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达州市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_刘德兵

达州市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_刘德兵

达州市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_刘德兵
达州市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_刘德兵

达州市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刘德兵1,竺春福2,田莹莹2

(1.四川省煤田地质局137队,四川 达州 635006;2.达州市地质环境监测站,四川 达州 635000) 摘要:本文基于对近年达州市的地质灾害调查成果数据的综合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达州市地质灾害发育类型多,点多面广,发生最多的是滑坡,灾情规模主要为小型,除在空间表现出明显的分布特征外,在时间上也呈现一定的规律性特点。通过对该市地质灾害的成因进行初步探讨,阐明了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气象因素等自然条件与地质灾害发生的关系。

关键词:地质灾害;分布特征;成因;分析;达州

达州位于四川东北部,大巴山南麓,是重庆、成都、武汉、西安交汇辐射的中心地带。达州幅员面

积16 591km 2

,人口680万,是四川的人口大市、农业大市和工业重镇。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把人类带入

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给人类环境带来深重的灾难,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1]

。达州属四川省地质灾害多发区之一,截止2014年6月,经调查统计全市范围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共计1 814处,102 828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潜在经济损失约213 104.9万元。因此,分析研究达州的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为当地的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理论和基础依据十分必要。

1 研究区概况

大巴山是嘉陵江和汉江的分水岭,也是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的地理界线。达州位居大巴山弧形构造中段的南侧与川东新华夏系构造的复合交接部位,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呈东北高,西南低,最高处是宣汉县鸡唱乡大团堡,海拔2 458 m;最低处是渠县望溪乡天关村,海拔222 m。大巴山横直在万源宣汉北部,明月山、铜锣山、华釜山由北而南,纵卧其间,将全市分割为山区、丘陵、平坝3块。山地占幅员面积70.70%,丘陵占28.10%,平坝占1.20%。

达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由于地形复杂,各地区气候差异大。海拔800m 以下的低山、丘陵、河谷地区气候温和,冬暖、春早、夏热、秋凉,四季分明,无霜期长;海拔800~1 000m 的低、中山气候温凉、阴湿,回春迟,无酷暑,秋凉早,冬寒长;海拔1 000m 以上的中山区,光热资源不足,寒冷期较长,春寒和秋霜突出。

达州年平均气温14.7℃~17.6℃之间,无霜期约300d。全市雨量充沛,年平均雨量在1 000~1 300mm 之间。春季多寒潮低温天气,夏季多伏旱和洪涝、

大风、冰雹,秋季多连绵阴雨。

区内河流主要属长江支流的嘉陵江水系,发源于大巴山,由北而南呈树枝状分布。

前河、中河、后河汇成州河后与巴河在渠县三汇镇汇合成渠江,向南流入长江。境内流域面积在100 km 2以上的河流有53条,1 000 km 2

以上的干流有15条。通航河流有渠江、洲河、巴河、等9条,基本形

收稿日期:2014-10-21

作者简介:刘德兵(1977-),男,四川省岳池县人,本科,工程师,在职工程硕士,主要从事水工环地质及地质灾害防治等研究

(1)大巴山褶皱带 (2)铁山背斜 (3)华蓥山背斜 (4)中山背斜 (5)峨层山背斜 (6)赫天祠背斜

图1 达州主要构造图

成以渠江、洲河、巴河为主干流的水路运输网络,流域覆盖全市四个县(市)。

2 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规律

由于多种内外、动静因素相互作用,地质灾害发生周期性时间变化具有明显的动态特征。因此,凡具动态特性致灾因素的变化是控制灾害随时间变化的主因。如气候变异、集中降雨、河流侵蚀、地震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等,加速各种致灾因素发展变化。其中,降雨、人类活动的年度变化幅度最大、最频繁、最广泛,动态特征最活跃,是激发控制地质灾害年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2.1 降雨充沛年份地质灾害频发

近年来,达州多次遭遇百年一遇的强降雨,如2004年“9.3”洪灾、2005年“7.8”洪灾、2007年“6.18”洪灾及2010年“7.18”洪灾等。

2007年“6.18”洪灾期间达州普降暴雨、大暴雨,最高降雨量达228.9mm。强降雨导致全市132个乡镇、230万人不同程度受灾,诱发了达县青宁乡岩门村特大型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

2010年7月16日17:00~18日18:00,达州由北向

南出现强降雨过程,局部地区出现特大暴雨,全市雨量

监测站点统计数据见图2。

万源城区累计降雨量达到462.2 mm,超过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1989.7.10为216.5 mm),八台乡最大降雨量高达510.1 mm。此次强降雨迅速引发“7.18”特大暴雨洪灾,并直接诱发了万源市太平镇杨家梁滑坡、宣汉县清溪镇柏树沟滑坡等大量地质灾害,受灾人数达38 885人,造成经济损失约2.94亿元。 2013年7月16日,达州市境内再次遭遇暴雨、大暴雨,引发山体滑坡、交通中断、城镇被淹。此次暴雨洪灾共造成全市213个乡镇112.85万人不同程度受灾,紧急疏散6.58万人,紧急转移安置18 365人,直

接经济损失8.11亿元。渠县的渠江、天星、三汇、土

溪、李渡、达县的罐子、安云、沿河、亭子、河市、

福善、江陵等12个场镇大面积进水被淹。

达州市2005~2013年发生的地质灾害统计情况见

表1、图3。

表1 2005~2013年发生地质灾害统计表 (单位:处)年份总点数泥石流崩塌 滑坡 地裂缝其他2005515 12 23 464 10 6

200655 0 6 45 2 2 2007594 7 40 529 11 7 200867 1 16 47 2 1

200959 0 18 33 3 5 2010587 24 23 508 28 4 2011102 3 10 88 0 1 201296 0 14 79 2 1 201327 0 2 21 0

1 图

2 2010年“7.18”洪灾降雨量监测图

图3 2005~2013年发生地质灾害点数

图4 2005~2013年因地质灾害受灾情况

据达州市相关部门统计,近10年间降雨充沛的年份发生地质灾害及受灾情况见表2。

表2 2005~2013年因发生地质灾害受灾情况统计表

经济损失受灾人数 损毁房屋 损毁田地 年份 (万元)(人) (间) (亩) 2005 14653.91 7814 4316 7410.20 2006 2269.03 4286.3 595 234.25 2007 32470.40 14962 7854 5678.80 2008 2531.10 2811 834 100.50 2009 4634.00 2110 232 109.40 2010 29355.80 38885 25348 11060.60 2011 2456.40 1487 735 140.00 2012

12278.00 3717 891 0.00 2013

3121.00

672

142

1.05

分析2005~2013年发生地质灾害数量及受灾情况(图3、4),以及2009~2014年达州各县(市、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数据(图5)。可见,降雨年激发地质灾害的基本规律——降雨充沛的年份地质灾害频发。

2.2 季节特征明显

区内降雨集中分布每年的5~10月,占全年降雨量的70%左右,不同月份地质灾害分配不均,地质灾害的稳定状态普遍表现出随季节交替、降雨量周期性变化而变化的特征,特别是在高强度、长时间降雨时,地质灾害容易集中爆发。

据2009~2014年数据统计,7、8、9月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占总数的74.51%,而汛期5、6、10月共占总数的18.50%;其余月份(旱季)共发生地质灾害不到其总数的7%,与徐志文[2]研究的全省雨季发生的地质灾害统计结果基本一致。

降雨诱发的地质灾害以滑坡为主,占灾点总数的86.56%,崩塌(危岩)次之,占9.8%,

其余灾种仅占3.64%。从规模来看,滑坡以小型为主,占88.07%;次为中型,占

10.53%;大型滑坡约占0.83%,特大型滑坡仅占0.57%。

3 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

该区北部山体切割剧烈,山势陡峭,形成中、低山地

貌单元;中南部较为平缓,形成平等谷地地貌单元。因相

对高差较大,“V”字形冲沟发育,地形坡度多在25°以上,

复杂的地形、地貌为地质灾害的形成提供了动力和能量转

化条件。

截止2014年6月6日,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1 814处,平均地质灾害隐患点密度为0.13处/km 2

,分布于293个乡镇(表3)。

分析近10年来的统计数据,达州的地质灾害易发区主要分布在以下区域(图6):

1)东北部大巴山中山峡谷易发区。包括盆周山地万源的12个镇、40个乡及宣汉县的北东地区。 2)西南部低山深丘易发区,包括宣汉西南部22个乡镇、达县西部及渠县大部。

3)东南部华蓥山低山易发区,包括大竹、开江全部、达县东部、渠县、宣汉部分地区。

4)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区。包括城市建筑工程不合理开挖;公路、铁路建设沿线形成的高陡边坡;矿

表3 2014年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表

区域 隐患点数/处 涉及乡镇/个

涉及村组/个

经开区43 2 25

通川区116 20 79

万源市337 50 201 宣汉县260 54 108 开江县

231

19

80

大竹县99 39 86

达川区338 54 224

渠县 390 55 217

合计 1814 293 1020

图5 2009~2014年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

山废矸废渣堆积区、采空区、塌陷区;水库、电站、河流岸边滑塌区域。

5)重点防治隐患点区域。包括历次暴雨洪灾诱发的隐患点,矿山地质灾害点以及通过近年来监测发现变形逐年加剧的隐患点。

3 成灾因素分析

3.1 岩组特征的影响

地质灾害的载体是岩土石体及其组合,岩组特征是灾害发生、发展的物质基础,一定的岩土石体及其组合类型、分布规律、变化特征构成了滑坡、泥石流灾害发

生发展的起始控制点[3]

达州市地处大巴山弧形构造中段的南侧与川东新华夏系构造的复合交接部,地质条件复杂,各类岩组分布广泛,物质成份不同,组织结构有别,对滑坡等地质灾害特性、强度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且具有区域性规律和时空规律。

区内地质灾害以滑坡为主,且多发育在侏罗系地层分布区内,与该区的岩组特征密切相关。崩塌多发生在岩质坚硬或软硬相间的地层构成的陡坡地段,节理、裂隙较发育,在多组裂隙及层面的组合下被分割成楔形体,在重力及人为因素的诱发作用下发生失稳破坏。

3.2 人类经济活动影响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作为一种强大的地质营力,破坏

地表生态结构,加速地表形态的演化,越来越剧烈地激发了各种不同的地质灾害[3]

在筑路弃土、切坡建房、矿产开采等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中,极易诱发地质灾害发生。人类经济活动在地质灾害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具有强烈的参与性,其引起的破坏强度与自然地质作用相当,甚至更有甚者。2007年达县杨柳垭滑坡就是由于不合理弃土堆放加载引起,而万源、达川区内的30余处地面塌陷多为采空型地面塌陷,则与连续数十年的矿产开采及大量疏排地下水,特别是地下采矿导致地面变形、岩溶塌陷有关。

3.3 降雨激发致灾影响

降雨是激发滑坡、泥石流产生、发展成为灾害的极为重要因素。达州辖区山地面积大,地质岩性结构复杂,加上有利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一直属四川省地质灾害多发区。近年来,达州遭遇暴雨频率高,大量的降雨入渗、浸润、软化岩土体,降低斜坡的稳定性。据统计,区内几乎所有的地质灾害暴发均与暴雨及长时间降水有关,特别是滑坡的发生更与降雨关系密切,二者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当日降雨量达到20mm、累计降雨量达到50~160mm 时,就会开始出现小型浅层滑坡[4]

黄润秋等[5]

在研究四川境内暴雨所引起的滑坡后,提出了水垫-楔裂效应,把降雨入渗后地下水对斜坡的作用过程分为汇聚—顶托、挤入—楔裂和溃裂—滑动三个阶段。2004年9月5日宣汉县天台乡特大

型滑坡[6]、2007年6月27日达县杨柳垭滑坡[7]、2007年7月7日达县青宁乡滑坡[8]

及2009年7月16日宣汉县樊哙滑坡等,都是强降雨激发致灾的典型实例。

4 结论与建议

1)达州市的地质灾害发生概率与降雨量成正比,降雨充沛的年份和季节地质灾害频发,重点防范期为5月至9月。地质灾害类型仍以滑坡为主,崩塌次之,泥石流、地裂缝及地面塌陷等灾害较少。

2)区内的滑坡多发生于降雨中后期,滞后时间一般不超过5d。不同类型的滑坡滞后时间长短不一,高易发区 中易发区 低易发区

图6 达州市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图

呈现出堆积土、堆填土、粘土、碎屑和基岩滑坡的滞后时间由短到长的特点;同一类型的滑坡因滑坡体厚度由小到大,其滞后时间也从短到长。

3)人类工程经济活动诱发地质灾害在时间上具有不确定性,全年各个时间均可能发生,防控难度大。

4)地质灾害防治应坚持“预防、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做好汛前和汛期的巡排查工作,及早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落实防灾措施,避免突发性地质灾害造成重大损失。

参考文献:

[1] 王琪,郭立坤.城市环境问题[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2001.

[2] 徐志文.四川省地质环境状况及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研究[J].地质与勘探,2006, 42(4):97-102.

[3] 李树德.中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J].水土保持研究,1999, 6(4):33-37.

[4] 张友谊,胡卸文,朱海勇.滑坡与降雨关系研究展望[J].自然灾害学报,2007,16(1):104-36.

[5] 黄润秋,徐则民,许模.地下水的致灾效应及异常地下水流诱发地质灾害[J].地球与环境,2005, 33:1~9

[6] 黄润秋,赵松江,宋肖冰等.四川省宣汉县天台乡滑坡形成过程和机理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5,32(1):13-15.

[7] 刘德兵,李毅等.达县杨柳垭滑坡稳定性评价及防治对策研究[J].中华建设科技,2011,(4),1-5.

[8] 胡瑞林,张明,崔芳鹏等.四川省达县青宁乡滑坡的基本特征和形成机理分析[J].地学前缘,2008,15(4):250-257.

(上接第26页)

参考文献:

[1] 四川省广汉地质工程勘察院.四川省5.12特大地震后汶川县城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R].2008:22-23.

[2] 薛东剑,何政伟,陶舒等."5.12"震后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以青川、平武县为例[J].地球科学进展.2011,26(3):311-318.

[3] 刘惠军,陈倩,魏昌利等.“5.12”大地震前后汶川县地质灾害发育研究[J].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9,(2):112-115.

[4] 黄润秋,李为乐.“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27(12):2585-2592.

[5] 国务院令第394号.地质灾害防治条例[S].2003.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征求意见稿)[S].2007.

[7] 乔建平,黄栋,杨宗佶,孟华君.汶川地震极震区泥石流物源动储量统计方法[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2(2):1-6.

[8] 王得楷.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探讨[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2(4):94-95.

南四湖水体氮_磷营养盐时空分布特征及营养状态评价_舒凤月

第33卷第11期2012年11月 环境科学ENVIRONMENTAL SCIENCE Vol.33,No.11Nov.,2012 南四湖水体氮、磷营养盐时空分布特征及营养状态评价 舒凤月1,2,刘玉配1,赵颖1,吴艳鹏1,李爱华 1 (1.曲阜师范大学山东省南四湖湿地生态与环境保护高校重点实验室,曲阜273165;2.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 生物多样性与保护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2) 摘要:分析了南四湖水体TN 和TP 的时空变化规律,并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SI )对其营养状态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南四湖水体TN 和TP 含量分别为2.617mg ·L -1和0.110mg ·L -1;空间上各湖区水体TN 和TP 含量存在显著差异,TN 和TP 含量均以南阳湖最高,分别为3.830mg ·L -1和0.192mg ·L -1,独山湖TN 含量(2.106mg ·L -1)最低,而微山湖TP 含量(0.067mg ·L -1)最低;南四湖水体中TN 含量的季节差异不显著,但夏季(2.805mg ·L -1)和春季(3.049mg ·L -1)明显高于秋季(2.160mg ·L -1)和冬季(2.452mg ·L -1),各湖区TN 的季节变化没有一致规律;南四湖及各湖区TP 含量具有显著的季节差异,变化趋势均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总体来看,南四湖处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其中,南阳湖富营养化最严重,处于中度富营养化状态, 其它3个湖区均为轻度富营养化.综合分析表明外源污染仍是南四湖污染的主要来源,湖区网箱养殖和围网养殖所产生的污染应引起高度重视. 关键词:南四湖;总氮;总磷;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富营养化 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0-3301(2012)11-3748-05 收稿日期:2012-01-18;修订日期:2012-05-09 基金项目:曲阜师范大学“十二五”计划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国家林 业局948项目(2012-4-73);山东省教育厅项目(J12LF04);曲阜师范大学项目(XJ200920,2010A030) 作者简介:舒凤月(1974 ),男,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底 栖动物分类和生态学, E-mail :Shfyue01@163.com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TN and TP in Water and Evaluation of Eutrophic State of Lake Nansi SHU Feng-yue 1,2 ,LIU Yu-pei 1,ZHAO Ying 1,WU Yan-peng 1,LI Ai-hua 1 (1.Key Laboratory of Wetland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Conservation of Lake Nansi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273165,China ;2.Key Laboratory of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of Aquatic Organisms ,Institute of Hydrob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uhan 430072,China ) Abstract :Based on the seasonally investigating data from Lake Nansi during 2010to 2011,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otal nitrogen (TN )and total phosphorus (TP )in water were analyzed ,and the trophic state was also assess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s of TN and TP were 2.617mg ·L -1and 0.110mg ·L -1respectively.The spatial variations of TN and TP in water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four lake regions with the highest value of two parameters (3.830mg ·L -1and 0.192mg ·L -1respectively )were all found in Lake Nanyang while the lowest value in Lake Dushan (2.106mg ·L -1)and Lake Weishan (0.067mg ·L -1)respectively.Seasonally ,the concentrations of TN in Lake Nansi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ut the concentrations of TN in summer (2.805mg ·L -1)and spring (3.049mg ·L -1)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in autumn (2.160mg ·L -1)and winter (2.452mg ·L -1),and that in four lake regions showed no uniform variation trends.While the seasonal change of the concentrations of TP in water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not only in Lake Nansi but also in its four lake regions ,the variation trends were uniform with summer >spring >autumn >winter.Generally ,the water quality of Lake Nansi has reached light eutrophication ,among which ,Lake Nanyang was in middle eutrophic state ,while other three lake regions were in light eutrophic state.Integrated analysis indicted that external pollution was still the main influence factors of water quality in Lake Nansi ,meanwhile ,the pollution caused by pen fish culture was urgent for the control of non-point pollution sources. Key words :Lake Nansi ;total nitrogen (TN );total phosphorus (TP );comprehensive nutrition state index ;eutrophication 南四湖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面积约1266km 2 , 平均水深1.5m ,由南阳湖、昭阳湖、独山湖和微山湖4个湖区串联而成.1960年在湖腰建成二级坝枢纽,坝北为上级湖,坝南为下级湖.南四湖湿地属于淮河流域泗河水系,有直接入湖河道53条,其中30条注入上级湖,23条注入下级湖,总流域面积31700km 2 .南四湖湿地属暖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多年年均温13.7?, 湿地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其中,水生维管束植物103种,软体动物38种,昆虫415种,鱼 类80种,鸟类205种.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渔业基 地,南四湖渔业养殖种类包括鲢鱼、鳙鱼、草鱼、鲤鱼、鳜鱼、乌鳢以及河蟹等,养殖方式主要有围网、 网箱和池塘 [1,2]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废水、城镇生 DOI:10.13227/j.hjkx.2012.11.022

(完整版)气温的分布规律

气温的分布规律 下图为某山地气象站一年中每天的日出、日落时间及逐时气温(℃) 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 气温日较差大的月份是 A. 1月 B. 4月 C. 7月 D. 10月 2.该山地 A.冬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 B.因台风暴雨引发的滑坡多 C.基带的景观为热带雨林 D.山顶海拔低于1000米 气温的日变化一般表现为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 前后。右图示意某区域某日某时刻的等温线分布,该日丙地的正午太 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读图回答第3题 3.下列时刻中,最有可能出现该等温线分布状况的是 A.6时 B 9时 C 12时 D. 14时 4.右下图为北京、南京、哈尔滨和海口四城市气温年变化曲线图。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北京、南京、哈尔滨和海口四城市对应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分别是 A.甲、丁、丙、乙 B.甲、乙、丙、丁 C.丙、乙、丁、甲 D.丙、丁、甲、乙 下图为“大陆和海洋气温年较差、日较差的纬度分布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反映大陆气温年较差和海洋气温日较差的曲线分别是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丁 6.曲线丙在南、北纬30°附近达最大值的原因是 A.纬度低,太阳辐射量大 B.地势高,空气稀薄 C.多为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天气晴朗 D.距海洋远,大陆性强,昼夜温差大

气温垂直递减率是指空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的数值,读某地春季某日气温垂直递减率(℃/100米)时空变化图,回答7—9题 7.当天该地几乎没有对流运动发生的时段是 A.9~1 7时B.18~次日7时 C.17~次日9时D.19~次日6时 8.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 A.100米B.200米C.400米D.500米 9.如果该地位于华北地区,这天 A.大气环境质量好B.不容易有沙尘暴形成 C.较有可能阴雨天气D.能见度高,行车方便 右图是“某地某日垂直温度变化(℃/100米)时空分布图”。读图,完成10—12题。 10.该日此地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时段是 A.8∶00~16∶30 B.17∶00~23∶00 C.16∶30~7∶00 D.23∶00~5∶00 11.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 A.500米B.100米C.350米D.150米 12.当某地大气发生逆温现象时 A.空气对流更加显著B.抑制污染物向上扩散 C.有利于成云致雨D.减少大气中臭氧的含量 焚风效应是由山地引发的一种局地范围内的空气运动形式。一般发生在背风坡地区,使气温比迎风坡异常变高。其成因是湿绝热垂直递减率和干绝热垂直递减率的不同。(湿绝热垂直递减率是有水汽凝结时的空气垂直递减率;干绝热垂直递减率是无水汽凝结时的空气垂直递减率)读下图回答14—15题

地理区域时间分布特征

陆军军官学院五四比武 数学建模竞赛 参赛组编号:022******* 所属队别:学员二旅26队 参赛队员姓名:夏旭东刘小均刘豪 参赛选择的题号是: A 论文题目:地理区域气温时间分布特征

地理区域气温时间分布特征 摘要 1.问题一 问题一是对较短时间内气温的预测,为了能够较准确的预测较短时间段的气温,我们需要对所给数据进行处理,由于问题一是为了求出一天、几天或者一周的气温,我们首先需要计算出三个区每天的平均温度,其次引入三次指数平滑法,并建立时间序列模型,较精确的预测出较短时间的气温,预测结果如下: 20070624 20070624~26 20070624~30 原平均温度22.4 25.37 25 预测值23.91 26.17 26.43 2.问题二 问题二要预测冬季的最高或最低气温,实际上是在第一问的基础上,预测冬季三个月的气温,但这加大了运算量,其实对于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是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段获得的,因此对一年四季随机抽取三天,观察其气温变化曲线,得出了两个时间段,即0-6时和12-16时能达到每日的最低和最高气温,再利用问题一中的基于EMD的神经网络预测,以所给数据为输入,预测下一年同期气温,比较得出最高和最低气温,如下图: 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时间20070221 20061223 平均温度17.6 -9.5 3.问题三 问题三要对2007年冬季气温整体进行分析,由于没有给出2007年的真实冬季气温,我们首先要预测出2007年冬季的气温,第二问我们利用基于EMD的神经网络预测法对2006年的冬季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进行了预测,而得出的预测值与真实值相比,非常接近。因此我们预测2007年冬季的平均气温,也在原有的模型基础上进行求解。然后分析:1.对07年冬季气温的整体性分析2.对07年冬季气温的地域情况的分析3.对2007年冬季气温最高和最低的时间的分析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希尔伯特黄变换 EMD经验模态分解法神经网络预测时间序列法

淮安地区闪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分析.doc

淮安地区闪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关键词闪电定位;闪电密度;闪电强度;江苏淮安 Key words lightning location;lightning density;lightning intensity;Huaian Jiangsu 雷电(也称为“闪电”)是发生于大气中的一种长距离、大电流、强电磁辐射瞬时放电事件。自然界的这种强大的放电现象不仅可造成人畜伤亡,引起森林火灾、电力和通信中断等重要灾害,而且还严重干扰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因此,对闪电活动规律的研究不仅是雷电科学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对雷电灾害进行科学防护的需要。 闪电产生于中尺度对流天气系统,具有显著的局地和时效特征,其闪电活动空间分布特征与当地气候条件、天气系统、地形、下垫面等多种因素有关。淮安地区处于江苏省北部,地势低平,属于暖温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是冷暖气流频繁交汇地带[10]。随着全球变暖,淮安地区高层建筑以及易燃场所不断增加,导致了雷电事故发生更加频繁。因此,研究淮安地区闪电活动规律对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以及制定防雷减灾对策具有现实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地闪频次分布特征 2.2 地闪时间分布特征 2.3 地闪空间分布特征 闪电密度表示该区域年平均闪电的总次数与该区域面积之比。该文首先求出淮安地区年平均闪电密度,然后运用surfer软

件进行绘图处理。 雷电流幅值概率是国内外对雷电防护研究中所必须考虑的重要参数之一,在雷电绕击、反击计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3]。 根据IEEE工作组以及CIGER分别提出的雷电流幅值累积概率表达式,综合两者特点,归纳出雷电流幅值累积概率计算公式[14]: Pc=1/[1+(I/a)b] 其中,Pc为雷电流幅值大于某一个值的累积概率;I为雷电流幅值(kA);a为中值电流,表示雷电流幅值累积概率大于a 的概率为50%;b为拟合指数。 根据雷电流幅值累积概率计算公式,对淮安地区闪电强度累积概率进行拟合,拟合方程为: Pc=1/[1+(I/31)3.3] 可以看出,拟合曲线与实际监测值基本一致,说明了拟合效果较好。因此,以后在对淮安地区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时,可以根据上述闪电强度累积概率拟合方程,进行易损性区划等防雷工作研究。 3 结论 (4)淮安地区闪电强度大于32 kA的概率小于50%,拟合出大于某雷电流幅值时的累积概率表达式为:Pc=1/[+(I/31)33]。

东北盛夏月尺度气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预测试验

第26卷 第4期2008年12月 干 旱 气 象 AR I D METEOROLOGY Vol .26 No .4 Dec,2008 文章编号:1006-7639(2008)-04-0051-05 东北盛夏月尺度气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预测试验 张运福1,金 巍2,曲 岩 2 (1.沈阳区域气候中心,辽宁 沈阳 110001;2.辽宁省营口市气象局,辽宁营口 115001) 摘 要:利用1961~2004年东北地区53个测站7~8月逐月气温资料及太平洋海温场、北半球500 hPa 高度场和环流特征量资料,采用场经验正交函数展开和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近44a 东北地区盛 夏月尺度气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借助典型相关系数,对场与场的关系进行分析,利用多因子场预测未来要素场的典型相关方法,对东北地区盛夏逐月气温进行了预测及评估检验。结果表明:东北地区 7、8月份平均气温分布的一致性比较好,分别占总方差的65%和72%;东北地区盛夏7、8月气温主要 有全区一致型、南北型和东西型等几种主要空间类型。通过实践检验,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2005~ 2006年东北地区盛夏7、8月份月尺度气温趋势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关键词:东北地区;E OF 分析;时空特征;典型相关分析;预测中图分类号:P468.0+2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8-08-29;改回日期:2008-11-14 作者简介:张运福(1962-),山东省安丘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气候预测及研究.E -mail:zyf mail@vi p.sina .com 引 言 东北境内东、北、西3面为低山和中山环绕,中部是大平原,南北和东西相差约15个纬度或经度,因此气温变化差异较大。近44a 资料表明盛夏高温、低温等气候灾害异常活跃,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很大影响。过去许多专家对中国气温分布特征及其预测进行了研究 [1-16] ,但逐月的详细探讨东北地 区盛夏气温异常的气候分析并不是很多。本文选用了具有代表性的东北3省53个测站、44a (资料序列1961~2004年)夏季7、8月气温资料,应用场经验正交函数展开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东北地区盛夏(7、8月)气温的空间异常结构进行了研究;应用典型相关分析作区域性短期月尺度的气候预测研究,目的在于进一步了解该区域月尺度气温异常的变化规律和预测。 1资料和方法 所用资料来自国家气候中心和沈阳区域气候中 心,包括东北3省分布均匀的53个站点1961~2004年7、8月气温资料,1961~2004年逐月北半球500 hPa 高度场、太平洋海温场、500hPa 环流特征量。 采用场的经验正交函数展开和主成分分析(E OF )方法,分析东北地区盛夏月平均气温的时空分布特征, 利用典型相关分析(CCA )方法作区域性月尺度平均气温的短期气候预测研究。 预测趋势评分方法:对逐个站点预测趋势与实况趋势评估,趋势一致时评为正确,趋势相反评为错误,正确趋势的站点除以所有站点的总和作为正确的百分率。评估办法评分:利用短期气候预测质量评估方法,当预测趋势与实况趋势一致,或者当实况与预测相反,但实况值在正常±0.5℃以内,为正确。 2 盛夏气温的空间分布特征 2.1 气温的空间分布特征 从1961~2004年,7月份东北地区平均气温在18~25℃之间(图1),气温最低的站点位于黑龙江省最北端的漠河,最高的站点位于辽宁省的锦州和营口;气温北部低、南部高,同纬度沿海气温低于内陆,随着纬度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8月份东北地区平均气温在15~24℃之间(图

海洋温度、盐度和密度的分布与变化(2020年10月整理).pdf

3.4.1海洋温度、盐度和密度的分布与变化 世界大洋的温度、盐度和密度的时空分布和变化,是海洋学研究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它几乎与海洋中所有现象都有密切的联系。 从宏观上看,世界大洋中温、盐、密度场的基本特征是,在表层大致沿纬向呈带状分布,即东—西方向上量值的差异相对很小;而在经向,即南—北方向上的变化却十分显著。在铅直方向上,基本呈层化状态,且随深度的增加其水平差异逐渐缩小,至深层其温、盐、密的分布均匀。它们在铅直方向上的变化相对水平方向上要大得多,因为大洋的水平尺度比其深度要大几百倍至几千倍。图3—10为大洋表面温、盐、密度平均值随纬度的变化。 一、海洋温度的分布与变化 对整个世界大洋而言,约75%的水体温度在0~6℃之间,50%的水体温度在1.3~3.8℃之间,整体水温平均为3.8℃。其中,太平洋平均为3.7℃,大西洋4.0℃,印度洋为3.8℃。 当然,世界大洋中的水温,因时因地而异,比上述平均状况要复杂得多,且一般难以用解析表达式给出。因此,通常多借助于平面图、剖面图,用绘制等值线的方法,以及绘制铅直分布曲线,时间变化曲线等,将其三维时空结构分解成二维或者一维的结构,通过分析加以综合,从而形成对整个温度场的认识。这种研究方法同样适应于对盐度、密度场和其它现象的研究。

(一)海洋水温的平面(水平)分布 1.大洋表层的水温分布进入海洋中的太阳辐射能,除很少部分返回大气外,余者全被海水吸收,转化为海水的热能。其中约60%的辐射能被1m厚的表层吸收,因此海洋表层水温较高。 大洋表层水温的分布,主要决定于太阳辐射的分布和大洋环流两个因子。在极地海域结冰与融冰的影响也起重要作用。 大洋表层水温变化于-2~30℃之间,年平均值为17.4℃。太平洋最高,平均为19.1℃;印度洋次之,为1 7.0℃;大西洋为16.9℃。相比各大洋的总平均温度而言,大洋表层是相当温暖的。 各大洋表层水温的差异,是由其所处地理位置、大洋形状以及大洋环流的配置等因素所造成的。太平洋表层水温之所以高,主要因为它的热带和副热带的面积宽广,其表层温度高于25℃的面积约占66%;而大西洋的热带和副热带的面积小,表层水温高于25℃的面积仅占18%。当然,大西洋与北冰洋之间和太平洋与北冰洋之间相比,比较畅通,也是原因之一。 从表3—2可以看出,大洋在南、北两半球的表层水温有明显差异。北半球的年平均水温比南半球相同纬度带内的温度高2℃左右,尤其在大西洋南、北半球50°~70°之间特别明显,相差7℃左右。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南赤道流的一部分跨越赤道进入北半球;另一方面是由于北半球的陆地阻碍了北冰洋冷水的流入,而南半球则与南极海域直接联通。 表3-2三大洋每10°纬度带内表面水温的年平均值(℃)(据Defant,1961)

雾霾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文献综述穆迪

1.雾霾污染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1)雾霾的概念 雾霾中的雾是近地面的云,霾是漂浮在空气中的硫酸、灰尘等组成的气溶胶。在一定光照,温度,湿度和动力因素雾和霾相结合就形成了雾霾。雾霾的主要成分是直径不大于微米的可入肺颗粒物,称为。首先 PM 是“particulate matter”的英文缩写,是指可吸入颗粒物质,在环境领域被称为颗粒物,在大气科学领域被称为大气溶胶粒子。按气象学定义,雾是水汽凝结的产物,主要由水汽组成;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的定义,霾则由包含 PM 在内的大量颗粒物飘浮在空气中形成。通常将相 对湿度大于 90%时的低能见度天气称之为雾,而湿度小于80%时称之为霾,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则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形成的,称之为雾霾。 (2)雾霾污染的形成机制 雾霾污染的形成机制非常复杂,既有人为原因,也有大气原因。人类活动中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使得污染物大量排放,为雾霾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所以说“污染是元凶”;大气运动包含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在雾霾污染形成过程,空气运动扮演“帮凶”的角色。根据中国科学院最新调查发现,中国大陆雾霾污染源主要是燃煤、工业生产、汽车尾气、生物质燃烧以及扬尘沙尘。其中是主要污染物,其污染源所占比重如图 1-1 所示。 由于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排放物形成的一次颗粒物通过地面的界面反应,形成二次无机颗粒;同时其他废气通过大气输送和化学反应,形成二次有机颗粒物,这样就形成雾霾的物质基础。气溶胶与湿润的空气在大气条件出现水平方向连续静风和垂直方向逆温时,就产生雾霾,而雾霾的水汽遇冷凝结成雾或轻雾。 图 1-1 主要来源占比图 (3)雾霾污染的危害 1-3-1雾霾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对国民经济运行、居民生产生活以及居民身心健康。雾霾天气发生时,空气湿度低于百分之六十,可吸入颗粒物质均匀浮游在于空中,颗粒物质对大气具有一定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空气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通讯,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可吸入颗粒物,尤其是可入肺颗粒物通过进入人体循环系统,造成呼吸道炎症、肺炎等病症,加重了人们对于雾霾污染的恐惧感,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雾霾天气发生后,严重的视程障碍威胁着城市道路、高速公路、航空港、海港、航道的安全。2013年1月北京雾霾事件中,曾发生多起交通事故,1月31日雾霾天气加 冻雨双重影响,导致望京往太阳宫方向高架桥上发生100多辆车追尾事故。 (4)雾霾的分类及物理特征 根据能见度和含水量将雾霾过程划分为雾、轻雾、湿霾、霾 4 个不同阶段。雾、湿霾阶段的相对湿度平均为 95%、91%,轻雾和霾阶段平均相对湿度接近,均为 79%。4 个阶段的主要发生顺序为霾?轻雾→湿霾→雾→湿霾→轻雾?霾,雾前湿霾阶段持续时间长于雾后。尺度>2μm 以雾滴为主的粗粒子数浓度、表面积浓度和体积浓度在雾阶段均显著大于其他 3 个阶段,其中霾阶段浓度最低。雾滴表面积浓度和体积浓度谱在 5μm、13μm 及μm 处分别存在峰值,对雾水体积和液水含量的贡献最大的尺度范围为 10~30μm,而轻雾、湿霾和霾阶段粗粒子谱均为单峰型。尺度>μm 的细粒子表面积浓度谱形在雾和湿霾阶段、轻雾和霾阶段分别相似,雾和湿霾阶段数浓度占优势的尺度范围分别为 ~μm 和 ~μm,轻雾及霾阶段数浓度优势粒子尺度范围均为~μm。4 个阶段数浓度最大差异出现在 ~μm 范围,从高到低依次为轻雾、霾、湿霾、雾。<μm、~μm 和>μm 的气溶胶粒子最高数浓度分别出现在霾、轻雾和雾阶段。从霾、轻雾、湿霾到雾的转换过程中,以 ~μm 为界,小粒子减少,大

广西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广西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摘要]本文通过查询1970-2008年广西省的降水资料,对广西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展开论述。经过调查、分析,发现广西降水分布地域性较为明显,而且各个季节的变化对其降水的分布及情况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文中对广西降水的时间分布特征及地域分布特征展开分析,对气象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广西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降水属于广西的重要天气现象之一,若持续降水且降水量过大,极有可能产生一定的灾害,包括引发洪水、山体滑坡、塌陷等方面,甚至威胁居民的人身安全及财产安全。因此,对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可以有效的了解广西省的降水分布特点,从而及时对天气现象开展预测,以便在出现超大降水的情况时及时采取防治措施,降低其所带来的危害。 1降水的时间分布特征 本文中的相关数据资料来源为广西气象台的雨量库,主要以常规化的统计分析方法来进行相应的分析工作。 1.1年、月际变化特征 经过查阅广西气象台的雨量库得知,近十几年来,广西多数地方出现强降水情况,而且强降水的发生频率较高。其中,1994年的强降水日数最多,共120d,占该年的降水量的32.7%;而1989年的强降水日数最少,是近十几年来最少的,共61d,占该年的降水量16.7%,其强降水日数仅为1994年的一半。 此外,结合强降水日数与相应年际变化趋势,可以发现广西省全年都可以出现强降水天气,其实际降水强度在一年中的各个月份也各不相同。而且其强降水的月际分布有明显的双峰型特征,其峰值一般在6月份出现,降水量为16.8d;并于8月份出现第二峰,第二峰并没有第一峰的特征明显,主要为15.6d。在一年之中,广西省一般主要在5-8月份出现强降水情况,其强降水日数占据全年日数的70%左右,尤其是六月份的时候。通过查询资料还发现,强降水过程日数逐月分布呈现单峰型特征,尤其以6月份的强降水日数最多,为4.66d,而在汛期,即4-9月期间出现强降水过程日数占据全年强降水日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1.2降水日变化特征 由于白昼和夜间热力条件的差异,暴雨存在明显的日变化:等差值线总趋势呈东北—西南走向,即夜间暴雨频数的由桂西北地区向桂西南地区逐渐减少,桂西北的夜间暴雨比白天高出5~7次。以频次差值最大的凌云和岑溪两个测站作代表,分析桂西北和桂东南昼间和夜间暴雨的逐月变化的情况。在白天时段,两个测站的暴雨频次逐月变化有明显的差别:从数量上看,无论在那一月份,陆川

雾霾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文献综述 穆迪

雾霾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文献综述 1.雾霾污染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1)雾霾的概念 雾霾中的雾是近地面的云,霾是漂浮在空气中的硫酸、灰尘等组成的气溶胶。在一定光照,温度,湿度和动力因素雾和霾相结合就形成了雾霾。雾霾的主要成分是直径不大于2.5 微米的可入肺颗粒物,称为PM2.5。首先PM 是“particulate matter”的英文缩写,是指可吸入颗粒物质,在环境领域被称为颗粒物,在大气科学领域被称为大气溶胶粒子。按气象学定义,雾是水汽凝结的产物,主要由水汽组成;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的定义,霾则由包含PM 2.5在内的大量颗粒物飘浮在空气中形成。通常将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低能见度天气称之为雾,而湿度小于80%时称之为霾,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则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形成的,称之为雾霾。 (2)雾霾污染的形成机制 雾霾污染的形成机制非常复杂,既有人为原因,也有大气原因。人类活动中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使得污染物大量排放,为雾霾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所以说“污染是元凶”;大气运动包含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在雾霾污染形成过程,空气运动扮演“帮凶”的角色。根据中国科学院最新调查发现,中国大陆雾霾污染源主要是燃煤、工业生产、汽车尾气、生物质燃烧以及扬尘沙尘。其中PM2.5是主要污染物,其污染源所占比重如图1-1 所示。 由于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排放物形成的一次颗粒物通过地面的界面反应,形成二次无机颗粒;同时其他废气通过大气输送和化学反应,形成二次有机颗粒物,这样就形成雾霾的物质基础。气溶胶与湿润的空气在大气条件出现水平方向连续静风和垂直方向逆温时,就产生雾霾,而雾霾的水汽遇冷凝结成雾或轻雾。 图1-1 PM2.5主要来源占比图 (3)雾霾污染的危害 1-3-1雾霾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对国民经济运行、居民生产生活以及居民身心健康。雾霾天气发生时,空气湿度低于百分之六十,可吸入颗粒物质均匀浮游在于空中,颗粒物质对大气具有一定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空气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通讯,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可吸入颗粒物,尤其是可入肺颗粒物通过进入人体循环系统,造成呼吸道炎症、肺炎等病症,加重了人们对于雾霾污染的恐惧感,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1.3.2雾霾天气发生后,严重的视程障碍威胁着城市道路、高速公路、航空港、海港、航道

雷击闪电的特性

雷击闪电的特性 作者:TIMES 转贴自:防雷技术论坛 雷击闪电的特性 (1)雷电流的特性 雷电破坏作用与峰值电流及其波形有最密切的关系。雷击的发生、雷电流大小与许多因数有关,其中主要的有地理位置、地质条件、季节和气象。其中气象情况有很大的随机性,因此研究雷电流大多数采取大量观测记录,用统计的方法寻找出它的概率分布的方法。根据资料表明,各次雷击闪电电流大小和波形差别很大。尤其是不同种类放电差别更大。为此有必要作如下说明。 由典型的雷雨云电荷分布可知,雷雨云下部带负电,而上部带正电。根据云层带电极性来定义雷电流的极性时,云层带正电荷对地放电称为正闪电,而云层带负电荷对地放电称为负闪电。正闪电时正电荷由云到地,为正值,负闪电时负电荷由云到地,故为负值。云层对地是否发生闪电,取决于云体的电荷量及对地高度或者说云地间的电场强度。 云地间放电形成的先导是从云层内的电荷中心伸向地面。这叫做向下先导。其最大电场强度出现在云体的下边缘或地上高耸的物体顶端。雷电先导也可能是从接地体向云层推进的向上先导。因此,可以把闪分成四类,只沿着先导方向发生电荷中和的闪电叫无回击闪电。当发生先导放电之后还出现逆先导方向放电的现象,称为有回击闪电。 上面讲到一次雷击大多数分成3~4次放电,一般是第一次放电的电流最大,正闪电的电流比负闪电的电流大。这可以从图1.2典型的雷雨云中的电荷分布得到理解。 电流上升率数据对避雷保护问题极其重要,最大电流上升率出现在紧靠峰值电流之前。习惯上用电流波形起始时刻至幅值下降为半幅值的时间间隔来表征雷电流脉冲部分的波长。雷电流的大小与许多因素有关,各地区有很大区别,一般平原地区比山地雷电流大,正闪电比负闪电大,第一闪击比随后闪击大。 (2)闪电的电荷量 闪电电荷是指一次闪电中正电荷与负电荷中和的数量。这个数量直接反映一次闪电放出的能量,也就是一次闪电的破坏力。闪电电荷的多少是由雷云带电情况决定的,所以它又与地理条件和气象情况有关,也存在很大的随机性。从大量观测数据表明,一次闪电放电电荷Q可从零点几库仑到1000多库仑。然而在一次雷击中,在同一地区它们的数量分布符合概率的正态分布。第一次负闪击的放电量在10多库仑者居多。 一朵雷云是否会向大地发生闪击,由几个基本因素决定,其一是云层带电荷多少,其二是把云层与大地之间形成的电容模拟为平板电容时,它对大地的电容是多少。当然这个模拟电容两极之间的电压就是由电容和带电量决定的。当这个模拟电容内的电位梯度du/dl达到闪击值时就会发生闪击。当闪击一旦发生,云地之间即发生急剧的电荷中和。 雷电之所以破坏性很强,主要是因为它把雷云蕴藏的能量在短短的几十μs放出来,从瞬间功率来讲,它是巨大的。但据有关资料计算,每次闪击发出的能量只相当燃烧几千克石油所放出的能量而已。 (3)雷电波的频谱分析 雷电波频谱是研究避雷的重要依据。从雷电波频谱结构可以获悉雷电波电压、电流的能量在各频段的分布,根据这些数据可以估算通信系统频带范围内雷电冲击的幅度和能量大小,进而确定避雷措施;在电力系统中,了解雷电波频谱分析在避雷工程中,也可以根据其

地理事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规律问题专题复习

地理事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规律问题专题复习 高考考点: 高考考点: ◆描述地理事物及现象时空分布特征和规律。(时间:季节年际日) [空间:水平垂直纬度(南北)海陆(东西)] ◆阐释地理事物及现象时空分布成因、原理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一)、点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地理事物呈点状,说明其背景比例尺很小,往往是要求描述其分布特点。描述时应从大范围去考虑。 例1:读图3,说明历届现代夏季奥运会举办城市的地区分布特点。 主要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或欧洲和北 美洲)。 答案分析: 此题要求描述的是点状地理事物的位置属性。图 中给出的是海陆简图,不是地形图,不需要考虑 海拔差异。又因为这些城市都是分布在陆地上, 也不必考虑海陆差异。所以只需纬度(南北)差 异。 例2:M江是珠江水系三大河流之一,流域面积 90%在广东省境内。流域内拥有较丰富的水资源、 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根 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共14 分)(08广东卷) 4)分析该流域城镇的地理分布特点和成因。(5分) 答:地理分布特点: ①沿河流与交通线分布; ②南部和中部多,北部少。 成因: ①水、陆交通便利,供水方便; ②中、南部地势低平,有利于城镇建设; ③中、南部经济发展水平较北部高,较有利于城镇发展。疏 密 方 位 叠 加

1、点状分布图答题方法 (3)甲区域的城镇分布有明显特征。请你归纳出三点。(6分) 答:主要分布在东部;沿交通线分布;沿谷地(沿河流)分布。 2.读图6,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我国汽车工业中心的分布特点。 多数分布在季风区内,沿河近海的平原地区; 多数 分布在交通便利,经济较发达的人口、城市密集地 区。 3.读“某国南部水系及其城市分布图”,回答下列 问题:概括乙河南部地区城市分布的特点。 城市多沿河分布,较为均匀,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 少,且距离较远。

2020年高三地理高考复习微专题盐精选试题及答案解析(13页)

2020年高三地理高考复习微专题盐精选试题 盐按照原料来源可分为4类:海盐、湖盐、井盐和矿盐。以海水为原料晒制而得的盐叫作海盐;从盐湖中直接采出的盐和以盐湖卤水为原料在盐田中晒制而成的盐叫作湖盐;通过打井的方式抽取地下卤水进而制成的盐叫作井盐;开采岩盐矿床制得的盐叫作矿盐。由于岩盐矿床有时与天然卤水盐矿共存,加之开采岩盐矿床钻井水溶法的问世,故又有井盐和矿盐的合称——井矿盐,或泛称为矿盐。读我国陆上主要大、中型盐矿分布示意图. 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盐矿分布特征是 A.东部产海盐,西部产湖盐,中部产井矿盐 B.东部产海盐,西部产井矿盐,中部产湖盐 C.东部产湖盐,西部产井矿盐,中部产海盐 D.东部产井矿盐,西部产湖盐,中部产海盐

2.我国的海盐产量居世界首位。下列有关海盐的说法,正确的是A.淮河以北各海盐场,冬季为淡产季节,其他三季为高产季节B.东南沿海的海盐场,高产期基本上在春季 C.南海及北部湾地区的海盐场,高产期为冬季 D.我国南方海区蒸发旺盛,盐场规模比北方大 盐度是衡量海水性质的一项重要指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的四条曲线中,能正确反映海洋表面盐度分布规律的是( ) A.曲线①B.曲线②C.曲线③D.曲线④4.有关海水盐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同纬度海区,暖流流经的海区盐度偏高B.赤道地区气温高,蒸发量大,盐度高于其他海区 C.死海蒸发旺盛,为世界盐度最高的海区D.60°N海区的盐度比南半球同纬度海区高 海水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海水质量,其大小取决于盐度、水温和

压力。读“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变化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5.图中三条曲线代表的含义分别是 A.①海水温度②海水盐度③海水密度 B.①海水密度②海水盐度③海水温度 C.①海水温度②海水密度③海水盐度 D.①海水盐度②海水密度③海水温度 6.由图可知,赤道附近的表层海水( ) A.温度低、盐度较低、密度小B.温度高、盐度较低、密度大C.温度高、盐度较高、密度小D.温度低、盐度较高、密度大7.下列关于海水密度分布及其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表层海水的密度的分布规律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B.海水密度的垂直分布规律是从表层向深层逐渐增加 C.海水最大密度出现在低纬地区的海面 D.海水密度与洋流运动无关

气温的时空分布

气温的时空分布,影响因素及等温线的判读 (导学案) 学习目标:1、阅读P230、P231,识记世界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识记气温的时间变化规律,理解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差异和原因 2、阅读P54,等温线图的判读,理解识记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和基本规律。 学习重点:气温时空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学习难点:等温线图的判读。 导学过程: 一、自学P230,识记气温的时空分布 (一)气温的时间变化规律 1、气温日变化(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时间应为当地地方时14时;最低气温出现时间应为日出前后;一般地沿海△T日< 内陆△T日;阴天△T日<晴天△T日低纬高原△T日>附近平原△T日 2、气温年变化(年较差)北半球陆地上最热月为7月,海洋最热8月;陆地上最冷月1月;海洋最冷月2月。 南半球陆地上最热月为1月,海洋最热月 2 月;陆地上最冷 7 月,海洋最冷月 8 月。 一般地,低纬△T年<高纬△T年;沿海△T年<内陆△T年,低纬高原△T年<附近平原△T年 例:热带地区气温特征:全年高温,气温年度化小

亚热带:夏高温,冬温和,四季分明 温带(季风、大陆性):夏季高温,冬季寒冷 寒带地区:夏季温暖而短促,冬季寒冷而漫长 (二)气温的空间分布;读P230,世界年平均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及 区域地理P23世界一月、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描述: 1、宏观整体性:全球气温分布规律: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影响因素: 太阳辐射(纬度) 2、微观差异性:同纬度,夏季陆 高 海 低 ;冬季陆 低 海 高 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内陆地区:同纬度,海拔高的高原、山地的气温比平原、低地的气温低,影响因素地形(地势) 沿海:暖流经过的海区气温高,寒流经过的海区气温低,影响因素: 洋流 (三)影响气温因素: 纬度差异 季节变化 天气状况 大气密度、大气透明度 大气运动 海陆差异 地形 洋流 地表反射 植被 水库 城市热岛 a :主要因素:太阳辐射 H 午变化 昼夜长短变化 b :主要因素:大气自身 C :下垫雨 D :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

江苏省降雨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810370024.html, 江苏省降雨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作者:徐晨光冯新峰郑志伟申子通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4年第20期 摘要根据江苏省13个气象观测站点的分布位置建立泰森多边形,并利用普通克里金插值法和建立的基尼系数降雨分布不均匀性模型,对南京市和江苏省1961—2010年的降雨量、基尼系数和洛伦茨不对称系数的系列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50年来,江苏省年降雨量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梯度变化,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江苏省年降雨量趋于增加,降雨年内时间分布趋于均匀,较多月份的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比例增大。雨季月份降雨量较集中,东南部大暴雨发生的频次增加,增大水土流失发生的可能性;非雨季月份降雨量较少,西北部容易造成土壤干旱,对植被生长和生态恢复极为不利。 关键词降雨;分布模型;时空分布;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 P42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0-0236-04 随着全球变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气候变化所诱发的环境问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诸多学者对各类气象要素(如降雨、气温、蒸发等)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1-3]。降雨作为水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多寡和分布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 江苏省地处我国东部的江淮流域,工农业比较发达,但旱涝灾害严重,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不良影响。近年来,江苏省降雨量的时空分布趋势比较受关注,但对降雨量的年内变化分布趋势却研究较少[4-5]。提高对江苏省降雨时空的预测能力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该文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借鉴基尼系数的构建思路,利用洛伦茨曲线的特征分析,对江苏省13个观测站1961—2010年间降雨年内分布的均匀度进行定量分析,以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选取 选取江苏省13个气象台观测站点(徐州、赣榆、盱眙、淮阴、射阳、南京、高邮、东台、南通、吕泗、常州、溧阳、吴县东山)1961—2010年的逐月降雨量值。 1.2 研究方法 运用Analysis Tool中CreateThiessen Polygons工具为江苏省13个气象观测站点创建泰森多边形,并求出每个多边形的面积,以及该多边形在江苏省总的土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应用ArcMap9.3地统计学模块(Geostatistics)中普通克里金插值方法插值形成面雨量,分析研究区多年月均及年均面降雨量的空间分布;利用建立的基尼系数降雨分布不均匀性模型,对研究区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可通过降水、蒸发、径流等水平衡要素的分布反映如下: 1) 我国水资源人均和亩均水量少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其中河川径流量为27115亿m3,居世界第六位。但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710 m3,约为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4,列世界第88位。亩均水资源量也只有1770m3,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2/3左右。因此,虽然我国水资源总量并不少,但人均和亩均水量并不丰富。 2)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与耕地、人口的地区分布也不相适应。我国南方地区耕地面积只占全国35.9%,人口数占全国的54.7%,但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总量的81%;人均而北方四区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总量的14.4%,耕地面积却占全国的58.3%。由于季风气候的强烈影响,我国降水和径流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年际变化大,少水年和多水年持续出现,旱涝灾害频繁,平均约每三年发生一次较严重的水旱灾害。 3) 水土流失严重,许多河流含沙量大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长期人类活动的结果,中国森林覆盖率只有12%,居世界第120位,水土流失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150万km2,约占国土面积1/6。结果造成许多河流的含沙量大,如黄河年平均含沙量为37.7kg/m3,年输沙总量16亿t,居世界大河之首。 4)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各地很不平衡 在南方多水地区,水的利用率较低,如长江只有16%,珠江15%,浙闽地区河流不到4%,西南地区河流不到1%。但在北方少水地区,地表水开发利用

程度比较高,如海河流域利用率达到67%,辽河流域达到68%,淮河达到73%,黄河为39%,内陆河的开发利用达32%。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也是北方高于南方,目前海河平原浅层地下水利用率达83%,黄河流域为49%。 5)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 缺水的干旱半干旱我国面积占52%,地下水超采严重,水资源不够,人们在地下寻找水源宝藏,深层地下水都是上万年甚至于更长时间蓄积的水,现在都拿出来用了。华北平原累计超采水量达到1000亿立方米,中国668个城市三分之二有不同程度的缺水,缺水带来的工农业年损失巨大,以千亿计算。水资源污染严重,水环境污染问题涉及到人类的健康,“三湖、三河”污染态势在扩大,现在黄河已经找不到干净的水,很多地方都是劣质水,黄河的污染与泥沙问题很严重,黄河既有泥沙,又有各种各样的污染物在河道内。华北地区的白洋淀污染也非常严重,水几乎是黑色。 水环境、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水污染导致甲肝、伤寒、血吸虫等疾病,废污水、水与食品的污染导致肝癌、胃癌是中国农村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中国肝癌死亡率为世界第一。污染造成的经济社会损失巨大,水污染和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相当于GDP的3.5%到8%。与水相关的生态退化,全国有356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干旱沙化土地100万平方公里,每年以3436平方公里扩张,我国森林率只有18%,我国大约有三分之二的草场退化。沙漠化的情况严重,地下水枯胡杨林大量的死亡,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牧场退化,草原沙化。沙漠化引起了沙尘暴以及黄河河道的断流等很多问题。华北地下水严重超采,最大超采量达到150%,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原来地下水位在80米左右,现在地下水位标高大概为30米左右,下降了30多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