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 刘宋居士沮渠京声译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 刘宋居士沮渠京声译

佛教外传的时间、路线及原因

考点:佛教外传的时间、路线及原因 1.佛教外传的时间和路线 时间: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在位时,佛教向印度以外传播。(佛教在西汉末年即公元前后传入中国)。 路线:向北,经中亚地区传到中国大部分地区,以后又从中国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向南,传入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国和我国境内傣族地区。 2.佛教得以传播的原因: ①佛教教义对渴望解除苦难的劳苦大众有很大的吸引力;②其忍耐服从的说教,适应了统治者加强统治的需要,得到统治者大力扶持。 易错微析 1.佛教外传的路线易错: 向北:中亚→中国→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 向南:斯里兰卡→泰国→缅甸→我国境内傣族地区。 2.与佛教有关的节日易错: 与佛教有关的节日:“浴佛节”“成道节”“涅槃节”。 例题1 下边示意图描述的是() A.佛教外传的路线 B.亚历山大东征的路线 C.伊斯兰教传播的路线 D.马可?波罗来华的路线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佛教传播路线的识记能力。佛教向外传播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北经过中亚传入中国、朝鲜、日本和越南等,二是向南传入斯里兰卡、泰国等,故选A。 例题2 下列节日中与佛教有关的是() A.复活节 B.圣诞节 C.开斋节 D.浴佛节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与佛教有关的节日。复活节与圣诞节与基督教有关,开斋节与伊斯兰教有关,浴佛节与佛教有关,故选D。 1.古印度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下列与古印度无关的是() A B C D 2.谁在位时,佛教开始从古代印度向外传播() A.汉谟拉比 B.亚历山大 C.伯利克里 D.阿育王 3.印度佛教有很大发展,并向外传播是在() A.公元前6世纪 B.1世纪 C.7世纪 D.公元前3世纪 4.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快受到我国封建统治者的欢和扶持,这主要是因为() A.佛教认为灵魂可以脱离肉体永远存在 B.佛教为统治者炼制丹药,使他们得法成佛 C.佛教奉劝人们今生忍受苦难,来世可行幸福 D.佛教告诉统治者长生不老的办法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一、中国化佛教历史发展脉络 1. 汉末佛教传入阶段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未年开始传入中国时,先依附于流行于汉代的道术(方术),魏晋时,又依附于玄学。发展缓慢,仅流行于宫庭。这时的佛教学说大体上为神不灭说和因果报应说,佛成为中国传说中的天地神仙。佛教到中国,特别强调因果报应,跟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思想相通,传佛教者学习中国方术,以方便传佛教。魏晋时学术大变,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流行,佛经译家即用老庄学说中的概念、词来比喻佛家经典中的名词,僧肇的般若理论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也是对魏经玄学的深化总结,这时的佛教活动主要是译经。 2. 东晋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东晋以后,长期战乱,佛教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中国原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发生了矛盾与冲突,佛教某些理论如思辨超过了中国文化,两种文化发生冲突,以南北朝时为最激烈,有政治、经济利益,有哲学和宗教论理方面的问题,出现了北方灭佛事件。一时门派众多,互相争鸣,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东晋未年,佛家经典越来越多,讲经论经兴起,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大论战。 3. 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 佛教在中国经过四、五个世纪的流传,到隋唐后,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发达,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也随着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表现为出现中国化佛教——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禅宗等并传播到日本、朝鲜,并在那里又产生了新的流派。到此,佛教中国化完成,提出顿悟成佛的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标志。 4. 宋代禅宗教派与宋明理学 佛教到了宋代,主要流传的是禅宗,这一时期,中国佛教各宗派已走向融通,佛、儒、道之间日益相互调和,形成了宋明理学,儒学是主流,吸收了佛教的心性学说、理事理论;程朱一派吸收了华严宗理事无碍理论,建立了以理为本体的形而上学的理论体系;陆王心学,吸收禅宗心性学说,心外无物。

《西游记》名著考点复习

初中名著考试《西游记》部分考点概括 (一)作者简介: 吴承恩:明朝人。字汝忠,号射阳山人。他在民间传说、话本、戏剧的基础上,创作了举世瞩目标神话小说《西游记》。这是中国古代小说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充满了奇情幻想。 (二)思想内容艺术成就: 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内容,既让佛、道两教的仙人们同时登场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里注入了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有时还掉书袋似的插进几句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显得亦庄亦谐,妙趣横生。这种特点,无疑使该书赢得了各种文化层次的读者的爱好。《西游记》创造了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天上地下,龙宫冥府,人物的活动有广阔的天地,可以无拘无束地充分施展其超人的本领。情节生动、奇幻、曲折,表现了丰富大胆的艺术想象力。《西游记》可以说是一部最能体现我国人民丰富想象力的小说,也是一部最接近儿童文学的古代小说。 (三)人物形象: 孙悟空:敢做敢当、敢于反抗压迫、勇敢机智、爱憎分明、嫉恶如仇、正直无私、行侠仗义、无所畏惧、幽默;喜欢“戴高帽”、好胜心强、喜欢搞点恶作剧。(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智取红孩儿、三借芭蕉扇) 猪八戒:一方面他好吃懒做,见识短浅,一遇困难就嚷着要散伙,爱占小便宜,耍小聪明,贪恋女色,常因此出丑,成为惹人发笑的喜剧形象。另一方面,他也还不失忠勇和善良。在与妖魔斗争中,他总是挥舞钉耙,勇猛战斗,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而且他能知错就改,还算淳朴憨厚,自有可爱之处。 沙和尚:憨厚忠诚,尽职尽责,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路上,任劳任怨,忠心不二。 唐僧:他是一个带有浓厚封建士人气质的人物,作者对他是批评多于肯定。他恪守宗教信条和封建礼教,乃至迂腐顽固,而又胆小懦弱,而且常常误信谗言,颠倒是非,无理责骂和残忍地处罚为取经建立了巨大功勋的孙悟空。唐僧由一个被歌颂的人物,变成一个被讽刺嘲笑的对象,这一点是《西游记》和传统的取经故事一个很大不同之处。 (四)读书感言示例: 1、西游记每一个章节都有许多不同的惊险冒险,让人不由自主的一页一页看下去.虽然大家都认为悟空法力高强,是最厉害的,但我却有点不以为然.他法力高强是无庸置疑的,但我认为西天取经的旅途之所以会如此有惊无险的顺利,而非悟空一人的功劳.西游记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唐僧师徒经历了八十一个磨难有让我联想到了他们的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着实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再想想自己的半途而废、虎头蛇尾,我不禁惭愧也许这就是我所缺少的,只要我能把一件事情从头做到尾,不管我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只要我尽力去做了,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成功啊!因为我去做了,而且坚持到了最后。 3、读过《西游记》使我领悟到办成任何一件大事,都绝非易事。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经历了众多的险难,并非全是玄虚离奇。就拿我们的学习来说吧,我们经历的每一天又何尝没有困难呢。战胜困难的过程,就孕育着成功。

佛教节日一览表(附:“十斋日”介绍)

佛教节日一览表(附:“十斋日”介绍)正月初一弥勒佛圣诞 正月初五四明知礼尊者圆寂 正月初六定光佛圣诞 正月初六圭峰宗密大师圆寂 正月初九帝释天尊圣诞 正月十一真谛三藏圆寂 正月十二省常法师圆寂 正月十三牛头法融禅师圆寂 正月十七百丈怀海禅师圆寂 正月廿一蕅益法师圆寂 正月廿二见月律师圆寂 二月初一马祖道一禅师圆寂 二月初二太虚大师圆寂 二月初五荆溪湛然尊者圆寂 二月初五玄奘法师圆寂 二月初八释迦牟尼佛出家 二月初八道安法师圆寂 二月初九六祖慧能圣诞 二月十一贞诲法师圆寂 二月十三四世班禅大师圆寂

二月十五释迦牟尼佛涅槃 二月十九观音菩萨圣诞 二月廿一普贤菩萨圣诞 二月廿六永明法师圆寂 三月初三布袋和尚坐化 三月十六准提菩萨圣诞 三月十六慧可大师圆寂 三月十八昙衍法师圆寂 三月廿八李通玄长者圆寂 四月初四文殊菩萨圣诞 四月初四支遁三藏圆寂 四月初四慈航菩萨涅槃 四月初八释迦牟尼佛圣诞 四月初八道宣律师诞辰 四月十四省庵法师圆寂 四月十五佛吉祥(卫赛节) 二月廿四善慧菩萨涅槃 四月廿八药王菩萨圣诞 五月初六鉴真法师圆寂五月初六布敦大师圆寂五月初八善慧菩萨圣诞 五月十三伽蓝菩萨圣诞

五月十三神会禅师圆寂五月十八法天三藏圆寂五月十八胆巴大师圆寂五月廿六僧祐大师圆寂五月三十弘赞律师诞辰六月初三韦驮菩萨圣诞六月初五鸿楚法师往生六月十五不空三藏圆寂六月十九观音菩萨成道六月廿一智周大师圆寂六月廿二慧思尊者圆寂七月初四莲池大师圆寂七月初九截流法师圆寂七月十三大势至菩萨圣诞七月十五盂兰盆会 七月十五玛尔巴大师圆寂七月十九法上国师往生七月十九承远法师圆寂七月廿一普庵祖师圣诞七月廿二圆测大师圆寂七月廿四法琳大师圆寂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历程

中国目前有四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其中以佛教为首.佛教无论从历史影响力,还是于中国文化,中国国民地关系上,都远非其他教派可与之比拟地.可以说佛家文化已经早已经融入中华民族地长河之中,成为其不可或缺地一部分.本篇文章通过回顾佛教在中国地发展历程,探讨宗教发展规律,从而达到对佛教这一东方大教有一个更深跟全面认识地目地. ,佛法东传,白马西来 佛教兴起于公元前五到六世纪,起源地在今尼泊尔,创始人释迦牟尼.大约在公元前后在中国流传,所谓佛法东传,白马西来.关于中国佛教起源地说法有多种,其中比较古老而最富盛名者,当推汉明帝地感梦求法说,据晋袁宏后汉书地记录:初,明帝遇见金人,长大,项有日月光,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笔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遣使天竺,问其道术,而图其形象焉.此一说法被视为中国佛教地起源.汉明帝十年,有印度僧人用白马驮着经书到达洛阳,在明帝地首肯下,佛教文化得以在中国传播.而当时兴建地白马寺也成为中国佛寺地雏形.其实,佛教传入中国应该是一个渐进地过程,可能早在秦始皇时代,借着往来于西域地商人,直接或间接地接触了一些佛教地事物,至于中国人开始信仰佛教,应该是从后汉时代开始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时间进入到三国时期,在此期间内,佛教取得了进一步地发展,尤其是北方地魏国和南方地吴国.由于曹魏建都于洛阳,所以说魏国佛教是汉代佛教地延续.在这个时期,仍有不少印度和西域地僧人来华,从事佛经地翻译工作.这些带着信仰,不远万里来华弘法地僧人大都收到了当时统治者地欢迎与支持.上层对佛教事业地肯,定必然会带动民间佛教地发展.在魏朝出现了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本土僧人——朱士行,他也是第一个到西域取经地汉人,作为求佛地先行者,他比玄奘大师早了约四百年,只可惜后来客死西域.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从汉末到三国这段时期,从中国佛教地发展来看,尚属启蒙阶段,佛教活动主要围绕译经展开,中国还没有形成自己地佛教体系.但是,经过这数十年地发展,佛教典籍大量涌入中国内地,佛教地主旨经意也开始逐渐扩散传播,为以后佛事活动地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一个宗教在一个地区地发展总需要一定地社会基础.佛教能在较短时期内形成一定地气候首先得益于统治者地欢迎与扶持,东汉某年,政治动荡,人民生活困苦,不满情绪加深.这使统治者有了危机意识,希望能通过某种手段巩固自己地统治.而佛教恰在此时出现了,佛家教义讲究忍受现世,强调因果轮回,一个忍字深深打动了统治者,他们希望自己地百姓都能忍现世之苦,以此减少反抗因素.于是,一场宗教与政治地合作开始了.再者,佛教能在当时打入社会内部,还要得益于中国思想地半真空,当时一度被扶为正统地儒家思想已极为没落,道德沦丧,风纪败坏莫此为甚.由于在乱世生活太痛苦,人们兴起出世地愿望,因此,佛教能“趁虚而入”.在这时,佛学起到地是思想工具,思想寄托地作用,因为当时佛学地不成熟,在民众地心目中其还没有上升到宗教信仰地高度.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从严格意义上讲,此时地佛教仍是天竺西域地佛教,而非中国自己地佛教.佛教在中国地本土化之路,仍前路漫漫.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神通类”高僧——佛图澄 西晋时地佛教活动仍以已经为主,其中最杰出地译经师是竺法护.他长居敦煌,并随师周游西域,通晓三十六种西域语言,他共译出一百五十多部三百多部经典.对佛教地贡献极大,因此被尊称为敦煌菩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东晋时期中国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南方为东晋所统治,北方则有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建立地十六国统辖.这些北方地统治者,多数来自西域,同时他们也想用佛教来巩固他们地政权.并与以儒道为主流思想地汉族相抗衡.因此,他们往往大力支持佛教地发展.其中后赵地石勒

园林常见水生植物图片及简介

根据水生植物的生活方式,一般将其分为以下几大类: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 挺水型水生植物: 挺水型水生植物植株高大,花色艳丽,绝大多数有茎、叶之分;直立挺拔,下部或基部沉于水中,根或地茎扎入泥中生长,上部植株挺出水面。挺水型植物种类繁多,常见的有荷花、黄花鸢尾、千屈菜,菖蒲、香蒲、慈姑等。 挺水植物有:荷花、千屈菜、菖蒲、黄菖蒲、水葱、再力花、梭鱼草、花叶芦竹、香蒲、泽泻、旱伞草、芦苇等。 荷花,【英文名】Lotus flower(Hindu Lotus) 【拉丁学名】Nelumbo nucifera 千屈菜,【英文名】Spiked Loosestrlfe,Purple Lythrum,purple loosestrife【拉丁学名】Herba Lythri Salicariae

菖蒲,【英文名】calamus/flag/flagleaf,【拉丁学名】Acorus calamus Linn 水葱,【英文名】Softstem bulrush,【拉丁学名】Scirpus validus Vahl 再力花,【拉丁学名】Thalia dealbata 梭鱼草【英文名】Pickerelweed,【拉丁学名】Pontederia cordata

花叶芦竹【拉丁学名】Arundo donax var. versicolor 香蒲【拉丁学名】Typha orientalis Presl. 泽泻【拉丁学名】Alisma plantago-aquatica Linn 水竹(别名旱伞草)【拉丁学名】Cyperus alternifolius 浮叶型水生植物: 浮叶型水生植物的根状茎发达,花大,色艳,无明显的地上茎或茎细弱不能直立,叶片漂浮于水面上。常见种类有王莲、睡莲、萍蓬草、芡实、荇菜等。浮叶植物有:睡莲、荇菜、水鳖、芡实等。

佛教传入中土及佛教的中国化

佛教传入中土及佛教的中国化 佛教创始人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是其种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释迦牟尼合起来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即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 ?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逐创立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逝世。 ?他弟子很多,据传有五百人,其中著名者有十人。 ?母亲梦象受孕、七步莲花、姨母抚育、出游感苦、夜别妻儿、夜渡凡尘、削发更衣、面壁静心、六年苦行、牧女献糜、树下静悟、魔女炫媚、众魔败阵、大悟成佛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趺坐四十八天,已是十二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他默坐金刚座上,示现种种禅定境界,遍观十方无量世界和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一切事情,洞见三界因果,十二月八日凌晨,明星出现天上,他豁然大悟,得无上大道,成为圆满正等正觉的佛陀。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成佛之时,大地震动诸天神人齐赞,地狱饿鬼畜生三道的许多苦厄,一时体息,天鼓齐鸣,发出妙音,天雨曼陀罗花,曼殊沙花,金花、银花、琉璃花、宝花、七宝莲花等。 ?至此,释迦牟尼已成就菩提道果,遂开始教收徒,传授他所证悟的宇宙真谛。 ?鹿苑传教、佛陀收徒、佛陀说法、佛陀省父、重见妻儿、採花献佛、佛化无恼、佛度猎人、驯服醉象、收比丘尼、不蓄金银、象猴得渡、普渡众生、佛说前生、双林灭度、佛光普照、佛教圣迹 ?释迦牟尼八十岁时,一日到了拘尸那伽城外娑罗双树林间,这地方四面各有两株娑罗树,枝枝相对,叶叶相映;中间绿草如茵,上下野花如锦;香气四溢,清幽宜人。 ?佛陀命阿难在双林中设席铺床,然后头北面西,右胁着席,叠足安卧,中夜之时,他对弟子说完最后的遗教,便默然无声,安祥圆寂。 ?释迦牟尼双林灭度后,他的出家弟子和世俗弟子们无不泫然流涕。皆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瞻仰佛的遗容,缅怀佛的功德。七日后,由大弟子摩诃迦叶主持了葬礼,在拘尸那伽城天冠寺举火焚化。薪尽火灭,摩诃迦叶取出舍利(高僧遗体焚烧后留下的珠状物),分为分份,用净器装盛,分送八国造塔供养。 ?释迦牟尼静坐菩提树下得大觉悟后,创立了佛教基本教义,他广收门徒,组建僧团,度人不计其数,总计其一生,说法四十余年,谈经三百余会,功德无量。 ?自他灭度后,佛教弟子多次聚集,追述他所教的学理,编集成卷帙浩繁的大藏经。 ?他的生平事迹,也随着佛教在亚洲地区的传播而流传开来,并逐渐被后人赋予神秘的色彩,他本人也被神化为法力无边的佛祖。 ?我国汉族地区人们习俗上称他为如来佛,如来,是佛的十种称号之一,“如”即“真如”,指佛所说的“绝对真理”,循此真如达到佛的觉悟。 ?“如来者,乘如宝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 ?大乘佛教认为有许多佛,故如来并不一家专指释迦牟尼。 一、佛教传入的时间

弥勒佛最有名对联

弥勒佛最有名对联 大凡寺庙,进得山门的第一殿即是天王殿。殿中有一尊凸肚袒胸笑口常开的佛像,这即是弥勒佛。挂在弥勒佛像两旁的对联,各处寺庙均不一样,小编整理了以下弥勒佛对联,供大家欣赏! 北京潭柘寺弥勒佛龛两边的对联大概要算最有名的: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四川峨嵋山灵岩寺也有一副令人回味无穷的对联: 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 山东济南千佛寺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弥勒佛前的对联是: 笑到几时方合口; 坐来无日不畅怀。 福建鼓山白云峰涌泉寺弥勒佛前的对联是: 笑呵呵坐山门外,觑看去的去来的来,皱眼愁眉,都是他自寻烦恼; 坦荡荡的布袋中,无论空不空有不有,含脯鼓腹,好同我共乐升平。 台湾高雄市寿山龙泉寺大雄宝殿弥勒像前的对联是: 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 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四川成都附近的新都宝光寺弥勒佛前有一联云: 你眉头着什么急,但能守份安贫,便将得和气一团,常向众人开口笑; 我肚皮这般样大,总不愁穿虑吃,只因可包罗万物,自然百事放宽心。 四川乐山寺凌云寺的弥勒佛前的对联曰: 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来无知无识; 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月,观上观下,观别人总是有高有低。 四川峨嵋山洪椿坪弥勒佛堂联云: 处己何妨真面目, 待人总要大肚皮。 杭州灵隐寺天王殿弥勒佛像两侧,有一副独具特象的对联: 峰峦或再有飞来,坐山门老等; 泉水已渐生暖意,放笑脸相迎。 湖南武冈山胜力寺联: 肚肠宽肥容世界,大大大; 心肺冷静笑人生,哈哈哈。 福州市鼓山涌泉寺联: 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养; 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是甚么由来?

佛教究竟何时传入中国

佛教究竟何时传入中国 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学术界历来存在争议,有影响的说法达十多种,如沙门赍经来化说,伊存口授《浮屠经》,霍得金人说,刘向见有佛经说,汉明帝时传入说等。其中大多被否定了,但仍存三种最具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种,认为佛教早在秦始皇时就已传入。 据《历代三宝记》卷一记载: 始皇时,有诸沙门释利防等十八贤者,赍经来化。始皇弗从,遂禁利防等。夜有金刚丈六人来破狱出之。始皇惊怖,稽首谢焉。”又据《佛祖统纪》卷三十五所记:“秦始皇四年(公元前243年),西域沙门室利防等十八人,赍佛经来化,帝以异其俗,囚之。夜有丈六金神破户出之。帝惊,稽首称谢,以厚礼遣出境。 这种说法一向被人们否定,一因这种记载源于《朱士行经录》,朱士行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汉族僧人,但这部书并非他本人所撰,而是伪作;二因西汉张謇未通西域之前,关隘重重,闭塞不通,印度大德无法进入中国传教。 其实,《朱士行经录》虽系伪作,但内容不一定作伪,这点是后人研究时必须区别开来的;而张謇通西域只是丝绸之路的一部分(陆路),早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国的丝绸就已运至印度等地,可见那时,已有海上丝绸之路了;再则,即使

张謇未通西域之前,也有商人为了巨额利润冒险通关,而高僧大德为弘扬佛法舍命闯关,侥幸进入内地当不乏其人。 秦始皇在位时期(公元前246—公元前210),正是印度阿育王(约公元前272-公元前226在位)奉请大德四方出国、光大佛法的年代(公元前250—公元前240)。对此,梁启超在《佛教之初输入》中认为:“秦始皇实与阿育王同时。阿育王派遣宣教师二百五十六人于各地,其派在亚洲者,北至俄属土耳其斯坦,南至缅甸,仅有确证,且时中印海路交通似已开。然则所遣高僧或有至中国者,其事非不可能。” 另据锡兰所传律藏典籍《善见律毗婆沙》(僧伽跋陀罗译)及藏传佛教觉囊派学者多罗那他著于1608年的《印度佛教史》所记,阿育王时也有大德前往中国弘法。 第二种说法,佛教在汉哀帝时传入。 这便是著名的“伊存授经”,说的是西汉末年,即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使臣伊存在京城长安向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这一记载最早见于《三国志·魏书》卷三十裴松之注,此后又见于《世说新语·文学》《魏书·释老志》《隋书·经籍志》《太平御览》《史记正义·大宛列传》《通典》《通志》等诸多典籍。 伊存授经,是佛法传入中国的最早正史记载。 汤用彤、吕澂等著名学者经过认真研究、翔实考证,不仅认可这一说法,并得到学界的肯定,比如周叔迦在上世纪三

千佛山简介

千佛山简介 千佛山历史悠久,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千佛山,古城历山”,至今算来,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相传古时候大舜帝曾经在此山下耕种,所以千佛山又称“舜耕山”。是人民祭祀舜耕的地方。这里每年都在搞“迁祓(fú)”仪式,借以除恶。“迁祓”就是“迁居高处,祓除不祥”,因“迁祓”于“千佛”谐音,后人就将此山称为千佛山了。 千佛山是泰山的余脉,海拔285米,占地166公顷,距离市中心2.5千米,于1959年开辟为公园。主要有兴国禅寺、历山院、大舜石图园、万佛洞、文昌阁、弥勒胜苑和辛亥革命烈士陵园等景点还有一种说法是隋唐时期,山东境内佛教昌盛,善男信女在山的崖壁上雕凿了许多佛像,兴建了千佛寺,所以称为千佛山。 现在我们来到了千佛山公园的北门,北门为正门。迎面看到的是气势宏伟的四柱三楼石坊,“千佛山”三个字是1922年6月由本寺和尚行洹书字后募立而成。进门后,路两旁是石雕的十八罗汉.我们面前这尊侧身卧佛像是佛祖释迦摩尼的涅槃像,长10米,重50吨,姿态款款,仪表雍容,面颊丰富,双肩宽阔,肉髻(j ì)螺发,双耳垂肩,眉目修长,双眼微睁,胸部装有寓意祥瑞的“卐”字符号,给人以慈祥的感觉,信佛的朋友可以拜拜,以祈求佛祖保佑。 [ 观音园]观音菩萨,是古代东方最著名的慈悲善神。在中国,观音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古语所谓“家家有弥勒,户户有观音“,反映了观音信仰在中华大地普遍盛行和在民众中的深远影响。现在我们来到了观音园里看到的白衣观音,她身高15米,矗立在水池中央,法相慈蔼,可近可亲。池周围是各种观音的化身,分别是:自在观音、送子观音、数珠观音、渡海观音、杨柳观音等26尊. 好了各位,拜完了观音菩萨咱们开始登山。登山路有两条,我们从西路上山,东路下山。大家看我们前面的这个小亭叫做唐槐亭,建于1957年,又叫四面亭,这里原址是秦琼庙。庙里有唐王李世民和他的大将秦琼的塑像。现在庙已经不存在了,在原址建了这座唐槐亭。旁边的这棵唐槐,又称秦琼拴马槐。传说秦琼很孝顺,每年都来千佛山为自己的老母亲进香,为了表达对母亲的一片孝心,上山从来不骑马,而是将马拴在这棵树上。大家看,这棵古槐树干已经空了,但有一颗幼槐穿过树洞茁然生长,就像自己的母亲抱着孩子一样,所以这棵树又叫“母抱子槐”,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大有枯木逢春之意。 我们前面横跨登山盘道的牌坊叫齐烟九点坊,上书“齐烟九点”四字,坊后书有“仰观俯察”四字。牌坊是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历城县 令叶圭(guī)书主持修建。“齐烟九点”也是他写的。“仰观俯察”是从《兰亭序》书帖中勾勒放大而成。

云南弥勒大佛简介

云南弥勒佛简介 云南弥勒大佛,很多人都会慕名前去参拜,希望得到它的佛缘庇佑。云南的弥勒县因着它独特的名字和自然风光,是一个佛教圣地,也是一个旅游胜地。而云南弥勒大佛就是此处的一宝。云南弥勒县佛缘甚厚,说不清是先有云南弥勒大佛,还是先有弥勒县。但是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弥勒县的弥勒寺香火很旺,弥勒大佛很灵。 还有就是弥勒寺是因塑有弥勒大佛而得名的,而它就坐落在风景宜人的弥勒县,这样的巧合,使人不禁怀疑是因为有了弥勒寺才有弥勒县之名,然后经过多年的熏染,弥勒县便演化出一个弥勒大佛的“佛城”。也许弥勒县与弥勒佛的传说只是人们的一种良好愿望,按历史溯源则截然是两回事。但是将错就错也未尝不可。佛家就是讲究一个缘分。云南弥勒县里有座弥勒寺,寺里住着有名的云南弥勒大佛。那是多么有缘的事。为什么一定要追求各种得名的由来呢? 来到弥勒县,我们便可以看到:锦屏山上,南怀瑾先生亲笔题词的云南弥勒大佛(弥勒布袋相)佛光普照。它高19.99米,远远地就望去就能感受到这尊金光灿灿的大佛播撒出的佛性光辉。沿着1999级台阶绵延而上,千年梯田、百年古树尽收眼底,潺潺清泉灵秀无方,仿若人间仙境。登到山顶,进到弥勒寺参拜一番,对着弥勒佛哈哈大笑一番,你就会发现难容之事大肚能容,可笑之人一笑了之,一切都

阶之绵长,显千年梯田、百年古树、潺潺清泉之灵秀,遂成"旅游胜地"之大观。登临锦屏仙山弥勒佛境,弥勒县城及一马平川的万亩平畴尽收眼底,让人既心智顿开,思接广远;又烦恼顿消,心旷神怡。每年春节和正月初九庙会等传统节日,上山进寺的香客、朝拜的信徒、观光的旅行者络绎不绝。到弥勒县,游弥勒寺,拜弥勒佛,领略佛教文化、儒家文化、民族文化和谐共处之大观,成了许多人的一大快事。巍巍锦屏,悠悠古寺,县名弥勒寺名弥勒佛名弥勒,这一世间惟一的奇妙异境,集于南滇一地,实属稀罕。其间的因果,自古以来在民间流传着不少美妙的传说。相传南北朝年间的一天,大智大慧的如来佛祖,梦见中国南方有一座山峰极像端坐着的弥勒佛,便派弥勒佛菩萨四海巡查,寻找这块吉祥灵地传经布道,弥勒菩萨依梦所示,云游南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弥勒菩萨踏遍了千山万水。一日,来到一个“弥勒”的部落领地,十分疲惫的弥勒菩萨便在一座叫锦屏山的对面路旁树下小憩,困盹中见一个很像自己的佛微笑着走来。弥勒菩萨惊醒后,忽有所顿司,便展眼一看,只见对面的锦屏山俨然似自己悠悠而坐。嗬,好一片灵光佛地!弥勒菩萨便在此地驻定下来,四处传经,弘扬佛法,教化众生。数年后,弥勒佛才又去云游四海。他走后,当地的僧众十分怀念他,便募集资金建起寺庙专门供奉弥勒佛,定名弥勒寺。也就有了县名因佛名由来的传说。然而,穷本溯源,弥勒县之名并非来于佛教,而是起源于古代部落首领的名字。据记载,唐代今县地为南诏国巴甸、布笼甸一带,其首领的名字叫弥勒,故名其部为弥勒部。元宪宗七年(1257年),弥勒部归附元政权,至元十二年(1275年)设弥勒千户于此,元二十七年(1290年)改弥勒千户为州,称弥勒州,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改为弥勒县,相沿至今。但是,也许是自然力与天意的使然,自修弥勒寺于县境之锦屏山,佛教就在这块土地上兴盛起来。按佛法所云,诸事因缘而生,弥勒县之名源于弥勒部,弥勒寺之名本于弥勒佛,寺与县与佛同名之结合,因弥勒而弥勒,正应了一个"缘"字。这就使弥勒县与弥勒佛之间有了种种美妙的传奇故事,就有了"所说弥勒,即非弥勒,也是弥勒"之奥妙。

佛教何时传入中国

佛教何时传入中国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公元前三世纪被定为印度国教,并开始向国外传播。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人的思想意识、民族关系、文化艺术、风俗习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时至今日,国内依然寺庙林立,僧侣众多,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一派兴旺景象。然而,对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学术界却是众说纷坛,至今未能统一,成为一个难解之谜。 一种观点认为佛教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传入中国。据晋代王嘉《拾遗记》的记载,燕昭王七年(前305),印度有道术人名尸罗,历经五年,千里跋涉来到燕都。清代学者俞樾认为这是“佛法入中国之始”。然而佛教于公元前三世纪才开始外传,而公元前四世纪已有印度僧人来华,显然是讲不通的。唐代和尚道宣在《感应记》中根据《列子·仲尼篇》“丘闻西方有圣人焉”之语,断言“孔子深知佛为大圣”,即春秋时代已有佛教传入。然而佛祖释迦牟尼仅长孔子十余岁,两人是同时代人,孔子在世时,佛教也尚处初创阶段,因此说孔子知佛也是靠不住的。 隋代费长房在《历代三宝记》中提出,秦始皇时就有利防等18个僧人带着佛经到中国教化秦始皇。另外《释老志》根据《史记》有关张骞出使大夏的内容声称汉武帝时佛教已经传入中国。不过此二说由于史料不够充分,并不为学术界所重视。 目前在学术界影响较大的有“西汉末说”、“西汉末东汉初说”和

“东汉初说”。这三说因年代相近,又都有正史、野史材料作证,因此各执一辞,难分高下。其中尤以“东汉初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佛教界一直有汉明帝派使者西行求法,使佛教初传中国的说法。据载在东汉永平七年(64),明帝梦见有神人飞行于殿前,第二天,他就向大臣询问此神的来历。大臣博毅称:西方有得道者名“佛”,陛下梦见的恐怕就是他。明帝就派蔡愔、秦景等人到西域求佛法。使者到达西域的大月氏国后.遇到两位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便邀请他们来华。于是二人便携带佛像经卷,用白马驮着,来到洛阳。明帝为此特意建造了白马寺。在寺中,二位高僧翻译了《四十二章经》,一般认为这是中土最早的佛经译本。汉明帝求法说在佛教徒中一直盛传不衰,但学术界对此却颇有怀疑,理由是:所谓感梦遣使之说,显然是带有神奇色彩的传闻。而汉明帝求法的年代,有关记载也很不一致,无论是感梦之年还是遣使之年都有多种说法,派遣的使者姓名记载也各不相同,表明此事并没有可靠的材料可资定论。此外,对佛经的传译也颇多疑问,早期的有关记载如《理惑论》只说写取佛教四十二章,并没有说译经的事,也没有提到迦叶摩腾和竺法兰,这些内容直到《历代三宝记》中才开始出现。因此《四十二章经》是否汉代所译?是译本还是抄本?译者到底是谁?事实上都无法定论。 目前要确定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应该说实非易事,几种说法各有所本,相持不下。现在一般流行的说法是佛教在两汉之际即公元前后传入中国,这实际上是将“西汉末说”、“西汉末东汉初说”和“东汉初说”合而为一,也算是解决佛教传入中国时间之谜的一种方法吧。

太原天龙山石窟介绍

太原天龙山石窟介绍 (8米高的被盗走了佛眼的弥勒佛坐像作者:wu98)位于太原市西南40公里的天龙山山腰,始凿于东魏年间(公元534一550年),共有24个洞窟,其中以第九窟“漫山阁”内的唐代石窟为其中精品,内有保存完整的弥勒佛坐像,为古代雕刻艺术的上乘之作。 景点信息 景区级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天龙山 门票:15元,导游费20元 开放时间:8:30~18:00

景区相关服务设施:加油站在晋祠镇上;银行、医院在晋源区有;圣寿寺停车场,收费10元。 交通:没有直接到天龙山的公交车,可在晋祠公园前租面的前往,淡季往返40元,一车可坐7人,人数超过4人时,司机会按10元/人索取车费。旺季面的单程30元,节日期间,会有中巴往返,单程10元/人。 游天龙山最好从山顶开始,车子可以直接送到,然后向山下游览,免去攀爬之苦,司机会在山下的圣寿寺等候,圣寿寺停车场的10元停车费需游客支付。如果是游东峰和西峰的石窟,可以让司机在山顶等候。从山顶到两个石窟的路程很近。 周边景区:晋祠龙山道教石窟太山寺祁县民俗博物馆平遥古城 景点地图 天龙山石窟位置示意图

天龙山石窟内部导游图 景点相关资料 天龙山石窟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天龙山腰。距离著名的晋祠大约20多公里.海拔高1700米左右。属于吕梁山脉,这里历史上曾是北齐皇帝高洋之父高欢的避暑宫。四周山峦起伏,遍山松柏葱郁,山头龙王石洞泉水荡漾,山前溪涧清流潺潺。天龙山石窟创建于东魏(公元534—550年),高欢在天龙山开凿石窟,高欢之子高洋建立北齐的晋阳为别都,继续在天龙山开凿石窟。后隋,唐代都有开发。 历史

浅谈中国佛教的发展与影响

浅谈中国佛教发展及其影响 姓名 学号 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专业自动化 电话

浅谈中国佛教的发展及其影响 【文摘】佛教自古印度传入中国以来,在吸收域外文化的同时,通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充分结合和发展,逐渐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同时有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发展和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国佛教经过曲折的发展,最终成为我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中国佛教佛教发展佛教文化儒佛道关系 佛语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佛教文化对我们的生活和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古印度,但却在中国得到了发展,从而兴盛起来,影响了很多人。佛教文化听起来很高雅,但其实它渗透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佛教在经过了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后,在中国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下,在同传统思想文化的相互冲突与相互交融中,佛教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民族宗教,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中国佛教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道德、宗教、哲学乃至科学、文学和艺术以及各族人民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佛教,现如今已成为中国的一种特色宗教,在我们的身边也经常可以接触到。但是关于佛教的争议也从未停止过。例如,北大高材生出家是好是坏,是否是对人才的一种浪费。又如一些出家人频频上镜是否符合佛家原则等等,都是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下面我将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变化以及对中国以及后世的影响进行一些阐述。 佛教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佛教历史从汉代开始到清代总共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间。但是佛教在这段时间的发展是可分为不同阶段的。 一、汉代时期,佛教初传,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它只是被当作黄老神仙方术的一种而在皇室及贵族上层中间流传,一般百姓很少接触,少量的佛寺主要是为了满足来华的西域僧人居住和过宗教生活的需要。到东汉末年,佛教开始在社会上有进一步的流传。随着西域来华僧人的增多,译经事业日趋兴盛,大小乘佛教都于此时传到中国。东汉时的佛事活动以译经为主,而在汉代佛经的翻译中,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迎合特别表现在对儒、道思想观念和名词术语的借用上,儒学化和老庄化的倾向十分明显,这直接影响到了百姓对佛教的理解和接受度。汉代译出的佛经还在许多方面为适应以儒家名教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而做出了调整。汉代译经出现的迎合中国儒家伦理的倾向在以后的译经中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乃至在唐代出现了中国人编的《父母恩重经》等专讲孝道的佛经,特别迎合了中国人重视家庭伦理的生活习俗要求。 二、三国时期,佛教徒提出了儒佛道三教一致论,这在成书于汉末或三国时的牟子《理惑论》中就有清楚的记载。自此以后,这种观点一直在中国佛教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佛教在中土的发展开拓着道路,并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由于佛教毕竟是外来宗教,在与儒、道相调和的同时,佛教与儒、道的冲突和争论也一直没有间断过。早在初传之时,佛教就遭到了儒家的批评与反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和势力日盛,儒家更从社会经济、王道政治、伦理纲常等多方面来排斥佛教。在理论上,儒家则展开了对佛教神不灭论与因果报应论的批判。面对儒家的种种攻击,

五大连池风景区介绍

北饮泉位于药泉湖东南150米的石龙岩的西侧,于1954年发现,是饮用矿泉。在泉口可见有二氧化碳气泡冒出,状若沸腾。北饮泉既是饮用天然矿泉水,也是医疗矿泉水。 北饮泉又叫益身园,它是以“北饮泉饮水长廊”为主线,形成这里的景观风格。负有盛名的北饮泉与南饮泉的风格不同,它的建筑形式是以我国北方古典园林风格为主,将园内的石、水、树、亭、廊有机的融为一体。这里是熔岩台地、湿地风光、药泉湖水域组成的水陆交融的景区。这里冬季是五大连池火山冰雪节的主园区,节日里园区内的湖上、园内火树银花、流光溢彩,冰湖、瀑布景色美不胜收。北饮泉位于黑龙江省北部五大连池市区内。因其位居南饮泉之北,与南饮泉相对,故名。属涌泉。泉水透明无味,含有阳离子、阴离子二氧化碳和少量放射性元素。水温5.5℃。为低温医用重碳酸盐矿泉,对消化系统疾病有显著疗效。 龙门石寨位于五大连池风景区内。喷发于28-34万年前的龙门山首期喷发的盾火山滚滚岩浆浩浩荡荡顺坡而下,上部凝固后,下部的岩流推进破裂成块,后经多次龙门山喷发运动和大地震筛抖推移,喷涌起许多石块、石柱,有的如禽似兽,有的如塔似锥,而最为气势雄伟、景象壮观的,就是外形如古寨护城石一样的高垒,似倒塌的古城墙,故此被称为龙门石寨,大小石寨相距千米,总面积可达近五十平方公里。 龙门石寨位于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的东部。90多万年前,在林木苍莽的五大连池地区喷发了东西龙门山,滚滚岩浆似大河奔流,浩浩荡荡顺坡而下,形成了景象万千、造型奇绝的熔岩景观。又经多次地震和地壳变迁,在西龙门山西部的山腰平台区形成的一片盾形熔岩台地上,分布着一片片面积大小不等的巨石群,岩石大的直径5米以上。当年岩浆奔流时,喷涌起许多石块、石柱,有的如禽似兽,有的如塔似锥,而最为气势雄伟、景象壮观的,就是外形如古寨护城石一样的高垒,它就是龙门石寨,分为大小龙门石寨两片,达二十多平方公里。 千百年来,古老的达斡尔猎人踩出的“寻踪古道”,两侧是高高的达子香,路边是刺梅果和爬地松,在这一条路上处处有奇观,步步有景致,一直伸延到“古寨城堡”。 如果站在视角开阔石台上,向上看龙门石寨:在左上方的墨绿色的通天道上,巨石如江似河,浩浩荡荡顺坡而下,上连天穹白云,下接无尽石海,好象天河巨石飞泻,气势磅礴,景象万千,真有摧枯拉朽之势。细看这些巨石,都是古老熔岩,一些表面还保留着绳状流动构造,似乎经历过几次长时间地震,岩块翻滚成无棱无角的巨石,后经几十万年的风化侵蚀,又被地衣苔藓所覆盖,就形成了这种奇妙景象 地下冰河位于东焦得布山北西侧,是以霜雪为主的雪洞,洞底是一条万年以前的地下冰河,目前已开发可供观光的长度为380米,还有150米属于探险区域。埋深25米的地下冰河是当年附近火山喷发时,炽热的岩浆在流动中,表面受冷空气的冷却已凝固成硬壳,而下部熔岩仍在流动,后续岩浆补充不及时就形成了中空。慢慢岩浆冷却凝固了,中空部分也就形成了岩浆隧道。由于当地局部地带有岛状永久冻土存在,伴随着春季融雪、夏季降水的渗入,便形成了九曲十八弯的地下冰河。洞内四季温度为-12℃,洞内全是冰和霜,寒气逼人,洞底呈斜坡状,冰面覆盖,光滑如镜,洞壁挂满霜花,洞的尽头有两株大榕树一样的石柱。真是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产生于印度的佛教,由于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的不同,它在许多方面都与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但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十分注重与中土原有的思想文化相适应。人们常说,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是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佛教,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延续时间最久,传布范围最广,影响深远,包罗万象的思想运动和文化运动。 汉朝:佛教初传中国 佛教初传中国,依附于黄老,当时人们把它看作方术的一种,或者是看作当时民间流行的信仰或巫术之一。《后汉书》记载楚王刘英一方面崇尚黄老,另一方面又尊崇佛教,具有道家特点的黄老之学与佛教被人们相同看待。佛教的精深教理在当时也不为人们正确理解,灵魂不灭和轮回报应的思想是人们理解的最初的佛教义理。 从历史上看,佛教自两汉时经西域传至中国内地后,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它只是在皇室及贵族上层中间流传,一般百姓很少接触。到东汉末年,佛教开始在社会上有进一步的流传。在汉代佛经的翻译中,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迎合特别表现在对儒、道思想观念和名词术语的借用上,因而汉代的译经儒化和道化的倾向十分明显。 汉译佛经的老庄化倾向不仅有利于佛教思想在中土的传播,而且也加深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思想发展的影响。魏晋玄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玄佛合流的出现,都与此深有关系。汉代译经还十分注意对以儒家名教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社会伦理的迎合。

总之,这时佛教还不为大多数中国人熟知,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处于依附于道家或道教的情况。 三国两晋时期:走出依附的道路 两晋时,随着魏晋玄学的盛行,佛教也依附于玄学而得以大兴。这个时期,在佛经继续译出的同时,开始出现了一批从事佛教理论研究的中国佛教学者。随着佛教在三国两晋时的逐渐兴盛,佛道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朗化。佛道之争在南北朝时甚至酿成了流血事件。而佛道之间的争论也从反面促进了双方的进一步发展。 魏晋时期,所译佛经的数量相比以前有了增加,大小乘经典相对完备;佛教的义学有了迅速的发展,佛学正在开始从依附老庄玄学独立出来;汉人对于佛教义理已经有了自觉的需要,开始走出汉地到西方去求得佛经。佛教已经开始从贵族府第走向了社会,在民间流传开来。 三国两晋时期,佛教在与中国固有思想文化的相互冲突与相互融合中得到了迅速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社会的分裂与动荡不安,百姓的苦难与被拯救的渴望,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使佛教得以赶超中土原有的各种宗教信仰而与传统的儒、道并存并进,为隋唐时期与儒道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奠定了基础。 南北朝:登上历史的舞台 南北朝时期是佛教与儒道关系全面展开、也是佛教在三教关系中进一步发展的时期。随着佛教的日趋兴盛,佛道儒三教之争,特别是佛道之争也在这个时期突出了出来,“三武一宗”灭佛事件有两次出现在这个时期,而这两次灭佛事件都

大明寺导游词

大明寺导游词 【篇一:扬州大明寺导游词】 各位游客:刚才我们领略了瘦西湖的秀色,现在请大家去参观大明寺。一听大明寺这个名字,人们一定会认为它是一个单纯的佛教寺庙,其实不然,它的范畴应该是“大明寺风物鉴赏区”由寺庙古迹、 栖灵塔、鉴真纪念堂、仙人旧馆、西苑芳圃五部分组成,是国内罕 见的一处集园林风光、文物古迹和宗教建筑于一体的游览胜地。大 明寺自创建以来,向有“扬州第一名胜”之说。从1980年迎接鉴真大 师像回国巡展后,每年接待中外宾客达40万人次之多。1991年10 月12日上午,国家主席江泽民曾陪同朝鲜劳动党主席金日成前来参观。大明寺山明水秀,景物纷呈,下面就让我们迈入这藏龙赐福、 香云线绕的吉祥之地,去一睹它的风貌吧! 【大明寺创建历史—牌楼—山门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平远楼】 大明寺位于扬州城区西北郊蜀风风景区的中峰,从停车场到寺庙门 口有一小段路程,让我们沿着这条平缓的石坡拾级而上,在这段时 间里我先简单地介绍一下大明寺的概况:大明寺始建于南朝宋孝武 帝大明年间(457—464年),故称“大明寺”。隋仁寿元年(601年),隋文帝杨坚60寿辰,诏令在全国30个州内设立30座塔,以 供奉舍利(佛骨),其中一座就建立在大明寺内,称“栖灵塔”。塔 高九层,因寺从塔名,故“大明寺”与“栖灵寺”并称;又因大明寺在 隋宫、唐城之西,因此也称“西寺”。清乾隆三十年(176年)乾隆帝巡游扬州,见“大明”两字,很不高兴,便亲笔将“大明寺”改成“法净寺”。直至1980年,为迎接鉴真大师像从日本回扬州探亲,才复名“大明寺”。 各位游客: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庄重典雅的牌楼,只见正面横 匾上篆刻着“栖灵遗址”4个字。再看背面有篆书“丰乐名区”4字,是 因过去这里属大仪乡丰乐区而得名。正反两面篆书都是光绪年间盐 运使姚径手书,结构工整,字体雄美。 牌楼东侧的围墙上,石刻“淮东第一观”,是北宋诗人秦少游的诗句,为清代书法家蒋密所书。牌楼前两侧的两只石狮为清代乾隆时重宁 寺遗物,1961年移到这里。游客们:同一般寺庙有所不同的是大明 寺的山门殿同时也兼作“天王殿”。请大家进殿内参观,进门首先看 到正南面供奉着弥勒佛坐像,左手握布袋,右手持佛珠,据称他是 释边牟尼的弟子阿逸多。佛教说他将在释边牟尼涅果后成为“未来

相关文档