、我会填。

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三部分,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内。火山活动与和运动有关。

由于受、、或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土壤是、、、、和等物质的混合物。

土壤的成分中,和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

二、我会判。

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出来

都是很猛烈的。

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地球表面的地形在不断地变化。

从地形图上我们知道,地球上陆地多,海洋少。

山上的岩石布满了裂缝,是它受到风化作用的结果。

雨水对土壤的侵蚀是从雨水在地面上流动时开始的。

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微风的力量很小,对土地没有侵蚀作用。

0、为了保护我们家园,应想办法尽可能地减少侵蚀。

三、我会做。

你是怎样验证“温度对岩石有破坏作用”这个猜想的?请你简单地写出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你是怎样通过实验知道土壤中有空气的?请简单地写出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对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有所了解,请你用自己的话简要的总结在下面空白处。

五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

年级五学科科学课型新授授

教师

设计时间总课时28授

时间

学习内容第四单元1、我们的小缆车

学习目标1.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的运动越快。

学习重点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

学习难点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

学习准备实验用小车一辆、粗线一根、挂铁垫圈的小钩一个等。

集体备课二度备

程温故互查

我们知道哪些不同类型的车?它们是靠什么动力运动的?

设问导读:

出示小车,提问:你有哪些方法让这辆小车动起来?

揭题: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用绳子拉的小车。板书:我

们的小缆车

合作探究:

安装小缆车

提问:要把这辆小车改装成小缆车,能改装吗?说说看怎么改?

学生动手操作:将粗线绑在小车上。

提问:这样的小缆车需要什么力

量才能把它拉动?

提问:请你仔细想一想,可以用其它力量代替人的力量吗?说说为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在绳子上挂重物,让重物拉动小车.

出示挂铁垫片的钩子和垫片,让学生安装小车。

汇报点评:

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

提问:刚才大家在用垫圈的力量拉动小车,发现用了几个垫圈可以拉动小车?学生说出不同的个数。

很多小组的数据都不一样,为什么?可能哪些地方存在问题。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第二单元 1. 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 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 5. 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 小明发现大树的影子朝西,那太阳在东边。 9. 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以每秒30万千米。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 12.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千多万摄氏度。 13.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14.物体和太阳光垂直升温快。 15.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太阳能电板、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 16.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 17.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4、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5、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 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8、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1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建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2、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13、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4、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5、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都回侵蚀土地。 16、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重点知识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1、草→兔→鹰 2、草→兔→蛇→鹰 3、草→蝗虫→鹰 4、草→蝗虫→蛇→鹰 5、草→鸟→蛇 6、草→鸟—→蛇→鹰 第二单元

1.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4. 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日晷)计时。 8.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 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9. 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12.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3. 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4. 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用凹面镜、凸透镜。 15. 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 16.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多摄氏度。 17.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 18.物体和太阳光垂直时升温快。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 学知识点全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重点知识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1、草→兔→鹰 2、草→兔→蛇→鹰 3、草→蝗虫→鹰 4、草→蝗虫→蛇→鹰

5、草→鸟→蛇 6、草→鸟—→蛇→鹰 第二单元 1.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4. 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日晷)计时。 8.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 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9.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12.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3. 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4. 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用凹面镜、凸透镜。 15. 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 16.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多摄氏度。 17.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 18.物体和太阳光垂直时升温快。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课时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2、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 四、布置实践作业和下节课内容提示: 1、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2、下节课将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请大家准备好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将对认真完成实验的同学加星评价。

五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 年级五学科科学课型新授授 教师 设计时间总课时26授 时间 学习内容8、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学习目标1.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我们要尽量减少土地遭受侵蚀。 认识到土地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认识到各种力量在重塑和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学习难点通过模拟实验,检验自己的家园能否经住暴雨的侵蚀。 学习准备大盘子、土、报纸、小铲子、降雨器等。 集体备课二度备 导 学 过 程温故互查:

、、和等都会侵蚀土地。 设问导读: 运用这个单元所学的知识,在一个大盘子里建造一个有山地有平原的地形,然后选择地形中的一个地方建造房屋。如果暴雨即将来临,我们的家园能经得住风雨的袭击而不被破坏吗? 合作探究: 我们建造什么样的地形,用什么材料?选择什么位置建筑房屋?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并画出设计图。 学生交流讨论,展示自己小组的设计图,还应对设计进行解释和说明。 汇报点评: 交流讨论我们的实验结果。 导 学 过 程 我们家园经住暴雨的袭击吗?水流到哪里去了?我们的房屋的地形是否受到影响?从实验结果中找到证据。 观察:“径流”浑浊吗?这说明什么? 把实验结果和我们的预测进行比较,结果和预测一样吗?什么地方我们没有想到?

我们的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如果重新设计建造自己的家园,我们会对地形做哪些改进?我们仍然将房子建造在最初选择的地方吗?为什么?我们 将把房子建造在哪里? 巩固练习: 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力量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拓展延伸: 调查一下,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来防止这些灾害的发生,以及尽量减少灾害造成的危害。 板书设计 哪些力量会改变地形地貌 地球内部的力量 外部的力量 人类自身的活动 导学反思 五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 年级五学科科学课型新授授 教师 设计时间总课时27授 时间 学习内容第三单元检测题 学习目标1、复习本单元所学知识,了解地球内部的运

小学五年级科学导学案

五年级科学苏教版下册导学案 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 1、什么是机械 新课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新的学期又开始了,这一学期我们将学习“神奇的机械”“形状与结构”“它们是如何延续后代”“岩石与矿物”“人体的司令部”“交流与质疑”。这些知识。祝同学们学习愉快! 设问导读: 1、什么叫机械? 2、判断那些物品属于机械? 3、说明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的区别和联系。 4、在日常生活中,那些地方利用了机械? 自我检测: 一、填空: 1、能够帮助人们()或()的工具装置,都可以称作机械。如:钳子、刀、筷子等都属于简单机械;机械可以分为()和()机械复杂机械它们是由()或()的简单机械构成,这些比较复杂的机械通常叫做()。 2、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知道利用()、()、()()等作为()的工具,利用()作为水上交通工具,这些工具的使用就含有()的原理。 巩固练习: 二、判断: 1、人类祖先使用的生产工具里含有机械的原理。() 2、机械可以降低人们的工作难度。() 3、机械可以方便我们的生活。() 二、简答: 1、什么叫机械: 2、说说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的区别和联系 3、在日常生活中,那些地方利用了机械? 拓展联系 利用课余时间,观察生活中患有那些地方用到了机械?它们怎样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2怎样移动重物

1、什么叫机械? 2、说明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的区别和联系。 设问导读 1、什么是杠杆? 2、使用杠杆有什么作用? 3、知道杠杆的特点----杠杆的三点 4、能够说出杠杆在生活中的运用。 自我检测 一、填空: 1、杠杆上有三点,分别是()()()。 2、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 3、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费力 4、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 5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如:() 费力杠杆:如()。等臂杠杆:如( ) 6、大科学家()曾经说过,如果在宇宙中找到一个()就能把整个 ()。 巩固练习 一、判断: 1、杠杆越长越省力。() 2、杠杆的支点一定在动力点(力点)和阻力点(重点)之间。() 3、人类祖先使用的生产工具里就含有机械的原理。() 4、使用天平秤重物时,物体放在天平的右盘,砝码放在左盘。() 二、简答: 1、在日常生活中,那些地方利用了杠杆? 2、作图:标出杠杆上的三点。 3、作图:画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页不费力杠杆 3斜坡的启示 复述回顾:(以小组复述) 1、使用杠杆有那些作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1.草→兔→鹰 2.草→兔→蛇→鹰 3.草→蝗虫→鹰 4.草→蝗虫→蛇→鹰 5.草→鸟→蛇 6.草→鸟—→蛇→鹰 第二单元 1.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4.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9.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五年级上册科学导学案

校本研修工作在推动新课改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方面可谓功不可没。我在校本研修学习中,始终让教研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既让教研与教育教学相互促进,又减轻了自己的工作负担。下面我就自己的校本研修学习过程,谈点体会: 一、能够按时参与校本研修活动,并做好记录,并认真撰写心得体会,在学习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1、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认真开展有效备课,有效课堂教学、有效作业设计和批改的研究,严格要求自己,在每周听节课程之后,会大家共同讨论分析,取长补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使我受益匪浅。 2、积极听课、研讨,总结优点,发现不足,逐步提高;使自己不断走向成熟,给课堂注入更多的活力,取得更大的效益。 二、参加多种研修模式,全面提升自我素质 1、积极参与网络研修,多看看同行们对于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和思考,并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评论,及时与各位博友沟通交流,增长自己的见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使自己能够更及时的了解外面的世界。

2、自主学习模式。我学习教学理论、自我反思,找出自己在某一方面的不足,然后制定自培计划,并实施计划,以弥补自身不足,提高自身能力的方式。 三、研修内容丰富多彩 教书育人,师德为本,我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规章,把师德教育和学校的各项活动结合起来,能够做到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自尊自律,廉洁从教,团结协作,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成为教书育人的楷模,学生、家长、社会满意的好教师。 本学期我将继续把学习、实践、验证新课程理念,作为师资研修的重点任务来重点学习。加强通识研修,做到课前反思新旧教材有哪些不同、新课改的理念如何渗透、三维目标如何落实、运用怎样的教学策略等等;课中根据教学实际,反思如何调整教学策略;课后反思自己的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有哪些成功之处,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第1课时种子发芽实验(一) 编写人:余涛审核人:使用人: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第二单元 1. 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 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 5. 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 小明发现大树的影子朝西,那太阳在东边。 9. 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以每秒30万千米。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 12.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千多万摄氏度。 13.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14.物体和太阳光垂直升温快。 15.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太阳能电板、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 16.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 17.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4、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5、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 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8、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1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建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2、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13、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4、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5、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都回侵蚀土地。 16、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第四单元 1、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 2、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多,行驶速度越快,行驶距离越远;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少,行驶速度越慢,行驶距离越近。 3、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导学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由“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四个单元组成。 《生物与环境》单元从内容上分三个部分:通过“绿豆种子发芽和生长”、“蚯蚓的选择”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群落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通过生态瓶的制作、观察,探究生物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三部分内容,是把以上认识拓展到自然界,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光》单元首先引导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反射)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接着指导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特点;二是地形地貌变化及发生原因。让学生知道是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运动和力》单元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让学生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并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第二部分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准备。第三部分认识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第四部分动手实践,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 三、学生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我所任教的502班和504班,每班学生均为50名左右,其中各班男生比例较大。从与其他老师交流中得知,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并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 2、已有知识、经验: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的科学常识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弱。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1课《小苗的诞生》导学案

五年级科学上册 第1课《小苗的诞生》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并学会独立设计实验方案。 2.能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进行完整的实验研究。 3.能制作出规范、美观的种子标本盒。 4、坚持观察与记录,并愿意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与体会。 二、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如何制订较规范的实验方案。 三、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这三个探究环节,第二课时,完成交流及总结部分、阅读科学在线。如果有时间可以开展拓展活动。 五、实施建议: 1、本科建议直接由问题导入“种子在什么条件下容易萌发” 2、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先猜测出认为种子萌发可能需要的条件 3、实验方案的设计,因为这是第一次要求学生设计完整的试验方案,特别是对比实验的试验方案,对于对比实验试验条件的控制学生不是很清楚,若放手完全让学生独立设计,对学生要求有点过高,所以教材给出了一个完整的范例,教师在导学案上也给出了一个范例供参考。这样给学生思维上的一个提示,也体现出由扶到放的教学理念,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研究出本组的实验方案。教师要查看各组制定实验方案的情况,对有困难的组提出修改、完善意见。 六、反思: 《小苗的诞生》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2、参考教材范例选择一个假设条件能独立设计实验方案。 3、知道对比实验实验条件如何控制,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能进行完整的实验探究

4、实验过程中坚持观察与记录,并愿意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与体会。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能根据生活经验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提出两个以上的假设。 2、能参考教材范例选择一个假设条件初步设计实验方案。 3、愿意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实验方案。 二、学习的重难点 学习制定较规范的实验方案。 三、学习过程 1、阅读教材,明确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并根据教材提示,你认为种子萌发可能需要、、等条件。 3、选择其中一个假设条件,独立设计实验方案证明自己的猜想或假设。 (结合教材案例和导学案上提供的案例,自己独立设计一份实验方案,课上小组内讨论交流,还要选出最佳设计方案呢!) 实验方案参考案例 提出问题:种子萌发是否需要空气? 猜想、假设:种子萌发需要空气或种子萌发不需要空气。 实验材料:绿豆或黄豆10-12粒,玻璃小瓶或培养皿两个。 实验方法:将种子平均分为两组,分别放在有适量水分和完全被水浸泡的两个容器中培养,进行对比实验。 实验步骤: (1)在两个容器中分别放入同样的卫生纸或棉花,并在每个容器中放入5-6粒豆种。(2)经常向1号容器中洒一些水,使纸或棉花始终保持潮湿状态,但不要让种子完全浸没在水里;让2号容器种子完全浸没在水里。(完全浸没在水里没有空气哟!) (3)将两个容器同时放在相同的室温中,并保持光照的情况相同。 (4)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

(完整)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1—1:小数乘整数(课本2、3页) 设计者:司剑丽学生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 家长签字__________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自学课本第2、3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带﹡号的5、6号同学不做。 学习目标: 1、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和算理。 2、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计算。 3、体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带来的学习乐趣。 学习重点:正确进行小数乘整数计算。 学习难点: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小数乘整数的意义 1、计算并说说整数乘法的意义 125×8 39×40 12×17 2、阅读教材主题图,理解图意。 3、我准备买个单价是的风筝,要花的钱(列加法算式)(列乘法算式计算);我买的是个单价是的风筝,

要花的钱(列加法算式)(列乘法算式计算); 4、我发现小数乘法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就是 5、读教材第2页,理解不同的解题方法。完成教材“做一做”。 学习任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145×3=435,1450×3= 14500×3= 145×3000= 2阅读教材第3页例2。理解:计算0.72×5时,先将0.72扩大到它的100倍,变成72,计算出72×5的积后,将积缩小到它的百分之一得到0.72×5的积。 3计算1.345 ×18时,先把1.345 ,转化成1345,计算出1345 ×18的积后,又将积。就得到1.345 ×18= (小数末尾的0要划去) 4 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 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 1、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先将,再按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注意积中小数末尾的0 。 2、0.075×33= 0.46×15= 3、因数的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总结

五年级科学教学总结 横铺中学刘朝 在担任五年级科学学科的教学工作中,我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更新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顺利地完成各项教学工作任务,取得了一定成绩。科学学科有其本身的特殊性,转变育人观念,进一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加强学科质量意识,认真执行教学常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因此,为总结经验,争取更好的成绩,现将本期的教学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回顾与概述 (一)做好课前准备,备好课,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二)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

业少而精,形式多样,不拘泥于书面作业,多种方式交替进行,减轻学生的负担,增加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小学阶段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不能完成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或帮助整理衣服。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积极参与听课、评课等教研组活动,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补己之短,提高教学水平。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相关理论,并将学到的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之中,做到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落实课堂教学40分钟,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我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二、主要成绩 1、培养学生参与的能力。认真组织学生做好科学实验,本

五年级上册科学导学案-土壤的种类教科版

土壤里的种类导学案课题土壤里的种类课型新授 主备人备课时间 备课组长授课人 集体备课内容 目标1.使学生知道土壤有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类,以及这三类土壤的性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说明三类土壤渗水性不同的对比实验)和分析综合能力。 3、感受到我国土壤资源的丰富。 重 点 使学生对土壤的种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认识三类土壤的性质。 难 点 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认识三类土壤的性质。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去底瓶(3个,用布蒙住瓶口,扎好)、支架(3个)、杯子(3个)、三类土壤、水,图表。 导学过程一、教学引入 师生谈话:你们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什么了?(教师出示三类土壤) 教师:大家知道我国的土壤资源非常丰富,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土 壤的知识。(板书课题:土壤的种类) 二、学习新课 1.观察、比较三类土壤的不同的质地 (1)教师:现在每人面前都有三包土壤,请同学们想办法比较一下它们 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2)学生独立先想一想可以用哪些比较、观察的方法。 (3)学生独立进行观察、比较;学生汇报观察、比较的方法。 (4)师生共同归纳观察、比较的方法:观察土壤时,可以先用手捻一捻, 按在纸上搓一搓,感觉它们颗粒的大小;还可以用放大镜观察、比较它 们的颗粒。 (5)学生再次自行进行观察。 (6)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观察,你认为这三类土壤有哪些地方不同? (学生可能会发现三类土壤含沙量不同) (7)师生共同小结:通过以上观察我们知道,砂质土含砂较多,比较粗 糙;黏质土含砂较少,比较细腻;壤土含砂量居中,粗细程度居中。通 过用手感觉土壤的粗细程度,可以初步判断土壤的含砂量,鉴别土壤的 种类。 2.认识、比较三类土壤的渗水快慢和保水性能 (1)教师:为了进一步认识这三类土壤的性质,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 在三个去底倒立的塑料瓶里分别放入同样多的三类土壤,将瓶子固定在 支架上,瓶子下分别放三个空烧杯。用三个装有同样多的水的杯子,分 别往三个瓶里倒水,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 二次备课

五年级科学上册学案《小苗的诞生》

1、小苗的诞生 一、教学目标 1、能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进行完整的实验研究。 2、能从研究结果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3、能通过研究找出对种子进行分类的合理方法。 4、能制作出规范、美观的种子标本盒。 二、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制订较规范的实验方案。 难点:同重点。 三、学法提示 实验分析,合作探究 四、课前准备 豆种、布、等配套实验材料。 五、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人类的生活需要阳光、空气、水、食物等。那么,植物和其他动物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和营养物质呢?不同生物需要的条件和营养物质一样吗?它们是怎样获取生长所需的这些物质的呢? (二)合作探究 活动1:研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我们经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那么为什么春天种子容易萌发呢?我们有时候会问为什么雨后种子更容易萌发?在水面上的种子容易萌发,而在水下的种子却没有萌发? 因此,我们认为,种子的萌发需要以下条件: 1.适宜的温度。 2.适量的水分。 3.足够的空气。

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需要进行实验验证。那么我们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来验证我们的假设。 在这里我们需要把不同条件以不同实验的方式进行验证。这里我们要学会对比实验方案的设计。下面是一个参考的实验方案(以课本的实验方案为例)(三)课堂训练 水分对小苗萌发的影响实验方案 猜想:种子的萌发需要水。因为,种茄子时,有的同学忘记浇水,结果茄子苗没长出来。 材料:黄豆种子10-12粒,培养皿两个,吸水纸若干。 实验方法:将种子平均分成两组,分别放在干燥和有适量水的两个培养皿中培养进行对比实验。 预测:种子在干燥环境下不会萌发。 实验步骤: 1.将两个培养皿分别贴上1号和2号标签。 2.在两个培养皿中分别放入相同的吸水纸,分别在1号培养皿和2号培养皿中放入5-6粒黄豆种子。要使种子均匀分布在吸水纸上。 3.保持1号培养皿的种子干燥;经常向2号培养皿洒一些水,是吸水纸保持湿润的状态,但不要让种子浸没在水里。 4.将两个培养皿同时放在相同的室温中,并保持光照的情况相同。 5.记录种子的萌发情况。 第一天第三天第五天第七天1号培养皿 2号培养皿 对实验现象的解释:1号培养皿的种子没有萌发,2号培养皿的种子大部分萌发,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 我们的结论: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 还想研究的问题:种子的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

(完整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试卷(附答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试卷A卷答案 一、填空:(20分) 1.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最基本的条件有(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适当的空气)。 2.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3.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它碰到物体后会发生(反射)。 4.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在(早晨和傍晚)最长,(中午)最短。 5.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滚动)和(滑动)两种方式。 6.地球表面有(平原)、(山地)、(高原)、(盆地)、丘陵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 7.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8.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从而使地形,地貌发生(改变)。 二、判断:(10分) 1.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2.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3.摩擦力的大小只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及物体的轻重有关。(×) 4.用滑动代替滚动可以较大地减少摩擦力。(×) 5.在地球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 三、选择题:(10分) 1.( C )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A、水源 B、黄金 C、土壤 2.如果太阳在物体的左边,那么影子在物体的( A )。 A、右边 B、左边 C、后面 3.苹果成熟要掉下来是由于( C )的原因。 A、弹力 B、推力 C、重力 4.自行车的( A )用的是增大摩擦力的原理。 A、刹车 B、扶手 C、轮子 5.下面不能会聚太阳光的是( C )。

A、凹面镜 B、凸透镜 C、平面镜 四、简答题:(10分) 1.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写出你的理由。 答:土壤中生活着许多动植物和微生物,为他们提供了栖息地;土壤为生物提供了食物和生长发育的必需养料;土壤和人类的衣食住行有着密切关系等。 2.举例说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哪些设计是为了增大摩擦力?哪些设计是为了减少摩擦力?(各举两例) 答:增大摩擦力如:鞋子底上花纹,自行车在前后轮胎、脚蹬子表面上做花纹,使表面粗糙些;冰雪天在马路撒沙子等。减小摩擦力的如自行车上滚珠轴承;在拉链上涂蜡烛;往锁孔里加点油等。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试卷B卷答案 一、填空(每小空2分,共计38分) 1、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必须具备(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适当的空气)。 2、蚯蚓生活在地下,它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 3、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光传播的速度(每秒约30万千米)。 4、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构成的混合物。 5、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6、(流水)、(风)、(冰川)、(波浪)、(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 7、奥运圣火的火种是用(凹面镜)取得的。 二、判断对错:(12分) 1、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2、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节能装置(√) 3、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4、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不容易改变,(×) 5、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外部运动引起的。(×) 6、植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动物也是一样(√) 三、选择题。(16分) 1、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A)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