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李玉宾老师谈舌诊与五行之气

李玉宾老师谈舌诊与五行之气

李玉宾老师谈舌诊与五行之气
李玉宾老师谈舌诊与五行之气

李玉宾老师谈舌诊与五行之气

作者:李玉宾中医学习粉丝博

第一、舌诊的定位

一、舌诊的定位:

舌头的中间是中土,左侧主生发,右侧主敛降;符合一气周流的规律。

前面舌尖是心火,后面舌根是肾水。脾胃虚证时应在中间,多为凹陷;实证时应在右侧,多为饱满。

下面我们找几个实例来看。1、舌尖对应心气、左寸脉:

这是个初发心梗的患者,他的舌尖部位艳红发嫩,明显异于其他,舌尖代表的是心气,脉象对应在左寸脉。

2、肺对应的位置:

下面这个舌苔仔细看类似一个倒“T”型的分布。横划两侧部分对应的就是两肺,脏器的肺。所以右寸脉应在这个位置。

看看,上面这个也很明显,两肺的位置!

3、尺脉应在舌根部。

这是尺脉虚的一个象,两手尺脉应在舌根部。

4、关脉:关脉分虚实。

右手的关脉,如果是虚的话,应在舌中间。就是中土的这个脉象。只要舌头中间是虚的,虚陷凹陷啊,软啊,他的右关脉是虚的。

这个舌头他的左边还是比较圆润的,右边明显的厚一些,偏大偏硬一些。这就是一个实相,右关脉的实证,或者是整个右脉,因为右侧的舌头主敛降,主右脉;左侧的舌头主左脉。

我们看舌头主要看三个方面:

一个是看神气,神气是从舌头的亮度来看的,看他的明暗,从而显示神气的强弱,反应整个人的生气、精神。

再一个就是看舌苔,舌苔分布的均匀与否,干净与秽浊,反应整个中气的清浊强弱,苔主要反应的是脾胃之气。

最后看舌体,舌体的厚薄啊,红与黑啊,软与硬啊,反应了他的整个的全身气血的一个分布、盛衰的情况。实际上还是从神、气、形三个层面去看。

第二、中土:一节

中土是脾胃,所有的病症无非就是虚实两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疏通道路,恢复一气的流通。

1-1虚满1

这个舌苔就是明显的中土虚。

像这个舌头看起来还是比较亮的,神气还是不错的。舌苔相对来说比较少,中土的地方又是凹陷的,中土是很虚的。整个舌质呢,也是偏薄一些,明显的是一个中虚,肾气弱这么一个患者。

看看下面这个:

这个就明显发暗,神气弱,阳气虚。一个舌头的明暗,就知道他神气的强弱,或者说是阳气布散的情况。

回过头来继续看我们中土那个。

以1-1-1为例,首先神气还可以,这个人不至于有太严重的问题,可能是偏虚。那么他的主要问题是中土,他中土那个地方凹陷下去了,表示这个整个中土非常薄弱。不光是气虚,整个精气都是亏的,空洞了。

另外还有很多比较清透的粘液,这就是中土生湿了,没有力量运化,水液到了这个地方散不开了,所以有水湿的停留。

另外舌尖部分有很多小点点,这就是心火郁结不能通降,就是通常讲的相火不降。

黄元御讲:“方见上热,必知下寒”。这个上热就是他中土虚,升降的力量都不足,郁在上面了,这个肾气一定是亏的,这个人是偏瘦的,肾气亏,升达的力量不足,中气弱,也没有一个很好的收纳能力,火气飘在上面,郁而生火,这个小点也不是很大,说明气比较虚。颜色又比较深,说明时间比较久了。

总的来说就是:中土虚,肾气弱,然后又有上面火气的郁结。但是他整个气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清透的,不算太浊。

这个情况的治疗:固运中土,加上补肾和开达上焦郁结,疏散肝气的瘀滞,因为他那一圈,满满的,这个气要散一散。就是开通道路要让他转开。所以你看这个方子:

党参、茯苓、白术、槟榔、白蔻、竹茹、干姜、甘草,上来全都是运中焦的;

用了很少量的柴胡、陈皮,破破气,因为他本质是虚的,量不大;

微量的丹皮、桃仁活活血;

后面用益智仁、枸杞子补肾;

薄荷、生麦芽稍微鼓动一下子;

黄精、山楂,都是偏于补中土的,以填补固守中土为主,加上补肾,气血流通的药。

这个方子和他的这个舌头基本上是吻合的,是一个虚象。

1-1虚满2

这个跟上一个类似,也是中间凹陷,前面有一些小点,他这个气比较足,亮度稍好一些,小点子长得比较大,舌头上没有那么多水液了,舌根看到比较清楚。

这个格局和1-1-1是一样的,主要是虚,不过这个正气比较足一些。这个就好调一些。的方子也类似,不过用了一些熟地、黄连来补肾,力量相对强一些,因为他本身的正气强一些,脉稍微有力,所以用药的力量也可以大一些。

总体的思路是运中、疏肝、补肾。所以你就知道,这种前面有郁结,要记得去疏通;中间虚弱,要记得去补。那么这是比较简单的虚证。

1-2虚软2

有时候不光虚,还有浊气!看这个,当然这个凹陷偏后一些,实际上他的亏偏向肾气了,这是一个产后身体虚的妈妈,你看她这个舌苔是很粘的,中下焦偏于下焦的地方凹陷进去了,下焦亏虚,从湿气的角度,你要运中才能除湿。下焦的凹陷你要学会用补肾的药。

用药的时候当时处理的我是以运中化痰为主,补肾的稍微用了一点枸杞子,用的还不是很多,就是先给她祛浊。这个舌头为什么放在脾胃这一块儿来讲呢,你要知道这个虚证的时候,给她补的时候一定要先把它这个浊气去掉。浊气不去,肾气很难给补进去。所以我们看到了虚,不是要马上补,一定要看他正气的虚实。正气只要不是太虚,就要先给他祛浊,再扶正。

1-3凉滞1

这个舌头和虚满那个有点类似,只不过舌苔比那个要粘一些,舌苔反应的是中焦胃气的清浊,舌苔越粘,痰浊越重,所以要加强化痰的力量。其他的比如中土凹陷,还是一致的。

苍术、白术并用,运化的力量就更强一些。其他就是该化痰的化痰,该流通的流通。丹参、丹皮是血分的流通,柴胡陈皮是气分的流通。只要中焦的痰浊重一些,你运化的力量强一些就行了。比方说平时只用到白术,现在就苍术和白术一块儿用,或者把苍术的量再大一些都可以。

我们的目的无非就是让这个气能够流通起来。哪儿虚就给他扶助一下,脾胃虚了,党参,白术,干姜、炒山药、白蔻、竹茹这些都是扶助脾胃的药。干姜偏温运,白术偏固守,白蔻偏运转,芳香运转,化湿。只要有痰浊,皂角、大枣是必用的。一般来说我都会用上一组调血调气的药,丹皮、桃仁、柴胡、陈皮,这个地方用的是丹参。为什么用上调气血的药,气血双通双调,让这股气动起来。

这个舌头也是,所有的中土虚都是中间凹陷,这个有一种明显偏凉的感觉。这个舌苔啊,如果生气旺盛,像地上长得草一样,是带着一股气的,这个看不出来,舌苔很薄,贴在上面,长不起来,有点凉的感觉。这个方子可以适当的用些生麦芽,量大一些,适当用一些细辛、肉桂啊把这个气给鼓动一下,比较合适。

凡是中土虚的,你看多了就知道,要么就是中间凹陷,要么就是比较软。

1-5沉软1

这个舌头有些不对称,是肝郁的现象,先不管他,咱们分重点看一下,这个你主要看他的舌苔是不是比较粘腻啊,凡是舌苔粘粘的,连成一片了,整个把舌头盖住了,这都是中土虚,运转无力,痰浊壅重的现象。这种情况一定要运中土、化痰浊。

第二、中土:二节

2-1绵软1

这个舌苔也是很粘滞,又有一种软软的,水泡时间长了的感觉,虚得很厉害时才会出现这种泡的感觉。像这种看着特别不干净的粘苔就一定得用皂角这种化痰的药,和运中焦比较强劲的药。

苍术15克,一般10克就行了,这儿皂角用1克都不为过。这儿用的是炒麦芽,一般用生麦芽,因为这个舌头看着水水的,湿气比较重。

所有的痰浊我最后都用大黄、黑丑,因为浊气要排出去,得有出路。治疗的时候无非就是运转,疏通,排浊。

2-2绵软2

不同的舌头舌苔粘腻的程度不一样,这个舌苔就比较细腻,好像盖得比较严。你只要看到这个苔好快把舌头盖住了,不透气了,这种苔基本上都要用到皂角,不用皂角很难化开。

2-3绵冲1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既能概括整个病情,又能用于一个症状的分析。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还说“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阴证和阳证 凡病在里、在血、属寒,正气不足,机体反应多呈衰退的表现均属阴证的范畴。其症状为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不渴、便溏、尿清、舌淡苔白、脉沉迟微弱等。其病因病机为年老体弱或内伤久病,或外邪内传脏腑等导致正气衰弱、阳虚阴盛。 凡病在表、在气、属实,属热,正气未伤,机体反应多呈亢盛的表现均属阳证的范围。其症状为心情烦躁、面赤身热、气壮声高、口渴善冷饮、呼吸气粗、腹痛拒按、大便秘结、尿短赤、舌红绛苔黄、脉浮洪或滑数有力等。其病因病机为邪气入侵,邪盛而正气亦强,正邪激争所致。 阴虚与阳虚 阴虚与阳虚是人体脏腑阴阳亏损病变产生的证候。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阴阳要维持相对的平衡,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一旦阴阳失去这种相对平衡,就会发生阴阳盛衰的变化,从而产生疾病。 阴虚证的症状为潮热、盗汗、手足心热、消瘦、口干咽燥、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其病因病机为久病,或房室劳倦等而致精血、津液亏虚,阴不制阳。 阳虚证的症状为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少气懒言、畏寒肢冷、自汗、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而润、脉虚弱等。其病因病机为久病、或劳伤、或大汗、大吐、大泻等而致阳气大衰、阳不制阴。 阴阳和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概括了古人对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为原始的归纳 辨证法。早在约两千年前,阴阳学说就被引用于医学领域,成为中国医学的一种理论。在我国医学中,无论对人体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药物治疗,都运用阴阳五行学说。为了完整地理解我国医学的精华,有必要了解阴阳和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 一、基本概念: 阴阳是代表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之两面,是一切事物和现象正反双方的概括。中医用这种正反两面 的观点来说明人体和疾病现象的属性。一般凡具有热的、动的、兴奋的、强壮的、明亮的、无形的、轻的、在上的、在外的、向上的、增长的等等特性者都属于阳;与此相反的则属阴。例如人的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侧属阳,腹侧属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机能活动属阳,组织结构属阴;机能亢进属阳,机能

齐文化与阴阳五行思想的起源_毕晓乐

2005年5月第26卷 第3期 东岳论丛 Don g Yue Tribune M ay.,2005Vol.26 No.3 [收稿日期]2005-02-19 [作者简介]毕晓乐(1979-),女,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研究生。 齐鲁文化研究 齐文化与阴阳五行思想的起源 毕 晓 乐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关键词]阴阳五行;八神崇拜;日月崇拜;四时观念 [摘 要]阴阳五行思想肇始于齐文化。齐地八神崇拜为我们提供了关于阴阳五行思想起源的重要线索。阴阳说和五行说的原始质素在八神崇拜中已有所体现,这为后来阴阳五行思想在齐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图分类号]B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5)03-0102-03 学术界对阴阳五行思想的起源历来说法不一,年代久远和资料缺失固然是一主要原因,然而大多数学者对阴阳五行起源的考察多关注于具体年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相比之下,胡适提出阴阳五行为 齐学 正统的观点颇具新意[1],为我们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探讨这一问题奠定了基础。 一 阴阳观念始于齐文化,其源头可以追溯到齐地原始宗教信仰之一的 八神崇拜 。 史记 封禅书 记载: 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来作之。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其祀绝莫知起时。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天齐渊水,居临淄南郊山下者。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盖天好阴,祠之必于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曰 ;地贵阳,祭之必于泽中圜丘云。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四曰阴主,祠三山。五曰阳主,祠之罘。六曰月主,祠之莱山。皆在齐北,并渤海。七曰日主,祠成山,成山斗入海,最居齐东北隅,以迎日出云。八曰四时主,祠琅邪。琅邪在齐东方,盖岁之所始。皆各用一牢具祠,而巫祝所损益。币杂异焉。 从八神崇拜的内容而言除兵主蚩尤外其余皆为自然神,体现了东夷 殷商宗教系统崇拜自然的特征,从八神排列的顺序来看,天、地、阴、阳、月、日又都是相对待的范畴,体现了明显的对立统一观念。具体来看: 天主祠天齐渊,即为今临淄牛山脚下的五个喷涌的泉眼,因为 五泉并出,有异于常 ,故以 天齐 名之。地主祠泰山梁父。将天主和地主比较来看,两者在形式上具有对立 性, 通乎阳气,所以事天也;通乎阴气,所以事地也。 ( 管子 五行 )天属阳,地属阴,天地构成最基本的对应关系。而在内容上两者又具有互补性, 天地之常,一阴一阳 ( 春秋繁露 阴阳义 ),天主与地主合而为一最终形成了 封土于山而禅祭于地 ( 汉书 郊祀志 )的封禅之说。 阴主祠三山,阳主祠芝罘。芝罘岛位于今烟台市西北,岛上有山古名芝罘山,今名老爷山。阳主祠址在老爷山之南,海水之北。阴主之祠在今莱州市西北海岸的三山之阴,为秦代所立。最初的阴阳是指背阴和向阳两种性质相反的地方,后来 老子 以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论及宇宙的产生时,始开阴阳抽象意义之先河。从阴主、阳主之祠分别位于三山之北和芝罘山之南的位置来看,这里阴、阳的意义还只是处于原始阶段。 日主祠成山,成山古称不夜城,在今荣城北。成山祭日应与太阳崇拜有关。考古发现证明在莒县陵阳河、大朱村和诸城前寨等遗址出土的陶尊上都刻有类似太阳图形的文字[2]。在大汶口墓葬出土的陶罐上和胶东海阳唐家遗址出土的彩陶罐上也有此类太阳图案[3]。从东夷史前墓葬习俗来看,北辛文化 大汶口文化 龙山文化 岳石文化各个阶段的墓葬中墓主头向始终都以东向为主[4],这与仰韶文化墓葬的方向以朝西为主、马家浜文化墓葬方向绝大多数朝北以及良渚文化墓葬分为朝南和朝北两种的情况完全不同[5]。东夷族活动的范围主要在今山东境内,而山东半岛又位于中国大陆的东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人们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到太阳升起的景象,所以东夷的墓葬习俗应该与太阳崇拜有关。而成山由于位于山东半岛的最东端,较其他地区更早看到日出,所以在此处立日主祠以祭祀太阳当在情理之中。 102

五行说起源

五行说起源 资料来源:中国网文化中国作者:xx 时间:2012-10-09 “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甘誓》据说是夏朝遗文,文中的“五行”具体所指,没有说明,但“五行”和“三正”并用,可以推想它和上古历法及上古先民的尊天观念相联系。 “五行”次见于《尚书·洪范》:“初一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威,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手甘。”《洪范》一文,据记载作于西周初年,乃周灭商后二年,商朝旧臣箕子向周武王所陈述的“天地之大法”的记录。箕子说,天赐给禹《洪范》九畴,也就是九种“天地之大法”,“五行”是九畴中的第一大法。这说明五行观念早在大禹时就有了。 《史记·历书》云:“黄帝考定星历,以立五行。”以此推论,五行观念的产生更上溯到了黄帝时期,并且说明五行的产生和星历气象有关。 五行说现代很多学者都说是古代朴素的唯物论,认为我国古代思想家把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当作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或元素。是不是这样,我们从五行范畴的形成来探讨,就可以清楚地得出结论。

五行的起源,有“五数说”、“五方说”、“五祀说”、“五星说”和“五工说”等等,事实上,五行应该源于河图。河图是天文图,河图源于太极图,太极图是说明阴阳之气的,阴阳之气的五分法具体化就是五气,五气易象化就是五行,五行实起源于五气,而五气是天地共同作用的结果。时令节气本来是日月地三体运行所成,然而,却可以用天上的木火土金水五星在地上的东南中西北的出没情况作标志。我在《太极河图洛书》一节已介绍过,太极图源于天文历法的测绘,河图洛书是用奇偶数按阳奇阴偶的原则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阴阴消长情况所作的天文解说图。河图数分布在太极图上,形成四象特征点和中宫特征点五个特征点。对于太阳年周视运动太极图而言,河图数1、6为冬至,2、7为夏至,3、8为春分,4、9为秋分,分别代表冬、夏、春、秋四象。5和10据中宫,代表四季土(四季均分之后的余气)。 古人将五个特征点象八卦一样,分别取法于自然之象而命名之,就是五行象。冬天气温冷如水,故以水配之;夏天气温热如火,故以火配之;春天草木欣然,故以木配之;秋天草木金黄,结实如金,故以金配之。因为一个太阳年365.25天,并非整数日,无论四分、八分、十分,还是十二分,都不能按天完全均分,所以对春夏秋冬或不同历法的月份必须采取适当措施予以调整,一年四季才能节气分明。又因为春夏秋冬在大地上随地理方位的不同而不同,大地(实际上指立足点)对不同地理方位的四季起着控制作用,因此,古人把调整节气的时段(闰日或称余分)以土配之,土据中央而控四方(闰以定岁,即定四季,四季配四方)。不同的历法,调整的办法也不相同,古人有时一年调整一次,将土季置于夏至之后,称为长夏;有时置于夏至和冬至之后,称为过年日(古十月历有大年和小年);有时置于四季的后边,称为季土。一年调整不过来,就用置闰的办法超年度调整。不论如何调整,都将每年调整节气的时段统称为土季。金木水火土五行之象就这样形成了。由此可知,五行金木水火土在最初形成之时,是以实象的五种物质表示五种节气,已进行了一定的取象比类,后来,五行之象又泛指五个特征点,类象范围更广,一如八卦一样,可以类指万物万象,并形成为用五分法揭示宇宙万物的结构、关系、性质、状态或过程的抽象哲学范畴。 因为五行是用五分法揭示宇宙万物的结构、关系、性质、状态或过程的抽象哲学范畴,所以当然可以用来把具体物质的构成要素分为五类,并用金木水火土范畴来表示每一类,这是五行的应用,但是,这里的金木水火土并不实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具体物质,就象乾坤可以表示天地,但并不单单就指天地,还可以表示父母、君臣等等。五行说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创造的一种用取象分法思维揭示宇宙万物化生规律的辩证理论,五行之象既然是从实象中抽象出来的,当然也可以用其实象之间的关系来帮助理解这种抽象范畴之间的关系。不了解这一点而用朴素唯物论来解释它,其实正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目前有些学者由于混淆了五行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企图因五行的具象性而否定五行说的科学性,原因就在于此。

中药药物之阴阳五行药(属)性论【酌志飞扬】

中药药物之阴阳五行药(属)性论 ===================================================================================== ================= 据众多专家学者考证,五行学说早在东周(春秋、战国)、迟至西汉时已被应 用于中医领域。那么亦可如是说,五行学说在中药领域的应用,也不应迟于西汉之 代,因为,医与药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然而,五行学说在中药领域是如何应用 的,由于传世中医药书籍之无载,吾人已不得而知矣。甚至直至当代,在各种中医 药书籍数量逐年递增的情况下,却只有《中医基础理论》之专著,而无“中药基础 理论”之论述。在现代版《中药学》中,其理论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并受中医理 论指导,根本没有自主的哲学理论体系,吾中国哲学体系之五行学说,在中医药学 领域,已被中医学所尽占矣;即便是阴阳学说,在中药药性理论中,亦是半遮半掩, 也没有单独论述,自成篇章。笔者认为,由于阴阳五行学说在中药历史上之缺失, 加之“……前此五六十年间,最为论者所诟病,他们多认为阴阳五行是迷信的、不 科学的,遂使此维护中华民族健康达三四千年之久的医药,有一蹶不振之势”(林 品石、郑曼青著《中华医药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版)之历史因 素影响下,导致对中药学之哲学基础——阴阳五行学说之研究,无人问津。 经1900年敦煌考古发现,时隔八十余年后,敦煌遗卷《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得以刊行。其中有关二十五味药精之论说,使吾人有缘见到了“药物五行属性”理 论之一鳞半爪。笔者以为,由于中药药物五行属(药)性理论的重现,能使“中药 基础理论”之哲学基础——阴阳五行学说的重新形成成为可能,使之五行医理与五 行药理可以完美地进行对接,并由此可重组中华医药学之基础理论——中医药之阴 阳五行学说。

气、阴阳、五行

气、阴阳、五行 一、A1型题 1.血生脾是指 A.脾统血 B.火生土 C.血生于脾 D.血病治脾 E.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显示答案 ?取消收藏 ?错题反馈正确答案:B 2.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浊阴"在人体内的分布规律是 A.五脏、下窍、六腑 B.四肢、五脏、六腑 C.六腑、上窍、腠理 D.腠理、四肢、五脏 E.腠理、下窍、五脏 ?显示答案 ?收藏本题 ?错题反馈

3.《素问·六微旨大论》中的"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说明了气的运动具有A.代表性 B.对立性 C.普遍性 D.特殊性 E.相关性 ?显示答案 ?收藏本题 ?错题反馈正确答案:C 4.飧泄是指 A.大便稀溏 B.泄泻无度 C.大便完谷不化 D.下利脓血 E.濡泻 ?显示答案 ?收藏本题 ?错题反馈

5."清阳发腠理"之"清阳"是指 A.肺气 B.水谷精气 C.胃气 D.卫气 E.清气 ?显示答案 ?取消收藏 ?错题反馈正确答案:D 6."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揭示了阴阳之间的哪种关系 A.相互交感 B.相互制约 C.相互为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显示答案 ?收藏本题 ?错题反馈

7."治病必求于本"中"本"的含义是 A.肾 B.脾 C.体质 D.阴阳 E.病因 ?显示答案 ?收藏本题 ?错题反馈正确答案:D 8.下列哪项不属于阴阳互用关系 A.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B.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C.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D.形归气,气归精 E.精食气,气生形 ?显示答案 ?收藏本题 ?错题反馈

9."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之"能",与下列何字通借 A.胎 B. C.耐 D.罴 E. ?显示答案 ?收藏本题 ?错题反馈正确答案:A 10."气归精,精归化"之"气"是指 A.药食之气 B.卫气 C.人体之气 D.肾气 E.药物之气 ?显示答案 ?收藏本题 ?错题反馈

纳音五行解析

纳音五行解析

————————————————————————————————作者: ————————————————————————————————日期: ?

纳音五行 甲子乙丑海中金丙寅丁卯炉中火戊辰己巳大林木 庚午辛未路傍土壬申癸酉剑锋金甲戌乙亥山头火 丙子丁丑涧下水戊寅己卯城头土庚辰辛巳白蜡金 壬午癸未杨柳木甲申乙酉泉中水丙戌丁亥屋上土 戊子己丑霹雳火庚寅辛卯松柏木壬辰癸巳长流水 甲午乙未砂中金丙申丁酉山下火戊戌己亥平地木 庚子辛丑壁上土壬寅癸卯金箔金甲辰乙巳佛灯火 丙午丁未天河水戊申己酉大驿土庚戌辛亥钗钏金 壬子癸丑桑柘木甲寅乙卯大溪水丙辰丁巳沙中土 戊午己未天上火庚申辛酉石榴木壬戌癸亥大海水 天干有天干的五行,地支有地支的五行,天干与地支配合后会变成新的五行,称为“纳音五行”。原干支五行称为正五行,纳音五行叫做假借五行,因为它是假借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和十二音律而组合成的纳音五行。 六十甲子的纳音五行,可参看上面的歌诀。 纳音五行的标准算法:《考元》曰:“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以两干两支之合数于四十九内减之,余数满十去之,余一六为水,二七为火,三八为木,四九为金,五十为土,各取所生之五行为纳音”。以甲子、乙丑为例:甲九子九,乙八丑八,其数之和为三十四,于四十九内减之,余十五,去十不用而余五,五为宫

音,属土,土能生金。所以甲子、乙丑的“纳音”所对应的五行就是“金”。 纳音五行速算法:天干配数:甲乙1,丙丁2,戊己3,庚辛4,壬癸5。 地支配数:子丑午未1,寅卯申酉2,辰巳戍亥3。 计算方法:将干支数相加,以和数查(若大于5则减5,以余数查)得纳音五行为: 1木,2金,3水,4火,5土。 例如:戊戍的纳音五行,从天干配数查得戊为3,从地支配数查得戍为3,干支相加=3+3=6,和数大于5,减去5余1,所得的余数就是纳音五行数,从纳音五行数属五行表中查出,1数为木,故知戊戍的纳音五行为木。 纳音五行被广泛应用于紫微斗数以及四柱推命等命理学说中。 五行纳音含义,详细解释,六十花甲子表,纳音五行表,年命的来历,出生年是什么命解释,运气推算,五行查询,六十花甲子所属阴阳五行与命运解释。 详细讲解五行纳音含义,解释,六十花甲子表,纳音五行表,年命的来历,出生年是什么命解释,运气推算,五行查询,六十花甲子所属阴阳五行与命运解释。 下面我们华人开运网先介绍下六十花甲子纳音五行属性计算方法:

六十甲子纳音五行巧算口诀(专业研究)

六十甲子纳音五行巧算口诀 一.口诀: 一二三四五,水火木金土。 子巳午亥九至四,甲戊己癸九到五。 大衍减去干支数,五余生行即年宿。 二.注解: 1、前两句意为:“水火木金土五行数,分别为一二三四五。” 2、中间两句说明天干地支之数,意思如下: 数九八七六五四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3、后两句说明具体推算之法,“大衍”表示大衍之数即49,“干支数”表示按中间两句所述四个干支数相加之总数,“五 余”表示(干支数)被五除所余之数,“生行”表示(余数) 所生之五行(即余一为水生木,余二为火生土,余仿此)。三、举例:甲子乙丑为“金”,计算如下: 〔49-(9+9+8+8)〕÷5=2…余5 “5”的五行数为土,所生者为金,金即为所求“甲子乙丑”之纳音五行属性。

纳音五行掌诀 1、纳音五行的一些特点: (1)干同地连纳音相同,是指天干属性相同,地支相连的干支,其纳音属性相同。 如甲子乙丑纳音都属金,甲寅乙卯属水。 (2)干同地冲纳音相同,是指天干属性相同,地支相冲的干支,其纳音属性相同。 如甲子甲午纳音都属金,乙丑乙未属金。 (3)顺序规律:(1)地支不变:按金水火土木顺序,如甲寅水,丙寅火,戊寅土,庚寅木,壬寅金。 (4)天干不变:按三角循环顺序,如甲子金,甲寅水,甲辰火, 甲午同甲子金,甲申同甲寅水,甲戌同甲辰火。 2、纳音五行巧算法与排掌決 【巧算法】干出甲乙数到五,地支并看对冲处,两支一数算到三,干支相加数归五,数大除五取余数,五行木金水火土。 注解:干支取数:甲乙子丑午未一,丙丁寅卯申酉二, 戊己辰已戌亥三,庚辛四数壬癸五计算:干支数相加,超过5者减去5以差论之,1为木、2为金、3为水、4为火、5为土。 举例①丙子:丙天干数为2,子地支数为1,和为3,纳音为水。

五行学说的产生来源

五行学说的产生来源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五行学说肇始于夏商之际,完善于春秋战国,影响持续至当今社会。它虽隶属于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范畴,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却广泛地渗透到中国的社会制度、思想文化、自然科学与语言文字等各个领域。庞朴《稂莠集》认为:阴阳五行“迷漫于意识的各个领域,深嵌到生活的一切方面。如果不明白阴阳五行图式,几乎就无法理解中国的文化”。因此,探讨五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追本溯源的意义。 古人认为,万物由五种相关的基本物质构成,这就是五行 最早记载“五行”学说的是夏商时期的《尚书·洪范》,其上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革,最早出现在金文,用刀剥兽皮之意。后指剥下的兽皮。如马革裹尸、皮革等。由革组成的字,如靴、鞋、鞭等多由兽皮作成),土爰(引出)稼穑。润下作咸,(水为咸,因盐出自海水);炎上作苦,(火为苦,因火焚物变焦,则现苦味);曲直作酸,(木主酸味,凡木结之果实,初皆为酸味,尤其是中原地区);从革作辛,(金为辛味,‘辛’

的甲骨文字形为,本指平头刀具,与‘革’近,延伸指辛辣之味),稼穑作甘,(土为甘,土所生作物之百谷、瓜果,其味皆甘)。”这里不仅提到了构成万物的五种基本物质,还介绍了它们所具有的特点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五种味道。 至春秋时期,古代思想家们进一步探索这五行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五行相克”的理论,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可以战胜、克制另一行。其内容是: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到战国时期,继五行相克理论之后,又提出了五行相生。所谓五行相生,是指: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的源起有五种不同的观点 五行的产生源自古人对中原地带五时气候特点和生化 特点的抽象。这一观点目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与认可。 关于五行学说的产生以及五行的本质含义,历代学者一直仁智互见,认识不一。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 1.源自五种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五行物质说的产生依据是《尚书·洪范》的相关记载,此书记载的五行就是自然界五种最基本的物质。另外,汉代《尚书大传》解释说:“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左传·襄公

阴阳五行学说原理及其基本的内容

阴阳五行学说原理及其基本的内容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阴阳五行 阴阳,指世界上一切事物中都具有的两种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的力量。阴阳蕴含於气之中,一气流行,无极而太极,太极的动静产生阴阳,阴阳又推动著世界和其中每一事物的运动变化。五行,是用来概括世界上几类基本要素的范畴。它们以木火土金水命名,但并非仅仅指这些具体事物的本身,而是以它们为基本框架,或者说以之为思维模型,将一切现象分成基本的五大类。五行是世界的基要素。 阴阳学说产生于夏朝,它是我国古代哲学的源流和基础。今天的唯物辩证法中对立统一观点,与阴阳学说相一致。阴阳学说原理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每个领域,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应用。 阴阳包括五行,五行含有阴阳,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根据其属性,可分为两类,阴类和阳类。“阳类”具有刚健,向上,生发,展示,外向,伸展,明朗,积极,好动等特性:“阴类”具有柔弱,向下,收敛,隐蔽,内向,收缩,储蓄,消极,安静等特征。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都具有阴阳的两重性。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任何庞大的事物都逃不出阴阳的范畴,任何微小的事物又具有阴阳的两方面,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物极必反的现象就是阴阳转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宇宙间万事万物根据其特征,可以系统地分成五大类:金、木、水、火、土。这五类事物统称五行。金,木,水,火,土,并非指具体的五种单一的事物,而是对宇宙间万事万物五种不同属性抽象概括,应全面领会五行真正内涵。 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生克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就是阴阳的两个方面。相生相克是事物的普遍规律,是事物内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克是相对的,没有生,就无所谓克;没有克,也就无所谓生。有生无克,事物就会无休止的发展而走向极端,造成物极必反,由好变坏;有克无生,事物就会因被压制过分而丧元气走向衰败。 在生克这个对立与统一矛盾中,无论是生的过分还是克的过分都会因对立而打破相对平衡或统一,事物就会向一方倾斜发展。为了维护相对平衡,生与克要相互牵制。当不能相互牵制时,平衡被打破,这时事物就会出现了新的变化。 五行生克关系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相互关

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相互关系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都属于富含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古代哲学思想。 它们渗透到医学领域后,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和发展,并贯穿于整个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其中,元气论作为一种自然观,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方法论,帮助人们构筑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故它们都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虽各有特点,但又是相互关联的。元气论着重探讨物质世界的本原,它以无形之气的聚和散来阐释有形之物与无形“虚实”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肯定了物质世界组成的同一性。就本原来说,万物源于气,气可分阴阳;气聚合所成的具体形体,既仍具有阴阳两个方面,又可根据性质不同,划归为木火土金水五类;而每一类中复有阴阳可分。故《春秋繁露》曰: “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朱熹也说,“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阴阳,气也,生此五行之质。”“阴阳是气,五行是质。有这质,所以做得物事出来。……不是阴阳外别有五行”(《朱子语类》)。以对人的认识为例: 组成人体的气可分为阴阳两类,其之聚合而有形体,生命过程便是阴阳两气交感相错、不断相互作用的结果;形成具体的形质后,人体各个部分又可划归出五类,如五脏、五官、五体、五液、五志等,这五类中仍有阴阳可分。中医学看来,机体就是这样一个有着错综联系的复杂系统。因此,在医学领域,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交错在一起,综合运用的。其中,元气论作为一种自然观,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根基。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虽也具有自然观的某些特征,但两者对世界本原的认识从属于元气论,而更具有方法论的性质。阴阳学说着重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说明相关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存在着相互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在承认物质世界的组成是同一的,物质世界是阴阳两气交感相错,相互作用的结果的基础上,阴阳学说用以解释宇宙,则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阴阳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体;用以解释人体,就把人看作是由各种既对立制约,又协调和谐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所组成的统一体;用以解释人和自然的关系,则认为人和自然也是一个相互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对

阴阳五行学说重点知识

阴阳五行学说重点知识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阳对立即指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等等,其中上属阳,下属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而对立的阴阳双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而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热为阳,冷为阴,而没有冷同样就无所谓热。所以可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这就是阴阳互根。 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消长变化过程中的,阴阳在这种消长变化中达到动态的平衡。这种消长变化是绝对的,而动态平衡则是相对的。比如白天阳盛,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兴奋为主;而夜间阴盛,机体的生理功能相应的以抑制为主。从子夜到中午,阳气渐盛,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由抑制转向兴奋,即阴消阳长;而从中午到子夜,阳气渐衰,则人体的生理功能由兴奋渐变为抑制,这就是阳消阴长。 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即所谓物极必反。比如,某些急性温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烧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状,就是由阳证转化为阴证的表现。可以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阴阳转化则是质变的过程。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而阴阳转化则是阴阳消长发展的结果。 阴阳格拒 阴阳格拒,是阴阳失调病机中比较特殊的一类病机,主要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两方面。主要由于某些原因引起阴和阳的一方盛极,因而壅盛于内,将另一方排斥格拒于外,迫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从而形成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等复杂的临床现象。 阴盛格阳,即阴阳内外格拒。系指阴寒之邪盛极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相互格拒、排斥的一种病理状态。其疾病的本质虽然是阴寒内盛,但由于其格阳于外,故其临床表现,反见面红烦热、欲去衣被、口渴、狂躁不安等热象。因其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所致,故为真寒假热。 此外,阴盛于下,虚阳浮越,亦可见面红如火,称为戴阳,亦是阳虚阴盛,阴阳之间不相维系的一种表现。 阳盛格阴,系指邪热内盛,深伏于里,阳气郁闭于内,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多见于热病的热盛至极,反见“热极似寒”的四肢厥冷、脉沉伏等寒象。由于其疾病之本质是热盛于里,而格阴于外,故称为真热假寒。这种四肢厥冷,又称之为“阳厥”或“热厥”。 阴阳互损

_六十花甲子纳音五行口诀(精)

一、干支的阴阳 甲、丙、戊、庚、壬属阳;乙、丁、已、辛、癸属阴。 子、寅、辰、午、申、戌属阳;丑、卯、巳、未、酉、亥属阴。 二、地支生肖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三、干支五行及四时方位 甲、乙属木,代表东方;丙、丁属火,代表南方;戊、已属土,代表中央;庚、辛属金,代表西方;壬、癸属水,代表北方。 寅、卯、辰属木,主宰春季,代表东方; 巳、午、未属火,主宰夏季,代表南方; 申、酉、戌属金,主宰秋季,代表西方; 亥、子、丑属水,主宰冬季,代表北方; 辰、未、戌、丑单个而言都属土,主宰四季最后一个月,代表四方。 四、六十花甲子纳音五行口诀 1.甲子乙丑海中金 以子为水,又为湖,又为水旺之地,兼金死于子、墓于丑,水旺而金死、墓,故曰海中之金,又曰气在包藏,使极则沉潜。 2.丙寅丁卯炉中火 以寅为三阳,卯为四阴,火既得位,又得寅卯之木以生之,此时天地开炉,万物始生,故曰炉中火,天地为炉,阴阳为炭。 3.戊辰己巳大林木 以辰为原野,巳为六阴,木至六阴则枝藏叶茂,以茂盛之大林木而生原野之间,故曰大林木,声播九天,阴生万顷。 4.庚午辛未路旁土 以未中之土,生午木①之旺火,则土旺于斯而受刑。土之所生未能自物,犹路旁土也,壮以及时,乘厚戴木,多不喜木。

5.壬申癸酉剑峰 以申酉金之正位,兼临官申、帝旺酉,金既生旺,旺则诚刚,刚则无逾于剑峰,故曰剑峰金。虹光射斗牛,白刃凝霜雪。 6.甲戍乙亥山头火 以戍亥为天门,火照天门,其光至高,故曰山头火也,天际斜晖,山头落日散绮,因此返照舒霞,木白金光。 7.丙子丁丑涧下水 以水旺于子衰于丑,旺而反衰则不能成江河,故曰涧下水,出环细浪,雪涌飞淌,汇流三峡之倾澜,望下寻之倒。 8.戊寅己卯城头土 以天干戊、己属土,寅为艮山,土积为山,故曰城土也,天京玉垒,帝里金城,龙蟠千时之形,虎踞四维之势也。 9.庚辰辛巳白蜡金 以金养于辰而生于巳,形质初成,未能坚利,故曰白蜡金,气渐发生,交栖日月之光,凝阴阳之气。 10.壬午癸未杨柳木 以木死于午墓于未,木既死墓,唯得天干壬癸之水以生之,终是柔木,故曰杨柳木,万缕不蚕之丝,千条不了之线。 11.甲申乙酉泉中水 金既临官在申,帝旺在酉,旺则生自以火①,然方生之际方量未兴,故曰井泉水也。气息在静,过而不竭,出而不穷。 12.丙戍丁亥屋上土 以丙丁属火,戍亥为天门,火既炎上则土非在下,故曰屋上土。 13.戊子己丑霹雳火 丑属土,子属水,水居正位而纳音乃火,水中之火非龙神则无,故曰霹雳火,电击金蛇之势,云驰铁骑之奔,变化之象。

阴阳五行学与人体生命相互感应疾病论

阴阳五行学与人体生命相互感应疾病论 内容摘要:阴阳五行是天地人所融会而构成的宇宙代数学生成之数。它对人体与大自然产生了相互吸引而形成了通融衍化的生生不息无穷数。“天有五气,地有五行,人有五官、五脏而归入六腑”。这是宇宙观造就大自然形成了万物相对性和平衡格局而不能改变的大衍之数。人体出现疾病和灾劫等都离不开五行生克的主导性衍化作用。本论著针对人体与演绎大自然生态环境中所产生出来的衍化作用规律和气 流反射而出现病变为主题。明确阐述了五行学对人体生命的重要性和相关性。使人们能正视生活,重视规律,调养气机,遵循居安思危,以人为本,和谐心态,珍惜生命,保护大自然;为美好而健康人生创造出更辉煌成就…… 一、论五行配五官脏腑 在天地之中,五行所产生的特徵,在天称为五气,即青、赤、黄、白、黑,在地称为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所形成;其不时地所产生和运动变化。在人体配为五脏、六腑,即肝、心、脾、肺、肾,六腑为大肠、小肠、胆、胃、三焦、膀胱。人为万物之灵,其在先天所造就秉赋条件中,已完美地得到了五行之正体。在表象所发露的精华,呈上而激发于头面,故象天之五气;而在内则归结于五脏、六腑,象地之五行。故将人体作为一个小天地,是以脏腑各配五行阴阳而非属不可。

二、论五行配五官五脏属性 以肝而论,其性配木,平柔为本,其自所以为仁?因为肝木所聚之精,皆能引发仁爱好生之德;是东方集结阳气所在之地,万物居于此而开始发生,故肝之性象木。其色泽青而带柔,有参天之气质。以心而论,其性配火,有中节之风,其自所以为礼?因为心火之精,荣居南方之位,尊阳向上,卑阴在下,故此,礼有尊卑高低之分而属之。其性急而心动,有冲天激情之气势,有文明昌盛之象徵;故心之性象火。其色泽赤而有光。以脾而论,其性配土,慈爱稳厚,其自所成为信?因为土之精华,能生育万物,无私无利,万物居于此而得到生存。为信之至厚,故脾之性象土,其色泽黄而气静。以肺而论,其性配金,虚实相顾,其自所以成为义,因为肺金为太白之精,义溥而成西方肃杀之气;也能成就万物,气通而音洪,故肺之性象金。其色泽白而较刚键为最。而以肾论,其性配水,太阴专位,心巧欲高,其自所以为智?因为肾水为天河发源之精,能润万里沃野。智深而知进,向而不止,冲天奔地,故淫欲也皆因此而生。无所疑惑,水性亦知进而不惑也。肾之性象水,其色泽黑而周流不滞。肾性两义,以命门对应,是一身精神所融会之关键位臵。 三、官、脏阴阳同论 以鼻而论,其所属之情必应纳于肺。因鼻以空虚纳气,肺亦虚而受气,故鼻为肺之官,也能通于脾经。以目而论,因目为人体一身聚结之精;也为阴阳五行相通之性。但为何论以肝较之相通?因肝配木,

阴阳五行说的起源

阴阳五行说的起源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文化中仅次于儒、释、道且影响深远的一种学说。“阴阳”一词最早出自《周易》,其中有“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等诸多说法。五行之说最早出自《尚书·洪范》,具体是指水、火、木、金、土这五种构成世间万物的基本要素,是对自然万物的一种抽象概括。《尚书·洪范》还指出了五行的特点及其所对应的五味:“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日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墙作甘。”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将阴阳与五行合而为一的学说—阴阳五行说,一些人用阴阳五行说来解释某些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出现了“五行之官”的说法。春秋时期,晋国的太史蔡墨对魏献子说过这么一段话:“物有其官,官修其方,朝夕思之。一日失职,则死及之。失官不食,官宿其业,其物乃至。若泯弃之,物乃抵伏,郁淹不育。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祀为贵神。社樱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火正日祝融,金正曰薄收,水正日玄冥,土正曰后土。”(《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孔子不仅把五行看做化育万物之本,而且以五行相生解释朝代更迭,提出了“五德终始说”。他说:“天有五行,木金水火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古之王者易代改号,取法五行,

更王终始相生,亦象其义也。故其生为明王者,死配五行。是以太昊氏配木,炎帝配火,少昊配金,撷项配水,黄帝配土。” (《孔子家语》)季康子问孔子为何要以太吴氏配五行中的木,孔子解释说:“五行用事先起于木。木,东方也,万物之初皆 出焉。是故王者作而首以木德王天下,以所生之行相转承也。”他的意思是说,东方是万物初生之地,五行配以木,所以王者起于东方,配以木德。此后则以五行之生相转承。如此一来,就把历史演进、社会变化、朝代更迭与五行联系在了一起。 战国时期的邹衍、邹爽在继承前人阴阳五行说的基础上创立了阴阳学派,成为战国诸子百家中较有影响的一个学派。邹衍著有《终始》56篇,把社会历.史的变化归之于五行的 变化生克,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秦汉时期,经过吕不韦、刘安、董仲舒、刘欲等人的继承和.发展,阴阳五行说遂广为流布,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将阴阳家列为“九流”之一,并特辟《五行志》,把自然界发生的许多灾异事变和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联系在一起,对阴阳五行说的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后的史学家起而效之,各种官修正史大都设有《五行志》,将历朝历代的灾异 事变与阴阳五行的变化联系起来,用阴阳五行来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历史事件、人事吉凶福祸。在阴阳五行学方面,历

科学思想 元气 阴阳五行

摘要科学思想是人们在具体的科学认识活动中产生的,既反映了当时社会认识事物的一般思潮,又影响着科学方法的形成和发展。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原因,我国古代产生了与西方迥异的科学思想方法,其中,元气论和阴阳五行学说构成了传统科学理论的最一般解释框架。 关键词科学思想元气阴阳五行 1 科学思想的概说 一般来说,科学思想是在具体的科学认识活动中,产生、阐述和解释科学假说和理论的最一般的概念框架和信念基础。一方面,它制约着科学认识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影响着科学方法的形成及其发展方向,对科学理论的构成起到了指导作用,影响到社会对科学价值的评价。另一方面,一定历史时期的科学思想作为社会思潮的一部分,也是历史传统与现实生活在科学活动中的反映。它要适应人类从自然事物、自然现象获得认识和心理满足的社会要求,也就是说,科学思想一般应和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思潮相容。科学思想应该满足科学实践对理论的要求,科学思想应能够反映科学实践所显示出来的认识倾向。 科学思想从内容上分析包括:①对自然的普遍形式,万物存在的方式,事物与现象变化之间联系认识的一般观念。科学思想反映了对自然整体图景和规律的综合认识,表现了对自然事物认识的客观性和实证性,从而成为宇宙观和方法论的基础。②对认识自然的目的、基本途径及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和确证这种认识的一般看法。③社会对科学技术、社会价值的一般看法。从科学认识活动的角度看,就是对科学对象、科学任务、科学工具、科学方法、科学与社会环境关系的基本看法。这些构成了科学活动中的指导思想,为科学认识的思维过程提供了基本框架,使科学活动沿着一种规范式的方向发展。 2 我国传统科学思想的特点 科学思想是从探讨宇宙的本原和秩序开始的。气的观念、阴阳观念和五行观念是中国自然哲学中最为基本的几个内容,这些观念是中国古代人民探索自然的成果,孕育了中国古代科学思想。 关于宇宙万物存在和变化的原因,西周时期,人们在这方面的认识有两个基本点,“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故先王以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这种观点是用具体的感性可认识的物质充当了万物的本源,并提出了万物构成的方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这种用具体物质形态来说明万物的构成、宇宙的起源遇到理论和逻辑上的困难。到春秋战国时代,关于万物本原的探讨更倾向于寻找一种超越感觉、经验和具体物体的东西来解释大千世界的起源、存在和变化。老子用道作为万物的本原,勾画了大千世界的起源和生成图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淮南子·本经训》用气的学说进一步说明万物构成和发生的物质原因,认为“阴阳者承天地之和,形万殊之体,含气化物,以成桴类。”汉代的董仲舒、王充都各自讨论了有关气的思想。“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夫人所以生者,阴阳也。”元气论至此成为占主流的理论,它不仅讨论了万物之生,而且还探讨了事物的变化,讨论了无形之气与有形之物的相互转化以及有形之物的发生和演化。这种认为宇宙本原是气的生成论,相对于西方占主导地位的构成论(主张变化是不变的要素之结合和分离)而言,更便于建立概念体系的功能模式,适合于由代数描述,而代数形式又易于发展类比推理,于是形成了中国传统科学的功能的、代数的、模型论的特征。而且“元气”这一概念可以用来说明从自然现象、社会关系到人的精神世界的一切,不是一个纯粹反映物质世界的总体性范畴。人们可以运用这不可明言的“元气”,随心所欲地用自然现象来依附、论喻伦理政治,或用人事来类比自然。这种倾向不可避免地导致用玄学的思辨来代替经验的考察,使理论思维本身缺乏严密的逻辑性。 朴素的辩正思想。早在《周易》中就包含了人们观察世界的辩正思维方式。朱熹曾说,《周易》有两条基本原则,一是“流行”,二是“对待”。流行者,过程也;对待者,矛盾之对立统一也。整个宇宙,无非是一个过程,一对矛盾。在《周易》基础上,经过历代思想家和哲学家的批判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严密的阴阳变易的逻辑理论体系。阴阳,本义是指日照的向背,“阴者见云不见日,阳者云开而见日。”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用这一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中相互对立、彼此消长的物质或其属性和阴阳相互作用对于万物产生、发展的作用。《管子·乘马》说:“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时之短长,阴阳之利用也;日月之易,阴阳之化也。”《庄子·天道》说:“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阴阳论看到了事物内部对立统一的力量,并且以此说明整个世界的运动,但忽视了事物运动的因果联系。

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

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 【摘要】:阴阳和五行,是“中国人的思想律”,是“中国文化的骨架”,它们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至大至深,是中国文化有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有鉴于此,故笔者以本论题作为博士论文的选题。本书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广泛结合传世资料和出土资料(“二重证据法”),全面梳理阴阳和五行的历史发展进程,并综合考察了先秦诸子与阴阳五行的关系;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也是对先秦思想和学术的一次整理和总结。本论文共计六章,其内容次第如下:第一章《导论》,主要是一篇带有“引论”性质的文字。大致界定了本书研究的范围与时限,陈述了“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列举了在阴阳五行研究中可资利用的“资料与方法”,并做了相关“学术史”的回顾与总结。在本章中,笔者明确提出:古中国的阴阳五行,实际上业已成为一大“公共思想资源”。第二章《阴阳的起源》和第三章《五行的起源》,主要是利用考古资料和传世资料详细总结和考察阴阳、五行的起源问题,内容包括“阴阳”和“五行”语群的含义以及它们起源的地域、时代和起点等问题。笔者认为,阴阳说和五行说并非外来之物,它们的起源地就在中国。阴阳观念产生于对自然的观察,“阴阳”一开始就是一组对立概念,“二分对比”的思想是阴阳观念的本义。商和西周时期,“阴阳”字眼虽然已经出现,但尚不具备形而上的抽象的意义。考察表明,直至商朝中后期,商人仍然没有明确的“五行”概念,但甲骨卜辞中已经蕴涵着后世“五行”观念的种

子了。“五行”概念正式提出的时间,应当就在殷商末季。第四章《前诸子时代的阴阳五行》,主要是参照《国语》、《左传》、《战国策》、《史记》、《越绝书》、《吴越春秋》等历史典籍,分别考察阴阳和五行在春秋末期以前(时间范围有时越出春秋)各自的发展情况,从而为考察诸子与阴阳五行的关系做一铺垫。从西周晚期开始,阴阳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由阴阳观念而上升为阴阳概念,直至春秋末年形成阴阳范畴。春秋时期,“阴阳”已经分别和物质性的概念“气”结合在一起了,当时人已经认识到阴阳之间存在着“相克”关系,但又认为对立的阴阳可以趋于和谐,阴阳转化思想也正式提了出来。在老子和孔子手里,“阴阳”被提炼为一对高度抽象的形而上的哲学范畴。从春秋到战国的五百余年,是五行思想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学理上,古人对五行之间关系的认识日渐加深,五行”相杂”、“相生”、“相胜”、“无常胜”思想相继提出。在五行图式上,被配入图式的事物由简单而复杂,由自然而社会,直至成为无所不包的宇宙图式。第五、六章《诸子时代的阴阳五行》,是本书的两大主体部分。因为篇幅过大,故而将其割裂为两章,分别以“上”、“下”字眼标示。上篇着重考察的对象,是儒、道、墨三家;之所以将它们归入“上篇”,是因为它们均有理论的制度的系统的关怀,可以归为一类。约略而言,战国道家对阴阳思想贡献甚多,而儒家和墨家则大大地发展了五行思想。下篇着重考察的对象,是阴阳、名、法、纵横、农五家(以阴阳家开首);之所以将它们归入“下篇”,是因为它们侧重于实用的技艺的具体的关怀(阴阳家是个例外,它兼有上述两类关怀,故以其开下篇之头)。除阴阳家外,其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