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环境监测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环境监测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环境监测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环境监测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环境监测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目录

环境监测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 1 -

1 引言------------------------------------------------------------------------------------------------ - 1 -

1.1设计思想 -------------------------------------------------------------------------------------1- 1.2设计背景 -------------------------------------------------------------------------------------1- 1.3参考文献 -------------------------------------------------------------------------------------2-

2 系统概述 ----------------------------------------------------------------------------------------- - 2 -

2.1系统设计原则 -------------------------------------------------------------------------------2- 2.2系统目标与运行环境 ---------------------------------------------------------------------3- 2.3需求分析 -------------------------------------------------------------------------------------4-

3 系统总体设计----------------------------------------------------------------------------------- - 6 -

3.1 系统物理结构 -------------------------------------------------------------------------------- - 7 -

3.1.1 系统流程图 --------------------------------------------------------------------------------- - 7 -

3.1.2 技术要求 ----------------------------------------------------------------------------- - 9 -

3.1.3 系统体系结构---------------------------------------------------------------------- - 10 - 3.2子系统功能描述及实现---------------------------------------------------------------- -10-

3.2.1 系统总体结构---------------------------------------------------------------------- - 10 -

3.2.2 子系统结构 ------------------------------------------------------------------------- - 10 - 3.3各子系统功能模块的实现 ------------------------------------------------------------ -17-

3.3.1信息输入模块 ---------------------------------------------------------------------- - 17 -

3.3.2 信息修改模块---------------------------------------------------------------------- - 17 -

3.3.3 信息查询功能---------------------------------------------------------------------- - 18 -

3.3.4 信息分析功能---------------------------------------------------------------------- - 18 -

3.3.5 信息输出功能---------------------------------------------------------------------- - 18 -

3.3.6 其它功能 ---------------------------------------------------------------------------- - 19 - 3.4软件结构图 ----------------------------------------------------------------------------------- - 20 -

3.4.1应用软件的设计思想 -------------------------------------------------------------- - 20 -

3.4.2软件系统总体架构 ---------------------------------------------------------------- - 21 -

4 开发过程--------------------------------------------------------------------------------------- - 22 -

4.1系统开发环境----------------------------------------------------------------------------- -22- 4.2总体进度计划 ----------------------------------------------------------------------------- -22-

4.3经费预算 ----------------------------------------------------------------------------------- -23-

5 软件设计标准 -------------------------------------------------------------------------------- - 23 -

5.1 用户界面-------------------------------------------------------------------------------------- - 23 -

5.2 硬件接口-------------------------------------------------------------------------------------- - 24 -

5.3系统架构 ----------------------------------------------------------------------------------- -24-

5.3.1 B/S/D架构的优势 ---------------------------------------------------------------- - 25 -

5.3.2 B/S/D架构的Web应用解决方案的优势 --------------------------------- - 26 -

5.3.3 B/S/D结构中各部分的分工-------------------------------------------------- - 28 -

6 关键技术介绍 -------------------------------------------------------------------------------- - 32 -

6.1基于B/S/D三层体系结构的运行环境 ----------------------------------------- -32- 6.2数据后台M Y SQL的技术特点------------------------------------------------------- -33-

6.2.1MySQL的定义 --------------------------------------------------------------------- - 33 -

6.2.2主要特征--------------------------------------------------------------------------- - 34 -

6.2.3稳定性要求 ----------------------------------------------------------------------- - 35 - 6.3J AVA技术的应用----------------------------------------------------------------------- -36-

6.3.1Servlet技术-灵活的服务器端应用程序 ------------------------------ - 36 -

6.3.2 Java Beans技术-组件开发概念 ---------------------------------------------- - 40 - 6.4采用基于构件的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 ------------------------------------------- -41- 6.5开发工具 ---------------------------------------------------------------------------------- -42- 6.6局域网总体设计方案 ----------------------------------------------------------------- -42-

6.6.1 网络设计原则---------------------------------------------------------------------- - 42 -

6.6.3 网络拓扑结构---------------------------------------------------------------------- - 43 -

6.6.4 网络设备的选型 ------------------------------------------------------------------ - 43 -

6.6.5 路由器配置 ------------------------------------------------------------------------- - 44 -

6.6.6 交换机配置 ------------------------------------------------------------------------- - 47 -

6.6.7 Internet防火墙和系统安全设计 ------------------------------------------- - 53 -

6.6.8 防火墙 ------------------------------------------------------------------------------- - 54 -

6.6.9 病毒防护系统---------------------------------------------------------------------- - 57 -

6.6.10 服务器系统概述----------------------------------------------------------------- - 57 -

6.6.11 整体方案设计说明-------------------------------------------------------------- - 62 -

6.6.12 主要设备一览表----------------------------------------------------------------- - 63 -

7 项目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 ----------------------------------------------------------------- - 64 -

7.1项目管理 ---------------------------------------------------------------------------------- -64- 7.2系统开发与实施控制 ------------------------------------------------------------------ -69-

8 数据结构与设计 ------------------------------------------------------------------------------ - 77 -

8.1 数据结构-------------------------------------------------------------------------------------- - 77 -

8.2数据设计 ---------------------------------------------------------------------------------- -78-

8.2.1 数据结构设计---------------------------------------------------------------------- - 78 -

8.2.2 数据库设计 ------------------------------------------------------------------------- - 78 - 8.3数据字典 ----------------------------------------------------------------------------------- -78-

8.3.1 数据流词条描述 ------------------------------------------------------------------ - 78 - 8.3.2 逻辑结构 ----------------------------------------------------------------------------------- - 79 -8.3.3数据库组成--------------------------------------------------------------------------------- - 80 -8.4 系统安全-------------------------------------------------------------------------------------- - 82 -8.4.1 系统安全 ----------------------------------------------------------------------------------- - 82 -8.4.2 数据安全 ----------------------------------------------------------------------------------- - 83 -

8.4.3 后备与恢复 -------------------------------------------------------------------------------- - 83 -

8.4.4 出错处理 ----------------------------------------------------------------------------------- - 84 -

9 应用系统安装、测试和验收------------------------------------------------------------- - 85 -

9.1安装--------------------------------------------------------------------------------------- -85-

9.1.1安装调试计划 -------------------------------------------------------------------- - 85 -

9.1.2 注意事项--------------------------------------------------------------------------- - 85 -

9.1.3 安装调试报告 -------------------------------------------------------------------- - 85 - 9.2 测试--------------------------------------------------------------------------------------- -86-

9.2.1 测试目的--------------------------------------------------------------------------- - 86 -

9.2.2 测试组织--------------------------------------------------------------------------- - 86 -

9.2.3 测试方法--------------------------------------------------------------------------- - 86 -

9.2.4 测试内容--------------------------------------------------------------------------- - 86 -

9.2.5 测试报告--------------------------------------------------------------------------- - 87 - 9.3验收 ------------------------------------------------------------------------------------------ -87-

9.3.1文档验收--------------------------------------------------------------------------- - 88 -

9.3.2应用系统软件的验收 ---------------------------------------------------------- - 88 -

9.3.3验收报告--------------------------------------------------------------------------- - 89 - 9.3.4 需提交用户的文档--------------------------------------------------------------------- - 89 -

9.3.5 项目验收方式与依据 ------------------------------------------------------------------- - 89 -

10 培训计划 ------------------------------------------------------------------------------------- - 89 -

10.1培训目标 ----------------------------------------------------------------------------- -89- 10.2培训内容 ----------------------------------------------------------------------------- -90- 10.3培训方式 ----------------------------------------------------------------------------- -90- 10.4培训地点 ----------------------------------------------------------------------------- -90- 10.5培训计划 ----------------------------------------------------------------------------- -90-

11 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体系 -------------------------------------------------------------- - 91 -

11.1终身维护 ----------------------------------------------------------------------------- -91- 11.2快速响应的能力-------------------------------------------------------------------- -92-

环境保护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方案环境监测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引言

1.1 设计思想

首先将其定位为“GIS应用系统”。本系统不是一个简单的GIS系统,系统不但包括环境监测的各个业务系统,还包括电子化文档流、任务流程管理控制等不同的管理功能。

其次,业务的可控性目标将贯穿整个系统,这是区别于一般GIS 应用系统的特点之一。许多GIS应用系统简而言之仅仅是一个空间分析并提出决策的系统,需大量的现成数据支撑。而该环境监测信息系统具备了实时监测并把记录存储在数据库中的功能,可以实时进行数据的分析并提出决策。

第三,系统具有完善的质量体系程序文件作为依据,因而具有业务的规范性。

1.2 设计背景

目前,国内许多环保机构在进行环境质量分析时主要依赖图纸;即便使用管理信息系统也只是面对空间对象的属性数据,这导致了空间信息与属性数据的分离,造成了分析和管理上的不便,增加了工作的冗余量。因此,建立一个支持环境监测信息管理和分析的地理信息系统是环境监测部门信息化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一些国家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强大的空间分析、空间查询以及空间数据管理功能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国内的环保部门和相关研究人员也已经意识到并开始着手建立有效的环境监测信息系统。

1.3 参考文献

[1] GBT 18578-2001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设计规范国家标准

[2] 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标准与规范

[3]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元数据标准(草案)

[4] 工程建设地理信息系统软件通用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5] 《地理信息国家标准手册》

2 系统概述

2.1 系统设计原则

本项目的设计以需求为导向,尽量收集用户的要求,采用构件的设计思想,便于系统功能的重组和扩充。系统采用“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第一步完成通用控制页面的设计,接下来完成常用的后台服务程序的开发,最终达到实现质量体系的目标。为保障项目的各项性能,本项目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应遵循如下的原则:实用性:充分考虑到环境监测管理与决策的实际需要,设计方案留有一定的余地,即在设计中构造明晰的体系结构,便于更改;完全根据实践进行软件设计,达到实用的目的。

可扩充性: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和开发技术以及组件设计思

想,保证在用户的需求发生变化和增加时,使系统的修改量减到最小。

开放性:由于本系统涉及许多硬件设备和外部应用软件,为了更好地和各种硬件设备和应用软件接口,在设计时,应提供主要的接口标准。

标准化:在系统总体规划设计中,所有软、硬件产品的选择必须选择符合开放性和国际标准化的产品和技术;在应用软件开发中,必须遵循总体组制定的各项规范和要求,还要接受公司的质量保证部的监控。

安全与保密:系统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系统的安全,提供备份的功能,保证当系统出现硬件或软件的故障时,能进行恢复;另外,应对用户进行权限管理,保证信息的安全。

以数据为中心:本项目采用以主题数据库为中心的设计思想,首先把本项目的主题数据库设计出来,再在此基础上开发各种应用。由于主题数据库是项目的基本信息资源,它具有很好的不变性和稳定性,相对独立与具体的应用,当用户的需求发生变化时,使修改量减到最小。

2.2 系统目标与运行环境

2.2.1 系统目标

环境监测信息系统的目标是用计算机对影响环境状况的各种要素进行分析,而且能通过污染源、监测点的详细资料,对整体环境的状况进行分析、监测,使环境管理部门从日常繁重的图数查询和手工分析、制图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使管理者有充裕的时间去进行环境污染源的监督、查处、环境监测计划的实施意见环境规划的制度等工作。

2.2.2 运行环境

服务器:

CPU:4核 3.0G以上

内存:4G

硬盘:500G以上

网络:100M /1000M Ethenet

客户机:

CPU:2核 2.0G以上

内存:1000M以上

硬盘:300G以上

操作系统:Windows系列之一

浏览器:IE7.0以上版本

网络:100M /1000M Ethenet

操作系统:Windows vista/7

WEB服务:IIS5.0

数据库:My SQL

2.3 需求分析

2.3.1 功能需求

在环境监测信息系统中,主要有地图操作、地图编辑、专题制图、数据输出、空间查询、空间分析等功能。功能分析如下:

(1)地图操作:可对地图进行任意放大、缩小、漫游、复位等操作,并可通过鹰眼定位显示区域。并且可以进行图上测量,用户根据

需要可在电子地图上量算任意两点间的距离或任意区域的面积。(2)地图编辑:可在电子地图上对新点位信息进行增加、删除、修改、存储操作,属性数据保存在后台数据库内。

(3)专题制图:图件可以以任何地点为中心,比例尺任意,使用突出效果的特殊字符有效地显示所选择的信息。例如,可以制作质量功能区划,酸沉降临界负荷分布,环境背景,污染源分布等环境专题地图。

(4)数据输出:可生成布局窗口:包括各专题图层的输出、查询和统计结果的图层和表格输出。并可将已生成图转换其他文件格式。表格可以另存为文本格式。

(5)空间查询:可以进行空间图形与属性的相互查询,点击地图图层上的点、线、面各要素可弹出其属性信息表,并可以选取希望列出的属性信息库字段。输入数据库字段(精确及模糊)可在地图上显示查询结果。对点、线、面要素周边地区进行查询。对于点:以点为中心的圆形或矩形区域;对于线:以线性要素为中轴的矩形区域或包括以两端结点为圆心的半圆在内的胶囊型区域;对于面:与其边界等距离的外环区域。以上各项根据情况可手画或选择数值定义实际距离。

2.3.2 性能需求

(1)系统易操作性

所开发的系统应做到操作简单,尽量使系统操作不受用户对电脑

知识水平的限制。

(2)系统具有可维护性

由于系统涉及的信息比较广,数据库中的数据需定期修改,系统可利用的空间及性能也随之下降,为了使系统更好地运转,使用者可以对系统数据及一些简单的功能进行独立的维护及调整。

(3)系统具有开放性

该系统能够在开放的硬件体系结构中运行,并且能与其他系统顺利连接,不会因外部系统的不同面要做在量的修改工作。

2.3.3 数据要求

本系统的数据类型多样,根据设计要求需要数据类型主要如下:(1)污染源数据以及污染源汇总数据

(2)各种环境要素的监测数据

(3)污染物代码、环境标准数据及系统所需的其他数据

(4)基础地图和环境专题图数据

3 系统总体设计

环境监测系统将采用通用的开放操作系统和开发平台,确保该软件的通用性和可扩充性。考虑到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对环境质量的管理和对周围环境的保护,即将环境部门主要日常工作的质量管理活动及实时提出保护决策实现程序化,并最终设计出完全符合环境部门功能需求的软件。因此,在兼顾系统的稳定性、实用性、可扩充性的情况下,考虑采用成熟的系统体系结构和开发方式保证系统的稳定

性;完全依托软件工程的质量体系手册进行各功能模块的设计来保证系统的真正实用性;同时考虑采用新颖的服务器端编程方法具体实现该系统对主要业务的控制要求以保证软件的可扩充性。

环境监测系统将为环保部门对环境的管理的实现提供完整的功能,不仅实现污染源管理、监测数据分析,还将实现总量预测和监督管理的体系化和电子化,实现任务流的生成和控制以及网上信息发布等。

本系统实现了:

●实现业务管理与监督管理的结合;

●实现了从监测——分析——预测的统一平台的管理;

●实现网络信息发布与实时分析决策的同一性;

●提供系统的可扩展性,即保证各种新增业务方便的电子化管理新需求的接口;

●保证该系统的稳定性要求,即所有数据集中统一管理在后台数据库中,防止数据的丢失;通过统一的开发平台和通用的开发软件,保证系统的通用性。

●采用B/S/D架构的成熟技术,可做到兼顾灵活性和稳定性的要求

3.1 系统物理结构

3.1.1 系统流程图

图表 1 环境监测信息管理一层数据流图

AMC公司的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AMC公司的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方案一 一.设计思想 在AMC公司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中,提出了“以计算机为中心(computer center management)代替纸质”的系统设计思想。 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各种数据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依附于计算机而存在或因计算机在电网中的运行而产生,数据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使用人员只需通过计算机这一个入口就可以掌握所需要的全部数据。 二.总体目标 AMC公司管理信息系统是要建设成为覆盖公司各部门、下属公司和主要业务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业务管理与质量管理的结合;实现文档电子流的管理;实现网络信息发布,网上培训;提供系统的可扩展性,即保证各种新增业务方便的电子化管理新需求的接口;保证管理系统的稳定性要求,即所有数据集中统一管理于后台数据库中,防止数据的丢失;通过统一的开发平台和通用的开发软件,保证系统的通用性。 实现数据的电子化管理。 三.设计原则 3.1明确的目的性 该系统是为AMC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信息服务的。因此它的设计必须要首先明确服务对象的性质、范围及其所需安全信息在数量、质量、时间等方面的要求。做到这一点,在系统设计前,就要详细调查安全管理用户的情况,标清所服务的对象经常需要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应从哪里获取,以什么方式收集和传递,摸清这些情况,系统设计才能有明确的目的。 3.2系统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所谓完整性,就是根据信息加工需要,必须具备的环节不能缺少,同时要保证各环节的相互联系和正常运转;所谓统一性,就是要求整个信息系统的工作要统一,要制度化。整个系统各个工作环节所加工和输送的信息在语法、语意和格式上要标准化、规范化。 3.3可靠性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可靠性,集中表现在所提供的信息的准确性、适用性和及时性。 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用户的信任并乐于采用。 3.4相对独立性 允许系统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主要目的是要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此,一

环境监测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环境保护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环境监测信息系统 总体设计方案 - 1 -

目录 环境监测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引言------------------------------------------------------------------------------------------------ - 5 - 1.1设计思想 -------------------------------------------------------------------------------------5- 1.2设计背景 -------------------------------------------------------------------------------------5- 1.3参考文献 -------------------------------------------------------------------------------------6- 2 系统概述 ----------------------------------------------------------------------------------------- - 6 - 2.1系统设计原则 -------------------------------------------------------------------------------6- 2.2系统目标与运行环境 ---------------------------------------------------------------------7- 2.3需求分析 -------------------------------------------------------------------------------------8- 3 系统总体设计---------------------------------------------------------------------------------- - 10 - 3.1 系统物理结构 ------------------------------------------------------------------------------- - 11 - 3.1.1 系统流程图 -------------------------------------------------------------------------------- - 11 - 3.1.2 技术要求 ---------------------------------------------------------------------------- - 13 - 3.1.3 系统体系结构---------------------------------------------------------------------- - 14 - 3.2子系统功能描述及实现---------------------------------------------------------------- -14- 3.2.1 系统总体结构---------------------------------------------------------------------- - 14 - 3.2.2 子系统结构 ------------------------------------------------------------------------- - 14 - 3.3各子系统功能模块的实现 ------------------------------------------------------------ -21- 3.3.1信息输入模块 ---------------------------------------------------------------------- - 21 - 3.3.2 信息修改模块---------------------------------------------------------------------- - 21 - 3.3.3 信息查询功能---------------------------------------------------------------------- - 21 - 3.3.4 信息分析功能---------------------------------------------------------------------- - 22 - 3.3.5 信息输出功能---------------------------------------------------------------------- - 22 - 3.3.6 其它功能 ---------------------------------------------------------------------------- - 22 - 3.4软件结构图 ----------------------------------------------------------------------------------- - 24 - 3.4.1应用软件的设计思想 -------------------------------------------------------------- - 24 - 3.4.2软件系统总体架构 ---------------------------------------------------------------- - 25 - 4 开发过程--------------------------------------------------------------------------------------- - 26 - 4.1系统开发环境----------------------------------------------------------------------------- -26- 4.2总体进度计划 ----------------------------------------------------------------------------- -26- 4.3经费预算 ----------------------------------------------------------------------------------- -27- 5 软件设计标准 -------------------------------------------------------------------------------- - 27 - 5.1 用户界面-------------------------------------------------------------------------------------- - 27 - 5.2 硬件接口-------------------------------------------------------------------------------------- - 28 -

环境监测实施方案设计

XX 县作为本项目监测点,鉴于本次监测任务顺利进行,特绘制XX 县环境监测总体方案图,如下图1所示: 图1 XX 县环境监测总体方案图 1监测内容 XX 县地表水水质、县政府所在地空气质量、重点污染源(水、气)、城区及交通干线噪声质量等监测工作。具体内容如下: 1.1地表水水质监测 严格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第二版)》及《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等相关标准和规范。 1.1.1 监测断面 哈尔腾河红崖子断面。 1.1.2 监测指标及方法依据(见表1-1) 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中除粪大肠 监测区域现场勘查及资料收 集 (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 象气候、土壤利用等) 编制监测方案确定监测项目及类别 确定确定监测点 布置及采样时间 和方法 电话预约 现场样品采集 检测室样品分析 检测 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上报 出具监测报告 接受委托 后期服务

菌群以外的23项指标。具体监测项目见下表: 表1-1 地表水监测因子及检测方法依据监测指标技术要求方法依据 水温,℃ pH 溶解氧 高锰酸盐指数 化学需氧量(COD) 五日生化需氧量(BOD) 氨氮(NH3-N) 总磷(以P计) 总氮(湖、库,以N计) 铜 锌 氟化物(以F-计) 硒 砷 汞 镉 铬(六价) 铅 氰化物 挥发酚 石油类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硫化物

此外还可根据XX当地污染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区域污染物监测。1.1.3 监测网点布置(见表1-2) 表1-2 地表水监测网点布置 组号监测点名称监测点位置设点依据 1.1.4 样品采集方法及设备(见表1-3) 表1-3 样品采集方法及设备 样品名称采样方法采集设备 地表水 1.1.4监测时间及频次(见表1-4) 每季度至少监测1次,全面至少监测4次,且需在各监测月份的上旬(1-10日)完成水质监测的采样及实验室分析。具体监测时段按下表执行(特殊情况除外) 表1-4 监测时间及频次 季度监测时段选测时段频次选测原因第一季度1月~3月 第二季度4月~6月 第三季度7月~9月

系统实施阶段的主要内容和步骤是按总体设计方案购置和.

1、系统实施阶段的主要内容和步骤是:按总体设计方案购置和安装计算机网络 系统;建立数据库系统;进行程序设计;输入基础数据,进行系统测试;进行人员培训,系统转换和试运行。 2、系统设计的任务是依据系统分析报告和开发者的知识与经验在各种技术和实 施方法中权衡利弊,合理地使用各种资源,将分析阶段所获得的系统逻辑模型,转换成一个具体的计算机实现方案的物理模型,最终勾画出新系统的详细设计方案,提交一个系统配置方案报告和一份系统设计报告。 3、系统分析阶段需要确定的主要内容 开发者对于现有组织管理状况的了解;用户对信息系统功能的需求;数据和业务流程;管理功能和管理数据指标体系;新系统拟改动和新增的管理模型; 提出新系统的各种方案和设想;对所有方案和设想进行分析、研究、比较、判断和选择,获得一个最优的新系统的逻辑模型;编制系统分析报告。 4、总体规划的必要性及主要目的 总体规划是管理信息生命周期的第一个阶段,也是系统开发过程的第一步,它的主要任务是明确“系统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是对目标系统提出完整、准确、清晰、具体的要求。由于MIS开发项目往往是投资巨大、时限较长,对企业现行管理体制冲击较大的工程,因此,在系统开发前必须要进行总体规划,并把它置于战略高度。 归纳起来,总体规划阶段的主要目标可概括为三点:(1)保证信息共享;(2)协调子系统间的工作(3)使系统开发工作有序进行。 5、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总体规划主要是编制指导性和纲领性文件,主要包括:(1)系统总体需求分析;(2)制定一套系统开发的文档规范作为各分系统书写文档的标准;(3)设计系统总体结构;(4)设计系统总体网络结构;(5)初步进行系统所需编码分析;(6)初步完成系统的接口设计;(7)制定系统的安全标准;(8)设计统一规范的系统平台;(9)制定系统运行及维护标准;(10)统一协调系统的开发与实施。 6、管理信息系统的网络计算结构的种类 管理信息系统的网络计算模式大致可划分为四种,即集中式处理模式,文件服务器模式,客户机/服务器模式(C/S),以及基于Web 的网络计算模式或称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这几种网络计算模式在进行数据处理方面大不相同。

物联网智能化环境监测系统设计

《传感器与物联网技 术》 综合报告 题目:智能环境与物联网技术 专业: 学号: 姓名: 提交日期:二О一六年六月 摘要

环境与所有人的日常生活都息息相关,而物联网技术也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以及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开始被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来。本文主要针对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环境监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智能环境利用各种传感器技术,移动计算,信息融合等技术对空气环境,海洋环境,河,湖水质,生态环境,城市环境质量进行全面有效地监控,通过构建全国各地环境质量的检测实现对全国范围内的环境进行实时在线监控和综合分析,建立全国性的污染源信息综合管理系统,为采取环境治理措施和污染预警提供更客观,有效的依据。 关键字:智能环境物联网技术传感器

目录 1引言 (4) 1.1 物联网简介 (4) 1.2智能环境研究的目的和背景 (4) 2需求分析 (4) 2.1智能环境功能需求分析 (5) 2.2各子系统需求分析 (5) 2.2.1大气污染监测子系统需求分析 (5) 2.2.2海洋污染监测子需求分析 (5) 2.2.3水质监测子系统需求分析 (5) 2.2.4生态环境检测子系统需求分析 (5) 2.2.5城市环境检测子系统需求分析 (5) 2.3其他非功能需求分析 (6) 2.3.1可靠性需求 (6) 2.3.2开放性需求 (6) 2.3.3可扩展性需求 (6) 2.3.4安全性需求 (6) 2.3.5应用环境需求 (6) 3详细设计 (6) 3.1各环境监测子系统解决方案 (6) 3.2智能环境监测系统结构图 (5) 3.2.1各子系统环境监测拓扑结构图 (6) 4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周围环境监测方案

望江地区R21-04地块I标段工程周围环境监测方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江西省建工集团公司 2010年月日

目录 第一节工程概况 (2) 第二节方案编制依据及技术标准 (2) 第三节监测目的及内容 (3) 第四节监测布点方案 (4) 第五节使用仪器 (5) 第六节监测方案 (5) 第七节人员安排 (6) 第八节观测成果的计算、分析 (6) 第九节观测资料的整理和统计 (7) 第十节质量保证和控制 (8)

第一节工程概况 本工程地址位于杭州市上城区望江路与海潮路交叉口,框剪结构,包括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上7栋,层数为21-22层,地下1层,总建筑面积95122M2,其中地下建筑面积17648 M2。建筑总高度为63M。由杭州市望江地区改造建设指挥部投资兴建,杭州浙华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北京北辰工程建设监理公司监理,浙江省综合勘查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勘察,江西省建工集团公司承建。 第二节方案编制依据及技术标准 (1)基坑支护设计方案 (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3)《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YB9258-97) (4)《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第三节监测目的及内容 1. 周边环境 由于本工程位于杭州市老城区,基坑东面与用地红线的距离在1.5M~7.3M之间,用地红线之外为待建的三多路,三多路以外为待拆迁大通新村的5#-8#楼,均为砖混结构,高7层,夯扩桩基础,与基坑距离在25.0~28.3M之间;基坑西面为肉联厂保留建筑,均为砖混结构,距离基坑约 1.6M~4.8M之间;基坑北面为新建一号路,距离1#2#3#楼约为3.0M;基坑南面为望江路,距离约为25M。在基坑施工

信息系统总体技术方案模板

信息系统总体方案

目录 4管理信息系统 (3) 4.1系统体系 (3) 4.1.1系统结构 (3) 4.1.2信息共享和信息接口 (3) 4.2应用架构和模式 (3) 4.2.1应用架构 (3) 4.2.2应用模式 (3) 4.3应用功能设计 (3) 4.4数据采集方案 (3) 4.5网络设计 (4) 4.5.1现状和需求 (4) 4.5.2广域网结构 (4) 4.5.3局域网结构 (4) 4.5.4网络与信息安全设计 (4) 4.6系统配置 (5) 4.6.1配置原则和范围 (5) 4.6.2系统配置能力估算 (5) 4.6.2.1服务器处理能力估算 (5) 4.6.2.2内存估算 (5) 4.6.2.3存储容量估算 (5) 4.6.2.4应用服务器处理能力估算 (5) 4.6.2.5应用服务器数量估算 (5) 4.6.3系统配置建议 (5) 4.7系统平台和运行环境 (5)

4管理信息系统 建设目标: 建设范围: 设计依据: 4.1系统体系 4.1.1系统结构 4.1.2信息共享和信息接口4.2应用架构和模式 4.2.1应用架构 4.2.2应用模式 4.3应用功能设计 4.4数据采集方案 ●数据采集 ●数据量分析

4.5网络设计 4.5.1现状和需求 4.5.2广域网结构 4.5.3局域网结构 4.5.4网络与信息安全设计 (1)应用系统网络访问漏洞控制 (2)数字签名与认证 (3) 数据传输的机密性。 (4)防病毒体系

4.6系统配置 4.6.1配置原则和范围 4.6.2系统配置能力估算 4.6.2.1服务器处理能力估算 4.6.2.2内存估算 4.6.2.3存储容量估算 4.6.2.4应用服务器处理能力估算4.6.2.5应用服务器数量估算4.6.3系统配置建议 4.7系统平台和运行环境

水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项目建议书

水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项目建议书 文章出处:北京安恒测试技术有限公司 作者:万众华 引言 水环境是对应于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地质环境而言的陆地水域环境,是河流、湖泊、水库、河口湾和天然地下水体的总称,水资源是水环境的主体,管理、配置和保护水资源,必须放眼于宏观水环境。 我国目前面临的水环境恶化的情形十分严重,甚至已经威胁了人类的生存、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河流枯萎、河口淤积、水土流失、水体污染、水质型缺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海水入侵等等水环境问题,大多是人类违反自然水循环规律的活动,长期处于失控状态而造成的。 水利部门作为国家水行政的主管部门,一方面要继续执行传统的水利任务:防汛、抗旱、水利水电建设与运行、河道整治、水资源配置等与自然水旱灾害作斗争,兴水利,避水害;另一方面,更要勇于进取、与时俱进,研究、关注、解决人为因素造成的诸多水环境问题,这是国家赋予水利部门负责统一管理和保护水资源的职能。 为依法行政、监督、管理水资源、保护水环境、预防水旱灾害,水利水文部门必须执行统一规范、质量控制、计量认证等程序在严格的技术质量管理条件下收集、掌握水资源基本信息,主要包括: 1.水量:水位、流速、流量 2.降水:降雨量、蒸发量 3.泥沙:底质、悬浮质、输沙量 4.水质:地表水、地下水、降水水质,沉降物、水生物、主要排污口的水质、入河口的水质 在诸多的水环境状况的要素中,首先就要客观、科学、公正地监测、评价水资源质量这个首要表征,同时做到水质水量同步监测、资料配套,水文部门要为国家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及时、快速、准确地提供水质动态信息,提出保护和改善的建设意见,其次,根据社会需要,采用多样方式面向社会展开全方位服务。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水文部门作为国家水信息的收集、分析、管理的主管机构,制定了全国水质监测规划、完成了水环境监测中心的国家计量认证、监测能力建设不断加强,监测手段优先提高水质监测系统的机动、快速反应和自动测报能力,在站网布局上加强了省界水体、入河排污口、大型引水工程、重要供水水源地的水质监测,基本形成了历史长久、样本代表性典型、系统完整、水量水质配套、数据准确可靠、资料可比的水环境监测信息体系,为国家、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实施监督管理、做好水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目前,水利部门已经建立了以251个水环境监测中心为核心、3240个水质站为基础、覆盖全国江、河、湖、库的水环境水质监测网络体系:(见附表1) 如何将现有条件下的水环境水质监测系统得到的实时、巨量的监测数据及时、有效地采集、存储、分析、报告、预测、公布,真正使之成为为国家、水行政主管部门决策的考量、执法的依据、管理的标准,这就成为了水文部门的当务之急。

环境监测实验方案设计

杨凌地区农业设施土壤环境质量及作物现状监测 一、监测目的 1、监测杨凌东部地区大棚土壤肥力和污染情况。 2、监测杨凌东部地区大棚蔬菜中部分重金属和硝酸盐含量。 3、通过对大棚土壤和蔬菜的监测,对杨凌东部地区大棚土壤和蔬菜质量现状进行评价。并对生产中施肥现状提出建议,为生产实际服务。 二、环境现场调查 1、自然环境资料 1.1地理环境 杨凌地处“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中部,位于东经 108°~108°07′,北纬 34°12′~34°20′之间,南望秦岭山脉,紧邻渭河之滨。区域东西长约 1 6 公里,南北宽约 7 公里,行政管辖面积 94.10 平方公里。东距西安市中心 82 公里,西距宝鸡市中心 86 公里。杨凌的北部的土壤结构为黄土,南部为花岗岩和片麻岩为主的秦岭山脉,秦岭植被以森林、灌木为主。秦岭是中国南方北方的分界岭,为杨凌构成了天然气候屏障。 1.2 地质地貌 杨凌地处鄂尔多斯地台南缘的渭河地堑,属渭河谷地新生代断陷地带。南侧为我国南北方地理分界秦岭山脉,北侧为横贯陕西中部的渭北黄土塬。区内属典型的河谷地貌类型。渭河自西向东流经本区南界,因此,区内自南向北分布着渭河漫滩,一级阶地、二级阶地和三级阶地等河谷地貌单元,构成本区北高南低,倾向渭河的地形大势。目前,示范区22.12平方公里的用地主要位于二、三级阶地。 1.3气候条件 杨凌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多年平均气温为13℃,平均日照时数为2163.8 小时,年总辐射量114.8 千卡/平方厘米;年均降雨量635.1—663.9 毫米,由北向南递增,7、9 月份为两个降水高峰期;年均植被蒸发量993.2 毫米;全年无霜期为213 天,最大积雪厚度2 3 厘米,最大冻土深度24 厘米;主导风向为东风和西风,最大风速21.7 米/秒,干燥度为 1.56%。 1.4 生态环境

办公自动化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办公自动化系统总体设 计方案 第一部分需求分析 现代办公需要先进的现代化办公系统。电子化、无纸化以及协同办公,都已成为提高办公效率,加强管理的有效手段。是市的供电管理单位,每天都有大量的公文往来,同时还有各种会议等管理工作,因此需要一套先进的、高效率的、覆盖全企业的办公自动化软件来代替以往的手工传递作业,提供更好的文件管理功能,充分发挥协同办公的威力。同时也为与世界先进的办公机制接轨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系统概况 为了满足当前办公业务的实际需求,满足企业现代化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企业办公效率,加快企业信息化的进程,达到增收节支的目的,急须建设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使办公自动化系统覆盖从机关到基层的各个单位,使企业围每个人之间都可以通过电子快速、安全地通讯,为企业建立一个安全、强壮的通讯基础设施,并在此基础之上扩充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的功能和围,把主要办公业务流程计算机化、网络化,实现文件电子化,无纸办公,形成企业办公网络,从而使工作人员之间可以更快地交换信息、更好地协同工作,提高办公效率,降低企业开支,建立一个采用先进技术的、流程控制完备的、达到国先进水平的办公自动化系统。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办公自动化系统应该采用世界领先水平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技术和开发工具,IBM的Lotus Notes正是这样一个办公自动化平台。 Lotus Notes是Lotus(莲花)公司的软件产品,Lotus公司在群件(用于工作组协同工作的软件)方面居于世界领先水平,领导着群件的标准和发展。1996年被IBM公司强行收购,耗资30亿美元,成为IBM的子公司。Lotus Notes是全球应用最为广泛的群件产品。到1996年,该软件的用户数已经达到900万个,全球500家最大企业中有423家使用该软件作为办公系统平台,在中国,有超过500家政府和企业级用户,包括国务院办公厅、信息产业部、劳动部、国家信息中心、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民银行等。 目前,Lotus Domino/Notes(Lotus Notes 4.6)是Lotus Notes的最新版本,办公自动化系统将采用此版本作为办公自动化系统平台。Lotus公司简介和市场情况见附录B。Lotus Domino/Notes功能概述见附录C。 办公自动化系统应该利用Lotus Notes先进的工作流程自动化技术快速把当前的主要

环境监测方案设计

环境监测方案设计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海洋环境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法。对当前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进行了系统开发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研究。并从物联网体系架构中的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分别进行了设计与研究。下面是的环境监测方案设计,欢迎来参考! 随着我国蓝海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水养殖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沿海养殖场及育苗场发展迅速。最近几年我国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严重,各大海水养殖场遭遇“冷水团”,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1必要性及可行性研究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蓝海经济以及环渤海经济圈国家战略的快速推进,并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海水养殖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于近海网箱养殖海产品更接近原生态,该养殖方式逐渐成为海水养殖的首选。但对海水养殖中为促进养殖生物的生长所使用的大量饵料和化学品若不加以监管,将加剧邻近海域的水质污染,并引发赤潮等海洋生态环境问题,从而造成“失海”现象。 由于海水养殖面积大、分散度高等特点,人工监测成本高,监管难度较大。如何将空间分布的养殖区域进行统一化监管,缩短空间距离,这是海水养殖产业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难题。近年来,物联网相关技术快速发展,使得解决这些难题有了一定的技术支持。 随着芯片成本的降低,低功耗芯片的发展越来越成熟。近海的手机信号覆盖范围越来越广,给海上数据传输提供了通信保障。远距

离供电方案可采用太阳能供电或移动电源供电方式,移动电源可为单片机供电数月至半年左右,能够满足供电需求。 2方案设计与研究 根据项目实际需求,所设计的系统原始架构图如图1所示。 2.1感知层 根据实用及成本考虑,感知层可采用STM32单片机,设计两路电压输入和两路电流输入,一路RS485及一路CAN接口。单片机的选用主要考虑到STM32的低功耗和低成本特性。由于海洋环境监测的特殊性,只需对每天的特定时段进行采集,所以单片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处于休眠状态,STM32可以满足休眠功能的需要。采集接口的设计原则为够用即可,适当扩展。设计主要采集海水中的温度,根据特殊需要可以增加pH值、含氧量等传感数据的采集。 2.2网络层 网络层采用GPRS、ZigBee与北斗导航相结合的无线网络通信方式。 考虑到海上手机信号的覆盖和信息传输量小等特点,远程数据传输以GPRS为主,北斗导航通信为辅的设计方案。对于局域密集型采集采用ZigBee局域网通信,由汇集节点通过远程数据传输方式,将数据发送至数据中心。数据中心将通过有线及无线的方式将相关数据展示在平台或手机上。 2.3应用层

环境监测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环境监测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目录 环境监测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 1 - 1 引言------------------------------------------------------------------------------------------------ - 1 - 1.1设计思想 -------------------------------------------------------------------------------------1- 1.2设计背景 -------------------------------------------------------------------------------------1- 1.3参考文献 -------------------------------------------------------------------------------------2- 2 系统概述 ----------------------------------------------------------------------------------------- - 2 - 2.1系统设计原则 -------------------------------------------------------------------------------2- 2.2系统目标与运行环境 ---------------------------------------------------------------------3- 2.3需求分析 -------------------------------------------------------------------------------------4- 3 系统总体设计----------------------------------------------------------------------------------- - 6 - 3.1 系统物理结构 -------------------------------------------------------------------------------- - 7 - 3.1.1 系统流程图 --------------------------------------------------------------------------------- - 7 - 3.1.2 技术要求 ----------------------------------------------------------------------------- - 9 - 3.1.3 系统体系结构---------------------------------------------------------------------- - 10 - 3.2子系统功能描述及实现---------------------------------------------------------------- -10- 3.2.1 系统总体结构---------------------------------------------------------------------- - 10 - 3.2.2 子系统结构 ------------------------------------------------------------------------- - 10 - 3.3各子系统功能模块的实现 ------------------------------------------------------------ -17- 3.3.1信息输入模块 ---------------------------------------------------------------------- - 17 - 3.3.2 信息修改模块---------------------------------------------------------------------- - 17 - 3.3.3 信息查询功能---------------------------------------------------------------------- - 18 - 3.3.4 信息分析功能---------------------------------------------------------------------- - 18 - 3.3.5 信息输出功能---------------------------------------------------------------------- - 18 - 3.3.6 其它功能 ---------------------------------------------------------------------------- - 19 - 3.4软件结构图 ----------------------------------------------------------------------------------- - 20 - 3.4.1应用软件的设计思想 -------------------------------------------------------------- - 20 - 3.4.2软件系统总体架构 ---------------------------------------------------------------- - 21 - 4 开发过程--------------------------------------------------------------------------------------- - 22 - 4.1系统开发环境----------------------------------------------------------------------------- -22- 4.2总体进度计划 ----------------------------------------------------------------------------- -22- 4.3经费预算 ----------------------------------------------------------------------------------- -23- 5 软件设计标准 -------------------------------------------------------------------------------- - 23 - 5.1 用户界面-------------------------------------------------------------------------------------- - 23 - 5.2 硬件接口-------------------------------------------------------------------------------------- - 24 - 5.3系统架构 ----------------------------------------------------------------------------------- -24- 5.3.1 B/S/D架构的优势 ---------------------------------------------------------------- - 25 -

设计农业大棚环境监控系统方案

农业大棚环境监控系统方案 一简介 (2) 二农业大棚环境监控概述 (2) 三背景与需求 (2) 四系统的组成 (3) 1)总体架构 (3) (2)系统有两种典型配置结构 (3) (3)传感信息采集 (4) 五大棚监测点现场分布 (4) 六系统的软件 (5) 七常用的传感器 (5) 1、空气温湿度传感器 (5) 2、土壤温度传感器 (6) 3、土壤水分传感器 (6) 4、CO2含量传感器 (6) 5、NH3含量传感器 (7) 6、光照度传感器 (7) 2014.9

一简介 近年来,温室大棚种植为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带来极大的便利,得到了迅速 浓度等环境因子对作物的推广和应用。种植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光照度、CO 2 的生产有很大的影响。传统的人工控制方式难以达到科学合理种植的要求,目前国内可以实现上述环境因子自动监控的系统还不多见,而引进国外具有多功能的大型连栋温室控制系统价格昂贵,不适合国情。 针对目前大棚发展的趋势,提出了一种大棚智能监控系统的设计。根据大棚智能监控的特殊性,需要传输大棚现场参数给管理者,并把管理者的命令下发到现场执行设备,同时又要使上级部门可随时通过互连网或者手机信息了解区域大棚的实时状况。基于GPRS的智能大棚监控系统使这些成为可能。 二农业大棚环境监控概述 农业温室大棚监控系统通过实时采集农业大棚内空气温度、湿度、光照、土壤温度、土壤水分等环境参数,根据农作物生长需要进行实时智能决策,并自动开启或者关闭指定的环境调节设备。通过该系统的部署实施,可以为农业生态信息自动监测、对设施进行自动控制和智能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手段。 开拓者kitozer系列的农业温室大棚监控及智能控制解决方案是通过可在大棚内灵活部署的各类无线传感器和网络传输设备,对农作物温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CO2浓度等与农作物生长密切相关环境参数进行实时采集,在数据服务器上对实时监测数据进行存储和智能分析与决策,并自动开启或者关闭指定设备(如远程控制浇灌、开关卷帘等)。 三背景与需求 在每个智能农业大棚内部署无线空气温湿度传感器、无线土壤温度传感器、无线土壤含水量传感器、无线光照度传感器、无线CO2传感器等,分别用来监测大棚内空气温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光照度、CO2浓度等环境参数。为了方便部署和调整位置,所有传感器均应采用电池供电、无线数据传输。大棚内仅

信息化系统整体规划设计方案

目录 一、用友简介 (1) 二、信息化整体案 (2) 三、ERP企业管理软件 (4) 产品概述 (4) 功能介绍 (5) 四、O A办公系统 (12) 产品概述 (12) 功能介绍 (13) 五、BI数据分析系统 (47) 六、售后服务 (54) 实施计划 (54) 运行维护 (56) 七、典型客户 (61) 八、系统配置 (63) 九、企业资质 (71) 十、报价 (74) 一、用友简介 用友作为国最大的管理软件品牌,其产品线很丰富,高端的集团企业主打NC,大中型制造业主打U9/U8,产供销一体化的成长型企业主打T+,中小企业主打T6/T3/T1。 同时用友的渠道体系也很丰富,由于历史原因、呈多层次结构,用友分不同产品线给代

理商进行授权,基本上是按高中低端来授权,部分小代理商也可能只有一个产品线的授权,最高级别的代理商是用友授权的服务中心,授权服务中心可以承接其他小代理商不能交付的复杂项目。 佳诚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是最大的用友代理商,是用友第一批省级授权服务中心,公司技术负责人是用友畅捷通第一届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同时在省设有多家分公司与办事处。经过十年的发展,佳诚公司已拥有自已的研发团队,围绕用友软件已开发很多配套系统服务我们的客户。是用友在代理商中唯一拥有软件著作权证(代表研发实力)的公司,同时还是科技术部与科技厅的创新基金项目承接单位。后附证件复印件。 用友的软件产品作为企业的管理平台已经经过上百万的用户验证,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与业务模式的变化,总会出现各种个性化的软件需求,用友的标准产品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这时就需要本地化的服务与研发对用友软件进行扩展以满足客户的管理需要。否则很有可能影响到企业未来业务的开展。 二、信息化整体案 上信息化系统我们推荐“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切忌想到一块上一块、多套系统各自为政、造成信息孤岛; 1、总体目标 ?建立公司集成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提高工作效率和信息沟通。 ?以产、供、销为主线,人事、行政、财务为基础,为企业的良性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和分析。 ?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成统一,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对客户进行全位服务,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提高效益。 ?建立科学、规、精细的管理模式。

环境自动监测与信息管理系统操作手册3.0

浙江省环境自动监测与信息管理系统3.0版—用户手册 浙江省环境自动监测与信息管理系统3.0版 用 户 手 册 2014年8月

目录 1.前言 (1) 1.1目的 (1) 1.2范围 (1) 1.3运行环境 (1) 2.平台详解 (1) 2.1系统登录 (1) 2.2在线监控 (3) 2.2.1实时信息 (3) 2.2.2监控信息 (4) 2.2.3监控管理 (9) 2.2.4数据查询 (12) 2.3运维管理 (13) 2.3.1设备维护 (13) 2.3.2设备维护 (14) 2.3.3实样校验 (14) 2.3.4校准 (15) 2.3.5故障运维 (15) 2.3.6生产负荷 (15) 2.3.7运行维护月报 (16) 2.3.7企业排放月报 (16) 2.4数据审核 (17) 2.4.1监督考核 (17) 2.4.2监控排放月报 (19) 2.4.3有效性审核统计 (20) 2.5数据应用 (21) 2.5.1站点报表 (21) 2.5.2区域性报表 (25) 2.6系统管理 (27) 2.6.1站点管理 (27) 2.6.2权限管理 (29) 2.6.3参数管理 (31) 2.6.4 其它参数管理 (32) 2.6.5日志 (33)

浙江省环境自动监测与信息管理系统3.0版—用户手册 1.前言 1.1目的 浙江省环境自动监测与信息管理系统3.0平台是在2.0平台基础上进行的一次系统平台升级,该平台增加了运维管理模块,数据审核模块,数据有效性状态判定等功能,更贴近环保在线工作人员日常监督管理。该用户手册分模块详解3.0版系统的功能,方便实际操作人员使用。 1.2范围 本手册的编写对象:《浙江省环境自动监测与信息管理系统3.0版》的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和维护人员等。 1.3运行环境 浏览器环境:ie8及以上 视频浏览需安装控件 2.平台详解 2.1系统登录 (1)在浏览器中输入以下系统地址:http://10.33.106.191:8080/zxjk3,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