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基处理案例分析资料

地基处理案例分析资料

地基处理案例分析资料
地基处理案例分析资料

软土地基处理方法

软土是淤泥和淤泥质土的总称。主要是由天然含水量大、压缩性高、承载能力低的淤泥沉积物及少量腐殖质所组成的土。软土是指滨海、湖沼、谷地、河滩沉积的天然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的细粒土。具有天然含水量高、天然孔隙比大、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固结系数小、固结时间长、灵敏度高、扰动性大、透水性差、土层层状分布复杂、各层之间物理力学性质相差较大等特点。目前,软土地基处理的方法有预压法、换填法、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砂石桩法、水泥土搅拌法及其他地基处理法。本文着重介绍各个方法的施工工艺及流程,然后对于相同地质条件的软土地基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剖析地基处理的重点,最后根据处理结果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案。

工程概况及初步分析

某地区建筑场地拟建二层框架结构房屋,建筑平面,室外标高为8.4m(±0.000),根据地质资料,现有场地标高为1.64m,需填土6.76m,土层依次如下:第一层为素填土,厚度0.5m;第二层为淤泥,厚度为11.4m,为高压缩性土,压缩模量Es=1.73MPa,固结系数Ch=Cv=1.0x10-3c㎡/s;第三层为粉质黏土夹碎石,厚度为4.6m,为中压缩性土,压缩模量Es=4.96MPa;第四层为淤泥质黏土,厚度为2.5m,压缩模量Es=1.85MPa;第五层为粉质黏土,厚度为5.4m,压缩模量Es=4.3MPa;第六层为淤泥质黏土,厚度为3.2m,压缩模量Es=1.85MPa;第七层为粗角砾土,厚度为2.2m,压缩模量Es=10MPa;第八层为粉质黏土,厚度为12.9m,压缩模量Es=4.8MPa.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对于高压缩性土地基,框架结构相邻柱基沉降差为0.003L(L为相邻柱距),经过初步估算,柱底内力标准值分别约为600KN和1000KN,柱距6米,容许的沉降差为18mm.

在施工主体结构基础前期,由于场地需要回填土而且较厚,在回填施工时期,回填土属于外加荷载,此时按荷载考虑计算场地的沉降,总沉降量达到1316.34mm.各层沉降量为:第一层淤泥沉降量为946.9mm,占总沉降量的71.9%;第二层淤泥沉降量为131.6mm,占总沉降量的10.0%;第三层淤泥沉降量为189.4mm,占总沉降量的14.4%;第四层淤泥沉降量为48.4mm,占总沉降量的3.7%.此过程为固结排水沉降过程,随时间的发展场地土趋于稳定。在沉降基本完成时,进行主体结构基础施工,此时场地土体性质发生变化,此时各层土的承载力和压缩模量均会有所增加,假设均比原来土体增加 1.1倍。此时按回填土承载力特征值fak=100Kpa,估算C轴交5轴及6轴柱基础A、B大小,分别为2m×3m和4.0m×4.0m,柱基A总沉降量为55.24mm,占回填土沉降量的4.2%,柱基B总沉降量为71.34mm,占回填土沉降量的5.4%,沉降差16.1mm,小于规范容许值18mm.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未进行任何地基处理的情况下,前期沉降占绝大部分,而后期采用独立扩展基础已能满足承载力且无软弱下卧层和变形要求。因此,地基处理的重点在于加速固结排水过程,减少回填土引起的沉降。

1 地基处理措施

1.1 选择合适的处理措施目前,软土地基处理的方法有换填法、预压法、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砂石桩法、水泥土搅拌法、高压旋喷桩法、桩基法及其他地基处理法。

换填垫层法是挖除软弱地基土,采用砂石、粉质粘土、灰土、粉煤灰、矿渣等材料进行换填作为垫层的一种地基处理方法,通过换填软弱地基土的变形变成垫层地基的变形,因此能够减少地基的沉降。本工程软弱地基土层埋深0.5m,层厚11.4m,首先需要挖除9725.9m3,回填土需要9725.9m3.可见挖土及回填方量相当大,从经济上考虑该方法不适用于该工程软弱地基处理。

堆载预压法是解决淤泥软粘土地基沉降和稳定问题有效措施,堆载预压分塑料排水带活砂井地基堆载预压和天然地基堆载预压。通常,当软土层厚度小于4.0m时,可采用天然地基堆载预压法处理,当软土层厚度超过4.0m时,为加速预压过程,应采用塑料排水带、砂井等竖井排水预压法处理地基。本工程淤泥层厚度为11.4m,适合用排水预压法。

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而强夯置换法适用于高饱和度的粉土与软塑~流塑的粘性土等地基上对变形控制要求不严的工程。此两种方法都采用夯击的方法进行地基加固,因此都有一定的加固深度,本工程软弱土层为淤泥层,该土性质不适用夯击方法加固,而且土层深度较深。

砂石桩法适用于挤密松散砂土、粉土、粘性土、素填土、杂填土等地基,本工程软弱土层为欠固结土层,在回填土回填至设计标高时,土层在附加应力作用下进行排水固结,土层压缩,因此不适用。

水泥搅拌法分为深层搅拌法和粉体喷搅法,水泥土搅拌法适用于处理正常固结的淤泥与淤泥质土、粉土、饱和黄土、素填土、粘性土以及无流动地下水的饱和松散砂土等地基。当地基土的天然含水量小于30%、大于70%或地下水的PH值小于4时不宜采用干法。

因此本工程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法可选用堆载预压法。

软土地基常见五种处理方法

鉴于淤泥软土地基承载力低,压缩性大,透水性差,不易满足水工建筑物地基设计要求,故需进行处理,下面介绍淤泥软土地基五种处理方法。

1、桩基法

当淤土层较厚,难以大面积进行深处理,可采用打桩办法进行加固处理。而桩基础技术多种多样,早期多采用水泥土搅拌桩、砂石桩、木桩,目前很少使用,一是水泥土搅拌桩水灰比、输浆量和搅拌次数等控制管理自动化系统未健全,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存

在搅拌均匀性差及成桩质量不稳定问题;二是砂石桩用以加固较深淤泥软土地基,由于存在工期长,工后变形大等问题,已不再用作对变形有要求的建筑地基处理;三是民用建筑已禁用木桩基础。

钢筋混凝土预制桩(钢筋混凝土桩和预应力管桩)目前由于具有较强承载力,投资省,质量有保证,施工速度快等特点,得到普遍运用,如本人设计龙海市角美镇金山水闸,其地质条件覆盖一层10m以上厚的淤泥土层,地基处理采用边长为250mm钢筋混凝土预制方桩,挤密淤土层并靠摩擦承载,钢筋混凝土预制桩还具有抗水闸水压力产生水平荷载,达到水平稳定作用。

淤土层较厚地基处理还可以采用灌注桩,打灌注桩至硬土层,作承载台,灌注桩有沉管灌注桩和冲钻孔灌注桩,但两种方法灌注桩还存在一些技术难题,一是沉管灌注桩在深厚软土中存在桩身完整性问题;二是冲钻孔灌注桩存在泥浆污染问题,桩身混凝土灌注质量,桩底沉渣清理和持力层判断不易监控等问题。福建省龙海市发生几起灌注桩基础民用建筑不均匀沉陷,导致墙体裂缝事件,是由于施工中存在上述技术问题造成。

2、换土法

当淤土层厚度较簿时,也可采用淤土层换填砂壤土、灰土、粗砂、水泥土及采用沉井基础等办法进行地基处理,鉴于换砂不利于防渗,且工程造价较高,一般应就地取材,以换填泥土为宜。换土法要回填有较好压密特性土进行压实或夯实,形成良好的持力层,从而改变地基承载力特性,提高抗变形和稳定能力,施工时应注意坑边稳定,保证填料质量,填料应分层夯实。

3、灌浆法

是利用气压、液压或电化学原理将能够固化的某些浆液注入地基介质中或建筑物与地基的缝隙部位。灌浆浆液可以是水泥浆、水泥砂浆、粘土水泥浆、粘土浆及各种化学浆材如聚氨酯类、木质素类、硅酸盐类等。灌浆法对加固淤泥软土地基具有明显效果,如福建省龙海市角美壶屿港水闸由于淤泥软基不均匀,沉陷闸基沉降最大达到0.63m,加固时采用单管高压旋喷灌浆处理,每个闸墩上、下游侧和中间各设5个灌浆孔,沿闸墩轴线两侧布孔,灌注水泥浆,成桩直径0.5m,伸入闸基础10.5m,采用灌浆压力为20MPa,经过处理后闸基沉降基本得到控制。高压旋喷灌浆处理原理是通过在闸基中高压旋喷灌浆形成水泥土摩擦桩,提高闸基承载力,达到控制沉降的目的。另一种对淤泥软土地基闸室淘空处理通常应通过水闸上游防渗如设置水平铺盖或垂直防渗控制闸基渗流,然后再对闸室进行灌浆处理,如厦门市石浔水闸由于闸基渗流造成闸室底板多个部位被淘空,加固时先在闸室上游侧采用帷幕灌浆防渗,灌浆帷幕布设在闸墩上游侧1.0m处,孔距 0.5m,灌注水泥浆,孔深5.0m,灌浆压力10MPa。然后对闸室淘空部位采用钻孔灌浆处理,先灌细砂,不吃砂后,再灌水泥砂浆,最后灌水泥浆,水闸除险加固后效果显著。

4、排水固结法

排水固结法是解决淤泥软粘土地基沉降和稳定问题有效措施,由排水系统和加压系统两部分组合而成。排水系统是在地基中设置排水体,利用地层本身的透水性由排水体集中排水的结构体系,根据排水体的不同可分为砂井排水和塑料排水带排水两种。下面介绍效益较高塑料排水板处理淤泥软基方法,插入软基排水板,当填筑基础及上部建筑物时,荷载作用软基,地下水由于受挤压和毛细作用沿塑料排水板上升至砂垫层内,由砂层向两侧排出,从而提高基底承载力,塑料排水板要在砂垫层完成后施工,由测量人员测量出需处理范围,标出每根排水板具体位置,插板机对中调平,把排水板在钻头安放好,开动打桩机锤打钻杆,将地面上塑料排水板截断,并留有一定富余长度,在塑料排水板四周填砂后即完成本根施工。

5、加筋法

加筋土是将抗拉能力很强土工合成材料埋置于土层中,利用土颗粒位移与拉筋产生摩擦力,使土与加筋材料形成整体,减少整体变形和增强整体稳定。福建省福清过桥山围垦工程采用打设塑料排水板,以加速淤泥层排水固结,提高地基强度,又采用砂垫层中铺设土工织物,由于土工织物受拉作用,调整了基底应力分布,地基侧向位移和沉降却相应减少,地基稳定性就大大提高。

粉煤灰地层常用处理方法

粉喷桩是以水泥等粉体作为固化材料,用压缩空气输送到软弱土层中,通过钻头再原位进行强制搅拌,形成土与水泥等搅拌掺加料的混合物,并具有整体性、水稳定性和一定强度的柱状加固体,从而加固了地基,是一种有效的软土地基加固方法。

强夯法是众多地基处理手段中的一种,可分为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两种。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湿陷性黄土和杂填土等地基;强夯置换法适用于高饱和度的粉土与软塑-流塑的粘性土等地基上对变形控制要求不严的工程。强夯加固作用与土层在被处理过程中的三种不同机理有关。加密作用,以空气和气体的排出为特征;固结作用,以孔隙水的排出为特征;预加变形作用,以各种颗粒成分在结构上的重新排列和颗粒结构与形态的改变为特征。

灌浆法

案例分析2: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1)强夯法

垫层法(动力置换原理)

挤密法(动力密实、动力固结原理)

强夯法最好,该地区位于郊区,周围无任何建筑物和管线,采用强夯法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而且这种方法施工便利、经济,被广泛采用)

(2)桩基础法(价格昂贵)

桩基础既是一种基础形式也可看作是一种地基处理措施,是在地基中有规则的布置灌注桩或钢筋混凝土桩,以提高地基承载能力

打桩过程中将桩周土挤密,从而提高地基土的抗剪强度。

(3)预浸水法(施工不便)

预浸水法可用于处理湿陷性土层厚度大于10m,自重湿陷量大于50cm的场地,以消除土的自重湿陷性。离地面下6m以内的土层,有时因自重应力不足而可能仍有湿陷性,尚应采用垫层等处理方法。

(4)单液硅化或碱液加固法(处理过程复杂)

单液硅化加固法是将硅酸钠溶液注入土中。对已有建筑物地基进行加固时,如果是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宜采用压力灌注;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应让溶液通过灌注孔自行渗入土中。

碱液加固法是将碱液通过灌注孔渗入土内,适宜加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上已有的建筑物地基。

案例分析1:

可采用打预制钢筋砼短桩、砂井真空预压、深层搅拌桩、新型碎石桩等方法地基土不均匀沉降的处理。

(1)强夯法(动力固结原理)

强夯法又叫动力固结法。是利用起重设备将80~400 kg的重锤起吊到10~40m高处,然后使重锤自由落下,对黄土地基进行强力夯击,以消除其湿陷性,降低压缩变形,提高地基强度,但强夯法适用对地下水位以上饱和度Sr≤60%的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局部或整片处理,可处理的深度在3~12m。土的天然含水率对强夯法处理至关重要,天然含水量低于10%的土,颗粒间摩擦力大,细土颗粒很难被填充,且表层坚硬,夯击时表层土容易松动,夯击能量消耗在表层土上,深部土层不易夯实,消除湿陷性黄土的有效深度小,夯填质量达不到设计效果。当上部荷载通过表层土传递到深部土层时,便会由于深部土层压缩而产生固结沉降,对上部建筑物造成破坏。

垫层法(动力置换原理)

土(或灰土)垫层是一种浅层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传统方法,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应用历史,在湿陷性黄土地区使用较广泛,具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和施工简便等特点。实践证明,经过回填压实处理的黄土地基湿陷性速率和湿陷量大大减少,一般表土垫层的湿陷量减少为1~3cm,灰土垫层的湿陷量往往小于1cm,垫层法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局部或整片处理,可处理的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在1~3m,垫层法根据施工方法不同可分为土垫层和灰土垫层,当同时要求提高垫层土的承载力及增强水稳定时,宜采用整片灰土垫层处理。

(1)素土垫层法。素土垫层法是将基坑挖出的原土经洒水湿润后,采用夯实机械分层回填至设计高度的一种方法,它与压实机械做的功、土的含水率、铺土厚度、及压实遍数存在密切关系。压实机械做的功与填土的密实度并不成正比,当土质含水量一定时,起初土的密实度随压实机械所做的功的增大而增加,当土的密实度达到极限时,反而随着功的增加而破坏土的整体稳定性,形成剪切破坏。在大面积的素土夯填施工中时常遇到,运输土料的重型机械容易对已夯筑完毕的坝体表面形成过度碾压,造成剪切破坏,同时对含水率过高的地区形成“橡皮泥”现象,从而出现渗漏。这些都将是影响夯填质量的主要因素。

(2)灰土垫层法。灰土垫层法是采用消石灰与土的2∶8或3∶7的体积比配合而成,经过筛分拌合,再分层回填,分层夯实的一种方法,要保证夯实的质量必须要严格控制好灰土的拌制比例,土料的含水率,这对夯填质量起主要的影响因素。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不可能用仪器对每一层土样进行含水率测定,只能通过“握手成团,落地开花”的直观测定法来测定,但这种方法对于湿陷性黄土测定范围过于偏大,经过实验测定大致在14%~19%,存在测定偏差,且土质湿润不够均匀,往往有表层土吸水饱和,下层土干燥的现象,给施工带来很大的难度。当处理厚度超过3m时,挖填土方量大,施工期长,施工质量也不易保证,严重影响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所以垫层法同样存在着施工局限。

挤密法(动力密实原理)

挤密法是利用沉管、爆破、冲击、夯扩等方法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中挤密填料孔再用素土、灰土、必要时采用高强度水泥土、分层回填夯实以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提高其强度,减少其湿陷性和压缩性。挤密法适用于对地下水位以上,饱和度Sr≤65%的湿陷性黄

土地基进行加固处理,可处理的湿陷性黄土厚度一般为5~15m。但通过实践证明:挤密法对土的含水量要求较高(一般要求略低于最优含水率),含水量过高或过低,挤密效果都达不到设计要求,这在施工中很难控制,因为湿陷性黄土的吸水性极强且易达到饱和状态,在湿陷性黄土进行洒水湿润时,表层土质饱和后容易形成积水,下部土质却很难受水接触而呈干燥状态,对于含水量<10%的地基土,特别是在整个处理深度范围内的含水量普遍偏低的土质中是不易采用的。

桩基础法

桩基础既是一种基础形式也可看作是一种地基处理措施,是在地基中有规则的布置灌注桩或钢筋混凝土桩,以提高地基承载能力。桩根据受力不同可分为端承桩和摩擦桩,这种地基处理方法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中使用较多,但桩基础仍然存在浅在的隐患,地基一旦浸水,便会引起湿陷给建筑物带来危害。在自重湿陷性黄土中浸水后,桩周土发生自重湿陷时,将产生土相对桩的向下位移对桩产生一个向下的作用力即负摩擦力。而且通过实践证明,预制桩的侧表面虽比灌注桩平滑,但其单位面积上的负摩擦力却比灌注桩大。这主要是由于预制桩在打桩过程中将桩周土挤密,挤密土在桩周形成一层硬壳,牢固的黏附在桩侧表面上,桩周土体发生自重湿陷时不是沿桩身而是沿硬壳层滑移,硬壳层增加了桩的侧表面面积,负摩擦力也随着增加,正是由于这股强大的负摩擦力至使桩基出现沉降,由于负摩擦力的发挥程度不同,导致建筑物地质基础产生严重的不均匀沉降,构成基础的剪切应力,形成剪应力破坏,这也正是导致众多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

预浸水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预浸水法是利用黄土浸水后产生自重湿陷的特性,在施工前进行大面积浸水使土体预先产生自重湿陷,以消除黄土土层的自重湿陷性,它只适用于处理土层厚度大于10m,自重湿陷量计算值不大于500mm的黄土地基,经预浸法处理后,浅层黄土可能仍具外荷湿陷性,需做浅层处理。

预浸水法用水量大、工期长,一般应比正式工程至少提前半年到一年进行,浸水前沿场地四周修土埂或向下挖深50cm,并设置标点以观测地面及深层土的湿陷变形,浸水期间要加强观测,浸水初期水位不易过高,待周围地表出现环形裂缝后再提高水位,湿陷性变形的观测应到沉陷基本稳定为止。预浸水法用水量大,对于缺水少雨、水资源贫乏地区,不易采用,当土层下部存在隔水层时,预浸时间加大,工期延长,都将是影响工程的因素。

深层搅拌桩法

深层搅拌桩是复合地基的一种,近几年在黄土地区应用比较广泛,可用于处理含水量较高的湿陷性弱的黄土。它具有施工简便、快捷、无振动,基本不挤土,低噪音等特点。

深层搅拌桩的固化材料有石灰、水泥等,一般都采用后者作固化材料。其加固机理是将水泥掺入粘土后,与粘土中的水分发生水解和水化反应,进而与具有一定活性的粘土颗粒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稳定的结晶化合物,这些新生成的化合物在水中或空气中发生凝硬反应,使水泥有一定的强度,从而使地基土达到承载的要求。

深层搅拌桩的施工方法有干法施工和湿法施工两种,干法施工就是“粉喷桩”,其工艺是用压缩空气将固化材料通过深层搅拌机械喷入土中并搅拌而成。因为输入的是水泥干粉,因此必然对土的天然含水量有一定的要求,如果土的含水量较低时,很容易出现桩体中心固化不充分、强度低的现象,严重的甚至根本没有强度。在某些含水量较高的土层中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因此,应用粉喷桩的土层中含水量应超过30%,在饱和土层或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层中应用更好。对于土的天然含水量过高或过低时都不允许采用。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消除地基的全部湿陷量(对甲类建筑物)或部分是限量(对乙、丙类建筑物),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有:

1)垫层法:将湿陷性土层挖去,换以素土或灰土(2:8或3:7灰土),分层夯实。并可将其分为局部垫层和整片垫层,可处理垫层厚度以内的湿陷性。不能用砂土或其它粗粒土换垫。此法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地基处理。

2)夯实法

夯实法有重锤夯实法和强夯法。重锤夯实法可处理地表下厚度1~2m土层的湿陷性。强夯法可处理3~6m厚度土层的湿陷性,可局部或整片处理。适用于处理饱和度Sr<60%的湿陷性黄土地基。

3)挤密法

采用素土或灰土挤密桩,可处理地基下5~15m土层的湿陷性。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地基处理,可局部或整片处理。

4)桩基础

桩基础是起荷载传递作用,而不是消除黄土的湿陷性,故桩底端应支撑在压缩性较低的非湿陷性土层上。计算单桩承载力时,除不计湿陷性土层范围内的桩周正摩擦力外,尚应扣除桩侧的负摩擦力。

5)预浸水法

预浸水法可用于处理湿陷性土层厚度大于10m,自重湿陷量大于50cm的场地,以消除土的自重湿陷性。离地面下6m以内的土层,有时因自重应力不足而可能仍有湿陷性,尚应采用垫层等处理方法。

6)单液硅化或碱液加固法

单液硅化加固法是将硅酸钠溶液注入土中。对已有建筑物地基进行加固时,如果是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宜采用压力灌注;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应让溶液通过灌注孔自行渗入土中。

碱液加固法是将碱液通过灌注孔渗入土内,适宜加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上已有的建筑物地基。

设备基础不均匀沉降处理方法

压力注浆是在既定的位置上,通过钻机成孔方法,把带有喷嘴的注浆管置入加固范围后,再向地层中注入水泥浆液。其机理是通过水泥浆液在地层空隙中的充填—凝固—胶结作用,使桩裂隙空洞得到填充,成为一体,亦可使桩周土与浆液搅拌混合结为水泥—土的固结体,从而改善桩侧空隙状态,增大土对桩的摩擦力,还可把灌注桩底的软土层洞隙固化,使持力层变好,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和减少或消去沉降的目的。

常见地基与基础工程缺陷事故案例分析

常见地基与基础工程缺陷事故案例分析 摘要:本文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分析常见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关键词:地基基础;缺陷事故;案例分析 地基与基础工程属于地下隐蔽工程,其位于地面以下,存在着储多的不安全因素,建筑工程竣工之后,难以全面了解其状况,在建筑物使用期间出现的事故苗头又很难察觉,一旦发生事故则难以补救,甚至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发生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因勘察、设计、施工及使用功能变更等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在这些因素中,某些因素会引起突发事故,而另一些因素则可能由于消耗性逐渐发生而导致事故,从安全上讲,突发事故是危险的。困此,对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防止措施,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同时,研究并探讨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发生的原因,探究其所具有的普遍性、地方性和经验性,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是建筑工程技术人员不断积累知识财富的途径。 1.桩基础工程质量造成的缺陷事故 当场地土质很差,不能作为天然地基,或上部荷载太大,无法采用天然地基,或要严格控制不同部位的沉降时,常用桩基础解决这些问题。若考虑桩穿越软弱土层时能加固天然地基,则桩构成人工地基(如灰土、砂石等挤土桩);若考虑通过桩将上部结构荷载传给坚硬土层,则桩成为深基础;所以桩在地基土中的工作机制是非常复杂的,特别是采用机械成孔灌注桩施工时,往往由于无法直接洞察桩孔的成孔及混凝土浇捣过程而导致质量事故的发生。 事故实例:某21层商住两用综合楼采用泥浆护壁机械冲孔灌注桩。主楼部分65根,直径为Φ1000 mm;辅楼部分23根,直径为Φ800 mm。设计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分别为5820kN和3800kN,设计桩长最深36m,要求进入较完整石灰岩层不少于lm。桩顶混凝土应浇筑至设计桩顶标高以上0.5-0.8m。施工采用CZ-30 型冲孔灌注桩桩机,正循环泥浆护壁冲孔,接导管水下浇筑混凝土成桩。 该场地土层自上而下为:填土:未经压实的亚黏土,厚3-6m;淤泥:软流塑状,高压缩性,厚2-4m;淤泥质土:软塑,高压缩性,厚4-6m;可塑性黏土及少量砂层:厚3-5m;⑤破碎石灰岩:岩体破碎、孔洞较多,厚2-9 m;溶洞:填充物主要为黄色可塑性粘土,厚0.8-5m;较完整石灰岩:厚6-8 m。 1.1桩基础质量问题 桩施工完毕砼养护28天后,首先采用低应变法检测全部桩的桩身完整性,

地基基础事故分析与处理案例分析

地基基础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案例 案例1 1 工程概述 北京百盛大厦二期工程,基坑深15米,采用桩锚支护,钢筋混泥土灌注桩直径为800mm,桩顶标高—3.0m,桩顶设一道钢筋混泥土圈梁,圈梁上做3m高的挡土砖墙,并加钢筋混泥土结构柱。在圈梁下2m处设置一层锚杆,用钢腰梁将锚杆固定,其实锚杆长20m,角度15度到18度,锚筋为钢绞线。 该场地地质情况从上到下依次为:杂填土,粉质粘土,粘质粉土,粉细砂,中粗砂,石层等。地下水分为上层滞水和承压水两种。 基坑开挖完毕后,进行底版施工。一夜的大雨,基坑西南角30余根支护桩折断坍塌,圈梁拉断,锚杆失效拔出,砖护墙倒塌,大量土方涌入基坑。西侧基坑周围地面也出现大小不等的裂缝。 2 事故分析 锚杆设计的角度偏小,锚固段大部分位于粘性土层中,使得锚固力较小,后经验算,发现锚杆的安全储备不足。 持续的大雨使地基土的含水量剧增,粘性土体的内摩擦角和粘聚力大大降低,导致支护桩的主动土压力增加。同时沿地裂缝(甚至于空洞)渗入土体中的雨水,使锚杆锚固端的摩阻力大大降低,锚固力减小。 基坑西南角挡土墙后滞留着一个老方洞,大量的雨水从此窜入,对该处的支护桩产生较大的侧压力,并且冲刷锚杆,使锚杆失效。 3 事故处理 事故发生后,施工单位对西侧桩后出现裂缝的地段紧急用工字钢斜撑支护的圈梁,阻止其继续变形。西南角塌方地带,从上到下进行人工清理,一边清理边用土钉墙进行加固。 案例2 1 工程概况 某渔委商住楼为322层钢筋混凝土框筒结构大楼,一层地下室,总面积23150平方米。基坑最深出(电梯井)-6.35M

该大楼位于珠海市香洲区主干道凤凰路与乐园路交叉口,西北两面临街,南面与市粮食局5层办公楼相距3~4M,东面为渔民住宅,距离大海200M。 地质情况大致为:地表下第一层为填土,厚2M;第而层为海砂沉积层,厚7M;第三层为密实中粗砂,厚10M;第四层为黏土,厚6M;-25以下为起伏岩层。地下水与海水相通,水位为-2.0M,砂层渗透系数为K=~51.3m/d。 2 基坑设计与施工 基坑采用直径480MM的振动灌注桩支护,桩长9M,桩距800MM,当支护桩施工至粮食局办公楼附近时,大楼的伸缩缝扩大,外装修马赛克局部被振落,因此在粮食局办公楼前作5排直径为500MM的深层搅拌桩兼作基坑支护体与止水帷幕,其余区段在震动灌注桩外侧作3排深层搅拌桩*(桩长11~13M,相互搭接50~100MM),以形成止水帷幕。基坑的支护桩和止水桩施工完毕后,开始机械开挖,当局部挖至-4M时,基坑内涌水涌砂,坑外土体下陷,危及附近建筑物及城市干道的安全,无法继续施工,只好回填基坑,等待处理。 3 事故分析 止水桩施工质量差是造成基坑涌水涌砂的主要原因。基坑开挖后发现,深层搅拌止水桩垂直度偏差过大,一些桩根本没有相互搭接,桩间形成缝隙、甚至为空洞。坑内降水时,地下水在坑内外压差作用下,穿透层层桩间空隙进入基坑,造成基坑外围水土流失,地面塌陷,威胁临近的建筑物和道路。另外,深层搅拌桩相互搭接仅50MM,在桩长13M的范围内,很难保证相临的完全咬合。 从以上分析可见,由于深层搅拌桩相互搭接量过小,施工设备的垂直度掌握不好,致使相临体不能完全弥合成为一个完整的防水体,所以即使基坑周边作了多排(3~5排)搅拌,也没有解决好止水的问题,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 事故处理 采用压力注浆堵塞桩间较小的缝隙,用棉絮包海带堵塞桩间小洞。用砂白为堰堵砂,导管引水,局部用灌注混凝土的方法堵塞桩间大洞。 在搅拌桩和灌注桩桩顶做一到钢筋混凝土圈梁,增加支护结构整体性。 在基坑外围挖宽0.8M、深2.0M的渗水槽至海砂层,槽内填碎石,在基坑降水的同时,向渗水槽回灌,控制基坑外围地下水位。

土木工程事故案例分析

土木工程事故案例 分析报告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案例一 西北地区某高层综合办公楼,主楼为钢筋混凝土框-筒结构,地下1层,地上18层,总高度76.8m,总建筑面积36482m2。该建筑基础为灌注群桩,地下室外墙采用300mm厚C30自防水混凝土。标高13.6m以上混凝土标号均为C40,楼板厚度120mm。该工程于2012年6月开工,2012年9月中旬施工地下室外墙,2013年1月19日施工到结构6层梁板。该层梁板在施工的同时即发现板面出现少量不规则细微裂缝,到2月24日该层梁板底摸拆除时,发现板底出现裂缝。从渗漏水线和现场钻芯取样分析,裂缝均为贯通性裂缝。之后又对全楼己施工完毕的混凝土工程进行了详察,在地下室外墙外侧上部发现数条长度不等的竖向裂缝(其中有两条为贯通性裂缝)。在5、6两层核心筒的电梯井洞口上部连梁上的同一部位亦发现两条裂缝。而在其他的柱、墙、梁、板上则未发现裂缝。经现场实测,第6层现浇板上的裂缝均为贯通性裂缝,最大裂缝长度约4.5m(直线距离),最大裂缝宽度0.27 mm。地下室外墙竖向裂缝的最大长度约1.9m,最大裂缝宽度0. 2mm,核心筒连梁上的裂缝最大长度0.3m,裂缝最大宽度约0.1 8mm。经过近一个月的现场连续监控,未发现以上裂缝的进一步发展和新的裂缝出现。 一、原因分析:

第一,在施工的各种条件未变的情况下,从裂缝仅在六层现浇板上出现,而未在其它层现浇板上出现的事实来分析,唯一不同的是施工作业时的气候变化。如前所述,该层现浇板施工时是该地区冬季最寒冷、干燥的一个时期,最高气温仅1℃,当时的最大风速7m/s,湿度仅有30~40%,特别是每天于21时施工完毕后,混凝土正处于初凝期,强度尚未有大的发展,作业面又没有防风措施,导致混凝土失去水分过快,引起表面混凝土干缩,产生裂缝。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当风速为7m/s时,水分的蒸发速度为无风时的2倍;当相对湿度为30%时,蒸发速度为相对湿度90%时的3倍以上。假如将施工时的风速和湿度影响叠加,则可推算出此时的混凝土干燥速度为通常条件下的6倍以上。另外,从裂缝绝大多数集中在构件较薄及与外界接触面积最大的楼板上这一现象也可证实,开裂与其使用的材料关系不大,而受气象条件的影响大些。与楼板厚度接近的墙肢之所以未裂,是因为墙肢两面都有模板,不直接受大气的影响。由此可以基本断定,天气因素是导致混凝土现浇板出现干缩裂缝的主要因素。地下室外墙由于本身体积较大,又长期暴露在温湿度变化较大的环境中,特别到了2013年1月下旬,温度较施工时降低近30℃,导致混凝土温度收缩而产生裂缝。 第二,梁板所用混凝土均为C40混凝土,而根据设计院进行的技术交底要求,梁板混凝土只要达到C30强度即可,施工单位为了施工中更容易控制墙柱的质量,统一按照C40混凝土标准进

地基基础事故分析与处理案例

目录 案例一 (2) 案例二 (2) 案例三 (3) 案例四 (4)

地基基础事故分析与处理案例 案例一 2005年5月10日早上,浙江萧甬铁路余姚西至驿亭区间,由于地方一砖瓦厂取土,造成铁路地基土体移位,路堤发生整体下沉事故,导致铁路中断行车,杭州至宁波间途经该处的旅客列车受到影响。 事故原因:为一砖瓦厂取土,造成铁路地基土体移位,路堤发生整体下沉。地方相关部门说,事故地段地处软土地基,地质情况比较复杂,事故原因有待进一步调查确定。 处理措施:萧甬铁路有限责任公司负责指挥现场抢修工作的陈姓工程师勘察现场后,立即制定了抢修方案:做好地基处理——先修因移位而塌陷的公路,再通过公路运石方,把下陷后悬空的铁路填平,同时稳固拱起来的流泥土,保证土层不再流动。 案例二 北京百盛大厦二期工程,基坑深15米,采用桩锚支护,钢筋混泥土灌注桩直径为800mm,桩顶标高-3.0m,桩顶设一道钢筋混泥土圈梁,圈梁上做3m高的挡土砖墙,并加钢筋混泥土结构柱。在圈梁下2m处设置一层锚杆,用钢腰梁将锚杆固定,其实锚杆长20m,角度15度到18度,锚筋为钢绞线。 该场地地质情况从上到下依次为:杂填土,粉质粘土,粘质粉土,粉细砂,中粗砂,石层等。地下水分为上层滞水和承压水两种。基坑开挖完毕后,进行底版施工。一夜大雨过后,基坑西南角30余根支护桩折断坍塌,圈梁拉断,锚杆失效拔出,砖护墙倒塌,大量土方涌入基坑,西侧基坑周围地面也出现大小不等的裂缝。 事故原因:1.锚杆设计的角度偏小,锚固段大部分位于粘性土层中,使得锚固力较小,后经验算,发现锚杆的安全储备不足。 2.持续的大雨使地基土的含水量剧增,粘性土体的内摩擦角和粘聚力大大降低,导致支护桩的主动土压力增加。同时沿地裂缝(甚至于空洞)渗入土体中的雨水,使锚杆锚固端的摩阻力大大降低,锚固力减小。3.基坑西南角挡土墙后滞留着一个老方洞,大量的雨水从此窜入,对该处的支护桩产生较大的侧压力,并且冲刷锚杆,使锚杆失效。 处理措施:事故发生后,施工单位对西侧桩后出现裂缝的地段紧急用工字钢斜撑支护的圈梁,阻止其继续变形。西南角塌方地带,从上到下进行人工清理,一边清理边用土钉墙进行加固。

地基事故案例[1]

软土地基事故案例分析 杨光华 地基软弱下卧层的问题 案例1: 案情: 某九层框架建筑物,建成不久后即发现墙身开裂,建筑物沉降最大达58cm,沉降中间大,两端小,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目前情况如何处理?这是大家关心的问题。 进一步了解发现,该建筑物是一箱基基础上的框架结构,原场地中有厚达9.5~18.4m厚的软土层、软土层表面为3~8m的细砂层,地质剖面见图1。设计者在细砂层面上回填砂石碾压密实,然后把碾压层作为箱基的持力层。在开始基础施工到装饰竣工完成的一年半中,基础最大沉降达58cm,由于沉降差较大,造成了上部结构产生裂缝。如图2所示。

图1 原因: 该案例产生过大沉降并影响上部结构安全,关键原因是对地基承载力的认识不够完整。地基承载力是取决于基础应力影响所到的受力范围,不仅仅是基础底附近的土体承载力。同时,地基承载力应包含两层内容,一是地基强度稳定,二是地基变形。本工程基础长×宽为60×20m,其应力影响到地基下部的软土层,在上部结构荷载作用下软土产生固结沉降,随着时间的增长,沉降逐步发展,预计总沉降量会达约100cm,目前沉降量约为总沉降量的60%。由于沉降量过大,沉降不均匀,同时上部结构刚度也不均匀,从而在结构刚度突变处产生了裂缝。 图2 处理: 该工程必须要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加固采用静压预制砼桩方案。但设计时要考虑桩土的共同作用,同时充分考虑目前地基已承担了部分荷载,加固桩只需承担部分荷载即可,而不必设计成由加固桩承担全部荷载,从而达到节省的目的。启示: 1、地基的承载力要考虑下卧软土层的承载力,地基设计应要进行沉降计算,尤其是场地存在软弱土层的地基,必须要进行沉降验算。 2、这种地基的加固设计应考虑已有土体先发挥作用,已承担了部分荷载的特点,设计的加固桩与地基共同作用承担部分荷载,从而达到更经济合理的设计。某水厂水池群地基处理 案例2

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分析实例.

建筑质量事故分析实例 最近几年来,在对工程质量事故鉴定工作中,我收集了一些典型的工程质量事故案例。这些案例涉及基本建设程序、工程地质勘察、工程设计、工程施工、材料供应以及质量检测等各方面。现列举一部分,供大家参考。 案例一: 某工厂新建一生活区,共14 幢七层砖混结构住宅(其中10幢为条形建筑,4幢为点式建筑)。在工程建设前,厂方委托一家工程地质勘察单位按要求对建筑地基进行了详细的勘察。工程于一九九三年至一九九四年相继开工,一九九五年至一九九六年相继建成完工。一年后在未曾使用之前,相继发现10幢条形建筑中的6幢建筑的部分墙体开裂,裂缝多为斜向裂缝,从一楼到七楼均有出现,且部分有呈外倾之势;3幢点式住宅发生整体倾斜。后来经仔细观察分析,出现问题的9幢建筑均产生严重的地基不均匀沉降,最大沉降差达160mm 以上。 事故发生后,有关部门对该工程质量事故进行了鉴定,审查了工程的有关勘察、设计、施工资料,对工程地质又进行了详细的补勘。经查明,在该厂修建生活区的地下有一古河道通过,古河道沟谷内沉积了淤泥层,该淤泥层系新近沉积物,土质特别柔软,属于高压缩性、低承载力土层,且厚度较大,在建筑基底附加压力作用下,产生较大的沉降。凡古河道通过的9栋建筑物均产生了严重的地基不均匀沉降,均需要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生活区内其它建筑物(古河道未通过)均未出现类似情况。该工程地质勘察单位在对工程地质进行详勘时,对所勘察的数据(如淤泥质土的标准贯入度仅为3,而其它地方为 7~12)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地下土层出现了较低承载力的现象未引起重视,轻易的对地基土进行分类判定,将淤泥定为淤泥质粉土,提出其承载力为 100kN, Es为4Mpa.设计单位根据地质勘察报告,设计基础为浅基础,宽度为2800mm,每延米设计荷载为270kN,其埋深为- 1.4m~2m左右。该工程后经地基加固处理后投入正常使用,但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经法院审理判决,工程地质勘察单位向厂方赔偿经济损失329万元。

地基基础工程事故案例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地基基础工程事故案列 1、1913年加拿大特朗斯康谷仓,当谷仓装到31822m3时由于地基强度破坏发生整体滑动。 2、香港宝城附近由于边坡残积土的强度本来就不高,加之雨水的渗入使强度更低从而发生滑坡。 3、阪神大地震中的地基液化。 4、某电站汇合渠3号渡槽进口槽台因地基承载力不足而发生坍塌事故。 5、比萨斜塔,地基的不均匀沉降使塔体倾斜。 6、虎丘塔,大量雨水下渗加剧地基的不均匀沉降。 7、关西机场,沉降大且不均匀沉降。 8、墨西哥市艺术宫的地基沉降。 9、浙江萧甬铁路地基整体下沉。 10、陕西韩城市人民医院住院部病房突发坍塌 11、徐州繁华路段淮海东路上的济众桥因地基渗流造成工程事故。 12、宁德蕉城区金乡琼堂104国道旁一栋五层民房因软土地基下陷导致工程事故。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浅谈地基基础事故的分析与处理

浅谈地基基础事故的分析与处理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与对外开放的需要,全国各地都在兴建各类工厂企业、商业大厦、宾馆饭店、多层与高层住宅等建筑工程。良好的建筑地基越来越少,一些建筑物只能坐落在不良的场地上,所以就出现了许多由于地基基础不良引发的工程事故。文章分析了地基基础工程事故发生的一些因素及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止办法,同时列举了实例加以说明。 关键词:地基基础;工程事故;地基变形;处理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各种现代化的建筑迅速出现,确保和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建筑物和构筑物的使用过程中,直接由于地基和基础质量问题而出现倒塌的建筑实例并不多见,但是因为基础出现的建筑物倾斜、墙体和楼盖的开裂、影响使用和建筑物的耐久性、有碍观看并使人有不安全的则屡见不鲜。在建筑结构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普遍认为最难驾驭的,不是上部的主体结构,而是每个工程的地基基础的问题。对于建筑群所在场地的地下土层分布来说,人们只能在设计前通过几个钻孔的土样的试验得知其少数信息,也只能在施工后,槽底的钎探结果,了解其表层信息,至于更深层更全面的情况却不能全面的掌握,往往凭经验加以处理,这就产生误差,甚至错误造成对建筑物建成后的损坏,而且,地基基础都是地下隐蔽工程,建筑工程竣工后,难以检查,使用期间出现事故的苗头也不易察觉,一旦发生事故难以补救,甚至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国内外建筑工程事故调查表明多数工程事故源于地基问题,如若建筑场地地基不能满足建筑物对地基的要求,造成地基基础工程事故,地基基础工程事故发生可能是因勘测、设计、构造、制造、安装与使用等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而这些因素中。某些因素引起突发事故。另一些因素可能导致消耗性逐渐发生的事故,从安全上讲,突发事故是危险的。所以,研究并探讨地基基础工程事故发生的原因,更具有普遍性、地方性和经验性,对每一个事故分析后得到的经验,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是我们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举例说明地基变形过大造成的工程事故和处理方法 一般来说,地基发生变形,建筑物出现沉降是必然的。但是,过量的地基将使建筑物损坏,特别是不均匀沉降超过允许值,影响建筑物正常使用造成工程事故,在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中占多数。不均匀沉降量过大是造成建筑物倾斜和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造成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很多,如地基土层分布不均匀起伏过大、建筑物体型复杂、上部结构荷载不均匀、相邻建筑物的影响等。工程概况:某营业楼东西长28m,南北向宽8m,高24m,为六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1600㎡.营业楼采用天然地基,钢筋混凝土筏板基础,基础埋深1.4m。标准跨基地压力为63kPa,营业楼自竣工使用后不久,发现楼房向北倾斜,半年后,经测定,楼顶部向北倾斜达259~289mm。其中与自来水公司五层楼房相邻处,倾斜量最大。两楼之间的沉降缝,在房顶部已闭合。若继续发生倾斜,墙体将发生开裂破坏。 原因分析:(1)建筑场地不良。经检查,该建筑场地有暗塘,人工填土层厚达4.75m,基础埋在杂填土上。尤其是在人工填土层下,存在泥炭质土、有机质土和淤泥质土以及流塑状态软弱粘性土,深达12.5m,均为高压缩性,这是楼房发生倾斜事故的根本原因。(2)新建自来水公司五层大楼,紧靠运输公司营业楼北侧,仅以沉降缝分开。新建大楼附加应力向外扩散,使运输公司营业楼北侧地基中附加应力显著增大,引起高压缩土层压缩,地基进一步沉降,这是导致事故的重要原因。 事故教训:相邻建筑物对基础沉降的影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造成建筑物产生不均匀沉降的重要因素。 事故处理:为了解决大楼的倾斜事故,我们可以采用冲孔挤土法和井点降水法的措施来缓解。具体操作方法:(1)冲孔挤土法,在6个沉井底部各打两个水平孔,钻进营业楼下的泥炭质土中,孔径

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处理案例

关于对“7·30”安全生产事故处理决定的通报 发布时间:2017-01-04 发布单位: 关于对“7?30”安全生产事故处理决定的通报 各建筑业企业、建设单位、监理公司、有关单位: 2016年7月30日,江苏中关村小夏庄安置小区工地发生一起高处坠落事故,事故造成1人死亡。目前事故调查已经结束并形成了事故调查报告,报告认定该起事故是一起安全生产事故,为认真吸取事故教训,切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强监管,及时排除隐患,有效防范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现将事故调查处理结果通报如下: 一、事故过程 2016年7月30日,上海龙宇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龙宇公司)总承包、常州建邦机械化施工有限公司专业分包的江苏中关村小夏庄安置小区17#楼,两名吊篮拆卸工17#楼顶层屋面,准备将高处作业吊篮从东侧移位到西侧,在将配重全部卸下后,其中一名吊篮工翻越女儿墙至外侧雨棚拆除高处作业吊篮后支架及后梁过程中,失去重心,从该楼顶层坠下死亡。 二、事故原因 根据事故调查报告,本起事故的直接原因:常州建邦公司未按规定设置高处临边作业防护栏或采取其他防护措施,吊篮拆卸工未按规定佩戴安全带进行高处临边作业,导致事故发生。间接原因:上海龙宇公司作为施工总承包单位,对施工现场疏于管

理,未掌握工地施工情况,未及时委派安全管理人员跟进对高处作业吊篮移位作业进行有效的现场监管;常州建邦公司在高处作业吊篮拆装专项施工方案中未详细制定相关高处作业吊篮移位作业施工安全措施,对作业现场安全隐患排查、整改不到位,未设置高处临边作业场所防护设施,作业人员未经施工总承包单位上海龙宇项目部允许进入工地实施高处作业吊篮拆装作业;建设监理公司在实施监理过程中未发现高处临边作业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对施工现场疏于管理,未尽工程监理职责,未及时跟进对高处作业吊篮作业的监理,总监工程师对常州建邦公司制定的高处作业吊篮施工(拆装)方案中,存在的高处作业吊篮移位作业、高处临边作业等施工安全措施不明确、不具体等问题,审核不严。 三、处理决定 为认真贯彻落实《建筑法》、《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和《常州市建筑业企业信用考核实施细则(试行第四版)》(常建〔2015〕75号)、《常州市监理企业信用考核实施细则(试行2.0版)》(常建〔2015〕314号)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的规定,根据市政府的批复和事故调查报告的处理建议,对本起事故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依法予以处理,有关处理决定如下: 1、对上海龙宇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给予通报批评,作不良行为记录,扣除企业信用分5分。 2、对常州建邦机械化施工有限公司给予通报批评,作不良行为记录,扣除企业信用分5分,对法定代表人进行诫勉谈话。 3、对溧阳市建设监理有限公司给予通报批评,作不良行为记录,扣除企业信用分2分。 4、对上海龙宇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小夏庄项目现场负责人周留元、安全员葛林富给予

九种基坑坍塌事故案例分析

一、整体失稳 整体失稳是指在土体中形成了滑动面,围护结构连同基坑外侧及坑底的土体一起丧失稳定性,一般的失稳形态是围护结构的上部向坑外倾倒,围护结构的底部向坑内移动,坑底土体隆起,坑外地面下陷。

龙潭空中花园基坑事故。 2005年8月3日,凌晨约30m宽位置坡顶出现开裂并出现沉降,坡脚水泥土搅拌桩出现断裂。早晨7时,下起大雨,半小时后该段出现塌滑。原因主要是基坑北侧东端滑塌地段出现超挖,开挖后放置了较长时间;坑内大量积水未及时抽排;坡脚土层受水浸泡,降低了土层强度,势必导致边坡蠕动变形;紧邻坑边下水管长期漏水,边坡蠕动变形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坡顶道路下的下水道出现开裂,大量水浸入边坡土体内,导致边坡失稳。

2005年**日12时,武昌区彭刘杨路金榜名苑已开挖至设计深度5.2M的深基坑东侧(cd)段约40余米长的边坡发生滑塌险情。 二、坑底隆起 坑底隆起是一种向上的位移,产生的原因一是深层土的卸荷回弹,二是由开挖形成的压力差导致的土体塑流。

由于土体是连续体,坑底的隆起和围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必然导致坑外土体产生沉降和水平位移,带动相邻建筑物或市政设施发生倾斜或挠曲,这些附加的变形使结构构件或管道可能产生开裂,影响使用,危及安全。 一般解决的方法是被动区加固,提高土的抗力,减少变形,同时解决整体稳定和坑底隆起问题。 三金.鑫城国际C地块事故 三、围护结构倾覆失稳

围护结构倾覆失稳主要发生在重力式结构或悬臂式围护结构,重力式结构在坑外主动土压力的作用下,围护结构绕其下部的某点转动,围护结构的顶部向坑内倾倒。抵抗倾覆失稳的力矩主要由围护结构自身的重力形成,坑底的被动抗力也是构成抵抗力矩的因素。 如武汉火炬大厦开挖深度10m,上部为老钻土,下部为基岩,采用¢900mm人工挖孔嵌岩排桩支护,开挖至设计标高后,由于老粘土局部浸水,强度降低,土压力剧增,由于桩嵌人岩层,变形不易谐调,造成十余根支护桩折断,危及邻近六层综合楼,使该楼楼梯间悬空,情况危急。经紧急回填,增设锚杆后。得以稳定。 四、围护结构滑移失稳 围护结构底部地基承载力失稳是指重力式围护结构的底面压力过大,地基承载力不足引起的失稳。由于在围护结构的外侧还作用着土压力,因此其合力是倾斜的。在倾斜荷载作用下,地基土发生向坑内的挤出,围护结构产生不均匀的沉降,可能导致部分围护结构的开裂损坏。

第一次作业 地基事故案例分析

广东省内: 1、工程概况:6月24日,广西百色因为连续暴雨引起地质灾害,导致田林县城绕城路楼房接连倒塌。 事故分析:房屋既有地基基础不牢固。 2、工程概况:1992年11月16日,广东佛山市石湾东兴陶瓷厂球磨车间倒塌案例。 事故分析:倒塌的主要原因是由桩基破坏造成的。在没有地质勘察资料的情况下,仅参考邻近建筑的勘察报告,盲目设计。 3、工程概况:广东龙川县老隆镇开发区住宅楼倒塌案例。该楼位于龙川县老隆镇二渡河开发区,为七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为737m2。1997年3月18日23时30分倒塌,造成死亡8人,重伤1人的重大事故。 事故分析:倒塌的原因是该楼的基础被邻近工程开挖时掏空造成的 4、工程概况:广东海康县海康大旅店倒塌案例。工程坐落在湛江市通海南岛的公路旁,雷城镇西湖塘畔的稻田边上,是一座新建的公共建筑,当时是当地最高、标准最好的一栋大楼。在进行装饰施工收尾阶段,于1982年5月3日倒塌,七层大楼一塌到底,造成一次死亡4人,重伤1人,经济损失严重的重大事故。 事故分析:倒塌的原因是结构计算错误,更确切地说是未经结构计算,只是一幢貌似框架结构的高级宾馆而已。此工程的结构设计,因设计者不具备相应的结构知识,错误计算出来的数据,远远达不到建筑物实际荷载的需要。 由于基础出现了严重的持续不断的不均匀沉降,使本来配筋严重不是、截面过小的梁柱构件产生日益增大的附加应力,开始是构件出现多处明显裂缝,最后是底层某些最薄弱的柱子首先达到极限受力状态,其所受荷载转递给其他底层柱,经过连锁反映,在瞬间全部结构发生破坏,导致整幢房屋一塌到底。

5、工程概况:2007年6月15日,全长1675.2米的广东九江大桥坍塌200米,桥上4辆汽车与2名施工人员坠入河中,共造成8人死亡。 事故分析:经调查,包括石桂德在内的各方都认定,惨剧是作为船长的石桂德驾驶“南桂机035”船,撞到大桥桥墩将桥撞塌。 广东省外: 1、工程概况:南京内燃机实验室位于江苏工学院院内,建筑面积1140平方米。建筑物长53米,宽16米,局部高达8.9米。自1984年7月开工至1985年8月土建主体基本完成,施工过程中就出现了不均匀沉降,造成了墙体裂缝。 事故分析:由现有资料,及地层岩性和物理力学测量报告可知,该建筑物所在地基地层较为复杂,局部场地为泥炭和淤泥质亚粘土层,层厚较大,土质较弱,均属高压缩性土层。土质结构松散,含有氧化铁、腐植物、有机物,更增加了土层的压缩性。由于软土层较浅,施工时还可能使软土表面受到搅动。 2、工程概况:1983年4月30日湖南沅江县基本建设委员会杂屋倒塌案例。该工程为混合结构跨度6m,开间3.5m,共五间,采用砖柱和砖基础。当砖墙砌至3.2m高时,突然倒塌4间。 事故分析:基础处于淤泥层上,地基软化沉陷,失去承载力而倒塌 3、工程概况:1984年4月18日辽宁大连复县镇小学校舍倒塌案例。该工程为石木结构,建筑面积为75m2。 事故分析:无正式设计,由无证施工队施工。其基础置于冻土线以上,埋深仅50~60cm,开冻后因地基下沉造成房屋倒塌。 4、工程概况:1984年6月2日湖北武汉摩托车厂冷作车间倒塌案例 事故分析:该工程建筑面积为300m2,由于墙基建立在老护坡上。在上部房屋荷载的作

厂工程地质勘探事故案例分析定稿版

厂工程地质勘探事故案 例分析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某厂工程地质勘探事故案例分析 车德庆 060130 1.案例背景 有一建于海海滨的工厂,由于规模较大,工艺较新,对地基基础的要求也较高。 该厂由两套同样的装置组成,两个主厂房共用全套辅助设施,总平面而已比较紧凑,厨房之间的工艺关系比较密切。整个工厂设计成满堂片筏基础,用沉降缝区分开。厂房地下部分深过10m,地上部分高达60余米,所以对地基的要求极严,厂址选择条件甚为苛刻,分阶段进行的工程地质勘探工作自然是极其慎重的。选定的厂址靠山临海,需推平山丘,筑堤填海,凿岩成基。基岩为粗粒花岗岩(或角砾岩)覆盖,下覆石灰变质岩(白云岩、大理岩),岩层似较深厚纯一。但当第1号主厂房基础已经开始浇灌混凝土,并全面展开各工号施工时,发现第2号主厂房基坑内出现溶洞(喀斯特)。实际上,2号主厂房的整个基础基本上落在一个大破碎带上,该破碎带由5个小构造组成,大理岩与角砾岩互相渗透,杂乱交替,岩层倾角65度到80度,局部达90度,甚为陡峻。层理和节理均发充,碎裂程度极为严重,软弱裂隙为方解石所填充。似此情况,作为一般新建工程的地基,理应尽量回避。对于重大项目的要害工程部位,更宜慎重。只因问题发现太晚,总平面布局已经构成体系,工程进展已经到了易放难收的地步,再也没有移动或调整的余地,只能作为事故来处理。 2.事故原因分析

1)设计指导思想麻痹 鉴于厂址的区域性工程地质条件甚为理想,为非地震区,岩层厚,岩体稳定,工程地质图上很少见到不良地质现象,因而放松了厂址工程地质勘探工作中应有的警惕性,满足于摸清覆盖层土质,了解基岩面埋置深度。事实上,滨海、沿湖或河谷地质,正是地质构造最发育的地段。地质人员有一条经验,叫做“逢沟必断”。 山脉与海洋的形成,正是地壳在剧烈的造山运动中上升、下降的结果。而海岸线又正是这两个变区的接触地带,岂可掉以轻心!在初勘阶段,由于覆盖层的掩蔽,可能难于察觉地质缺陷,但在场地平整过程中,甚至在基坑开凿以后,整个岩体已剥露无遗,全面展现了岩层走向错综、倾角陡峻、节理发育、碎裂严重的接触断裂带清晰轮廓,方解石充填的大裂隙和溶洞的存在是必然的了。如果能在这一阶段加强勘探,措施,则为时尚不晚,只须将总平面整体向北移动少许,就可避免主厂房跨越破碎带。但由于设计指导思想上的麻痹,放松了对勘探工作的指导和要求,以致坐失良机。 2)总平面布局不合理 将新建的生活和生产用水的水库放在紧邻厂址的坎上,从工程地质观点看,也是一大忌讳。 3)勘探工作失误 抛开设计对勘探工作的指导和要求,单纯从常规的工程地质勘探角度考虑,经过前后三个阶段的工作,竟没有对揭露的地质现象加以注意,没有事先探明地下存在的异常构造情况,应该认为是勘探工作的失误。

地基基础工程事故分析

地基基础工程事故分析 word 文档可编辑复制 论文范文 题目:地基基础工程事故分析工程建筑论文_工学论文 【摘要】文章分析了地基基础工程事故发生的一些因素及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止办法同时列举了实例加以说明。 【关键词】地基基础;工程事故;工程地质 一、前言 在建筑结构的建造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地基和基础工程的质量问题使建筑物墙体和楼盖开裂影响使用的有碍观瞻并使人有不安全感觉的更有甚者使建筑物倒塌的事故近几年有上升的趋势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其中地基和基础工程的质量问题占总事故的确21%。在建筑结构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人们普遍认为最难驾驭的并不是上部结构而是该工程的地基和基础工程的问题建筑物的上部结构尽管千变万最化复杂万分但是在电子计算机得普遍应用今天它们基本上都是在设计和施工中可以被预知和掌握。而对于建筑群所在场地的地下土层分布则不然一般地说人们只能在设计前通过几个钻孔的土样的试验得知其少数信息也只能在施工后槽底的钎探结果了解其表层信息至于更深层更全面的情况却不能全面的掌握往往凭经验加以处理这就产生误差甚至错误造成对建筑物建成后的损坏而且地基基础都是地下隐蔽工程建筑工程竣工后难以检查

使用期间出现事故的苗头也不易察觉一旦发生事故难以补救甚至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地基基础工程事故发生可能是因勘测、设计、构造、制造、安装与使用等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而这些因素中。某些因素引起突发事故。另一些因素可能导致消耗性逐渐发生的事故从安全上讲突发事故是危险的。所以研究并探讨地基基础工程事故发生的原因更具有普遍性。地方性和经验性对它的分析后得到的经验教训更是建筑工程技术人员需要不断积累的知识财富。并对地基基础工程事故采取有效的防止措施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 二、地基与基础的工程事故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一)因工程地质勘查中的错误而产生的事故 工程勘察报告要全面反映建筑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预防地基与基础的工程事故首先对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全面正确的了解要做到这一点关键要搞好工程勘查工作要根据建筑物场地的特点建筑物情况合理确定工程勘察目的和任务勘查工作是设计的重要称序决不能忽视而不做也不能随便做而不考虑是否适用。特别是对复杂的、软弱的地基更应慎重对待。即使对单层的一般性建筑也不能不做勘查。 事故实例:某市修建的一座库房楼该库房为两层楼房平面呈一字型东西向长47.28m南北向宽10.68m高7.50m。库房正中为楼梯间东西各两大间每间长10.89m、宽10.20m。中部有两个独立柱基。内外墙均为条形基础。此楼在使用一年后。库房西侧二楼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