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百年后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辛亥百年,中国巨变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百年后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辛亥百年,中国巨变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百年后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辛亥百年,中国巨变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百年后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辛亥百年,中国巨变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百年后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

————辛亥百年,中国巨变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但我认为辛亥革命又成功,又没有成功,是1/2成功,1/2 的失败。

首先,辛亥革命是成功的革命。

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更具有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中国人民斗争的法展开辟了道路。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过热情和民族觉醒。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不仅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但辛亥革命却又失败了,革命的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无数先人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国的资产阶级力量还不够强大,还不能独自带领中国走上独立发展道路。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则开辟了中国独立的道路。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历史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正是看到了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力量,并带领广大人

民成功走上了民族独立的道路,终于在百年后的今天,实现了中国的现代化。

建国后,中国仍然面临很多矛盾,国内的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国外又实行经济封锁,可谓是内忧外患。然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中国共产党正是成功运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一理论成果,在以毛泽东为主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长期以来,中国始终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把中国建设成独立、民主、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努力。

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告诉我们,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在经历了十年浩劫之后,在中国党中央第二代国家领导人邓小平的带领下,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国民经济总值迅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奔小康,这正应验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当然会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先进理论也会不断丰富发展。

辛亥革命百年以来,我们继续秉其思想的精华,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深刻学习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不断深化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为把中国建设成建设一个更强更好的中国而不懈努力。

辛亥革命100周年记

辛亥革命100周年记—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路线 中国历史上的革命史实,层见叠出,大抵上均属于改朝换代的隆替更易,抑或封建统治政权的转变易主,而表现在国家政制体系与国体的大变动,却付之阙如,惟独辛亥革命运动则具革命意义。 一、历史纪元,国民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新纪元,不只是推翻封建统治,也推倒了专制政体;不独摧毁以一族统治其他各族的因袭政权,却也创建了“民有、民治、民享”的中华国体,这不仅是中国有史以来政治上的大改造,也是一个变更国体的创举。 中国在辛亥革命之前,是亚洲最古老的帝国王朝,它经过了人民革命,把二百余年的大清帝国之封建体制,打得粉碎,同时也改造了五千年的政体与国体。此为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的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 因为中国革命在往昔是属于贵族英雄及少数人的革命,在今日则是属于全民普遍多数人的革命。亦即由“贵族革命”、“英雄革命”转换今日的“国民革命”,而“国民革命”是“全民革命”。中山先生云:凡一国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即皆负革命之责任。可见,今日之革命与古代之革命不同,在中国古代固已有行之者,如“汤武革命”为“帝王革命”,今之革命,则为“人民革命”。 孙中山先生认为:“国民革命乃为国民多数造幸福。凡事以人民为重,军人与官吏不过为国家一种机关,为全国人民办事”。它的目的在造成独立自由之国家,以拥护国家及民众之利益。 二、扫除羁绊,寻找生路 中国革命虽然以中国国内为燃点,但是革命的总目标仍集中提升国力,打倒帝国主义。帝国主义在本质上是扶持中国的封建势力,以作为傀儡,而中国的封建势力,又依持帝国主义为其生存的保护符咒。过去中国民族在帝国主义(外在)与封建势力(内在)的双重压迫下,无论在政治、经济、国际、外交上皆日趋沉沦。故中国革命有必要对外先谋求中国民族解放,对内要求各民族一律平等,以谋求全民族力量,解除帝国主义的压迫与羁绊,寻找中国生路。并联合其他被压迫民族,共体时艰、并肩奋斗,以扫除帝国主义的宰割,求取弱小民族的独立、自由与平等,以博爱精神为基础,消弭战争,实现世界大同。 三、复兴中华,世界大同

关于辛亥革命起因问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辛亥革命起因问题的文献综述 学号:09313242 姓名:吴威其实,对于辛亥革命起因的问题史学界早就开始研究讨论了,无论是中国大陆学者,还是台湾学者,甚至是海外学者都有瞩目的研究成果。他们一致认为,辛亥革命的爆发虽然有部分的偶然性,但其爆发是大量历史因素累积起来的共同结果。其中的观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因素:思想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在这里我想着重总结有关思想及政治因素的论述,至于其中的具体内容接下里我会仔细阐述。 一、引起辛亥革命的思想因素 一场革命的发生必然有其深刻的社会思想基础,各种思潮推动了并诱导了革命的发生。辛亥革命前出现了的大量社会思潮,包括反清排满思想、民主共和思想、国粹思想和无政府主义思潮。在这里,我们要探讨的思想因素为其中的三个内容。 1、反满排满思想。对此研究较好的有刘大年的《辛亥革命与反满问题》,他更多的从阶级利益方面分析了辛亥革命与反满问题,认为“辛亥革命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为直接目标,具有浓厚的反满民族斗争色彩······辛亥革命中的反满问题是从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1高明和高燕军的《辛亥革命中的反满问题》2赞同并延续了刘大年的观点,将反满与阶级斗争进行联系。钟珍维的《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反满问题》3、钟卓安的《辛亥革命与反满思潮》4和张振铎的《论章太炎与孙中山的反满革命思想》5则都从当时危亡的民族局势来分析,反满思想的提出激发了国人的民族意识,达到使民族革命与政治革命结合起来的目的。 2、民主共和思想。郑克强在其《略论孙中山的民主共和国思想》一文中认为“民主共和国思想是时代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反封建性、先进性和实践性”6这种思想的影响是十分有力的。美国学者沙培德在《辛亥革命后梁启超之共和思想—国家与社会的制衡》7中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当时民主共和思想情况的新视角。刘义辰的《论清末民主共和思潮的兴起》直接认为民主共和思想是“反对封建、反对复辟的思想武器”8,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做了思想准备。 3、国粹主义思想。这方面的研究有杨天石的《论辛亥革命前的国粹主义思潮》9、房德邻的《论国粹主义》10认为“它鼓吹‘排满革命’,致力于民族文化的建设,对于当时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它其实是狭隘落后的一种思想,是反满思想的极端化表现,很快就退出了历史。此外,郑师渠则有专著《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11一书,

简析辛亥革命

简析辛亥革命 摘要:辛亥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和领导的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既是一场革新运动,又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带来了民主意识的高涨和思想的大解放。虽然失败了,但它开历史之先河,指明了中国今后应走的道路。辛亥革命以来,中华民族从黑暗走向了光明,从屈辱走向了富强。 关键词:辛亥革命民主君主专制思想解放 近百年来,对辛亥革命已有了深入的研究,尽管对它的性质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说”,有“全民革命说”以及最近的“民族民主革命说”,对它的领导阶层的属性有着不同观点。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这场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在政治上、思想上解放了中国人民,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入人心。无论是对过去的百年,还是对我们的当代,乃至正在来临的下一个百年,它都有着伟大的意义。深入研究参加辛亥革命的各个群体、各个民族、各个区域,彰显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和强大凝聚力,纪念辛亥革命,有利于加强全球华人的大团结,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列强以华治华,加紧资本输出,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随着帝国主义各国侵略的进一步加深,中国沦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加剧,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对外妥协投降,对内横征暴敛,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不断高涨。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反动卖国的本质日益暴露,促进了人民觉醒。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了历史舞台。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迅猛传播,不少人民族危难加深、群众自发斗争高涨形势的推动下,开始摸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并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到来。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这是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对于辛亥革命的表述。说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是说它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上提出了新的目标。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是在太深重了。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因为从那时起,中国开始丧失作为一个独立国家拥有的完整主权和尊严。此后,中华民族逐渐陷入苦难的深渊。当时,压在中国人民心头的有两块巨石,一块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块是清政府的反动腐朽统治。 在1894年至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并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民族危机空前加剧。1897年冬,德国出兵强租胶州湾,自此,各国纷纷在中国强租领土,划分势力范围。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此后八国联军占领中国的首都——北京长达一年之久,并实行分区管制,居民要分别悬挂占领过的国旗。这种耻辱不能不深深刺痛中国人的心。中华民族已到了濒临灭亡的边缘。长期以来,清政府以“天朝大国”自居,许多国人盲目自大、安于现状。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后,流亡西安的清政府发出一道上谕,宣称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此时的清政府已俨然成为一个“洋人的朝廷”,清政府

辛亥革命百年颂

辛亥革命百年颂 ——纪念辛亥革命百年 作者:秋酿醇酒 当我用悲愤的目光, 去追溯屈辱的历史。 一股剧烈的刺痛, 扎进我的眼里。 那卷史书的字里行间, 竟然夹着一条编扎着国耻的长辫子。 这条懦弱的长辫子, 曾将耻辱缠绕在男人的头顶, 系着蓬乱萎靡的发丝。 这条长长的辫子, 仿佛是一根攥在列强手中的绳索, 把不平等的条约绑缚在中国人的身上,企图把一个历经苦难的民族勒死。 当我随着延伸的思绪, 再次拾起悲伤的记忆。 那些凄惨的景象, 由远而近依然清晰可见。 在残破的屋檐下, 竟然还有一条沾满愚昧的裹脚布。 这条肉烂骨折的裹脚布, 将侮辱紧裹在女人的脚上, 走出一道畸形的历史足迹。 这条长长的裹脚布, 仿佛是一条沉重的脚镣, 束缚了一个民族前行的思想和躯体,

一次次遭受列强的欺辱和奴役。 我从长辫子上, 看见一个软弱无力的影子, 踉踉跄跄撑着腐败无能的机体。 我从裹脚布上, 看到一个病入膏肓的清政府, 危在旦夕跌倒在1840年烟片战争的硝烟里。 可悲啊! 鸦片、炮舰, 竟让一个王朝丧权辱国卑躬屈膝。 可恨啊! 赔款、割地, 卖国贼和侵略者达成一个又一个耻辱的协议。 乌云密布雷电轰鸣, 夜空被撕成一条条爆裂的口子。 狂风呼啸暴雨倾泻, 大地在风雨飘摇中灾难四起。 从此, 主权沦丧, 满目疮痍。 从此, 一滴滴泪水, 涌出的都是悲愤的绝望。 一行行脚印, 踏出的都是带血的反抗。 一个伤痕累累不肯屈服的民族, 不是在沉沦中苦苦地期待, 就是在寻找前行的方向, 不是重生就是死亡。

那寒光冷月里, 我终于听见了一声呐喊, 振兴中华! 那血雨腥风中, 我终于看见了一批又一批革命义士, 他们前赴后继举起革命的旗帜慷慨赴义。 他们播撒猛醒的火种, 以自焚的勇气, 点燃了世纪之光。 他们血染旌旗, 碧血黄花, 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武装起义。 他们救民于水火, 求国之富强。 建立共和推翻帝制, 力图拯救民族的危亡。 历史虽然早已远去, 可是岁月依存记忆。 那位孙中山先生, 为改造中国耗尽了毕生精力。 他鞠躬尽瘁, 他死而后已。 也许, 我们还记得, 他告诫同志: 必须唤起民众共同奋斗。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 是的, 我们还记得。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2.方法与过程: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材料,并与教师提问相结合。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基础知识,运用挂图,是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形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意义。 2.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投影出上节课的提纲,指着大屏幕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指出重点。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复习,然后提问,总的时间不超过十分钟。 2.导入新课: 这一单元我们主要讲的是各个阶层对救国道路的探索,可是封建统治者自救的洋务运动失败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也失败了,这就表明他们的救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那么,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呢?这时,从维新派分化而来的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采用革命的方法来挽救民族危亡,发动了辛亥革命。那辛亥革命到底能不能找到中国的出路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九课《辛亥革命》。 3.讲授新课: (1)投影第九课提纲,指出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然后给学生3—5分钟按照提纲通览教材。要求学生在通览教材的时候,对一些明显的知识点,如时间、地点、人物等随手做标记,养成勤动手的好习惯。 (2)讲解: 师:辛亥革命是谁发动的? 生:孙中山 师:孙中山先生被称为“国父”,指导学生看课本导入框的内容,归纳为,孙中山先生一生为国为民,从青年时代就下定决心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为了完成这一宏图伟业,他首先从创建革命政党开始,他首先创建了什么革命团体? 生:兴中会 师:什么时间,在哪里? 生:1894年,在檀香山 师:檀香山是在今天美国的夏威夷,也就是说兴中会是在国外成立的,后来,国内也出现了很多革命团体,孙中山先生认识到:要想壮大我们的革命力量,必须将这些革命团体团结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革命组织,这样,就成立了同盟会,关于同盟会的情况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个视频,大家在看视频的时候,要注意这几方面的信息,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它的革命纲领和机关刊物各是什么? (增加一个学法指导:要求学生在看视频时,随手讲时间、地点等小知识点记录下来,以便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生: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在日本东京:革命纲领是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

辛亥革命百年回顾

孙中山先生说,历史的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阻挡;顺其者昌,逆其者亡。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开创了亚洲第一个共和体制。在辛亥革命百年之际,以怎样的心态去纪念它,如何在这个崭新的时代继承辛亥精神,是今天面临的新课题。 辛亥革命对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作了一场总的清算。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不会有民主、平等意识在国民心中的扎根,就不会有更深刻革命的到来。我们的历史就是在继承与超越的不断运动中走向明天。 如今纪念辛亥,就是要纪念一种意义,把民族精神和民主精神两种自觉精神越加发扬,越加普及,常常提醒,不要忘记。 大家访谈。 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为何要纪念辛亥革命?通过层层解剖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从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历程中得到启迪和思考,正是其意义所在。“辛亥革命开创了中国变革和社会改造的新纪元和新境界”,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主任徐勇这样认为,“当今回顾百年辛亥,最大的意义也就是要祛除今日顽疾”。 南方日报:辛亥革命可以说是20世纪的开端,这个开端承前启后的意义更大,还是充当转折的意义更大? 徐勇:梁启超在总结辛亥革命意义的时候这样说:一面是现代中国人自觉的结果;一面是将来中国人自发的结果。自觉,觉些什么呢?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情。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一件叫民族精神的自觉,第二件叫做民主精神的自觉。这两种精神原是中国人所固有,到辛亥革命前那些年间,因受了国外环境和学说的影响,多年潜在的本能忽然爆发。从1895年至1911年间,兴中会以及后来的同盟会先后发动了10次起义,而其他革命组织自立军、光复会等亦发动多次起义。这10多次的起义虽仅昙花一现,但却在全中国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武昌起义一声炮响,各省咨议局先后10日间,各自开一场会议,发一篇宣言,那200多年霸占铺产的掌柜,便乖乖把全盘交出,这是全国人民自觉心一起迸现的结果,辛亥革命开创了中国变革和社会改造的新纪元和新境界。 南方日报:“辛亥革命”的“革命”二字有更深的内涵吗? 徐勇:费正清在其名著《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这样说:“20世纪中国的主旋律就是革命。”革命是需要流血牺牲的,革命的目的是什么需要明确。然而民国初年执政北京的北洋系,对辛亥革命的解释暧昧其词,语焉不详。1912年10月10日,由北京政府内务部举办追祭礼,国务总理赵秉钧代表袁世凯恭读祭文,只以“时会既开,国风丕变,帝制告终,民豪聿见”数语,表现民国肇建过程,肯定诸位烈士终结帝制之功,对民族革命几乎不提。1913年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他在长达万余字的《莅任宣言书》中,提及辛亥之役只有寥寥数语,只说“武昌事起,为时势所迫,身当其冲”,简笔勾勒了自己从武昌起义出山到上任临时大总统的历程,突出了“五族共和”的主题。实际上北洋系在辛亥纪念中,存在着刻意“去革命化”的倾向。即便如此,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1927年10月10日前夕,中国国民党中央制定了宣传大纲,第一条就是“继

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论文

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 中国近代史研究 1、张海鹏:《60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有关理论和方法问题的讨论》,载《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6期 2、代祥等:《2000年以来太平天国史研究》,载《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3、龚书铎等:《百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回顾》,载《东南学术》2000年第3期。 4、任放:《近三十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视角的转换——以乡村史研究为中心》,载《史学月刊》2011年第4期。 5、春涛:《近二十年来的太平天国史研究述评》,载《文史知识》2001年第5期。 6、谢维:《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载《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2期。 7、马克锋:《近五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述评》,载《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11期。 8、王建朗:《2009—2011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载《近代史研究》2013年第3期。 太平天国史研究 1、檀江林:《十年来的太平天国史研究综述》,载《史学月刊》2001年第5期。 2、庄福铭:《太平天国若干问题研究综述》,载《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9年第2—3期。 3、方之光:《太平天国史研究的新进展》,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洋务运动研究 1、郑刚:《近十年来李鸿章与洋务运动研究综述》,载《安徽史学》2002年第1期。 2、成赛军:《三十年来曾国藩与洋务运动研究述要》,载《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戊戌变法研究 1、曲洪波:《近十年来戊戌变法若干问题研究综述》,载《北京社会科学》

2008年第6期。 2、邱涛:《近十年来戊戌变法研究的新进展》,载《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4期。 教案、义和团运动研究 1、赵树好:《建国以来反教会斗争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中国义和团研究会编:《义和团运动研究100年》,齐鲁书社2000年版。 2、苏全有等:《对近代中国教案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载《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第23卷第2期(2013年6月) 3、程歗、赵树好:《义和团百年研究回眸》,载《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5期。 4、马光霞:《义和团运动110周年国际学生讨论会综述》,载《义和团运动110周年国际学生讨论会论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5、张阳福:《试谈西方学者眼中的义和团运动及其研究方法》,载《湖南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辛亥革命史研究 1、章开沅等:《新世纪之初的辛亥革命史研究》,载《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9期。 2、朱英:《海峡两岸的辛亥革命史研究与学术交流》,载《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3、黄广友:《政治、语境与历史:20世纪后半期辛亥革命史研究的变迁》,载《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9期。 北洋军阀史研究 来新夏:《50年来北洋军阀史研究述论》,载《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5期。

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一,关于清末改革 问题一:如果没有辛亥革命,清政府是否会自行走上宪政之路? 1)从一九O一年到一九一一年十年间 ,清政府的确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包括: 一九O一年一月,清廷发布上谕,命令高级官员提出改革制度和行政管理的意见,并创立政务处负责审查这些建议。 在教育制度方面,一九O五年九月,政府下令于次年废除科举,兴建各种新式学堂,鼓励学生出洋留学。 在军事制度方面,取消了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改建兵制,招募和训练新军。 在行政制度方面,政府推行了若干改革措施,整饬吏治,改组过时的官僚机构。 在法律制度方面,从一九O二年起,清政府决定着手修订法律和改进司法管理班工作;设置专署,聘请专家,编纂新的刑律以及编订商法与民法。 与此同时,清政府还在民间开展了一场革除陋习的运动,包括反对缠足和禁止鸦片。为了缓和满汉矛盾,清廷也修订了一些新的规章。 尤其重要的是,清政府确实做了不少工作,推行立宪。一九O五年十二月,以载泽为首的五大臣奉旨赴日、英、美、法、德等国考察,认真研究在中国实行立宪政体的可能性。一九0六年九月,政府正式下令预备立宪。一九0八年八月宣布了预备立宪的具体计划,许诺在一九一六年颁布宪法和首次选举国会,并发布了“宪法大纲”。在一九0九年分别举行了咨议局(类似于省级立法机构)和资政院(类似于国会)的选举,并于当年和次年先后召开了第一次咨议局会议和资政院会议。到了一九一O年,迫于朝野压力,清政府宣布修改立宪计划,决定提前四年实行立宪。到了一九一一年十一月,当时武昌起义已经爆发,清廷又匆匆宣布宪法重要信条“十九条”,试图进一步加速立宪以平息革命运动,但为时已晚。 不难看出,在本世纪最初十年间,清政府确实进行了大量的政治改革工作。无论是就其深度还是就其广度而言,这次改革都远远超过了戊戌变法。但是,这场改革终于被辛亥革命所打断。一场旨在防止革命的改革,到头来也许倒成了引发革命的催化剂。于是有人埋怨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必要的革命,批评当时的所谓激进主义思潮。按照这种观点,如果那时的中国人更有耐心一点,给予清政府稍多的时间去完成其立宪计划,以后中国的情况可能还要更好一些。 2)应该说,在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这样或那样的“革命”后 ,中国人对“革命”一词早已极度反感,而对渐进和平的“改革”则情有独钟。以这种心情回过头去检讨历史,很容易得出那样的结论。 我从来不认为,凡历史上实际发生的一切都注定是必然要发生的。但是,在考察

辛亥革命百年反思

辛亥革命百年反思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因为它在中国大地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改变了中国的政治面貌,改变了中国的经济形态,更是改变了中国人民长期以来的思想观念。虽然事隔百年,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遥远了,它也早已成了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但是这毕竟不是一朵寻常的浪花,所以不管是一百年,还是一千年,我们都不应该将它忘记,因为那一重要的时刻,早已成了永恒。 我们穿越历史,回顾过去,除了怀有一种缅怀的心情,也是为了在历史的隧道中捡拾碎片,点缀我们的将来,是一种积极进取的表现。对个人而言,经常回顾过去,回首身边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就能从中吸取到某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并与自己当前的生存状态进行对照,以便更好的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好工作。而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经常回顾历史,总结历史,这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正所谓“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要想更好的面向未来,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也只能是以史为鉴,当然也能以别国的发展为鉴,但是不能一味的摸爬滚打,还美其名曰“探索”。我们必须清楚,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效率已经摆到了重中之重的位置,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不能有太多的停滞。这就像是两个人赛跑,如果别人都冲出去半段路了,你才慢吞吞的反应过来,那肯定是很难跟上的了。所以基于时代的要求,立足于这个飞速前进着的世界,已经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给我们慢慢探索发展之道了,我们必须找出一条既快捷又行之有效的出路,找出一个能够让自己快速发展和强大起来的方法。只有这样,中国才不至于再次落伍,我们已经遭受过一次很沉重的打击了,到今天伤口还在隐隐作痛。确切的说,应该不是隐隐作痛,而是永远难以愈合的创伤,我们再也经受不起第二次的打击了,中华民族再也经受不起第二次的打击了。 所以,我们应该“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我们也必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这就是百年之后还提辛亥革命的原因了,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不论结果是怎样的,里面都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注意,并引起深入的思考,该借鉴的借鉴,该学习的学习。正如孔子所说的那样: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说到辛亥革命,首先当然弄清楚,什么是辛亥革命。关于这点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简单的武昌起义,这种说法很不准确,一般都不被人接受和认同。另一种说法是以武昌起义为标志,以同盟会的建立为阵地,并最终建立了中华民国,直至最后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的整个过程。这一种观点说的比较全面,也是比较科学的,反映了客观事物发展的基本过程。但是就我来看似乎还可以再向前推一些,甚至可以直接追溯到孙中山先生上书李鸿章失败之后算起,那样更能反映整个事件的全貌。但是这里并不是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主要是心里有个大致的概念,因为辛亥革命要探讨的重点不在这里。 那么什么是重点呢?按照一般的惯例,每件事情的发生,都必定有它的原因,还有就是它的结果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关于辛亥革命,这也是我们要讨论的两个问题,但除此之外,辛亥革命作为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它的成功之处和失败之处同样显得重要。 先说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应该说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既有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其中又有不乏人为的因素。但是这中间有一个最核心的东西,那就是中国的发展问题。一方面,中国的封建制度和腐朽的清政府限制了中国的发展,使得中国不能与世界接轨。同时,当时的中国面临着帝国主义的疯狂的侵略与鲸吞,使得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强,也使中国人民的生活一天不如一天。 面对着这两大危害,中国的有识之士为拯救国家危亡,为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不断的进行着艰难的努力。进过种种的探索之后,以孙中山代表的中小资产阶级先进人士终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并最终确立了反帝反封建的方针与总路线。在当时的情况下,反帝是必

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

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 武汉公关策划 一、辛亥革命纪念意义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虽然从辛亥革命的目标来看,它失败了,但是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旗帜下集结起来的湖北革命党人,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并一举光复武昌。武昌起义赢得全国响应,260余年的清朝统治顿时瓦解,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随之终结。武昌因此被誉为"首义之区",红楼则被尊崇为"民国之门"。 二、活动主题 弘扬武昌首义精神促进武汉城市建设 三、活动目的 1、纪念辛亥革命,发扬革命精神。老一辈的人可以在此怀念过去,新新人类可以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历史,对国家的建设更有使命感。 2、利用征文的形式了解中小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理解,同时增强他们的写作能力。因为现在网络发达之后,很多人都习惯上网查资料,而自己的思考越来越少。 3、改善武汉的形象,增加全国人民的关注度。 4、宣传武汉的精神文明,以及促进武汉旅游业、餐饮业等行业的发展。促进武汉经济、文化的发展。 辛亥革命纪念100周年公关策划 四、活动流程 活动内容: 1辛亥革命纪念会 2辛亥文化旅游 3纪念辛亥革命征文大赛

(1)、辛亥革命纪念会 活动时间:2011年10月10号 活动地点:武汉市首义文化公园 活动对象:武汉市民及外来游客 活动流程:1 10点纪念会准时开始,由主持人致开场词 2 武汉市文化局局长致辞,介绍本次活动的背景,目的,意义 3 由武汉市文化局局长带头签名,邀请市民参与其中,纪念辛亥革命,缅怀烈士 4 大型图片文字展,有特定工作人员为参观市民讲解 5 设定烈士区域,邀请市民为烈士献花 6 下午4点,纪念会结束 (2)、辛亥文化旅游 由武汉旅游局主办,在武汉市内选取几点辛亥革命遗址,设定旅游路线。 如:首义文化园——工程营遗址——楚望台——胜利亭——烈士祠——三烈亭 活动时间:2011年10月1号——2011年10月7号 活动地点:武汉市内辛亥革命遗址 活动对象:外来游客

辛亥革命百年记

历史之光照耀百年 仅以此文献给那些在辛亥革命中勇往直前、视死如归以及捐躯成仁的先烈们。没有他们的惊天一呼,近代中国的历史仍将黑暗许久…… 前言 将死的王朝不会自戕,就算苟延残喘也要顽固到最后一刻,而终结它的只会是石破天惊的新生力量。1911年10月10日,这个伟大的日子,辛亥革命终于在遭受无数次失败的革命形势下爆发了,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它以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为己任。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历史的浩浩长河中这悲壮的一抹浪花短暂而又可歌可泣,自此始,在中国革命的历史大河中,那由此而激起的惊天大浪让一切的腐朽势力和外来侵略者都为之胆寒。无数烈士们的鲜血铸就了我们民族永不屈服的抗争精神,此后我们前进在血泪的路上近半个世纪,始终没有因身边的战友倒下而止步不前,我们注定在奋斗中走向复兴。 成败得失光耀千秋 回首百年,风雨历程。我们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虽众说纷纭,但它的历史地位始终无可撼动,不论如何它的发动代表了当时最先进阶级的意愿,它“用几百人打几万人,烈士们明知后果,但是还是要去做,

这是以身殉国,来唤醒四万万人们。”(孙中山语)虽然牺牲的先烈们并没有亲眼看到国家独立、强大的那一天,但是他们的牺牲早已注定了这个古老的民族必然苏醒而后奋发图强、蒸蒸日上。他日之中华必为世界各国之民族瞩目。 辛亥革命的成功爆发,虽远没有实现革命先烈们最初的意愿,而且最后使革命的果实被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军阀所窃取,但是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了人心,使以后出现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可喜局面,使四万万同胞得到了革命的洗礼,使中华民族没有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泥淖中继续沉沦。这千秋的功业必将在中华民族绵续的历史中熠熠生辉。 洒尽热血九死不悔 辛亥革命的仓促开始,一开始就注定了这是一场极不对称的斗争,无异于“飞蛾扑火”。英勇的中华儿女在写完绝命书之后纷纷义无反顾的投入战斗中,他们不仅仅是要杀几个封建的官僚,他们最想要的是彻底的推翻那暗无天日、腐朽糜烂的封建制度。他们的革命行为被视为大逆不道、欺师灭祖,但是他们始终为了“救亡图存”而肝脑涂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然而死亡是那样迅速的来了,死神的微笑藏着冰冷的刀,多少年轻的生命被无情的收割。林觉民的《绝命书》温情脉脉,念之断人肠;宋玉琳,于刑场上大讲革命事业之争议性,令问官无言以对,遂笑而赴死;饶国梁,在临刑前高呼“生何荣焉求仁得仁,死何憾焉”;陈可钧,被害前怒骂清吏“尔等利欲熏心,血

辛亥革命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选题中药护肤品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利弊因素浅析 院系国际贸易与金融系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学生姓名指导教师 本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发展最为快速的地区之一,护肤品工业最近几年也迅速发展。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爱美已不再仅仅专属于女性,男性也越来越注重自己的外 表。然而,我国本土的护肤品(着重于中药护肤品)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许多人 在选择护肤品时都会选择国外的品牌。我选这个题目是想让大家深入了解我国本土 护肤品贸易的现状,客观认识我国护肤品工业中存在的问题。选择研究这个题目的 主要意义是希望我国的护肤品工业能实现快速,健康,稳定发展。 研究内容: 本文首先概述了我国本土护肤品行业的现状;其次,比较系统地研究了我国本土护肤品行业(着重于中药护肤品)的发展状况;然后,通过对我国本土护肤品行 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并国外护肤品行业的发展进行比较,提出我国本土护肤品存在 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原因分析;最后,通过对我国本土护肤品行业的创新的研究, 提出了发展我国本土护肤品的对策建议。 研究方法、手段及步骤: 本文以我国本土护肤品(着重于中药护肤品)为研究对象,从我国本土护肤品行业的现状入手,介绍了我国本土护肤品行业的发展情况,并从采用文献研究和研 究归纳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我国本土护肤品行业的发展与 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目前本土护肤品行业创新提出一些对策建议。所获得资料 来自于各期刊报纸、图书馆、网上数据库。 参考文献: 1.郭华山;赵毅国内外化妆品市场观察[J] 日用化学品科学 2012,04 2.邬艳红. 论国际化条件下中国化妆品产业的发展思路[D]四川大学 2007-04 3.李向阳;张勇;史修启;广丰. 国内外化妆品市场发展状况[J] 中国化妆 2007,09 4.郭华山. 我国化妆品行业发展现状,瓶颈及趋势[J] 日用化学品科学2012,07 5.陈强. 国内外化妆品市场分析[J] 日用化学品科学 2011,01 6.Pat Thomas. Purely cosmetic changes?[J].The Ecologist 2005,35(5):24-25 论文要求: 1.字数要求8000-9000 2.抄袭率不能超过25% 3.一定不能泛泛而谈,必须要具体一些。比如我在开题报告中写明了着重于写中国本土中草药护肤品的贸易现状。也可以具体到某一些牌子,比如百雀羚,佰草集等等。或者具体到广东。 4.在与国外护肤品行业进行比较的时候,可以写下对国外护肤品的外贸策略和出口导向,怎么与国外护肤

“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主题团日活动

“扬辛亥精神展制药风采” 主题团日活动 策 划 书 ???团支部 二○一一年十一月

团日活动策划书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一、活动背景 10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今天,我们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深切缅怀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和伟大爱国情操的同时,亦深深体会到了民族赋予我们的使命,国家赋予我们的使命,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弘扬并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同时大力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此,我们旅管01班团支部决定举办以“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题的团日活动。 二、活动主题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三、活动目的 1.2011年为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通过此次团日活动,来使我团支部成员全方位地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及其重大影响力,深入发掘辛亥革命中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 2.在团日活动中充分调动广大团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团支部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3.在团日活动中展现团支部的风采,提高班委协调工作能力。

四、活动对象 062093团支部全体团员 五、活动时间地点 1.活动时间:2011年10月 2.活动地点:中山陵 六、活动步骤 1.前期准备工作 搜集辛亥革命资料,召开班委会议讨论活动方案,为此次团日活动的筹备工作,明确活动过程及分工。要求班委对整个流程十分了解;通过班委的宣传作用,确保每个同学对此次活动都有充分的了解,并积极参与其中。 2.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宣传学习阶段 (1)在班级QQ群开展宣传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活动。 (2)搜集辛亥革命资料,并打印出来发给班里所有同学供大家共同学习。 (3)在班级内部开展学习“纪念辛亥革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活动,并举办辛亥革命100周年知识竞赛。 (4)组织观看影片《辛亥革命》,重温历史功绩,唤醒时代使命。 5.收集总结阶段 观看影片后支部成员写下所想所感,深刻表达自己的感触与启发,并发表在班级博客上与大家齐分享,影响更多的人去思考时代赋予自身的使命,一同为祖国的发展而奋斗。

辛亥革命百年祭文:以清朝为鉴 自强不息

辛亥革命百年祭文:以清朝为鉴自强不息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文章:辛亥一百年祭辛亥革命一百年了,清朝灭亡也一百年。无论如何,该纪念一下。一百年前,腐朽的清政府在武昌的枪声中轰然倒塌。清朝的覆灭要从第一次鸦片战争说起,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侵略者向古老封建的中国发动了一次侵略战争。这次战争是英殖民主义强行向中国倾销走私鸦片引起的,战争以英国的胜利结束。中国百年屈辱、苦难、探索、斗争的历程从此开始。1851年至1864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直接动摇了清朝的根基。洪秀全(称号天王)于1851年成立太平天国,1853年建都天京(今南京),曾占领长江中下游地区。至1864年天京陷落止,计存在14年。太平军在全盛时期的兵力超过一百万人(包括女兵十余万人)。太平天国运动造成共约两千万人丧生。1850年的中国人口大约为4.1亿人,经过太平天国、捻军、回族等起义后,到1873年中国人口下降至大约3.5亿人。1856~1860年(咸丰六年至十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其实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并不满足已经取得的特权和利益,蓄意加紧侵犯中国主权,进行经济掠夺。1854年,《南京条约》届满十二年。英国曲解中美《望厦条约》关于

十二年后贸易及海面各款稍可变更的规定,援引最惠国条款,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改《南京条约》的要求。主要内容为:中国全境开放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进出口货物免交子口税,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等。法、美两国也分别要求修改条约。清政府表示拒绝,交涉没有结果。1856年,《望厦条约》届满十二年。美国在英、法的支持下,再次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但仍被清政府拒绝。战争爆发后,内忧外患的清政府根本没有像样的抵抗,就以出卖中国利益来换取停战。俄国自以调停有功,逼迫奕欣于11月14日订立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乌苏里江以东约四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并为进一步掠夺中国西部领土制造条约根据。1864年,俄国据此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又割占巴勒喀什池以东以南四十四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迫于列强的压力,无耻的清政府签订了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天津条约》共五十六款,附约一款;中法《天津条约》共四十二款,附约六款。主要内容是:①公使常驻北京;②增开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后定为台南)、淡水、潮州(后改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③外籍传教士得入内地自由传教;④外人得往内地游历、通商;⑤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⑥修改税则,减轻商船吨税;⑦对英赔款银四百万两,对法赔款银二百万两。中俄《天津条约》十二款、中美《天津条约》三十款,攫取了除赔款外与英、法所得几乎一样的侵略特权。中俄《天津条约》第九款还特

新文化运动研究综述

新文化运动研究综述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学术界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了更客观、理智、冷静的研究,无论 是对其主要精神和成就的发掘,还是对其缺失的反思都达到了新的境界。1)关于新文化运动产生的 原因。一般认为,辛亥革命失败后,袁世凯篡夺胜利果实,在思想领域掀起复古逆流,为了与之抗争,一批进步的知识分子便发起一场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猛烈的新文化运动。一些学者从更深层次的地方 去探究。龚书铎先生在《辛亥革命与文化》中认为:“’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应该说是辛亥革命时期‘文化革命’的继承和发展。”这样就把新文化运动的源头指向辛亥革命,明确了两者的内在联系。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指出新文化运动“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进而追溯到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并对这种传统进行总体性的理性批判”。欧阳哲生在《试论新文化运动的起源》一文中,联系了明代以来的古籍整理和反传统的思想源流来探讨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根源。2)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精神和成就。耿云志认为批评“五四”对科学、民主的提倡过于笼统的观点有一定道理。但他认为造成这一局面正是由于中国对近代科学、近代民主比较陌生,民主思想传播太少的缘故,也就是说起点太低的缘故。他认为新文化运动对科学的贡献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叫人树立一种科学的思想方法,科学地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态度。 第二,呼吁为科学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营造一种爱真理甚于爱面包的人文精神。第三,新文化运动对近代科学事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四,营造了传播新思想、新理论的大好机遇。 李刚、陈勤从对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这一新的视域探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成就。他们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做出了三大贡献:贡献之一是开始在思想文化层面寻求现代 化的中国发展范式,将这一进程推展到了一个深层次的全面发展阶段。鸦片战争以来,迄于社会主义 思潮产生之前,中国社会先后出现了海防思潮、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民主革命思潮。四大近代思潮 的依次推进,既影响着中国社会走向近代化的进程又反映着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但这些思潮中前两种思潮仅仅表明中国人在物质器物层面对现代化的认同;后两种思潮不但表明了中国人在 物质器物层面对现代化的认同,而且表明了中国人在政治制度层面对现代化的认同。贡献之二是这场 运动所激发的民族情绪和爱国热情完全摒弃了“华夏中心观”,突破了“种族中心主义”的困局,开 始形成一种健康开放的泱泱大国所应有的民族意识形态,不仅是推进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而且使中国的现代化保持了传统文化认同的价值选择性。贡献之三是首次触及了人的现代化问题。 这场运动中提出的“个性解放”、“改造国民性”等问题,无疑指明了现代化进程的着力点。此外,王元化等也把追求个性解放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精神和成就。王元化更是认为追求个性解 放和精神自由是“五四”首要的精神和成就,而提倡民主和科学是它的次要精神和成就。3)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缺失。王元化认为新文化运动存在激进主义、庸俗进化观、功利主义和意图伦理等 四大缺失。他认为激进主义是指态度偏激、思想狂热、趋于极端、喜爱暴力的倾向,是后来极左思潮长期盛行的思想根源。他还认为庸俗进化观的基本特征就是僵硬地断言凡是新的必定战胜旧的,这种观点不是直接来自达尔文的进化论,而是源于严复将赫胥黎与斯宾塞两种学说杂交起来而撰成的《天演论》。在他看来,“五四”时期激进主义盛行跟庸俗进化观密切相关。谢友祥也提出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缺失包括:提倡的个性解放没有被当作目的,而是沦为具有明显功利性的手段;强化了道统为政统服务的传统,加剧了学术沦为政治附庸的趋势。另外,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意义及与中国 传统思想的关系等问题,也仍是几年来研究的热点。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彭明的《五四运动史》和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等书对新文化运动都有精辟的论述。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诗词集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诗词集 《辛亥风云》有感 宝鸡杨斌 时光如梭,辛亥革命100周年转瞬就到了。回顾100年前的这场历史巨变,纪念这个革命对现代中国的历史贡献,继承发扬辛亥志士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从而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为富强、文明、民主,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辛亥革命是在清政府异常腐败、中国面临危亡的时候发生的。近代中国曾经很值得称道,有资料称,清中前期的国民总产值曾达到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多。然而到了晚清,封建统治腐朽没落,国内矛盾激化、弊病丛生,农民起义斗争此起彼伏。而这时,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鼎盛的局面,民主共和制度在解放社会生产力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世界资本主义列强本能扩张,致使衰败的中国战争不断败北,不平等条约接连签订,大片领土被蚕食、割让,天文数字的巨款被勒索。而清政府中保守势力却非常强大,任何想改良、改革现状的企图,都以惨败而告终。终于,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都不愿在现存条件下继续生活下去,革命的条件逐步成熟了。 辛亥革命毫无疑问是一场伟大的历史巨变。它彻底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初级的民主共和体制,实现了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当时政治空气活跃,法政学校遍布全国,各种政党团体、社会组织和报纸杂志纷纷涌现,在鱼龙混杂,弊端百出中,也首次以

选举的方法产生了国会,建立起现代性的司法机构和司法秩序。同时平等、自由、民主等现代观念逐步在中国广大人民中传布开来。从此中国人民知道了,国家政权除过禅让、世袭等方式外,还可以采用选举的办法;知道了国家的领导人是可以批评的,个人的疾苦诉求是可以公开表达的;知道了表示尊卑的跪拜之礼可以废除,表示屈辱的男性辫子、女性裹脚也终于可以剪除等等。这在皇权统治下都是不可思议、大逆不道的。 辛亥革命的标志性成果,是在南京建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临时政府。制定了体现“主权在民”思想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个约法集中体现了辛亥革命的目标。虽然这个《约法》最终被以袁世凯、蒋介石为代表的政府所弃毁,但作为辛亥革命的一个最佳理论成果,它所绽放的历史光辉却是长久的。 纪念辛亥革命,我们尤其不能忘了那些为了国家的命运而英勇奋斗甚至慷慨捐躯的志士仁人们。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革命领袖的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邹容、陈天华、秋瑾、赵声等慷慨赴难、以牺牲唤起民气的舍身精神;章炳麟、徐锡麟、蔡锷、廖仲恺等屡挫不折、奔走呼号、前赴后继的忘我精神等等,都是值得敬佩、值得讴歌,值得世代相传的中华民族宝贵财富。 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辈们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和最忠实的继承者。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我们可以以举世瞩目的中国面貌深刻变化来告慰孙中山先生们。我们还要铭记孙中山等革命先辈振兴中华的夙愿,继续把几代中国人为之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