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隆中对》复习资料

《隆中对》复习资料

《隆中对》复习资料
《隆中对》复习资料

《隆中对》

一、文学常识

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是陈寿字承祚,晋朝安汉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共 65卷,记载三国时期魏、蜀、吴的历史。

二、基础知识

1、通假字

(1)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

(2)自董卓已来已通“以”,以。

2、词类活用

(1)箪食壶浆箪:名词做动词,用箪盛着

壶:名词做动词,用壶装着

3、古今异义

(1)遂用猖獗古义:失败今义:凶猛而放肆

(2)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古义:可以把今义:表可能,能够

(3)北据汉、沔,利尽南海古义:南方近海地方今义:中国南海

(4)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古义:用来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

4、一词多义

(1)谓谓为信然(说)

谓先主曰(对……说)

(2)用遂用猖獗(因此)

此用武之国(运用,使用)

贤能为之用(出力,效劳)

(3)信谓为信然(可信,确实)

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信义著于四海(诚信,信义)

(4)国此用武之国(地方)

国险而民附(地势)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国家)

去国怀乡(国都)

(5)诚此诚不可与争锋(实在,确实)

诚如是(果真)

(5)已然志犹未已(停止)

自董卓已来(通“以”,以)

已历三世(已经)

(6)以以弱为强者(把)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用来)

以向宛、洛(而)

(7)因因屏人曰(于是,就此)

因之以成帝业(依靠,凭借)

三、特殊句式

时人莫之许也宾语前置(时人莫许之)

欲信大义于天下状语后置(欲于天下信大义)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判断句

此用武之国判断句

贤能为之用被动句

四、语句翻译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

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以相比,当时的人都不承认这一点.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颖川的徐庶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时先主屯新野。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

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

将军岂愿见之乎?”

将军可愿意见他吗?”

先主曰:“君与俱来。”

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将军宜枉驾顾之。”

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因屏人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

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为天下伸张大义,

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但是自己的智慧与谋略浅薄不足,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

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篡权以来,各地豪杰纷纷起兵,

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占据几个州郡的数不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小,兵力少,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以弱胜强的原因,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

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

此诚不可与争锋。

这的确不能与他较量。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

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附

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孙权这方面可以把他作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

荆州的北面控制汉、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

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东面连接吴郡和会稽郡,西边连通巴、蜀二郡,这是兵家必争的地方,

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但是他的主人刘表不能守住,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来资助将军的,

将军岂有意乎?

将军是否有占领的意愿呢?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

益州有险要的关塞,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汉高祖凭着这个地方而成就帝王业绩。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

益州牧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人民兴旺富裕、国家强盛,但他不知道爱惜。有智谋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贤明的君主。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

将军您既然是汉朝皇帝的后代,威信和义气闻名于天下,

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广泛地罗致英雄,想得到贤能的人如饥似渴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如果占据了荆州、益州,守住两州险要的地势,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抚各族,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对外跟孙权结成联盟,对内修明国家政治;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天下形势如果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将军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南阳、洛阳进军,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出击秦川,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您呢?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如果真的做到这样,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朝的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刘备说:“好!”从此同诸葛亮的情谊一天天地深厚了。

关羽、张飞等不悦,

关羽、张飞等人不高兴了,

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刘备劝解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一样。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什么了。”羽、飞乃止。

关羽、张飞才平静下来。

五、课文理解

1、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什么?

说明他志向远大,自认为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2、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谓为信然”?

因为当时人们还不了解他,只有跟他十分友好的朋友才知道他确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3、诸葛亮为什么只可“就见”“不可屈致”?

⑴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自傲,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

⑵亲自前往拜访,才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

4、“三顾茅庐”为什么不详细介绍?

这样安排详略得当,能够突出隆中的对策

5、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的人物形象。

刘备:是一个思贤若渴、谦虚、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形象

诸葛亮:是一个自视甚高、富有雄才大略、有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的谋臣形象

5.5、刘备问计的目的是什么?(原文句子)

欲信大义于天下

6、结尾写“关羽、张飞等不悦”有什么作用?

引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评价,说明他的“自比”并非虚夸,从侧面突出了诸葛亮的杰出才能;同时照应了前文,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

7、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8、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诸葛亮先论述了占据荆州的必要性,“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再论述占据荆州的可能性,“其主不能守”。

又论述了占据益州的必要性,“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最后论述占据益州的可能性,“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9、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原因是什么?(2分)

①曹操:此诚不可与争锋

原因:诸葛亮看出了曹操的军事优势(“今操已拥百万之众”)和政治优势(“挟天子而令诸侯”),因而作出“不可与争锋”的结论

②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原因:孙权不仅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国险”),而且内部团结紧密(“民附”和“贤能为之用”),其地位也比较巩固。他跟曹操集团之间的矛盾很大,据此,诸葛亮又做出了“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的结论。“

③荆州、益州:夺取、占领荆州、益州

原因:“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在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是兵家必争之地;而益州也是个险要的地方,它“沃野千里”,是个天然的粮仓,在经济上具有重要价值。

能够占领这样的战略要地,并充实自己的经济力量,“霸业”自然就有了根基。接着又引用汉高

祖凭借益州这块根据地夺取天下的历史经验,进一步论证了夺取益州的必要性。与此同时,他

又看到刘表、刘璋这两个集团的弱点,指出刘表必然“不能守”住荆州,而刘璋的内部也极不

稳固(“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这恰恰给刘备提供了可乘之机。刘备是“帝

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在政治上有一定的号召力。

④诸戎、夷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原因:跟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建立巩固的战略后方

10、在对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的?

特别强调了“人谋”的作用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贤能为之用”“总揽英雄”

三国时期蜀国战略解析总结计划.docx

三国时期蜀国战略分析 原作者:天涯孤舟引自天涯论坛,此为原作者观点,与本文库作者无关 历史上对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思想有过不少质疑,而最有名的当数老毛的“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说。那么下面,我们通过地缘分析,来看一看这种战略究竟是怎样 的。 荆州,大概由南阳盆地和江汉平原组成(广义的看,江汉平原也包括了湘江流域)这是一个地缘潜力非常大的地理板块。首先是广袤的粮仓,其次有很好的地理封闭性,第三能够对多个方向施加地缘影响力。但它也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居于四战之地。从蜀地(四川盆地)、汉中、长江下游和中原地区都可以对这一地缘版块采取军事行 动。因此地缘压力是很大的。这也是诸葛亮所说用武之地的原因。曹操起事的中原也 是四战之地,但在他向东、向北发展的过程中,却无人在其背后捅刀子,一方面是其 他诸侯的愚昧,另一方面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手腕还是发挥了相当的作用。

对于蜀国来说,仅据有荆州,而希望自己用兵时无人在背后捅刀子纯属碰运气。事 实证明,正是由于吴在蜀北进时乘虚而入,导致了三国局势的根本变化。因此,蜀 国必须在荆州之外减少自己的受力面,拥有自己的大后方。将荆州变为三战或二战之地,并且拥有广阔的纵深。这是蜀国必须拿下益州(四川盆地)和汉中的根本原因。 拥有南阳盆地、江汉平原、四川盆地和汉中之后,北面的秦岭可以成为天然屏障 (保其岩阻),南方的云贵高原只要做好安抚工作,不足为虑(南抚夷越)。西域各 国可与呼应(西和诸戎,这个属于锦上添花型)。而最关键的一点是要与吴国形成统 一战线(外结好孙权)。这样,荆州就变成了进攻魏国的桥头堡。外部条件已准备充 分。而对内,则要充分开发这四个地缘版块的生产潜力(内修政理),可以说这四个 地缘版块加起来,农业实力相当惊人。比吴、魏皆不逊色。 然而诸葛亮很清楚,即使这样,蜀国的实力也不可能超过魏国,因此并不具备对 魏国的战略优势。因此必须等“天下有变”,即魏国内部出现问题的时候,再一出秦川、二出河洛形成钳形攻势,改变地缘实力的天平。如果能够再有吴国出江淮作为呼应,则大事可成。蜀据有秦川和河洛之后,汉中和西蜀将彻底成为大后方,战斗部队可悉 数调往秦川、宛洛两处,近距离呼应。彻底解决“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的困局。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有时被认为是其最弱的一项,但至少在北伐的几条进军路线的选 择上,诸葛亮还是有能力使魏国发生误判的。只可惜几条道路距离太近,即使误判 也能很快将兵力重新调回。但这种误判如果发生在出秦川为主还是出宛洛为主时恐怕 就是致命的了。荆州和益州的关系,特别是在拿下秦川以前,是决定隆中对成败的关键。 就我个人来看,出宛洛可以直指魏都许昌,问鼎中原;因此魏国必不敢冒险将重 兵派往秦川。而正因如此,出宛洛的虚招可能性更大,利用魏国的误判,脚踏实地的 拿下秦川(包括秦川更西的凉州之地),一样可以使蜀、汉成为大后方。而从秦川向 东攻击,又比蜀地北伐条件要好得多。更拿到一个非常据有农业潜力的地缘版块(关

语文:备课资料【练习】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3课《隆中对》

《出师表》练习题 一、文学常识 《出师表》选自《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诸葛丞相集》。表, 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 一种文体,奏议的一种,作者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国政治家.军事家.主要著 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 二、字词解释 1. 崩殂: 死 .崩.古时指皇帝死亡. 殂.. 死亡 2 秋: 时 3. 殊遇,优待.厚遇 4. 光:发扬光大 5. 开张圣听: 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 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6. 恢弘: 发扬扩大,也:作“恢宏.” 7. 引喻: 称引譬喻 8. 义: 适宜.恰当 9. 宫中: 皇宫中 10. 府中: 朝廷中 11. 臧否: 善恶12. .陟: 奖惩 13. 刑: 罚 14. 昭: 表明彰显 15 理: 治 16. 简拔: 选拔17. 遗: 给予 18. 咨: 询问 19 裨: 弥补 20 性行淑均: 淑: 善均: 平 21 猥: 辱 22 驱驰: 奔走效劳 23. 倾覆: 兵败 24 .尔来: 那时以来 25 .夙: 早晚 26 不毛:不长草的地方27.驽钝: 比喻才能平庸. 驽: 劣马,走不快的马. 钝: 刀刃不锋利28.攘除: 排除.铲除 29. 损: 除去 30 益: 兴办.增加 31. 慢: 怠慢. 疏忽 32.彰: 表明.显扬 33 .咎: 过失 34. 诹: 询问 35. 雅言:正言 36.效: 实现 37. 临: 面对 38. 诚: 确实 三、用原文语句回答: 1. 分析蜀国(益州)当时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先帝创业未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 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2. 作者分析当时有力的主观条件: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3. 表达蜀国形势危机,令人担忧的语句: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4. 形成有力主观条件的原因是:盖追先帝之殊遇,预报之于陛下也 5. 作者向后主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是:(1)开张圣听(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陟罚臧 否,不宜异同; (3)亲贤臣,远小人 6. 作者提出“开张圣听”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以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8. 体现’赏罚分明”的句子(第二段中提出的建议的具体内容):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陟罚 臧否,不宜异同 9.《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本文中意思一致的句子是:

从《隆中对》看战略规划

从《隆中对》看战略规划 每每读到《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故事时,总是会生出些许的豪气和感慨来。豪气于谋略能定天下之力量,感慨于战略规划“隆中对”之于刘备“蜀天下”那灯塔般“指向标”的重要作用。在这个案例中,刘备礼贤下士,重视人才,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可谓古代的第一伯乐,算是最贤明的“老板”,是“最佳雇主”了。 我们先来看看著名的《隆中对》这个战略规划书。 在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之前,虽有汉室皇族之“品牌文化”背景,也有攻城拔寨、能征善战之“销售型人才”赵云、关羽、张飞等猛将,但在具体的“竞争拼杀”中却屡战屡败,几乎被“领导企业”曹操所吞灭,无根据地,无城池立锥。所以,刘备虽有良好的“产品背景”与“品牌历史”,领导人虽有满腔鸿鹄大志的企图心,然而却不知究竟如何成就霸业?不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刘备的长期目标应该是什么?他想成为什么?刘备能成为什么?需要什么条件和资源?刘备所面临的现状、困难和挑战都是些什么?其战略选择又是什么,即通过什么手段、什么行动来实现刘备的长期目标呢? 赵云、关羽、张飞等猛将属于能将产品“卖好”的销售冲锋型人才,但他们没有使产品“好卖”的营销规划与策划的能力。所以,当他们在没有系统战略规划和营销策略支撑的刘备的指挥带领下,其个人努力经常显得微不足道,而且越努力,失败和“牺牲”得越悲壮! 没有远景也没有明确的目标,更没有实现远景与目标的战略规划与实施计划。刘备所带领的整个团队思路基本上是模糊和混乱着的。所以,没有远景目标和战略规划应该是刘备在三顾茅庐前屡屡受挫、“业绩”糟糕的内在根本原因。 于是,诸葛亮在为刘备进行思路梳理与战略规划时,诸葛亮首先进行了环境分析:“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富,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这段话分析的是刘备所处的外部环境,如今虽然天下群雄并起,但机会还是有的,其“市场”格局又如何呢?曹操坐拥百万雄兵,势头凶猛,实力强大,我们不能与之正面对抗。属于第一阵营领导型企业,垄断有大部分市场份额。其孙权雄踞江东,处于第二阵营,经营多年,也已成气候,只能是我们团结利用的对象,而不是正面发起挑战和斗争的对象。 诸葛亮接着分析:荆州地理位置极佳,是兵家必争之地,然而刘表势弱,这是留给刘备您最好的机会。先取荆州,便可占据一席之地。益州险峻,沃野千里,然而其主刘璋“领导才能欠佳”,不善管理,所以,也是争取的对象。 既然外部环境和竞争状况如此,那么作为弱势企业的刘备到底应该怎么办呢?诸葛亮的战略方向是这样确定的:

甘肃省武威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教案3新人教版

隆中对 章节(课题) 名称隆中对学时 3 总课 时 三维目标知识 技能 1、熟悉课文,疏通文意,了解陈涉起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内容 过程 方法 了解文章结构严谨、主次分明的说理方法;学会用正面描写与侧 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抓住“诸葛亮对策要点是什么、 提出了哪些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三个问题,揣摩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人时诸葛亮在青年时代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 从中受到教益,立志早日成才,谱写青春华章。 学生特征分析教 学重点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教 学 难 点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葛亮在三国历史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师生互动过程设计意图教学札记 一、新课学习(一)、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结构 一、(第1段)诸葛亮年轻时事情,着重 表现诸葛亮的抱负。 二、(第2段)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三、(第3、4、5段)刘备问计,诸葛亮 对策。 四、(第6段) 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 (二)、师生共同分析第一部分的内容 1.第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在全文中有 什么作用? 明确:介绍诸葛亮的身份及才干和抱负。 身份——躬耕陇亩(身世平凡,乃一介布 衣) 才干及抱负——“为《梁父吟》”。“每 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表现了他有远大抱负) 可见他是一个隐居的有才干的人,为下文 做铺垫。 (三)、师生共同分析第二部分的内容 理清文章 的思路, 易于理解 课文内容 品味文中 的深层含 义

二、课文解读1.第二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在全文中有 什么作用? 明确: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从侧面 烘托了他的才干。 “卧龙”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的超 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一个隐居山野 的非凡人物。在徐庶看来,“枉驾”才是 得“宜”,“俱来”便为“屈致”,这就 更突出了诸葛亮的才能。为下文“凡三 往,乃见”埋下伏笔。又从侧面烘托了 他的才干。 (一)、引导学生分析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是全文的主体。在这一部分里, 诸葛亮十分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 势,推断了未来的发展,为刘备确定了建 立霸业,复兴汉王朝的政策和策略。 1这一部分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刘备三顾问计,诸葛亮倾心对策 2.“凡三往,乃见”既表现了诸葛亮的谨 慎性格,也说明了刘备的求贤若渴。 3.刘备问计的语言有何特点? 谈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 诚恳,流露了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 4.读第四段,说说隆中对策可分为几层? 统观对策全文,可分三层: 1.分析曹操、孙权两大集团的状况,分 清敌友,采取不同的方针(“自董卓已 来……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2.指出荆、益二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 和夺取的可能性(“荆州北据汉、沔…… 智明之士思得明君”); 3.归纳战略方针并指出光明的前景 (“将军既帝室之胄……汉室可兴 矣”)。 5.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 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 倾颓”,是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头 号敌人。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 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 越。得出强弱悬殊,难与为敌的结论。 6.接着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 什么? 明确:从政权、地利、人和等方面进行了 分析。结论是孙、曹矛盾,可结为外援。 7.曹操,孙权不可争,不可图。那么对 刘备来说,可争,可图的是哪里呢? 荆州和益州 8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 理解隆中 对策的主 要内容, 把握其要 旨及战略 方针。

三国时期蜀国战略分析

三国时期蜀国战略分析原作者:? 引自天涯论坛,此为原作者观点,与本文库作者无关 历史上对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思想有过不少质疑,而最有名的当数老毛的“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说。那么下面,我们通过地缘分析,来看一看这种战略究竟是怎样的。 荆州,大概由南阳盆地和江汉平原组成(广义的看,江汉平原也包括了湘江流域)这是一个地缘潜力非常大的地理板块。首先是广袤的粮仓,其次有很好的地理封闭性,第三能够对多个方向施加地缘影响力。但它也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居于四战之地。从蜀地(四川盆地)、汉中、长江下游和中原地区都可以对这一地缘版块采取军事行动。因此地缘压力是很大的。这也是诸葛亮所说用武之地的原因。曹操起事的中原也是四战之地,但在他向东、向北发展的过程中,却无人在其背后捅刀子,一方面是其他诸侯的愚昧,另一方面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手腕还是发挥了相当的作用。 对于蜀国来说,仅据有荆州,而希望自己用兵时无人在背后捅刀子纯属碰运气。事实证明,正是由于吴在蜀北进时乘虚而入,导致了三国局势的根本变化。因此,蜀国必须在荆州之外减少自己的受力面,拥有自己的大后方。将荆州变为三战或二战之地,并且拥有广阔的纵深。这是蜀国必须拿下益州(四川盆地)和汉中的根本原因。 拥有南阳盆地、江汉平原、四川盆地和汉中之后,北面的秦岭可以成为天然屏障(保其岩阻),南方的云贵高原只要做好安抚工作,不足为虑(南抚夷越)。西域各国可与呼应(西和诸戎,这个属于锦上添花型)。而最关键的一点是要与吴国形成统一战线(外结好孙权)。 这样,荆州就变成了进攻魏国的桥头堡。外部条件已准备充分。而对内,则要充分开发这四个地缘版块的生产潜力(内修政理),可以说这四个地缘版块加起来,农业实力相当惊人。 比吴、魏皆不逊色。 然而诸葛亮很清楚,即使这样,蜀国的实力也不可能超过魏国,因此并不具备对魏国的战略优势。因此必须等“天下有变”,即魏国内部出现问题的时候,再一出秦川、二出河洛形成钳形攻势,改变地缘实力的天平。如果能够再有吴国出江淮作为呼应,则大事可成。蜀据有秦川和河洛之后,汉中和西蜀将彻底成为大后方,战斗部队可悉数调往秦川、宛洛两处,近距离呼应。彻底解决“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的困局。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有时被认为是其最弱的一项,但至少在北伐的几条进军路线的选择上,诸葛亮还是有能力使魏国发生误判的。只可惜几条道路距离太近,即使误判也能很快将兵力重新调回。但这种误判如果发生在出秦川为主还是出宛洛为主时恐怕就是致命的了。荆州和益州的关系,特别是在拿下秦川以前,是决定隆中对成败的关键。 就我个人来看,出宛洛可以直指魏都许昌,问鼎中原;因此魏国必不敢冒险将重兵派往秦川。而正因如此,出宛洛的虚招可能性更大,利用魏国的误判,脚踏实地的拿下秦川(包

2016秋人教版语文九上第23课《隆中对》练习题及答案

23 隆中对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句。 2、概括分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形势推断与战略方针。 3、学习文章突出重点裁剪材料的笔法。 【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就是____,____朝______家。 【词语解释】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语。 (1)亮躬.耕陇亩( ) ( ) (2)时人莫之许.也( ) (3)谓.为信然 ..( )( ) (4)先主器.之,谓.先主曰( )( ) (5)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 ) (6)将军宜枉驾顾 ...之( )( ) (7)因.屏人曰( ) (8)欲信.大义于天下( ) (9)遂用猖蹶 ..( ) (10)然志犹未已.( ) (11)自董卓已.来( ) (12)则名微而众寡 ..(.) (13)抑亦人谋也( ) (14)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 ) (15)利尽 ..南海( )( ) (16)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 (17)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 )( ) (18)总揽.英雄( ) (19)保其岩阻 ..( ) (20)内修政理.( ) (21)诚.如就是( ) (22)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 ) (23) 于就是 ...与亮情好日.密( )( ) (24)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 )( )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 (1)为:①好为.“梁父吟”( ) ②谓为.信然( )③以弱为强( ) ④贤能为之用( ) (2)之:①时人莫之.许也( )②先主器之.( )③将军宜枉驾顾之.( ) ④将军身帅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⑤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 【划分句子节奏】 4、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只划一处。 (1)时人莫之许也。 (2)将军宜枉驾顾之 (3)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翻译句子】 5、翻译下列句子。 (1)时人莫之许也。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3)由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4)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隆中对》战略规划

《隆中对》战略规划 《隆中对》原文: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命,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雄。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全文共计350字) 自董卓以来, ②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③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④非惟天命,抑亦人谋也 模型分析: 时代宏观微观结论 自品牌成风以来,产品宣传众多,有些靠广告成就了巨大的产业,脑白金比于三株并没有先决优势,然而却能立市,非惟宣传力大,更在于跳出产品功能定位品牌。 以人谋如何对曹操、孙权呢?与对手竞争当怀什么态度呢? 请用:竞争三思模法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雄。 ②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分清敌友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毛泽东 模型分析: 狭路相逢勇者胜——争 大路相逢合者胜——合 广路相逢高者胜——竞 合而不争是上策竞而不争是高手 郊区大学饭店如何与农家饭店竞争? 环境四分模法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②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烂尾楼怎么处理? 这样好的发展机会我能抓住吗? 请用:优势比特模法 优势比特模法 将军既帝室之胄,②信义著於四海…… 分析模型: 横向比较看有无旁人

诸葛亮和曹操战略分析

诸葛亮与曹操战略分析 论文题目:诸葛亮与曹操战略分析 人物介绍: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身长八 尺(约1.84米),容貌甚伟,时人异焉(出自陈寿《上 诸葛亮集表》,见《三国志·诸葛亮传》)。蜀汉丞 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 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 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 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成都有武侯祠。另, 大诗人杜甫有《蜀相》名篇传世。 曹操(155年7月18日—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 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 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 武帝。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 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 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 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 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 书》等书。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 内容提要: 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戎马一生。他依靠着自己的政治、军事各方面出色的谋略,成为了三国时期出色的领袖人物之一。从“挟天子以令诸侯”到他的三道《求贤令》可见他政治手段的高明。不论是官渡之战的以少胜多,还是赤壁之战的不幸败北,曹操的军事思想总是能让人们为之一叹。他求贤若渴,

(完整版)隆中对战略分析

隆中对战略分析 隆中对是诸葛亮未出茅庐之时向刘备提出的谋取天下、复兴汉室的战略建议,被誉为“一对足千秋”,是我国历史上军事战略分析、决策的典范,其全文如下: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

首先,提出当时总体的战略形势:自从董卓作乱以来,各地豪杰同时兴起,跨州连郡称霸一方的多得数不清。

其次,诸葛亮着重分析了几个主要的敌人: (1)曹操在劣势的情况下打败袁绍,不在天时、地利,而关键在与曹操和曹操的团队非常具有谋略;曹操当时正拥有上百万的军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没有这些优势,敌人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针对自己,就是对自己的威胁。诸葛亮把曹操的威胁和刘备劣势组合成WT战略是克服劣势,回避威胁,告诫刘备此时不能和曹魏争锋,要避其锋芒。 (2)孙权占据江东已经三世了,那里地势险要,百姓归顺,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诸葛亮把孙权的威胁和刘备劣势组合成WT战略是认清劣势,回避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对孙吴只能以它为外援,而不可以谋取的企图。 (3)荆州北靠汉水、沔水,南边可以直达沿海一带,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面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个战略要地。诸葛亮首先从荆州地利的优势,再到刘表不能守的劣势,让刘备利用起来就是机会了。所以诸葛亮运用SO战略,鼓动刘备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机会,尽快夺取荆州,并且作为近期战略目标。 (4)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个富饶的地方,高祖凭借着它建立了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又在北面威胁着他,那里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盼望能得到一位贤明的君主。诸葛亮运用SO 战略,鼓动刘备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机会,夺取荆州之后,再夺取益州,作为根据地和首都,并且作为中期期战略目标。 (5)在假设的情况下夺取了荆州、益州之后,再守住险要的地方,与西边的各少数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内部革新政治;且在一旦形势发生变化时,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向中原进军,将军亲自统率益州大军打出秦川,再依靠当地百姓,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朝的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诸葛亮运用SO战略,在假设的情况下夺取了荆州、益州之后的优势,再来进取中原来光复汉室,并且作为远期战略目标。 最后诸葛亮给刘备得出战略结论: (1)近期战略目标:先取荆州为家; (2)中期战略目标:再取益州建立基业,然后成三国鼎足之势; (3)远期战略目标:最后连吴抗曹以图进取中原来光复汉室,一统天下。

关于“隆中对”的现实思考

论文关键词:隆中对战略决策现实思考论文摘要:“隆中对”是诸葛亮为蜀汉集团提出的指导全局的战略决策。管理从决策开始,决策正确与否关系到整个事业的兴衰成败。“隆中对”的决策实践,给现代管理的启示是:确定可行性目标是战略决策的先决条件,全面把握情势是正确决策的依据,理性和趋利是战略决策必须遵循的原则。“隆中对”是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奉献给蜀汉集团的战略规划。它在科学地分析东汉末年的战略形势的基础上,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兴复汉室的战略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战略步骤、战略方针等。诸葛亮的这一决策,使得蜀汉集团如拨云雾见青天,自此之后,事业逐渐兴旺起来。认真剖析“隆中对”的决策思想,对于我们吸取历史精华,科学地制定企业战略决策,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一、确定可行性目标是战略决策的先决条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谓“预”,就是首先要确定事业的目标。没有目标的行动是盲目的行动;没有目标的决策是盲目的决策。一个企业管理者的本领,首先表现在高赡远瞩、选择和确定远大的而又是可能实现的事业目标上。确定可行性的目标是战略决策的先决条件,关系到事业的兴衰和成败。诸葛亮在“隆中对”中高屋建瓴地提出了“跨有荆益”“两路出兵”的“三分割据运筹策”。诸葛亮以恢宏的气度和思接千古的见识,指陈时势,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分析现实形势的基础上,指出蜀汉集团现实目标应该是“跨有荆益”,要将荆州和天府之国益州作为自己的立足之地和角逐天下的根本,从而实现三分天下的霸业。在制定现实目标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蜀汉集团的长远目标,这就是待“天下有变,由荆州、益州两路出兵。互相配合,密切协同,构成钳形攻势,席卷两京,收复中原,兴复汉室。由此看来,诸葛亮的现实目标与长远目标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缺一不能达到统一天下的政治目的。目标具有方向作用。企业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元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目的的综合体。系统论很强调系统的目的性。在社会生活中,没有目的的系统是不存在的。企业也是一样,如果没有目标,它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在三国的创业之主中,刘备走过的道路最为坎坷。刘备自桃园结义,起兵镇压黄巾起义开始,依曹操、附袁绍、寄刘表,始终没有摆脱附从的地位。他寄人篱下,颠沛半生,直到诸葛亮为他制订了“隆中决策”,确定了先取荆益、以成鼎足、后图中原的战略目标,才有了转机,从而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开创了他的帝业。请出诸葛亮之前,刘备不是没有战略目标,只是太抽象,“信大义于天下,不过是一种空洞的总体追求而已,很难谈可行性。是诸葛亮的隆中决策,使蜀汉集团的总体目标具体化、阶段化、现实化了,为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目标具有合力作用。目标可以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从而把分散的力量组织起来.拧成一股绳,合成一个力。集体力是由个体力组成的。现代管理科学用力的矢量图来分析集体力与个体力的关系。矢量是有方向性的,当方向不统一的时候,力量是分散的,其合力就小,甚至互相抵消;在方向统一的时候,组织成员能够做到劲往一处使,力往一处用,其合力就很大,可以超过个体力的简单总和。现代系统理论在研究系统的整体性原则时认为:系统的总体功能往往大于要素功能之和,这就是著名的非加和原则就是说,集体力与个体力的关系,不是1+1=2,而是 1+1>2。这就是目标的合力作用。目标除了可以把个体力集中起来成为合力之外,还可以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相互的促进、激励、比较和竞赛,从而把各种潜在力量充分发掘出来。诸葛亮在隆中决策中提出的战略目标,大大增强了蜀汉集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众将士齐心合力为蜀汉事业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empirenews.page--] 目标具有检验作用。目标不仅是方向,目标也是进度。有了目标可以随时检查自己的行动,衡量工作的得失。目标在管理活动中的运用就具体化为目标管理。目标作为企业期望获得的结果,有一系列的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不仅有总指标,还有分指标;不仅有年度指标,还有季指标、月指标。按照目标指标层层分解、逐项落实,每个部门的工作进度和任务完成情况就一清二楚了,这是现代化管理不可缺少的方法。自从诸葛亮为蜀汉集团制订了“先取荆州,后取巴蜀,再图中原”的战略目标后,其

隆中对,战略分析

案例:隆中对 隆中对是诸葛亮未出茅庐之时向刘备提出的谋取天下、复兴汉室的战略建议,被誉为“一对足千秋”,是我国历史上军事战略分析、决策的典范,其全文如下: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

首先,提出当时总体的战略形势:自从董卓作乱以来,各地豪杰同时兴起,跨州连郡称霸一方的多得数不清。

其次,诸葛亮着重分析了几个主要的敌人: (1)曹操在劣势的情况下打败袁绍,不在天时、地利,而关键在与曹操和曹操的团队非常具有谋略;曹操当时正拥有上百万的军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没有这些优势,敌人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针对自己,就是对自己的威胁。诸葛亮把曹操的威胁和刘备劣势组合成WT战略是克服劣势,回避威胁,告诫刘备此时不能和曹魏争锋,要避其锋芒。 (2)孙权占据江东已经三世了,那里地势险要,百姓归顺,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诸葛亮把孙权的威胁和刘备劣势组合成WT战略是认清劣势,回避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对孙吴只能以它为外援,而不可以谋取的企图。 (3)荆州北靠汉水、沔水,南边可以直达沿海一带,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面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个战略要地。诸葛亮首先从荆州地利的优势,再到刘表不能守的劣势,让刘备利用起来就是机会了。所以诸葛亮运用SO战略,鼓动刘备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机会,尽快夺取荆州,并且作为近期战略目标。 (4)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个富饶的地方,高祖凭借着它建立了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又在北面威胁着他,那里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盼望能得到一位贤明的君主。诸葛亮运用SO 战略,鼓动刘备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机会,夺取荆州之后,再夺取益州,作为根据地和首都,并且作为中期期战略目标。 (5)在假设的情况下夺取了荆州、益州之后,再守住险要的地方,与西边的各少数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内部革新政治;且在一旦形势发生变化时,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向中原进军,将军亲自统率益州大军打出秦川,再依靠当地百姓,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朝的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诸葛亮运用SO战略,在假设的情况下夺取了荆州、益州之后的优势,再来进取中原来光复汉室,并且作为远期战略目标。 最后诸葛亮给刘备得出战略结论: (1)近期战略目标:先取荆州为家; (2)中期战略目标:再取益州建立基业,然后成三国鼎足之势; (3)远期战略目标:最后连吴抗曹以图进取中原来光复汉室,一统天下。

用SWOT分析法解读隆中对的内容

用SWOT分析法解读隆中对的内容 优势(strength) 第一,刘备是汉朝后裔,帝室之胃,以刘家正统血脉的身份自居,属于正统。 第二,刘备有人和,以道义而闻名,老百姓愿意跟着他,各地的豪杰愿意跟着他; 第三,刘备招贤纳士,求贤若渴; 第四,刘备此时占人和之优势 弱点(weakness) 第一,没有地盘,只是借踞在刘表的荆州里面; 第二,没有兵马,只有几千上万的兵马而已; 第三,北让曹操占天时; 第四,男让孙权占地利。 机会(opportunity) 第一个机会是董卓以来,天下群雄分起。 第二个机会是荆州,而刘表守不住;第三个机会是益州,而刘璋暗弱,不是明主。 威胁(threats) 第一是曹操,曹操得的天时,挟天子以令诸侯; 第二是孙权。孙氏三代在江南,有地利。 三国鼎立的因素: 1.东汉末期,州牧割据,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扩大兼并,曹操先擒杀吕布,兼并徐州:再战袁术,去的淮南。在官渡之战中更打败袁绍,占有袁绍所占的大片领土,奠定曹氏统一北方的基业。 2.当时南方尚有刘表据荆州,刘备依附刘表据夏口,孙权据江东。 3.赤壁之战中,孙权,刘备联手大败曹军,终成为三国鼎立的重要决定因素。赤壁战后,出现了三股势力均衡的局面,从此曹操无力南下,只好守营北方。 于是确立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的形式及资源分配: 魏蜀吴 天然资源占有2/3的地区,但 资源短缺区域非常小,战乱少, 长期繁荣,矿产 气候温和,雨量丰沛 经济体系庞大 航道畅通 人力资源不整齐,效忠低下独立的组织 独立的文化 内部差异小汉化度高人口数多 无形资源“挟天子以令诸侯” 占了正统的位置地形险恶,以防守, 号称“汉室正统” 无精神层面号召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 隆中对(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第23课隆中对(第2课时) 一、抓住“一”点,品文谈思 (二)一段佳话——三顾茅庐(多媒体出示话题二) 1.关于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际遇,史书和小说也都各有不同的记述,《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是刘备亲往寻访诸葛亮,也就是三顾茅庐,而《魏略》和《九州春秋》则说是诸葛亮主动去找刘备毛遂自荐。除去对史实的考证,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你更赞同哪种写法? 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 (1)赞同刘备三顾茅庐,既能体现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风范,可以更好地解释为何他后来如此信任和重用诸葛亮,同时也为刘备与诸葛亮之间深厚的君臣之情作了铺垫,符合人们对诸葛亮智者和忠臣的双重认识。 (2)赞同诸葛亮毛遂自荐,他用卓然超群的智慧与远见说服了刘备。更符合一般意义上的君臣际遇,也能够体现其兼济天下的大志。 2.可以这样说,三顾茅庐的佳话无论真伪其实早已深入人心。可是,同样是三顾茅庐,读了《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对比本文“凡三往,乃见”的简短记述,为什么小说和史传的叙事会有如此大的差异,作者这样创作的意图是什么? 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 (1)《三国演义》是小说,作者的目的是要抓住读者,因此会在情节设置上大做文章,三顾茅庐深入人心,是一个亮点,所以不惜笔墨,设置悬念和误会,来体现刘备的思贤若渴和诸葛亮作为隐士的高深神秘。

(2)《三国志》作为史传文学,一要尊重史实,不能对情节夸大渲染。二者惜墨如金,此文重在突出诸葛亮政治才能,因此简写三顾而详析对策,意在用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打动读者。 (三)一席策论——运筹帷幄(多媒体出示话题三) 既然陈寿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策实在精彩,那我们不妨将视线投注到这一席策论,看诸葛亮是如何运筹帷幄、三分天下的。 1.从诸葛亮所作的分析来看刘备有哪些可乘之机和优势? ①荆州:“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②“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③“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2.看来诸葛亮是为刘备指出了一条可行之路,让刘备看到了前方的希望。那么,他又抛出了怎样的构想去点燃他的希望之灯,使他坚信“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呢? ①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②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③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④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四)一对君臣——如鱼得水(多媒体出示话题四)

【分析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思想】诸葛亮隆中对故事

【分析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思想】诸葛亮隆中对故事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南)人。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隆中对》以诸葛亮对刘备的问计所做的回答为主要内容,充分的展示了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的卓越才能。最能体现他运筹帷幄本领的地方,是他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大势,对当时的形势做了天才的预见,替刘备规划了成就大业、兴复汉室的基本方针,以及具体实施的过程。诸葛亮的这番对策,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来说,应该是完全可行的。它再三的强调人谋作用,提出总揽英雄的建议。他的审时度势,雄韬伟略,对推动汉末的纷争向三国分立起了重要的作用。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早年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公元190年,刘表将荆州治所迁至襄阳后,即起立学校,博求儒术。诸葛亮到襄阳后即求学于城南的学业堂。在学堂先后结识了徐元直、石广元和孟公威等人,为友甚密,经常在一起讨论天下大事,立志改革政治。由于诸葛玄和刘表的关系,诸葛亮又先后认识了襄阳名士庞德公、黄承彦和中庐县的司马徽、蒯良、蒯越等人,这样就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为未来事业打下了基础。

后刘表上书,荐诸葛玄为豫章太守。约一年,西城民反,杀玄。诸葛亮没有了依靠,不得不独立生活,于建安二年(公元197年),与弟等到隆中躬耕陇亩。在隆中,并非苟全性命,未有须臾忘天下事。他勤读书,广交游,自比管仲、乐毅,以便将来干一番事业。 诸葛亮读书与当时大多数人不一样,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并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谣。通过潜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诸葛亮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由于司马徽、徐庶的推荐,刘备三顾茅庐于襄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对抗曹魏,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形成三国鼎足之势。 后来,刘备根据诸葛亮的策略,联孙攻曹,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占领了荆、益。曹丕代汉称帝后,诸葛亮说服了刘备,建立蜀国称帝,被任为丞相。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隆中对》课文原文及译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隆中对》课文原文及译文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

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译文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天下崩溃,*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23课三顾茅庐原文翻译范文

三顾茅庐又名三顾草庐,典出《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东汉末年,汉朝宗亲左将军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他们的谈话内容即《隆中对》。精心为大家整理了23课三顾茅庐原文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23课三顾茅庐原文翻译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23课三顾茅庐原文翻译 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河南禹州)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确实是这样。 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退下,说“汉室的统治崩溃,奸邪的臣子盗用政令,皇上蒙受风尘遭难出奔。我不能衡量自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