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教案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教案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教案

王羲之《兰亭集序》

谁都知道:“锦心绣口李太白之文章,铁画银钩,王羲之之字法。可有谁知道王羲之除了能写一笔好字外,

还写得一手好文章呢?

1)、王羲之,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古人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

2)、《兰亭序》由来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请当时社会名士谢安、孙绰等

41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他们引酒赋诗,将所写的诗结成诗集,王羲之当场为诗集书写一篇序言,

即本文《兰亭集序》。

3)、文体"序"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

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这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语言清新洒脱,注意文章中的景语与情语;文章不论记叙还是议论都颇有层次,

理清作者的思路;魏晋时期,玄学风行,在山水游记中体悟、探讨人生道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哲学思想。

第一段

(修禊xì)之乐。

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兰亭盛会的?

第一句:时间、地点、集会的原因。

修禊: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季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

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孔子的得意门生曾点将春禊视为其

志,得到孔子的赞赏。"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三国魏以后春禊定在三月三,活动内容也改为在水边宴饮、赋诗等。

第二句:与会者

第三句:兰亭周围地形环境

⑴.带:名词动用,像衣带一样围绕

第四句:宴饮之乐

⑴.流觞曲水:也称为"曲水流觞",春禊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引溪水进入弯曲的水渠,人们坐在水

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觞系古代盛酒器具,即酒杯。通

常为木制,小而体轻,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也有陶制的,两边有耳,又称"羽觞",因其比木杯重,玩

时则放在荷叶上,使其浮水而行。

曲:使动,使(水)弯曲

⑵.次:旁边

⑶.一:一些,一点

⑷.幽情:深藏内心的感情

第五句:天气

第六句:作者的主观感受。

⑴.仰观,俯察:古人观照自然、人生的两种方式。

⑵.所以:用来

⑶.游目骋怀:纵展眼力,开阔胸怀。

⑷.极:穷尽

⑸.娱:乐趣

⑹.信:实在,诚

1

《兰亭集序》说课稿

教案五:《兰亭集序》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戴丽萍,来自湖北省十堰市,现就读于华侨大学文学院。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兰亭集序》。 我将从教材理解、学情分析、目标定位、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练习与板书设计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关于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作为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的《兰亭集序》恰好能让学生在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的基础上,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让学生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重点、难点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兰亭集序》是一篇自读课文,文下有注释,学生可自己借助注释和工具,理解词句含义,教师只需对个别难句略做点拨即可,据此我将该课的教学重点定为: 教学重点:掌握“修、期、虽、以”等词的多义性,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时已学习过浅显的山水游记类散文,对阅读这类文章,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已有所体会,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阅读方法,能够为学习本文做好基本的语文素养储备。但由于生活阅历较浅,高一的学生在理解本文作者表达的生死观时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三、目标定位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掌握“修、期、虽、以”等词的多义性, (2)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 (3)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和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 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在文中由乐转悲的感情变化,体会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 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四、教法学法设计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及反思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及反思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下面是我为你带来《兰亭集序》优秀教案及反思,供你参考。《兰亭集序》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课文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3.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重点: 1.理解背诵 2.由景入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直接进入新课。 1.教师板课题:兰亭集序 2.由美文到美书 ①《兰亭集序》书法掠影:古今书法学习的范本。 ②抽学生写作者名:王羲之。并由此链接到:晨曦;熙熙攘攘。后让学生试将"王羲之""晨曦""熙熙攘攘"三个词语组合造句,以加深书写印象。

3.由美书到美文:《兰亭集序》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4.了解作者情况,简述写作背景,明确文章体裁。 二、如果有学生在预习时已能背诵,先抽一二学生试背。 三、指导第一段的背诵,点拨理解句意,强调关键词语,注重文言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反复读背。 背诵线索: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环境——活动——天气——感觉。 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地点: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事件:修稧事也。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环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天气: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四、学生自读背诵5分钟。 五、抽一至二名学生试背课文,教师可作必要的线索提示。 第二课时 一、听名家示范朗诵,学生小声跟读。 二、复习巩固第一自然段的阅读背诵。 三、朗读、解析第二自然段,理解文章"由叙入感"的写作结构。

兰亭集序优秀说课稿完整版

兰亭集序优秀说课稿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兰亭集序说课稿 一、说教材地位 《兰亭集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为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此类散文多以描写景物、记述游览经历为主。但在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中,往往融入了抒情、说理的内容;在记游览胜的同时,常常倾注了作者个人的志趣和感慨。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兰亭集序》记叙的就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的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从作者深沉的感叹中体会其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二说学情 经过半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文言知识的阅读能力及合作学习的经验。但鉴赏仍然是初步的,尚未把握鉴赏的技巧,形成基本能力,更不用说对作品进行审美鉴赏,因此教学本课,仍然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理解性阅读、研究性阅读和欣赏性阅读,培养学生鉴赏古诗文技巧,逐步把握鉴赏规律,最终形成鉴赏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课的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背诵第一段。 (2)过程与方法: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工具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学重点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理解和掌握,背诵全文,是本文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四教法和学法 课文虽然是古文但篇幅不长,且课下注释较详细,所以我会让学生带问题自读课文,待学生读完后用提问法检验学生自读效果。 结合教学目标,具体我将采取: 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四学法分析?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可以知道在学习古文时,学生的主动性较差,往往被动的接受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在学习这首诗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将采取提问式和探究式结合的方法,对文章结构内容字词等进行大量的提问,由简到难一步步启发学生,对作者情感变化问题进行全班性讨论,让所有学生参与到学习中,这样教学增加了课堂的活跃性。在讲解古文言常识的时候我会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将知识呈现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兰亭集序—新课改优秀教案修订稿

兰亭集序—新课改优秀 教案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兰亭集序》 【教学目标】 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教学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3课时 一、导入 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淡定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世俗烦扰的双眸明亮如初,使原本扭曲浮躁的心回复平静,使尘世的烦恼成为过眼云烟。千年往事兰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书圣”王羲之从这次兰亭盛会中体悟到了什么呢他想通过这篇序文传达出哪些人生感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珠联璧合、堪称绝世之作的《兰亭集序》吧! 二、文体简介 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着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本文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这部诗歌集子所写的序言。 [过渡]请大家默读单元提示,思考如下问题: 1、本单元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2、这一类文章一般都采用怎样的写作手法? 3、我们怎样来学习这类文章? [明确] 1、山水游记类散文 2、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3、①联系作者和写作背景②反复阅读③欣赏文中描述的自然风光④品味 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 [过渡]现在我们就按照单元提示的方法学习这篇文章。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作者及作品简介 1、王羲之其人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 羲之为人有傲骨,时骠骑将军王述,乃太原王氏家族中人,亦为世家大族,因受王导器重,亦有美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却很看不起他。原本王述为会稽内史,羲之替代他之后,他因母丧而暂居郡内。羲之上任后,只去吊唁过其母一次,

(完整版)高中语文5兰亭集序优秀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二单元单元规划 在品读了许多中外优秀的诗歌,灵魂受到涤荡之后,本单元我们要走进古代文人的心灵深处,体会他们的情感,分享他们游览自然风物之后的收获。这不单是一次情感的旅程,更是一次体验人生的机会,我们可以从中学会对自然的关注与把握,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去生活,丰富自己的眼界和情感,增强自己的观察力与感受力,在看似平淡无奇、波澜不惊的生活和自然中品出滋味。本单元的主题词是“亲近自然,抒写情怀”。 本单元的文体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这类散文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还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感慨和志趣。同时,作者在写作时又讲究真性情,不受拘束,自由自在。本单元的这些游记都来自作者的亲身游历,抒写他们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同时,这些文章还言辞优美,精妙动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引导学生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领略文章的艺术魅力,从而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受力。在体会与感悟中,了解语文的美。 另外,作为高中阶段文言文学习的起点,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和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注意在学习过程中联系以往的知识,用做卡片、做标注、做旁注等方法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传世之作。文章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另外,后人多评价本文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畅,如宋人评价这篇文章:“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品读文章的语言、欣赏脱俗的美景,更重要的是体会作者的心境。 《赤壁赋》是苏轼的传世名作。是作者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作者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在这篇作品里,景色描写、主人和客人的心情、哲学意味的对话,胜意迭出,辞句美妙。在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在描绘美景中蕴涵着丰富哲理的写作手法,又要让学生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感悟,对生命的认识。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一封写给老朋友的表达邀约同游的信。信中既叙朋友情谊,又写自然景物,流利酣畅、挥洒自如。教授这一课的重点,一是学习文章描写景物的技巧,二是学习用词的准确、鲜明、生动。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文章以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简明,议论深刻,不枝不蔓、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说明了学人治学应具有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慎取”辨伪存真的严谨态度。这便是本文所焕发出的思想光辉,正像梁启超所说:“荆公则学人之文也。”不只是求学,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坚持,才会最后取得成功。这篇文章从这方面也给予我们许多启发。 根据课文的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写景游记散文中丰富的思想感情因素,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力; 2.反复诵读,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3.仔细品味文中的优美语句,鼓励学生多背诵; 4.准备“亲近自然”的表达交流活动,在用心感受自然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学习写景,既要认真观察,对景物有准确的了解,又要找准景物与自己感情的契合点。只有这样,才能写得情景交融。

兰亭集序说课稿

兰亭集序说课稿 高中语文说课稿:兰亭集序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必修课本的最后一个问题探讨专题中的第二篇课文,这一专题有两个功能:一是对前面20个人文话题的自然升华,由对“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若干具体问题的思考,生发为对人之所以为人,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等终极问题的追问;二是这些文本本身对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提升具有引领功能,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丰富的课程价值。第一板块的两篇课文都是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富有哲理思辩的文章。《兰亭集序》作为一篇书序,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作者的生死观,虽然有人生无常、“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但一反魏晋时期流行的消极虚妄的人生态度,暗含把握当下人生,不宜空谈玄理的真实乐观的态度。我想教学时应从文本出发,牢牢抓住文章的核心观点,注意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把文章蕴含的思想内涵挖掘出来,使文中包含的人生境界深深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作品展现的诗意的人生境界,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山水审美情怀和他们精神超越的优美姿态。

所以,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 能力目标: 1.理清课文内容层次 2.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情感目标: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二、说教法 对于文言文教学,我曾经以教师讲解为主,不重视学生诵读,因为文言文有讲头,其中的实词、虚词、句式、情感、理趣等等,都可以讲出很多“东西”来。但这种做法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他们喜欢的只是其中的所谓文化。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在教学中感到了一种“舍本逐末”的尴尬。于是我参照新课标精神尝试改变文言文教学思路,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我把自己的思考设计为“文言文五步诵读法”:一读读准字音,二

兰亭集序 优秀课件

兰亭集序优秀课件 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中的意义。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带、《兰亭集序》本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王之及其作品。放录音范读,领会句法上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结合注释,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写景状物的诗作,想必的《书湖阴先生壁》大家还记得吧,师生一起诵读: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 诗人描写景物时,毕其形传其神,一水多情地呵护着绿田,两山像从远处奔腾而来,来不及敲门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景状物,但手法却别具一格,言简而神具,这就是王之以书中神品称著于世的《兰亭集序》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教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出示王之《兰亭集序》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 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录音、正音 学生听录音一遍。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投影: 多音字:会稽(kuài jī) 感慨系之(xì) 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 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 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 四、朗读课文 体会本文句法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五、品读课文 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思考: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 明确: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兰亭集序》教案(三课时)

《兰亭集序》教案(三课时) 王景瑞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本的节奏、语气和韵味,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能力:1.理清课文内容层次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法:诵读法讨论法 学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以书法艺术名扬百世的《兰亭集序》。作者是谁?王羲之(请一位同学板书作者:王羲之)。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兰亭,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了书序《兰亭集序》。《兰亭集》中的诗,到了现在,除了搞专门研究的人外,一般人了解甚少,而王羲之这篇序却声名远播,流传千古,除了它书法上的极高成就外,恐怕也有其内容上的原因。那么这篇作品的文学内蕴如何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探究一下。 二、(听录音)或全班朗读。注意朗读节奏,把握感情。(纠正读音) 三、整体感知 1、全文共可分为三段,试从每段中找出一个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字眼。 明确:乐——痛——悲(板书) 【过渡】: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王羲之的情感世界。 2、思考:为何而乐?为何而痛?为何而悲? 四、研习文本 (一)研习第一段 1、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2、在这一段中作者说“信可乐也”,那么作者到底乐什么? 结合文中的语句来分析一下。(学生在书中划出相关语句,学生分析,老师点拨并引导概括。) 明确: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人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美景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乐事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良辰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赏心 【过渡】:第一段主要是记叙了兰亭宴会的盛况,表达自己的快乐心情,俗话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面对即将散去的宴会,王羲之发出了无限的感慨,心情一下子转入痛中来。

人教版语文高一 人教必修二第8课兰亭集序教案

人教必修二第8课《兰亭集序》教案 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景志国 【教学要点】 1、掌握文中文言知识和相关文化常识。 2、体会作者的哲学思想。 【教学设计】 诵读、讲解;多媒体辅助。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景知识 1、王羲之(321~379)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兰亭序》由来: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请当时社会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他们引酒赋诗,将所写的诗结成诗集,王羲之当场为诗集书写一篇序言,即本文《兰亭集序》。 3、文体“序”: 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二、诵读训练 听范读,朗读。 三、文章讲析 这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语言清新洒脱,注意文章中的景语与情语;文章不论记叙还是议论都颇有层次,理清作者的思路;魏晋时期,玄学风行,在山水游记中体悟、探讨人生道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哲学思想。 1、讲析第一段: (修禊)之乐: 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兰亭盛会的? 第一句: 时间、地点、集会的原因: ⑴古代纪年方法: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 所谓“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 所谓“地支”则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个字。 纪年的方法,从“天干”中的“甲”开始,配“地支”中的“子”依次搭配,得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等等六十个组合,俗称作“六十花甲”。这种“天干地支”纪年法,六十年为一周期。 如:2001年是庚辰年;2002年是辛巳年;…… ⑵修禊: 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季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孔子的得意门生曾点将春禊视为其志,得到孔子的赞赏。“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说课稿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说课稿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说课稿 《兰亭集序》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兰亭集序》: 一、说教材地位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鲁人版必修三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一单元的单元主题是文明的踪迹,这篇序言代表了曾经辉煌一时的灿烂的古代文明,我们应该重温并永恒铭记。它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两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说学生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习这类课文要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教材更体现了这样的一个理念。另外,学生是在高一下半学期接触到这一课,他们虽有一定的基础但仍很薄弱。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序文的特点,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 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归纳积累文言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背诵课文。

3、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四、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中的文言现象,归纳文言实词虚词的义项;(2)背诵课文 2、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五、说教法学法 1、教法: 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进行教学。 2、学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疏通文意。 2、讨论质疑法,通过讨论交流疏通词句及设计的问题,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又可以解决疑难。 3、归纳展示法,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小组内要及时归纳讨论成果并积极展示。

王羲之《兰亭集序》教案

本单元的文体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这类散文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还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感慨和志趣。同时,作者在写作时又讲究真性情,不受拘束,自由自在。本单元的这些游记都来自作者的亲身游历,抒写他们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同时,这些文章还言辞优美,精妙动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引导学生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领略文章的艺术魅力,从而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受力。在体会与感悟中,了解语文的美。另外,作为高中阶段文言文学习的起点,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和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注意在学习过程中联系以往的知识,用做卡片、做标注、做旁注等方法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传世之作。文章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另外,后人多评价本文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畅,如宋人评价这篇文章:“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品读文章的语言、欣赏脱俗的美景,更重要的是体会作者的心境。 《赤壁赋》是苏轼的传世名作。是作者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作者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在这篇作品里,景色描写、主人和客人的心情、哲学意味的对话,胜意迭出,辞句美妙。在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在描绘美景中蕴涵着丰富哲理的写作手法,又要让学生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感悟,对生命的认识。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文章以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简明,议论深刻,不枝不蔓、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说明了学人治学应具有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慎取”辨伪存真的严谨态度。这便是本文所焕发出的思想光辉,正像梁启超所说:“荆公则学人之文也。”不只是求学,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坚持,才会最后取得成功。这篇文章从这方面也给予我们许多启发。根据课文的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写景游记散文中丰富的思想感情因素,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力; 2.反复诵读,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3.仔细品味文中的优美语句,鼓励学生多背诵; 4.准备“亲近自然”的表达交流活动,在用心感受自然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学习写景,既要认真观察,对景物有准确的了解,又要找准景物与自己感情的契合点。只有这样,才能写得情景交融。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释题,简介作者,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构思的巧妙。引导学生利用注释自读课文,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语境或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个别没有加注释句的意义。教学设想: 第二课时: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找出感情线索,争取在课堂上完成背诵。帮助学生总结梳理文言知识点,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教学难点 1.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 3.背诵全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

兰亭集序说课稿

《兰亭集序》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必修课本的最后一个问题探讨专题中的第二篇课文,这一专题有两个功能:一是对前面20个人文话题的自然升华,由对“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若干具体问题的思考,生发为对人之所以为人,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等终极问题的追问;二是这些文本本身对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提升具有引领功能,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丰富的课程价值。第一板块的两篇课文都是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富有哲理思辩的文章。《兰亭集序》作为一篇书序,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作者的生死观,虽然有人生无常、“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但一反魏晋时期流行的消极虚妄的人生态度,暗含把握当下人生,不宜空谈玄理的真实乐观的态度。我想教学时应从文本出发,牢牢抓住文章的核心观点,注意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把文章蕴含的思想内涵挖掘出来,使文中包含的人生境界深深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作品展现的诗意的人生境界,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山水审美情怀和他们精神超越的优美姿态。 所以,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能力目标: 1.理清课文内容层次 2.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情感目标: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二、说教法 对于文言文教学,我曾经以教师讲解为主,不重视学生诵读,因为文言文有讲头,其中的实词、虚词、句式、情感、理趣等等,都可以讲出很多“东西”来。但这种做法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他们喜欢的只是其中的所谓文化。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在教学中感到了一种“舍本逐末”的尴尬。于是我参照新课标精神尝试改变文言文教学思路,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我把自己的思考设计为“文言文五步诵读法”: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懂句意,三读读出情感,四读品味评价,五读回味理解。《兰亭集序》的教学,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进行的,但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

《兰亭集序》 一、设计说明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作为书法作品,历来为人推崇,被尊为“墨皇”,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其实,作为入选教材的文章,它也是文辞优美,识见高远,脍炙人口。如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妥善处理好“文”“言”关系,打破传统机械的先“言”后“文”教学模式,的确值得探讨研究。笔者以“文言相融相生”为教学理念指导,试图将“因言释文”和“因文悟言”相结合,另辟一条文言教学蹊径。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写景言情时关键词语(重点文言词语)的作用及影响。(“因言释文”) 2.在了解兰亭宴会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人生哲理。(“因文悟言”) 3.了解课文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行文笔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素有“书圣”美誉的王羲之不仅擅长书法,也擅长诗文。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被后世评论者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出示临摹图),只可惜我们看到的是临摹本,据说其真迹已随唐太宗葬入昭陵。但是,作为散文佳作的《兰亭集序》脍炙人口,流传至今,《兰亭集序》可谓“文质双绝”。下面,我们就来一同欣赏这篇文章。 (二)审读课题 提问:“兰亭集序”这一标题如何断句?(或问:这是一种什么文体?从文中哪几句话能看出来?) 明确:“兰亭/集序”还是“兰亭集/序”?A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B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C 故列叙时人。 (掌握“序”这种文体、书序与赠序的区别;为下文“兰亭集会”展开铺垫。)(三)朗读课文,研习文本 1.朗读课文,提问:《兰亭集序》与通常的序文有什么不同? 明确:最大的不同是,文章由事及理,从一次宴会上升到对生死的思考。 2.文中作者是如何从一次宴会上升到对生死的思考的?(或者问: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 明确:作者的情感变化有一个由乐到痛再到悲的过程。作品是以作者的情感为主线来建构的。 接下来具体研读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三种不同情感的。 (1)第一部分

《兰亭集序》公开课优秀教案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指导学生探索生活的意义及认识生命的价值。 3、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并进而了解作者对山水钟情的性灵。 4、积累文言实虚词知识。 教学重难点: 依托于文言语言的学习,并进而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体会作者对生命的认识是教学的重点;深入理解作者在感情的起伏变化中寄托的的生命感悟,并进行客观公允的评价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 赏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环节: [课前预习] 1、运用字、词典,疏通全文,读准句子,尝试口译全文,标清难以理解的字词(读一读、译一译、标一标) 2、了解王羲之的生平事迹和晋代的思想潮流,把握文章感情(查一查,找一找) 3、评价王羲之的生命观,写写自己的人生观(想一想,写一写) [课堂流程] 一、赏帖悟性 1、字如其人 说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很多人想到这是部书法作品,被誉为“天下一行书”,观书贴,悟性情。 (1)字的特点:古雅秀美,潇洒自然 古人常用一个字来形容它——“雅” (2)字如其人 王羲之的“雅”:出身名门[其伯父为东晋元勋王导“旧时王谢堂前燕”(王导.谢安)其父王旷.官至淮南太守]又少有美誉,自然兴起名士之雅。(羲之简介)2、检查预习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虽世殊事异/ 虽取舍万殊(归类记忆)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对称推求) ▲向之所欣/ 及其所之既倦 游目骋怀/ 人之相与(结构推断) 2.解释下列句子

课文《兰亭集序》优秀教学设计

课文《兰亭集序》优秀教学设计 课文《兰亭集序》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

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下面让我们共同欣赏《兰亭集序》吧。 二、作者介绍 学生读注释①。 教师补充: 1、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着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书圣”的美称。他不仅长书法,也长诗文。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风格潇洒放脱。 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最为有名,它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样的面貌呢──请看插图。古人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只可惜,我们看到的只是临摹本,其真迹已经失传。据说被李世民带到地下了。 王羲之的诗文以《兰亭集序》最出色。从注释我们已经知道,它是诗歌集子的序。集子中的诗文艺术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却脍炙人口,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它吧。 2、了解序的体裁特点: 明确: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

初中语文优秀说课稿《兰亭集序》

初中语文优秀说课稿《兰亭集序》Preface to Lanting collection

初中语文优秀说课稿《兰亭集序》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说课稿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教师在吃透教材、简析教材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遵循整体构思、融为一体、综合论述的原则,分块 写清,分步阐述教学内容,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本教案根据幼儿园说课稿标准的要求 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 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下面是小泰为大家精心编辑整理的初中语文说课稿,希望对 你有所帮助,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上方相关栏目查看,谢谢! 《兰亭集序》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必修课本的最后一个问题探讨专题中的第二篇课文,这一专题有两个功能:一是对前面20个人文话题的自然升华,由对“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若干具体问 题的思考,生发为对人之所以为人,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等终极 问题的追问;二是这些文本本身对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提升具有引 领功能,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丰富的课程价值。第一板块 的两篇课文都是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富有哲理思辩的文章。 《兰亭集序》作为一篇书序,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 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作者的生死观,虽然有人生无常、“死生亦

大矣”的感慨,但一反魏晋时期流行的消极虚妄的人生态度,暗含把握当下人生,不宜空谈玄理的真实乐观的态度。我想教学时应从文本出发,牢牢抓住文章的核心观点,注意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把文章蕴含的思想内涵挖掘出来,使文中包含的人生境界深深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作品展现的诗意的人生境界,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山水审美情怀和他们精神超越的优美姿态。 所以,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 能力目标: 1)理清课文内容层次 2)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情感目标: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作为书法作品,历来为人推崇,被尊为“墨皇”,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其实,作为入选教材的文章,它也是文辞优美,识见高远,脍炙人口。如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妥善处理好“文”“言”关系,打破传统机械的先“言”后“文”教学模式,的确值得探讨研究。笔者以“文言相融相生”为教学理念指导,试图将“因言释文”和“因文悟言”相结合,另辟一条文言教学蹊径。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写景言情时关键词语(重点文言词语)的作用及影响。(“因言释文”)2.在了解兰亭宴会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人生哲理。(“因文悟言”) 3.了解课文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行文笔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素有“书圣”美誉的王羲之不仅擅长书法,也擅长诗文。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被后世评论者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出示临摹图),只可惜我们看到的是临摹本,据说其真迹已随唐太宗葬入昭陵。但是,作为散文佳作的《兰亭集序》脍炙人口,流传至今,《兰亭集序》可谓“文质双绝”。下面,我们就来一同欣赏这篇文章。 (二)审读课题 提问:“兰亭集序”这一标题如何断句?(或问:这是一种什么文体?从文中哪几句话能看出来?) 明确:“兰亭/集序”还是“兰亭集/序”?A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B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C 故列叙时人。 (掌握“序”这种文体、书序与赠序的区别;为下文“兰亭集会”展开铺垫。) (三)朗读课文,研习文本 1.朗读课文,提问:《兰亭集序》与通常的序文有什么不同? 明确:最大的不同是,文章由事及理,从一次宴会上升到对生死的思考。 2.文中作者是如何从一次宴会上升到对生死的思考的?(或者问: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 明确:作者的情感变化有一个由乐到痛再到悲的过程。作品是以作者的情感为主线来建构的。 接下来具体研读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三种不同情感的。 (1)第一部分 ①提问:本文记叙了一次兰亭集会盛况,这是一次怎样的集会?何以见得?最好用原文回答。 明确:良辰—美景—佳处—乐事,“信可乐也”。 师生共同研习如下: 良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即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结合“癸丑”,简介古代干支纪年及相关知识。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 整理:呼发民邬宝奎审核:王碧华时间:2015/12/20 教学目标: 1、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意义。 2、理清课文内容层次,品味朴素清新的语言。 3、理解作者的生死观,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依托于文言语言的学习,并进而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体会作者对生命的认识是教学的重点;深入理解作者在感情的起伏变化中寄托的的生命感悟,并进行客观公允的评价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 赏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序的题材特点 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2、作者背景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写的好,又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于是兰亭流芳万古。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从书法而言,它是历代书法家必摹之帖。同学们可以翻到本册书的插图,欣赏《兰亭序帖卷》。这里每个字都孕育着生命,通篇看来,浑然一体。东晋时人评论王羲之的书法笔势为“飘如浮云,矫若惊龙”,意思是像浮云一样飘逸,像惊龙一样矫捷。这篇《兰亭集序》不仅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登峰造极的佳品,它更是我国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通篇三百二十五字,文词优美,言简意深。笔墨光泽与内涵文采交相辉映,珠联璧合。 二、结合注释疏解字、词、句

癸.丑guǐ会.稽kuaì修禊.事xì激湍.tuān 流觞.曲水shāng 游目骋.怀chěng 形骸.hái彭殇.shāng 【通假字】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会面 【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②次要的地位。 2、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这些文章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或取诸怀抱 古:胸怀抱负。今:①抱在怀里;②胸前;③心里存着;④打算。 4、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5、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①表凭借,用来。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一世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今义:低头抬头 7、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今义:物品的种类 【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贤德之人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 况修短随化寿命长寿命短 死生亦大矣大事 2、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把……看作相等 3、名词作动词 ①映带左右 (环绕)②一觞一咏(喝酒) 4、数词作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等同,把……看作一样。 5、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以游目骋怀使……纵展使……奔驰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 6、动词活用为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耳目 【一词多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