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水杨酸类制剂在炎症性肠病中的应用

水杨酸类制剂在炎症性肠病中的应用

水杨酸类制剂在炎症性肠病中的应用
水杨酸类制剂在炎症性肠病中的应用

水杨酸类制剂在炎症性肠病中的应用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消化内科郑家驹

氨基水杨酸盐(aminosalicylates)用于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治疗已有50余年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当时,Nana Svartz在欧洲著名的Karolinska研究所将一抗生素(磺胺吡啶)与水杨酸(5-氨基水杨酸,5-aminosalicylic acid,5-ASA)结合成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salicylazosulfapyridine, SASP)后,成功送达关节周围滑液中,并注意到在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发挥抗菌(当时认为系链球菌感染而致关节炎)与抗炎作用的同时,合并的结肠炎也得到改善,从而被用于IBD的治疗,这是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进展的重大里程碑。

迄今,氨基水杨酸盐已有多种配方组成的制剂(片剂、颗粒剂、混悬剂、液体或泡沫性灌肠剂及栓剂等),可将药物输送到肠腔,成为治疗轻-中度IBD,尤其是溃疡性结肠炎诱导与维持缓解治疗的一线药物。SASP也仍是治疗IBD的常用药物。

一、水杨酸类制剂的临床药理学简述

1、SASP的作用机制SASP口服后在上消化道一般仍保持完整,抵达结肠后,连接水杨酸与磺胺吡啶的偶氮键在肠内细菌偶氮键还原酶(azoreductase)作用下分裂。释放出的磺胺吡啶大多数在结肠被吸收,

进入肝内被乙酰化(吸收快慢受遗传因素决定,缓慢者更易发生副反应)后,以游离磺胺、乙酰化、羟化或葡萄糖醛酸衍生物等形式从尿排出。释出的5-ASA大部分(约80%)仍留在结肠,发挥黏膜抗炎作用。

2、替代性氨基水杨酸盐的开发及临床应用1977年,Hanauer等在英国牛津大学进行了现代水杨酸疗法的开创性实验。他们明确了

5-ASA与SASP疗效相当,明显优于磺胺吡啶,而无磺胺所致的副反应,从而开发了5-ASA新制剂。以后多种5-ASA输送系统,包括直肠内局部应用、改良偶氮键载体化合物(前药)以及美沙拉嗪(mesalazine;美国称美沙拉命,mesalamine)的缓慢或延迟释放型制剂一一研发成功,避免了5-ASA在近段胃肠道吸收,达到了肠内靶向输送的目的。

①口服5-ASA输送系统一种为5-ASA与另一代替磺胺吡啶的载体,通过偶氮键相连,制成双水杨酸盐(disalicylate)化合物,如奥沙拉嗪(国内称奥柳氮或称“畅美”)。这种前药的优点是采用了无磺胺吡啶毒性的载体,其活性取决于肠内细菌偶氮键还原酶活性。

临床研究证明,该药仅有2%被小肠吸收,98%由结肠细菌偶氮键还原酶水解,而提供2分子5-ASA。因此,其用药剂量为SASP的一半。用药后40%~80%的患者有效,并一般在2~4周内发挥疗效。不能耐受SASP者中的80%患者,一般可耐受奥柳氮或美沙拉嗪。但奥柳氮治疗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尚未最后肯定,因为可能发生与剂量相关的腹泻反应。但过去认为仅对SASP中磺胺所发生的一些变态反应,也有报道可见于口服新的氨基水杨酸盐制剂。

巴柳氮(国外商品名colazide,国内贝乐司为巴柳氮钠片,噻莱得为巴柳氮钠颗粒等)也是偶氮键性前药,系利用另一种无活性的氨基苯丙氨酸(4-aminobenzoyl-alanine,4-ABA)作为载体;它在结肠内吸收不明显,保证了5-ASA在结肠内的可利用性。巴柳氮的耐受性可能较好,尤

其对左半结肠炎、夜间腹泻明显者更有一定优越性。

有研究表明,在巴柳氮(6.75 g/d)用药后4,8及12周的症状缓解率,分别为70%,78%和88%,完全缓解率(临床无症状,或仅有轻度症状;乙状结肠镜检查分级为0/1,即正常所见至血管模糊;可在4d内不使用类固醇制剂灌肠者)分别为38%,54%和62%,均优于服用2.4 g/d美沙拉嗪(分别为51%,45%,57%及13%,22%,37%)的患者,而且起效更快(10d对25d)。副反应发生率也更少(48%对71%)。

奥柳氮与巴柳氮在小肠均无明显吸收,但奥柳氮具有独特的刺激小肠分泌(主要是重碳酸盐)的作用,使肠内液体负荷增加,而可能有软化粪便甚至腹泻的作用。因此,开始时宜从小剂量开始,一般以2g/d 为限。维持剂量为1g/d。国产奥沙拉嗪钠胶囊治疗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后总有效率为86.0%,肠镜总缓解率79.4%,均优于SASP组的76.7%与42.4%。

另一种为通过包膜使5-ASA得到“保护”,以延缓或控制其在肠内释放;美沙拉嗪制剂,如颇得斯安片、胶囊及颗粒冲剂,系将美沙拉嗪掺入到乙基纤维素微颗粒中制成,仅含有5-ASA,而不含有另一载体。乙基纤维素作为一种半透膜,以pH依赖性方式水解时,逐步释放5-ASA。目前颇得斯安的配方设计为50% 5-ASA释放入小肠,其余部分在结肠。对回肠造口术(ileostomies)患者应用的研究证明,从回肠贮袋中回收的颇得斯安中的5-ASA约有50%仍保持颗粒状。在肠传递时间加快或在回直肠吻合术后,均可影响5-ASA在直肠的利用率。

由于“控制性”释放,保证了5-ASA在结肠内的均匀分配。因此,临

床研究证明颇得斯安对广泛性结肠炎或左半结肠炎的疗效相似。2004年,美国荟萃分析研究表明颇得斯安(4g/d)对降低克罗恩病活动性指数(CDAI)明显优于安慰剂。其他5-ASA制剂对克罗恩病的疗效报道不一,但总体上可使45%~55%患者的CDAI降低(<150分)。

美沙拉嗪维持克罗恩病缓解的作用有较多不同的报道。法国炎症性消化病治疗研究组(GETAD)认为美沙拉嗪必须在缓解后立即给药,才有疗效,迟于3个月后给药则无效。GETAD也认为患者用激素诱导缓解后,再用美沙拉嗪维持缓解无效。

以丙烯酯为主的树脂,即所谓的eudragit,也可用来延缓5-ASA释放。商品名为亚沙可,是利用eudragit-s(在pH为7.0时溶解)来包裹活性药物,使5-ASA能抵达结肠(研究表明在末段回肠即已开始释放

5-ASA,但大部分5-ASA可进入结肠)。由于肠道传递时间及肠内pH的差异性,其全身可利用性个体间并不一致,为15%~30%。

商品名为claversal,mesasal,及salofalk(莎尔福)者,均为利用eudragit-L包裹的制剂。在肠内pH为5.0~6.0时释放核心药物,比亚沙可略早。更近段的释放,可导致更近段的吸收与尿中排出(口服剂量的22%~50%) 。

同时利用eudragit-s与-L包裹的美沙拉嗪,即“艾迪莎”的制剂系控制两种多聚体的配比,可准确控制5-ASA的释放部位。我国已有多中心临床试验报告,疗效明显优于SASP,且无严重副反应发生。

与美沙拉嗪制剂相比,偶氮键前药具有减少5-ASA吸收,增加进入

结肠浓度的特点,但其5-ASA并不会在小肠发挥作用。因此,无治疗回肠炎症的作用。结肠内细菌对5-ASA及乙酰5-ASA的代谢作用尚未充分研究过。结肠通过时间在炎症性肠病患者中快慢不一,可能影响不同制剂的局部利用性。目前对各种制剂进行比较的研究甚少,因此不同制剂的临床差异性多属推测而已。为提高服药依从性,采用亲水与亲脂性基质制成的微粒型高浓度剂量的原剂可供活动期或维持期溃疡性结肠

炎患者使用,每天只需1次。

② 5-ASA局部用制剂5-ASA是一种两性离子制剂,溶解性很差,在混悬液中相对不稳定。混悬液给以最低度酸化可减少结肠内吸收,达到与口服SASP类似的血清浓度。

5-ASA在远段结肠的吸收率为20%~40%,按局部炎症轻重及停留时间而定。重复直肠给药,并不增加其血清浓度或尿中排泄量。

不同制剂形式决定了5-ASA在近段移行的范围。肛栓剂可包裹直肠,泡沫剂及灌肠剂可抵达脾曲以上,取决于用药量及近段炎症程度。有学者报道,颇得斯安口服(4 g/d)与灌肠剂(1 g/d)联合治疗范围广泛的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优于单用口服剂治疗的效果。氨基水杨酸类制剂的配方、作用部位及治疗方案见表1(省略)。

一般认为5-ASA是SASP的等同治疗剂,但SASP这一母药本身是否具有独特的抗炎作用迄今仍未肯定。在比较性试验中,5-ASA的疗效从未超过SASP;相比之下,SASP反而具有若干(即使差异不一定有统计学意义)优点。

荟萃分析研究表明,SASP与5-ASA类药用作克罗恩病的维持缓解治疗时,并不优于安慰剂,故不应推荐为维持缓解治疗的药物。此外,与早期学者的研究相反,有人进行SASP与美沙拉嗪及磺胺吡啶作用的比较性研究结果表明,磺胺成分对类风湿关节炎具有与SASP相当的疗效。

涉及到IBD发病机制的免疫与炎症“瀑布”过程中的主要步骤均可能被氨基水杨酸盐所抑制,而具有一种较广谱的影响,甚至也包括

5-ASA的潜在抗结肠肿瘤作用。

3、SASP的不良反应SASP所致不良反应,包括剂量相关性及非剂量相关性两类,多发生在口服剂量大于4 g/d时。当剂量减少到2~3 g/d时,不良反应多可得到改善。绝大多数不良反应与磺胺吡啶成分的乙酰体表型有关。肝毒性及神经毒的反应并不多见。骨髓抑制、溶血性贫血及巨幼细胞性贫血等,均与磺胺吡啶成分有关。此外,使精子计数、动力及形态异常而致可逆性男性不育症的不良作用,也可能与磺胺吡啶成分及膳食中叶酸吸收受抑制有关。

美沙拉嗪也可能产生上述某些不耐受性或变态反应性不良反应,如胰腺炎、肝炎、心肌心包炎、肺炎、Kawasaki样综合征及结肠炎等,可能均为水杨酸成分所致的罕见并发症。采用不含磺胺的水杨酸制剂可避免许多SASP所致的药物不耐受性反应。事实上,这类药物的优点也主要在于其比SASP有更大的耐受性,而并非是有更大的疗效。因美沙拉嗪所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于SASP的一半。但约有20%的患者在使用上述两类药后均可发生类似的副反应。以前认为系由磺胺所致的变态

反应,包括严重的结肠炎,也可能由美沙拉嗪引起。因服用SASP导致结肠炎加重,或发生胰腺炎、肝炎与肺炎的患者则不宜再予应用美沙拉嗪。

不含有磺胺的氨基水杨酸盐可能发生两种应用SASP时不常见的并发症:(1)肾毒性反应。可能发生动物实验中水杨酸诱发肾脏损伤的并发症。动物接受5-ASA后,肾毒性可能发生在相当于人体应用4.0 g以上剂量的情况下。人类应用4.0~4.8 g/d控释或缓释性美沙拉嗪时,罕见发生肾毒性反应;偶氮键类制剂则似乎不致发生肾毒性,因为5-ASA 吸收率较低。(2)小肠分泌增加,仅见于应用奥柳氮后。主要系小肠重碳酸盐分泌增加所致。一般情况下,正常结肠能适应回肠液体负荷的增加,但在广泛或活动性结肠炎患者则可能发生腹泻或溏便。据报道,15%以上患者使用奥柳氮后发生腹泻,但仅约6%患者在应用奥柳氮维持疗法中因腹泻而停药。采用餐间服药或逐步提高剂量的方法可能减轻症状。活动性结肠炎,尤其是广泛性结肠炎患者一般不适宜应用该药,因为促分泌副反应可能限制了患者最后需应用3.0 g/d的剂量,SASP的剂量相关性及非剂量相关性的不良反应见表2(省略)。

4、妊娠与哺乳期SASP的应用已有大量资料认为,新生儿血清SASP浓度可达母体的50%~100%;母血与脐带血中磺胺吡啶的浓度相同;但5-ASA浓度则极低(可忽略不计)。虽然其他含磺胺抗生素有引起核黄疸的可能,但应用SASP患者中并无导致胎儿危害的证据。妊娠期氨基水杨酸盐应用经验相对较少,但由于用药后血液浓度较低以及应用SASP的长期安全性经验,妊娠期发生意外作用的情况一般不常见。

曾有一发生宫内肾病病例,曾疑及与应用大剂量美沙拉嗪有关,但迄今并不能认为5-ASA应用对(不管血液浓度如何)胎儿肾脏构成危险。

服用SASP后,母乳中浓度从极微到母血的30%不等;母血中磺胺吡啶浓度可升达口服的50%,但5-ASA浓度极低可忽略不计。因此,妊娠与哺乳期时仍可应用推荐剂量的SASP及其他氨基水杨酸盐制剂。

二、国外IBD治疗指南及临床应用循证医学依据

2004年及2006年,CarterMJ、Lobo AJ及Travis SP分别代表英国胃肠病学会IBD组及欧洲克罗恩病与肠炎组织(ECCO)发表了指南及共识意见,摘录如下,以供参考。

1、维持IBD缓解(1) 5-ASA的主要作用是维持溃疡性结肠炎缓解。(2)各种5-ASA衍生物的疗效均与SASP相仿,但荟萃分析认为SASP用于维持缓解的优越性更大一些(OR 1.29,CI:1.08~1.57)。(3)选用美沙拉嗪制剂尚有不同看法,受患者耐受性(约80%不能耐受SASP 患者均可耐受美沙拉嗪)、用药方法(每日2次给药依从性更佳)及价格等因素的影响。(4)患者依从性比药物输送系统对疗效的影响更大。(5)如果认为所用药物的控释系统对疗效发挥具有重要影响,则选用的药物应与病变部位相匹配,如偶氮键药,可适用于治疗远段结肠病变。(6)采用5-ASA进行维持治疗,可使多达75%患者罹患结直肠癌危险性降低(OR=0125,CI=0.13~0.48)。(7)因此,广泛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宜进行长期治疗。(8)5-ASA对克罗恩病维持治疗疗效较差。(9)使用2 g/d剂量的美沙拉嗪可降低手术后的复发(NNT=8),尤其是小肠切除术后患者(随访18个月时,复发率减少40%)。(10)以激素诱导缓解的患者,5-ASA

对维持缓解无效,除非具有高复发危险者,可试用4 g/d剂量。

2、活动性IBD病变SASP的应用(1)轻度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大剂量(4 g/d)5-ASA诱导缓解比安慰剂更有效。(2)采用≥3 g/d的剂量,可使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改善(但不一定达到缓解);临床改善率比缓解率可高一倍。(3)荟萃分析指出,5-ASA对诱导溃疡性结肠炎无效(ITT设计)。(4)荟萃分析指出,虽然5-ASA(颇得斯安,4 g/d)使克罗恩病活动性回结肠炎的患者活动指数(CDAI)下降63分,优于安慰剂组下降45分,但是否更有益于患者,不能肯定。

3、SASP的不良反应(1) SASP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45%,取决于所用剂量的大小。(2)最常见的有头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厌食、上腹痛与腹泻等,均与剂量大小相关。(3)严重性特异体质性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s),包括斯-约二氏综合征(Stevens-Johnson syndrome,多形糜烂性红斑的一个类型)、胰腺炎、粒细胞缺乏症或肺泡炎等罕见。(4)美沙拉嗪不耐受发生率可高达15%,其中腹泻3%,头痛2%,恶心2%,皮疹1%;但文献系统复习指出,所有新的5-ASA制剂应用安全,其中美沙拉嗪或奥沙拉嗪所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安慰剂相似;迄今,尚未对巴柳氮与安慰剂进行过比较,但不良反应少于SASP。(5)急性不耐受( acute intolerance)发生率约3%,症状包括血性腹泻,类似于结肠炎发作,再次使用时,再次发生症状可提示“急性不耐受”的诊断线索。(6)肾脏损害,包括间质性肾炎与肾病综合征等,均罕见发生,系特异体质性反应;人群调查研究指出肾脏损害的发生主要与严重性有关,而与所用美沙拉嗪的剂量或种类关系较小。(7)有肾病或

肾功能损害时,同时应用其他肾毒性药物,或合并其他疾病时,在5-ASA 疗法期间均应进行肾功能监测。

4、SASP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①活动性左侧结肠炎或广泛性结肠炎(1)美沙拉嗪2~4 g/d或巴

柳氮6.75 g/d是轻中度患者有效的一线治疗(A级)。(2)奥沙拉嗪1.5~3.0 g/d用于全结肠炎可能引起腹泻症状(A级),适用于左半结肠炎或不耐受其他5-ASA制剂的患者。(3)SASP比新研发的5-ASA,可有更高的副反应发生率(A级);某些患者,如有反应性关节病(reactive athropathy)者,可选择应用SASP。(4)局部治疗剂(激素或美沙拉嗪)可与上述口服制剂联合应用;局部制剂单独使用可能疗效不明显,但对具有直肠症状者可有帮助(B级)。

②活动性远段溃疡性结肠炎(1)轻中度:局部应用美沙拉嗪1.0

g/d,联合口服制剂(美沙拉嗪2~4 g/d,奥沙拉嗪1.5~3.0 g/d,或巴柳氮6.75 g/d)可作为有效的一线治疗(A级)。(2) SASP 2~4 g/d比新研发的5-ASA有更高的副反应发生率(A级)。某些有反应性关节病者,应用SASP可有帮助。(3)单独口服或局部应用治疗剂均有效,但不如两者联合应用(B级)。

③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1)口服美沙拉嗪1~2 g/d或巴柳氮2~5 g/d应考虑为一线疗法(A级)。(2) SASP2~4 g/d比新研发的5-ASA有更高的副反应发生率(A级) 。(3)奥沙拉嗪1.5~3.0 g/d治疗全结肠炎时,腹泻发生率较高(A级),但较适用于左侧结肠炎或不耐受其他5-ASA制剂的患者。(4)局部美沙拉嗪制剂1 g/d,单独或与口服制剂合用,适用

于远段病变者(A级)。(5)各种美沙拉嗪制剂均可能有肾毒性,每年查一次肌酐是敏感指标,目前并无证据证明有必要进行监测,或监测有效;如肾功能恶化,则氨基水杨酸盐应停用(C级)。(6)大多数患者要终身治疗,虽然某些患者复发不频繁(尤其是病变较局限者),或保持缓解,而不需维持治疗(C级)。(7)氨基水杨酸盐疗法的优缺点应与患者沟通,尤其是已保持缓解相当长时间(>2年)者(B级)。

转载自【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年9月第27卷第18期

炎症性肠病合并机会性感染专家共识意见

炎症性肠病合并机会性感染专家共识意见 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疾病,主要包括CD和UC。IBD呈慢性病程、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机会性感染是指对健康人体致病能力有限或无致病能力的 微生物,当疾病(如艾滋病)或治疗因素诱发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则可致病而引发感染。IBD患者是机会性感染的高风险人群。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IBD学组组织专家讨论制订本共 识意见。 本次共识意见分为IBD合并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病毒性肝炎、细菌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真菌感染、寄生虫感染和疫苗等方面内容,共33个指标,本文仅对IBD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EB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细菌感染部分的共识意见进行分别阐述。感兴趣读者可订阅《中华消化杂志》2017年第4期杂志。IBD合并CMV感染1IBD患者CMV 血清IgG抗体阳性率高于健康对照者,UC合并CMV结肠炎者多于CD。注释:CMV感染的流行病学与社会经济学背景等因素相关。文献报道IBD患者CMV血清IgG阳性率较高。例如Yi等报道我国武汉地区UC患者CMV血清IgG阳性率为73%,CD患者为89%,而健康人群仅为50.69%。IBD

患者感染CMV的疾病形式表现不一,其中CD患者很少合并CMV疾病,文献报道比例2重度UC出现糖皮质激素抵抗者建议临床除外CMV活动性感染。注释:多数文献指出,重度UC和(或)糖皮质激素抵抗的UC患者的CMV活动性感染率增高。据国外报道,糖皮质激素抵抗的重度UC患者中CMV结肠炎比例为20%~40%,行急诊结肠切除的UC患者中为27%。我国资料显示,重度UC接受外科手术患者中CMV活动性感染比例为46.2%,难治性UC患者中为36.7%。3CMV IgM抗体阳性和(或)CMV pp65抗原血症(每150 000 个白细胞中CMV阳性细胞数≥1)和(或)血浆CMV DNA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PCR)检测阳性,提示CMV活动性感染。注释:针对CMV活动性感染的检测手段很多,各检测手段均有其优点和不足,多种方法联合应用可增加其检出率。①CMV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包括IgM和IgG,血清IgM抗体多在感染2~4周后才相继出现,其早期诊断价值有限。②CMV pp65抗原检测:诊断敏感度为60%~100%,特异度为83%~100%。缺点是不能区分潜伏感染和活动性感染,且检测结果受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的影响。③病毒培养:特异度高(89%~100%)但敏感度较低(45%~78%),临床应用较少。 ④血浆和粪便CMV DNA qPCR检测:血浆CMV DNA qPCR 诊断活动性感染的敏感度为65%~100%,特异度为40%~

《炎症性肠病妊娠期管理的专家共识意见》(2019)要点

《炎症性肠病妊娠期管理的专家共识意见》(2019)要点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D) 和溃疡性结肠炎(UC)。IBD大多于中青年发病,会面临妊娠问题,故妊娠前指导并优化治疗、妊娠期管理对保障患者和胎儿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妊娠前指导和管理 1.1 妊娠前咨询 【陈述1】有生育计划的女性育龄IBD患者,建议妊娠前咨询相关专家,以获取更好的妊娠结局。(强烈推荐) 1.1.1 IBD患者的生育力IBD疾病缓解期患者生育力及妊娠结局与普通人 群相当。IBD患者生育率减低多与患者主动不生育有关。 1.1.2 IBD疾病的遗传性IBD的遗传问题也是影响患者生育意愿的原因之 一。

1.1.3 妊娠前咨询对改善妊娠结局具有重要意义女性IBD患者更多担心治疗药物对胎儿的不良影响,但却很少能认识到妊娠期间IBD疾病活动对孕妇及胎儿的影响。妊娠期患者治疗依从性常下降,UC和CD孕妇在妊娠期服药依从性分别为59%和72%。妊娠前咨询可提高患者妊娠期服药依从性,减少疾病复发,督促患者进行更好的妊娠前管理(如服用叶酸、戒酒和戒烟等)。 1.2 妊娠时机的选择 【陈述2】IBD患者在疾病缓解期,尤其是在内镜下黏膜愈合状态下妊娠可获得更佳的妊娠结局。因此,对计划妊娠的患者应全面评估病情,尽量在妊娠前进行疾病管理优化。(强烈推荐)于缓解期受孕的女性IBD患者中,近80%在妊娠期维持缓解状态,疾病复发风险与非妊娠患者相似;而在疾病活动期受孕者,妊娠期时1/3维持原来的疾病活动状态,1/3病情加重,1/3疾病活动有所改善。 1.3 妊娠前药物调整 【陈述3】计划妊娠的IBD患者如服用的是含有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 的5-氨基水杨酸(5-ASA),建议更换为不含DBP的5-ASA药物。(强烈推荐)

2018年炎症性肠病营养支持治疗专家共识解读(全文)

2018年炎症性肠病营养支持治疗专家共识解读(全文)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IBD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其中部分患者易合并营养不良。来自欧洲多国研究发现IBD合并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在16% ~ 69.7%[1,2,3]。2017年我国多中心调查表明我国IBD患者合并营养不良比例高达55%(待发表)。 既往对IBD治疗的临床关注重点是积极的药物和手术治疗。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结果和实践证据表明,营养支持治疗有助于IBD 患者疾病的诱导和维持缓解,因此,IBD患者营养支持治疗逐渐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第一版《炎症性肠病营养支持治疗专家共识(2013·深圳)》首次对我国IBD患者营养不良的风险筛查与评估、营养支持治疗的适应证与方法等临床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建议指导[4]。近5年来,国内广大临床医师围绕IBD营养治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IBD营养支持治疗理念和水平都有了长足进步,也有了很多观念变化,因此有必要对旧版共识进行更新。2018年《炎症性肠病营养支持治疗专家共识》几经修订后发布,在此与大家讨论新版共识意见中值得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认识IBD患者营养不良现状,积极开展营养评估 IBD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在儿童中甚至高达100%[5]。2017年我国多中心横断面调查发现,55%中国IBD患者合并营养不良,尤其是克罗恩病患者高达62%。营养不良类型以蛋白质热量型

营养不良为主,表现为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下降等[6]。本共识特别指出,IBD患者多存在机体组成的变化,例如骨骼肌减少、脂肪含量变化等,但此时BMI可能正常。机体组成变化可影响IBD患者日常活动,甚至与预后相关。IBD患者也常合并微量元素如维生素D、钙、铁的缺乏,所以合并骨密度降低与贫血的比例也较高[7,8]。我们应从多个方面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注意有无营养素缺乏。目前虽然IBD合并营养不良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常规开展营养状态评估的IBD中心并不多,因此,对IBD患者进行规范化全面营养状态评估的工作亟待推广。 本共识推荐使用营养风险筛查工具2002(NRS-2002)对初诊IBD 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的筛查,对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进一步采用患者整体营养状况评估表(PG-SGA)进行评估后,再制定治疗方案[9,10]。由于IBD患者可能存在多类营养素缺乏,本共识强调对患者的蛋白质能量、微量营养素进行评估。患者能量需求量的评估应考虑多方面因素,活动期以及合并脓毒症的患者,能量需求相应增加;对青少年患者,除满足每日正常能量消耗外,还应重视其生长发育的需求。建议监测维生素D、维生素B12、叶酸和铁的水平,强调针对性地纠正患者微量元素缺乏并定期复查。 二、进一步理解营养支持治疗的积极作用 共识意见从多个角度阐明营养支持治疗对IBD病程变化可能存在的积极作用。一方面,来自我国以及日本的多个研究结果支持长期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可以诱导及维持CD缓解、延缓

炎症性肠病(IBD)规范化药物治疗进展

A:应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发病情况、高危因素、并发症、禁忌证、遗传药理学特征、合并用药、用药史、不良反应史、社会经济状况、用药依从性、患者偏好以及药品的可及性进行全面详细的衡量,然后选择相应精准的治疗策略。B:在决定治疗方案前,应向患者详细解释方案的效益与风险,在与患者充分交流并取得合作之后实施。C:在治疗过程中,应监测治疗反应和对药物耐受的情况,检查药物依从性及药物剂量是否足够,随时调整治疗方案。D:IBD治疗应遵循欧美国家的临床药物治疗方案及指南。 2、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 D A: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肠病日。B:公益性组织:CCCF。三个“C”分别代表中国(China)、肠炎(Colitis)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IBD药物治疗分为“升阶梯(Step-up)”和“降阶梯(Top-down)”。D:降阶梯治疗指的是依照氨基水杨酸类→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的顺序逐步使用。 3、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 D A:IBD是一种自身免疫紊乱导致的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B:IBD临床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另外还可能出现肠外表现例如口腔黏膜病变。C:最近研究显示,亚洲地区的IBD疾病发病趋势、严重度和临床转归都越来越接近西方国家,预示着中国即将面临大量的IBD患者。D:IBD可以治愈。 4、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 A A:沙利度胺可用于已怀孕的难治性克罗恩患者。B:来氟米特具有生殖毒性,能引起胚胎损伤,禁用于孕妇及尚未采取可靠避孕措施的育龄妇女及哺乳期妇女。C:目前已经用于IBD临床治疗的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类生物制剂:英夫利西单抗、阿达木单抗、赛妥珠单抗和那他珠单抗,其中以英夫利西单抗应用时间最长。。D:荟萃分析显示,对于IBD患者,英夫利西单抗与硫嘌呤类药物联合用药的临床缓解率、内镜缓解率均显著优于英夫利西单抗或硫嘌呤类药物单药治疗,且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E:用药不依从性的IBD患者比依从性好的患者有更高的复发风险。 5、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 A A:联用免疫抑制剂或肠内营养,可增加英夫利西单抗疗效。B:以营养为主的方案在UC治疗中的证据不足,但在CD患者中有中等强度的证据级别支持。C:益生菌制剂在UC 活动期和缓解期治疗中有益,但在CD患者中的益处证据不足。D:英夫利西单抗输液反应有效预防策略包括:推荐维持治疗、维持治疗中联用免疫抑制剂、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或抗组胺药物可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将输液速度放慢。E:最新调查显示,有大约三分之二的IBD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存在问题。

炎症性肠病的营养治疗

炎症性肠病的营养治疗 DOI:10.16662/https://www.wendangku.net/doc/4610051578.html,ki.1674-0742.2017.09.124 [摘要] 目的分析营养治疗对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效果。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4年2月―2016年5月收治的68例成人炎症性肠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营养治疗)和参照组(常规治疗)各34例,实验组在参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肠内营养治疗、肠外营养治疗或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治疗。记录两组炎症性肠病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和治疗前后体质指数,给予统计学分析后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内科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治疗后体质指数分别为91.1%、14.7%、(21.5±2.1)d、(5 221.30±27.62)元、(19.6±1.49)kg/m2,均优于参照组85.3%、25.5%、(32.3±1.4)d、(7 135.3±647.92)元、(17.3±1.37)kg/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68例。所有患者经临床检查后确诊为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严重多器官功能不全和伴有肠结核的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实

验组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分布在20~66岁,平均(38.3±2.3)岁,病程1~6年。参照组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分布在19~58岁,平均(40.5±2.5)岁,病程0.6~8年。对照两组炎症性肠病病例上述各项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参照组:采取常规治疗。①患者口服1 g美沙拉嗪(国药准字:H19980148),给予患者口服3次/d,持续服用2个月作为1个治疗周期;医务人员仔细查看患者治疗期间病情变化,以制定安全、有效地治疗方案缓解其病情[2]。②给予患者静脉输注葡萄糖以补充能量。 实验组:在参照组的用药基础上给予营养治疗。①肠内营养:经口或者从鼻胃管、鼻空肠管中注入营养物质来给予营养支持。②肠外营养:对于严重营养不良患者,医务人员需静脉供应其营养需求,如足够热量、电解质、微量元素、氨基酸等,确保患者未进食的状况下机体营养充足[3]。③肠外肠内营养联合救治:行肠内营养治疗患者,当能量供给达不到目标能量的70%,给予肠外营养补充。③仔细查看并评估患者病情,深入分析不良反应,以选取有效的治疗方法开展临床救治工作。 1.3 效果评估 医务人员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包括:①治疗总有

炎症性肠病(IBD)规范化药物治疗进展

1、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D A:5-ASA制剂联合微生态制剂对UC的维持治疗效果较好。 B:5-ASA制剂维持治疗的疗程推荐时问一般为3年~5年或更长。 C:SASP禁用于对磺胺类及水杨酸盐过敏者。D:服用SASP期间不宜多饮水。 2、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A A:沙利度胺可用于已怀孕的难治性克罗恩患者。 B:来氟米特具有生殖毒性,能引起胚胎损伤,禁用于孕妇及尚未采取可靠避孕措施的育龄妇女及哺乳期妇女。 C:目前已经用于IBD 临床治疗的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类生物制剂:英夫利西单抗、阿达木单抗、赛妥珠单抗和那他珠单抗,其中以英夫利西单抗应用时间最长。。 D:荟萃分析显示,对于IBD患者,英夫利西单抗与硫嘌呤类药物联合用药的临床缓解率、内镜缓解率均显著优于英夫利西单抗或硫嘌呤类药物单药治疗,且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 E:用药不依从性的IBD患者比依从性好的患者有更高的复发风险。 3、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D A:对于重度UC,静脉用激素为首选治疗。 B:对于局限在回肠末段、回盲部或升结肠的轻度活动性CD,可选择局部作用激素布地奈德。 C:糖皮质激素不能作为维持治疗药物,诱导缓解后缓慢减量,快速减量可能导致IBD早期的复发。 D:如UC患者服用糖皮质激素1个月内不能减量至<10 mg/d,或停用糖皮质激素1个月内出现复发则考虑为糖皮质激素依赖。 4、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D A:IBD是一种自身免疫紊乱导致的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 B:IBD临床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另外还可能出现肠外表现例如口腔黏膜病变。 C:最近研究显示,

亚洲地区的IBD疾病发病趋势、严重度和临床转归都越来越接近西方国家,预示着中国即将面临大量的IBD患者。D:IBD可以治愈。 5、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A A:联用免疫抑制剂或肠内营养,可增加英夫利西单抗疗效。 B:以营养为主的方案在UC 治疗中的证据不足,但在CD患者中有中等强度的证据级别支持。 C:益生菌制剂在UC活动期和缓解期治疗中有益,但在CD患者中的益处证据不足。 D:英夫利西单抗输液反应有效预防策略包括:推荐维持治疗、维持治疗中联用免疫抑制剂、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或抗组胺药物可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将输液速度放慢。 E:最新调查显示,有大约三分之二的IBD 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存在问题。 6、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C A:氨基水杨酸类制剂是治疗轻度和中度UC以及轻度活动性CD诱导缓解和维持缓解的主要药物,但对中度活动性CD疗效不明确。 B:SASP的不良反应如白细胞减少、骨髓抑制、皮疹等可高达5%~30%。 C:不同类型5-ASA制剂疗效上有显著差别。 D:对病变局限在直肠或直肠乙状结肠的这部分IBD患者,需要注意局部用药(例如栓剂或灌肠剂)的重要性,口服与局部的联合用药疗效更好。 7、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D A:硫嘌呤类药物可用于激素依赖、5-ASA制剂不耐受的UC患者缓解期的维持治疗。 B:对于中度活动性CD的诱导缓解治疗,激素无效或激素依赖时,可加用硫嘌呤类药物,但不推荐AZA单药治疗。 C:强等级推荐硫嘌呤类药物用于CD维持缓解期的治疗。D:葡醛酸转移酶是硫嘌呤类药物的重要代谢酶。 E: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与环孢素联合应用后,约79% 的

炎症性肠病饮食

炎症性肠病饮食 肠道发生问题时,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拉肚子、腹疼、呕吐等,这种情况多与肠道的炎症有关,患者应注意自己所吃的食物,那么炎症性肠病饮食避免哪些不良食物呢?患有炎症性的肠病一定不能吃生冷的食物,也不能吃过热或是辛辣的食物。如果吃水果可以蒸熟了再吃,比如苹果、梨等。 1、炎症性肠病的饮食注意事项 遵循半流甚至无渣全流饮食原则,随病情好转逐渐添加不同的食物。开始时应先进食能耐受的流质饮食,然后为半流饮食,再固体食物。每数天可尝试添加一或两种食物,但该食物应能避免引起任何症状的发生和加重。若能耐受含纤维素饮食时,可食用容易消化的食物如:嫩的、煮熟的蔬菜,罐头水果或煮熟的水果,淀粉类如煮熟的麦片粥、全麦面和玉米饼等。在疾病的缓解期,只要机体能耐受则可食用多种食物,包括:水果、蔬菜、多种谷物、瘦肉和低脂或无脂的奶制品。在疾病活动期,由于腹痛、腹泻和纳呆均会导致营养摄取的障碍,且常用于活动期治疗的激素也会增加蛋白的消耗,故在此时期应增加能量和蛋白的摄入。 在疾病活动受到控制后,可建议食用以下食物:淡果汁、苹果酱、罐装水果、燕麦片、白切鸡、鱼、煮熟的蛋、薯泥、米饭或面条、面包等。避开过敏食物,如果发现自己每次吃过某种食物就有类似反应,就要提防是否对此过敏,可以选择其他食物代替。 2、炎症性肠病的其他注意事项

消除紧张焦虑的情绪,增强治疗信心对于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也是至关重要的。平日心情要保持舒畅恬静,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减少情绪紧张。注意劳逸结合,重症或急性发作期均应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恢复期可根据自己情况选择适合的体育项目,适合选择一些舒缓的有氧运动,比如太极拳,瑜伽,散步或慢跑,游泳等等。 炎症性肠病的简介 炎症性肠病(IBD)为累及回肠、直肠、结肠的一种特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腹泻、腹痛,甚至可有血便。本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溃疡性结肠炎是结肠黏膜层和黏膜下层连续性炎症,疾病通常先累及直肠,逐渐向全结肠蔓延,克罗恩病可累及全消化道,为非连续性全层炎症,最常累及部位为末端回肠、结肠和肛周。 炎症性肠病的高发人群和危害 高发人群:所有人。 危害:炎症性肠病随着疾病的发展,会出现相应的一些并发症:溃疡性结肠炎严重时会有下消化道大出血,造成失血性休克,患者肠子非常鼓,另外,还会造成中毒性巨结肠;克罗恩病患者会出现肠道狭窄,肠道穿孔,形成脓肿、肠瘘,还会穿到腹腔、皮肤,导致生命危险。

浙江省2019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答案炎症性肠病(IBD)规范化药物治疗进展

浙江省2019年报业药师继续教育答案《炎症性肠病(IBD)规范化药物治疗进展》 1、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 A:NUDT15 基因多态性比TPMT基因多态性更能预测IBD患者中AZA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B:别嘌醇可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继而影响6-MP的代谢灭火途径,引起6-MP毒性增加,与别嘌醇必须同时服用时,AZA或6-MP的剂量应该大大降低。C:患者肾功能是决定MTX 血药浓度的主要因素。D:影响CYP3A4或P-糖蛋白的药物与环孢素联合应用不会影响环孢素的血药浓度。E:霉酚酸酯是很有希望的对硫嘌呤类药物不耐受的IBD患者的缓解维持药物。 2、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 A:硫嘌呤类药物可用于激素依赖、5-ASA制剂不耐受的UC患者缓解期的维持治疗。B:对于中度活动性CD的诱导缓解治疗,激素无效或激素依赖时,可加用硫嘌呤类药物,但不推荐AZA单药治疗。C:强等级推荐硫嘌呤类药物用于CD维持缓解期的治疗。D:葡醛酸转移酶是硫嘌呤类药物的重要代谢酶。E: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与环孢素联合应用后,约79% 的患者体内环孢素血药浓度改变。 3、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 A: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肠病日。B:公益性组织:CCCF。三个“C”分别代表中国(China)、肠炎(Colitis)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IBD药物治疗分为“升阶梯(Step-up)”和“降阶梯(Top-down)”。D:降阶梯治疗指的是依照氨基水杨酸类→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的顺序逐步使用。 4、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 A:沙利度胺可用于已怀孕的难治性克罗恩患者。B:来氟米特具有生殖毒性,能引起胚胎损伤,禁用于孕妇及尚未采取可靠避孕措施的育龄妇女及哺乳期妇女。C:目前已经用于IBD临床治疗的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类生物制剂:英夫利西单抗、阿达木单抗、赛妥珠单抗和那他珠单抗,其中以英夫利西单抗应用时间最长。。D:荟萃分析显示,对于IBD 患者,英夫利西单抗与硫嘌呤类药物联合用药的临床缓解率、内镜缓解率均显著优于英夫利西单抗或硫嘌呤类药物单药治疗,且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E:用药不依从性的IBD患者比依从性好的患者有更高的复发风险。 5、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 A:IBD是一种自身免疫紊乱导致的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B:IBD临床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另外还可能出现肠外表现例如口腔黏膜病变。C:最近研究显示,亚洲地区的IBD疾病发病趋势、严重度和临床转归都越来越接近西方国家,预示着中国即将面临大量的IBD患者。D:IBD可以治愈。

2021版:中国炎症性肠病营养诊疗共识(全文)

2021版:中国炎症性肠病营养诊疗共识(全文)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是一种主要累及胃肠道的非特异性、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近20余年,虽然全球对IBD的发生机制和临床诊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IBD的具体病因和确切的发生机制目前仍然不清楚,也未发现能够治愈IBD的药物和方法。研究认为,IBD多见于西欧和北美地区,与西方的高脂肪、高蛋白和高糖饮食等生活方式密切相关。IBD既往在中国罕见,但近20年来,由于国人的饮食习惯、生活节奏以及环境等明显改变,中国IBD的发病率快速增长,以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增长最快,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消化系统常见疑难疾病之一,是消化系统疾病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的重点、热点和难点。 IBD的诊断没有金标准。IBD的诊断,尤其是早期诊断,依赖于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以及包括实验室检查、消化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和病原学检查在内的系统性检查。有时即使完善了这些系统性检查甚至手术治疗也不能明确诊断,还需要诊断性治疗以及随访来明确诊断。个别情况下,即使完成诊断性治疗以及随访也不能明确诊断。IBD的精准治疗则取决于在早期诊断基础上建立的兼顾规范化和个体化的优化治疗方案。就治疗而言,IBD是一种以药物治疗为主的内科性疾病。通常情况下,药物能够有效诱导和维持IBD缓解,多在并发肠梗阻、肠穿孔、消化道大出血、肠道癌变以及药物治疗无效时才考虑并实施外科干预。

由于IBD固有的临床特点,IBD患者营养障碍不仅常见,而且部分患者的营养障碍复杂和严重,并会因此而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同时,IBD 的营养治疗目的和作用也远远超出了纠正营养障碍的范畴,具有诸多功能性的治疗作用,尤其是能够诱导和维持CD缓解。因此,营养诊疗是IBD 临床诊疗的重要内容,甚至可作为部分CD患者的一线治疗。但是,目前我国IBD患者的营养诊疗普遍不规范,甚至误诊误治,并因此影响了IBD 患者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了规范化地开展IBD营养诊疗,由中华医学会肠内肠外营养学分会主任委员石汉平教授和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炎症性肠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明松教授牵头,组织了60余位来自消化内科、消化外科、营养科、儿科和中医科并且在营养和IBD两个领域均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的中青年专家,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诊疗经验,经过多轮讨论和修改,就IBD营养诊疗达成共识,共计36条。然后将每一条共识的证据等级由高到低分为A~D四个等级,由120余位来自消化内科、消化外科、营养科、儿科和中医科并且在营养和IBD两个领域均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的中青年专家,依据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诊疗经验,就每一条共识的证据等级进行投票,投票的统计结果附在每一条共识的后面,以便参考。从证据等级投票分析结果来看,对IBD营养诊疗仍然存在诸多分歧,甚至对一些IBD营养诊疗相关的基本概念以及技术、方法和作用仍然认识不足,需要进一步普及、推广、提高和规范IBD营养诊疗。

【共识解读】《加拿大胃肠病学会炎症性肠病与静脉血栓防治共识意见(2014 年)》

【共识解读】《加拿大胃肠病学会炎症性肠病与静脉血栓防治共识意见(2014 年)》2014年3月《胃肠病学》(Gastroenterology)杂志发表了《加拿大胃肠病学会(CGA)关于预防和治疗炎症性肠病(IBD)与静脉血栓(VTE)的共识意见》,形成17条关于IBD患者静脉血栓的建议,其中3条有关发病率、9条有关预防、5条有关治疗。 目前我国IBD患者发病率逐年增高,但对IBD合并血栓的认识不足,仍缺乏有关血栓发病率及有效治疗的数据,因此该共识意见对我国IBD患者合并血栓的诊治具有良好指导意义。值得一提的是,此文还引用了我国学者的两篇荟萃分析结果,一篇来自西安西京消化病医院梁洁副教授、吴开春教授关于凝血因子Ⅴ的莱登(Leiden)突变与IBD 患者静脉血栓关系的研究(参考文献62);另一篇来自上海仁济医院冉志华教授关于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应用肝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参考文献40)。本刊邀请吴开春和梁洁两位教授对该共识主要意见进行介绍和解读。 中重度活动性IBD是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 该共识参考了2012年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关于预防、治疗静脉血栓的指南,尽管2012年ACCP指南去掉了2008版指南中IBD 是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内容,但是大量数据表明,IBD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是正常人群的3倍,当疾病活动时发生血栓的风险更大。

该共识通过现有循证医学证据表明,中重度活动性IBD是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且住院期间血栓发生风险高于非住院期间6倍。 应积极对IBD患者行抗凝治疗 该共识意见中各项意见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级相对较低,多数是英国或其他单中心报道及荟萃分析结果。但通过专家讨论投票,对于此类疾病的发病率和预防的共识意见,许多都被强力推荐。 在血栓预防方面,如果IBD患者因中重度疾病复发住院,只要没有严重出血,均推荐应用低分子量肝素或小剂量普通肝素预防血栓形成。 IBD 患者行腹部手术时推荐行抗凝治疗。对于住院期间有严重的IBD 相关的消化道出血患者,该共识意见建议,暂给予机械性预防血栓治疗,当出血不严重时,改用抗凝治疗。此外,门诊复发的中重度活动期IBD患者若有VTE病史,也建议接受抗凝治疗。IBD妊娠女性行剖宫产时建议接受抗凝治疗。但对门诊复发但无VTE病史的活动期IBD患者或小于18岁无VTE病史的IBD儿童,均不建议抗凝治疗。

炎症性肠病营养评估及营养护理的现状

炎症性肠病营养评估及营养护理的现状 发表时间:2018-03-20T14:27:34.090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5期作者:裴文莉高薇 [导读] 炎症性肠病是一类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炎症为特征的肠道炎性疾病。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人民医院江苏苏州 215100)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炎症性肠病营养评估及营养护理的现状。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炎症性肠病患者66例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33例)与观察组(33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治疗护理,观察组进行营养护理,对患者治疗前后的SGA营养评估结果,MNA营养评估结果和炎症性肠病的病情控制率进行相互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SGA营养评估结果,MNA营养评估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炎症性肠病的好转率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炎症性肠病患者采取营养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病情的好转率,在临床应用上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营养评估;营养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5-0221-02 炎症性肠病是一类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炎症为特征的肠道炎性疾病,以目前的医学水平仅认为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异常反应所导致的炎症反应在炎症性肠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1]。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里急后重,腹块,贫血发热,营养不良等。患者有类似症状后可以通过血液学检查,粪便检查,血沉检查等进行检查。患者经过确诊后普遍使用传统口服药物治疗,包括:阿司匹林、水杨酸钠,艾迪莎,奥沙拉嗪等,病情严重的患者需要通过手术治疗。传统的治疗方式具有效果欠佳,治疗时间长,易复发等缺点,甚至加重患者病情。此次报告研究的炎症性肠病营养评估及营养护理的治疗方式弥补了传统的口服药物的单一治疗方式,在口服药物基础上对患者的饮食习惯等进行综合的护理。选取我院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炎症性肠病患者66例进行研究试验,并且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现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现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炎症性肠病患者66例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33例)与观察组(33例)。其中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12例,年龄17~81岁,平均年龄49±7.9岁,病程(1~5年)。观察组:男性22例,女性11例,年龄19~80岁,平均年龄50±8.4岁,病程(1~5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身体状况上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进过诊断确诊为炎症性肠病,身体各项数据符合治疗条件,符合此次试验的条件。此次试验在征得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同意下进行展开。 1.2 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采用相同的问卷调查,在干预前对患者SGA,MNA进行评估,进行炎症性肠炎的常规护理如:日常口服药物,注意日常休息,禁止食用刺激性食物和过凉食物等常规的护理方式。经过护理之后在对患者SGA,MNA进行评估。 1.2.2观察组患者在传统的常规护理方式的基础上采用营养护理的方式,具体的护理包括:(1)营养评估:护理人员对患者采用相同的问卷调查,对患者的SGA,MNA进行专业的评估,对评估结果做好记录[2](2)为患者量身定制食谱:护理人员应根据每位患者病情程度不同和身体状况不同;不同的的饮食习惯、年龄、不同疾病量身定制食谱,调整患者的日常饮食。食谱中的食物不能有配伍禁忌的食物,不能有加重患者病情的食物,不能有刺激性食物。患者的食物与口服的药物应具有协同作用,不能产生拮抗作用。(3)促进患者食欲:为病人创造良好的进餐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保持病室及床单位整洁,餐前移走便器、痰杯,有呕吐倾向的病人及危重病人应用屏风围住。鼓励轻病人集体用餐。食物要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尽量与患者日常食物相同,并保证色香味俱全,使患者具有食欲。(4)做好饮食记录:护理人员每天对患者使用的食物种类,使用量,使用后身体状况做好记录,根据记录对比观察患者身体更加适合某种食物,患者更加倾向与某种食物等信息。(5)寻找禁忌食物的替代品:患者在护理时期身体大量需要某种营养,但是具有这种营养的食物是患者的禁忌食物时,护理人员需要进行营养评估,根据患者对营养的实际需求,来换算其它食物所提供的营养含量,为患者寻找可替代的食物。(6)中医食补:护理人员根据中医学从中医的角度对每位患者进行身体诊断,并且对每位患者给与相应的食补配方。经过营养护理之后对患者进行SGA,MNA进行评估。 1.3 观察指标 通过观察患者进行干预前后的SGA,MNA的评估数据与病情控制率。SGA营养评价标准体系,A级视为营养良好,B级视为中级营养,C级视为重度营养不良[3]。MNA评估标准体系,MNA≥24视为营养状况良好,17<MNA<24视为存在发生营养不良的危险性,MNA≤17视为营养不良。病情控制率=有效率+控制率。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数据处理软件SPSS20.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表示,标准差以(x-±s)表示,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具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在干预前SGA评估无明显差距,P>0.05,进行干预后两组营养状况得到改善观察组与对照组产生了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中国炎症性肠病治疗药物监测专家共识意见(全文)

中国炎症性肠病治疗药物监测专家共识意见(全文) 生物制剂和免疫调节剂是诱导和维持IBD疾病缓解的重要药物。合适的药物浓度对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在IBD治疗过程中进行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可以最大限度优化药物使用,更好地指导治疗策略的选择。2017年美国胃肠病学会(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AGA)发布了IBD的TDM共识,澳大利亚也在同年发表了抗TNF-α制剂的TDM共识。近年来我国IBD患者逐渐增多,如何更好地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优化治疗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这已经成为临床医师必须面对的常见问题。鉴于此,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组织我国IBD领域部分专家,于2018年8月24日在西安召开了IBD的TDM研讨会,回顾国际和国内有关IBD的TDM相关资料,达成以下我国IBD的TDM共识意见。 一、抗TNF-α制剂的TDM (一)抗TNF-α制剂的TDM时机 1.对于抗TNF-α制剂诱导缓解的患者,有条件的单位可定期进行TDM以指导患者管理。 2.缓解期患者计划停药时,有条件的单位可进行TDM以指导临床决策。 1.对于原发无应答的患者,建议进行TDM,以指导临床决策。 2.对于继发失应答的患者,建议进行TDM,以指导临床决策。

尽可能在接近下次输注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infliximab,IFX)之前进行药物浓度和抗药抗体(anti-drug antibodies)监测;同一患者建议使用同一种检测方法,以使前后的检测结果更具可比性。 抗TNF-α制剂治疗IBD时TDM包括药物浓度监测和抗药抗体监测[1]。临床上实施TDM通常有2种方式,即被动TDM和主动TDM。被动TDM 通常是对药物疗效欠佳或药物失应答的患者在疾病活动时进行的TDM。疾病活动根据临床症状、血液生物化学、内镜或影像学指标进行判断。主动TDM是指对缓解期患者常规按计划进行TDM。 1.对于采用抗TNF-α制剂诱导缓解的患者,有条件的单位可定期进行TDM以指导患者管理:6%~17% IFX规律治疗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产生抗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抗体(antibodies to infliximab,ATI)[2],ATI 的产生与患者继发失应答密切相关。IFX血药浓度低可导致ATI的产生[3],对于IFX诱导和维持缓解的患者,进行主动TDM可识别血药浓度低的患者,指导治疗措施的调整。Lega等[4]近期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对于IFX 诱导缓解的患者,在进入维持治疗期前,即开始IFX治疗的第10周主动监测IFX药物浓度和ATI效价,根据结果调整IFX用量有利于维持IFX有效血药浓度。同时,多项研究结果显示维持治疗期IFX血药浓度可预测患者临床结局,与患者生物学、内镜和组织学缓解密切相关[5,6,7]。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定期的主动TDM比被动TDM可以为患者带来更多的临床获益[4,8,9,10],即便是对发生继发失应答的患者,实施被动TDM后再进行常规的主动TDM,亦可显著降低治疗失败的概率[9]。TAXIT研究结

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指病因不明的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 ss,UC)和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炎症指征的基本特征是肿胀、红斑、黏液样或脓性渗出、轻度或重度上皮破坏、纤细或粗大颗粒状黏膜变形、假息肉形成、回缩和狭窄。 病因和发病机制: (1)环境因素。 (2)遗传因素。 (3)感染因素。 (4)免疫因素。 一、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又称克隆病、局限性肠炎、肉芽肿性回肠炎等。是病因不明的胃肠道肉芽肿性炎症疾病,与溃疡性结肠炎同属炎症性肠病。病变特点为节段性或跳跃式分布的溃疡性病变,可发生于胃肠道的任何部位,而以回盲部最常见,大约40%病例有结肠受累,血性腹泻的比例也最高。 1、临床特点: (1)起病隐晦,呈慢性过程,活动期与缓解期交替,患者常以腹痛、腹泻就诊。 (2)腹痛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常为痉挛性阵痛伴腹鸣,进餐后加重,排便排气后可缓解。 (3)腹泻多呈糊状,脓血或黏液便少见。 (4)可在右下腹或脐周扪及较固定的肿块。 (5)部分患者可见肠瘘、肠梗阻、肛周瘘管等并发症。 2、内镜下特点: (1)病变主要位于右半结肠,以回盲部多见。早期溃疡呈阿弗他样或裂隙状,病变呈跳跃式,病变之间的黏膜基本正常; (2)病程发展出现纵行溃疡。溃疡不连续、形态不规则、大小不等,底深,多被厚苔或污苔,非对称样肠壁受累; (3)因为黏膜下层高度充血水肿而使黏膜隆起,呈鹅卵石样改变,卵石之间常为溃疡; (4)并发瘘管形成是进展期克罗恩病的一个特征性表现; (5)肠狭窄:典型者为末端回肠的管型狭窄,狭窄处肠壁弥漫性增厚,犹如消防水管; (6)急性期后多发炎性息肉和明显的瘢痕形成。 3、诊断要点: (1)克罗恩病的诊断需密切结合临床、内镜、影像学、组织活检所见进行综合分析,因本病

生物制剂用于治疗炎症性肠病的进展与经验

生物制剂用于治疗炎症性肠病的进展与经验 李瑾1,2*,夏冰1,2,邓长生1,2 近年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的治疗方面有了较大的进展,主要包括:5-氨基水杨酸(5-ASA)等传统制剂的使用更为规范,越来越多的新型生物制剂显现疗效,粪菌移植、干细胞移植等研究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1-3]。同时提出一些新的治疗策略,如个体化治疗、达标治疗(target-to-treat)、限时序贯治疗等[4],这些逐渐在临床上得以应用及推广。其中生物制剂的进展最为显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抗(主要是英夫利西,infliximab,IFX)的应用越来越广,经验越来越多,还有其他TNF单抗如阿达木单抗(adalimumab)、戈利木单抗(golimumab)的临床研究和应用也获得了可喜的结果。另外,还有其他新的生物制剂也取得一些重大进展。2012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发布了《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年·广州)》,进一步规范了我国IBD的诊疗【5】。本文主要阐述生物制剂用于治疗IBD的进展与经验。 一、生物制剂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一)抗细胞黏附分子抗体 2013年最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之一是抗细胞黏附分子抗体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方面取得重大进展[6-9]。 人源化抗整合素IgG4单抗(natalizumab)被证实对CD有效,包括诱导缓解及维持缓解,是第1个获批用于IBD治疗的抗白细胞单抗,但其应用受到药物神经毒性的限制,需特别注意在用药前筛查JC病毒,用药期间要严密监测, 警惕进展性多灶性淋巴细胞脑病(progressive multifocal leukoencephalopathy, PML)的发生[7]。 vedolizumab是针对细胞黏附分子整合素α4β7的异源二聚体单抗,其作用机制与natalizumab相类似,特异性结合分布于肠道的α4β7异源二聚体,抑制白细胞黏附从而发挥治疗作用,因其特异性作用于肠道,因此减少了神经系统的副 1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消化内科2湖北省肠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暨肠病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市东湖路

儿童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儿童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本文刊于:中华儿科杂志, 2019,57(7):501-507 作者: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临床营养学组 摘要 近年来,我国儿童炎症性肠病(IBD)发病率显著升高。国内及国际对儿童IBD诊治的研究进展很快,IBD的诊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和临床营养学组专家借鉴国外最新共识以及国内儿童IBD的临床研究和实践,在更新完善2010年儿童IBD诊断规范共识意见上增加治疗内容,形成新的诊治共识,为IBD 患儿的临床管理提供指导意见。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指原因不明的一组非特异性慢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未定型IBD(IBD unclassified,IBDU)。IBDU是指一种结肠型IBD,根据其表现既不能确定为CD,又不能确定为UC。近年随着对儿童IBD 研究的深入,发现年龄小于6岁的IBD儿童有其独特的表型,这类

IBD被定义为极早发型IBD(very early onset IBD,VEO-IBD)[ 1] 。VEO-IBD中还包含新生儿IBD(小于28日龄)和婴幼儿IBD (小于2岁)。VEO-IBD中被报道最多的是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0及其受体基因突变。VEO-IBD因缺乏临床特异性表现、病例数相对少、缺乏诊断金标准而导致诊断困难。当遇到发病年龄早、病情重、影响生长发育、伴严重肛周疾病、常规治疗难控制、一级亲属有类似疾病史时,应高度怀疑VEO-IBD。 在北美及欧洲国家,儿童UC的发病率为(0.10~5.98)/100 000,儿童CD的发病率为(0.15~12.00)/100 000 [ 2,3,4] 。在我国,儿童IBD发病率在近年显著升高,从2001年的0.5/1 000 000上升至2010年的6.0/1 000 000 [ 5]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儿童IBD协作组曾于2010年发表了"儿童炎症性肠病诊断规范共识意见" [ 6] 。近年来,国内及国际对儿童IBD诊治的研究进展很快,IBD的诊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欧美国家、日本及我国成人消化学组均出台IBD的诊治指南或指导意见。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和临床营养学组专家借鉴国外最新共识以及国内儿童IBD的临床研究和实践,在更新完善原有诊断规范共识意见上增加治疗内容,经过3次会议开放式讨论和多次函审修改,形成"儿童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为IBD患儿的临床管理提供指导意见。 第一部分IBD的诊断

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

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_2007年_济南_ 发表时间:2009-12-30 发表者:严瑾(访问人次:870)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前者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范围多自远段结肠开始,可逆行向近段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及末段回肠,呈连续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和黏液脓血便。后者为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病变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以末段回肠及其邻近结肠为主,呈穿壁性炎症,多呈节段性、非对称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瘘管、肛门病变等。两者均可合并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2006年,全国IBD协作组成立以来,我们结合国外处理指南对诊治规范的建议进行了讨论,强调诊治规范应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和普及性。 根据循证医学的原理,广泛搜寻循证资料,进行修改补充十分关键,但我国目前高质量的临床资料不多,加之对于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这些资料也很难达到以一概全的指导效果,因此在讨论中除引证部分资料外,更多参考国外新近诊治指南并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对诊治规范作了进一步修改,形成共识意见讨论稿。 今年5月济南第七次全国消化疾病学术大会上报告后定稿,现公布如下,供国内同道参考。今后应加强循证资料的搜集,并在应用中定期修改,不断完善和更新规范的内容,使之深化细化,加强实用性和指导性。 第一部分诊断及疗效评价标准 溃疡性结肠炎 一、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病程多在4~6周以上。可有关节、皮肤、眼、口及肝胆等肠外表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