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颈椎不稳的研究现状

颈椎不稳的研究现状

颈椎不稳的研究现状
颈椎不稳的研究现状

颈椎不稳的研究现状.txt珍惜生活——上帝还让你活着,就肯定有他的安排。雷锋做了好事不留名,但是每一件事情都记到日记里面。第14卷第4期医学研究生学报Vol.14 No.4 2001年8月Journal of Medical PostgraduatesAug.2001

·综述·

颈椎不稳的研究现状

邹军综述, 王与荣审校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骨科,江苏南京210002)

摘要: 颈椎不稳是临床较常见的一种征象,正确认识这一病理状态对指导颈椎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

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多方面综述了关于颈椎不稳的一些最新认识。

关键词: 颈椎; 不稳; 颈椎不稳征

中图分类号: R681.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8199(2001)04-0347-03 Instability of the cervical vertebrae

ZOU Junreviewing,WANG Yu-rongchecking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Jinling Hospital,Nanjing210002,Jiangsu,China) Abstract: Instability of the cervical vertebrae is a very common phenomenon. Its occurrence is

usually accompanied with some other cervical spinal diseases. This review narrates the new

approach about the definition, etiological factor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diagnosis methods and

treatments.

Key words: Cervical vertebrae; Instability; Cervical spinal instability

0 引言

颈椎不稳和腰椎不稳一样,在临床上相当常见,统称为

脊柱不稳。但长期以来,颈椎不稳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

视,临床医师对其认识比较混乱,诊断标准不一,治疗手段也

不相同。本文拟对近年来有关颈椎不稳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作

一综述。

1 概述

正常情况下,维持脊柱稳定的基本单位是运动节段

(motion segment),即脊柱的功能单位(function of spinal

unit, FSU),包括相邻的两节椎骨及其椎间盘、关节突关节

和韧带结构等。在生理条件下,颈椎活动受各种外部载荷(外

力)以及内部载荷(应力)的共同作用,由此产生相应部位的

生理变形(应变)和颈椎的生理活动。在生理载荷下,FSU不

会出现异常应变,因而保证了脊柱的稳定。

Pope及Pajabi[1]于1985年提出,脊柱的稳定性反映了

载荷与其作用下所发生位移之间的关系。在同样的载荷下,

位移越小,稳定性就越强。因此,脊柱的不稳意味着在正常载

荷下即出现了异常活动、应变和变形。1987年,White等[2]提

出了临床稳定(clinical stability)和临床不稳(clinical

instability)这一概念。认为在生理载荷下,脊柱各结构能维持

其与椎体之间的正常位置关系,不会引起脊髓或脊神经根的

损伤或刺激,故称为临床稳定;当脊柱丧失这一功能时,就称

为临床不稳。

“脊柱不稳”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但多数学者认为,这

一概念主要应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①在生物力学上,脊

柱不稳是指运动节段的刚度下降、活动度增加,与正常结构

相比,不稳的脊柱在同样载荷作用下发生更大的位移;②在

临床上,不稳脊柱的过度活动可导致疼痛,潜在的脊柱畸形

可能导致脊髓及脊神经组织受压损伤。也有学者[3]提出,上

述两方面的含义可以分别命名为“脊柱不稳”和“脊柱不稳

征”。若发生在颈椎,则分别称为“颈椎不稳”和“颈椎不稳

征”。也就是说,当存在颈椎的过度活动和(或)异常活动时,

并不一定伴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生物力学的试验表明[4],正常人体颈椎的稳定性系由两

大部分来维持。一是内源性稳定,包括椎体、椎弓及其突起、

椎间盘和相连的韧带结构,为静力性平衡;二是外源性稳定,

主要为颈部肌肉的调节与控制,它是脊柱运动的原始动力,

为动力性平衡。上述任何一个环节遭受破坏,均可能引起或

诱发颈椎正常结构及平衡功能的丧失,从而导致颈椎不稳。

研究发现[5],就颈椎各椎体的稳定性而言,按椎体序列

越往下其稳定程度越好。但颈椎的稳定平衡除了与其结构形

状(空间序列)有关外,还与颈椎生理功能(运动序列)有联

系,即和颈椎所处的运动状态相关。其中与前屈、后伸等状态

相比,侧弯状态下颈椎总体的稳定性最差。

颈椎不稳根据发生的部位不同可以分为上颈椎不稳和

下颈椎不稳两大类。前者主要表现为侧方不稳和轴向旋转不

·347·

收稿日期: 2000-07-15

作者简介: 邹军(1976-),男,江苏常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骨科专业,现在南京市第一医院骨科。稳,而后者则以前屈、后伸不稳较为常见。尤其第1、2颈椎,

由于生理功能的需要,匹配相应的生理畸形椎体,故其活动

幅度最大,是颈椎最不稳的部位。

2 病因

引起颈椎不稳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创伤、退行性变、炎

症、肿瘤、先天畸形以及手术等。

2.1 创伤根据颈椎在损伤后立即移位或是在愈合修复过

程中逐渐发生的畸形,可大致分为急性和慢性不稳定损伤。

无论是从Holdsworth的二柱理论(1970年)还是从Denis的

三柱理论(1983年)出发,椎节的任何解剖部位受损均将波及

颈椎的稳定性,其中包括周围的韧带与肌群损伤[6]。因此,对

颈椎骨折脱位及软组织损伤的治疗应特别强调早期复位、确

实制动和积极的功能锻炼这一基本原则,以避免由早期的急

性失稳转变为后期的慢性失稳,从而导致严重后果。

2.2 退行性变在引起颈椎不稳的诸多病因中,退行性变

最为常见。退行性变是人体生长发育停止后出现的自然规

律。椎间盘是人体组织中发生退行性变最早的部位,主要表

现为蛋白多糖和水分含量的减少以及非胶原蛋白成分的增

加[7]。Kirkaldy-Willis等[8]将脊柱退行性变分成三个阶段:①早退变期,也称功能失常期或功能障碍期,此期椎间盘退行

性变程度较轻,小关节囊稍松弛,关节软骨纤维化,临床症状

一般较轻;②不稳定期,此时椎间盘退行性变进一步加重,纤

维环松弛、膨出,关节软骨退行性变明显,小关节囊松弛加

重,影像学检查可见椎体及小关节轻度骨质增生。此期最容

易发生椎间盘突出,并出现相应临床症状;③重退变期,也称

固定畸形期,此时椎间盘退行性变呈3~4级,其高度明显减

低,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骨质增生,小关节软骨退变、纤维

化。由于关节突关节及椎间盘周围骨赘的形成,可以使脊柱

重新获得稳定。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可以视为机体的一种保

护性反应。但固定畸形的出现可能导致或加剧中央椎管和神

经根管的狭窄,从而使脊髓和神经根受压。

2.3 炎症包括特异性炎症和非特异性炎症。前者以脊柱结

核多见,主要是椎间盘遭受破坏,然后病变累及到前柱和中柱,

破坏了脊柱的稳定性。因此,可出现进行性驼背和失稳;后者的

典型代表是强直性脊柱炎,常累及寰、枢椎及下颈椎的滑膜组织,继而引起相应椎骨节段间的不稳定,最后出现僵直。

2.4 肿瘤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肿瘤,以后者为主,多侵及

椎体和椎弓及关节突,造成骨质破坏而引起病理性骨折和不

稳。引起颈椎不稳的程度取决于肿瘤侵犯的部位和侵袭范围。2.5 先天畸形先天性脊柱结构缺陷,如半椎体、畸形椎、

小关节突发育不良、齿突先天性游离等,均可使颈椎失去其

应有的稳定性。其中一部分畸形仅有潜在不稳的倾向而终生

不发病,另一部分病例则可能随年龄增长以及退行性变、外伤等其他因素的累加而出现临床症状,特别是先天性半椎体畸形。2.6 手术颈椎的各种减压手术虽可切除占位病变,解除

对脊髓、神经根的压迫,但却使颈椎赖以获得稳定的结构遭

受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影响了颈椎的稳定或使原来已处于

不稳状态的颈椎更加不稳定。其中椎间盘切除术、小关节切

除术、椎板切除术,尤其是包括第2颈椎在内的颈椎板广泛

切除术,是引起手术后颈椎不稳的常见原因[9]。鉴于这一情

况,除术前应明确判定患者是否伴有颈椎不稳并采取相应的

措施外,对术中无法避免破坏其稳定性者,应辅以融合术[6]。

3 临床表现

3.1 上颈椎不稳①枕颈不稳:大部分患者有神经症状,多

表现为四肢锥体束征,如肌张力增高、Hofmann征阳性、腱反

射亢进,以下肢为重,行走时步态不稳,似有踩棉花感,踝阵

挛阳性;上肢主要表现为手部精细动作障碍;四肢可有麻木、

疼痛和过敏等感觉障碍,多伴有位置觉及振动觉减退;后期

则出现痉挛性瘫痪。②寰枢椎不稳:由于造成局部不稳的具

体情况不同,其临床表现差异较大。一般说来,器质性病变引

起的不稳症状较重,动力性因素引起的不稳症状较轻;急性

发作者的症状重,病程迁延者的症状相对较轻[3]。患者常处

于强迫姿势,不愿多活动头部;颈部活动度明显减少,尤其是

旋转运动,可减少正常活动量的一半以上;枕颈部有痛感,压

之加重,有时可出现电击样感觉;神经系统症状多表现为四

肢锥体束征,与枕颈不稳的症状类似。

3.2 下颈椎不稳经研究发现,下颈椎不稳与上颈椎不稳

有明显差异[10]。上颈椎有前屈不稳、后伸不稳和旋转不稳三

种,其中任何一种不稳均可产生临床症状;下颈椎则不同,虽

然也有成角不稳、前屈不稳和后伸不稳三种,但造成脊髓压

迫性损害的动态因素主要与后伸不稳有关。下颈椎不稳的临

床表现大致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①颈部症状:包括颈部不

适、僵硬、活动不便和局部疼痛;②脊神经根症状:包括根性

疼痛、肢体感觉障碍、根性肌张力障碍(早期肌张力增高,但

很快便减弱,并出现肌无力和肌萎缩征)和腱反射异常(早期

腱反射活跃,后期反射逐渐减弱甚至消失);③脊髓症状:主

要是四肢的运动和感觉障碍,其后果严重,需早期处理,防止

截瘫;④椎动脉供血不足:表现为一过性眩晕、猝倒等症状。

4 诊断

颈椎不稳的诊断,应该有一个量的标准。但由于个体差

异大、测量方法不统一,而且迄今为止尚未发现临床症状与

X线之间量的相关性,所以只有结合病史、临床表现、物理检

查和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分析,才有可能作出较为准确的诊

断。必要时,还应辅以X线断层片、CT扫描、MRI等检查手

段。其中X线检查(包括中立位的正、侧、斜位片和过屈、过伸

位的侧位片)对颈椎不稳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应用于

临床的许多诊断标准大都以X线片上的一些测量数值作为

主要依据。

4.1 上颈椎不稳

4.1.1 枕颈不稳在侧位X线片上,通过齿突尖端及枕骨

大孔前缘各作一纵垂线,两线之间的距离就称为枕齿间距。

正常成人的枕齿间距是4~5 mm,大于5~6 mm时即可诊

断寰枕关节脱位或半脱位。另外,还可以对比颈椎过伸、过屈

侧位片上的枕齿间距,如果相差在1 mm以上,也说明有枕

颈不稳的存在[3]。

4.1.2 寰枢椎不稳寰椎横韧带对维持寰枢关节的稳定具

有重要意义。横韧带的损伤往往伴有寰枢关节的脱位或半脱

位,从而引起寰枢椎不稳。在X线片上有两种方法可以判断

·348·医学研究生学报2001年8月第14卷横韧带的损伤程度[11, 12]:①寰齿间距(ADI):即寰椎前弓后

缘中点到齿突的距离,其正常值在成人和儿童分别为3 mm

和4 mm。若ADI大于上述正常值,则提示横韧带撕裂或合

并齿突骨折。②寰椎侧块移位距离之和(LMD):正常时LMD

<6.9 mm;若大于此值,则说明横韧带完全断裂。许多作者

认为,颈椎屈伸运动侧位片能准确地反映寰枢椎的稳定程

度,可借此来判断损伤程度,但有时患者的情况不允许进行

这项检查;随着MRI的广泛应用,依靠肉眼直接观察横韧带

损伤已成为现实,从而为寰枢椎不稳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方

便[13]。

4.2 下颈椎不稳 X线屈伸运动侧位片对下颈椎不稳的诊

断也有重要意义。通常认为当椎体水平位移>3.5 mm或相

邻椎体间成角>11°时,即可诊断下颈椎不稳[1]。李家顺等[10] 通过对197例患者进行观察分析,并结合国内其他作者的研

究成果后指出,国人下颈椎不稳的X线诊断标准应该放宽,

水平位移>3 mm或角位移>10°这一标准似乎更加合理。另

外,瞬时旋转轴或瞬时旋转中心(instantaneous center of rotation,ICR)的测量也有助于颈椎不稳的诊断[14]。由于ICR 的测量误差较大,Lee等[15]没有直接去测量某一椎骨节段的ICR,而是测定颅顶相对于第七颈椎作矢状位屈伸运动时的ICR。结果表明,颈椎不稳者的ICR有明显前移。

5 治疗

颈椎不稳的治疗主要有以下三个目的:①使颈椎被破坏

的节段在理想的功能位充分愈合;②防止对颈椎的其他组成

部分及神经组织的进一步损伤,并使原已损伤的神经组织尽

可能恢复功能;③防止颈椎原有畸形进一步加重或出现新的

畸形。

5.1 非手术治疗无论是上颈椎还是下颈椎,一旦出现了

不稳,首先应考虑非手术治疗[3]。卧床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

的非手术疗法,可以消除颈椎的负重状态。若能在颈后妥善

放置枕垫,则可使颈部肌肉彻底放松,同时恢复颈椎的正常

屈度和力线。对于颈椎骨折脱位的不稳定,最安全有效的办

法仍然是头颅骨牵引。

按摩和牵引治疗可以被动活动肌肉,缓解痉挛,减轻疼

痛,促进局部炎症消退。为了防止颈椎的过度活动,有些患者

还需要采用石膏固定或佩戴支具,常用的有石膏颈领、头颈

胸石膏、头盆环、枕颌架等。

5.2 手术治疗尽管非手术治疗大多有效,但仍有一部分

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骨折脱位、小关节交锁、已行头颅

骨牵引无效者,必须行手术复位。还有某些疾病造成的椎体

不稳定,需采用椎体融合术,如各种枕颈或颈椎椎体间融合

术,近年来随着各种内固定器械的问世和不断改进,融合术

常与内固定手术共同施行,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5.2.1 上颈椎不稳①枕颈融合术:基本适用于所有上颈

椎不稳的融合固定,如Chiari畸形、类风湿性疾病、颅底肿瘤术后、颅底凹陷、关节脱位复位后固定、唐氏(Dawn)综合征、颈椎椎板切除术后、外伤等[16]。具体的手术方法很多,主要包括大块燕尾形髂骨植骨法、大块植骨与钢丝固定法、碎骨块

植骨法、枕骨骨瓣翻转及自体髂骨移植法、枕骨骨瓣翻转及

碎骨块移植法、枕颈间U形Luque棒固定术、枕颈部钢板螺

钉固定术等[17]。各法均有优缺点,选择应因人而异。②寰枢关节融合术:所有的枕颈融合术都包含了对寰枢关节不稳的治疗,但这是以牺牲枕寰关节的伸展、侧屈功能为代价的。因此,许多作者提出尽可能采用单纯的寰枢椎融合术来治疗寰

枢椎不稳[18],从而保存了枕颈的活动度。。按照手术入路的不同可分为前路和后路融合术两大类。前路手术的显露比较困难,操作难度高,危险性大,而且术后咽喉部的水肿可导致呼

吸道梗阻,因此要慎重选用[17]。主要的方法有三种:口腔入路、颈动脉鞘外侧入路和颈动脉鞘内侧入路。其中前路经颈

动脉鞘外或鞘内手术完全可以替代传统的经口腔入路术

式[19]。后路寰枢椎融合术在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也较安全, 主要有McCraw术式、Brooks术式、Halifax椎板夹、经寰枢椎侧块关节螺钉固定融合术等。据文献报道[20, 21],经关节螺钉固定术的力学稳定性最好,融合率也最高,具有良好的应

用前景。

5.2.2 下颈椎不稳用于下颈椎不稳的手术也有前路、后

路之分。手术入路的选择主要根据引起不稳的原因和颈椎结

构破坏的部位而定。具体的术式很多,后路主要有颈椎后路

切开复位与钢丝内固定术(包括棘突间钢丝固定、椎板间钢

丝固定、鲁克棒与椎板下钢丝节段固定,以及钢丝与骨水泥

固定)、颈椎钩状钢板固定术(Grob和Magerl法)、颈椎钢板

固定术(Roy-Camille法)、颈椎椎板切除与脊髓探查术、椎板切除后的颈椎融合术、颈椎椎弓根钉固定术等;前路主要有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包括Robinson-Smith法、

Cloward圆柱状植骨法、Bailey-Badyley长条形植骨法、Simmons等设计的拱心石状骨块植入法、Svendgaard和

Capen的潜行骨槽法、Dol和Bernard的V形嵌入法、Bohlman栓状植骨法,以及国人使用的环钻减压植骨法,局

部旋转植骨及忆扩钉内固定术、Caspar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术

等[17]。

一般说来,对于退变引起的下颈椎不稳且合并有神经刺

激症状者,多采用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对于创伤引

起的不稳,当有椎板塌陷及脊髓损伤时,可先行后路探查减

压,再行后路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需要指出的是,下颈椎不

稳通常只有当引起神经血管功能障碍时,才考虑针对原发病

行椎体间的植骨融合等手术[3]。

6 展望

随着医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作者相信将会有更多先进

的设计和装置在临床上得到应用,对颈椎不稳的发生机制、

诊断标准、治疗时机及方法的认识也将会更加深入。所以,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建立一个颈椎不稳的诊治规范,用

以指导临床实践,使每一位患者都能及时获得最佳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Pope MH, Pajabi M. Biomechanical definition of spinal instability[J]. Spine, 1985, 10(3): 255-256.

[2] White AA 3rd, Panjabi MM. Update on the evaluation of instability of the lower cervical spine[J]. Instr Course Lect, 1987, 36: 513-520.

[3] 李家顺,贾连顺.当代颈椎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

出版社, 1997.75-94, 167-176.

[4] 王以进,王介麟.骨科生物力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89.156-191, 232-233.

[5] 姜宏,施杞,王以进.颈椎稳定性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1999, 9(5): 257-259.

[6] 赵定麟,戴力扬.脊柱不稳症[J].中华骨科杂志, 1991, 11

(4): 310-312.

[7] 戴力扬.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与颈椎不稳[J].中华外科杂

志, 1999, 37(3): 180-182.

[8] Kirkaldy-Willis WH, Farfan HF. Instability of the lumbar spine[J]. Clin Orthop, 1982, 165: 110 -125.

(下转第353页)

·349·第4期邹军,等颈椎不稳的研究现状参考文献:

[1] Masiakowski PR,Breathnach J.Bloch cloning of cDNA sequences of hormoneregulated genes from the MCF-7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 line[J].Nucleic Acids Res.1982,

24:7895-7903.

[2] Martin V,Ribieras S,Rio MC.The estrogen responsive element of the pS2gene is recognized by a methylation

sensitive DNA binding protein[J].Biol Chem,1998,379(4-

5):409-416.

[3] Gillesby BE,Stanostefano W,Porter W.Identification of a motif within the5’regulatory region of pS2which is responsible for AP-1binding and TCDD-mediated

suppression[J].Biochmistry,1997,36:6080-6089.

[4] Polshakov VI.High-resolution solution structure of human pNR-2/pS2:a single trefoil motif protein[J].J Mol biol, 1997,267(2):418-432.

[ 5] Ribieras S,Tomasetto C,Rio MC.The pS2/TFF1trefoil factor,from basic to clinical applications[J].Biochim

Biophy Acta Aug,1998,1378(1):F61-77.

[6] Poulsom R,Wright NA.Trefoil peptides:a newly recognized family of epithelial mucin-associated molecules[J].Am J Physlo,1993,265(2pt1):205-213.

[ 7] Miyashita S,Hirota M,kYamamoto T.Effect of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on synthesis/secretion of pS2

protein by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s(MCF-7)[J].Eur J Biochem,1994,225(3):1041-1046.

[8] Cook GA,Yeomans ND,Giraud AS.Temporal expression of

trefoil peptides in the TGF-alpha knockout mouse after

gastric ulceration[J].Am J Physio-Gastrointest Liver Physiol,1997,33:G1540-1549.

[9] Martin V,Ribieras S,Song Wang XG.Involvement of DNA methylation in the control of the expression of an estrogen- induced breast-associated protein(pS2)in human breast

cancers[J].J Cell Biochem,1997,65(1):95-106.

[10] Taupin DR,Cook GA,Yeomans ND.Increased trefoil peptied expression occurs late in the healing phase in a model of gastric ulceration in the rat[J].Gastroenterology, 1994, 106:A195.

[11] Williams R,stamp GWH,Gilbert C.pS2transfection of mur- ine adenocarcinoma cell line410. 4enhances dispersed

growth pattern in a3D collagen gel[J].J Cell Sci,1996,

109:63-71.

[12] Dignass A,Lynch-Devaney K,Kindon H.Trefoil peptides pro- mote epithelia migration through a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independent pathway[J].J Clin Invest,1994,

94:376-383.

[13 ] Lefebvre O,Cheenard MP,Masson R.Gastric mucosa abnormalities and tumourigenesis in mice lacking the pS2 trefoil proteir[J].Science,1996,274:259-262.

[14] Tomasetto C,Wolf C,Rio MC.Breast cancer protein pS2 synthesis in mammary gland of transgenic mice and

secretiom into milk[J].Mol Endocrinol, 1989, 3: 1579-

1584.

[15] Hirota M,Awatsuji H,Sugihara Y.Expression of pS2gene in rat brain[J].Biochem Mol Biol Int,1995,35:1079-1084.

[16] Pallud C,Doussal VLE,Pichon MF.Immunohistochemistry of pS2in normal human breast and in varius histological forms

of breast tumours[J].Histopathology,1993,23:249-256.

[17] Machado JC,Carneiro F,Riberiro P.pS2protein expression in gastric carcinoma.An immunohistochemical and immunoradiometric study[J].Eur J Cancer, 1996, 32A:

1585-1590.

[18] Koshiyama M,Yoshida M,Konishi M.pS2protein in end- ometrial carcinomas:correlation with clinicopathology features and sex steroid receptor status[J].Int J Cancer, 1997,74:237-244.

(本文责任编辑陈根达)

(上接第349页)

[9] 周秉文.颈肩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187-199.

[10] 李家顺,石志才,贾连顺,等.退行性下颈椎不稳征的临床特

征与放射学测量(附197例临床报告)[J].中国脊柱脊髓杂

志, 1998, 8(5): 255-258.

[11] Fowler JL,Sandhu A,Fraser RD.A review of fractures of

the atlas vertebra[J].J Spinal Disord, 1990, 3: 19-24.

[12] Oda T,Panjabi MM,Crisco JJ3cd,et al.Experimental

study of atlas injuries II:Relevance to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J].Spine, 1991, 16(Suppl10):S466-S473.

[13] 强华,贾连顺.上颈椎损伤的诊断和治疗进展[J].骨与关

节损伤杂志, 2000, 15(1): 73-75.

[14] Gerzbein SD,Seligment J,Holtby R,et al.Centrode patterns and segmental instability in 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J]. Spine, 1985, 10(3): 257-261.

[15] Lee SW,Draper ERC,Hughes SPF.Instantaneous center of rotation and instability of the cervical spine[J].Spine, 1997, 22(6): 641-648.

[16] Fehlings MG,Errico T,Cooper P,et al.Occipitocervical fusion with a five-millimeter malleable rob and segmental fixation[J].Neurosurgery, 1993, 32: 198-208.

[17] 饶书城,唐天驷,宋跃明,等.脊柱外科手术学[M].第二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269-309, 536-544.

[18] 章庆峻,袁文,贾连顺.上颈椎不稳的外科治疗进展[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1996, 3(3): 212-214.

[19] Laus M,Pignatti G,Malaguti MC,et al.Anterior extraoral surgery to the upper cervical spine[J].Spine, 1996, 21(14): 1687-1693.

[ 20] 党耕町,王超.寰枢椎后路融合术[J].中华骨科杂志,

1998, 18(3): 172-175.

[ 21] Coyne TJ,Gehlings MG,Wallace MC,et al.C1-C2

posterior cervical fusion:long-term evaluation of results and efficacy[J].Neurosurgery, 1995, 37(4): 688-693.

(本文责任编辑石东)

·353·第4期杨丽芳,等 pS2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

现代脊柱外科学(上.下)

现代脊柱外科学(上.下) 【赵定麟 本书分为总论与创伤、脊柱疾患、脊柱侧凸、畸形与肿瘤等共计四卷,七十八章加以阐述。在总论与创伤中,除有关脊椎的解剖及生物力学外,对脊椎伤患的诊断学基础及脊髓受损的定位诊断等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在颈椎及腰骶椎两篇脊椎疾患中,较细至地介绍了各种常见的病变,对较少见之疾患亦加以介绍。本书在文字上深入浅出,并注重文图并茂,使读者一目了解,以便于临床工作的开展而有利于广大脊椎伤病患者。 赵定麟 男,主任医师,2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35年1月出生,1956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历任长征医院骨科主任、全军骨科研究所所长,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现任国际创伤与矫形外科学会(SICOT)及世界矫形外科教育学会(WOC)中国分会主席以及中华创伤外科学会、中华骨科学会委员、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外科专业组核心组成员等20个学术职务。二、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向为脊柱伤患的诊治,在颈椎伤病的诊治方面造诣较深。曾设计了颈椎潜式减压、侧前方减压、Y型诫压、局部旋转植骨等多种术式,研制了颈椎椎体间人工关节、空心螺纹式椎节内固定器及可调式钛合金人工椎体,在欧美、日本等20余所大学或国际会议上讲学或学术报告,论文多次入选美国AAOS、日本JOA及SlCOT等世界性会议。三、承担课题为全军“九五”指令性课题和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脊柱外科学主要负责人之一,曾承担课题“神经肽与骨衰老的关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脊柱脊髓伤的研究(八五及九五全军医学科技攻关课题基金)”、“脊柱外科的临床治疗与实验研究(上海市领先学科资助项目基金)”等多项课题。四、成果奖励主编专著《脊椎外科临床研究》、《颈椎病》、《下腰痛、》《实用创伤骨科学》、《颈椎伤病学》、《脊柱外科学》、《四肢脊柱创伤》、《现代创伤外科学》、《骨科学新理论新技术》、《创伤骨科学及新进展》、《现代颈椎病学》、《骨科诊断学》《现代骨科学》等专著13部。发表论文60

颈椎不稳

颈椎不稳 颈椎不稳则指在颈椎退变过程中,颈椎结构不能维持其生理平衡而致椎体位移超过其生理限度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由于颈椎退变,颈椎整体活动范围减小,但部分节段代偿性超限活动,使其椎间关节加速退变,超过正常生理活动范围,就造成颈椎不稳。不稳的节段将造成对颈髓的动态压迫,也使其椎间连接结构承受更大的应力。出于对颈髓的保护性反应,不稳节段进一步退变增厚,并逐渐形成骨赘。这时不稳的节段将再次获得稳定,但由不稳对脊髓造成的动态性压迫演变为骨赘对脊髓的狭窄性静态压迫,即发展成脊髓型颈椎病。此时整个颈椎的活动范围将进一步减小,颈椎曲线也变得僵直,并出现反曲、S型等异常曲线。一般认为其X线表现是AD≥11°或HD≥3.5mm。临床表现为:(1)颈肩部疼痛,也可有上肢牵涉痛。(2)项肌紧张,活动受限,颈后部局限性压痛,可有上肢放射痛,手部可有麻刺感。 (3)排除其他颈椎占位性病变等 颈椎不稳的影像学诊断: 常规的颈椎正位、侧位、斜位片、过伸及过屈动力位侧位片。主要对常规侧位、过伸及过屈动力位侧位片加以测量:在每一张侧位片分别以颈2和颈7椎体为起点,分别沿椎体前缘、后缘、棘突前缘各画一条弧线,确定在同一张侧位片六条线的平行程度,如果同一节段起点有两条不平行,不平行所处的颈椎节段为可疑颈椎不稳定节段。同一条弧线不能成为平滑的弧线,不平滑处为在可疑颈椎不稳定节段。如果以颈2和颈7椎体为起点的椎体前缘、后缘、棘突前缘弧线交叉此相交点为为颈椎不稳定节段。例如分别以颈2和颈7椎体为起点椎体后缘弧线交叉,此相交点为为颈椎不稳定节段。测量可疑颈椎不稳定节段即此活动节段的活动度,方法是在过伸及过屈位分别测量同一活动节段上、下椎体夹角,过伸位与过屈位的角度差为此节段的活动度,大于绝对值16°为颈椎不稳定节段。°测量可疑颈椎不稳定节段的位移即此活动节段的椎体的位移距离(mm)。方法是在同一姿势下测量同一活动节段椎体的位移距离绝对值大于3mm 为颈椎不稳定节段。

下颈椎不稳

下颈椎不稳症(instability of lower cervical vertebrae) 下颈椎不稳症是位于颈2~3椎节以下的颈椎椎节不稳定统称为下颈椎不稳症,在临床上更为常见,且其病情相差甚大。其中伴有椎间盘(髓核)突出或脱出者不属本节讨论内容,本节主要涉及原发性、仅仅表现为椎节松动不稳的病例。本病可视为颈椎退变的一个过程又因其具有一系列症状及客观所见,并有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手术疗法,因此亦可作为一个独立性疾患提出讨论。 其发病原因与上颈椎不稳症不尽相似,上颈椎不稳症的发病以先天性因素为主,而在下颈椎,后天性因素则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发病机制 1.退行性变自机体生长发育停止后即开始退行性变过程,意味着各组织将朝着推动自身形态与功能退化的方向发展。尽管这一过程持续到生命停止但在不同阶段所造成的病理解剖特点与后果并不一致。从颈椎失稳这一角度来看,其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1)退变早期椎节呈现轻度不稳:指纤维环及髓核刚刚开始脱水、体积变小及弹性降低的早期阶段,在此情况下,椎节必然出现松动。在侧位动力性X线片上,可以发现颈椎椎节出现轻度梯形变,此种病理生理改变易激惹后纵韧带及根管处的窦椎神经,引起局部症状。此期所引起的症状相当于颈型颈椎病或颈椎间盘突出症期颈椎病;同样此期也是这种类型颈椎病的病理解剖与病理生理学基础。(2)退变中期椎节明显失稳:指椎体间关节等退行性变进一步加剧,髓核明显脱水,并可出现纤维环的破裂及髓核移位,以及韧带骨膜下间隙形成。在此情况下可以引起椎节的明显松动及变位严重者甚至出现半脱位样改变。在此情况下,视原发性或继发性椎管的矢状径不同而在临床表现上有所差异。①大椎管者:指椎管矢状径在正常范围内,患者大多表现为窦椎神经受刺激所出现的颈部症状,少有脊髓或神经根受激惹的临床表现。②小椎管者:椎管愈小,椎节移位所引起的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征愈明显。因此,其不仅具有颈型颈椎病症状,尚有可能出现根型、椎动脉型或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诉与体征。其特点是症状的变动幅度较大,与患者颈部的体位关系密切。(3)退变后期椎节失稳后恢复鶒:由于前期的明显失稳引起椎间隙四周韧带骨膜下出血机化、软骨化、钙盐沉积及骨化鶒从而使失稳的椎节逐渐恢复原有的稳定。尽管前纵韧带、后纵韧带以及周围的其他韧带为增生的骨赘所取代,并可对脊神经根椎动脉或脊髓神经形成持续性压迫,但椎节的稳定性却获得恢复。此种人体的自然防御机制对小椎管者是有害的,而对大椎管者则十分有利,因为后者一般不引起神经组织的受压症状。 2.外伤与劳损在现代生活中,外伤的机会日益增多,尤其是高速公路与高速车辆的出

神经根型颈椎病如何治疗

中医怎么治疗颈椎病? 中医治疗,有按摩法、膏药法、艾灸、热敷法等,以下中医专家重点为大家介绍了四种中医特色治疗颈椎疼痛的方法 按摩穴位治疗颈椎病 问一:很多人提到中医按摩可以缓解颈椎疼痛,按摩哪些学位可缓解?要如何进行按摩? 中医:风池穴是治疗颈椎病的一个重要穴位。平耳垂过来,摸到的这个凹陷就是风池。自己按摩可以缓解颈椎病,可以改善脑供血。用拇指合适,两边各一个。不要直接摁着,稍微有点揉按,一次5-10分钟。能揉得局部酸酸胀胀的最好。 中医:天柱穴,沿着发际的水平线上,在大筋的边缘,与风池穴有相似的功效,按摩手法近似,按照上面的方式进行按摩即可。 中医:另外,缓解颈椎疼痛还有其他穴位,如:夹脊穴,肩井穴。这些穴位都要两边同时做,左右平衡,这也是中医的阴阳平衡。 涂抹祛痛膏药治疗颈椎病 瑶金堂中药颈肩松按摩膏:使用时,取颈适量.涂于使用部位后,顺时针按摩使其吸收。按摩切勿过度用力。按摩3-5min,至皮肤微微泛红,油膏完全吸收即可。 “颈肩松按摩膏"是有老中医熬制而成,对于治疗各类肩周炎、颈椎病都有疗效,颈肩松按摩膏可直接透入皮肤产生消炎、镇痛、活血化淤、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祛风散寒等。 艾灸治疗颈椎病 问四:艾灸对治疗颈椎疼痛有效么?要怎么做?

中医:推荐大家用艾条,比较简便实用。点着了以后在疼痛部位治疗,一般都是在穴位治疗。艾是直接熏烤到这个穴位,也是用热力刺激,艾药的刺激,艾燃烧发出的红外光的刺激达到治疗作用。治疗时要特别关注经络,对于腰部疼痛主要就是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还有的是带脉的问题。腰痛跟这三条经脉关系比较大。 中医:我们推荐的是温和灸,艾条对着皮肤两三个厘米的距离,开始距离近点,热了时候可以拉开一点。5-7分钟就可,或者说皮肤发红就可以了。 还有一种雀啄灸,就是手拿着灸,手腕的一上一下的动,这样灸离皮肤就是一远一近。还可以买温灸盒,木头做的温灸盒上面有纱窗。这样可以大面积的烤,这时需要20-30分钟左右。 中医教你热敷法 问三:据听说热敷对治疗颈椎病有效果,怎么热敷?要注意什么? 中医:热敷也是中医的一种疗法,为大家推荐一种热敷的药袋,其组成处方有:大青盐(大粒盐)1000g,生龙骨50g,生牡蛎50g,灵磁石50g,紫磁石50g,青磁石50g,鹿角霜50g,滑石块50g(共1350g)。 中医:上述药装入纯棉制的口袋中缝住。这个药袋也适合中老年人腰腿痛。使用方法:在微波炉用中高火加热2分钟,以不烫皮肤为准。放在疼痛部位,可以横放,竖放。 中医:针灸和拔罐也可以治疗颈椎疼痛,但是针灸最好不要学习了,要找专门的医生治疗。大家在家可以做拔罐,用真空拔罐。 颈椎病常见传统治疗方法 牵引法:通过牵引力和反牵引力之间的相互平衡,使头颈部相对固定于生理曲线状态,从而使颈椎曲线不正的现象逐渐改变,但其疗效有限,仅适于轻症患者;且在急性期禁止做牵引,防止局部炎症、水肿加重;牵引期活动受限。

颈椎不稳

颈椎不稳 疾病简介 颈椎不稳则指在颈椎退变过程中,颈椎结构不能维持其生理平衡而致椎体位移超过其生理限度而出现相应得临床症状。一般认为其X线表现就是AD≥11°或HD≥3、5mm。 疾病分类 上颈椎不稳:颈椎本身从出生后即包含着许多不稳定性因素,尤其就是椎间关节得水平位、韧带得松弛及脊髓与椎管得比例等均构成其不稳定得解剖学基础。颈椎椎节不稳既就是颈椎病病理生理改变中得一个过程,在持续时间过久时又可以就是一个独立性疾患。下颈椎不稳:对颈2~3椎节以下得颈椎段椎节不稳定者,称为下颈椎不稳症。此在临床上十分常见,且其病情相差甚大、下颈椎不稳症得原因其基本原因与上颈椎不稳症相似,但主次有别,后天性因素起着较为重要得作用。 发病机制 由于颈椎退变,颈椎整体活动范围减小,但部分节段代偿性超限活动,使其椎间关节加速退变,超过正常生理活动范围,就造成颈椎不稳。不稳得节段将造成对颈髓得动态压迫,也使其椎间连接结构承受更大得应力。出于对颈髓得保护性反应,不稳节段进一步退变增厚,并逐渐形成骨赘。这时不稳得节段将再次获得稳定,但由不稳对脊髓造成得动态性压迫演变为骨赘对脊髓得狭窄性静态压迫,即发展成脊髓型颈椎病。此时整个颈椎得活动范围将进一步减小,颈椎曲线也变得僵直,并出现反曲、S型等异常曲线。 发病原因 引起上颈椎不稳得因素有多种,例:先天性发育异常,头颈部外伤,局部炎症,解剖因素与供血因素等。引起下颈椎不稳有:退变、外伤、炎症等。 临床表现 (1)颈肩部疼痛,也可有上肢牵涉痛。(2)项肌紧张,活动受限,颈后部局限性压痛,可有上肢放射痛,手部可有麻刺感。 (3)排除其她颈椎占位性病变等。

影像学诊断 主要对常规侧位、过伸及过屈动力位侧位片加以测量:在每一张侧位片分别以颈2与颈7椎体为起点,分别沿椎体前缘、后缘、棘突前缘各画一条弧线,确定在同一张侧位片六条线得平行程度,如果同一节段起点有两条不平行,不平行所处得颈椎节段为可疑颈椎不稳定节段。同一条弧线不能成为平滑得弧线,不平滑处为在可疑颈椎不稳定节段。如果以颈2与颈7椎体为起点得椎体前缘、后缘、棘突前缘弧线交叉此相交点为为颈椎不稳定节段。例如分别以颈2与颈7椎体为起点椎体后缘弧线交叉,此相交点为为颈椎不稳定节段、测量可疑颈椎不稳定节段即此活动节段得活动度,方法就是在过伸及过屈位分别测量同一活动节段上、下椎体夹角,过伸位与过屈位得角度差为此节段得活动度,大于绝对值16°为颈椎不稳定节段。测量可疑颈椎不稳定节段得位移即此活动节段得椎体得位移距离(mm)、方法就是在同一姿势下测量同一活动节段椎体得位移距离绝对值大于3mm 为颈椎不稳定节段。 诊断与鉴别 诊断 一、上颈椎不稳得诊断主要依据:既往病史,包括有无先天发育性畸形、外伤史及咽喉部炎症等;临床症状特点,以及X线片或其她影像学检查(CT及MRI 检查)等。在临床上可将其分为器质性不稳与动力性不稳两类。 1。器质性不稳多因颈枕部病变所致包括: (1)自发性寰枢椎脱位:以儿童为多见多因咽喉部炎症所致。 (2)外伤性寰枢椎脱位后遗症:急性期治疗不当或损伤严重者均可引起不稳症、(3)颅底凹陷症:并非少见应注意早期诊断主要在于对本病得认识、 (4)上颈椎外伤后遗性不稳症:除寰枢椎脱位外,尚包括上颈椎其她各种骨折等损伤后期由于韧带撕裂松弛所致者 (5)肌源性上颈椎不稳:主要就是各种累及颈部肌肉得疾患包括高位脊髓侧索硬化症、肌营养不良症等均可造成上颈椎不稳,虽较少见但预后不佳、(6)医源性上颈椎不稳:主要指由于操作手法过重牵引过度等所致者。 (7)其她:各种中毒性疾患及脊柱畸形等均可继发不稳症、2、动力性不稳主要因横韧带翼状韧带或齿状韧带及周围关节囊等松弛与不稳所致者,除可查出明显原因可归于器质性不稳症外,其余均属此类此种不稳除可引起前后向或侧向(左右)不稳外(可分别从X线侧位及正位片上判定)尚应注意因一侧翼状韧带松弛所引起得旋转不稳。二、下颈椎不稳得诊断有学者对下颈椎不稳得诊断标准通过生物力学方法进行研究,发现相邻椎体得水平位移达到2。7 mm时即可造成下颈椎不稳,如果将放大率考虑在内则就是3. 5 mm,角度位移得上限为10、7度,此值不受放大率得影响,因此white确定了颈椎不稳得诊断标准为:具有以下三项之一者则认为颈椎不稳或处在不稳得边缘上: (1)所有得前方或后方结构成份得损害而失去功能、(2)在中立位或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上一个椎体与其相邻椎体相比,向前或向后移位超过3. 5 mm。(3)在中立位或过伸过屈侧位X光片上相邻椎体间得夹角差大于11度,而且确定了具体测量方法。

后路减压侧块螺钉钢板固定治疗颈椎管狭窄症

后路减压侧块螺钉钢板固定治疗颈椎管狭窄 症 作者:徐鸿育,谭家昌,杨有猛 【关键词】颈椎管狭窄症 颈椎管狭窄症合并下颈椎退行性不稳,采用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疗效好,但减压术后如何提供颈椎的稳定,值得商讨。我们采取后路减压术后行双侧侧块螺钉钢板内固定,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999年4月至2004年5月,采用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侧块内固定治疗颈椎管狭窄症并下颈椎退行性失稳33例,男17例,女16例;年龄53~81岁,平均58.5岁。其中,颈肩痛者3例,神经根症状者11例,脊髓症状者13例,神经根症状与脊髓症状并存者6例。所有病例均正规保守治疗无效或加重,脊髓MRI出现T2W1高信号,患者要求手术。所有患者均摄中立位、过伸过屈位X线片和颈椎MRI,发育性椎管狭窄者椎管矢状径与椎体中矢状径比均小于0.75,退行性颈椎管狭窄者表现为椎体后缘骨刺突入椎管、黄韧带肥厚等。过伸过屈位X片显示受压平面椎体间角度位移超过10°,或水平位移超过3mm,颈椎生理曲度中断。颈椎管狭窄症并下颈椎退行性不稳诊断明确。 1.2 手术方法俯卧位,常规局麻。由浅入深,逐层麻醉后,颈后正中纵切口,自C2 ~T 1 ,暴露C3~7 棘突和两侧椎板,暴露C 3~

7 两侧上下关节突及其外侧缘,以便确定侧块的中点。采用Magerl 技术,进钉点为侧块中点内上2~3mm处方向,向头侧与上关节突关节面平行(30°~40°),以避免损伤神经根,向外侧与矢状面成25°夹角,以避免损伤椎动脉。先用限深钻头钻孔,边钻孔边用无损伤探子探测前方、四壁有无穿透感。无异常后,用试模选取适当长度及弧度的钢板,依测深器量取螺钉长度,一般12~14mm,螺钉粗为3.5mm,旋入螺钉,依次行两侧侧块螺钉钢板固定。侧块螺钉钢板固定成功后行椎板减压。采用掀盖式椎板切除术(桐田法),切除C 3~7 椎板,剥离并切断粘连的黄韧带,使此节段脊髓得到充分减压,探查脊髓无异常变化。减压满意后,取明胶海绵覆盖在暴露的硬脊膜表面,防止术后粘连,皮下置细胶管引流,依次逐层缝合切口。 1.3 临床随访和评价方法对于13例脊髓征和6例神经根脊髓征并存者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法[1]评价功能状态。 改善率=术后评分-术前评分/17-术前评分×100%。疗效根据改善率分为四级,优:改善率为75%及以上;良:改善率为50%~74%;可:改善率为25%~49%;差:改善率25%及以下。对3例颈肩痛和11例神经根症状患者的疗效评价为四级,优: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良:症状明显改善偶有发生;可:症状改善,频繁发生。差:症状不减轻或加重。 1.4 结果随访4~18个月,平均15个月。13例脊髓征和6例神经根脊髓征并存者术前JOA评分为(9.49±1.95)分,术后为(14.64±3.15)分,差值为(5.15±1.20)分,改善率为74.3%。优11例,良7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为94.7%。对3例颈肩痛和11例神

患有颈椎病竟然会导致走路不稳

患有颈椎病竟然会导致走路不稳 在现实生活颈椎病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尤其是长期低头工作的人群,出现颈椎病容易导致头晕,头痛,还会影响到视力,由于颈椎病是人体骨骼疾病,严重时会容易导致下肢走路受到很大的影响,也会容易导致走路不稳等情况,还会影响到正常活动。 ★颈椎病会导致走路不稳吗? 颈椎病引起的并发症有吞咽障碍,吞咽时有梗阻感,食管内有异物感,少数人有恶心呕吐声音嘶哑干咳,胸闷等症状,这是由于颈椎前缘,直接压迫食管后壁而引起食管狭窄,也可能是因为骨刺形成过速,是食管周围软组织发生刺激反应所引起的。 视力障碍,它的表现为视力下降,眼胀痛怕光流泪瞳孔大小不等,甚至出现视野缩小和视力锐减,个别的患者还可以发生失明,这与颈椎病造成自主神经紊乱,以及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引发的大脑枕叶视觉中枢缺血性病损有关。 颈椎病还可以引起颈心综合征。它的表现主要为心前区疼痛,胸闷,心律失常,以及心电图st段改变。容易被误诊为冠心病,这是晋北神经根受颈椎骨刺的,刺激和压迫所导致而出现的现象。

★注意事项: 颈椎病还可以导致下肢瘫痪。它的早期表现为下肢麻木疼痛,跛行,有的患者在走路时候有如踏棉花的感觉,个别的患者还可伴有排便排尿的障碍,如尿频尿急,排尿不畅,或者是大小便失禁等情况,这是因为椎体侧束受到,颈椎骨刺的刺激或者是压迫而导致下肢运动和感觉障碍所导致。 ★颈椎病的危害 ★第一:颈椎病会引起走路不稳,腿部软弱无力,走路老是感觉深一脚浅一脚,好像地软路不平,手软弱无力拿不住东西,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可能颈椎23有一点反弓,故而造成椎间管 有点变窄。 ★第二:原因是长期不正确的姿势造成的:比如睡觉头枕在枕头上而脖子架空,日常生活中经常挺头收下巴,经常低头做事,这些习惯极易造成颈椎的拉伤,使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生理曲度变直能使人眩晕,易发生摔倒出危险。有的恶心呕吐,有的头部

颈椎不稳的研究现状

颈椎不稳的研究现状.txt珍惜生活——上帝还让你活着,就肯定有他的安排。雷锋做了好事不留名,但是每一件事情都记到日记里面。第14卷第4期医学研究生学报Vol.14 No.4 2001年8月Journal of Medical PostgraduatesAug.2001 ·综述· 颈椎不稳的研究现状 邹军综述, 王与荣审校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骨科,江苏南京210002) 摘要: 颈椎不稳是临床较常见的一种征象,正确认识这一病理状态对指导颈椎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 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多方面综述了关于颈椎不稳的一些最新认识。 关键词: 颈椎; 不稳; 颈椎不稳征 中图分类号: R681.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8199(2001)04-0347-03 Instability of the cervical vertebrae ZOU Junreviewing,WANG Yu-rongchecking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Jinling Hospital,Nanjing210002,Jiangsu,China) Abstract: Instability of the cervical vertebrae is a very common phenomenon. Its occurrence is usually accompanied with some other cervical spinal diseases. This review narrates the new approach about the definition, etiological factor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diagnosis methods and treatments. Key words: Cervical vertebrae; Instability; Cervical spinal instability 0 引言 颈椎不稳和腰椎不稳一样,在临床上相当常见,统称为 脊柱不稳。但长期以来,颈椎不稳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 视,临床医师对其认识比较混乱,诊断标准不一,治疗手段也 不相同。本文拟对近年来有关颈椎不稳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作 一综述。 1 概述 正常情况下,维持脊柱稳定的基本单位是运动节段 (motion segment),即脊柱的功能单位(function of spinal unit, FSU),包括相邻的两节椎骨及其椎间盘、关节突关节 和韧带结构等。在生理条件下,颈椎活动受各种外部载荷(外 力)以及内部载荷(应力)的共同作用,由此产生相应部位的 生理变形(应变)和颈椎的生理活动。在生理载荷下,FSU不 会出现异常应变,因而保证了脊柱的稳定。 Pope及Pajabi[1]于1985年提出,脊柱的稳定性反映了 载荷与其作用下所发生位移之间的关系。在同样的载荷下, 位移越小,稳定性就越强。因此,脊柱的不稳意味着在正常载 荷下即出现了异常活动、应变和变形。1987年,White等[2]提 出了临床稳定(clinical stability)和临床不稳(clinical instability)这一概念。认为在生理载荷下,脊柱各结构能维持 其与椎体之间的正常位置关系,不会引起脊髓或脊神经根的

颈椎病(神经根型)

神经根型颈椎病 因单侧或双侧脊神经根受刺激或受压所致,其表现为与脊神经根分布区相一致的感觉、运动及反射障碍,本病较多见,各种有针对性的非手术疗法均有明显的疗效,其中尤以头颈持续(或间断)牵引、颈围制动及纠正不良体位有效。预后大多较好。 1病因编辑 髓核的突出或脱出,后方小关节的骨质增生或创伤性关节炎,钩椎关节的骨刺形成,以及相邻的三个关节(椎体间关节、钩椎关节及后方小关节)的松动与移位等均可对脊神经根造成刺激与压迫。此外,根管的狭窄、根袖处的粘连性蛛网膜炎和周围部位的炎症与肿瘤等亦可引起与本病相类似的症状。 2临床表现编辑 1.颈部症状 视引起根性受压的原因不同而轻重不一。主要因髓核突出所致者,由于局部窦椎神经直接遭受刺激而多伴有明显的颈部痛、椎旁肌肉压痛及颈部立正式体位,颈椎棘突或棘突间的直接压痛或叩痛多为阳性,且这些表现尤以急性期为明显。如系单纯性钩椎关节退变及骨质增生所致者,则颈部症状较轻微,甚至可无特殊发现。 2.根性痛 最为多见,其范围与受累椎节的脊神经根分布区域相一致。与根性痛相伴随的是该神经根分布区的其他感觉障碍,其中以手指麻木、指尖感觉过敏及皮肤感觉减退等为多见。 3.根性肌力障碍 以前根先受压者为明显,早期肌张力增高,但很快即减弱并出现肌萎缩。其受累范围也仅局限于该脊神经根所支配的肌组。在手部以大、小鱼际肌及骨间肌为明显。 4.腱反射改变 即受累脊神经根所参与的反射弧出现异常。早期活跃,而中、后期则减退或消失,检查时应与对侧相比较。单纯根性受累不应有病理反射,如伴有病理反射,则表示脊髓同时受累。5.体征 凡增加脊神经根张力的牵拉性试验大多阳性,尤其是急性期及以后根受压为主者。颈椎挤压试验阳性者多见于以髓核突出、髓核脱出及椎节不稳为主的病例,而因钩椎增生所致者大多为弱阳性,因椎管内占位性病变所引起者,大多为阴性。 3检查编辑 视病因不同,X线平片所见各异,一般表现为椎节不稳(梯形变)、颈椎生理曲度消失、椎间孔狭窄及钩椎增生等异常改变中的一种或多种。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变性和髓核后突,髓核甚至可突向根管、椎管内,且大多偏向患侧。

现代脊柱外科学(上下)

现代脊柱外科学(上.下)【赵定麟 本书分为总论与创伤、脊柱疾患、脊柱侧凸、畸形与肿瘤等共计四卷,七十八章加以阐述。在总论与创伤中,除有关脊椎的解剖及生物力学外, 对脊椎伤患的诊断学基础及脊髓受损的定位诊断等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在颈椎及腰骶椎两篇脊椎疾患中,较细至地介绍了各种常见的病变,对较少见之疾患亦加以介绍。本书在文字上深入浅出,并注重文图并茂,使读者一目了解,以便于临床工作的开展而有利于广大脊椎伤病患者。 赵定麟 男,主任医师,2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35年1月出生,1956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历任长征医院骨科主任、全军骨科研究所所长,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现任国际创伤与矫形外科学会()及世界矫形外科教育学会()中国分会主席以及中华创伤外科学会、中华骨科学会委员、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外科专业组核心组成员等20个学术职务。二、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向为脊柱伤患的诊治,在颈椎伤病的诊治方面 造诣较深。曾设计了颈椎潜式减压、侧前方减压、Y型诫压、局部旋转植骨等多种术式,研 制了颈椎椎体间人工关节、空心螺纹式椎节内固定器及可调式钛合金人工椎体,在欧美、日 本等20余所大学或国际会议上讲学或学术报告,论文多次入选美国、日本及等世界性会议。三、承担课题为全军九五”指令性课题和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一一脊柱外科学主要负责人之一,曾承担课题神经肽与骨衰老的关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脊柱脊髓伤的研究(八五及九五全军医学科技攻关课题基金)”、脊柱外科的临床治疗与实验研究(上海市领先学 科资助项目基金)”等多项课题。四、成果奖励主编专著《脊椎外科临床研究》、《颈椎病》、《下腰痛、》《实用创伤骨科学》、《颈椎伤病学》、《脊柱外科学》、《四肢脊柱创伤》、《现代创伤外科学》、《骨科学新理论新技术》、《创伤骨科学及新进展》、《现代颈椎病学》、《骨科诊断学》《现代骨科学》等专著13部。发表论文6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颈源性眩晕与颈椎不稳定相关性及其中医分型论治的疗效分析

颈源性眩晕与颈椎不稳定相关性及其中医分型论治的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7-06-22T16:36:02.903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8期作者:王亮 [导读] 颈源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颈椎病,病患以中老年人居多,临床症状常表现出眩晕、视线模糊、耳鸣等症状。 (浏阳市中医医院脊柱外科湖南浏阳 410300) 摘要:目的探讨颈源性眩晕和颈椎不稳定相关性以及中医分型论治颈源性眩晕的效果。方法筛选出本院60例颈源性眩晕病患,将其设为研究组,筛选出同期进行体检的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研究对象,设为对照组,两组病患均行颈椎过伸过屈侧位X光检查,对比其颈椎不稳定的发生情况以及椎体后缘间夹角平均值。另将研究组按照疗法的差异分为研究组A与研究组B各30例,分别应用常规疗法与中医分型论治进行治疗,对比其疗效。结果研究组的颈椎不稳定发生率(71.7%)高于对照组(0.0%),椎体后缘间夹角大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大(P<0.05);研究组B的总有效率(96.7%)高于研究组A(83.3%),对比差异大(P<0.05)。结论颈源性眩晕和颈椎不稳定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中医分型论治颈源性眩晕的效果满意。 关键词:颈源性眩晕;颈椎不稳定;相关性;中医分型论治;疗效 Analysis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ervical vertigo and cervical instability and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ervical vertigo and cervical instability,and the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vertigo. Methods:selected 60 cases of cervical vertigo patients,which will be set as the study group,select the same medical examination of 40 cases of healthy persons as control subjects,as control group,two patients underwent cervical hyperextension and flexion lateral X - ray,the comparison of cervical instability the incidence and the average angle between the posterior margin of the vertebral body. The study group was divided into the study group A and the study group B 30 cases,respectively,the application of conventional therapy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ype of treatment,compared the efficacy. Results:the study group of cervical instability ratio (71.7%)i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0%),vertebral angle is grea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compared the difference (P<0.05);total efficiency of B research group (96.7%)was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A (83.3%),large differences (P<0.05). Conclusion:there is a certain correlation between cervical vertigo and cervical instability,and the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vertigo is satisfactory. [keyword]cervical vertigo;cervical instability;correlation;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urative effect 颈源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颈椎病,病患以中老年人居多,临床症状常表现出眩晕、视线模糊、耳鸣等症状【1-2】。本研究为了更深入探讨颈源性眩晕和颈椎不稳定相关性以及中医分型论治颈源性眩晕的效果,筛选出我院2015年4月到2017年4月的60例病患的病历资料展开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筛选出本院60例颈源性眩晕病患,将其设为研究组,都经影像学检查等确诊,符合年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拟定的颈椎病诊断标准【3】。当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27~75岁,平均(48.3±5.9)岁;病程3个月~8年,平均(3.7±1.5)年,发作次数3~6次,平均(4.1±1.0)次。按照疗法的差异,将研究组的60例病患分为研究组A与研究组B各30例。另筛选出同期进行体检的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研究对象,设为对照组,当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28~77岁,平均(47.9±5.8)岁。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A和研究组B病患的一般资料,差异小(P>0.05),可进行数据间的分析。 1.2方法 两组病患均行颈椎过伸过屈侧位X光检查,对比其颈椎不稳定的发生情况以及椎体后缘间夹角平均值。另将研究组按照疗法的差异分为研究组A与研究组B各30例,分别应用常规疗法与中医分型论治进行治疗,对比其疗效。 1.2.1 检查方法设定中立位,病患抬头挺胸,目光平视前方,两臂下垂置于两侧,下颌略收。用皮尺测量下颌与胸骨柄的间距,让病患过伸过屈(禁止胸椎活动、颈椎侧屈与旋转),身体和胶片底板夹角为90°,到和原下颌与胸骨柄间距5cm为止。用直尺与量角器,测量过伸过屈时的椎体后缘间距与夹角,计算过伸过屈间的差值。 1.2.2 治疗方法研究组A:应用倍他司汀、川芎嗪等西药、理疗、制动休息等常规综合疗法进行治疗。研究组B:在研究组A的基础上加用中医分型论治进行治疗,痰湿上阻型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肝肾亏虚、痰湿上阻型给予天麻钩藤饮,肝肾亏虚型给予六味地黄丸,瘀血内阻型给予通窍逐瘀汤,脾虚湿胜型给予实脾散,气血亏虚型给予八珍汤。 1.3疗效判断标准①治愈:症状消除,1年内未复发;②显效:症状基本消除,劳累后偶有发作;③有效:症状减轻,时有发作;④无效:症状无好转或加重【4】。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N×100%。 1.4数据统计选用SPSS 19.0系统计算数据,计数数据用%表示,进行x2校验,计量数据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说明差异大。 2结果 2.1对照组与研究组的颈椎不稳定发生情况以及椎体后缘间夹角对比研究组的颈椎不稳定发生率(71.7%)高于对照组(0.0%),椎体后缘间夹角大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大(P<0.05)。见表1。

神经根型颈椎病介绍大全

神经根型颈椎病介绍大全 什么是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原因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脊神经根受压引起的症状。发病原因有椎间盘突出、骨刺的增长都会压迫神经根。此病有一个发展过程,不是在一瞬间而形成的。所以当我们颈椎有疼痛时,就要首先想到颈椎病,如果自己忽视了,就会比较严重。下面来介绍一下神经根型是如何发病的。 早期颈椎椎体间存在无菌性炎症,病人会有颈部酸痛的症状。这个阶段还没有长出骨刺,椎间盘也没有退化,也不会出现神经根受压的现象。 随着颈椎的劳损错误的颈椎结构让椎间盘有少量退化,骨刺也开始少量长出,颈椎也慢慢僵硬。偶尔会出现脖子疼、头晕、头痛、手麻等情况,坐的时间长了会感觉后背上部疼痛。感觉关节不灵活。开始出现一些颈椎病。一部分患者现在就处在这种情况,但是你注意过吗? 逐渐椎间盘退化比较严重,逐渐变薄、甚至突出,骨刺越来越多。脖子疼、头晕、头痛、手麻等情况发作频繁。神经根受压导致神经根型颈椎病。这就是颈椎劳损到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的过程。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症状 颈肩痛

疼痛主要发生在头、颈部、肩背、上肢以及手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颈部疼痛可向肩部及肩胛骨内侧放射,伴有头痛、颈椎活动受限、椎旁压痛、上肢无力的症状。疼痛多表现灼烧感。少数表现坐立不安、失眠,咳嗽等发力时脖子痛、胸口痛。 手指麻木 手指麻木是神经根型颈椎病典型症状,脊神经根受压导致。严重的前臂、上臂、肩背部和头颈部一线出现麻木感。 放射痛 疼痛常仅限于颈、胸或上肢特定区域,与受压迫的神经根分布区域一致。患者在转动颈椎时,可感觉到这些部位放射痛,甚至加剧颈部疼痛。还会引起上肢肌力下降,病程严重者可有手臂肌肉萎缩的症状。 神经根型颈椎病非手术疗法 颈椎病属于脊柱相关疾病,非手术治疗应该选择美式整脊。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主要以手法矫正颈椎的五、六、七三节。本病主要原因是由椎间盘突出或骨刺压迫神经根导致的,如果不通过治疗只靠锻炼是无法解除神经受压而自愈的。

神经根型颈椎病评价表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医学中心祝您早日康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医学中心 WXH 整理 神经根型颈椎病评价表 姓名 性别 年龄 职业 床号 住院号 病程 通讯地址 电话 就诊日期 年 月 日 主诉 1. 症状与主诉(最高分9分) (3) 肌力 (1) 颈、肩部的疼痛与不适 正常 2分 没有 3分 轻度减弱 1分 时有 2分 明显减弱 0分 常有或有时严重 1分 (4) 腱反射 常很严重 0分 正常 1分 (2) 上肢痛与麻木 减弱或消失 0分 没有 3分 3. 工作和生活能力(最高分3分) 时有 2分 (1) 正常 3分 常有或有时严重 1分 (2) 不能持续 2分 常很严重 0分 (3) 轻度障碍 1分 (3) 手指疼痛与麻木 (4) 不能完成 0分 没有 3分 4. 手的功能(最高分0分) (最高分2分,修改) 时有 2分 A.(1) 正常 0分 常有或有时严重 1分 (2) 仅有无力、不适而无功能障碍 -1分 常很严重 0分 (3) 有功能障碍 -2分 2. 体征 (最高分8分) B.(1)正常 2分 (1) 椎间孔挤压试验/臂丛牵拉试验 (2)仅有无力、不适而无功能障碍 1分 阴性 3分 (3)有功能障碍 0分 颈肩痛(+)颈椎运动受限(-) 2分 5. 影像学诊断: 日期 片号 颈肩手痛(+)颈椎运动受限(-) 1分 X 片:生理曲度变直 颈椎不稳 椎管狭窄 或颈肩痛(+)颈椎运动受限(+) 骨质增生 椎间孔变小 椎间隙变窄 颈肩手痛(+)颈椎运动受限(+) 0分 位置: C2-C3 C3-C4 C4-C5 (2) 感觉 C5-C6 C6-C7 正常 2分 MRI /CT : 椎间盘( 膨出 突出 脱出 ) 轻度障碍 1分 位置: C2-C3 C3-C4 C4-C5 明显障碍 0分 C5-C6 C6-C7 C7-T1 6. 自我满意程度(第6项作为参考) 治疗前 很满意 满意 不满意 治疗后 很满意(治愈) 满意(改善) 不满意(无变化或恶化) 7.NRS 评定 治疗前 0 10 治疗后 0 10 总评分 20 分A (原文) 总评分 22 分B (修改) 治疗前评分 分 主管医师 日期 主管治疗师 日期 治疗后评分 分 主管医师 日期 主管治疗师 日期 治疗后评分 分 主管医师 日期 主管治疗师 日期 引自:石凤英. 康复护理学. (第2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7月第2版, P121~122. 神经根型颈椎病评价表. 日本,田中靖久.

颈椎不稳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中的作用32例临床分析

颈椎不稳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中的作用32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1-11-09T16:29:38.3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6期供稿作者:杨喜旺[导读] 高坤[5]在颈椎不稳动物模型的椎动脉血流变化实验中发现椎动脉血流量随不稳出现显著下降。 杨喜旺(新乡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 453000)【中图分类号】R681.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6-0222-02 【摘要】目的探讨颈椎不稳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伴有椎动脉型颈椎病表现的混合型颈椎病32例,观察颈椎稳定性、围领制动、手术疗效等指标。结果 22例患者出现颈椎不稳,不稳定节段脊髓可见异常信号及脊髓神经根受压征象。22例术后症状消失;9例术后症状大部分消失;1例术后症状加重。结论颈椎不稳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手术治疗颈椎不稳所致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良好疗效。 【关键词】颈椎不稳椎动脉颈椎病植骨融合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中老年颈椎病患者中最常见的类型,门诊经常见到眩晕的患者经多科室诊治仍不能确诊,即使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给予扩血管药物、制动、理疗等保守治疗,但症状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和精神压力。笔者将其它型颈椎病合并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文总结自2002-2010年因脊髓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术的病例中,根据1992年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提出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1],属椎动脉型颈椎病表现的病例共有32例,男21例,女11例;年龄35-70(平均45.7)岁。其中合并有脊髓型颈椎病表现的有24例,合并有神经根型颈椎病表现的有8例。 1.2 方法 32例患者均行颈前路减压及椎体间融合术。取颈前路右侧沿皮纹横切口,长约5cm,横行切断颈阔肌,纵向剥离胸锁乳突肌与颈部内脏鞘之间的筋膜,切断结扎肩胛舌骨肌,保护喉返神经及甲状腺下动脉,将胸锁乳突肌及颈动脉鞘牵向外侧,气管及食管拉向内侧,显露椎前筋膜,C臂透视定位病变椎间隙。用咬骨钳、刮匙将椎间盘及椎体后院骨赘切除,植骨钢板固定。缝合颈前筋膜,放置引流,无菌敷料包扎。 1.3 观察指标 1.3.1 颈椎稳定性按照White-Panjbi[2]法判断:(1)椎体水平移位>3.5mm为位移不稳定;(2)相邻两椎体的旋转角度差>11°为旋转不稳定。 1.3.2 围领制动的效果经围领制动后症状缓解的程度。 1.3.3 MRI检查检查不稳定节段水平颈脊髓内有无异常信号。 1.3.4 手术治疗效果对25例患者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和椎体后缘部分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部分病例加用颈前路钢板内固定)。 1.4 术后疗效判定标准采用Nagashima提出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评定[3]标准:优:症状完全消失;良:症状大部解除,但残留一些症状;差:症状与治疗前相同或加重。术后1年症状改善程度达到疗效等级判定优和良视为治疗有效。 2 结果 2.1 颈椎不稳 22例出现颈椎不稳,其中C3、4节段6例,C4、5节段13例,C5、6节段3例。 2.2 围领制动的效果 22例经围领制动后症状明显缓解,10例经围领制动后症状轻度缓解。 2.3 MRI检查颈椎间盘突出10例,脊髓有轻度受压征象;18例可见椎间盘发生退变,椎体后院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对脊髓产生不同程度的压迫;22例在不稳定节段脊髓可见异常信号及脊髓神经根受压征象。 2.4 手术疗效 22例术后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消失,治疗效果为优,22例均为颈椎节段不稳的患者;9例术后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大部分消失,残留小部分症状,治疗效果为良,考虑为病程久,有待于进一步恢复;1例术后症状加重,治疗效果为差,因术后未行钢板固定,颈部制动不可靠,出现植骨未愈合并塌陷,二次手术重新植骨并钢板固定,1年后复查植骨愈合,症状大部恢复。 3 讨论 过去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椎动脉直接受钩椎关节增生的骨赘压迫,使其管径变小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出现的临床症状。然而许多临床观察发现,椎动脉缺血症状与颈椎骨赘大小不平行,大的骨赘不一定产生明显症状,小的骨赘甚至无骨赘也可出现明显症状。顾涛[4]等通过对颈性眩晕病例的观察发现,大部分患者并没有明显的钩椎关节的骨赘增生,而这些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颈椎不稳或椎间盘突出变性。因而推测椎动脉受压引起脑组织供血不足并非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发病机制。 大量的研究表明Luschka关节囊、颈椎小关节、颈椎后纵韧带、椎间盘纤维环候补以及椎动脉均有交感神经分布。颈椎不稳引起局部异常的机械性刺激上述部位的交感神经末梢引起椎动脉舒缩给你紊乱。瞿东滨将椎动脉周边存在着的对椎动脉起限制固定作用的骨性以及软组织因素称为椎动脉的牵系结构,并提出在颈椎运动或存在不稳情况下,椎动脉易于受到波及,骨性及一些纤维束带就可能激惹椎动脉引起其痉挛。高坤[5]在颈椎不稳动物模型的椎动脉血流变化实验中发现椎动脉血流量随不稳出现显著下降。 本组22例颈椎不稳的病例经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围领制动,增加了颈椎稳定性后,椎动脉缺血症状完全消失。说明了颈椎不稳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的重要原因,增加颈椎稳定性对控制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起着重要作用。MRI检查看到不稳定节段脊髓的异常信号提示脊髓功能受到损害,但是否会引起椎动脉功能改变,目前还没有相关性的研究。 综上所述,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颈椎不稳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起重要作用,但并不是唯一的致病因素。但椎间植骨融合,颈椎稳定性重建不失为一种良好有效的治疗方法。参考文献 [1] 孙宇,陈琪福.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476. [2] White AA,Johnson RM,Panjabi MM,et al.Biomechanical anlysis of clinical stability in the cervical spine [J].Clin orthop,2008,109:85-96. [3] Part TG,Nagashima,Amautovic KI.Surgical anatomy of the anor cervical spine.The disc space,vertebal artery,and associated bony structures.Neurosurgery,2009,39(2):769-776.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