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基因突变和生物进化

基因突变和生物进化

基因突变和生物进化
基因突变和生物进化

基因突变和生物进化

4. 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其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1.5倍。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由此无法推断出

A.长舌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

B.长筒花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

C.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共同(协同)进

13. 软骨发育不全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基因型为HH 的个体早期死亡。一对夫妻均为该病患者,希望通过胚胎工程技术辅助生育一个健康的孩子。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 首先经超排卵处理后进行体外受精

B. 从囊胚中分离细胞,培养后检测基因型

C. 根据检测结果筛选基因型为hh 的胚胎

D. 将胚胎培养至原肠胚期后移植到子宫

8.(20分)某一单基因遗传病家庭,女儿患病,其父母和弟弟的表现型均正常。

(1)根据家族病史,该病的遗传方式是;母亲的基因型是(用A、a表示);若弟弟与人群中表现型正常的女性结婚,其子女患该病的概率为(假设人群中致病基因频率为1/10,结果用分数表示),在人群中男女患该病的概率相等,原因是男性在形成生殖细胞时

自由组合。

(2)检测发现,正常人体中的一种多肽链(由146个氨基酸组成)在患者体内为仅含45个氨基酸的异常多肽链。异常多肽链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此导致正常mRNA第位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

(3)分子杂交技术可用于基因诊断,其基本过程是用标记的DNA单链探针与进行杂交。若一种探针能直接检测一种基因,对上述疾病进行产前基因诊断时,则需要种探针。若改致病基因转录的mRNA分子为“…ACUUAG…”,则基因探针序列为;为制备大量探针,可利用技术。

【答案】

(1)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a ;1/33;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2) 基因突变;46

(3) 目的基因(待测基因);2;ACTTAG(TGAATC);PCR

2、将小鼠myoD 基因导入体外培养的未分化肌肉前体细胞,细胞分化及肌纤维形成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携带myoD 基因的载体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肌肉前体细胞

B .检测图中细胞核糖体蛋白基因是否表达可确定细胞分化与否

C .完成分化的肌肉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增加细胞数量形成肌纤维

D .肌肉前体细胞比肌肉细胞在受到电离辐射时更容易发生癌变

1.在诱导离体菊花茎段形成幼苗的过程中,下列生命活动不会..

同时发生的是: A .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B .光能的吸收与转化

C .ATP 的合成与分解

D .基因的突变与重组

5.大豆植株的体细胞含40条染色体。用放射性60Co 处理大豆种子后,筛选出

一株抗花叶病的植株X ,取其花粉经离体培养得到若干单倍体植株,其中抗病植株占5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用花粉离体培养获得的抗病植株,其细胞仍具有全能性

B .单倍体植株的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共含有20条染色体

C .植株X 连续自交若干代,纯合抗病植株的比例逐代降低

D .放射性60Co 诱发的基因突变,可以决定大豆的进化方向

5.某男子表现型正常,但其一条14号和一条21号染色体相互连接形成一条异常染色体,如图甲。减数分裂时异常染色体的联会如图乙,配对的三条染色体中,

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离时,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任一极。

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

【答案】D

12. 下图为四个物种的进化关系树(图中百分数表示各物种与人类的DNA

相似度)。DNA 碱基进化速率按1% / 百万年计

算,下列相关论述合理的是

A. 四个物种都由共同祖先通过基因突变而

形成

B. 生殖隔离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

性因素

C. 人类与黑猩猩的DNA 差异经历了约99 万年的累积

D. 大猩猩和人类的亲缘关系,与大猩猩和非洲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相同

28.(8分)

造成人类遗传病的原因有多种。在不考虑基因突变的情况下,回答下列问题:

(1) 21三体综合征一般是由于第21号染色体____异常造成的。A和a是位于第

21号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某患者及其父、母的基因型依次为Aaa、AA和aa,据此可推断,该患者染色体异常是其____的原始生殖细胞减数分裂异常造成的。

(2)猫叫综合征是第5号同源染色体中的l条发生部分缺失造成的遗传病。某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丈夫的基因型为BB,妻子的基因型为bb)生出了一个患有猫叫综合征的孩子,若这个孩子表现出基因b的性状,则其发生部分缺失的染色体来自于____(填“父亲”或“母亲”)。

(3)原发性高血压属于____基因遗传病,这类遗传病容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在人群中发病率较高。

(4)就血友病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来说,如果父母表现型均正常,则女儿有可能患____,不可能患____。这两种病的遗传方式都属于单基因____遗传。

28.(8分)

(1)数目(1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母亲(1分)

(2)父亲(2分)

(3)多(1分)

(4)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血友病隐性(每空1分,共3分)

7.1 生物进化的证据 学案(含答案)

7.1 生物进化的证据学案(含答案) 第第25课时课时生物进化的证据生物进化的证据目标导读 1.结合抗原抗体反应原理,理解生物进化的免疫学证据。 2.分析DNA和蛋白质的分子性质,理解生物进化的分子生物学证据。 重难点击 1.抗原抗体反应原理。 2.DNADNA杂交技术。 一免疫学证据阅读教材P104内容,完善家兔抗血清实验,完成下面的思考。 1实验目的通过血清蛋白的免疫反应了解某种生物与其他几种生物的亲缘关系远近。 2实验原理1每种动物的血清中都含有一系列独特的蛋白质。如果把一种动物的血清抗原注射到另一种动物的体内,这种动物的免疫系统将产生特定的抗体攻击这些抗原,所以血清中存在着大量的抗体。 2当家兔抗血清含有抗人血清蛋白的抗体与某种动物的血清混合时,会发生抗原抗体反应而形成沉淀,不同种动物的血清产生的沉淀数量不同。根据抗原抗体反应原理,可知这些动物血清中一定含有和人相似的血清蛋白。反应越强烈,沉淀形成就越多,

说明该动物的血清蛋白与人类的越相似,与人类的亲缘关系就越近。 3实验过程如图4实验结果动物种类反应强度人100黑猩猩97大猩猩92长臂猿79狒狒75蜘蛛猴58狐猴37食蚁兽17猪8 5.实验结果分析及结论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不同动物的血清蛋白与家兔抗血清的反应强度不同,由此可以判断这些动物与人类的亲缘关系远近。数据表明,黑猩猩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最近。 归纳提炼如果想通过血清蛋白的免疫反应了解某种动物与其他几种动物的亲缘关系远近,可以将这种动物的血清注射到另外一种动物体内,这种注射了血清的动物就会产生抗血清,然后用这种抗血清分别与其他几种动物的血清混合,根据免疫反应的强烈程度即可了解该种动物与其他几种动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远近。 活学活用1下列关于家兔抗血清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将人的血清蛋白注入家兔体内以后,会发生免疫反应,人的血清蛋白相当于抗原B根据其他动物的血清蛋白与家兔抗血清发生反应的强烈程度可以判断它们与人类亲缘关系的远近C家兔抗血清与血清蛋白会发生特异性结合D因为黑猩猩的血清蛋白与人的完全一样,所以黑猩猩的血清蛋白与家兔抗血清的反应强度最高答案D解析人的血清蛋白相当于抗原,注射到家兔体内以后会发生免疫反应,在家兔的血清中会产生与血清蛋白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抗体。因为其他动物与人类有共同的祖先,所以它们的血清蛋白

2020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6章生物的进化第3节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案修第二册1

第3节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1.举例说明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隔离等概念。(生命观念) 2.用数学方法讨论自然选择使种群中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一、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 1.种群和种群基因库 (1)种群 ①概念:三要素???? ?生活在一定区域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 ②特点: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单位。 (2)基因库:由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构成。 (3)基因频率: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值。 2.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1)可遗传变异的来源? ? ? 基因重组 ? ??? ?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 (2)可遗传变异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的原因 ①可遗传变 异的形成?? ???基因突变产生等位基因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 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基因型 ②可遗传变异的结果:只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1)原因:不断淘汰发生不利变异的个体,选择保留发生有利变异的个体。 (2)选择的对象 ①直接作用对象:个体的表型。 ②最终选择的对象:决定表型的基因。

(3)选择的结果 ①基因方面:种群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 ②生物性状方面: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二、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1.物种的概念: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2.隔离 (1)概念:不同群体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 (2)常见类型 项目 类型 发生范围 结果 生殖隔离 不同物种间 ①不能相互交配; ②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 地理隔离 同种生物 使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 3.新物种的形成过程 地理隔离? ????①不同种群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②不同种群间不发生基因交流 ↓ 自然选择???? ?①食物和栖息条件互不相同②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 的作用不同 ↓ 生殖隔离——基因库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步出现生殖 隔离,从而形成不同的物种 4.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 知识点一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 1.相关概念的比较 比较项目 含义 变化后与进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证据(吕桂英)

八年级生物第五单元第一章生命的演化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证据(教案) 诸城实验初中吕桂英 【教学背景】 和学生一起回顾第一节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 原始地球原始大气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 火山爆发(水蒸气、氢、氨等)(氨基酸等)(蛋白质、核酸等) 原始生命原始单细胞 (能生长、生殖、遗传)生物 【教材分析】 本节课要用事实来说明生物是进化的,进化的证据有古生物学证据、解剖学证据、分类学证据等,教材着重以化石这一最科学最可靠的证据予以说明。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什么是化石,以及化石的成因。 2.从对不同年代的马化石的研究中,理解生物是进化而来的观点。 3.理解并掌握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的复杂程度与不同年代的地层之间的关系。 4.明确解剖学证据———同源器官和分子生物学证据,及由此证明不同生物之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的结论。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不同地层的化石进行比较,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2、学会用比较法分析问题,培养学生通过事实进行分析、推理、判断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化石的分析、讨论,使学生知道科学研究及假设要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生物进化的证据 难点:不同地层的化石进行比较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我们通过第一节学习了生物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逐渐进化演变形成的。这一观点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是接受这一观点,需要一定的依据或证据。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各种生物是通过进化形成的?这是这节课我们将要讨论的问题。接着让学生看各种化石图片以及各种生物化石让学生从对化石的观赏中体验化石的神秘感。再提问你知道什么是

化石吗?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引出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化石。 一、化石证据 1、化石:指的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 知识拓展:化石的形成过程 (1)当动物死后落入水底时形成化石的过程就开始了。 (2)动物尸体上的肌肉开始腐烂,漏出骨骼。 (3)水带来了泥土和沙子,掩埋了这些骨骼。 (4)接着,水渗进骨中,将无机盐沉淀在里面,就形成了化石。 (5)沙或泥土继续堆积,慢慢地形成沉积物(一般需要几百万年),如石灰岩等。化石就保存在岩石中。 (6)某些岩石层在地壳变化时冒出水面,在风和水的长期侵蚀下,漏出了化石。 从化石的形成过程不难看出化石保留了古代生物原有的特点,所以被用来研究古代生物,它们可以直接或间接证明某种生物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因此可以说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的证据。 2、参考课本(P8图5.1—7),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回答: (1)从图中找出各时期的马在形态结构以及生活环境方面有哪些差异?这些差异与马的进化有什么关系? (2)马的系列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通过讨论后进行交流然后教师进行总结: (1)始祖马个体较小,前肢四趾,生活在树林中;距今4000万年前的马体型稍大,前、后足都为三趾,生活在树林中;距今2000万年前的马,四肢加长,中趾成为惟一着地的趾,奔跑能力增强,生活在草原上;距今1000万~300万年前的马体型大,前后肢都只有中趾着地,趾端形成硬蹄,侧趾退化,善于快速奔跑,生活在草原上。 从始祖马出发,在整个马的进化过程中,都遵循着以下这些特征的变化:体型增大,腿和脚伸长,中趾加强,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地球环境。 (2)在脊椎动物进化史中,有关马的进化是了解得比较清楚的,其原因之一是化石丰富,因而研究得比较详细。通过研究不同地层的马化石,说明现代马是由始祖马经过极其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 3、仔细观察课本P9图5.1—8“岩层与化石关系示意图”,小组讨论分析并回答问题:(1)不同年代的地层与地层中发现的化石代表的生物结构的复杂程度有没有关系?若有,是什么关系? (2)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出现有没有一定顺序?这说明了什么? 通过讨论后进行交流然后教师进行总结: (1)构成地球表层成层的岩石,叫做地层。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 (2)化石在地层中按照一定的顺序出现的,从而说明各种各样的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

生物进化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进化与环境的关系生物是不断进化的,自有生物以来,生物就不断地变化着;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从细菌到哺乳动物,从海洋生物到陆地生物,它们都是不断改变着。然而,物种具体是如何进化的呢?最有影响的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生物进化主要是因为自然选择的结果,基因突变为它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控制生物进化的方向。 生物进化与环境存在一定的关系,而构成环境的要素—环境因子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等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环境因子有着五大特点:综合性、非等价性、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限定性、直接和间接作用性。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子都有耐受范围,生物只有在耐受范围内才能正常生长、发育;一旦超过生物在某一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生物就会受到影响。而且同种生物在不同发育时期对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是不同的,其原因是生物在不同的发育时期它的发育情况、基因的表达情况等都不同,从而使生物对外面环境的需求、耐受能力发生变化。对于同一种环境因子,不同种类的生物其耐受范围也是不同的,其原因是每一种生物都有不同与其他生物的结构、生物特点。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地耐范围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其他生态因子的影响。这也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可能。长期生活在某一地区的生物,它们的遗传结构和特性受到这个地区生态因子的影响,并产生很好的适应性。但当环境条件改变,或迁居到一个新的地方时,它们的遗传结构和特性就会受到新的环境因子的影响,如果能忍受环境条件的变化,生物就会产生定向的诱导变异,由不习惯到习惯,并逐渐在新环境里顺利生存下来;如果不能,就会从时间长河中被淘汰掉。 在植物的进化中,由于地壳的运动,一些海洋地区变成了沼泽、陆地,生存于这些地区的水生植物会在陆生环境的诱导下自组织产生适应于陆地环境的性状特征,并不断发展进化,形成陆生植物。水生植物向陆生植物的进化,并不是一开始就完全脱离水环境的,而是生活在半水生半陆地的沼泽中,逐渐脱离水环境甚至适应干旱环境。 同时许多旱生植物的叶子很小甚至缩小成针刺状,而根系发达。仙人掌的叶子在干旱的沙漠中渐变为刺状,减少水分的蒸发,保存水分,同时依靠肉质茎进行光合作用。生活在沙漠中的豆科植物骆驼刺,地上部分只有几厘米,而地下部分可以深达十几米,根系覆盖的面积达六七百平方米,发达的根系是旱生植物增加水分吸收的重要途径。 会飞的昆虫由于某种原因定居到海岛上之后,新的环境会改变它们的生长发育,最终形成独特的物种。大风、恶劣的气候、潮湿的环境、新的食物、光照的变化都可能会导致昆虫翅膀的生长发育发生障碍,形成残翅或无翅的昆虫,这种影响持续存在最终使昆虫的翅膀趋于退化消失。非洲马德拉岛上的甲虫翅膀发育不全或退化消失,应该就是这样形成的。 当人类穿上衣服、使用火之后,人类抵御寒冷的能力就在一代一代的退化,抗寒性逐渐降低,表现为与此功能相关的一些性状特征发生变异,如体毛、皮肤腠理、皮肤脂肪厚度、皮肤毛孔等。而且,这些组织器官的变化还会进一步诱导其它组织器官生长发育的变化,如肺脏、血管、体液调节系统、神经调节系统等。在人类的进化中,一系列的进化特征很明显都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如人的大脑、寿命、身高、牙齿和体毛等,这些特征的进化是在自然环境的诱导刺激下再经过人类自身生长发育的重新调整而完成的。这些都说明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的进化又与物种的形成存在一定的关系。生物进化是指生物在不断地变化着,它的遗传结构和特性也不断地变化着,当生物遗传结构和特性与其他生物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时,新的物种就会出现。生物进化是通过繁殖而体现的。同一物种的个体可以互配生育,产生有繁殖力的后代,不同物种生殖隔离。物种是进化单位。任何一个物种在作为祖种进行系统发展中总是沿着纵横两条道路而展开的。开始是从少变多的渐变,当渐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发生量变,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质变,最终造成物种的形成。

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5.1.2《生物进化的证据》 教案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证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生物进化的证据,即要通过事实来说明生物确实是进化而来的,而非神创造的这一观点。因此在学习本节内容时,要遵循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基于八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本节课要完成的目标———形成生物进化观点,教材将生物进化的最科学、最可靠、最直接的证据———化石放在第一个问题来处理,安排合理、恰到好处,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只要学生能理解了化石的形成原因及其与地层之间的关系,则化石能证明“生物是进化来的”这个观点也就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来了,从而也就证明化石是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化石这段内容的学习可借助教材的插图,应用多媒体课件放映出来;也可用化石实物来导课,引起学生的兴趣,达成学习目标。 教材中又用了两个实例———不同生物间的“同源器官”、不同生物间构成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的差异大小比较,分别从解剖学、分子生物学两方面来分析了生物是进化来的。这两方面证据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已建立起来的观点———“生物是进化来的”。 本节内容中,无论哪个证据的学习,都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最好采用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一般,先讨论后结论、先发散后集中的顺序,让学生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提供事实、引导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过程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目标】 1.明确什么是化石,以及化石的成因。 2.从对不同年代的马化石的研究中,理解生物是进化而来的观点。 3.理解并掌握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的复杂程度与不同年代的地层之间的关系。 4.明确解剖学证据———同源器官和分子生物学证据,及由此证明不同生物之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的结论。 5.学会用比较法分析问题,培养学生通过事实进行分析、推理、判断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化石

生物进化,微观进化和宏观进化的关系

微观进化与宏观进化的关系 物种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原核到真核,由水生到陆生的演变,生物的进化是生物发展的基石,是物种延续的保证,是维持生物圈稳定的必然要求。生物进化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由量变到质变,由微观到宏观,物种进化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互相联系的。 微观和宏观是进化的两个方面,微观进化指无性繁殖系或种群在遗传组成上的微小差异导致的微小进化,微观进化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多种微观进化汇集起来就表现为宏观进化。宏观进化是指种以上的高级分类群在长时间(地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过程。微观进化是通过自然选择积累的微小变异,只能在物种范围内进行,对于整个生命史来说,具有决定意义的不是微观进化,而是宏观进化。 自然环境的变化导致了一些可能性提高了发生机率:多繁殖形式生物(具备减半数分裂繁殖和无性繁殖)的无性生殖幼体解体,不断刺激,抑制无性生殖行为,与此同时减半数分裂繁殖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得以继续。生命体自身的演化,稳定了这个变化形式,形成并保留了相应的基因,并不断的选择保留可能机率高的基因,这个基因是能够使减半数分裂顺利完成的一切有利的基因组合。选择的规则是这样的:减半数分裂完成、半倍体细胞重组的过程环境要不发生突变或者尽可能的小的突变。其他形式的变化和规则都使得同性状生命体的繁殖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重复这个运动变化的结果就是护理机制不健全的个体物种被淘汰,生殖器官多样性遭到选择而消失掉不适

应的形状性状基因。按照这一轮的选择规则,生命体内部是最佳的环境,最符合的环境,于是毫无例外:减半数分裂全部发生在生命体的体内环境中,而完成再重组这一过程的环境也大部分发生在生命体内环境中(当然以后的最初发育也存在这个类似的环境中)。(水体以其特殊的稳定性可以使得某些生命个体完成这样的行为过程)。这样,就只留下具备这种性状和能力的生命体(进而物种慢慢开始形成)。围绕“需要在体内完成减半数和重组过程这个结果”,个体生命又演化出了有利于完成这个需求的性状和基因。 宏观进化的一个最典型的特点是转移到新适应区的速度相当 快,例如从食肉动物到蝙蝠或从爬虫类到鸟类。当某一种系线进入 新适应区,例如当鸟类进入飞翔区,它一开始就要经历迅速改组形态的阶段直到达到新的适应水平。一旦到达这新的级后,它就能辐 射到各式各样的小生境,用不着在基本结构上作重大改变。例如所 有的鸟类在解剖结构上彼此都很相似,只是在某个特殊性状上发生 变异。 由于各种基因的变异,使同一个种群中,不同个体的生存方式和繁殖方式有所不同,当环境发生改变,便会产生天择作用。之所以称为天择,是因为这种选择并非如基因漂变或基因突变一样随机,当环境改变发生时,将只有某些带有特定特征的群体能够通过这些考验。天择有一些特例,有时候被视为与天择拥有相等地位的选择方式。其中包括性择、人择等等。

人教版生物八下第二章第二节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原因教案

人教版生物八下第二章第二节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原因教案 The second section: the biological causes of h uman evolution

人教版生物八下第二章第二节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原因教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生物学又称生命科学、生物科学,是一门由经验主义出发,广泛的 研究生命的所有面向之自然科学,内容包括生命起源、演化、分布、构造、发育、功能、 行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及生物分类学等。本教案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 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 打印。 第二章第二节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原因 教学目标 1.了解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古生物学的证据。 2.通过对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内容的学习,初步了解生 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形成的原因,进行辩证唯 物主义教育。 3.引导学生分析达尔文获得成功的原因,学习达尔文严谨 的科学态度以及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分析 1.生物进化的证据是本小节的教学重点之一。生物进化的 证据有很多,其中最可靠最直接的证据是化石。化石是古代生物 留下的遗体、遗物或痕迹,是某些生物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的确 凿证据,化石是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不同地层中保留了不同的 生物化石,分析比较不同地层中的化石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生物进

化的历程。科学家在研究生物进化时,对不同地质年代地层中的化石结构、生存环境加以比较,并将化石生物与现存生物比较,发现各种不同类型的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生存年代和进化历程以及进化的规律。判断化石形成的年代对于研究形成化石的生物的生活年代是极为重要的。科学家在研究化石过程中如何判断化石形成的年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同位素测定的方法。 生物进化的证据有许多方面,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一点。若有时间教师也可以简单介绍一些其他方面的证据,如胚胎学的证据、比较解剖学的证据。 2.自然选择也是本节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自然选择是相对人工选择而言的。虽然达尔文环球考察早于他对家养动植物的研究,但是自然选择这个概念是在观察人工选择的基础上提出的。在教学中可以首先向学生介绍人工选择,了解人工选择的方法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自然选择的过程和意义。 课时安排 本节参考课时数为一课时。 教具准备 投影片(各种各样的生物化石);挂图:达尔文对饲养动物(家鸽何家鸡)和栽培植物(甘蓝)的研究工作。与进化相关的各种图片。 教学过程设计

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原因

第二章第二节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原因 教学目标 1.了解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古生物学的证据。 2.通过对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内容的学习,初步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形成的原因,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引导学生分析达尔文获得成功的原因,学习达尔文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分析 1.生物进化的证据是本小节的教学重点之一。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很多,其中最可靠最直接的证据是化石。化石是古代生物留下的遗体、遗物或痕迹,是某些生物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的确凿证据,化石是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不同地层中保留了不同的生物化石,分析比较不同地层中的化石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生物进化的历程。科学家在研究生物进化时,对不同地质年代地层中的化石结构、生存环境加以比较,并将化石生物与现存生物比较,发现各种不同类型的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生存年代和进化历程以及进化的规律。判断化石形成的年代对于研究形成化石的生物的生活年代是极为重要的。科学家在研究化石过程中如何判断化石形成的年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同位素测定的方法。 生物进化的证据有许多方面,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一点。若有时间教师也可以简单介绍一些其他方面的证据,如胚胎学的证据、比较解剖学的证据。 2.自然选择也是本节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自然选择是相对人工选择而言的。虽然达尔文环球考察早于他对家养动植物的研究,但是自然选择这个概念是在观察人工选择的基础上提出的。在教学中可以首先向学生介绍人工选择,了解人工选择的方法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自然选择的过程和意义。 课时安排 本节参考课时数为一课时。 教具准备 投影片(各种各样的生物化石);挂图:达尔文对饲养动物(家鸽何家鸡)和栽培植物(甘蓝)的研究工作。与进化相关的各种图片。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学生阅读教材P.146~148阅读材料。 【提出问题,引出新课】 各种生物是经过漫长的时间逐渐进化演变形成的。这一观点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是我们要问:(1)人类是如何获得这个结论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2)接受这一观点,需要一定的依据或证据。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各种生物是通过进

生物进化和物种变化

生物进化与物种变化 1 关键词:生物起源,多四季,生物进化,量变与质变 2 摘要:基因变生物起源异、劳动与物竞天择,对物种有进化作用,3 不就是物种起源得根本原因。地球上得植物种子与动物第一次生命,4 有各自得起源方式。生物进化与物种变化就是两个过程,地球、生物5 与量子生命成长,高级新元素逐步生成,组合更多、更复杂得生命单6 元。地球有多四季规律,山体得母体就是地球,地球得生理组织,决7 定了山体得体征。山体得体征,决定了孕育得生物品种。不同时期,8 不同位置,地球孕育了不同得生物。地球在许多位置,陆续孕育了人9 类,这就是物种与人类得起源,生物进化就是量变与质变得过程。 10 (一)相关理论 11 生物组成不单就是物质元素,出现得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12 级到高级,具有周期性,与地球得成长相关。地球得物质元素、大气13 圈、水得形成,就是生物起源得必要条件。 14 世界元素由物质、能量、意识等元素组成,世界存在许多人类永15 远无法感知得暗元素,她们与人体得感官之间,相互没有产生作用,16 即使借助于仪器,也无法感知。对于人体得感官而言,物质元素为形17 状、质量特征,能量元素为波动性、放射性特征,意识元素为通讯、18 感应特征,具有思维、记忆能力。 19 物质星系,人类能够感知她们释放得能量,如太阳得光与热,地20 球由于与不同强度得光源与热源距离,辐射角得变化,围绕太阳公转,21 形成小四季,周期为一年。参与太阳系,围绕太阳系与近星系得质心22 公转,乃至围绕银河系得银心及更大星系公转时,形成多种不同周期,23

不同程度得大、中、小四季变化。有得星系,没有质量与形状,现代24 人无法感知,同样释放如光、电、磁等能量,对地球同样形成四季规25 律。有得星系,就是物质与能量元素得组合体,其中有些能量元素,26 现代人无法感知。 27 现在我们瞧到得火星、火卫一、火卫二、地球、月球、金星、水28 星,处于小行星带与太阳之间,我们称之为太阳系得外核行星,并不29 就是与太阳系一起出生,就是太阳系生命得过客而已,火星处于少年,30 所以很小,地球朝气蓬勃,就是孕育万物得最佳时期,金星步入晚年,31 水星已经就是一个步履蹒跚得老星。即地球就是由小行星带孕育生32 成,历经火星年代,将变为金星、水星。 33 地球得物质元素就是逐步生成得,原子结构记载了地球得年轮。 34 元素具有7个周期,表明地球已经处于某个星系年轮得第7个春秋,35 每个春秋电子层数增加一个。第1周期只有2种元素,说明地球诞生36 得简单结构,第2、3周期各有8种元素,地球正在小行星带发育阶37 段,其中4、5周期各有18种元素,地球正在发育到火星现在得位置,38 第6周期有32种元素,地球得一颗卫星已经与地球一体化。第7周39 期现有26种元素,元素正在进一步生成。 40 地球与生物所需得营养,不单就是物质元素,还有能量、意识元41 素。地球得地核与地幔, 并不就是简单得熔融物质,包含了复杂得营42 养吸收、合成系统,生成、制作了地球得许多物质元素。地球上得生43 物与山体,就是地球生命运动得组成过程,吸收太阳得光能,进行光44 合作用,吸收太阳得量子辐射,进行物质合成,不但有光合作用,还45 吸收其她能量体,进行电合作用,磁合作用等。 46 太阳系就是一个具有生命得星系,吸收、转化物质营养得方式有47

生物进化的证据教案

生物进化的证据教案 【篇一: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原因初中生物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古生物学的证据。 2.通过对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内容的学习,初步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形成的原因,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引导学生分析达尔文获得成功的原因,学习达尔文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分析 1.生物进化的证据是本小节的教学重点之一。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很多,其中最可靠最直接的证据是化石。化石是古代生物留下的遗体、遗物或痕迹,是某些生物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的确凿证据,化石是 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不同地层中保留了不同的生物化石,分析比 较不同地层中的化石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生物进化的历程。科学家在 研究生物进化时,对不同地质年代地层中的化石结构、生存环境加 以比较,并将化石生物与现存生物比较,发现各种不同类型的生物 之间的亲缘关系、生存年代和进化历程以及进化的规律。判断化石 形成的年代对于研究形成化石的生物的生活年代是极为重要的。科 学家在研究化石过程中如何判断化石形成的年代?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同位素测定的方法。 生物进化的证据有许多方面,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一点。 若有时间教师也可以简单介绍一些其他方面的证据,如胚胎学的证据、比较解剖学的证据。 2.自然选择也是本节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自然选择是相对人工选择而言的。虽然达尔文环球考察早于他对家养动植物的研究,但 是自然选择这个概念是在观察人工选择的基础上提出的。在教学中 可以首先向学生介绍人工选择,了解人工选择的方法和意义,帮助 学生理解自然选择的过程和意义。 课时安排 本节参考课时数为一课时。 教具准备 投影片(各种各样的生物化石);挂图:达尔文对饲养动物(家鸽 何家鸡)和栽培植物(甘蓝)的研究工作。与进化相关的各种图片。教学过程设计

生物进化论发展史

主要的生物进化学说有哪些,它们的内容和特点是什么?你更接受和赞同哪一个,为什么? 要求:2000-3000字 时间:2周 生命科学发展史——作业1 地球上存在的物种种类繁多,千型百态,我们不得不感叹大自然为我们创造的这个精彩的世界。但一直以来困扰科学家们上百年的一个难题是,这么多的物种究竟是如何演变而来,是自古就有的,还是经过交叉分歧后出来的呢?如果是不断演变的,那演变的基本规律和动力又是什么呢?这里我们将简单介绍一下历史上的一些科学家对于物种进化的相关理论。 十八世纪之前,鉴于《圣经》在西方学术界的统治地位,神创论认为,地球及万物是上帝创造。地球上的生命从被创造后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世界是上帝有目的地设计和创造的,由上帝制定的法则所主宰,是有序协调、安排合理、美妙完善且永恒不变的。 而在同一个时期,法国著名博物学家,乔治·布丰(Georges Buffon,1707-1788),他于1749年正式出版博物学巨著《自然史》的第一卷(全书44卷)。在《自然史》中他提出了进化论点,认为物种是可变的,特别强调环境对生物的直接影响,当物种生存环境的改变,尤其是气候与食物性质的变化,可引起生物机体的改变。可是由于这个进化论点和教义明显不一致,布丰经不起宗教势力的压迫而公开发表了放弃进化观点的声明。 另外一位法国著名的动物学家,居维叶(Georges Cuvier1769-1832)则反对生物进化理论,但他正确地提出了物种(及种上类群)自然绝灭的概念,并论证了现存种类与绝灭种类之间在形态上和“亲缘”上的相互联系,在客观上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科学的证据。他根据各大地质时代与生物各发展阶段之间的“间断”现象,提出了“灾变论”。地球上的绝大多数变化是突然、迅速和灾难性地发生的。是自然界的全球性的大变革,造成生物类群的“大绝灭”,而残存的部分经过发展与传播又形成了以后各个阶段的生物类群。 除此之外,还有一位法国伟大的博物学家,拉马克(Jean-Baptiste de Lamarck,1744-1829)。他的代表作是《无脊椎动物系统》(1801)和《动物学哲学》(1809),在这两本巨著中拉马克提出了有机界发生和系统的进化学说。他认为,生物种是可变的,所有现存的物种,包括人类都是从其他物种变化、传衍而来;环境变化时物种变化的原因,并把动物进化的原因总结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两个原则;生物本身存在由低级向高级连续发展的内在趋势等。拉马克认为,环境变化使得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生物有的器官由于经常使用而发达,有的器官则由于不用而退化,这就是“用进废退”。这种由于环境变化而引起的变异能够遗传下去,这就是“获得性遗传”。拉马克的进化学说中主观推测较多,相对的争议也较多,但他的学说较系统和完整,内容更丰富,为达尔文的科学进化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在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科学家,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1809-1882),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他的书。全名:论通过自然选择的物种起源,或生活斗争中适者生存。通常简称《物种起源》。他认为,生物之间存在着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者则被淘汰,这就是自然的选择。生物正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地进化着、发展着。以上三点,就是我们常听到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现在基因学诞生之生,为此提供了重要的证据,事实上,物竞天择,竞的是“基因”。进化论是人类历史上第二次重大科学突破,第一次是日心说取代地心说,否定了人类位于宇宙中心的自大情结;第二次就是进化论,把人类拉到了与普通生物同样的层面,所有的地球生物,都与人类有了或远或近的血缘关系,彻底打破了人类自高自大,一神之下,众生之上的愚昧式自尊。

生物的进化与演变的历程

生物的进化与演变的历程 与原始生命起源一样,生物进化与演变的历程也是极其漫长的过程。现在地球上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经过漫长的历程逐渐进化形成的。 在进化的早期,由于营养方式的差异,原始生命的一部分进化为具有叶绿素的原始藻类,另一部分进化为不含叶绿素的原始单细胞动物。以后,这两类原始生物分别沿着一定的历程发展为动物界和植物界。 科学家在研究生物进化与演变的历程过程中对不同类群的生物进化比较,对比不同类群的生物的结构、功能和生活习性,发现各类生物的相同和不同的特点。一般说来,亲缘关系近的生物类群,相同的特点较多,反之较少。根据分析比较,找出不同类群生物的关系和进化发展的顺序。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对植物和动物两类生物中的不同类群分析比较,认识它们的进化历程。

进化过程非常神奇,其 中的奥秘值得探索。 在漫长的岁月里, 地球上的生命从肉眼看 不见的单细胞生物进化 成今天的藻类菌类植 物、动物甚至人类,这 期间经历了一次又一次 奇迹般的重大突破。科 学家们认为,在生物的 进化过程中,有十个环 节特别值得研究和关注。这一报道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英国《新科学家》杂志上。

种子蕨是一类已灭绝的古代裸子植物,始见于晚泥盆纪,石炭纪、二迭纪极盛,到中生代逐渐衰退,灭绝于白垩纪。 种子蕨植株多数为攀援的藤本型,也有一部分是灌木状或树蕨状。绝大多数种子蕨植物有真蕨植物一样的大型羽状复叶, 主叶柄常二歧分叉,但叶 的表面角质层较厚。

植物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1)?原核生物是一类非常小,大多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生物,它们是由原核细胞组成,有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等。它们绝大多数没有色素,表面长着可运动的纤毛或鞭毛。它们生活的范围很广,岩石、土壤、水体和空气中都有。它们有的能把动植物的残骸分解成能可被植物直接利用的营养物质,有的在动植物体内生存,一些与植物体同存,互惠互利,一些给动植物带来的病害。它们是即有利又有害的一群生物体。

生物进化和物种变化

生物进化和物种变化 1 关键词:生物起源,多四季,生物进化,量变和质变 2 摘要:基因变生物起源异、劳动和物竞天择,对物种有进化作用,3 不是物种起源的根本原因。地球上的植物种子和动物第一次生命,有4 各自的起源方式。生物进化和物种变化是两个过程,地球、生物和量5 子生命成长,高级新元素逐步生成,组合更多、更复杂的生命单元。6 地球有多四季规律,山体的母体是地球,地球的生理组织,决定了山7 体的体征。山体的体征,决定了孕育的生物品种。不同时期,不同位8 置,地球孕育了不同的生物。地球在许多位置,陆续孕育了人类,这9 是物种和人类的起源,生物进化是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10 (一)相关理论 11 生物组成不单是物质元素,出现的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12 到高级,具有周期性,与地球的成长相关。地球的物质元素、大气圈、13 水的形成,是生物起源的必要条件。 14 世界元素由物质、能量、意识等元素组成,世界存在许多人类永15 远无法感知的暗元素,他们与人体的感官之间,相互没有产生作用,16 即使借助于仪器,也无法感知。对于人体的感官而言,物质元素为形17 状、质量特征,能量元素为波动性、放射性特征,意识元素为通讯、18 感应特征,具有思维、记忆能力。 19 物质星系,人类能够感知他们释放的能量,如太阳的光和热,地20 球由于与不同强度的光源和热源距离,辐射角的变化,围绕太阳公转,21 形成小四季,周期为一年。参与太阳系,围绕太阳系和近星系的质心22 公转,乃至围绕银河系的银心及更大星系公转时,形成多种不同周期,23 不同程度的大、中、小四季变化。有的星系,没有质量和形状,现代24 人无法感知,同样释放如光、电、磁等能量,对地球同样形成四季规25

《生物进化的证据》教案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证据 课前预习: 使用说明: 1.依据学习目标进行预习,完成以下内容 2.用红笔做好疑难标记,以备讨论 知识准备: 化石:所谓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生活遗迹。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时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物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来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我们把这些石化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 通常如肌肉或表皮等柔软部分在保存前就已腐蚀殆尽,而只留下抵抗性较大的部分,如骨头或外壳。它们接着就被周围沉积物的矿物质所渗入取代。许多化石也被覆盖其上的岩石重量压平。 简单地说,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 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物质分解殆尽;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我们把这些石化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从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样子,从而可以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可以看到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等等。因为在较老的岩石中的化石通常是原始的较简单的,而在年代较新的岩石中的类似种属的化石就要复杂和高级。 教材助读: 一.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化石 1.概念 2.形成 3.岩层与化石关系 二.解剖学证据: 同源器官 三.分子生物学证据: 亲缘关系越近,蛋白质、核酸分子的差别越小。 情景导入: 生物世界丰富多彩,我们都知道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由无机小分子演变而成,那么,这众多的迥异的生物是怎样进化而来的呢?

生物进化小论文

生物进化小论文 ——红袋鼠 摘要:生物界万物皆以物种的形式存在,各种生物皆有所属的种类,我们认识生命的多样性也正是从认识物种开始的。关于物种是怎样形成的,一直是受关注的话题。本文以红袋鼠为线索,对生物的进化过程展开自己的理解。 关键词:物种进化红袋鼠 当面对五彩缤纷、生机盎然的的生物界时,我们会发现生物的种类极其繁多,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各具特色。比如说红袋鼠,袋鼠雄性体色成沙漠色,其雌性体色都呈深浅不一的灰色。袋鼠前肢短小,后脚长而有力,行进时,完全以后脚来跳,大尾巴则保持平衡。它们善于跳跃,能跳7—8米远,1.5—1.8米高。它们为什么形成了今天这样的形态特征呢?很多科学家研究红袋鼠及其他动物,希望解开生物的进化之谜。 一、物种的概念 红袋鼠属于哺乳纲(Mammalia) 袋鼠科(Macropididae)的红袋鼠,红袋鼠是一个物种。在物种这一概念上,生物学史上存在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相反观点:林奈的物种是真实的、永恒的、不变的独创的和独立的;而达尔文的物种是变化的、进化的、可产生、可灭绝的,以亲缘纽带相互联系的。不同时期、不同学科的学者,他们的物种概念可能很不相同。 1.非时向的物种概念:现代生物分类学家只对现在存活的生物进行分门类别,而不涉及目前的物种曾是由于那些原始演化而来的,更不涉及那些历史上曾经存

在过而现在已灭绝的物种。 2.时向钟概念:与非时向的物种概念不同,如考虑时间向度,识别和区分物种需要另一些标准和定义,因为物种是随着时间而进化改变的,一方面是同一物种表型的连续改变,另一方面是种内分异,形成两个或多个分类群。 尽管对物种的理解不同,我们可以简单的认为:物种(species)是一群可以交配并繁衍后代的个体,是生物分类学研究的基本单元与核心。 二、物种的形成 (一)、物种形成的主要三个环节 1.可遗传的变异是物种形成的原材料: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等遗传物质的改变所造成的的可遗传的变异为物种的形成提供原材料。迄今为止,自然条件下的定向变异仍未得到遗传学上的证实,因此,一般认为突变是随机发生的。这种随机突变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在群体内非随机的积累和储存,从而使群体发生分化。 2.选择影响物种形成的方向:随机突变无方向性,而且大多对生物体有害,少数中性,极少数有利。这些突变多以隐性杂合状态存在于自然群体之中,当环境条件,包括无机的和生物的改变时,某些基因型会体现出某种优势,从而发生方向性选择。当这种选择不断地作用于群体时,群体的遗传组成就发生了变化。 3.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重要条件:物种的形成一般是通过隔离实现的,因为只有隔离才能导致遗传物质交流的中断,防止因基因交流而将彼此间的差异淹没,保证群体向各自的方向发展,使歧化不断加深,直至新物种形成。因此,隔离既是物种形成的重要条件,同时又是物种形成的重要标志。

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历程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 2知道植物进化历程和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 3说出化石和地层的关系 【技能目标:】 尝试收集资料和处理信息 【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资料的探究过程,掌握对比的研究方法 2.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生物进化的总趋势 【教学难点:】运用对比的方法对生物的进化进行研究,动植物化石与较晚的动植物化石进行对比,形成生物进化观点 【教学方法:】阅图分析 对比讨论 【教具准备:】有关化石方面的证据资料 化石 进化的 图片 【教学过程:】 第二节 生物进化 一.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历程 导入 讲述:地球上生活着丰富多样和生物,有绿色开花植物,有脊椎 动物,有无脊椎动物……这些种类繁多的生物类群,是怎样由地球上 最初的原始生命演变来的呢? 讲述: 生命诞生之初,地球上只有最简单的单细胞藻类和单细胞动 物。而今的地球上,到处是丰富多彩的各类生物。那么现今的生物是 从哪里来的呢?人们一直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由于科学发展水平和认识能力的限制,一直以来,神创论的观点占据 主导地位,认为人类和各种生物都是上帝或者神创造的。到底是不是 这样呢? 直到人类不断发现越来越多的古生物化石以后,生物进化的观念 才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化石是什么呢?生物是怎么样由简单进化到 现在复杂的各类生物的呢? 1.生物进化的证据 提问: 化石是什么? 回答::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 讲述: 地质年代:地质学家将地质历史从老到新分成冥古代, 太古 八年级下册生物教案 编写:八年级生物备课组

生物进化的证据》教案 济南版

课题:生物进化的证据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环境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2、说出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化石。 3、列举古生物学证据(化石)可以作为生物进化最可靠的证据的原因。 能力目标 1、经历小组内交流,培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合作的意识。 2、展示小组讨论结果,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尝试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1、经历对生物进化的证据的学习,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分析达尔文获得成功的原因,学习达尔文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和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 难点:小组总结重点知识,小组间提问及解答 三、教学用具 课本、多媒体课件、学案 四、教学过程 理论:神创论、自然发生学说、化学 这样简单的生命形

、根据对进化论 1 之前,人们对生命的起源与发展抱有什 格兰时,他完全抛弃了基督教信仰,怀 物进化的最

总结学生讨论的结果, 未涉及内容,本节内容知识重点如下 属于同一物种,在不同岛屿上,由于岛 始祖鸟 五、板书设计

附:检测题 1.加拉帕哥斯群岛上的地雀原属于同一物种,在不同岛屿上,由于岛上环境不同,提供食物不同,地雀适应其栖息地环境,喙逐渐进化出不同类型。 2.化石,就是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或遗物。 3.在越早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在越晚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 4.始祖鸟界于爬行类和鸟类之间,所以它是证明鸟类是由古代爬行类进化而来的重要证据。 5. 在加拿大的埃尔斯米尔岛,距今大约三千七百万年前的沉积岩中,科学家们发掘出了“大淡水鱼”化石,它既具有许多鱼类特征(如鳃、鳞片和鳍等),又具有早期爬行动物的典型特征(有简单的肺,鳍包含骨骼,可形成类似于四肢动物的肢体,用来移动和支撑躯体,适应离水生活)。分析,“大淡水鱼”化石的发现具有什么意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